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目标导学式”主题教研案例

历史课堂“目标导学式”主题教研案例
历史课堂“目标导学式”主题教研案例

历史课堂“目标导学式”主题教研案例

船营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教研部刘旸初中历史课的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学会学史的方法、形成历史思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也不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所以本次活动我们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依据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学生的素质,提出活动的主题是探讨“目标导学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同伴互助解决问题,教师进一步深化和升华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放学生的学习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课前提问: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而告终,战后世界格局是怎样的?出现了什么新的特点?请同学们看教材目录部分:第四、五、六、七单元,我们看到,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亚非拉国家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兴起,苏联等东欧国家因社会主义改革失败而演变,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导入新课:(板书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点评】问题导入直入主题,不仅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又培养了学生历史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重视教材目录和学习主题的作用,不割裂历史,逐步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网络,从而形成大历史观。关于二战性质的提问既做到回顾旧知,又强化了美苏的战时同盟关系,为后来美苏从战时盟友到战后敌对关系的转变做了铺垫。

【讲授新课】

1、出示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

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点评】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能力层次要求,明确课标要求达到的知识目标和能力层次,从而确立自主学习的任务,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对三维目标的确立和把握。

2、学生自主学习

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标要求和小黑板的自学提纲,认真阅读课文第一子目的内容。

教师出示导学提纲:

(1)什么是冷战政策?它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2)冷战政策为什么是美国提出来的?

(3)美国为什么不采取直接的军事行动?

(4)什么是铁幕演说?(教师通过简单图示具体讲解)

(5)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

学生简述阅读后归纳的知识,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完成导学提纲中提出的问题。方式上主要采取同伴互助,相互解答,对于学生自己难于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解决,并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落实。

【点评】自主学习环节,关键在于学生的学,学什么?怎么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课堂理念,是整堂课的基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结构和能力水平灵活处理。在低年段,可以采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或通过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高年段可以采取学生自行归纳提炼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相互完善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问题分为陈述性问题和启发性问题两种。陈述性问题即知识性问题,是课文知识的概括总结,属于“是什么”的问题,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就可以在课文中找到,如第(1)(5)题,;启发性问题不一定在书中直接找到答案,需要学生独立思考才能解决,属于“为什么”的问题,如第(2)(3)题,这些问题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迁移能力。

这个环节,问题的质量是关键。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内容和难度,遵循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的原则,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先是知识性问题,后是启发性问题,如以上问题可以调整为(1)(5)(2)(3)。“什么是铁幕演说?”这一问题是课文中的小字部分,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而不需要掌握,教师导读提纲中可以不写,如果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可以讲解。教师还可以拓展知识的内容,如“铁幕演说由英国首相提出说明了什么?”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对立是美国提出冷战政策的基础。

对于“冷战政策为什么是由美国提出来的?”的探讨,揭露了美国战后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后,妄图成为世界领袖,干涉别国事务,称霸世界的企图,也是提出冷战政策的根本目的。

“美国为什么不采取直接的军事行动?”这一问题的设计很巧妙,,既强化了冷战政策的非武装进攻形式,引入了“热战”这一概念和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又发散了学生思维,不唯教材论。教师通过巧妙的阶梯型问题“如果你生活在二战后,最大的心愿是什么?”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培养了热爱和平的意识。

3、深化和拓展

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是本节课的重点,以初中生的思维能力来说也是难于理解的内容。教师主要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每组总结一个表现,提出相应问题)

(1)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提出的目的?主要手段?通过梯级问题揭示杜鲁门主义以反苏反共为借口,公开干涉各国内政,从而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它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言书,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标志着美苏由战时的盟友走向公开对抗。

(2)马歇尔计划: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引导学生思考:“美国真的如此慷慨吗?它想达到什么目的?你怎样看待马歇尔计划?”让学生明确“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它的实施,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确立其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

(3)“北约”组织建立。利用简易图示,让学生说出北大西洋公约成员国,思考:为什么它是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体现?结合北大西

洋公约第5条的规定,分析它是两个阵营的对立。然后引入华约的概念。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两大军事集团日益成为美苏争霸的工具。【点评】冷战政策的表现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采取分组探究、问题设计、材料引用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其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表现。在讲解时教师画出简易图示来说明两大阵营的对峙,直观、形象地看出美国对苏联、东欧在战略上形成了一个月牙形的包围圈,,利于学生对地理位置的掌握和“对峙”一词的理解。具有启发性、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暴露了美国干涉别国内政,名义是“遏制共产主义”,实质是想称霸世界的阴谋,从而揭示了冷战政策霸权主义的实质,分析的比较透彻,主题鲜明。

如果最后再设计“请概括一下二战后的世界格局是怎样的?”作为总结,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二、美苏争霸

1、美苏争霸的背景:展示材料:“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赫鲁晓夫

这段材料表明了赫鲁晓夫什么样的战略意图?

赫鲁晓夫追求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实质上也是一种霸权政策。

从50年代后期开始,美苏争霸的局面开始形成,那么美苏争霸的情况如何呢?

2、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3组,教师出示表格,请同学就阅读内容归纳整理不同时期美苏争霸的情况。

思考:从表格看出,不同时期,美苏争霸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双方互有攻守。其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学生总结归纳出是由大国实力决定的)

【讨论】美苏争霸的实质是什么?(参考书中第87页动脑筋)甲:美苏争霸的实质是不同时候制度之间的竞争。

乙:美苏争霸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想一想,谁说的对?

教师设计的提示性问题:一战、二战后,世界格局分别呈现出什么特点?对比二者,有什么共同之处?

