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重难点

实验心理学重难点
实验心理学重难点

实验心理学重难点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冯特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

2.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其著作有《心理学物理纲要》;

3.艾宾浩斯开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之先河,采用节省法;

(二)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二.实验心理学的变量与设计

(一)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1)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

缺点:过于直接和简单;

其中自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其中个案法,是指深入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注意无干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用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

2)相关研究: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实验法: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级的方法;

实验法的优点:

①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方便得多

②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无关变量而只改变一些研究感兴趣自变量,因此结论更加严谨

③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

④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可以使别人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

实验法的缺点:

①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人为性

②实验干涉程度高

③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

④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

根据实验的条件要求严格程度分类: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情境下,对实验情境进行一定控制来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生活或工作情境比较接近,具有很好的推论性;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精确和严格的控制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差异较大,推论性较差;(二)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

1)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

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自变量的分类:①作业变量(课题变量):即各种可以操纵的具有质或量的变化的刺激,如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或教学组织形式等;

②环境变量,即实验的环境,如实验室的照明情况或噪音强度等;

③被试变量,又称机体变量,是指在外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被试间不同程度的持续性特征,如年龄、性别、血型、不同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健康状况等;

④暂时的被试变量,指通过主试的言语、态度以及用某些方法使被试的机能状态、特性等产生一时的变化,将这种一时的变化作为引起被试反应的自变量,如疲劳、焦虑等。

自变量的控制:(1)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由Bridgeman提出该概念)。指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定义就是操作定义;例如,把疲劳定义为,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时间量。

(2)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所谓自变量的水平,指自变量的一个取值;(因素型实验的自变量一般不超过4个水平;如果考察线性关系,可取3--5个水平,如果函数关系复杂,至少要5个水平)

2)因变量的种类与控制

因变量的种类:反应速度;反应速度的差异;反映的正确性;反应标准;主观指标主要是口语纪录;

因变量的控制:(1)反映控制,目的:是让被试的反应确实发生在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纬度上。其中指导语能够控制被试的反应,指导语应符合以下要求:内容确定;完全;简单明确;标准化;

(2)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一个恰当的因变量指标应该具有:可靠性,有效性,敏感性;(有效性,客观性,数量化)

(3)避免量程限制:天花板效应与地板效应:反映指标的量程不够大,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底端;

3)额外变量及其控制

额外变量的定义:又叫控制变量,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3)匹配法:旨在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使用匹配法的具体做法就是:先就某些与实验有着高相关的特性对所有被试进行测量;然后根据测得的结果匹配分组让实验

组和控制组相等。

(4)随机化法:被试随机地分配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它的逻辑是:如果总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有同等机会被抽取到任一处理组,那么可以期望随机分别形成的各处理组的各种条件

和机会均等。

(5)统计控制法:事后采用统计技术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

(6) 抵消平衡法:ABBA法,拉丁方法;

( 上述各种方法为实验者提供了控制额外变量的有力手段,但它们各有所长,所有实验者应分

析实验的具体条件,适当地运用它们。)

(三)实验设计(详见朱莹,北大实验心理学)

易考题目:简述多自变量实验的优点。

答案要点:

(1)效率高。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进行两个或多个单自变量的实验效率高,事半功倍。在同样的时间内可以完成二倍甚至多倍的工作。

(2)实验控制较好。进行一个多自变量实验时,对于某些额外变量来说,比进行多个单自变量实验,更容易于控制和保持恒定。

(3)实验结果的普遍性。由多个自变量的实验获得的结果适合于解释多种情况下的行为,这就比多个单独实验所概括的结果更有价值。

(4)可以获得交互作用。这有利于研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实验研究的效度

1)内部效度

内部效度: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主试因素;被试因素;选择;测验;成熟;历史;被试的亡失;统计回归;仪器的使用。

(详见MJ大纲解析)

2)外部效度

外部效度:实验结果能否普遍推论到样本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即实验结果的普遍性与适用性;

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2)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详见MJ大纲解析)

3)构思效度

构想效度:关于关系变量及变量之间关系构想的准确性,以及实验变量在实验时的操作定义与推理时的定义的一致性程度。

影响构想效度的因素为:

①理论上构想的代表性不足;

②构想的代表性过于宽泛;

4)统计结论效度

统计结论效度:是指由统计方法适切性所引起的统计结论有效性的程度,它主要反映统计量与总体参数值间的关

系。

影响统计结论效度的因素: (1)统计检定力低。

(2)所选用的统计方法依据的各种假设条件满足的程度。 (3)多重比较和误差变异。 (4)测量工具的信度。

(5)实验处理执行的信度,即实施实验时遵守设计要求的程度。 (6)实验环境内,无定形非相关事故的影响。 (7)被试者的随机变异。

三.反应时法

(一)反应时概述

1)反应时的含义:不是指执行反应的时间,而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反应时实验的基本原则:准确--速度性权衡;

易考试题 : 什么是速度—准确性权衡现象?在反应时研究中应如何注意此问题? 答案要点:

(1)在反应时实验中,被试也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被试可能为了追求快的速度,而 忽略反应的正确性;而有些被试可能比较谨慎,他们为了保证反应的准确性,不惜放慢速度。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就被称为“速度-准确性权衡”,即指在实验过程中,被试根据不同 的实验要求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建立一个权衡反应速度与反应准确性的标准来指导其反 应。

(2)在以反应时为因变量指标时,单一考虑速度,或单一考虑准确性,往往容易得到片面 的结论,这样就大大地损害实验结果的说服力。因此,在进行反应时实验时,必须同时考虑 速度和准确性这两个因变量。当只选择其中一个作为因变量指标时,应对另一个指标有所交 代,说明其可以忽略不计的原因。

反应时的开端: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提出人差方程:B-A=1.233秒 历史研究:赫尔姆霍兹,成功测定蛙的神经传导速度为(26m/s ),人的神经传导速度60m/s ,将反应时正式引入心理学的是荷兰心理学家唐德斯(ABC 减数法),之后斯腾伯格又提出了加因素法;

因此,第一阶段:以减数法为核心(ABC 时期) 第二阶段:以加因素法为标志(新时期) 2)反应时的种类

A 反应时:一个反应仅对应于一个刺激,当一个刺激呈现时,就立即对其做出反应 这种反应时间也称作简单反应时间

B 反应时:多个反应,各自对应事先所规定的那个刺激进行反应 测得的反应时间包含简单反应时、辨别时间和选择时间

C 反应时:一个反应,仅对应于多个刺激中的那个事先规定好的刺激,对其他刺激的呈现不需反应 测得的反应时间包括简单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

