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真题专题分类诗歌艺术手法

高考语文真题专题分类诗歌艺术手法
高考语文真题专题分类诗歌艺术手法

诗歌艺术手法

【母题来源】2019年高考浙江卷20题

【母题原题】

1.【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诗歌前两联属于环境描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宁谧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这些诗句都属于侧面描写。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直接描写,“吟哦”“任狂疏”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写出了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总之,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命题意图】这是一道考核诗歌的表现手法的题目,属于艺术手法的考核,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试方向】近年来诗歌鉴赏题目,重点放在诗歌的内容的概括、情感的探究和手法的赏析上,诗歌的艺

术手法的考核一般都给出答题的方向,如此题中明确考核“多种手法”。

【得分要点】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本题所考查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题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游终南龙池寺

孟郊

飞鸟不到处,僧房终南巅。

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

步出白日上,坐依清溪边。

地寒松桂短,石险道路偏。

晚磬送归客,数声落遥天。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以“游”为线索来贯穿全篇,行踪不定,视角多变,取景有独到之处,因而目接心想的景观与感受显得奇特、新鲜。

B.“步出”句突出山势巍峨,人行如在太阳上头;“坐依”句写出山景清幽,游客依溪而憩,这是以主观感觉反映客观环境。

C.“地寒……”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山中景象:环视山野,天寒地冻使得松树桂树都矮了,山石险峻,使得道路更加偏僻。

D.尾联余韵悠长,让人回味:山寺敲响晚磬,专为依依不舍的游者送行,游者渐行渐远,磬声悠扬,飘落在遥远的天边。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整首诗歌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D项考核手法,其余选项考核内容,B项,“‘坐依’句写出山景清幽,游客依溪而

憩,这是以主观感觉反映客观环境”分析错误,“坐依清溪边”是说诗人独坐在清溪之边,碧澈的溪水在脚下流淌。这是实写眼前之景,不是以主观感觉反映客观环境;C项,“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山中景象”分析错误,“地寒松桂短,石险道路偏”,地寒而松桂见短,精确传写了高寒静远的景象,诗人极目远眺,环视山野,满山的松树和桂树都象是由于地寒而生长得短小了,原本崎岖的山路因为险石的遮拦而益显崎岖幽隐,这里没有使用对比手法;D项,“专为依依不舍的游者送行”分析有误,“晚磬送归客,数声落遥天”,写诗人在这静谧的气氛里不觉由日高坐到日落,直到山巅古寺里传来晚磬,才恋恋不舍地起身归去。故选A。

2.有人评价“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有一大妙处是虚实结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虚实结合:①“龙在”句属于想象,是虚写,作者突发奇想,池水澄澈清莹,大概是龙潜于此而致。②“雨开”句写眼见,是实写,雨过天晴,山色显得格外清朗、明净、鲜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赏析诗句,可以结合诗句具体内容,从诗句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比如本题题目是“有人评价‘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有一大妙处是虚实结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题干已经明确指出要求赏析的诗句“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的角度是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在作答时只要结合具体内容的内容分析诗句“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是如何运用形式结合这种表达技巧的即可。“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出句“龙在水长碧”

写诗人在溪边看到溪水如此澄澈,突发奇想,一定是因为这溪水里有龙潜于此吧,才致使溪水如此长久澄澈,是诗人想象,属于虚写。对句“雨开山更鲜”是说雨过天晴,山色显得格外清朗、明净、鲜润,是对山中雨过天晴之景的实写。这联一虚一实,虚实结合既写出了山间雨过天晴之后山间景色的明朗、鲜润,也写出山间溪水的清澈,表达了诗人对清新明朗山间美景的喜爱之情。

【题源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河北民

王安石

河北民,生近二边①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②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②,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③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注)①二边:指北宋与契丹、西夏接壤的地区。②一作“依”字,一作“悲愁天地白日昏”。③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曾对侍臣谈到自己有二喜:“比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久服,边鄙无虎,二喜也。”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王安石早年的诗歌创作有取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关心政治、同情百姓疾苦,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

