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_被背弃的老祖母_中的陌生化手法

论_被背弃的老祖母_中的陌生化手法
论_被背弃的老祖母_中的陌生化手法

异域文苑

2010.05

·39·论《被背弃的老祖母》中的陌生化手法

薛金金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太原 030012)

摘 要: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核心思想“陌生化”手法,主张通过将作品形式包括结构和语言难化,即“陌生化”,来达到提供审美感受的目的。在此运用“陌生化”理论分析了凯瑟琳·安·波特的短篇小说《被背弃的老祖母》在叙事手法、叙事结构和叙事视角方面的陌生化现象。

关键词:俄国形式主义 陌生化 《被背弃的老祖母》

中图分类号:I054&I106.4 文献标识码:A

On Defamiliarization in 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

XUE Jin-jin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 Shanxi·Taiyuan 030012)

Abstract: The central theory of Russian Formalism, Defamiliarization advocates that the form of literary works, including structure and language should be defamiliarized in order to provide aesthetic feeling to the reader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phenomenon of defamiliarization in Katherine Anne Porter’s short story 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 from the aspects of narrative technique, narrative structure and narrative point of view.

Key words: Russian Formalism; Defamiliarization; 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

凯瑟琳·安·波特(Catherine Anne Porter, 1890—1980)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她创作态度严谨,讲究精雕细琢,毕生所写作品数量不多,且以短篇小说见长,但其作品的艺术性不容小觑,在美国文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短篇小说《被背弃的老祖母》(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发表于1930年,被认为是波特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用意识流手法讲述了一个80岁的老祖母Granny Weatherall在生命弥留之际的一系列意识活动。小说中采用了特殊的时间结构和形式,使过去、现在和将来相互交错重叠。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则采用了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交替使用的叙述方式,这些方法都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使读者在仔细阅读思考后得到了新颖的感受。因此,此作品反映了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现象。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是由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代表人什克洛夫斯基(Shklovsky)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提出的。什克洛夫斯基指出:“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象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知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既然艺术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它就理应延长。”[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从感受到认知的过程,而审美感受产生于人对事物的感受阶段,当到达认知阶段即意味着审美体验的终止。因此,文学作品的作用不是提供认知,而是为人们提供审美感受,而审美感受产生于读者欣赏、玩味作品结构和语言的过程中。因此,为了延长读者欣赏文学作品的时间,使其从中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作者必须将作品的形式,即语言、叙事结构、叙事方法等难化,使其在读者眼里变得陌生,使读者从麻木中惊醒过来,以一种新奇的眼光去感受作品传达的信息和情感,进而在此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在《被背弃的老祖母》这一短篇小说中,陌生化手法的使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叙事手法的陌生化

陌生化诗学认为,审美体验产生于人对一个事物的感知过程中,感知的过程越长,越利于审美体验的获得。而感知过程的延长,需要通过难化事物形式来实现。在《被背弃的老祖母》中,波特主要采用了意识流手法来讲述老祖母在生命弥留之际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对过去的回忆。意识流手法的使用,直接导致作品形式的复杂化。整部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时空不断在过去和现在之间交错。然而,正是因为被复杂化了的形式,才放慢了读者欣赏作品的速度,延长了其感受作品的时间,并最终从作品中获得了审美体验。

The pillow rose and floated under her, pleasant as a hammock in a light wind. She listened to the leaves rustling outside the window. No, somebody was swishing newspapers: no, Cornelia and Doctor Harry were whispering together. She leaped broad awake, thinking they whispered in her ear. [2]

作者简介:薛金金(1980.7—),女,汉族,山西晋中人,硕士研究生,太原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西方文论。

异域文苑

·40·

2010.05

在这段描写中,祖母的意识自由驰骋,先是感觉枕头飘起来,由枕头想到了风中的吊床,由风想到了窗外的树叶,由树叶的声音又想到了有人在翻报纸发出的声音,最后又想到了是女儿和医生在窃窃私语。这种跳跃式的思维方式,无疑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使读者在这里停下来思考体会,进而明白了这是一个生命弥留之际的老人在意识不是很清醒的情况下对外界的认识产生了幻觉,从而更能理解老祖母的心理状态。这个驻足思考,恍然大悟的过程就是获得审美感受的过程,而这种感受是由于形式被复杂化才获得的。

Such a fresh breeze blowing and such a green day with no threats in it. But he had not come, just the same. What does a woman do when she has put on the white veil and set out the white cake for a man and he doesn’t come? She tried to remember. No, I swear he never harmed me but in that. He never harmed me but in that…and what if he did? There was the day, the day, but a whirl of dark smoke rose and covered it, crept up and over into the bright field where everything was planted so carefully in orderly rows. That was hell, she knew hell when she saw it.

这段描写中,出现了一个人称“he”, 在前面从未有过任何铺垫的情况下,“he” 就突然出现在老祖母的意识中,给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这个人是谁?为什么会让老祖母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想到他?这是陌生化手法中典型的通过“悬念”的设置来延长审美感受的方法。读到这里,读者当然也会自然而然放慢脚步仔细玩味,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最终,从 “white veil”和“white cake”这些关键词中我们找到了答案,这个人曾经是老祖母的未婚夫,他在婚礼的当天没有出现,以这种残忍的方式伤害了老祖母,使她到死对此不能释怀,在弥留之际仍把当时的情景想象成“hell”。这个思考的过程正是揭开“悬念”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得到的除了答案,更多是内心中升起的对老祖母的心疼和怜惜,即一种审美体验。

二、叙事结构的陌生化

关于小说作品的叙事结构,陌生化诗学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一组概念,即“本事”和“情节”。什克洛夫斯基写道:“不能把情节与本事混为一谈。本事即作品中所讲述的‘内容’;而情节的特点则首先在于它是处理具有意味的材料的一种特殊的结

构方式”[3]

。也就是说,“本事”是原材料,是事件本然的时间顺序,而“情节”则是对本事的加工,是事件在作品中被呈现的时序,这种时序往往是被安排错置了的。陌生化诗学认为只有“情节”才能提供审美体验。《被背弃的老祖母》在叙事结构上,完全打破了传统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叙述结构,整个故事给人感觉时序颠倒, 空间重叠, 错综复杂, 变化突兀。

传统小说在开头的部分往往会作一些背景信息的介绍和情节的铺垫,然而《被背弃的老祖母》则是以老祖母的动作和意识活动作为开始的。

She flicked her wrist neatly out of Doctor Harry’s pudgy careful fingers and pulled the sheet up to her chin. The brat ought to be in knee breeches. Doctoring around the country with spectacles on his nose! “Get along now. Take your

schoolbooks and go. There’s nothing wrong with me.”