(二)反应时的影响因素:

分为外部因素与机体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分为:刺激方面

的因素;环境方面的因素;实验仪器的因素;

刺激方面的因素:(1)刺激呈现的感觉通道的性质,一般

而言:触觉的反应时<听觉反应时<视觉反应时

(2)刺激的物理特性:刺激物的形状大小,

颜色,等属性都会影响反应时的产长短;

(3)刺激的物理特性的复杂程度:刺激物体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等等,也会影响到反应时;

(4)刺激呈现的位置:在显示器屏幕的中间还是两侧,是视野中心还是边缘;

简单反应时 简单反应时 辨别时间 选择时间 辨别时间 简单反应时 A B C

(5)有无线索提示,以及线索与刺激的相容性:当有线索存在时可能会加快刺激的反应速度;

环境方面的因素:比如噪音的影响,光线,通风情况等都会对反应时造成影响;

实验仪器:实验仪器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也会影响反应时的测量;

主观因素:感觉器官的适应水平;被试的注意和准备状态;练习效应;被试的动机与态度;年龄因素及个体方面的差异因素;被试的身心状态,比如药物,疾病的作用;

(三)反应时技术

(1)减数法:

减数法的原理:

减数法的实验逻辑:如果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以外两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减数法的应用:证明心理旋转的存在;证明短视记忆的视觉编码;

简单反应时 = A反应时间

辨别时间 = C反应时间– A反应时间

选择时间 = B反应时间– A反应时间

(2)加因素法:

加因素法的前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系列进行的而不是平行发生的;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

加因素法的实验逻辑:如果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那么它们是作用与同一加工阶段的,如果两个因素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即是相互独立的,那么它们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加因素法涉及的反应时实验:

斯腾伯格曾借助加因素法揭示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测试项目的质量)、顺序比较阶段(测试项目的数量),决策阶段(反映类型)和反应组织阶段(反映类型的相对频率)。(刺顺决反)(3)开窗实验

是由汉密尔顿(Hamilton) 和霍客基(Hockey)提出的;

从他们的实验中可以看出字母转换作业的三个加工阶段:编码阶段(从按键看到第一个字母到出声转换),转换阶段(出声转换所需要的时间)和存储阶段(从前一个字母转换结束到按键看见下一个字母);

(4)反应时的新进展

序列反应时:内隐学习的新的研究范式;

内隐联想测验:是由格林沃尔德(Greenwald)提出的;

内隐联想测验的各种变式:

(1)Go/No-Go测验: 采用信号检测论的辨别力指数d'为指标;

(2)外在情感性西蒙任务: 米尔克和克劳尔(Mierke&Klauer);

四.心理物理学方法

(一)阈限的测量

感觉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另一种是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操作定义:绝对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差别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1)极限法

又叫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

基本概念:

不肯定间距Iu: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Iu=Lu-Ll

主观相等点PSE:不肯定间距的中点;PSE=(Lu+Ll)/2

差别阈限DL: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上差别阈限与下差别阈限之和的一半。

误差方面

极限法进行实验时,被试主要产生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还会偶尔产生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这两种系统误差。

习惯误差: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在递减系列中----使阈限偏低;在递增系列中---使阈限偏高;

期望误差: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

在递减系列中---使阈限偏高,在递增系列中--使阈限偏低;

采用递增递减交替进行的设计能抵消这两种误差,并且递增递减的系列要保持数量一致。

练习误差: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可能使阈限降低;

疲劳误差:由于实验多次重复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可能使阈限升高;

随着时间的进展,练习可能使阈限降低,而疲劳可能使阈限升高。

为了平衡这两种误差,最小变化法的递增与递减,采用ABBA法,交替进行;

注:分清差别阈限的上限和上差别阈限的区别?

差别阈限的上限:在递减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即Lu;

上差别阈限:等于差别阈限的上限减去标准刺激的值:DLu=Lu-St

具体测定方法:见实验心理学P234

2)平均差误法

实验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1)平均差误法的特点

①需要被试亲自参与,因此能更好地调动被试的实验积极性

②只能对可以连续变化的刺激进行测量

(2)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的测定(见实验心理学P238)

(3)误差的控制

为了消除空间误差,标准刺激在刺激的左边和右边的次数应各占一半;

为了消除动作误差,被试从大于或小于标准刺激处开始调剂的次数也应各占一半其实也是ABBA法。

为了消除时间误差,采用多层次的ABBA法;

(4)计算差别阈限的方法有两种:

①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标准刺激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ST

AE

②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主观相等点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这里的主观相等点等于各个比较刺激的

AE

平均值;M

3)恒定刺激法

恒定刺激法又叫正误法,次数法,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

(1)绝对阈限的测定

①直线内插法

②平均Z分数法

③最小二乘法

(2)差别阈限的测定

①两类反应:我们取25%和75%处的刺激的差的一半作为差别阈限,即75%差别阈限。

75%差别阈限:详见朱莹实验心理学P75

将75%重于标准刺激的量(差别阈限的上限)减去25%重于标准刺激的量,也就是75%轻于标准刺激的量(差别阈限的下限)即得75%绝对差别阈限

②三类反应:用50%的“+”反应的刺激与50%“-”反应刺激的差的一半作为差别阈限,也就是不肯定间距的一半。

例:不肯定间距可以看作是对被试态度的一种测量,一个很自信的人他会很少做相等判断,结果他的不肯定间距就小

原因:很自信的人,他要在完全能确认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相等时才愿意作出判断,因此,他作出相等判断的次数少。另外由于相等次数少,所以在刺激值逐渐增大的情况下,判断“+”的次数到达50%时的数值就越接近标准刺激;而判断“—”的次数到达50%时的数值也越接近标准刺激,因此两者之差肯定越小;

(二)心理量表法

1)量表的类型

从心理量表否等距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将心理量表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例量表;

2)感觉比例法(分段法)与数量估计法

比例量表示既等距又有绝对零点的量表;

分段法:是制做感觉比例量表的一种最直接的方法;

数量估计法(使用了史蒂文斯密定律):也是制作比例量表的一种直接的方法;此法的具体步骤是主试者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例如,一个重量,并赋予标准刺激一个主观值,例如为10,然后让被试者以这个主观值为标准,把其他不同强度比较刺激的主观值,放在这个标准刺激的主观值的关系中进行判断,并用数字表示出来。然后计算出每组被试者对每个比较刺激量估计的几何平均数或中数,再以刺激值为横坐标,感觉值为纵坐标,即可制成感觉比例量表。