B.“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两句,开门见山地点明了黄河以北地方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而边民“长苦辛”只是因为北宋与契丹、西夏两族连年的战乱。

C.诗歌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感叹的口吻颂扬“贞观之治”的美好,表达了对北宋时政的批判和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D.黄河以北的边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南逃荒求生;河南虽然丰收,老百姓也是缺粮断餐,从而暗示出“长苦辛”不是河北之民所独有,河南之民以及其他内地之民无不如此。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从“澶渊之盟”到宋夏和议,边民“长苦辛”主要是因为北宋朝廷屈辱的妥协。从“事夷狄”可以看出不是因为战乱。故选B。

4.为了表现河北民的“苦辛”,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对比。北宋国势江河日下,与唐朝的贞观盛世形成强烈反差,诗人有感于民不聊生的惨象,通过今昔对比针砭时弊。

②铺陈(渲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

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六句,紧扣开篇“长苦辛”三字而来,层层深入地铺叙了百姓深受压迫之苦,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③正侧结合。“悲愁白日天地昏”形容边民的悲愁之气犹如阴云惨雾,弥漫天空,致使白日为之无光,

天地为之昏黑,此为正面描写。“路旁过者无颜色”指出道旁行人见此惨象,也不禁感到悲痛欲绝,神情黯然,此为侧面描写。通过正侧结合,使百姓的苦难生活更为深入人心。

④夸张。“悲愁白日天地昏”,边民的悲愁之气令天地昏暗,表现其程度之深。

【解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作答时般要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主要从表现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等角度作答。诗的开篇“河北民,生近边长苦辛。”这两句诗突出“近”与“长”

二字,黄河以北边地的人民因“生近一边”而长期饱尝辽、西夏的侵扰之苦。接下去,诗人选取了一组典型材料,具体描写“河北民”的“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黄河以北边地的人民家家养儿育女,让他们男耕女织,结果是“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全都上缴朝廷,以供奉辽和西夏的贵族。反映河北民深受赋税之苦。“今年大早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天灾人祸,饥馑加徭役,“河北民”的苦辛更不堪言。“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诗人以此景物描写和夸张之笔续写百姓之苦,“悲愁白日天地昏”,此为正面描写。“路旁过者无颜色”,此为侧面描写。通过正侧结合,使百姓的苦难生活更为深入人心。诗的最后两句“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诗人将“贞观之治”与北宋王朝“守内虚外”政策所造成的积弱积贫、边患严重的社会现实相对照,表现了诗人对北宋王朝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作答时,考生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

【点睛】

表达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主要有动静衬,以乐景衬哀情等;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对比。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题源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菩萨蛮

纳兰性德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注)。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注)桃花月:农历二月,代指与妻子在一起的青春时光。

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从字数的角度看,词的体式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依据这个规则,可以判断这首词就属于小令。

B.这首词描述的是北方边塞之地,由朔风、雪、画角、塞马等意象可知,这些意象营造出荒凉苦寒的氛围。

C.由“三更”到“残星”,即半夜到天欲曙,词人因边塞动荡不安,不能施展抱负而失眠,甚至流泪。

D.本词的最后两句,运用视听结合、以景结情等艺术手法,突显了边塞特征,意境苍凉而又不失刚劲。【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词人因边塞动荡不安,不能施展抱负而失眠,甚至流泪“错误。

“倩魂犹恋桃花月”,此言梦醒后犹眷恋着梦中的美好的时光。“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意谓夜半无眠,耳畔传来声声画角,更令人惆怅难耐,遂觉枕边孤清凄冷,犹如枕在一片薄冰上。梦境与梦后之境形成强烈对比。梦中是与爱妻共度美好时光,而梦后则是塞上苦寒荒凉。如此对比便更突出了眷念妻子,怨恨别离的情怀。故选C。

