傅抱石绘兰亭修禊图

傅抱石绘兰亭修禊图
傅抱石绘兰亭修禊图

傅抱石绘兰亭修禊图

此件《兰亭修禊图》手卷的创作完成时间为一九四五年十月十日,其时抗日战争刚刚取得了胜利,傅抱石复员南京有望,多少国仇家恨,别情离意缠绕在心头,傅抱石怀着激动的心情完成了作品的创作。

基本信息

【名称】傅抱石绘兰亭修禊图

【类别】中国名画、国画

【年代】1945年作

【作者】傅抱石

详细介绍

内容

这从傅抱石另一件同日完成的小品画《金刚坡麓》的题识中可以了解,他在该件画作上题到:“余自己卯夏(1939年)入川,即寓于是,已六载余矣。今东下有望,可胜恋恋”。

此图在三米余长的手卷上共绘制了五十三位古代人物(包括44为主要人物及侍从9人),雅集于崇山流水之间,神态各异而生动。卷首以大字篆书题写“兰亭修禊”四字,行笔圆润充实,气息浑厚,画尾以蝇头小楷工整的抄录了“兰亭序”全文,凿金刻石,凝重爽利。如此集大字篆书、金石小楷、人物、山水于一长卷的巨制,在傅抱石的作品中是极为罕见的。特点

虽然除此之外,傅抱石还有另外三件以“兰亭”为题的作品,但与之比较,此次永乐上拍的《兰亭修禊图》手卷特点更为突出。

其一,在人物表情和行止的描绘上用笔从容肯定,细节描绘把握得当(介乎1945年和1956年两图人物细节描绘程度之间),在似与不似之中把人物的动作和内心感受交待得淋漓尽致。既不草率,更不呆板。

傅抱石喜欢和善于绘画古代人物,他人物画上常钤的印章“上古衣冠”正表明其心迹。他对于我国的历史,尤其是古代的文化、历史故事都烂熟于心。傅抱石以与书法同源的线条来表现古代衣冠,以纯粹的民族情趣的画风,与古人相互合拍。重要的是傅抱石有着对于古代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对于时代、历史背景的熟饪,有着一种“对于史的痴嗜”,虽相隔时空,却心心相息的体悟和交流。所以傅抱石笔下的古人古意盎然,直似呼之欲出。他对古代人物描绘的范围很广,从春秋战国、汉魏六朝、唐宋元明,上下数千年,无所不包。而傅抱石对于兰亭修禊也有很深的研究。

其二,由于此件作品绘于手卷之上,在构图上给了作者更多的发挥空间,更易描绘茂林修竹,曲水流觞的情趣场面,因此在人物与景物之间的穿插关系和整幅作品的节奏、韵律的把握上似乎更胜1956年之《兰亭图》。

傅抱石《兰亭修禊图》的创作中借鉴了古人的构图,茂林修竹中,数十位士大夫分列两岸,参差坐立,修竹曲水纵酒狂欢,觥筹交错。把兰亭修禊的千古盛事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而作品中更体现了傅抱石强烈的个人风格。1939年至1946年是傅抱石创作最为成熟和辉煌的“金刚坡”时期。兰亭修禊图中,其山水受到奇茂多雾的巴山蜀水的影响,更加苍莽淋漓。此卷虽高不及尺,长不盈丈,而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一一辐辏,直有咫尺千里之感。而人物的创作即借鉴了顾恺之和石涛的技法,又用流畅精练的线条表现出士大夫的放浪形骸,气

韵神采。笔下人物古意盎然,透出超凡入化之态。观此图感觉傅抱石定有与古人晤谈之感。

其三,卷尾以极其工整的蝇头小楷抄录《兰亭集序》全文,与卷首大字篆书和中间绘画部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加上四方印章,整幅作品犹如书、画、文、印的交响乐,张合强烈,跌宕起伏,颇具韵律。

傅抱石一生倡导“书画同源”。认为中国书法与绘画内在的用笔规律都是彼此贯通的,他发展了自古以来以书入画的民族优秀传统,在绘画的笔墨中贯穿了书法的美学规律。书法把笔墨的抽象美与绘画所表现的具象美巧妙的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画面的艺术效果。此幅作品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无论背景山水和人物的描绘在笔墨处理上处处体现书法结构的种种规律,如“排叠”、“避就”、“穿插”、“向背”、“应接”等法则。从而使人物、景物的安置参差错落,层次分明,在狭长的画卷上体现出了最大的空间感觉,令人心旷神怡。画中人物的衣纹疏密相间,充分发挥他用笔钩线落墨有韵,取象不惑的艺术表现力。仔细分析这些线条,犹如剑峰颤动,柔中寓刚,游丝一线,使人感到笔力千钧。山石、树木的的刻画运笔潇洒,用墨酣畅,重墨中,黑浓透亮,轻墨澹描则朦胧秀逸,把多变的笔墨组成美的节奏,处处精妙,引人入胜。

其四,更为难得的是,此卷由鉴藏大家、傅抱石本人的挚友李一氓先生珍藏多年;卷尾更汇集了中国近现代五位书画大师徐悲鸿、吴作人、刘海粟、朱屺瞻和唐云的长题,洋洋洒洒挥墨三米有余,盛赞此图之精妙,可见大师们对此件作品之推崇。

收藏历史

徐悲鸿于此图卷尾欣然题跋,盛赞斯图之精妙。而题跋时间与其题跋傅抱石另一件名作《丽人行》之时间同为1945年秋。傅抱石应在同一次或在相近时间内曾展示此二件力作于徐悲鸿。时隔六十余年,斯人已去,而这二件作品却纸墨完好,保存如新。如今《丽人行》早已易主,不知此件李一氓旧藏的《兰亭修禊图》又将归于谁家。

建国后曾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的李一氓不单专注于古代书画的收藏,更注重推动近现代书画的发展。与当时许多知名书画家如吴作人、傅抱石、刘海粟、朱屺瞻等相交颇深。他相当欣赏傅抱石的绘画,而傅抱石更加崇敬李一氓的渊博学识,两人因此成为好友。1963年,时任缅甸大使的李一氓请正在浙江杭州写生的傅抱石为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创作一幅山水画。傅抱石欣然应允。于酒后即乘兴挥毫,放手直取,完成了一幅气势阔大、苍茫恢宏的巨制。

李一氓获好友馈赠精心佳构《兰亭修禊图》手卷,珍而重之,钤上“一氓精鉴”,成为他当代书画收藏的重点。他自己惬意把玩之余,还向其艺术家好友们展示分享,并于1978年和1982年分别请吴作人、刘海粟、朱屺瞻和唐云题跋,可见在七、八十年代,李一氓晚年时,对此手卷仍然特别钟爱,视为得意之珍藏。

相关题识

题识:兰亭序图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乙酉(1945年)十月十日写王羲之兰亭集序并作斯图于重庆西郊,傅抱石。

钤印:傅氏、抱石、印痴、抱石得心之作

傅抱石自题引首:

兰亭修禊。乙酉(1945年)十月重庆西郊金刚坡下山斋,抱石。

钤印:傅、印痴

李一氓(1903-1990)鉴藏印:一氓精鉴徐悲鸿(1895-1953)题跋

昔文征仲有兰亭修禊图卷,细笔青绿,树木扶疏,幽篁处处,间以环山流水,两岸有古衣冠数十,或立或坐,各具情态。曲水之中更有红觞点点,正写兰亭曲水流觞之景。四百年后,抱石复构此图,而人物树木、溪流修竹画法大变,比之征仲各有千秋焉。卅四(1945)年秋悲鸿重庆题。