3)感觉等距法和差别阈限法

等距量表是一种有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

感觉等距法:要制作等距量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感觉等距法;它是通过把一个感觉分成主观上相等距离来制作。

差别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间接方法;差别阈限发认为,每一个最小可觉差在心理上都是相等的,因此可以用最小可觉差作为心里物理量标的灯具单位;随着心理感受梯级的提高,为了产生下一个最小可觉差,在刺激方面需要的增加量越来越大;

4)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

顺序量表(等级量表)是一种较粗略的量表,它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只是把事物按某种标准排出一个次序。等级排列法:是一种制作顺序量表的直接方法;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许多被试者按照一定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

对偶比较法:对偶比较法(或配对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对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假如以n代表刺激的总数,所以配成对的个数是n(n-1)/2。注意使用ABBA法加以平衡顺序误差;

(三)信号检测论

1)信号检测轮的由来

2)信号检测论的基本原理

在信号检测实验中,被试者对有无信号出现的判定,可以有四种结果:

①击中:当信号出现时(SN),被试报告为“有”,以y/SN表示。我们把这个判定的概率称为击中的条件概率,以P(Y/SN)表示。

②虚报:当只有噪音出现时(N),被试报告“有”,以y/N表示。我们把这个判定的概率称为虚惊条件概率,以P (Y/N)表示。

③漏报:当有信号出现时,被试报告为“无”,以n/SN表示。把这种判定概率称为漏报条件概率,以P(n/SN)表示。

④正确拒绝:当无信号而只有噪音出现时,被试报告为“无”,以n/N表示。我们把这个判定的条件概率称为正确拒斥的条件概率,以P(n/N)来表示。

从统计学的观点来讲,信号检测就是要检验两个统计假设H0(无信号)和H1(有信号)的真伪。

β = P(N)/P(S)× (正确否定的奖励数+虚报的惩罚数)

/(击中的奖励数+漏报的惩罚数)

在获得多次测试得到对信号的印象之后,被试的头脑中将产生两种分布,一个噪音的,一个是有噪音背景的信号。有一些感觉印象模糊,即可能是噪音也可能是信号,于是两个分布中间有重叠。两个分布的距离取决于信号的清晰程度和被试感觉的灵敏性。这时,一个判断标准必须划定,从而指导被试决定什么样的刺激就可以被判断为有,而其他的不可:

图中黑色部分为虚报,也叫α错误;斑点部分为漏报,也叫β错误;浅灰色部分为

正确否定;深灰色部分位击中;图中d' 表示感觉过程,β表示决策过程,并且我们可以看出如下关系:

统计决策需要的两个基本假设以及两个相等的有重叠的正态分布都满足,于是统计原理能成为信号检测论的数学基础。

(2)最优决策原则

判断标准的确定是按照最优原则进行的,也就是让期望值最高,使收益值最大,因此最优决策标准实际就是按照最大期望值标准确定的。人类被试在确定判断标准时实际受三个因素影响:

①信号和噪音之先验概率大小

②判定结果的奖惩多少

③被试要达到的目的及其他有关因素 3)辨别力指数d'及接受者操

作特性曲线

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对于已经形成分布印象的信号,如果我们将击中率作为虚报率的函数,当决策过程标准由保守向大胆方向移动时,我们将得到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

在一条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中(简称ROC 曲线),不同的点代表不同赏罚值激励出的不同判定标准,而每个点的斜率就是β,

判别力指数d':即观察者的敏感性,也是信号和噪音分布之间的距离,对应感觉过程,ROC 曲线与对角线间的最大距离

d' = (M SN -M N )/σN = Z SN -Z N (M 是信号分布的平均数)

判断标准β:做出决策的分界线,人根据最优原则主管划定的标准,对应决策过程,ROC 曲线上点的切线斜率

β = O SN /O N (O 是正态表中的纵坐标值) 判断标准C x :表示判断标准的另一种方法,其实际表示判断标准截点处的刺激的物理强度,也就是感觉阈限

C X = I S – (I S -I N )/ d' × Z S

4)信号检测论的应用

(1)有无法

当主试呈现刺激之后,让被试判定所呈现的刺激中有无信号,并给与口头报告。

(2)评价法

也较多重决策法,呈现刺激的方式同有无法一样,要求被试根据自信度给出更细腻划分的有无的等级评价,得出的评价将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连续体。

(3)迫选法

被试进行判断之前,信号和噪音都呈现数次,让被试再对它们进行判断。一般多用二项迫选法,即呈现一次噪音一次信号。

出击中率+漏报率=100% 虚报率+正确否定率=100%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物理上册重难点知识详解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物理上册重难点知识详解 第十三章内能 1.物质的构成 碳原子的空间结构 【知识链接】 物质的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无论大小,无论是否是生命体,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 2.扩散 气体的扩散 液体的扩散 【知识链接】 (1)扩散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比如墨水在水中扩散等等。 (2)扩散的物理意义: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表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3)扩散的特点:无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发生扩散时每一个分子都是无规则运动的。 3.分子的热运动 墨水的扩散 (1)定义: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是什么形状、温度是高还是低都是 如此。因此,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2)影响因素: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4.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引力 【知识链接】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具体表现为: (1)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0(r0=10^-10m)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力; (2)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 力表现为斥力; (3)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用 力表现为引力; (4)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 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 r0时,分子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5.内能 气体分子运动模型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1)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1.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总称。疡科及外科。 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生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4.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5.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而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6.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 7.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常见分有头疽和无头疽两大类。 8.盘根: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界清楚。 9.跟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 10.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11.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12.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13.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称为痔。 14.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犹如滴漏。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改变: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的病理改变,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与外口;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15.痰:外科之痰多指发生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性。 16.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是泛指皮里膜外表浅部位的病理性肿块;非指西医学之结核病。 17.岩:病变部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猴年疮面

中医外科学重点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2、南齐医家龚庆宣重新编次厘定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娟子鬼遗方》,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首创用水银治疗皮肤病。 3、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4、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外科三大学术流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全生牌;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心得派。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名及基本术语 1、我国医事分科最早始于周代。 2、元代医事则分为13科,将外科称金创肿科。 3、明清时期外科统称为疮疡科,其范围以疮疡、皮肤和肛肠疾病为主体。 4、疾病的命名原则: 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痈、子痈和对口疽等。 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 以脏腑命名者,如肠痈、肝痈、肺痈等。 以病因命名者,如破伤风、冻疮、漆疮等 以形态命名者,如蛇头疔、鹅掌风等。

