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之广东篇

饮食文化之广东篇
饮食文化之广东篇

饮食文化之广东篇

粤菜,即广东地方风味菜,是我国著名四大菜系之一,它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广东地处我国南端沿海,境内高山平原鳞次栉比,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故动植物类的食品源极为丰富。同时,广州又是历史悠久的通商口岸城市,吸取了外来的各种烹饪原料和烹饪技艺,使粤菜日渐完善。加之旅居海外华侨把欧美、东南亚的烹调技术传回家乡,丰富了广东菜谱的内容,使粤菜在烹调技艺上留下了鲜明的西方烹饪的痕迹。

“粤菜”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组成,而以广州菜为代表。,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二千年前西汉人所著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的记载,南宋人也夸张描述:粤人“不问鸟兽蛇,无不食之”,在公元前122年左右的南越王第二代王赵胡墓中已有烧乳猪用的炉、叉和乳猪残骨等物。1956年,举办了第一次大型“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展出和介绍的菜品有5457种,点心825种,尽显广东饮食文化之精华。

广州菜是在汇集我省各地优秀民间美食的基础上不断地吸

取我国各大菜系之精华,借鉴西方食谱之所长,融汇贯通而成一家的。广州菜用料广博,选料精细,技艺精良,善于变化,品种多样。1956年“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上介绍的莱品便有5447个。与菜品有渊源关系的点心815款,小吃品数百个。广州菜是粤菜的主体和代表。广州菜的烹调方法有二十一种之多,尤以炒、

煎、焖、炸、煲、炖、扣等见长,讲究火候,制出的菜肴注重色、香、味、形。口味上以清、鲜、嫩、脆为主,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时令性强,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郁。较为常见的广州菜色有白切鸡、白灼海虾、明炉乳猪、挂炉烧鸭、蛇羹、油泡虾仁、红烧大裙翅、清蒸海鲜、虾籽扒婆参等……

潮汕地区的饮食习惯与闽南接近,同时又受广州地区的影响,渐渐地汇两家之所长,风味自成一格。近年来新派潮菜吸收了世界各地美食的精华,声名大振,成为闻名中外的菜系。潮菜注重刀工和造型,烹调技艺以焖、炖、烧、炸、蒸、炒、泡等法擅长。以烹制海鲜、汤类和甜菜最具特色。味尚清鲜,郁而不腻。爱用鱼露、沙茶酱、梅糕酱、红醋等调味品。风味名菜有烧雁鹅、护国莱、清汤蟹丸、油泡螺球、绉纱甜肉、太极芋泥等。

东江菜又称客家菜。客家原是中原人,南迁后,其风俗习食仍保留着一定的中原风貌。菜品多用肉类,极少水产,主料突出,讲求香浓,下油重,味偏咸,以砂锅菜见长。代表菜有盐锔鸡、黄道鸭、梅菜扣肉、牛肉丸、海参酥丸……等。

除了正式菜点,广东的小食、点心也制作精巧,而各地的饮食风俗也有其独到之处,如广州的早茶,潮汕的功夫茶,这些饮食风俗已经超出“吃”的范畴,成为广东的饮食文化。

粤菜食谱绚丽多姿,烹调法技艺精良,并以其用料广博而杂著称。据粗略估计,粤菜的用料达数千种,举凡各地菜系所用的

家养禽畜,水泽鱼虾,粤菜无不用之;而各地所不用的蛇、鼠、猫、狗、山间野味,粤菜则视为上肴。早在南宋周去非《领外代答》就有精辟的记载:“深广及溪峒人,不问鸟兽蛇虫,无不食之。其间野味,有好有丑。山有鳖名蛰,竹有鼠名猷。鸽鹳之足,猎而煮之;鲟鱼之唇,活而脔之,谓之鱼魂,此其珍也。至与遇蛇必捕,不问长短,遇鼠必捉,不问大小。蝙蝠之可恶,蛤蚧之可畏,蝗虫之微生,悉取而燎食之;蜂房之毒,麻虫之秽,悉炒而食之;蝗虫之卵,天虾之翼,悉炒而食之。”粤菜杂食之风,常令一些外人瞠目结舌。唐代韩愈被贬至潮州时,见到当地群众嗜食蚝、鳖、蛇、章鱼、青蛙、江珧柱等几十种异物,大为惊异,害怕得“臊腥始发越,咀吞面汗巯。”发展至现在,鲍、参、翅、肚、山珍海味已是许多地方菜之上品了,而蛇、鼠、猫、狸等野味仍为粤菜中具有独特风味的佳肴和药膳。

粤菜的影响较为广泛。据近年来的一些报刊介绍,目前的美国有中国餐馆的近万家;英国又4000家;法国、荷兰各有二千多家;日本不下数千家。这些地方的中国餐馆,多数是粤式茶楼、菜馆,生意很旺。澳大利亚的悉尼市,在“唐人街”的影响下,饮茶已成为一个专门名词,凡到悉尼市游览的人,都以一到“唐人街”享受一下粤式饮茶用餐的韵味为时尚。粤菜的其独特的清淡风味,独领风骚,以“食在广州”的声誉驰名中外。

“食在广州”还离不开广东饮茶,它实际是变相的吃饭,各酒楼、酒店,茶楼均设早、午、晚茶,饮茶也就与谈生意、听消

息、会朋友连在一起了。广东饮茶离不开茶、点心、粥、粉、面,还有一些小菜。值得一提的是潮汕工夫茶,它备用特制的微型茶壶、白瓷小杯和乌龙茶,斟茶时有“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两步,所冲茶浓香带苦,回味无穷。广东点心是中国面点三大特式之一,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五光十色,造型精美且口味新颖,别具特色。

