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

科学素养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
科学素养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

科学素养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

科学素养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成长的影响体现在: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必要的科学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为他们在事业上的创新与成功提供必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条件;为他们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提供内在要素和动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之科学素养的形成和提高,需要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师的科学素养的提高、课程体系的建设、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的加强等几方面的合力作用。

标签:科学素养;应用型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大学生

科学素养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之一。科学素养的培育,关系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关系到在事业上的成功与创新,关系到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探讨两者的内在联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指对科学原理和科学概念、科学研究过程、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等有基本了解和正确理解)是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素养”无论从中文含义还是英文literacy一词来看,都具有文化的含义。因而科学素养不仅涉及常见的认知领域,而且包含情感、意志领域。也就是说,科学素养不仅包含了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学习、理解和应用,还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现代伦理道德内容。

在我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是指以“面向社会、立足岗位、注重素质、突出应用、强化实践、培养能力”为指导思想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以理论和应用并重为主旨和特征,其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获得工程师或设计师等基本训练的专业技术人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

第一,一个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该对科技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有较深的理解,对高新科技的知识和科技热点也要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如果他们对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就无法用科学知识来建设祖国和改善个人的生活。因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当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扎实宽厚的自然科学、数理化电子等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知识;必需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与专业相关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前沿性新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第二,一个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该对于一些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有较好的理解。如果他们不了解科学技术产生的基本方法,就无法成为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生力军。众所周知,基础学科的重大突破,无疑将推动整个科技的发展,带来重大的技术革新以至技术革命。但一般地说,基础学科

新时期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

Vol.33No.4 Apr.2012 第33卷第4期2012年4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阶段。再加上自1999年扩招以来,各个高校培养的人才逐步趋同,脱离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新时期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及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是一个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和特定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教育目标、教育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教育分 类标准,将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分为学术型和工程型两大类,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视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里的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所习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相应的社会实践的一类专业人才,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从这个分类中不难看出,应用型人才就是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践的专业性人才。我国学者潘懋元认为,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1]。该定义认为 应用型人才不仅应能将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践,还应能进行相应领域的研究和创新。 基于以上两种定义,本文认为应用型人才是指能适应社会需要,将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研究和生产并创造出社会价值的人才。 (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基于新时期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社会发展需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界定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适应社会是对所有人才的基本要求。对于应用型人才而言,在适应社会规则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对所学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研究和实践能力,以更好的适应和促进国家及社会在该领域的发展。其次,夯实知识和技能基础,培养实践应用能力。各个高校,无论是教学型还是科研型,加强知识和技能的教学都是一项基础性的任务。因为仅当学生打牢了知识和技能基础后,才会具备各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基础。但对于应用型人才而言,这只是基础或起步,关键在于将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生产实践和研究。再次,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应用型人才始终站在某领域实践的前沿,能更直接地认识到社会发展和进步对该领域的需求。因此,培养出对该领域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更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新时期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 钱 锐 (安徽科技学院 党委办公室,安徽凤阳 233100) 摘要:当前我国已进入了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期,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也由精英教育阶段步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高等院校必须承担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专业设置的优化和课程体系的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体系的建设、大学生实践途径的探索是构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高等院校;教学;实践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4-0207-03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一般项目课题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野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研究”(2010sk372) 207--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总结报告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教学成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科学总结材料王瑞芳 戴一峰 林育兹 朱智强 苏新春 李兰英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探索与实践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成果总结总结总结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王瑞芳王瑞芳、、戴一峰戴一峰、、林育兹林育兹、、朱智强朱智强、、苏新春苏新春、、李兰英李兰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型、多元化办学局面的形成,我国众多高等院校理应分别类型与层次,选择不同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办学定位,注重特色办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我院自建院伊始,便确立“以有效教学见长”, 着力培养富于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因此,几年来,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确立“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12字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注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 一、努力创建强化实践努力创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能力培养的新型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真实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构一个新型的课程体系,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积极实践的核心。我院将课程体系的基本取向定位为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名校和兄弟院校课程体系的优点,重新设计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几年来,我院课程体系的建设经历了两次规范与创新,由此形成一个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