这个简短的开篇有悖常规,没有任何铺垫,直接进入故事。这样的开篇打破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但也为故事的发展设置了悬念,在开端就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能够深入故事中,追寻答案。这也符合了陌生化诗学中提倡的审美感受的获得是以事物被人真正“看到”为前提的。

纵观整篇小说,在结构安排上主要采用了两个平行层面:一个为客观世界层面,描写医生、子女以及牧师,这部分描写是按照现实时间顺序(chronological time)来完成的;另一个层面为老奶奶的内心世界,描写她对丈夫、情人、子女以及自己一生辛劳的回忆,这个世界中的时间为老祖母心理时间(psychological time),在这个世界中,过去、现在、将来交错重叠,呈无序状。而这两个层面在整篇小说中,也是交错重叠在一起的。这种交错重叠无疑“难化”了作品形式,也为读者获得审美体验创造了条件。文中对老祖母生命中三个非常重要但都离开她的人:George (在婚礼当天抛弃她的男人)、John (老祖母的丈夫)、Hapsy (老祖母最钟爱却幼年夭折的孩子)的叙述顺序,采用的就是老祖母的心理时间。这里以对Hapsy 的叙述为例进行说明。

小说中第一次出现Hapsy 的名字是在老祖母把床边的Cornelia 误认为她的其他孩子的时候,Hapsy? George? Lydia? Jimmy? No, Cornelia and her features were swollen and full of little puddles. 这里,读者可以猜测到Hapsy 应该是老祖母的另一个孩子,但知道的信息仅此而已。接下来,在老祖母的幻觉中,她和Hapsy 见面了:She had to go a long way back through a great many rooms to find Hapsy standing with a baby on her arm. 她们交谈着,… and Hapsy came up close and said, “I thought you’d never come,” and looked at her very searchingly and said, “Y ou haven’t changed a bit!”… 从话语中,读者隐约感觉到,Hapsy 是不是发生什么意外了,因为他们似乎很多年没有见面了。接下来的叙述,老祖母的回忆转向了Hapsy 出生的时候:… and the agony was unbelievable: Y es, John, get the Doctor now, no more talk, the time has come. 从这句话看出,身体的剧痛告诉她孩子要出生了,她让丈夫去找医生,这个孩子的出世给老祖母带来了极大的喜悦:The last. It should have been born first, for it was the one she had truly wanted. 这部分叙述让读者相信,老祖母对这个孩子有着特殊的情感,因此最渴望见到她。前面对Hapsy 出了意外的猜测可能是多余的,可是接下来,当老祖母的思绪再一次回到Hapsy 这里来的时候,读者明白了Hapsy 的确已经先于老祖母离开这个世界了:… John, get the doctor now, Hapsy’s time has come …她让丈夫去找医生,孩子不行了。到这里,读者才得到了一个关于Hapsy 的完整故事,Hapsy 是老祖母的最后一个孩子,然而这个孩子却是最先离开她的孩子。

这种借助老祖母心理时间,将完整的故事切割成片段,穿插于老祖母对过去的回忆中的叙述方式,恰恰是陌生化手法中强调的将“本事”加工为“情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完全融入作品中,与主人公一起经历着痛苦和喜悦,从中获得了美的感受。

异域文苑

2010.05

·41·

三、叙事视角的陌生化

视角是小说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小说的视角通常分为全知视角和内视角。处于故事之外进行叙述的全知叙事视角是传统小说中通常采用的叙事方式,可这种方式往往造成读者阅读感知的机械性、自动化和无意识,从而无法充分体会作品所描绘的故事事件,不能获得强烈的审美感受。内视角是指以故事中某一个或几个人物为视角进行叙述,这种叙述视角有利于读者接近故事人物并直接体会人物内心感受,进而获得强烈审美感受。而这两种视角在同一小说中交替使用,一方面会难化小说形式,而另一方面也达到了延长读者感知作品的时间,进而达到获得审美体验的目的。《被背弃的老祖母》在叙事视角上,就采用了全知视角和故事人物老祖母的内视角交替使用的叙述方式,将外部客观世界和老祖母的内部主观世界完美地结合起来,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同时也达到了陌生化审美效果。

(1) She meant to wave goodbye, but it was too much

trouble. (2) Her eyes closed of themselves. (3) it was like a dark curtain drawn around the bed. (4) The pillow rose and floated under her, pleasant as a hammock in a light wind. (5) She listened to the leaves rustling outside the window. (6) No, somebody was swishing newspaper. (7) no, Cornelia and Doctor Harry were whispering together. (8) She leaped awake, thinking they whispered in the ear.

这一段话是全知视角和内视角频繁转换的典型例子。[4]第(1),(2),(5) 句和第(8) 句中,作者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客观地描写了老祖母的外在行为和动作,如她做手势和医生道别,她闭上了眼睛。同时,也揭示出了奶奶的思想活动:她认为女儿和医生在她耳边窃窃私语。而第(3) 、第(4) 、第(6) 和第(7) 句中采用的却是老祖母的视角,主要描写老祖母的主观感受。她的眼睛不由自主地闭上之后,她感觉仿佛一块漆黑的窗帘挡住了她的视线;她感觉到床上的枕头在她背后慢慢地往上升并且飘动起来,仿佛微风中的秋千;她听到屋外风吹树叶发出的沙沙声,她感觉可能是有人在翻报纸,又可能是女儿和医生在谈论她。在这短短的一段话里,作者时而运用全知视角,时而运用人物的有限视角,在形式上为读者的阅读造成了麻烦,但这种难化了的形式却有利于使读者驻足欣赏,仔细体会老祖母外部行为的细微变化和她内心丰富的意识活动,从中获得审美体验。

(1) Y es, she had changed her mind after sixty years and she would like to see George. (2)I want you to find George. (3) Find him and be sure to tell him I forgot him. (4) I want him to know I had my husband just the same and my children and my house like any other woman. …

在这段话中,第(1)句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客观描述老祖母的心理感受,她想要见到在婚礼当天弃她而去的George,而第(2),(3),(4)句的叙述则立刻转向了老祖母的视角,人称也换成了第一人称 “I”,“我要你们找到乔治,告诉他我忘记他了,我想让他知道我像所有女人一样,有了丈夫,孩子和我自己的房子……”。这种人称的转变虽然形式上显得有点突兀,但是这样的变化有助于读者站在老祖母的角度去体会她的心情:一个在生命弥留之际的女子对曾经抛弃自己的男子仍然无法释怀,想告诉对方没有他自己的一生仍然过得很幸福,以这种方式来报复他对自己的伤害。在这里人称的转变变得非常合理、自然,这也正是陌生化理论主张的人们可以通过“陌生化”了的形式获得更多的审美感受。

“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是陌生化文学理论的根本主张,使人们感受到事物的方法就是要克服自动化,抑制事物在人脑中从感受转向认知的过程。小说《被背弃的老祖母》正是通过在叙事手法、叙事结构和叙事视角三个层面上陌生化手法的使用,难化了作品形式,延长了读者感知作品的时间,增强了作品的力度和可感性,形成了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为读者提供了一次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 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方珊译.三联书店,1992.