广东粥特点是粥米煮开花和注意调味,有滑鸡粥、鱼生粥、及第粥和艇仔粥。广东粉为沙河粉,软中带韧。广东面以“伊府面”最为出名。

总之,粤菜广采“京都风味”,“姑苏风味”和“扬州炒卖”之长,贯通中西,扬名海内外。

广东文化与饮食

广东文化与饮食习俗 人类对食物的选择不仅取决于其个人的机体特征、时代条件、周围的自然环境等,而且更取决于其文化特点。不同的文化,对食物有不同的标准和消费方式,如中国人视动物的肝、肾、心肺为佳肴,所谓“以形补形”,而美国人却拿来喂猫、狗,认为对人健康无益;中国人不习惯吃蜗牛,而法国人却视之为珍品;印度是世界上养牛最多的国家,但他们却宁肯饿死,也不吃牛肉,连联合国救济署运到印度的牛奶也只能被倒进大海,这与他们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 饮食习俗是广东文化很有特色的一个分支,粤菜享誉海内外,“食在广州”也早已闻名于世。饮食的改革与创新始终不能离开文化的范畴,通过对广东饮食现象的描述与分析,我们可以透视其生活方式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 1、选料杂博无所不吃 粤菜作为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尤以选料之广博而闻名。在粤菜中,飞禽走兽、山珍海味、野菜山花,无不可入肴,蛇、鼠、雀、虫、狗、猫等,在其它菜系中令人瞠目结舌的选料,却被奉为席间珍品。如蛇是其它省份的人不敢入口的,如古时代有“杯弓蛇影”的成语,连误以为蛇的影子映在酒杯中就要吓得生病,更不要说吃了。而在粤菜中,蛇却是上佳选材,广东人吃蛇,可谓源远流长,而在粤菜中却是上佳选材,《南越异物志》中就有一首吃蛇的歌谣:“蚺蚺大蛇,既洪且长,宾亨嘉宴,是豆是觞。”如今,广东的蛇馔已有近50余种,并有多间以蛇为基本菜式的餐馆,许多外国人、外地人来广东,都会品尝一下蛇馔,以为快事。 事实上,广东人的这种无所不吃的性格,也正是其开放的心态在饮食上的反映。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性格。广东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形成了广东人一种开放性的思维结构,同时由于地处边疆,历代王朝对它的控制比内地弱,受正统封建思想的影响较小,中原传统文化对它的影响不断淡化,从而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容纳力。 2、博采众长讲究实际 粤菜形成于秦汉时期,它以本地的饮食文化为基础,吸收国内京、鲁、苏、川等菜系的精华和西餐的烹饪技术,如粤菜中的泡、扒、川就是北方的爆、扒、氽中移植过来的,煎、炸等法就是从西餐中借鉴过来的,逐渐形成独特的南国风味。

广州饮食文化

食在广州——广州饮食文化报告 1.广州饮食文化概述 “食在广州”这句话,在有八大菜系的中国,仍然有着无法抗拒的魅力。粤菜已为天下人所共知,它的主流是广府菜和潮州菜,以及东江菜。它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广府菜,潮州菜和东江菜在这里交汇,融合,产生了更具特色的广州饮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广州饮食文化便是粤菜文化精华所在。2.广州的地理环境与广州味道 广州自古就是我国南方重镇,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后,汉越文化和生活习俗很快融合,广州成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 广州位于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端,濒临南海,毗邻香港和澳门,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穿城而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素有中国“南大门”之称。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北回归线穿越北部,属南亚热带典型的海洋季风气候。广州一带河汊纵横,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其西面、东面和北面丘陵环绕、林丰草茂,岭南佳果丰富,飞禽走兽亦多;南面临海,滩涂辽阔,出产不少咸淡水产和两栖类动物,这使古广州成为中国饮食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大量中原移民岭南,使广州饮食文化深受中原影响。由于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在低纬度及濒临南海的共同作用下,广州雨热同期的特征,使广州地区的产生湿热的气候。正是为了应对这种气候,粤菜特点口味比较清淡,注重质和味,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浓郁,追求

色、香、味、型。食味讲究清、鲜、嫩、爽、滑、香;调味遍及酸、甜、苦、辣、咸;这便是广州人说的五滋六味。 3.广州饮食文化发展的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时期简述 西汉初2000 多年前西汉初的南越王墓可以看出广州最早的饮食文化。该墓后藏室是储放食品的库房,出土的大型 烧烤器和储存器物共130 多件。铜、陶器皿内多存动 物食品。出土厨具有陶、铜、漆器125 件,这些炊具 和食器足以证明南越国时岭南烹饪技艺造诣之高。通过 对墓中发现的大量经加工的动物遗骸的探究,可以看 到“食在广州”的历史根源。对广州的蛇肴、烤鹅和鱼 羹已有影响。 魏广州司马的刘恂所著《岭表录异》记载,当时岭南人的烹饪技艺唐已颇高明,民间能运用煮、炙、炸、缹 (蒸)、炒、脍、烧、煎、拌等多种烹调方法,并因 物料质地不同而辨物施用。 两宋时期北宋皇帝带厨南逃,繁荣的商业促进了广州菜系的发展,不少宫廷美食流传到广州民间;南宋朱彧的《萍洲 可谈》记载:“广州饭僧设供,谓之罗汉斋。” 鸦片战争后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和商人大量涌入,广州万商云集,为饮食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市场。 民国时期广州较大的饮食店先后有200 家之多,家家有自创的

广东早茶的饮食文化有哪些

广东早茶的饮食文化有哪些 广东点心又称为广式点心,是以岭南小吃为基础,广泛吸取北方各地,包括六大古都的宫廷面点和西式糕饼技艺发展而成。品种多 达4000多款,是全国点心种类之冠,具有用料精博,喜用海鲜,品 种繁多,款式新颖,口味清新多样,制作精细,咸甜兼备等特点, 各款都讲究色泽和谐,造型各异,相映成趣,能适应四季节令和各 方人士的需求。 广东点心最早是以民间食品为主。广东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物产丰富,盛产大米,故当时的民间食品一般都 是米制品,如伦教糕、萝卜糕、糯米年糕、油炸糖环等等。正是在 这些民间小吃的基础上,经过历代的常常演变发展,而逐步形成今 日局面。 广东具有悠久的文化,早在在秦汉时期,番禺(今为广州市的一 个区)就成了南海郡治,经济繁荣,市场贸易增加,饮食业相应地发展。民间食品顺应需要也就相应地发展。明末清初屈大均的《广东 新语》记述民间饮食习俗的一节中就记载:“平常则作粉果,以白 米浸至半月,入白粳饭其中,乃春为粉,以猪油润之,鲜明而薄以 为外,荼竹胎(笋)、肉粒、鹅膏满其中以为肉,一名曰粉角。”这 就是广东著名的美点——娥姐粉果。又如其记载的“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 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主要是说广东的著名小吃——煎堆,如今 煎堆经过演变,目前品种已多样化,其皮有软、有硬、有脆;其馅有 炮谷、豆沙、椰丝等。 广东点心在发展方面,自从秦始皇南定百越,建立“驰道”,广东等与中原的联系开始加强。汉代南越王赵佗,五代时南汉主刘龚 归汉后,北方各地饮食文化与岭南交往频繁。北方的饮食文化对广 州点心产生了较大影响,如增加了面粉制品,出现了酥饼一类食品。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广州府志》就记载有沙壅、白饼、黄饼、 鸡春饼等。

