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热力环流

【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必修1

的第二单元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

第二节节“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承接了上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材已经为学生介绍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由于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下垫面性质不同、大气状况等引发不同地区温度的差异。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本节课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地理素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习能力比如读图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等。那么高中更注重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保护地理环境。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清楚知道大气圈是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要素。并具备了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而热力环流的理论性、抽象性又比较强,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

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气压,等压面的定义,会判断气压的高低。

(2)、知道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中的最简单的形式。

(3)、能归纳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对应规律。

(4)、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能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能力目标:

(1)、通过画热力环流模式图,培养学生的绘图、析图能力。

(2)、通过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实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教学难点】掌握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时长】40分钟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以情景设问法、实验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为辅。

【教学用具】PPT 学案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热力环流一、概念: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二、形成过程:

1.在近地面,热低压,热高压。(相应的高空,与之相反)

2.在同一水平高度,气压从高压流向低压。

3.在同一水平高度,高压面上凸,低压面下凹。

4.各地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地理素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习能力比如读图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等。那么高中更注重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保护地理环境。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清楚知道大气圈是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要素。并具备了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而热力环流的理论性、抽象性又比较强,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热力环流》效果分析

课堂是一门艺术,一节精彩纷呈的课堂离不开老师、学生达到完美的契合。对于由我执教的《热力环流》这节课,我认为达成的课堂效果有如下几点:

一、学生方面

学生能精力集中、认真听课、积极思考、课堂表现积极踊跃,回答问题成熟稳重。从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学习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求。通过学生课上的表现也可以看出大家课前的预习情况不错,这也很好的反映出同学们的自学能力。

二、教师方面

作为让教师的我也从这节课中受益匪浅,首先是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让我对教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重难点有了更清晰地把握。此外,在其他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我学到了很多教学专业技能。最主要的还是对我的教学能力的提升,尤其是课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三、学习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同学都能绘制热流环流示意图,并能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都能用科学的原理进行解释。

四、情感态度

教学的目标不止是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地理学科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更为紧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

可以更好的利用所学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增强探究自然科学规律的探究能力,增强同学们地理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热力环流》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节节“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承接了上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材已经为学生介绍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由于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下垫面性质不同、大气状况等引发不同地区温度的差异。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本节课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热力环流》测评练习

一、基础题(全部学生)

1、下图表示的热力环流中,错误的是 ( )

2、读下图,下列各点关系正确的是( )

①A点比B点气压低②B点比D点气压高③B点和D点气压相等

④C点比D点气压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二、理解题(全部都做,BC层整理出做题思路)

3、如果此图是“城市热力环流侧视图”,在②处进行植树造林,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A.增温和增湿B.净化和增温

C.净化和增湿D.减湿和减温

4、如果此图表示的是“山谷风示意图”,那么上升气流③表示的可能是()

①白天的谷地②白天的山坡

③夜晚的谷地④夜晚的山坡

三、拓展题(A层必做,BC选作)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①中,甲地空气(上升或下沉),其近地面气压(高于或低于)乙地。(2)请在图①中a、b线段上分别补画箭头,完成甲—乙和甲—丙之间的热力环流。(3)图②所示的海陆热力环流现象通常出现在(白天或夜间)。

(4)热力环流是由地面不均形成的。

四、学有余力:你还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体现热力环流原理的例子吗?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

对于本节课,我结合各位老师的评课,和个人的实际情况做一下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热力环流原理,其难度并不大,但由于它是后面学习大气环流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知识传授上我首先将与之

有关的概念与规律做了系统的复习与介绍,希望学生能迁移到随后的热力环流过程,然后又通过热力环流的几个生活中的案例进行理解应用。目的在体现地理与生活的实际联系,并希望达到当堂掌握巩固的目的。全过程始终贯彻边讲边练的方法。教学设计从简单到复杂,从理论到实践,缺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我的语气过于平淡,缺乏激情,我课上讲解过多。教学设计中的学生活动不足,深度不够,教师讲授为主,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本质等等。

