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生态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生态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1 生态地学作为一个学科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2 什么是生态地学?生态地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3 简述生态地学的主要研究技术和手段。

4 什么是地球表层系统?

5 地球表面各圈层之间的相关关系。

第二章陆地圈及其生态过程

1 什么是陆地圈?试论陆地圈的基本组成物质。

2 什么是土壤圈?其内涵是什么?土壤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3 论述土壤主要的固相物质组成?

4 论述土壤有机质的土壤肥力作用。

5 简述土壤生物的作用。

6 土壤微生物种群类型包括哪三类?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是什么?

7 简述土壤水分的4种形态。

8 论述土壤形成的五大成土因素。

9 什么是土壤有机质积累过程?

10 简述土壤圈在地表圈层中的作用。

11 什么是土壤生态系统?

12 什么是陆地生态过程?

13 简述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过程?

14 论述根际微生物的作用?

第三章水圈及其生态过程

1 全球水循环包括哪些过程?

2 简述水循环的三种类型。

3 论述水循环的作用。

4 论述静水生态系统的环境特征。

5 论述流水生态系统的环境特征。

6 什么是水生态功能分区?其优点有哪些?

7 什么是湿地?简述湿地的功能和作用。

8 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9 什么是海洋生态系统?

10 简述海洋生物的种类。

11 论述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12 论述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

第四章大气圈与气候变化

1 简述大气污染的主要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

2 论述大气生态系统的主要具体污染物及其来源。

3 什么是空气污染指数?

4 简述空气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危害。

5 气候变化的概念。

6 论述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以及危害。

7 论述局域性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8 论述局域性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9 简述温室效应引起的问题。

10 论述应对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主要策略。

第五章生物圈与生态地球化学

1 简述生物圈的特点。

2 简述生物多样性的4个内涵。

3 为什么高的生物多样性能够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 什么是智慧圈?

5 简述人类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

6 什么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7 简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驱动力。

8 论述微生物参与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于生态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9 简述硫、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0 什么是生态地球化学?什么是生态地球化学循环?

11 简述生态地球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六章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及其地表生态效应

1 什么是灾害链?

2 简述地震灾害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特征。

3 论述地震引起的地表生态效应。

4 论述海啸引起的地表生态效应。

5 简述人类活动如何加剧了地震和海啸的地表生态效应。

6 简述主要的火山喷出物质,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7 论述火山活动引起的地表生态效应。

8 简述气象灾害的特点。

9 简述气象灾害引起的地表生态效应。

10 什么是山地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哪些地质灾害类型?

11 论述山地地质灾害的危害。

12 简述地面变形包括哪几种类型,并阐述其引起的地表生态效应。

第七章人类活动的地表生态效应

1 论述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地表生态效应。

2 论述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表生态效应。

3 论述陆地石油开发引起的地表生态效应。

4 论述海洋石油开发引起的地表生态效应。

5 什么是生物质能?简述生物质能的转化方式。

6 论述城市化引起的地表生态效应。

7 论述大中型水库建设引起的地表生态效应。

8 简述主要的环境污染物有哪些?

第八章全球生态问题

1 论述植被破坏(包括森林植被和草原植被)的主要原因。

2 论述植被破坏(包括森林植被和草原植被)引起的不良生态后果?

3 简述土地荒漠化的概念、内涵以及主要类型。

4 论述土地荒漠化产生的生态效应。

5 论述水华和赤潮形成的原因?

6 水华和赤潮有哪些危害?

7 简述亚洲鲤鱼对美国河流、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

8 论述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

9 什么是生态退化?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是什么?

10 论述陆地生态退化的过程。

11 简述建立生态系统退化指标体系的过程。

12 论述生态退化的原因。

第九章地圈生态疾病与地医学问题

1 什么是医学地理学?医学地理学的研究主题是什么?

2 什么是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第十章地表生态修复与调控

1 什么是生态修复?

2 生态修复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 生态修复与生态恢复的区别是什么?

4 论述生态修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5 简述植物修复的主要机理。

6 论述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的主要调控措施。

第一章绪论

1 生态地学作为一个学科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生态学和地学交叉并融合成生态地学,逐渐成长发展为新学科——生态地学。生态地学形成和发展共有交叉、融合、发展的三个阶段。

2 什么是生态地学?生态地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生态地学:研究生态系统特别是各圈层水平上地球受自然和人为影响的过程,及其产生的各种效应与退化,以及预防、修复与调控的科学。主要研究内容:各圈层及其生态过程、自然灾害与人为活动产生的生态效应以及全球性生态问题,生态退化与疾病,生态修复与调控等。生态地学是生态学与地学之间的新兴边缘科学。

3 简述生态地学的主要研究技术和手段。

生态学方法:室内模拟与野外调查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区域与全球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地学方法:地理学方法、地质学方法、大气科学方法、土壤学方法、海洋学方法、古生物学方法等

4 什么是地球表层系统?

定义:地表和近地表各圈层相互作用, 尤其是有机圈与无机圈相互作用的地球部分, 是地球表面上下多态(包括固态、液态、气态和生物态等)物质互相渗透、交织的结合部, 是地球

生物的生存环境和地球所特有的生态系统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基础。简单地讲:多圈层相互渗透彼此交织在一起的特殊圈层,被称为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表层系统的范围

包括地球表面上下的固体圈(岩石圈+土壤圈)、气液圈(水圈+大气圈)、有机圈(生物圈和有机质分散系)、地球表面能量场(圈)及其相互作用和关联的地球表面部分。

地球表层系统的特征

地球表层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

地球表层系统具有复杂多样的特殊整体性能

与人类生存关系最为密切的地球部分

固体圈构成了地球表层系统的核心部分,它控制着其它圈层的运动和发展。

地球表层具有“有机整体”性

地球表层的各圈层(大系统、系统或子系统)都是相关系统。其中任何一个圈层(或系统)都不能脱离其他圈层(或系统)而存在,各圈层相互渗透和交织。

5 地球表面各圈层之间的相关关系。

地球表面各圈层之间的相关关系:相互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协调与发展。通过生物小循环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和生物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1) 各圈层分布之间的相互渗透和重叠

(2) 各圈层在形成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3) 各圈层之间的动态平衡

第二章陆地圈及其生态过程

1 什么是陆地圈?试论陆地圈的基本组成物质。

陆地圈主要包括陆地岩石圈、土壤圈、以及部分水圈和部分生物圈。实际上,陆地圈是多个传统意义上的圈层相互渗透彼此交织在一起的特殊圈层。

陆地圈的土壤:涵盖陆地表面的所有土壤以及湿地、河流湖泊的底泥。

陆地圈的岩石:除了海洋中的岩石外,均属于陆地圈的岩石组分,即包含了陆地部分。

陆地圈的生物:陆地圈中的生物包括土壤中的动物、微生物以及土壤中植物的地下部分。

陆地圈中的水分:陆地水、地下水、土壤水、岩隙水

陆地圈中的空气:存在于土壤、陆地水体、岩石缝隙以及地下的气体,数量微小。

2 什么是土壤圈?其内涵是什么?土壤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土壤圈的概念:土壤圈是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通过它与其它地表圈层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特征:第一,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条件(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透气);第二,是其内部有生物栖息。

土壤圈的内涵:(1) 永恒的物质与能量交换(2) 最活跃与最富生命力的圈层(3) “记忆

块”的功能(4) 时空限制特征(5) 仅部分为可再生资源

土壤由固相、液相和气相三相物质组成。通常按重量固相占95%。液相和气相占5%。

3 论述土壤主要的固相物质组成?