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摘要:对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置、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以期探索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土木工程;应用型;培养模式 本文拟对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而探索积极有益的方法。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生产实践更加紧密地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这样就引发了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专科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虽然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求,但很多高新技术行业尚需大量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我国的本科教育,在思想观念、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欠缺,培养的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方面和岗位要求有一定差距。因此,一些普通本科院校把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努力的方向,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业也做了很多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现实可行的、科学系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措施。 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区别于专科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上,应该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

强的技术使用、推广和转换能力,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应用者、实践者和实现者。 二、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土建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土建专业人才的要求已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产业的人才模式,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毕业生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及适应能力、协作组织能力、管理经营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对普通本科院校的土木类毕业生,最重要的就是扎实的基础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及技术知识的应用能力。 为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从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等各个环节进行改革与建设。 1、工程专家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想培养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是关键因素。没有工程经验、工程素质的教师队伍,讲授工程技术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素 质结构的调整,构建具有工程特色的教师队伍,即工程专家型(或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以满足培养工程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在我国很多高等学校,绝大部分教师没有工程实际经验,这样就造成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的脱节,影响了教学效果。要建设一支工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可采取以下途径:(1)教师通过考取注册资格证书,如注册结构工程师、造价师、监理师、建造师等,考取注册资格证书的教师利用兼职的形式亲詞参与工程实际,取得工程实际经验,再将其结合理论知识应用到课堂教学中。(2)从工程单位引进或聘请具有工程实际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教学工作。我院土木工程系共有23人其中12人分别具有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工程师、监理师、评估师、造价师、建造师等资格。近几年我院土木系引进有工

(创新管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创新管理)创新型人才的 培养

工商管理09-5班 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背景:乔布斯去了,苹果来了。当大家均于热议“谁是下壹个乔布斯”时,宁波市新近出台了壹份关于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培养的《意见》。宁波市认为,乔布斯天赋异禀,他的成功或许难以复制,但能够于环境和制度上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从今年开始,宁波市将以5年为壹个培养周期,于3个层次培养1400名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目前,首批各层次培养人选的选拔已经开始。5年内,宁波将培养1400名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这壹数字到2020年计划达到2800名。于《意见》中,宁波市加大了对入选人才的资助力度,据初步估计壹个周期(5年内)培养经费超过5000万元。 我们不禁心中疑问:这样就能培养出中国的“乔布斯”吗?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出中国的创新型人才呢? 二十壹世纪什么最重要?是人才。人才是壹个国家立足根基、不断发展的持续动力。而创新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创新”成为壹个关键词。培养和造就壹大批能够引领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参和国际竞争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人才工作、教育工作的重大主题和历史使命,这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

代特点所决定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劳动为核心价值的。我们正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壹体制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重要特征的。同时,我们置身于壹个全球化的环境,我们不仅要建立国际视野,积极地利用世界人才资源;而且要确立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和战略,培养能够参和国际竞争、能够于世界舞台上发挥聪明才智的创新型人才。美国有乔布斯,中国也应有自己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构建和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开放性”是壹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我国现行教育体系的突出弊端,就是于计划体制和应试教育的模式中,教育和生活、学校和社会、理论和实践、研究和生产、开发等相互脱离,学校教育缺乏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参和,缺乏国际化的视野。于这种环境下,要想培养出乔布斯式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对现有的培养体制做出改变,而不是仅仅投入金钱,人才的培养需要特定的环境。 中国的人才培养,应立足于教育机制的改革,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的文化氛围,国家的政策及资金支持。构建开放式教育体系有俩种主要的途径。 壹是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对于科技人才培养而言,这主要是进壹步促进产学研合作,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促进高校和企业、产业的结合,促进科学研究和知识转化、技术应用的结合,且结合重大科研项目形成研究基地和创新团队,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等等。这壹过程,不仅

