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设计】生物学教学设计

【围绕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设计】生物学教学设计
【围绕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设计】生物学教学设计

【围绕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设计】生物学教学设计

现代学习科学研究成果表明,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基于学生个体经验的、是高度重视核心概念的、是关注学生元认知的。如何将现代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高中生物教学中,把学生的学习从记忆、练习、再现扭转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探究发现、注重能力的路径之上,是目前生物教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主要策略,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原则。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3中“群落的结构”一节为例,全面细致地展示了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核心概念的确定和解读

核心概念能够体现学科的本质,代表了一种重大的观念,具有超越课堂的持久价值。现代学习科学研究表明,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入、更加贯通、更有关联性,可以让学生像专家一样去看待和思考学科知识,在头脑中形成塔型知识结构,更加便于提取和迁移,有利于实现理解科学的课程目标。准确定位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成为影响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

基于核心概念的主要特征,从科学主题、学科观念和教学内容结构三个方面综合分析,把本节的核心概念定为“群落是一个生命系统”。从科学主题出发,“系统”是当代科学的重要观点,从系统角

度开展本节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思维的经验,领悟系统分析的方法,实现课程更高层次的目标;从学科的重要观念出发,“生命系统”是生物学科的重要观点,具有超越特定内容的迁移价值,能够成为分析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的通用模式;从教学内容结构出发,群落生命系统可以有效地把本节相关知识组织起来,从生命系统这个新的视角深入学科的本质。

二、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重视用好教材;二是关注学生已有知识和认识特点;三是围绕“系统”这一科学主题组织群落相关的知识(“系统”和“生命系统”是影响学生终生、可迁移的重要观念,是需要学生持久理解的概念);四是补充相关资料与生物学事实促进对群落概念与结构的深刻理解。(见图1)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模拟情境,初步认识群落的特征

教师呈现某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两个问题:(1)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如何分析这个池塘生物群落?(2)假如池塘中大鱼大量减少,对池塘中其他生物数量将会有什么影响?

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从系统的高度认识生物群落及其主要特征。

2.分析资料,了解群落的物种组成

一个群落包括很多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不同类型的群落必然由不同的物种组成,因此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是形成群落的基础,成为鉴别不同群落的最基本特征,所以认识和研究一个群落,一般是从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开始。

教师呈现研究人员对“武夷山生态保护区甜槠林”和“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两个森林群落进行研究的部分成果,请学生从物种组成上说出二者的主要差别。

在比较和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上是有差异的:表现在群落中物种数目和每种生物的数量不同、数量占优势的生物种类不同等等。

3.分析实例,解释现象,认识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种间关系是群落结构

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的生物间的关系有哪些,让学生通过分析教材所提供的“资料分析——反映种间关系的实例”进行总结。

针对资料1“高斯的草履虫实验”思考和解释的问题有:(1)在“资料1”中,“这两种草履虫都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给出这个条件的意义是什么?(2)两种草履虫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时种群个体数量发生动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相互竞争的两个物种是否可以稳定共存?请举例说明。(4)请试着给“种间竞争”下定义。

针对资料2“ __北方森林中的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思考和解释的问题有:(1)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说明了什么?数量波动的特点是什么?(2)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3)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精明的”捕食者大多不捕食正当繁殖年龄的被食者个体,更多地是捕食那些老弱病残个体,请谈一谈你的认识,对人类利用资源有何启示?

利用教材中“种间关系”图和学生共同分析寄生和互利共生的概念。最后让学生填写表1,总结种群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类型。

4.拓展学习资源,深化对群落结构特征的理解

群落中复杂的种间关系充分说明群落系统中各种群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种群在群落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群落系统中所占据的空间位置,形成了群落系统内部的空间结构,群落结构决定着群落的功能,是研究群落的重要视角。

图2呈现的是xx年武夷山生态保护区甜槠群落结构剖面图,请分析群落垂直方面上的结构有什么特征?

学生通过识图与分析图中信息可以得出,甜槠群落植物有明显的分化层次。学生通过分析表2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群落中的动物也存在分层现象。请学生解释影响群落中的动物分层的因素。

总之,群落中不同生物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表现为垂直空间分层现象,这是群落的垂直空间结构特征。

思考讨论:引起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群落垂直分层结构特点的生态学意义?