广东饮食文化溯源

广东饮食文化溯源 从“陪葬品”到饮食文化“代言人” 由于临近海边,河道密布,广东人食海鲜、河鲜的历史由来已久。从考古发现可知,早在新石器时代,在南岭生活的人们已开始食用海河鲜,经过几千年绵绵不绝的继承和发展,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海鲜已成为粤菜的一大代表,北伐中原,几乎征服整个中国。如今,人们一提起粤菜,不可缺少的也是海鲜。事实上,由于地址与历史的原因,广州人习惯把江、河、湖、海所产的水产品统称为海鲜,但无论是河鲜还是海鲜,其特色都是生猛鲜活,清淡适口。 起源期:两千年前,南越王的“陪葬品” 南越王赵昧一生奢侈,在他死后还要将生前的生活全部照搬到墓里来,不过,也就因此而让我们得以了解两千多年前这里人们的生活状况。在广州出土的西汉南越王墓中,人们发现有大量虾、螺、河蚬等水产物的残余物,即使是因为时代久远,大部分都腐化了,但还能分辨出其中有几种螺和贝壳类生物;而在另一个铜鍪中,也看到腐化的鱼骨头。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早在两千多年前,海鲜河鲜已经是广东人喜好的美食,以至于祖籍在中原的南越王,也不会忘了死后也要海鲜作陪葬。 秦汉时期也是粤菜饮食文化开始诞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一部分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中原的饮食文化,并开始影响了岭南,但岭南人喜欢的海鲜也已被北方人所接受。 当时的岭南人是用怎样的方式来烹饪海鲜?我们也许可以从南越王墓中出土的一大批饮具中寻找答案。南越王墓出土的大型炊烤器130多件,陶、铜、漆器皿125件,其中有用来煮汤的汤锅,有用来烧烤的烧烤炉,用来煎炸的煎锅等,可想而知当时的烹饪技巧已经相当多样。此外,还出土了一种洗手盆,据说是在吃饭中途,供客人洗手之需,而海鲜由于多壳多骨,食用后确实有洗手的必要,因此也可以想像当时的宴席中,海鲜食品已算是一种很受欢迎的美食。 成型期:隋唐时,开始奠定“食文化”基础 一般普遍认为唐代是岭南饮食文化成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先羮后菜”的习惯开始形成,并成为粤莱的传统,以河鲜、海鲜见长的特点开始突现,成为岭南饮食文化的突出特点。唐朝时期广州司马刘询《岭表录异》以大量篇幅记述岭南的河鲜、海鲜及其制作,表明唐代岭南普遍食用水产,烹调的技艺已达到相当的水平。 按《(岭表录异》记载,唐代岭南人已经懂得运用多种烹调方法来对海河鲜进行加工烹饪,如煮、炙、炸、炸、缶(蒸)、甑、炒、脍、烧、煎、拌等;懂得使用各种调味料,如五味酱料、生姜、葱、韭、椒、桂等。例如吃蚝肉,当时的人们将“蚝肉,大者腌为炙,小者炒食”;说到吃蟹,则有更多不同做法,“水蟹,赘壳内皆咸水,自有味。广人取之,淡煮,吸其成汁下酒。黄膏蟹,壳内有膏如黄酥,加以五味,食也有味。赤蟹,母壳内黄赤膏,如鸡鸭子黄,肉白如豕膏,实其壳中,淋以五味,蒙以细面。”这些烹饪方法与现在相比,也差不了多少,今天的海鲜酒楼中,吃蟹的传统做法依然是“淋以五味,蒙以细面”,吃蚝肉 ―第1页共2页―

地理环境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影响

————————————————————————————————作者:————————————————————————————————日期: ?

地理环境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影响 姓名:马婉潆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问题背景 粤菜的形成历史悠久,大量中原移民岭南,使广东饮食文化深受中原影响,早在汉魏时,广东的蛇肴、烤鹅和鱼羹已有影响;宋末时,宋帝带厨南逃,不少宫廷美食流传到广东民间;鸦片战争后,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和商人大量涌入,广州万商云集,为饮食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市场。粤菜博采中原美食和西餐之长,再吸收广东境内地方菜的优点,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形成了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独具特色的广东饮食文化,并赢得了“食在广东”的美称,名扬海内外,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品尝美味佳肴,感受这独特的岭南饮食文化。 随着文化对经济建设、旅游开发、城市规划、政策制定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各界逐渐认识到文化是一种立足于久远的深层次的社会现象,是一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之所在。而广东饮食文化作为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涵着丰富、深邃的广东文化精神,因此对广东饮食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广东文化大省的建设与完善。而广东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研究广东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因素,有利于以饮食文化来突出地域性和民族性,对发挥广东旅游资源的优势,提升民族文化经济价值有重要意义。 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通过对影响广东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探寻地理因素影响饮食文化的一般模式,构建广东饮食文化的地理结构理论, 研究意义:这一研究对于发挥广东旅游资源的优势,提升民族文化经济价值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对构建“文化广东”、“和谐广东”以及粤菜等文化遗产的申报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文献回顾 复杂的地理环境是饮食文化多样化的基础,而地理环境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研究地理环境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影响,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国内对于中国饮食文化地理的研究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对于饮食文化研究的“文化”部分,大都偏于史学,其研究范围也大多是历史时期的饮食文化与变迁。尤其是中国地理学视角的饮食文化研究还处在一个起步和摸索阶段,研究的文献相当有限,从1985年至目前为止,对于饮食文化的研究共有2240篇,但有关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的研究仅有1

