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胡格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胡格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胡格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胡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专题报告人

G e r h a r d J u n g e-L a m p a r t

C h r i s t o p h H e i s e r

M a r i o E s t e r m a n n

H e n n i n g J a k o b e i t

T h o m a s H u g

关于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关于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研究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分析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可以从中得出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解放思想,营造一种重能力、重技能的社会氛围;明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建立多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吸引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努力突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标签: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定位校企合作 初次听到关于德国职业教育学校的模样,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四句话:象学校,不象学校,象工厂;象教室,不象教室,象车间;象教师,不象教师,象师傅;象学生,不象学生,象徒弟。使我对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特点和发展产生了兴趣,总结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职业教育。建立了完善的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包括职业教育发展的预测、职业培训条例的制定、劳动力市场的预测和劳动力安排、理论教学大纲与教师资格的审定、理论教学和操作技能的培训等,都有具体部门负责。 一、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 德国的职业教育分为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两个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由两类学校完成,即技术(职业)学院和科高等学校。 进入技术(职业)学院的学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具有升入高等学校的文凭。即文理高中毕业生或通过培训达到同等学力者;二是要与某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学院采用“双元制”的教学模式,毕业生一般没有学士学位,但却可成为企业中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专门人才或中高级管理人员。成绩优秀的毕业生可以再经过大约两年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获得学士学位。 二、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1.采用“双元制”教学模式 从l975~l988年,具有综合性大学入学资格的学生进入专科高等学校的比例增加了7%-14%。目前,大约有4O%的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具有综合性大学的入学资格。在工业界的招聘广告中,有52%的广告并不区分综合大学与高等专科学校的学位。德国职业教育如此成功,关键是采用了“双元制”教学模式。就是在校学习与在企业实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相结合。在德国,进入“双元制”体系学习的前提是学生与企业要签订学徒合同。由企业提供岗位实际操作培训,由学校提供理论知识教育,“双元制”学校的学生70%的时间在企业培训,30%的时间在学校学习,也就是大约每周要有三天半的时间在企业培训,一天的时间在

透视企事业单位用工双轨制.

透视企事业单位用工双轨制 ① 编制之痛—— 编制外员工和编制内员工相比,不仅难以实现“同工同酬”,在社会保障、向上发展等方面也难以享受到平等待遇 吴奕在上海一家媒体做校检工作已有12年,但一直是编外人员。“进不了编制内,就永远是‘二等公民’,收入差一大截,别人有的福利待遇我们都没有。” 编制内外,差距有多大? 吴奕年收入约为2万元,同样岗位编制内员工按职称不同,年收入5万—7万元不等。每月的饭贴、车贴,编制内员工是编制外的一倍,每年的高温费、安全奖也要高出不少。编制内员工每月有洗理费200元,编制外员工不享受。编制外员工也没有带薪休假。 吴奕知道法律规定“同工同酬”,但不敢向单位提出要求,因为担心失去工作,毕竟在事业单位稳定而体面,为外人所羡慕。 员工分为编制内外,这种状况在事业单位普遍存在,法院、检察院、媒体、学校、医院、科研院所……有的事业单位,编制外员工数量甚至超过编制内员工,承担着主要的业务工作。 但是,干得再多、再好,如果没有编制,其处境还是非常尴尬,通常和编制内员工没法比。收入差距是一方面,此外还难以享受到编制内员工完整的福利待遇,如社会保障、落户口,评职称、向上发展也往往得不到平等的机会。 对此,编制外员工怨言颇多,事业单位管理方也有难处。 一个编制,意味着一份财政拨款。一个事业单位有多少编制,不是单位本身能决定的,每增加一个都要花很大功夫。何况,目前各级编制部门对事业编制的总原则是“精减”,这就意味着事业单位如果没有大的职能变化,扩编几乎不可能。 张澄海是国家质检总局下属一家杂志社的负责人,他坦言,没有编制,有能力的人往往留不住。两年前,杂志社一名优秀的员工跳槽到一家中央企业,因为那家企业可以落北京市户口。“我真的很想留住他,为此专门向上级部门打了报告,但得到的回复是,我们杂志社只有一个正式编制,这类事情实在没办法解决。”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标准范本

