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业的国际标准

有机农业的国际标准
有机农业的国际标准

有机农业的国际标准

2003年03月04日

有机农业的国际基本标准包括以下四方面:

前提条件:1、凡标上“有机”标签的产品,生产者和农场必须属IFOAM成员。2、不属于IFOAM的个体生产者不可以声明他们是按IFOAM标准进行生产的。3、IFOAM标准包括农场审查和颁证方案的建议。

目标(即基本标准的框架):1、生产足够数量具有高营养的食品。2、维持和增加土壤的长期肥力。3、在当地农业系统中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4、在封闭系统中尽可能进行有机物质和营养元素方面的循环利用。5、给所有的牲畜提供生活条件,使它们按自然的生活习性性活。6、避免由于农业技术带来的所有形式的污染。7、维持农业系统遗传基质的多样性,包括植物和野生动物环境的保护。8、允许农业生产者获得足够的利润。9、考虑农业系统较广泛的社会和生态影响。

根据上述框架各国组织必须制定发展自己的标准。

采用的方法和技术可采用参考自然生态平衡的某些技术,强调指出禁止使用农用化学品,例如合成肥料,杀虫剂等。

如何使产品成为有机产品?原来不是有机产品,可进行转换,让其变为有机产品,在一定时期内按标准要求进行转换,由每个有机农业颁证机构确定转换过程的时间,并定期(每年)进行评价,转换计划包括:A.增强土地肥力的轮作制度;B.适当的饲料计划(养殖业);C.合适的肥料管理方法(种植业);D.建立良好的环境,以减少病虫害转换周期时间,如果产品在两年之内满足所有标准则第三年可以作为有机产品出售,对种植业强调如下几方面:(1)环境条件(由颁证组织审查无污染)。(2)作物品种选择,应选适应当地土壤,气候对病虫有抵抗能力的品种。(3)实施轮作(包括豆科作物)。(4)肥料政策:有机肥返回土壤,保持土壤肥力。禁止焚烧稻草,氮肥必须是有机、颁证组织应对产品的硝酸盐含量加以限制,引进的肥料要审查,人粪要防治病虫害等。(5)害虫管理:要保护天敌,提倡生物综合防治,禁止使用合成杀虫剂。在畜牧生产中禁止使用人工荷尔蒙和其他增产剂,从非有机农业组织购入的饲料不得超过10-20%(根据牲畜的种类而异)。此外,不得采取虐待牲畜的生产方式。(6)杂草的处理:用预离栽培技术来防治,限制生长(例如:合理的轮作、种植绿肥、平衡施肥管理等),使用物理除草方法,禁止使用除草剂,生长刺激剂。对养殖业、畜牧业强调禁止使用饲料添加剂、生长素、开胃药、防腐剂等。

综合以上标准,概括起来强调一句话:禁止使用农用化学品,提倡用自然、生态平衡的方法从事农业生产和管理。

蔬菜生产配套体系

2003年06月13日

严格选建生产基地对于环境评估不合格的菜田,坚决实行转退产制度。对于新兴菜区,要合理规划布局,采取有污染的乡村工业要坚决关闭或迁出。

综合应用农业防治措施针对当地主要病害控制对象,选用高抗多抗的优质高产品种。如津杂、津绿系列黄瓜,湘研、苏椒、洛椒系列辣椒,中杂、TF、苏抗系列番茄,矮杂系列小青菜等。实行严格的轮作制度,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水旱轮作。采取调整播期,避开病虫为害高峰;嫁接换根,培育适龄壮苗;深沟高畦,严防积水;采用地面覆盖、微灌或暗灌,设施微环境调控;合理配置株行距,优化群体结构;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水、肥、气、热协调促控等栽培技术措施,优化菜园生态环境,促进蔬菜作物健壮生长,最大限度减少蔬菜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从而减少农药用量。

大力推广物理防治措施覆盖塑料薄膜和遮阳网进行避雨、抗热栽培,减轻病虫害。以防虫网为封闭材料,创建封闭的棚室、网室(帐),进行无污染蔬菜生产。利用害虫对灯光、颜

色和气味的趋向性,诱杀或驱避害虫。如频振式杀虫灯、黄板等,覆盖银灰色的地膜和银灰色的遮阳网避蚜等。用温汤浸种、高温闷棚,夏季用太阳能和塑料薄膜进行土壤消毒等。

优先采用生物防治措施积极保护利用瓢虫、草蛉等捕食性天敌和赤眼蜂、丽蚜小蜂等寄生性天敌防治害虫;利用苏云菌杆菌、白僵菌等致病微生物防治害虫等。利用中生菌素、武夷菌素等抗生素防治病虫害。利用印楝素、川楝素等易降解的植物源农药防治害虫。利用氟虫脲(卡死克)、对氟虫脲(抑太保)等昆虫激素防治害虫。

合理运用化学防治手段在病虫害防治中,应选用高效低毒农药;设施栽培条件下优先选用烟雾剂、粉尘剂,尽可能少用水剂;禁止使用剧毒、高毒农药。选用雾化度高的药械,提高防冶效果,减少用药量;选用高质量药械,杜绝跑、冒、滴、漏。应在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和正确诊断的基础上,适时对症用药防治。坚持按农药使用说明要求的剂量施药,注意多种药剂交替使用,克服长期使用单一药剂、盲目加大施用剂量和将同类药剂混合使用的倾向。应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要求的安全使用间隔期用药,并严格按照安全间隔期采收产品。

推广普及科学施肥技术蔬菜生产中,要坚持平衡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施配方肥,有条件的应实施推荐施肥,发展有机复合肥,防止超量偏施氮素化肥,严格氮肥施用安全间隔期。禁止施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和其它有毒肥料。

建立产地检测服务体系以农药残留监控为主,建立产地快速检测服务站(点),为广大菜农提供采前检验服务,指导农民适时采收、出售合格产品。

摘自:2003年6月11日《农民日报》

发展农业标准化走品牌农业之路

——张掖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从1999年4月,中美签署了《农业合作协议》到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我国农业直接被推向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面前。走向WTO的我国农业直接面临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而农业参与竞争的最为重要的取胜之道是实施农业标准化。

实施农业标准化是迎接严峻的国际竞争挑战和解决我国农产品质量差问题的双赢战略和途径。农业标准化既是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的通行证,也是我国提高农产品质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需要。

借此机会,我想和大家探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提出我区发展农业标准化的意见。

一、什么是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是指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标准化原则,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迅速推广,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农产品的流通,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达到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目的。