[2] 陶洁.美国文学选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张冰.陌生化诗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徐江清.论波特短篇小说中意识流风格的艺术魅力[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6(4).

责任编辑:琰 柽

(上转第74页)

创作的角度,拓展广告人的创作空间。事实也是如此,好的广

告创意总是能在体现商品实用价值的同时,对商品潜在的文化内蕴进行发掘。广告的文化品味是在创意设计与产品本身的结合中实现的,创意使产品实现了艺术升华,使消费者在品评产品的同时,也在品评着文化的厚重底蕴。

总之,广告行为都是以创意取胜,以营销收尾。营销广告理念的转变,使现代广告创意设计行为与消费者产生了共鸣,亲合了消费者的行为,体现了广告的艺术价值。

★本文系安徽省教研课题“立体交互式教学模式在广告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编号:2008JYXN25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安徽财经大学广告系2009年安徽省人文课题“安徽省广告生态研究”调研数

[2] 徐豪.成就别人成就自己——谈金鹃国际广告公司人才需求与招聘机制[J].现

代广告.2007(12).

[3] 徐豪.安徽省广告生态现状分析[J].中国广告.2008(08).

[4] 小丰,子路.文学与广告的互文实验[J].中国广告.2007(03).

特约编辑:刘必善

陌生化的语言性质与修辞手法

陌生化的语言性质与修辞手法 所谓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在指称上,要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在语言结构上,要使那些日常语言中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语法规则化为一种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陌生化乃是各种艺术的一个基本法则,作为一门语言艺术,修辞也对此有特别的重视。它在语言运用中,变习见为新异,化腐朽为神奇,传递鲜活的感受,制造令人震惊的效果,是修辞艺术中的普遍现象与基本规律。 陌生化的基础是新奇的语言感受。俄国形式主义学者什克洛夫斯基在论及陌生化问题时强调:“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7]人们认识与把握世界的方式是复杂的,包括感受与体验。作为这种活动的思想凝结,语言的表达当然应该而且必须传达出人们的这感受与体验,语言的阅读也必须感受到这种感受,体验到这种体验。感受与体验的把握与传递是语言交往(当然更是修辞活动)的一个基本内容和必备条件。感受的把握不同于理性的分析和经验的认定。后者凭借的是一种习惯化规则化的方式与途径,它使人们的感觉与知觉形成一种惯性与惰性。在这种惯性与惰性的支配下,客观事物与语言作品在人们的眼里都会变得熟视无睹了。感受则不同,它具有独特性,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人的感受;它还具有敏感性,客观世界的任何一点细小变化都能被人们体察入微地捕捉到,并通过修辞活动在语言上表达出来。正是这种语言表达,作者与读者才对世界对语言产生了一种陌生化的新鲜感。在这样的修辞活动中,人们获得了一个崭新的语言视野,平日习以为常的事物在修辞艺术之光的照耀下,顿时变得生气勃[17]这就是说,科学发展过程中,矛盾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旧的矛盾克服了,新的矛盾接踵而至。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可能永远解释所有的新情况,因此,替代理论的出现乃是一种必然现象。但是,科学的发展并不只是在于新理论的出现,如果把科学进步归结为量的增加,那显然是幼稚而错误的。“增殖理论”以一种辨证的观点揭示了科学实际发展过程的基本特征:一方面是“增加”,即新理论的不断出现;一方面是“韧性”,即旧理论的顽强坚持,就是说,在科学发展的实际过程中,新理论总是会不断提出,但与此同时,新理论出现后,旧理论并不会立即消失,也不应该立即消失,它将坚持一段时间,直到更新的理论将它取代。质言之,替代理论的出现总是在创造新的东西,因而代表科学认识的创新性;原有理论的韧性则总是在保留已有的成果,力主从现有的发展状况出发去发展学科,因而代表科学认识的继承性。两者并不处于交替的状态,而是处于一种并行的状态,互为参照、互为映衬,且相互作用,科学进步的动力正产生于替代理论与原有理论的比较之中。这种观点与下面将提及的科学发展解题说不同,它认为:“知识的增长机制似乎并不是释疑的活动,而是被人顽固地坚持一种有价值的地位的企图,才导致人们推翻早有的、为人所熟悉的范式。”[18] 所以,我们在今后的修辞学学科发展中,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鼓励建构新理论,“大胆发明、详细阐述与公认观点不一致的理论,即使后者碰巧得到高度证实并被人普遍地接受也在氧所不辞。采纳这条原则的方法论就叫‘多元主义方法论’。”[19]二是“要阻止放弃已遭反驳的理论”[20]“韧性原理”(Principle of tenacity)劝告人们从某些理论中选出一个有望导致最大有效结果的理论,然后坚持这一理论,而不在乎它会遇到巨大的实际困难。” [21] 四科学发展问题解答说

陶洁《美国文学选读》(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3单元 凯萨琳

第13单元凯萨琳?安?波特 13.1复习笔记 I.Introduction to author(作者简介) 1.Life(生平) Katherine Anne Porter(1890-1980)was born in Indian Greek,Texas.She began her life as a news reporter and sometimes as an actress and ballad https://www.360docs.net/doc/442089053.html,ter she stayed in Europe and Mexico which proved very valuable for her writing.She was basically a short-story writer.Her Collected Stories won her both a Pulitzer Prize and a National Book Award.She lectured at various universities and received honorary doctorates from various institutions.She was vice president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Arts and Letters from1950to1952. 凯萨琳·安·波特(1890—1980)出生于德克萨斯州印第安河市。她曾做过报社记者,演员和民谣歌手。后来她到过欧洲和墨西哥。这段经历对她日后的写作很有帮助。她主要是短篇小说家。她的《短篇小说集》获得了普利策奖和全国图书奖。她曾到许多大学做讲座,收到了许多机构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从1950年到1952年她担任美国国家艺术与文学协会副主席。 2.Major Works(主要作品) The Flowering Judas(1930)《开花的紫荆树》 Pale Horse,Pale Rider(1939)《灰色骑士灰色马》

