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

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
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一般知识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一般知识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一般知识 针对当前我市县感染性腹泻病报告水平及平时督导检查时发现的问题,少数医疗卫生单位对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例报告的病原学、临床表现及诊断等不太熟悉,笔者搜索整理出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一般知识,供大家参考。 定义 感染性腹泻广义系指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这里仅指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这组疾病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其流行面广,发病率高,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除中国外,全世界每年有10亿人患腹泻,其中5亿人发生在第三世界,导致每年5百万小儿死亡,世界卫生组织于1978年制订全球性腹泻病控制规划,1980年正式实施,已在第三世界取得良好的效果,每年可减少1百多万小儿死亡。解放后,尤其8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卫生条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原来的基础薄弱,仍属发展中国家。我国卫生部防疫司(现疾病控制司)曾组织全国20个省、市入户调查,经分析,我国估计腹泻病年发病率约为0.7次/人,5岁以下小儿的年发病率为1.9次/人;对21个省、市调查估计,我国每年有8.36亿人次患腹泻,其中5岁以下小儿有3亿人次。 病原学 目前已知引起腹泻的病原体有数十种之多,但国内报告以细菌性和病毒性腹泻占多数。虽然不同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地区,引起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体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居首位的是志贺氏菌及轮状病毒,第二位是肠致泻性大肠杆菌,第三位是空肠弯曲菌及沙门氏菌,第四位及第五位是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其他致泻性弧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病毒性腹泻在感染性腹泻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其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小圆病毒、杯状病毒等,目前在国内病毒性腹泻中检出的主要病原体是轮状病毒。 肠致泻性大肠杆菌目前已发现5种,即1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引起婴幼儿水样或蛋花汤样便;2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引起病人霍乱样水样便;3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

2020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的补液治疗诊疗规范

2020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的补液治疗诊疗规范 急性感染性腹泻病指病程在2周以内、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腹泻病。急性感染性腹泻病发病率高、流行广泛,严重危害儿童健康。为进一步规范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诊疗,提高腹泻病治疗中抗菌药物使用水平,保障儿童健康,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委托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牵头组织专家制定了《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诊疗规范(2020年版)》。关于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的补液治疗,该规范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口服补液 口服补液与静脉补液同样有效,是预防和治疗轻度、中度脱水的首选方法。目前推荐选择低渗口服补液盐(ORSⅢ)。 ORSⅢ配方

患儿自腹泻开始就应口服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可予ORS Ⅲ或米汤加盐溶液[每500ml加细盐1.75g(约为1/2啤酒瓶盖)]。每次稀便后补充一定量的液体(<6月50ml,6月~2岁100ml,2~10岁150ml,10岁以上儿童按需随意饮用),直至腹泻停止。轻至中度脱水:口服补液用量(ml)=体重(kg)×(50~75),4h内分次服完。4h后再次评估脱水情况。 以下情况提示口服补液可能失败,需调整补液方案: ①频繁、大量腹泻(>10~20ml/kg·h); ②频繁、严重呕吐; ③口服补液服用量不足,脱水未纠正; ④严重腹胀。 2静脉补液 适用于重度脱水及不能耐受口服补液的中度脱水患儿、休克或意识改变、口服补液脱水无改善或程度加重、肠梗阻等患儿。静脉补液的成分、量和滴注持续时间须根据脱水程度和性质决定。补液原则为“先浓后淡,先盐后糖,先快后慢,见尿补钾”。 (1)第1个24h的补液。

