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粒二象性知识点总结讲解

波粒二象性知识点总结讲解
波粒二象性知识点总结讲解

波粒二象性知识点总结

一:黑体与黑体辐射

1.热辐射

(1)定义: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都在辐射电磁波,这种辐射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所以叫热辐射。

(2)特点:热辐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情况随物体的温度而有所不同。

2.黑体

(1)定义:在热辐射的同时,物体表面还会吸收和反射外界射来的电磁波。如果一些物体能够完全吸收投射到其表面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这种物

体就是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2)黑体辐射特点: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黑

体的温度有关。

注意:一般物体的热辐射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材料的种类及

表面状况有关。

二: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如图所示,随着温度的升高,一方面,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

有增加;另—方面,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

三:能量子

1.能量子:带电微粒辐射或吸收能量时,只能是辐射或吸收某

个最小能量值的整数倍,这个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E叫做能量子。

2.大小:E=hν。

其中ν是电磁波的频率,h称为普朗克常量,h=6.626x10—34J·s(—般h=6.63x10—34J·s)。四:拓展:

1、对热辐射的理解

(1).在任何温度下,任何物体都会发射电磁波,并且其辐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情况随物体的温度而有所不同,这是热辐射的一种特性。

在室温下,大多数物体辐射不可见的红外光;但当物体被加热到5000C左右时,开始发出暗红色的可见光。随着温度的不断上升,辉光逐渐亮起来,而且波长较短的辐射越来越

多,大约在1 5000C时变成明亮的白炽光。这说明同一物体在一定温度下所辐射的能量在不同光谱区域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而且温度越高光谱中与能量最大的辐射相对应的频率也越高。

(2).在一定温度下,不同物体所辐射的光谱成分有显著的不同。例如,将钢加热到约800℃时,就可观察到明亮的红色光,但在同一温度下,熔化的水晶却不辐射可见光。

(3)热辐射不需要高温,任何温度下物体都会发出一定的热辐射,只是温度低时辐射弱,温度高时辐射强。2、2.什么样的物体可以看做黑体(1).黑体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2).如图所示,如果在一个空腔壁上开—个很小的孔,那么射人

小孔的电磁波在空腔内表面会发生多次反射和吸收,最终不能从空腔

射出。这个空腔近似看成一个绝对黑体。

注意:黑体看上去不一定是黑色的,有些可看做黑体的物体由于

自身有较强的辐射,看起来还会很明亮。如炼钢炉口上的小孔。

3、普朗克能量量子化假说

(1).如图所示,假设与实验结果“令人满意地相符”,

图中小圆点表示实验值,曲线是根据普朗克公式作出的。

(2).能量子假说的意义

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说,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本质有了全

新的认识,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普朗

克常量h

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常量之一,它体现了微观世界的

基本特征,架起了电磁波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桥梁。

注意:物体在发射或接收能量的时候,只能从某一状态“飞跃”地过渡到另一状态,而不可能停留在不符合这些能量的任何一个中间状态。

二、光电效应现象

1、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物体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发射电子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

2、光电效应的研究结论:①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频率的光不能产生光电效应。②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

着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注意:从金属出来的电子速度会有差异,这里说的是从金属表面直....-9接飞出来的光电子。③入射光照到金属上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s;④............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3、光电效应的应用:

光电管:光电管的阴极表面敷有碱金属,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比较弱,在光的照射下容易发射电子,阴极发出的电子被阳极收集,在回路中形成电流,称为光电流。

注意:①光电管两极加上正向电压,可以增强光电流。②光电流的大小跟入射光的强度和正向电压有关,与入射光的频率无关。入射光的强度越大,光电流越大。③遏止电压U0。回路中的

12?eU0,光电流将会减小到零,光电流随着反向电压的增加而减小,当反向电压U0满足:mvmax2

所以遏止电压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

4、波动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

①不论入射光的频率多少,只要光强足够大,总可以使电子获得足够多的能量,从而产生光电效应,实际上如果光的频率小于金属的极限频率,无论光强多大,都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②光强越大,电子可获得更多的能量,光电子的最大初始动能应该由入射光的强度来决定,实际上光电子的最大初始动能与光强无关,与频率有关。③光强大时,电子能量积累的时间就短,光强小时,能量积累的时间就长,实际上无论光入射的强度怎样微弱,几乎在开始照射的一瞬间就产生了光电子.

三、光子说

1、普朗克常量

普郎克在研究电磁波辐射时,提出能量量子假说:物体热辐射所发出的电磁波的能量是不连续的,只能是hv的整数倍,hv称为一个能量量子。即能量是一份一份的。其中v辐射频率,h是一个常量,称为普朗克常量。

2、光子说

在空间中传播的光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ε跟光的频率ν成正比。??hv,其中:h是普朗克常量,v是光的频率。

四、光电效应方程

1、逸出功W0: 电子脱离金属离子束缚,逸出金属表面克服离子引力做的功。

2、光电效应方程:如果入射光子的能量hv大于逸出功W0,那么有些光电子在脱离金属表面

后还有剩余的动能——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入射光子的能量hv等于出射光子的最大初动能与逸出功之和,即 1212?W0 其中mvmax是指出射光子的最大初动能。 hv?mvmax22

3、光电效应的解释:

①极限频率:金属内部的电子一般一次只能吸收一个光子的能量,只有入射光子的能量hv大

W于或者等于逸出功W0 即:v?0时,电子才有可能逸出,这就是光电效应存在极限频率的原因。 h

1212?W0和mvmax?eU0有:hv?eU0?W0,所以遏制电压只与入射②遏制电压:由hv?mvmax22

光频率有关,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这就是光电效应存在遏制电压的原因。

五、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具有动量)

1、康普顿效应:用X射线照射物体时,一部分散射出来的X射线的波长会变长,这个现象叫康普顿效应。康普顿效应是验证光的波粒二象性的重要实验之一。

2、康普顿效应的意义:证明了爱因斯坦光子假说的正确性,揭示了光子不仅具有能量,还具有动量。光子的动量为p?h?

3、现象解释:碰撞前后光子与电子总能量守恒,总动量也守恒。碰撞前,电子可近似视为静止的,碰撞后,电子获得一定的能量和动量, X光子的能量和动量减小,所以X射线光子的波长λ变长。

六、光的波粒二象性物质波概率波不确定关系

1、光的波粒二象性:干涉、衍射和偏振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光是一种波;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又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光是一种粒子,由于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只能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但不可把光当成宏观观念中的波,也不可把光当成宏观观念中的粒子。少量的光子表现出粒子性,大量光子运动表现为波动性;光在传播时显示波动性,与物质发生作用时,往往显示粒子性;频率小波长大的波动性显著,频率大波长小的粒子性显著。

2、光子的能量E=hν,光子的动量p=h/λ表示式也可以看出,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并不矛盾:表示粒子性的粒子能量和动量的计算式中都含有表示波的特征的物理量——频率ν和波长λ。由以上两式和波速公式c=λν还可以得出:E = p c。

3、物质波(德布罗意波):1924年德布罗意(法)提出,实物粒子和光子一样具有波动性,任何一个运动..