钤印:东海王孙、徐吴作人(1908-1997)题跋

松竹绕水水环山,修禊兰亭有盛筵。

翠嶂青溪春远近,吟诗联句争后先。

晋代衣冠今寂寞,永和云树古茫然。

抱石已是登仙去,喜留图画在人间。

一氓同志赐观抱石兰亭修禊图并属题。一九七八年春作人跋。

钤印:吴作人刘海粟(1896-1994)题跋

抱石精研六法,而此卷六法兼备。抱石情钟古贤,而此卷古贤毕集。此卷虽高不及尺,长不盈丈,而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一一辐辏。眼前含千里之势。观此图令人有心旷神怡,快然自足之感。一氓同志出示所藏兰亭修禊图卷,索题。壬戌(1982年)三月刘海粟年方八七。钤印:刘海粟印、心迹双清朱屺瞻(1892-1996)题跋

悲鸿先生跋中所言文征明之兰亭修禊图余未及见,而抱石同志此卷则令余眼界大开。图中若人物之安排,树石之摆布经营颇难,而位置得当,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亦处处精妙。展卷观览,如对前贤,曲水流觞,放浪形骸,真千古之盛事。抱石写此图时定有与古人晤谈之感也。一氓先生出示抱石兰亭图,嘱题书此。一九八二年八月朱屺瞻题。

钤印:朱屺瞻唐云(1910-1993)题跋

一氓同志富收藏,余曾见藏品多帧,今又以抱石兰亭修禊图见示。抱石画名满天下,斯人已去,今对其迹,不胜唏嘘。此卷为抱石在重庆时所作,至今忽忽三十余年,而纸墨完好,更可宝贵之。唐云。

钤印:唐云印信

关于“兰亭序”的传说

兰亭是浙江绍兴会稽山阴的一处古老名胜,那里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兰亭左右有弯弯的曲水,自古游人颇多。而王羲之书法中影响最大是《兰亭序》,也是书法史上一段千古传奇的故事。东晋时期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的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到河边去,以祈福消灾,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褉,曲水流觞,饮酒作诗。曲水流觞,也称之为曲水宴。被邀人士列坐溪边,由书僮将盛满酒的羽觞放入溪水中,随风而动,羽觞停在谁的位置,此人就得赋诗一首,倘若是作不出来,就要罚酒三觥。正在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这时众

家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集序》。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写下了名噪天下的《兰亭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一遍,却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不服气,一连重书几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华。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文已经是自己一生中的顶峰之作,自己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不禁感慨:"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此时《兰亭序》就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王羲之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7代孙智永。

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兰亭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他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序》在辨才和尚处,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兰亭序》。萧翼对书法亦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兰亭序》真迹。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兰亭序》真迹,随即将其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 "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如凿金刻石的蝇头小楷

傅抱石《兰亭修禊图》的一大独特之处就是用小楷题录《兰亭序》的全文。傅抱石的书法及篆刻造诣很深,惟为其画名所掩。他的小楷学唐代颜真卿和北魏时期的墓志,并深受篆刻的影响。傅抱石自称“印痴”,早年自刻“印痴”一印,并极为珍爱。本卷引首及卷首均钤有此印。傅抱石学刻印初学陈曼生,得神似;又学赵之谦,得酷肖,后又对黄牧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再学邓石如、吴让之、徐三庚等人,兼收并蓄,开辟了自己的道路。曾为熊式辉刻”不求闻达”,长3.1厘米,宽2.8厘米,高6.1厘米,在印侧刻诸葛亮《前出师表》全文共六百三十四字。而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傅抱石在日本展出的一方印文为“采芳洲兮杜若”,印侧每面不超过3 X4厘米,竟能刻屈原《离骚》全文,加前言后语,字数达两千七百六十五字。而观此篇小楷题跋,深得虞世南笔意,字虽小如蝇头,但力如金刚铁杵,颇有金石气,能让人能感受到凿金刻石的力度和韵味,于雅正中见奇掘,于刚劲中又缜密俊秀,不失飘逸。可谓是刚柔并济,潇洒自在,观之有神韵逼人之感,在书法中亦能尽显其篆刻的鬼斧神工。傅抱石长篇小楷题跋的画作并不多见,但凡有之,必是傅抱石的满意之作。

来自巴山蜀水的灵感

在我国绘画历史上,一个地区能让几乎全国的文化艺术名流在—较长时期聚集在一起,交流经验,切磋技艺,莫过于抗日战争中的四川了。当时中国画坛各个流派、各种风格的大师们几乎都客居过四川,如张大千、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黄君壁、谢稚柳等。对于艺术家而言,这正是千载难逢的借鉴、学习各流派风格的大好机遇。在他们之中,四川对于画家傅抱石的影响最为深远。入蜀八年,是傅抱石绘画大变的时期,在巴山蜀水的滋润中,他形成了自己较为成熟的艺术风格。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傅抱石于一九三九年一月率全家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抵达四川重庆。但由于日本军队在重庆市的狂轰乱炸,全家人又不得不由重庆下乡,寓居重庆歌乐山金刚坡下一农舍。傅抱石自署“金刚坡下抱石山斋”,又称“抱石斋”。这里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傅抱石曾在自己的一幅画作上题到:余以艰苦之身,避地东川。岳母李太夫人俱来,

战时一切,均极激荡,而我辈仍不费笔墨丹青,所居仅足蔽风雨,所衣皆丁丑前之遗,真如大痴家无担石之储也。战争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风尚、艺术思潮等因素必然对艺术家们有所影响,也必然反映在其作品之中。从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六年,傅抱石定居在重庆歌乐山的金刚坡长达八年之久,正是他三十五岁至四十三岁,是艺术发展上极为重要的时期。在这里,博抱石把传统呆滞的勾、皴、擦、点染一气呵成而创立了著名的"抱石皴",使其画风流畅淋漓、空灵多变。完成了其在艺术创作上的一次重要突破。蜀中山水的苍茫翠润给予了傅抱石许多绘画创作的素材和灵感,特别是金刚坡一带竹林茂盛、松荫蕨被,郁郁葱葱,与晋-王羲之所作《兰亭集序》诗中所描绘的景致实无二致,这为傅抱石创作《兰亭序》绘画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记载中的三件傅抱石《兰亭图》

傅抱石一生曾创作多幅以“兰亭序”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但目前有详细文字记载的仅有三件,以时间为顺序,分别是:

1、创作于1942年的《兰亭图》,目前无图片资料,此件作品曾参展于《傅抱石壬午重庆画展》,据傅抱石为画展所作自序中记载,此图中所画主要人物约为三十三人,服装、道具参考刘松年的作品。

2、创作于1945年7月25日的《兰亭图》,立轴(133.5 x 44 cm.), 图中所绘三十六位主要人物,侍从8人。人物隐现于茂林之中,行止未见细节描绘,以意取胜。曾见于北京拍卖会中。

3、创作于1956年12月31日的《兰亭图》,横幅 (60.8 x 100.2 cm. ), 现藏于中国美术馆。共画主要人物40余位,侍从约10人。画面注重人物面部细节描绘,用色明快。

与文征明的《兰亭修楔图》渊源

自古以来,《兰亭修禊》就是画家们喜欢的题材。北宋的李公麟、南宋的刘松年、明朝的仇英等都有创作。而在本幅卷尾徐悲鸿题跋中提到的文征明《兰亭修禊图》乃属此类作品的代表作之一。此画是文征明73岁时用他擅长的青绿浅绛画法绘制而成。图中树木扶疏,幽篁处处,间以环山流水,两岸有上古衣冠数十,或立或坐,虽只用线条勾勒,但各具情态。曲水之中更有红觞点点。设色明丽丰富,浓而不失雅致,艳而独具秀润,一幅气势爽朗、水秀山明的暮春佳景跃然纸上。

傅抱石的“上古衣冠”