6.这首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案】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朔风”“雪”等意象渲染了苦寒萧瑟的氛围,为实写;想象与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为虚写。虚实结合扩展了词作的意境,引发联想,表达对妻子的思念。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

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此题可结

合词的注释,抓住上片的关键词,通过联想来体会其表达的情感。由“朔风”“三更雪”可联想到北风猛烈,雪大寒冷的实景;由“倩魂”可联想到梦境,由“桃花月”的注释可知,词人是写在梦中与妻子欢乐的时光,为虚写。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把词人的思念亲人的思想情感强烈的表达出来。

【题源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驿二首(其一)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该诗是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后,被押赴元都途经金陵时所作。②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草合离宫转夕晖”与“孤云漂泊”道出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南宋朝廷沦亡了,诗人也漂泊无依了。

B.颔联写山河依旧、人事已非,深刻揭露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情怀。

C.颈联“满地芦花和我老”一句,诗人由芦花洁白如发联想到自己,寄寓了自己对青春不再的深切感伤。

D.尾联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异曲同工,表达了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英雄气概。

【答案】C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语言。解答本题注意每个选项一个考点,每个选项对应一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语言主要是风格不正确,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项,“寄寓了自己对青春不再的深切感伤”错误,“满地芦花”写白花如发和我一样苍老,形象地刻画了诗人为国担忧而满头白发的形象,表达的是作者国破之恨、家亡之仇、飘离之苦,故C错误。

8.本诗中,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首联通过描写。荒草离宫、夕阳西沉、孤云飘荡等荒芜衰败的景象,寄寓作者对国家沦亡的痛楚和自身无所依傍的哀伤。

(2)用典。本诗多处化用典故。如“旧家燕子”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道尽家国巨变的沧桑之感和黍离之悲。“啼鹃带血”化用“杜鹃啼血”的典故,表现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

(3)对比(反衬)。颔联用依然如故的青山绿水与经战争摧残后城池颓坏、人民流离的惨状对比,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鉴赏中表现手法和情感。解答本题考生需明确表现手法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抒情方式,描写手法,结构方式,修辞手法等。本题可以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抒情方式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情与景的关系还有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托物言志、借助典故抒情、和引用抒情。这里运用了借景抒情、借助典故抒情。也可以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这里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当然考生如果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也是可以的,本题对此不作过多阐述,比如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答题思路一般为:点出手法+具体分析+表达效果+作者情感。作者情感很明显的一般都要点出。情感的把握需要联系全篇以及结合重点语句分析。

本诗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首联“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夕阳落照之下,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残状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却又不忍离去,因为它是百年故国的遗迹,大宋政权的象征,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为之效命的亲人,看到了为之奔走的君王。通过描写“荒草离宫”、“夕阳西沉”、“孤云飘荡”等荒芜衰败的景象,寄寓作者对国家沦亡的痛楚和自身无所依傍的哀伤。一个处境悲凉空怀“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复国壮志的爱国者的形象随之跃然纸上。本诗多处化用典故。如“旧家燕子”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拟人化的传神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在哭,整个金陵也在哭,道尽家国巨变的沧桑之感和黍离之悲,亦使悲凉凄惨的诗人自身形象更加饱满。“啼鹃带血”化用“杜鹃啼血”的典故,“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尽管整个金陵城都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中,我也不愿离她而去,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我的挚爱。但元军不让我在此久留,肉体

留不下,就让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伴陪您吧。此联与诗人《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本诗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依旧,可短短的四年间,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见。用依然如故的青山绿水与经战争摧残后城池颓坏、人民流离的惨状对比;“元无异”“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设置,揭露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将诗作的基调进一步渲染,使诗作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转夕晖”之“转”字用得更是精妙到位,尽显状元宰相的艺术风采:先是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进而与“孤云飘泊复何依”