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美苏同样以实力为原则,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界定自己的势力范围。实质是美苏两国在实力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霸权主义的争夺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因此我们要反对霸权主义,热爱和平。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结束。那么,是否出现了美国一支独大的单极格局呢,世界格局出现了什么新的特点?引出下节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点评】美苏争霸是冷战对峙的高潮性事件,跨越时间长,事件比较多、乱。教师以表格的形式把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让学生来完成,线索清晰,既交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对于教学的难点问题,教师有效利用了教材中“动脑筋”栏目,采取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体现了面向全体的原则。在学生遇到思维阻碍时,教师立刻调整预设方案,设计出提示性问题,引发思考,分散难点,体现了教师良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课标中要求学生“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是第三层次的能力要求。这节课的两个子目都是围绕霸权主义这一主题进行的。如果教师能和现实结合起来,在讨论题的设计上再拓展些,如霸权主义给人类进步与和平带来了哪些危害?当今霸权主义有哪些表现?我们应该怎样反对霸权主义等,就可以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的能力,同时也更好地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热爱和平的观念,充分体现了德育的渗透功能,而不是口头说教。

【小结】

二战后,美苏从战时盟友关系变为战后敌对。随着北约和华约的形成,双方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对峙。美苏两国的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而且影响到世界的局势。所以我们在高呼“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口号的同时,更应清醒的认识到遏制霸权主义的最有力措施是使更多的国家经济发展,这样才能有效的牵制大国称霸。

【点评】小节往往能深化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为学生梳理线索,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引出下文,升华情感。教师的小节很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同时又强化了反对霸权主义这一核心主题,将课标中的三维目标有效地统一起来。

【教学反思】

设计这节课的主导思想——目标导学法,即通过教师的导,提出一些知识性的或带有一点深度的启发性的问题,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会主动的自己归纳整理知识体系,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充分体现出学生才是课堂主人的教育理念。

这节课的教学,颠覆了我对课堂教学惯常的认识。以前我认为课堂关键是教师的讲,没有教师的讲,就没有学生的学,只有教师讲到了,学生才能学会,所以每节课我从头讲到尾,但效果很不好。由于课程任务重,课堂上几乎没有留给学生自我阅读、解答问题的时间,凡事亲历亲为才可放心。课堂提问也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上,一般采取问答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只是识记一些基础知识,以应对考试,基本没有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时间久了,学生也失去了思考的兴趣,课堂成了我的“一言堂”。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的感受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思辨的平台,教会学生终身受益的思维方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首先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给同学们充足的阅读时间和思考时间,不能因为课程任务重就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否则还是围绕教师预设的教案完成教学任务,牵着学生走,教师还是课堂的“主角”。其次,教师的功夫在课前的备课。根据内容和理解提出相关的问题(问题要有梯度,既有知识层面的也有思维能力运用层面的),同时根据课堂的生成性问题及时调整预设方案。实践证明,如果学生

经过长期这样的思维训练不但能提高同学们的学史兴趣,更主要是教会了他们学史的方法,培养他们运用历史的思维、观点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停留在识记一些孤立的历史知识点。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尝试和训练,这节课和学生的配合有些欠缺,有些问题处理得不太成熟,随机应变能力不足,致使留下巩固练习的时间很少,没有很好地落实重点内容。最后要注意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一定要落到实处,而不是在作秀。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活动总结】

这次主题教研活动由共同备课——上课——反思——评课等几个环节组成,目的是通过教研员和授课教师的共同备课,探索出我们教研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教师在执教第一个子目时对这种教学模式体现的比较好,由于本节课的课堂内容多,任务重,课堂学生巩固练习时间略显不足。其他教师虽不参与备课,但也针对本节课认真思考,做到评课时有准备,有理性思考,通过授课教师的说课、反思、大家的研讨交流,保证这次活动的可操作性和研讨效果,从而体现“有效教研”的意义。

一、“目标导学式”教学模式的一般步骤是:

1、辅助环节:包括课前导入、出示本节课的课标要求、出示

自学提纲等环节。(1——2分钟)

2、自主学习:包括学生阅读自学、归纳和发现问题、自行或

同伴互助解决问题等。(20——25分钟)

3、深化和拓展:教师根据学情,找到适当的切入点进一步深

化问题、引发思考。(约10分钟)

4、教师或学生小结。(1分钟)

5、巩固练习:精选习题,巩固重点知识。(8——10分钟)

“目标导学式”教学模式,是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目的是确立以下几个教育信条:

1、改变没有教师讲学生就学不会的观念,教师课堂上尽量少

讲,彻底颠覆灌输式教学,实现学生真正的学。

2、从“以教定学”变为“以学定教”,根据学情调整预设目标,

教为学服务。

3、相信学生的能力,防止越俎代庖,才是教育的真智慧。

二、“目标导学式”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导学式”教学模式重在学生的学,所以要保证学生充分的阅读和思考时间,而不是搞形式,按照教案牵着学生鼻子走。

2、学习目标的确立要依据课标,不能提高或降低要求,其中理解运用层次是课堂的核心目标。

3、问题的设计和解决是关键。学生的问题多是知识性、陈述性问题,通过自学和相互争论就可以解决。而教师设计的问题:一要具体、明确;二要有启发性,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三要难易适度,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深化和提升知识的环节,教师要根据学情调整预设方案,即“第二次备课”,做到“以学定教”。这个阶段是一节课的高潮,是学生理解内容和能力形成的关键,但主体依然是学生,可以是学生教学生,也可以是教师通过搭设平台让学生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也是更深层次的合作学习。

4、当堂训练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教师要精心选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把知识学“活”。

5、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

理想的教育是能给学生自主、创新、锻炼的机会和环境的教育,教育只是提供外因,学生才是内因,我们要根据内因的需要,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最好的条件。教育的真谛是唤醒每个学生自我改变,主动发展的意识,是解放每个学生内在的知识渴望和学习力。

