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区的分布茶叶产业概况茶树的基本特性茶树育

中国茶区的分布茶叶产业概况茶树的基本特性茶树育
中国茶区的分布茶叶产业概况茶树的基本特性茶树育

《茶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Introduction to Tea Science)

执笔者:卢博彬

审核人:曹毅刘家友卢博彬

编写日期:2017年8月

二、课程简述

茶学概论是一门系统介绍茶学全面知识的综合性课程。主要涉及以下内容:茶的起源与传播,中国茶区的分布,茶叶产业概况,茶树的基本特性,茶树育种,茶树栽培技术,茶的加工与贮藏保鲜方法,茶的品质特征与分类,茶的营养成分与保健功能,各地的饮茶习俗与茶的冲泡艺术,客来敬茶的技巧与科学饮茶的方法等茶学学科的各个方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茶叶产业发展空间巨大。该课程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由茶树栽培育种、茶叶加工、茶叶营销、茶文化等要素组成的一整条茶叶产业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不仅拓展了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通过课程实训,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园艺专业学生的择业就业开拓新领域。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一)考核目标

1、考察学生是否理解茶学各方面的基本知识。

2、考察学生是否能运用茶学基本知识分析茶叶产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3、考察学生对茶学相关文献的查找、阅读及分析的能力。

(二)考核方式

1、以课程论文作为期末考核。

2、考核范围为茶树栽培、育种及茶叶营销、加工等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三)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综合评定。

平时成绩:占60%。其中,考勤占10%,课堂汇报占30%,实训报告占20%。

期末考核成绩:占40%。

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一)教材

[1] 叶乃兴.茶学概论.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

(二)主要参考书目

[1] 屠幼英. 茶与健康. 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 2011.

[2] 骆耀平. 茶树栽培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5.

[3] 夏涛. 制茶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6.

八、其他说明

无。

我国名茶的茶区分布

我国名茶的茶区分布 中国是种植茶树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国家,在我国广大的领土上,种植着许多名茶。分布在我国的各个地区,主要的有四大茶区。 中国茶区:中国现有茶园面积110万公顷。茶区分布辽阔,东起东经122度的台湾省东部海岸,西至东经95度的西藏自治区易贡,南自北纬18度的海南岛榆林,北到北纬37度的山东省荣城县,东西跨经度27度,南北跨纬度19度。共有21个省(区、市)967个县、市生产茶叶。全国分四大茶区:即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 1、西南茶区 西南茶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以及西藏东南部,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茶树品种资源丰富,生产红茶、绿茶、沱茶、紧压茶和普洱茶等,是中国发展大叶种红碎茶的主要基地之一。 云贵高原为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形复杂,有些同纬度地区海拔高低悬殊,气候差别很大,大部分地区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不寒冷,夏不炎热。土壤状况也较为适合茶树生长,四川、贵州和西藏东南部以黄壤为主,有少量棕壤;云南主要为赤红壤和山地红壤。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比其他茶区丰富。 2、华南茶区 华南茶区位于中国南部,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等省(区),为中国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有乔木、小乔木、灌木等各种类型的茶树品种,茶资源极为丰富,生产红茶、乌龙茶、花茶、

白茶和六堡茶等,所产大叶种红碎茶,茶汤浓度较大。 除闽北、粤北和桂北等少数地区外,年平均气温为19℃-22℃,最低月(一月)平均气温为7℃-14℃,茶年生长期10个月以上,年降水量是中国茶区之最,一般为1200毫米-2000毫米,其中台湾省雨量特别充沛,年降水量常超过2000毫米。茶区土壤以砖红壤为主,部分地区也有红壤和黄壤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 \3、江南茶区 江南茶区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南部,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苏南、鄂南等地,为中国茶叶主要产区,年产量大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3。生产的主要茶类有绿茶、红茶、黑茶、花茶以及品质各异的特种名茶,诸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庐山云雾等。 茶园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带,少数在海拔较高的山区。这些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5℃-18℃,冬季气温一般在-8℃。年降水量1400毫米-1600毫米,春夏季雨水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秋季干旱。茶区土壤主要为红壤,部分为黄壤或棕壤,少数为冲积壤。 4、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包括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等省和皖北、苏北、鄂北等地。江北茶区主要生产绿茶。 茶区年平均气温为15℃-16℃,冬季绝对最低气温一般为-10℃左右。年降水量较少,为700毫米-1000毫米,且分布不匀,常使茶树