①确定补液总量。应包括累积丢失、继续丢失和生理需要三个方面。累积丢失根据脱水程度估算;继续丢失一般为20~40ml/kg·d;儿童生理需要量按照第一个10kg体重100ml/kg,第二个10kg50ml/kg,其后20ml/kg补给。第1个24h的补液总量为轻度脱水90~120ml/kg,中度脱水120~150ml/kg,重度脱水150~180ml/kg。 脱水程度评估表 ②确定液体性质。等渗性脱水一般选择1/2张含钠液,低渗性脱水一般选择2/3张含钠液,高渗性脱水一般选择1/3~1/5张含钠液。难以确定脱水性质者先按等渗性脱水处理。脱水一旦纠正,能口服补液的尽早给予ORS口服。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诊治策略 一、概念 广义概念:由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称为感染性腹泻。 狭义概念: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称为感染性腹泻。 美国感染病协会将腹泻分为三种:(一)社区获得性或旅游者腹泻:此类腹泻需进行沙门志贺菌、空肠弯曲菌。大肠ICO157、难辨梭菌毒素AB毒素的检测,以便寻找细菌感染源。(二)院内获得性腹泻:指入院三天以上出现的腹泻。需进行难辨梭菌AB毒素检测。临床治疗需口服万古霉素。(三)持续性腹泻:指腹泻持续7天以上。患有免疫缺陷疾病(如艾滋病)病人应考虑寄生虫感染。 美国感染性腹泻诊治常见问题:1.摄入海鲜或有海边暴露史病人,应考虑进行无菌属的细菌培养。 2.旅游者腹泻对于经验性治疗无反应,应考虑使用大环内脂类药物。 3.病人出现持续性腹痛、发烧,应进行结肠耶尔森氏菌培养,并增菌。 4.右侧腹痛不伴有发热,同时合并或不合并有血样便,应进行大肠ICO157细菌培养。 5.症状性直肠炎,尤其是同性恋男性患者,应进行直肠病检查,以区别梅毒性直肠炎等疾病。 6.非炎症性腹泻,应考虑寄生虫感染。若出现尿毒溶血综合征,应考虑ICO157感染。 7.爆发性腹泻,应尽快上报卫生部门,同时对腹泻样本进行零下70度冷冻储藏。 8.大便乳铁蛋白实验或显微镜下发现白细胞,可确定肠道内存在炎症,且可能为侵袭性结肠炎。常见为沙门志贺菌、空肠弯曲菌感染。 “三天原则”,即:住院三天以上出现腹泻,常规大便培养一般无阳性结果,约15%-50%为难辨梭菌感染。若患者年龄≥65岁,伴多种基础疾病,粒细胞缺如,HIV感染等可考虑进行常规培养。 二、细菌性腹泻 (一)常见致病菌 可引起细菌性腹泻的常见致病菌包括以下几种: 1.弧菌属: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等。 2.志贺菌属:细菌性痢疾。 3.沙门菌属:伤寒、副伤寒。 4.大肠埃希菌属: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肠粘性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

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45例临床观察与护理

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45例临床观察与护理 目的:研究成人急性感染腹泻45例患者的临床护理对策和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45例急性感染腹泻患者,对其采用资料回顾性分析,探究具体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结果:经过本院临床观察与护理,并开展相应的护理,所选取45例患者经治疗,41例康复出院,4例患者经随访治疗完全康复,整个过程中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针对成人急性感染腹泻患者加强临床观察,采取应对性措施以提升护理效果。 标签:成人急性感染;腹泻;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45例急性感染腹泻患者,其中男性24例,年龄在25~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8±10.4)岁,女性占21例,年龄在26~6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7±10.2)岁,其中慢性腹泻病发16例,腹泻导致患者低钾血症入院2例,急性感染腹泻病发27例。入选标准:①选取患者均属于急性感染腹泻患者;②所选取患者不存在心、脑血管疾病;③无严重的精神障碍疾病或者精神病史。排除标准:①所选取患者具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应予排除;②具有精神病史应予排除;③处于妊娠期的产妇排除调查范围。 1.2 方法 1.2.1 密切地观察患者病情护理人员根据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特点密切地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的特征,加强护理过程中的病情监测工作,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老年人免疫力和抵抗力都在不断衰退,病情的变化极快,如因腹泻的次数过多,导致血容量不足极易出现休克,并且还需要密切地观察患者是否存在着脱水和低钾血症先兆表现,如精神萎靡、烦躁、肌肉无力、心率失常等,一旦出现上述情况需要立即通知医生前来处理,对呕吐并腹泻次数多的患者应指导患者将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等。 1.2.2心理护理患者保持心态平静能够有效地减少肠蠕动次数,则有效地减少肠黏膜的分泌,对遏制腹泻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因为急性感染性腹泻导致患者腹泻次数多,患者极易出现烦躁的情绪,尤其是慢性腹泻的患者,由于治疗病程长,治疗效果无法及时显现,使得这类患者也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等心理,所以需要护理人员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为患者讲解关于腹泻的相关知识,让患者对腹泻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以积极的心态来对待治疗,保持心情平静。 1.2.3 用药护理护理人员需要严格的按照医嘱指导和帮助患者用药,并告知患者在用药过后如果出现视力模糊、口干舌燥、心跳加速等症状需要立即通知医