陌生化手法

从《格列佛游记》看乔纳森·斯威夫特的陌生化手法 摘要:“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因其极致的讽刺艺术而堪称经典。而达到讽刺艺术效果的原因就是陌生化手法的运用。本文从人物形象、叙述视角、语言描写和修辞手法四个方面用陌生化手法进行分析,体现《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从而表明陌生化手法对文学作品艺术魅力展现的作用。 关键词:陌生化,格列佛游记,讽刺 一、陌生化手法 “陌生化”一词,又译奇特化、反常化,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什克洛夫斯基在其著作《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提出来的。陌生化在语言运用中,变习见为新异,传递鲜活的感受,制造令人震惊的效果,是修辞艺术中的普遍现象与基本规律。随着对“陌生化”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陌生化”手法的应用扩展到了文学艺术中的题材、情节、主题、人物性格等方面,以及小说、戏剧、音乐、雕塑、影视等领域。对陌生化理论基本内容及其艺术效果有理性把握,是正确理解陌生化理论的实际价值并进而推进文学作品的创新。 二、《格列佛游记》的陌生化技巧 小说《格列佛游记》以外科医师莱缪尔·格列佛之笔,透过一系列奇妙文化之旅对当代的科学家及政客进行辛辣的嘲讽。从形式主义角度来看,所谓陌生化就是使艺术作品增加可感觉性的各种手法的统称,也是文学作品具备文学性的基本手段。陌生化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格列佛游记》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叙事视角、语言描写和修辞手法上采用陌生化技巧。 1.人物形象的创造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形象的描绘属于陌生化,“几乎哪里有形象哪里就有陌生化”。因为形象的目的不是使其意义易于我们理解,而是制造一种对事物的特殊感觉,即产生“视觉”而非“认知”。例如慧嘶马国游记中的慧嘶马国是个马国,这儿的叫做慧嘶的马是有理性的居民和统治者,而另一种动物叫野胡,被视为低等畜生。小说中描绘的这些形象和国度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是它们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创造出来的。作者斯威夫特只是将人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人物、现象和场景陌生化了。例如第二部分通过大人国国王对格列佛引以为荣的英国选举制度、议会制度以及种种政教措施所进行的尖锐的抨击,对英国各种制度及政教措施表示了怀疑和否定。 2.叙述视角的转换 18世纪的游记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的方式来展现故事情节。《格列佛游记》主要采用的就是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也就是说作品中的叙述者也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但是,有时为了讽刺艺术的客观性和作品的生动性,斯威夫特在叙述中就转化了叙述视角。这种叙述视角的变化也是陌生化技巧之一。例如,在小人国游记中,由一位“朝廷里相当重要的人物”间接叙述小人国朝廷大臣设谋陷害格列佛的过程。这种旁观者的叙述视角,使故事情节更具客观性。在大人国游记中,作者插入的大人国国王对英国法庭、财政管理、教派政党、贵族绅士的娱乐等的评论采用了间接引语的叙述形式,对英国各种制度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而在慧嘶国游记中,作者更是通过马民与格列佛的问答形式,从品德高尚的马民视角对人类的贪婪和虚伪进行强烈的质疑和辛辣的讽刺。 3.语言的描写

广告语手法分析范文

广告语手法分析范文 更新 Zhlzw .com 中华勵誌网实用范文 1.比喻: 彩蝶纷飞,多姿多彩。来源:中华励志网https://www.360docs.net/doc/442089053.html,(手帕广告) 我的第一张名片。(潇翔西服) 长虹——中国人心中的彩虹。(电器广告) 2.对偶: 使头发根根柔软,令肌肤寸寸嫩滑。(白丽香皂) 召唤东方男性阳刚之气,尽显中国男士不凡气派。(杉杉西服) 笑意写在脸上,满意装在心里。(南京新街口百货商场) 3.引用: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杜康酒) 衣带渐宽终不悔,常忆宁红减肥茶。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北旅脚下。(北京 http://211.100.30.165/search/?key=旅行 ','_blank');"onmouseout="kwL(event);">旅行社广告) 趁早下“斑”,请勿“豆”留。(化妆品广告) 4.反复: 熬呀熬呀,熬瓣酱,好东西都在酱里藏,熬呀熬呀,熬瓣酱,熬出读书好儿郎。 字幕——阿香婆熬出来的好酱。(阿香婆瓣酱) 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燕舞牌录音机) 5.对比: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将军冰箱) 6.夸张: 今后不必再用牙齿了。(美国啤酒)

眼睛一眨,东海岸变成西海岸。(航空公司) 7.讳饰: 晚一分钟回家比永远不回家要好得多。(交通广告) 8.双关: 华讯寻呼,勿失良机。 不打不相识。(打字机广告) 饲宝920,催猪不吹牛。 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 实不相瞒,天仙牌的名气是吹出来的。 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电脑) 美满http://211.100.30.165/search/?key=生活 ','_blank');"onmouseout="kwL(event);">生活从中意开始。(中意冰箱) 9.排比: 天天呼吸,空气不可污染;日日饮用,水源不可污染;餐餐进食,蔬菜不可污染。(公益广告)

美国文学总结

Benjamin Franklin 本杰明·富兰克林P1 Poor Richard’s Almanac 《格言历书》 The Autobiography 《自传》 Edgar Allan Poe 埃德加·爱伦·坡P10 Tamerlane and Other Poems《帖木尔》 Al Araaf《艾尔·阿拉夫》 Poems《诗集》 The Raven and Other Poems 《乌鸦及其他诗篇》 Tales of the Grotesque and Arabesque 《述异集》 Tales 《故事集》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 《厄舍古厦的倒塌》 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 《红色死亡假面舞会》Ligeia 《莉盖亚》 The Black Cat 《黑猫》 The Cask of Amontillado《阿芒提拉多的酒桶》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 《莫格街谋杀案》 The Purloined Letter 《被窃的信件》 The Gold Bug 《金甲虫》 The Philosophy of Composition 《创作哲学》 The Poetic Principle 《诗歌原理》 Ralph W al Emerson 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P18 Nature 《论自然》 Self-Reliance 《论自助》 The American Scholar《论美国学者》 The Divinity School Address 《神学院致辞》 Essays: First Series《论文集》 Essays: Second Series《论文集:第二辑》Representative Men《人类代表》 English Traits《英国特征》 Poems《诗集》 May-Day and Other Pieces《五月节》 Nathaniel Hawthorne 纳撒尼尔·霍桑P26 Twice-told Tales 《故事重述》 Mosses from an Old Manse 《古宅青苔》 The Scarlet Letter 《红字》 The House of the Seven Gables 《带有七个尖角阁的房子》The Blithedale Romance 《福谷传奇》 The Marble Faun 《玉石雕像》