多媒体课件的翻页有时跟不上我讲课的速度;问题问的太泛。问题要问的明确,抛出来的问题要预设学生如何回答,注重引导,将问题细化。尽量少问封闭式的问题,如问学生该方面知识掌握程度,不要问“听懂了没”,不同学生程度不同,到底掌握到什么程度算明白?所以以“这部分内容还有什么疑惑?”这样开放性并有针对性的提问形式更为妥当。

课堂用语过于缺乏专业性,尤其是最后教师总结部分。平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时,多采用日常口头用语,特别当一句话存在许多学生刚接触的概念时,应及时反应适当重复让学生当堂巩固。

课堂教学中针对重点要掌握的知识,切勿集体回答。我最大的毛病在于当问题抛出去,只要个别同学能回答上,怕时间不够就继续讲解,忽略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情况。点名学生提问也应有针对性,不能光点好生或差生,对重点知识最后的巩固学习时应点一些成绩中等学生进行回答,从而间接了解整个班级大部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情况。方法可以将两次考试学生的成绩打印带上课堂以作参考。

课后我针对这些问题重新思考了一下教学设计,我觉得我的新课导入没有很好的融入整个课堂。本堂课导入抛给学生一个矛盾点:军港之夜的歌唱的是晚上吹海风,而诸多图片显示白天吹海风,哪个是正确的呢?整堂课完全可以以解决这个矛盾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设计成一堂探究海风到底是白天还是夜晚吹的探究课,并在其中贯穿热力环流的原理让学生当堂利用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现了课标要求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目的。一堂好课没上好实在是留有遗憾,可作为新教师我会继续努力,不断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能,提升专业素质。

《热力环流》课标分析

新高考改革后对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节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对于以后等级考的考查内容:“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学习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对于学业水平考试仍然是一个常考的考点。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高中地理_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力环流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机理 2、应用热力环流的机理解释自然界的热力环流现象 3、理解热力环流对等压面的影响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播放演示实验录像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通过合作学习实例和练习交流迁移应用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初步培养实证主义科学精神,从实验结果中获取现象和规律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应用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当堂检测 1.读热力环流侧视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温度:a>b>c>d B.气压:d>a>b>c C.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D.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2.地面上不同地区的气压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B) 3.下图为近地面等压面分布示意图。若该地等压面弯曲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则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A.a地温度高,气压低 B.垂直方向气流:a处上升,b处下沉 C.b地温度低,气压高 D.水平方向气流:由a流向b 4.某中学地理实验小组对某城市四个住宅小区的环境进行观察测算,得到了白天(晴天)6:00至18:00的温度变化数据并绘制了图1、图2(基准温度取某日平均温度)。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几种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情况表。 下垫面道路(沥青) 混凝土砖石 吸收率0.8~0.95 0.65~0.9 0.6~0.8 0.65~0.8 下垫面土壤沙漠草水 吸收率0.6~0.95 0.55~0.85 0.74~ 0.84 0.9~0.97 0.74;小区2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较低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64。

2019-2020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热力环流》说课稿教学反思

《热力环流》说课稿 2019-2020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热力环流》说课稿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是“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第三课时,在介绍了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后引入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但却是理解本章“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以及锋面系统的理论基础”的重要基础。可以说如果不能理解热力环流,第二单元的学习将面临巨大的困难。同时它也是高中地理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历年高考中多有考查,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它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学目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城市热岛效应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说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理论解释城市风、山谷风和海陆风。 四、学情分析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而且对有关的天气、气候事例比较感兴趣,参与、表现欲望较强,但已有的知识水平较低、甚至还有错误的认识。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五、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并借助于实验演示和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实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实验教学法、图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六、学法指导

