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明智

读史明智
读史明智

读史明智,是每一个读书人内心的渴望。大哲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固然主旨是宣传读书的益处,强调读得每一种好书都能使人裨益,但其将”读史使人明智“放在第一位,我认为不是随意而为,而是基于读史的重要性。故而,读史是每一个试图对人生或者历史发展规律有所了解的人的必经之路。但读史这条道路上人群摩肩接踵,真正能小有所成的人却是非常稀缺的,大多数人不过是增添了一些谈资,或者是成为了”一站到底”中“百科全书”型的人物——很遗憾的是,单纯知识信息片段的占有量已经远远不是评估当代知识工作者生产力水平的最核心指标和标准了——可见,读史明智殊为不易。

是啊,总有人会说读史的目的是鉴古知今。诚然,千百年来人性的根本没什么变化,似乎现今一切事件都可以从历史中找到相似参照,从而可以最大限度的做出预判。可是事实是历史的车轮往复向前,前人犯下的错误,后人又用“花式”重演。我们能了解过去,但却只能看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

那么,读史究竟有什么用?读史真得能明智吗?

个人浅见,读史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浅层次的,也就是读进去了,熟知了历史过程、朝代演变、人物传记等。好处当然是拥有了大量有趣的谈资和塑造了读书人形象。可惜的是,饶是你学富五车饱读诗书,而可能并不拥有实际运用的”硬货“。所以我一直都认为,看一个人如何读历史是最能有效区分他“读死书”还是“读活书”的,无它,因为在读史这个领域很容易被“死书”的一些收益诱惑,执迷不悔越走越远。

第二个层次呢,就是真正从史书中有一些体会,跳出固态知识的范围,将史书变成方法论,也就是通过研究历史更替的规律和梳理塑造历史观,提升自身逻辑能力和分析能力。这样子对于关于人生或者历史发展规律能有更为深刻的见解,避免走入与历史车轮前进方向相悖的方向。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后阅人历事,这样一个人的素养、胸襟、眼见自然就会得到提高。单就读史来讲可以看做对往圣先贤所经历世事的一种间接(更低成本)的体验,可以作为自己人生阅历的补充,是一个提升自我的难得的机会。我们作为个体很难亲自经历那么多的风雨历程和跌宕起伏,自然无法完全从自身的经历中吸取足够的经验,这就要借助读史来弥补。当然,读万卷书必须要和行万里路和阅人无数以及饱历世事艰辛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我理想中通过读史所希望形成的逻辑能力和分析能力应该是下面这样的——

一、如何判断一个事物现在的状态?

比如一个人求职,我说我很优秀,靠什么证明?或者说中国经济发展得很快,凭什么这么说?所有事物的当前状态和未来状态,很大程度上由过去决定,并基于过去继续发展。这就是历史的真正作用。这点是容易理解的,所以当我们学习计算机的时候总是从ENIAC开始,学习经济学总是从《国富论》开始,学习管理学总是从泰罗开始,学习中国革命史总是从鸦片战争开始。

二、阳光之下,并无新事

现在所有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情,以前都已经发生过了。你所知道的多么伟大崇高、多么天纵奇才、多么卑劣可恶的人,以前也都有过了。只不过这些人和事换了个包装和形式。所以遇到的所有难题都可以从历史中找到类似的事,从而学到相应的失败经验和解决之道。以上两点是学习历史的具体好处,到了这个时候,才可以说读史使人明智。

综上,正本清源很重要,知道我从哪里来,对想清楚我是谁要到哪里去很有帮助。从个人发散开来,当你希望对这个社会整体有更深刻的了解,你也需要从历史开始。

那么,究竟如何读史?如何理解“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层境界?

对于读古代史而言,我们了解历史的方式局限于阅读前人流传下来的文字资料。对于读中国古代史,这往往意味着阅读大量的古文。相信大部分人都跟我一样,把“读懂”史料当成是莫大的成就,这个时候你往往只能达到理解的第一层境界:“看山是山”,你只从史料中得到最基本的故事情节,还不一定是事实。

于是在趟过浩如烟海的古文,心满意足地阅读了大量文献之后,你记住的可能是一大堆碎片化的部分。就好比说到曹操,你会记住他那句著名的台词“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若干年后回忆起来,你会和所有普通观众一样,为他的骄傲而感叹,却不知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是曹操的内心辩白。当时,铜雀台初成,武士用命,文人进表,颇有劝进之意。大家都以为天命归属之时,曹操却清楚地看到了在历史上的位置。曹操为何不称帝?于是才有了引出这一句称王称帝台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他的本意,不是表明自己的骄傲,而是表明心迹,并无称帝之意。说到这一层,我觉得读史的第一步,就是避免碎片化,要学会理解语境,要学会connecting the dots。

在掌握大量史实之后,如果想进一步理解历史,就需要学会对历史做“微积分”。推敲事件之间的联系,揣摩历史人物的心迹从而知道他们的每一个决定是怎么做出来的——粗糙点说,就是多问“为什么”和"what if"。到这一层,我们的目标基本上就是贯彻太史公的历史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这一步需要极大的精力,也是对人的智力和情商双重的锻炼,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读了大量的历史之后还是只能掉书袋的缘故。试想,如果你连一个活在两千年前的人物的心情都能揣摩清楚,那么你喜欢的邻家小妹或者琢磨的顶头上司的心思恐怕就如透明一般了。

说到这个,我特别推崇王夫之的两部史论《读通鉴论》和《宋论》。王夫之评论历史,喜欢独辟蹊径,“颇异俗流”,用既有事实推断出令人叫绝的观点,可谓真的做到“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他本人也曾经说过,需要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看懂历史。如船山公评三国,以姜维之后蜀国后继无人进而灭国之悲剧推断出蜀汉“不善长养人才”。他的观察非常直接,蜀汉重臣,皆是中原人士,如前期的五虎将,诸葛亮,后期的姜维。真正蜀地制造而身居高位的,只有李严一个,而他还不断地给诸葛亮使绊子。王夫之由此进一步断定,蜀汉集团的核心人物刘备从一开始就并无《三国演义》中鼓吹的匡扶汉室之心,而是只想“占地而王之”的草头军阀。这一观点又可以用诸葛亮的隆中对不能彻底贯彻来佐证:诸葛亮一向都主张交好吴国徐图中原,而刘备却先派关羽守荆州搞坏了吴蜀两国的关系,又在后面兴师远征进而被陆逊一把火烧尽国本。连王夫之也曾经感慨,“诸葛亮之志不尽行于先主”。这些观点单看史书是看不出来的,需要自己花心思琢磨,也是读史的难处。但只要坚持这样做,多少能够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穷极天下之理,培养出历史的情怀。到这一层,或许能够做到看山不是山的境界。

最后的最后,“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读史书还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看待自己身处的世界。理解人生之孤独与无奈,理解我们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水滴应该承担的责任。当我们感慨“人生已经如何艰难,为何还要继续”的时候,读史可以给我们以解脱和支持。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虽千万人吾往矣。我们所有的struggles的背后,正是人类得以生生不息的动力:永无止境的旺盛的生命力。奉天而顺人,这是读史的情怀,这是面对人生的情怀。

竟然会讲到情怀,我这个死硬理性派在打出这些字的时候,不禁有些背后冒汗。还是用我擅长的“上纲上线”“模型论”来收尾更加合适一些。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重境界,其实理性的分析,就是知识圆圈know-what,know-how和know-why。一开始,掌握事实明白道理,这就是know-what,但此时的道理不是“真”道理。知道道理只是第一步,运用才是第二步,而此时就需要

know-how的知识。明了智,还要敏于行,后者不但史书不太容易教会你,其他任何书都不太容易让你学会。最后经过知行合一的锤炼,返璞归真,才能connecting the dots,理解事物背后的联系,掌握其运行的规律和逻辑,这就是know-why了。