信息技术学科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

信息技术学科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 案例实施单位:敖江五中信息技术备课组。 一、教研活动概况。 ◆教研主题:遵循民主教学原则下,提高教学指令的有效性。 ◆活动时间: ◆组织负责:夏正仁 ◆课例: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介绍我自己》 ◆课例执教:温海娜 ◆活动成员:夏正仁、温海娜、金阳召(信息技术学科备课组全体成员) ◆活动目标: 1、增进课堂中师生之间平等、融洽的教学关系。 2、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指令的有效性,进而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 3、提高备课组成员的互助能力,实现新老教师共同成长。 二、教研具体流程与评析。 步骤一:明确教学问题、确立教研主题。 ·时间:2005年10月10日 ·地点:学生机房 ·对象:全体参与主题教研的老师 召集全体备课组成员讨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下例教学问题:①部分学生在课堂的教学中不理会教师的教学指令,偷偷地玩游戏、聊天或下载安装一些软件。教师发现学生的这些行为后,往往通过教学控制软件去控制学生的计算机、断开网络甚至呵斥学生;另有部分学生由于其它原因不能及时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拖延了教学的时间,影响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进程。为了追赶进程,教师强制性地去控制学生的计算机,并追发出新的教学指令,从而引起这部分学生的抗议,并由此引发了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②在新课程背景下,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发生了变化。教学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学指令发布者,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教学指令被动接收者。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合谐的教学关系。 讨论的结果整理如下:通过此次的讨论,我们备课组成员认识到:师生之间紧张的教学关系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教师指令的有效性,又不影响师生之间融洽的教学关系这一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为此我们确立了本次教研的主题:“在遵循教学民主原则下,提高教学指令的有效性”。要求备课组成员共同探讨问题产生的本质及在课堂教学中解决此问题的方案。 对解决的方案我们提出了以下的初步设想:

(完整版)历史教研活动方案

庙溪乡初级中学校 2014年秋历史教研活动方案 为了活跃教研氛围,提高历史教育教学效益,并充分利用学校教师资源,激发教师学习、教学教研的积极性,促进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期历史教研活动安排如下一、活动主题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让历史教师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精彩的故事呈现给其他的教师,突出教师对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让历史教师的才能等到展示,教师的智慧得到共享,教师的工作得到了解,让教师间获得最大的交流与沟通。同时也想改变以往历史教研活动刻板和严肃,让教师在轻松和愉悦中获得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思想,启迪今后的历史教育教学工作。 二、活动时间:2014年11月 三、活动安排: 1、活动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倪月荣 2、参与教师(全体历史任课教师):倪月荣周俊丞张方正 黎小茜。 3、所有历史教师参与上课,课前说课,课后评课,相互找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四、活动目标 1、推进尊重教育的实施; 2、抓好常态课研究,规范历史教师的教学行为; 3、提高每一节历史课的教学质效,为每一位学生发展服务; 4、诊断常态历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 5、搭建历史教师展示平台,促进历史教师专业成长。 五、教研活动的内容 1、研究教学内容和目标:包括基础知识及章节知识体系,章节知识在教材中的作用和“两纲”中的地位;通过教学应当实现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途径;知识考点及中考命题方式,课堂教学应该达到的深度和广度;补充的阅读教材、作业评讲、目标检测等, 2、研究教法与学法:研究每个单元的课时划分及每课时的起止内容;研究每节课的授课方法、重难点的突破策略、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典型问题的剖析与纵横延伸,方法技巧的梳理归纳;对学生思维盲点和易错之处的把握,研究学科学法。 五、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庙溪初级中学校历史教研组 2014年10月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套导学案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目标:了解二月革命;掌握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历史意义。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正确评价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懂得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及对俄国和世界的影响,了解列宁在十月革命过程中的突出贡献,认识领袖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对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理解。 学习过程: 【自学导航】 1.二月革命:_______年3月,俄国爆发了“__________ ”,推翻了_______________统治。之后,俄国建立了_______________ 临时政府,它与革命中建立的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时存在,_______________掌握着主要权力。 2.十月革命:____ ___年__ _ 月,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________ ___ 的方针。___ _月_ __日晚,列宁秘密来到_____ _____的起义总指挥部——________ ______,领导起义。__ __月_ __日,起义取得胜利。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当选为主席。 3.苏维埃政府的措施:苏维埃政府颁布《_______________》,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______耕种。同德、奥匈帝国议和,退出。 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首都从______________迁到____________。 4.三年国内战争:经过年艰苦的国内战争,1920年粉碎了外国的和国内的,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5.十月革命的意义: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______ ____革命。世界上第一个___________ 国家由此诞生。它沉重打击了______ _____的统治,推动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鼓舞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民的解放斗争。 【交流讨论】 1、十月革命武装起义的背景? 2、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性质和历史意义? 3、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课堂达标】 1、人类历史进入新纪元的标志是() A.巴黎公社的建立B.俄国二月革命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D.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2、20世纪30年代,一位莫斯科居民通过信件与外国友人联系时,他在寄信人地址栏中写的国名应该是()

初中语文校本研修案例

初中语文校本研修案例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初中语文校本研修 隆尧县北楼中学冯广魁 研修目的:通过本次研修活动,来共同探讨如何指导学生有效的开展合作学习,以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研修主题: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研修时间:2012年9月26日 研修地点:四楼主题教研室 组织人员:冯广魁 参加成员:王少英、王社英、田现江、王少峰、文良 研修过程: 主持人冯广魁:大家好,今天我们研修的主题是“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已成为基础教育中不可轻视的内容。但是,这种“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却表现为盲目的“合作”,盲目的探究,只注重形式,而不讲究实效。因此,通过本次研修活动,来共同探讨如何指导学生有效的开展合作学习,以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合作学习的有效引导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王社英:由于学生自主能力差,采取合作学习形式时,教师需要精心组织,以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中拖延宝贵的学习时间。所以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努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王少英:在合作学习时,让学生有秩序地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可以避免个别学生独自占用全部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同时也避免了争着说、同时说的无效学习行为。 田现江:由于班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教师无法一一顾及,这就需要学习小组中有一个核心人物来组织小组学习。这个核心人物在开始的时候,可由教师指定,也可由学生自主选定。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伙伴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意见冲突,如没有正确的引导,小组成员间往往会争得你死我活,从而造成学习障碍。所以,在组织合作学习时,要引导学生在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学会判断、学会归纳整理。