固相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和一些活的土壤生物,按重量计,矿物质占到固相部分90-95 %,有机质约占1 - 10%。

4 论述土壤有机质的土壤肥力作用。

土壤有机质的土壤肥力作用:①提供作物所需养分;②增强土壤的保肥性能;③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④有机质是土壤微生物所需能量的来源;⑤有机质主要组分即腐殖质有助于缓解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毒害作用;⑥有机质中的腐殖酸组分能够促进微生物和植物的生理活性

5 简述土壤生物的作用。

土壤生物的作用:

①分解有机物质,直接参与养分生物循环,使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从有机质中释放出来,重新供植物利用。②参与腐殖质的合成和分解作用。③改善植物的氮、磷、钾的营养状况。

④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物如生长刺激素和维生素等能促进植物的生长。⑤参与土壤中的氧化还原过程。

6 土壤微生物种群类型包括哪三类?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是什么?

好氧微生物、兼性微生物、厌氧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的作用:调节植物生长的养分循环;产生并消耗各种气体,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分解有机废弃物;是新物种和基因材料的源和库;病原微生物。

7 简述土壤水分的4种形态。

吸湿水:干土从空气中吸着水汽所保持的水,称为吸湿水。

膜状水(薄膜水):膜状水指由土壤颗粒表面吸附所保持的水层,其厚度可达几十或几百个以上的水分子。

毛管水:是靠土壤中毛管孔隙所产生的毛管引力所保持的水分,称为毛管水。分为毛管悬着水和毛管支持水。

重力水:当进入土壤的水分超过田间持水量后,一部分水沿着大孔隙受重力作用向下渗漏,这部分受重力作用的土壤水称重力水。

8 论述土壤形成的五大成土因素。

(1)母质因素

母岩是指与土壤形成有关的块状固结的岩体,而土壤母质是指岩石经过风化作用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壳。成土母质可分为残留母质和运积母质。

(2)气候因素

对土壤风化作用的影响: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以及生矿物的形成。通常温度每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

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水热条件不同,造成植被类型的不同,导致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分解

状况不同,以及有机质组分和品质的不同。

对土壤矿物形成的影响: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即从脱钾、脱盐和脱硅三个阶段性系列,形成蒙脱石、高岭石和三水铝石等。

气候与土壤类型之间的密切相关性:气候是土壤形成的外部总和地理环境要素。

(3)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成为五大成土因素中最重要和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将太阳能引进了成土过程,使分散在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营养元素向土壤聚积。生物赋予了土壤的肥力特征,推动了土壤的发育和演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主要因素。(4)地形因素

地形影响降水和太阳辐射、地形影响水分和物质的再分配、地形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5)时间因素

时间因素是土壤形成的强度因素,随着时间的延长,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对土壤的影响增强。

在上述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它们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

9 什么是土壤有机质积累过程?

有机质积累过程是在木本或草本植被覆盖下,土体上部进行的有机质积累过程。包括腐殖化过程、粗腐殖化过程和泥炭化过程。

10 简述土壤圈在地表圈层中的作用。

(1)土壤圈位于其它圈层之间的界面上,属于不同圈层的交换地带,是最活跃最富生命力的圈层之一。(2)土壤圈与其它圈层之间进行着各种元素的迁移与物质交换过程。(3)土壤圈的特征与性质是对过去和现在大气、岩石,水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记录与反映。

11 什么是土壤生态系统?

土壤生态系统(soil ecosystem)是指土壤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即土壤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构成的整体。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作为最活跃的生命层,是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特别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第一性生产者植物的主要生长场所。

土壤生态系统也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它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亚系统或称为陆地土壤生态系统。

12 什么是陆地生态过程?

陆地生态系统:地球陆地表面由陆生生物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是包罗整个地球陆地表层的“大系统”。

13 简述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过程?

14 论述根际微生物的作用?

1 对土壤养分循环、土壤腐殖质的积累和土壤结构的改良起到重要的作用。

2 根际微生物可以通过改善根际营养状况来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例如,豆科植物- 根瘤菌共生体和菌根植物共生体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3 微生物可以通过释放生长调节物质、铁载体(siderophore)和毒素影响植物的生长, 从而间接地影响根际各种物质的生物有效性。

第三章水圈及其生态过程

1 全球水循环包括哪些过程?

水循环的基本环节:降水、蒸发蒸腾、水汽输送、水分入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水汽输送是最活跃的环节之一。水汽输送,包括水汽输送和径流输送。

2 简述水循环的三种类型。

海陆间水循环,主要指海洋蒸发→水汽输送→陆上降水→径流入海这样的过程(但也不能排除有陆面蒸发→水汽输送→海上降水这种情况的存在),使陆地水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陆地水循环既包括内流区域蒸发造成陆上降水的循环,也包括外流区域造成陆上降水的循环。对水资源的更新数量虽然较少,但对于内陆干旱地区却有着重大的意义。

海洋水循环虽不能补充陆地水,虽然运行路径较短,但从参与水循环的水汽量来说,

该循环在所有的水循环中是最多的,在全球水循环整体中占有主体地位。

3 论述水循环的作用。

①水是所有营养物质的介质,营养物质的循环和水循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②水对物质是很好的溶剂,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能量传递和利用的作用;

③水是地质变化的动因之一,一个地方矿质元素的流失,而另一个地方矿质元素的沉积往往要通过水循环来完成。

④水对天气的影响。由于水分循环,使地球上发生复杂的天气变化。海洋和大气的水量交换,导致热量与能量频繁交换,交换过程对各地天气变化影响极大。各国极其关注海-气相互关系的研究。

⑤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生物圈中的生物受洪、涝、干旱影响很大,生物的种群分布和聚落形成也与水的时空分布有极密切的关系。生物群落随水的丰缺而不断交替、繁殖和死亡。大量植物的蒸腾作用也促进了水分的循环。

⑥水循环可以对土壤圈的形成、发展产生影响。

⑦水对地理环境形成的影响。

水在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相互置换,关系极其密切,它们组成了地球上各种形式的物质交换系统,形成千姿百态的地理环境。

作为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介质,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如沟谷、河谷、瀑布都是流水侵蚀的作用形成;溶洞、石林、石峰等喀斯特地貌都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

4 论述静水生态系统的环境特征。

界限明显。一般地说,湖泊、池塘和水库的边界较明显,远比陆地生态系统易于划定,在能量流、物质流过程中属于半封闭状态。

面积较小。世界湖泊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温带和近北极地区,除了少数湖泊具有很大的面积或深度外,大多数都是规模较小的湖泊。

湖泊的分层现象。温带湖泊有明显的热分层现象。湖泊水的表层为湖上层,底层为湖下层,两层之间形成一个温度急剧变化的层次,为变温层。

水量变化较大。湖泊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进出湖泊水量的变化。我国一年中最高水位常出现在多雨的7 - 9月,称丰水期;而最低水位常出现在少雨的冬季,称枯水期。

演替、发育缓慢。淡水生态系统发育的基本模式是从贫营养到富营养和由水体到陆地。

5 论述流水生态系统的环境特征。

水流不停。流水给生活在河流中的生物输送来营养,同时输出有机体的废弃物。因此,流水的生产力比静水高。

陆- 水交换。河流的陆水连接表面的比例大,也就是说,河流与周围的陆地有较多能量和物质交换。

氧气丰富。由于水经常处于流动状态,又因为河流深度小,和空气接触的面积大,致使河流中经常含有丰富的氧气。因而,河流生物对氧的需求较高,许多生物对含氧量下降很敏感,因而常把它们作为监测河水受污染程度的指标。

6 什么是水生态功能分区?其优点有哪些?

