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

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
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

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古诗文诵读中的传统美德教育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十九中学肖茹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诗歌在文学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中国的古代诗歌,具有言约义丰,声圆调响等特点。因此,我国古代传统语文教学,极为重视诵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对学生掌握诗歌主题,培养语感,具有很大的帮助。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诗歌单元教学内容占50%,可见他在该册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如何较好的完成诗歌教学,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诗歌这种文学作品美得内涵,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如教给他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古人尚且重视这样的学习方法,而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又该怎么做呢?

在我们今天的诗歌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从分析诗歌语言入手,告诉学生这句诗的意思,具有什么象征意义;另外,给诗歌划分节奏。然而,却缺乏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朗读诗歌,没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正确的诵读体会诗歌的意义,忽视了“领会”的作用。这种以教师讲解诗句含义和写作技巧为主的教学,只能是培养出能回答各种诗歌练习的解答机器。许多学生在经过了多年的学习后,朗读诗歌如初学绕口令,一字一顿,既不顺畅,又无法读出诗歌的意境和韵味,更不用说真正体会到诗歌语言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健康高尚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共鸣,陶冶他们的情操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而上文所述的诗歌教学,无法彻底贯彻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

为了贯彻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真正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品味诗歌语言,从而使学生掌握诗歌语言、意境、内涵。湖北特级语文教师洪镇涛老师在语文教改实验中,向学生提出学习语文应遵循“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四步途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把这四步途径运用到诗歌教学当中,提高了诗歌教学的效果。

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感情的后一种口语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在创作;同时朗读也是学习语文的一项最基本的能力。对于一首好诗,如果老师能及时地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到高层次的声情并茂、悦耳动听等方面来激发兴趣,便迈入了成功的第一步。诗歌语言是高度凝练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学生学习诗歌,往往感到非常困惑,为什么短短的几行诗,甚至几个字,能够具有哪些丰富的内涵意义呢?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28字的散曲极其凝练地写出羁旅之思。但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呢?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天净沙?秋思》的语言描述成画面,运用联想和想象把这首元曲的高度凝练的诗歌语言变成生动具体的散文语文,使简练的语言成为联想和想象的依据,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加油添醋,把诗歌语言形象化、具体化。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教师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字眼,引导学生口述画面:枯藤老树的形态,秋风的萧索,夕阳的颜色,人物的心理活动。最后,教师在学生口述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文字。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融入了散曲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文中强烈的羁旅之情:凄凉的环境,孤独的人物,游子惆怅的心情。因而,学生也就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希望进一步学习这首美丽而又凄凉的散曲。这时,教师再作朗读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讨论出这首元曲朗读是时语调应哀婉,语速应缓慢,以读出这首散曲的意境,通过这两个步骤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给调动起来了,融入到课堂的笔练和口诵之中。

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中的感情。“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诗言志,歌抒情”,诗歌是最长于抒情的文学体裁,没有情,就没有诗。古人有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可见强烈的抒情是诗歌的重要特征,而品味诗中的情感抒发则是学习、鉴赏诗歌的关键。在教读《沁园春长沙》我让学生根据上阕“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和下阕”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句子的反复诵读,体会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和乐观向上的革命豪情。而在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后让学生及时l领会诗人对异国母校的无限依恋和依依惜别的深情。其实,把握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学生们头脑中对诗歌意境的审美鉴赏活动已自然而然地唤起了。

教读诗歌不能单从分析语言出发,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厌烦,必须结合作者的思想、所处的时代背景,联系所学过的意境相似、思想感情相同的诗歌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义。在教学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如单从字面出发,学生很难理解这首诗为什么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之情,很难想象“风吹雨”能和南宋王朝的命运相联系。教师在讲读时,应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陆游的生平,分析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宋金隔江对峙,陆游曾经从军,年老时仍然要求上阵杀敌,并且联系陆游的《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千乃翁。”通过这几个步骤,诗人的爱国主义形象也就初步体现出来的,学生也很容易理解。然后再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诗歌语言“僵卧”与“尚思”,“不自哀”与“戍轮台”相联系,“铁马冰河”的拳拳爱国之情。通过作者生平的介绍,时代背景的分析,相同主题诗歌的对比,语言的深入品味,诗歌的反复诵读,诗人那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也就在学生的心灵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古诗教学,应多联系既有的知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由浅入深地品味诗歌,获得最佳效果。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断》和《君子于役》,虽然主题不同,可是从画面内容、写作技巧上也有相通之处:二者都采用了以景衬情的手法,画面都充满了感伤的色彩。初中时学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上课前可以采用回忆的方式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温故而知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在这首诗歌中就有这样的名句,和学生讨论为什么这几句就成为了名句呢,在学习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辛弃疾的〈〈破阵子〉〉这两首诗,无论是作者生平、时代环境、思想主题、诗歌意境等都很相近,在教学中可以进行对比教学。主题相同的诗歌可以进行对比教学,主题不相同的诗歌也同样可以进行对比教学。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不仅让学生知道学了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学,要学什么。诗歌要想真正的理解再送度的同时还要理解诗中的具体可感的形象,从意象入手领悟诗歌的意境美。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分析诗中“空山新雨、明月松间、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等五幅画面的意象,结合诗人于画中寄托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让学生真正品悟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每当引导学生忘情徜徉在如此醉人的诗情画意中时,你说怎么不激起他们心中的层层涟漪、阵阵诗意?于是,带领学生进入学诗的最后一步便“水到渠成”。