4、概率波:从光子的概念上看,光波是一种概率波。光子落在明条纹的概率高,落在暗条纹的概率低。干涉条纹是光子落在感光片上各点的概率分布的反映。

注意:亮纹是光子落的概率大,暗纹是概率小,不是光子照不到。

5、电子云:原子核外电子的概率分布图。概率大的地方小圆点密一些,概率小的地方小圆点疏一些。讨论微观粒子的运动,轨道的概念毫无意义。

6、不确定关系:微观粒子的坐标和动量不能同时完全精确地确定。如果用?x 表示微观粒子位

h置的不确定性,用?p表示微观粒子在x方向上动量的不确定性,则

有?x??p?。原因是因为4?

微观粒子具有波动性。

(1)由不确定性关系可知,坐标和动量,其中一个测量得越准确,另外一个的不确定性就越大。

(2)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和不确定性关系本质是一样的,导致共同的结果: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不能通过确定的轨道来描述,只能通过概率波做统计性的描述。

(3)不确定性关系对宏观物体没有意义。

㈠①频率高波长短,粒子性明显②频率低波长长,波动性明显

㈡①传播时,波动性明显②光的产生,与其他物质作用,粒子性明显

㈢①个别时,粒子性明显②大量时,波动性明显

例题讲解

例1: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光电效应现象, 当用光子能量为2.5eV的光照射

到光电管上时,电流表G的读数为0.2mA。移动变阻器的触点c,当电压表的

示数大于或等于0.7V时,电流表读数为零。则:( )

A.光电管阴极的逸出功为1.8eV;

B.电键k断开后, 有电流流过电流表G;

C.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0.7eV;

D.改用能量为1.5eV的光子照射,电流表G也有电流,但电流较小;

例2:关于不确定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确定关系表明:想要同时准确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这是不可能的;

B.不确定关系表明:想要同时准确测量一颗子弹的位置和动量,这是不可能的;

C.由于不确定关系,所以测量粒子的位置已经没有意义了;

D.如果将来实验技术进步了,同时准确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是有可能的;

-7-7例3:已知钠发生光电效应的极限波长为λ0=5×10m,现用波长为4×10m的光照射用钠作阴

极的光电管.求:

(1)钠的逸出功W0;

(2)为使光电管中的光电流为零,在光电管上所加反向电压至少多大?

针对练习

1.下列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有的光是波,有的光是粒子

B.光子与电子是同样的一种粒子

C.光的波长越长,其波动性越显著,波长越短,其粒子性越显著

D.大量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粒子性

2.在做双缝干涉实验时,在观察屏的某处是亮纹,则对光子到达观察屏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到达亮条纹处的概率比到达暗条纹处的概率大

B.到达暗条纹处的概率比到达亮条纹处的概率大

C.该光子可能到达观察屏的任意位置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3.对光的认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个别光子的行为表现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为波动性

B.光的波动性是光子本身的一种属性,不是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C.光表现出波动性时,就不具有粒子性了,光表现出粒子性时,就不具有波动性了

D.光的波粒二象性应理解为:在某种场合下光的波动性表现明显,在另外某种场合下,光的粒子性表现明显.

4.如图所示,电路中所有元件完好,光照射到光电管上,灵敏电流计中没有

电流通过,其原因可能是( )

A.入射光太弱 B.入射光波长太长

C.光照时间太短 D.电源正负极接反

5.频率为ν的光照射某种金属材料,产生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Ek,若以频率为2ν

的光照射

13.用波长为?1的单色光照射某光电管阴极时,测得光电子的最大动能为EK1;用波长为?1的单色光照射时,测得光电子的最大动能为EK2。若EK1?EK2,则?1 ?2。(填?或?)

14.入射的X射线光子的能量为0.60 MeV,被自由电子散射后波长变化了20%,则反冲电子的动能为 MeV。

15.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红外长波辐射,这种长波辐射的波长范围是1.4×10-3~1.6×10-3m,相应的频率范围是________,相应的光子能量的范围是________,“温室效应”使空气全年的平均温度升高,空气温度升高,从微观上看就是空气中分子的________.(已知普朗克恒量h=6.6×10-34J·s,真空中的光速c=3.0×108m/s,结果取两位有效数字)

16.铝的逸出功是4.2eV,现在用波长200nm的光照射铝的表面.

(1)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是________;

(2)遏止电压是________;

(3)铝的极限频率是________.

17.如图所示,一静电计与锌板相连,在A处用一紫光灯照射锌板,关灯后,指针保持一定偏角.

(1)现用一带负电的金属小球与锌板接触,则静电计指针偏角将

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使静电计指针回到零,再用相同强度的钠灯发出的黄光照射锌板,静电计指针无偏转,那么,若改用强度更大的红外线照射锌板,可观察到静电计指针________(填“有”或“无”)偏转.

18.如图所示为证实电子波存在的实验装置,从F上漂出的热电子可认为初速度为零,所加加速电压U=104V,电子质量为m=0.91×10-30kg.电子被加速后通过小孔K1和K2后入射到薄的金膜上,

发生衍射,结果在照相底片上形成同心圆明暗条纹.试计算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

第 6 页

19.具有波长λ=0.71A的伦琴射线使金箔发射光电子,电子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区域内做最大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已知rB=1.88×10-4m·T,试求:

(1)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2)金属的逸出功;

(3)该电子的物质波的波长是多少?

20.一质量为40g的子弹以1. 0 ? 103 m/s的速率飞行,求:(1)其德布罗意波的波长;(2)若子弹位置的不确定量为0.10 ?m,利用关系x?p?,求其速率的不确定量。 2

21.科学家设想未来的宇航事业中利用太阳帆来加速星际飞船,设该飞船所在地每秒每单位面积接收到的光子数为n,光子平均波长为λ,太阳帆面积为S,反射率100%,设太阳光垂直射到太阳帆上,飞船总质量为m,求飞船加速度的表达式.(光子动量p=h/λ),若太阳帆是黑色的,飞船的加速度又为多少?

