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子有多长教案

桌子有多长教案
桌子有多长教案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1和52页。《课桌有多长》教学目标: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初步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重点:认识和体会“1厘米”的意义,初步培养估测意识,学会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测量。

难点:正确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正确进行简单的测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人一把学习尺,另准备各类尺子(米尺、钢卷尺、皮尺),拓宽学生认识尺子的知识面。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我们学校正在造新楼房,等房子造好了,学校准备去买一批新课桌,那么在买课桌的时候我们要知道课桌的什么呢?

生:我们要知道课桌的长度。

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用自己的方法量课桌,谁来说说你的测量结果?

生1:我用铅笔量,有4枝铅笔那么长。

生2:我用这枝短的铅笔量,有5枝铅笔长。

生3:我是用尺子量,有3把多长。

生4:我是用手量的,有6次那么长。

……各个小组汇报结果,教师把结果分别板书在黑板上。

师:为什么同样的课桌量出来的结果却是不一样的?

师:有没有什么工具,可以使测量结果一样?

师: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所以,我们才会找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用尺

(引入尺子,并为介绍尺子做铺垫。旨在使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感受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基于学生已有比长短的经验及相关的知识,班上一部分学生学习知识超前,在这个环节中先让学生用元知进行操作测量时,很自然地引出由不同测量工具得到的多种数据,引起学生的质疑、辩论,在认知矛盾中充分体验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起学习新知的兴趣。)

二、操作体验、认识1厘米

认识尺子,认识1厘米。

(1)师:尺子是人们量长度通用的一个工具,有很多种,不止是你们手中用的这种,还有这些。(出示各类尺子,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尺子。“它们用在各自不同的地方”,)而在我们的学习中,最常用的就是你们这种(从学生手中取过)学生尺。它是米尺的一部分。

(2)看一看尺上都有什么?把你的尺子拿出来,你知道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的?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再汇报。这样可避免部分学生不观察或观察不仔细,漏掉东西。)

师:谁来说一说,在尺子上你都看到什么了?(同桌讨论)

汇报,教师用电脑演示。随机进行以下四个活动

活动(一)叫一叫

教学“cm”:是一种符号,是厘米的意思,是一个长度单位。

师:,请小朋友叫叫他的名字(齐读2遍),他还有一个英文名字叫cm,和cm打个招呼。

生:叫一叫厘米、cm

活动(二)说一说

1、(1)有数字,第一个数字是0,有小格,每格长度是一样的,有字母cm。

师:厘米在哪呢,请观察尺子上有些什么?

生:有字母cm ,有数字0、1、2、3、4……有一条一条的线,有长的短的。(随学生的回答闪动尺子的各部分)

师补充:0在尺子最左边,表示开始起点。量物时,一般从起点0刻度线量起。

2、师:一条条的线和对应的数字叫做刻度(显示刻度)。你们能在尺子上指

出“1厘米”的长度吗?

生1:0——1刻度间的长是1厘米。

生2:我认为4——5之间也是1厘米。

生3:那么19——18之间也是1厘米。

师总结:像这样子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老师还找到了1厘米,从2.5——3.5,像这样子的也可以表示1厘米。

活动(三)指一指

1、怎样记住1厘米?请大家拿出尺子,学着老师的样子取下1厘米,

(儿歌:握紧拳头,变只小鸟,张开小嘴,变成1厘米)

2、闭上眼睛,想象1厘米

3、徒手画1厘米

4、第二次用尺子画1厘米。

5、师:找找看,在小朋友的身边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写字格的长,写话本上的正方形的长。

师:还有大拇指的宽度呢。

除了能找到1厘米外,你在你的尺子上还能找到几厘米?(从0到几就是几厘米)

三、认识整厘米数

1、拿出老师给大家准备好的长一点的小棒,可以用自己的拇指指甲或者短短1厘米的小棒估计下有几厘米?然后验证是否准确。

请学生上来估计和测量。

2、练习

3、帮小红、小明、东东改错

4、估一估、量一量

四、课堂小结:

师:现在,你们能量出我们的课桌有多长了吗?