中国茶文化基础知识

中国茶文化基础知识 1 ( 第一部分茶叶的类别 中国茶叶的类别(共分7类) 1、绿茶类:绿茶是我国类别最多,销量最大,产量最高的茶类。外观造型千姿百态,香气滋味各俱特色,十分诱人。属于不发酵茶,最好当年新茶,芽茶,明前茶。 绿茶的基本工艺流程分:杀青、揉捻、干燥三个步骤。(包括蒸青绿茶、炒青绿茶、晒青绿茶) 如:西湖龙井、都匀毛尖、太平猴魁、碧螺春、竹叶青、峨眉雪芽、六安瓜片、信阳毛尖、黄山毛峰。 功效:消炎去火,排毒养颜,解中暑。 2、红茶类:红茶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传统茶叶,后来发展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 红茶制做的基本工艺流程: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红茶红汤红叶的品质特点主要是经过“发酵”以后形成的。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氧化以后形成了红色的氧化聚合产物——红茶色素。这种色素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积累在叶片中,使叶片变成红色。红茶的红汤红叶就是这样形成的。红茶属于全发酵茶。红茶兼容性较强,喝红茶暖胃,易冬天喝。 如:祁门红茶、滇红、宁红、正山小种、红碎茶等。

工夫红茶:祁门工夫、滇红工夫、宁红工夫、宣红工夫、川红工夫、闽红工夫。 3、乌龙茶:乌龙茶属半发酵茶,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外形色泽青褐,因此也称它为青茶。乌龙茶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典型的乌龙茶叶片中间呈绿色叶缘呈红公,素有“绿叶红镶边”之美称。经久耐泡,入口醇厚回甘有天然花香味。乌龙茶是四季茶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乌龙茶一般分四个产地 闽北乌龙: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等。 闽南乌龙:铁观音、观音王、黄金桂等。 广东乌龙:凤凰单枞、凤凰水仙等。 台湾乌龙:文山包种、冻顶乌龙、东方美人等。 4、白茶类:白茶属于轻微发酵茶类,基本工艺过程是萎调,晒干或烘干等,芽壮多毫,制成的成品茶满披白毫,十分素雅,汤色清淡,味鲜酵。如:银针白毫、白牡丹等。 5、黄茶类:属微发酵茶,品质特点是“黄汤黄叶”,这是在制茶过程上中进行闷堆渥黄的结果。有的揉前堆积闷黄,有的揉后堆积闷黄。如:君山银会、蒙顶黄芽、霍山黄芽等。 6、黑茶类:黑茶属后酵茶。基本工艺流程是杀青、揉捻、渥堆、干燥。黑茶一般原料较粗老,加工制造过程中往往堆积发酵

中国茶叶市场的现状及未来分析

中国茶叶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分析 世界茶叶80%产在亚洲。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和印度尼西亚五大产茶国的茶叶产量占世界茶叶总产量80%。中国茶叶产量从2000年的67.6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93.4万吨,增长了38.1%。茶叶产值从2000年的90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55亿元,增长了72.2%,是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并且在2005年,我国茶叶产量超过印度,重新夺回第一大产茶国地位,实现了以吴觉农为代表的近代茶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一、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因素。 当前,我国茶叶产量、国销售、茶叶出口都处于历史最好的水平。主要得益于地方政府资金支持,茶叶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新的资本进入,茶叶新技术在茶叶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以及茶叶新产品的开发等,这些都为我国茶叶产业注入 新的活力。 1、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茶叶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并且通过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大力拓展国外市场等措施,促进了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在西部开发、扶贫政策和退耕还林等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各主要产茶省都

