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竹竿舞校本教材

校园竹竿舞校本教材
校园竹竿舞校本教材

精心整理

小学校本课程

竹竿舞

第一章竹竿舞的简介 (4)

第二章竹竿舞的准备 (6)

第三章竹竿舞的打竿技术 (7)

第四章竹竿舞的跳法…………………………………………………

第一章竹竿舞的简介

一、竹竿舞的起源

竹竿舞也叫跳竹竿,是佤族、黎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舞蹈,黎语意为“跳柴”,因其是一项健身运动,外国的游客又称作“世界罕见的健美操”。这个运动项目盛行于海南岛五指山区的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等黎族自治县黎胞聚居

,将给

弱的学生,使能力弱的学生能较快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二,促进了身体的协调发展。竹竿舞是可以利用音乐来活动的全身心的体育运动。首先,运动能使大脑发达。运动中的各种动作直接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肌肉中的神经可将各种刺激传到大脑,从而提高大脑的调节功能,使大脑对动作的反应更加灵活。

第三,运动能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在机体组织和器官不断发育的重要时期,学生

不仅需要有足够而合理的膳食营养和充足的睡眠,而且需要积极、科学的体育运动。

最后,运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良好的情绪能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二章跳竹竿舞的准备

一、器材场地二、人员

三、音乐 竹竿舞是一项节奏感较强的体育活动,因此在背景音乐的选取上,应首选那些

节奏感强,符合打竿节奏的音乐。例如:开开合合这一节奏的背景音乐就可以选择《跳起来》、《咚巴拉》等。

第三章 竹竿舞的打竿技术

一、 基本技术训练

1.节奏感的培养

)跟着节拍做拍手动作

2)听音乐并伴有跺脚和跳跃动作,从而为掌握打竿节奏打下基础。

2、基本姿态(坐)

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击竹者3-5对人,位于细竿的两端,左右人的间距宽于一臂,双系跪地,臀部后坐,相对的两人执一对竿。

3、竹竿的握法

一手握一竿。击竿时,两手前后稍错开,以两竹竿相碰对时,不碰手为度。

4、击竿 竹竿长3米,两根较粗的纵放垫底,上面

横放8至10根,两根

一组。 击竿者8至10人,分立两边,每人左右手各握一杆

开击:双手打开以细竿击粗竿。

关击:双手合拢以细竿击粗竿。

二、分节奏打法

节奏一:开开合合

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的尾端,面对面,下蹲,每只手分别提住击竿

向垫竿

向垫竿“夸、夸”

向垫竿

竿合拢

第三章竹竿舞的跳法

节奏一:开开合合(进进出出)

1.节奏感的培养

1)跟着节拍做拍手动作

2)听音乐并伴有跺脚和跳跃动作,从而为掌握跳竿节奏打下基础。

1)徒脚跳:在地面上画若干平行线,或者将每根竹竿平行摆在地上,跳舞者在上面做“进进出出”欢跳。

2)打竿跳:跳一组(两根)慢节奏开合的竹竿,当两击竿分开向垫竿击两下时,跳者在击竿的外一侧单脚跳入跳两下;当两击竿合拢横击时,将悬脚跳出跳两下。

8

根)。

1.

1

2

1

2

后,再逐渐加快节奏和竹竿组数(一般最多为四组8根)。

节奏三:开合、开开合合(进出、进进出出)

1.节奏感的培养

1)跟着节拍做拍手动作

2)听音乐并伴有跺脚和跳跃动作,从而为掌握跳竿节奏打下基础。

1)徒脚跳:在地面上画若干平行线,或者将每根竹竿平行摆在地上,跳舞者在上面做“进出、进进出出”欢跳。

2)打竿跳:跳一组(两根)慢节奏开合的竹竿,当两击竿分开向垫竿击一下时,跳者在击竿的外一侧单脚弹跳进去;当两击竿合拢横击时,将悬脚跳出,随后当两

1

终止。

2

1

同之处,即双脚进出是在交叉点和空格之间,如交叉点和空格,而不是和D 处,因为C和D处始终处于闭合状态。跳竿者从场地四角进出,也可直接站在竿中,由跳固定竿过度到跳开合竿(见图)。

2、变换竿子位置,摆成“米”字形

3、变换竿子位置,摆成菱形

二、动作编排:学生基本掌握了进出开合竹竿的跳跃技巧后,动员他们参与教师动作编排工作,并通过比赛挖掘学生创新潜力,充分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氛围中,形成创造性意识。再根据编排的动作,配上节奏明快的音乐,穿上带有民族风格的服饰,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跳跃的兴奋性和表演欲。

注意事项:

1.竹竿不宜太粗,否则脚踩到竿容易扭伤踝关节,而且打竿者也很难抓握。一般竹竿直径为4厘米,长3—4米为宜。

2.在选择打竿节奏和跳竿方法上,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难度不宜过大,但各种节奏的学习方法是一样的。