二、农业标准化的作用。

1、农业标准化的实施能培养社会化太生产的观念

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必将带来农产品的品质化和规格化,这就近似于工业的社会化大生产,它使农民形成真正是为了交换和售出产品而生产,更为市场而生产。同时,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就要认识市场、适应市场、服务市场,为消费者的需求(市场需求标准)而进行生产,而不是生产什么就卖什么。此外,还要追求高效率,这样就既要发挥优势和进行分工,又要具有协作精神,进而借鉴工业化的生产管理方式经营农业。如结合ISO9000族标准,可借鉴工业上成功的质量管理方式改造农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也可以引入ISO14000族标准,促进整个农业乃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实施农业标准化是确保食用农产品安全卫生的基础。

由于我国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重视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对农产品的需求

就从保证吃饱的数量转向了提高质量的食品卫生安全阶段。在这种条件下,就要求我国农业生产的指挥棒转向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食用农产品的安全卫生上,农产品的安全卫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几个发达的地区或城市搞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因为农产品的生产是在广大的农村,城市只能控制本区域的农业生产达标安全,对于不能自给的农产品就难于保证安全卫生质量。而城市的农产品市场是一个集各地农产品为一体的大流通的综合性市场,只有在广大的农产品生产地区都实施农业标准化,并且都将安全卫生作为最基本的标准和目标。这样,才能较为有效地实现食用农产品的安全卫生。

3、实施农业标准化有利于生产者和消费者

实施农业标准化,对于生产者能够促进其应用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进行生产,靠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劳动效率来增加收入。对于消费者,可以使与其密切相关的食品安全卫生能够得到保证。同时,消费者可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去购买所需的不同档次的农产品,丰富菜蓝子,并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

4、实施农业标准化便于农业与工业的相互联系和渗透

农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其生产作业具有明确的操作规程,生产过程会不断程序化,机械化作业会不断增多。这样,一方面,农业的发展就可以吸收更多的工业优势,如更多的利用农业机械等工业产品的生产资料,刺激和发展工业品的市场。同时,也以仿效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借鉴工业流水生产作业的分工和专业化、机械化、产品通用化及企业化的管理方式等;另一方面,农业生产为工业的发展提供统一标准和功能的优质原料、丰富的农产品种类和品种等。从而使相互分割的工业和农业融合起来,不断协调二者的结构和关系。在此基础上,还能促进城市和乡村的联系和交流,缩小城乡差别,理顺城乡关系和结构,以加速农村的城市化发展。

5、标准化的农产品通过与商业的结合使农业和商业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实施农业标准化,使所有的农产品都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生产、加工、包装等,就可以得到类似工业产品一样的标准化的农产品,使某种农产品具有相同的功能和规格,具备了工业互换性,这是农产品作为商品进入大生产、大流通领域的基础和资格。因而,就具有更加广阔的销售渠道和市场需求。

对于商业而言,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可以促进农业与商业结合,如在传统的连锁超市中经营标准化的鲜活农产品。丰富趄市经营的种类和品种,增加其吸引力,即可提高经济效益,又可实现便民服务的目标;同时,标准化的农产品也就有了更加广阔的销售渠道。这种结合的优越性已在大型连锁超市中得到了充分的显现,由此可看出,“农商结合”将成为今后的一大发展方向。

三、找区农业标准化的现状及开展农业标准化的必要性

近两年来,国家对农业标准化工作越来越重视,农业标准化的法规和管理办法日趋完善,我区农业标准化工作从98年临泽制定小麦玉米吨粮田开始,四年来,已经完成农业标准化项目1个,发布地方标准5个,尤其是今年,全区农业标准化工作又有了一个大的进展。 2001年底,完成了由国家质检总局下达的临泽县吨粮田36万亩的示范任务,总增粮食产量1215.6万公斤,新增纯收入1047,24万元,其中2000年种植面积8000公顷(12万亩),小麦平均亩产528.5公斤,玉米亩产676公斤,平均亩产达到1004.5公斤,比基础亩产增加50.5公斤,示范区面积混合亩产全部达到“吨粮田”标准。

近几年临泽县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特别是在落实地委行署部署的抢抓三大机遇,实施三大战略的战略部署中,临泽县委县政府把农业标准化工作列入推动临泽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已经被确定为我区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加上这些年西部地区气候环境逐年恶化,从国家到地方都非常重视节水灌溉、合理用水,国务院批准了黑河流域的综合治理方案,这个方案的要害就是节水,改善生态环境。围绕黑河流域综合治理,有大量的农业标准化项目和工作在等待着我们去完成。

今年我区上报的无公害蔬菜项目有:《无公害紫皮大蒜》、《无公害紫皮大蒜栽培规程》;返耕还林还草项目有:《紫花首蓄栽培规程》和《紫花苜蓿》还有《华特瘦肉猪》的标准也从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最近又在积极与黑河流域节水管理部门、水利部门协调,拟报黑河流域节水灌溉技术规范推广应用项目,力争在3年内完成。过去,我们虽然开展了几个农业标准化项目,但是离社会和市场对农业标准化的需求差距还很大。现在,广大消费者急切需要更多的无公害食品及绿色食品来替代不安全的食品;另外,日趋恶化的环境和对黑河流域节水的需求以及改善我区环境进行的退耕还林还草等项目,都对农业标准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尽快对无标准的农产品如无公害蔬菜等制订一套质量分级(分等)标准,生产工艺标准以及建立起一整套质检手段和质量保证体系来确保农产品的品质及对其质量进行检测等已是十分紧迫的工作了。

四、我区如何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

农业标准化的根本在于提高社会效益,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种植业主的收入,我区在开展农业标准化这一工作中,应本着这一原则开展工作。

今年从中央到地方非常重视西部环境恶化的问题,并对张掖地区拨出专项资金重点建设张掖黑河灌区节水工程40.5万亩的工程以及退耕还林还草3O万亩的工程。针对这两项工程,我局积极调整工作方向,积极主动地与地区节水办、水利部门、农林部门联系与协调,准备在我区张、临、高三县搞标准化节水工程示范区;在张掖市开展用标准化技术管理种植牧草技术即紫花苜蓿的种植。目前,这两项工作正在与有关部门协作共同开展工作。

在搞品牌农业方面,我局以临泽县为示范区,开展带动全区农业标准化工作,今后5年内,临泽县将制订小枣系列产品标准、优质小枣种苗繁育技术标准,制种生产技术规范,以及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标准,并打算将华特瘦肉猪搞成几种品牌,将其地方标准报批为国家标准,其它县如民乐县也上报了无公害紫皮大蒜种植技术的项目。搞品牌农产品,我们准备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和科研业务主管部门共同制订标准并发布为地方标准;第二步让有实力的农业公司或农户(临泽银光集团、奥瑞金制种公司),搞标准化农业工程,让他们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尝到甜头。同时我局也在积极完善农产品检测手段,让规范化种植的无公害蔬菜不但有标准,而且有法定质检机构的检验结果,并让检验合格的农产品使用无公害标志,逐年让广大消费者吃上放心莱、放心肉。逐步让有标志无公害蔬菜在市场销售中占主导地位。