散文创作中的“陌生化”手法及运用

散文创作中的“陌生化”手法及运用 【散文创作中的“陌生化”手法及运用】(创作谈) 文体写作理论知识应由定义出发,定义中的要素可以衍生出写作的各种要求和方法但是,不论诗歌,还是散文,传统认识集中体现在一般写作教材上,对其定义的认识既不准确统一,又片面地强调社会属性不合乎文体本质属性的传统文学体裁定义在本书中一概不提需要的是最终表现作者个体生命本真的文体定义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 作者在散文中的形象比较明显,常用第一人称叙述,个性鲜明,正象巴金所说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总之可以说是表现自我这就需要大胆无忌正如鲁迅所说任意而谈,无所顾忌,他还推崇曹操及魏晋散文的力主通脱又如刘半农所说,散文要赤裸裸地表达还如一些人所说,我是怎样一个人,就怎样写,心口相应,信口直说,反正我只是这样一个我写真实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征和生命所在这是定义的最大要素。 散文语言十分重要首要的一条是以口语为基础,而文语(包括古语和欧化语)为点缀其次是要清新自然,优美洗练此外,还可以讲究一些语言技法,如句式长短相间,随物赋形,如多用修辞特别是比喻,如讲音调节奏旋律的音乐美等。

必须明确一个散文写作观念,这就是散文的唯一内容 和对象是作者的感情体验所有教材都提出了散文要写感情,但却是作为一种必备因素和一种内在线索应当强调指出,感情不是片面的因素,也不仅仅是线索,而是散文的对象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感情体验感情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朱自清的背影不是要记录回家和父子离别的琐事,而是要吐露一种对父亲及失败了的父辈的怜惜和敬爱刘真的望 截流,重点不是顺理成章的工程本身或建设者业绩,而是 一种回归历史进步主流的内心感受散文一开始就使自己沉 浸在一种突如其来的悲喜交集的感情体验中,由此生发联想小时候跟着妈妈赶集差一点丢失,四十年代初一度离开部队,文革中被迫放下笔等最后又面对横江截流的宏伟场面,激 情满怀感情体验,是散文的内在结构有了它,就可以天马 行空地起草这一点,不能不明朗和确定有了散文的内在结构感情体验,只要再明确外在结构的核心就可以写好散文外 在结构的核心是细节。 散文和小说一样,建立在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但细节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可以说,小说组合细节是以盘盛珠,而散文则是以线穿珠小说的盘是一个社会的横切面, 具备冲突,各种阶层力量的人物或隐或显而细节只能在这 样的盘中有机地展开散文的线,就是感情体验,或多或少,

论_被背弃的老祖母_中的陌生化手法

异域文苑 2010.05 ·39·论《被背弃的老祖母》中的陌生化手法 薛金金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太原 030012) 摘 要: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核心思想“陌生化”手法,主张通过将作品形式包括结构和语言难化,即“陌生化”,来达到提供审美感受的目的。在此运用“陌生化”理论分析了凯瑟琳·安·波特的短篇小说《被背弃的老祖母》在叙事手法、叙事结构和叙事视角方面的陌生化现象。 关键词:俄国形式主义 陌生化 《被背弃的老祖母》 中图分类号:I054&I106.4 文献标识码:A On Defamiliarization in 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 XUE Jin-jin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 Shanxi·Taiyuan 030012) Abstract: The central theory of Russian Formalism, Defamiliarization advocates that the form of literary works, including structure and language should be defamiliarized in order to provide aesthetic feeling to the reader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phenomenon of defamiliarization in Katherine Anne Porter’s short story 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 from the aspects of narrative technique, narrative structure and narrative point of view. Key words: Russian Formalism; Defamiliarization; 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 凯瑟琳·安·波特(Catherine Anne Porter, 1890—1980)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她创作态度严谨,讲究精雕细琢,毕生所写作品数量不多,且以短篇小说见长,但其作品的艺术性不容小觑,在美国文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短篇小说《被背弃的老祖母》(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发表于1930年,被认为是波特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用意识流手法讲述了一个80岁的老祖母Granny Weatherall在生命弥留之际的一系列意识活动。小说中采用了特殊的时间结构和形式,使过去、现在和将来相互交错重叠。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则采用了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交替使用的叙述方式,这些方法都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使读者在仔细阅读思考后得到了新颖的感受。因此,此作品反映了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现象。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是由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代表人什克洛夫斯基(Shklovsky)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提出的。什克洛夫斯基指出:“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象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知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既然艺术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它就理应延长。”[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从感受到认知的过程,而审美感受产生于人对事物的感受阶段,当到达认知阶段即意味着审美体验的终止。因此,文学作品的作用不是提供认知,而是为人们提供审美感受,而审美感受产生于读者欣赏、玩味作品结构和语言的过程中。因此,为了延长读者欣赏文学作品的时间,使其从中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作者必须将作品的形式,即语言、叙事结构、叙事方法等难化,使其在读者眼里变得陌生,使读者从麻木中惊醒过来,以一种新奇的眼光去感受作品传达的信息和情感,进而在此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在《被背弃的老祖母》这一短篇小说中,陌生化手法的使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叙事手法的陌生化 陌生化诗学认为,审美体验产生于人对一个事物的感知过程中,感知的过程越长,越利于审美体验的获得。而感知过程的延长,需要通过难化事物形式来实现。在《被背弃的老祖母》中,波特主要采用了意识流手法来讲述老祖母在生命弥留之际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对过去的回忆。意识流手法的使用,直接导致作品形式的复杂化。整部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时空不断在过去和现在之间交错。然而,正是因为被复杂化了的形式,才放慢了读者欣赏作品的速度,延长了其感受作品的时间,并最终从作品中获得了审美体验。 The pillow rose and floated under her, pleasant as a hammock in a light wind. She listened to the leaves rustling outside the window. No, somebody was swishing newspapers: no, Cornelia and Doctor Harry were whispering together. She leaped broad awake, thinking they whispered in her ear. [2] 作者简介:薛金金(1980.7—),女,汉族,山西晋中人,硕士研究生,太原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西方文论。