3.打竿者最好不要看跳竿者的脚,否则因害怕竹竿碰到脚而打乱节奏;应做到“耳听节奏、眼看双手”。打竿技术掌握较快,一般不要化太多的时间去练习,应把精力放在跳竿上。

4.为了使垫竿稳固不移动并减小敲打声,避免影响其它班级上课和其它小组练习,可用小砂包垫于垫竿下。

三、基本技术

1.基本姿态

击竹者3-5对人,位于细竿的两端,

左右人的间距宽于一臂,双系跪地,

臀部后坐,相对的两人执一对竿。

2.竹竿的握法

一手握一竿。击竿时,两手前后稍错开,以竹竿相碰对不碰手为度。

3.跪地击竿

开击:双手打开以细竿击粗竿。

关击:双手合拢以细竿击粗竿。

4、提高难度,创编动作

加上一些上肢和身体的动作,看上去更优美。同学

们跟着音乐纵情的歌舞。(打击节奏可根据同学们

的熟练程度,自行编排)

同学们跟着歌曲的节奏联系连续竹竿舞

《校园阳光体育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主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三:《校园阳关体育实践研究》《校园阳光体育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王黎明 一、内容摘要 本课题以主动教育为主体,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运动技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构建新知,发展能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学校体育改革步伐已是当务之急。课题研究初步构建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质量标准和监测体系,其中对体育活动及其学科教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也积极探索着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习方式体育活动 二、研究意义 新课程改革是面向素质教育,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在课程结构、标准、管理资源以及相关的教学理念与策略等全方位的改革。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老的需求。本课题研究力求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现有条件,根据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模式总课题的精神,以健康第一为指导,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我校的体育活动内容。 三、研究内容 1、阳光体育的制度建设,完善评价、运行、保障机制。 2、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3、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与阳光体育锻炼。 4、开发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5、体育校本课程与体育传统项目。 6、阳光体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1、阳光体育的制度建设。从保障机制入手,建立“阳光体育”的组织领导机构。德育校长主要负责,带动大队部、教科研室、体育组、班主任、社团等部门,将教育科研、教育教学、德育活动、体育运动等有机整合起来,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对整体活动进行引领与管理。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保障各种活动的顺利进行。完善评价方法,以成果展示和日常活动效果为主要的评价内容,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

大班舞蹈-竹竿舞教案

《体育与健康》课程竹竿舞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观察、体验、探究、合作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练为主旨,重点体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性、探究性和特色性、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突出合作学习、在学练中为每位学生提供表现自己、展现自己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位学生在学练中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愉悦感。 二、教材内容 1、民族传统体育:竹竿舞 2、现代舞:街舞 三、教学对象: 水平四(八年级) 四、教材分析 依据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充分利用和开发宝贵的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资源,民族民间体育教学模块的教学要求,结合云南少数民族比较多的特点,选择黎、(苗)族竹竿舞健身舞蹈作为主要学习内容。在以往教学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灵敏性。 本课通过竹竿舞基本动作教学,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编

能力。教材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选定,突出了八年级学生的体育健康目标要求,符合本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两种地域性民族运动项目的技能技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竹竿舞基本节奏学习 2、教学难点:竹竿与跳杆的协调配合 六、学情分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云南省是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学生应适当学习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发扬本地文化。本课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学习水平在水平四。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初步具备了独立思考、判断等能力,通过多年的体育课训练,身体锻炼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动能力。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把动体与动脑很好地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科学学习民族文化、以及创造性应用所学动作的机会。 七、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竹竿舞的学习,增强学生民族传统体育知识,拓宽视野,了解竹竿舞的基本动作。 2、技能目标:学生通过学习竹竿舞的基本动作,掌握竹竿舞的动作要领,发展学生合作创编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积极性和创造性,体会民族传统体育带来的乐趣,增强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培养学生积

小学教育科研活动纪实材料

教育科研活动纪实材料 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进修学校的具体指导下,2017年我校教育科研活动蓬勃开展我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具体做法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成立由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核心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教导处组织、协调全校的课改工作,制定课改的整体规划。 2.以学区活动为支点,全力推进集体备课 为了做到资源共享,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节省时间,减轻压力,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以学区活动为支点,大力实行集体备课。每次集体备课由主备人主持,其他教师为辅备教师,积极参与讨论。 3.突出中心工作,狠抓教学质量 (1)认真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开全课程,开足课时,配齐教师,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2)以常规教学为主线,以课程改革为重点,加强非考学科,尤其是英语、音、体、美、劳学科管理。开展一至六年级语文、数学集体备课教案改革,数学作业采用小卷方式进行作业改革。

(3)加强常规教学的检查工作。制订了《庆余小学备课细则》《庆余小学常规教学制度汇编》《庆余小学作业检查细则》,年组负责人对教师教案、作业进行不少于三次的检查,加强常规课堂教学的检查,校长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副校长每周听课不少于5节,随时对教师课堂进行指导,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结合学区活动,每学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作文观摩课”“同学科同年组同步汇报课”“低年级识字示范课”“高效课堂展示课”等活动,组织教师进行听课、评课。通过各种教研活动,多名教师参加了省、市、县级各类优质课、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基本功比赛,获得了白城市“名教师”“教学新秀”“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十佳教师”等荣誉称号;学校被评为市级“教师基本功整体优秀校”、“白城市教育教学管理先进校”。 (5)以学校办学理念文化为根本,致力于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政治学习,参观观摩、座谈交流、征文演讲等形式,使教师在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中展现职业情操和精神追求,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体验成功,围绕“中国梦”主题开展了各项活动。 4. 坚持德育首位,强化养成教育 (1)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适应新形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意见》,使学生养成良好

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德育工作.