以上工作是我局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一些想法和建议。但是要推进这项工作正常地进行,光靠技术监督部门一家是不行的,它一是需要政府的支持,二是需要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因为,标准化是一项外部性极强的工作,对于单个的生产者或交易者来说,要制定一种产品的标准并推广到整个行业,需承担极大的成本,而取得的收益又往往不能独占,除非这家厂商是行业的垄断者。在制定标准方面,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区域分散性和过程分散性,集中控制产品质量就非常困难,没有哪个农户或企业可以联合同行业的所有其他生产者制定并维护一种统一的标准。这样,政府作为一个外在的强制性机构来主导标准化工作就责无旁贷。所以,像农业这类生产者比较分散的产业,若依靠农户自身解决产品的标准化是不可能的。特别是标准化工作的启动,政府主导有着独特的优势,如政府权力的强制性,可化解许多围绕标准化工作产生的成本问题,这也是政府推动模式在许多地区取得成功的原因。可见,只有惜助于政府的力量,才能将标准化工作开展起来,这项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更需要政府支持,需要农、林、水、牧等多部门配合,才能将这项工作持久地发展下去。希望今后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都将农业标准化工作重视起来,通力合作,强化我区农业,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使我区农业产业化和产业富民战略得以实施。

有机农业最新报告

有机农业最新报告 一、概述 1、基本概念 有机农业的概念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首先在法国和瑞士提出。从八十年代起,随着一些国际和国家有机标准的制定,一些发达国家才开始重视有机农业,并鼓励农民从常规农业生产向有机农业生产转换,这时有机农业的概念才开始被广泛接受。 有机农业有很多定义,目前还不能用一个简短而明确的语句来表达有机农业的概念。欧洲把有机农业描述为,一种通过使用有机肥料和适当的耕作和养殖措施,以达到提高土壤的长效肥力的系统。有机农业生产中仍然可以使用有限的矿物物质,但不允许使用化学肥料,可以通过自然的方法而不是通过化学物质控制杂草和病虫害。 美国农业部把有机农业定义为: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产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尽可能地采用作物轮作、作物秸秆、畜禽粪肥、豆科作物、绿肥、农场以外的有机废弃物和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来保持土壤生产力和耕性,供给作物营养并防治病虫害和杂草。 尽管有机农业有众多定义,但其涵是统一的。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IFOAM(国际有机农业联盟)作为全方位地领导、组织和推动有机运动的国际组织,确立了发展有机农业的四大原则: (1)健康原则,即有机农业将土壤、植物、动物、人类和整个地球的健康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予以维持和加强,个体、群体的健康与生态系统的健康不可分割。 (2)生态原则,即有机农业生产以生态过程和循环利用为基础,通过具有特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分析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分析 针对目前部分主要农产品价格内外倒挂明显、农产品库存庞大、农民种地收益低等问题,国家在“十三五”期间将进行一系列补贴制度和涉农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改革。近期推出的农业补贴改革试点就是一项重要实践,具体而言,就是将中国目前农业补贴主体的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政策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有机农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作为以规模经营为主、有长远发展前景的有机农业而言,又迎来了一个利好消息。 2014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2005亿元,增长15.7%,增长放缓。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11983亿元,比上年增长33.9%;第二产业投资208107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投资281915亿元,增长16.8%。总的来看,农业投资增速持续处于较高水平。 图表 2009-2014年我国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及同比增速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然而我国目前涉农投资存在“小、散、乱”且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有些真正种粮的没有拿到相应补贴、有些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很难拿到除自己承包耕地之外的补贴支持。这一现状无疑对以规模经营为主的有机农业产生了限制。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近年来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产品开发加快,区域比较优势初步显现,部分地方已形成有机食品集中产区。可是,资金支持仍是一项发展障碍因素,技术投入不到位、资金链不稳固等问题,制约了有机农业的健康发展。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有机农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有机农业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不但可以提高农业生态资源使用效率,促进出口农产品结构的优化,而且可步阶以渐进性地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外汇收入等。随着人们对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深入认识,有机食品的开发已经走过了刚起步时仅对边远地区传统方式生产、新开荒地火野生无污染产品进行检查认证的时期,逐渐进入了从常规农业向有机生产转换的新阶段。可见有机农业的市场前景

@国外有机农业认证

国外有机农业认证 国际性组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 1972年成立于法国,行政总部设于德国,全球已有700多个,其中包含了108个国家之有机机构参加。IFOAM的标准为世界各地实现有机农业的通用方 法提供了一个组织框架,依世界各地的环境、民情等各种不同条件,发展适合各地农业系统的标准;而地区或国家的机构需制定适合各地区和各国家条件的标准,此标准大多比IFOAM总体标准严格很多。因此,当产品在市场上使用「有机」标志出售时,农场必须依照这些标准来生产,并得到国家或地区的确认。 常见之有机认证机构及标章 美国主要以美国农业部(USDA.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制 定之国家有机标准(NOP.National Organic Program)为规范。 ◎国际质量保证协会(QAI)QAI有机认证机构以由美国农业部(USDA)制定之国家有机标准(NOP)法规为规范,监控有机产品生产时的每个步骤,包含有机原料的栽种及畜养、产品的加工制作过程、诚品的运送等等,目前在美国、加拿大、南美洲及日本等地皆有QAI认可之有机认证标准。 ◎USDA有机认证标章美国各州除了依美国农业部(USDA.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制定之National Organic Program (NOP)法规为标准有各个认证机构外,凡含95%以上有机成分之产品,皆可在包装上标有USDA ORGANIC字样之有机认证标章。 ◎美国其他全国性组织:OCIA◎美国其他地区性组织:如CCOF、OGBA、QAI及SCS等农业部于1998年完成有机食品法施行细则,「有机食品法」正式实施。目前从事有机生产之农场有3万家,各农场面积以250~300公顷最多。全美有84个认证单位。 日本1999年通过「有机食品法」,4月开始实施。目前日本全国大约有15,000户农家采行有机栽培,民间认证单位有一百多个,通过政府认可的认证单位有 13个。