相照应,引发出诗人万里长江般的无限悲恨,无限怅惘。一个处境悲凉空怀“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

复国壮志的爱国者的形象随之跃然纸上。

【题源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青玉案

无名氏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注)①社日:指立春以后的春社。②停针线:《墨庄漫录》说:“唐、宋社日妇人不用针线,谓之忌作。”9.这首词主要借助________这一意象,表达了________之情。

【答案】针线(游子)思归或(思妇)怀人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和意象。解答本题考生要注意本词的主人公。本词的主人公可以是游子,上片虚写妻子思念“我”而“停针线”,下篇实写自己羁旅在外,见衣衫破损无人以“针线”缝补而思念妻子,上下片借“针线”一词相互照应。词人以“针线”作为联系妻子和自己的媒介,寄托了对妻子思念的感情。本词的主人公也可以是妻子,上片实写“我”因思念游子而“停针线”,下篇虚写游子羁旅在外,见衣衫破损无人以“针线”缝补而思念妻子,上下片借“针线”一词相互照应。词人以“针线”作为联系游子和自己的媒介,寄托了怀人的感情。诗人抛弃了陈旧的套式,从夫妻这一特殊的关系着眼,选择了日常生产中最普通的“针线”情节作为表达情感的契机,这样就具体而不抽象,真切而不矫饰。综上,这首词主要借助“针线”这一意象,表达了(游子)思归或(思妇)怀人之情。10.简析这首词对照艺术的特点。

【答案】①人与物的对照,借双飞的燕子反衬自己的孤独寂寞。

②今与昔的对照。过去,社日时一起郊外踏青,居家时缝补衣服,而如今却天各一方,倍感孤寂。

③实与虚的对照。上阕写游子对闺中思妇的想象之词,是虚写;下阕写游子当下的处境,是实写,或

者上阕写闺中思妇的孤独处境,是实写;下阕写闺中思妇对游子的想象之词,是虚写。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这里只要求考生简析这首词对照艺术的特点。解答本题可以从人与物、今昔、虚实对照的角度赏析。人与物的对照,在这社日来临,百无聊赖之际,妻子因思念异乡的丈夫而愁绪万端。诗人用春燕的成双反衬夫妻的分离,不用细致的描写,一个忧伤憔悴孤独寂寞的思妇的形象便如在目前。今与昔的对照,“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今日”数句,点明所处之境地,“已”字、“犹”字呼应,倍见沉痛,也让人回想过去情景,社日时一起郊外踏青,居家时缝补衣服,而如今却天各一方,今昔的对照,让人倍感孤寂。实与虚的对照。

上阕写游子对闺中思妇的想象之词,虚写游子想象中的情景:在祭祀土神的春社日,按照习俗,和其他妇女一样,妻子停止做针线活,有了观赏春日美景的闲心,却“不忍见”双飞之燕,此景虽美,却勾起了她思念丈夫的愁思,燕子比翼双飞,夫妻天各一方,巨大的反差使分离的凄苦更加强烈;下阕写游子当下的处境,是实写,春衫是伊人所缝,不仅沾满泪痕而且破旧不堪,借此道出穿着春衫之人的相思之情。当红日西沉,诗人解鞍归来,虽有鲜花,却无人佩戴,以酒浇愁,又无人把盏,醉后更无人照管。这是无比凄楚的情景。于此,诗人的情感恣肆了,笔调放纵了。或者上阕写闺中思妇的孤独处境,是实写;下阕写闺中思妇对游子的想象之词,是虚写。(具体分析参照前文)这首词以一对长期分离的夫妻互相思念为题材,表现了夫妻之间的离别之痛,相思之苦,恩爱之深。因其写法别致,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在宋代流传甚广,被推崇为思乡怀人之佳作。

