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日常保养七个小窍门

1.自行车骑一段时间后,各部件应进行检查与调整,以防零件松动脱落,滑动部位应定期注入适量机油,以保持其润滑。

2.车辆被雨水淋湿或受潮后,电镀零件应及时擦干拭净,再涂上一层中性油(如家用缝纫机油),以防生锈。

3.涂罩光漆的零件不可抹油揩擦,以免损伤漆膜,使其失去光泽。

4.自行车内外胎及刹车橡皮都是橡胶制品,应避免接触机油、煤油等油类制品,以防橡胶老化变质。新车胎要打足气。平时车胎打气要适当,打气不足,外胎易折裂;打气太足,易伤车胎和零件。正确的做法是:前胎应少打气,后胎宜多打气。冷天应打足气,热天打气不宜太足。

5.自行车载重要适量。普通自行车,载重量不得超过120公斤;载重自行车,载重量不得超过170公斤,由于前轮按设计只承受全车40%的重量,因此不要在前叉上挂重物。

6.骑车速度要适当。起动不要过猛,遇到不平的路面要慢速行驶。

7.自行车不用时,应放在干燥通风处,以免锈蚀;同时,车胎要打足气,以免车胎被长时间挤压而裂开或变形






自行车长途旅行准备...这里所说的长途自行车旅行是指里程不少于1,000公里,或时间上不少于一个星期。在进行自行车长途骑行前应该作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一、选车。最好是27英寸的平把全地貌车,这是专为长途自行车旅行设计的。该车前后均有车架,21-27速,可载重150公斤(含骑行者体重),且车胎可根据路面、载重情况自选,从1.25-1.5(指粗细)都有。这类车目前在国内市场上很难买到,只是私人手里有从国外带回来的。可替代全地貌车的是山地车型中的一种(它在设计时也考虑到了长途旅行的问题):26英寸,21-27速,可载重120-150公斤,车胎从1.5-1.75之间任选,有后架,可加装前架,水壶架有3个(当然还可加)。如果你要走的是柏油公路,也可用一般弯把27英寸细纹旅行车,车带宽度为1.25,有后架,骑上它很轻快,适合载物不多的长途旅行。
二、调车。一般自行车旅行是边骑边看,自由自在,速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方便、舒适。按这个要求调车。车座:以骑行者的腋部放在车座中间,用手去摸轮盘轴心部,以摸到为准,这就是骑行者正确的车座高度。车把与车座在同一水平面上为好,高低在半寸之间。检查一下传动是否连惯,前后制动是否灵敏。可在前后带内胎里放一些补漏液,如有漏气,要检查并拔除刺入物,将破孔朝地,充足气就可以自动补带。还有一个办法,是在内带与外带之间放一条较厚的帆布。我92年春放的一帆布,到现在也没有出现过