第 7 页

波粒二象性知识点教学教材

波粒二象性知识点总结 一:黑体与黑体辐射 1.热辐射 (1)定义: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都在辐射电磁波,这种辐射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所以叫热辐射。 (2)特点:热辐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情况随物体的温度而有所不同。 2.黑体 (1)定义:在热辐射的同时,物体表面还会吸收和反射外界射来的电磁波。如果一些物体能够完全吸收投射到其表面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这种物 体就是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2)黑体辐射特点: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黑 体的温度有关。 注意:一般物体的热辐射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材料的种类及 表面状况有关。 二: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如图所示,随着温度的升高,一方面,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 有增加;另—方面,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 三:能量子 1.能量子:带电微粒辐射或吸收能量时,只能是辐射或吸收某 个最小能量值的整数倍,这个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E叫做能量子。 2.大小:E=hν。 其中ν是电磁波的频率,h称为普朗克常量,h=6.626x10—34J·s(—般h=6.63x10—34J·s)。四:拓展: 1、对热辐射的理解 (1).在任何温度下,任何物体都会发射电磁波,并且其辐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情况随物体的温度而有所不同,这是热辐射的一种特性。 在室温下,大多数物体辐射不可见的红外光;但当物体被加热到5000C左右时,开始发出暗红色的可见光。随着温度的不断上升,辉光逐渐亮起来,而且波长较短的辐射越来越 多,大约在1 5000C时变成明亮的白炽光。这说明同一物体在一定温度下所辐射的能量在不同光谱区域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而且温度越高光谱中与能量最大的辐射相对应的频率也越高。(2).在一定温度下,不同物体所辐射的光谱成分有显著的不同。例如,将钢加热到约800℃时,就可观察到明亮的红色光,但在同一温度下,熔化的水晶却不辐射可见光。 (3)热辐射不需要高温,任何温度下物体都会发出一定的热辐射,只是温度低时辐射弱,温度高时辐射强。2、2.什么样的物体可以看做黑体 (1).黑体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2).如图所示,如果在一个空腔壁上开—个很小的孔,那么射人 小孔的电磁波在空腔内表面会发生多次反射和吸收,最终不能从空腔 射出。这个空腔近似看成一个绝对黑体。 注意:黑体看上去不一定是黑色的,有些可看做黑体的物体由于 自身有较强的辐射,看起来还会很明亮。如炼钢炉口上的小孔。 3、普朗克能量量子化假说 (1).如图所示,假设与实验结果“令人满意地相符”, 图中小圆点表示实验值,曲线是根据普朗克公式作出的。 (2).能量子假说的意义 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说,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本质有了全 新的认识,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普朗 克常量h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常量之一,它体现了微观世界的

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与认识(毕业论文)

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 对波粒二象性的理解与认识 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物理 08-8班 学生姓名:努尔麦麦提·阿不都克热木指导老师:巴哈迪尔老师 答辩日期:2013年5月11日 新疆师范大学教务处

对波粒二象性的理解与认识 摘要:波粒二象性是指某物质同时具备波的特质及粒子的特质。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现代观察认为微观粒子,无论是光子,电子以及其它所有基本粒子,在极微小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时有时显示出波动性(这时粒子性不显著),有时显示出粒子性(这时波动性不显著).这种在不同条件下分别表现为波动和粒子的性质,或者说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就称为波粒二象性(简称象性)。 波粒二象性理论的提出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人们对光本性的认识出发,到把波粒二象性推广到一切物质,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波粒二象性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探索物理学与哲学的联系,并对其中所体现的哲学观点做了尝试性总结 关键词:波粒二象性,波动性,粒子性,电子衍射,德布罗意波

目录 1.引言 (4) 2.光的波粒二象性 (5) 2.1光的波动性. (5) 2.2光的粒子性. (6) 2.3光的波粒二象性. (8) 3电子衍射实验 (10) 3.1.电子衍射实验 (10) 3.2实验数据与处理. (14) 4.波粒二象性的意义和后期成果 (15) 5.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引言 1801年,杨氏进行了著名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实验所使用的白屏上明暗相间的黑白条纹证明了光的干涉现象,从而证明了光是一种波。 1882年德国物理学家施维尔德根据新的光波学说,对光通过光栅后的衍射现象进行了成功的解释。 1887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发现光电效应,光的粒子性再一次被证明! 二十世纪初,普朗克和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学说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 在新的事实与理论面前,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之争以“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而落下了帷幕。即:光既是一种波又是一种粒子!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之争从十七世纪初笛卡儿提出的两点假说开始,至二十世纪初以光的波粒二象性告终,前后共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时间。牛顿、惠更斯、托马斯.杨、菲涅耳等多位著名的科学家成为这一论战双方的主辩手。 二十世纪来临之时,这个观点面临了一些挑战。1905年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研究的光电效应展示了光粒子性的一面。随后,电子衍射被预言和证实了。这又展现了原来被认为是粒子的电子波动性的一面。这个波与粒子的困扰终于在二十世纪初由量子力学的建立所解决,即所谓波粒二象性。它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使得任何物质在一定的环境下都能够表现出这两种性质。量子力学认为自然界所有的粒子,如光子、电子或是原子,都能用一个微分方程,如薛定谔方程来描述。这个方程的解即为波函数,它描述了粒子的状态。波函数具有叠加性,即,它们能够像波一样互相干涉和衍射。同时,波函数也被解释为描述粒子出现在特定位置的几率幅。这样,粒子性和波动性就统一在同一个解释中。

初级临床医学检验技士基础知识模拟题6

初级临床医学检验技士基础知识模拟题6 一、 1. 同种动物不同个体间,一个个体细胞进入另一个个体时引起免疫应答,此类抗原称为 A.异种抗原 B.同种异型抗原 C.自身抗原 D.异嗜性抗原 E.外源性抗原 答案:B 同种异型抗原是指来自同种生物而基因型不同的个体的抗原物质。 2. 分子量最大的IS是 A.IgG B.IgM C.SIgA D.IgE E.IgD 答案:B IgM为五聚体的抗体分子。 3. 抗原刺激后最先出现 A.IgA B.IgD C.IgE D.IgG E.IgM

答案:E 抗原刺激后最先产生的抗体为IgM,该指标有助于早期诊断。 4. 下列细胞因子的英文缩写错误的是 A.白细胞介素-IL B.肿瘤坏死因子-TNF C.干扰素-MCF D.集落刺激因子-CSF E.红细胞生成素-EPO 答案:C 干扰素的英文为interferon,缩写为IFN。 5. 大吞噬细胞包括 A.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B.巨噬细胞、单核细胞 C.巨噬细胞、肥大细胞 D.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E.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 答案:B 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其中单核/巨噬细胞体积通常要比中性粒细胞大。 6. 关于单克隆抗体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特异性强 B.纯度高 C.高度的均一性和可重复性 D.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 E.可无限供应

单克隆抗体理化性状高度均一,抗原结合部位和同种型都相同,生物活性专一,特异性强,纯度高,有效抗体含量高,无效蛋白含量少,易于实验标准,化和大量制。 7. ABO血型抗原属于 A.异种抗原 B.同种异体抗原 C.独特型抗原 D.隐蔽的自身抗原 E.异嗜性抗原 答案:B 人类的同种异型抗原主要有:HLA抗原、ABO抗原、Ig的同种异型抗原、Rh抗原。 8. AIDS患者外用血中CD4/CD8比值一般是 A.>2.5 B.>2.0 C.>1.5 D.>1.0 E.<1.0 答案:E 正常情况下CD4/CD8为1.7±0.3,如果比值<1,表示免疫状况不佳,比值越低,细胞免疫缺陷越严重。 9. Ⅲ型超敏反应又称为 A.迟发型 B.速发型 C.免疫复合物型 D.细胞毒型 E.细胞介导型