探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探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摘要:如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地方性本科院校在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内涵发展方面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德州学院拟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为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开辟道路:一是以校内专业评估为杠杆,扎实推进专业建设;二是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平台,切实提升课程建设;三是以强化学生能力为动力,大力增强实践教学;四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开拓培养空间。 关键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由于大多数地方性高校在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方面不够明确,导致这些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盲目攀高现象。许多地方性高校追慕部属重点院校的办学方向,不顾自身办学资源和办学条件的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上不断向高层次大学看齐,丧失了自己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造成了人才培养模式的雷同与单一。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从2003年全面启动的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强调高校要切实把握好自身的办学定位,明确符合自身办学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倡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走多样化之路。 为落实教育部这一有关人才培养的指示精神,德州学院在2006年通过了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之后,开始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工作方案。工作方案从育人为本理念出发,本着“注重个性,因材施教,多项选择,分流培养”的原则,在确立符合自身定位、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前提下,采用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方法,对全校47个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并在2007级部分专业学生和2008级全部专业学生中推行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与动力。全校各个专业以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主动探索适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教学改革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为了更进一步把深化教学改革的工作持续引向深入,我们需要在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以校内专业评估为杠杆,扎实推进专业建设

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就高等工程教育如何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与行业的专业教育评估相结合,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很容易在行业内找到自己岗位的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准确定位、规范训练、夯实基础、突出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理念。 关键词:专业评估;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高等工程教育如何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与行业的专业教育评估结合,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很容易在行业内找到自己的岗位,并有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积极探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的需要,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和国内外工程管理领域的实际情况,以建设部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评估指标为标准,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准确定位、规范训练、夯实基础、突出特色”的教育理念,使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和社会发展趋势。 一、明确目标,准确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为满足培养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的专业定位,我们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改进,贯彻基础与专长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规范训练与创新能力并重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思想,把工程教育科学化的模式转向工程应用型教育,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涵盖了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的相关知识。本着“厚基础”的原则,加强了建筑结构类技术课程的教学,并按照“宽口径”的原则把工程管理专业设置成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物业管理3个专业方向模块,各专业方向模块均安排了若干门专业课程供学生选修,以满足建筑与房地产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按照建设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历次会议讨论形成的“基础课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育工作是培养祖国接班人的一项崇高的职业,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命运的,所以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能够高瞻远瞩,能够知晓祖国未来的形式,世界的发展趋势,根据未来的需求培养一批与世界接轨的新型人才。而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了迎接未来的挑战,对于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我有以下见解: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首先要有自己的认识,到底怎样的人是创新型人才。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从广义上看,创新型人才是专指那些思维敏捷、思想解放、思路超前的人和那些敢想敢闯、敢作敢为、敢试敢冒的人。也就是那些具有经验、知识、信息,并将其融合运用到实际中,能够对行动目标有效地进行整理、判断、创新的人。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观念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不受传统认知或书本老师的认知观点所限制,不受学科限制,有自己的独特想法。 2、思维具有灵活性。创新型人才可以轻易摆脱惯性,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根据不同的信息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3、认识具有新颖性。创新型人才思想活跃,能够经常提出不同寻常且又可以被人们所接受、认可的观点。 4、人格特征鲜明。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立性,敢于质疑,敢于探究,敢于从想象中探求食物的本质,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清醒的认识。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几方面;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坚持的基本理念 首先需要我们革新教育思想,要清楚的认识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才,该怎么培养。其次就是评价体系的创新,明确怎样的学生是优秀的学生,怎样的正确的衡量一个学生。为此,必须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程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程 (一)建设基础 升本以来,我校逐步确立了“培养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简称“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先后实施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工程教育”等人才培养改革措施,积极探索了“五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与企业共建师资队伍、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编制教学大纲、共同完成实践教学过程、联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构建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企业、创业与专业相结合的产学研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革命传统教育馆、孟二冬纪念馆、赛珍珠纪念馆、大学生创业园等特色文化育人平台。 (二)建设内容及措施 结合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践与地方院校转型发展新需求,深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科学制定多样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重点建设内容及相应措施如下: 1.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五个协同”育人途径,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拓展国际合作教育,加强人才培养过程管理,经过五年建设,构建通识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递进发展的能力培养体系;校企合作班达到25个;校企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的专业(群)覆盖率不低于85%,建设有较强示范性的产学研合作育人平台10个;构建创新创业课程、讲座、训练、竞赛、成果孵化“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打造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四创联动”的实践平台(基地);巩固与美国卡斯尔顿州立大学、苏比利亚湖州立大学、韩国全州大学等已形成的合作培养模式,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合作教育,建设期内达成学位项目3个,非学位项目7