孔夫子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好”字,一个“乐”字,其中便有浓郁的趣味。诗歌教学,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发展学生的朗诵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所以教给他他们的不仅仅是方法,而是要他们从中不断吮吸诗歌艺术的精髓,真正做到学在其中,品在其中,悟在其中,乐在其中,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潜移默化、陶治情操的效果。既训练学生读诗、鉴赏诗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高尚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自己真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语文课进行美育不是外加的,教师应该有意识、有计划地将美育渗透到教学中去。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像艺术创作一样,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使语文课诸任务融合一起,成为有机的统一体,使教学本身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如何将美育任务渗透并融化到语文教 学中去呢? 一、必须通过形象思维的途径 美育是以鲜明的蕴藏着人生真理的形象和强烈的情感,来感染人和教育人的。美和形象始终是凝结在一道的多离开了具体形象,就谈不上美和美感。审美教育必须通过形象思维的途径。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导之入境。好的文学作品都有着优美的境界。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境界就是作家描绘的,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一般来说进行自然美、社会美、情感美方面的教育,都首先要引入意境,不入境就不可能有对美的强烈感受,也就谈不上鉴别和表达了。 怎样导之入境呢?教师可凭借视听工具提供有关的音乐形象和图画形象使学生产生广 泛的联想和想象,进而理解教师的语言形象;或者凭自己的范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意境,全身心地进入作品中,深深受到感染和激动;更多的是依靠分析作品描绘的生活画面和形象。意境的创造依赖于作品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及其形象,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把作者描绘的形象再现出来,“状难写之景”于学生面前,将“不尽之意”适当发挥。教师要通过准确的语言、贴切的比喻助之以手势、表情,形象地、富有情趣地、绘声绘色地再现作品的人物和事件,把学生带进文章的境界中去。 当然“导”的手段还很多,具体运用起来也是很灵活的。如讲授《荷塘月色》一课,可采用多种手段“导之入境”。一开始,教师范读,要求学生闭目静听,把学生引进课文意境;又可配合教材选读一组有关写月、月色、赏月的古今名家诗词散文作补充教材;还可组织一次静夜赏月活动,赏月时,让学生欣赏《春江花月夜》等中外名曲。试想,此情此景,学生的心灵,在月白风清的夜晚,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到的是一次多么生动的感情的净化。 (二)动之以情。语文教学必须运用感情的力量。人们常说,语文教学影响学生心灵,应该像春雨那样“润物细无声”,这个“润”,靠的就是情感。美感美感,关键是感。课堂上教师应抓住时机,在情感的关键处点拨、诱发学生的感情,引起共鸣。 都德笔下的《最后一课》,就是一个十分成功的例子。这一课,连班上最不用功的调皮蛋小弗郎士也安静地坐在课堂上认真地听讲,而且听懂了。原因之一,就是韩麦尔老师倾吐的真情,造成了一种特殊的课堂气氛,影响了每一个学生的情绪可见,老师的情感活动在情感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三)启发想象。别林斯基说: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文艺欣赏不能只是消极地享受,必须充分调动欣赏者的生活积累,美感经验,发挥欣赏者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对作品的形象给以补充和丰富。在语文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画面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特征”。让具体形象在头脑中“活”起来。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这都是审美教育所必需的。如《井冈翠竹》中,五百里林海,郁郁苍苍,重重叠叠。山路上走来的两位提竹筒的老表,让人想起了红军的硝盐罐和竹筒饭,这是从具体事物展开的想象。《桃花源记》描绘的桃源胜景是推测想象。这种推测,虽是虚幻的,但活画出了诗人美好的理想。