群落的水平结构特征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中可以结合种群分布的特点、特征突出的典型群落设计问题来突破难点。

思考与讨论:在内蒙古草原群落中,常见一种草原旱生灌木——锦鸡儿,它耐干旱,能抗风沙,再生力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多生于草原地带的沙质地、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以及山坡等处,往往在群落中形成1—5米左右的锦鸡儿丛,呈园形或半园形的丘阜,与羊草、隐子草及大针茅等草本植物构成了锦鸡儿灌丛化草原的独特景色。这些锦鸡儿小群落内部由于聚集细土、枯枝落叶和雪,具有良好的水分和养分条件,形成一个局部优越的小环境。小群落内部的植物较周围环境中返青早,生长发育好。

内容仅供参考

教学设计的概念和作用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简称ISD),通常也称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这门学科的发展综合了多种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成果,参与教学系统设计研究与实践的人员由于其背景的不同,他们往往会从不同的视野来界定和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因此人们在教学设计的定义上尚未取得完全的统一。 加涅认为:“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加涅,1992) 肯普提出:“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肯普,1994) 史密斯等的观点:“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史密斯、雷根,1999) 梅瑞尔在其新近发表的《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将教学设计界定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学科学这一坚实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science-based technology)。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创设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梅瑞尔,1996) 帕顿在《什么是教学设计》一文中提出:“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帕顿,1989)乌美娜等认为:“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乌美娜,1994) 何克抗等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何克抗,2001) 上述几种定义反映了人们对教学系统设计内涵理解的不同角度以及各自的

高中生物教学的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生物教学的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核心素养逐渐成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必将成为教学的主要导向。在高中阶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对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通过生物学习而逐步具备的正确价值观念,以及解决社会生活中相关生物问题、适应社会发展的品格及能力,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1]。自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以来,相关学者对于其内涵的理解、培养策略的探讨研究较多,生物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2-3]。但在如今普通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4]。作为课改的主要实施者,一线高中生物教师不仅要传授课本知识,了解、学习最新的课程标准,更要将两者相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之上真正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及发展。文章对社会责任、生命观念、理性思维及科学探究四维目标进行一一阐述,将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中与各素养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以便于教师在各章节教学中进行相关素养的渗透,发展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进而落实生物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社会责任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生物学科涉猎广泛,跟生活中的饮食、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5]。社会责任素养即在具备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及相关技能后,能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主动地参与相关社会问题的解决,主动宣传生命、安全、环保等意识,并将其付诸实践的一种素养。要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核心素养,高一生物教师需在生物教学中挖掘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中的相关章节作为载体,对珍爱

生命、环境保护、生产生活问题解决,以及分析、讨论社会热点议题等进行教育引导(如表1所示)。 二、生命观念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生命观念素养即学生通过自己或他人提供帮助,观察、了解到一定的生命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特性等,形成对生命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具备对更大范围的相关生命现象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能力。生命观念素养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主要包括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结构与功能观及进化与适应观,其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的渗透情况。 三、理性思维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理性思维指的是在一定的思维方向、充分的思维依据的基础之上对现象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类比等的一种逻辑推理思维,主要包括归纳与概括思维、模型和建模思维、批判性思维、演绎和推理思维。诺贝尔奖得主劳厄曾说过:“教育是将已学习过的东西都遗忘以后所剩下的东西”。同样,生物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只是学生获得并且永远牢记生物课本上的知识,更是通过相关生物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素养。 四、科学探究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科学探究素养是指具备从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此外还包括团队组织、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设计全套

《§20-1 植物的生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植物的生殖,即: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有性生殖涉及到植物花和果实的结构,但花的结构和果实的结构在七年级上册《被子植物》已经学习过了,部分学生已经有所遗忘,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复杂、抽象,这就成为本节的教学难点,无性生殖部分包括“植物的营养繁殖”和“植物的组织培养”两个内容,虽然内容具体,但涉及到的范围广,尤其是植物的组织培养是现代生物技术的产物,这需要学生广泛收集相关资料,扩大知识面,同时还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具体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过程 (2)举例说明几种植物的营养繁殖。 (3)说出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植物生殖过程的观察,尝试图与图之间的表达。 能够模仿人工营养繁殖的图示,进行植物的嫁接、插扦或压条等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观察植物的组织培养过程,阅读人工种子形成的资料,体验新科技与传统生产的差异。 (2)参与嫁接、扦插或压条等活动,体验植物新生命的诞生过程。 教学重点: 1、概述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过程 2、举例说明几种植物的营养繁殖。 3、说出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教学难点: 1、通过对植物生殖过程的观察,尝试图与图之间的表达。 2、说出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教学用具: 教师:互联网课件、自制PPT课件、学生微机室、盆载万年青、月季等花卉、杨、柳的枝条。 学生:供观察的已经纵切开的各种水果。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等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