国外有机蔬菜发展现状与启示

国外有机蔬菜发展现状与启示 现代农业广泛应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转基因技术等,带来了诸如水土流失、食品污染、品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能源危机、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也造成了现代农业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和不持续性。有机农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启蒙和发展的,它是在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的基础上,运用生物学、生态学和农业科学原理和技术发展起来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类型。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机农业在欧、美、日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得到快速发展。目前世界上约有120个国家进行有机农业生产,有机农业生产和贸易规模约占整个食物系统的1%左右。2006年的最新统计表明,目前全球有近3100万hm2有机农田,其中澳大利亚位居第一(近1200万hm2),其次为阿根廷(约310万hm2),居第三位的是中国(230万hm2),美国位居第四(160万hm2)。目前全球至少有62万个有机农场(多数为小农户农场),拥有有机农场数目最多的前3位是墨西哥(8.3万个)、意大利(4.4万个)和乌干达(4.0万个)。 1 有机蔬菜主产国和地区 美国是全球有机蔬菜生产面积最大的国家。从美国有机农业所涉及的作物种类来看,蔬菜、水果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作物发展速度快于普通大田作物。2001年美国玉米、大豆和小麦的有机生产面积分别约占种植总面积的0.1%、0.2%和0.3%,而有机生菜的生产面积则占到5%,药用植物和小宗蔬菜类作物的有机生产面积达到了其种植总面积的1/3以上。美国有机蔬菜的种植总面积连年增长,但占有机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却有所下降:1997年美国的有机蔬菜种植面积为21287hm2,约占有机总面积的3.90%,而2005年美国有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9631hm2,约占有机总面积的2.44%。 欧盟拥有农场数目和有机作物种植面积最多的是意大利,几乎欧盟1/5的有机面积和1/4的有机农场都在意大利。由于有着生产有机蔬菜适宜的气候条件和较先进的农耕技术,以及与有机蔬菜主要消费市场(欧洲)的地缘关系,有机蔬菜成为意大利的主要有机产品之一,2005年其种植面积为15825hm2,位居欧盟第一,世界第三。意大利的有机生产量年增长率达48%,其生产的有机产品有43%出口到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墨西哥的有机作物种植面积居世界第15位,有机作物有20多种,主要为热带作物(如咖啡)和劳动

我国有机农业国家标准

我国有机农业国家标准 一、有机农业产品的国家标准主要内容 有机产品国家标准GB/T19630-2005分为四个部分。 第1部分:生产。规定了农作物、食用菌、野生植物、畜禽、水产、蜜蜂及其未加工产品的有机生产通用规范和要求,适用于有机生产的全过程,主要包括作物种植、食用菌栽培、野生植物采集、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蜜蜂养殖及其产品的运输、贮藏和包装。 第2部分:加工。规定了有机加工的通用规范和要求,适用于以GB/T19630.1生产的未加工产品为原料进行加工及包装、贮藏和运输的全过程,并包括了有机纺织品的内容,该部分的适用范围为棉花(21175,-30.00,-0.14%)或蚕丝纤维材料的制品,不包括毛类等制品。 第3部分:标识与销售。规定了有机产品标识和销售的通用规范及要求,适用于按GB/T19630.1、GB/T19630.2生产或加工并获得认证的产品的标识和销售。 第4部分:管理体系。规定了有机产品生产、加工、经营过程中应建立和维护的管理体系的通用规范和要求,适用于有机产品的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及相关的供应环节。 该系列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于2005年1月19日正式发布,并于2005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 二、产地环境要求 根据有机产品标准GB/T19630-2005,有机生产需要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有机生产基地应远离城区、工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场等。 基地的环境质量应符合以下要求: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15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农田灌溉用水水质符合GB5084的规定,环境空气质量符合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和GB9137的规定。 三、转换期 转换期的开始时间从提交认证申请之日算起。一年生作物的转换期一般不少于24个月转换期,多年生作物的转换期一般不少于36个月。 新开荒的、长期撂荒的、长期按传统农业方式耕种的或有充分证据证明多年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41915588.html,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作者:刘晓惠 来源:《时代经贸》2017年第27期 【摘要】近年来,中国有机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有机农业,对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增加,为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我国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表现在: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有机产品的国内需求相对不足;我国有机产品出口面临印度等国的竞争。为此,我国政府和企业部门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 【关键词】有机农业;机遇;挑战 一、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有机肥或者有机饲料来满足植物或者动物对营养的需求的种植业或者养殖业。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此后,我国有机农业的生产规模逐步扩大。2015年,中国有机生产用地的总面积为221万公顷。其中,有机农地面积为161万公顷,居于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五位:适合野生采集和放牧的土地面积为60万公顷。 从有机农地的使用来看,2015年,我国有机谷物种植面积为7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有机温带水果种植面积为12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有机蔬菜种植面积为5万公顷,居世界第二位。现代经济中,许多国家在农业生产中使用了大量化肥和农药,造成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有助于保护环境和实现生态平衡,对于农民收入的增加、消费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国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以便制定出合适的发展策略。 二、我国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外部机遇主要表现为:全球收入的增加、中产阶级的兴起和人口的老龄化,使各国消费者对养生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进而增加了对有机产品的需求。 在中国,随着个人收入增加和健康保健意识的增强,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对有机食品的认识逐渐增加并产生需求。根据美国M in tel公司的一项调查结果,80%的中国消费者认为有必要购买有机食品:56%的城镇居民已经开始购买有机食品。2011年,中国市场有机食品销售额为23亿美元。此后,这一数字不断增长。2015年,中国市场的有机食品消费额增加为52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居于亚洲第一位和世界第四位。目前,我国有机食品的购买者主要是一些高收入的消费者。从全球角度看,自2000年至2015年,世界有机食品销售额增加了3.56倍:相应地,世界有机农地面积增加了2.42倍。发达国家是有机食品消费的主体。2015年,全球有机食品消费增长速度最快的是西班牙、爱尔兰和瑞典这些发达国 家,他们的年消费增长率均在20%以上:有机食品人均消费额最高的前十位国家都是发达国