数学教案-桌子有多长

数学教案-桌子有多长 《桌子有多长》教学设计 作者:张中瑛 单位:德州市共青团路小学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内容: 一、教学引入: 1、谈话引入:我们的教室里有讲台、有课桌,那么,我们的讲台有多长,课桌有多长呢?同学们该怎样量呢? 2、测量活动: (1)分组让学生估计一下,讲台、课桌各有多长。

(2)实际测量:让学生用不同方法量。 (3)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厘米:(课件展示) 认识刻度线,0刻度,1厘米的长度。 让学生先估计1厘米有多长,然后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让他们再用食指和拇指比划一下,建立1厘米的表象。 在尺子上的不同刻度找出1厘米的长度,如数3到数4是1厘米,数6

到数7也是1厘米等等。 2、说一说:(课件展示)让学生找一找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的,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先估计,再量一量。 3、量一量:(课件展示)如何进行测量。 测量的步骤:把一端对准0刻度,根据另一端与尺子上重合的位置,读出数值。 学生分组练习测量铅笔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展示第1题,让学生先估计自己的书、铅笔和食指有多长,再

量一量、填一填。当学生测量的不是整厘米数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怎样按整厘米数读出数值。 2、课件展示第2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意,独立完成题目。 3、课件展示第3题,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对于小熊没有量对的题目,让学生说一说怎样量才是正确的。对于测量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具体指导。 四、总结并布置课下作业(课件展示)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课下量一量自己课桌的长度。

高中物理 第十八章 原子结构 第1节 电子的发现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5.doc

第1节电子的发现 [目标早知道] 浙江选考·学 习要求 知识内容考试要求 1.电子的发现加试a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加试b 3.氢原子光谱加试b 4.玻尔的原子模型加试c 阴极射线 1.演示实验 如图所示,真空玻璃管中K是金属板制成的阴极,接感应圈 的负极,A是金属环制成的阳极,接感应圈的正极,接电源后,线 圈会产生近万伏的高电压加在两极间。可观察到玻璃壁上淡淡的 荧光及管中物体在玻璃壁上的影子。 2.阴极射线 荧光的实质是由于玻璃受到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的撞击而引起的,这种射线被命名为阴极射线。 [辨是非](对的划“√”,错的划“×”) 1.阴极射线就是电子流。(√) 2.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 [释疑难·对点练] 1.对阴极射线本质的认识——两种观点 (1)电磁波说,代表人物——赫兹,他认为这种射线是一种电磁辐射。 (2)粒子说,代表人物——汤姆孙,他认为这种射线是一种带电粒子流。 2.阴极射线带电性质的判断方法 (1)方法一:在阴极射线所经区域加上电场,通过打在荧光屏上的亮点的变化和电场的情况确定其带电的性质。 (2)方法二:在阴极射线所经区域加一磁场,根据亮点位置的变化和左手定则确定其带电的性质。 3.实验结果

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中和磁场中的偏转情况,判断出阴极射线是粒子流,并且带负电。 [试身手] 1.阴极射线从阴极射线管中的阴极发出,在其间的高电压下加速飞向阳极,如图所示。若要使射线向上偏转,所加磁场的方向应为( ) A .平行于纸面向左 B .平行于纸面向上 C .垂直于纸面向外 D .垂直于纸面向里 解析:选C 由于阴极射线的本质是电子流,阴极射线方向向右,说明电子的运动方向向右,相当于存在向左的电流,利用左手定则,为使电子所受洛伦兹力方向平行于纸面向上,可知磁场方向应为垂直于纸面向外,故C 正确。 电子的发现 1.汤姆孙的探究方法及结论 (1)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偏转情况断定,它的本质是带负电的粒子流,并求出了这种粒子的比荷。 (2)换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做实验,所得比荷的数值都相同,是氢离子比荷的近两千倍。 (3)结论:阴极射线粒子带负电,其电荷量的大小与氢离子大致相同,而质量比氢离子小得多,后来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被称为电子。 2.汤姆孙的进一步研究 汤姆孙又进一步研究了许多新现象,证明了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是比原子更基本的物质单元。 3.电子的电荷量及电荷量子化 (1)电子电荷量:1910年前后由密立根通过著名的油滴实验得出,电子电荷的现代值为 e =1.602×10-19_C 。 (2)电荷是量子化的,即任何带电体的电荷只能是e 的整数倍。 (3)电子的质量:m e =9.109 389 7×10 -31 kg ,质子质量与电子质量的比值为m p m e =1_836。 [辨是非](对的划“√”,错的划“×”) 1.阴极射线就是X 射线。(×) 2.汤姆孙用电磁场知识测定了阴极射线的比荷,认定阴极射线为电子。(√) [释疑难·对点练] 带电粒子比荷的测定方法 (1)让粒子通过正交的电磁场(如图所示),让其做直线运动,根据

【数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桌子有多长》

---------------------------------------------------------------范文最新推荐------------------------------------------------------ 一年级数学教案——《桌子有多长》 教学目标: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刻度尺量长度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这节课来了解桌子有多长。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自已估计桌子。 1 / 4

师:同学们,请你们估计一下,课桌有多长? 学生估计。 2、估测。 师:如果不用尺子量,你有哪些方法说明你的课桌有多长?请你量一量,说一说。 学生想办法量:(有的学生用铅笔盒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手林划。。。。。。) 师:大家的桌子一样,为什么结果却不一样呢? 学生讨论。 生:因为我们用的工具不一样,如果都用课本量,结果可能就一样了。 师:请大家来量一量吧! 师:你们真了不起,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会一样,所以