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

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 白马镇中心小学陈媛媛 【摘要】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收有39篇古诗,除几篇哲理诗外,大部分是写景诗和咏物诗。这些清新自然、脍炙人口的古诗艺术性高,是对小学生进行美育的好教材。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合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验教材中本有的美感、诗意、情趣和思想,能使学生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及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心灵受到净化,思想受到感染,智慧受到启迪,情感受到震撼,从而进入美的境界,形成美的思想。 【关键词】美育;古诗教学 “什么是美育?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又称为美感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们非凡是青少年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趣味,并按照美的规律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主要内容是情感教育。它通过美的形象去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功能,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古诗中的美育,就是要把学生带到诗的优美的意境中去,认识美、感受美、爱好美,激发他们的情感。诗词往往以情取胜,以情夺人。欣赏诗词,品味古人优美的感情,旷达的人生,百折不挠的意志,能调节学生心态,保持良好的状态,旺盛的斗志,去善待自我,直面人生,迎接挑战。因此古诗教学中实施美育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上下五千年,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诗词杰作。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收录了近40首古诗,这些古诗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小学生爱读爱背。优美的诗词、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实施美育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应当充分发掘它们内在蕴藏的美,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心灵的共鸣,使学生理解古诗优美的意境,品味精练形象的语言,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水平和写作能力。这是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体现美育呢? 一、入情入境,探索诗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王国维有言:“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首先应该动之以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其次,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最后是悟境,即领悟意境之美。 例如杜甫的《绝句》是诗人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到成都草堂怀着喜悦的心情写就的。全诗四句四景,各臻其妙。教学时让学生披文入境,凭借有关词语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讲读第一句诗,要注意一个“鸣”字,写出了欢欣雀跃之态,呈现了一片生机,这是诗人在那战乱频仍的年代难得见到的和平景象,于是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讲读第二句诗,要注意一个“上”字,表现白鹭自由欢畅的姿态和扶摇直上的勇敢精神,再次流露出诗人内心喜悦的感情。讲读第三句诗,要着重抓一个“含”字,表现诗人在观赏到“千秋雪”的美景时,油然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摘要】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工具性,还要重视它的思想性,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感知美;审视美;表现美;创造美 Content abstract: In not only the language teaching must take the language discipline knowledgeable, utilizable, but also must take its ideological nature, fully carries on the esthetic education using the language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 to the student, raises student’s esthetic ability. Key word: The language teaching, the esthetic education; The sensation beautiful, carefully examine beautifully; Display beautifully; Create America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平时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 1 运用语文教材,感知美 利用现行教材中的美文,挖掘有价值的审美观点,如人物的形象美、事物的形态美、诗歌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的诗意美、结构的形式美等,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认识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如《雨中登泰山》一文,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把握结构线索,想象雨中登山的奇特美景,领略那“独得”的“雨趣”,更要通过作者冒雨登山的壮举,唤起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和悠久文化传统的热爱之情,让学生体会到文章表达的人格美——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2 在文学欣赏中,审视美 中学阶段的文学欣赏课,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课堂。在课内学习了著名作家的作品后,就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欣赏相关的作品。或者课内学习的名著片段章节,运用文学欣赏课组织学生观看名著改编的影视剧或指导阅读原著。如课内学习了《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阿Q正传》、《雷雨》、《威尼斯商人》等名著节选后,由于课文部分内容有限,只能管中窥豹,还必须让学生阅读原著,来领会作品的意蕴,让学生自己去玩味、去感受,进行一番再创造的工作,进而抓住美的内涵。 3 在写作教学中,表现美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就是学生心灵的外化。在作文指导中要渗透审美素质教育,让学生写作的同时,感受审美的愉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因而语文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将生活中积累的美感材料,通过思维的加工,熔铸笔端

语文美育及其实施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语文美育及其实施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语言文字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学语言艺术教育中充满 着审美的因素,有着无穷的审美机会。因此,如何充分利用45分钟 的课堂教学,来影响和发展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提升,是新课改形势下每位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目前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一种现象叫“大锅熬”,即是像北 方人做家常菜一样,不管是什么蔬菜,一律投入锅中一熬了事。我们有些语文老师也是如此,每每惯用“大锅熬”的办法,语文课上无论什么文体,精读的也好,泛读的也罢,都丢进一个教学模式去熬,并不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感知美、鉴赏美,没有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集中而有效地施行美育。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审美化应侧重于以下两方面: 一、深入研究教学内容,进行审美化设计。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阅读教材和写作、 口语交际教材,这两类内容不一样,教学侧重也应有所不同:阅读教学侧重于学生的读,主要是通过反复诵读优美的文章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培养语感很重要;写作教学侧重于学生的写,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准确表达和写作的能力,所以开发想象很重要;口语、