广东早茶的饮食文化

1.1.1广东的早茶文化 广东早茶,就是广东人所说的上茶楼饮茶,而广东的茶楼不同于一般茶楼,纯粹喝茶。广东早茶则丰富得奢侈,茶,只是个借口,更广泛的是品种多样的广东点心、菜肴粥品。说起广东早茶的来源,要追溯到咸丰同治年间。当时广州有一种名为“一厘馆”的馆子,门口挂着写有“茶话”二字的木牌,供应茶水糕点,设施简陋,仅以几把木桌木凳迎客,聊供路人歇脚谈话。后来出现了茶居,规模渐大,变成茶楼,此后广东人上茶楼喝早茶蔚然成风。 在广东人的眼里,“吃”早茶不是消耗时间,而是被视作一种交际和业余消遣时间的方式:喝茶、吃点心、看报、会友、聊天、想心思、谈生意,既填饱了肚子,又联络了感情,还交流了信息。在广东“吃”早茶就是吃时间的滋味,时间也会因此变得有滋有味,呈现出生命的趣味与丰富。也正因为这样,广东人把饮茶又称“叹茶”。“叹”是广州的俗语,意思是“享受”意思。 1.1.2广东点心的起源与发展 广东点心又称为广式点心,是以岭南小吃为基础,广泛吸取北方各地,包括六大古都的宫廷面点和西式糕饼技艺发展而成。品种多达4000多款,是全国点心种类之冠,具有用料精博,喜用海鲜,品种繁多,款式新颖,口味清新多样,制作精细,咸甜兼备等特点,各款都讲究色泽和谐,造型各异,相映成趣,能适应四季节令和各方人士的需求。 广东点心最早是以民间食品为主。广东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物产丰富,盛产大米,故当时的民间食品一般都是米制品,如伦教糕、萝卜糕、糯米年糕、油炸糖环等等。正是在这些民间小吃的基础上,经过历代的常常演变发展,而逐步形成今日局面。 广东具有悠久的文化,早在在秦汉时期,番禺(今为广州市的一个区)就成了南海郡治,经济繁荣,市场贸易增加,饮食业相应地发展。民间食品顺应需要也就相应地发展。明末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述民间饮食习俗的一节中就记载:“平常则作粉果,以白米浸至半月,入白粳饭其中,乃春为粉,以猪油润之,鲜明而薄以为外,荼竹胎(笋)、肉粒、鹅膏满其中以为肉,一名曰粉角。”这就是广东著名的美点——娥姐粉果。又如其记载的“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主要是说广东的著名小吃——煎堆,如今煎堆经过演变,目前品种已多样化,其皮有软、有硬、有脆;其馅有炮谷、豆沙、椰丝等。 广东点心在发展方面,自从秦始皇南定百越,建立“驰道”,广东等与中原的联系开始加强。汉代南越王赵佗,五代时南汉主刘龚归汉后,北方各地饮食文化与岭南交往频繁。北方的饮食文化对广州点心产生了较大影响,如增加了面粉制品,出现了酥饼一类食品。1758

饮食文化之广东篇

饮食文化之广东篇 粤菜,即广东地方风味菜,是我国著名四大菜系之一,它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广东地处我国南端沿海,境内高山平原鳞次栉比,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故动植物类的食品源极为丰富。同时,广州又是历史悠久的通商口岸城市,吸取了外来的各种烹饪原料和烹饪技艺,使粤菜日渐完善。加之旅居海外华侨把欧美、东南亚的烹调技术传回家乡,丰富了广东菜谱的内容,使粤菜在烹调技艺上留下了鲜明的西方烹饪的痕迹。 “粤菜”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组成,而以广州菜为代表。,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二千年前西汉人所著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的记载,南宋人也夸张描述:粤人“不问鸟兽蛇,无不食之”,在公元前122年左右的南越王第二代王赵胡墓中已有烧乳猪用的炉、叉和乳猪残骨等物。1956年,举办了第一次大型“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展出和介绍的菜品有5457种,点心825种,尽显广东饮食文化之精华。 广州菜是在汇集我省各地优秀民间美食的基础上不断地吸 取我国各大菜系之精华,借鉴西方食谱之所长,融汇贯通而成一家的。广州菜用料广博,选料精细,技艺精良,善于变化,品种多样。1956年“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上介绍的莱品便有5447个。与菜品有渊源关系的点心815款,小吃品数百个。广州菜是粤菜的主体和代表。广州菜的烹调方法有二十一种之多,尤以炒、

煎、焖、炸、煲、炖、扣等见长,讲究火候,制出的菜肴注重色、香、味、形。口味上以清、鲜、嫩、脆为主,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时令性强,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郁。较为常见的广州菜色有白切鸡、白灼海虾、明炉乳猪、挂炉烧鸭、蛇羹、油泡虾仁、红烧大裙翅、清蒸海鲜、虾籽扒婆参等…… 潮汕地区的饮食习惯与闽南接近,同时又受广州地区的影响,渐渐地汇两家之所长,风味自成一格。近年来新派潮菜吸收了世界各地美食的精华,声名大振,成为闻名中外的菜系。潮菜注重刀工和造型,烹调技艺以焖、炖、烧、炸、蒸、炒、泡等法擅长。以烹制海鲜、汤类和甜菜最具特色。味尚清鲜,郁而不腻。爱用鱼露、沙茶酱、梅糕酱、红醋等调味品。风味名菜有烧雁鹅、护国莱、清汤蟹丸、油泡螺球、绉纱甜肉、太极芋泥等。 东江菜又称客家菜。客家原是中原人,南迁后,其风俗习食仍保留着一定的中原风貌。菜品多用肉类,极少水产,主料突出,讲求香浓,下油重,味偏咸,以砂锅菜见长。代表菜有盐锔鸡、黄道鸭、梅菜扣肉、牛肉丸、海参酥丸……等。 除了正式菜点,广东的小食、点心也制作精巧,而各地的饮食风俗也有其独到之处,如广州的早茶,潮汕的功夫茶,这些饮食风俗已经超出“吃”的范畴,成为广东的饮食文化。 粤菜食谱绚丽多姿,烹调法技艺精良,并以其用料广博而杂著称。据粗略估计,粤菜的用料达数千种,举凡各地菜系所用的

广东的饮食文化有哪些

广东的饮食文化有哪些 广东饮食文化,是指广东省的人们的饮食文化习惯,讲究味道之鲜美,色、香、味、形整体设计之完美。为了有更多的了解,下面整理了广东的饮食文化以供大家阅读。 1、东江盐焗鸡 东江盐焗鸡是东江菜肴传统特色的一大名菜,它的特点是:皮脆、肉滑、骨香、味浓。 2、东江酿豆腐 东江酿豆腐源于中原时包饺子的习惯,因迁徙到岭南无麦可包饺子,逢年过节,东江人便想出了酿豆腐的吃法。 3、梅菜扣肉 梅菜是惠州传统特产,色泽金黄,香气扑鼻,清甜爽口,不寒不燥不湿不热,被传为“正气”菜,而久负盛名。这道菜的特点是:肉烂味香,吃起来咸中略带甜味,肥而不腻。 4.八宝窝全鸭 八宝窝全鸭与盐焗鸡堪称东江菜中的“双绝”。这款菜是用糯米、香菇、莲子、虾米、鱿鱼、肉粒、咸蛋等各种原料作馅,填入鸭腔内,经过氽、煲、蒸的手续巧制而成,以上汤佐食,浓郁芬香,软滑可口,尤受日本客人欢迎。 广东的饮食文化习俗广东文化很有特色的一个分支,饮食的改革