以颜色命名者,如白驳风、丹毒等。 以疾病特征命名者,如烂疔、流注、湿疮等。 以范围大小命名者,如小者为疔,大者为痈等。 以病程长短命名者,如千日疮等。 以传染性命名者,如疫疔等。 5、基本术语: 疡:又称外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市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创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粟粒状脓头疔的基底跟部的描述。根脚收束多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5分。) 1.外科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气血盛衰 B.脏腑功能失调 C.阴阳失调 D.经络阻塞 2.下列除()外,均正确反映了脏腑功能与外科疾病的关系。 A.脾胃湿热,火毒蕴结可以发为疮疡 B.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C.体表疮疡可以影响脏腑而发生病变 D."五善七恶"是脏腑功能失常的表现 3.下列哪项不是辨心恶的症状() A.神志昏糊 B.惊悸时作 C.疮色紫黑 D.言语呢喃 4.辨肿块时,如肿硬似馒,有囊性感属() A.寒 B.湿 C.痰 D.气 5.肿疡溃后脓水稀少,坚肿不消,身热乏力,面色少华,脉数乏力,治宜() A.内托法 B.补法 C.透脓法 D.补托法 6.下面哪一项不宜用药线引流() A.创孔小,不宜排脓 B.脓腔深,流出浅黄色粘稠液体 C.创孔内有坏死组织 D.怀疑附骨疽创口内骨质已破坏 7.溃疡脓出不畅,有少量带脓者,宜选() A.内服清热解毒的 B.扩创法 C.垫棉法 D.外用升丹提脓 8.手掌肿胀,失去正常凹陷,疼痛剧烈者为() A.蛇肚疔 B.托盘疔 C.蛇头疔 D.蛀节疔 9.颈后皮肤初起如粟米样丘疹,继而增大坚硬,肿胀作痛,脓头多个,状如蜂窝 ,诊断应为() A.疔 B.痈 C.有头疽 D.发 10.诊断附骨疽,X线摄片最早应在什么时候进行() A.发病1-2天内 B.发病一周时 C.发病10-14天 D.发病四周时

11.溃后脓出黄稠,后稀薄,髋关节畸形,僵硬,诊断考试为() A.附骨疽 B.环跳疽 C.历节风 D.流痰 12.流痰除由风寒痰浊凝聚而形成外,还与哪脏亏损有关() A.肝 B.脾 C.肺 D.肾 13.一男青年,右侧大腿疼痛彻骨,肿胀,皮色不红,近膝关节处显着压痛,伴恶寒发热,应诊断为() A.附骨疽 B.骨肉瘤 C.流注 D.历节风 14.疔疮走黄的内治原则是() A.凉血清热解毒 B.疏风清热解毒 C.滋阴清热解毒 D.宣肺泄热解毒 15.乳痈郁乳期内治的方法和方剂是() A.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仙方活命饮 B.疏肝清胃,通乳散结--瓜蒌牛蒡汤 C.清肝泻胃,通乳散结--龙胆泻肝汤 D.清热解毒,和营消肿--柴胡疏肝汤 16.以往有肉瘿病史,突然肿块增大,质地坚硬如石,推之不移,应考虑为() A.失荣 B.石瘿 C.瘿痈 D.肉瘿 17.不能归于五脏的肿瘤是() A.气瘤 B.血瘤 C.脂瘤 D.肉瘤 18.诊断乳癌的首要症状是() A.乳房内可扪及硬而孤立的肿块 B.乳头下陷或抬高 C.乳头有血性分泌物 D.肿块皮肤桔皮样改变 19.多形性红斑粘膜糜烂者宜选用() A.三黄洗剂外搽 B.青黛膏外涂 C.青吹口油膏外涂 D.白玉膏外涂 20.酒查皮鼻初起表现为() A.暂时性阵发性红斑 B.明显的毛细血管扩张 C.脓疱 D.鼻部组织肥厚 21.白庀的别名为() A.摄颌疮 B.松皮癣 C.白屑风 D.神经性皮炎 22.结节性红斑是()

九年级物理重难点

物理重点难点 11-1科学探究:熔点与沸点 重点:知道熔化、汽化现象及其产生条件。 难点:能把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 疑难解疑: 1.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的条件是吸热。 2.根据固体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不同,将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 A. 一类固体在刚吸热时温度升高,并不熔化,但当温度升高到某一值时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同时固体越来越少,液体越来越多,一直到固态完全转化为液态时温度才继续升高。这一类固体被称为晶体。熔化时不变的温度被称为熔点。 B. 另一类固体吸热温度持续升高,在升温的过程中逐渐变软、变稀变为液态,这一类固体被称为非晶体。非晶体没有熔点。 3.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条件是吸热。 4.汽化分为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11-2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重点:熔化、汽化是吸热过程,汽化两种方式之间的区别。 难点:升华是吸热过程,蒸发也要吸热。 释疑知识点: 1.熔化以及汽化都要吸热,可以从生活现象中体会,比如加热可以使冰熔化,继续加热最终水会沸腾,说明冰熔化和水沸腾都必须要吸热。 2.升华要吸热可以看实验中加热可以使碘升华,说明升华也是吸热过程。 3.晶体熔化及液体沸腾时温度为何不变?因为在熔化、沸腾过程中物体分子运动加剧,分子间距离加大,要增大间距必须要克服分子间的作用力,这需要能量,而此时吸收的能量就用来克服分子作用力了,因此温度不上升。 4.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 共同点:都要吸热,都由液态变气态。 区别是: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沸腾必须达到沸点才行;蒸发是缓慢的汽化过程,沸腾则很剧烈。 5.加快蒸发的方法:提高液体温度;增大液体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11-3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重点:理解冰、霜、雾的形成过程及放热现象;理解物态变化图像的物理意义及作用。 难点:会用物态变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或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现象。 知识点解析: ⒈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雾形成是液化,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而凝固、液化和凝华都是物体遇冷放热的过程。 ⒉水蒸气用肉眼是无法观察到的,当用眼看到“白气”时,这已经是小水滴了,是经过液化的水蒸气变成了小水滴。 ⒊物态变化规律总结出图表物态变化是向右箭头的都吸热,箭头向左都放热。