依据水域生物区系、群落结构和水体理化环境的异同、水生态服务功能以及水生态环境敏感性来划分。用于完整性地评价人类活动对水域环境的影响

优点:是协调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三方而的划分方法。并同时考虑自然因素以及人类

活动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基于以上方法的不足而提出的最新理念

7 什么是湿地?简述湿地的功能和作用。

湿地是指水陆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的自然综合体。我国河池全对湿地进行定义为,湿地是具有季节或常年积水,生长或栖息喜湿植物、动物,有泥炭积累或土壤发生潜育化三大特征的地域。

(1)调节功能:固碳、水土保持、盐度调节、净化水体、稳定气候变化、天然防洪与径流调节、地下水补给与排泄、营养物质的存储与循环、有机废物的存储与循环、人类排泄物的存储与循环、保持迁移、繁育和栖息地、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其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持生物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

(2)承载功能:发电、运输、畜牧业、农业,灌溉、野生动物资源、旅游休闲、人类栖息地和居住地、植物和动物栖息地和繁育地;

(3)生产功能:水、食物和薪材、药物资源和基因库、建筑和工业用的原材料

(4)信息功能:科研、教育和监测、唯一性、稀缺性或自然性和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

8 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 多样性: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生境类型的多样性和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2) 脆弱性:湿地生态系统处于水陆交界的生态脆弱带,因而易受自然及人为活动的干扰,生态平衡极易受到破环,受到破坏的湿地很难得到恢复。

(3) 高生产力: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其特殊的水、光、热、营养物质等条件使其成为地球上最富有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

(4) 过渡性:湿地既具有陆生生态系统的地带性分布持点,又具有水生生态系统的地带性分布特点,表现出水陆相兼的过渡性分布规律。

(5) 易变性:易变性是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性表现的特殊形态之一。当水量减少以至干涸时,湿地生态系统演潜为陆地生态系统;当水量增加时,该系统又演化为湿地生态系统,水文条件决定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状态。

9 什么是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是海洋中的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自然系统。

广义而言,全球海洋是一个大生态系统,其中包含许多不同等级的次级生态系统。

10 简述海洋生物的种类。

海洋生物根据其生活习性可分为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栖生物。

(1)浮游生物

海洋浮游生物是指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于水层中的生物类群。

它们一般个体微小,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薄弱或完全没有运动能力,只能随水流移动。

(2)游泳生物

游泳生物是一些具有发达运动器官和很强游泳能力的一类大型动物,包括海洋鱼类、哺乳类(鲸、海脉、海豹、海牛)、大型甲壳动物、龟类和海洋鸟类等。

(3)底栖生物

底栖生物由生活在海基底表面或沉积物中的各种生物所组成,是一个很大的水生生态类群。种类很多,包括了一些原始的多细胞动物,如海绵和海百合。

11 论述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12 论述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

第四章大气圈与气候变化

1 简述大气污染的主要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人为来源:工业源、交通源和生活源

自然源:火山爆发、森林火灾和土壤风化产生的沙尘等

2 论述大气生态系统的主要具体污染物及其来源。

主要污染物主要人为源

主要自然

主要污染

主要人为

主要自然源

粉尘燃煤设备火山喷

发,土壤

风化等

烃类

燃油、汽

车、化工

尾气

生物

SO2燃煤燃油设备、

冶炼

火山喷发硫化物化工废气

火山喷发、

沼泽

CO工厂、汽车尾气火灾、海

氨类工厂废气生物腐烂

NOX工厂、汽车尾气土壤CO2燃烧生物、海洋

3 什么是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污染指数:能够表示空气中首要污染物对空气污染程度的数值,也被称为环境空气质

量综合指数。

目前我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监测项目,统一规定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

和可吸入颗粒物,用0-500之间的数字来表示空气污染指数的数值,其中50、100、200分

别对应我国空气质量标准中日均值的一级、二级和三级标准的污染物浓度限定数值。

空气污染指数中的500,相当于对人体健康产生明显危害的污染程度。

4 简述空气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危害。

(1)二氧化硫的危害

来源:由含硫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采用含硫原料。在原油、煤以及铁、铜、铅、锌、铝矿石等许多原料中都含有硫。

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在干洁大气中可以滞留7-l4天,在水气充足的条件下,或者有其他

催化物存在,则只需1小时就可能被氧化成亚硫酸(H2SO3),而形成硫酸雾使人的视觉器

官感到刺痛。

二氧化硫易溶于水,当它通过人体鼻腔、气管、支气管时,多被官腔内的水分吸收、

阻留,变为硫酸、亚硫酸和硫酸盐,使其危害作用加强。还可以刺激上呼吸道内的平滑肌,

使其产生收缩反应,使气管、支气管通道变窄,引起刺痒。

如果连续吸入浓度为100 ppm的二氧化硫空气,支气管和肺部出现明显的刺激症状,呼吸受阻,肺组织受损伤。

(2)二氧化氮的危害

来源:主要来自于火力发电厂和其他工业燃料燃烧及硝酸、氮肥、炸药的工业生产过程。其中2/3来自煤炭及石油产品燃烧;1/3来自汽车的尾气。

二氧化氮(NO2)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人体呼吸器官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特别是对肺的危害作用,比SO2和NO都厉害的多,严重的导致肺气肿,甚至死亡。

NO2对肺、心脏、肝脏、肾脏以及造血组织等都可能产生破坏作用,特别是支气管哮喘病的发生与此有密切关系。

氮氧化物较难溶于水,因而能侵入呼吸道深部细支气管及肺泡,并缓慢的溶于肺泡表面的水分中,形成亚硝酸、硝酸,对肺泡组织产生强烈的刺激及腐蚀作用,引起肺水肿。亚硝酸盐进入血液后,与血红蛋白结合生成高铁血红蛋白,引起组织缺氧。

5 气候变化的概念。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

6 论述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以及危害。

来源:

化学性污染(煤气、液化石油气、煤炭等燃烧;吸烟;有机溶剂中的VOC)

物理性污染(氡;家用电器的电磁辐射)

生物性污染(尘螨等微生物)

危害:

高浓度苯蒸汽可引起急性苯中毒。轻度中毒会造成嗜睡、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胸部紧束感等,并可有轻度粘膜刺激症状。重度中毒可出现视物模糊、震颤、呼吸浅而快、心律不齐、抽搐和昏迷。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和循环衰竭,心室颤动,慢性苯中毒还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白血病。

被褥、地毯中孳生的尘螨、细菌会诱发皮肤过敏呼吸道等疾病。

7 论述局域性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物种的物候、行为、分布和丰富度、种群大小和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都已经发生了不同程度改变,甚至引起个别物种的灭绝。