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ATCP

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A T C P) 网络工程师岗位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考试要求: 1.在教师指定路径下建立以“考试序号-姓名”命名的文件夹,考试的全部文件保存在此文件夹下。答题结果填写在答题卡中,命名为“答题卡”。 2.按照老师的要求上传到指定位置。 考试题目: 一、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括号里。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1. 中断响应时间指的是____。() A. 从中断处理开始到中断处理结束所用的时间 B. 从发出中断请求到中断处理结束所用的时间 C. 从发出中断请求到进入中断处理所用的时间 D. 从中断处理结束到再次中断请求的时间 2. 若指令流水线把一条指令分为取指、分析和执行三部分,且三部分的时间分别是t取值=2ns,t分析=2ns,t执行=1ns。则100条指令全部执行完毕需____ns。() A. 163 B. 183 C. 193 D. 203 3. 在单指令流多数据流计算机(SIMD)中,各处理单元必须____。() A. 以同步方式,在同一时间内执行不同的指令 B. 以同步方式,在同一时间内执行同一条指令 C. 以异步方式,在同一时间内执行不同的指令 D. 以异步方式,在同一时间内执行同一条指令 4. 软件开发中的瀑布模型典型的刻画了软件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与其最相适应的软件开发方法是____。() A. 构件化方法 B. 结构化方法 C. 面向对象方法 D. 快速原型方法 5. 系统测试是将软件系统与硬件、外设和网络等其他因素结合,对整个软件系统进行测试,系统测试内容不包括 ____。() A. 路径测试 B. 可靠性测试 C. 安装测试 D. 安全测试 6. 下列关于链路状态算法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 A. 链路状态是对路由的描述 B. 链路状态是对网络拓扑结构的描述 C. 链路状态算法本身不会产生自环路由 D. OSPF和RIP都使用链路状态算法 7. 网络系统设计过程中,物理网络设计阶段的任务是____。() A. 依据逻辑网络设计的要求,确定设备的具体物理分布和运行环境 B. 分析现有网络和新网络的各类资源分布,掌握网络所处的状态

谈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

谈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 摘要 人才,作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无疑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但大学生找工作却相当困难,除人才配置机制存在问题外,还因为人才结构、人才素质、人才观念等方面存在问题。“人才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合格人才”的矛盾在一些部门与地区普遍存在。单一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已刻不容缓,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要求备受关注。 关键词:人才应用型综合素质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人力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备受重视。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对应聘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要求越来越高。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突出“应用”特征的同时,还要突出“高素质”特征。为此,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要求: 第一,坚持以德为本,德才兼备。 应用型人才在进行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的过程中,专业知识的运用、发挥往往与个人的责任心、道德感等关系密切,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工作的效果和质量。作为应用型人才应拥有较高的道德意识,对社会、公司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司马光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用“德”统“帅”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以“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德才兼备无疑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首要标准!第二,坚持拓展自己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 1)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人才成长的基础。现代社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不仅是知识结构合理,而是要适时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2)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特色所在,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才能使自己融于社会化、国际化评价标准之中。 3)现代社会,需要大学生具有一定社会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和人文知识。 4)适时吸纳储备大容量的新信息、新知识。 第三,坚持“一主三辅”综合培养要求紧密结合 1突出“应用” 要掌握技术应用能力所必须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能力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强调“复合” 所谓“复合型”,指实现技术交叉、应用交叉以及技术应用与经营管理能力的交叉,实现一专多能。 3.重视“外向” “外向型”主要有两个内涵,一个是开放的意识,另一个是适应涉外环境的能力。应用型人才要具有强烈的开放意识和开拓意识,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对涉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涉外岗位的胜任能力。 4培养“潜力” 根据“基础的价值”原则,“知识不断的膨胀对扩充课程设置产生压力……学生需要坚实的基础去评估信息和应用知识”。具备潜在发展的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区别于其他劳动者的主要之处。 第四,坚持培养适应择业需要的实践能力 知识的积累并不等于能力积累,将知识升为能力须付出巨大的努力,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 1)适应能力:根据客观情况变化能随机应变地适时调节择业行为能力,提高自己社会适