原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自己也开始喜欢说一些车轱辘话。其实把这些道理想得清楚讲得明白,也就够了,还是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在将道理运用到行为上比较明智。明智地读史,最终也不过是阅读、整理、分享、应用、创新这些环节。大道至简一以贯之,如是,方为明智读史,方能读史明智。

看完《帝国的回忆》,我有许多的感触;作者郑曦原,有着很高的文化水平;这本书将清朝做为背景,描述了清朝社会的动乱腐朽,;晚清史是尘封的痛;“大清帝国是我心中尘封的痛;但是书中还写道“看穿了晚清的血泪,才真正感知到我;夕照的社会;“只要清国允许其他国家的船只自由出入港口而无需交;作者说“洋人的大炮轰开了我们紧锁的国门,迫使中华;有一篇报道写

看完《帝国的回忆》,我有许多的感触。《帝国的回忆》是《纽约时报》晚清时期对华报道的选编,它所描写的是旧时代的中国。这个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痛苦的蜕变,曾经那个屹立在东方独立自主的东方老大国却一点一点走向衰败,最终沦为“东亚病夫”,随着先进思想传来,传统的帝制和士大夫政治走向终结,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有所改变,人民经受着无与伦比的巨痛。作者以自己的近代眼光和技术,及时、全面、连续地观察和记录了这段历史,抒发了无尽的情怀。

作者郑曦原,有着很高的文化水平。他先后在兰州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美国杜克大学公共政策管理学院学习。曾为新华社《经济世界》杂志特约撰稿人,参与策划CCTV多期电视节目,著有《中国远古文化》、《通向未来之路:与吉登斯对话》。为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1984届选调生,曾志愿到地处秦岭深入的陇南乡村工作。热心社会公益和环境保护事业,是中国天然彩色棉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这本书将清朝做为背景,描述了清朝社会的动乱腐朽,落败。这是对中国的跨世纪追踪报道,让我们的内心收到了很大的震撼。

晚清史是尘封的痛

“大清帝国是我心中尘封的痛。当我在纽约这个色彩斑驳、变幻如梦的城市,读到外国人对当时我民族之情态很细微的描写时,封闭了好久的疮疤被撕开了,血流了出来,隐藏于心的爱也掀起了波澜。亲爱的读者,这是在图书馆故纸堆里沉睡了百年的文字,今天它醒了,像一轮世纪的新月浮现在我们心中。如此珍贵

的一份记录,如此甘醇的一坛佳酿,我想与你分享。”这是作者看到报道的真实感受,亦是作者整理成书的一个原因。当时的晚清政府的腐朽、堕落,已经落后却依旧做着天朝美梦。当洋人的军队冲破清朝门,清朝的迂腐便曝露在了世界人的眼前。一系列不等条约纷纷而至,一场沉痛的剥削在此展开。

但是书中还写道“看穿了晚清的血泪,才真正感知到我族今日之辉煌。毕竟,痛苦已过,国家与民族已渐入佳境,伟大而光明的前程已在足下”,这是怎样释怀这段辛酸史的最好办法。

夕照的社会

“只要清国允许其他国家的船只自由出入港口而无需交纳海关税,那么,美国船只也只需在出发港提交文件,而无需出具清国的海关结关证明。”美国作为最惠国享有“利益均沾”的原则,美国公民的这一权利是由美国与清国签订协议(《望厦条约》)中的第二条所规定的。

作者说“洋人的大炮轰开了我们紧锁的国门,迫使中华民族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去面对世界,必须投入到民族竞争的大潮流中去。过去隐藏了千年的污秽终于见了阳光,过去沉积下来的各种劣根性也暴露无遗。”我们落后了,我们就得挨打,打不赢,就要签条约。这似乎是不能改变的程序,我们无能为力,只有哀叹,哀叹清政府的衰败,哀叹清政府的无能。

有一篇报道写的是一个美国人的游记,记录了他游历清朝和日本的见闻。他主要介绍的中国的上海,从文字中看,他似乎还算满意。上海有奢华、阔气的场所,也有自己富丽堂皇的大厦。我们不得不承认,被人牵着鼻子走的生活,的确不好过。

《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城内的三块土地分别租借给英国、法国和美国,成为租界。这些土地被三国永久占有,每年只须向大清国政府支付每亩725美元的租金。租借出去后上海的变化太大了,以致于那些怀旧的人们可能很难再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各个方面的成长,使这个城市矗立为远东第一商埠和东方的一颗明珠。上海成了美丽的地方。

尽管中国正在遭受外国的侵略,但在某些方面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国人的思想逐渐转变,为以后做了很好的铺垫。

蜕变的文化清国的官式学堂

“教育在清国人中普及的程度至少与英国不相上下。”作者这样评价。原来的清朝社会

中,那些生活在清国社会最底层的苦力尚且能读和写,普通的民办私塾遍及大清国的每个角落,在每个城市都为富人的孩子们开办有数不清的私立学堂。这些学堂通常开设的学科是有关“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包括中国历史和孔圣人及其他先贤们的著作。假如有学生希望修习其他学科,诸如数学或自然科学之类,他们就必须自己支付费用并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这些学堂的老师通常从北京皇家学堂(国子监)毕业,他们普遍受到当地满清高官的尊敬和另眼相待。

但是12月27日从上海发出的消息宣称,清廷已决定效仿日本,选拔年轻学子送往英、美等国接受西式教育。清国留学生抵达旧金山,清廷拨出了100万美元用于这些学生的教育。尽管还是会学习“四书五经”之类的文章,但对于请政府而言,便是最大的进步。

清政府有着令人恐怖的考试制度。一开始的学习就是为了会考。会考制度在清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们争着考取功名,争着成为新一届的官员。这有着非常严重的缺陷。可想而知,一种沿用了上千年之久的制度,无论起初多么完美或符合时代要求,此刻它也决不可能再适用于已经发生巨大改变的新时代了。能背诵孔孟的著作当然是好的,但如果仅仅把一些简单的词句硬塞进一个人的脑袋里,这绝对算不上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人的大脑除了记忆之外还有别的更重要的功能。把人的知识来源限定在这些古代经典大师们的身上,是大清国教育制度最大的弊端。

革命的抉择

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起,就有先进的知识分子要革命。他们知道,只有革命才能真正的拯救中国。而这些革命之中,影响力最大的便是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自汉代以来的中国思想中,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

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重大的,它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后,产生的北洋政府,在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取消不平等条约和提高国家地位方面的取得巨大成就,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也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并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小结:

作者编纂这本《帝国的回忆》是因为他生长的城市与清末那段历史有很深的牵连。读着这本书,体会着作者内心的酸甜苦辣。

这是一本值得深深体会,细细品味的书。

1901-1911年,是大清帝国的最后十年。随着庚子之变、八国联军入侵、《辛丑

条约》的签定,清王朝的统治已是风雨飘摇。无论皇室内部,还是官僚阶层,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无不在孜孜追索帝国复兴、崛起之术。一场自上而下发起的“新政”,登上了历史

舞台。帝国的最后十年,革新的广度与深度都远远超过此前历次改革。当时驻北京的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在1906年前后一再说到:“中国的变化是如此地惊人,其发展前景又是如此远大……”