降水和温度变化对物种物候与行为影响程度不同。

在欧洲25个鸟类孵化日期与春天气温密切相关,春天气温升高使孵化日期提前;

物种分布发生了改变。过去25年里,英国脊椎和无脊椎动物也向北或高海拔迁移;在南美栖息在山区和平原一些生物也都向北迁移;一些河流中棕色鳟鱼种群向高海拔迁移。

生态系统分布将发生改变,一些生态系统类型将被其它生态系统所取代。太平洋东北部森林带将移动500~1000m,高纬度一些森林类型将消失;寒温带生态系统类型将被地中海生态系统类型所取代,桦木林分布海拔高度上限将上升70m,目前桦木林和石楠将被榆树林所代替;北美五大湖南部北方针叶和阔叶树基面积下降,中部和南方树种轻微增加。

8 论述局域性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1)种植业

我国每年由于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现在预估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产量在总体上因全球变暖可能会减少5%~10%左右,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3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

(2)畜牧业

有利:温度升高和湿度增加将提高局域畜产品产量,暖冬对减少家畜的寒冷胁迫、降低家畜饲养取暖设施建设费用等具有不可忽视的经济优越性。

不利:温度升高将使病原菌更加适合寄主生活环境,有可能提高家畜发病率(例如疯牛病),对畜产品生产构成负面影响。气候及环境变化促使动物迁徙,将导致病原菌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可能增加家畜流行病的风险(如禽流感等)。

9 简述温室效应引起的问题。

(1)温度的普遍上升造成内陆地区冰川退缩、雪线抬升、南极冰川逐步融化、冰架面临坍塌、北极冰帽持续消融、北冰洋漂浮成年冰块不断融化使大量固态水融入大海,海水的受热膨胀会引起海平面上升。

(2)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地区洪水泛滥与环境灾害破坏、海岸线侵蚀、海水入侵内河、地势低洼地域的淹没与人口迁移等等,另外海水入侵,会打破原有地下水稳态平衡,使灌溉地下水水质变咸,土壤盐渍化加剧。霍乱等疾病的患者也可能增加。

(3)全球变暖还会使气候带发生移动,从而导致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变化,如果升温速度太快以至于植物无法及时适应,森林将遭到严重破坏,使已经紧迫的物种灭绝问题更加恶化,气候带移动还会影响降水,改变水资源的贮存、分配等,台风、干旱和洪水等自然灾害也会频发。

10 论述应对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主要策略。

1 技术性措施

(1)可再生能源技术

生物质能。生物质燃料是利用生物质资源(如农业和林业的有机物质或残留物、城市有机垃圾、能源农作物等)转换而成的一种能源(如热量、电能或交通用燃料)。

是当前世界上主要的补充化石燃料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可再生清洁能源之一。

风力发电。大力发展海上规模化风力发电场、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接入、电能储存技术等。

太阳光伏。包括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太阳光伏能、可再生能源取暖或制冷技术(空调)等。

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技术及氢能的利用、电动汽车及充电设施、清洁智能交通技术等。

清洁能源。清洁煤技术、清洁天然气、碳捕获及储存技术等。

核能技术。第四代核反应堆、核聚变、核安全技术、降低核废料、核辐射防护技术等等。

(2)温室气体的固定转换技术

物理法和化学法虽然可以制得新的有用化合物,但会产生一些副产物,而且消耗能量,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生物法固定主要是利用植物和光能自养型、化能自养型微生物。

(3)土地优化利用与覆盖技术

重视生态保护问题,在城市中做好自然生态的保护,包括水、土壤、大气等各种自然要素的保护、自然景观的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构建。

(4)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技术

化学控制法:

光催化净化技术去除甲醛等污染物。

空气负离子法

物理控制法:

加强通风换气,是最方便快捷的方法。

活性炭纤维、活性炭、空碳等吸附室内低浓度的甲醛等污染气体。

过滤法

生物控制法:

某些菌类能够去除空气中的VOCs

2、政策性措施

(1)实施碳交易

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气候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国际性公约,为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即:在20XX年至20XX年间,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5.2%。

(2)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英国政府在20XX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的概念。该白皮书从英国对进口能源高度依赖和作为京都议定书缔约国有义务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实际需要出发,着眼于降低对化石能源依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出了英国到2020年,CO2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以建立低碳经济社会的目标。白皮书要求通过提高资源的生产率,

以更少的污染获取更多的经济产出。

第五章生物圈与生态地球化学

1 简述生物圈的特点。

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现象。

生物圈具有整体系统特点,具体如下:

①高度复杂的有序结构

②源源不断的能量流动网络体系

③封闭循环的物质流动机制

④多层次的自我调节功能

⑤自组织过程的优化发展方向

2 简述生物多样性的4个内涵。

(1)遗传(基因)多样性:是指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间和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也称为基因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分类基本单位,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类的丰富程度。

(3)生态系统多样性或生境多样性:主要是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组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包括生境的多样性、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等多个方面。(4)景观多样性(傅伯杰等,2001) :是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

其中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最基础和最关键的层次,生态系统多样性则是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基础与生存保证。

3 为什么高的生物多样性能够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的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①增加了具有高生产力的种类出现的机会 ;

②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内,营养的相互关系更加多样化 ,为能量流动提供可选择的多种途径 ,各营养水平间的能量流动趋于稳定 ;

③增强生态系统被干扰后对来自系统外种类入侵的抵抗能力 ;

④增加了系统内某一个生物种所有个体间的距离 ,降低了植物病原体的扩散 ;

⑤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内 ,各个生物种类充分占据已分化的生态位 ,从而提高系统对资源利用的效率。

4 什么是智慧圈?

(1)智慧圈的概念是B.И维尔纳茨基的思想遗产。

他认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对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速度、方向和性质产生重大影响,从而成为强大的地质力量,决定生物圈演进到新的状态。

人类起的这个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不是由它的质量决定的,而是直接依赖于它的智力发展。(2)智慧圈是指经过人类智力活动改造的生物圈。

B.И维尔纳茨基说过“智慧圈是生物圈演化的许多阶段中的最新阶段,在地质史上的现在的状态。”

(3)侧重反映人已成为生物圈演化新的重要因素这个事实。

5 简述人类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

(1)人是生物圈中占统治地位的生物

人具有社会属性。

人类具有推翻生物圈的自我协调、平衡的力量。因此,人类利用科技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改变生物圈。

能通过各种手段预测他们活动的结果。

能大规模地改变生物圈,使其为人类的需要服务。

(2)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①改造生物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使生物圈向智慧圈发展

②人化自然、人工自然是人类改造生物圈的产物

人对生物圈的影响和改造,显著地改变着生物圈的面貌。随着人类的发展,生物圈的组成和结构,物质能量信息的迁移也在不断变化。

生物圈中越来越多的物质系统、生态系统逐步从原生自然向人化自然、人工自然转化。

③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分为负面的和正面的

负面影响: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正面影响:加快物质循环、消灭病虫害等

(3)生物圈对人类的影响

适应和依赖生物圈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条件

①人类必须适应环境条件,即适应生物圈的基本参数,以保持自己正常生理功能的实现。

②人类必需依赖于生物圈提供一切生活资料。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生物圈的基本结构要素,作为人类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生产发展永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6 什么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s)