_红楼梦_中的陌生化手法_解读叙事视角和言语策略

《红楼梦》中的陌生化手法 ——解读叙事视角和言语策略 临沂师范学院 赵 玉 [摘 要]“陌生化”作为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产生于上世纪初,但影响却一直延展到当下的文艺批评和创作。关于《红楼梦》创作手法的评述如汗牛充栋,却未有中国学者从陌生化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本文试图对“陌生化”手法在《红楼梦》中的应用从叙事视角和言语策略方面略作评述。 [关键词]陌生化理论 元小说 互文 文学创作总是要求新颖、独特,这样作品才具有艺术生命力,才能不流入媚俗的行列。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艺术主张。“陌生化”的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程式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被人们创造性地扭曲并使之面目全非的独特方式,使人们即使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够不断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非同一般。这种文学主张,为我们分析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关于《红楼梦》创作手法的评述如汗牛充栋,却未有中国学者从陌生化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以前八十回为例,分析曹雪芹如何通过陌生化手法的应用,使《红楼梦》成为一本旷世奇书。 一、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 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的发起者和代言人。1917年,发表论文《艺术作为手法》。在此文中他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什克洛夫斯基1989:6)作家越自觉地运用这种手法,作品的艺术性越高。 《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与曹雪芹成功地运用陌生化手法是分不开的。中国小说到清朝时候已经趋向于成熟,而读者对于故事的感觉也已趋向于麻木沉睡。文学造诣极高的曹雪芹深深了解世人的阅读感受,这一点可以从贾母对戏曲中才子佳人故事的评论看出来。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中,作者借贾母之口对古今小说作了一个评价: 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做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是他是才子就不如贼情一案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仕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服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搭后语?”(曹雪芹1997:738)为了避免落入俗套,使见多不怪的读者恢复阅读的敏感,曹雪芹主要从叙事视角和言语策略方面进行了陌生化处理。 二、叙事视角——多重式内聚焦 在《叙述话语》中,热奈特对三种聚焦模式作了划分:(1)零聚焦,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的都更多; (2)内聚焦,它的特点是叙述者只说出某个或者某几个人物知道的情况,其中“多重式内聚焦”是指采用几个不同人物的眼光来反复描述某一事件,或在叙述中轮流采用几个人物的视角来表现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3)外聚焦,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的比人物所知的更少。多重式内聚焦对情节秩序的安排和释放时间的控制会产生层次感和节奏感(罗纲1994)。 对于故事的发生地——荣国府的描写,作者主要是通过三大人物(林黛玉,刘姥姥,薛宝琴)的视角来展开的。如果我们对这些人物的身份进行分析,便不难发现这些人物都不是贾府中的固有成员。作者通过采用几个曾经对贾府来说是陌生人的目光来观看贾府,由外而内对贾府的景致,摆设,礼仪等等进行了介绍,层次分明。不同人物眼中的荣国府是不一样的,作者借此从不同的侧面对贾府这一富贵温柔乡进行了介绍。如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使读者从一个贵族女子的目光中看到了贾府的房舍构造,人物的妆饰衣着以及室内摆设等等。黛玉的文化修养高雅,作者借黛玉之目对于贾府中形形色色能尽显风流底蕴的物品的质地,材料以及书画题词的内容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于贾府祭祀礼仪,因黛玉已在贾府中住了若干年,因此作者借用一个新进贾府的人物--薛宝琴来进行刻画。如在五十三回中作者写道:“且说宝琴是初次,一面细细留神打量这宗祠……”(曹雪芹1997:724)。贾府的由盛而衰则尽情展示在刘姥姥眼中。同样初次进贾府,刘姥姥眼中的贾府与黛玉眼中的大不相同。刘姥姥作为一个没受过教育的村妇,自然看不懂那些字画题词,对于富丽堂皇的室内陈设也多半不识,因而从刘姥姥的眼中读者是看不到这些东西的。但是正因为刘姥姥,大观园的雍容雅致、其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才突然被放大并凸现出来。这是任何平铺直叙都无法企及的“陌生化”效果。曹雪芹在“太虚幻境”之后即安排刘姥姥出场当非偶然。除了前面说过的“陌生化”效果,她一进大观园像个乞丐,二进像个小丑,三进却已俨然是个救世主了,这一“升迁”恰好与荣国府无可奈何的衰败相对应。于是,刘姥姥的作用便不只是细节上的距离与陌生了,她甚至可以说是与荣国府相对应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犹如马孔多之于西方社会,固然小似芥豆、稚若孩童,却是另一种活生生的存在,其本真或虚幻较之他者当毫不逊色。 三、言语陌生化策略 曹雪芹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通过隐喻和象征等修辞方法实现了文学语言和文学意象的陌生化。 谈《红楼梦》的文学成就,自然不能丢下它的语言。小说中言语陌生化策略的第一个方面是作品中隐喻手法的运用。例如在第一回开头前几句中,作者便用“元小说”的笔法,揭示了整部书的隐喻性: 小说中言语陌生化策略的第一个方面是作品中人名地名隐喻手法的运用。例如在第一回开头前几句中,作者便用“元小说”的笔法,进行了自我解构与颠覆,揭示了某些姓名如甄士隐、贾雨村的隐喻性。作品中人名地名的谐音寓意比比皆是,召唤着读者去阅读、去探索、去理解、去补充,读出作品的言外之意,看到象外之象,体会弦外之音、韵外之致。而后世读者没有辜负作者的期待,挖掘出了名字背后的寓意。如甄英莲(真应怜),娇杏(侥幸),冯渊(逢冤),元、迎、探、惜(原应叹息)等等。这种有意制造的阅读策略,打破了读者以往对小说的程式化阅读,挑起了读者 — 142 —

广告语修辞手法

广告语修辞手法 1.比喻: 彩蝶纷飞,多姿多彩。(手帕广告) 我的第一张名片。(潇翔西服) 长虹——中国人心中的彩虹。(电器广告) 2.对偶: 使头发根根柔软,令肌肤寸寸嫩滑。(白丽香皂) 召唤东方男性阳刚之气,尽显中国男士不凡气派。(杉杉西服) 笑意写在脸上,满意装在心里。(南京新街口百货商场) 3.引用: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杜康酒) 衣带渐宽终不悔,常忆宁红减肥茶。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北旅脚下。(北京旅行社广告) 趁早下“斑”,请勿“豆”留。(化妆品广告) 4.反复: 熬呀熬呀,熬瓣酱,好东西都在酱里藏,熬呀熬呀,熬瓣酱,熬出读书好儿郎。 字幕——阿香婆熬出来的好酱。(阿香婆瓣酱) 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燕舞牌录音机) 5.对比: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将军冰箱) 6.夸张: 今后不必再用牙齿了。(美国啤酒) 眼睛一眨,东海岸变成西海岸。(航空公司) 7.讳饰: 晚一分钟回家比永远不回家要好得多。(交通广告) 8.双关: 华讯寻呼,勿失良机。 不打不相识。(打字机广告) 饲宝920,催猪不吹牛。 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 实不相瞒,天仙牌的名气是吹出来的。 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电脑) 美满生活从中意开始。(中意冰箱) 9.排比: 天天呼吸,空气不可污染;日日饮用,水源不可污染;餐餐进食,蔬菜不可污染。(公益广告) 山之青,水至清;源之静,水至净;雾之轻,水至淳。(干鸟湖纯净水) 春季给您带来沉醉,夏季给您带来欣慰,秋季给您带来甜美,冬季给您带来回味。(新飞冰箱) 像呼吸一样真实,真实是惟一记住的话,真实是一张自由的脸.真空是沉淀后的完美。(诗芙浓化妆品) 带着春天的问候,带着柔柔的温情,带着吉祥的愿望,我们来到您的家。(美菱冰箱) 艳艳浓水绿,鲜鲜玻璃绿,娇娇鹦毛绿,嫩嫩青葱绿,浓浓菠菜绿,条条丝瓜绿,明明阳俏绿,点点梅花绿,亮亮松柏绿,淡淡湖水绿,静静荫花绿,闪闪祖母绿。(金饰店) 10.拟人:

英美文学史

Charlenekoo 英国文学史: Beowulf: ?The national epic of the English people. ?Beowulf is the nephew of Hygelac, King of the Geats, a people in Jutland, Denmark. ?The most striking features: the use of alliteration头韵 ?Other features are the use of metaphors and of understatements.隐喻/低调陈述 Romance传奇故事: ?the most prevailing kind of literature in feudal England was the romance The Ballads: ?The most important department of English folk literature is the ballad. Geoffrey Chaucer: ?The founder of English realism / founder of English poetry, born 1340. ?The father of English poetry / the father of English fiction ?The heroic couplet英雄双韵体 ?The Canterbury Tales: prologue(前言)、20个完整的故事、还有四个故事残篇。 ?The Prologue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the tales.(前言) ?He is the first great people who wrote on the English language. ?文艺复兴时期: Thomas More: ?Utopia is More’s masterpiece, written in the form of a conversation between More and Hyhloday, a returned voyage.—prose散文 Christopher Marlowe: ?Three plays: Tamburlaine / The Jew of Malta / Doctor Faustus William Shakespeare: ?One of the founders of Realism in English literature. ?Skilled in many poetic forms ? A great maste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154 sonnets and 2 long poems. ?10 historical plays 作品分成三个时期: 1st: 1590-1594 ?The Comedy of Errors《错误的戏剧》 ?The Two Gentlemen of Verona《维罗纳的二绅士》 ?The Taming of the Shrew《驯悍记》 ?Love ‘s Labor’s Lost《爱的徒劳》 ?Romeo and Juliet(earliest great success in tragedy) 2nd: 1595-1600 喜剧为主 ?Midsummer Night’s Dream / The Merchant of Venice / As You Like It / Twelfth Night ?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 / Much Ado about Nothing ? 5 historical plays / Sonnets 3rd:1601-1607悲剧为主 ?悲剧:Hamlet / Othello/ King Lear / Macbeth / Timon of Athens《雅典的泰门》

不经意的背弃

不经意的背弃 有一个小男孩非常喜欢鸽子,每天他都要到广场上去喂鸽子。渐渐地,那一群鸽子与小男孩熟悉了,变把他当成了亲密的朋友,它们会毫不顾及地飞落到小男孩的脚底下,甚至是肩膀和手掌之上。 一天,小男孩的爸爸对他说:“你能带一只鸽子回家来吗?”因为,小男孩的爸爸是一名画家,在这些日子里,他准备画一幅有关鸽子的油画。小男孩拍了拍胸脯说:“爸爸,这不成问题!”说完,他就转身出去了。 果然,不一会儿,小男孩就带回一只像白玉一样纯洁的鸽子。等到第二天,小男孩又亲手把那只鸽子放飞到广场时,然而,那一群鸽子都用惊惧和厌恶的眼神盯着小男孩。从此以后,再没有一只鸽子愿意飞到他的身边来了。 只是一次不经意的背弃,却使小男孩失去了一群最为亲密的朋友。 信赖 一缕阳光从窗帘的缝隙中照进了我的卧室里,照在了在墙角,照在了我的脸上,我淡淡的微笑着, 刚刚结冻的记忆之河,又一次被我的思绪解冻…… 啊,又是一个好天气,明媚的太阳光照在我的身上。“儿子,快点起,九点啦,别睡懒觉,人家吕 聪明每天五点起床背英语单词,你看看你,一到六日就八、九点起,怎么能成大事,我小时候起晚了都让老人骂,你看看你们这些年轻人……”爸爸又一次以一件小事开始了长篇大论的演讲,真是如滔滔江水不绝于耳啊,我慢慢地伸了个懒腰,麻木的回答道:“爸,是吕明聪(一个小学成绩很平常的同学,但由于五点起床学习成绩很有起色),不是吕聪明。”说完便起身穿好衣服走出屋门,从生气的爸爸面前走过。 到了书桌前,看着爸爸给我留的作业,像一个小山似的,我沉静的坐在椅子上,而在心中流着眼泪 大喊道:“额的神啊!救命啊!”忽然,妈妈让我去给妹妹买尿不湿,这可是个不写作业的好机会,我以

陌生化手法案例

陌生化手法的案例 从理论依据方面来讲,“陌生化”手法是建立在“审美距离”说的基础之上的。常言说,距离产生了美,这里的“距离”自然包括自然距离,例如由生活环境不同而产生的彼此距离,但文学作品或广而言之,艺术作品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更为重要。在具体操作中“陌生化”手法可以诉诸许多方面。例如叙事方式的“陌生化”,我们在小说等记叙类文体中会经常涉及到叙述手法的选择问题,一般常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即叙述者是“我”的方式,可是,这个“我”是否就是作者本人呢?不尽然,这就形成了一个问题,“我”在故事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鲁迅先生有许多作品都以第一人称叙述,有的老师或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是不是鲁迅先生?《孔乙己》《祝福》《一件小事》都是第一人称,该怎样解释这个问题?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一种广义上的修辞而已。“陌生化”在电影艺术中也是常见的。例如: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想必大家不会陌生,按一般规律,在彩色影片产生以后,色彩是电影的必备手段或“语言元素”,《红高粱》就采用了红色为其主色调,但细心的观众会发现,《红高粱》的红色是导演有意夸张了的,其旨意在于渲染热烈的情感基调,达到讴歌感性生命的目的。并且《红高粱》在叙事中以“我奶奶”的站位来叙述,新颖而别致。而《辛德勒的名单》却一反常态,采用了黑白片的模式,其目的在于使影片具有纪实风格,达到“史诗”的效果。这就是一种“陌生化”手法。前面我们提到“陌生化”手法的理论渊源,是建立在“审美距离说”基础上的。但它最近的是俄国的“形