清末新政变革内容几乎涉及社会各个层面。政治方面:宣布仿效日本实施“预备立宪”,

设立国家准议会机构资政院、地方准议会机构咨议局,进而筹建责任内阁;经济方面:确定“工商立国”方针,设立商部,聘请日本专家编撰经济法规,奖励工商业,自开商埠,鼓励

民族商人走出国门参加国际博览会;文教方面:创办学校,派遣留学生,废除科举制度,设置中央学部,建立近代教育体系;法制方面:废除酷刑,修改刑律,添补民法、诉讼法,建立各级审判机构,着手推行行政与司法独立,裁撤旧部,改组官制;军事方面:编练新军,创设警察…… 这些名词在今人看来是那么地熟悉,但相信这一系列事件真正地发生在晚清十年的国人却是凤毛麟角。即使在当时,由于其主持者是传统体制力量,反对舆论也通常把它称之为“假维新”、“假立宪”。

幸而历史有迹可循。创刊于1785年的英国《泰晤士报》,即以深入、持续的报道为这段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随着晚清年代里英国在华利益的不断扩张,《泰晤士报》将其新闻触角不断地向中国的各个角落延伸。这种延伸的直接效应之一,便是它的史学参考价值。可以说,对于晚清的时局、动态和人物走向,《泰晤士报》的观察可谓细致入微,也具有信服力。其中很多关于清末新政的报道,为今人了解当年的历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旅美华人方激,穷数年之功,精心选译了数十篇由《泰晤士报》发表的自1901年至1911年11年间有关“大清新政”的新闻稿,辑成《帝国的回忆:<泰晤士报>晚清改革观察记》一书。这些新闻稿包括报道、评述、专访等,内容涵盖上述了与“新政”有关的方方面面,宏观地概括了有关清末“新政”的诸多细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慈禧、光绪以及其他皇族成员为延续统治进行的努力,可以看到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帝国权臣是如何费尽心力地苦撑危局,可以看到列强在中国的角遂,还可以看到国内守旧、改良、革命等各种政治力量的博弈。

不可否认的是,《泰晤士报》作为一家英国的报纸,其报道、评述的视角,不可避免地会以本国的利益为切入点。其对当时中国政局的报道亦有些碎片化,难以概括时代全貌。但是这些碎片化的史料联接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幅历史拼图,哪怕不完全,但可以把我们带回

历史的现场,让我们更真切地了解到,那时的中国发生了什么,那时的中国各阶层的人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更让我们看到,当时灰色中国确实存在着一线曙光和希望。

☆英国《泰晤士报》独家授权,国内首次出版

☆外国人的视角,生动的叙述,客观展现中华民族在特殊年代里的探索与跌撞

☆著名历史学家张宪文、杨天石、王开玺共同推荐。

本书选译《泰晤士报》1901-1911年发表的关于清末改革的一系列报道,以《泰晤士报》的视角,再现了清王朝最后十余年的内政与外交。内容涵盖了这一时期晚清的重大事件,如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出逃、《辛丑条约》的签订、李鸿章之死、禁烟运动、新政、新式学校的建立和发展、废除科举制度的改革、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之死和他们死后的政治安排、宣统皇帝即位、醇亲王载沣摄政、袁世凯被赶出朝廷、张之洞之死、清末立宪思潮、各省谘议局的设立、武昌起义爆发和扩展、袁世凯出山镇压武昌起义等事件。作品视角独特,论述详细深刻,既是一份珍贵的史料,又构成了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中国晚清史。

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出版社曾经组织翻译过一批晚清外国人的中国回忆录,印象中里面谈到最多的是他们眼中的中国人的国民性,以及那富有乡村气息的,在他们看来“奇形怪状”充满异域不解色彩的中国生活。相较之下,本书则主要围绕泰晤士报对晚清的大事件报道编选,对于这份历史悠久的报纸,以及晚清那些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外国人来说,这些遗留下来的记录大概确也只能揭示他们中国观的“冰山一角”吧。

对当代的中国人来说,回顾近代史更多是心酸,被欺凌的记忆以及由此激发的爱国热枕。而从晚清外国人士留下的记载中,我们看到他们眼中的中国是个拥有众多效率低下,顽固不化的民众,不能称之为近代国家的地域:在传教士眼中中国人是需要被教导和拯救的民族,在政治家眼中他们庞大的国家和资源是众人争夺的肥肉,中国在更多的时候作为外国势力角逐的舞台出现,体现了西方的强大,是他们“耕耘的试验田”。在晚清的外国报纸中,我们常能读到这种以“宣称富有同情心的口吻”或者“宣示优越性的口吻”谈论中国的报道,这成

了中国人回顾历史的屈辱一面,在过去一直遭到批判。但是我们必须记得的是,外国人眼中

的中国就是这样经由历史的印象一点点延续到现在的,如今中国已经不再是晚清那个被称为“开棺即风化的木乃伊”,曾经在近代命悬一线的民族如今听到更多的外部评论却是夹杂了

许多令人不解的“威胁论”论调,对此我们虽仍然可以采取批评态度,或干脆归于“某些外国人对中国抱有险恶用心”而继续无视,但更多时候我们也应该思考是什么曾经塑造和正在塑造中国在外人眼中的印象,这是中国走向世界过程中所无法回避的关键性问题。

历史是有许多面向的,它连接并通往当下的现实。期待这本书为晚清历史研究的丰富和我们从另一视角理解外国人眼中的近代中国,并进而思考当今中国如何塑造他者心中的形象添砖加

浅探自读课文及其教学

浅探自读课文及其教学 随着语文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自读课文已成为教材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能充分发挥自读课文的作用,落实自读课文的编排意图,使自读课文真正服务于语文教育教学,这就有必要对自读课文作些实质性探讨。下面是我们对自读课文及其教学的浅层次认识,当否,恳望专家、同仁指正: 一、讲读课文、自读课文的关系及教学自读课文的原则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国文学习》中讲:“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又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我们知道,现行语文教材一般以单元为单位,每单元都有其共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由体裁、内容、特色等类似的课文及其相关内容组合而成。课文分两类,即讲读课文(亦称精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亦称略读课文)这两类课文目标一致,但教学目的各异:教学讲读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目标知识,掌握阅读分析同类文章的方法与规律,给学生以“知”,起“举一”的作用;而自读课文则是讲读课文的延展与深化,教学自读课文的目的是学生在教师教学讲读课文的前提下,自觉、准确的把“知”(讲读课文学习中所获得的基础知识、阅读方法、经验、规律等)迁移到自读课文的学习中,以实行“行”,从而使之成为“反三”的实践性工具。由此可见,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是“举一”与“反三”、“知”与“行”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本单元目标的实现而发挥各自的优势与作用,体现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科学性。 从以上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关系的分析可见,两类课文有着明确的要求与分工,编排意图不同,功能也不同:讲读课文承接着本单元主要教与学的任务,是单元教学重点,该课文教学强调必须充分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示范,给学生以“知”,为学生“反三”作准备:自读课文则承担着本单元目标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掌握、以致于自如运用,使“知”向“行”转化的的重任,该课文教学强调以学生活动(自读、自析)为主,教师把阅读分析权交给学生,使自读课文成为学生“知”向“行”转化的训练场。由此可见,自读课文的教学与讲读课文的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不尽一致,有其独特的教学原则: 1.自读性。这是从学生学文的角度讲的,它是教学自读课文的最根本点,讲读课文学习中所获得的“知” (知识、经验、方法、规律等)为自读、自析自读课文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所以教师在教学自读课文时必须把“自读权”还给学生,把“自读时”让给学生,把“自读法”授给学生。这样,才能实现“自读性”的原则,学生的“自读力”才能得到锻炼,才能真正实现“知”向“行”的转化。 2.引导性。这是从教师教文的角度讲的,是教学自读课文的基本点。这一原则与第一个原则相辅相成。要求老师在把“自读权”大胆放手时,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而应加以组织、引导,使学生正确进行知识迁移。不要求教师“纤屑不遗、发挥净尽”,而是“提纲挈领、期得其得”。(摘自叶老《略读指导举隅》前言)这样,学生的自读能力才能得以形成,习惯才能养成。 3.反三性。这是从自读课文的编排意图的角度讲的,它是教学自读课文的关键点。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是“举一”与“反三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挥自读课文“反三”的特点,通过与讲读课文的比较,引导学生将讲读课文知识正确迁移,正确理会“一”在自读课文中的体现,只有这样,“反三”才能实现。同时“一”的知识更会牢固、竖实,促进了整个单元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从而有效地实现能力的形成。 二、目前教学自读课文存在弊端及其原因分析 现行语文教材中的单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由前文分析可知,两大课文类型有着各自的要求与分工,教学时,只有注意其间密切联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体现教材