校本教研活动记录

校本教研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主持人:王秀丹 参与:全体教师 活动记录:梁凤玉 活动主题:如何让学生的书写更加规范 活动目的:通过校本教研活动交流彼此的经验与想法,共同探讨教研主题。 活动重点:交流彼此的实践心得 一、交流我们的实践过程 一年级老师:老师的书写示范非常重要。在教学时提醒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培养学生一次把字写规范的习惯,不依赖橡皮,尽量不用橡皮。 二年级老师:教学生字时,示范完之后让学生直接去写,且让学生进行互评,效果明显。(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作业展示,并请教师为学生撰写评语)三年级老师:在教学时,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好习惯,老师时刻提醒。 四年级老师:教师注意自己的书写习惯,必须认真做好学生的书写榜样,身教重于言传。对学生的书写教育从思想上入手,“字乃人之脸面,字如其人”,让其明白写规范字的重要性。对于学生的书写姿势进行强调,好的书写姿势是写好字的关键,做好“三个一”,再者教师在教学生字书写时,注意每个字的起笔、运笔、落笔,让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生成过程。 五年级老师:作业不宜过多,时间充分才能写好每个字。让写字差的同学照着书写好的同学的作业去摹写,有一定帮助。 英语老师:让学生牢记字母,书写好的同学做示范,老师提醒,在班级展示优秀的作业。 二、在实践中我们有了新的困惑 1、书写笔顺总是记不住。 2、学生好的行为不能坚持长久?如何让其自始至终的保持? 3、如何让学生时刻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三个一”? 4、如何解决好与快的矛盾? 四、活动总结 教研主任:活动中我们欣慰地看到了老师们都在思考我们该如何让学生的书写更加规范,但我们还只是停留在思考阶层,因为我们大都谈的是我们该怎样做,我们该做什么,而很少有人谈及自己是如何去做的,做的效果如何,活动完了之后,给人一种很空的感觉,说了一大堆,似乎什么也收获,只因我们的实践少得

2020年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导学案设计(含答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情况,深刻理解李自成农民起义以及明朝灭亡的必然性。 2、正确认识“均田免赋”的口号,识记明朝灭亡的时间和原因。 3、知道清朝的建立者和建立时间。 【学习重点】 1、明末的腐败政治。 2、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政治腐败:明代期,政治日益腐败。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内部又钩心斗角,纷争不已,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兼并_______ 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原因 (1)根本原因: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矛盾异常尖锐。 (2)直接原因:连年大旱,官府催征如故。 2、过程 (1)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的口号。1644年,李自成在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2) 年4月,攻进北京城内,明朝末帝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满洲兴起:(1)1616年,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 (2)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2、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后,明将降清,引清兵入关,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交战失利,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二、合作探究 1、(课本p86)当时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想一想: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2、P87 课后活动: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下面是史书记载的1628 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后的情形: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陕西通志》卷八六 当时受灾的农民处在什么样的状况下? 3、在历史长河中,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但却在农民起义的洪流中走向灭亡。你知道明朝的灭亡有哪些原因吗? 三、达标练习 (一)选择题 1、据史书记载:“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内纵情享乐,四处游玩;明熹宗爱好木工,整天沉迷木作,朝政全部交给宦官魏忠贤打理;万历皇帝在位 48 年,竟有 20 年不上朝与大臣见面。”从材料中你得出

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

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 五一小学陈艳红 本组的校本教研“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县级课题《学习“三步导学”模式》为背景,教师研究为主体,学习如何运用“三步导学模式”为主题,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下面记叙我们数学学科的一次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的案例,与同行的朋友一次探讨。 一、教研活动概况 教研主题:如何运用“三步导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活动时间:2016年5月4日 地点:数学教研组 组织负责:巩柔 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数学 课例执教:陈艳红等 活动成员:小学数学教研组全体成员 活动目标:1、能够顺利地运用“三步导学这种模式”进行教学 2、提高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优化课堂教学 3、提高教研组成员的合作性,集体智慧的运用

二、产生的背景 研究始于学习“三步导学这种模式”教研的问题,知道“三步导学的教学模式”包括“激情导课——民主导学——检测导结”三个环节。但具体怎么操作,从组建小组,培训组长,到课前备课如何设计前置性作业,如何将内容转化为目标,如何将目标转化为任务。上课时,如何导入导学,学生怎么自主学习,怎么交流,怎么小组展示,教师如何随堂评价,如何巡视,发现学生的课堂生成等。这些具体的操作,都来自一线教师运用这种模式时遇到的不少困惑。经过多次赴榆次学习,观摩他们的课堂,我们应如何的实际运用等,这次活动在主题就这样产生了。 三、具体流程 (一)发现问题,确立主题 新课标要求: 数学教育最终目标为关注人的思维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于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开放性教学在榆次市教师们的多年摸索中产生了,已经验证了它的科学性,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困惑: 经过多次学习,观摩课堂,实际操作中运用后,普遍存在下面的问题小组成员达不到榆次孩子们的那种表现,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习惯合作,组长也不会合理分配组员的任务,展示也令人不太