发展了相当数量的新茶园。茶农在茶叶良好经济效益促进下,生产积极性不断高涨,并且加大了对老茶园的改造力度,淘汰了一些生产效益低的茶园。我国茶园面积由2000年的108.9万公顷,增加到2005年的130万公顷,增长了19.4%。近年来新发展的茶园基本上按照规化要求进行建设的,生产能力高、茶园投入力度大,从而使得我国茶叶产量保持较快速度增长。 2、企业的多元化。 茶叶放开经营后,我国茶叶企业发生结构性变化,大多数国有加工、流通茶叶企业实现了股份化、民营化转制。一元茶叶是市第一家实行改制的“老字号”茶叶企业,改制后的股本为3000万,国有(企业)参股20%,10%社会法人股,主要是两家上游生产企业,其他70%职工股。改制后企业的机制变活了,企业有了自主权,有了资金积累,通过几年来的运作,一元的年销售量每年均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茶叶产业的发展,也吸引国大的集团纷纷进入茶叶领域,制药企业盘龙云海和白药集团已经开始涉足茶产业。白药集团认为普洱茶的发展过程与白药的发展过程极为相似,初期都是小家小户分散式生产,后来随着工艺技术改进,规模化生产成为必然。澜沧江啤酒集团也把开发茶产品作为今后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与此同时,个体私营茶叶企业在经过多年的市场经验积累,也开始得到快速发展,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更香茶叶发展到46家连锁店。 3、新的资本注入。

张允碧中国的茶文化》教案

《中国茶文化》教案 ——张允碧第一讲侃侃生活中的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生活中的茶事 2、知道生活中常用的茶具名称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基本的茶具名称及用途 三、教学内容: 1、学习生活中接触的与茶有关的那些事儿 日常饮茶 茶馆 与茶有关著作及电视剧——《红楼梦》、《狄仁杰之神都龙王》 茶诗——卢仝《七碗茶》 2、基础茶具的认识 1)茶壶 2)盖碗:又称三才杯 由盖、碗、托三部件组成 可泡茶 可泡、饮合用 3)茶道六君子:又称“君子六艺”

茶筒、茶匙 茶漏、茶则 茶夹、茶针 4)茶船: 放置泡茶用具的垫底茶具 既可增加美观,又可防止茶壶烫伤桌面 5)公道杯:亦称茶盅、茶海 盛放泡好的茶汤。因有均匀茶汤浓度的功能,故亦称公平杯 6)茶滤网 7)品茗杯 8)闻香杯 9)杯托 10)盖置: 放置壶盖、盅盖、杯盖的器物 11)茶荷 第二讲中国茶文化概述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茶文化的概念 2、了解茶文化的形成及发展 3、了解中国饮茶史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茶文化的概念和茶文化的形成及发展

中国的饮茶发展史 三、教学内容: 1、茶文化内涵 ●广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创造的所有与茶有关 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茶文化——是指茶对人的精神和社会的影响及作用。 ●茶文化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 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 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 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茶事旅游。 2、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茶文化的启蒙阶段 ?公元前2700-三国时期 ?茶的发现和利用 ?神农发现茶,《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西汉时期有以茶命名的“茶陵”县; ?东汉华佗《食经》:“苦荼久食,益意思。” ?三国《广雅》:“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茶文化的萌芽阶段 ●三国至唐代 ●文人饮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脱离一般的饮食而走 向文化圈,对人的精神和社会产生作用

国内茶叶种植及生产发展情况

国内茶叶种植及生产发展情况 一、茶叶种植及生产规模情况 (一)十大省区茶园面积 2011年,中国茶叶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云南、湖北和四川。其中,云南茶园面积 38万公顷,排名第一,占全国茶园面积的18%。 排名省份茶园面积(千公顷) 1 云南 380.0 2 湖北 243.0 3 四川 239.2 4 福建 211.3 5 贵州 196.4 6 浙江 182.0 7 安徽 138.0 8 湖南 102.5 9 陕西 90.8 10 河南 78.5 (二)十大省区茶叶产量 2011年,我国茶叶产量超过十万吨的省份为福建、云南、四川、湖北、浙江和湖南。其中,福建茶叶产量接近 30万吨,占全国茶叶产量的18%。 (三)十大名茶生产基地 名茶产地 西湖龙井浙江杭州 洞庭碧螺春江苏吴县 黄山毛峰安徽黄山 庐山云雾江西庐山 六安瓜片皖西大别山茶区 君山银针岳阳洞庭湖的青螺岛 信阳毛尖河南信阳大别山