交际教学侧重于学生的说,主要是通过创设一定的语境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所以创设语境很重要。 单就阅读教学这一大类来说,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侧重点的审美教育: 1.以积累语言材料为主的,此类文章以唐诗、宋词居多,教师主要以指导学生找出美词佳句并予以诵读即可,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语言文字之美。 2.以咀嚼语句为主的,此类文章以议论文为主。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有这么一句:“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要求学生仔细咀嚼这句话:为什么用“停止思想”而不是“停止呼吸”,通过揣摩,学生不难发现和体会到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夫,而且在推敲文字表现力的同时,人物的伟大形象,战友之间高尚的情操和语言因素揉合在一起,渗透到学生心中。 3.以解析作品为主,此类文章例如《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教学时就应着眼于全文思路,分析篇章结构,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论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doc

论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盛产诗词的古国,诗词的数量众多且历史悠久。本文依据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原理,教师利用合理的教育方法,使学生进入古诗词美的境界的,将古诗词之中的美体现出来。教师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及积极的教育热情,合理的教学方案等,帮助学生进入古诗词那片优美的海洋。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诗词教育美育渗入 On the Aesthetic Penetr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ncient Poetry ([1]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000; [2] The Second Experimental Gaoxin School of Jilin Province,Changchun,Jilin 130000) Abstract As the number of a rich Chinese ancient poetry,poetry of many historic.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language courses and teaching,teachers use a reasonable method of education in this article,so that students enter the realm of ancient poetry beauty,the beauty of the ancient poetry among reflected. Effective teacher education methods and positive educational enthusiasm,reasonable teaching programs to help students enter the ocean beautiful piece of ancient poetry. Key words secondary school Chinese; ancient poetry education; aesthetic penetration 1 中国古诗词教学的历史发展 我国从古至今一直重视文学教育,前几年,国学之风更是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发表时间:2018-09-11T10:49:49.88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8年11期作者:唐源[导读] 语文是人文学科,它要求我们不能只关注它的工具性,更应关注它的人文性。 唐源(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第一中学新疆乌苏 833000) 摘要:语文是人文学科,它要求我们不能只关注它的工具性,更应关注它的人文性。它不但教会学生怎样去理解、分析、鉴赏,同时还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和美的启迪。所以,美育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做到寓教于美,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美的情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他们审美的能力,提高孩子的品质。 关键词:高中,语文,美育,吟咏,形象,哲理 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8)11-155-0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师说》非常准确的诠释了老师的功用。 在这功用中,讲到“传道”。这里的“传道”不能简单的理解成“讲道理”,它关注的是学生的人格品质,比如情感、态度、价值观。它虽然在试卷的测试中难以得到体现。但是,对孩子来说,“传道”中渗透的美好的一切是促进她成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 而且《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也认为,“审美需要是人生的高层要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教会学生审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我们教学的过程不是单纯的是智育的过程。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也是我们教学活动必须重视的,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解除疑惑,还要肩负起“传道”即美育的责任。 那语文教学中,怎样落实“美育”呢?下面我就三方面来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一、吟咏诵读,品味语言美,捕捉情感美 叶圣陶先生说过: “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要‘ 美读’”。怎样美读呢?他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样读着读着,“ 不知不觉,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这里,叶老先生所言要达到的境界,其实就是通过吟咏诵读达到感知美的境界。 好文章的语言,一定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它们有的像高山流水,清脆悦耳,比如《边城》;有的如百鸟和鸣,婉转悠扬,比如《春江花月夜》;有的似战鼓催征,高昂激越,如《我有一个梦想》;有的若叙家常,娓娓而谈,如《项脊轩志》。品味朗读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声韵美、达意美、描述美。 语文课堂,老师不应该因为心疼时间而放弃让学生朗读。相反,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一遍又一遍反复阅读吟咏,而且要对“怎样阅读”进行指导,教会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调整自己阅读时的语调、语速、节奏、轻重等,带着感情去绘声绘色的读,让自己的声音带自己入境。有感情朗读的次数多了,读到让自己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见其事、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就自然会感知到文本语言的魅力。会被文章中或形象生动、或质朴自然、或豪迈激越……的语言吸引。反复去琢磨、品味时,就会透过作者的语言文字走入作者的内心去,最终达到感受语言美的同时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美,看到作者心灵的美,佩服文本中达到的境界之美。从而激发学生仰慕美好人物和美好事物,追求美好品格的情怀。 咏读的过程,是步步深入的过程,最终让读者乐趣丛生。获益无穷。 二、深入体会,感受形象美,追求品质美 在我们的教材中,华美的诗章,精妙的散文有很多。在这些篇章中,更不乏优美的形象:永不屈服的常春藤(陆蠡《囚绿记》)、凌寒独自开的梅花(王安石《梅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青莲(周敦颐《爱莲说》)……,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崇敬的人物形象,比如不计个人恩怨,深明大义的烛之武;蹈死不顾,报答太子恩情的樊於期和荆轲;追求真理,“宁溘死以流亡”,也要“清白死直”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忠肝义胆的张良;留胡十九年也不变节的苏武;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挽雕弓、射天狼的苏轼;“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受到迫害还要解剖和反思自我的巴金……他们令人心仪,让人敬服。他们有的豪情万丈,有的心怀天下,有的乐观豁达,有的坚忍不拔。他们都是有着远大理想又能够坚守自我的人,他们是有着高尚道德和情操的英雄。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他们可敬可爱。他们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美德我们一生受用。我们要用这些美的人和物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崇敬伟人,追求美好的品质! 三、抓住小事情中的大道理——哲理美 有的文章,它通过发生在身边的小事,寄寓深刻的道理,这些道理是我们纯正思想的源泉,是我们远航的指南针,是漫漫黑夜中的灯塔。它们让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树立远大的理想,学会取舍,持之以恒……《哀溺》通过一个善游的人因不肯抛弃铜钱而被淹死的故事,告诫我们不要因为贪图利益而导致亡身;《兰亭集序》通过集会产生的感慨告诉我们,珍惜时间,扎扎实实做实事,才不枉这短暂的生命;《赤壁赋》通过夜游赤壁,主客对答,告诉我们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莫要忧伤执着,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就会豁然开朗;《游褒禅山记》告诉我们,要取得成功,就要有远大的理想和“不随以怠”的毅力;《定风波》让我们懂得,再困难的境地,只要有颗开朗的心和一个宽广的胸怀,就依然可以过的洒脱自在…… 学习文本时,让学生水到渠成的受到美育。它的成效远远胜过枯燥的说教。 语文的美无处不在。字的方正之美,遣词造句的语言之美,韵味绵长的音乐之美,所传之情、所达之意的幽远之美,塑造形象的崇高之美,思想境界之广博高洁之美……让我们一起将语文的美育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董成仁《学习研究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良华《论教师的教学智慧(上)》.《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6年11期 [3]王拥军.《语文课创新教学实验设计与探索?教学实验综合理论探究》 ,学苑音像出版社, 2004. [4]燕合英《精心打造富有魅力的课堂》.《课外语文(下)》, 2017年6期 .