在“壬午重庆画展自序”中他曾提到:我搜罗题材的方法和主要的来源有数种,一种是美术史或画史上最重要的史料,如《云台山图卷》;一种是古人(多为书画家)最堪吟味或甚可纪念的故事或行为。这种,有通常习知的,如《赚兰亭》、《赤壁舟游》、《渊明沽酒图》、《东山逸致》等,题材虽旧,我则出之以较新的画面。譬如《兰亭图》,是唐以来的人物画家的拿手戏,北宋的李公麟、刘松年乃至明代的仇英,都精擅此题。据各种考证,参加兰亭集会的人物,有画四十二个的,有画二十七个的,这因为王羲之当时没有记下到会的姓名,所以那位是谁,究有多少,无法确定。我是大约想,画三十三个人,曲水两旁,列坐大半。关于服装和道具,我是参考刘松年。就全画看来,从第一天开始,到第六天完成,都未尝一刻忘记过这画应该浸在“暮春”空气里,我把兰亭远置茂林之内,“惠风”虽不敢说画到了“和畅”,然一种煦和的天气,或不难领略的。

傅抱石《幽对鸣泉》

傅抱石《幽对鸣泉》 作者傅抱石 类别中国书画>绘画 创作年代 1944年作 尺寸 98×50cm 成交价2530万元 题识:祖禹先生法正,甲申正月初七,重庆西郊金刚坡下写,新喻傅抱石。 钤印:抱石大利、抱石斋、印痴 展览:“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四)”,保利艺术博物馆,2012年5月。 傅抱石金刚坡时期的作品,可以说是拍卖场上众家追逐的焦点。“抱石作于金刚坡”,往往是傅抱石作品成熟、精彩的代名词,而熟悉傅抱石生平的朋友都了解,金刚坡时期作品普遍还有一个特点,那便是“小幅”作品居多,这与傅抱石与重庆的居住条件有关。而本幅《幽对鸣泉》图在符合了金刚坡作品成熟、精彩等特点的同时,又有着98cm×50cm的尺幅,对于收藏傅抱石画作,特别是金刚坡时期画作的藏家来说,其意义不言自明。 本幅作于1944年,时傅抱石任教于重庆中央大学。傅抱石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即应徐悲鸿之邀至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执教,抗战期间随迁重庆,寓居重庆西郊金刚坡。从1938年至1946年,傅抱石在此居住了八年。在《壬午重庆画展自序》中,他曾多次提及金刚坡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其创作的影响:“以金刚坡为中心周围数十里我常跑的地方,确是好景说不尽。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随处都是画人的粉本。烟笼雾锁,苍茫雄奇,这境界是沉湎于东南的人胸中所没有,所不敢有的。这次我的山水的制作中,大半是先有了某一特别不能忘的自然境界后演成一幅画。在这演变的过程中,当然为着画面的需要而随缘遇景有所变化。或者竟变得和原来所计划的截然不同。”可见,金刚坡时期是傅抱石画风大变,也是其绘画风格成熟即风格形成的阶段。 此图取全景式构图,主题写老者幽居深山,值友人来访,童子烹茶相待。二老对坐谈天,山上瀑布倾泻,飞鸣而下。二老者不必究其为何人,总之为避世遁迹之高士。此类题材,傅抱石常写之,意在画山水,人物不过点题而已。而画山水,又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怀,借诗意的风景抒发对时代与人生际遇的感叹。 画面极有气势,近景古松荫蔽,峻峰巍峨;远处三股飞泉,奔腾而下,的确似有鸣声。在画法上,山体以破笔散锋的“抱石皴”快速写成,极尽毛笔之所能,利用笔尖、笔肚、笔根去勾勒皴染,呈现出险峻、峭拔的特征;用墨酣畅淋漓,营造出湿气氤氲的效果;设色较淡,仅以赭色渲染山体,薄染几笔花青,重以情态,而非真实的色彩。画家以不同的块面组合与墨色水气的交融传达出巴蜀山水苍茫厚重的特质,虽率意简略,笔墨松散,却有一种天真情韵在其中。二高士与一童子虽为点景,却神态悠然,连树下茅舍内的一只茶壶亦刻画生动。整幅在粗豪迭宕的笔墨之间仍不失物象互动的合理铺陈,实乃傅抱石风格成熟期的山水佳构。著录:1.《中国书画》,第40期,傅抱石作品专辑,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封三。 2.《20世纪中国画坛的巨匠——傅抱石》,第53页,日本,涉谷区立松涛美术馆,1999年。 3.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丛书《傅抱石作品精选》,傅抱石绘,第10页,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2002年7月。 4.《中国现代十大名画家画集——傅抱石》,贾德江主编,第29页,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年9月。 5.《傅抱石画集(上卷)》,傅抱石绘,第74页,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年11月。

【名品赏析】傅抱石人物画欣赏(十二)

【名品赏析】傅抱石人物画欣赏(十二) 傅抱石人物画欣赏(十二)雅乐图立轴设色纸本 题识:新喻傅抱石,写于重庆西郊金刚坡下山斋。钤印:傅、抱石之印、抱石斋、其命唯新傅抱石是中国绘画史中少有的同时以山水和人物并称于世的画坛巨匠。此幅《雅乐图》和《丽人行》创作于同一时期,虽无《丽人行》之繁茂艳丽,却更为典雅、含蓄、和幽逸。画面构图精炼简约,而重点情节集中和突出;意趣饱满而充盈;对衣着的勾画十分鲜活、细腻;设色淡雅而倍显清新。尤其是对于人物形象地刻画,生动传情,在优雅与庄重中不失浪漫情绪的流露与传递。演奏者一个抚琴、一个吹笛,配合默契,与赏乐者自然交流并相互感染,默契中达成了人与人、音与意、情与景的和谐与共鸣。在傅抱石先生极具古典风格的众多人物画中,《雅乐图》古韵绵长而悠远、古意浓郁而回肠,堪称其精品佳作中极为突出、极为特殊的代表性画作。陶谷赠词设色纸本甲申(1944年)作 陶谷赠词设色纸本1944年作题识:陶谷赠词。此拟写李主宴谷澄心堂。出丝兰于席歌风光好时指景也。甲申六月二伏,傅抱石写。钤印:傅、傅抱石、抱石斋抱石先生的古人诗意画既有宏景鉅制,又有小品点晴,虽在有些画中题上诗句,但不占重要位置,有的只写题目,有时仅题款,

可是读者一目了然是哪首诗或哪个典故。臻此化境,绝非偶然。先生所有的绘画作品都是转化为视觉形象的诗,他本身就具备诗人的气质,描写古人形象或其轶事,就是歌颂某一古人或吟咏某一场景的诗句。画的语言即诗的语言,画的意境即诗的意境。 东山携妓图设色纸本1944年作款识:甲申端午延二日,于重庆西郊,新喻傅抱石。钤印:抱石之印(白文)、踪迹大化(朱文)“东山携妓”,典出《晋书·谢安传》,晋高小谢安,字安石,因不满朝庭昏庸、官场腐败,称病辞官,隐居浙江上虞之东山,闲时携妓出游,歌吹漫舞。以行为的放浪风流,掩饰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傅先生“醉翁之意不在酒”,不在谢安放浪的形迹,其隐饰着的内涵和真情,才是先生为图的宗旨。全图不作背景,简诘而明晰。谢安宽衣大袖,直面而行,与相随二妓全无顾盼与呼应,脸上着意加重的眼窝,似密布的愁云,炯然有神的眼目,含着隐忧,悲怆与刚毅。作者特别夸大了谢安的头部,正是为了强调和传达主人公这种复杂而细微的神情。这种夸大的手法,在晚明人物大家陈老莲的作品中时时可见。二妓面容娇美,相行相随间似有交流,其满目茫然的神色说明,她们对主人公的种种举止殊多不解。在图中,她们的角色既用以形成对比、陪衬主体,又用以调济色彩,丰富画面。 顾恺之说:“四体妍蚩,本无阙少于妙处,傅神写照,正在阿