大气环境之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与反思

2.3大气环境—热力环流教案 一、课程标准解读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情分析:由于高中开始阶段学生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所以对该节知识理解有难度。 教材分析:《大气环境》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旨在借用或绘制原理示意图,如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并养成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的能力。 2、绘制热力环流图,训练绘制简单原理示意图的基本技能,提高绘图能力和理 解问题的能力。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热力环流问题。提高对实际生活 中地理事物的观测判断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四、教学难点 高低压的判断,等压面的绘制 五、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合作探究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七、课时安排 1课时(40分钟)

P=ρgh 密度-密度越大,气压越高。那什么因素会影响密度呢?海拔-海拔越高,密度越小,气压越低。比如我们现在在的四楼就比一楼气压低一些。那还有什么会影响密度呢?温度-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减小,气压降低。(PPT 展示书本A B 问:哪里的重量大些——垂直方向上,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小!所以在喜马拉雅山上煮饭得用高压锅来增加压力。) 那高低压如何比较呢? 不同海拔高度的无需比较,海拔高的气压低。 高压、低压:同一高度上(水平方向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注意:高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 上的。 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等压面: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假设地面受热均匀,空气只受重力的作用,则形成的等压面是水平的。并且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如图所示a=b>A=B,那假设A地热B地冷,A与B地还会不会相同呢? 四、(探究活动二、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原理) 师:大家都非常的棒,现在我要考考大家到底有没有学明白了。展示ppt11课堂反馈。四、播放PPT8 分组讨论: 1、画出冷热不均时,空气的垂直运动方向。 (第一组) 2、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图上标注高压、低压。(第二组) 3、随着气压的变化,水平方向上空气会如 何运动?用箭头标注出来。(第三组) 4、等压面是水平吗?会如何变化呢?(第 四组) 四、 学生讨论(1min) 展示成果:垂直方 向上—与液体垂直 方向上的流动一 致,A地受热,近 地面空气膨胀上 升,近地面密度减 小,高空密度增大; B地冷却,空气冷却 下降,近地面密度 增大,高空密度减 小。—近地面A地 比B地密度小为低 压,B地为高压;高 空A地比B地密度 大为高压,B地为低 压。同一水平面上, 出现水平气压差 异,产生水平气压 梯度力,并造成空 气的水平运动,从 高压流向低压。等 压面在高压向上 凸,在低压向下凹。

高中地理_【课堂视频实录】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与分析 《热力环流》位于高中地理第二章气象和气候的第一节,是在理解大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大气环流的基本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机理,它是理解季风环流和三圈环流的基础,是分析气候成因和天气变化的所要依据的基础性的重要知识。 二、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是鲁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书地理1》热力环流的有关内容。以实验和活动为主,阐述基本原理,内容要点包括:(1)大气受热不均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这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3)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海陆风的形成,并补充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城市风。 三、学情分析 学生是高一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好,求知欲高,自主学习能力较高,具有好表现、思维活跃、善于思考而合作与探究水平有待提高等特点。学生已经学过《大气的受热过程》,初中物理《气压》的相关知识,已有一定的大气物理知识和技能基础;但大部部分学生基础较差,需要进一步巩固基础性的大气物理知识和培养实验观察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机理 2、应用热力环流的机理解释自然界的热力环流现象 3、理解热力环流对等压面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2、学会热力环流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培养实证主义科学精神,从实验结果中获取现象和规律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应用 教学难点 等压面剖面图 六、教学方法 启发式、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合作探究法七、课堂类型 新授课 八、课时 1课时 九、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_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学会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 2.运用示意图,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3.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4.通过案例探究,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现象。 四、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实验探究法、问题式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实践活动:在同学们每天出入的教室门口,手持一炷点燃的香,请同学们观察并说出教室门口上、下部烟雾的飘动方向,思考飘动方向不一致的原因?(PPT同步展示活动视频) 生:大气运动(或者风)。 师:这是一种小尺度的、局部的大气运动现象——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真实体验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习目标】 一、基本概念——气压 1.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2.变化规律 气压比较:A > B > C 垂直方向:海拔升高,气压降低。 水平方向:同一海拔高度的各点气压相等(不考虑其他因素),气压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为等压面。 师: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大气运动现象。