在生物圈中,生物有机体经由生命活动,从其生存环境的介质中吸取元素及其化合物(常称矿物质),通过生物化学作用转化为生命物质,同时排泄部分物质返回环境,并在其死亡之后又被分解成为元素或化合物(亦称矿物质)返回环境介质中。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被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即物质的环境-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

7 简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驱动力。

自然驱动力:太阳辐射、光合作用、生物圈

人类因素:燃烧化石、土地利用改变、矿物开发利用

以碳循环为例:化石燃料燃烧、土地利用变化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驱动力

8 论述微生物参与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于生态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微生物参与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于生态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1)对于保持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平衡状态具有重要作用

(2)微生物的某些代谢活动会直接影响植物和动物的生命活动。

哲学与人生 知识点总结

哲学与人生知识点总结

哲学与人生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1.客观实际: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永远在运动变化发展, 按照本身特有的规律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 2.什么是人生客观实际:社会历史条件,个人主客观条件,人生不 同阶段不同特点 3.从实际出发对人生选择的重要性:组号任何事情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对客观实际的认识,就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选择;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选择会对人生起到负面作用;认识客观实际的关键是正确认识自己。 4.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客观认识自己,使主观符合 客观;自己的主观愿望要适应时代潮流;主动选择。 5.物质是运动的:事物都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分不开;运动是有 规律的。 6.人生行动的限制因素:自身的体力和智力;社会历史条件。 7.为什么说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第一,不同的行动造就不同的人生。 第二,人的成长只有在行动中实现,才能获得人生的体验和感悟。第三,只有积极行动才有精彩人生。 8.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路:选择决断之勇;克服困难之勇;坚持到 底之勇。

2.不承认差别和分期。和而不同是对人际和谐的基本阐释。人际交 往中,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利益一致的条件下达到求同存异,化解矛盾,实现总体上平衡和谐状态,是人们追求生存,求发展的共同利益决定的。 3.发展观: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不存 在。 4.发展——发展不是单纯数量的增加,不是重复。发展是事物自身 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5.新事物——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 发展前途的事物。 6.判断新旧事物不能仅凭出现时间的先后,也不能仅凭形式上现象 上是否新奇,而要看其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7.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它不是对旧事物的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既克服消极过时的又保留合理积极的因素,并增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事物发展不是笔直的,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8.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着眼于发展,立足于发展, 与时俱进。支持新事物,促进新事物的发展。要学会辨别新旧事物。要正确立理解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在

教综教育学高频考点归纳

教育学 一、各种《著作》 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 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4.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为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奠定理论的著作。 5.《林哈德与笃德》——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6.《政治学》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著作。 7.《理想国》柏拉图的著作。 8.《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昆体良的著作,西欧最早关于教育的著作。 9.“七艺”中的“四学”——几何算数音乐天文“三科”——文法、修辞、辩 证法。 10.“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于1903年出版了西方第一本以教育 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当时他在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自然科学方法。 12.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心理发展 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3.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廖世承。 14.我国第一本翻译过来的《教育心理学》书是房东岳。 15.贤江是我国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的学者。 16.“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易公教育 17.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动物界的教育》。 18.劳动起源论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19.愈《师说》 20.朱熹《四书集注》 21.培根《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从而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 下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2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 23.洛克《教育漫话》 24.卢梭《爱弥儿》 25.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指《诗》《书》 《礼》《易》《春秋》 二、各种名言 1.“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杜威。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孔子

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包括非生环境和生物环境。 (3)相互关系一相互作用:①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②有机 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种内竞争: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种间竞争、捕 食、寄生、共生。 2.环境: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 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环境的分类:①按性质分: 自然环境、非自然环境、社会 环境 ②按范围分: 宇宙环境(空间环境)、地球环境(地理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③按 主体分: 人类环境、 (生物) 环境 ④按影响分: 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4.环境因子 :生物有机体以外的 一切环境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分类:①按环境因子特点: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 ②按对环 境的反应: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非周期性因子。 5.生态因子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 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6.区别: 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 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7生态因子的分类:①按生命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 因子;②按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③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 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④按利用方式: 条件、资源;⑤ 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 子、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8.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是对生物的生存、生长、 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这个因子成为该生物限制 因子。 9.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这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 素称最小因。 10.耐受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 ,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 生物的耐受限度时 ,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两定律异同: 都是对生态因子数量的法则,但是前 者是决定植物的生长,最小因子增加有利于其生长,而后者生态因子的增加会使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1.限制因子定律 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 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 12.生态幅: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 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 (或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 )之间的范围称生态幅或生态价。 13.适应方式 :形态适应、行为适应、生理适应、营养适应。 性和1.生态学 :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1)有机体:包括生命的各组织层次 2)环境: 14. 适应: 生物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特

病理生理学重点归纳

三种类型脱水的对比 体内固定酸的排泄(肾脏): 固定酸首先被体液缓冲系统所缓冲,生成H 2CO 3和相应的固定酸盐(根); H 2CO 3在肾脏解离为CO 2和H 2O ,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即固定酸中的H + 以CO 2和H 2O 的形式进入肾小管 上皮细胞,进一步通过H 2CO 3释放H + 进入肾小管腔; 固定酸的酸根以其相应的固定酸盐的形式 被肾小球滤出; 进入肾小管腔的H + 和固定酸的酸根在肾小管腔内结合成相应的固定酸排出体外。 呼吸性调节和代谢性调节(互为代偿,共同调节): 呼吸性因素变化后,代谢性因素代偿: 代谢性因素变化后,呼吸性、代谢性 因素均可代偿: 酸碱平衡的调节: 体液的缓冲,使强酸或强碱变为弱酸或弱碱,防止pH 值剧烈变动; 同时使[HCO3-]/[H 2CO 3]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 呼吸的变化,调节血中H 2CO 3的浓度; 肾调节血中HCO3-的浓度。 使[HCO3-]/[H 2CO 3]二者的比值保持20:1,血液pH 保持7.4。 各调节系统的特点: 血液缓冲系统:起效迅速,只能将强酸(碱)→弱酸(碱),但不能改变酸(碱)性物质的总量; 组织细胞:调节作用强大,但可引起血钾浓度的异常; 呼吸调节:调节作用强大,起效快,30 min 可达高峰;但仅对CO 2起作用; 肾 调节:调节作用强大,但起效慢,于数小时方可发挥作用,3~5 d 达高峰。

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代偿性: pH仍在正常范围之内, 即[HCO3-]/[H2CO3]仍为20:1, 但各自的含量出现异常变化。失代偿性: pH明显异常,超出正常范围。 判定酸碱平衡紊乱的常用指标: pH值:7.35-7.45(动脉血) 动脉血CO2分压(PaCO2):33-46mmHg,均值40mmHg 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SB/AB):正常人AB=SB:22-27mmol/L,均值24mmol/L 缓冲碱(BB):45-52mmol/L,均值48mmol/L 碱剩余(BE):-/+3.0mmol/L 阴离子间隙(AG):12-/+2mmol/L,AG>16mmol/L,判断AD增高代谢性酸中毒