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

一、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二)诊断依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2):793-802)。 1.饮食治疗; 2.补液治疗; 3.止泻治疗; 4.抗感染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5-10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七)出院标准。 1.腹泻好转,无伴随不适,如恶心、呕吐、发热等; 2.血常规、便常规正常,电解质紊乱纠正。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使腹泻加重的其他疾病,需要干预处理; 2.入院时已发生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需积极对症处理,完善相关检查; 3.腹泻使原有基础疾病加重,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需积极干预; 4.因腹泻致血容量不足,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或肠道感染严重,并发出血等; 5.患者持续便常规提示血便,或血红蛋白持续下降,需行肠镜检查,诊断直肠癌等; 6.患者并发肠系膜血栓,致肠梗塞等,需转相关科室进一步治疗等。 二、临床路径执行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感染性腹泻_(ICD-10:A04.903)或腹泻(ICD-10:K52.904);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5-10天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或一级护理 □饮食:软食、流食、半流食 □消化道隔离 □监测血压 □记24小时液体出入量 □抗感染:左氧氟沙星、依替米星、 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喜炎平 等 □止泻药物:蒙脱石散、黄连素、 必要时洛哌丁胺 □静脉补充电解质、静脉补液等 □其他症状的对症治疗,解热、止 吐、缓解恶心、抑酸、缓解腹痛(6 542)等治疗。 临时医嘱: □血、便常规,PCT、肝功能、肾 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象、D- 二聚体 □心电图 □必要时血型鉴定、心肌标志物、 脂肪酶、淀粉酶、尿淀粉酶、血培养、 血气分析等 □尿常规,便一般菌培养及鉴定、 霍乱弧菌培养、肝炎病毒学、炎性肠 病相关抗体、血脂、肿瘤标志物、 □腹彩、肺X线 □ ORS □必要时止吐、解热、抑酸、缓解 腹痛等 长期医嘱: □同前 □根据患者症状 增减医嘱 临时医嘱: □便常规1天1 次,直至正常 □必要时复查心 电图 □必要时复查空 腹血糖、电解质、淀 粉酶、脂肪酶等 □必要时止吐、解 热、抑酸、缓解腹痛 等 长期医嘱: □同前 □根据患者症状 增减医嘱 临时医嘱: □便常规1天1 次,直至正常 □必要时复查心 电图 □必要时复查空 腹血糖、电解质、淀 粉酶、脂肪酶等 □必要时止吐、解 热、抑酸、缓解腹痛 等 主要护理工作□ 协助办理入院手续 □ 入院宣教 □ 入院护理评估 □ 指导饮食及生活方式 □ 基本生活和心理护 理 □ 指导饮食及生活方 式 □ 督促患者用药 □基本生活和心理 护理 □检查治疗后常规 护理 □并发症观察 病情□无□有,原因:□无□有,原因:□无□有,原因:

中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临床实践指南

一、前言 感染性腹泻病是全球发病率高和流行广泛的传染病,对人类尤其是儿童的健康危害严重。在我国,根据一些省份的入户调查资料,全人口的腹泻病发病率为0.17 ~0.70 次/人年,5岁以下儿童则为 2.50 ~3.38 次/人年[1]。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通常由胃肠道病毒和细菌感染所致,临床上常伴或不伴呕吐、恶心、发热、腹痛等症状。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病因多为病毒感染,以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最为常见,细菌病原包括大肠埃希菌属、弯曲菌属、沙门菌属以及志贺菌属等。我国小儿腹泻病调查结果 显示,每年有 2 个发病季节高峰,一个高峰为 6 至8 月,主要病原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痢疾杆菌,另一高峰为10 至12 月,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无论何种病因所致的急性感染性腹泻,治疗方法主要为补液治疗[ 口服补液盐(ORS) 、静脉补液] 以预防和治疗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饮食治疗、药物治疗。为了规范腹泻病的诊治,2009 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感染学组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2005 年联合发表的腹泻管理推 荐指南,制定了“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2],强调腹泻病管理中脱水征的识别、口服补液、继续喂养,提倡母乳 喂养,推荐使用低渗ORS和补锌治疗。“专家共识”的推行和实施,在规范腹泻病治疗、早期应用ORS预防和纠正脱水、减少静脉补液、减少抗生素滥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上述治疗方法以及众多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学指标如何,是广大儿科医务工作者所关注的。为了更好地帮助临床医生恰当地管理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 会消化学组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部委员会再次组织儿科消化病、感染病以及流行病学专家组成的专家工作组,在原有的 “专家共识”基础上,参考WHO及UNICEF的“腹泻病临床管理指南”以及美国、英国等有关腹泻病的指南,根据循证医学原则分析国内外截至2013 年 6 月的临床研究资料,制定“中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临床实践指南”,以便给儿科医生在临床实践时参考。 关于诊断、口服补液、继续喂养、补锌治疗等已成为定论的,本临床实践指南将应用原有的共识和其他指南的证据。对于争论较大的一些治疗方法,包括儿童急性腹泻病重度脱水扩容选择液体、去乳糖饮食、抗病毒药物、抗生素、非特异止泻药物( 微生态制剂、蒙脱石、消旋卡多曲等) 的应用,提出临床问题,对提出的临床问题分别检索文献、收集证据,应用循证学方法进行证据评定形成初步推荐意见,然后采用开放式讨论征求专家意见,形成推荐意见。 二、方法学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除了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腹泻(diarrhea) 每日排便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2.2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 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A。 3.2临床表现 3.2.1 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A。 3.2.2已排除由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3.3实验室检查 3.3.1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多见于沙门菌、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细菌和某些病毒所致的腹泻。 稀便、水样便,镜检可有少量货无红、白细胞,多见于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隐孢子虫、气单胞菌等所致的腹泻。 3.3.2 病原检查 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详见附录B) 注: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病原检测时,应遵照相关规定执行。 4 诊断原则 临床诊断应综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分辨常规检查等进行。病原确诊则应依据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的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1)

.一、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除了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腹泻(diarrhea) 每日排便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2.2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 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

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A。 3.2临床表现 3.2.1 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A。 3.2.2已排除由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3.3实验室检查 3.3.1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多见于沙门菌、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细菌和某些病毒所致的腹泻。 稀便、水样便,镜检可有少量货无红、白细胞,多见于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隐孢子虫、气单胞菌等所致的腹泻。 3.3.2 病原检查 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

感染性腹泻试卷及答案

感染性腹泻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4分,共56分) 1、肠道传染病是以()传播为主的一类急性传染病。 2、肠道传染病包括()、()、()、()、()、()等传染病。 3、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是()和()。 4、()和()均可做为乙脑传染源,其中()和()是重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通过()。 5、流行性出血热治疗原则的三早一就是:()、 ()、()和()。 6、霍乱的传染源是()或()。 7、甲肝的主要传染源是()和()。 8、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或责任报告人发现霍乱疑似病例、确诊病例以及病原携带者,应于()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9、甲肝病毒随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或()造成传播。 10、细菌性痢疾临床特点为()、()、 ()和(),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有()和(),传染源为()和()。 11、伤寒以儿童及青壮年发病较多,病后可获得持久的(),2%的病人可再次患病。 12、伤寒六大主证:()、()、()、 ()、()和(),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13、目前在国内病毒性腹泻中检出的主要病原体是()。 14、“三管一灭”指()、()、()、()。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典型霍乱大便的特点为:()