校本教研活动记录与反思

校本教研活动记录与反思 活动主题:新教师如何快速成长起来 活动时间:2015年9月 活动地点:办公室 主持人:学俊 参与人员:全体教师 活动记录: 吴主任:对于每一个刚走出大学校园,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疑惑:怎样才能在工作岗位走出一片新天地?对于新老师而言,热情高,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进取心强。但是要教好学生,仅有丰富的知识,先进的理念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今天就让各位在座的经验丰富的老师,跟新老师交流一下经验。 老师:作为新老师在平时工作和行为上,心中必有明晰的奋斗目标,就会把自己的发展置于理性思考之上,使自己有了专业成长的紧迫感,促使自己不断寻找自己在学校、全区甚至全市教师中的位置,有了成长的目标与动力就能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激励自己。 老师:教师的原有专业知识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会真正得以融化和实用。教师是带着原有的个人知识走进课堂的,这些个人

的知识是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的支撑和基础。由于新课程改革开设综合课程后,各学科的联系日趋紧密,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将自己原有的知识综合化,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 尚老师:教师的专业技能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持续锻炼才会更纯熟。 王老师: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与学生的接触才能形成良好的专业情意。 活动反思: 新教师的成长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外因的影响下,自身也要不断学习,不断改进,这样才能成长为更好的老师。会议中各位老师均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与行动,相互学习借鉴,达到共同进步。

活动主题:如何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活动目的:通过教师交流、探讨、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真正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活动时间:2015年10月 活动参与:各科任老师 活动主持:吴统晖 活动记录:开花 一、主持人开场白 第一次做这样的教研主持,请大家给予支持。能够贡献自已的智慧,能够分享自己的经验,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 “玩小游戏热身”----认颜色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自学目标】 1.掌握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了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 掌握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区主权收复的史实。 2.通过讲述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理解和认识到人 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重点:万隆会议和“非洲年”。 难点:万隆精神和拉美国家维权斗争。 【自学填空】 亚 非 拉 国 家 的 新 发 展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隆会议的与会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有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不了解,也有些国家是以美国为首的军事集团的成员国,受到美国在背后的指使。美国还千方百计进行挑拨离间。因此,怎样在万隆会议上维护亚非国家的团结,排除杂音,保证会议的大方向不受干扰,并取得成功,这是摆在中国代表团面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产生了巨大变化,摆脱殖民统治的非洲国家越来越多……20世纪5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增至9个。此后,独立运动 在非洲引发了连锁反应,使绝大多数非洲殖民地先后获得独立,4亿多非洲人民 获得了自由和解放……非洲最后一块殖民地……宣告独立,古老的非洲由此进入全新的历史时期。非洲国家独立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目前,有50多个独立国家的非洲在联合国中占有三分之一的席位,对世界产生着重大影响。(1)面对材料一所描述的恶劣外交环境,这次会议在各国的努力下,最终结果如何?这次会议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涵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立运动在非洲引发了连锁反应,哪一年出现了17个国家的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什么?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非洲最后一块殖民地”指的是什么?这块殖民地在哪一年获得独立? 【巩固练习】 1.1955年4月18日,香港《文汇报》报道了周恩来总理率团参加“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亚非会议”的消息。在这次会议上() A.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历史学科校本研修方案

历史学科校本研修方案 (陈永红个人专业成长规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中课程改革层层深入,四川课改也势在必行。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准和教学业务水平,更新观念,提升能力,完善自我,提高素质,适应现代课堂,走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特制定个人研修及专业成长规划,具体内容如下: 二、研修目标: 1、集体培训和个人研修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岗敬业,乐于奉献,铸就良好的师德师风。 2、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 3、教学和研究相结合,掌握教育科研的理论和方法,掌握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提升驾驭课程的能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争取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的教育者;推动本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4、推动改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解决在新课程改革中面对的各种实际具体问题和困难,总结和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给我校课改工作起示范带头作用。 5、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学习型组织。

三、研修任务 1、阅读并熟悉新课改以后的课程标准和各种版本教材;订阅《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等校阅刊物;阅读五本以上历史专著; 2、研究多媒体手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探索有效的集体备课形式; 4、组织好学校的各项历史教学研究活动; 5、进行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争取三年内培养五位青年历史教师。 四、研修形式: 1、创新常规教学工作 规范教学行为,做好教学常规指导工作。在教师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学科教师再集体备一部分课程,并做好课讲评工作。 2、潜心课题研究工作 实施课题带动策略,提升素质。和实验教师一起,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探索,解决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使教研回归教学,使新思想、新做法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 3、在教研中开展会课、听课、评课活动,实践中进行研究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 第1课鸦片战争 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导学目标知识点: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 本史实 2.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3.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4.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 理 课时:1课时 导学方法:观察、讨论 导学过程: 课前导学: (一)浏览本课,初略了解 (二)基础知识检索、完形填空 1.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 鸦片输入的危害 虎门销烟:时间;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显示了 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爆发地__________,事 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英《南京条约》 时间____________,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内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导学: (一)说一说 1.本课文的梗概能否简单的说一下。. 2.完成以上基础知识填空。

校本教研活动记录与反思

活动主题:新教师如何快速成长起来 活动时间:2015 年9 月活动地点:办公室主持人:冯学俊参与人员:全体教师活动记录: 吴主任:对于每一个刚走出大学校园,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疑惑:怎样才能在工作岗位走出一片新天地?对于新老师而言,热情高,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进取心强。但是要教好学生,仅有丰富的知识,先进的理念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今天就让各位在座的经验丰富的老师,跟新老师交流一下经验。 李老师:作为新老师在平时工作和行为上,心中必有明晰的奋斗目标,就会把自己的发展置于理性思考之上,使自己有了专业成长的紧迫感,促使自己不断寻找自己在学校、全区甚至全市教师中的位置,有了成长的目标与动力就能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激励自己。 张老师:教师的原有专业知识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会真正得以融化和实用。教师是带着原有的个人知识走进课堂的,这些个人的知识是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的支撑和基础。由于新课程改革开设综合课程后,各学科的联系日趋紧密,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将 自己原有的知识综合化,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尚老师:教师的专业技能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持续锻炼才会更纯熟。 王老师: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与学生的接触才能形成良好的专业情意。 活动反思:

新教师的成长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外因的影响下,自身也要不断学习,不断改进,这样才能成长为更好的老师。会议中各位老师均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与行动,相互学习借鉴,达到共同进

活动主题:如何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活动目的:通过教师交流、探讨、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真正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活动时间:2015 年10 月 活动参与:各科任老师 活动主持:吴统晖 活动记录:魏开花 一、主持人开场白第一次做这样的教研主持,请大家给予支持。能够贡献自已的智慧,能够分享自己的经验,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 “玩小游戏热身” ---- 认颜色 二、寻找合作伙伴,梳理教研记录 三、温馨提示之请大家站着发言,且发言时间不能超过三 分钟,发言采取循环说的形式 活动过程:

初中历史导学案设计和使用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历史导学案设计和使用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各位领导、老师、课题组成员,大家好: 《初中历史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的有效性研究》经过课题组的精心筹备,在县教研室领导的关怀下,在各位历史学科教师的参与下,今天正式开题。我代表本课题研究组向大家宣读本课题的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意义和研究价值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多年,如何进一步深化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真正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依据导学案,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掌握历史史实,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如何设计导学案,怎样在课堂中有效地运用导学案来达到乐学高效的目的呢?这一问题就摆在我们的面前,基于此,我们确立了《初中历史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的有效性研究》课题,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效率为宗旨,通过设计的导学案及其运用,力求让教师轻松的教授,学生快乐的学习。 二、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构建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依据导学案,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历史课中的相关问题,从而让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 教师方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增进教师的研究精神。通过对导学案的设计促进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通过行动研究,教师要学会学习,学会反思,重构教师较色,转变教学方式,变革教学行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一)学生方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指导学生依据导学案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让学生成为直接的受益者。 二)应用方面: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努力打造乐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通过对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写,明确每一课的重点难点,了解哪些问题需要教师通过引导来解决,使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自学获取新知,来达到高效的目的。 三、研究内容 一)研究重点

校本教研活动案例(新)

校本教研活动案例 关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探讨与研究 大兴镇中心学校 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一切都讲究效率,凡事讲究效率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办事的准则,教学更是如此,追求高效率的教学效果,是广大教师的共同愿望。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所在,学生在课堂中究竟学到了什么,课后得到了什么,这永远都是任何教学所必须追问和思考的,也永远是我们解决上述诸多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学校始终向学生灌输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但他们毕竟是孩子,依赖性仍较强且普遍。另外,我校非常注重学生的目标形成教育工作,学生虽然对自己的将来有了一些清晰的认识与规划,但仍缺乏持续的内驱力。今天,新的课程标准下,我们的课堂理当是另一番景象——就是不能单纯以应试为目标,可我们的现状呢,却打着“新课标”的幌子,玩得不着边际,甚至出现“上课时热闹,复习时紧张,考试时茫然”的奇怪现象与“重结果,轻过程;取书本,舍生活;多盲从,少钻研;有风光,无风骨”的教学怪圈。 基于此,我们学校了开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校本教研活动,以此为个案进行探讨也研究,希望能对我们及教育同仁在课堂教学上所有帮助。具体操作过程: 【第一阶段】 本次活动的第一阶段从李果校长提出“关于工作着眼点的反思与追问”【材料后附】入手。 活动时间:在开学初,学生正式返校前的2月26至28日三天

活动形式:全校范围的先分散,后统一 活动分组:数、语、英、政史地、理化生、职教组各为一组,信息技术和音体美整合为一个组,领导为一个组。 活动要求:真实学习、真实思考、真实交流、真实研讨。借此机会全面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做目中有人的教育,使自己的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动,使自己的课堂更有效、高效,更有意义、价值。 活动步骤:校长解读——教师自学——组内讨论——组间交流—— 求证答辩——全校展示——总结提升”的研讨流程。 1、校长解读:李果校长亲自挂帅,设计并主持了本次大讨论的全过程。首先他对本次大讨论的主题进行了缜密的构思,经校领导班子多次商榷,并最终将主题定为:“关于工作着眼点的反思与追问”。在会上,他对研讨材料进行了科学、具体的阐述,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定位问题:是仅关注学生的分数,还是将学生看作“放牛娃”“农民”“短跑健将”“优秀大学生”等具体的人。同时,李校长还列举了一些因教育观念狭隘而导致的种种教学“悲哀”,对教师讨论的“关于工作着眼点应放到何处”、“怎样才能使你对学生的爱有根基”、“获得一生工作的成就和幸福感,你应具备什么样的根本前提”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具体地讲解点拨。 2、教师自学:校长解读材料后,给教师20分钟自学即第二次学习研讨材料的时间。全体教师在多媒体教室内分成八块(七个教研组和一个领导组),依据材料及先前解读,再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整理出自己对讨论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观点(六个研讨问题,每天两个)。 3、组内讨论与组间交流:教师自学后,由组长组织,教师依据自己整理的观点先在组内相互交流、讨论,求同存异。教研组长指派人员做好组内研讨记录。20分钟后,由组长进行组间交流,对研讨的观点再进行深入的梳理与整合。 4、求证答辩:针对各教研组达成的共识与存在的教育困惑,李果校长以答

校本教研活动记录模板

校本教研活动记录模板 校本教研活动记录 参加人员:XXX、XXX、XXX 活动背景: XX年10月22日,小店学区全体教师来到小店中心学校观摩教学工作。上午,语文学科的老师听了邢清亮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数学学科的老师听了袁秀梅老师执教的《反比例的意义》。下午,全体老师分语、数学科,开展了说课、评课活动。各位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带着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在轻松的气氛中真心交流,真情互动。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案 学科:语文年级:二年级设计人:邢清亮教学目标:1. 会认12个字,会写12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 重点难点: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课文的感情朗读、背诵。将奉献旨意内化心灵,外化行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感悟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趣。 1.在《泉水》中,我们认识了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泉水。今天我们将来认识另一个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朋友。他的一生中是在以帮助别人为快乐中度过的。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雷锋画像)看,他是谁?生:雷锋叔叔。同学们这么快就说出了雷锋叔叔,想必大家都一定很熟悉雷锋叔叔,谁来说一说你知道的雷锋。师:雷锋叔叔是一名解放军战士,虽只活了22岁。但他却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雷锋叔叔牺牲以后,毛泽东主席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么多年过去了,可我们还觉得他就活在我们身边。你想找到他吗?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找一找。 出示课题:雷锋叔叔,你在哪里齐读课题。 2.认识生字:“雷”“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能准确认读。标出