报告编号:LX-FS-A61168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标准范本 The Stage T asks Comple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The Work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Work, So As T o Obtain Further Guidance From The Superior.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按计划完成的阶段任务而进行的,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汇报,以取得上级的进一步指导作用。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浦东新区职业教育考察团 (执笔唐水明) 20xx年11月30日至12月9日,以浦东新区社发局教育处领导陶国强为团长,高桥职校校长尤庆华、群星职校校长顾晓光、新陆职校校长陈野弟、教发院教研部主任唐水明为团员的考察团,赴德国考察职业教育。考察团着重考察了2所国立学校:汉堡港口和造船职业教育学校、慕尼黑服装设计职业学校,并和巴伐利亚州文化部职业教育司官员进行座谈。

短暂的考察,收获颇丰,从中可获得许多发展我区职业教育的借鉴。 一、本次考察我们所了解的德国职业教育 1.德国的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生升学就业的主要渠道。 巴伐利亚州文化部职业教育司官员告诉我们,他们的学制一般是孩子三岁进幼儿园,六岁入小学,小学学制是四年,小学后实行第一次分流,多数学生一开始升入初中,就初步确定了今后就业升学的基本方向,目的性比较明确,初中(五年或六年制)毕业后的第二次分流,是根据不同职业的要求和学生及家长的意愿而定。较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必须以接受过较低层次的职前教育为基础,并应有一定的职业实践经验;经过职业教育的人员,既可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长期从事相应的职业,也可接受更高层次的

浅谈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浅谈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李露 摘要: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目标是适应市场的需要,满足国家社会对合格劳动力的需求,从而解决社会的就业问题。在各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中,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认可,它也被认为是促进德国经济迅速腾飞的重要原因,更被称为二战后德国经济繁荣的“秘密武器”。它的形成于发展具有自身的特色,对于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发展;启示 目前世界职业教育模式总类众多,其中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并且形成了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 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行业协会领导下的学徒制。这时的学徒制是只有行业的师傅才有资格教育、培训学徒。之后,在16世纪后半期,就有个别邦国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有300多个封建邦国使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开始颁布这种强迫教育法令。而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期,比英国、法国要早一个世纪。1708年席姆勒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此后,在德国的各个城市许多人开始创办这类的实科中学。它既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同时也具有职业教育性质。这类学校的教学科目、教学内容摆脱了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逐渐开始适应德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但由于它的毕业生不容许进入高等教育,所以其社会地位比较低,学生并不是很多,因此很快德国在科学应用方面输给了没有门第观念的美国。18世纪,德国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它的教育上突出的表现在泛爱主义和洪堡改革。 19 世纪初,为了传授给学徒们传统的知识和技能,德国创办了以职业为导向的新兴学校。与传统对小规模工艺生产的职业训练相比,针对产业的系统化职业培训始于20 世纪20 年代。20世纪60 年代后,当舒尔茨“人力资本论”风靡世界,给带来了人们教育观念上的剧变时,这种“教育不是消费,而是投资,是生产性事业”的理论为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在此期间,德国联邦政府于1968 年召开了11 个州的州长会议,就改革德国高等教育的问题进行做出全面细致的研讨,最终各州长之间达成《联邦共和国各州统一专科的协定》。该协定的核心内容是决定创办高等专科学校。这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现代德国职业教育体系逐渐完善是在196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培训法》之后,它制定了全国统一的企业培训规章条例,企业的培训员出现,并进行“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二)德国职业教育价值观的演进形成