小学语文古诗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探索

小学语文古诗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75-01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古代的贤达之士用诗歌的形式,将他们对人生的体验和情感流传下来,通过对古诗的学习,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人的喜怒哀乐,可以品味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可以欣赏到属于他们那个时代所特有的美。小学生对于古诗的含义、美感和韵律具有独特的认识,稍加引导就能取得非常好的学习效果。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在诗词理解方面容易产生偏差,在课堂上兼顾应试的理解内容和文学美感培养还有一定的难度,在比较深层的含义和意境的领会上有明显的不足。所以,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究,笔者认为,应当通过提升教师能力、引导体验教学、充实教学资源等三个方面,提升小学古诗课堂教学的美育水平。 1 教师能力的提升 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小学的语文教师责任重大。由于小学生思维活跃度高,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记忆力强,但是精神集中能力差。所以,如何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从而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是一个难度系数很高的任务。

在传统的古诗课堂上,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在背诵整首古诗的同时,还要背诵大段的情景描述和内含描述,学生在繁重的负担之下,根本无法体会到古诗的美感所在,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的美学体验是一种扼杀。所以,如要将美育课程真正和古诗课堂,教师必须要对自身进行改变。将古诗课堂变成美育的古诗课堂,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决定人是教师。唐代文学大家韩愈在他的《师说》中说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美育的古诗课堂中,作为传道者,教师的责任十分重大。所以,需要教师必须具有相当的能力,否则就无法成功将美学教育引入古诗课堂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要求教师有极强的汉语言文学功底,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熏陶感染和引领的作用。作为汉语言文学中的精华,古诗是古人在汉语言的基础上进行文字的凝练与筛选,不但要求合辙押韵,更是需要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所以,要引导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心灵的解放,教师必须首先领会到诗人所要表达出的意境和诗词内在的美感,从单纯的死记硬背到心灵上的融会贯通,进而做到理解诗人并且达到与古人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形成自己独到的体验与理解。只有达到这种程度,教师再进行讲解与诵读的时候,才会在潜移默化之间向学生传达古诗的内涵,才能真正达到古诗美学教育的基本要求。 2 体验教学的引导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虽然不断地进行改革,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唯理性教学模式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中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二、培养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回忆和联系”。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