浅谈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浅谈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浅谈语自读的教学方法 新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相应的,现行教材编排大量的自读,旨在引导学生把讲读中学到的知识,在自读中加以应用,从而达到在应用中巩固、提高和发展的目的。只有重视自读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把讲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自读中。因此在设计自读的教学时,应以讲读的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独立阅读,在思想水平、认识水平、分析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诸方面有所进步。 一要教好自读,需要了解自读的型特点,任务和要求,理解它和教读的关系。 1自读型的特点:语自读从教学内容讲是指语教材中的“自读”,从授形式讲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独立操作为主的一种型,它是与教读、作、复习、活动、口语、多媒体辅导教学等型并列的一种型。目的在于印证和实践“教读”上所学习到的方法。堂上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质疑问难。 2自读的任务和要求:新世纪的教育是终身教育,新世纪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自己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也可鼓励学生自选外类似进行自学讨论研究, “会读”、“不需要教”的实践,从教读到自读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读的教

学目标要注意和相关单元的教读要求一致。 二、明晰自读的教学流程 自读就是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自读的过程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但是学生自读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自读不是随心所欲,各取所需的“自由阅读”而是一个在指导下进行的有目标的训练过程。目标明确是自读训练取得成效的决定因素。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教师必须把指导重点落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我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觉得钱梦龙老师的导读“三式” 中“自读式”导读法是非常科学的,并且易于一线教师的学习掌握。它的阅读流程是:初步感知——辩体析题——定向问答——深思质疑——复述整理。 (一)教学目标 教会学生自学是教师的根本职责。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自读的根本目标是要教会学生自学方法。 自读的教学目标要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实施。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创造宽松、和谐、平等、互学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自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思路,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需教”的目标。 (二)“自读导学五步式”一般分为五个步骤。 (1)初步感知——自读开始,教师运用适当方式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自学状态,激发自学的兴趣。大体读懂全内容,对全有一个总体认

浅谈自读课文的教学

浅谈自读课文的教学 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自读、自测”,是素质教育的一种表现,其目的是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独立的归纳、分析及鉴赏等阅读能力。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就编排了大量的自读课文,力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讲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在自读课文中加以应用,从而达到巩固、提高和扩展知识的目的。 那么,如何组织自读课文的阅读教学呢? 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把自读课文真正作为自读课文来教,体现“自读”为主的原则,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唱“主角”。教师引导学生自读,可以通过两种形式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是“练”,一些自读课文的教学,可以出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自读自做,自己评改,这样学生阅读课文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仔细认真,大大提高了阅读质量。根据课文的需要设计一些练习,编写阅读提纲,供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使用,能够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二是“讲”,由学生钻研课文,写好讲课思路,自己上讲台当小老师。这样,学生要作小先生,事先就必须仔细钻研课文,读深读透。如学生杨翠丽在讲《哨子》一课时,课前查阅了大量资料,作了充

分准备,讲起课来有板有眼,条理清楚,效果不错,真有小老师的样。由于是自己的同学讲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定能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促进对一向漫不经心的自读课文的阅读,提高他们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学生经过实践锻炼,主动意识逐步养成,自学积极性增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自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习信心和兴趣的鼓励者。在自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确定阅读目标,选择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阅读,最终完成目标。如教中学语文第四册自读课文《我的小桃树》一文时,作者在文中写了对人生的感悟,要读者去理解在生活琐事中包含着的许多人生哲理,学生自读时往往会碰到困惑,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阅读“自读提示”,质疑:“我”在文中做了一个什么梦?然后由学生在自读中研讨、分析。由“种子的梦”到“果的梦”,认识到这是一个“生长的梦”,从而理解本文的主旨: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第三、在组织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教给方法,适时指导。学生只有掌握了阅读的金钥匙,才能够举一反三,提高自读效率。教材中的自读课文绝大多数是近几年来发表的文章,

拼音拼读全表

拼音拼读全表

汉语拼音字母表-声母表 语中每个音节起始处的辅音可以构成声母。汉语拼音方案《声母表》规定的声母符号一共有21个。 b [玻] p [坡] m [摸] f [佛] d [得] t [特] n [讷] l [勒] g [哥] k [科] h [喝] j [基] q [欺] x [希] z [资] c[雌] s [思] r [日] zh[知] ch [嗤] sh [诗] y [医] w [巫] 汉语拼音字母表-韵母表 汉语普通話拼音中一共有37个韵母。分别是: a[阿] an[安] ao[奥] ai[哀] ang[昂] o[喔] ong[翁] ou[欧] e[鹅] en[恩] er[儿] ei[唉] eng[摁] i[衣] ia[呀] iu[由] ie[耶] in[因] ing[英] u[乌] un[温] ua[蛙] uo[窝] ue[月] ui[威] ü[迂] iao[腰] ian[烟] iang[央] iong[用] uai[外] uan[弯] uang[往]

汉语拼音字母表-整体认读音节 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in yun yuan ying 拼音复习要点 汉语拼音知识要点: 一、熟读、熟记《声母表》,《韵母表》,《整体认读音节表》;顺序不能错,中间不能遗漏,特别是翘舌音在平舌音前的顺序要牢记。 二、易写错的字母: 1、声母:b-d, p-q, t-f 三组字母易混淆写错。 2、f的第一笔写反,t 的第一笔写反,j的第一笔写反,成了右弯,s写反。 3、韵母:a,u,u的第二笔竖写成了竖弯。 4、ai-ui, ei-ie, ui-iu, ou-iu, ie-ue, un-un 几组韵母的字形要分清。 5、整体认读音节:yu, ye, yue, yuan ,yun 中的去掉两点的u要写成u,不要写成原来的u。