德国教育范本

德国教育 在德国,教育是由各地方政府管理,因此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教育制度。 历史 德国的教育体制主要是从中古世纪以后开始发展,起初,受教权只属于贵族以及神职人员,随后才逐渐普及至一般人民,使全民教育体系的发展兴盛起来。而义务教育的传统则是建构在马丁·路德思想的影响下,普鲁士王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立国民教育系统的国家之一。当时的Vo lksschule课程是一个8年的教育,并提供当时早期工业化世界的所需,同时也因为新人文主义的产生,影响到学校教育发展的方向:阅读、写作、算术,以及道德、责任、军训等。上层社会和富裕阶级的小孩通常进入4年的私立学校并接受一些大学预科的课程;而一般大众则几乎无法进入中等学校。 拿破仑战争后,普鲁士引进了教师需要国家认证的资格(1810年),这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1812年,普鲁士开始设置中等学校的升学考试(这在1788年已被发明);到了18 71年,整个德意志帝国都接受了这种制度。 1871年后,德国的学校教育开始变得较系统化和国家化。更多的学校被建立,用来训练教育良好的年轻人。当时有数种不同的学校: Gymnasium ,9年制(学习拉丁语,希腊语或希伯来语,以及一种现代语言) Realgymnasium ,9年制(学习拉丁语,现代语言,以及科学和数学) Realschule ,6年制(没有大学入学资格,不过可以直接进入职场工厂工作) Oberrealschule ,9年制(学习现代语言,以及科学和数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盟军(苏联、法国、英国、美国)在各自的占领区设置他们自己想法的教育系统。当西德在1949年取得部份独立后,在其新宪法授与各州政府教育的自治权,而教育体制主要以联邦主义为其核心概念,强调各邦的文化独特性Bildungshoheit,因而至195 5年之前,各邦皆致力于将每个地方不同的教育体系同化,使各邦皆有各自成体系的教育结构。但这也造成了有史以来最复杂和多样的学校系统,许多学生必须到其他不同的地方完成他们的学业。 随后人们开始针对教育体系的发展与结构进行一些讨论与研究,在1973年时便产生了第一个“教育计划Bilsungsgesamtplan”,主要致力于教育体系的改革与扩大发展,然而这个计划的许多目标都尚未达成,因此德国直至今日都还持续进行教育改革的脚步。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有其自己的教育系统(参见:东德教育),整个共和国的教育系统基本上是标准化的,这个系统在1990年代初期被废除,不过在德东各州仍有一些影响力。 教育体系结构 德国教育体系主要分为五个部份: ?基础教育层级Primarstufe: 教育体制开始的前四年(有些邦是六年或是在第五以及第六年有独立的 Orientierungsstufe。 ?第二级初阶Sekundarbereich I: 在结束小学阶段後进入此层级,主要分为三个类别: 职业预校Hauptschule、实科中学Realschule、文理中学Gymnasium。 ?第二级进阶Sekundarbereich II: 衔接文理中学第二级初阶的学生以及职业教育再深化的教学内容。 ?第三级高等教育Tertiärbereich:

比较视角_ 单轨制还是双轨制有利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比较视角:单轨制还是双轨制有利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陈宝华 摘要:“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应采用分层的单轨制还是分类的双轨制?学术界争论激烈。文章通过借鉴英国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的经验,认为两者均不利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而应积极探索平等的单轨制。 关键词:单轨制;双轨制;高职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与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几乎是同步的,在某种意义上,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通过发展高职教育实现的。目前,“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已成为社会共识,然而,如何发展高职教育却众说纷纭,其中一个讨论热点就是层次与类型之争。“分层说”认为,高职教育属于专科层次,它与本科、研究生层次的普通高等教育构成我国单轨制的高等教育体系,故应该“分层”处理高职教育发展问题。“分类说”认为,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属于完全不同类型的两种体系,有各自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两者构成我因双轨制的高等教育体系,“分类”办法有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层次与类型之争实质是分层单轨制与分类双轨制之争。本文通过借鉴英国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的经验,对上述争论作初步探讨。 一、分层单轨制与分类双轨制之争 持单轨制观点的主要是普通高等院校的专家和学者,并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关于高校分层定位和发展问题就受到一定的重视,并在1986年3月召开的国家教委工作会议就提到,各高校应当有所分工,按重点进行人才培养。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制订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其主要目的是教育资源配臵优化和引导高校“各安其位”,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比较优势。因为资源的稀缺性,各高校不可能全面发展和全面争优,每一所高等学校必须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合适位臵。目前,围绕这一问题的研究非常多,也取得显著成果,但都不同程度受卡内基基金会大学分类标准影响,主要都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任务及发展传统来划分。例如,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高等职业学校或社区学院。这些划分有一个共同点:高职院校属专科层次,处于高等教育体制的最底层。他们认为,高职院校只有“安心其位”,才能办出特色,才能有发展,而不应一味盲目追求“上位”,从而丧失特色。 双轨制是高职院校的专家和学者近年提出来的。原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吕鑫祥教授1998