-中医外科学重点个人整理版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总论 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 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殷商时期甲骨文最早外科病名记载。 3、专科形成: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4、春秋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提高 (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诸痛疡疮,皆属于心.” 5、汉代中医外科有了较大发展 (1)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 (2)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3)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瘈疭方》 (三)发展:(两晋——金元时期) (1)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2)《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唐代:《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 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 汪机《外科理例》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陈司成《霉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梅毒专著 8、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 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 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 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 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 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 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 基本术语: 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5、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6、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尽,尤如滴漏。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7、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统称为毒

九年级上册物理重点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物理常考点复习 第十三章热和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不同的情况表现为不同的力) 第二节内能 1、内能: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②质量③材料:④存在状态及体积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 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 ②热传递: 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热量是变化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传递温度”的说法也是错的。)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注意: ①在热传递过程中,是内能在物体间的转移,能的形式并未发生改变; ②在热传递过程中,若不计能量损失,则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 收的热量; ③因为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能量而不是温度,所以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 物体降低的温度不一定等于低温物体升高的温度; ④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度差。如果没有温度差,就不会发生热传递。 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第三节比热容 1、比热容: 比热容是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能力的物理量。 物理意义:水的比热容c水=4.2×103J/(kg·℃),物理意义为: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九年级物理上册重难点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1.分子动理论 重点:应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生活、生产以及自然现象中的实例。 难点:从宏观的热现象中推断出其微观本质。 考点:区分宏观的机械运动与微观的分子运动;扩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生产以及自然现象中的实例。 2.内能和热量 重点:认识到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认识到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是做功和热传递;燃料燃烧时热量的计算。 难点:温度、内能、热量三个基本热学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考点: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燃料燃烧时热量的计算。 3.比热容 重点: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利用比热容来解释自然现象。 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 考点:对物体吸热能力的探究;利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比热容与热量的计算。第二章改变世界的热机 1.热机 2.内燃机 重点:理解热机的原理就是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成内能再转化成机械能;了解历史上和现实社会中的几种热机;理解内燃机的基本原理;了解汽油机的工作过程;了解汽油机与柴油机的异同;知道汽油机、柴油机是活塞发动机;知道轮机和火箭发动机的原理。 难点:认识热机的工作过程是“燃料的化学能转化成内能再转化成机械能”;对汽油机四个冲程的认识,弄清各个冲程的作用。 考点:热机的工作原理;对汽油机四个冲程的认识及相关的能量转化。 3.热机效率 重点:了解热机的效率概念;了解不同热机的效率值;了解热机的使用给环境带来的影响。难点:建立热机效率的概念;理解环境污染与热机使用的关系。 考点:对热机效率的理解;有关热机效率的简单计算;热机的使用与环境污染。 第三章磁与电 1.磁现象 重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磁场的描述方法。 难点:磁场、磁感线概念的建立。 考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磁感线与磁场的方向。 2.电现象 重点: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及两种电荷;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电流的形成和电流的方向。难点:电能的转化及其应用。 考点: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流的方向;电能与其他形式的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3.电与磁 重点:知道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分布;知道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的分布,掌握安培定则;知道磁现象的本质。 难点:通过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磁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磁现象的本质。 考点:“奥斯特的发现”;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的分布;通过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磁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第四章认识电路

(仅供参考)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复试真题

中医外科学复试真题试卷 一、名词解释 1.流注 2.发颐 3.内陷 4.筋瘤 5.臁疮 二、简答题 1.简述疮疡的病因病机? 2.简述有头疽的定义及其特点? 3.说说肛门直肠疾病的内治分型? 4.乳核与乳岩停当如何鉴别? 5.肠痈的临床表现特点? 三、论述题 1.尿石症的病因病机? 2.中医内治法的特点及其具体运用? 3.发和有头疽的区别? 4.论述中医外科疾病致病因和病变部位的关系?

中医外科学复试真题试卷 一、名词解释 1.内陷 2.休克 3.Charcot三联征 4.丹毒 5.疮疡 二、简答题 1.简述直疝、斜疝的定义与异同? 2.简述托里消毒散的应用? 3.简述辩脓法的内容及其应用? 4.简述十问歌的内容? 5.说说中外疾病总发病机制? 三、论述题 1.用你所学知识论述内治法总则? 2.谈谈你对肠梗阻诊疗的认识

2013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外科学复试真题试卷 一、名词解释 1.外科感染 2.休克 3.围手术期 4.卡克三联征 5.齿状线 二、简答题 1.简述直疝、斜疝的定义与异同? 2.说说术前需准备什么? 3.甲胎蛋白对肝癌的诊断意义? 三、论述题 1.中西医结合应如何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 2.说说肠梗阻的诊断思路? 3.输血指征,并发症及防治?

中医外科学复试真题试卷 一、名词解释 1.内陷 2.廉创 3.丹毒 4.疮疡 5.子痈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医十问歌? 2.说说皮肤病原发表现? 3.简述补发的定义及其应用? 4.垫棉法在中医外科的应用? 5.简述托里消毒散的功效作用及其适应症? 三、论述题 1.论述中医外科疾病发病机制? 2.论述中医外科疾病外治法?

九年级物理知识总结及重难点分析

九年级物理知识总结及重难点分析 . 宇宙的微观世界1.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第11 章.多采的物质世界 2.物质是有分子组成的 : 分子 --- 原子( 原子的直径大约为 m) 3.固态 , 液体 . 气体的微观模型 : 1). 固态 :分子排列十分紧密,分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因 此,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 液态分子比较自由 , 分子间作用力比固体小。因此,液 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3). 气态分子间距很大 , 分子向四面八方运动 ,作用力很小, 易被压缩。因此,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4.原子及其结构 :物质--- 分子原子( 1)原子核 :( 质子.中 子) (2) 二.质量 : 1. 质量: (1). 概念:(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属性) m (2). 单位 : 千克 (kg) 2.质量的测量 :( 固体 . 液体 ) 3.天平的使用 :( 方法 : 两个放 . 调母看针 . 左物右砝 ) 三.密度 : 1. 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 2.密度: (1). 概念 :单位体积所含物质的多少 .( 特性) (2). 公式 : =m/V. (3). 单位 : 千克 / 立方米 (kg/m 3) 四.测量物质的密度 : 1.量筒的使用 :( 以凹形底部为准 ) 2.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 (1). 天平 --- 质量. 量筒--- 体 积. (2) 液体 --- 先总后剩 . 五.密度与社会生活: 1.密度的应用 : (1) 已知. m. 求 v. 已知 . V. 求 m. (3) 已知. V. m 求 . 鉴别物质 重点: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会估测物体的质量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原理和方法。 密度的应用 难点:使学生通过实验能对密度的物理意义加深理解。认识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1.一个正常成年人的质量最接近( A) A . 60 kg B . 60 g C. 600 g D . 6 t 2.小王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矿石的密度, (1)有如下一些实验步骤: ①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矿石的质量 m; ②向量筒中倒进适量的水,测出这些 水的体积V1;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中医外科疾病治法毙考题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中医外科疾病治法毙考题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中医外科 疾病治法 含义: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适应症:尚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 托法 含义: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 适应症:外疡中期,即成脓期。 分类:补托和透托两种方法。