任何问题。这些工作做好了,这辆车就不会在路上给你添麻烦了。
三、工具。只要你在旅行前准备得充分,车也调整正确,那么在路上基本上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为防万一,还应带一些与你选用的自行车相配的工具及零件。如剪刀、小木锉、多用搬手、旅行气筒(可架车上)、胶水、剪锉好的小块胶皮,内带、外带各一条,以备应急。
四、服装。一般长途自行车旅行多选择夏天,那最好选用短装骑行服,它的优点是紧身,不额外增加阻力。骑行裤内有真皮垫,或仿真皮垫,防磨、透气。如果是雨季,当然少不了防雨设备。现在市场上有一种骑行服是既保温又挡风还防雨,最适合去气候多变的地区,当然价格较昂贵。如果没有骑行服,特别是骑行裤,也可穿高弹力的平滑短裤。直接与身体接触,里面不要再穿任何服装。最好在常磨的部位,涂一些凡士林之类的油。如遇天冷,可在胸内衬一两张报纸,保温效果极佳。为了防风和小飞虫,还要戴上骑行眼镜。无色的,适用于阴天;有色的,可防阳光直射;还有浅黄色的,是为夜间设计的。头盔,有些外国人喜欢在旅行时戴它,以防出交通事故。其实自行车小帽更实用,更舒服,经济实惠。骑行手套是为了防滑防磨,这要根据个人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脚套除了能帮助你有一个正确的放脚姿式外,它还可以帮你节省体力。当然不会用或者用不习惯者不如不用,不然会造成紧张,反而不安全了。
五、骑行。上述可称为硬体,骑行是软体,所以掌握正确的骑行技术很重要。掌握骑行速度,以鼻吸鼻呼为准备。在乾燥地区旅行,可在鼻腔内适量涂一些凡士林油,可避免鼻腔乾燥,保障呼吸顺畅。如果需要用口呼吸,那么就是强度大了,或是累了。这时应当减速,调整变速器。上坡下坡时,使用变速器不要一下变好几个档位(常见不太会用变速器者常这么用),这样会一下不适应,更累。下坡可放松一下身体,溜下来。如果太陡,速度过快,用后闸制动减速。不是紧急情况,不要一下把闸抱死,不然外带损失很大。最后,在做长途自行车旅行之前,最好利用节假日做些一两日之内的短途自行车旅行,以便逐步适应。






如何骑自行车骑乘姿势
自行车是一种人力车,它的行进速度除了车子本身性能的影响因素外,人的体能也是另一主要决定自行车行驶速度的要素。然而骑自行车真的只要体力好就可以骑得快吗?也许一个体能好的骑士可能会骑输一个体能比他稍差的人,发生此种状况有一种可能就是骑乘姿势的问题。任何运动中姿势都是运动表现好坏的主要因素,在自行

车运动中,没有正确的骑乘姿势,就几乎不可能会有太好的成绩。以下就自行车骑乘姿势的调整作逐一的介绍。
一、坐垫高度
坐垫的高度影响着脚部踩踏的伸展程度,高度太低的坐垫高,使得踩踏回转时腿部肌肉无法得到充份的伸展,因而无法作有力的踩踏,容易造成腿部疲累。如果坐垫高度过高,则同样会减低踩踏的施力,同时由于踩踏时肌肉过度伸展,还容易造成腿部抽筋甚而造成运动伤害。以下公式可作为决定坐垫高度的参考:
跨下长×0.885=大齿盘中轴至坐垫上缘的长度(沿立管测量)
以公式算出来的坐垫高,因个人的踩踏习惯不同,可作些微的高低调整,大约可上下调整一公分的差距。
二、坐垫前后位置
骑乘自行车运动时除了双腿向下伸展的幅度外,还有一个影响踩踏施力的重要因素就是踩踏时双脚前伸的幅度。坐垫位置偏后会造成脚部过度往前蹬踏使得踩踏回转顺畅度变差且力量减弱,若是坐垫位置过于偏前,则会造成大腿无法自然向前伸展而减低踩踏效率。决定坐垫前后的方法是,坐上坐垫,脚掌踏在踏板上,踏板转至曲柄与地面水平,将脚姆趾根部的关节骨调整于踏板轴上方,此时从侧面看膝盖前缘向下的垂直线应该与踏板轴呈一直线,此时您的臀部与脚部处于最佳的相关位置踩踏最有效率,反之若是膝盖偏后则将坐垫向前调整,膝盖偏前则将坐垫向后调整。
三、把手与坐垫高低差
一般人常会直觉的认为骑车弯腰驼背会腰酸背痛骑得更累,可是偏偏每个选手都是弯腰驼背的骑车,难道他们都不会腰酸背痛吗?显然一般人的想法错了,要不然难道选手都疯了不成?我们作个实验,您现在站直上身用力以脚向下蹬地面,跟你弯下腰用力以脚蹬地面,你将会发现弯下腰蹬踏的力量远大于站直上身时蹬踏的力量。同样的骑自行车的踩踏也是一样,弯下腰要比坐直身驱来的更有力踩踏,但这里所谓的弯腰并不是真的去弯曲你的脊椎,而是挺直你的背,以大腿骨与骨盆连接处作为弯曲点,如此就能很自然而有力的踩踏,在自行车骑乘上能造成此种姿势的方法就在于坐垫位置高于把手。
当车架的尺寸符合骑乘者的身裁时,坐垫与把手上缘的高低差距最小以四公分为起跳点,身高越高手越长的骑乘者,坐垫把手的高低差距也越大。如果坐垫把手高低差小于四公分表示车架对于骑乘者太大,若是坐垫把手高低差过份的大(例如坐垫拉得超高)就表示车架对骑乘者太小了。至于坐垫把手高低差多大才算合适,通常是以骑乘者身体的协调感及舒适感为准。通常刚开始骑乘者的坐垫把手高低差不会太大,随