二、实验探究 将准备好的透明玻璃缸安放在桌面上,垫高以便于全体学生都能观察,将装满冰块的两个烧杯放置在玻璃缸内的两侧,中间放点燃的香,盖上盖板营造密封的环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玻璃缸内的烟雾运动方向。 思考:1.大气运动有几种形式? 2.点燃的香烟雾向上飘,冰块处烟雾向下沉,为什么?是哪种因素差异导致的这种现象? 3.绘制玻璃缸内的空气运动示意图,分析产生这种运动的根本原因? 生:1.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又分为上升和下沉运动。 2.香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冰块处空气受冷,收缩下沉。 (板书)这是大气运动第一个重要的规律,垂直方向:热上升,冷下沉。冷热不均导致的这种差异,属于热力因素。 3.学生绘图结果 师:正如同学们看到的,玻璃缸内发生了空气环流运动,这种空气环流运动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发生于较小尺度的空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真切的看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观察能力,加深学生的感性认知和体验。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分析一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三、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高中地理_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下节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铺垫,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把握的作用。 【学情分析】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海陆风、城市风形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导入:播放《军港的夜》歌曲导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展示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1.热力环流的概念 2. 读图2-2-6分析下列问题 (1)在受热均匀时,等压面的特点?

高中地理_热力环流及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教材版本】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Ⅰ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二课时) 【课标解析】 本节的主要知识内容为“热力环流的形成”和“风的形成”,虽然在课标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教材中所占篇幅也相对较小。但本部分内容是学习大气的运动和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基础,也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学习目标】 1.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结合示意图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会描述该过程。 3.结合风的受力分析图,让学生掌握风的直接成因,学会风向的判断方法。 【学习重点】 大气运动的原因;大气水平运动的方向分析 【学习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 【教学方法】 “问题驱动、多元导学”教学法、多媒体、 课堂导学过程 【情境导入】 夏天去海边感受凉爽的海风,你认为白天还是晚上去效果更好?(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的思考,既可以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又可以用贴近生活的实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 【问题探究1】 1. 近地面受热和冷却时,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沉) 2. 近地面气温和气压之间的关系如何?(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 3.同一地区近地面气压和高空气压的关系如何?(高低压正好相反) 【整理小结】影响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就是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了解气温和气压的关

系。 设计意图:虽然热力环流的过程比较简单,但是其中涉及到有关初中的知识点气压以及等压线、等压面的相关知识点,所以通过问题的导思让学生剥茧抽丝,慢慢领会气温的高低与气压、等压面、空气的运动之间的关系,以点带面最终系统的串联在一起。 (承转)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热力环流的常见几种形式: 二、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2)山谷风 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气流上升,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气流下沉,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城市热岛环流 【迁移应用】 读某时我国东部沿海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回答(1)~(4)题。 (1)四地气压大小的排序正确的是( ) A.D>C>A>B B.A>B>D>C C.C>D>A>B D.C>D>B>A (2)画出近地面陆地和海平面上的等压面,并用“→”画 出图中的热力环流。 (3)该热力环流出现在________(白天或晚上)。

高中地理_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第二节(第2课时)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 主讲教师:指导教师: 【课程标准】 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一、发现生活 通过观察生活中走马灯和冰柜冷气运动的现象我们得到:某区域, 空气受热会膨胀,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高空气密度___ 空气遇冷会收缩,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低空气密度___ 二、探究原理 1、运动(记忆2分钟) 受热处:大气上升运动,部分空气外流,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周围空气过来补充,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遇冷处:大气下沉运动,部分空气进入,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增大,空气向周围扩散,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由此得出结论:风的运动方向由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 即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这就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请记住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运动的动力来源——太阳辐射