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

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解析 职业教育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直接影响和作用,已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所证实。尤其是德国推行的"双轨制"职业教育,是德国在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中一项十分成功的制度。德国利用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技术型、应用性人才,对战后德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并被世界所公认。德国法律规定“凡初中毕业不再升学的学生,就业前必须接受二年半至三年的双轨制职业培训。”企业不得接收未经培训的员工,未经培训的员工不能上岗,已成为雇主、雇员的共识和行为规范。目前全德已有2/3以上的就业人员接受过双轨制职业培训。 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国家和企业共同负担职业培训,主要表现在: 1.联邦宪法规范职业教育 德国宪法规定,教育立法的管理大权在州政府,职业学校是各州的教育机构,须按各州的教育法制订教育计划;但企业执行的双轨制培训的法律、规章则由联邦政府制订颁布。政府和企业在职业培训上依法合作协调。 2.政府和企业共同负担职业教育 政府把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规定了职业学校的一切经费由各州政府负担。企业把对职业教育的投资看成是对企业中长远的投资,认为企业在竞争中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拥有大量在生产一线训练有素的员工。基于这点,各企业都乐于投资职业教育,负担学生在工厂培训期间的一切费用。 3.供需双方紧密结合 在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供需结合是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咨询、合同签约等手段来实施的。每年,联邦教科部和各州文教部要发布学校毕业生统计数和下年度预测数;联邦劳动总局及各州分局要发布各工厂企业招收徒工的统计数和下年度的预测数;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则负责对学生的毕业和企业招工进行调查研究。这些信息,又是通过大量的报刊杂志、电视录像、电脑咨询、报告会、展览会等多种形式向社会传递。需要接受双轨制培训的学生,早在毕业前就向各有关部门及企业咨询。咨询是双向的,既指导学生选择企业,又帮助企业选择学生,这种双向选择的结果在学生参加双轨制教育前以合同的形式加以确定,就保证了供需双方的紧密结合。 4.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 接受双轨制教育的学生,40%理论学习,60%实操训练,他们既是工厂的徒工,又是公立职业学校的学生。学生每周在工厂培训三天半至四天,在学校学习一天至一天半。工厂企业着重对徒工进行实际操作的训练,职业学校着重教授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工厂企业设有教室,职业学校也设有演示车间、实训车间。双轨制职业教育十分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保证了企业获得合格的员工。 5.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既懂理论又有技能、既懂专业又有知识面、既会管理又善于协调的新型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而作为从事此类教育的师资,更应该是集理论、技能、师范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德国职教师资资格培养普遍实行叠加培养模式,主要有:一种是"物理型",即采用专业与师范教育叠加的模式;另一种是"化学型",即在不来梅地区实行的专

国内外关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研究综述 摘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带有方向性的改革措施,也是解决职业学校办学经费不足,帮助家庭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其实质就是校企合作。因此领域内专家和学者对其研究非常广泛,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寻求切入点,深刻探究了德国双元制的各个维度。梳理国内外对德国双元制研究的主要脉络,归纳其主要特点,是进行德国双元制模式创新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关键词:国内;国外;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一、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概述 德国的社会各界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涉及到职业教育政策、法制、社会环境、企业参与双元制培训的成本与收益、考核要求、培训与教学理念等方方面面。 通过在中国知网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上,以“德国双元制”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从 1979 年至 2011 年共检索到期刊文章231篇、硕士学位论文7篇、博士学位论文0篇。发现国内职业教育界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研究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予以较多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此后,上海职业教育研究所及试点单位的一些领导和理论工作者,开始较多地发表文章,对“双元制”的职业教育的模式、特点、作用及借鉴等进行研究探讨,直到19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不断交流与合作,我国教育界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与此同时,一些研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著作相继出版,形成了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的一个小高潮。 其中,公开出版了一些有影响的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论著作,例如,上海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的雷正光编著的《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初探》,该书系统分析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课程结构、教学与培训的组织与实施、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借鉴其合理成分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它让我们了解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结构以及教学与培训的特色,为我们合理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提供了启示。 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性的是国家教委职教中心研究所余祖光写的《中德职业教育合作成果与展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6年第12期)一文,文章回顾自1982年以来中德职教合作14年取得的成果及展望。 由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编著的《历史与现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背景、管理与教育机构、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师资培训及考核等进