山水画浅谈——《云山深处》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观后感 山水画浅谈——《云山深处》观后感 一、山水 “你们中国人都住在深山里吗?我发现你们的画中总是小溪、瀑布与山林。”面对中国的山水画,外国友人如是问道。 大河文明孕育出的我们很早便走出了深林,但云山深处却成了一种文化长久以来的栖息地。 古时,儒学是文人士大夫一致的信仰,而现实的复杂却难以以纯洁的信仰一以贯之,于是道家的洒脱成了他们案牍之外的寄托。而“道法自然”,云山深处无疑充满自然的幽深,自是游目骋怀、挥毫泼墨的绝佳之地。 二、皴笔 简单的颜色,隐隐相似的意境,自《游春图》以来山水画何以千年不衰?除了心灵的需求,亦有技法的创新。 那不勒斯海湾是西方艺术家心目中的圣地,数百年来,无数画家笔下都会出现维苏威火山经典的山头,但得益于光和影的应用以及透视角度的不同,并没有重复的画面。那么,没有西方空间阴影构造的山水画呢,创新从何着手? 皴笔的应用是山水画上的一大亮色,借助皴笔,无需颜色的叠加,

黑白灰的组合便可使山岩的骨骼肌理栩栩如生。同时,亦隐隐约约透着作者的心境。 范宽的“雨点皴”密如细雨,唯有久居山林之人,才能用如此细腻的笔法勾勒出山石的苍劲浑厚。米氏父子的“米点皴”似随意挥就,却生动地点染出江南雨后的山色空蒙,也是须率性如此,方能以点作画吧。傅抱石的“抱石皴”,笔锋散乱,打破了用墨的成规,浑然天成,中也不乏作者对中西美术的融贯,以及处于历史交汇点的独特境遇。 三、留白 与西方崇尚写实不同,中国文人不屑现实的再现,因而画更多被当作表达内在生命体验的工具。 从山水画中的留白,即可窥见一二。 道家崇尚“虚室生白”,“澄怀观道”。道家哲学的“有”是建立在”无“之上的,”得”是建立在“舍”之上的。故而,山水画的充盈不是油画那般的饱满,而是一段含蓄的留白。 以天地观之,山水渺小了,然而一片留白,不仅是山间湿润的气息,更与广袤无垠、神秘结缘。渺渺茫茫间有“先生醉卧浮云里”的悠然,有吞吐大荒,穷尽八极的境界,它使诗人不在站在山水的视野之上,而是将心作桨,纵浪大化,以游无穷。 画的是山水,但所要表达的生命体验却已没入云山深处的渺茫之间。

傅抱石绘兰亭修禊图

傅抱石绘兰亭修禊图 此件《兰亭修禊图》手卷的创作完成时间为一九四五年十月十日,其时抗日战争刚刚取得了胜利,傅抱石复员南京有望,多少国仇家恨,别情离意缠绕在心头,傅抱石怀着激动的心情完成了作品的创作。 基本信息 【名称】傅抱石绘兰亭修禊图 【类别】中国名画、国画 【年代】1945年作 【作者】傅抱石 详细介绍 内容 这从傅抱石另一件同日完成的小品画《金刚坡麓》的题识中可以了解,他在该件画作上题到:“余自己卯夏(1939年)入川,即寓于是,已六载余矣。今东下有望,可胜恋恋”。 此图在三米余长的手卷上共绘制了五十三位古代人物(包括44为主要人物及侍从9人),雅集于崇山流水之间,神态各异而生动。卷首以大字篆书题写“兰亭修禊”四字,行笔圆润充实,气息浑厚,画尾以蝇头小楷工整的抄录了“兰亭序”全文,凿金刻石,凝重爽利。如此集大字篆书、金石小楷、人物、山水于一长卷的巨制,在傅抱石的作品中是极为罕见的。特点 虽然除此之外,傅抱石还有另外三件以“兰亭”为题的作品,但与之比较,此次永乐上拍的《兰亭修禊图》手卷特点更为突出。 其一,在人物表情和行止的描绘上用笔从容肯定,细节描绘把握得当(介乎1945年和1956年两图人物细节描绘程度之间),在似与不似之中把人物的动作和内心感受交待得淋漓尽致。既不草率,更不呆板。 傅抱石喜欢和善于绘画古代人物,他人物画上常钤的印章“上古衣冠”正表明其心迹。他对于我国的历史,尤其是古代的文化、历史故事都烂熟于心。傅抱石以与书法同源的线条来表现古代衣冠,以纯粹的民族情趣的画风,与古人相互合拍。重要的是傅抱石有着对于古代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对于时代、历史背景的熟饪,有着一种“对于史的痴嗜”,虽相隔时空,却心心相息的体悟和交流。所以傅抱石笔下的古人古意盎然,直似呼之欲出。他对古代人物描绘的范围很广,从春秋战国、汉魏六朝、唐宋元明,上下数千年,无所不包。而傅抱石对于兰亭修禊也有很深的研究。 其二,由于此件作品绘于手卷之上,在构图上给了作者更多的发挥空间,更易描绘茂林修竹,曲水流觞的情趣场面,因此在人物与景物之间的穿插关系和整幅作品的节奏、韵律的把握上似乎更胜1956年之《兰亭图》。 傅抱石《兰亭修禊图》的创作中借鉴了古人的构图,茂林修竹中,数十位士大夫分列两岸,参差坐立,修竹曲水纵酒狂欢,觥筹交错。把兰亭修禊的千古盛事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而作品中更体现了傅抱石强烈的个人风格。1939年至1946年是傅抱石创作最为成熟和辉煌的“金刚坡”时期。兰亭修禊图中,其山水受到奇茂多雾的巴山蜀水的影响,更加苍莽淋漓。此卷虽高不及尺,长不盈丈,而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一一辐辏,直有咫尺千里之感。而人物的创作即借鉴了顾恺之和石涛的技法,又用流畅精练的线条表现出士大夫的放浪形骸,气

傅抱石《湘夫人图》:沧桑中有豁达(图文)

傅抱石《湘夫人图》:沧桑中有豁达(图文) 2014-11-21 来源:国家文化市场调查评估中心 傅抱石(1904~1965)湘夫人图设色纸本立轴 68×67.5cm 傅抱石先生在山水画之外所寻到的畅心达性的又一门径则是人物画。它取材于古典诗词,格调高古,立意不俗,在近现代绘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以屈原及其诗歌《九歌》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人物画作品,而《湘夫人》是傅抱石最喜欢表现的题材。此画由题跋地点可知,作于1946年以后,即傅抱石自四川回南京之后,大致在五十年代中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此画较四十年代所绘第一件《湘夫人图》,多了几分豁达和沧桑,亦有几分潇洒,更去除了最初隐含于画中的政治意义,直面湘夫人祈之未至、盼而未到的惆怅之美。