着骑乘者经验的累积,骑乘姿势会越来越像选手而达到一较佳的坐垫把手高低差。
如何踩踏
乍看之下「如何踩踏」这会是甚么问题!难道有人骑自行车不知如何踩踏吗?从自行车「运动」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大胆的说,大部分的自行车骑乘者是不知道如何有效率的踩踏踏板的,这其间的差别就在所谓的「有效率」。 踩踏板跟有效率的踩踏板是很不一样的,一般的踩踏只是让自行车能够前进,而有效率的踩踏板是要能维持运动时的高速,甚且能随时作出攻击式的加速,或是对行进集团突如其来的加速作出跟进的反应。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关键就在踩踏的转速(rpm 每分钟回转数)。其实自行车前进的动能都是来自踩踏的转速,就像汽车的引擎转速一样,必须在一定的转速以上才能发挥马力的输出,而骑自行车发挥马力的踩踏转速于平路段通常是每分钟90~120 转,在爬坡路段则是每分钟70~80转。不论在甚么路段,转速不足时就无法输出足够的动能,此时自行车骑起来会有拖重感,怎么骑都骑不快,爬坡一直失速,平路也快不起来。但是若是骑乘时转速过快,则会有浪费力气在拼命转动双脚的感觉,很容易喘不过气来,也很容易脚酸。因此练习自己的踩踏转速就成了自行车运动的首要练习项目。
如何变速及安全骑乘 单车安全骑乘
许多人常抱怨,道路汽机车太多、不安全不适合单车骑乘。其实就算将整条公路划为自行车专用道,就成了单车骑乘的天堂了吗?其实未必,一条单车专用道并不能保证单车骑士不会彼此相撞、不会自己摔倒。如果感觉危险就骑慢一点,如果车多大家遵守秩序就不会有问题。
基本上道路不会威胁用路人,反倒是用路人本身才是道路上危险的来源。对单车骑士而言,当我们抱怨汽机车所带来的危险时,我们自己是否也制造了自身的危险呢!这其中关键就在于单车安全骑乘习惯的养成。单车安全骑乘,可分为尊重路权的骑乘习惯与安全的骑乘技术两部份来说明:
尊重路权的骑乘习惯
在一般道路上任何的行人或是交通工具都有权在其中行进。只要不妨碍其他的用路人,我们可以在北宜公路上开汽车、骑单车、驾牛车、骑马、跑步或走路。要让所有的用路人能在公路上顺畅行进的关键,就在于尊重彼此的用路权。速度慢的不应该挡路,速度快的也不应该压迫速度慢的。
1.靠路边骑乘:
靠路边骑乘是单车安全骑乘的第一守则,因为,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路上的所有车辆的速度都比单车快,如果单车占据了车道,那么也就无怪乎其他动力车辆对单车不客气了。在实际经验中,许多单车骑士在风