应用型人才培养大讨论心得体会

给理论安装飞翔的翅膀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 1. 引言 当黑暗的中世纪在蔓延的时候,西方人接受并完全接受了宗教结论和经院哲学,他们匍匐在神灵与“圣人”的面前,彻底相信知识已经完全被发现和创造。在自然哲学和世界观上,有绝对正确的亚里斯多德;在医学上有神圣的格林。人们认为,一切知识都由上帝和前人准备好了,只要去学习就行了。但是,1214年一个叛逆的异教徒罗吉尔〃培根在严谨肃穆的英国出生了。就是这个人,几乎付出了一生的监禁生涯,但是,他把那黑色的、愚蠢而又专权的大幕撕开了一道裂口,让科学的光芒,那不屈的真理照了进来。罗吉尔〃培根就是那位被认为是西方实证主义的鼻祖的人[1]。 作为一种具有明确规定的哲学思潮,实证主义开始于19世纪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实证哲学”。但作为一种哲学传统,实证主义却根臵于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之中。根据当代波兰哲学史家科拉可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的分析,古希腊斯多亚学派的怀疑论提出的一种现象主义观点应当被看作实证主义的雏形,这种观点认为,经验能够使我们确定给定的对象是否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外表,但我们却无法由此推断对象事实上的确正如它的外表所呈现的一样,因而我们必须区分经验材料的真实内容与我们由此推断的事物自身具有的性质。中世纪晚期的罗杰尔〃培根和奥康的思想,同样表达了一种关于人类认识范围和有效性的实证主义观点,他们在与目的论神学的论战中强调了人类技术对自然的控制作用:如罗杰尔〃培根就明确指出,知识的价值只能用使用的效果加以衡量,而获得知识的唯一合理手段就是实验和几何推演;奥康以“极端唯名论”的方式提出的“奥康剃刀”清除了一切被认为是不必要的实体,严格区分了尘世的知识和宗教的信仰,认为后者是无法证明的,也是无需证明的[2]。 尤为重要的是实证主义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

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

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 平面设计师岗位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考试要求: 1.在教师指定路径下建立以“考试序号-姓名”命名的文件夹,考试的全部文件保存在此文件夹下。其中选择题及简答题的答题结果填写在答题卡中,命名为“答题卡”;操作题命名及存盘方式见题目具体要求。 2.按照老师的要求上传到指定位置。 考试题目: 一、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括号里。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 A4的尺寸是____。() A. 210*297 B. 210*285 C. 297*420 D. 420*570 2. 作为普通说明书内页,选用____最经济(单色印刷)。() A. 80g 胶版纸 B. 157g铜版纸 C. 荷兰白卡 D. 白板纸 3. 下列属于CMYK色彩模式的设计文档应用范围的有____。() A. 印刷 B. 打印 C.喷绘 D.网站设计 4. VI设计主要包括____。() A. 基础部分 B. 应用部分 C. 字体设计 D. 文案攥写 5. 将设计品下到印刷厂之后,保证字体能够正确显示的选项有____。() A. 文字转成曲线 B. 附带字体 C. 告诉印刷厂用了什么字体 D. 单独把文字作到txt文件中 6. 给客户出“小样”,确定我们最终设计结果,包含的选项有____。() A. 通过电子邮件,将设计品发给客户 B. 传统打样 C. 数码打样 D. 将印刷后的设计品交给客户 7. 握手顺序是____。() A. 上级在先 B. 主人在先 C. 长者在先 D. 女士在先 8. 陪客户乘电梯时____。() A. 无人操作电梯,陪同人员先进后出 B. 有人操作电梯,陪同人员后进后出 C. 扶梯,客人先行,单向靠右 D. 无人操作电梯,陪同人员后进后出 9. 商务面包车上位是哪个位置?() A. 中前部靠近门的位置为上位 B. 中后部靠近门的位置为上位 C. 中前部远离门的位置为上位 D. 中后部远离门的位置为上位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人才培养制度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发展,建立健全面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稳定、培养现有人才的激励办法 1、建立创新人才工作保障机制。各科室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推进本系统跨越式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形成党政统一领导。我局将把人才工作作为各科室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提拔、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成绩突出的领导班子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在本系统专业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选聘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对我局评选出来的人才重点培养,压担子、挑大梁,条件成熟时适时选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有效地发挥典型示范作