---------------------------------------------------------------范文最新推荐------------------------------------------------------ 统一测量工具非常重要。 我们就认识一下测量的一种工具-------尺子。 三、认识尺子。 1.观察尺子。 师:同学们看看尺子上有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2、小结:尺了有数字还有许多小杠杠,杠杠的长短不一样。每两个数学之间的长度就是一厘米。 3、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找出尺子上的一厘米。 4、比划出一厘米。 5、举例说明一厘米。学生举例。 (二)认识20厘米。 3 / 4

幼儿园大班数学《月历宝宝》教案

幼儿园大班数学《月历宝宝》教案 设计意图 数学是抽象性、思维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指导幼儿粗浅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精神和各种能力,促进其智力发展。通过指导幼儿初步感知时间这个概念,发展幼儿的“时间感”。建立幼儿的时间观念,是在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之上逐步形成的。 根据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幼儿识字较多,知道了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概念,知道了一星期的形成。为此,我在活动设计中,将“年月日”融入故事中,使数字和故事巧妙结合,使原本抽象、复杂的概念变得具体、简明、易于理解,为幼儿主动探究学习留下余地。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运用不同的数数法探究:一年有12月个月,一个月30(28、31)天,一年有365天。 2.引导幼儿知道有记录时间“年月日”的叫做月历。月历有年类之分,种类之别。 3.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运用不同的数数法探究:一年有12月个月,一个月30(28、31)天,一年有365天。 2、难点:大小月分别是哪几个月?顶小月又是哪个月? 活动准备 1.大字卡“年、月、日、1、4、7、12、31、30、28、365”各一张;自制外形似房子状的20xx年1月——12月的月历(大月、小月、2月数房子大小有区分);小字卡(年、月、日)数字卡(12、30、31、28、365)幼儿人手一份。 2.各类挂历、台历、月历、月历。 活动过程 1.幼儿观察十二座“房子”,引起兴趣。并提问有几座房子?大的有几座?小的有几座? 2.出示数字卡(12、30、31、365、28),猜猜与“房子”有什么联系,明确探索任务。 设疑:为什么老师把有的房子画得大,有的画得小呢? 请小朋友把自己椅子下的小本子拿起来,分别认这些字。再把小本子藏好。 3.讲述故事,回答问题,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4.引导幼儿操作小字卡、数字卡,探究回答问题:很久以前的这个妈妈的名字叫什么(年)?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日)?年妈妈为日娃娃盖了多少座房子(12座)?这些房

数学教案-桌子有多长

数学教案-桌子有多长 导读:本文是关于数学教案-桌子有多长,希望能帮助到您! 《桌子有多长》教学设计 作者:张中瑛 单位:德州市共青团路小学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内容: 一、教学引入: 1、谈话引入:我们的教室里有讲台、有课桌,那么,我们的讲台有多长,课桌有多长呢?同学们该怎样量呢? 2、测量活动: (1)分组让学生估计一下,讲台、课桌各有多长。 (2)实际测量:让学生用不同方法量。 (3)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厘米:(课件展示)

认识刻度线,0刻度,1厘米的长度。 让学生先估计1厘米有多长,然后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让他们再用食指和拇指比划一下,建立1厘米的表象。 在尺子上的不同刻度找出1厘米的长度,如数3到数4是1厘米,数6到数7也是1厘米等等。 2、说一说:(课件展示)让学生找一找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的,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先估计,再量一量。 3、量一量:(课件展示)如何进行测量。 测量的步骤:把一端对准0刻度,根据另一端与尺子上重合的位置,读出数值。 学生分组练习测量铅笔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展示第1题,让学生先估计自己的书、铅笔和食指有多长,再量一量、填一填。当学生测量的不是整厘米数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怎样按整厘米数读出数值。 2、课件展示第2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意,独立完成题目。 3、课件展示第3题,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对于小熊没有量对的题目,让学生说一说怎样量才是正确的。对于测量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具体指导。 四、总结并布置课下作业(课件展示)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课下量一量自己课桌的长度。