补托法用于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不收,难溃难腐的虚证; 透托法用于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 补法 含义: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 适应症:此法则适用于溃疡后期,是治疗虚证的法则。 考点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

清热法用寒凉的药物使内蕴之热毒得以清解。 和营法是用调和营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从而达到疮疡肿消痛止的目的。可分活血化瘀和活血逐瘀两种治法。 内托法用补益和透脓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其中补托法又可分为益气托毒法和温阳托毒法。 外治法 ※考点膏药、油膏的临床应用 膏药古代称薄贴,现称硬膏。各个阶段。

太乙膏、千捶膏:阳证疮疡,为肿疡、溃疡通用方。 太乙膏性偏清凉,消肿、清火、解毒、生肌。 千捶膏性偏寒凉,消肿、解毒、提脓、去腐、止痛。 阳和解凝膏温经和阳,祛风散寒,调气活血,化痰通络,用于疮形不红不热,漫肿无头之阴证疮疡未溃者。 咬头膏具有腐蚀性,功能蚀破疮头,适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以及患者不愿接受手术切开排脓者。

另外,薄型膏药多适用于溃疡,宜勤换;厚型膏药多适用于肿疡,宜少换,一般5~7天调换一次。 注意点:过敏。 油膏现称软膏。适用于肿疡、溃疡,皮肤病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以及肛门病等。 金黄膏、玉露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散瘀化痰,适用于疮疡阳证。 金黄膏长于除湿化痰,对肿而有结块,特别是急性炎症控制后形成的慢性迁延性炎症更适宜。 玉露膏性偏寒凉,对掀红灼热明显,肿势散漫

九年级物理上册、下重难点,易考点综合归纳大全

九年级物理上册、下重难点,易考点综合归纳大全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1.分子动理论 重点:应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生活、生产以及自然现象中的实例。 难点:从宏观的热现象中推断出其微观本质。 考点:区分宏观的机械运动与微观的分子运动;扩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生产以及自然现象中的实例。 2.内能和热量 重点:认识到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认识到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是做功和热传递;燃料燃烧时热量的计算。 难点:温度、内能、热量三个基本热学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考点: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燃料燃烧时热量的计算。 3.比热容 重点: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利用比热容来解释自然现象。 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 考点:对物体吸热能力的探究;利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比热容与热量的计算。 第二章改变世界的热机 1.热机 2.内燃机 重点:理解热机的原理就是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成内能再转化成机械能;了解历史上和现实社会中的几种热机;理解内燃机的基本原理;了解汽油机的工作过程;了解汽油机与柴油机的异同;知道汽油机、柴油机是活塞发动机;知道轮机和火箭发动机的原理。 难点:认识热机的工作过程是“燃料的化学能转化成内能再转化成机械能”;对汽油机四个冲程的认识,弄清各个冲程的作用。 考点:热机的工作原理;对汽油机四个冲程的认识及相关的能量转化。 3.热机效率 重点:了解热机的效率概念;了解不同热机的效率值;了解热机的使用给环境带来的影响。 难点:建立热机效率的概念;理解环境污染与热机使用的关系。 考点:对热机效率的理解;有关热机效率的简单计算;热机的使用与环境污染。 第三章磁与电 1.磁现象 重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磁场的描述方法。 难点:磁场、磁感线概念的建立。 考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磁感线与磁场的方向。 2.电现象 重点: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及两种电荷;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电流的形成和电流的方向。 难点:电能的转化及其应用。 考点: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流的方向;电能与其他形式的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3.电与磁 重点:知道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分布;知道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的分布,掌握安培定则;知道磁现象的本质。 难点:通过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磁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磁现象的本质。 考点:“奥斯特的发现”;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的分布;通过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磁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基础】中医执业-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疾病治法练习题

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一、A1 1、下列各项中不属清热法适应证的是 A、热毒内传之走黄内陷 B、药物性皮炎皮损色红灼热 C、流痰初起,骨骼隐痛,漫肿不显者 D、流痰后期,阴虚火旺,虚热不退者 E、局部红、肿、热、痛 2、益气托毒法的常用方剂是 A、透脓散 B、仙方活命饮 C、黄连解毒汤 D、托里消毒散 E、清肝解郁汤 3、温阳托毒法的代表方剂是 A、右归丸 B、托里消毒散 C、金匮肾气丸 D、神功内托散 E、四君子汤 4、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出者,内治方药宜选用 A、透脓散 B、仙方活命饮 C、黄连解毒汤 D、托里消毒散 E、清肝解郁汤 5、下列各项中属于提脓祛腐药的是 A、金黄散 B、八二丹 C、八宝丹 D、红灵丹 E、白降丹 6、具有腐蚀性的膏药是 A、千捶膏 B、太乙膏 C、咬头膏 D、阳和解凝膏 E、红油膏

7、适用于一切确已成脓者的是 A、砭镰法 B、切开法 C、挑治法 D、挂线法 E、结扎法 8、手指关节处脓肿的切口选择应 A、越过关节切开 B、放射状切开 C、自然纹理切开 D、避免越过关节 E、以脓肿为中心,放射状切开 9、附骨疽脓腔较深、脓液不易畅流者宜采用 A、药线引流 B、垫棉法 C、扩创引流 D、导管引流 E、以上皆非 10、太乙膏的功效是 A、清热消肿,散瘀化痰 B、活血祛腐,解毒止痛 C、消肿止痛,提脓祛腐 D、消肿清火,解毒生肌 E、温经和阳,祛风散寒 11、下列哪种药物为提脓祛腐药 A、九一丹 B、红灵丹 C、八宝丹 D、白降丹 E、以上都不是 12、性偏寒凉,能消肿、解毒、提脓、祛腐、止痛的药物是 A、咬头膏 B、金黄膏 C、千捶膏 D、冲和膏 E、以上都不是 13、疮疡的半阴半阳证,外用药物宜选用 A、冲和膏