历史导学案

《社会生活的变化》预习案 1、19世纪初,由西方传入我国的交通工具 有、。 交通、通讯的出现 2、我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是“___________”号。 3、我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________铁路, ______年_____国商人修建。 4、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商人、 记者、少数老百姓用上了它。方便了生活。 1、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和传入中 国,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镜头。 2、鸦片战争后,中文报纸的出现:最著名的是 《 __》。_______年在创办的。 文化生活的变化3、文化出版机构:年在______创办 的,是近代中国________、 _____________的文化出版机构。 4、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是《__________》_______年在 _____拍摄,第一步有声电影是《__________》在______ 拍摄。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是《__________》。 社会习俗的变化:后,民国政府颁布了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等法令。 强令男子____________,女子_____________,用新式的礼 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例如_______装和_____服。人与 人之间行文明简单的_______、_________,称呼对方 “_________”、“_________”等平等的称呼。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以及中国近代在交通方面的变化;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 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树立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并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华民族沦入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 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培养学生形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三、学习过程 1、了解: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和帆船等。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 侵入,以机械为动力的新式交通工具逐渐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你知道有哪些新式的交通工具吗?它们有什么优点?与我国古代传统的交通工具有什么不 同?这将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变化? 2、检查预习案,自主学习,加强记忆,巩固基础知识。 3、提问,小组内互相提问,老师提问。 4、质疑释疑。提出疑问,合作探究,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共同解决。 5、拓展延伸,老师质疑: ①1 9世纪以来,传入我国的先进交通工具火车和轮船在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②近代中国,传入我国的通讯工具电报、照相、电影在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③社会习俗的变化对社会的影响? ④怎样看待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 ⑤引导归纳: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有线电报,20 世纪初又出现了无线电话;对待新生 事物,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是知道这些工具是西方列强侵华的产物;另一方面明白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总体上应予以肯定。同时,由于当时中国 条件的限定,还没有普及到中国的每个地方。 6、达标测试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设计:第3课 古代印度(无答案)

九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学习 重点 学习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______________。 2、发源地: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_______。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 今巴基斯坦境内,入阿拉伯海,水量丰沛。 3、奴隶制发明: 出现:在那里发现的_____________等早期文明遗址,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 外族入侵: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________和_________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强盛:________(公元前324年—前187年)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衰落:印度多次受到外来民族的侵扰。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 “________”。 2.四个等级: (1)最高等级是________,掌管祭祀; (2)第二等级是________,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3)第三等级是________,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 (4)第四等级是________,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 ________。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时间:佛教创立于_________[来源:学科网] 2、创始人:__________,后来被称为“_______”,是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城释 迦族的王子。 3、发展:早期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因而也得到 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佛教提出“______”,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教义

(完整word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全册)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自主学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时间:;地点。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 1、距今时间:;地点。 2、使用工具和火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北京人使用工具:____________;使用火:————。 3、北京人的生活:。 4、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三)山顶洞人 1、距今时间:;地点。 2、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其进步之处: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火的使用;社会组织。 二、合作探究 1、你同意教材中“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这一看法吗? 2、打制石器和天然石块有何区别? 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会制造,上面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 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 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合作探究】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 [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学科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