(完整版)光的波粒二象性教案

光的波粒二象性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微粒说的基本观点及对光学现象的解释和所遇到的问题. (2)了解波动说的基本观点及对光学现象的解释和所遇到的问题. (3)了解事物的连续性与分立性是相对的,了解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 (4)了解光是一种概率波.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初步建立光与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以及用概率描述粒子运动的观念. 3.情感目标 理解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辩证发展的过程.根据事实建立学说,发展学说,或是决定学说的取舍,发现新的事实,再建立新的学说.人类就是这样通过光的行为,经过分析和研究,逐渐认识光的本性的. 二、重点、难点分析 1、这一章的内容,贯穿一条主线——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的发展过程.结合各节内容,适当穿插物理学史材料是必要的.这种做法不但可使课堂教学主动活泼,内容丰富,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唯物辩证思想教育.本节就课本内容,十分简单,学生学起来十分枯燥.课本所提到的内容,都是结论性的,加入一些史料不仅可能而且必要. 2、本节中学生初步接触量子化、二象性、概率波等概念,由于没有直接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教学中要重点让学生体会这些概念. 三、主要教学过程 光学现象是与人类的生产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类在对光学现象、规律的研究的同时,也开始了对光本性的探究. 到了17世纪,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逐渐形成了两种学说.

(一)光的微粒说 一般,人们都认为牛顿是微粒说的代表,牛顿于1675年曾提出:“光是一群难以想象的细微而迅速运动的大小不同的粒子”,这些粒子被发光体“一个接一个地发射出来”.用这样的观点,解释光的直进性、影的形成等现象是十分方便的. 在解释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时,同样十分简便.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时,要发生反射和折射.在解释反射现象时,只要假设光的微粒在与介质作用时,其相互作用,使微粒的速度的竖直分量方向变化,但大小不变;水平分量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发生变化(因为在这一方向上没有相互作用),就可以准确地得出光在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一与实验事实吻合的结论. 说到折射,笛卡儿曾用类似的假设,成功地得出了入射角正弦与折射角正弦之比为一常数的结论.但当光从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时,发生的是近法线折射,即入射角大,折射角小.这时,必须假设光在光密介质的传播速度较光在光疏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大才行. 一束光入射到两种介质界面时,既有反射,又有折射.何种情况发生反射,何种情况下又发生折射呢?微粒说在解释这一点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为此,牛顿提出了著名的“猝发理论”.他提出:“每一条光线在通过任何折射面时,便处于某种为时短暂的过渡性结构和状态之中.在光线的前进过程中,这种状态每隔相等的间隔(等时或等距)内就复发一次,并使光线在它每一次复发时,容易透过下一个折射面,而在它(相继)两次复发之间容易被这个面所反射”,“我将把任何一条光线返回到倾向于反射(的状态)称它为‘容易反射的猝发’,而把它返回到倾向于透射(的状态)称它为‘容易透射的猝发’,并且把每一次返回和下一次返回之间所经过的距离称它为‘猝发的间隔’”.如果说“猝发理论”还能解释反射和折射的话,那么,以微粒说解释两束光相遇后,为何仍能沿原方向传播这一常见的现象,微粒说则完全无能为力了. (二)光的波动说 关于光的本性,当时还存在另一种观点,即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围传播.其代表人物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他认为,光是由发光体的微小粒子的振动在弥漫于一切地方的“以太”介质中传播过程,而不是像微粒说所设想的像子弹和箭那样的运动.他指出:“假如注意到光线向各个方向以极高的速度传播,以及光线从不同的地点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地方发出时,光射线在传播中一条光线穿过另一条光线而相互毫不影响,就能完全明白这一点:当我们看到发光的物体时,决不可能是由于从它所发生的物质,像穿过空气的子弹和箭一样,通过物质迁移所引起的”.他把光比作在水面上投入石块时产生的同心圆状波纹.发光体中的每一个微粒把振动,通过“以太”这种介质向周围传播,发出一组组同心的球面波.波面上的每一点,又可以此点为中心,再向外传播子波.当然,这样的观点解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比微粒说的“猝发理论”方便得多,以水波为例,水波在传播时,反射与折射可以同时发生.一列水波在与另一列水波相遇时,可以毫无影响的相互通过.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必背知识点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必背知识点 基础知识 1.属于血液中正常有形成分的是血小板 2.不属于临床血液学研究内容的是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发育 3.正常人血液PH应该在7.35~7.45 4.血浆渗透压量正常人约为290~310mOsm/(kg·H2O) 5.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运输、协调、防御、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等功能 6.在必要时,成人静脉采血的部位可选择股静脉 7.皮肤采血的特点是耳垂采血检查结果不够恒定 8.真空采血法又称为负压采血法 9.属于酸性染料的是伊红 10.关于细胞成分化学特性,叙述正确的是血红蛋白为碱性蛋白质 11.晚幼红细胞脱核成网织红细胞的过程是完成在骨髓 12.关于红细胞生理,描述正确的是红细胞有交换和携带气体的功能 13.每克血红蛋白可携带氧气为1.34ml 14.新生儿红细胞计数的参考值(6.0~7.0)X 1012/L 15.红细胞Hayem稀释液中硫酸钠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比密防止细胞粘连 16.枸橼酸钠在枸橼酸钠稀释液中的主要作用是抗凝和维持渗透压 17.1966年被ICSH推荐的血红蛋白检测参考方法是HiCN 18.改良牛鲍计数板两侧支柱加盖专用盖玻片形成的计数池高为0.10mm 19.HiCN测定最大吸收峰位于540nm 20.HiN3检测的最大吸收峰位于542nm 21.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的血红蛋白主要是氧合血红蛋白 22.瑞氏染色血涂片中,正常红细胞直径范围在6.0~9.5um 23.大红细胞是指红细胞直径>10um 24.关于嗜多色性红细胞叙述正确的是胞质内尚存少量嗜碱性物质 25.血细胞比容测定ICSH确定的参考方法是放射性核素法 26.温氏法测定血细胞比容其结果应读取红细胞柱还原红细胞层 27.对血细胞比容叙述正确的是作为MCV计算的基础数据 28.对红细胞平均指数叙述正确的是MCHC的计算单位是g/L 29.RDW反映红细胞的体积大小的异质性 30.对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叙述正确的是RDW可作为IDA的筛选诊断指标医学教`育网提供 31.标本中可影响RDW的因素是红细胞碎片 32.有关网织红细胞检测原理叙述错误的是经普鲁士蓝染色后可见连成线状的网状结构 33.ICSH推荐的血沉检测的标准方法为魏氏法 34.魏氏法检测血沉所采用的数值报告单位是mm/h 35.在机体防御和抵抗病原菌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外周血中的细胞是中性粒细胞 36.正常状态下衰老的中性粒细胞主要被破坏所在的系统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37.在白细胞成熟过程中,最早出现特异性颗粒的细胞是中幼粒细胞 38.与白细胞无关的是Howell-Jolly小体 39.正常生理情况下,关于白细胞变化规律的正确叙述是早晨较低,下午较高