国际国外有机食品标准

国际国外有机食品标准 发布日期:2010-09-27 08:49:18 来源:《对外经贸实务》2010年第 3 期作者:编辑:wjzx 点击数: 355 人们在追求健康食品的进程中,到20世纪70年代才真正形成有机农业/有机食品。虽然英国土壤协会早在1967 年就制定了协会的有机农业标准,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有机标准,但并没有形成国际规模,1972 年,全球性民间团体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成立,使有有机食品标准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机农业目前,世界有机食品市场潜力巨大。据统计,全球用于有机农业的土地面积1581.3 万公顷,其中大洋洲占 48.51%、欧洲占23.58% 、拉美占20.02%、北美占7.42% 、亚洲占0.33% 、非洲占0.14% 。2000 年全球有机食品销售额为200 亿美元。有机食品占食品的比例2001 年为 。年预计达15%1.3%,2005 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对有机食品制定出一个统一的国际标准。现将有关国际组织和: 主要食品生产和贸易国家制定的有机食品标准的情况介绍如下一、国际组织的有机食品 标准的有机食品标准)IFOAM( —目前该组织有110个国家700多个会员。IFOAM的基本标准,属于非政府组织制定的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的标准,由于其标准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和代表性,加上每两年修改一次,因 此具有权威性和先进性。此外,IFOA M的授权体系,即监督和控制有机农业检查认证机构的组织,和其基本标准一样具有很大的国际影响。(IOAS)和准则IFOAM的基本标准包括了植物生产、动物生产以及加工的 各类环节。IFOAM制定的有机农个方面。4/业有机食品的国际基本标准有以下前提条件1.成员IFOAM 凡标上“有机”标签的产品,生产者和农场必须属(1) . 标准进行生产的;IFOAMIFOAM勺个体生产者不可声明他们是按(2)不属于标准包括农场审查和颁证方案的建议。IFOAM(3)不属于基本标准的框架2.生产足够数量具有高营养的食品。(1)维持和增加土壤的 长期肥力。(2) 在当地农业系统中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3) 在封闭系统中尽可能进行有机物质和营养元素方面的循环利用。(4) 给所有的牲畜提供生活条件,使它们按自然的生活习性生活。(5) 避免由于农 业技术带来的所有形式的污染。(6) 维持农业系统遗传基质的多样性,包括植物和野生物环境的保护。(7) 允许农业生产者获得足够的利润。(8) 考虑农业系统广泛的社会和生态影响。(9) 采用的方法和技术 3. 可采用遵循自然生态平衡的某些技术,强调指出禁止使用农用化学品,例如合成肥料,杀虫剂等。如何 使产品成为有机产品 4. 原来不是有机产品,可进行转换,让其变为有机产品,在一定时期内按标准要求进行转换,由每个有机农业颁证机构确定转换过程的饿时间,并定期(每年)进行评价,转换计划包括:(1) 增强土地肥力的轮作制度;(2) 适当的饲料计划(养殖业);(3) 合适的肥料管理方法(种植业);(4) 建立良好环境,以减少病虫害转换周期时间,如果产品在两年之内满足所有标准则第三年可作为有机产品出售。. 的有机食品标准)CAC(二1999年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通过了《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标签和销售导则》(CAC/LG32—1999) ,其中不包括畜牧生产。2001 年又通过了该导则的“畜牧与畜牧产品” 部分,这样就形成了基本完整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的有机食品标准。CAC W机食品标准基本参考了欧盟有机食品标准 (EU2092/91)和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的《基本标准》。CAC有机食品标准的制定表明,有机农业/ 有机食品已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同,它将有力地推动有机农业/有机食品标准的统一, 从而有利于有机农业/有机食品在全球的进一步发展。CAC有机食品标准的具体内容包括定义、种子与种苗、过渡期、化学品使用、平行生产、收获、贸易和内部质量控制等。此外,标准还对有机农产品的检查、 认证和授权体系做了非常具体的说明。二、美国的有机食品标准美国农业部于1997年首次提出了一套管理有机食品的国家标准,但是农场主和其他有机食品工业的从业人员强烈反对其中的某些规定,因为这些规定没有禁止将下水道的污泥用作肥美国农业部随后撤消了这套国家标准。同时允许食品中包含转基因和经过放射处理的成分。料,2000年底,美国农业部颁布了新的有机食品国家标准。新标准规定,不使用杀虫剂、激素和抗生素;不使用放射线照射;不使用转基因等生物技术;为了提高环境的质量,必须保护土壤,善待家禽。上述规定不仅适用美国国内的食品,也适用从外国进口的食品。美国的有机食品标准于2001 年开始实施,对有机食品发放统一许可,由农业部授权的许可发放机构负责检测有机食品是否符合要求,并从2002 年10 月21 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有机食品的标识,以此代替原来非正式使用的或各州制定的 “有机”标识。美国的有机食品标:种4签分为以下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杨曙辉,宋天庆 (云南大理州农科所,云南大理671005) 摘要:简述了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浅析了制约我国当前有机农业发展的5大方面主要障碍因素:粮食战略安全、农业环境质量、技术和咨询体系滞后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等;进一步提出并阐释了“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为有机农业发展打好前站”、“建立和完善技术和咨询体系”以及“加大投入,确保发展”等8个方面的现阶段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有机农业;有机认证;制约因素;发展策略 文章编号:1005-4944(2006)02-0042-05 42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年第2期 了IFOAM国际有机颁证服务机构(IOAS)的正式认可,是迄今全球30个获IFOAM认可的认证机构之一,也是亚洲仅有的获得IFOAM认可的三家认证机构之一。这也标志着我国有机认证事业走向国际化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此外,截至目前,全国共有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万泰、中国农业生态研究所等19个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相继加入IFOAM,并正式成为其会员;同时,已有4个国际有机认证机构在我国设立了代理或委托部门,负责国外有机认证机构在中国的认证。迄今,国家已制定并发布了《有机产品认证标准》(OFDC)和4项有机食品行业标准,49个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标准,并积极引用、遵循和执行国际标准、发达国家标准或进口国的相关标准,有力地保障了有机产品的质量水平。据统计,自1994年以来,全国经OFDC认证的有机食品达100多个品种,认证农场、加工或贸易企业(单位)400多家,范围涵盖谷类、豆类、蔬菜、干果、饮品、中药材等各类作物或食品。截至2003年底,全国经农业系统认证的有机食品企业203家,产品559个,实物总量17.9万t,占全国的21.7%;年销售额11.3亿元,占全国的44.5%;出口额4 360万美元,占全国的30.7%;认证面积62.86万hm2,占全国的31.4%。截至2004年6月底,农业系统有机食品认证企业达到417家,产品662个,实物总量24.7万t,分别比2003年底增长3.7%、18.4%和40%;其中有机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球榜首。由此可见,我国有机农业在近年发展迅速,有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潜力已初步显现,前景广阔。 2制约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2.1粮食战略安全的制约 (1)现阶段粮食数量安全的压力。目前,我国已跃居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粮食、棉花、蔬菜、水果、肉类、禽蛋等8类农产品产量均位居世界首位。1998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均创下了历史新高,分别达1.138亿hm2、5 123亿kg和每667m2 300 kg的新水平;1996年,全国人均拥有粮食达414.3 kg,是历史的最高年。然而,事实说明,我国农产品虽已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并出现了供给相对过剩的局面,可这也仅仅是结构性过剩、阶段性过剩、季节性过剩、局部性过剩和低水平过剩的表象,而真正的粮食数量安全的隐患和危机远未消除。1999—2003年,全国粮食产量出现了连续5年的下滑;200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分别比1998年减0.13亿hm2、816亿kg和每667 m2 11 kg,人均拥有粮食较1996年减80 kg;同时,全国粮价出现了跳跃式上扬,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开始由顺差转向逆差,呈现净进口格局;2004年,全国粮食产量虽出现恢复性增长,增幅达9%,但实际净进口仍达459.8万t;而2005年的粮食缺口仍将持续。 (2)粮食需求持续增长的压力。当前,我国人口已突破13亿,并以每年1 500万的速度递增;而耕地面积却只有0.95亿hm2,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且以每年40万~46.7万hm2的速度递减;2004年,人均耕地面积已降至0.094 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8%,东部600多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FAO确定的0.05hm2的警戒线;同时,全国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只占耕地