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

专题讲座 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 俞京宁(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一个现象:当解决数学某一问题遇到困难时,如果追根求源,就会发现,往往是由于他们在某一个或某一些概念处产生问题,而导致思维受阻。许多事实例证了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是牢固掌握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基于此,我们就要对数学概念的本质进行分析,并且希望找到合理的概念教学的模式,以使教师的教课与学生的数学学习轻松而有成效。 一、什么是数学概念?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就是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是人们通过实践,从数学所研究的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出其本质属性概括而形成的。它是进行数学推理、判断的依据,是建立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的基础,也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出发点。 可见,数学概念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是数学基本技能的形成与提高的必要条件,也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为什么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总是停留在表层,往往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地概念教学,以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概念?这是每名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二、目前概念教学的现状 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发展性、生成性等特点,它的特点以及初中学生认知的思维水平的限制性,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对一些抽象的、不常接触的概念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概念的发生与形成过程中,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头脑中形成相关概念的网络,以达到掌握并灵活运用的程度。对于概念教学这个问题,在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加强了对概念教学的重视程度。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事实上,大部分教师只是停留在思想的层面上,而行动上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 案例 1 :前不久听一位教师关于“平方根”的概念教学课,上课开始,教师呈现一组面积不同的正方形,要求学生求边长x 。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必要地数学学习,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体会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体会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提高运算,处理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是新课标高中数学A版必修①中第二章对数函数容的第一课时,也就是对数函数的入门。在本模块中,对数函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函数模型,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对数函数又是本章的重要容,它是在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类型的拓广,同时在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及科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对数模型的认识与理解,为学习对数函数作好准备。同时,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必修一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本数学教材,高中开始阶段,学生还不太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学习有依赖性,且学习的信心不足,对数学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感。通过对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的学习,学生已多次体会了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并且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因此,学生已具备了探索发现研究对数定义的认识基础,所以通过指导,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灵活运用类比、等价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 三、设计思路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本节课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机会。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从中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在教学重难点上,我步步设问、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课堂练习、探究活动,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加深理解,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 结合高一数学组承担的课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价、反思及有效教学研究》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使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2.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理解

例谈围绕生物大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例谈围绕生物大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陶玉凌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20年版)》要求教师围绕生物大概念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它不仅要求教师对生物学核心素养和大概念有清晰的认识,更应该在教学设计时能超越传统的课例设计,开发以重要概念为主题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遗传的分子基础》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3章的内容,围绕“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在DNA分子上”这一重要概念组织学习。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遗传信息的传递;遗传向信息的表达是它的次位概念。本文即以“遗传的分子基础”为主题尝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借助科学史情境探究科学问题,通过模型建构进行多样化思维训练,并挖掘社会热点在细节处体现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 一、凸显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基于课程标准并围绕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学生分析噬菌体、肺炎双球菌和烟草花叶病毒三个经典实验,并基于对相关资料的查阅,设计并实施探究实验方案,运用多种方法如实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对真理追求不懈的科学精神。 2.科学思维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和信息,参与制作DNA双螺旋模型;结合DNA双螺旋结构模型,阐明DNA分子作为遗传物质所具有的特征;通过对DNA双螺旋模型建立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提高观察、探索以及动手操作能力,进而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3.生命观念学生利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复制、转录、翻译等过程,能从分子与细胞水平认识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能从进化与适应的角度思考DNA复制方式的生物学意义;还通过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过程的相关计算,归纳并概括出其规 律。 4.体会责任学生关注并参与社会热点中的生物学议题的讨论,基于对遗传信息有序性、准确性和独特性的理解,初步形成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主动运用传染病的相关知识保护自身健康,具有通过科学实践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想 法。 二、融入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 (一)重温史实,从事实资料的剖析中体验科学探究 生命科学史中有许多经典史实,蕴含着科学家独特的生物学科学探究方法,通过对科学史中这些经典实验的再现及逻辑分析,学生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探究方法。 1.活动教师基于科学史发展主线向学生呈现重要的知识脉络,学生基于历史主线归纳总结各史实节点的重要结论。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Ⅰ必修本(A版)》第一章 概述: 《函数的概念》的教学需要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是一节函数的概念课.如何上好一节概念课,概念不是由老师讲出,而是让学生去发现,并归纳概括出概念呢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熟练的去应用概念解决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从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运用新课标的理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评价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函数的概念是人教版数学必修①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它不仅对前面学习的集合作了巩固和发展,而且是学好后继知识的基础和工具.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函数的概念和函数的三个要素,学习了本小节后,为以后学习其他类型的函数打下扎实的基础。由于函数反映出的数学思想渗透到数学的各个领域并且它在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其他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函数概念是中学数学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 2.学情分析 在学生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之前,学生已经会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且比较习惯的用解析式表示函数,但这是对函数很不全面