2019届高中物理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第3节粒子的波动性讲义含解析

粒子的波动性 1.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2.光子的能量和动量 (1)能量:ε=hν。 (2)动量:p=h λ 。 (3)意义:能量ε和动量p是描述物质的粒子性的重要物理量;波长λ和频率ν是描 述物质的波动性的典型物理量。因此ε=hν和p=h λ 揭示了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之间的密切 关系,普朗克常量h架起了粒子性与波动性之间的桥梁。 [辨是非](对的划“√”,错的划“×”) 1.光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 2.光的干涉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的多普勒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 [释疑难·对点练] 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 (1)光既表现出波动性又表现出粒子性,要从微观的角度建立光的行为图案,认识光的波粒二象性。

(2)大量光子易显示波动性,而少量光子易显示出粒子性;波长长(频率低)的光波动性强,而波长短(频率高)的光粒子性强。 (3)要明确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在不同现象中的分析方法。 [试身手] 1.(多选)对光的认识,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个别光子的行为易表现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行为易表现为波动性 B .光的波动性是光子本身的一种属性,不是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C .光表现出波动性时,就不具有粒子性了,光表现出粒子性时,就不具有波动性了 D .光的波粒二象性应理解为:在某种场合下光的波动性表现明显,在另外某种场合下,光的粒子性表现明显 解析:选ABD 个别光子的行为易表现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行为易表现为波动性。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表现为粒子性,光的传播表现为波动性,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都是光的本质属性,故A 、B 、D 正确。 1.粒子的波动性 (1)德布罗意波: 每一个运动的粒子都与一个对应的波相联系,这种与实物粒子相联系的波称为德布罗意波,也叫物质波。 (2)物质波的波长、频率关系式: 波长:λ=h p ;频率:ν=ε h 。 2.物质波的实验验证 (1)实验探究思路: 干涉、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如果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则在一定条件下,也应该发生干涉或衍射现象。 (2)实验验证: 1927年戴维孙和汤姆孙分别利用晶体做了电子束衍射实验,得到了电子的衍射图样,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 (3)说明: ①人们陆续证实了质子、中子以及原子、分子的波动性,对于这些粒子,德布罗意给出的ν=εh 和λ=h p 关系同样正确; ②宏观物体的质量比微观粒子的质量大得多,运动时的动量很大,对应的德布罗意波的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17章《光的波粒二象性》知识点总结

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 一、黑体辐射规律 1、黑体:只吸收外来电磁波而不反射的理想物体 2、黑体辐射的特点 黑体的辐射强度按波长分布只与温度有关,与物体的材料和表面形 状无关(一般物体的辐射强度按波长分布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物 体的材料、表面形状有关); 3、黑体辐射规律: ① 随着温度的升高,任意波长的辐射强度都加强 ② 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着波长减小的方向进行; 4、普朗克的量子说: 透过黑体辐射规律,普朗克认为:电磁皮的辐射和吸收,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地进行的,每份叫一个能量子,能量为γεh =。爱因斯坦受其启发,提出了光子说:光的传播和吸收也是一份一份地进行的,每一份叫一个光子,其能量为νεh = 二、光电效应:说明了光具有粒子性,同时说明了光子具有能量 1、光电效应现象 紫外光照射锌板,锌板的电子获得足够的光子能量,挣脱金 属正离子引力,脱离锌板成为光电子;锌板因失去电子而带上 正电,于是与锌板相连的验电器也带上正电,金属箔张开。 2、实验原理电路图

3、规律: ① 存在饱和电流 饱和电流:在光电管两端加正向电压时,单位时间到达阳极A 的光 电子数增多,光电流越大;但当逸出的光电子全部到达阳极后,再 增加正向电压,光电流就达到最大饱和值,称为饱和电流。 ② 存在遏止电压 在光电管两端加反向电压时,单位时间内到达阳极A 的光电子数减少,光电流减小;当反射电压达到某一值U C 时,光电流减小为零,U C 就叫“遏止电压”。 ③ 存在截止频率 a 、 截止频率的定义: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ν0,入射光的频率低于 “极限频率”ν0时,无论入射光多强,都不能发生光电效应,这个极限频率称为 截止频率。 b 、“逸出功”定义:电子从金属表面脱离金属所需克服金属正离子的引力所做的最小功。 要发生光电效应,入射光的能量(h ν)要大于 “逸出功(W )” 即: 00W hv = ④ 光电效应的“瞬时性”——因光电效应发生的时间,即为一个光子与一个电子能量交换 的时间,所以不管光强度如何,发生光电效应的时间极短,不超过10-9 s 。 4、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等于入射光光子的能量减逸出功 即:W h E K -=ν 可见“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与入射光频率有关,图象如下图

2017年卫生资格《检验技士》重点知识点汇总(3)

2017年卫生资格《检验技士》重点知识点汇总(3) 2016年卫生资格考试已经过去有段时间了,目前有部分考生着手准备2017年卫生资格考试了。那么,2017年卫生资格考试检验技士都需要注意哪些考点呢?医学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2017年卫生资格《检验技士》重点知识点汇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是出生后由物理(如射线)、化学(如药物)和生物(如病毒)等因素造成,亦可因营养、疾病(如肿瘤)和大型外科手术造成,发病不仅局限于儿童。疾病可涉及免疫系统的各个方面,其临床表现和免疫学特征与相应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相似,多可找到明显的致病因素。 近年来发现了一种对人类生命和健康威胁很大的免疫缺陷病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 dimmunodefiencysyndrome,AIDS,艾滋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是一类逆转录病毒,T 细胞表面的CD4分子是其天然受体,因此主要侵犯辅助性T细胞;其他如B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也间接或直接地在一定程度上受累。因此受感染者免疫应答启动不力,表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HIV主要通过性接触、输注污染血制品、共用注射器或母-婴途径传播。感染几周后有些可出现类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病或流感的症状,持续3~14天,并伴有抗HIV抗体出现,之后进入潜伏期。艾滋病的潜伏期可长达2~10年甚至更长。患病初期为流感样症状,有发热、咽喉痛、肌肉痛和皮疹,血中可查出HIV.艾滋病相关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持续性体重减轻、间歇发热、慢性腹泻、全身淋巴结肿大和进行性脑病;多有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经系统感染或恶性肿瘤,最常见的是卡氏肺孢子菌肺炎(50%以上)和Kaposi肉瘤(30%以上)。 口形红细胞形态 细胞中央有裂缝,中央淡染区呈扁平状,似张开的口形或鱼口,细胞有膜异常,Na+通透性增加,细胞膜变硬,使脆性增加,细胞生存时间缩短。见于口形红细胞增多症、小儿消化系统疾患引起的贫血、酒精中毒、某些溶血性贫血、肝病和正常人(<4%)。