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德育工作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发展和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我们根据学生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优美的人文环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健康成长,我们的做法有如下几点: 一、以活动为载体,加强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生文明素质的最终体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习得,是个人品质社会化的过程,可以转化成自身内在的性格、情操影响其一生。丰富多彩的活动正是学生走向社会,历练性格的开始,也是养成良好习惯,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我校一直以来都精心策划,组织以下活动。 1、运动会。每年两次,春期球类,秋期田径,有集体项目,球、拔河、接力跑;有个人项目,高、跳远、乒乓球、跳绳,学生全员参与,跃跃欲试,一展身手;学校精心策划,周密安排,有开幕闭幕式,有奖牌奖状,还有拍照献花。既锻炼了学生体质、意志,又培养了团队精神、协作能力。由于坚持不懈,学校在这方面也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被上级教育部门定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生在县田径运动会上也夺得过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2、艺术节。也叫才艺展示周,每期一周活动,学生根据个人特长自由报名参加,项目有书画、歌舞、戏剧、手工制作、故事演讲,学校提供了展示平台,学生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校组织评委认真评议,评出校园十佳歌手、书画标兵、故事大王、优秀演员。在这些常规的、大型的群众性活动中,涌现出许多人才。在全国中小学生书画比赛中,二百多人获过奖,学校连续几次获优秀组织奖。市中小学生艺术节,我校的节目也十分出彩,多次代表县参加市比赛,2006年,课本剧《对课》获市金奖,莫杨娇同学获独唱金奖,2007年,蒙玉婷也获市独唱金奖,莫杨娇获银奖,还被评为才艺双十佳演员,模仿秀节目《昨天、今天、明天》也获银奖,学校次次都评为先进集体。 3、经典诗文朗诵。朗诵中华经典美文,不仅可以提高文化素质,还可以陶冶情操。我校对此项活动十分重视,把它定为校本课程,

竹竿舞校本教材

河桥中学校本课程 竹竿舞(2010——2011年度)

竹竿舞的由来 在黎族竹竿舞又叫“打柴舞”、“跳柴舞”。 “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跳柴是黎族一种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老的祭祀方式。黎家经过辛勤耕作,换得新谷归仓时,村里男女老少就喜气洋洋,身穿节日盛装,家家户户炊制新米饭、酿造糯米酒,宰杀家养禽畜,祭祀祖宗和神灵。酒酣饭饱后,众人结伙来到山坡上,点燃篝火,跳起竹竿舞。竹声叮咚,庆祝稻谷丰登,祝愿来年有更好的收成。“跳柴”每年从开春之日起,直至元宵,几乎夜夜篝火通明,欢跳不息,热烈气氛充溢着山坡村寨。 课外链接: 早在宋代,大文学家苏武在结束流放生活离开海南时,得到黎族父老乡亲的“黎歌变舞祝公归”的欢送,写下了“蛮舞与黎歌,余音犹沓沓”的诗句。可见,黎族的歌舞不但历史长,而且有其独特的魅力。

竹竿舞的道具和服装 一般竹竿舞在晒谷场或山坡的平地上,平行摆开腿一样粗的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 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当一对对舞者灵巧地跳出竹竿时,持竿者会高声地呼喝出“嘿!呵嘿!”场合极是豪迈洒脱,气氛热烈。 现在跳竹竿舞,多是娱乐,对杆的要求并不统一。敲杆与垫架的长短粗细完全可以根据条件自己选择。人数也没有固定的,少则几个,多则上万。 复杂的竿

课外链接 印度东北部某部落曾创造了一 项集体竹竿舞世界纪录,10780 名村民随着精心设计的舞蹈动 作起舞,欢庆夏季的到来。 农历三月三,万人竹竿舞。 如果跳舞者不熟练 或胆怯,就会被竹竿夹住 脚或打到头,持竿者便用 竹竿抬起被夹到的人往外 倒,并群起而嘻笑之。相 反,善跳的小伙子在这时, 往往因机灵敏捷,应变自 如而博得姑娘。

成都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综述

校本研发求实效课程文化显特色 ——成都市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综述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历十余年,课改研究是我市十五、十一五基础教育科研的重点,立项数、省教学成果获奖数都位居前列,“校本人本、实事求是”是其显著特点。近年,我市中小学立项进行的课程研究与时俱进,在校本课程开发、课程文化建构、课程特色建设等方面又有新的进展。 一、成都市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新进展 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课程文化的再创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①。纵览我市近年课程改革研究的立项课题,其突出特点是:紧紧围绕新课程改革高原期、攻坚阶段的突出问题,聚焦本校的实际问题,将实践的理性改进与先进理论的实践紧密结合,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的文化重建紧密结合,师生的差异发展与学校的特色发展紧密结合,课程改革与课堂改革紧密结合。可简括为: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线,以课程文化建构为主题,以课程特色彰显为主旨。 (一)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线,研究更加务实。 基于学校,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立足点和出发点。而每个学校具体情况各有不同,因而校本课程开发路径、策略各不相同。近年我市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更加务实,因地制宜,各显神通。 有的学校立足本校已有基础,遵循课程建构理论,尊重儿童认知规律,着力探索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同构共生。如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分校承担的《“活教育”课程的分类建构与实践》,以生活为轴心,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通过主题沉淀式建构和常规教学式建构的方式,建设以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页课程为框架体系的、充满生活色彩和幸福感的学校活教育课程。他们开发了雏鹰起飞操、健康活力操、英语绕口令操、校园集体舞、户外趣味益智活动等生命健康课程,星期二英语午会、英语绕口令操天天见、英语百合学院等英语生活课程,整合家庭、社区、学校资源的种植园、厨艺、陶艺、科创节等生①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课程改革专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我们来跳竹竿舞(三年级)