电子式导学案

课题:电子式第课时计划课时 【学习目标】(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 1.了解电子式的书写规则和作用 2.能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3.理解范德华力和氢键以及它们的影响内容 【学习重难点】 1.了解电子式的书写规则和作用 2.能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学法指导】 【知识链接或课前预习要点】 知识点二:电子式的书写 电子式是用来表示原子或离子最外层电子结构的式子。原子的电子式是在元素符号的周 围画小黑点(或×)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离子的电子式:阳离子的电子式一般用它的离子符号表示;在阴离子或原子团外加方括弧, 并在方括弧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电荷的电性和电量。 分子或共价化合物电子式:正确标出共用电子对数目。 离子化合价电子式,阳离子的外层电子不再标出,只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正电荷,而阴离 子则要标出外层电子,并加上方括号,在右上角标出负电荷。阴离子电荷总数与阳离子电荷 总数相等,因为化合物本身是电中性的。 用电子式表示单质分子或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反思与纠错栏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知识点四:结构式 用一根短线来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应用于共价键)。 知识点五:金属键与范德华力、氢键 存在范围 作用 本质 作用 强弱 决定键能大小因素影响性质金属键 金属阳离子和自 由电子之间及金 属晶体内 静电 作用 强 ①离子电荷数越大,键 能越大;②离子半径越 小,键能越大 金属晶体的 熔沸点、硬度 等范德华 力 分子间和分子晶 体内 电性 引力 弱 结构相似的分子,其式 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 越大。 分子晶体的 熔沸点、硬度 等氢键 分子间和分子晶 体内 电性 引力 弱 (稍 强) 分子晶体的 熔沸点 【导学环节】 一、导(导入与导学) 二、思(自主学习。阅读文本,分别完成ABCD层级思考题;要求化“目标”为层级“题”)【基础识记】(A级)

桌子有多长 教案

【课题】 桌子有多长(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14、15页) 【基于课程标准】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 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的含义。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 《桌子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观察与测量》的内容。本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桌子有多长”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不断明确的过程。教材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安排了大量观察物体与测量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形成估测的意识,学习测量的技能。 【基于对学生的分析和思考】 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对尺子并不陌生,每个学生都见过学生尺,从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知道尺子能用来做什么。比如说,可以用尺子来画直线,也有部分孩子知道尺子是用来测量的。但学生对1厘米有多长,怎样用厘米做单位量物体了解不多。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

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测量单位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并通过学生自主的测量活动,逐渐建立厘米的概念。学生估测物体的长度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与物体实际的长度差距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的基础上,估计物体的长度。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测量桌子有多长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引导学生观察尺子的活动中,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清楚的知道1厘米大概有多长。 3.能结合厘米的含义对一些较短物体的长度进行估测,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评价设计】 表现性评价:设计“估一估,测一测”的活动,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考查学生能否对身边物体的长度进行合理的估测和测量。 诊断性评价: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活动,诊断出学生对厘米含义的理解是否理解。 【基本评价题目】 1、估计纸条等物体的长度 检测:学生对1厘米长度概念的理解情况。 2、蚂蚁搬豆 课件出示15页第2题,学生看图说图意,在书上测量。 检测:学生基本的测量方法的掌握情况。 3、木板有多长 小熊想自己做个小板凳,就找来了几块木板,他分别测了长度,小朋友,你看看他量得结果对不对。(课件出示15页3题)

大班数学活动:认识“年月日”

大班数学活动:认识“年月日”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年、月、日三者之间的关系;了解一年有12个月,了解一年有大月、也有小月,一年有365天。 2、知道年历是记录或查看日期的工具;会运用年历查找日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3、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大字卡(年、月、日)各一张、数字卡片(365、12)、自制年历一张(形似12个大小不同的月房子);鞭炮一串。 2、学具:幼儿年月日操作卡、年历等布置展览区。 活动过程: 一、出示房子课件,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请往这儿看(出示课件)这么多的房子,一样大吗?咦!是谁住在这里呢?听完这个故事你就明白了。 二、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1、教师边讲故事边逐一出示大字卡,引导幼儿发现年、月、日、了解大月和小月的不同。 师:哦!原来这些漂亮的房子是谁盖的?(年妈妈)她为自己的孩子们取名叫什么?年妈妈有多少个日娃娃?(365个) 2、游戏《放鞭炮》复习巩固: 当365个日娃娃都完成了年妈妈交给它们的任务,我们就要过新年了,每到过新年,我们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你们喜欢放鞭炮吗?今天老师也带来了鞭炮,鞭炮是怎么响的?(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砰、砰、砰)每一个红颜色的鞭炮里有一个问题,只有小朋友答对了,鞭炮才会响?我们大家一起来放鞭炮。 A一年有12个月。B一年里有大月、小月。C一年有365天。D、大月有31天;E、小月有30天;F、二月有28天。(将鞭炮里的问题答案公示)G、咦!这个问题很奇怪:小朋友,我是9月10日,现在就藏在月房子中,你们能找到我吗? 3、幼儿操作活动(教幼儿查看年历的方法,查找日期) 小朋友你们的节日是几月几好?6月1日娃娃要和小朋友捉迷藏,我们一起找一找。6月1日住哪座月房子里?(6月房)找到了6月房,再找哪个日娃娃呢?原来在这里。在你们的桌子里也有月房子,请你们找到6月1日,并且用铅笔圈起来。记住:先找月房子,再找日娃娃。师:6月1日是小朋友的节日,你们知道祖国妈妈的节日吗?这天是我们祖国妈妈的生日,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一天。 4、介绍年历表的作用,引导幼儿参观年历展。 人们发现这样查找日期真是很方便,所以平时生活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是这样在年历上查找日期的,年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今天,老师带来了各式各样的年