与创新始终不能离开文化的范畴,通过对广东饮食的描述与分析,我们可以透视到广东生活方式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饮食习俗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食物不仅仅是含有可供人类利用以维持生命的有机物,对于每一种食物及其消费方式,还需要由文化对其可靠性加上同意的标签。同样,广东人对饮食的选择,也正是文化长期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美食的改革与创新,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必须以文化为基础,才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和喜欢。 广东粤菜的饮食文化粤菜,即广东地方风味菜,是我国著名四大菜系之一,它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其烹饪技术之精妙,菜式美点之纷繁多样,味道之鲜美,色、香、味、形整体设计之完美,都可谓首屈一指。在今日中华大地,从京城到边疆,从沿海到关外,一股“粤菜风”正风靡全国,甚至冲击着其它菜系原先占据的市场。粤菜主要由广州、潮州、东江三种风味组成。 与潮菜、粤菜比较,客家菜偏重“肥、咸、熟”,这与客家人以往的生活水平和习惯有关。首先因为他们耕山住山,劳动强度大而荤食少,肥腻一点的食品能有效充饥;其次,客家人因长期粮食不足,即使比较富裕的大户一天至少要吃一餐粥,多数人家长年累月顿顿稀饭,而且水多米少,煲成的粥“吹去一层浪,喝来一条巷”,菜咸既适合送粥,又增加体内盐份;再次,山区草木多,养成了客家人不惜柴木的习惯,且他们觉得食物烹得越到火候越香。

粤菜饮食文化

了解"粤菜"饮食文化 (一)粤菜简介 粤菜,即广东地方风味菜,是我国著名四大菜系之一,它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其烹饪技术之精妙,菜式美点之纷繁多样,味道之鲜美,色、香、味、形整体设计之完美,都可谓首屈一指。在今日中华大地,从京城到边疆,从沿海到关外,一股“粤菜风”正风靡全国,甚至冲击着其它菜系原先占据的市场。粤菜主要由广州、潮州、东江三种风味组成。 (二)影响粤菜的地理与历史因素。 广东地处我国南端沿海,境内高山平原鳞次栉比,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其西面、东面和北面丘陵环绕、林丰草茂,岭南佳果丰富,飞禽走兽亦多;南面临海,滩涂辽阔,出产不少咸淡水产和两栖类动物同时,广州又是历史悠久的通商口岸城市,吸取了外来的各种烹饪原料和烹饪技艺,使粤菜日渐完善。加之旅居海外华侨把欧美、东南亚的烹调技术传回家乡,丰富了广东菜谱的内容,使粤菜在烹调技艺上留下了鲜明的西方烹饪的痕迹。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汉越文化和生活习俗很快融合。粤菜的形成历史悠久,大量中原移民岭南,使广东饮食文化深受中原影响.宋末时,宋帝带厨南逃,不少宫廷美食流传到广东民间;鸦片战争后,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和商人大量涌入,广州万商云集,为饮食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市场。粤菜博采中原美食和西餐之长,再吸收广东境内地方菜的优点,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形成了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独具特色的广东饮食文化,名扬海内外. (三)粤菜的悠久历史 粤菜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二千年前西汉人所著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 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 的记载,南宋人也夸张描述:粤人“ 不问鸟兽虫蛇,无不食之”,在公元前122 年左右的南越王第二代王赵胡墓中已有烧乳猪用的炉、叉和乳猪残骨等文物。 (四)广东凉茶 广东凉茶,是广东特有的一种茶,具有清凉散热、解暑去湿的功效,起到保健止渴作用。广东地属岭南,多雨潮湿,冬暖夏热,先民们为了除湿去热,便将一些清热解毒、消暑去湿的草药配制成各式各样的凉茶,制售凉茶的药店、摊档、作坊,也随着社会的需要,不断得到发展。每到夏天,凉茶是广东人必不可少的饮料。广东凉茶的主要成份是夏枯草、冬桑叶、野菊花、绵因陈、崩大碗、岗梅、车前草、地胆头、水翁花、金银花、紫苏、薄

论广东特色文化

论广东特色文化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论广东特色文化 广东省,简称“粤”,省会,辖21个省辖市,其中副省级城市2个(广州、深圳),地级市19个。广东是中国大陆南端沿海的一个,位于以南,南海之滨,与香港、澳门、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接壤,与海南隔海相望。它是一个以为主体的省份,全国在该省均有分布。广东在语言风俗、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一面,内部有三大,与中国北方地区有很大的不同。广东GDP值已超越台湾,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开放的省份。 广东,在古代,被中原人称之为“南蛮”。距今约万年以前,岭南出现了早期古人(马坝人)。广东这个地方有如此久远的历史,当地的文化却不敌北京,上海,甚至东北等地的文化在中国被更多的人欣赏。难道广东的文化底蕴真的不够吗难道广东的文化发展真的跟不上她的GDP发展吗答案当然是“不”。 何谓文化,这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由单一狭窄到丰富宽广递进。狭义的文化概念,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各项公益文化事业;较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等所谓意识形态文化事业;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创造的各种形态的财富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单凭被妖魔化广东人形象,如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范围内的各种电影、电视剧、小品和相声节目中,广东人的形象似乎被定格为“矮小、强于心计、操着难听的广东口音、只会吃野生动物的无文化爆发一族。其实,每个民族,每个地方,其文化都会有其长处及其短处,而我们要做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广东具有历史悠久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主要有,,三大块。而广东的、则属于中国的十大地方剧种。俗语有说“食在广东”,可见广东的饮食文化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美誉。既然广东有如此多着名的文化,为何还是无法超越其他省份呢每年的春晚,都看不见广东的粤剧或者其他的文化登台,甚至还把广东人说的不标准的广东话拿上去当笑话,难道广东的文化就如此不入流吗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推广地方语言,而不是抵制。 方言,是一个地方的标志,是一个地方文化的原点。 走遍广东各个地方的大街小巷,学校,公共场所等,你都会发现那几个清晰的字眼“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这句话字里行间都在暗示不说普通话的人就不文明,但是,又有多少人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呢每个初到广东打工的外省人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听不懂粤语。所以每个外省人都说广东人不尊重外地人,但是认真倾听观察,你会发现,其实很多的外省人说的也不是普通话,说的都是自己家的方言。他们的方言虽然与国语的区别没有粤语与国语的区别大,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也没办法听得懂他们说的话。正如一句话所说“要让别人尊重自己,先要自己尊重别人”,与广东人交流,你会发现,即使不会说普通话的爷爷奶奶,也会努力地用自己蹩脚的普通话与外省人交流。他们那一代人,从年轻到老,都没有学过普通话,尚且努力地学习普通话,就是为了与外省人能够和谐地共处。 经过多年国语与外语的冲击,粤语早已在年轻人的嘴中变味了。现在很多中小学校要求,学生放学后在家父母也要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造成小孩说粤语的时间更少了。我认为,在学校,用普通话是理所当然,但是不应该如此限制广东人说自己的方言,毕竟那也是一种文化。如果如此抵制下去,总有一天,粤语会销声匿迹。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每个地方方言都是当地的文化,要让各个地方的人能够达到良好的沟通,最好当然是能够用上“普通话”,但是不应该去抑制当地人用自己的方言。