用,在全矿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专业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3、建立专业学科人才交流制度。按照个人自愿、我局需要、组织调配、因才施用的原则,根据企业发展方向,依托重点项目,针对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一线锻炼,不断加强专业人才的合理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4、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完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分类制定在职人员定期培训办法,倡导干中学、学中干。按照统筹规划、学以致用、鼓励上进、合约管理的原则,鼓励在岗员工参加紧缺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成人教育,全面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5、人才长效激励机制。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重业绩、重贡献的分配原则。对特殊人才采取特殊的分配办法。对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承担重点工程和研究项目的专业技术带头人、科技创新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实行“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凡创新求变、勤奋拼搏,做出骄人业绩,给企业创造巨大收益的可给予重奖。 6、关心人才,改善条件。从工作环境、学习环境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给予人才全方位的关心和爱护,积极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加大投入,改善办公条件,抓好文体设施建设,优化员工生活环境,关注技术人员身心健康,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摘要:当前面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逐渐形成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价值取向等新形势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转向职业化,培养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实现这个目标的策略包括在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实践教育体系和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及建设应用型师资队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需要目标更新 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分为法定、部定和校定三个层面。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从专业的角度来确定,虽然也包含素质,但主要强调的是专业素质,应用型本科院校也不例外。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反映,人才培养目标还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国家、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仅强调专业素质显然难以充分表达对这类人才新的要求,已不合时宜,需要实时进行调整。 一、根据国际上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便开始向着职业化和大众性的方向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以职业为导向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可是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尚未将培养目标转向职业化,仍然固守精英教育时期的培养模式,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度,重理论轻实践。虽然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认识并确定了职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在其人才培养实践中并未真正体现出应用性。 (一)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提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中央在2005年初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十七大报告里又再次作了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研究型高校凭借优越的教育资源和雄厚的科研实力纷纷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己任。而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培养的人才在国家经济产业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实创新态度和创新能力是一种素质,它要求人们具有一种批判精神,时刻

应用型人才培养浅谈

应用型人才培养浅谈 ---以郑州科技学院为例 摘要:本文以郑州科技学院为例,探索与实践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社会需求,以提高人才质量为培养目的,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强化能力培养,走特色办学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是与理论型人才相比较而言的人才类型。在知识方面,要求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在能力方面,不仅要有较强的应用实践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学生作为学校生产出的产品,学到的知识和能力不仅能够实用而且还要有发展后劲。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是大学生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如何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院自建院伊始,便确立着力培养富于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因此,几年来,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注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了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们制定了较完善的实践教学培养计划,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并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努力创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真实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构一个新型的课程体系,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积极实践的核心。我校将课程体系的基本取向定位为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名校和兄弟院校课程体系的优点,优化设计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兼顾了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其特点在于:第一,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突出了非专业课程的比重,专业口径被拓宽,学院的整个专业结构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与此同时,