世界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一、有机农业的基本概念有机农业始于1924年,由鲁道夫.史特内(RudolfSteiner)创立的生物动力农业。 之后于20世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在瑞士由翰斯·缪勒(HansMueler),在英国由雷蒂埃伍·巴夫奥(LadyEveBalfour)和艾伯特·哈瓦得(AlbertHoward),在日本由(MasanobuFukuoka)分别创建了各国的有机农业。 六十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一些国家政府开始重视有机农业,鼓励并补贴农场从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转换。 在国际有机农业运动的推动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有机农业的概念开始被广泛地接受。 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已陆续建立了有机农业指南、标准、法规、条例,对有机农业作了明确的定义。 最初,这些定义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近年定义趋于一致,目前最普遍接受的定义是:有机农业是一个促进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循环和土壤生物活动的生态性生产管理体系。 有机农业要求尽量采取恢复、维持、促进生态和-谐的管理措施,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尽可能减少空气、土壤和水分的污染。 我国有机农业工作者通过深入研究以及与国外同行的交流,将有机农业定义为:遵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

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 根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2000年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和有机食品加工的主要目标有17个方面,其根本目标是促进土壤生物、植物、动物、人在内的且相互依赖的系统的生产力和系统的健康协调发展。 “有机"是一种标识概念,只有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才能标识为有机产品。 有机产品除包括食品,如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外,还包括纺织品、皮革、化妆品、林产品。 二、有机农业的现状有机食品生产是近几年世界农业中的亮点。 全世界大约有130个国家进行认证有机食品的商业生产,主要集中在欧洲国家、美国和加拿大。 据国际贸易中心(ITC)今年2月调查,全世界有机管理用地已达到1700万公顷,各大州有机管理的面积分布大体是大洋洲44.91%,欧洲24.79%,拉丁美洲21.67%,北美7.73%,亚洲0.55%,非洲0.35%。 面积最多的10个国家依次是澳大利亚770万公顷,阿根延280万公顷,意大利100万公顷,美国90万公顷,巴西80万公顷,德国54万公顷,英国52万公顷,西班牙38万公顷,法国37万公顷,加拿大34万公顷。 有机农业用地占农业用地面积比例最多的十个国家依次是列支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 郭红东 郑伟强 [摘要]当前我国有机农业在生产、市场和认证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食品消费选择,也提高了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竞争能力。但是,我国有机农业在发展过程仍然存在着政府支持力度不大、生产技术缺乏及生产组织方式落后等诸多问题,本文借鉴国外发展有机农业的经验,提出了推进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有机农业 生产 市场 认证 [中图分类号]F 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70(2011)—11—0034(04)[作者]郭红东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浙江杭州 310058 郑伟强 硕士研究生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浙江杭州 310058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中国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发展对策研究”(编号:10JJ D790018)的部分研究成果。 一、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有机农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在我国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态农业的发展对于有机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对长期传统农业生产实践的一个新的替代,也是一种生态的、有机的演进,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国有机农业经历了研究探索阶段、奠定基础阶段和规范化快速发展阶段,现已成为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 1.有机农业生产发展情况 根据我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有机和有机转换产品已有约50大类,400~500个品种,包括蔬菜、豆类、杂粮、水产品、野生采集产品,截止2007年底,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企业750家,产品实物总量195.5万吨,认证面积246.9万公顷,其中种植面积12.6万公顷,放牧面积60万公顷,水域面积24.9万公顷,野生采集面积 149.4万公顷。未来十年,我国有机农业生产面积以及产品生产年均增长20%~30%,在农产品生产面积中占有1~1.5%的份额,达到1800~2300万亩。国际有机运动联盟(IFOAM )和有机农业研究所(FiBL )2011年2月发布了《T he Wo rld of Organic Ag ricult ure -St at ist ics and Emerg ing T rends 2011》。该报告显示,截止2009年,世界现有有机农田3720万公顷,约占世界农业用地总量的0.85%。其中,中国的有机农田面积为185万公顷,占到中国 农业土地面积的0.34%(见表1)。〔1〕 我国有机农产品 主要有两大生产区:一是我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和辽宁。生产和出口的产品主要包括:谷物、豆类、葵花籽等。二是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鲁、苏、京、沪、浙、闽地区主要向国内市场供应和向日本出口有机蔬菜。浙、赣、闽地区是有机茶叶的主要产地。有机加工产品主要集中 在京、沪、浙、鲁和苏等省区。 〔2〕?产业结构研究? 农村经济 2011期第11期

世界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世界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一、有机农业的基本概念有机农业始于1924年,由鲁道夫.史特内(RudolfSteiner)创立 的生物动力农业。 之后于20世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在瑞士由翰斯缪勒(HansMueler),在英国由雷蒂埃伍巴夫奥(LadyEveBalfou)和艾伯特哈瓦得(AlbertHoward),在日本由(MasanobuFukuoka) 分别创建了各国的有机农业。 六十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一些国家政府开始重视有机农业,鼓励并补贴 农场从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转换。 在国际有机农业运动的推动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有机农业的概念开始被广泛地接受。 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已陆续建立了有机农业指南、标准、法规、条例,对有机农业 作了明确的定义。 最初,这些定义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近年定义趋于一致,目前最普遍接受的定义是:有机 农业是一个促进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循环和土壤生物活动的生态性生产管理体系。 有机农业要求尽量采取恢复、维持、促进生态和-谐的管理措施,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 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尽可能减少空气、土壤和水分的污染。 我国有机农业工作者通过深入研究以及与国外同行的交流,将有机农业定义为:遵照有机 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 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 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 根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 (IFOAM) 2000年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和有机食品加工的主要目标有17个方面,其根本目标是促进土壤生物、植物、动物、人在内的且相互依赖的系统的生产力和系统的健康协调发展。 有机"是一种标识概念,只有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 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才能标识为有机产品。 有机产品除包括食品,如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外, 还包括纺织品、皮革、化妆品、林产品。 二、有机农业的现状有机食品生产是近几年世界农业中的亮点。 全世界大约有130个国家进行认证有机食品的商业生产,主要集中在欧洲国家、美国和加拿大。 据国际贸易中心(ITC)今年2月调查,全世界有机管理用地已达到1700万公顷,各大州有机管理的面积分布大体是大洋洲44.91%,欧洲24.79%,拉丁美洲21.67%,北美7.73%,亚洲0.55%,非 洲0.35%。 面积最多的10个国家依次是澳大利亚770万公顷,阿根延280万公顷,意大利100万公顷, 美国90万公顷,巴西80 万公顷,德国54万公顷,英国52万公顷,西班牙38万公顷,法国37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展望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展望