2、气压 联想:潜艇下潜,随着水深增加,压强会;上浮过程中,压力逐渐。请你依据上句完成描述: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逐渐,随着海拔降低,气压逐渐。 3、气压变化 均质的条件下,等压面相互平行,用平滑的直线表示;当近地面大气出现受热不均,会怎样? 小组讨论: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爬黑板) 1)请标出近地面气压高低,那等压面会如何变化呢? 2)请你尝试添加等压面形态,并标注高空气压变化,完成等压面变形。 4、思考:近地面和高空四处气压由大到小该如何排序,你是如何判断的? 5、总结规律(记忆2分钟): 1)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在水平方向上,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 3)近地面与对应高空的气压状况和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相反; 三、实际应用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用热力环流解释。

高中地理_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并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实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大气的运动可采用直观图示法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学习,认知热力环流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表现及影响。 综合思维: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从时空综合和跨学科综合解释其形成过程,并阐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及影响。 地理实践力:学会绘图解释生活中的热力环流案例,并用其原理来指导生产,服务生活。人地协调观: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三、教学方法 由于该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同时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比较紧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势必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让学生在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及探讨中,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原因以及原理的运用。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的理论去解释城市风、海陆风和山谷风。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热力环流的知识点 2.感悟考题,2020年等级考考试题 3.问题探究一:关于等压面的的判读和案例分析 4.问题探究二:热力环流的原理应用: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的分析已经典型案例 5.课堂总结和课后作业 热力环流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 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 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2.教学重难点 (1)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郊环流形成。 二.学生分析 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尽管现在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在现 有加强初中地理教育的前提下比以前学生有所提高,但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而本节的重难点都集中在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和运用上,课堂上教师运用书上插图、多媒体、板图,并结合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对相应知识进行讲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一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一分析推理运动过程一归纳概括运动规律 (理性认识)一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

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Flash动画和幻灯片,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5、比较法: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的比较,让本节知识实际化。 六.设计思想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大气的运动可采用多媒体展示和直观图示法进行教学。1.多媒体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按照水平方向上冷热不均一-大气垂直运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或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一-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分布不均一-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一-大气水平运动这一线索,边讲边画热力环流基本模式图。 3.归纳总结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4.实践探索:展示一组海陆间、城郊间、山谷间的图片,启发学生依据热力环流的模式,熟练绘出各种热力环流图,进一步明确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先有垂直运动后有水平运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准备: (一).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全日制高级中学,学生原初中地理的学习乃至高中其他文科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学习存在较多的问题高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理学习中有关“大气受热不同对气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常言道:“牵牛要牵牛鼻子。”要突破教学难点,就要抓住关键,搞好关键知识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具体实验和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的学习过程中,既要用物理知识来理解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气温、气压的关系,又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来理解气温、气压与高度的关系。教材的编写明显是建立在初中物理之上的,且是建立在对气温与气压关系已掌握的基础上的。教材没有解释空气受热就上升、冷却要下沉的根本原因,特别是新教材,对热力环流的描述不到二百字,文字基本是对结论的阐述。上课时如不把温度与空气运动方向的关系;温度、高度与气压的关系给学生讲透,学生学的过程就会云里雾里。 (三)、设计理念 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2、过程和方法 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自主学习或是与他人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 (六)、过程与方法 情境创设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热力环流、

高中地理_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明确热力环流的概念,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能够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大气运动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绘图推导热力环流原理,绘图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自然科学的兴趣,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难点】热力环流基本原理 【课前预习】 布置学生做好课前自主预习环节:阅读课本P38,填写自主预习的内容。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①法学组)相传在莫须有山,山谷里住着一个卖臭豆腐的老汉,山腰上住着一个烧炭的老翁,有一天卖臭豆腐的老汉到县衙控告烧炭老翁烧炭的烟气熏得他晚上睡不着觉;烧炭老翁到县衙后同样控告老汉臭豆腐的气味熏得他白天吃不下饭。县太爷不思其解感到很忙然,你知道为什么吗? 明确学习目标: 预习检查: 大气的运动 大气的运动分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的 上升 和下沉;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风。 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垂直运动:A受热,空气上升(上升、下沉),近地面形成低气压;B C 冷却,空气下沉(上升、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 (2)水平运动:高空:空气从 A 地向BC 两地扩散;近地面:空气由BC 两地流向A 地。