英语音标发音大全

英语自学音标发音大全 发音方法: [i:] 舌抵下齿,双唇扁平作微笑状,发“一”之长音。是字母ea、ee、ey、ie、或ei在单词中的发音,此音是长元音,一定注意把音发足。 [i] 舌抵下齿,双唇扁平分开,牙床近于全舌,发短促之“一”音。是字母i或y在单词中的发音,发此音要短促而轻快。 [?] 双唇扁平,舌前微升,舌尖抵住下龈,牙床开,软鄂升起,唇自然开放。是字母a在闭音节或重读闭音节中的发音 [e] 舌近硬鄂,舌尖顶下齿,牙床半开半合,作微笑状。是字母e 或ea在单词中的发音 [?:] 舌上抬,唇成自然状态,口半开半闭,发“厄”之长音。是字母er、ir、or或ur在单词中的发音 [?] 舌上抬,唇成自然状态,口半开半闭,发“厄”之短音。是字母a、o、u、e、or、er或ur在单词中的发音 [ɑ:] 双唇张而不圆,牙床大开,舌后微升,舌尖向后升缩微离下齿,发阿之长音。是字母er在闭音节或重读闭音节中的发音也是字母a 在以st结尾的单词中的读音。 [∧] 双唇平放,牙床半开,舌尖抵住下龈,舌后微微升起,发短促之“阿”音是字母o或u在单词中的发音 [?:] 双唇界于开闭、圆唇之间,牙床半开渐至全开,舌尖卷上再过渡为卷后。是字母o、al、or、oar、our或oor在单词中的发音[?] 双唇稍微向外突出圆形,舌后升起,舌尖不触下齿,发“奥”音是字母o在单词中的发音 [u:] 双唇成圆形,牙床近于半合,舌尖不触下齿,自然而不用力,发“屋”之长音。是字母oo或ou在单词中的发音 [u] 双唇成圆形,牙床近于半合,舌尖不触下齿,自然而不用力,发短促之“屋”音。是字母u、oo或ou在单词中的发音 [ai] 将口张开略圆,舌后升起,舌尖向后收缩,由发“阿”音平稳过渡到发“一”音。是字母i或y在单词中的读音 [ei] 舌类顶下齿,牙床半开半合,双唇扁平,由发“哀”平稳过渡到发“一”之长音。是字母a在开音节中的读音。 [au] 将口张开略圆,渐渐合拢,双唇成圆形,由发“阿”音平稳过渡到发“屋”音。是字母ou和ow在单词中的发音

少见肿瘤病理读片精选(一)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病理科 张金库 2006,07,26 第一章呼吸系统 病例1 女,56岁,反复咳嗽、咯血10余年,加重3年。胸片:双下肺支扩,左下肺明显。大体:11×5×2cm和13×10×6cm肺组织2块,胸膜稍粗糙,切开可见支气管扩张达肺膜下,管壁增厚,粘膜粗糙,腔内可见脓性分泌物,多个切面未见明显肿物及结节。 临床诊断:支气管扩张症 肺微小瘤可见呈实性增生的细胞巢

肺微小瘤支气管上皮被增生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取代 CgA阳性,提示组织发生于神经内分泌细胞

肿瘤细胞CK呈阳性表达 病例诊断:肺微小瘤(tumorlet) 【讨论】 肺微小瘤:是多灶性细小的增生结节, 免疫学表明其发生于气道黏膜上皮的NECs -Kultschitzky 细胞。WHO(2004年) 肺肿瘤的组织学分型中,将微小瘤定义为瘤样病变,与NECs 增生并列为一个标题。并概述了3 种类型的NECs增生,认为多数气道NECs 增生不是癌前病变,周围型类癌邻近黏膜上皮的NECs 增生是否为癌前病变不甚清楚,而弥漫性特发性NECs 增生(DIPNECH)的极少数病例,可伴发多发性微小瘤和一个甚至多发性周围型类癌,因此认为是类癌的癌前病变。 临床特点: 微小瘤常与能导致肺部严重纤维化的疾病相伴随,最常见于支扩, 也可见于叶内隔离肺,少数见于慢性间质性肺病和结核病。 病理特点: 大体微小瘤结节常为散在多发,可发生在一个肺叶,也可多个肺叶甚至双肺。其数目可从几个至数十个。肿瘤体积微小,大小仅数毫米,多数为镜下细胞结节。有时结节直径可达0.3 ~ 0.5 cm。多分布在严重瘢痕化的肺叶内,位于病 变的支气管附近或扩张的支气管壁旁、病变的细小支气管周围和纤维化的肺间质

如何教好自读课文

如何教好自读课文 长久以来,自读课文内容一般不列入考试范围,许多的老师忽视了自读课文的存在意义。很少有人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自读课文的特点以及教学方法。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与考试紧密相关的主体课文当中,主体课文上得是有声有色,自读课文则上得毫无生机,几乎是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当然也有少数老师把自读课文当作主体课文上,面面俱到,精雕细琢,出发点是为了让孩子理解透彻,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不仅浪费了时间,也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模糊了自读课文的教学目标.那么,自读课的教学目标究竟是什么?教学中时应如何把握呢? 首先,要领会自读课文的编排意图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是注意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和出发点,既熟悉了例子,又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北师大版精读课文为主体课文,略读课文为自读课).叶老十分精辟阐述了精度和略读的关系,精度和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他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本着不同的作用,但是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不可忽视,《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里同样提出了略读课文的重要性,而且我们现在处于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略读能更迅速,便捷的获得大量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略读比精读应用更广泛,因此,自读课文教学更应该重视起来,做到教学得法。 北师大版教材的基本安排就是每个单元两篇主体课文和一篇自读课文,对课文教学都有明确要求,自读课文的要求是在学过主体课文之后进行,加强对本单元主题的深入理解,对课文的理解一般是“初知大意”,只要把重点,难点帮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重点,词句积累可适当重视,教时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懂,读过之后是明白了什么道理,还是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如果是故事性特强的自读课文,最好能把课文复述下来,学生学会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积累词汇,锻炼表达能力,由此可见,编者安排自渎课文的教学的目的,是让我们训练学生自读能力,自读速度,积累词汇,并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读书中感悟掌握读书方法。 其次,明确自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自读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可从四方面来讲: 1、通过自己阅读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自学课文里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读机会合作交流是自读课文的重要学习方法,课堂绝大部分时间用于自读和交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老师适当引导,体现主导地位。 2、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大意,提高阅读速读,根据重点词句了解大意,低年级以朗读为主,中年级的以默读和朗读相结合,高年级以默读为主。 3、注重词汇积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语文成绩的提高重在词汇积累,自读课文为积累词汇提供了一个大好时机,可以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灵活运用,学生在相应交流时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4、加强课内外联系,渗透单元主题适度拓展延伸,自渎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阅读相互交流,实现向课外独立阅读的过渡,通过鱼主体课文的联系,加深对本单元主体的理解,并适

学习自读课文的一般方法

学习自读课文的一般方法 自读课文,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达到学习目标的课文。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略读课文”。只要学习得法,学生自己学习自读课文是完全可以达到学习目标的。 读提示。现在的语文课本,不论是讲读课文(精读课文)还是自读课文(略读课文),在每篇课文的正文前面都有一个导入框,框内的内容就是“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我们就可以以此要求学生在学习自读课文时,首先认真研读提示。“提示”一般会告诉读者这篇课文的主题、写作线索、写作背景及应该掌握的字、词等。 粗读课文,查工具书。学生通过自读提示,就会知道应该掌握文章中哪些字、词,利用工具书对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进行学习探究。根据提示去读课文,知道明了所学习的文章是什么文体,讲了哪些内容,就能够比较熟练地朗读课文。 阅读课后习题,精读课文。课文后面的练习题,一般都是针对课文内容所提出的相关问题,也就是对某篇文章的学习应该解决的根本性问题。通过课后的练习题,带着问题,再去对文章进行有意识的细读,即精读课文。对文中的字词

的用法,词语在语句、文段中的运用,作者的写作意图等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对文章进行分析、综合。解决课文后所提出的问题,达到对文章内容的深层次理解。 划分段落层次,加强对字、词的理解。通过粗读课文、精读课文,对课文有了深入了解以及框架结构有了明晰的认识,学生就可以对文章进行综合分析了。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概括其大意。一般课文后的练习题对这方面有提示。如人教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课文后研讨与练习部分的第一题就介绍到“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在这个题中就详细介绍了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具体指的是什么。像这样学生通过阅读此题就可以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文章的头绪。在划分出段落层次后,再将每段的中心句、中心语、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对其推断、理解,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总结文章主题。在对文章的字词理解,划分了段落层次并概括出大意后,即可对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总结。当然要针对不同文体的文章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总结。如小说则要概括内容,找出主要人物及中心事件。概括文章主题的常规模式就是“文章通过……讲述……表达了……” 做到以上几步,对一篇文章篇章结构、布局了解后,还有必要归纳出文章的写作特点。每篇文章都是不同的人写