第 1期宗良纲等 ,中国有机纲纲纲展前景展望 153 能区的纲境破坏 ,保纲西部丰富的生物多纲性和重要基因纲H’ 。四是有利于纲施我国纲纲可持纲纲展纲略。纲展有机纲纲有利于纲源保纲 ,纲纲源纲纲纲纲纲纲纲 ,提高纲纲品附加纲及其市纲纲争力 ,纲纲纲纲的可持纲纲展。 2我国有机食品的纲展纲状及纲策 1994 年国家纲境保纲纲局有机食品纲展中心 (OFDC) 的成立纲志着我国纲始有机食品的生纲和纲纲 , 1999 年 OFDC 纲利通纲欧盟和美国有机食品纲纲纲家纲其有机纲纲的纲估 ,促纲了我国有机食品纲量与国纲纲准

接纲 ,推纲了我国有机纲纲国纲化纲展的纲程。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纲纲健全的有机食品生纲和纲纲体系 ,1998 年底已通纲纲纲的有机食品生纲基地有 4,5 万多公纲(包括野生、天然有机食品生纲基地 ) , 纲纲纲品主要有谷物、豆纲、蔬菜、纲品、中草纲等 100 多个品纲 ,其中大部分纲往日本、美国、加拿大及欧洲市纲。据纲纲 ,我国有机食品的出口纲易纲 1995 年纲 30 万美元 ,1997 年达到 800 多万美元 ,1999 年又猛 至增 1500 万美元 ,年出口纲率保持在增30,以上。国纲国内市纲纲有机食品需求的不断纲大 ,纲我国纲展有机纲纲、纲纲有机食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首先 ,世界有机化潮流纲我国提供了市纲机遇 ,西方纲达国家有机市纲不断纲展 ,且供不纲求 ,目前我国生纲的有机食品纲纲不能纲足其需求。其次 ,我国有机食品的国内市纲潜力巨大 ,随着纲纲的迅速纲展和人纲食品安全与健康保健意纲的不断纲 ,人纲纲纲有机食品的需求越来增强越烈 ,尤其是适合纲幼儿的有机食品及直接供人纲食用的瓜果蔬菜消纲量更将迅速纲大 ,如上海、北京、强 南京、广州等城市有机食品已纲入超市或纲纲柜。我国纲展有机纲纲具有纲多有利条件 ,我国纲纲生纲纲史悠久 ,纲多纲纲的纲纲生纲技纲可直接运用到有机纲纲生纲中去。同纲我国中西部地区纲纲力度纲小 , 纲境纲染相纲纲纲 ,有些地区很少或完全不使用化肥、纲纲 ,有利于向有机纲纲生纲基地的纲纲 , 。此外 , 我国纲村纲纲力纲源丰富 ,成本低廉 ,纲纲适当的技纲培纲 ,极易纲展成纲有机纲纲的生力纲。我国纲展有机纲纲、纲纲有机食品的纲策一是纲极宣纲有机食品 ,尽快培育成熟的市纲体系。纲极宣纲纲纲有机食品纲纲境保纲和人纲健康的意纲 ,提高人纲自身的食品安全与健康意纲 ,引纲消纲者正确区分纲色食品、无公害食品与有机食品 ,纲极纲纲国纲市纲 ,纲纲国内市纲 ,促纲我国有机食品事纲的纲利纲展 ,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海南大学 《有机农业》课程论文 题目: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学号:20120904320071 姓名:虞红妹 年级:2012级 学院:园艺园林学院 专业:农学(观光农业方向) 指导教师:王旭 完成日期:2014年11月12日

从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出发,较系统地分析、讨论了我国发展有机农业的必要性、重要意义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字:有机农业;发展;问题;对策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c agriculture in China,systematically analysis,discussed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organic agriculture in China,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main problems,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organic agriculture;the development;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1、有机农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 1.1有机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 1.2有机农业的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 2、发展有机农业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1) 2.1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控制农业污染 (1) 2.2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缓解气候变化 (1) 2.3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农民增收 (2) 2.3.1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的问题 (2) 2.3.2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扩展农产品的国内、国际两大销售市场。 (2) 2.3.3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就业竞争力 (2) 3我国现阶段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 3.1认识不清,政府支持不够 (2) 3.2缺乏有机农业技术和知识 (2) 3.3有机农产品认证难 (3) 3.4有机农产品“销售”难 (3) 3.5没有形成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生产不高 (3) 4我国有机农业发展对策 (3) 4.1政府应加强资金和政策上的投入 (3) 4.2大力发展有机食品出口与拓宽国内消费市场并重 (3) 4.3制定、完善和实施有机农业的产业政策 (4) 4.4依靠资源优势,做好产业发展规划 (4) 4.5创新发展模式,推广CSA模式 (4) 4.6多样的农产品运销途径与方式 (4)

中国有机食品的发展现状以及有机食品发展前景

中国有机食品的发展现状以及有机食品发展前景 摘要:有机食品也称生态食品或生物食品,它是指来源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食品生产标准生产加工,饼通过合法的、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及调料等。而有机农业是指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关键字:有机农业发展食品化学 有机农业起源于二战后世界各国为减缓常规农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严重威胁压力而进行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有机农业在全球得以快速发展。同期在众多研究机构、大学和地方政府的帮助和参与下,中国各地启动并组织了生态农业运动,在全国各地建立了数千个生态农业示范村和数十个生态县,还研究并推广了形势多样的生态农业建设技术,这些都是为中国的有机农业发展奠定了见识的基础。 (一)有机食品认证机构 中国有机食品的发展源于国外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在中国开展的认证活动。2003年8月20日,国务院第1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并于同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条例》规定: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认证活动······境外认证机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代表机构,须经批准,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办理登记手续后,方可从事与所从属机构的业务范围相关的推广活动,但不得从事认证活动。 目前,国内有三条有机食品认证主渠道:一是农业部系统出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建的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二是在国家环保总局系统由南京环保所组建的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三是其他认证机构。 中国有机食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国务院及各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有机食品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中国的有机食品起步晚,还处于逐步规范、快速发展阶段,各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规范。 1、现行标准可操作性不强 中国有机产品标准及参考了国际上主要国家、地区及组织的有机食品标准,又考虑到了中国特色的农业生产现状,创造性的提出了有机食品的终端产品标准,,即:“有机产品的农药残留不能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相应唱片限值的百分之五,重金属含量也不能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限定相对滞后于农业生产,许多农产品都没有相应的产品国家标准。 2、政府鼓励性政策不足 由于有机食品的生产需要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转换期,在此期间,生产基地用于土壤改良和生产技术的完善。在荷兰,1999年拨款900万荷兰盾用于支持有机农业生产、推动有机食品发展。目前,中国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鼓励性政策还停留在政府文件中,只有少数地区对实行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户或企业给予了资金补助,但力度不大,还是没有列入地方财政预算中。