A、血水样便 B、米泔水样便 C、脓血便 D、果酱样便 2、典型霍乱腹泻的临床特点为:() A、距离腹痛和腹泻 B、腹泻伴里急后重 C、无腹痛性剧烈腹泻 D、发热伴腹泻 3、中毒性菌痢的特点:() A、好发于成年人 B、急性发作,高热,并有感染性休克症状 C、毒血症严重 D、有严重的脱水机水电解质紊乱 4、医疗机构发现霍乱病人或疑似霍乱病人后,应在下列多长时间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报告:() A、城镇农村均于2小时内 B、城镇于4小时内,农村于6小时内 C、城镇于4小时内,农村于8小时内 D、城镇于6小时内,农村于24小时内 5、细菌性痢疾的传染源是:() A、腹泻患者 B、菌痢病人 C、带菌者 D、菌痢病人和带菌者 三、判断题.(每空2分,共10分) 1、霍乱按照乙类传染病上报。() 2、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甲、乙、丙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多见于老年人,好发于冬春季。() 3、肠道传染病疫点、疫区处理应坚持“早、小、严、实”的原则。() 4、感染性腹泻病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为多见。() 5、人群多霍乱病原体不存在普遍易感性。() 四、简单题。(第1题10分,第2题9分,共19分) 1、菌痢的治疗原则? 2、什么是霍乱?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一、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1、范围 本标准规定除了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腹泻(diarrhea) 每日排便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 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3、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史 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

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A。 临床表现 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A。 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多见于沙门菌、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细菌和某些病毒所致的腹泻。 稀便、水样便,镜检可有少量货无红、白细胞,多见于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隐孢子虫、气单胞菌等所致的腹泻。 病原检查 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详见附录B) 注: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病原检测时,应遵照相关规定执行。

小儿感染性腹泻病

小儿感染性腹泻病 【概述】 感染性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急性肠道感染。常见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志贺痢疾杆菌、沙门菌等。 【临床表现】 不同病因引起的腹泻常各具临床特点和不同临床过程。故在临床诊断中常包括病程、严重程度及估计可能的病原。连续病程在2周以内的腹泻为急性腹泻,病程在2周~2个月的为迁延性腹泻,慢性腹泻病程为2个月以上。 1.可有不洁饮食史。 2.共同表现呕吐、腹痛、腹泻。重症呕吐、腹泻频繁,可吐出黄绿色或咖啡色液体,大便每日可达十余次至数十次。 3.伴有精神委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等感染中毒症状。甚至昏迷、休克。 4.腹部平软或腹胀,肠鸣音活跃。 5.重者合并不同程度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脱水程度 1)轻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5%。患儿精神稍委靡,略有烦躁,尿量减少,口唇稍干燥,眼窝和前囟稍凹陷。 2)中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5%~10%。患儿精神委靡或烦躁不安,尿量明显减少,口唇干燥,哭时泪少,皮肤苍白,弹性较差,眼窝和前囟明显凹陷,四肢稍凉。 3)重度脱水:失水量约在体重10%以上。患儿精神极度委靡,表情淡漠,昏睡甚至昏迷。尿量极少或无尿,口唇极度干燥,哭时无泪,皮肤干燥、有花纹、弹性极差,眼窝前囟极度凹陷,甚至出现休克症状。 (2)脱水性质 1)等渗性脱水:最常见,血清钠为130-150mmol/L。 2)低渗性脱水:血清钠<130mmol/L,可出现头痛、嗜睡、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 3)高渗性脱水:血清钠>150mmol/L。出现皮肤黏膜干燥、烦渴、高热、昏睡、惊厥等。 6.便常规病毒或非侵袭性细菌感染者,大便外观常为水样或蛋花汤样便,显微镜检查无或仅有少数白细胞;侵袭性细菌所致者外观多为脓性便或黏液脓血便,镜检有较多白细胞,或同时有红细胞。 7.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细菌感染。 8.大便病毒抗原检测和细菌培养有助明确病原体。 9.血气分析和血生化检查可帮助判定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主要为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低钙血症和低镁血症。 10.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1)轮状病毒肠炎:秋冬季节多发,故曾被称为秋季腹泻,经粪-口传播,常见于6个月至2岁婴幼儿,起病急,常先有发热和呼吸道感染症状,并有呕吐,之后出现腹泻,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可带少量粘液,常合并脱水和酸中毒。病程约3~8天。大便显微镜检查偶有少量白细胞,感染后1~3天即有大量病毒自大便排出,最长可达6天。 (2)大肠杆菌肠炎:5~8月份多发。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多见于婴幼儿和新生儿。感染后12~24小时发病,多为水样便。病程1~2周。③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2岁以下婴幼儿多见,大便呈蛋花汤样或水样。病程3~7天。③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主要感染学龄儿童,表现为黏液脓血便。④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常先有腹痛,后出现腹泻,初为稀便或