九年级物理重难点

第十三章热和能 一、分子热运动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 (1)物质由分子组成;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 ①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扩散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3.分子的热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把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二、内能 1.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单位:焦耳(J)

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无论是高温的铁水,还是寒冷的冰块都具有内能。 3.物体的内能大小与温度的关系: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 4.内能的改变: (1)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2)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A、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热传递的方向: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②热传递的条件:有温度差。 热传递传递的是内能(热量),而不是温度。 ③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注意:物体内能改变,温度不一定发生变化。 B、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 ②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 做功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九年级物理中考重难点突破终极复习

2015年深圳市九年级物理终极查漏补缺 一、简单电路与欧姆定律 1、(2014?锦州)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两端的电压保持不 变,当开关S闭合后,灯L不发光,电压表指针有明显偏 转.若电路中只有一处故障,对于此电路可能故障的判断,下 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灯L短路 B.灯L断路 C.滑动变阻器R2断路 D.定值电阻R1断路 2、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S后,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端b滑动的过程中,正确的是() A.电流表的示数增大,电灯L变亮B.电压表的示数增大,电灯L 变暗 C.电流表的示数不变,电灯L变亮D.电压表的示数减小,电灯L 变暗 3、如图9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R1为定值电阻,R2为滑动变阻器。闭合开关S 后,在滑片P从最左端向右移动到中间位置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流表A1和电流表A2的示数都变大 B.电路总功率变大,电压表V的示数不变 C.电路总功率变小,电压表V的示数不变 D.电流表A2和电压表V的示数都保持不变 4、(2014?遂宁)如图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S,将滑片P向右移动时() A.电压表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大 B.电压表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大 C.电压表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小 D.电压表示数与电流表示数的比值变大 5、(2014?南充)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为定值电阻,开关S闭合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

11题图 V 2 V 1 A R 1 R 2 P 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乘积变大 B . 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乘积变大 C . 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之比变大 D . 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之比变小 6、(2014龙东)11.如图,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后,将滑动变 阻器R 2的滑片P 向右移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电流表A 的示数变大,电压表V 2的示数变小 B .电压表V 2 的示数与电流表A 的示数的比值不变 C .电流表A 的示数变小,电压表V 2的示数不变 D .电压表V 1与电压表V 2的示数之和不变 7、(2014?内江)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 ,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向左移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电压表的示数不变,电流表A1的示数变大 B . 电压表的示数变大,电流表A1的示数变大 C . 电流表A1的示数和电流表A2的示数同时变小 D . 电流表A1的示数和电流表A2的示数同时变大 8、(2014?黔东南州)如图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 ,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向右移动时,不变的是( ) A . 电流表A 示数与电流表A1示数的差值 B . 电压表V 示数与与电流表A 示数的比值 C . 电压表V 示数与与电流表A 示数的乘积 D . 电压表V 示数与与电流表A1示数的乘积 9、(2013北京)12.图5所示的电路中,电源两端电压保持不变。开关S 闭合,灯L 正常发光,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向右滑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电压表的示数变大,灯L 变亮 B .电压表的示数变小,灯L 变暗 C .电流表的示数变大,灯L 变暗 D .电流表的示数变小,灯L 变亮 10、(2013泰安)如图所示,当开关S 闭合,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由右端向左滑向中点处的过程中( ) A. 电压表V 的示数变小,电流表A 2示数变大 B. 灯泡变亮,电流表A 2示数变小 C. 电压表V 的示数不变 ,灯泡亮度不变 D. 电流表A 1示数不变,电流表A 2示数变大 11、(2012四川眉山)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R 1为定值电阻,开关S 闭合后,滑片向右移动时( ) A.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之比变大 B.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之比不变 C.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之比不变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中医外科疾病的治法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中医外科疾病的治法 第一节内治法 一、内治法的三个总则:消、托、补。 (一)消法:是指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如: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适应症: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该法可使病人免受溃脓、手术之苦,又能缩短病程,故古人有“以消为贵”的说法。 (二)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毒邪内陷的治疗法则。如:透脓散。 适应症:外疡中期,即成脓期,此时热毒己腐肉成脓,由于一时疮口不能溃破,或机体正气虚弱无力托毒外出,均会导致脓毒滞留。治疗上应根据病人体质强弱和邪毒盛衰状况,分为补托和透托两种方法。 a. 透托法用于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 b. 补托法用于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不收,难溃难腐的虚证。 (三)补法: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如八珍汤。

适应症:外科疾病只要有虚的症候存在,特别是疮疡的生肌收口期,均可应用。凡气血虚弱者,宜补养气血;脾胃虚弱者,宜理脾和胃;肝肾不足者,宜补益肝肾等。 二、内治法的具体应用 (一)解表法: 方剂举例: a. 辛凉解表方如银翘散或牛蒡解肌汤、消风散。 b. 辛温解表方如荆防败毒散、万灵丹、麻桂各半汤。 注意点: 凡疮疡溃后,日久不敛,体质虚弱者,即使有表证存在,亦不宜发汗太过,否则汗出过多,体质更虚,因而引起痉厥之变。 (二)通里法: (三)清热法 (四)温通法 (五)祛痰法 (六)理湿法 (七)行气法:是运用行气的药物,调畅气机,流通气血,以达到解郁散结、消肿止痛目的的一种治法。 (八)合营法:是用调和营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从而达到外科疾病肿消痛止的目的。 方剂举例 a. 活血化瘀方,如桃红四物汤

中医外科学第七章疮疡

第七章疮疡 第一节疖 疖: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根据病因、症候不同,分为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面部)、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 西医名称:疖(毛囊炎)、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特点:①好发:暑季,小儿 ②色红、灼热、根浅突起、多在3厘米。 (石疖——有一脓头;软疖——无头)。 ③易脓、易溃、易敛,出脓即愈。 病因病机:暑毒或汗出不畅或痱子抓伤染毒 治法:以清热解毒为主。 1.内治法:轻者无须内治。 ①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②暑热浸淫证——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 ③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增液汤 ④体虚毒恋,脾胃虚弱——健脾化湿,清化湿热——五神汤+参苓白术散 2.外治法: 初:金黄膏外敷,每日一次 中:切开排脓 后期:生肌长皮——生肌橡皮膏蝼蛄疖——十字切开,有死骨者取出