广东地区饮食风俗特点的分析

广东地区饮食风俗特点的分析 “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在生活生产中,不断探索有利自身生存、延续的饮食。当今的饮食对于人类不仅满足于其个人机体的需求,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一种文化。这种饮食文化不仅取决非于时代条件和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等因素,更取决于其地区风俗文化。因此,饮食风俗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不仅仅是人类为了填饱肚子维持生命的活动,还是各民族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烹饪王国”之称。中国烹饪不仅仅是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是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东作为中国大陆南端沿海的重要省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经济发达,广东地区的饮食风俗文化也就成为中国饮食风俗重要的一部分。广东饮食风俗是广东文化中是很重要而且很有特色的一个部分,广东饮食文化,特别是粤菜早已享誉海内外,成为广东文化的代表之一。而且不少名点名菜,富有文化内涵,使许多旅游者每到一地,便兴致勃勃地为了品尝当地的美食。若做为一个导游或旅游从业者,了解富有地方特色的饮食风俗文化,向游客作适当介绍,可增添游客不少的乐趣。 我们若想要了解一个地方的饮食风俗化文,就应该从其饮食风俗文化特点开始了解。通过对广东饮食风俗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透视其饮食风俗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因为饮食的改革与创新始终不能离开文化的范畴。 广东饮食文化能成为中国饮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并不是虚有其表的,由其特点便可略见一斑。广东地处我国南端沿海,境内高山平原鳞次栉比,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故动植物类的食品源极为丰富。同时,广州又是历史悠久的通商口岸城市,吸取了外来的各种烹饪原料和烹饪技艺,使粤菜日渐完善。加之旅居海外华侨把欧美、东南亚的烹调技术传回家乡,丰富了广东菜谱的内容,使广东饮食在烹调技艺上留下了鲜明的西方烹饪的痕迹。所以,广东饮食文化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选材广博,无所不食;二是南北融汇,中西合璧;三是烹制精美,追求享受。 有关“选材广博,无所不食”这一特点,如果不懂得广东饮食文化的人会觉得难以接受甚至厌恶。只有真正了解、领悟到广东饮食文化的人,才会觉得这是情理之中,甚至表示喜爱。在古代,广东一带河流纵横,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其东、北方有南岭、西面有云贵高原,整个地区就在丘陵之中,被丘陵地貌所环绕,林丰草茂,岭南佳果丰富,同时丰盛的树林孕育着许多飞禽走兽,其南面是广阔的海洋,这里又是珠江的入海口,滩涂辽阔,出产不少咸淡水产和两栖类动物,这使古广东成为中国饮食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生物种群繁多,资源丰富,为广东饮食文化景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自然基础。而且广东饮食文化的形成历史悠久,秦汉以前就有了杂食的习惯,以后各朝各代的更迭,大量的移民从北方南迁至此,也带来了各式的食物,这使广东饮食文化可以得到发展。经过长期的发展,便形成了现在的这种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飞禽走兽、山珍海味、野菜山花,无不可入肴的特点。凡各地常用的家养禽兽、水泽鱼虾,粤菜中无不尽用;而各地所不采食的蛇虫鼠蚁鲎螺鳖等,广东人则视为上肴,必欲将其油煎火炒、汤煮水蒸、调味烹食而后快。这种现象自古有之,南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说:“深广及溪峒人,不问鸟兽虫蛇,无不食之。”其中,最令外地人好奇而心里发悚的莫过于蛇馔料。汉代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中写道:“越人(广东地区的人)得髯蛇(即蟒蛇)以为上肴,中国(中原)人得而弃之无用。”广东人有“无所不食”的传统。现代亦有人形容道:天上飞的除了飞机,地上爬的四条腿的除了板凳,广东人什么都吃。这种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饮食心理是广东饮食文化得以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广东人的这种无所不吃的性格,也是其开放的心态在饮食上的反映,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性格,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有关“南北融汇,中西合璧”这一特点,可以从广东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历史发展

浅论广东饮食文化

浅论广东饮食文化 学号:0113733 文化产业管理111 陈巧泉 摘要: 中国人讲究吃,不仅把吃作为维持生命的基本需要,而且把吃升格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门学问,一种文化。而广东的饮食文化更为之突出,正所谓“民以食为天”,而广东更把这句话在生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广东是吃的天堂,但同时因为广东的杂吃爱吃敢吃也令很多人对广东的饮食文化产生一些误解,而以下所写的正是一个广东饮食文化的真实一面。 关键字: 广东吃粤菜 正文: 有一款菜式,是中华饮食中王者中的王者,它包括108款菜点,分作三天、四餐供客人享用。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令人尽可从中领略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款菜有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叫做满汉全席,清朝乾隆皇帝仅拿它用于盛大的酒宴。这款堪称食客梦想的菜,如今还能吃到不? 能!在哪儿能吃到?中国,广州,广州酒家!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食为天下先”。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进行繁衍生息的物质基础,而同时饮食也是一种文化。在中国,饮食的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八大菜系,各种宫廷风味,官府风味,寺观风味,清真风味大放异彩。而其中,粤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选材博杂,做工精细著称,早就享誉海内外。 粤菜形成于秦汉时期,它以本地的饮食文化为基础,吸收国内京、鲁、苏、川等菜系的精华和西餐的烹饪技术,如粤菜中的泡、扒、川就是北方的爆、扒、氽中移植过来的,煎、炸等法就是从西餐中借鉴过来的,逐渐形成独特的南国风味。其特点有其三,一是选料杂博无所不吃,二是博采众长讲究实际,三是制作精细追求享受。 广东人爱吃、会吃、敢吃,总是被人说是广东人凡是长了四只脚的除了桌子外什么都吃。这说法比较生动,的确,广东人爱吃杂吃,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几乎都能上席,不管你叫得出名字的还是叫不出的,都可以一经厨师之手,顿时变成异品奇珍、美味佳肴,令中外人士刮目相看,十分奇异。事实上,广东人的着中国无所不吃的性格,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广东气候湿热,举国无双,食材在这恶劣的天气喜爱难以保存,而且处于一个山地和丘陵之中,平原面积不大,种植水稻和小麦不宜,在红薯被移植之前,可以吃的“正常”之物很缺乏,加之广东古代是所谓南