桌子有多长

桌子有多长 设计者:郑东新区龙子湖第一小学姚明伟 课程标准: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厘米,学习测量的技能。 教材: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14和第15页的内容。 内容分析: “桌子有多长”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不断明确的过程,并为学习1米有多长做基础。教材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安排了大量活动,如:自选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估测物体的长度、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等,使学生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进而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长度,形成估测的意识,学习测量的技能等。 学情分析 学生对尺子并不陌生,有的同学平时用尺子连线或者画简单的图形,甚至还用过尺子进行测量(可能测量的方法不正确),但是他们对尺子、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浅显,本节课是长度单位的起始课,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对测量单位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并通过学生自主的测量活动,逐渐建立厘米的概念。另外,学生估测物体的长度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有的学生是毫无根据的乱猜测,有的则是不知如何估计而不敢发言,还有的学生估计的与物体实际长度差距较大。教师可在学生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对估计方法进行简单的讲解。 学习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尺子,能准确找到1厘米的长度,并能结合生活实例,寻找身边是1厘米的物品,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通过观察,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评价设计 1、针对目标1,利用交流式评价,通过让学生比划桌子的长度和生生之间的交流,考察学生是否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针对目标2,利用交流式评价和表现性评价,通过让学生观察尺子——认识尺子—

完整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导学案

七年级信息技术导学案 第一单元第1课《信息的特征》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理解信息技术的特征。 2.技能目标:能够正确识别信息,合法地利用和发布信息。 3.情感目标: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信息意识,养成关于甄别信息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掌握什么是信息 2、掌握什么是信息的特征 【教学难点】: 1、信息概念的理解 2、正确分析信息的特征 【学习探究】: 一、信息 1、引入:用一段视频引出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它又有何特征?它对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有何影响? (举例): 古代:“结绳记事”、“烽火告急”、“信鸽传书” 现代: (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2): (3): 2、在做了上述举例后,再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信息?回到信息的定义上,最后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信息是。 二、信息的基本特征 1、提出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哪些信息? 信息普遍存大于自然、人类社会之中。书籍、报刊、电视、网络也向我们传递着各式各样的信息。这说明了信息具有的特性 2、提出问题:古代人们点燃的烽火是信息吗? 在古代,烽火的含义是为了报警有外敌入侵。但是点燃的烽火本身只是信息的载体,它里面包含的意义即有外敌入侵,这才是信息。 这说明了信息具有的特性。同时大家要特别注意信息与信息的载体之 间有一定的关系,但信息和信息的载体不是同一个概念。 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发现这样的经验。同样一则新闻我们在广播上听到了,在报纸上也看到了。因此对于同样的信息,可以加载于多种不同的载体之上。 3、用投影显示“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 1 - 七年级信息技术导学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桌子有多长》优秀精选教案三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桌子有多长》优秀精选教案三篇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桌子有多长》优秀精选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一年级数学《桌子有多长》优秀精选教案一 【学习目标】 1. 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 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测量精神, 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好伙伴,天天陪着我们一起学习,它就是我们 的课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桌子有多长。(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课桌有多长呢? 1. 估计:让学生试着估计一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

划着估,估好后,举手交流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一个不具体的感官认识,同时 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能力。) 2. 测量: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量桌子的长度呢?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多长。 学生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质疑:为什么测出的桌子长度的说法都不一样呢?同样的桌子真的都不一样长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小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 同。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3. 认识尺子。 (1)师:尺子有很多种,不止是你们手中用的这种,还有这些。(出示各类尺子,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尺子。)而在我们的学习中,大家常用的就是学生尺。(在黑板上贴出放大的直尺图。) (2)观察、探究:学生尺上有些什么?