式主义”批评理论。这个名词、术语,最早是俄国学者提出来的。在十月革命前夕那动荡的岁月里,俄国一些文艺理论家以不同于以往的思路和方式研究文艺,他们关注艺术的语言、形式,关注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感。这群人被称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是舍克洛夫斯基。此人有一段关于“陌生化”的言论,非常有名,常常被人引用。托尔斯泰的陌生化手法在于,他不用事物的名称来指称事物,而是像描述第一次看到的事物那样,就像初次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说,他描述事物所使用的名称,不是该事物已通用的那些名称……”就是说,托尔斯泰,他要自己去赋予事物以一定的特质。他写自己面对事物时的感受,像初次见到那样。这才是创造,才是艺术。像造物主给事物命名。这样,石头才更成其为石头,向日葵才更有向日葵的质感。请欣赏朦胧诗人芒克的作品:《阳光中的向日葵》。此诗创造了值得赞赏的陌生化境界: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阳光中的那棵向日葵了吗 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 而是把头转向身后 就好像是为了一口咬断 那套在它脖子上的 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 你看到它了吗

语言陌生化讲课教案

语言陌生化

语言陌生化,文章亮丽法 一、语言陌生化的理论与实践 “陌生化”是由俄国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在上世纪初提出来的。他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词语的复活》)这段话告诉我们,“陌生化”是文学艺术的一种技巧,它可以使熟悉的甚至熟视无睹的事物变得新颖有趣,从而改变读者的阅读期待,扩充作品的想象空间,进而增强作品的美感。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安忆对“陌生化”有更为具体地阐述:“所谓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在指称上,要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在语言结构上,要使那些日常语言中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语法规则化为一种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漂泊的语言》)王安忆所说的“陌生化”,其实就是语言陌生化。语言的陌生化强调一个“新”字,在事物指称和语言结构上除旧布新,这样就可以使习用性、惯常性语言具有新的生命力、新的审美价值,从而使文章亮丽多姿。 所谓“陌生化”,通俗点讲,就是“换一种说法”,以陌生表现熟悉。我们在叙写或陈说我们习见的事物或道理时,不用大多数人习惯采用的说法,而采用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表现语言——一张“陌生的面孔”,会给文章带来一道亮丽的

色彩。有这样两句话:“春天来了。”“被细雨淋湿的鸟鸣跌落在河面上,江水微涨。微风拂来,夹岸的柳枝被风剪成丝缕,舞成一片婀娜。”1(董华翱《守望春天》)两句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就是春天来了,这我们都能读懂,但似乎后者更容易抓住读者的心,因为它更容易引发我们诗意的联想和想象,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种美感的获得就是靠语言的陌生化。这句话综合运用了诸如通感、移用以及新奇的比喻与拟人等修辞手段,使语言含蓄、新奇、形象,富有“侵略性”,自然会给读者一个全新的印象与感受,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文学家为我们树立了语言陌生化的榜样,这种例子信手拈来。 “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半死的月光下/载饮载歌/裂喉的音随北风飘散。”2(李金发《有感》) “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正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看到了黄昏的头发。”3(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 “收罢秋,山痩,河肥,村子在涨起来,巷道却窄下去。”4(贾平凹《古堡》) 此类例子即便是在教材里也是随处可见: “我们就这样站着/温柔地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树都涨满绿色的帆。”5(苏教版必修一,江河《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黄昏蹒跚在苍茫的原野上,最后看见它好像醉汉似地颓然倒下,消失在黑夜里了。”6(苏教版必修三,黄药眠《祖国山河颂》)

广告中的语言修辞现象

广告中的语言修辞现象 摘要:广告既要推销产品或服务,又要推广思想观念,广告语言就必须具有极大的鼓动性、高度的艺术性和独特的创造性。修辞手段的使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打动广告受众,促进销售。修辞手段很多,但广告中常用的主要有比喻、比拟、仿拟、排比、押韵、回环等。此外,辞格的套用和兼用可以使表达更充分。 关键词:广告语言修辞手段 《现代汉语词典》(2002)对修辞的解释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法,使语言表达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作为劝说手段的修辞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部分,而广告是以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意义的一种语言艺术,从本质上说,广告语言属于鼓动性语言,具有劝说性。所以,广告语言中恰如其分地运用修辞手段,既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能力,吸引消费者,又能产生诱人的图像和迷人的情景,更加突出产品的特点,促进销售。广告中常见的主要有比喻、排比、押韵、回环、仿拟等。 (一)、比喻 比喻是用有相似点但本质不同的事物来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在广告语言中被大量使用。例如: (1)Looks like a pump,feels like a sneaker.(看似跳舞鞋,穿如运动鞋。) (2)创意是金,敬业如牛。(金牛广告) (3)You are the enperor today.(今天您是皇帝。) 例(1)是Easy Spirit鞋的广告语。广告语言用明喻的手法把Easy Spirit鞋的性能生动地描述出来,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具体的产品形象。例(2)是某广告公司的广告语。广告语言用明喻的手法向广告受众说明了公司的水平和创意敬业精神,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例(3)是美国某旅馆的广告语。作为旅馆,把顾客比做皇帝,足见其服务水平一流。广告语言给广告受众提供了一种良好的信息:旅馆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听话人的面子得到了维护,其利益被摆到了首位。在这样的情境中,消费者自然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这种让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的好地方。广告给广告受众传递了明确的信息,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上述广告中,比喻的使用使事物具体化和形象化、语言生动活泼和富有文采、引发了读者想象和印象的加深,达到了宣传效果。 (二)、比拟 比拟是根据想象把人当做物或把物当做人来写的一种辞格。在广告中恰如其分地运用比拟,可以使广告语言生动有趣,富有活力。例如: (1)佳雪,就是喜欢水。(佳雪净白) (2)飘柔,就是这么自信。(飘柔) (3)处处为您着想。(奥拓) (4)夏天,让我们做个“超薄”女人。(某减肥产品广告) 例(1)中,本体是“佳雪净白化妆品”,拟词是“喜欢”,“喜欢”的意思是对人或事物有好感。“喜欢”是用来描写人的心理活动的动词,在这则广告中,被用来描写佳雪净白这种产品,是为了突出该产品能充分留住肌肤水分,使肌肤柔嫩幼滑等特性。例(2)中本体是“飘柔”,拟词是“自信”“自信”的意思是相信自己。“自信”本是用来写人的,这则广告赋予飘柔洗发水以自信的属性,这种自信来自于宝洁公司上百年的企业历史及其品牌形象。例(3)中,本体是“奥拓”,拟词是“着想”,“着想”的意思是(为某人或某事的利益)考虑。“着想”的行为主体应该是人,而在这则广告中,却变成了奥拓汽车,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能着重宣传该品牌汽车全面、优质的售后服务。例(4)中,“薄”一般是用来指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小,在这里被用来形容女人,突出她们身材苗条。作者这样别出心裁的刻画,是为了宣传该减肥产品的神奇效果。 比拟在上述广告中的运用,使所传递的信息具体、生动,抒发了广告行为主体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