此本《湘夫人图》,设色幽淡,画风古雅,构思巧妙。画中湘夫人左顾而右探,迎风独立湖畔,双眼迷离,遥望远方,衣带随风轻举,落叶飘落于四周。人物衣纹如春蚕吐丝,画家以东晋画家顾恺之所创立的高古游丝描绘人物,巧妙地将树叶顺势分布于画面左上方至右下方,不仅突出了“秋风”更多了几分装饰意趣。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九歌·湘夫人》 《九歌》作为《楚辞》中的名篇,在绘画史上,被众多画家反复描绘,并成为人物画史上的一大“母题”。精通画史、画论、画法的傅抱石,以其独特的视角将《湘夫人》这一“千古常新”的题材发挥到极致,可谓“质沿古意而文变今情”。他以魏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为技术支援,以战国《楚辞》为文化支撑,对绘画史上“诗画一律”、“古意”等命题做了全新的解读。 这篇词描写湘水之神——湘夫人与湘君相约于洞庭湖畔,湘夫人苦等湘君未至,望眼欲穿,恍恍惚惚的遥望远方。大文学家屈原根据流传于楚国的祭歌整理出这篇在文学史上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佳作。相传,湘夫人的原型为尧的女儿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五帝”之一的舜,南巡至湘。未曾想,帝舜撒手人寰,二女痛哭不已,泪水滴落于湘江之畔的竹子上,随即竹竿之上现出斑斑泪痕,后世名曰“湘妃竹”。 傅抱石以屈原及其诗歌为题材作画,一方面来自其对屈原诗歌的喜爱,另一方面则与其有着亦师亦友关系的郭沫若密切相关。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傅抱石赴日留学,结识了因“四一二”政变流亡日本的郭沫若,二人日后的深情厚谊由此发端。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1939年初,时任民国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郭沫若正在重庆主持抗日宣传工作。傅抱石应郭沫若之邀赴重庆担任三厅秘书。因此也开启了他艺术生涯中的高峰时期——重庆金刚坡时期。 傅抱石在担任三厅秘书期间,政治思想上深受郭氏影响。为回应抗战号召,1942 年郭沫若创作了历史话剧——《屈原》。1943年11 月,傅抱石第一张《湘夫人图》的创作完成可看作是其对郭沫若文艺创作思想的呼应。他在画中自题曰:“屈原九歌自古为画家所乐写,龙眠李伯时、子昂赵孟頫其妙迹尤光辉天壤间。子久欲从事,愧未能也……此时强敌正张焰于沅澧之间。因相量写此,即撷首数语为图。至夫人服饰种种,则损益顾恺之女史箴。中土墨宝,固莫于是云。时民国癸未十一月二十一日,重庆西郊金刚坡下山斋记。”

傅抱石与李可染的对比研究

傅抱石与李可染的对比研究 摘要:对比研究是一种很有效应的艺术研究与批评方法。傅抱石的迅捷挥洒与李可染的稳重敷写形成对比,却都异曲同工,来传达同样一个审美内容,达到同样一个精神高度。究其背后的因由,既有艺术道路的差异,又有具体而微的用笔用墨的区别。通过对比研究,来获取一些关于艺术风格形成与表现的启示价值,继而以科学的发展观念来探讨艺术的创造性思路,以期在新时期发现更多有开宗立派意义的艺术大师。关键词:对比研究傅抱石李可染笔墨快慢力度一、小引对于艺术对象的研究与批评,死盯住那个对象本身不放而不及其余,无疑没有太大的收获,也不会研究得全面、具体而深刻。对比研究,则通过与有关联尤其包括有差异的方面加以对比,触类旁通,加以引申,进而尽力摆脱研究中的片面性与单薄性。对比产生效应,对比研究是一种很好的艺术研究方法和批评方法,适用于不同门类艺术与风格之间的研究,也适用于国际不同地域、民族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区分,更适用于同种类艺术作者与作品之间的比较。“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体性第二十七》篇中这么说,是看到了艺术个性与风格的不同表现,就类似于人与人面貌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必然。一幅同样题材的国画作品,比如山水画,因为作者才情个性、精神气质以及作

品构图取景、笔墨结构、语言形式等等方面的细致不同,便影响到最终的视觉效果与审美体验。风格的内容与形式,大多的表现为差异性,八大山人的精谨简净与黄宾虹的繁复活变形成对比,李苦禅的随意自然与潘天寿的匠心经营形成对比,傅抱石的迅捷挥洒与李可染的稳重敷写形成对比,齐白石的稚拙浑朴与王雪涛的娴熟清丽形成对比,等等。抛开读者审美知识、审美经验、审美标准、审美心态等方面的差异性,这些可以形成鲜明对比的绘画风格,却都可以异曲同工,来传达同样一个审美内容,达到同样一个精神高度;所谓“和而不同”,此为一佳例。在艺术的对比研究中,寻找共同点与差异性虽然同样重要,但是进一步探讨差异性产生与形成的多方面的缘由,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则有“沿波讨源,虽幽必显”的意义。本文谨检出傅抱石与李可染作为个案进行粗浅的对比,通过这两位中国现代山水画两大代表人物的作品特征的分析,来获取一些关于艺术风格形成与表现的启示价值,继而以科学的发展观念来探讨艺术的创造性思路,以期在新时期发现更多有开宗立派意义的艺术大师。二、艺术取径同样的世界观,会因不同的方法论而导致不同的经验与结果。同样的目的地,会因不同的取径而得到不同的阅历与感受。傅抱石与李可染,固然其生性才情的差异起着绝定性的作用,但各自不同的人生际遇与艺术道路,使他们艺术作品的风格得以划分开来。傅抱石与李可染的道路,有若干共

傅抱石书画作品鉴定

傅抱石书画作品鉴定 傅抱石是当代中国画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要想鉴别傅抱石的书画作品,首先要学习和研究他的学识、学习他的艺术里程、博览他的书画真迹、掌握他的绘画风格和艺术特征。其二是“烂熟”画家的印章和款题。三是掌握画家各时代用过的纸张、丝绢、墨、印泥等各种鉴定依据。 一、傅抱石书画艺术风格与艺术特征 傅抱石是一位把学者的科学冷静、诗人的丰富感情、画师的高超笔墨功夫三者集于一身的大画家、大诗人,他的每一幅画都充满了诗情画意,绝不是以诗句题画,而是诗情与画意巧妙的结合,这是傅抱石作品的真谛。纵观历史,达到此境界的,仅仅古有王维、石涛,今有傅抱石。 傅抱石原名傅中洲,字庆远,号瑞麟。因为他早年学画时仰慕石涛,改名抱石,自号“抱石斋主人”,以明其志。所以傅抱石早年的绘画,直到上世纪30年代,在扶桑求学期间,还能看到石涛、陈老莲画风的痕迹。傅抱石的艺术人生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不断创新、“其命维新”的一生。他经过扶桑求学,到1939年寓居重庆,经过金刚坡探索,40年代末,自己独特画风以臻成熟。50年代他又开始新的追求,画风也渐有所变,除了主题内容的充实和变化外,苍茫的笔势增加了酣畅雄健的成分,偏于灰暗的色调也趋于明快。1960年江苏国画写生团历时三个月,行程23000里的写生,以及之后的东北和东欧的写生,让傅抱石的胸怀更加开阔,使他以臻成熟的艺术格外丰富多彩。总之,重庆金刚坡时期是傅抱石艺术草创初成的阶段,60年代才是其艺术进入巅峰时期。这是鉴别傅抱石书画最基础的知识。 “抱石皴”是傅抱石在绘画技法上的最大创造。他综合古人精粹,深入观察大自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表达山峦纹理的绝妙方式,即具有内在的严格规律。又变化万端,豪纵而不紊乱,散锋变成无数中锋,处处刚健。而伪作则用笔杂乱,无规律、少变化,侧锋多而疲软。 二、傅抱石书画的印章和款题 中国的传统习惯,印章是人们生活中代表个人的一种凭证,自古一直沿用至今,艺术作品上作者的印章和款题更是不可少。因此,历代鉴定艺术品的真伪,常以印章和款题作为重要依据。《历代书画家印章款识》这本书,向来是鉴定专家必备的工具。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婉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的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那份痴性,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的美丽享受。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 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1、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2)、认知目标: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②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中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3)、能力目标:尝试选用(或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你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

2、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3、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4、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画面出现关山月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是他们共同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师问: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 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傅抱石《西岳雄姿》赏析