我们来跳“竹竿舞”教案 白河县小学艺体项目推进会授课 卡子小学体育教师-----夏永生 一、教学背景: 竹子在我们学校周周围可谓片地都有,可谓就地取材,本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为背景,以日常所见的“竹子”为实物载体,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由快乐的氛围中体验美丽的民俗文化,通过运动参与达到身体健康、愉悦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等的目的。竹竿舞是我国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民族体育运动,目前以黎族、苗族的最为常见。以下肢运动为主,结合上肢协调配合的一种趣味性很强的健身活动,不受场地器材的局限,现已遍布大江南北,被誉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为了加大校本教材的开发,深入挖掘竹竿的健身功用,传承灿烂的民俗文化,我校把“竹竿舞”教学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课内容。 二、教学课题:《我们来跳“竹竿舞”》 三、教材分析 《我们来跳“竹竿舞”》,是在学校全面推进减负高质的形势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及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大力开展弘扬和培养民族文化艺术实施纲要》中提出体育课要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了少数民族——黎族的传统活动项目《竹杆舞》来进行课堂教学。竹竿舞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竹竿舞的竹竿可就地取材;学跳竹竿舞的动作简单,音乐的节拍律感强、欢快激情。动作从跳竹竿、击竹竿和学习舞曲节拍开始,

到配合舞曲跳简单单付的竹竿舞,到跳多付竹竿,配合上肢动作;配合舞曲在竹竿内、外跳舞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生理特点与需求;发展学生灵敏、协调、平衡、反应、创新、探究、互助能力。将音乐、舞蹈体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我在“互联网上”搜索到并下载这方面的资源教学学练,本人在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学习,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动作和方法,本节课我把把此项内容引进课堂教学,来丰富一下小学体育课教学。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懂得跳竹竿舞的作用,认识竹竿舞的基本练习方法。 2、通过本次课的学习,80%以上的学生初步掌握《竹竿舞》的韵律节奏和跳跃方法,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发展灵敏、协调、弹跳等身体素质。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团结协作的精神,养成合作互助、自主探索、勇于挑战的良好品质。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韵律节奏,打好节拍,掌握基本步的跳跃。 难点:节奏、竹竿的敲击声和脚步动作和身体协调的配合。 组织与教学方法; 1、组织:分组轮换法 2、教法:技术整合法、循序渐进教学法、观察法、练习法、对比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关于加强学生素质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工作的实施方案--【2011】21号

雷家店镇教育总支 关于加强全镇中小学生素质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工作的实施方案 各中小学: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也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环节。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质量意识,坚持育人为本,把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新时期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的满足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和全民素质提高的要求,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南,以《教育规划纲要》为依据,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素质培养、文化艺术熏陶与身心健康发展、技能培训与社会实践等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引导学生思想结合、知行并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

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要求,结合镇域实际,全镇实施学生素质培养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全面发展。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文化知识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书本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促进教育、美育与德育、智育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能力为重。改革教育内容、方法和评价制度,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强化能力培养。加强体育教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着力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着力加强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着力加强说话教学,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终生发展能力,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3)特色见长。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改革办学模式,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通过特色学校建设和中小学生特色培养,让学校达到“三特”建设目标:校校有特色、班班有特点、学生有特长;让广大学生达到“六个一”的特长目标:掌握好一项体育技能,写好一手字,画好一幅画,唱好一首歌,跳好一支舞,说好一口标准普通话。 三、主要内容及措施 (一)成立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舒永朝 副组长:胡绪民夏光辉陈林 成员:陈文炳汪涛吴跃徐卫东吴明主

竹竿舞教程

竹竿舞 温塘学校2015年3月

传统体育项目——竹竿舞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竹杆舞”的形成与生产劳动、风俗习惯等有着紧密联系,是少数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为适应生存和生产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是中国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温塘学校校园竹竿舞简介 我校的校本课程《竹竿舞》,旨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达到让学生“在运动中参与、在运动中快乐”的宗旨;培养学生主动锻炼身体的意识,真正做到“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采用的黎族《竹竿舞》发掘了课程资源的优势,在教学中以民族体育为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学习并参与民族体育运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既让学生在快乐的体育活动中得到锻炼,又加深了学生对祖国民族体育运动的深刻内涵的认识了解,陶冶学生良好的情操。 二、竹杆舞的起源与分类。 竹竿舞也叫跳竹竿,是佤族、黎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舞蹈,黎语意为“跳柴”,因其是一项健身运动,外国的游客又称作“世界罕见的健美操”。这个运动项目盛行于海南岛五指山区的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等黎族自治县黎胞聚居地区,据考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竹竿舞的形式是:平行摆开两条腿一样粗细的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根手腕粗细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根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两人一对,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可见,竹竿舞既是一种艺