景迷人的路段,在上坡疲累时,在下坡忘我时,都会不知不觉的骑向路中央。因此,建议单车骑士们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挡了别人的路。
2.注意后方来车:
单车与汽车、机车有一很大的不同就是它很安静,后方有来车,在一百公尺外就可以听到。如果明明有车辆从后面接近,你还没听到,没有尽量骑得靠边一些,那么出了什么状况,自己也得负些责任。
另外在你必须偏离现行直线,像是转弯或闪避前方障碍物时,切记一定要回头看看后面是否有来车。因为,所有的车都比你快,如果你突然偏离行进路线或是转弯,后方距离近的车辆可能反应不及而撞上你,这就很难说别人有什么过错了。
3.表明你的行进动向:
就像开车须打方向灯一样,你也应该让其他的车辆知道你的行进意图。适当的手势,可以让他人知道是否应该减速礼让你的行路权。
4.注意力分配前30~40%后70%~60%
从前三项骑乘技术的描述,您应该了解,为什么骑乘注意力的分配是前30~40%后70~60%了。
安全的骑乘技术
安全的骑乘技术是指,骑乘者本身应具备之影响行车安全的单车操控技能。这牵涉到在人不犯我的情况下,如何确保个人行车的安全。
1.双手同时煞车:
煞车时如果只煞后煞,制动效果会不够,在速度快时会撇轮;若是只煞前煞则很容易造成向前翻车,唯有双手同时煞车才能发挥适当的煞车效果。
2.适当的煞车距离:
了解您爱车的煞车性能,不要太晚煞车以免撞击;即使是煞车效果好到锁死车轮,你还是可能失控摔倒;尤其下坡路段重力加速度会使车速更快,若不熟悉可以点煞方式煞车一路下滑。
3.下坡时身体重心后移:
下坡时身体重心后移可增加下坡的稳定性。
4.过弯时脚部的压车:
过弯时为了增加平衡,左弯时应左脚在上右脚在下,右弯时应右脚在上左脚在下,以脚部的压车动作来增加过弯的稳定性。
5.适当的档位选择:
单车的速度档位是为了克服地形起伏而设计的,在上坡时应提早变至低速档,以免当上坡踩踏不动时造成摔倒。下坡应采用高速档,以免在不知觉的情况下因档位过轻踩踏而空转造成失去平衡。





长途自行车旅行指南这里所说的长途自行车旅行是指里程不少于1000公里,或时间上不少于一个星期。在进行自行车长途骑行前应该作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在硬件方面要作到以下几点:选一辆好车;作好必要的调试;准备好常用工具;带足合适的服装和必需品。其次就是骑行技术方面的事了。

一、选车。最好是27英寸的平把全地貌车,这是专为长途自行车旅行设计的。该车前后均有车架,21

速,可载重150公斤(含骑行者体重),且车带可根据路面、载重情况自选,从1.25—1.50(指粗细)都有。这类车目前在国内市场上很难买到,只是私人手里有从国外带回来的。可替代全地貌车的是山地车型中的一种(它在设计时也考虑到了长途旅行的问题):26英寸,21速,可载重120—150公斤,车带从1.50—1.75之间任选,有后架,可加装前架,水壶架有3个(当然还可加)。如果你要走的是柏油公路,也可用一般弯把27英寸细纹旅行车,车带宽度为1.25,有后架,骑上它很轻快,适合载物不多的长途旅行。

二、调车。一般自行车旅行是边骑边看,自由自在,速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方便、舒适。按这个要求调车。车座:以骑行者的腋部放在车座中间,用手去摸轮盘轴心部,以摸到为准,这就是骑行者正确的车座高度。车把与车座在同一水平面上为好,高低在半寸之间。检查一下传动是否连惯,前后制动是否灵敏。可在前后带内胎里放一些补漏液,如有漏气,要检查并拔除刺入物,将破孔朝地,充足气就可以自动补带。还有一个办法,是在内带与外带之间放一条较厚的帆布。我92年春放的一帆布,到现在也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这些工作做好了,这辆车就不会在路上给你添麻烦了。