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

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 2016-06-10 当前中国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职业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集中在五对矛盾关系上:一是社会需求旺盛与有效供给不足;二是规模能力与质量结构不合理;三是就业能力提升与社会吸引力不强;四是中央大力发展与各方相应不足;五是公平教育目标与政府责任缺位。 造成这些矛盾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缺少共识支撑。发展职业教育是政府责任,但不少人认为发展职业教育只要依靠市场,导致国家定位和主体责任定位出现偏差。二是缺少制度供给。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等法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双证书”制度、教师编制标准等制度缺失。三是缺少财力保障。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比例持续下降。四是缺少政策引导。财政金融税收等引导行业企业和社会积极办学的政策体系没有建立,政府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能力不足。五是缺少机制配套。管理评价机制、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不配套,影响相关法律制度政策的实际效果。六是缺少体系建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职高职、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不健全、不衔接。 理论与实践领域对职业教育的公益性质认识不足,政府履行责任不清,公益性实现形式单一,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德国双元制大学采取“双元制”教育模式,通过两个学习地点——州立学院和培训企业或社会事业机构的合作,每学期三个月学校理论学习,三个月企业实践交替进行,培养在技术、经济领域和社会工作第一线从事生产、管理和教育等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应用型职业高级人才。 双元制大学的教育活动与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双元制大学“双元制”教育的优越性在于,通过实训帮助对理论的理解,理论又在实践中得到强化;学生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企业组织管理,缩短进入企业后的见习期,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提高职业竞争能力。双元制大学的办学模式成为私营企业与州政府之间双元教学方式的合作,它被认为是企业与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合作的一个创举。 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一是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新阶段,二是从生存主导时代进入消费主导时代;三是从城乡分治的二元时代进入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的城市化时代;四是从私人物品短缺时代进入公共物品短缺时代;五是从经济转型时代进入政府转型时代。与此相应,我国的教育也呈现出五大特征:一是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时代进入“后普九”时代,促进各级教育协调发展特别是解决职业教育这一薄弱环节成为必然;二是从文化扫盲时代进入技能扫盲时代,文化文盲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技能性文盲问题日益凸显;三是从“高中——大学”一元化成长时代进入多元化成长时代,通过普通教育上大学的成长道路面临系统性挑战,多元化质量、多阶段分流、多路径成长、是政府满足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建立现代国民教育新体系的战略安排;四是从学校教育时代进入全民终身学习时代,有教无类具备了新的

德国的教育体系

国际司: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介绍 一、德国教育经费制度 德国属于联邦制国家,由16个州组成,行政区划分联邦、州、地区三级,是世界发达国家之一,历史悠久,教育发达。根据德国联邦统计署2012年发布的数据,2010年德国教育总支出为1723亿欧元,占GDP的7.0%,占公共开支的18.6%。政府公共教育支出中90%源自州和县政府。 (一)教育基本结构 德国教育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即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德国实行12年制的义务教育,公立学校学费全免,教科书等学习用品部分减免。德国公民满6-18岁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其中必须完成9年(有些州为10年)全日制教育,如果不能继续全日制普通学校或者全日制职业学校的学业,其余3年必须上非全日制职业学校。小学学生进入中学无需进行统一考试,依据小学成绩、教师鉴定、家长意见以及学生的志趣等进行分流,分别进入主体中学(5-9年级,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实科中学(5-10年级,学生毕业后可在企业或机关任中级职员)、文理中学(5-12或13年级,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大学)。德国培养人才主要通过两条途经:一是小学——文理中学——大学,这是一条直接升学的道路,它培养的是从事科学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的人员;另一条途经是小学——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职业学校,这是一条直接就业的道路。每类学校的教师必须接受高等教育,为终身公职人员,享受公务员待遇。

(二)教育投资体制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由中央高度集权, 战后转变为极端的地方分权化, 实行各州文化教育自治。德国各州政府在教育管理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一般教育事务由各州制定的宪法、学校法和其他教育法令加以具体规定,教育领域的基础原则不是由联邦政府的主管部门确定,而是由各州之间相互约定。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权限仅限于一般的监督和协调。 德国实行以州政府投入为主、联邦政府投入为辅的教育投资体制。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及进修等环节的日常经费投入主要由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负责,包括建校费、教师工资、以及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公务费和业务费等。联邦政府也对各州的教育事业提供资金支持,但重点在高校扩建、新建方面,联邦和州各投入50%,在促进科研、师资培训和职业教育方面,联邦政府也为各州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 这一体制虽然形成了德国教育景观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但也带来不利影响, 如各州在教育政策方面各自为政,缺乏州与联邦、州与州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协调, 导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二、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是学生升学就业的主要渠道,因其为德国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而享誉世界。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综述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综述 高职教育材料汇编 面对德国经济的高速发展,60年代中,德国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改革。 其中之一,就是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市场急需的应用型的高等职业教育。 基于这一主张,1968年,联邦政府召开全国11个州总理会议,通过了《联邦各 州高等专科学校发展协议》,从法律上,确立了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地位。 短短三年间,首批以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为目标的高等专科学校诞生了。它们是在原工程师学校、中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专业方向,充实办学条 件而改建的。这些学校的产生,为德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70年代中期,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多变,在德国的巴符州,创办了双元制模式的职业学院。1989年,以法律形式,正式确认了职业学院的地位,明确了职业学院毕业文凭与高等专科学校毕业文凭具有同等的职 业价值。 80年代中期,为了满足行政管理、信息服务、职业代理等职业岗位的要求,又建立了一批文科性质的行政管理高等专科学校。 经过短短2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从数量上看,三类学校组成的高等职业教