术活动,又是一种健康活动。此项活动在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表演时受广大观众赞誉并获奖,第九届民运会上被定为表演项目。在2002年4月中旬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首届年会上,竹竿舞倍受青睐,众多与会佳宾和政要在开会之余,与黎族小伙、姑娘共跳竹竿舞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放松身心的最好运动。该项目体现了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团结奋进、拼搏进取的时代精神。其思想内容健康,同时具有浓厚的民族性、传统性、开放性、普及性,是全民健身运动的理想项目。 三、竹竿舞的运动特点。 集体性,竹竿舞需要团队精神,很多人共同配合才能发挥出很好的水平,跳出优美的舞蹈。个体性,需要参与者俱备一定节律训练和对身体协调平衡的把握。健身性,是一项比较好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有利于青少年甚至是中老年身心健康发育。娱乐性,运动与乐感的结合使人精神奋发,心情愉悦。潜意识性改变其打击节奏和开合形式,将给人无限的潜意识的创造力。 四、跳竹竿舞的价值。 第一,培养了合作能力。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我们利用结伴一起跳竹竿舞的方法和小组学习创编动作等活动形式,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学会合作,与同伴友好相处,感受运动的乐趣,同时让能力强的学生带能力弱的学生,使能力弱的学生能较快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校园集体舞好朋友单元教学计划与教案

校园集体舞《好朋友》单元教学计划及教案 校园集体舞《好朋友》单元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课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无论从教学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都十分注重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团结合作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的各个环节,都考虑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学习、实践、创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体育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享受美、体会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我参与、我运动、我快乐、我成功”的愉悦感受。 二、教学容: 校园集体舞——《好朋友》 三、教材选择: 我校坚持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在严格执行1—2年级开设4节体育课,3—6年级开设3节体育课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特点和实际,创建了低年级“3+1”、中高年级“2+1”的体育课程总量模式。即在国家课程标准基础上加入一定时量的体育校本课程时数,“1”即为特色项目教学课。学校把“校园自编操”和“东风东路小学体育游戏校本教材”纳入到体育课程中,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经常结合教学容,采用我校自编的校本体育游戏进行教学,大大丰富了学生体育教学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校园集体舞《找朋友》是属于轻快跳跃型的舞蹈,它运用了孩子们易于掌握的跑跳步,具有活泼、动感、充满热情的风格,伴着游戏的模式在不断交换舞伴中相互交流,寻找欢乐,增进友谊。 四、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授课班级男生的数量相对较多,体育运动技能各有差异,但学生总体身体素质都比较好,对校园集体舞这项运动比较喜爱。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本人采用有别于专业性的教法,以基本舞步的教学为主,对动作进行简化,采用由浅入深及多种形式的练习方法,着重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树立能够学会的信心。 五、单元教学目标 1.在本单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舞蹈兴趣,树立审美观念。 2.学习校园集体舞《好朋友》的四个基本动作,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好朋友》组合动作,并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校园竹竿舞校本教材

精心整理 小学校本课程 竹竿舞 第一章竹竿舞的简介 (4) 第二章竹竿舞的准备 (6) 第三章竹竿舞的打竿技术 (7) 第四章竹竿舞的跳法…………………………………………………

第一章竹竿舞的简介 一、竹竿舞的起源 竹竿舞也叫跳竹竿,是佤族、黎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舞蹈,黎语意为“跳柴”,因其是一项健身运动,外国的游客又称作“世界罕见的健美操”。这个运动项目盛行于海南岛五指山区的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等黎族自治县黎胞聚居 ,将给 弱的学生,使能力弱的学生能较快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二,促进了身体的协调发展。竹竿舞是可以利用音乐来活动的全身心的体育运动。首先,运动能使大脑发达。运动中的各种动作直接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肌肉中的神经可将各种刺激传到大脑,从而提高大脑的调节功能,使大脑对动作的反应更加灵活。 第三,运动能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在机体组织和器官不断发育的重要时期,学生

不仅需要有足够而合理的膳食营养和充足的睡眠,而且需要积极、科学的体育运动。 最后,运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良好的情绪能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二章跳竹竿舞的准备 一、器材场地二、人员 三、音乐 竹竿舞是一项节奏感较强的体育活动,因此在背景音乐的选取上,应首选那些 节奏感强,符合打竿节奏的音乐。例如:开开合合这一节奏的背景音乐就可以选择《跳起来》、《咚巴拉》等。 第三章 竹竿舞的打竿技术 一、 基本技术训练 1.节奏感的培养 )跟着节拍做拍手动作 2)听音乐并伴有跺脚和跳跃动作,从而为掌握打竿节奏打下基础。 2、基本姿态(坐) 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击竹者3-5对人,位于细竿的两端,左右人的间距宽于一臂,双系跪地,臀部后坐,相对的两人执一对竿。 3、竹竿的握法 一手握一竿。击竿时,两手前后稍错开,以两竹竿相碰对时,不碰手为度。 4、击竿 竹竿长3米,两根较粗的纵放垫底,上面 横放8至10根,两根 一组。 击竿者8至10人,分立两边,每人左右手各握一杆