浅谈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浅谈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2010年11月16日在《求是》杂志上有一篇文章:创新型人才匮乏制约中国国际竞争力。其中谈到,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4200万人,但高层次创新人才仅1万人左右,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中国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具有自主品牌出口不到1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0%来自外资企业。可见,我国正处于一个创新型人才极度匮乏的时期,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也将因此受到严重制约。 人类经历了5000多年的农业经济,又经历了大约300年的工业经济,现在正进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里,科技研究与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信息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第三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经济的支柱,而人力资源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故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具有现实的紧迫性,是我国综合国力得以发展的保证,也是保持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筹码。 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执行副所长、研究员张玉臣认为:人才培养,至少有5个环节非常重要。第一是个人天赋,第二是家庭教育,第三是学校教育,第四是社会使用,第五是社会文化。除天赋外,其他四个方面和培养模式密切相关。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往往不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使得孩子从小不爱自己去学会解决问题,父母对孩子的想法往往批判多过鼓励。其次是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往往是基于功利,忽视兴趣,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重考试而忽略实践和启发式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在人才的应用上,我们现在缺乏人尽其用的应用机制,其根源在于缺乏公平的竞争机制。而对于中国,社会文化主要受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文化的影响,对人才培养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近年来日益增长的国家公务员报考人数充分表明了大家认为的“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好”,而为官者也多不唯实,学术行政化是导致创新型人才培养无法完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学术标签化,学术功利化也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影响人才培养的社会文化背景。 “想别人没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说过的话”,这是钱学森曾对创造性人才的定义。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特征要求包括:可贵的创新品质,坚韧的创新意志,超前的创新思维,敏锐的创新观察,丰富的创新思维,科学的创新实践。要做到这些,结合现今创新型人才匮乏的原因分析,我们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个人意识、学校教育模式、社会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几个方面着手。淡化功用心态,强调人文环境建设,使得“追求科学,崇尚真理”的观念深入人心;构筑有利于创造的知识结构,在基础教育阶段,抛弃为考试而教的积弊,由关注不同科目在升学考试中所占的分值转向关注这些科目的教育价值,在高等教育阶段,增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汇通,构筑起有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知识基础;企业应当规范奖惩制度,鼓励创新,保证竞争的公平性。 创新型人才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与探索中不断去改进与完善。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王瑞芳戴一峰林育兹朱智强苏新春李兰英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总结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王瑞芳、戴一峰、林育兹、朱智强、苏新春、李兰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型、多元化办学局面的形成,我国众多高等院校理应分别类型与层次,选择不同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办学定位,注重特色办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我院自建院伊始,便确立“以有效教学见长”,着力培养富于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因此,几年来,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确立“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12字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注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 一、努力创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真实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构一个新型的课程体系,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积极实践的核心。我院将课程体系的基本取向定位为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名校和兄弟院校课程体系的优点,重新设计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几年来,我院课程体系的建设经历了两次规范与创新,由此形成一个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

系在兼顾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将所有的课程划分为3-4大模块,每个模块各包括2-3个课程类别,即课程组,每个课程组则包括若干门课程。其突出特点在于:第一,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突出了非专业课程的比重,专业课与非专业课的比例把握在50:50左右,专业口径被拓宽,学院的整个专业结构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与此同时,为了使学生能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获得更大的课程选择空间,获得更多身心健康自由发展的机会,我院大幅度增加选修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被掌握在40:60左右(不包括基本技能课)。第二,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人才培养更具社会适应性。为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训练,在课程体系中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文科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理工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35%.同时还创新性地设置“教学实践周”,将每学年第二学期的最后两周定为“教学实践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如2008年7月的“教学实践周”,各系都根据自己的教学特色,对实践周的教学活动进行细心的设计与安排,在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热情、增进理论学习积极性上取得显著成效。国际经贸系电子商务专业在实践周期间将学生按项目分组实践,其中一组学生完成的“上海埃森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电子商务规划”项目得到该公司认可并采用。 为确保上述课程体系的有效、有序实施,我们还加大相关基础建设的力度。