方案-论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论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论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1 中国古诗词教学的历史 我国从古至今一直重视 ,前几年,国学之风更是风靡一时,其中古诗词教育则当仁不让,成为文学教育的领头羊。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其对教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推动中国古代 的传播与发展,孔子以“六艺”为基础向学生传授知识。汉代《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对诗词创作进行了归纳 ,首先要有现实的感觉,从而产生深刻的内在方式,通过他的作品来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至宋、元、明、清时期,诗词无论从形式上还是题材上都有了更加广泛的发展,如宋代的朱熹,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其弟子为其总结出著名学习方法。其倡导读书必须要反反复复的阅读,在阅读遍数上不可浑水摸鱼,要做到不仅能够背熟,在书中的位置也要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古诗词被列入中小学的教育范畴,将我国历史的精华传承下来,对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素养起到了特别大的作用。特别是近些年,语文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兴盛起来,对于诗本文由 联盟 收集整理词教学更是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2 中学生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渗入作用 审美教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另一方面将认知教育和品德教育 在一起的桥梁就是情感教育。所以,认知,品德,审美教育,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但又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品德教育是指向,认知教育是前提,审美教育则是动力。古代诗歌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产物,自古以来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人们从,情感等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的启迪。 2.1 美育在教育中的功能与地位 美育能帮助学生进行智力开发,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这个基础的层面上。正如《三字经》向我们展示的,几岁孩童都朗朗上口的“人之初,性本善”意味着人生下来就是善良的代表,但是后天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首先人要生存,但是人类如果仅仅局限于生存又有什么意义?其次,人要发展,现如今的 、 、 等各方面各领域暴露了人类的许多问题,美育对人类的发展就起到了极其重大的引导作用。最后,美育对人格的塑造、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都起到了独特而不可或缺的作用。 2.2 美育的作用 学生在参加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活动时,要以一种积极的情绪发展,保持乐观情绪,增强抵御能力,抗压能力,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形成健康的 素质。审美教育可以提高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能力。它的自然美,人性美或社会美,能使人们逐渐形成一种强烈的道德观念,逐渐摆脱平庸,超越自我,实现伟大的我。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古诗,曾有一位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开头两句,“在一个偏僻的村庄里,陆游僵卧在床上,他不是为自己悲哀,还想着祖国的边防军,这是多么的伟大。”老师还联系了当下的一些实例,如感动中国人物等等,使学生的心灵有了强烈的触动,更使那些内心狭隘的同学打开心扉,融入社会。这样的道德教育是古诗词中美好的存在,可以通过这些先人的亲身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发表时间:2009-08-20T14:28:37.763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09年第4期供稿作者:解冠英(青海省湟中县第一中学青海湟中811600) [导读] 在语文教学中无处不渗透着美的教育,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主要是审美鉴赏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无处不渗透着美的教育,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主要是审美鉴赏活动。它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愉悦学生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美化学生的心灵。 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无不凝聚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文质兼美的作品犹如一块块精美的玉石,时刻吸引着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挖掘、感受教材中的美,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针对教材中的美,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体味呢? 1. 读美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和学生的自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涓涓细流渗透心田,又似绵绵春雨沁人心脾,激起情感共鸣。《背影》中父亲朴实深情的话语,能读出人性的亲情美。读《藤野先生》要读出滕野先生的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的人格美。 2. 品美自然事物的美是普遍的、大众化的美,像《春》《济南的冬天》《苏州园林》等美文无不融进了作者的情感,渗透了作者的思想。读这些文章就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知识水平、艺术修养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品味作品中的美。尤其是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理解了诗词的意境,体味了文章的神韵,才能感悟作品中的美。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融入到北国气势恢宏的壮观雪景之中,随诗人一道指点江山,评古论今,才能品味出一代伟人宏阔的胸襟,领袖的风范。 3. 悟美如果说阅读和品味是对作品的接触、想象、移情和体验,悟美则是对作品深层次的理性把握,是对作品艺术深层次的理性揭示。在教授《岳阳楼记》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赏析洞庭湖壮美的景观,后感受迁客骚人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进而引导学生从感受中走出来,在对比中感悟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从而获得对作品的深层次理解,在感悟中培养了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社会责任感。 运用阅读、想象、感觉等手段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领悟美的同时,安排与教材内容相应的作文训练,让学生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美、体验美,就是创造了美,这样就使美育真正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了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提高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学科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