三、工具。只要你在旅行前准备得充分,车也调整正确,那么在路上基本上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为防万一,还应带一些与你选用的自行车相配的工具及零件。如剪刀、小木锉、多用搬手、旅行气筒(可架车上)、胶水、剪锉好的小块胶皮,内带、外带各一条,以备应急。

四、服装。一般长途自行车旅行多选择夏天,那最好选用短装骑行服,它的优点是紧身,不额外增加阻力。骑行裤内有真皮垫,或仿真皮垫,防磨、透气。如果是雨季,当然少不了防雨设备。现在市场上有一种骑行服是既保温又挡风还防雨,最适合去气候多变的地区,当然价格较昂贵。如果没有骑行服,特别是骑行裤,也可穿高弹力的平滑短裤。直接与身体接触,里面不要再穿任何服装。最好在常磨的部位,涂一些凡士林之类的油。如遇天冷,可在胸内衬一两张报纸,保温效果极佳。为了防风和小飞虫,还要戴上骑行眼镜。无色的,适用于阴天;有色的,可防阳光直射;还有浅黄色的,是为夜间设计的。头盔,有些外国人喜欢在旅行时戴它,以防出交通事故。其实自行车小帽更实用,更舒服,经济实惠。骑行手套是为了防滑防磨,这要根据个人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脚套除了能帮助你有一个正确的放脚姿式外,它还可以帮你节省体力。当然不会用或者用不习惯者不如不用,不然会造成紧张

,反而不安全了。

五、骑行。上述可称为硬件,骑行是软件,所以掌握正确的骑行技术很重要。掌握骑行速度,以鼻吸鼻呼为准备。在干燥地区旅行,可在鼻腔内适量涂一些凡士林油,可避免鼻腔干燥,保障呼吸顺畅。如果需要用口呼吸,那么就是强度大了,或是累了。这时应当减速,调整变速器。上坡下坡时,使用变速器不要一下变好几个档位(常见不太会用变速器者常这么用),这样会一下不适应,更累。下坡可放松一下身体,溜下来。如果太陡,速度过快,用后闸制动减速。不是紧急情况,不要一下把闸抱死,不然外带损失很大。最后,在做长途自行车旅行之前,最好利用节假日做些一两日之内的短途自行车旅行,以便逐步适应。




自行车旅游的技巧1活用上半身
踩蹬时从握着握把的手至踩蹬的脚,要用全身的肌肉(在感觉上)。坐着踩蹬时手要支持着上半身不动。站立姿势踩蹬时,握把要拉向身边踩蹬。
2齿轮比要经常更换
保持一定的速度、变速是有放率而不容易疲累的方法。遇到迎风时、上坡时速度自然会降低。要时常更换齿轮比,保持一定的转速。有24、27变速,何必不用它呢!根据骑行路线的状况的变化,应该时时变更转速。停车以前把后齿轮更换成大的,起跑时较容易。
3转速要轻快
假若想保持一定的速度骑行,用较重的齿轮比来转,或者轻快地转,其结果都是一样的。为了保护膝盖,避免疲累聚积下来,应该采取以轻的齿轮比来提升旋转数的方法。旋转数高的话,促进脚的血液循环,乳酸不会聚积下来。
有效率而不容易疲累的骑行的旋转速和力距的组合,各人各异。不能够一概而论70rpm(1分钟旋转70次),或者80rpm好。应该根据体力、技术、经验适当选择轻快的转速。
4利用各部位的肌肉
踩蹬时用股关节、膝关节、脚脖子的延伸肌肉。使用延伸肌肉之外,也要使用弯曲肌肉,这样做的结果,不用花很大力气也能够产生较大的功率。也就是说,股关节(腰),膝、脚脖子的弯曲肌肉也要用。这些部位的肌肉平时很少活动的,利用它们来产生较大功率。
同样的转速,假若把负荷分散在各部位的肌肉,骑行起来不容易疲累。
踩蹬熟练后用锁扣脚蹬练习,把脚固定在脚蹬上,开始时有些害怕,习惯后很容易使用的。