自读要求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墨池记 自读要求 1.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2.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3.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自读重点 把握文中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本文平易朴实、婉转沉着的艺术风格。 课时安排:二课时 自读程序 一、齐读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粗知文章内容。 洼(wā)邪(yé) 楹〔yíng〕徜(cháng)徉(yáng) 恣(zì)肆(sì) 二、自读 利用注释,疏通文字,体会文章主旨,在不懂不明处,作出标记。 三、质疑解难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讨论补充解决疑难。 四、研读 1.分清文章记叙、议论部分,概括各部分内容,了解叙议结合的写法。 2.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幺? 3.文章借墨池的传说,阐释了什幺道理? 4.抚州学官王盛邀曾巩为墨池作记,目的是什幺? 5.把握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 五、背诵全文 根据本文叙议相间的特点,逐层背诵。 (解说: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结合自读注释质疑、释疑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作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求的习惯,提高学生自学文言文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程序三、四可相互渗透,学生提问关键语句及关乎文章主题、行文风格的重点、难点

问题时,教师抓住不放,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更深刻地理解、赏析文章。) 有关资料 一、曾巩 “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成昌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人称之为南丰先生。卒谥“文定”。曾巩将儒家之“道”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广泛接触儒家经典以外的文化遗产。他在不少诗文中,都谈到自己刻苦读书的情况,认为没有浓厚的文化知识积累,要自成一家,是绝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沉着,议论醇正,讲究法度和布局,结构谨严,条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洁着称。其作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二、关于墨池的记载 除荀伯子《临川记》中有王羲之墨池的记载外,浙江省永嘉县积谷山中也有一个水池,池旁刻有米芾所题“墨池”二字,庐门归宗寺内也有王羲之的洗墨池,此外湖北蕲水(蕲春、浠水一带)等地亦有类似遗迹。这些遗迹有些当然是后人的附会,但也可见人们对王羲之勤奋精神的钦佩和仰慕之情。 三、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本文借王羲之“临池学书”一事,说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学习,绝非“天成”,从而引申到关于道德修养问题也是如此,目的是鼓励人们勤学苦练,努力向上。文章开头,先写墨池处所、形状,再交代有关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是记叙部分,其行文曲折,构思缜密。其中“临、池子书,池水尽黑”八个字,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论据,埋下了伏笔。接着,作者由叙述转到议论,就王羲之书法艺术“晚乃善”“非天成也”这一点,引出“欲深造道德者”“学固岂可以少哉”,点出本文的主旨。其中“晚乃善”三字,是本文立论的重要依据,而“精力自致”、“非天成”则是作者的正确论断。 第二部分先叙述州学教授索文的经过,接着又发议论,推测王君此举是为了“勉其学者”,最后归结到“仁人庄土之遗风余思”对“来世者”的作用,借以鼓励人们勤于学习完善自己。 四、几个设问句的理解 文章6次使用了设问句,提出了一连串疑问和推测,使读者在似乎不确定的答案中去思考,十分耐人寻味,体现了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这是王羲之学斗的遗迹,难道果真是这样幺?劝道他漫游纵情山水时,曾经在这儿栖息过幺?作者对江西临川的墨池是否为王右军的遗迹存有饲疑,但他是受州学教授王盛之扫为墨池作记的,所以既不必详细考证,也不便把话说绝,于是用了两个设问句。这种揣测的语气,其实是委婉的否定,既表达了作者

最全发音绕口令

it练平舌音和翘舌音的绕口令 第一组: 1.画狮子有个好孩子,拿张图画纸,来到石院子,学画石狮子。一天来画一次石狮子,十天来画十次石狮子。次次画石狮子,天天画石狮子,死狮子画成了“活狮子”。 2.小三登山三月三,小三去登山;上山又下山,下山又上山;登了三次山,跑了三里三;出了一身汗,湿了三件衫;小三山上大声喊,离天只有三尺三。 3. 八十八岁公公八十八岁公公门前有八十八棵竹,八十八只八哥要到八十八岁公公门前的八十八棵竹上来借宿。八十八岁公公不许八十八只八哥到八十八棵竹上来借宿,八十八岁公公打发八十八个金弓银弹手去射杀八十八只八哥,不许八十八只八哥到八十八岁公公门前的八十八棵竹上来借宿 第二组: 1、天上有个日头,地下有块石头,嘴里有个舌头,手上有五个手指头。不管是天上的热日头,地下的硬石头,嘴里的软舌头,手上的手指头,还是热日头,硬石头,软舌头,手指头,反正都是练舌头。 2、三山屹四水,四水绕三山;三山四水春常在,四水三山四时春。 3、长虫围着砖堆转,转完砖堆钻砖堆。 4、师部司令部指示:四团十连石连长带四十人在十日四时四十四分按时到达师部司令部,师长召开誓师大会。 5、早招租,晚招租,总找周邹郑曾朱。 第三组: 1、紫瓷盘,盛鱼翅,一盘熟鱼翅,一盘生鱼翅。迟小池拿了一把瓷汤匙,要吃清蒸美鱼翅。一口鱼翅刚到嘴,鱼刺刺进齿缝里,疼得小池拍腿挠牙齿。 2、字纸里裹着细银丝,细银丝上趴着四千四百四十四个似死似不死的小死虱子皮。 3、石、斯、施、史四老师,天天和我在一起。石老师教我大公无私,斯老师给我精神食粮,施老师叫我遇事三思,史老师送我知识钥匙。我感谢石、斯、施史四老师。 4、石狮寺前有四十四个石狮子,寺前树上结了四十四个涩柿子,四十四个石狮子不吃四十四个涩柿子,四十四个涩柿子倒吃四十四个石狮子。 抱子看报纸 报纸是报纸,抱子是抱子,报纸、抱子两件事,抱子不是报纸,看报纸不是看抱子,只能抱子看报纸。 四和十 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说好四和十得靠舌头和牙齿。谁说四十是“细席”,他的舌头没用力;谁说十四是“适时”,他的舌头没伸直。认真学,常练习,十四、四十、四十四。 辨读 找到不念早到,乱草不念乱吵,制造不念自造,师范不念思凡,质子不念字纸,师长不念司

教给学生自读课文的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42631189.html, 教给学生自读课文的方法 作者:徐菊根 来源:《江西教育·教学版》2007年第12期 1.速读与精读相结合法。自读课文在一般情况下,安排的课时少,通常是一节课或不安排课时,要想在短时间内捕捉所学信息,必须加强速读能力的训练。速读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只摄取主要信息,对次要信息有所忽视。只要能抓住揭示主题的文字与段落,快速了解文章全貌,如主要事件、主要人物、主要观点等,学生就能快速而准确地完成学习任务。在速读基础上再进行精读,精读时需要理清文章层次,弄清重点段落,紧扣重点段进行分析和揣摩,运用讲读课得到的学习方法去体会文章的重点,概括知识点,揣摩阅读规律,注意理解关键句子和词语的深层含义以及写作上的独到之点,这样速读和精读结合,不仅能快速完成自读任务,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2.梳理归纳法。教科书每单元中教读课与自读课各占一半,如此安排意在有利于学生把教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自读课文中去。因此组织完教读课文后,学生已初步构建了某一单元的认知结构,此时,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自读自练,趁热打铁进行知识迁移以内化为他们的能力。如在讲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课文和基本内容是通过不同的文学样式反映客观事物这一规律,并让学生了解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要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抒情。就记叙文而言又包括:记人、记事、写景、状物等。这样,就能理清课文内容形式的体系。在此基础上,发挥单元教学的优势使学生理清单元课文的一般规律,根据单元内容列出知识点,梳理单元内容的相关系统与类别。通过学几篇文章梳理出同类文的共性。如记叙文中无论写人、写景、状物都要抓住特征。通过找一类文的规律特点来体会本篇课文与同类文的方法规律特点,这样学生在学自读文时既快捷又有效。 3.边读边悟法。在自读文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训练学生以自学提示和学习重点为指导,以课后练习为思读线索,在边读边悟中逐渐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自读课上,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要使学生毫无顾虑地积极参与学习,形成主动探索研究的心理愿望,并在学习中得到个性发展、张扬,激发创新意识,让他们在自我探究中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对于学生得出的对策或问题的看法,教师应灵活地给予肯定或纠正,不要一棍子打死,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作者单位:南昌市第十五中学)