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及解析

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1)这首诗写于全面抗战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军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诗人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满怀对祖国的________和对侵略者的________写下此诗。诗歌用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________的情感。 (2)赏读诗歌,理解诗歌运用的象征手法。说说“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在国家危难之时,像《雷电颂》《我爱这土地》都曾激励无数志士奋起救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样精粹的语言几乎众所皆知。你还知道哪些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试写两句。 【答案】(1)挚爱(或热爱);痛恨(或仇恨);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或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 (2)“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正遭受苦难的祖国大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温柔的黎明”隐喻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诗人自问自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4)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分析】(1)“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诗人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此诗。诗歌用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的情感。诗人在借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和他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博大深沉的爱。根据以上分析填充即可。 (2)中间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

历年高考诗歌表现手法真题汇编

1、(2012浙江卷)未展芭蕉 (唐)钱翊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2分)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2、2012全国卷(广西、贵州、甘肃、青海、西藏) 落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3、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词的上片是如何借景抒情的请加以简要分析。 (2)“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4、(2012广东卷)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1)颔联在写景上多种表现手法。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2011课标卷)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题二

生动隽美谱华章 ——诗歌艺术手法(二)之表现手法 一、诗歌鉴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类别 (一)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方式 1、记叙。 2、描写。可分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3、议论。 4、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分为寓情于景、借用典故、乐景哀情、托物言志、以景结情 例: 1、直接抒情 登幽州台歌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去,萋萋满别情。 3、托物言志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4、以乐景写哀情 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5、以景结情 山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 练习: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唐]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山”、“雨”、“鸟”三个角度入手,简要评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给分标准:由“山”、“雨”的角度评析出孤寂、凄怆等情感给3分;由“鸟”的角度评析出思乡之情给3分。 评析示例:秋日远山传来寺庙悠长的暮钟,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苍凉黯淡的傍晚景色烘托出诗人思家念远的孤寂、凄怆之情;最后,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写一只失群的伶仃小鸟飞往家乡广陵方向,归巢了。鸟飞东南,离巢愈近;而诗人前往西北,去亲愈远。这更引起了他满腹思乡的离思哀愁。 (三)表现手法: 1、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历年真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

中考语文分类训练十七:诗歌鉴赏(II )卷

中考语文分类训练十七:诗歌鉴赏(II )卷 一、诗歌鉴赏 (共50题;共468分) 1. (7分) (2019九下·慈溪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虞美人·听雨 (宋)蒋捷①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巳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南宋词人,身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住,气节为时人所重。 (1)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描绘了自己人生三个阶段的不同境遇,分别流露出少年潇洒、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本词。 2. (10分)(2019·沾化模拟)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山寺夜起 (清)江浸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诗人“夜起”的缘由有二:怜惜眼前景,身为“________”(用文中词句填写)。 3. (8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2)两小题。 九日寄子约① [明]皇甫汸 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