途中如遇到臀部、腰、手脖子、膝盖、肌肉痛的情况下:

1臀部痛
第一次参加自行车旅行时感到最痛的部位应该是臀部。上半身的体重放在小小的鞍座上,再加上从地面传来的振动,很自然会痛的。减轻疼痛的方法有几个,供车友们参考。
穿上有软垫的裤子。
合适的鞍座各人各异,

有些人喜欢大而软的、有些人喜欢后部分开的,最好试一试各种形状的鞍座。上半身有时候离开鞍座,让臀部放松一下,站在脚蹬上看看远方的风景吧。
2腰痛
自行车旅行时,上半身一般采取前倾斜的姿势,这样会减少空气的阻力。腰周边的肌肉支持着倾斜的姿势,很容易疲累的,有时候站立姿势来减少腰部的负荷,促进腰部的血液循环。锻炼腰周边的腹肌、背部的肌肉后腰痛会减轻的。有些人自行车旅行时背着袋,或者挂着袋,这些也会增加腰部的负荷,袋类尽量放在自行车上。
3手脖子痛
向前倾斜的姿势,手腕也支持着部分体重,因此手腕也会感到痛疼。有时候起上半身,甩一下手腕,促进手腕的血液循环。
地面传来的振动也会引起手脖子痛。握手把不要太用力,轻轻地握,好像用手玩着握把般轻松地握住。有软垫的手套能吸收部分地面的传来的振动。
4膝盖痛
齿轮比太重了!不但是膝盖痛,也会损伤膝盖。必需采用轻快的踩蹬。
5肌肉痛
骑行后没有做简单的放松肌肉的活动,第二天肌肉很酸痛的,结束骑行后必需进行放松动作,这是体育运动者都懂得的常识。拉伸肌肉、大腿肚子的肌肉也要放松等。





碟刹的知识行车剎车由鼓式、轮圈式到碟剎式,与时俱进。碟剎的使用愈来愈普及,而剎车这种安全、保命装置,没有失败的权利。我们意在认识碟剎,不在论断、区别好坏。选择及采用何种系统,应是使用者依据自己的骑乘方式、需求、预算等的衡量,各取所需,各有所用。
机械式或油压式Mechanic or Hydraulic (Actuated)
依剎车作动的方式区分,或说以作动剎车片夹持碟盘的介质来分,一是剎车线,一是油。
机械式碟剎,靠剎车线的拉力让卡钳内的剎车片磨擦并夹住碟盘,产生剎车效果。油压式,以油液为介质,拉剎车把乃作动里面的活塞压缩油液,压力从油管直通卡钳,从而推动卡钳内的活塞,带动剎车片夹持碟盘。机械式碟剎有其兼容上的便利性,一般的V型剎车把就可以通用。油压碟剎的剎车把、油管及卡钳是完整配合的一组产品,自然和传统缆线作动的剎车没有共通的交集。有些碟剎厂商设计了半机械、半油压碟剎(semi-hydraulic),这个中间路线产品维持油压卡钳,依旧靠缆线拉力,但作动的是在卡钳部位的压缩活塞。油压碟剎好处在于剎车输出力道是人手部施力的好几倍,属于四两拨千斤型的敏锐的剎车力道。密封属性,低保养度。油压碟剎在汽机车上的运用十分成熟,到了吹毛求疵的自行车,却牵涉许多技术难题,看似简单的自行车,其实不好搞定。不过,油压碟剎的剎车把上有储油壶(reservoir),