教育部编写的七年级语文自读课文特点

教育部编写的七年级语文自读课文特点 摘要:部编本语文教材中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 而自读课文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其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位置。自读课文也是部编教材的一大亮点。本文结合温儒敏先生对部编本教材创新点的介绍对七年级上册自读课文, 从选文标准、重视语文核心素养、旁注设计的作用几方面进行简单的阐释。 关键词:部编本语文教材; 七年级上册; 自读课文; 一、符合选文“四标准” 所谓的“四标准”指的是: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具有时代性。这是温儒敏先生在介绍部编本教材的讲座上所提到的。而自读课文完全符合这四个标准。这七篇课文分别是刘湛秋的《雨的四季》, 泰戈尔的《金色花》和冰心的《荷叶·母亲》(合为散文诗两首) , 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 莫顿·亨特的《走一步, 再走一步》, 康拉德·劳伦兹的《动物笑谈》, 袁珂的《女娲造人》。这七篇课文均匀分布在六个单元之中。它们所体现的主题分别是:四季美景的主题、浓浓亲情的主题、生活成长的主题、感受人生的主题、人与动物的主题、想象世界的主题。它们虽表达了不同的主题, 但这些主题都是经典,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这些都是人们高度重视的话题。 另外, 每篇文章不仅表现形式很到位而且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例如:刘湛秋描写的春雨是这样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 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 而那萌发的叶子, 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 比少女的眼泪还

娇媚。”[1]作者用了比喻、拟人、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了春雨的美, 文采美, 内容更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要求7-9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方面有这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2]学生通过阅读自读课文加上自读课文旁注的引导, 能达到这一目标。例如:学生在读完《雨的四季》后, 就能知道文章描写的是春雨、夏雨、秋雨、冬雨, 并且能结合作者的描写说出自己对每个季节的雨的感受。又如:《荷叶·母亲》的旁注写到:“注意品味文章语言的清新典雅”。[3]有了旁注的引导, 学生能够更加确切地去品味文章的语言。另外文章的主题也能让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等的体验, 并且, 文章的难易程度也适合学生学习, 所以, 自读课文适合教学, 同时也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重视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不论是语言还是思维、审美、文化, 自读课文都给予了重视。 1、重视语言基础 我们都知道,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也是人们进行交流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想要准确流利地沟通, 日常的简单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因而, 在每篇课文之后都有一个读读写写的版块, 这是学生

拼音拼读全表

拼音拼读全表 声母表 b[玻] p[坡] m[摸] f[佛] d[得] t[特] n[讷] l[勒] g[哥] k[科] h[喝] j[基] q[欺] x[希] z[资] c[;雌] s[思] r[日] zh[知] ch[嗤] sh[诗] y[医] w[巫] 韵母表 a[阿] an[安] ao[奥] ai[哀] ang[昂] o[喔] ong[翁] ou[欧] e[鹅] en[恩] er[儿] ei[唉] eng[摁] i[衣] ia[呀] iu[由] ie[耶] in[因] ing[英] u[乌] un[温] ua[蛙] uo[窝] ue[月] ui[威] ü[迂] iao[腰] ian[烟] iang[央] iong[用] uai[外] uan[弯] uang[往] 整体认读音节 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in yun yuan ying 难点提示:

1.在听力题中往往会出现“ zh zhi”等类的比较,要提醒孩子注意区分:在读声母时要短促, 读音节要有动程(长一些). 2.标调是按照“ a o e i u ü”的.顺序,如“ ao”应把调标在a上,“ uo”的调在o上,唯有“i 、u”在一起时情况例外:i 、u在一起,标调标在后.即“iu、ui”的调都应标在后一个字母上. 3.以前常说“ü见j q x ,脱帽行个礼.”其实y后的ü也要省去两点的,虽说两者性质不同,但为 了便于学生的记忆,可以把顺口溜改为”ü见j q x y ,脱帽行个礼.” 4.前鼻音的读法:舌尖抵住上齿龈(其实只要在收尾时,把舌尖碰上上齿就对了.) 5.后鼻音的读法:抬起舌根(孩子初学时,往往会发音过于靠后,时间长了自会改正.) 6.“b p d q” 4个声母极易混淆,这时别用什么“右下半圆bbb”之类的顺口溜教孩子(虽说 以前我也是这么教的),不少孩子左右还得分半天呢.可以用“正6 b,正9 q”的顺口溜先分清“b q”,然后再教“bd肚子对肚子,pq脑袋对脑袋。”或者用手势:

初中自读课文学习方法谈

初中自读课文学习方法谈 自读课文在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数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中,经常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放任自读,不给必要的提示检查,缺乏明确的训练目标;一种是与讲读文等同起来,不分轻重缓急,削弱自读能力,影响学习效果。自读文与讲读文是有着严格区别的。自读文是讲读知识的迁移,是讲读知识的补充训练,使单元知识得到练习。自读文为学生提供了有效学习的重要实践园地,如果学生在讲读教学中掌握的知识技能,能在自读文阅读实践中得到迁移应用,这种学习就会是有效的。因此,探索自读文学习的理想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边读边思法 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发展学生智力。他认为“智育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智力”,“学生的主要智慧努力不应该为用在记忆上,而应当用在思考上”。很多学生读书只“读”不“思”,不会边读边思,多读多思。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自己的思维、好学生的思维代替了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自读文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训练学生以自学提示和学习重点为指导,以课后练习为思读线索,在边思边读中,逐渐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只有根据自读文课型的特点来授以科学的自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自学规律,积累自学经验,打好自学基础,才能达到自读文教学的理想效果。但是,作为课内自读文就要体现课堂的教学形式,自读文课堂教学形式主要靠导读来体现,课堂上既不能放任自读,又不能面面俱到的讲授。 二、速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 自读文在一般情况下,安排的课时少,通常是一节课或不安排课时,要想在短时间内捕捉所学信息,必须加强速读能力的训练。速读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只摄取主要信息,对次要信息有所忽视。只要能抓住揭示主题的文字与段落,快速了解文章全貌,如主要事件、人物、观点等,学生就能快速而准确地完成学习任务。在速读的基础上再进行精读,精读时需要理清文章层次,弄清重点段落,紧扣重点段进行分析和揣摩。运用讲读课得到的学习方法去体会文章重点,概括知识点,揣摩阅读规律,注意理解关键句子和词语的深层次含义以及写作上的独到之点。这样速读与精读结合,不但能快速完成自读任务,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三、梳理归纳法 完成自读文学习任务,必须要有讲读的基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他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应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律性。如在讲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掌

疯狂英语完整全套发音秘诀

疯狂英语全套发音秘诀下载(右键另存为) 第一章字母发音突破 秘诀1 最坚实的基础——疯狂突破字母关 这是一首优美、现代的字母歌,绝对不是我们从小就熟悉的那首“比较弱智”的字母歌!请一定要反复听、反复模仿。 26个字母、26个单词、26个句子,疯狂模仿,发音必会产生飞跃! A的读音为IPA: [ei] I’m afraid you’ve made a mi stake. K.K: [e] 恐怕您搞错了。 B的读音为IPA: [bi:] I w on’t be able to finish my work. K.K:[bi] 我不能完成工作了。 C的读音为IPA:[si:] I don’t see what you mean. K.K[si] 我不懂你的意思。 D的读音为IPA[di:] I’v e heard a great deal about you. K.K[di] 久仰大名。 E 的读音为IPA[i:] He is easy to deal with. K.K[i] 他很容易打交道。 F的读音为IPA[ef] Will you sit on my left? K.K[Zf] 你坐在我左边好么? G的读音为IPA[dVi:] Lots of students wear jeans nowadays. K.K[dVi] 现在很多学生穿牛仔裤。 H的读音为IPA[eItF] Let me have a look at the book. K.K[etF] 让我看看这本书。 I的读音为IPA[BI] I could,and I should, but I won’t do it.