的认识。由于函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思维不成熟、不严密,故而整个教学环节总是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结构,我将教学目标分成三部分进行说明: 知识与技能: 1、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出发,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理解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 3、理解函数符号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在丰富的实例中,通过关键词的强调和引导,使学生发现、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在此基础上再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采用从实例中抽象概括出函数概念的方法,不仅为学生理解函数打下感性基础,而且注重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启发学生运用函数模型表述、思考、解决现实世界中蕴涵的规律,逐渐形成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学会数学表达和交流,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函数的概念及y=f(x)的理解与深化。 【教学难点】函数的概念及函数符号f(x)的理解。 【教学关键】在集合与对应的基础上理解函数的概念。

(高三生物核心素养教案) 蛋白质和核酸

第3讲蛋白质和核酸 一、考纲要求: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Ⅱ)。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Ⅱ)。 实验: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二、教学目标: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3.掌握和蛋白质相关的计算方法。 4.简述核酸的种类、结构和功能。 5.学会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2.教学难点 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蛋白质的相关计算题。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五、教学过程: 考点一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及相关计算(一)知识梳理: 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及其种类 巧记“8种”必需氨基酸

甲(甲硫氨酸)来(赖氨酸)写(缬氨酸)一(异亮氨酸)本(苯丙氨酸)亮(亮氨酸)色(色氨酸)书(苏氨酸)。 2.蛋白质的合成及其结构、功能多样性 (1)二肽的形成过程 ①过程a :脱水缩合,物质b :二肽,结构c :肽键。 ②H 2O 中H 来源于氨基和羧基;O 来源于羧基。 (2)蛋白质的结构层次 氨基酸――→脱水缩合多肽――→盘曲、折叠 蛋白质 小贴士 蛋白质的盐析、变性和水解 (1)盐析:是由溶解度的变化引起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没有发生变化。 (2)变性:是由于高温、过酸、过碱、重金属盐等因素导致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肽链变得松散,丧失了生物活性,但是肽键一般不断裂。 (3)水解:在蛋白酶作用下,肽键断裂,蛋白质分解为短肽和氨基酸。水解和脱水缩合的过程相反。 3.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 (1)氨基酸???? ? ①种类不同②数目成百上千③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2)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4.蛋白质的功能(连线) 拓展: 下图表示蛋白质的结构层次示意图,据图分析: (1)组成蛋白质的化学元素中通常含有S ,S 元素在b 中存在于哪部分?

对数的概念教案

对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 (1)、理解对数的定义,了解对数式中各字母的取值范围及名称; (2)、理解指数与对数之间的互逆关系,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3)、能够利用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关系完成简单的运算。 2、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指数与对数之间的互化关系,蕴含着数学中相互转化的思想,同时学生体会到类比学习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3、通过对数的学习,能利用相互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培养他们利用数学思想分析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对数概念的正确理解; # 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1、对数式,指数式中各字母含义的区别理解; 2、应用指数与对数的相互转化求值。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若3+2=5,则3=5-2;