2、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 一、通过合作探究,和学生共同探讨大气的垂直运动 问1:热气球内的燃气燃烧后,热气球为什么能升上天空? 答、议、评:(②科学组1)当空气受热膨胀后,比重会变轻而向上升起。热气球主要由一个巨大的气囊和一个用于装载人员或物品的吊篮以及用于加热空气的燃烧器组成的,当上升的力量大于承受的重量的时候,就可以飞了。 问2:方文山、周杰伦代表作《菊花台》中“你的泪光……凝结成了霜”是否描述准确?答、议、评:(③音乐组1)水蒸气液化为云、雾、成为凝结,白露为霜则称为凝固。此外,水蒸气直接固化为霜,则成为凝华。由此,引出降水的过程。 问3:在小说《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中,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司马懿却又侥幸逃脱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答、议、评:(④历史组)谷内起火,地面的空气迅速受热膨胀上升,上升到高处的水汽又因气温降低而凝结成云雾,再加上柴草燃烧所产生的大量烟尘随空气上升到天空后,又为水汽凝结提供了理想的凝结核,从而加速了水汽的凝聚。这些云雾中的小水滴互相碰撞合并,体积就会逐渐变大,最终导致大雨倾盆的局面。最终大雨浇灭了上方谷的大火,司马懿父子三人侥幸逃脱。 小结: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达一定高度,达到一定条件可能会成云致雨。冷空气则会收缩下沉。 二、通过实验及阅读,和学生共同解释大气的水平运动并推理热力环流基本原理 问4: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做演示实验。将一只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门口的上方和下方,观察火焰的方向是否相同?(⑤工程组实验)实验结论:在门口下方时,蜡烛火苗朝向室内,反之,朝向室外,证明了大气水平运动现象的存在。 再次仔细阅读课本P38,观察图2-2-6,小组交流讨论完成以下问题:绘制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加标等压线。 小结: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由此产生,因此形成首尾相接的热力环流。 三、总结热力环流图示规律,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1、同一地点海拔高气压低,海拔低气压高;同一高度,密度大气压高,密度小气压低。 P = F/S = Mg/s = ρVg/S = ρhg 2、等值线万能规律:凸高为低、凸高为低。 3、冷热、升降、左右、凸凹等知一定三(⑥科学组2)。

高中地理_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一节: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编: 审:高一地理组 编写时间:2020年 10月27日 使用时间:2020年 10月 日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目标】1.绘制简单示意图,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 3.学会判读等压线与等压面图。 【课前预习】 一、大气的运动 1、热力环流 (1)概念:是由于地面________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 的形式。 (2)形成过程: 结合课本31页,尝试在下图中完成热力环流图,并尝试回答下列问题。 高空 C D A B 近地面 ①ABCD 四点气温的排序 ; ②ABCD 四点气压的排序 ; ③比较A 点与B 点的天气状况:A B 。 ④根据下面的知识拓展画出近地面和高空的等压线。 【知识拓展】等压线与等压面 单位面积空气柱产生的压力,单位:百帕hPa,千帕kPa ; 等压面:大气中气压值相等的点所构成的面 等压线:气压相等点的连线被称为等压线 水平气压梯度:水平方向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牛刀小试】 1.垂直方向上,近地面的气压总是大于高空。( ) 2.高压区是因为气温低空气收缩而形成。( ) 3.低压区的等压面向下弯曲。( ) 【阶段小结】 【课堂探究】 探究应用1 海陆风