哲学与人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积极意义

一.哲学是什么? 教材上的定义是: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却说:哲学就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 两者的论述不同是因为角度不同。前者是从哲学的构成方面来说的,后者则强调了哲学对人生意义。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冯友兰先生的观点。 学习哲学的目的是指导人生,只有学以致用才是哲学最高的境界。 二.比较各哲学流派,我觉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最为直接有效。 下面,我将简单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宗明义,他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他要求我们的实践活动都要坚持物质第一性,客观看待我们的世界。可以说,马克思的唯物论思想是对唯心主义最彻底的打击。他对人们的思考方式,实践方式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人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实践的前提是认识我们的世界。有人把实践建立在“想当然”的基础上,论文格式因此有了空中楼阁这样的闹剧;有人把实践的成败寄托给“神仙魔法”,于是有了邪教这样的社会毒瘤。可见,认识的偏失直接导致实践的失误。好在,马克思主义用强有力的证据向我们展示了科学的认识方法,他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物质的,没有神仙魔法,要改变世界,要完善人生就只能靠自己去实践。因此,我相信,一个头脑清醒的人,才会有能力科学的规划自己的人生,而清醒的标准是什么?是能看清世界的本质,正确认识自我。可以说,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他不但指出了事物的联系,还提出了科学的方法论。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表明唯物辩证法有着科学的本质和惊人的魅力。对人生而言,辨证的看待人生,规划人生也极为重要。比如,眼下正处于高中阶段的我,我要知道我所面对的主要矛盾是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要学会抓住知识的重点;学科之间要统筹兼顾,清楚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还要有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勿容置疑,生活里处处都是哲学,处处都有辩证法。 历史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可以理解并运用这些辩证法,按规律办事,势必会有所斩获的。钱学森先生曾在一封信里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他的工作和生活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由此可见,一个懂得规划人生的人,就要辨证的看待自己的人生,为人生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目标,在不同人生的环境里用不同的方式自我发展。 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格塑造也极有帮助。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是贡献。历史也证明,任何违背人民意愿,伤害人民利益的行为都会被人民的力量所消灭。因此,马克思主义教会我们如何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如何去实现人生价值。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作为这个国家的一员,我很欣赏里根总统的那句名言:不要问祖国给了你什么,先问问自己为祖国做过什么。是呀,当我们这样或那样抱怨我们的社会时,我们问过自己的责任吗?问过我们为国家贡献过什么吗?如果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只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这样的人生还算有意义吗?古往今来,死去的王侯将相多得多,但能被人记起的又有几人。能被人们记住是大义凌然的民族英雄,是甘于奉献的正人君子。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赋予人生以目的和意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心灵深层的伟大创造,其主旨即在于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地升华,论文格式在精神境界的升华中崇高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修养与创造,是人们追求崇高的过程,也是使人们自己崇高起来的过程。 参考文献: 《哲学常识》——人民教育出版社 《西方哲学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央党校出版社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高中考点归纳重点总结

知识点归纳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教育观: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目标: 1.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3.造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终身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最终奠基人是教育家:保罗·朗格朗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 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 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在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 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 结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综合,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物环境:A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a大气候:离地面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B小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领接环境/b小气候:生物所处的局域地区的气候 大环境直接影响小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反作用环境。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CO2 、H2O 、食、天敌……)分类:A性质:1气候因子 2土壤因子 3地形因子 4生物因子 5人为因子B有无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 2非生物因子C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动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地) 2非密度制约因子(气候,降水)D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引力,光强)2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四季,潮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或间接作用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地域某种生物余姚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之歌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的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光质的生态作用:尽管生物生活在日光全光谱下,但不同的光质对生物的作用是不同的,生物对光质也产生了选择性适应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 波长的辐能,这个带对应于辐射能流的最大节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植物物种间对光照强度表现出的适应性差异,是已进化的两类值物间的差异:1阳地植物 2阴地植物 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1昼行动物 2夜行动物自然条件下,动物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常常是由光照强度决定的,当光照强度达到某一水平时,动物才开始活动,因此不同季节随着日出日落的时间差异,动物活动时间也有变化 生物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1 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2 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3 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才能开花的植物 4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 动物的光周期现象:A繁殖的光周期1 长日照动物 2 短日照动物 B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 C换卖鱼换羽毛的光周期现象 D动物迁徙的光周期现象

《生理学》各章知识点 总结

精心整理 生理学基础总结 绪论 I.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命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及生殖。 3.兴奋性是指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 4.胞外液。 5.信息,使反债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一致,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 负反馈调节是指受控部分的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回馈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相反.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方式主要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是只取决于膜两例物质浓度差进行转运的一种方式出胞和入胞作用 易化扩散是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特珠蛋白质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电一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分为载体转运和通道转运两种。 载体转运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争议抑制性; 通道转运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又可分为化学门控信道、电压门控信道和机械门拉信.吞饮 动。它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由去极化和复极化构成,是Na +内流与K +的外流及Na +—K +泵转运共同形成的、其引起取决于阈电位, 阈电位是使膜上Na +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 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特性和不衰减的可传播性。 3.肌肉收缩是指肌肉的长度缩短或张力增加.其过程包括肌细饱的兴奋、兴奋一收缩耦联,收缩三部分,主要步骤如下图

血液 1. 占体重的 2. 透压) 3. 对保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血浆蛋白产生胶体渗透压,主要成分是白蛋白,具有免疫功能。 作用是:能使组织液中的水分渗入毛细血管以维持血容量及调节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 等渗溶液是0.9%Nacl,5%葡萄糖溶液。 4.血浆的正常酸碱度:PH7.35-7.4 5.低于7.35为酸中毒,高于7.45为碱中毒。 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我国成年男性红细胞数为(4.0-5.5)x1012/L;成年女性为(3.5-5.0)x1012/L。6.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Hb)。 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为120一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称为贫血。 7.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包括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血沉,红细胞叠连)、渗透脆性(溶血,低渗溶液)。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愉O2和CO2以及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 红细胞原料是蛋白质和铁(缺铁性贫血),成熟因素是维生素B12,叶酸。 8.正常成人的白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吞噬作用和 免疫作用。 9.正常成人血小板有(100一 其主要功能为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和生理性止 A抗原与 。 )和 也是由于K+外流产生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由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过程组成,但复极化比较复杂,持续时间较长动作电位共分为五个期,即 去极化期(Na+内流形成)、 复极化l期(快速复极初期,K+外流形成)、 2期(缓慢复极期也称平台期,K+外流和Na+内流形成)、 3期(快速复极末期,K+外流形成) 4期(静息期,离子泵转运形成)

哲学与人生教学反思

《哲学与人生》教学反思与感悟 彬 县 职 教 中 心 田小锋

《哲学与人生》教学反思与感悟 彬县职教中心田小锋 随着国家对中职学校的教材改革,《哲学与人生》课也在教材的整合与提升过程中被中职学校作为德育教学必修课程供学 生使用。它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既是对哲学课程的重大创新,也是发挥哲 学指导作用和解决人生问题的体现,是中职学校一门全新的德育必修课程。通 过本门课程,教会学生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 的人生态度,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积极在社 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哲学与人生》更新教育理念,更突出了职教特点。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该课程教学进行初步探索,已在教学中取得一定成效。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知识亮点 在《哲学与人生》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地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千方 百计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 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充分信任学生, 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创设自主学习氛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 探究,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使 每个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来学习理论知识,并通过自身的理解牢牢掌握,增强 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哲学是照亮人生道路的灯塔,学生有许多困惑,需要得到哲学思想的引 领。哲学是点燃人生智慧的火炬,学生有必要掌