若3×2=6,则3=6÷2; 若23=8,则3=。 思考:能否用2和8的来表示3 [ 二、学生活动: 活动1:引导学生观察在上面的几个式子中,都是求3,第一个3根据的加法逆运算用减法求出,第二个3用乘法的逆运算除法求出,那么第三个3能不能用指数式的逆运算求出来呢指数式的逆运算又 是什么呢显然我们以前没有学过,所以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数学运算——对数运算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构建数学: 1、对数的定义:一般地,如果a(a>0,a≠1)的b的次幂等于N,即a b=N,那么就称b是以a为底的对数,记作, =其中a叫做对 N log b a 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 注意:(1)a>0,a≠1, (2)a b=N?, = N log b a (3)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活动2:讨论并写出a,b,N在指数式和对数式中各自的名称两种运算的关系就如同加减法和乘除运算一样,当数字的位置变发生了变化,其含义和名称也随之改变。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41445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中等职业教育数学(基础模块)第一册第四章对数函数内容的第一课时,也就是对数函数的入门。对数函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函数模型,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对数函数又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它是在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类型的拓广,同时在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及科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对数模型的认识与理解,为学习对数函数作好准备。同时,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主动性不够,学习有依赖性,且学习的信心不足,对数学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感。通过对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的学习,学生已多次体会了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并且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因此,学生已具备了探索发现研究对数定义的认识基础,故应通过指导,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灵活运用类比、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的学习方法。 三、设计思想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本节课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机会。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从中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在教学重难点上,我步步设问、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课堂练习、探究活动,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加深理解,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理解对数的性质,掌握以上知识并形成技能。 2、通过事例使学生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通过师生观察分析得出对数的概念及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3、通过学生分组探究进行活动,掌握对数的重要性质。通过做练习,使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4、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能力,严谨的思维品质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对数的概念;(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难点:(1)对数概念的理解;(2)对数性质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设计

(高三生物核心素养教案)第十单元 第33讲 基因工程说课讲解

第33讲基因工程 一、考纲要求: 1.基因工程的诞生(Ⅰ)。 2.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含PCR技术)(Ⅱ)。 3.基因工程的应用(Ⅱ)。 4.蛋白质工程(Ⅰ)。 5.实验:DNA的粗提取和鉴定。 二、教学目标: 1.能简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2.能说出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3.能简述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 4.举例说出基因工程在农业、医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5.举例说出蛋白质工程崛起的缘由。简述蛋白质工程的原理。 素养培养目标: 1.生命观念:理解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2.科学思维:建立基因工程的操作流程模型。 3.科学探究:理解基因工程的应用和蛋白质工程。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基因操作的工具,基本步骤及其应用。 蛋白质工程的原理及蛋白质工程的应用实例。 2.教学难点: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其安全性。 蛋白质工程的原理。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五、教学过程: 考点一基因工程的操作工具 (一)知识梳理:(学生自主看书填空、课堂学生间交流反馈纠正) 1.基因工程的概念 (1)供体:提供目的基因。 (2)操作环境:体外。 (3)操作水平:分子水平。 (4)原理:基因重组。 (5)受体:表达目的基因。 (6)本质:性状在受体体内的表达。 (7)优点: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DNA 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 ①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②作用: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切开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③结果:产生黏性末端或平末端。 (2)DNA 连接酶 ①作用:将限制酶切割下来的DNA 片段拼接成DNA 分子。 ②类型 常用类型 E ·coli DNA 连接酶 T 4 DNA 连接酶 来源 大肠杆菌 T 4噬菌体 功能 只缝合黏性末端 缝合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结果 恢复被限制酶切开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③DNA 连接酶和限制酶的关系 归纳提升 与DNA 相关的五种酶的比较 名称 作用部位 作用结果 限制酶 磷酸二酯键 将DNA 切成两个片段 DNA 连接酶 磷酸二酯键 将两个DNA 片段连接为一个DNA 分子 DNA 聚合酶 磷酸二酯键 将单个脱氧核苷酸依次连接到单链末端 DNA (水解)酶 磷酸二酯键 将DNA 片段水解为单个脱氧核苷酸 解旋酶 碱基对之间的氢键 将双链DNA 分子局部解旋为单链,形成两条长链 (3)载体 ①种类:质粒、λ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等。 ②质粒的特点???? ? 能自我复制有一个至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 有特殊的标记基因 深化拓展 载体上标记基因的作用

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

集合的概念及相关运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知识来源:集合的概念选自湖南教育出版社必修一中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的第一小节; 2.知识背景:作为现代数学基础的的集合论,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使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中一些冗长的文字语言.高中数学课程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作为一种数学简单符号来探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阶段性的要求,学生将领悟集合的抽象性及其具体性,学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去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逐渐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3.知识外延:集合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于接下来函数的学习至关重要,高中函数的概念将建立在集合间关系的基础上的。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心理特征分析:集合为高一上学期开学后的第一次授课知识,是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知识,存在部分同学还沉浸在暑假的懒散中,从而增加了授课的难度。再者,与初中直观、具体、易懂的数学知识相比,集合尤其是无限集合就显得抽象、不易理解,这会给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负担,对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因此本节授课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 2.学生知识结构分析: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能够顺利进入高中知识的学习,基本功还是较扎实的,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对集合概念的知识接纳和理解打下了良好的