有机农业的国际标准

有机农业的国际标准 2003年03月04日 有机农业的国际基本标准包括以下四方面: 前提条件:1、凡标上“有机”标签的产品,生产者和农场必须属IFOAM成员。2、不属于IFOAM的个体生产者不可以声明他们是按IFOAM标准进行生产的。3、IFOAM标准包括农场审查和颁证方案的建议。 目标(即基本标准的框架):1、生产足够数量具有高营养的食品。2、维持和增加土壤的长期肥力。3、在当地农业系统中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4、在封闭系统中尽可能进行有机物质和营养元素方面的循环利用。5、给所有的牲畜提供生活条件,使它们按自然的生活习性性活。6、避免由于农业技术带来的所有形式的污染。7、维持农业系统遗传基质的多样性,包括植物和野生动物环境的保护。8、允许农业生产者获得足够的利润。9、考虑农业系统较广泛的社会和生态影响。 根据上述框架各国组织必须制定发展自己的标准。 采用的方法和技术可采用参考自然生态平衡的某些技术,强调指出禁止使用农用化学品,例如合成肥料,杀虫剂等。 如何使产品成为有机产品?原来不是有机产品,可进行转换,让其变为有机产品,在一定时期内按标准要求进行转换,由每个有机农业颁证机构确定转换过程的时间,并定期(每年)进行评价,转换计划包括:A.增强土地肥力的轮作制度;B.适当的饲料计划(养殖业);C.合适的肥料管理方法(种植业);D.建立良好的环境,以减少病虫害转换周期时间,如果产品在两年之内满足所有标准则第三年可以作为有机产品出售,对种植业强调如下几方面:(1)环境条件(由颁证组织审查无污染)。(2)作物品种选择,应选适应当地土壤,气候对病虫有抵抗能力的品种。(3)实施轮作(包括豆科作物)。(4)肥料政策:有机肥返回土壤,保持土壤肥力。禁止焚烧稻草,氮肥必须是有机、颁证组织应对产品的硝酸盐含量加以限制,引进的肥料要审查,人粪要防治病虫害等。(5)害虫管理:要保护天敌,提倡生物综合防治,禁止使用合成杀虫剂。在畜牧生产中禁止使用人工荷尔蒙和其他增产剂,从非有机农业组织购入的饲料不得超过10-20%(根据牲畜的种类而异)。此外,不得采取虐待牲畜的生产方式。(6)杂草的处理:用预离栽培技术来防治,限制生长(例如:合理的轮作、种植绿肥、平衡施肥管理等),使用物理除草方法,禁止使用除草剂,生长刺激剂。对养殖业、畜牧业强调禁止使用饲料添加剂、生长素、开胃药、防腐剂等。 综合以上标准,概括起来强调一句话:禁止使用农用化学品,提倡用自然、生态平衡的方法从事农业生产和管理。 蔬菜生产配套体系 2003年06月13日 严格选建生产基地对于环境评估不合格的菜田,坚决实行转退产制度。对于新兴菜区,要合理规划布局,采取有污染的乡村工业要坚决关闭或迁出。 综合应用农业防治措施针对当地主要病害控制对象,选用高抗多抗的优质高产品种。如津杂、津绿系列黄瓜,湘研、苏椒、洛椒系列辣椒,中杂、TF、苏抗系列番茄,矮杂系列小青菜等。实行严格的轮作制度,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水旱轮作。采取调整播期,避开病虫为害高峰;嫁接换根,培育适龄壮苗;深沟高畦,严防积水;采用地面覆盖、微灌或暗灌,设施微环境调控;合理配置株行距,优化群体结构;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水、肥、气、热协调促控等栽培技术措施,优化菜园生态环境,促进蔬菜作物健壮生长,最大限度减少蔬菜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从而减少农药用量。 大力推广物理防治措施覆盖塑料薄膜和遮阳网进行避雨、抗热栽培,减轻病虫害。以防虫网为封闭材料,创建封闭的棚室、网室(帐),进行无污染蔬菜生产。利用害虫对灯光、颜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我国有机农业概念、特点,以及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对进一步推进有机农业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有机农业;现状;问题;对策 引言:我国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 年代,经过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我国的有机农业和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缺少政府的支持,科研水平和服务体系不健全,认证机构比较混乱,人们对有机农业认识不足,所以我国准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 1.有机农业的概念和特点 有机农业是指遵照特定的农业生产原则,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1] 与传统的农业比较,有机农业可向社会提供无污染、好口味、食用安全环保食品,有利于人民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可以减轻环境污染,从而有利保护生态平衡;有利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增加外汇收入;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因此发展有机农业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保护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推进我国农业市场化和国际化,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2.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 2.1有机农业生产发展情况 根据我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有机和有机转换产品已有约50大类, 400~500个品种,包括蔬菜、豆类、杂粮、水产品、野生采集产品,截止2007年底,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企业750家,产品实物总量195.5万吨,认证面积246.9万公顷,其中种植面积12.6万公顷,放牧面积60万公顷,水域面积24.9万公顷,野生采集面积149.4万公顷。[2] 我国有机农产品主要有两大生产区:一是我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和辽宁。生产和出口的产品主要包括:谷物、豆类、葵花籽等。二是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鲁、苏、京、沪、浙、闽地区主要向国内市场供应和向日本出口有机蔬菜。浙、赣、闽地区是有机茶叶的主要产地。有机加工产品主要集中在京、沪、浙、鲁和苏等省区。[3] 2.2有机农产品市场发展情况 我国有机农业产品市场可以分为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国外市场是主要市场,我国生产的大部分有机产品出口到欧、美、日等20 多个国家和地区,豆类产品是最大的出口产品,大约占到总出口额的42%左右,然后依次是谷类、坚果、蔬菜和茶叶。据预测, 2015年我国国内有机农产品将达到248~594亿元的市场规模,到时我国将成为第四大有机食品消费大国,有机食品有望占到整个我国食品市场的1~1.5%。[4]国内有机食品的消费主要集中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