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①子约,即皇甫濂,作者之弟。②黄河 :代指故乡.③羁宦 :离家在外地做官。 (1) 从首联________ 、________ 等词语中,可判断标题里的“九日”是指节________ 。 (2) 本诗蕴含着诗人丰富如情感,请作赏析。 4. (11分) (2019八上·防城港期中)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2)从情最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四联。 5. (10分) (2018九下·诸暨月考) 阅读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泰州① 文天祥 羁臣家万里,天目鉴孤忠。 心在坤维②外,身游坎窞③中。 长淮④行不断,苦海望无穷。 晚鹊传佳讯,通州路已通。 【注】①南宋末年,诗人为避元军追捕,行经泰州,藏身于船十余日,后向东由通州出海,南归继续抗元。②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一、四种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记叙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此词的“醉”能等同于生活中的“醉酒”吗?对此你作何理解? 明确:此词看上去都是作者的醉语醉态,实际词人是清醒的,昏醉欲倒的是最高统治者和把持朝廷的投降派。词人在这里借醉写自己独立的人格。高傲的品行和抗金复国壮志难酬的无比愤懑。表现手法上,词作拟人化和问答体的写法,幽默诙谐,风趣横生。 叙述杂以描写,让人物自己出来表演,塑造了生动艺术形象。 ◆议论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诗歌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首句直接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往日以下做好铺垫。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好男儿,受到挫折就灰心丧气有愧于英雄的称号。第三四句对项羽如不自杀的结局做了假设;事情还是大有可为的。只可惜项羽自杀了。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 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此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诗歌的首句引出众口一词的论调,大运河就是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首句平淡无奇,但第二句反转话锋,摆出大运河的功劳来反驳。“至今”说明始终造福于世;“千里”说明地域之广;“赖”字更突出了运河对交通航运和国计民生不可缺少的作用。诗歌的后两句直承次句展开。采用两点论的正确态度,议论隋的开掘运河的千秋功过。一方面,诗人对隋的荒淫奢侈作了严正的批评,另一方面,诗人提出假设,如果没有这些奢侈糜费搜刮民脂民膏的恶行,那么的他的功劳就可和禹媲美。 你学过哪些诗歌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举例谈谈运用的妙处。 ◆抒情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含远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点出送别之地,其中首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又暗切“送”字,为下面的画面染上了一层灰暗的底色。颔联、颈联继续描写江上的景色: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海门深邃,浦树幽远;树上水雾缭绕,显得滋润在。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无不笼罩在烟雨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捣衣诗 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①木叶下②,陇首③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注释】①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②“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③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 B. 首联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 C. 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对户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思妇的惆怅。 D. 尾联照应题目,由眼前想到来年,慨叹来年春天,游子应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寄托关切思念之情。 (2)《梁书》中记载,南朝文学家王融对这首诗的颔联“见而嗟赏”,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 【答案】(1)D (2)①想象(或虚实结合):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应是秋云飘飞的时节,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②用典:“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虔诚地盼望湘夫人的到来,颔联化用此典故,含蓄而生动地写出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子归来的情景。③对仗(或对偶):内容上,上句写南方的女子思念丈夫,下句写北方边塞的丈夫迟迟不归。词性上,“亭皋”与“陇首”相对,都是表地点的名词;“木叶”与“秋云”相对,皆为秋天的意象;“落”与“飞”则皆为动词,两词使画面具有动态美。音韵上,上下两句平仄相反。④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选用“木叶下”“秋云飞”等具有悲秋色彩的意象,生动表现了怀人的主题。 【解析】【分析】(1)D项,“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错误。“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这一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故选D。 (2)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此处即泛指北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诗歌鉴赏真题及解析

(2015年)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 分) 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2014年)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徊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2013年)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诗歌鉴赏分类习题

古诗鉴赏课堂练习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1.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①历代文人为了抒“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景物)? 答: ②本诗描绘了秋天的什么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 2.舟中读元九诗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达船声。 注:元九:元稹,白居易的挚友。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江州途中,而元稹已于5个月前贬通州。 (1)、这首诗前三句连用“灯”字,创设出“灯前读诗”、“诗尽灯残”“灭灯暗坐”三个意象。这样写创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 (2)、诗中第四句写“逆风吹浪达船声”有何用意? 答: 3.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1)、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答: (2)、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4、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描绘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

5.绝句两首(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这首诗第一二句写景,写了哪几种景象? 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 (2分) 答: (2)、这首诗是诗人入蜀后所作,简析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6.田园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体现了诗人亲近大自然的乐趣。 (1)、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 (2)、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 答: 7.如梦令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1)这首宋词描写的是什么事物?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 答: (2)这首词除了“用典”之外,还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 答: 8.昭君怨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是什么意象?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答: (2)这首词下阕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教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 艺术手法又称表达手法,是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学习目标 1 回顾诗歌的艺术手法 2 了解诗歌艺术手法题的设题方法 3 学习诗歌艺术手法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4 学习解答艺术手法类的诗歌鉴赏题 古典诗歌艺术手法包括: 1 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 2 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描写方式: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 合等。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3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 4 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对某个诗句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3)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修辞手法 1、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还有双关、互文、通感、顶针等。