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理解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能从集合间的运算分析出集合的基本关系,同时对于分类讨论问题,能区分取交还是取并. 2.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选择恰当的集合表示方法,理解集合有限和无限的特征,理清“元素和集合关系”和“集合与集合关系”符号的区别,不混淆。 3.学会正确使用集合补集思想,即为“正难则反”的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知识梳理,了解自己学习的不足,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把学习的内容网络化、系统化.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领悟知识的横、纵向联系,体会集合的本质. 3.学生通过集合概念的学习,应掌握分类讨论思想、化简思想以及补集思想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学生自主整理知识结构的过程中,认识到材料整理的必要性,从而形成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

教学设计概念、定义及理论基础

教学设计概念、定义及理论基础 教学设计概念、定义及理论基础教学设计概念、定义及理论基础 一、的概念和定义 1.教学设计的定义 国内学者的界定: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 归纳以上的观点,对教学设计的一般定义描述为:以学习论、教学论、教育传播学、信息技术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依据,采用系统方法,分析学习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和任务体系,整合教学策略和制定解决方案,开展评价活动和试行解决方案、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工作和方案的有序过程。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 2. 教学设计的特点 1.系统教学设计以系统理论与方法作为其方法论基础 系统教学设计的最根本特征是追求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系统

理论把事物看成是由相互关联的部分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它要求人们着眼于整体,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选择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例如相对于一堂课来说,不仅要考虑这堂课中的各个要素,把它本身作为整体来看待,同时,还要考虑这堂课与本单元教学甚至本课程教学的关系。所以,教学系统作为一种“人为系统”,其本身是分层次的,而且由于参照点不同,系统的构成也是灵活多变的。当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时,系统教学设计主要是从“输入(建立目标)—过程(导向目标)—输出(评价目标)”这一视角来看待其整体优化问题的。系统教学设计有利于保证真正从行动上落实教学系统的整体观念,克服以往的局部改革对旧教学机制触动不大的缺陷。 2.系统教学设计更加完整合理地看待学习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系统教学设计致力于设计、开发、利用及评价恰当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因而,“为学习设计教学”这一当代杰出教学设计理论家罗伯特·M·加涅提出的,正是人们长期以来对学与教关系加深认识的总结。系统教学设计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认知结构或业绩行为发生的持久变化,这一变化既体现为过程又反映在结果上。“学习过程”遵循着一系列复杂的身心内部加工,诸如产生警觉、知觉选择、复诵强化、编码组织、提取回忆、执行监控、建立期望等;“学习结果”则是身心状态的积极转变,例如认知完善、情感陶冶、态度转变、动作精致、交往和谐等;两者共同构成了学习的内部条件。教学不仅仅体现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共同活动(劳动)性质,更重要的

生物的分类教学设计

第四节生物的分类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1 、内容分析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经过漫长的演化孕育了生命,从冰封的北极雪原到炎热的赤道,从喜马拉雅山之巅到大西洋的深层海底,地球上到处充满着生命,展示着生物世界的丰富多彩。可是至少400 万种的生物,如果不将它们加以分类,人类就无法研究它们并加以利用,所以说本节课很关键,只有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及比较抽象的分类等级,才能为以后了解各种生物的特点打下坚定基础。 2 、教学重点 列举生物分类的依据 举例说出生物分类的等级 3、教学难点:描述种的概念。 4、本节内容的地位 本节内容包括“生物分类的依据”和“生物分类的单位”两部分,是对以前学习的生物学知识的总结和延伸,通过学生积极地观察、思考和实践,尝试根据一定的生物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同时生物的分类等级是将各种生物在整个生物界加以“定位”的关键,也是判断各种生物相互亲缘关系远近的依据。通过本节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同时,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为终身学习生物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1 、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经验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她们对于生物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己有了一定的掌握,并且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时就浅显的接触了生物的分类例子,又因学生对生活实际中商店中的东西分类摆放情况很了解,这对学生接受本节课内容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2 、难点及其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常看到和接触到不少动物,但生物分类的等级是将各级生物在整个生物界加以“定位”的关键,也是判断各种生物相互亲缘关系远近的依据,特别是最小的分类单位,它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只有了解它的特点才能更好的了解其它分类单位,而它的概念却很抽象,所以把“种的定义”作为难点,并通过观看短片,小游戏拼图和讨论方式来抓住种的基本特征,尽而引出种的概念。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掌握生物分类的必要性、生物分类概念及依据。 ②尝试对植物和动物根据其结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生物的主要类群。 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判断能力。 ②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课题分析报告