广州饮食文化

广州饮食文化 1.广州饮食文化概述 广州自古就是我国南方重镇,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后,汉 越文化和生活习俗很快融合,广州成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 粤菜,即广东地方风味菜,是我国著名四大菜系之一,它 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广州饮食文化的自然环境 广州位于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端,濒临南海,毗邻香港和澳门,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穿城而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素有中国“南大门”之称。 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北回归线穿越北部,属南亚热带典型的海洋季风气候。广州一带河汊纵横,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其西面、东面和北面丘陵环绕、林丰草茂,岭南佳果丰富,飞禽走兽亦多;南面临海,滩涂辽阔,出产不少咸淡水产和两栖类动物,这使古广州成为中国饮食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大量中原移民岭南,使广州饮食文化深受中原影响。 由于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在低纬度及濒临南海的共同作用下,广州雨热同期的特征,使广州地区的产生湿热的气候。正是为了应对这种气候,粤菜特点口味比较清淡,注重质和味,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浓郁,追求色、香、味、型。食味讲究清、鲜、嫩、爽、滑、香;调味遍及酸、甜、苦、辣、咸;此即所谓五滋六味。 3.广州饮食文化的历史: 时期简述 西汉初2000多年前西汉初的南越王赵眜墓可见一斑。该墓后藏室是储放食品的库房,出土的大型烧烤器和储容器共130多件。铜、陶 器皿内多存动物食品。西侧室是庖丁厨役之所,出土厨具有陶、 铜、漆器125件,这些炊具和食器足以证明南越国时岭南烹饪技 艺造诣之高。通过对墓中发现的大量经加工的动物遗骸的探究, 可以看到“食在广州”的历史根源。 魏广州的蛇肴、烤鹅和鱼羹已有影响。 唐广州司马的刘恂所著《岭表录异》记载,当时岭南人的烹饪技艺已颇高明,民间能运用煮、炙、炸、缹(蒸)、炒、脍、烧、煎、 拌等多种烹调方法,并因物料质地不同而辨物施用。 两宋时期北宋皇帝带厨南逃,繁荣的商业促进了广州菜系的发展,不少宫廷美食流传到广州民间;南宋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广州 饭僧设供,谓之罗汉斋。” 鸦片战争后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和商人大量涌入,广州万商云集,为饮食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市场。 民国时期广州较大的饮食店先后有200家之多,家家有自创的名牌菜,如贵联升的满汉全席、香糟鲈鱼球、干烧鱼翅;聚丰园的醉蟹;南 阳的什锦拼盘、一品锅;品荣升的芝麻鸡;玉波楼的半斋炸锅巴; 福来居的香酥鲗鱼;万栈的挂炉鸭;文园的江南百花鸡;南园的 红烧鲍片;西园的鼎湖上素;大三元的红烧大群翅;蛇王满的龙 虎烩;六国的太爷鸡;愉园的玻璃虾仁;旺记的烧乳猪;新来远

地理环境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影响 姓名:马婉潆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 问题背景 粤菜的形成历史悠久,大量中原移民岭南,使广东饮食文化深受中原影响,早在汉魏时,广东的蛇肴、烤鹅和鱼羹已有影响;宋末时,宋帝带厨南逃,不少宫廷美食流传到广东民间;鸦片战争后,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和商人大量涌入,广州万商云集,为饮食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市场。粤菜博采中原美食和西餐之长,再吸收广东境内地方菜的优点,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形成了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独具特色的广东饮食文化,并赢得了“食在广东” 的美称,名扬海内外,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品尝美味佳肴,感受这独特的岭南饮食文化。 随着文化对经济建设、旅游开发、城市规划、政策制定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各界逐渐认识到文化是一种立足于久远的深层次的社会现象,是一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 之所在。而广东饮食文化作为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涵着丰富、深邃的广东文化精神,因此对广东饮食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广东文化大省的建设与完善。而广东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研究广东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因素,有利于以饮食文化来突出地域性和民族性,对发挥广东旅游资源的优势, 提升民族文化经济价值有重要意义。 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通过对影响广东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探寻地理因素影响饮食文化的一般模式,构建广东饮食文化的地理结构理论, 研究意义:这一研究对于发挥广东旅游资源的优势, 提升民族文化经济价值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对构建“文化广东” 、“和谐广东”以及粤菜等文化遗产的申报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文献回顾 复杂的地理环境是饮食文化多样化的基础,而地理环境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研究地理环境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影响,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国内对于中国饮食文化地理的研究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对于饮食文化研究的“文化” 部分,大都偏于史学,其研究范围也大多是历史时期的饮食文化与变迁。尤其是中国地理学视角的饮食文化研究还处在一个起步和摸索阶段,研究的文献相当有限,从1985 年至目前为止,对于饮食文化的研究共有2240 篇,但有关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的研究仅有12

饮食文化与养生

中华饮食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姓名 (学号班级)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习俗,最终创造除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在本篇论文中,将会详细探究中华饮食文化自古至今的形成历史与不同菜系的特点。 关键词:中华饮食文化种类形成特点 一、中华饮食文化的形成 (一)石磨的普及 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殷商时期,对谷物的加工一直比较原始简单。先民们通过碾盘、碾棒、杵臼等对谷物进行粗加工,难以提供大量去壳净米。到了周代,石岂的出现,是谷物初加工方法的一次飞跃。石岂,即石磨。谷物的初加工,由以碾舂为主变为以磨为主。随着石磨的普及,周人的饮食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二)肉类开始加工 与谷物加工相比,周代的肉类加工更为考究。而且,作为对肉类初加工的选割,与后期烹制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尤其是周王室贵族在祭祀、宴会时所享用的各种肉类,其选割及烹制,由专设的官署“内饔”与“外饔”执掌。周人已完全懂得选择无病、无特殊腥臊异味而又健壮的畜禽,并辨别畜禽各部位,然后施行宰割。在进食时,各式各样的菜肴都有固定的位置,取食也按一定程序进行,这些都是由肉类所切割成不同形状所决定的。 (三)八珍的出现 周代“八珍”的出现,标志着烹饪形成为一门重要的艺术,显示了周人的精湛技艺和食饮的科学性。以炮豚为例,首先将小猪洗剥干净,腹中实枣,包以湿泥,烤干,剥泥取出小猪,再以米粉糊遍涂猪身,用油炸透,切成片状,配好作料,然后再置于小鼎内,把小鼎又放在大镬鼎中,用文火连续炖三天三夜,起锅后用酱醋调味食用。这一道菜先后采用了烤、炸、炖等三种烹饪方法,而工序竟多达十余道。“八珍”开创了用多种烹饪方法制作菜肴的先例,后世令人眼花撩乱的各种菜肴,均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甚至在菜名上也袭用“八