检验士病理学记忆口诀

检验士病理学记忆口诀(带解析) 检验士病理学。相对于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而言,病理学知识点获取是要从显微镜下读片,因此,死记硬背的东西有许多,同时,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是病理学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学习这门课的重要性完全凸现出来。今天我们来学习几首关于病理学的口诀来帮助大家记忆。 1、白色血栓特点口诀 疣状赘生血小板; 管壁粘着栓头部; 风心亚心粥样损。 内容解释:心脏瓣膜上的疣状赘生物是白色血栓,主要成分是血小板,其与血管壁粘着,不易脱落,是静脉血栓的头部;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亚急性心内膜炎、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 2、检验士程序化细胞死亡口诀 程序死亡膜完整;胞核固缩质边集; 炎症反应中性无;内切核酸蛋白酶; 凋亡小体巨噬吞。 内容解释:基因调控的程序化细胞死亡,细胞的细胞膜、细胞器完整;主要形态学改变为细胞核固缩,染色质边集;无炎症反应和中性粒细胞聚集;核酸内切酶和凋亡蛋白酶是调亡程序的主要执行者;细胞膜可发泡成芽成凋亡小体,被巨噬细胞吞噬。 注:促进凋亡基因:Fas,Bax,P53;抑制凋亡基因:Bcl-2,Bcl-XL;双向调节作用:c-myc。 3、风湿病口诀 红斑结节血管炎;

风湿心脏舞蹈病; 内容解释: 环形红斑:为渗出性病变,多见于躯干四肢,好发于儿童,在1-2天内消退; 皮下结节:为增生性病变,多见于肘腕膝踝关节附近伸侧面皮下结缔组织; 血管炎:表现为风湿性动脉炎,小动脉常受累; 风湿性心脏病:包括风湿性心内膜炎,心肌炎,心包炎; 舞蹈病:风湿性脑病,5-12岁女孩多见,主要病变为风湿性动脉炎和皮质 下脑炎;锥体外系累时,患儿出现肢体的不自主运动,称舞蹈病。 4、检验士钙化的类型及举例口诀 干酪血栓粥样斑,瘢痕虫卵老主瓣, 营养不良性钙化,骨瘤甲旁高钙症, 胃肾肺转移钙化; 内容解释: 营养不良性钙化:多见于干酪坏死、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老年性主动脉瓣、瘢痕组织、虫卵等; 转移性钙化:多发生于排酸器官(胃、肾、肺)及高钙血症(骨肿瘤、甲旁亢、维生素D 摄入过多)。 5、常见的趋化因子

高二物理讲义7波粒二象性(学生版)

波粒二象性 18年高考考纲要求: 主题内容要求说明 光电效应Ⅰ 波粒二象性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Ⅰ Ⅰ.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 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与课 程标准中的“了解” 和“认识”相当。 一、能量量子化 1.黑体和黑体辐射 1.热辐射: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都在辐射电磁波,这种辐射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所以叫热辐射。eg:太阳、白炽灯中光的发射 注:物体在吸收电磁波的同时会反射电磁波,另外还会向外辐射电磁波。(除光源外,我们所看到的物体的颜色就是反射光所致) 2.黑体:物体可以完全吸收入射到其表面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这种物体就叫做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3.理解: (1)热辐射除了与温度有关之外,还与材料的种类以及表面状况有关;黑体的辐射只温度有关。(2)黑体是一个理想模型。比如,在空腔壁上开一个小孔,射入小孔的电磁波在空腔内发生多次反射和吸收,最终不能射出空腔,这个小孔就视为绝对黑体。 (3)黑体不一定是黑色的,黑体自身可以有较强的辐射,看起来还会很明亮,如炼 钢炉上的小孔。另,太阳、白炽灯丝也可以视为黑体来处理。 4.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实验装置

实验中将开有小孔的空腔视为黑体,使其恒温,测量从小孔中辐射出来的电磁波强度按波长的分布情 况。 实验规律: 1)随着温度的升高,黑体的辐射强度都有增加; 2 )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方向移动。实验经历: 1 )维恩根据经典热力学得出一个半经验公式:维恩公式 维恩公式在短波部分与实验结果吻合得很好,但长波却不行2)瑞利和琼斯用能量均分定理和电磁理论得出瑞利—琼斯公式 瑞利—琼斯公式在长波部分与实验结果比较吻合。但在紫外区竟算得单色辐 射度为无穷大—所谓的“紫外灾难” 3)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维恩位移定律和瑞利--琼斯公式之间用内插 法建立了一个普遍公式——普朗克公式 A.黑体只吸收电磁波,不反射电磁波,看上去是黑的 B.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除与黑体的温度有关外,还与材料的种类及表面状况有关 C.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黑体的温度有关,与材料的种类及表面状况无关 D.如果在一个空腔壁上开一个很小的孔,射入小孔的电磁波在空腔内表面经多次反射和吸收,最终不能从小孔射出,这个空腔就成了一个黑体 对黑体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 A. B. C. D.下列描绘两种温度下黑体辐射强度与波长关系的图中,符合黑体辐射实验规律的是( ) 2

第十七章 波粒二象性 复习教案

第十七章 波粒二象性 复习教案 17.1 能量量子化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热辐射及热辐射的特性,了解黑体与黑体辐射。 (2)了解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了解黑体热辐射的强度与波长的关系。 (3)了解能量子的概念。 教学重点:能量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教学过程: 1、黑体与黑体辐射 (1)热辐射现象 固体或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在发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这种由于物体中的分子、原子受到激发而发射电磁波的现象称为热辐射。所辐射电磁波的特征与温度有关。 (2)黑体 概念:能全部吸收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2、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黑体热辐射的强度与波长的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一方面,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有增加,另一方面,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 提出1:怎样解释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呢? 在新的理论诞生之前,人们很自然地要依据热力学和电磁学规律来解释。德国物理学家维恩和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分别提出了辐射强度按波长分布的理论公式。结果导致理论与实验规律不符,甚至得出了非常荒谬的结论,当时被称为“紫外灾难”。(瑞利--金斯线,) 3、能量子: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能量量子化假说:辐射黑体分子、原子的振动可看作谐振子,这些谐振子可以发射和吸收辐射能。但是这些谐振子只能处于某些分立的状态,在这些状态中,谐振子的能量并不象经典物理学所允许的可具有任意值。相应的能量是某一最小能量ε(称为能量子)的整数倍,即:ε, 1ε,2ε,3ε,... n ε,n 为正整数,称为量子数。对于频率为ν的谐振子最小能量为: 0 1 2 3 4 6 (μ e 实验结果