待细把江山图画 ——傅抱石《西岳雄姿》赏析 万新华 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1960年9月15日,在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傅抱石率领一批长年居于“草长莺飞”的江南画家组成江苏省中国画写生工作团一行十三人离开南京,“开眼界,扩胸襟,长见识”,历时三个月,相继走访了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广东等六省十几个大中城市,成为当时中国绘画界一件极为轰动的大事,同时也将1950年以来中国画写生活动推向了了一个历史的高潮(图1)。 在行程中,傅抱石兴致勃勃,瞻仰革命纪念地,游览风光名胜,参观工矿企业,一路走一路画,深深地被壮丽的自然风光所感动,并不断地将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歌颂新时代的主题注入画幅之中。10月12日,写生工作团抵达玉泉院并向华山进发,晚宿娑罗坪道观,次日经十八盘登上青柯坪,饱览西岳美景(图2)。一路上,他还饶有兴致地地与写生团的画家们谈论明代王履《华山图》的创作。 西岳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扼守着大西北进出中原的门户。其海拔两千一百五十余米,山势峻峭奇险,自古以来有“华山天下险”、“奇险天下第一山”之誉。它有东、西、南、北、中五峰,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峙,人称“天外三峰”。还有云台、玉女二峰相辅于侧,三十六小峰罗列于前,气象森森,因山上气候多变,形成“云华山”、“雨华山”、“雾华山”、“雪华山”美不胜收。 面对这一切,长年居于江南的傅抱石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目睹太华奇峭的西峰雄姿和变幻的烟云,不无感慨:“对于长期生活在平畴千里的江南水乡的山水画家,对于长期沉潜在卷轴几案之间的山水画家,一旦踏上了‘天下险’的华山,您能禁得住不惊喜欲狂吗?”他在青柯坪停留数小时,观其气势,察其形态,速写西峰、青柯坪和东西两侧诸峰,以扼要简练的线条速写画稿多幅,(图3)为稍后的华山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11月1日,傅抱石经过数日的构思在成都作成《漫游太华》(图4),题识:“庚子秋深,漫游太华第一日,宿青柯坪。始写于成都,抱石并记”,是为其第一幅华山图。诚然,华山陡峭壁立,直上直下,缺少变化,比较难以入画。但在傅抱石笔下,却出入意外。是图虽为册页小品,但小中见大,十分精彩。笔直的山势,重重叠叠,增强了整体气势的雄伟巍峨,再加山间云雾飘飞,使画面灵动而活跃了起来。 后来,傅抱石在旅途中一连创作了多幅华山图,皆精彩纷呈,如《华山青柯坪》(图5)、《华岳耸翠》(图6)等,尽管并未完整描绘华山全貌,但华山险峻、奇崛、雄健的气象被成功地表现出来。1961年4月,回到南京后的傅抱石完全沉浸在华山图的经营之中,反复推敲,数易其稿,终于完成《待细把江山图画》(图7),真实再现了华山的险峻山姿的雄伟气势,题云:“待细把江山图画。庚子深秋,随江苏国画家漫游太华,归来写此,并题稼轩词句。一九六一年四月,傅抱石南京记。”这里,山峰直入云霄,气势逼人,又云雾缭绕,虚幻空灵,近景树木葱郁,房屋、车辆、游人井然有序,更能衬托山之险峻。傅抱石根据华山结构肌理,运用独创的抱石皴式的荷叶皴,用笔极为豪纵,上下翻飞,怱轻忽重,纵横挥洒,如乱柴积薪,而嶙峋之山岩,劲健之肌理,却又巨细无遗。其吞吐变幻之神妙,真使人难测其高深!自1961年5月北京“山河新貌——江苏省中国画写生工作团汇报展览会”展出后,《待细把江山图画》引起了极好反响,成为傅抱石后期山水画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 特征之一。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 云雾缭绕,小路曲折婉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的感受到画家 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那份痴性,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 境的美丽享受。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 求的艺术境界。 ,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 本课的设置 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 。让学 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 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 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1、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 画,感受自然与艺术 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 大的祖 国。 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我们伟 (2)、认知目标: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 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 和审美观的。②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中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 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3)、能力目标:尝试选用(或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你 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 2、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 表现意境 3、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4、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画面出现关山月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是他们共同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师问: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 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老舍《傅抱石先生的画》阅读答案

老舍《傅抱石先生的画》阅读答案 导读:《傅抱石先生的画》阅读答案 老舍 傅先生的画是属于哪一派系,我对国画比对书法更外行。可是,我真爱傅先生的画!他的画硬得出奇……昔在伦敦,我看见过顾恺之的《烈女图》。这一套举世钦崇的杰作的好处,据我这外行人看就是画得硬。他的每一笔都象刀刻的。从中国画与中国字是同胞兄弟这一点上看,中国画理应最会用笔。失去了笔力便是失去了中国画的特点。我看傅先生所画的人物,便也有这种力量。他不仅仅要画出人物,而是要由这些人物表现出中国字与中国画的特殊的,和艺术中一般的,美的力量。他的画不是美的装饰,而是美的原动力。 有人也许说:傅先生的画法是墨守成规,缺乏改进与创作。我觉得这里却有个不小的问题在。我喜欢一切艺术上的改造与创作,因为保守便是停滞,而停滞便引采疾病。可是在艺术上,似乎有一样永远不能改动的东西,那便是艺术的基本的力量。假若我们因为改造而失掉这永远不当弃舍的东西,我们的改造就只虚有其表,劳而无功。赵望云先生以数十年的努力做到了把现代人物放到中国山水里面,而并不显得不协调:这是很大的功绩!但是假若我们细看他的作品,我们便感觉到他短少着一点什么,他会着色,很会用墨,也相当会构图,可是他缺乏着一点什么。什么呢?中国画所应特具的笔力……他的笔太老实,没有像刀刻一般的力量。他会引我们到“场”上去,看到形

形色色的道地中国人,但是他并没能使那些人像老松似的在地上扎进根去。我们总觉得过了晌午,那些人便都散去而场上落得一无所有! 再看丰子恺先生的作品吧!他的大幅的山水或人物简直是扩大的漫画。漫画,据我这外行人看,是题旨高于一切,抓到了一个“意思”,你的幽默讽刺便立刻被人家接受,即使你的画法差一点也不太要紧,子恺先生永远会抓到很好的题旨,所以他的画永远另有风趣,不落俗套。可是,无论作大画还是小画,他一律用重墨,没有深浅。他画一个人或一座山都像写一个篆字,圆圆满满的上下一边儿粗,这是写字,不是作画,他的笔相当的有力量,但是因为不分粗细,不分浓淡,而失去了绘画的线条之美。他能够力透纸背,而不能潇洒流动。也只注意了笔,而忽略了墨。再看关山月先生的作品。在画山水的'时候,关先生的笔是非常得泼辣,可是有时候失之粗犷。他能放,而不能敛。敛才足以表现力量。在他画人物的时候,他能非常得工细,一笔不苟,可是他似乎是在画水彩画。他的线条仿佛是专为绘形的,而缺乏着独立的美妙。真正的好中国画是每一笔都够我们看好大半天的。 以上所提及的几位先生都是我所钦佩的好友。他们的改造中国绘事的企图与努力都极值得钦佩,可是他们的缺欠似乎也不应当隐而不言。据我看,凡是有意改造中国绘画的都应当:第一,去把握到中国画的笔力,有此笔力,中国画才能永远与众不同,在全世界的绘事中保持住他特有的优越与崇高;第二,去下一番工夫学西洋画,有了中国画的笔力,和西洋画的基本技巧,我们才真能改造现时代的中国画