中学特色体育活动工作总结

中学特色体育活动工作总结 特色学校源自特长师资,特色出自于教师个性。有独特办学思想的校长是形成特色学校的基础。校长是学校发展的规划者、设计师,除了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教育方针外,还必须有明确的治校思路。 二、健全组织与制度,保障特色创建工作。 学校成立了体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校长负总责,行政领导、体育组、教研组、各班主任及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分工明确,职责落实。学校将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优先列入学校工作计划。领导小组经常对规划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并做好阶段性小结。学校建立体育教师及各类竞比赛考核奖励机制,建立体育特色专项发展经费,保证体育工作有序、创新开展。 学校制定完善、可行、可操作性强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完备的考核、评价机制并严格执行,定期通报执行情况。制度为学校体育特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机制保障作用。体育组的各项制度考评是学校的教师考评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了体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地位。 三、加强管理,规范学校体育教学

学校领导班子,学校找准发展的突破口,以推进体育特色校为着眼点,建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创建体育特色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和完善了体育教师上课制度、训练制度、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工作制度等体育工作管理制度。同时,学校为把开展体育特色工作落到实处,将创建体育特色工作纳入到三年发展规划和学期工作计划及日常学校的议事日程之中。经过一年多努力,学校体育工作内容丰富、成绩突出。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我校现有体育教师2名,为了提高体育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学校经常专门组织他们在一起集体教研,学习体育教材的新大纲,探究国家对中小学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等等,为增强他们的业务指导,学校订购了相关的比较前沿的体育杂志和报刊,在学校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仍依然支持和鼓励体育教师外出拓宽视野、参观学习并积极组织他们参加省市区级以上的优秀课和论文评选。 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重视了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工作,较好地开展了教学研究活动。打造了良好的学校体育团队,确立了备课组长和教研组长,加强体育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在教学中,我们的体育教师能注重学习落实“课标”的教育理念,改革学习方式、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竹竿舞

授课教师:王利强 单位:石家庄市长安区翟营大街小学 性别:男 教龄:七年 授课年级:水平三五年级 指导教师:高俊霞 竹竿舞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课依据新课程标准精神,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使教学内容体现生活性、大众性、娱乐性和实效性。在教学中我选择了民族民间体育运动项目“跳竹竿”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将其引进体育课堂教学中,是充分考虑到此项运动的特点:舞者在敲动的竹竿中来回跳动穿梭,人、声、竿三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极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通过对它的学习与尝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的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身体的灵敏、力量、耐力等素质,特别是有利于提高动作的节奏感和协调性,能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体育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水平二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韵律操和舞蹈有了一定的基础,水平三舞蹈教学中要体现民族舞蹈的特点,不仅要形象的模仿,更要了解舞蹈的精神,通过 对民族舞蹈的学习发展学生灵活性、协调性、模仿能力、记忆力和激发学生的创

新意识和表现力,能初步的表现民族舞蹈的风格和特点。 三、教材分析: 竹竿舞是来源于我国黎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的民间体育活动,它利用竹竿有节奏地进行来回敲击,舞者在敲动的竹竿间轻快地来回穿梭舞蹈,极具趣味性和挑战性,而且简单易学,它开阔了学生视野,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中享受美、创造美。将民族民间“竹竿舞”引进体育课堂中,通过对它的学习与尝试,有利于加深对我们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的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身体的弹跳、灵敏、耐力、协调等素质,特别是有利于提高身体的灵敏感、协调性和动作的节奏感,发挥弹跳力。另外,“竹竿舞”跳法多样,竹竿的开合变化灵活,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能力;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能力、创新意识。此舞蹈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因此,将其作为教学的载体。游戏“救护车”让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 四、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能主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乐于学习对体育活动有浓厚的兴趣,并能在活动中对愿意表现和展示自我有很高的愿望和热情。竹竿舞的特点恰好符合了她们的身心特点,动和美的结合。通过竹竿舞教学让学生从中体会自编、自创、自演、自导的快乐。 五、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竹竿舞的常识,基本跳竿和打竿的节奏。 2、技能目标:通过竹竿舞发展学生的灵活性、模仿能力和下肢的弹跳素质, 增强动作的节奏感和学生的协调能力。