武夷岩茶福建崇安县武夷山 安溪铁观音闽南安溪 祁门红茶安徽省西南部黄山支脉的祁门县 二、茶叶种植及生产技术情况 (一)《茶叶安全生产技术指南》 为进一步普及茶叶安全生产技术知识,促进我国茶叶生产的健康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茶叶安全生产技术指南》一书。系统介绍了茶园基地建设、茶树良种与繁育、茶园栽培管理、茶树有害生物防治等茶叶安全生产方面的知识与技术。 1.选用良种合理栽植 好的茶叶品质是建立在好的品种基础上的,因此选育良种是最基础的措施。在生产上推广的福鼎大白茶、福云595、铁观音、肉桂、黄奇、梅占等都是优良茶种。土壤是茶树生长发育的基础,土质、土温、土壤的酸碱度对茶树根系的作用非常重要。选择栽种的茶园需是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土壤酸碱度为 PH为5.5。茶树移栽时期最好在茶树停止生长的秋季或翌年早春,从而提高移栽后茶苗的成活率。选择无病虫害、生长虚弱、生长比较整齐的幼苗栽种,一般在阴天或下雨后进行。 2.掌握施肥时间 根据茶树不同生长发育期、土壤肥力、季节、气候等状况进行合理施肥。根据不同的施肥的方式分为基肥、叶面肥、追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如厩肥、堆肥、沤肥、绿肥、饼肥和经过处理的垃圾肥。

茶文化知识的介绍

茶文化介绍 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茶知识博大精深,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千年文化传承。同时,茶文化亦是东方文化瑰宝,它的美,它的意境,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抗拒的。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知识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茶文化是一种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长期以来不断完善的一种习惯,这写知识慢慢地变成大家一种认可到信仰而形成了一种在中国文化范畴之内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的一种意境之美。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

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知识,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叶的品质好坏,在没有科学仪器和方法鉴定的时候,可以通过色、香、形四个方面的来评价。而用这四个方面来评定茶叶质量的优劣,通常采用看、闻、摸、品进行鉴别。即看外形、色泽,闻香气,摸身骨,开汤品评。色泽----不同茶类有不同的色泽特点。绿茶中的炒青应呈黄绿色,烘青应呈深绿色蒸青应呈翠绿色,龙井则应在鲜绿色中略带米黄色;如果绿茶色泽灰暗、深褐,质量必定不佳。绿茶的汽色应呈浅绿或黄绿,清澈明亮;若为暗黄或混浊不清,也定不是好茶。红茶应乌黑油润,汤色红艳明亮,有些上品工夫红茶,其茶汤可在茶杯四周形成一圈黄色的油环,俗称“金圈”;若汤色时间暗淡,混浊不清,必是下等红茶。乌龙茶则以色泽青褐光润为好。

世界茶产区分布及其自然特征

世界茶产区分布及其自然特点 茶树经传播、人工栽培后,适应范围已远远超过原始生长地区。目前世界茶树分布区域界限,北从北纬49°N的乌克兰外喀尔巴阡,南至南纬33°S南非纳塔尔,其中以北纬6°~32°N之间,茶树种植最为集中,产量亦最大。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垂直分布从低于海平面到海拔2300m(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范围内。五大洲都产茶,据2002年资料显示,亚洲最多,约占世界总产量的81.7%;非洲次之,占15.3%;其他各洲仅占3.0%。现世界有60个国家引种栽茶,其中亚洲22个,非洲21个,美洲12个,大洋洲3个,欧洲2个。 一、世界茶区分布 根据茶叶生产分布和气候等条件,世界茶区可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东非和南美等6个。东亚茶区主产国有中国、日本,两国产茶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8%。南亚茶区产茶国有印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三国,所产茶叶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0%,是世界茶叶主要产区。东南亚产区产茶国家有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马来西亚等,所产茶叶占世界总产量的8.4%,西亚、欧洲茶区主要产茶国有欧洲的葡萄牙、俄罗斯的索契和亚洲的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土耳其、伊朗等,所产茶叶约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6.8%。东非茶区主要产茶国有东非的肯尼亚、马拉维、乌干达、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南非的纳塔尔地区、中部的扎伊尔、卢旺达、喀麦隆、南淝河印度洋中的毛里求斯等,所产茶叶约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15%。南美茶区自20世纪初才有茶树栽培,产茶国有阿根廷、巴西、秘鲁、厄瓜多尔、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国,南美茶叶产量约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1.8%。 据2004年统计显示,就产茶量而言,世界各茶区主要产茶国中,中国产茶量居世界第一位,印度居第二位,肯尼亚居第三位,斯里兰卡居第四位,土耳其居第五位,印度尼西亚居第六位,日本居第七位,阿根廷居第九位。 二、世界茶区的自然特征 茶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可在年均温相差很大的地区栽培,也可在降水量悬殊较大的区域里种植。茶树原产于亚热带地区喜爱温和湿润的气候,而世界上大部分茶区处于亚热带和热带的气候区域,故在不同气候条件下,茶树生育情况亦有差异。南纬16°S到北纬20°N之间的茶区,茶树全