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

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2016年版) 一、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感染性腹泻,ICD-10 A04.903或腹泻,ICD-10 K52.9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 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2):793-802 )。 1. 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粪便量增加(>250g/日),粪便稀薄(含水量〉85% ); 2?同时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腹胀、食欲不振、发热及全身不适等; 3. 流行病学史可以为病原学诊断提供一定依据。 4. 实验室检查:便常规有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潜血等,需行便培养、霍乱弧菌培 养、血常规检查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 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消化杂志,2013 , 33 (12): 793-802 )。 1. 饮食治疗; 2. 补液治疗; 3. 止泻治疗; 4?抗感染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5-10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尿、便常规,便一般菌培养及鉴定、霍乱弧菌培养、PCT、肝炎病毒梅毒HIV、炎 性肠病相关抗体、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脂、肿瘤标志物、凝血功能、D- 二聚体 心电图、胸片、腹部彩超 2. 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血型鉴定、心肌标志物、血淀粉酶、脂肪酶、尿淀粉酶、血培养(T >38 C)、血气分析、腹部CT、腹部平片、肺CT、结肠镜、肠系膜血管CT等。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一般治疗,软食、流食或半流食,注意休息,消化道隔离; 2.ORS的口服,静脉补充液体及电解质等; 3. 抗菌治疗,可用左氧氟沙星、依替米星、头孢哌酮舒巴坦,感染严重时,经抗生素专家组指导,可应用美罗培南等; 4. 止泻:蒙脱石散、黄连素、必要时洛哌丁胺; 5. 微生态疗法,恢复肠道正常菌群;

最新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1、范围本标准规定除了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腹泻(diarrhea ) 每日排便 3 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2.2 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 )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3、诊断依据 3.1 流行病学史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 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 A 。 3.2 临床表现 3.2.1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A。 3.2.2 已排除由O1 血清群和O139 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3.3 实验室检查 3.3.1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多见于沙门菌、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细菌和某些病毒所致的腹泻。 稀便、水样便,镜检可有少量货无红、白细胞,多见于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隐孢子虫、气单胞菌等所致的腹泻。 3.3.2 病原检查 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O1 血清群和O139 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详见附录B) 注: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病原检测时,应遵照相关规定执行。 4 诊断原则临床诊断应综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分辨常规检查等进行。病原确诊则应依据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的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 5 诊断 5.1 临床诊断病例:应同时符合3.2、3.3.1、3.1 供参考。 5.2 确诊病例:应同时符合临床诊断和3.3.2. 6 鉴别诊断 应与霍乱、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非感染性腹泻做鉴别诊断。参见附录C。

感染性腹泻诊治指南

感染性腹泻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是指各种急性、慢性的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感染引起肠道炎症所致的腹泻。我们也把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称为感染性腹泻,为狭义上的感染性腹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 病因 感染性腹泻的原因有很多,也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的腹泻,如果是感染性慢性感染,有细菌感染,有比较特殊的像结核杆菌(N/med tuberculosis bacili)的感染,也可能造成慢性腹泻,当然其他的慢性感染也可以。 还有一些是非感染一类的,对于慢性腹泻来讲,跟急性腹泻比较起来非感染的更多见,非感染一大类叫慢性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另外还有经常服某种药物引起的慢性腹泻,另外还有老年人的缺血性腹泻,一般是急性的,也有慢性缺血性质的,少见一些。 还有肿瘤,有些肿瘤也可以引起。再有一个是吸收不良,还有一类是肠易激综合症,有些达不到这个标准,但是也属于功能性的。还有全身疾病也可以引起慢性腹泻,尿毒症等等,慢性腹泻很复杂,病因很多,一旦有慢性腹泻的症状最好不要掉以轻心,到医院来看看,首先查明原因是什么。 感染性腹泻不明原因只是暂时查不出原因,但是一定是有原因的,这需要通过系统的诊断。常规检查查不出来的,有些特殊检查能查出来。在诊断的时候,我们一步一步地从最常规的检查查起,不会一下子全面地所有检查一块儿上,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他最可能的是什么,先做那个检查,除外以后再考虑其他的。明确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疾病,才能根据病因做针对性的治疗。 临床表现 腹泻,大便每日≥3次,粪便的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 亦可为粘液便、脓血便 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及全身不适等 病情严重者,大量丢失水分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1、分泌性腹泻(Secretory diarrhea)