2011年检验士真题 《基础知识》

2011年初级检验(士)资格考试《基础知识》★真题 一、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 D、E5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成人白细胞计数参考值为[1分] A(4~10)×10^9/L B(5~12)×10^9/L C(11~12)×10^9/L D(12~20)×10^9/L E(15~20)×10^9/L 参考答案:A 2.使血糖降低的激素为[1分] A肾上皮质腺素 B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 D生长激素 E胰高血糖素 参考答案:C 3.WHO推荐的成人皮肤采血部位是[1分] A耳垂 B大拇趾 C无名指 D足跟内外侧 E任何皮肤完好部位 参考答案:C 4.人体内生物转化作用最强的器官是[1分] A心脏 B脾脏 C肾脏 D肝脏 E肾脏 参考答案:D 5.属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物质是[1分] A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抗原 B人类白细胞抗原 C肾特意性抗原D心脏特异性抗原 E肝脏特异性抗原 参考答案:B 6.肾小球滤过率的表示单位是[1分] A L/24h B mg/100ml C ml/min D mmol/L E % 参考答案:C 7.红细胞的平均寿命大约是[1分] A30天 B60天 C90天 D120天 E150天 参考答案:D 8.尿酮体是指尿液中的[1分] A乙酰乙酸、丙酮、亚硝酸 Bβ-羟基丁酸、乙酰乙酸、丙酮 C丙酮、β-微球蛋白、乙酰乙酸 D乙酰丁酸、β-羟基丁酸、丙酮 Eα-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 参考答案:B 9.口服华法林抗凝药物时,应监测[1分] A D-D B APTT C INR D FIB E TT 参考答案:C 10.下列属于中枢免疫器官的是[1分] A骨髓 B淋巴结 C脾脏 D扁桃体 E阑尾 参考答案:A 11.下列关于免疫反应与机体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1分] A免疫反应都是有利的 B免疫反应都是有害的 C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

量子力学讲义

量子力学的通俗讲座 一、粒子和波动 我们对粒子和波动的概念来自直接的经验。和粒子有关的经验对象:小到石子大到天上的星星等;和波动有关的经验对象:最常见的例子是水波,还有拨动的琴弦等。但这些还不是物理中所说的模型,物理中所谓粒子和波动是理想化的模型,是我们头脑中抽象的对象。 1.1 粒子的图像 在经典物理中,粒子的概念可进一步抽象为:大小可忽略不计的具有质量的对象,即所谓质点。质量在这里是新概念,我们可将其定义为包含物质量的多少,一个西瓜,比西瓜仔的质量大,因为西瓜里包含的物质的量更大。 为叙述的简介,我们现在可把粒子等同于质点。要描述一个质点的运动状态,我们需要知道其位置和质量(x,m ),这是一个抽象的数学表达。 但我们漏掉了时间,时间也是一个直观的概念,这里我们可把时间描述为一个时钟,我们会发现当指针指到不同位置时,质点的位置可能不同,于是指针的位置就定 义了时刻t 。有了时刻 t ,我们对质点的描述就变成了(x,t,m ),由此可定义速度v ,现在我们对质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x,v,t,m )。 在日常经验中我们还有相互作用或所谓力的概念,我们在地球上拎起不同质量物体时肌肉的紧张程度是不同的,或者说弹簧秤拎起不同质量物体时弹簧的拉伸程度是不同的。 以上我们对质量、时间、力等的定义都是直观的,是可以操作的。按照以上思路进行研究,最终诞生了牛顿的经典力学。这里我们可简单地用两个公式:F=ma (牛顿第二定律) 和 2 GMm F x (万有引力公式) 来代表牛顿力学。前者是质点的运动方程,用数学的语言说是一个关于位置x 的二阶微分方程,所以只需要知道初始时刻t=0时的位置x 和速度v 即可求出以后任意时刻t 质点所处的位置,即x(t),我们称之为轨迹。 需要强调的是一旦我们知道t=0时x 和v 的精确值(没任何误差),x(t)的取值也是精确的,即我们得到是对质点未来演化的精确预测,并且这个求 解对t<0也精确成立,这意味着我们还可精确地反演质点的历史。这些结论都是由数学理论严格保证的,即轨迹是一根理想的线。 经典的多粒子系统

(完整版)波粒二象性知识点和练习

波粒二象性知识点和练习 一、光电效应现象 1、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物体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发射电子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 2、光电效应的研究结论: ①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频率的光不能产生光电效应。②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着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注意:从金属出来的电子速度会有差异,这里说的是从金属表面直接飞出来的光电子。③入射光照到金属上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 ,一般不超过10-9 s ;④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3、 光电效应的应用: 光电管:光电管的阴极表面敷有碱金属,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比较弱,在光的照射下容易发射电子,阴极发出的电子被阳极收集,在回路中形成电流,称为光电流。 注意:①光电管两极加上正向电压,可以增强光电流。②光电流的大小跟入射光的强度和正向电压有关,与入射光的频率无关。入射光的强度越大,光电流越大。③遏止电压U 0。回路中的 光电流随着反向电压的增加而减小,当反向电压U 0满足:02 max 2 1eU mv =,光电流将会减小到零, 所以遏止电压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 4、波动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 ①不论入射光的频率多少,只要光强足够大,总可以使电子获得足够多的能量,从而产生光电效应,实际上如果光的频率小于金属的极限频率,无论光强多大,都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②光强越大,电子可获得更多的能量,光电子的最大初始动能应该由入射光的强度来决定,实际上光电子的最大初始动能与光强无关,与频率有关。 ③光强大时,电子能量积累的时间就短,光强小时,能量积累的时间就长,实际上无论光入射的强度怎样微弱,几乎在开始照射的一瞬间就产生了光电子. 二、光子说 1、普朗克常量 普郎克在研究电磁波辐射时,提出能量量子假说:物体热辐射所发出的电磁波的能量是不连续的,只能是hv 的整数倍,hv 称为一个能量量子。即能量是一份一份的。其中v 辐射频率,h 是一个常量,称为普朗克常量。 2、光子说 在空间中传播的光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ε跟光的频率ν成正比。hv =ε,其中:h 是普朗克常量,v 是光的频率。 三、光电效应方程 1、逸出功W 0: 电子脱离金属离子束缚,逸出金属表面克服离子引力做的功。 2、光电效应方程:如果入射光子的能量hv 大于逸出功W 0,那么有些光电子在脱离金属表面后还有剩余的动能——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入射光子的能量hv 等于出射光子的最大初动能与逸出功之和,即 02 max 21W mv hv += 其中2max 2 1mv 是指出射光子的最大初动能。 3、 光电效应的解释: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的波粒二象性 作为被列入世界上十大经典物理实验之一的双缝实验,让很多物理学家和科学家们伤透脑筋。双缝实验是一种光学实验,大家一起往下看吧。 在量子力学里,双缝实验是一种演示光子或电子等等微观物体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实验。双缝实验是一种“双路径实验”。在这种更广义的实验里,微观物体可以同时通过两条路径或通过其中任意一条路径,从初始点抵达最终点。 这两条路径的程差促使描述微观物体物理行为的量子态发生相移,因此产生干涉现象。另一种常见的双路径实验是马赫-曾德尔干涉仪实验。双缝实验还被列入了世界十大经典物理实验之中,但是有人却认为双缝实验十分的难以理解。如果电子是互不干涉地运动,穿过双缝落到黑板上是两道痕迹。如果电子是以波的形式运动,由于波之间存在干涉,穿过双缝落到黑板上是一道道痕迹。一开始实验表明电子以波的形式运动。即使一个个电子发射,黑板上还是一道道痕迹。于是科学家想知道为什么一个个电子发射也会有波的现象,于是将高速摄像机对准双缝以便观察。重点来了:当想进一步观察时,粒子却是是互不干涉地运动,穿过双缝落到黑板上是两道痕迹!!!双缝实验,著名光学实验,在1807年,托马斯·杨总结出版了他的《自然哲学讲义》,里面综合整理了他在光学方面的工作,并在里面第一次描述了双缝实验:把一支蜡烛放在一张开了一个小孔的纸前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点光源(从一个点发出的光源)。现在在纸后面再放一张纸,不同的是第二张纸上开了两道平行的狭缝。从小孔中射出的光穿过两道狭缝投到屏幕上,就会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条纹,这就是现在众人皆知的双缝干涉条纹。 试验本身没什么问题,证明了光有波粒二象性,但是科学家们想观察清楚如何会这样,于是他们在微观层面上来观察,架设高速摄像机,观察光子是如何一个一个通过缝隙形成波干涉的,这时候神奇的事情出现了,光子波的特性消失了!又变成人类最容易理解的粒子,只出现了两条条纹。这才引出了超级可怕和诡异的电子双缝干涉实验和后来石破天惊的的“延迟选择实验”,给整个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冲击。单光子双缝干涉实验现在有一种仪器,每次只发射出一个光子,这时如果遮板上仍然有两个缝隙A和B(遮板与上述传统实验一样)。依照传统理论,该光子每次有且仅有以下三种情况中的一种:被遮板挡住、通过A缝、通过B缝。 因为要观察投射面的光斑分布,所以不必考虑第一种情况。也就是说,只要光子通过了遮板,要么从A缝通过,要么从B缝通过。按照这种传统理论推导,在投射面会形