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日历教案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日历教案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日历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活动重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活动反思等内容,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运用不同的数数法探究:一年有12月个月,一个月30(28、31)天,一年有365天,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认识日历教案吧。 设计意图 数学是抽象性、思维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指导幼儿粗浅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精神和各种能力,促进其智力发展。通过指导幼儿初步感知时间这个概念,发展幼儿的“时间感”。建立幼儿的时间观念,是在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之上逐步形成的。根据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幼儿识字较多,知道了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概念,知道了一星期的形成。为此,我在活动设计中,将“年月日”融入故事中,使数字和故事巧妙结合,使原本抽象、复杂的概念变得具体、简明、易于理解,为幼儿主动探究学习留下余地。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2.运用不同的数数法探究:一年有12月个月,一个月30(28、31)天,一年有365天。 3.引导幼儿知道有记录时间“年月日”的叫做日历,日历有年类之分,种类之别。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运用不同的数数法探究:一年有12月个月,一个月30(28、31)天,一年有365天。 活动难点:大小月分别是哪几个月?顶小月又是哪个月? 活动准备 1.大字卡“年、月、日、1、4、7、12、31、30、28、365”各一张;自制外形似房子状的2005年1月——12月的月历(大月、小月、2月数房子大小有区分);小字卡(年、月、日)数字卡(12、30、31、28、365)幼儿人手一份。 2.各类挂历、台历、月历、日历。 活动过程 1.幼儿观察十二座“房子”,引起兴趣。并提问有几座房子?大的有几座?小的有几座? 2.出示数字卡(12、30、31、365、28),猜猜与“房子”有什么联系,明确探索任务。 设疑:为什么老师把有的房子画得大,有的画得小呢? 请小朋友把自己椅子下的小本子拿起来,分别认这些字。再把小本子藏好。 3.讲述故事,回答问题,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4.引导幼儿操作小字卡、数字卡,探究回答问题:很久以前的这个妈妈的名字叫什么(年)?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日)?年妈妈为日娃娃盖了多少座房子(12座)?这些房子的名字叫什么(月)?大月的房子有哪几个月(1、3、5、7、8、10、12)?小月的房子有哪几个月(4、6、9、11)?大月有多少日(31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课题: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节《课桌有多长》上课班级二(5)备课教师谭素平上课时间星期四 教学目标知识 与能 力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过程 与方 法 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测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确读出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直尺、软尺、卷尺等学生:尺子、铅笔、橡皮、曲别针、小棒1根等。 教法运用动手操作,情境创设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达成目标Ppt、时间 导入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小课桌,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课桌 的面是什么形? 请同学们跟老师一样摸一摸桌子的 长,用手比划一下桌子的长。 那除了我们能用手比划桌子的长,你 还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课桌有多长 呢? 用情境带动 学习氛围。 1-2 5min 初学新知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量?师:说一说你用什么工 具量的?师:共同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多长。量的结果是多 少? (预设如下) 1:我用手量的,有5个手掌那么长。 2:我用书量的,有2本半书那么长。 3:我用铅笔量的,有3枝铅笔那么长。 4:我用尺子量的,有4把尺子还多一点那么长 学生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为什么同样的桌子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 见。 小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 结果才会相同。 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 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吗? 尺子。(教师出示实物直 尺。) 学生交流汇报,根据学生 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为什么同样的桌子量的结 果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 发表意见。 用实际的情 景解决本节 课需要掌握 的知识点。 3-4 8min 合作探究引导析疑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尺子:出示课件尺子图: 观察尺子,你看到了什么?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 两个人比一比,数字0到数字1之间的1格,是不是一样长? 2、认识厘米 这1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厘米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长 度单位,可以用字母cm表示。 3、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a.用尺子上的1厘米比一比,曲别针大约有多长?并说说你 的方法。 (强调: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曲别针的一端,看曲别针的另一 端对着的数最接近几,曲别针的长度大约就是几厘米。) b.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③练一练。 a.判断:够1厘米吗?(如:铅笔盒、书、本等的厚度。) b.说一说: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 指导看书体会一厘米的长 度。 帮助学生用手势表示1厘 米的长度,找一找:尺上 还能找出这样的一厘米 吗? (操作:用食指和拇指轻轻 夹住曲别针,再轻轻地抽 出曲别针,指肚之间的缝 隙大约就是1厘米。) 学生动手操 作,理解本 节课的重难 点。 5 8min 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达成目标Ppt、时间