(1)在下图画出海陆风白天和夜晚产生的环流。并解释课本活动中图2-1-10中所示意现象产生的原因。 探究2山谷风 在下图中画出山谷风白天和夜晚产生的环流。并思考:“蜀军举火投入谷中……忽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接着就下起大雨。”司马懿父子死里逃生真乃天意吗? 探究应用3城郊环流 如课本活动中图2-1-11所示,伦敦市城市中心区气温明显高于郊区,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城郊之间近地面空气如何流动?请画出城郊之间近地面空气流动示意图。并从市政规划角度思考,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城市卫星城和绿化带应该如何布局? 【小结】请根据本节课内容尝试自主小结 考法1 以生活中的案例为切入点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 伊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建构。风塔高过屋

高中地理_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课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综合性,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防御自然灾害,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组成了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市教学内容建议“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本节要实现形成性目标,因为热力环流是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所以说本节学习是为实现其他课程目标做的知识铺垫。 【素养目标】 1.人地协调观: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2.综合思维: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生活现象。 3.区域认知: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地理实践力:培养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服务生活。 【学习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学习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为主,导、议、讲、练相结合等。【教学手段】 教师自制实验道具、野外实践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提供大气运动的相关资料; (2)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 (3)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导学案。 学生准备:

高中地理_《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力环流”教课方案 / 【教材版本】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 1)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 动和能量互换》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二课时。 【课标要求】 运用表示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说有关现象。要修业生经过表示图掌握热力环流原理,并能解说原理的内涵,而后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说生产生活中存在的有关现象。 【教材剖析】 教材用了较短的篇幅介绍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用三幅图片展现了等压面在不受热和受热以后等压面的变化。用活动研究的形式研究了城郊环流的形成,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参照人教版课本,在本节课中又加入热力环流实验活动和海陆风的事例。山谷风也是一种重要的热力环流现象,在本节课中也予以解说。 【学情剖析】 热力环流原理自己思想难度大,逻辑性强,同时在学习中需要用到必定的物理知识和立体几何知识,高一学生的物理基础、数学基础不是很强,所以在学习中难度较大。这类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观点成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可以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可以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所以学生对于整个大气知识的思想线索很难掌握,感觉这些知

识与应用没关。生活中,学生对很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其实不陌生,但 极少能将其与有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认识, 老是感觉既陌生又熟习。 这就要讨教师在讲堂教课中低起点、小台阶、慢节奏、稳步伐,让学 生慢慢理解,深刻领会,保证在新课学习时不吃“夹生饭” 。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术经过察看热力环流实验,找到大气的运动规律,并剖析运动成因。 过程与方法研究生活中常有的热力环流现象,经过自主学习或与别人合作,解说这些现象的成因以及对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秉着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养成研究地理问题的习惯。 【教课要点】 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来源理;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剖析绘制山谷风、 海陆风、城郊风等的形成。 【教课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等压面的判读;山谷风的成因。 【教课方法】 实验察看法、事例剖析法、图式教课法、研究式教课法、解说法、多媒体教课法。 【教课过程】 一、创建情境,导入新课

高中地理_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应用创新点 模式 课前准备教学过程反思 查找资料 教师:制作课件播放视频创设情景自主学习教师点拨评价反 馈 制作微课导入新课引导设问合作探究巩固强化教学反 思 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讨论 建构体系,培养能力 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课外,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 过程放在课内,以便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借助数字化学习 平台的环境,学生用移动终端开展个性化自主学习,课内是基于交互设备的课堂教学。 二、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地理必修Ⅰ第二单元第二节。这一部分教材包含三部分重要内容,即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大气的水平运动和全球气压带 和风带的分布。本节课主要讲述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它承接大气受热过程,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等做好铺垫,这些知 识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和知识延伸,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是 拓展作业 夯实基础 课后反思查找资料 完成预习学案 借助教学平台,观 看微课、视频等