握初步的哲学思维方法。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必须学习《哲学与人生》。作为教师,应从学生成才发展的终极意义来看待这门课程,而非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完成学校指派的工作。这样,教师就会有上好该课程的使命感 和责任感,就会投入足够的热情和充分的精力去研究。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 教师也不要气馁,更不能轻易放弃。在教学中,教师要刻苦钻研教材内容,找 出知识亮点,将其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所谓知识亮点,就是教学内容中内涵 最丰富、意义最深刻、实用价值最大、表述最精彩东西。例如,教学“事物发 展的永恒性及本质”时,运动、变化、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发展的实质、量 变的含义、质变的含义、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及方法论要求等知识点就是亮点。 通过对知识亮点的突出,知识条理就更加明晰,学生就更容易接受,枯燥乏味 的课堂教学也得以改变。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 要提高《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就必须让学生求之于知,激之 于情,强之于志,悟之于理,践之于行,养之于能。在课堂上解放学生的脑,让 其自由思考;解放学生的口,让其自由讲,让德育课真正“活”起来。 1、采用活动化教学方式。青少年听课存在“以兴趣为主导” 的倾向,对枯燥、单调的教学内容比较排斥。因此,教学时, 教师可使用图片、音像资料等教学工具,将枯燥的基本概念和 理论渗透在具体、有趣的实际案例中进行讲解。根据学生的心

教育综合-知识点整理-代表人物整理

教综部分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并颁布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4年癸卯学制 1902年曾拟订《钦定学堂章程》即,未及实行。1903年清政府命张百熙等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又称癸卯学制),这是废除后第一个正式颁布施行的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中国奴隶社会的教育,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名产生于西周,但“六艺”的起源早在原始社会已产生。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旧有的统治秩序被彻底打乱,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都在发生深刻变革。“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衰落,而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新教育形式──私学开始兴起。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董仲舒提出,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帝王对科举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 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着作的总称。元代将《四书》作为教育和考试的内容,开创科举新先例,并得到了后世的沿用。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生态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

生态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①原地观测 ②受控实验 ③生态学研究方法分析 2.原地观测的容: ①野外考察 ②定位观测 ③原地实验 3.生态学综合研究的研究方法: ①资料的归纳和分析 ②生态学的数值和排序 ③生态学的数学模型和仿真 4.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 ①层次观 ②整体论 ③系统学说 ④协同进化 5.生态学研究的组织层次 基因—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 6.名解: 受控实验: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与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 协同进化:两个或多个物种在种群动态上的相互影响彼此在进化过程和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 7.原地观测:指在实地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 第二章野外环境生态因子的观测 1.名解: 环境因子:组成环境的所有要素的总和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地形因子: 气候因子: 溶解氧:在水中溶解分子态的氧 电导率:电导反应了水中含盐量的多少,水越纯净,含盐量越少电阻越大,电导越小。 色度:颜色,浊度,悬浮物等都是反应水体外观的指标 2.生态因子的分类 按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 按性质分:(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生物因子(4)地形因子(5)人为因子 按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1)密度制约因子(2)非密度制约因子

按生态因子稳定性:(1)稳定因子(2)变动因子 3.地形因子包括哪些? 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海陆位置经纬度坡度 4.气候因子包括那些数据? 太阳辐射强度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大气降水风速风向降水量 5.地温(土壤温度)用曲管地温表测量;大气降水用雨量器和雨量计测量;空气湿度用温度计或干湿球温度表测量。 6.水样的采集:现场测定的有PH值、电导率和溶解氧。 7.色度的测量方法: ①铂钴标准比色法 ②稀释倍数法 ③分光光度法 8.了解GPS 统,称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GPS是由美国国防部研制建立的一种具有全方位、全天候、全时段、高精度的卫星导航系统,能为全球用户提供低成本、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精确定时等导航信息,是卫星通信技术在导航领域的应用典,它极提高了地球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生态学观测的取样设计 1.取样的定义与类型:抽取其中一部分作为样本来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进而推断总体的特征,这个过程成为取样。 ①主观取样 ②客观取样(概率取样法) 2.客观取样包括哪些取样方法并了解各取样方法: ①随机取样:样方的设置是随机的,即每一样品单位被抽取的机会是相等的;一般随机取样的方法是将研究地区放入一个垂直坐标中用成对的随机数作为坐标值来确定样方的位置。(缺点:在实际研究中往往难以确切设置,尤其是地形复杂等地;优点:可用于统计分析)②系统取样:根据某一规则系统的设置样方,也叫规则取样;在大多数情况下,先用地形等因素确定第一个样方设置(优点:取样简单,样品分布普遍,代表性强,在植被变差较小的情况下效果好;缺点:好坏不能客观评价,数据也不能进行统计分析) ③限定随机取样(系统随机取样):是系统取样和随机取样的结合,兼有二者的优点,先用系统法将研究地段分成大小相等的区组,然后在每一小区再随机地设置样方(优点:每个区组每个样品被抽取的机会更大,且数据可进行统计分析;缺点:在野外可能更费时间) ④分层取样:将研究地段按自然的界限或生态学标准分成一些小的地段,小地段的划分不是统计学方法,而是自然的界限或生态学的标准(优点:简便易做,也是应用最多的方法;缺点:小地段的大小一般是很难知道的,不等的所以难以进行统计分析) ⑤集群取样:是一种二维水平取样,即首先随机选取样点,在每一个样点取一些样方(而不是一个样方),在这特殊调查中更有效,可有多种设计方案,根据所研究的对象不同而有差异 ⑥环境因子取样:对环境因素,某些因子的值只与样方位置有关 3.群落的最小面积的定义及几种需要了解的群落最小面积