育,在德国高等教育中可谓是异军突起,形成了绝对优势,学校数已达130多所,约占高校总数的一半过,且呈发展趋势;从就学人数的分布看,约1/2的新生进入大学,1/3的新生进入高专和职业学院,1/6的新生进入综合大学、艺术、 师范学院。全国最大规模的科隆高等专科学校,目前在校生已达15000余人;从调查结果看,60 %的学生期望就读高等专科学校和专业,失业率低于大学,使公民把矛头指向大学,原有支持高等学校的各利益团体纷纷转向对高等专科学校 的关注,从而加速了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与发展。 德国高等教育总法明确规定专科教育、职业学院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承担应用型、非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任务。从课程设置与培养方向来看, 其突出特点是,课程设置强调针对性,办学形式强调与企业合作,专业设置强调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教务处针对职业岗位,培养技术型、应用型的高级桥梁式职业人才;从学制看,学习年 高职教育材料汇编 限大都为三年,三年中有两个学期为实践技能训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 学过程强调实践性;从入学资格来看,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主要接受中等职 业学校的毕业生。如果是六年制实科中学毕业生,则要经过两年的预科教育,专

职业院校教师双轨制培训模式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Ch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2012年第33期 理论 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 《“十一五”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已初步形成了职业院校教师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市级培训和校本培训为主的培训网络,这对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培训目标过于笼统、培训内容与职业院校的教学实际契合度不高、培训方式和手段较为单一、培训评价不够科学、企业实践流于形式等等。新时期如何进一步优化培训模式,提高职业院校教师培训质量值得思考和研究。只有不断优化传统培训模式,建立高校和企业并行的“双轨制”培训模式,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促进职业院校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一、“双轨制”培训模式的客观需求 1.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导向 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实用人才。它要求所培养的学生能迅速适应企业生产环境,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作为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职业院校教师必须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能够从事理论教学,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因此要完成职业教育培养任务,职业院校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坚持参加高校和企业实施的“双轨制”培训。 职业院校教师“双轨制”培训模式研究 彭明成,庄西真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摘要:职业院校教师“双轨制”培训模式就是要发挥高校和企业在教师培训中的双主体作用,全面提升职业院 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文章分析了“双轨制”培训模式的内涵、特点及其理论基础,提出了“双轨制”培训模式的构建方法和实施策略。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师;“双轨制”培训模式;构建;实施策略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290(2012)0033-0060-05 收稿日期:2012-10-1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 的案例研究”(项目编号BJA100088)的成果之一。江苏技术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KYY1002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彭明成(1981—),男,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教师培训与教 育管理; 庄西真(1967—)男,山东莒南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是教育社会学、职业技术教育。 —60—

“双轨制”技能人才培养途径、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双轨制”技能人才培养途径、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佟华德 一、本课题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职业学校的核心是培养的学生能满足社会需求并为企业所接纳,即“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如德国的“双轨制”职业教育模式,就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这样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一毕业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近年来,许多职业学校对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有的已在具体践行该模式,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在德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论证与实践探索出来的符合德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教育模式,有其特殊性。我们在研究、借鉴或践行的过程中不得不深思我们的国情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本课题以目前国内顶岗实习机制的建立为案例,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出一条新的技能人才培养途径和机制。 “顶岗实习”一词最早出现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2+1”教育模式,即在校学习2年,第3年到专业相应对口的指定企业,带薪实习3-6个月,然后由学校统一安排就业。 如何将企业顶岗实习与“双轨制”教育模式有效结合是需要突出解决的主要问题。“双轨制”职业教育模式目前实行的主要困难有:企业因要支付培训成本、随时可招收生产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所需的工人。因而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双轨制”所需要的文化环境没有形成。但这种困难是暂时的,随着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产业

升级的加快、劳动力价格的提高,“双轨制”职业教育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自二0一一年三月份至今,为保证企业拉高产而用工短缺的燃眉之需,高级技校先后派往企业的10、11高级班的顶岗实习生近千名,技校生本身具有临时用工所不具有的突出优势,他们已经在职业学校的实习工厂初步掌握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顶岗实习正是他们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良好锻炼机会,而且高级技校还具有潍坊市乃至山东省甚至全国制造行业所有职业类院校所不具备的显著优势。高级技校依靠企业支持,背靠“潍柴”这棵大树,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随着近几年企业的不断迅猛发展而随之发展壮大,高级技校依靠企业的良好就业机会和大环境,借鉴德国“双轨制”办学模式和经验,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技能型技术工人,这些具备高素质的实用型的技工也为企业的大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其特殊的教育类型和特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顶岗实习以其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经历与体验的综合性成为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是职业素质培养与思想政治素质锤炼配合最为协调的“情景教学”模式。 国内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的现状:一是学生身份具有“学生”和“员工”两重属性。学生到企业去顶岗实习期间,具有在校学生和企业准