2021年最新春季小学学校工作计划模板

不知道如何制定春季小学学校的工作计划下面给大家三篇关于最新春季小学学校工作计划模板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欢迎阅读参考。 最新春季小学学校工作计划模板 一、指导思想 以全市教育会议精神为指南,以市局“五项”考评为契机,积极学习南通教育经验,实行精细化管理,创建和谐型校园。以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线,突出德育首要地位。坚持开展校本教研,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以深入学习知名教师为载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办学品味。 二、学校管理目标 规范加特色,确保在市、镇两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的综合评估中继续保持领先位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打造全市乡镇品牌学校。 三、主要措施: 1、深入开展学习南通教育经验的活动,追求人品与学问的同步卓越。树立三种精神(精诚团结的协作精神,永不停息的攀登精神,关爱人人的平民精神);倡导“四个不计较”(工作苦点甜点不计较,担子轻点重点不计较,荣誉多点少点不计较,特色高点低点不计较)。 2、坚持德育为首,抓好德育队伍、德育网络、德育评价体系建设。坚持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不放松,重点抓好安全教育、环境卫生教育。开展经常性的评优表模活动,定期开展评选优秀班主任、先进德育工作者、师德标兵以及安全文明班级、星级学生、十佳标兵、优秀学生干部的活动。 3、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第一要务。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扎实开展校本教研,通过“名师引路”、“自我反思”、“同伴协助”、“网络教研”、“专业扶持”等形式,在全体教师中广泛、深入、持久、扎实地开展新课程下的校本教研活动。通过研究,促进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 4、认真抓好教学过程管理。教学常规要做到“四精四必六认真”,即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评必纠;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选编批改讲评作业、认真辅导、认真组织考试、认真组织活动。通过听课、检查教学常规的执行情况、组织教师和学生座谈等形式,总结教学经验,发现和解决教学问题,使教学常规工作落到实处。 5、抓好各类评优活动。继续抓好优质课、优质论文、优质案例等参赛活动。

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竹竿舞及锻炼方法

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竹竿舞及锻炼方法 体育组:符淑芳 一、研究背景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使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加宽泛。随之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又使体育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或学校本位课程。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地方的教育要求,由学校教师对本校的环境因素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针对本校学生进行编制,实施,评价的课程。“竹竿舞” 可以成为校本课程的一部分体育新课程。竹竿舞” 这一民族民间体育运动引进体育课堂教学中,是充分考虑到此项运动的特点:舞者在敲动的竹竿中来回跳动穿梭,人、声、竿三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极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通过对它的学习与尝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的了解;在主竿间来回的跳跃有利于发展学生身体的灵敏、下肢力量、弹跳力,耐力等素质,特别是有利于提高动作的节奏感和协调性。它突破了原有体育教学以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为主的模式,使学校体育教学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更加大众化。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体育运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丰富了学生的体育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研究方法:课堂实验、文献研究、视频研究 三、研究对象:本学期在高一年级进行了竹竿舞教学及比赛 四、实施过程 (一)、竹竿舞的教学 1、竹竿舞的基本技术 A、摆竿方法 1、“井”字摆竿法:即平行摆开两条竹竿作垫架,垫架上横放两条或若干条平行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 2、方形摆竿法:即平行摆开两条竹竿作垫架,垫架上横放条四条长竹竿分别两两相靠于底竿末端,在此基础上再以这四条长竹竿作为底竿横放四条长竹竿分别两两相靠于二层底竿末端, 此摆竿方式是三层, 中间为长方形,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二、三层的一条竹竿尾端 3、“十”字摆竿法:即平行摆开两条竹竿作垫架,垫架上横放两条平行的长竹竿,四条竿以中端为点相互垂直,形状为“十”字形,此摆竿方式是二层,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二层的一条竹竿尾端。 4、扇形摆竿法:即以四条或若干条长竹竿的一端为定点固定不动, 另一端分别向外打开

校园集体舞校本课程

校园集体舞校本课程

体育艺术特色校本课程------- 校园集体舞 舞动童年 安丘市金冢子镇金冢子小学 2

序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体育与健康课程要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为目标,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健康第一”是体育课程的出发点与归宿。 当中国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必然成为重要任务,鲜明而紧迫地提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面前,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课程改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据课题组反馈的信息,我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历程,跟大多数学校一样,实际沦为高考科目的“陪衬”,存在着种种缺陷:体育教材功能与教学目标单一化;体育教育思想教条化与教材内容竞技化;体育教学过程规范化与技术化;体育教学组织纪律化与教学活动僵化;教学评价单一化与片面化。随着我国教育与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小学体育教育与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适应,严重影响着体育教育质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校本课程开发的提出不是简单地给以往的“选修课、活动课”换一个“标签”。一场以建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观念为重点的体育教育思想, 3

小学《校园竹竿舞》校本教材

小学校本课程 竹竿舞 前言 竹竿舞又称竹杠舞,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

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 校园竹竿舞是我校课间活动必备项目,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也是我校传统的体育活动之一。它不仅是一种肢体语言,而且是师生交流思想,同学抒发情感最好的表达方式,并且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旨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到阳光下”,达到让学生“在运动中参与、在运动中快乐”的宗旨;培养学生主动锻炼身体的意识,真正做到“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让学生了解、学习并参与民族体育运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既让学生在快乐的体育活动中得到锻炼,又加深了学生对祖国民族体育运动的深刻内涵的认识了解,陶冶学生良好的情操。 目录 第一章竹竿舞的简介 (4) 第二章竹竿舞的准备 (6) 第三章竹竿舞的打竿技术 (7) 第四章竹竿舞的跳法…………………………………………………

第一章竹竿舞的简介 一、竹竿舞的起源 竹竿舞也叫跳竹竿,是佤族、黎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舞蹈,黎语意为“跳柴”,因其是一项健身运动,外国的游客又称作“世界罕见的健美操”。这个运动项目盛行于海南岛五指山区的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等黎族自治县黎胞聚居地区,据考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二、竹竿舞的运动特点 集体性,竹竿舞需要团队精神,很多人共同配合才能发挥出很好的水平,跳出优美的舞蹈。个体性,需要参与者俱备一定节律训练和对身体协调平衡的把握。健身性,是一项比较好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育。娱乐性,运动与乐感的结合使人精神奋发,心情愉悦。潜意识性改变其打击节奏和开合形式,将给人无限的潜意识的创造力。 三、竹竿舞的价值 第一,培养了合作能力。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我们利用结伴一起跳竹竿舞的方法和小组学习创编动作等活动形式,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学会合作,与同伴友好相处,感受运动的乐趣,同时让能力强的