2、技法解密: A.明辨修辞手法: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 B.洞悉表达效果 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 1、比喻 比喻就是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特征,描摹事物形象生动的作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比喻和象征不同:象征属于艺术创造手法,它与构思有关,是全篇使用的,如虞世南《蝉》;比喻是修辞手法,属于语言加工的范畴,限于个别句子使用。如: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5)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比拟 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拟人的表达效果: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描写的物更形象、生动。如: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4)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5)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3、夸张 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表达效果: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特征、更强烈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如: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附详解-历年高考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附详解-历 年高考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卷)柳梢青·送卢梅坡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案】::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容之间起承上启下。(意思答对即可)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容具体说明。【答案】::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答对即可)【鉴赏资料】:作为辛派词人,我们提起过,总喜欢将他与“金戈铁马”、“整顿乾坤”、“誓斩楼兰”联系在一起,豪放粗犷是其词的当行本色。但他有些词却写得蕴藉含蓄,委

婉动人。这反而更使人觉得他是真豪杰,觉出他的真性情来。联想到鲁迅先生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愈觉此言不虚。卢梅坡,南宋诗人,过在京城交结的朋友,这首词是过为他送别时写的。它描写了送别的,尤其是送别后过对友人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写得情真意切,饶有余味。汉乐府《横吹曲》有《梅花落》曲,是唐宋文人很喜欢听的笛曲。清照《永遇乐》词人“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之句。“吹梅角远”化用词,写在春天的时候他们携手踏青,欣赏那冰肌玉骨的梅花,聆听那余韵悠长的笛声。远,写笛声悠长。一个“远”字,展现了他们胜日寻芳的愉快心情。这两句词,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他们欢会的场面,还巧妙地暗示了他们欢会时间的短暂,不过是从秋到春,为下文“匆匆”二字埋下了伏线。如果说“泛菊”二句暗示了他们欢会的时间,那么,“同在京城”则明确地交代了他们聚会的地点。短短十二个字,就把他们聚会的节令、地点和情景交代清楚了,可谓构思缜密,惜墨如金。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心情。“聚散匆匆”是关键句,是本词的题眼,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云边”二句具体写“散”。在这里,作者使

近五年高考全国卷古诗鉴赏真题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雨雪曲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五)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古典诗歌鉴赏分类训练导学案

第二部分:古典诗歌鉴赏分类训练 导学案 古典诗歌鉴赏分类训练导学案之四 花鸟草虫皆有品 ——咏物诗鉴赏指导 设计者:谢宪起 【考点阐述】 古典诗歌中有不少咏物诗,意蕴深邃,感人肺腑,令人击节叹赏。这些诗歌大多以“物”为吟咏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或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占有重要地位。

此类诗歌的命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诗人情志的把握,对意象、意境的理解,对有关表达技巧与表现手法的辨认与评析。 【知识梳理】 咏物诗主要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亏,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精神品质或理想。其艺术手法常见的是各类描写、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等。 咏物诗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 (1)描写:就是用语言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描写内容有: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等。描写方式主要有: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

合、白描与工笔(细描)、动静结合等。(2)抒情方式:融情于物,即把主观之情寓于客观之物,达到物我合一的境地。托物言志,即先咏他物,塑造一个完整可感的形象,借助它使自己的感情得以寄托。 (3)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本真相结合。 (4)各类常见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对比、象征、渲染、烘托、抑扬等。 (5)各种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反问、双关、设问等。 (6)一些常见事物的寓意要了解。