第二节疔 疔:发病急,易于变化而危险性极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 分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 特点:①好发:手足、颜面。 ②疮形如粟,根深而硬,肿痛并见,寒热并现。 ③如处理不当,颜面部的疔疮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 手足部的疔疮易损筋伤骨而影响其功能 1.颜面部疔疮 西医名称:颜面部疖、痈 病因病机:因火毒之热为患 治法: 内治:以清热解毒为主,火热炽盛证宜凉血清热解毒。 ①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②火热炽盛证——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外治: ①初起——箍脓消肿——金黄散、玉露散 ②脓成——提脓去腐——九一丹、八二丹 ③溃后——提脓去腐,生肌收口——生肌散、白玉膏 2手足部疔疮 西医名称: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等 病因病机:内因脏腑火毒炽盛,外因手足部外伤染毒

初中物理中考重难点归纳(整理)

初中物理中考重难点归纳 一、光学难点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物距和像距 u表示。像距: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用v表示。 物距: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用 2 3、实像和虚像 实像由实际光线相交而成;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处长线相交而成的像。 实像既能显示在光屏上,以可以用眼睛看到;虚像不能显示在光屏,而只能用眼睛看到。 4、有关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1

2 ⑴焦点是成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 物体在焦点以外时,另一侧光屏上一定成实像;物体在焦点以内时,一定在同侧成虚像。 ⑵2f 是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2u f =时,所成实像与物体等大;u >2f 时,所成实像是缩小的;f <u <2f 时,所成实像是放大的。 以上可记为“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 ⑶凸透镜成实像时,若物距增大,则像距减小,像也减小;反之,若物距减小,则像距增大,像也增大。 (记为“物进像退,像变大”) ⑷根据物距与像距的关系,也能判断出像的性质 当u >v 时,像比物小;当u =v 时,像和物大小相等;当u <v 时,像比物大。 ⑸凸透镜所成实像都是倒立的,所成虚像都是正立的。 二、物态难点: 三、热学难点: 内燃机是一种动力机械,它是通过使燃料在机器内部燃烧,并将其放出的热量直接转换为动力的热机.内燃机由气缸、活塞、进气阀、排气阀、曲轴和连

3 杆等组成.汽油机气缸的顶部有火花塞,柴油机气缸的顶部有喷油嘴. 内燃机工作时,活塞在气缸内往复运动,活塞从气缸的一端运动到气缸的另一端,叫做一个冲程. 四冲程内燃机的工作过程是由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组成的,这四个冲程叫做一个工作循环.在每个工作循环中, 气缸内的活塞往复两次,曲轴转动两周.在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外做功,其他三个冲程是辅助冲程,要靠安装在 曲轴上的飞轮的惯性来完成. 在压缩冲程中,飞轮带动活塞压缩吸入的气体做功,使气体的温度升高,把机械能转化为气体的内能.在做功冲程中,燃料 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活塞、飞轮的机械能. 汽油机的主体是一个汽缸,气缸内有一个活塞,活塞通过连杆与曲轴相连.汽缸上部有进汽门和排气门,顶部有火花塞. 右图是单缸四冲程汽油机的机构示意图,图中1是进气门;2是火花塞;3是排气门;4是活塞;5是汽缸;6是连杆;7是曲轴. 下图是四冲程汽油机的四个冲程示意图: 四、电学难点 (1)电学部分重要公式: ★电流定义式:t Q I

中医助理 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2021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阴阳辨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阴阳变证续表: 外科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 应注意局部和全身相结合、辨别真假及消长与转化。 凡不属典型阴证或阳证,介于两者之间者,称为半阴半阳证。 局部辨证 (一)辨肿

辨肿续表: (二)辨肿块结节 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肿瘤等。 结节是相对肿块而言,大者为肿块,小者为结节。 (三)辨痛 1.以疼痛病因辨证 热痛:皮色焮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见于阳证疮疡等。 寒痛: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见于脱疽、寒痹等。 风痛: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遇风则剧。见于行痹等。 气痛: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见于乳癖等。 湿痛:痛而酸胀,肢体沉重,按之可凹性水肿或糜烂流滋。见于臁疮、股肿等。 痰痛: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见于脂瘤、肉瘤。 化脓痛:痛势急胀,如同鸡啄,按之应指。多见于疮疡成脓期。 瘀血痛:初起隐痛,胀痛,皮色不变或皮色暗褐,或见皮色青紫瘀斑。见于创伤或创伤性皮下出血。(四)辨痒: >>肿疡作痒: >>见于毒势炽盛,病变发展;或毒势已衰,气血通畅之际。 >>溃疡作痒: 1.脓区不洁,护理不善所致(感染)。 2.应用汞剂、砒剂、敷贴膏药等引起皮肤过敏而发。 3.毒邪渐化,气血渐充,助养新肉,将要收口之象。

(五)辨脓 >>成脓的特点成脓标志:雀啄痛,反跳痛,应指感,波动感 1.疼痛: 阳证疮疡:按之灼热痛甚,拒按明显。 阴证疮疡:痛热不甚,而酸胀明显。 2.肿胀: 浅部脓肿:皮肤肿胀,皮薄光亮为有脓。 深部脓肿:皮肤变化不明显,但胀感较甚。 3.温度:阳证脓疡,则局部温度增高。 4.硬度:按之坚硬,指起不复,未有脓;按之半软半硬已成脓;按之大软,指起即复为脓成。 >>确认成脓的方法 1.按触法:两手食指指腹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如另一手指端有一种波动的感觉,即应指明显者为有脓。 2.透光法:手电筒。适于指趾部甲下的辨脓。 3.点压法:大头针尾或火柴头。适于指趾部少量脓液。 4.穿刺法:适于脓液不多,且位于组织深部。 5.B超:判断脓肿大小,引导穿刺或切开排脓。 >>辨脓的部位深浅:为切开引流提供进刀深度。 1.浅部脓疡:如阳证脓疡,其临床表现为高突坚硬,中有软陷,皮薄焮红灼热,轻按则痛且应指。 2.深部脓疡:肿块散漫坚硬,按之隐隐软陷,皮肤不热或微热,不红或微红,重按方痛。 >>辨脓的形质、色泽、气味 1.脓的形质:宜稠不宜清。 2.脓的色泽:宜明净不宜污浊。 3.脓的气味:一般略带腥味。腥秽恶臭者多为逆证。 (六)辨溃疡 辨溃疡续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