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TM 334 浅议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卢国庆 王佳达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 摘 要:我国目前对工程管理学生的培养仍在探索阶段,仍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表现为学生没有受到有效实践训练,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能力较差等。本文提出一些方案,试图为工程应用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途径,以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其动手能力等目标。 关键词:工程管理;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随着我国现社会主义代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祖国的人 才标准也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因此,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在 应用能力方面被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没有一种很好的 人才培养的方式、途径,现阶段工程管理应用性人才仍然缺 乏。为此,我们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找出工程管理专业 人才培育的问题所在。 1 工程管理人才缺乏应用能力的原因 目前许多高校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还是沿用早期 的模式,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只注重理 论,而轻视实践,这样自然是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 的。 学生的实践能力差,与学校未能积极开展相应的实践训 练是息息相关的。许多学校因为组织难度大、经费消耗高, 又要关注学生安全等问题,组织的实操课程往往时间断,内 容少,甚至因为缺乏重视与监督,造假现象也时有出现。这 样的培养方式,又如何能避免学生在社会工作中出现的上手 慢、适应能力差等问题呢? 除此之外,许多高校的课程体系也存在问题,设置过于 简单,管理课程没有与经济法律、经济管理与工程技术等专 业很好的结合起来,课程之间只是简单粗陋的拼凑。多个教 研室没有通过任何交流融合而完成一个共同的教学任务,这 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感到迷惑,不知道自己 要学什么,最后稀里糊涂的度过学习期,没有扎实的知识体 系作为专业基础,与其他人才相比,也体现不出专业性。这 样的教育模式必须得到改进,否则将成为误人子弟的毒瘤。 薄弱的师资力量,也是导致工程管理人才不能适应社 会需求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的学科背景、专业结构与年龄 结构都不理想,又缺乏科学带头人,如何能形成系统全面的 师资体系,这么一个专业性极强的专业,没有好的老师作指 导,培养出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谈何容易。 2 培养高标准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 我们既然知道了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也要了解其培养的目标,即是达到怎样的目标才算得上是一 个好的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在国际上,一个拥有良好的事 务操作技能、工程背景、较强的专业技能、不差的交际能力 与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一定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更能吸 引企业的关注。我们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地定位人才培 养,以期能为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1 突出重点,多元发展 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我们要将工程管理专业人 才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首先,开设了工程管理 专业的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让学生的专业技术背景得到强 化,让学生牢固掌握管理类、法律类、工程技术类以及经济 类等基础知识。同时学校应该与企业合作,还要舍得花钱建 立实训基地,扩大基地的服务范围,让学生有更多的实操机 会,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管理与动手能力。学生希望在院校 毕业后,能拥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而院校就应该在学生的 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考取关的职业技能证书,并让他们接 触更多的工程管理类型的项目,如工程预算、物业管理、房 地产经营等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2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果没有在实践中 遇到问题,人们学习理论知识时就常常出现死记硬背而不能 深入理解的情况。因此,我们必须打破先学习理论,然后在 实验课中验证理论的这种固定模式,强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 发现问题,让实践与理论相互配合而不是实践从属于理论。 带着问题来学习,便能切身体会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这对 学生提高专业素质有重要作用。同时,为了帮助更好地掌握 知识,形成完成系统又能延伸深发的体系,就必须优化课程 体系。要提高教学效率,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并 且多个教研室之间要时常进行交流,避免出现课程内容重合 现象。为了帮助学生在对工程管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专业 基础课、选修课与实践课的设置必须有技术核心内容,让学 生对工程建设各个项目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详尽的了解。 学生要想进入一个企业,通常被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实 践经验。院校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模拟技能在企业中的实际应 用,强化学生的各种能力。专业竞赛、沙盘课程等可以让学 生的宏观认识得到提高的方式应更加重视;实习能使学生分 析、解决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锻炼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综 合技能,这是必须设立的,而且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指导老 师要负责对学生进行切实的跟踪,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给 予方向性的指导。 2.3 建立能力出众,认真负责的师资队伍 师资力量的建设,关乎着工程管理专业的教育质量与规 模,是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的关键。针对当前教师年龄结构 的不合理现象,院校应该有计划地培养年轻教师,引进有活 力有又一定威望的著名学者、教授;针对学科体系不完善、 不系统的情况,应该引进一些拥有高学历,高操作水平,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