比如:月——思乡;莲——高洁;柳——一送别;花——美好;松——坚韧不拔;梅——孤高,不流于俗;菊——气质清高;梧桐——凄凉悲伤;芳草——离恨;杜鹃——哀怨、思归等等。 可鉴赏常用语有: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生动传神、形神兼备、烘云托月、朦胧含蓄…… 【方法点拨】 咏物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体察物态描摹物态是咏物的共同特征,因此,赏析咏物诗可以从体察物态开始,要抓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或卢了处环境。当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最全题型解析(满分答题模板)

领红包:支付宝首页搜索“7446771”即可领取支付宝红包哟领下面余额宝红包才是大红包,一般都是5-10元支付的时候把支付方式转为余额宝就行呢没钱往里冲点每天都可以领取哟! 广告:本教程由购物省钱的淘优券(https://www.360docs.net/doc/4418457206.html,)整理提供 古诗鉴赏的七种类型 古诗词鉴赏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但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要什么,相应给什么。讲究答题一定的规范性,才不易丢分。为使考生在备考中训练有素,高考临场发挥得好,下面根据近几年高考鉴赏题问答类型。归纳成几种模式,作操作性指导:“诗眼”或“炼字”型题 设问方式: ①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哪个更好?为什么? 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提示: 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述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湖平两岸失”的“失”字,与“湖平两岸阔”的“阔”字,哪个更好? [答] ①“阔”字更好。②阔是空阔、开阔之意(这一步有时可并入一点来说)。③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④“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此题只答“阔”字好,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卷面回答时,一般可省去序号,这里分点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骤或要点。下同。) 句意型题 设问方式: 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 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答题要点: 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示例: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洛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意境型题 设问方式: 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018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全国卷Ⅰ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全国卷Ⅱ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橫飞溅。

15.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全国卷Ⅲ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精卫词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幕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15.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共12分)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中考语文分类训练十七:诗歌鉴赏B卷

中考语文分类训练十七:诗歌鉴赏B卷 一、诗歌鉴赏 (共50题;共468分) 1. (7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月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1)这首诗前六句一句一景,描写了月圆之夜的美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其中四幅画面。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2. (10分)(2019·沾化模拟)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山寺夜起 (清)江浸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诗人“夜起”的缘由有二:怜惜眼前景,身为“________”(用文中词句填写)。 3. (8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2)两小题。

九日寄子约① [明]皇甫汸 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 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①子约,即皇甫濂,作者之弟。②黄河 :代指故乡.③羁宦 :离家在外地做官。 (1) 从首联________ 、________ 等词语中,可判断标题里的“九日”是指节________ 。(2) 本诗蕴含着诗人丰富如情感,请作赏析。 4. (11分) (2019八上·防城港期中)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2)从情最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四联。 5. (10分) (2018九下·诸暨月考) 阅读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泰州① 文天祥 羁臣家万里,天目鉴孤忠。 心在坤维②外,身游坎窞③中。 长淮④行不断,苦海望无穷。

高考诗歌鉴赏:古诗词35种艺术手法

2019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 古代诗词的35种艺术手法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寄同学们 在古诗词中,有许多艺术手法,今天,跟大家分享古诗词中的35种艺术手法,了解了这些,无论是对于古诗词学习还是写作,都大有裨益。艺术手法,意为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直抒胸臆】 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融情于景】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托物言志】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王安石《北陂杏花》 【托物起兴】 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 ——余靖《子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巧用衬托】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周邦彦《春雨》 【联想巧妙】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 【细节逼真】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欲扬先抑】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都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欲抑先扬】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以动写静】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专题汇编

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专题汇编(含解析) 一、(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1-2题(7分)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 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4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 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二、(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残春旅舍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 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嗶里,并简要赏析。(4分) 1.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 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 “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所以古人 认为其为”晚唐巧句“。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2.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诗人心中烦闷,流落他 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的情怀。然而,却“禅伏诗魔归净域”,诗未成。 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深。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更 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明”。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 到:他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 冠的心情。 三、(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 题。 醉翁操【1】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 心也哉此贤【2】。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 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