据诗立意,国画大师傅抱石的画作解读

据诗立意,国画大师傅抱石的画作解读 傅抱石,我国国画大师,擅画山水,,尤擅作泉瀑雨雾之景;人物画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下面,要介绍的是关于傅抱石先生的画作解读,让我们一起去了解看看傅抱石先生据诗立意的绘画方式,以及其取材的不同。 取材:国画大师傅抱石先生是位博大精深的学者,毕生著述二百余万字,涉及文化的各方面。他对古典文学与艺术的研究是同步的,于文学中尤钟情于诗,历代佳作无不熟稔,体现在他的画中。 大致有三重点:首先是他最崇仰的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心仪其品德情操,同情屈子“抱石怀沙”自沉汨罗江的悲壮结局,因而自号“抱石斋主人”,先生所作《九歌》图早已蜚声遐迩。 另一个重点是石涛。先生青年时期编著《石涛上人年谱》,从上人的生活到作品,考据精详,故在艺术上受其影响也最深,且以石涛诗入画,随手拈来即成佳品。 作为重点中的重点,抱石先生取材最多的还是唐诗。唐诗在创作的当时就深入民间,即至今日,历朝士子必读的《四书》几乎尘封,但唐诗中的名篇却依然孺子能背。 古代典籍中有关哲学、道德等内容能在一定条件下保存,而政治、社会的理论会随着时代变化而被人淡忘,只有诗的艺术魅力却永葆青春。画家取材唐诗有其普遍性的一面,然而先生创作的唐人诗意画却有不同一般的特殊性。 据诗立意:画家运用古诗有两种不同方式。一是以己意去凑古人的诗,譬如李白的《清平调》系借芍药写太真,而有人只画花,却把诗句全部抄上,其实画面离主题甚远。另一种是根据古人的诗立意,或从中汲取灵感,抓住其精神实质进行艺术再创造,无须题诗而诗意盎然。 抱石先生可称后者之典范,他的古人诗意画既有宏景巨制,又有小品点睛,虽在有些画中题上诗句,但不占重要位置,有的只写题目,有时仅题款,可是读者一目了然是哪首诗。臻此化境,绝非偶然。先生所有的绘画作品都是转化为视觉形象的诗,他本身就具备诗人

傅抱石简介

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出生,江西新余人,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1926年毕业于省立第一师范艺术科,并留校任教。1933年赴日本留学。1934年在东京举办个人画展。1935年回国,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1938年进入国民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后随三厅撤至重庆。1946年迁南京。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江苏分会主席。1957年任江苏省中国画院院长。1965年9月29日因脑溢血逝世,享年61岁。 在我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傅抱石的地位举足轻重。他不仅是开宗立派、打造一代新风的国画艺术大师,也是中国美术史论研究的奠基人,杰出的金石篆刻家和诲人不倦的美术教育家。傅抱石在艺术上崇尚革新,他的艺术创作以山水画成就最大。在日本期间研究日本绘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融会日本画技法,受蜀中山水气象磅礴的启发,推陈出新,独树一帜,以皮纸破笔绘山水,创独特皴法——“抱石皴”,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他的新一代山水画出于对真山真水的体察,画意深邃,章法新颖,浓墨渲染,把水、墨、彩融合一体,达到翁郁淋漓,气势磅礴的效果。其人物画,线条劲健,深得传神之妙。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大多以古代文学名著为创作题材,用笔洗练,注重气韵,以形求神,刻意表现人物的内在气质,虽乱头粗服,却矜持恬静,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傅抱石先生人物画的线条极为凝练,勾勒中强调速度、压力和面积三要素的变化,不同于传统沿袭画谱的画法。他还把山水画的技法融合到自己的人物画之中,一改清代以来的人物画画风,显示出独特的个性。

奠基石 傅抱石开宗立派根基扎实牢固。他少年家贫,11岁在瓷器店学徒,自学书法、篆刻和绘画。1921年由于成绩优异保送江西省第一师范艺术科就读,1925年还是学生的他就发表论著《国画源流概述》,1929年又著《中国绘画变迁史纲》,轰动了美术界。在日本留学期间,又完成了《中国绘画理论》和《论秦汉诸美术与西方之关系》的研究和写作。傅抱石绘画的成功,精通美术史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可以说,研究美术史是傅抱石绘画的基石,其学术成就和绘画成就是相辅相成的。他一生努力著述,撰写美术论著150多篇,200余万字,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傅抱石的著作,凡绘画史、篆刻史、工艺史等,或钩沉于古籍,或考证于文物,研究范围涉及美术的各个方面,深刻阐述了中国美术的伟大精神。傅抱石在中国美术史研究方面的最大成果和最重要的著作,应当是他的全本《中国美术史》,这是他几十年教学、治学生涯的心血结晶,由课堂讲义不断修订、补充而写成的,最后定稿于1953年。全稿数十万字,卷帙浩繁、史料丰富,是傅抱石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 由著名美术理论家陈履生主编的《傅抱石全集》,详细记录了傅抱石一生的艺术活动和生活经历,录入了傅抱石1932年—1965年创作的2000余件作品。既有传世的代表名作,也有首次面世的精品,并附有作品详细资料及作品点评,部分作品相应附上傅抱石文论精选段落,充分地展现了傅抱石的绘画风格和艺术思想,为傅抱石艺术研究及傅抱石艺术收藏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全面性与权威性是《傅抱石全集》的灵魂,也是这套书无可匹敌的价值所在。所谓全面性是指,与以往出版的傅抱石画册相比,这套书所收集的傅抱石作品是数量最多、最全面、最丰富的,几乎囊括了他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尤其在绘画上,傅抱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的成就:人物故实与唐人诗意、毛泽东诗意、写生、傅家山水与“抱石皴”,都有全面的体现。 引路人

(1)傅抱石《江山如此多娇》赏析

(1)傅抱石《江山如此多娇》赏析 “诗情”与“画意” ——傅抱石《江山如此多娇》的艺术赏析 摘要:《江山如此多娇》是著名山水画家傅抱石、关山月为北京新建的人民大会堂所绘的巨幅山水画。题目出自毛泽东词《沁园春·雪》,整幅画都是从江山如此多娇之‘娇’字上下功夫,概括了祖国的壮美江山”。抒发画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关键词:傅抱石 《江山如此多娇》 诗意画

傅抱石,号抱石斋主人。原名长生、瑞麟,江西南昌人。他是中国著名画家,“新山水画”代表人。傅抱石少年家贫,11岁在瓷器店学徒,自学书法、篆刻和绘画。1921年他以第一名免试升入省立第一师范。其间他在治印之余开始读一些古代画史画论,尤其是看到石涛的“我用我法”顿开茅塞,他更欣赏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思想。擅长山水、人物,早年师法古人,尤其推崇石涛。1933年在徐悲鸿帮助下赴日本留学。在日本期间研究日本绘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融会日本画技法。受蜀中山水气象磅礴的启发,进行艺术变革,以皮纸破笔绘山水,创独特皴法-----抱石皴。风格独具,开创了现代金陵画派的全新风格。由于长期对真山真水的体察,从而画意深邃,章法新颖,他善用浓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体,达到翁郁淋漓,气势磅礴的效果。在传统技法基础上,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对解放后的山水画,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徐悲鸿赞其画曰:“此乃声色灵肉之大交响”,可见对其评价之高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傅抱石开始迎接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目睹了新中国的变化,开始研究毛泽东的诗词,用他那惯用的表现文学作品的方法,将毛泽东诗词中那些激动人心的篇章移入到自己的画面中。他创作了《七律·长征诗意》、《沁园春·雪》、《清平乐·六盘山词意》等。1959年6月,傅抱石应湖南人民出版社的邀请,成为第一位来到毛泽东主席的故乡韶山写生的画家。9天时间,傅抱石完成了《韶山组画》和《韶山全景》。这为当时的许多画家开启了一个挖掘新题材的思路。两个月后,傅抱石又来到了北京,和关山月一起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名作《江山如此多娇》。从韶山到北京,是傅抱石艺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历程。他的作品打开了毛泽东诗意画创作的先河,使之后来成为“新山水画”的一个重要方面。 (《江山如此多娇》成稿)