生理学重点总结

生理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 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二.内环境和稳态:体液量(占体重的60%):细胞内液40%、细胞外液20%(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 1.内环境: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2.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称为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三.生理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神经调节是主要调节形式,基本过程:反射。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作用迅速、准确、短暂。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 自身调节:心肌细胞的异长自身调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的自身调节,小动脉灌注压力增高时血流量并不增高的调节都是自身调节。 四.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 负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是一种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钠通道的开放和钠内流互相促进等。 五.应激与应急 参与应激反应的主要激素: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参与应急反应的主要激素: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A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1.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体镶嵌模型.基本内容①基架:液态脂质双分子层; ②蛋白质:具有不同生理功能; ③寡糖和多链糖. 2.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被动转运: ⑴单纯扩散:小分子脂溶性物质、顺浓度、不耗能。如O2、CO2、NH3等。 ⑵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不耗能、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包括离子通道和载体转运转运(葡萄糖、氨基酸等)。载体转运的特异性较高,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主动转运: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逆浓度、消耗能量。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离子泵钠泵)和继发性主动转运(肠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 出胞和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出入细胞的方式。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神经细胞分泌递质属于出胞作用;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吞噬异物属于入胞作用。 二.细胞的跨膜电变化1.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兴奋性与与阈刺激:反变关系,阈刺激增大表示细胞兴奋性下降。 刺激的三要素:刺激强度(衡量兴奋性的客观指标)、刺激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 2.静息电位RP: ⑴概念: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差。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外相对为正,膜内相对为负。 极化: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状态。 去极化:电位差的数值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称为去极化或除极。 超极化:电位差的数值向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 复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 ⑴形成条件: ①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离子不均匀分布); ②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通透。 ⑵形成机制:K+外流的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不消耗能量。 ⑶特征:静息电位是K+外流形成的膜两侧稳定的电位差。 3.动作电位AP ⑴概念: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动作电位主要成分是峰电位。 ⑵形成条件:①细胞膜两侧存在浓度梯度差;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③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阈上刺激。 ⑶形成机制:动作电位上升支--Na+内流所致;动作电位下降支--K+外流所致。 ⑷动作电位特征:①产生和传播都是“全或无”式的;②传播的方式为局部电流,传播速度与细胞直径成正比;③动作电位是一种快速、可逆的电变化;④动作电位期间Na+、K+离子的跨膜转运是通过通道蛋白进行的。 ⑸兴奋的周期性变化: 绝对不应期:锋电位,兴奋性降至0,多大刺激也不兴奋 相对不应期:负后电位前期,兴奋性低于正常,阈上刺激才兴奋 超常期:负后电位后期,兴奋性超过正常,阈下刺激即兴奋 低常期:正后电位,兴奋性低于正常 ⑹.局部电位:细胞受刺激后去极化未达到阈电位的电变化。 特点:①不是全或无;②可以总和;③电紧张扩布。 ⑺.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是产生动作电位,因此兴奋的传导实质上是动作电位向周围传播。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直径大的细胞电阻较小传导速度快。有髓鞘的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以跳跃式传导,因而比无髓鞘纤维传导快。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是“全或无”式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减小。 三.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1.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⑴兴奋收缩耦联过程:耦联因子Ca2+、结构基础三联体

《哲学与人生》第2课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说教材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的第2个课题。《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一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道路》,主要涉及辩证唯物论部分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这节课侧重点是“如何通过积极行动,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着重阐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引导学生要敢于行动、善于行动,人生行动要遵循客观规律。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对哲学观点有了初步了认识。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他们的年龄多集中在15、16岁,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在树立行动意识,敢于行动、善于行动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三说教学目标 在对教材结构和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之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物质运动及规律的有关知识,了解人生行动的特点、意

义,了解人生行动的制约因素,理解人生与行动的关系。 2 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用积极的行动构筑辉煌的人生 3 情感目标: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生行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增强人生行动的效率。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事物运动的规律性,对于人们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有重要指导作用,特别是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2.敢于行动,善于行动。 学生的认识水平特点决定了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易产生疑惑。要正确引导学生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才抽象,教师对此要讲清、讲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人生存在于行动中。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说教法学法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使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课知识对于处于中职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运用Flash 动画、图片、文字材料等资料,设置情境。通过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创设积极民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

最新2018《综合素质》知识点总结资料

2018《综合素质》重点总结 板块一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教育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1、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2、教育内容的基础性: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未来劳动者素质和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的教育,让受教育者拥有一般学识。 3、教育空间的开放性:是安排灵活与组合适当的、生动活泼的开放性教育场所,积极开拓获取知识的来源和获得发展的空间,重视利用课外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4、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5、教育价值的多元化:必须满足学生个体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其特长及潜能。 6、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7、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坚持因材施教,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8、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包括整个教育过程和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途径 教育活动的基本实现方式——课程与教学,学校管理活动及课程以外的教育活动。

(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2)把握课改精神,实施新课程 逐步建立起的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即使学生发展为一个“整体的人”。 (3)学校管理、课程教学以外的各种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中学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 2、方法 (1)教师成为素质教育者 (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3)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 (4)正确运用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四)实施素质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实施素质教育,批评应试教育,并不是否定以往的基础教育 2、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改革考试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健全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 3、实施素质教育不会降低教育质量 4、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发展特长: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还是课堂教学 5、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二、学生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1、概念 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 2、内涵 源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保障与措施 1、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的 2、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3、素质教育体现的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的统一 (三)现代“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恢复生态学复习重点归纳

《恢复生态学》复习纲要 1、恢复生态学的概念和内涵 定义:研究生态系统退化机理、恢复机制和管理过程的科学。 恢复生态学是一门关于生态恢复的学科。恢复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分支学科,但它又是环境学、地理学、林学、农学、草地学、湿地学、海洋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2、生态恢复的机理 通过排除干扰、加速生物组分变化和启动演替过程使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到某种理想的状态。 3、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 自然因素:全球气候变化(如暖干化)、自然灾害(火灾、水灾等)、外来种入侵(包括人为引种后泛滥成灾的入侵)。 人为因素: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采挖、长期不合理的灌溉、矿山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工农业污染等。据Daily(1995)对人为因素造成的退化生态系统排序:过度开发占34%,毁林占30%,农业活动占28%,过度收获薪材占7%,生物工业占1%。 人为干扰:过度开发、毁林、农业活动、过度收获薪材、生物工业、化学污染、深林砍伐、露天采矿、旅游、探险等。 自然因素:物理因素,水灾、火灾、冰雹风暴、洪水、地震、泥石流干旱胁迫、海岸和河岸冲击等;生物因素,生物入侵、病虫害侵袭、伤害和放牧。 4、什么是生态因子,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是什么 定义: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特点:综合性、主导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阶段性、限制性、间接性和直接性。 5、种群的基本参数有哪些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种群和年龄结构和性比 种群的三个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6、景观生态恢复目标、原则和步骤

生理学常考重点章节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3.体液是人或动物机体所含液体的总称。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和组织间液。细胞外液又称为内环境。 4.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5.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如温度、pH值等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6.稳态的意义:是细胞行使正常生理功能以及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生理功能的调节分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我调节。 8.神经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的反射弧。反射弧由五个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9.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的组织、细胞影响其功能活动。体液调节分为:远距分泌(又称全身性体液调节)、旁分泌(又称为局部体液调节)、自分泌、神经分泌。 10.自身调节指机体的一些细胞、组织或器官能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11.神经调节的作用迅速、定位准确、持续时间短暂。 体液调节的作用相对缓慢、广泛、持久,对于调节一些相对缓慢的生理过程。自身调节作用较小,仅是对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补充。 三者互相协调配合,使得机体各项功能活动的调节更加完善。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简单物理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 2.影响单纯扩散的因素:①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②膜两侧该物质的浓度差③温度 3.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进行的跨膜转运。 4.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特点:①特异性高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 5.经通道的易化扩散是指带电离子顺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具有以下特征:①离子的选择性②转运速度快③门控特性 6.主动转运特点:①耗能②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 7.原发性主动转运 钠-钾泵:实质:①一种特殊的蛋白质②具有ATP酶的活性③分解ATP释放能量④供Na+、K+逆浓度梯度运输。 特点:钠泵每水解1分子ATP可逆着浓度梯度将3个Na+移出细胞外,2个K+移入细胞内。 钠泵活动的意义:①建立和维持的Na+、K+在细胞内外的浓度梯度是细胞生物电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②细胞内高K+浓度是细胞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的③维持细胞内液的正常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④细胞外较高的Na+浓度所贮存的势能可用于其他物质⑤具有生电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