浅谈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 众所周知,初中语文每单元有2—3篇自读课文,新课标对自读课文作了十分明确的教学要求:自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自测,培养和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以配合讲读课文的教学,完成听说读写训练。从教材编排的体系来看自读课文是讲读课文的迁移,是讲读知识的补充训练。因此把握和选取有效的课内自读课文的教学方法,对于促进讲读课文的教学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许多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都曾作过许多有益的尝试,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这些教学方法都是应该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抓好自读课文的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那么,如何来进行自读课文的教学?怎样教自读课文才合符九年义务教材大纲的要求?才能真正达到配合讲读课文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要求? 为大家所共识的是有一部分教师对待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偏见:老认为自读课文没讲读课文重要,要么简化过程,要么就完全忽略。这样做的结果就直接导致了学生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对教师的依赖进一步加强,从而达不到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那么怎么做才能使自读课文成为是巩固学生知识,锻炼能力的基地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自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明白自读课文在课本结构体系中的价值。自读课文就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标,让学生以自读课文为学习材料,充分发挥自我的主体意识,把教读课所得的知识、方法和能力有效迁移和扩展到自读课上,使学生在自我阅读实践中得到锻炼。 (二)、认识自读课文和讲读课文的不同分工。自读课与教读课各有各的功能,它们只能相辅相成却不能相互取代。有人把它们比作数学课中的习题与例题,虽不十分确切,但能说明两者相互依赖的关系。如果说教读课是重在认识,是吸收,那么自读课则重在巩固,是

自读课文的方法

自读课文的方法 (1)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用横线在文中划出读读写写中的词语,不但会读,会写,还要会理解意思)。 (2)快速默读全文,圈点勾画。(词句:精彩的字词、富有文采或富有哲理的句子、让你心有感触的语句,用曲线标出;理解:不理解的语句、有所质疑的语句,用问号标出;结构:关键词语用三角号标出,句子(总括句、总起句、点题句、过渡句、前后呼应句)用横线标出。 (3)参考阅读提示及批注,快速默读全文,确定要深入探究的问题。(板书阅读:提示、批注)了解阅读提示包含哪些信息,了解批注。 (4)再读课文,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解决问题(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思考、抓关键语句、借助资料)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读出来。较长的课文要熟读重点段落和自己感受深的部分。 自读课文的方法 (1)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用横线在文中划出读读写写中的词语,不但会读,会写,还要会理解意思)。 (2)快速默读全文,圈点勾画。(词句:精彩的字词、富有文采或富有哲理的句子、让你心有感触的语句,用曲线标出;理解:不理解的语句、有所质疑的语句,用问号标出;结构:关键词语用三角号标出,句子(总括句、总起句、点题句、过渡句、前后呼应句)用横线标出。 (3)参考阅读提示及批注,快速默读全文,确定要深入探究的问题。(板书阅读:提示、批注)了解阅读提示包含哪些信息,了解批注。 (4)再读课文,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解决问题(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思考、抓关键语句、借助资料)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读出来。较长的课文要熟读重点段落和自己感受深的部分。 自读课文的方法 (1)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用横线在文中划出读读写写中的词语,不但会读,会写,还要会理解意思)。 (2)快速默读全文,圈点勾画。(词句:精彩的字词、富有文采或富有哲理的句子、让你心有感触的语句,用曲线标出;理解:不理解的语句、有所质疑的语句,用问号标出;结构:关键词语用三角号标出,句子(总括句、总起句、点题句、过渡句、前后呼应句)用横线标出。 (3)参考阅读提示及批注,快速默读全文,确定要深入探究的问题。(板书阅读:提示、批注)了解阅读提示包含哪些信息,了解批注。 (4)再读课文,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解决问题(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思考、抓关键语句、借助资料)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读出来。较长的课文要熟读重点段落和自己感受深的部分。

少见肿瘤病理读片精选(一)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病理科张金库2006,07,26 第一章呼 吸系统病例1 女,56岁,反复咳嗽、咯血10余年,加重3年。胸片:双下肺支扩,左下肺明显。大体:11×5×2cm和13×10×6cm肺组织2块,胸膜稍粗糙,切开可见支气管扩张达 肺膜下,管壁增厚,粘膜粗糙,腔内可见脓性分泌物,多个切 面未见明显肿物及结节。临床诊断:支气管扩张症肺微小 瘤可见呈实性增生的细胞巢 肺微小瘤支气管上皮被增生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取代CgA阳性,提示组织发生于神经内分泌细胞 肿瘤细胞CK呈阳性表达病例诊断:肺微小瘤(tumorlet) 【讨论】肺微小瘤:是多灶性细小的增生结节, 免疫学表明其发生于气道黏膜上皮的NECs -Kultschitzky 细胞。WHO(2004年) 肺肿瘤的组织学分型中,将微小瘤定义为瘤样病变,与NECs 增生并列为一个标题。并概述了3 种类型的NECs增生,认为多数气道NECs 增生不是癌前病变,周围型类癌邻近黏膜上皮的NECs 增生是否为癌前病变不甚清楚,而弥漫性特发性NECs 增生(DIPNECH)的极少数病例,可伴发多发性微小瘤和一个甚至多发性周围型类癌,因此认为是类癌的癌前病变。临床特点:微小瘤常与能导致肺部严重纤维

化的疾病相伴随,最常见于支扩, 也可见于叶内隔离肺,少数见于慢性间质性肺病和结核病。病理特点:大体微小瘤结节常为散在多发,可发生在一个肺叶,也可多个肺叶甚至双肺。其数目可从几个至数十个。肿瘤体积微小,大小仅数毫米,多数为镜下细胞结节。有时结节直径可达0.3 ~0.5 cm。多分布在严重瘢痕化的肺叶内,位于病变的支气管附近或扩张的支气管壁旁、病变的细小支气管周围和纤维化的肺间质 中,甚至有的靠近血管。镜下由短梭形或小圆形细胞构成。呈簇状、巢状或索团状,常被纤维分隔,富含窦状血管,细胞核,染色深,无坏死及核分裂,肿瘤细胞不突破基底膜。病程晚期,当增生的细胞突破基底膜并形成有纤维间质的肿瘤细胞巢时,传统上称为“微小癌” ,肿瘤的体积达到或超过5mm时,即可诊断为类癌。免疫表型:阳性:CK、CK7、CgA、NSE、Syn ACTH(+) GRP(+) 阴性:LCA、CD34、CK20、TTF-1 S-100 鉴别诊断:(1)细支气管上皮内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病变仅限于细支气管上皮内的神经内分泌细胞数目增多,可成细胞小结或呈线状排列,未穿透基底膜。而微小瘤是支气管壁NECs增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