“勾魂眼”傅抱石人物画之三绝

“勾魂眼”——傅抱石人物画之三绝 国画大师傅抱石首创“抱石皴”和现代山水画世人皆知,而他人物画中的“勾魂眼”却未得到应有的、完整的总结。笔者通过欣赏、比较和品味发现,大师笔下的人物均长有一双“勾魂眼”,即单皮眼,眼角修长上挑;高士眼球突出,目光犀利;仕女眼神妩媚,眼波如水。“勾魂眼”夺人眼球,引人入胜,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武、石涛等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此人物虽乱头粗服,却矜持恬静,内在气质深刻,可谓出神入化,摄人心魄,让人很是难忘。可以说,“勾魂眼”是傅抱石人物画的形象标识,品味其中,妙不可言,起码有三绝: 一、以“抱石皴”衬托“勾魂眼”。品味傅抱石人物画,线条极为凝练,勾勒中速度、压力和面积三要素相统一,其“抱石皴”虽是山水衬景,却能让您体验到名人笔下优秀诗篇的意境和历史故事的情境,特别是在“勾魂眼”牵引下,这此意境则更显生动,彰显大师独特的个性风格。 二、以群体“勾魂眼”刻画作品主题。《苏武牧羊》、《竹林七贤》、《丽人行》、《琵琶行》、《眉锁章台》、《兰亭修禊图》、《文会图》、《游春图》、《九老图》、《青枫欲赤》和《人民公社好》等一大批人物画均群体的“勾魂眼”出现,其中《丽

人行》则有37人之多、《兰亭修禊图》则更多且不见首尾,表现了一个合于主题的宏大场景。这一表现手段也许受一代宗师徐悲鸿的影响,但在其他大师作品中却不多见。 三、以“勾魂眼”登上中国现代绘画的巅峰。傅抱石以金刚坡时期的“抱石皴”山水画成名,最终以《江山如此多娇》登上中国现代绘画的巅峰 白居易丽人行1944年61.7×219cm 1944年9月,傅抱石以杜甫的乐府诗《丽人行》为题,创作了名作《丽人行》(1997年嘉德国际拍卖公司以1078万元拍出)。后来,徐悲鸿赞其画:“此乃声色灵肉之大交响”,并题:“抱石先生近作愈恣肆奔放,浑茫浩瀚,造景益变化无极,人物尤文理密察,所谓炉火纯青者非耶?”。张大千题此画:'开千年来未有奇,真圣手也。色勒衣带如唐代线刻,令老迟(陈老莲)所作亦当检衽。'全画分为五组,每组人物多有不同,并以不同的树木相隔,表现了作者的匠心。在技法的运用上,以树木的浓阴衬托人物,在这种高妙的黑白对比中,'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人物突出,而主题更加鲜明 1942年傅抱石创作的《屈子行吟图》,屈原面容憔悴、形容枯槁的屈原行走于浩淼的烟波上,似乎可以听到屈夫子惊天

傅抱石、王伯敏山水画墨彩笔意之美

傅抱石、王伯敏山水画墨彩笔意之美 我的书画藏品中有一幅现代艺术大师傅抱石先生的《春光烂漫图》,一幅当代著名的中国美术史论权威、书画家王伯敏教授的《野航图》,此两幅作品都是山水人物的小立轴。这两幅小小的山水画,尽现二位艺术大师传统山水画之深厚功力,融古合今,中西一炉,将工笔和写意、水墨和色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特别有趣及巧合的是二位先生的画中都一样绘有16个细小而形神具备的人物。傅先生画的是16个生气勃勃的少年,王先生画的是16个辛劳的壮年渔民。以我一个普通的书画收藏者的眼光,以自己40年的粗浅经验来看,此两幅都是高水平的山水人物画作品。 以古代谢赫的绘事六法来推理,画家要画出一幅完美的作品,先要从经营位置考虑,然后再动笔,水墨色彩、线条笔法等功夫完成了之后,再加题款钤印,就会有一幅气韵生动的佳作出现。而对于我们学习鉴藏的人来说,首先关注的便是气韵生动。一幅完美的中国画,第一眼的感觉非常重要,俗语谓好的书画越看越好看,越看越喜欢,观赏中国书画作品中的精品、逆品、神品都是如此道理。 傅抱石先生的《春光烂漫图》(图1)作于1963年5月。画面中远山清翠,云雾淡淡,中间设一古亭,周围柏树挺立,近处是一片红艳艳的盛开的桃花。画中16个少先队员扛着

红旗,三五成群地迈向古亭。画面的右上角是傅先生那一手俊丽的篆书题款:“一九六三年五月记游之作,抱石白下写。”钤三印,朱文“傅”、白文“抱石之印”、朱文“癸卯”。“白下”是南京的古称,傅先生长期定居南京,从事丹青艺事的教学与研究,在其许多存世的作品中都有相同的题款。 图1傅抱石《春光烂漫图》纵87厘米横36厘米 在此画中,大师略施以他本人独创的“抱石皴”,远处的淡淡青山就显得很有气势。中间的古亭,先生以年轻时就打下的深厚的笔墨功夫,将用界画古法配合以小点染之焦墨、破墨法,再点、线、面融合在一起,使古亭显得十分庄重和古朴。古亭周围的簇簇柏树,完全用焦墨、泼墨法画成,浓密厚重,笔法高雅爽利,尽显松柏长青之耸天雄姿。柏树间鲜红的桃树相互辉映,近处数株桃花怒放,红艳似火,桃树的枝干也全部用焦墨线条勾出,痛快淋漓、婀娜多姿。全幅画面有机配合,形成了春光明媚的风景。特别是16个青春少年,有的在古亭中稍事休息,有的三三两两地缓步前行,活泼灵动,更增加了春天的气息,突出了生生不息的人生青春之朝气,是天、地、人完美的结合。阅之如品尝醇酒佳酿,回味无尽。 此画在出版时被冠名为“傅抱石春光烂漫图”(《中国现

傅抱石山水画欣赏6

傅抱石山水画欣赏6 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长生、瑞麟。因推崇石涛,改名为抱石。江西新喻人。二十世纪中国最著名的中国画大师之一,“新金陵画派”领袖。与齐白石并称“南北二石”。画史称吴昌石、齐白石、傅抱石、徐悲鸿、黄宾鸿为“三石两鸿”,最为今人推崇。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主席、江苏中国画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傅抱石擅山水、人物,精篆刻,长於美术史论研究,著述颇丰。 高山仰止镜心设色纸本1950年作 (324.8万元,2010年12月海士德) 题识:高山仰止图。巴金同志教正。庚寅霜降返金陵写,傅抱石。钤印:傅、抱石私印、抱石斋 傅抱石有许多山水画的创作题材,最得心应手的,乃是泉瀑和雨境的创制。“一半山川带雨痕”,颇为形象地表达了傅抱

石以雨境为主的创作特点。通过雨境的描绘,将水声、雨声、雷声、风声真实可感地展现出来。有关泉瀑题材的创作,则满纸水气、雾气、云气、山岚之气,或壮观,或幽邃,或优美,靡不令人印象深刻。这一题材的创作,从入蜀以后直至去世,一直没有间断,成为傅抱石山水画作中最为主要的一个方面,也标志着傅抱石山水画创作的最高成就。 此幅为巴金所绘的《高山仰止图》,即是傅抱石这一精髓的极好体现。近景葱郁的松树之下,水潭水气弥漫,山中泉瀑正飞泻而下,两高士则于瀑布旁高台上对语。中景主峰则作倾来之势,正面露出半面坡峰,如屏风一般成为近景的遮挡与背景,峰坡上似乎山岚亦正流淌、弥漫而来,更增加了画面的飞动与空灵。主峰背后,微露远峰,更留白以增加画面的空灵感、浑阔感,虽只寥寥数笔渲染、皴擦而成,但画面空间幽深、高远景象进一步被烘托出来,亦有雄伟之势。全幅笔墨苍茫浑雄,壮阔幽深。 秋山访友镜心设色纸本1950年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