感染性腹泻病防治基本知识

感染性腹泻病防治基本知识 (总2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感染性腹泻病防治基本知识 【了解感染性腹泻病】感染性腹泻病指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其流行面广,发病率高。 已知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有数十种之多,多数为细菌性和病毒性腹泻。 全年均可发病,具有明显季节高峰,细菌感染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等则以秋冬季节发病较多。 某些细菌和病毒可在婴幼儿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 【感染性腹泻病的传播】感染性腹泻病主要经食物或水通过消化道传播,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食用不洁食物或饮用不洁的水可造成感染。 与腹泻病人、动物密切接触也可能被感染。 食源性或水源性感染常可引起集体发病。 【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症状】感染性腹泻病的主要症状为腹泻,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等症状。 每日大便次数超过3次,可为稀便或水样便,也可为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 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 【感染性腹泻的治疗】感染性腹泻病的治疗主要为预防脱水、治疗脱水和对症治疗,不必禁食,补液以口服为主。 鼓励进食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并加一些蔬菜、水果等。对于吃母乳的婴儿除继续母乳喂养外,可以添加辅助流质饮食(如米汤等),流质饮食中可加适量盐。 一般不建议使用止泻药和止吐药。

能口服者尽量使用口服补液盐补液,不能口服者或腹泻导致严重脱水者,应尽快到医院接受静脉输液。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不可乱用抗菌药物。 【积极预防感染性腹泻病】预防感染性腹泻病的关键是把住“病从口入”关,搞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搞好环境卫生:管理好水源、粪便,消灭苍蝇。 搞好食品卫生:生吃蔬菜瓜果要洗干净,不喝生水、不吃腐烂不洁的食物。食物要煮熟煮透,剩菜剩饭要加热后食用,生熟食品分开放置,夏季注意凉拌菜卫生,防止苍蝇盯爬。厨房用具应生熟分开,进食包装、罐头等食品前应注意保质期,不吃过期食物。 搞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婴幼儿的玩具应定期清洗、消毒,避免病菌污染玩具而感染。

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一、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二)诊断依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2):793-802)。 1.饮食治疗; 2.补液治疗; 3.止泻治疗; 4.抗感染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5-10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七)出院标准。 1.腹泻好转,无伴随不适,如恶心、呕吐、发热等; 2.血常规、便常规正常,电解质紊乱纠正。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使腹泻加重的其他疾病,需要干预处理;

2.入院时已发生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需积极对症处理,完善相关检查; 3.腹泻使原有基础疾病加重,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需积极干预; 4.因腹泻致血容量不足,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或肠道感染严重,并发出血等; 5.患者持续便常规提示血便,或血红蛋白持续下降,需行肠镜检查,诊断直肠癌等; 6.患者并发肠系膜血栓,致肠梗塞等,需转相关科室进一步治疗等。 二、临床路径执行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感染性腹泻_(ICD-10:A04.903)或腹泻(ICD-10:K52.904);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5-10天