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自查报告

校园文化建设汇报材料 家山小学,位于罗家集乡东北8公里的家山村,是一所六年制小学,始建于1964年3月,2002年定为中英项目修建学校,整体搬迁至家山村家湾社。2012年7月,学校因滑坡又搬迁至现址。现学校占地面积为104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82平方米,现有图书1600册,生均17册。硬软件设施基本满足教学需求。学校现有3个教学班,教师3人,均为本科学历;专任教师2人,特岗教师1人,学历合格率为100﹪。全校现在校学生94人,其中女55人。一年级46人,女29人;二年级27人,女13人;三年级21人,女13人。 今年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早规划,早动手,我们主要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着手,努力营造舒适优美的育人环境,着力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1、绿化:以西面围墙为里边修建了1个大花园,南面围墙为边修建了1个小花园。在大花园中栽种了具有观赏价值的树木6棵,月季3株,草花15株。还动员学生从家中自带了一些花卉。小花园栽种草花若干,主要播种了花籽。校门口放置3个井圈,在其中填土栽种花草。校门口右侧围墙边栽种松树3棵。操场三边栽种了48松树和3棵柳树,间距2米。花园和松树外侧边栽倒牙砖,并调开了水沟。水路畅通。教师办公室放置冬青、橡皮树等盆景。努力做到“春

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花草树木的布局错落有致,疏密相间,让校园到处充满盎然的生机。 2、文化墙:校门口里面围墙绘制25平方米的卡通风景画,以绿色为主色调。外面围墙制作了20平方米的喷绘,以蓝色为主色调。门口柱子帖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喷绘。左侧悬持安全教育方面的喷绘一条。另制作立志展板7块,挂在教室门前面的墙上。操场东面和西面围墙书写了健康教育、知识教育和安全教育的标语各1条。操场北墙绘制体育图标8个。 3、教室布置:统一要教室前黑板上方贴国旗,两侧贴班训,左前方悬挂眼的保健操示图,右侧悬挂《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所有班级资料都装入资料盒放在教室里。绘画作品资料夹放入学生优秀绘画作品。右侧前方墙壁悬挂用水晶材料制作的“班务栏”。左后墙角放置图书柜。后墙壁为写真学习园地。学习园地容设计力争形式多样,帖学生书画作品和教师作品。其余布置形式不限。 4、校园:计划在花园和水泥场地之间的低洼处填沙子8车,填平后铺红砖,面积约160平方米。拉土10方,把操场低洼处填平。更换教室外侧水水管。在三年级教室一左侧修建彩钢材料的简易房2小间,一间做饭,另一间当库房。 5、校风建设:团结、奋进、求真、务实

《竹竿舞》教学反思

《竹竿舞》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提示、指导及学生在练习中对学生的引导、示范、表扬与鼓励等方法,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体现了同学们勇于展示自我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从整个练习环节的情况来看,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材的选用,教法的设计和教学的效果比较好,教学重难点突出。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我运用讲解示范法,直观形象的演示了“竹竿舞”技术的基本方法,在学生自主练习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指导、语言鼓励、动作示范、启发教育,顺利的完成了教学预期的目标。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每一个练习环节中,表现出了渴求新知、敢于创新的精神。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非常融洽,体现了教学中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思想。教学中能够做到师生互动,充分体现了教学相长的基本理念。让学生自主编排动作组合,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整堂课教学过程流畅,每个教学环环相扣,并渗透了德育教育,弘扬了中国民族文化,使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情感。 本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具体为以下两点

1.学生学习热情不够高。以后教学中,我应该充分挖掘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特点,采用积极有效地教学方法,真正让课堂活跃起来。 2.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够。这一点说明平时的积累不够,我应该加强课外阅读,利用书籍、网络等多种载体积累各种体育教学资源和经验。 以上是我上课的点滴收获和反思。教学相长,师生应该在教学中共同成长和进步。 台子镇中心小学张卫华

校园集体舞校本课程

体育艺术特色校本课程------- 校园集体舞 舞动童年 安丘市金冢子镇金冢子小学

序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体育与健康课程要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为目标,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健康第一”是体育课程的出发点与归宿。 当中国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必然成为重要任务,鲜明而紧迫地提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面前,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课程改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据课题组反馈的信息,我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历程,跟大多数学校一样,实际沦为高考科目的“陪衬”,存在着种种缺陷:体育教材功能与教学目标单一化;体育教育思想教条化与教材内容竞技化;体育教学过程规范化与技术化;体育教学组织纪律化与教学活动僵化;教学评价单一化与片面化。随着我国教育与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小学体育教育与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适应,严重影响着体育教育质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校本课程开发的提出不是简单地给以往的“选修课、活动课”换一个“标签”。一场以建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观念为重点的体育教育思想,在体育教育界已形成一个共识,它既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也是学校体育改革向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