中国茶文化知识概述

中国茶文化知识概述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一、茶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肖瑶,兴于唐朝,盛于宋代,

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神农本草》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唐代《本草拾遗》指出:?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2)商周时期:饮食茶叶的习惯得到继承和发展。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

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知识讲解

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 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瑰宝,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茶文化,更是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为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宴饮,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说到茶文化,就不得不提中国的茶道。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也是这样,不像日本茶道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茶道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桔皮、薄荷、桂元、红枣,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爱怎么喝就怎么喝。另一类是”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清饮”又可分为四个层次。将茶当饮料解渴,大碗海喝,称之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可称之为“品茶”。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称之为”茶艺”。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这便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茶道不同于茶艺,它不但讲求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中国茶文化课程简介

中国茶文化课程简介 茶道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中国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 茶为国饮,勿庸置疑;国饮时代,已然来临。优雅生活,从茶道 修习开始。近些年来,中国茶文化研究领域的课程逐渐进入了一些 大学的课堂。而茶文化精神指导下的茶艺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生活 与精神享受的艺术,越来越多地为青年朋友们所喜爱和追求。 《茶艺与茶文化》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介绍用茶和茶饮方式的源流,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以及茶学基础知识,在对茶、茶文化、茶道茶艺进行理论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茶道艺术实践教学,包括茶叶的冲泡、品饮、鉴别等,同时,尝试茶艺表演展示与 实作。课程内容中茶道艺术欣赏和创作,加之茶文化理论学习,有 助于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精萃——茶道艺术的审美情趣。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的形成、发展及传播,掌握茶树栽培、茶叶加工与分类等茶学基础知识,学会茶叶冲泡等茶艺基本技能,提高艺术欣赏水平,并懂得一些关 于普洱茶的识别、保管、品评知识,让学生走近身世复杂的茶之生命,受其文化薰陶,提升大学生艺术品味的层次,引导其追求高层 次的生活情趣和精神享受。 课程参考书目: 1、《中国茶文化》,徐晓村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出版社 2005年3月版。 2、《中国茶艺集锦》,林治著,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年6月版。 3、《中国茶道》,林治著,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9年9月版。

4、《茶与茶文化基础知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2月版。 5、《茶艺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5月版。 6、《茶艺与茶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7、《茶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2月版。 8、《中国茶艺》(配碟片),赵立英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4月版。 9、《普洱茶品鉴》,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10、《云南普洱茶》,周红杰主编,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年3月版。 历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时代性