所以体积比较大,在许多零件寸土必争的车把手上争地盘,要注意和STI类的变速拉柄,及Grip shifting旋转式变速手把的兼容性问题。传统的轮圈剎车也有油压式的,猜猜看?Magura HS11、33、66就是。 而靠缆线拉动机械原理的碟剎,可能会因线本身的长度、弹性,和外壳磨擦等种种因素,而流失了剎车力道。遇上潮湿、下雨天,剎车常常伴随着尖叫声,有些车友的背脊会痒起来。
TIPS:有些人习惯把车子两轮朝天倒放,若是装油压碟剎,油壶内的空气、瓦斯可能跑到油管里去,影响剎车力道。养成骑车前试剎车的习惯。
开放式或封闭式系统 Open or Closed system
油压碟剎内部构造争论比较多,从开放和封闭式系统谈起,最大的重点在─油会热胀冷缩!
油压系统碟剎,油若遇热,尤其是在大热天里持续剎车,膨胀得过头了,正好把剎车片往外推,可能就会磨到、拖拉,甚至咬死! 所谓开放式(油压)系统,针对油的热胀冷缩特性,特别在剎车把位置的油壶设计了一个油阀和预留空间,以容纳油热胀时增加的体积,还能让剎车油回流,以便补偿剎皮的磨耗。 而封闭式系统,剎车块和活塞及油隔绝,让油的热胀不会把剎车片向外推得太夸张,所以用的油得特别小心(一般会用矿物油)。剎车片会磨损,所以封闭式系统的碟剎,油壶都会有敏锐度的调整装置。
TIPS:油膨胀致卡钳咬死碟盘,自做主张地「放掉一些油就好了」,绝对不是解决之道,反而可能自讨剎车失灵的危险!送回车店体检一下比较稳当。
矿物油或DOT标准用油
Mineral oil or Dot-approved(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brake fluids
DOT-3或DOT-4是汽机车碟剎专用的剎车油,成份就是要克服热胀冷缩特性。剎车时磨擦产生的温度很高,可以让油沸腾、蒸发进而产生瓦斯。问题在于瓦斯比油容易压缩,这时拉动剎车把,压缩的只是瓦斯泡泡,根本推不动活塞/剎车片,以致剎车失效,或力道大失!而DOT-3及DOT-4的沸点比矿物油低,有毒、有腐蚀性,可以溶化烤漆,好处是会吸收水份,连油壶内的水蒸气都可以吃掉。油里面如果含有水份,沸点会降低。而Cannondale的Coda碟剎油,说是美国太空总署开发的特殊配方油,连火箭发射时的高温都不怕了,何况自行车剎车! Magura最早开始使用矿物油。它的成份很纯,虽无毒,却也不会吸收水分,洗不掉油漆。优点是用久了或着遇到高温,剎车力道不会有所减损。剎车油要定期更换,DOT油因为会吸收水分,一般建议一年换一次。矿物油不用那么快就换新,但一旦感到压感有点疲软时,先检查一下,也许到了该换油的时候了。
TIPS:说明书或油壶上通常会注明使用的油液