德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改革及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改革及启示 一、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德国的职业教育实行“双元制” ,在国际上别具一格,即在职业学校(Berufsschule) 学习理论的同时在企业进行实习。德国宪法规定,凡18 岁前不上其他学校的青年必须就读职业学校。大约一半的年轻人在中学毕业后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根据不同职业的要求,企业的实习培训期(也称“学徒期”)平均为 3 年。企业与国家共同分摊培训费用:企业向学徒支付报酬,国家承担职业学校经费。学徒在这三年中除了在企业接受职业培训外,还必须每周去职业学校上1 至2 天课。除一般课程外,学校还设置了与职业有关的专业课程,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职业培训条例规定,不论学习何种职业,培训结业时必须进行考试,考试制度十分严格,由工商业或手工业联合会的委员主持进行,考试委员会的成员有雇主代表、雇员代表和职业学校的教师。目前有大约50 万家企业以及公共机关和自由职业者向年轻人提供培训,有80%以上的培训岗位由中小企业提供。一些大型企业都自办职业学校,其毕业生也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承认,企业还能得到国家财政补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确保了手工业者和专业工人的高技能。 [ 1] 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还有继续接受高级别职业教育的机会,甚至有机会可以获得硕士学位。职业专科学校(Berufsfachschule) 是高一级的全日制职业学校,学习期限 1 至3 年。高级专科学校(Fachoberschule) 是更高一级的全日制职业学校,招收实科中学(Realschule) 的毕业生。高级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可进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 深造。应用科学大学是

20 世纪60 年代德国高校扩张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鲜明德国特征的学校,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在德国,如今有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就读于应用科学大学,它之所以吸引学生,是因为它的学制比传统的综合性大学短。[2]专业课程组织紧凑缩短了平均学习时间,学生可以更快进入职场。此外,它与实际工作联系更为紧密。 原则上,德国不允许任何一个没有接受职业培训的青年正式就业。为了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德国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这种“双元制” 职业教育也是德国经济能持续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二、德国职业教育现状德国联邦教育部发布的《2013 年德国职业教育报告》中指出,“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一方面使企业能够结合实际、更有目的性地培养未来员工,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年轻人的录用率,使他们的就业更有保障。根据欧盟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3 年三月德国25 岁以下年轻人的失业率是7.6%,为欧洲同期最低。2012 年德国境内共签订了551 272 份培训合同,相比起2011 年减少了3.2%,而企业里培训岗位的空缺却达到了33 275 个,比上一年增加了12.1%,这折射出供需关系的地区性与职业性差异。企业反映,学徒招聘变得困难,参与调查的企业中有多于三分之一找不到学徒,中小企业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不少企业也因此退出了职业教育的行列,2008 年全国还有24%的企业参与其中,到2012 年这个份额降到了21.7%。[3]企业的投入本是德国“双元制” 职业教育体系的特色,但目前却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国外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文章通过对国外职业教育的思想理念、运行管理、办学体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在加快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建设、完善和推行全国统一职业资格制度、制定“双师型”教师资格标准、明确服务社会与地区的功能定位、构建全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完善职普立交桥等方面提出了思考。 [关键词]国外职业教育成功经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启示 [作者简介]杨敬雅(1984- ),女,河北正定人,云南农业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育管理;刘福军(1957- ),男,四川会理人,云南农业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农业教育。(云南昆明650201)[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提升云南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水平的实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X12204) [中图分类号]G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8-0021-03 我国职业教育由于发展历史曲折、基础差、时间短、综