大班数学认识年月日教案反思

大班数学认识年月日教案反思 大班数学认识年月日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重点难点,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能够知道年月日,感知年月日的关系,知道一年有12个月,每月有多少天,会在生活中辨认日期,会在日历上查看日期,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认识年月日教案吧。 设计意图: 进入大班以来,每天都会有幼儿做值日生,在日历上写天气预报,这时就会发现有的幼儿不会看日历,不会在日历上查找日期,所以我希望设计一次活动帮助幼儿认识年月日,会察看日历. 《纲要》中指出5 ; ;6岁幼儿能够在感知大量事物的基础上,本身整理、加工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浅显的规律,但是,他们的思维特点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这次活动中,我将课件和实物结合,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表达,本身总结、整理相应的规律。 幼儿的语言表达很大程度上表明了他们的思维,所以在活动中,我为幼儿尽可能多的提供表达的机会,通过提问、追问等方式引导幼儿积极思考、表达。 活动目标: (1)能够知道年月日,感知年月日的关系,知道一年有12个月,每月有多少天。 (2)会在生活中辨认日期,会在日历上查看日期。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物质:日历,操作材料(作业、铅笔) (2)媒体:硬件:交互性电子白板、电脑、投影仪等 软件:白板课件 (3)经验:知道星期的概念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年月日的关系,认识月、日、星期 难点:在日历上查找日期 活动过程: 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故事引入:年妈妈和她的一家 听故事,进入活动情景 出示图片 引导幼儿观察 比较大小 提出观察要求,通过观察知道大月份有31天、小月份有30天,二月有28天

一年级数学:桌子有多长

一年级数学:桌子有多长 1.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和测量物体的长度,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安排了大量观察物体与测量的活动。在测量中,教材安排了丰富的活动,如:自选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估测物体的长度、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使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形成估测的意识,学习测量的技能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普遍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本节课是长度单位的起始课,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关注单位的换算,而对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重视不够,致使学生缺乏对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对测量单位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并通过学生自主的测量活动,逐渐建立厘米的概念。学生估测物体的长度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与物体实际的长度差距较大。教师可在学生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先估计物体的长度够不够1厘米,再在认识几厘米之后,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动物学校新买来一些课桌,小白兔回家后高兴地告诉了妈妈,兔妈妈问:你们买的课桌有多长呀?小白兔摇摇头说:我可不知道。第二天,他就去问他的好朋友小猴子,小猴子说:这还不简单。说完,就一一地量了起来 同学们,如果小白兔去问你,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呢? (反思此环节没有采用书上提供的素材,而是以低年级学生更为喜欢的小动物创设情境,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二)合作交流,认识厘米 1.说一说 (1)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 (2)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说:6枝铅笔长、3个文具盒长、4长) (3)讨论: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 师: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呢? (反思让学生合作之前,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看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多数学生能够做到合作有序、分工明确,但部分学生合作能力较差,如:一人操作,一人旁观等。我及时调整教学,选择两个典型的小组(一组合作较好,另一组合作不理想)分别上台操作演示,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同桌合作要注意的问题及合作的一些方法。然

电子的发现、原子核式结构

电子的发现、原子的核式结构导学案 【新课标学习要求】 1、了解人类发现电子的过程。 2、知道早期的原子结构模型,体会模型化方法。 3、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的原理及实验结果。 4、通过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体会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自主学习】 一、阴极射线 1、电离:(1)条件:在_______中,气体能够被电离而导电。(2)实质:气体分子中的正、负电荷被_______,气体中出现了_______电荷。 2、气体放电:(1)通常大气中分子的_____很大,电离后的自由电荷运动时会与空气分子碰撞,正负电荷重新______,所以难以形成稳定的气体_____电流。(2)阴极射线:稀薄气体导电可以看到______放电现象。将玻璃管内的气体压强降到约0.1Pa以下,也就是管内成为通常所说的_______,这时虽看不到辉光,但在阳极上钻一个小孔后,在孔外的玻璃管壁上可看到______,其实质是由于玻璃受到_______发出的某种射线的撞击而引起,这种射线叫做_______ 二、电子的发现 1、汤姆孙的探究方法:(1)让阴极射线分别通过电场或磁场,根据_______现象,证明它是_______的粒子流并求现了其比荷。(2)换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和不同的_______做实验,所得粒子的_______相同。(3)粒子带负电,比荷是氢离子比荷的近两千倍,说明阴极射线粒子的质量远小于氢离子的质量。(4)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称为_______。 2、结论:(1)研究的新现象:光电效应、_______、β射线。它们都包含电子。(2)结论:强电场电离、正离子轰击、紫外光照射、金属受灼热、入射性物质的自发辐射,都能发射_______的带电粒子—电子。电子是原子的_______,是比原子更_______的物质单元。 3、电子电荷的量子化:(1)电子电荷可根据密立根油滴实验测定,数值为:e=__________ (2)带电体所带电荷量具有____的特点,即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只能是电子电荷的______。 三、α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方法:用从放射源发射的α粒子束轰击_______,利用荧光接收,探测通过金箔后的α粒子_______情况。 2、实验目的:α粒子通过金箔时,由于金原子中的带电粒子对α粒子有_______作用,一些α粒子的_______改变,也就是发生了α粒子散射,统计散射到各个方向的α粒子_______,即可推知原子中_______的分布情况 3、实验结果:实验发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_______α粒子(约占八千分之一)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_______900,也就是说它们几乎被______________。 四、原子核的电荷与尺度 1、原子内的电荷关系:各种元素的原子核的电荷数与含有的_______相等,非常接近于它们的_______。 2、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由_____和___组成的,原子核的电荷数就是核中的_____数。 3、原子核的大小:实验确定的原子核半径R的数量级为______m,而整个原子半径的数量级是10-10m,可见原子内部是十分“空旷”的。 【典型例题】 例1、如图所示,一只阴极射线管,左侧不断有电子射出,若 在管的正下方,放一通电直导线AB时,发现射线径迹向下偏,