,DIY族换油时,请千万不要把这两种油搞错了或混合着用。DOT油会腐蚀矿物油系统的油封,反之亦然。Hayes油压碟剎用的DOT油。Magura系统使用矿物油。
浮动式卡钳或固定式卡钳Floating Mounting or Fixed Caliper
碟剎卡钳有两种,一种固定得死死的,另一种卡钳装上车架或前叉后,却还可以活动,一般是横向滑移。在自行车碟剎发展过程里,形成两派理论。浮动式卡钳固定方式「可以横向滑移」的设计,和单边作动碟剎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息息相关。不过它有它的好处,比如说车架、前叉有公差问题,甚至连组座上的涂装的厚薄,都会影响碟盘和剎车片间的精准,所以常常依赖垫片(washer/spacer)来补救、校正。有些浮动式卡钳就特别强调具有校正碟盘及剎车块平行、平贴的效果,而且不用担心公差问题。
TIPS:车架及前叉的碟剎座的烤漆,一般在组装碟剎时都会锉刮掉,因为它的厚薄也会形成组装公差。不过请小心处理,以免伤到金属平整度,反而弄巧成拙。
单边作动或双边作动Single-sided or Dual Actuated
单边作动及双边作动、制动,不尽然单一存在于油压或机械式碟剎,但机械式碟剎多半为单边作动。单边作动,也就是只有一边活塞会外推剎车片施压、磨擦于碟盘,另一边的剎车片则以逸待劳地,等对面的弟兄把碟盘推过来,让两边都产生磨合作用。也因而出现了浮动式及固定式卡钳两派理论。 双边作动,自然是指卡钳内有两两相对的活塞,让剎车片从两边一起夹持碟盘。目前,碟剎卡钳的活塞数有1个(单边作动)、2个(一对)、4个(两对),最多到6个(三对),活塞数目不一定等于剎车片数目,因为有的是一边有两个活塞,却是一片长形剎车块;2个剎车块也不一定是双边夹持,因为可能是单边作动式。如Magura Gustav M就是单边作动,你看它的活塞、剎车片有几个?双边作动的机械式碟剎多半是台湾厂商的杰作,如RST、申劦、钟赢。但新面孔盈集公司,则做出了「单驱、双边夹持」的Winzip M1。
TIPS:简易测试:组好碟剎或购买组配碟剎的车子,车停好,手试拉剎把,眼睛盯着碟盘及剎车片,观察夹合情形,尤其是单边作动系统,碟盘被推折的距离是否太明显、是否偏摆?
金属或有机材质剎车片Metallic or Organic Pads
不同成份、材质的剎车片,有不同的磨擦系数。
有机材质剎车片由Kevlar混合玻璃纤维等制成,没有掺任何金属粉末。可以有很强的剎车力没错,但在高温和潮湿状况下,力道减损比含金属配方的剎车片剧烈。好处在于这种剎车片不会导热,比较不用担心油热膨胀效应,因此在封闭式油压系统使用,十分理想。而金属成份剎车片,大部分里

面都含铜或铁粉末,比较耐磨,也比较不怕灰尘和泥巴影响剎车力。但是传热效果太好,自然适用于开放式油压系统。碟盘和内外剎车片之间,一般都强调要平行、相等间距,组装时也都会仔细校正,以达到两边同步、等力夹合的理想作动模式。这方面偏重双边作动卡钳原理。而有些浮动式卡钳单边作动式碟剎,碟盘是比较靠近固定的、非活动边的剎车片,甚至微微接触,车轮并非静空旋转,有磨擦声,也被指无形中减损车速。
TIPS:新碟剎的碟盘和剎车片之间必须有一段磨合期。有了新碟剎就想试试它的犀利性,有点危险。
碟盘Rotor or Disc
碟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接受折磨,十足的苦情角色。材质多为不锈钢,有些厂商做铝合金碟盘,说散热效果比较好,也有人做钛及carbon的。碟盘必须搭配「碟剎花鼓」,一般传统轮圈剎车要换为碟剎,只有「整组」汰换,或是用特殊转接器。花鼓和碟盘的兼容性也许也要留意。标准碟盘有6个螺丝固定孔,早期有4孔式,现在的Cannondale Coda仍延用,意大利的formula也还有;英国的Hope则是5孔式,但也有随俗的通用6孔式。德国的Bees则非螺丝锁固,反而有点像「梅花牙」式或如棘轮式固定,只有自家花鼓堪用。碟盘的直径大小也未标准化,160mm最普遍,Hope有小到130及145mm的。原则上,愈激烈的骑乘使用的车种,碟盘愈大,因为剎车力道愈大,而且通常前大后小,要不就前后一样大。
TIPS:平时把碟盘上的尘土拂拭干净就好,讲究点用酒精擦拭;润滑保养时,碟盘避免沾上油,滑溜溜,不是剎车所希望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