合协调发展不力等因素的影响,存在诸多问题。在总结我国经验的同时,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对于破解当前的难题,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分析 (一)思想理念方面 1.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对经济发展贡献最直接的教育形式。职业教育最早产生于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大了经济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催生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例如,美国和加拿大都地处北美洲,教育水平都居于世界前列,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职普融合且相对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并为两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技术人才和劳动力。①反观英国,虽然最早发生工业革命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其普通教育也曾引领世界,但“二战”后忽视了职业教育,逐步丧失了工业优势和领头羊地位,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重新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采取了包括推行职业教育试点、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建立了职业教育的新体系,逐步稳固其国际经济地位。因此,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对经济发展贡献最直接的教育 形式。 2.现代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更加完善、多元。从世界发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论坛——国际视野之德国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论坛——国际视野之德国 时间:2009年11月27日下午 地点:三层第二分会场 主讲人:胡格(Mr.Hug),德国巴符州郝博职业学院机电专业主任,巴符州州立教师继续教育学院资深培训师 主持人:马军,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主持人:尊敬的胡格先生,朱佳先生,各位代表,各位嘉宾,下午好。我是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的马军,受大会的委托主持本次会议。 这次紧张而丰富的研究会/展示会,给了我们很多收获。一天半的行程过去了,我们从说专业到说课,从讲堂到实习,我们已经深入到了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性的操作环节,许多努力都是在我们蓦然回首之时感觉的,所以很兴奋。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拓宽我们的视野,探讨在国际背景的大形势下,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 大家都知道,德国的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跻身于世界前列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在职业能力开发的教育理念上,在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和行动导向教学组织等各个方面都很有特色,值得我们借鉴。今天我们借助于研讨会/展示会,本着交流、借鉴、合作、发展的理念,不远万里请来了德国巴符州州立教师继续教育学院资深培训师和学院驻中方代表朱佳先生来这里讲学。 巴符州是德国第三大州,它的机械制造、汽车制造在德国是最强的,

巴符州的创新力在欧美范围内应该说是处于最高位,它的职业教育也是在德国处于领先地位。 说起来,我和胡格先生也算是朋友,因为他到我们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过两次教学和指导,深受教师们的喜爱和尊重。他富有成效的培训,实实在在地推动了我院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学习领域教学法的讲座,会使你对职教的理念、教学方法有更新的认识,对“学中做”、“做中学”有更深的领悟。今天胡格先生主讲的主要内容是“新学习领域课程下的教学法”,一会儿大家就能亲身体验到行动领域教学对你的冲击和魅力,在此我无法用准确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 下面欢迎胡格先生和朱佳先生为我们作期盼已久的精彩报告。 胡格:你好!大家下午好! 我本人是不愿意站到讲台上做这个报告活动,我更愿意走到下面,和大家在一起。对我来说,教学活动本身也是和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活动。在国内的很多次培训,我也是每次都坚持不在讲台上作交流,而是走到学员当中去。但今天由于场地的原因,我必须站在台上。今天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向各位校长、专业老师介绍我的专业教学经验。 我并不习惯于这种讲座式的报告活动,我更希望通过互动的形式与大家体验报告的内容。但鉴于这样的场地条件,必须以报告的形式为主,不过还是会有很多的互动内容。 我今天主要是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为什么职业教育要进行改革?主要的一点是我们要让学生去学习,而不是老师在教学,我们要让学生积极地参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9754-74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浦东新区职业教育考察团 (执笔唐水明) 20xx年11月30日至12月9日,以浦东新区社 发局教育处领导陶国强为团长,高桥职校校长尤庆华、 群星职校校长顾晓光、新陆职校校长陈野弟、教发院 教研部主任唐水明为团员的考察团,赴德国考察职业 教育。考察团着重考察了2所国立学校:汉堡港口和 造船职业教育学校、慕尼黑服装设计职业学校,并和 巴伐利亚州文化部职业教育司官员进行座谈。 短暂的考察,收获颇丰,从中可获得许多发展我 区职业教育的借鉴。 一、本次考察我们所了解的德国职业教育

1.德国的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生升学就业的主要渠道。 巴伐利亚州文化部职业教育司官员告诉我们,他们的学制一般是孩子三岁进幼儿园,六岁入小学,小学学制是四年,小学后实行第一次分流,多数学生一开始升入初中,就初步确定了今后就业升学的基本方向,目的性比较明确,初中(五年或六年制)毕业后的第二次分流,是根据不同职业的要求和学生及家长的意愿而定。较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必须以接受过较低层次的职前教育为基础,并应有一定的职业实践经验;经过职业教育的人员,既可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长期从事相应的职业,也可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从事新的工作。职业教育是每个职工的终身教育,即培训——就业——再培训——再就业。劳动就业部门既管理就业、救助失业,又管理培训工作;各行业协会、各同业公会、各州政府、各企业为实施《职业教育法》各司其职,政府实行宏观管理和协调组织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