我国哪些地方盛产茶叶

我国哪些地方盛产茶叶 我们知道我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同时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都有茶叶生产地,并且茶叶的品种,以及工艺都不同,下面就我国哪些地方盛产茶叶的地区做一介绍。 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包括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等省和皖北、苏北、鄂北等地。江北茶区主要生产绿茶。 茶区年平均气温为15℃~16℃,冬季绝对最低气温一般为-10℃左右。年降水量较少,为700毫米~1000毫米,且分布不匀,常使茶树受旱。但少数山区,有良好的微域气候,故茶的质量亦不亚于其他茶区。 江南茶区 江南茶区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南部,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苏南、鄂南等地,为中国茶叶主要产区,年产量大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3。生产的主要茶类有绿茶、红茶、黑茶、花茶以及品质各异的特种名茶,诸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庐山云雾等。 茶园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带,少数在海拔较高的山区。这些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5℃~18℃,冬季气温一般在-8℃。年降水量1400毫米~1600毫米,春夏季雨水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8O%,秋季干旱。 西南茶区 西南茶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以及西藏东南部,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茶树品种资源丰富,生产红茶、绿茶、沱茶、紧压茶(砖茶)和普洱茶等。 云贵高原为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形复杂,有些同纬度地区海拔高低悬殊,气候差别很大,大部分地区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不寒冷,夏不炎热。土壤状况也较为适合茶树生长。 华南茶区 华南茶区位于中国南部,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等省(区),为中国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有乔木、小乔木、灌木等各种类型的茶树品种,茶资源极为丰富,生产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和六堡茶等。 除闽北、粤北和桂北等少数地区外,年平均气温为19℃~22℃,最低月(一月)平均气温为7℃~14℃,茶年生长期10个月以上,年降水量是中国茶区之最,一般为12O0毫米~2000毫米,其中台湾省雨量特别充沛,年降水量常超过20O0毫米。 以上就是对我国哪些地方盛产茶叶的介绍,希望对大家了解这一知识有所帮助。

中国茶文化知识[Word文档]

中国茶文化知识[Word文档] 中国茶文化知识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演讲稿 中国茶文化知识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那中国的茶文化知识你们又知道多少呢?下面给你们分享一些中国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茶文化知识 1、茶文化知识之茶道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2、茶文化知识之茶德 茶德是指茶自身所具备的美德。茶有八德——康、乐、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从中国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丰富了这些国家的茶文化内涵。 3、茶文化知识之茶精神(茶道精神) 当代中国茶思想或由于立场不同,或由于诉求对象互异,或由于理念差别,故旨趣相差甚远,如:中华茶艺业联谊会『静、美』;陆羽茶艺中心『美律、健康、养性、明伦』。

4、茶文化知识之茶联 茶联是以茶为题材的,是茶文化的一种艺术兼书法形式的载体。茶的对联,茶店对联,茶庄对联,茶文化对联,茶楼对联,茶馆对联,等等,都是茶联。以茶为题材的对联,由来已久。 5、茶文化知识之茶书 我国悠久的茶业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专门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方志、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 6、茶文化知识之茶具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按照现代观点,不应纳入器具。 7、茶文化知识之茶画 茶画,在中国茶文化里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茶人所青睐,从表达方式上属于传统水墨国画,但是从内容上细分,又可归属于文人画。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8茶文化知识之茶艺 茶艺是一种茶文化。茶艺在汉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汉族茶文化。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

中国主要产茶区分布

中国主要产茶区分布 2016-5-21 12:53来源:第一茶叶网 摘要:我国茶园分布于18个省,茶园面积共计4316万亩,干毛茶产量227.8万吨,其中绿茶最多,占比达60%以上。 中国是世界上栽培、利用茶树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茶园面积最多的国家。史料表明,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五千年前的神农氏。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末期,巴蜀一带就已经人工栽培茶树,生产名茶并将茶作为贡品。距今两千多年前的四川出现茶市,茶作为一种商品开始流通。巴蜀之地可谓是人类利用、栽培茶树的发祥地,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最终遍及全国。 目前,我国茶园分布于18个省,茶园面积共计4316万亩,干毛茶产量227.8万吨,其中绿茶最多,占比达60%以上。茶树的分区是根据茶树生物学特性的要求,把自然和经济条件大致相似,茶叶生产技术基本相同的区域划分为若干个茶树栽培单元。我国现有茶区主要划分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 西南茶区: 我国最古老的茶区。区域包括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中北部及西藏自治区的东南部。此区地形错综复杂,大部分属于高原和盆地,气候差别很大,多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大多数为酸性,pH值5.5~6.5,有机质含量相对丰富,适宜茶树生长。 西南茶区内茶树品种资源丰富,既有小乔木、灌木型品种,也有乔木性品种。茶类众多,有绿茶、边销茶、红茶、沱茶、白茶及花茶等。名茶的花色品种独具风格,有蒙顶茶、都匀毛尖茶、昆明十里香、峨眉紫笋等。 华南茶区: 我国最南部的茶区,也是茶树生态最适宜区。区域包括福建省东南部、广东省中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云南省南部及台湾省。此区南部为热带季风气候,北部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常夏无冬,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肥力高,适于茶树全年生长。