检验士知识点总结定稿版

检验士知识点总结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检验士知识点总结 1. 将区带电泳和双向琼脂扩散相结合的免疫分技术称为免疫电泳; 2. 鉴别原发性纤溶与继发性纤溶亢进最有价值的是3P试验(3P试验对继发性纤溶有较好的特异性,但敏感性较差,所以目前建议用血浆D-二聚体检测代替之); 3. 原始细胞CD41阳性的急性白血病属于FAB分类的AML-M7; 4. 磺基水杨酸法测定尿蛋白最大优点是灵敏度高; 5. 甲醛常用于作尿液有形成分保存的防腐剂; 6. 口服抗凝药PT延长,血友病APTT延长; 7. 酶法测定血清胆固醇中用到的酶有:胆固醇酯酶、胆固醇氧化酶、过氧化物酶; 8. 磷钨酸—镁试剂可选择性地沉淀VLDL和LDL; 9. 肠杆菌的主要性状包括:发酵葡萄糖、还原硝酸盐、需氧或兼性厌氧、触酶阳性; 10. 可用作B群链球菌鉴定试验是:CAMP试验和马尿酸钠水解试验; 1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1和L2在形态学上的鉴别主要依据有:细胞大小、胞浆量、胞核形态、核仁; 12. 骨髓原始细胞POX染色可呈阴性反应的是: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3. PH计中的电极是属于玻璃电极; 14.可进行“冷增菌”的病原菌是: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 15.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使人致病的脑膜炎奈瑟主要是A,B,C和Y群,我国流行的以A群为主,欧美流行的主要是B、C群;

16.根据不同疾病采取不同的标本进行分离和培养,伤寒的第一、二周采血液,第 二、三周采粪便与尿液,整个病程中骨髓分离阳性率阳性率高; 17.伯氏疏螺旋体是引起莱姆病的病原体,主要传播媒介是硬蜱; 18.回归热螺旋体以虱为传播媒介,引起流行性回归热; 19.赫姆硫螺旋体以蜱为传播媒介,引起地方性回归热; 20.宋内志贺菌迟缓分解乳糖,血清型属于D群,仅有一个血清型,其菌落常出现光滑型菌落,同时伴有扁平、较大、粗糙型菌落; 21.破伤风芽胞梭菌是引起破伤风的病原菌,对人的致病因素是它产生的外毒素; 22.流脑的病原菌是脑膜炎奈瑟氏菌,对干燥、寒冷、热等极为敏感; 23.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支原体。

最新完整版健康管理师_基础知识(考试大纲整理).整理版

健康管理师-基础知识(考试大纲整理) 第一章健康管理概论 1.健康管理的概念和特点(掌握) 健康管理就是在控制健康风险这个需求的基础上对健康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也就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健康管理服务4个特点:标准化、量化、个体化、系统化。 3.健康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掌握) ①完善健康和福利②减少健康危险因素③预防疾病高危人群患病④易化疾病早期诊断⑤增加临床效用效率⑥避免可预防的疾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病⑦消除和减少无效或不必要的医疗服务⑧对疾病结局做出度量并提供持续的评估和改进 4.健康管理的科学基础(熟悉) 健康管理的科学性建立在慢性病的两个特点上。首先,健康和疾病的动态平衡关系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预防医学的干预策略是健康管理的重要科学基础之一。其次,在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中,大部分是可以干预的,这为健康风险的控制提供了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基础。 5.健康管理的基本步骤(掌握) 第一步:了解和掌握你的健康,开展健康状况检测和信息收集。(调查问卷+体检) ①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职业等;②目前健康状况、疾病既往史、家族史;③生活方式:膳食、体力活动和运动、吸烟、饮酒、睡眠、休息;④体格检查和血、尿实验室检查(血脂、血糖等);⑤健康知识、信念;定性调查;心理状况等 第二步:关心和评价你的健康,开展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评价。对目前的生活习惯行为、生理(体检)指标及未来患病/死亡危险性进行定性或量化评估。 第三步:改善和促进你的健康,开展健康风险干预和健康促进,进行健康干预。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以多种形式来帮助个人采取行动、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控制健康危险因素。主要内容有:膳食指导、运动干预、心理疏导、戒烟限酒。 6.健康管理的服务流程(掌握) ①健康体检②健康评估③个人健康管理咨询④个人健康管理后续服务⑤专项的健康及疾病管理服务。 8.健康管理基本策略的种类(掌握) ①生活方式管理②需求管理③疾病管理④灾难性病伤管理⑤残疾管理⑥综合的人群健康管理 9.生活方式管理的概念(掌握) 生活方式管理是指以个人或自我为核心的卫生保健活动。该定义强调个人选择行为方式的重要性。 10.生活方式管理的特点(熟悉) ①以个体为中心,强调个体的健康责任和作用。②以预防为主,有效整合三级预防。预防是生活方式管理的核心。 ③通常与其他健康管理策略联合进行。 12.需求管理的概念(熟悉) 需求管理包括自我保健服务和人群就诊分流服务。需求管理实质上是通过帮助健康消费者维护自身健康和寻求恰当的卫生服务,控制卫生成本,促进卫生服务的合理利用。需求管理的目标是减少昂贵的、临床并非必要的医疗服务,同时改善人群的健康状况。 13.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了解) ①患病率②感知到的需要③患者偏好④健康因素以外的动机 14.需求预测的主要方法(了解)P12 ①以问卷为基础的健康评估②以医疗卫生花费为基础的评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