处理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或一级护 理 □饮食:软食、流食、 半流食 □消化道隔离 □监测血压 □记24小时液体出入 量 □抗感染:左氧氟沙 星、依替米星、头孢哌酮 舒巴坦、美罗培南、喜炎 平等 □止泻药物:蒙脱石 散、黄连素、必要时洛哌 丁胺 □静脉补充电解质、静 脉补液等 □其他症状的对症治 疗,解热、止吐、缓解恶 心、抑酸、缓解腹痛(65 42)等治疗。 临时医嘱: □血、便常规,PCT、 肝功能、肾功能、血糖、 电解质、凝血象、D-二聚 体 长期医嘱: □同前 □根据患 者症状增减医 嘱 临时医嘱: □便常规1 天1次,直至 正常 □必要时 复查心电图 □必要时 复查空腹血 糖、电解质、 淀粉酶、脂肪 酶等 □必要时 止吐、解热、 抑酸、缓解腹 痛等 长期医嘱: □同前 □根据患 者症状增减医 嘱 临时医嘱: □便常规1 天1次,直至 正常 □必要时 复查心电图 □必要时 复查空腹血 糖、电解质、 淀粉酶、脂肪 酶等 □必要时 止吐、解热、 抑酸、缓解腹 痛等

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2016年版

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感染性腹泻,ICD-10 A04.903或腹泻,ICD-10 K52.904。(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2):793-802)。 1. 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粪便量增加(>250g/日),粪便稀薄(含水量>85%); 2.同时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腹胀、食欲不振、发热及全身不适等; 3.流行病学史可以为病原学诊断提供一定依据。 4.实验室检查:便常规有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潜血等,需行便培养、霍乱弧菌培养、血常规检查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

版社),《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2):793-802)。 1.饮食治疗; 2.补液治疗; 3.止泻治疗; 4.抗感染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5-10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尿、便常规,便一般菌培养及鉴定、霍乱弧菌培养、PCT、肝炎病毒梅毒HIV、炎性肠病相关抗体、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脂、肿瘤标志物、凝血功能、D-二聚体 心电图、胸片、腹部彩超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血型鉴定、心肌标志物、血淀粉酶、脂肪酶、尿淀粉酶、血培养(T>38℃)、血气分析、腹部CT、腹部平片、肺CT、结肠镜、肠系膜血管CT等。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一般治疗,软食、流食或半流食,注意休息,消化道隔离; 2.ORS的口服,静脉补充液体及电解质等; 3.抗菌治疗,可用左氧氟沙星、依替米星、头孢哌酮舒巴坦,感染严重

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诊疗规范(2020年版)

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诊疗规范 (2020年版) 腹泻病是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 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急性感染性腹泻病指病程在2 周以内、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腹泻病。急性感染性腹泻病 发病率高、流行广泛,严重危害儿童健康。近年来,随着发展 中国家口服补液盐(ORS)的广泛应用、母乳喂养率提高、营 养和卫生保健措施改善,该病致死率明显降低,但仍是我国儿 童常见病及5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目前,在治疗 过程中还存在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和过多经静脉补液等问题。 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相关学科 专家,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诊疗规 范(2020年版)》,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 的诊治水平。 一、主要病原体 病原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见附表1),其中 以病毒感染,尤其是轮状病毒感染最为常见。 二、临床表现 (一)共同临床表现。 1.消化道症状。大便性状改变,如稀糊便、水样便、黏液 便、脓血便;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甚至10~20次/日;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

2.全身症状。如发热、烦躁、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惊厥、昏迷、休克,可伴有心、脑、肝、肾等其他器官系统受累表现。 3.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包括不同程度的脱水、代 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低钠或高钠血症,也可有低钙血症、低镁血症。 (1)脱水。依据丢失体液量、精神状态、皮肤弹性、黏膜、前囟、眼窝、肢端、尿量、脉搏及血压的情况进行脱水程度的评估,脱水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见附表2)。根据血清钠水平分为等渗性脱水 (130 ~ 150mmol/L) 、低渗性脱水 ( <130mmol/L)和高渗性脱水(>150mmol/L),以前两者多见。 (2)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呼吸深快、频繁呕吐、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昏迷等。 (3)低钠和高钠血症。可有恶心、呕吐、精神萎靡、乏力,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惊厥发作等。 (4)低钾血症。如精神不振、无力、腹胀、心律紊乱等。 (5)低钙血症和低镁血症。主要表现为手足搐搦和惊厥,营养不良患儿更易发生。脱水、酸中毒纠正过程中或纠正后出现上述表现时,应考虑低钙血症可能。补钙治疗无效时应考虑低镁血症。 (二)常见病原体所致急性感染性腹泻病的临床特点。(见附表3) 三、辅助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