茶文化研究报告总结归纳

茶文化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圣陆羽《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茶文化,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茶以其独特的魅力,将我们深深吸引,于是决定对其展开全面探究。因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中国茶的历史、种类、冲沏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九位好茶的同学就组成了这个有关中国茶文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 关于茶,可以研究的极多,有茶具,茶饮,茶道等等。我们上图书馆,上网,请教老师等,从多方面研究,不仅对茶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调查的技术有了更深的实践。 二、研究过程概述 通过对中国茶文化较详尽地介绍,让大家能够对中国茶有更深的了解,懂得如何去品茶,品出中国茶的韵味。在研究学习中,我们组的成员都积极地寻找资料、提供素材。我们通过上网、到书店寻找相关图片,最后交由课题组长加以整理并制成网站。我们的网站分别介绍了茶史、茶叶的制作、茶的冲沏等各方面的知识。 二、研究内容 1、沏茶之水 “茗者,叙茶品也;水者,择茶水也;盏者,示茶具也;居者,论茗饮之环境也;茶艺者,阐茶饮之哲学精髓也。此五者融会贯通,既有其博大精深,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一面,又有其雅俗共赏,不拘一格,各取所需,灵活应用的一面。茗、水、盏、居、艺,每个字都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在综述古人择水的同时,用科学指标归纳水质的基本条件是无异色、异味、异嗅,无肉眼可见物,浑浊度不超过5度,pH值在6.5~8.5之间,总硬度不高于25 度以及毒理学细菌指标均符合标准等。比如如龙井茶和虎跑泉就是好水配好茶的典范,它们被称为“西湖双绝”。在明代的《四时幽赏录》)一书中,作者先是对虎跑泉的地理环境作了描述和分析,它三面环山,形成马蹄形洼地,成为泉水集水的来源,接着给泉水以科学的解释:“由于虎跑泉水从难于溶解的石英岩中渗出,所含不溶性矿物质、杂质、污染物少,不易形成硅酸盐沉淀,因此泉水透明澄澈,甘冽醇厚,质地洁净,硬度很低,含有珍贵的微量元素和其他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具有一定的医疗保健作用……” 另外,沏茶倒水也有一定的讲究,一般步骤如下: (1、倒水:将壶内的水倒出至茶船中。 (2、烫壶:将热水冲入壶中至溢满为止。 (3、置茶:这是比较讲究的乌龙茶置茶方式,将一茶漏斗放在壶口上,然后用茶匙拨茶入壶或自由一点直接用手抓茶叶亦可。 (4、烫杯:将茶杯放入茶船中,利用水的得余温烫杯。烫杯的作用是:保持茶汤的温度,不致于冷却太快。 2、茶叶种类 我中华茶饮历史悠久,历代积累的名茶品种不胜其多,据傅宏镇《茶名汇考》的统计,包括失传的和现在仍然生产的,超过了八百多种,难以一一缕述。我们着重介绍了普洱茶、乌龙茶、功夫茶、铁观音等著名茶种。 温文尔雅普洱茶

中国主要茶产区概况

中国主要茶产区概况 中国茶树栽培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茶叶生产国。茶树适生地区辽阔, 自然条件优越。在长期栽培过程中,随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茶树种植区 域也不断扩大。 目前,中国茶区东起东经122。E的台湾省东岸,西至东经94。E的西藏自治 区察隅,南自北纬18。N的海南省三亚市,北达北纬38。N附近的山东省蓬莱。1982 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根据生态条件、生产历史、茶树类型、品种分布、 茶类结构这五个方面将其划分为四大茶区,即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南茶区和 江北茶区。 一、中国主要产茶区的自然概况 类别茶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 地理位置 米仑山及大巴 山以南、红水河、 南盘江、盈江以北、 神农架、巫山、方 斗山、武陵山以西、 大渡河以东 福建大樟 溪、雁石溪,广 东梅江、连江, 广西浔江、红水 河,云南南盘江、 无量山、保山、 盈江以南等地区 位于长江以 南,大樟溪,雁 石溪、梅江、连 江以北 位于长江 以北,秦岭淮河 以南以及山东 沂河以东部分 地区 行政区 贵州、四川、 重庆、云南中北部 和西藏东南部 福建和广东 中南部,广西和 云南南部以及海 南和台湾 广东和广西 北部、福建中北 部,安徽、江苏 和湖北省南部以 及湖南、江西和 浙江等省 甘肃南部、 陕西南部、河南 南部、山东东南 部和湖北北部、 安徽北部、江苏 北部