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分析 ———以《DNA分子的结构》一课为例 ◆于佳洋 ( 大庆实验中学) 高中生物学科素养应该包括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对自然的珍爱与敬畏、对科技技术的认知与实践和对社会 的责任与担当,培养高中生的生物核心素养,帮助高中生建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世界观,是高中生物学 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以《DNA 分子的结构》一课为例,尝试阐述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关系,并针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 生物学科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其实就是三维目标中的知识能力、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一个集合。在这个集合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部分就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此外,学生们还需要具备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以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为指向。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分为四种:生命观念( 素养一)、理性思维(素养二)、科学研究(素养三)以及社会责任(素养四)。生物学科学习的基础在于对生命的思考以及正确的理性思维,此外还需要重视学生对科学探索的能力和态度, 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爱国意识。因此,在生物学科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以生物核心素养为指向,同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其认知差异,通过课堂中的各种教与学的活动来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生物知识体系,以此理解相关的生命现象和本质。将生物学的自然现象以及问题作为引导,通过设计相关实践活动来提高高中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并且促进学生间的交流。所以,在做教学设计时,毫无疑问的要将学习指向生物核心素养,把生物核心素养置于教学设计的灵魂地位。 二、指向生物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指向生物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内容的核心在于生物 学科的资源利用、学生自主预习以及课堂学习过程。本文将以课堂学习过程为重点进行粗浅论述。 对于生物课堂活动来说,常见的形式有:结合视频、图片、数据进行问题讨论;根据现象自主探究;教师演示等。重点在于,高中生物学习课堂需要有一定的目标和 指向性,因此无论教师选择何种教学形式都应该注重目的性教学,将核心内容贯彻到教学过程中。下表为以 “DNA 分子的结构”为教学内容所进行的课堂互动环节,并且对教学重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也对核心素养指向点进行分析和展示。 ( 下转第157 页)

向量的概念--教学设计

8.1 向量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理解向量的概念,并能用两种方法表示向量; ○2明确向量的长度(模)、零向量、单位向量的概念; ○3掌握平行向量、共线向量和相等向量的概念,能根据图形判定向量是否平行(共线)、相等.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学会用类比和分类讨论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向量概念的引入,会表示向量. 2.理解并掌握向量、零向量、单位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的概念. 【教学难点】 1. “数”与“形”的结合思想 2. 平行(共线)向量和相等向量区别和联系. 【教学设计】 从“拔河比赛中作用力的大小及方向”“猫追老鼠”等实际问题引入概念.这样的导入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向量不同于数量,数量是只有大小的量,而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教材中用有向线段来直观的表示向量,有向线段的长度叫做向量的模,有向线段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数量可以比较大小,而向量不能比较大小,记号“a>b”没有意义,而“︱a︱>︱b︱”才是有意义的. 课堂教学安排

授新课 例题解 思考:0与0的含义与书写区别. 单位向量:长度等于1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做单位 向量. 思考:单位向量是否一定相等? 单位向量的大小是否一定相等? (三)、(重难点)向量之间的关系(方向) 4、平行向量定义: ①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平行向量,记作 a//b。 ②我们规定0与任一向量平行 5共线向量与平行向量关系: 平行向量就是共线向量,这是因为任一组平行向量都 可移到同一直线上. 这样的设计使得学 生养成自学以及总 结的能力 概念的讲解 通过借助多媒体课 件的演示,讲解平行 向量、相等向量、共 线向量的概念 例1的设置考察了 学生对平行向量和 共线向量的理解 a r r r 记//b ://c 做 r r r 共向量 a,b,c为线 a r r r //b//c

八年级生物:人的身体(教学设计方案)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教材 生物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生物教案 / 初中生物 / 八年级生物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人的身体(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生物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打开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见识,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生物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说出人体各部分的名称(包括人体内的腔) 2、能在图中识别人体细胞的基本结构,并能区分其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差异 3、能说出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 4、能识别不同组织形态结构特点,并能说出它们的分布及功能 5、能举例说出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八大系统 6、能解释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人体结构的挂图及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制作并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观察能力 3、通过绘制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结构图,培养学生绘制生物图的能力