(二)加强朗读,诱发同感。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像感受作品意境,并能引起群体效应。所谓“涵泳玩索,久之当有自见”,有其合理的内核。40年代,叶圣陶就指出过:“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的探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探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探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面不偏。”从阅读理解的角度来看,朗读应该是一种加深理解的有效方法。“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平时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语文学科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 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席勒说过:“如果要把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就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进行美的事物、美的榜样的诱导、启迪,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培养他们美好的品质和崇高的情操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小学语文教材多数是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节选。课本上那一篇篇具有情感震撼力量、飞扬着灵性的小说、散文,一首首或清新、或激昂、或含蓄的诗歌既有知识之美,也有情感之美,更有艺术之美。这些教材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审美素质教育内容,这就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进行美育,要求教师以美启真,以美怡情,以美育人。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启迪美、感受美、体悟美、塑造美,从而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具有对语言、文字、文章乃至文学的审美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润物细无声

的美育渗透呢? 一、引导学生发现美 由于小学生知识水平有限、思维不够开阔、艺术鉴赏能力不强、道德修养不足、阅历不丰富等方面的局限,读书时经常见美而不知美,教师必须善于指导学生去充分发现课文中各种美。根据作者的思路,将儿童带进作品所描绘的艺术思想境界中去,同作者同呼吸、共命运,产生共鸣,使学生充分感受其中的美。比如,《桂林山水》中千姿百态的和谐美;《长城》雄伟壮观的气势美等等,所有这些都为儿童树立了美的典范。教师要尽力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源泉,从备课到讲课以及作业批改,都要诱导儿童鉴赏各种美的形态,使儿童产生美感。艺术作品往往是由一个主题思想统帅下的一个个的具体形象构成的统一体,因此要培养儿童具有鉴赏能力,就必须从作家创作的每一个艺术形象入手。 1、在字词教学中渗透美。即通过字词学习感受文字美,如学习“月”字,让学生联想到蓝蓝的夜空中象镰刀或像玉盘的月亮,从而产生不尽的遐想之美; 2、在语言中渗透美。即通过读诗句名篇,感受语言美。如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学生感受到宏伟气势之美。还有《桂林山水》的清、静、奇、秀的美。《月光曲》中的月光若明若暗,朦胧迷离,如梦如幻。感受到仙境般的幽静,仙境般的柔和之美; 3、图片欣赏中渗透美。即通过欣赏课文插图、图片、影视资料等,让学生欣赏中获得美,如教学《北京亮起来了》通过光盘教学,看录象,欣赏到北京夜景之美; 4、人物形象中渗透美。即,抓住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内心美。如教学《视死如归》、《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通过抓住王若飞,五壮士等人物的形象,深入体会美的意蕴,获得独

美育因素有啥谈谈古诗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美育因素有啥谈谈古诗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小学语文课本,从第一册到第十册,都选有古诗。这些古诗都是名家写的名诗,造诣甚高,风格流派各显特色,从中可见中国文学史上古典诗歌精华之一般。通过这些古诗教学,可以丰富和美化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美好的情趣,使之具有初步的鉴赏美的能力。 一、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果利用电教媒体,就能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教学时,我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立,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儿就散去;而“生”字的妙处:“生”字不定期含