桌子有多长_六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桌子有多长_六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桌子有多长》教学设计 作者:张中瑛 单位:德州市共青团路小学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内容: 一、教学引入: 1、谈话引入:我们的教室里有讲台、有课桌,那么,我们的讲台有多长,课桌有多长呢?同学们该怎样量呢? 2、测量活动: (1)分组让学生估计一下,讲台、课桌各有多长。 (2)实际测量:让学生用不同方法量。 (3)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厘米:(课件展示) 认识刻度线,0刻度,1厘米的长度。 让学生先估计1厘米有多长,然后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让他们再用食指和拇指比划一下,建立1厘米的表象。 在尺子上的不同刻度找出1厘米的长度,如数3到数4是1厘米,数6到数7也是1厘米等等。 2、说一说:(课件展示)让学生找一找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的,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先估计,再量一量。 3、量一量:(课件展示)如何进行测量。 测量的步骤:把一端对准0刻度,根据另一端与尺子上重合的位置,读出数值。 学生分组练习测量铅笔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展示第1题,让学生先估计自己的书、铅笔和食指有多长,再量一量、填一填。当学生测量的不是整厘米数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怎样按整厘米数读出数值。 2、课件展示第2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意,独立完成题目。 3、课件展示第3题,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对于小熊没有量对的题目,让学生说一说怎样量才是正确的。对于测量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具体指导。 四、总结并布置课下作业(课件展示)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课下量一量自己课桌的长度。 分数乘分数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日历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日历 一、设计意图 数学是抽象性、思维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指导幼儿肤浅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精神和各种能力,促进其智力发展。通过指导幼儿初步感知时间这个概念,发展幼儿的“时间感”。建立幼儿的时间观念,是在丰盛的感性经验基础之上逐步形成的。 根据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幼儿识字较多,知道了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概念,知道了一星期的形成。 为此,我在活动设计中,将“年月日”融入故事中,使数字和故事精巧结合,使原本抽象、繁复的概念变得详尽、扼要、易于理解,为幼儿主动探究学习留下余地。 二、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运用例外的数数法探究:一年有12月个月,一个月30(28、31)天,一年有365天。 2.引导幼儿知道有记录时间“年月日”的叫做日历。日历有年类之分,种类之别。 活动重点:运用例外的数数法探究:一年有12月个月,一个月30(28、31)天,一年有365天。 活动难点:大小月分别是哪几个月?顶小月又是哪个月? 三、活动准备 1.大字卡“年、月、日、1、4、7、12、31、30、28、365”各一张;自制外形似房子状的2005年1月——12月的月历(大月、小月、2月数房子大小有区分);小字卡(年、月、日)数字卡(12、30、31、28、365)幼儿人手一份。 2.各类挂历、台历、月历、日历。 四、活动过程

1.幼儿观察十二座“房子”,引起兴趣。并提问有几座房子?大的有几座?小的有几座? 2.出示数字卡(12、30、31、365、28),猜猜与“房子”有什么联系,明确探索任务。 设疑:为什么老师把有的房子画得大,有的画得小呢? 请小朋友把自己椅子下的小本子拿起来,分别认这些字。再把小本子藏好。 3.讲述故事,回答问题,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4.引导幼儿操作小字卡、数字卡,探究回答问题:很久以前的这个妈妈的名字叫什么(年)?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日)?年妈妈为日娃娃盖了多少座房子(12座)?这些房子的名字叫什么(月)?大月的房子有哪几个月(1、3、5、7、8、10、12)?小月的房子有哪几个月(4、6、9、11)?大月有多少日(31天)?小月有多少日(30天)?顶小的月是几个(1个)?有多少日(28天)?年妈妈共有多少个日娃娃(365)?(用例外的数数法了解)。 5.猜谜。引导幼儿知道有记录时间“年月日”的叫做日历。了解日历有年类之分,种类之别。 6.引导幼儿观察展品是哪一年的,台历、挂历、日历的区别在哪里,你会用吗? 五、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学习查看日历的方法。 2.组织幼儿观察闰年挂历,引导他们发现二月,从而了解到了“分外”一年就会有366天,每4年就有一次。 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