4、通过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永久装(切)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并通过讨论、比较四种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分布及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比较分析)能力 5、通过讨论人提是一个统一整体,培养学生的思维(综合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组织、器官、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讨论,使学生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对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讨论,向学生渗透辨证地看待问题的思想 教学建议 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人体的基本结构 2、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 (二)教学难点 1、四种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分布及功能 2、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 关于本章内容的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的学科能力培养有助于全面提升生物素养,同时作为生物教学的核心之一,既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供您参阅。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范文1 第九章第六节人的视觉和听觉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理解感觉器官的概念和意义,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 2、了解近视和远视,眼睛的卫生保健知识,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 能力目标:培养预防近视沙眼中耳炎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眼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难点:视觉的形成与视觉异常,听觉的形成、耳的结构 教具准备 眼、耳结构的挂图与视觉、听觉形成的示意图及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装置等。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分配为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感觉器官眼的结构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的形成近视与远视) 引入新课:从任何反射的产生都开始于某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出发,引出本节课题: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 主体内容:首先明确,特殊的感受器与其附属结构所组成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关系视觉与听觉形成的感觉器官。再进一步指出,视觉对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最为重要的功能,我们首先学习眼与视觉的知识。 提出:眼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让学生们一面观察见图,一面互相观察眼的外部结构,认识角膜、虹膜、瞳孔、巩膜等可见部分的结构部位。接着出示见图,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内地简要介绍眼球的解剖结构。以板书形式逐一归纳之,最后简单介绍眼球附属结构及功能。 接着指出,视觉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线首先射入眼球,这一过程类似这样一个实验现象演示透镜成像实验,学生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教师一方面简单明确地介绍实验装置,一方面提示学生注意纸屏、凸镜、蜡烛之间的距离与成像状况的关系及透镜凸度与成像状况的关系。简明记录实验结果。 要求学生观察见图,并联系刚才的实验现象。教师请学生回答:物像是怎样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然后一步步引出视觉产生的全过程,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摘要:立足高中生物素养的一个核心,四个方面,十二大要素,以《物质跨膜运输实例》为例阐述高中生物教学的设计过程。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1 关于核心素养的阐述 学生后天习得的终身受益的学习成果。其主要内容以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人为核心,从生命观点,科学探究,理性思维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入手,其中生命观点包括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稳态与平衡观、进化与适合观四个要素;科学探究包括观察提问、设计实验、方案实施、交流讨论四个要素;理性思维包括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四个要素;社会责任包括参与相关事务的讨论、注重社会性科学议题、辨别迷信和伪科学、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的相关知识四个要素共十二个要素为切入点,立德树人,提升全部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 《物质跨膜运输实例》的教学设计 在生物教学中,目标的设定要彰显核心素养,教学活动的设定也要在渗透核心素养,教学反思也要凸显核心素养。 2.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包括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两部分内容。本节将细胞的失水和吸水没有作为细胞代谢的方面来讲述而是作为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来分析,通过对渗透作用现象的观察,阐明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推导渗透作用的概念;说出水分子跨膜运输的特点;举例说明动物细胞膜和植物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由“问题探讨”入手,从“扩散”迁移到“渗透”,理解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基于以上教学内容,立足于对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对教学素材实行重新改进、整合、编排并精心设计教学。 2.2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1 教学导入 实验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把萎焉的玫瑰花放到水里面,过一段时间玫瑰花开始坚挺了,且水没有颜色,然后把坚挺的玫瑰花再放到热水中浸泡,水变红色。通过实验说明有些物质能够进出细胞,有些物质不能进出细胞。物质是如何进出细胞的?今天我们来学习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投影出题)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的素养,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物质进出细胞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环节2 渗透系统模型构建 细心动手实验,自主构建模型 实验探究1: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 (1)实验1:一滴红墨水滴入到清水中,出现什么现象?学生观察并回答。(扩散),扩散是分子从浓度相对较高的区域向浓度相对较低的区域运动的现象。 (2)提出问题:如果两种不同的溶液被一层半透膜隔开,结果又会怎样? 实验2:引导学生实验并分析微观上分子穿过半透膜的情况。 实验介绍:烧杯中是清水,漏斗内是一定浓度的花青素溶液,两种不同的溶液被一层半透膜(猪的盐渍肠衣)[1]隔开,实验开始时,漏斗内外的液面在同一水平面上,一段时间后,观察漏斗内的液面变化。通过学生实验结合观察教材本节渗透现象示意图,讨论该实验:(1)漏斗内的液面为什么上升? (2)科学实验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对照,你觉得本实验能够设置哪些对照实验?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给学生适当的鼓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