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二、古诗的意境美 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境,即作者所描写的具体事物。意境,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化在所描写的具体事物中,做到情与境的高度统一,形成一个结晶体,即所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古诗教学除了理解诗句字面上的意思之外,很重要的一项任务便是在课堂上营造诗人在诗中所着力表现的意境,并把学生带人这个意境中去,让他们在这个美的意境中体会诗意,接受美的熏陶,达到文与道的高度统一。 例如,教学李白的《静夜思》时,在初步理解诗意和诗人当时 心情之后,我运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诗中所描写的特定画面中,借助音乐和教师有感情的旁白,让学生进人诗的:意境。学生们纷纷感受到李白当时的对月思乡之情,体会到《静尽夜》的意境美。 三、古诗的修辞美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发表时间:2017-05-02T13:37:29.83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5月总第227期作者:范惠敏韩延珍[导读] 语文教师公认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山东省潍坊市育华学校261000 摘要:语文教师公认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的欣赏、评价自然美、艺术美及其精神,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节操,激起学生的爱心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审美及创造美的能力。那么,教师该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呢?基于语文情感美育的特点,在实施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一个感悟的程序。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是使学生不光从作品中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读出自己美的感受。具体地说,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语言体现情感美育 一、通过体会文章的语言使学生感受美 通过体会文章的语言使学生感受美,就是指教师充分利用文章中的语言美来培养学生审美的感受力,即通过语言艺术让学生感受到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在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或朴素或华丽,或婉约或豪放,或准确或生动,都体现出语言的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文的独特语言艺术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进入到课文美好的情思中去,从而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例如,教授《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时,教师必须仔细讲解、分析作品的美好语言和优美词章,使学生从中领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实现文道统一,即文章的语言和学生的心灵美得到很好的结合,最终使得教学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滋润了学生的心灵,培养了学生的美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欣赏、分析作品中语言形式的变幻、语言节奏的强弱、遣词造句的色彩等方面,获得自身语感的提高,使得他们对文章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有更为直观的感知,从而发现和认识到祖国语言的美。 二、通过探索文章的意境使学生感悟美 通过探索文章的意境来感悟美,就是指教师充分利用文章的意境美来培养学生审美的想象力,即通过具体的情景引发学生美的想象力。教师应在学生具有感受文章语言美的能力和语感基础上,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美、理解美,真正了解美的本质,使得作品的“此情此景”内化为学生的“我情我景”。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让学生把作者的创作过程与自身的认知过程有机融合起来,从而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陶冶,获得美感。实践证明,通过探索文章的意境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美的感悟,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美的想象力。 例如,在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一文中,作者深情地给我们描绘了春天,赞颂了春天,表现出了春的绚丽多姿。我们从中可以概括出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迎春图等等美的图景。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带领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探索春的美景,并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学生通过细读、细品以及想象认识到春的美,得到美的陶冶,获得丰富的美感,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培养。 三、通过教师的引导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所学文章的背景材料来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通过创设合理的引导来促进学生审美理解力的提高。好的文章和文学作品,对人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养成健全的人格,陶冶情操。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都溶于作品之中,学生可以通过作品实现与作者思想的沟通。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分析所学作品的时代和背景,摸索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产生思想共鸣。 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是一篇优美的作品。由于当时遵义会议刚刚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在下过一场大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的塬上视察地形,过后写下了《沁园春·雪》。在这个作品中,祖国山河纵横千里的景色得到展示,同时也表现了大气磅礴的广阔意境。教师在教学这篇作品的时候,应通过深入分析词中的意境和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作品中的景色以及隐藏在作品之中的深层内涵,从而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进而提高学生审美的理解力。 四、通过作文教学体现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即教师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进行作文教学,从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语文教师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1.在大自然中观赏美。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让学生走出课本,到真正的大自然中,观察身边的事物和景色,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2.在生活中寻找美。例如,学生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记录学校中的环境美、教师育人美、学生行为美和心灵美等等。 3.让学生自己创造美。学生可以自己设置墙报或手抄报,自办校刊校报。这样既能美化学校和班级的环境,又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教育和创造美的能力都能够得到培养、锻炼、巩固。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审美的愉悦性,让美渗透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注意塑造美的心灵、陶冶美的情感,使学生知美、审美、爱美。 标签:语文教学;美育;审美 一、欣赏景物,展开想象 欣赏景物,即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彩图和语句的描绘,展开想象,再现画面,感受生活,产生“如在图画中”的美感。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要产生“如在图画中”的美感,就要先由欣赏主体对欣赏对象的形体特征的具体再现,以特定的想象促进知觉强度,使其中的感觉因素得到高度兴奋。在讲述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面的彩色照片,抓住大的方面,如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树木花草的映衬,从近到远都“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但这只是表面的欣赏,还不算“如在图画中”,其次,接着引导学生以自己所经历过的相似情景进行想象,使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苏州园林”写到回廊:“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去过南雄风景区钟鼓岩的人们都知道,那里的一道回廊就不是对称的。此时若调动表象,闭目遐思,仿佛自己正如痴似醉的在真景中欣赏,真是妙不可言。 二、触景生情,产生共鸣 审美感受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带有浓厚的情感因素。触景生情,睹物思人,这是人之常情。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审美中情感活动伴随着对象的感知而展开的描述。在审美过程中,我们不只是引导学生欣赏美景,产生“如在图画中”,还要引导学生“触景生情”。触景生情也有一个过程:先是“触景”,即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不但感知着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形象、生活情景,而且感受着体现于这景物形象、生活情景中的作家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再是“生情”,即在欣赏文学作品中,不但感受着作家在审美对象中的情感,还产生出自己不同于作家的情感。叶圣陶先生在写苏州园林的布局时,写到“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这表面上是写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自出心裁”,实际上是赞颂祖国的美好河山,更赞颂了创造这些园林的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有的学生还暗下决心,为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丽而奋斗。这样,才达到了触景生情,在教学中充分体现美育教育的效果。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