信息技术学科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 一、教研活动概况。 ◆教研主题:尊循民主教学原则下,提高教学指令的有效性。 ◆活动时间: ◆组织负责:董超 ◆课例执教:梁亚威 ◆活动成员:董超、梁亚威、王芳、刘江艳(信息技术学科备课组全体成员) ◆活动目标:1、增进课堂中师生之间平等、融洽的教学关系。 2、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指令的有效性,进而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3、提高备课组成员的互助能力,实现新老教师共同成长。 教研具体流程与评析。 ·时间:2009年3月26日 ·地点:学生机房 ·对象:信息组全体教师 召集全体备课组成员讨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下例教学问题:①部分学生在课堂的教学中不理会教师的教学指令,偷偷地玩游戏、聊天或下载安装一些软件。教师发现学生的这些行为后,往往通过教学控制软件去控制学生的计算机、断开网络甚至呵斥学生;另有部分学生由于其它原因不能及时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拖延了教学的时间,影响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进程。为了追赶进程,教师强制性地去控制学生的计算机,并追发出新的教学指令,从而引起这部分学生的抗议,并由此引发了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②在新课程背景下,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发生了变化。教学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学指令发布者,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教学指令被动接收者。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合谐的教学关系。 讨论的结果整理如下:通过此次的讨论,我们备课组成员认识到:师生之间紧张的教学关系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教师指令的有效性,又不影响师生之间融洽的教学关系?这一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为此我们确立了本次教研的主题:“在遵循教学民主原则下,提高教学指令的有效性”。要求备课组成员共同探讨问题产生的本质及在课堂教学中解决此问题的方案。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导学案设计的反思与纠偏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导学案设计的反思与纠偏 发表时间:2011-03-21T14:05:58.46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冀晓峰[导读] 另外,一切训练均要控制在课程规划中,并自然形成质量预控体系,训练切不可随性、随意。冀晓峰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盛行,使导学案这种新的教学载体在基础教育领域备受瞩目。本文通过对历史课堂教导学案设计的反思与纠偏,力求将人本理念落到实处。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导学案设计导学案教学是以学生学习为主线、教师引领为辅线,以课前预习和当堂检测为延伸的扁平式课堂建构,它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重要解构,试图打破教师垄断课堂的局面、试图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试图容纳传统教学无法容纳的信息量、试图将知识点落实到授课的全过程、试图大面积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学者也指出导学案对于学生的意义,犹如姗姗学步的孩子手中的学步车,借助导学案,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兴趣,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当学生能够带着问题、矛盾、困惑、方法、理解走向自我、走向同伴、走向教师的时候,就意味着“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能通过导学案得以充分彰显。我校从几年前就开始探索导学案的教学模式,近期又初步形成了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学—导—测”课堂教学体系,为了让新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深入人心,不惜重金派出教师远赴山东潍坊五中、南京东庐中学进行参观考察,还聆听了东庐中学的史正红等专家举办的专题讲座,并借暑期休假之机整合全校优质师资集体编写了各学科学段的导学案,从上到下都掀起了课堂教学改革之风。但是,在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很多人开始慨叹用了导学案后反而不会教书了:精彩的讲授被当作教师的“独裁”一票否决,老师在课堂上像边缘人一般无所适从;学生华而不实的议论、方向模糊的探究、效能低下的检测红火了课堂,却使传统教学所倡导的严谨、严肃、庄重、深刻、细致日益消隐;教学流程被学生的种种讨论、发言、表演切割到支离破碎,失去了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导学案呈现的问题总体上缺乏有效的思维价值,纯属教材知识的翻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不了什么能力;历史资料的匮乏令不少学生在学习中疑窦丛生、纠结不已,基础与提升不匹配的情况日趋严重。历史学科究竟如何构建富有自己特色的导学案体系颇费思量,关键是要引导广大教师走出导学案使用的误区。 一、导学案内容决不可以随意设计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工具,导学案承载着仅次于教材的功能,决不能等闲视之。但是不少老师没有充分估计到导学案的重要意义,设计随意、粗糙的情况屡有发生。首先,导学案中创设的问题不应是对教材现有知识点的简单分解,更不是依据教材内容布设的问题阵,而应当层层推进,前后呼应,形成有效的问题链。从宏观上看,问题设计要紧紧围绕某一节课的主题展开,所有问题不能千篇一律地以提问方式呈现,有些要根据情况提供相关材料,创设某种情境,引导学生认知史料、分析史料、解读史料、提炼史料、整合史料,从而达到能力提升的目的。其次,导学案中创设的问题要有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能停留在让学生读教材、学教材,从教材中来,回教材中去的肤浅层面。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打通历史与现实的关节点,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的发展脉络,获得丰厚而深沉的人生启迪。第三,导学案设计的问题要有趣味,有情感,有意义,能激活学生的反省精神和探求渴望。新课程追求的是特色教学,一堂好课应该有新理念、新主题、新结构、新情境、新方法,与时代同步,与学生呼应。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了解历史学科的新动向,了解国内基础教育的新气象,历史学科千万不能僵化,我们需要的是智慧的活水而不是史料的花岗石。 二、导学案决不可以取代教学设计现在不少老师上课时已经不见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而是手持一张导学案犹如手持一张无往不胜的通行证,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潇洒得很。问他为什么不写教学设计了?他振振有词地回答,“导学案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团队精神的展现,我们已经备过课了,还要什么教学设计?”事实上,在去过一些学校听课后,我发现所有的课都是同课同构,鲜有变化,鲜有个性。真的难以想象,在一个致力于追求风格的时代,千人一面的历史课堂该是多么乏味、多么焦灼、多么枯淡!导学案虽然源于集体经验,但却付诸个体实施,每个教师由于学术造诣、文化修养、教学风格、教学手段等的差异,会对导学案有各自独特的体认和理解,导学案既非圣旨更非圣经,岂能一纸在手,行遍天下?在导学案面前教师不能被异化,而要主动把握,把二次备课做到位,将导学案自觉融化到教学的整个流程中去,使其服从于、服务于教学的目标设计。导学案的精彩决定于教学设计的精彩,良好的设计能够确保教学流程的完整运作,能够确保课堂生成的有效调控,能够确保教师个性的充分发挥。当然,为了避免教师和学生的发挥受到限制,好的课堂设计未必要多么精致、精细、精确、精准的原则,而是要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有理、有利。 三、导学案决不能代替教师的指导黄冈中学曾经提出过所谓“三变五让”,即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价值观目标并重。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其目的就是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让学生乐学,愿学,想学。但是,有些老师误以为此种按照理念上课就是向学生教出课堂话语权,因此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课,也不管是什么主题的课,老师都让学生根据导学案上罗列的问题胡乱表述、动手、讨论。须知导学案发放给学生后教师并不是撒手不管,而应当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加入到教学的全过程。导学案的前提是“导”,在教学上教师要学会科学指导,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材料、如何提炼材料、如何理解重难点、如何分类整理、如何建构体系。对于学生而言,掌握知识固然重要,但举一反三学会知识的生成更为重要。 四、导学案决不能代替教师的思考实施导学案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轻松,其实幕后的准备可能会更加繁复。原因有二,其一,导学案中的问题设置意在引领学生思考,因为学生是导学案使用的主体,但由于年龄和阅历等因素,他们知识尚浅、理解不深,有时缺乏整体认知的意识,更不善于总结历史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点拨,应当主动与学生进行对话,在交流中提升自己对于历史问题的思考。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最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探究中去。其二,课前准备工作越充分,教师在课堂上应对生成的能力就越强。课堂因激扬生命而美丽,教学因问题生成而精彩。课堂要想不断有动态生成的精彩,就需要有高质量的预设。另外,动态生成的课堂,必须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课堂,这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师生、生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的空间里展开心灵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 五、导学案决不能代替学生的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