浅析广东饮食文化特征与成因

浅析广东饮食文化特征与成因 摘要: 饮食文化作为一种富有广东特色的文化,其主要特征有选料杂博,杂食成风、制作精细,追求享受等方面,另外其自身的特征与形成成因与广东的自然资源基础与气候环境、地理位置、人文氛围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广东饮食文化特征成因粤菜 0前言: 饮食是人类为满足生理和心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行为。饮食文化景观指不同饮食文化要素在时空上的组合与分布,主要分为物质饮食文化景观和非物质饮食文化景观,前者主要包括饮食结构景观和粤菜饮食加工景观,后者包括饮食理念、神灵崇拜和饮食风俗等,可以粮食作物中的饮食文化景观为代表。[1] 饮食文化是广东文化很有特色的一个分支,粤菜享誉海内外,“食在广州”也早已闻名于世。通过对广东饮食文化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透视其生活方式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对广东饮食文化做了初步的探讨。 1 概况 1.1自然地理概况 广东位于中国东南部,太平洋西岸,背靠南海,与东南亚众国家隔海相望。广东西部与广西接壤,北部与湖南、江西相邻,东部与福建相连,西南部与海南隔海相望。广东全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部有少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丰富,热量充足,气候炎热,雨热同期。地形方面,北部地区以山地为主,粤西、粤东北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粤东、珠三角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水资源相对丰富,主要河流有珠江、西江、东江、北江、韩江等。

1.2饮食文化概况 说到广东的饮食,就离不开粤菜,粤菜即广东菜,是中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发源于岭南,由广州菜、潮州菜、东江客家菜发展而成,是起步较晚的菜系,但它影响深远,港、澳以及世界各国的中菜馆,多数是以粤菜为主,在世界各地粤菜与法国大餐齐名,国外的中餐基本上都是粤菜。 粤菜的影响较为广泛。据近年来的一些报刊介绍,目前的美国有中国餐馆的近万家;英国有4000家;法国、荷兰各有二千多家;日本不下数千家。这些地方的中国餐馆,多数是粤式茶楼、菜馆,生意很旺。澳大利亚的悉尼市,在“唐人街”的影响下,饮茶已成为一个专门名词,凡到悉尼市游览的人,都以一到“唐人街”享受一下粤式饮茶用餐的韵味为时尚。粤菜的其独特的清淡风味,独领风骚,以“食在广州”的声誉驰名中外。 2 广东饮食文化特征 2.1 选料杂博,杂食成风 粤菜作为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尤以选料之广博而闻名。在粤菜中,飞禽走兽、山珍海味、野菜山花,无不可入肴,蛇、鼠、雀、虫、狗、猫等,在其它菜系中令人瞠目结舌的选料,却被奉为席间珍品。如蛇是其它省份的人不敢入口的,如古时代有“杯弓蛇影”的成语,连误以为蛇的影子映在酒杯中就要吓得生病,更不要说吃了。而在粤菜中,蛇却是上佳选材,广东人吃蛇,可谓源远流长,而在粤菜中却是上佳选材,《南越异物志》中就有一首吃蛇的歌谣:“蚺蚺大蛇,既洪且长,宾亨嘉宴,是豆是觞。”如今,广东的蛇馔已有近50余种,并有多间以蛇为基本菜式的餐馆,许多外国人、外地人来广东,都会品尝一下蛇馔,以为快事。在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还有湛江地区的白斩狗,肇庆地区的鼠脯等。 2.2 饮茶成风、粥品荟萃 在广东,茶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如广府地区的“早、午、晚茶文化”、潮汕地区的

广州饮食文化

1.广州饮食文化概述 广州自古就是我国南方重镇,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后,汉 越文化和生活习俗很快融合,广州成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 粤菜,即广东地方风味菜,是我国著名四大菜系之一,它 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广州饮食文化的自然环境 广州位于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端,濒临南海,毗邻香港和澳门,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穿城而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素有中国“南大门”之称。 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北回归线穿越北部,属南亚热带典型的海洋季风气候。广州一带河汊纵横,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其西面、东面和北面丘陵环绕、林丰草茂,岭南佳果丰富,飞禽走兽亦多;南面临海,滩涂辽阔,出产不少咸淡水产和两栖类动物,这使古广州成为中国饮食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大量中原移民岭南,使广州饮食文化深受中原影响。 由于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在低纬度及濒临南海的共同作用下,广州雨热同期的特征,使广州地区的产生湿热的气候。正是为了应对这种气候,粤菜特点口味比较清淡,注重质和味,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浓郁,追求色、香、味、型。食味讲究清、鲜、嫩、爽、滑、香;调味遍及酸、甜、苦、辣、咸;此即所谓五滋六味。 3.广州饮食文化的历史: 时期简述 西汉初2000多年前西汉初的南越王赵眜墓可见一斑。该墓后藏室是储放食品的库房,出土的大型烧烤器和储容器共130多件。铜、陶器皿内多存动物食 品。西侧室是庖丁厨役之所,出土厨具有陶、铜、漆器125件,这些炊具 和食器足以证明南越国时岭南烹饪技艺造诣之高。通过对墓中发现的大量 经加工的动物遗骸的探究,可以看到“食在广州”的历史根源。 魏广州的蛇肴、烤鹅和鱼羹已有影响。 唐广州司马的刘恂所著《岭表录异》记载,当时岭南人的烹饪技艺已颇高明,民间能运用煮、炙、炸、缹(蒸)、炒、脍、烧、煎、拌等多种烹调方法, 并因物料质地不同而辨物施用。 两宋时期北宋皇帝带厨南逃,繁荣的商业促进了广州菜系的发展,不少宫廷美食流传到广州民间;南宋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广州饭僧设供,谓之罗 汉斋。” 鸦片战争后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和商人大量涌入,广州万商云集,为饮食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