第二单元教材的教学重点。 三、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缺乏直接体会和感悟,加上学生原初中地理的学习乃至高中其他文科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学习存在较多的问题高一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很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理学习中有关“大气受热不同对气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他们知识面比较狭窄,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自主学习能力较欠缺。但好奇心强,有一定的探究欲望。要突破教学难点,就要抓住关键,搞好关键知识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具体实验和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分析等压面,判断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高低; 2、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应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各种局地热力环流,并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结合图片、视频、微课等,创设问 题情境尝试发现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 2、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学习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各种局地热力环流。 学习难点:通过等压面的弯曲判断高、低气压; 五、教学环境与准备* 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生人手一台移动终端(学习平板),网络,数字化学习平台(师生互动)六、教学过程(黑体、小四) (一)课前准备 1、课前发布“导学案”“自主学习任务单”: 2、制作微课,搜集相关视频、资料,并借助平板教学平台发布相关课件、微课、视频、习题等资料,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并展开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3、教师及时批阅并评价反馈。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火烧上方谷》)教师讲解:火烧上方谷时,出现大雨倾盆,真是“天意”吗?让我们来学习本节课内容《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导入本课内容,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从学生自身兴趣出发,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想共鸣,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 (三)展示课标,明确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下节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铺垫,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把握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海陆风、城市风形成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放飞孔明灯的图片)大家有没有放飞过孔明灯?孔明灯应该怎样放飞呢?首先点火,燃烧一段时间以后,抬升至空中,缓缓松手,孔明灯便会慢慢升入空中,还有著名的旅游项目“热气球”也是这样升入空中的,这个现象将用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热力环流来解释。 讲解:这节课的标题是"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大气运动是结果,那么是什么导致的大气运动?(冷热不均).为什么地球表面会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而地球表面是一个曲面,所以各个地方接受道德太阳辐射是不一样的,这就找造成了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这就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板书:热力环流 转接:下面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读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讲解: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本节课应该主要掌握哪些内容? 板书:1、定义及形成过程 2、绘图 3、应用 过度:请大家阅读课本P38,完成投影上的相应题目 实验:观看实验视频 在一个密闭的容器内,放入一个热水碗与一个冰块盒子,在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用专业的地理术语表述热力环流动态过程; 2.能运用热力环流的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提高从实验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生活中的实例,发展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能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展实验活动,获得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其应用。 【难点】 能够运用热力环流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设置情境导入法,播放歌曲《军港之夜》,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你静悄悄,海风你轻轻地吹,海浪你轻轻地摇……”,并提出疑问军港的夜晚吹的是不是海风呢?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实验感知 给学生展示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容器中的红色的烟运动方向是什么??(顺时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冷热不均) 让学生对热力环流形成直观的感知,为探究原因奠定基础。 (二)探究过程 1.请大家四个人为一小组,把刚才的实验过程画在草稿本上面,并且同桌之间尝试着去分析一下整个动态过程。 2.学生展示交流。 3.教师结合下列图示进行讲解 ①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从上述实验中引导,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

②大气发生垂直运动,近地面和高空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发生怎样变化?(空气流走气压变低,空气集聚气压变高) ③大气发生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是否一致,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后,会出现日常生活中的什么现象?(风)风是什么方向上的大气运动?(水平) 4.学生总结 冷热不均一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一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一 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三)具体表现一一海陆风 1.学生绘制 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结合刚才学过的热力环流的知识,尝试着画出海陆风的示意图。 2.教师提示 海陆之间是有差异的,海洋的比热容大,陆地的比热容小。海洋比热容大,所以升温慢,降温慢;陆地比热容小,所以升温快,降温也快。 3.学生展示成果。 4.教师归纳 由于海陆比热容不一样,所以在白天的时候,陆地升温快,是一个热源,海洋升温慢,是一个冷源。陆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海洋受冷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压流向低压,所以白天,风从海洋吹响陆地,所以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