气候类型 大部分地区属 于亚热带季风气 候,冬不寒冷,夏 不炎热 南部为热带 季风气候,北部 为南亚热带季风 气候,整个茶区 高温多雨,水热 资源丰富 基本属于中 亚热带季风气 候,南部为南亚 热带季风气候。 春温、夏热、秋 爽、冬寒,四季 分明 属于亚热 带北缘 年均气温 (°C) 15~1919~2215~1815~16年降水量 (㎜) 1000~17001200~20001000~1400700~1000全年无霜 期(天) 220~340300~350230~280200~250 ≥10°C 积温4000~5800 6500°C以 上 4800~600 0°C 4500~520 土壤 云南主要以赤 红壤、山地红壤及 棕壤,四川、贵州 和西藏东南部以黄 壤为主,pH5.5~6. 5 以砖红壤为 主,部分地区也 有红壤和黄壤分 布 基本上是红 壤,部分为黄壤 或黄棕壤,还有 部分黄褐土、紫 色土、山地棕壤 和冲积土等,pH 5.0~5.5 以黄棕壤 为主,也有黄褐 土和山地棕壤 等,PH值偏高 茶树品种 乔木型大叶种 和小乔木型,灌木 型中小叶种品种 主要为乔木 型大叶类品种, 小乔木型和灌木 型中小叶类品种 亦有分布 大多为灌木 型中叶种和小叶 种,以及少部分 小乔木型中叶种 和大叶种 抗寒性较 强的灌木型中 叶种和小叶种 生产茶类品种 红茶、绿茶、 普洱茶、边销茶及 红茶、乌龙 茶、普洱茶、六 绿茶、红茶、 乌龙茶、白茶、 以绿茶为 主

中国茶文化基础知识

1( 第一部分茶叶的类别 xx茶叶的类别(共分7类) 1、绿茶类: 绿茶是我国类别最多,销量最大,产量最高的茶类。外观造型千姿百态,香气滋味各俱特色,十分诱人。属于不发酵茶,最好当年新茶,芽茶,明前茶。 绿茶的基本工艺流程分: 杀青、揉捻、干燥三个步骤。(包括蒸青绿茶、炒青绿茶、晒青绿茶) 如: 西湖龙井、都匀毛尖、太平猴魁、碧螺春、竹叶青、峨眉雪芽、六安瓜片、信阳毛尖、黄山毛峰。 功效: 消炎去火,排毒xx,解中暑。 2、xx类: 红茶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传统茶叶,后来发展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 xx制做的基本工艺流程: 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红茶红汤红叶的品质特点主要是经过“发酵”以后形成的。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氧化以后形成了红色的氧化聚合产物——红茶色素。这种色素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积累在叶片中,使叶片变成红色。红茶的红汤红叶就是这样形成的。红茶属于全发酵茶。红茶兼容性较强,喝红茶暖胃,易冬天喝。 如:

祁门红茶、滇红、宁红、正山小种、红碎茶等。 工夫xx: 祁门工夫、滇红工夫、宁红工夫、宣红工夫、川红工夫、闽红工夫。 3、xx: 乌龙茶属半发酵茶,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外形色泽青褐,因此也称它为青茶。乌龙茶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典型的乌龙茶叶片中间呈绿色叶缘呈红公,素有“绿叶红镶边”之美称。经久耐泡,入口醇厚回甘有天然花香味。乌龙茶是四季茶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xx一般分四个产地 xxxx: 大红袍、xx、白鸡冠、水xx等。 xxxx: 铁观音、观音xx、黄金桂等。 xxxx: xx单枞、xx水仙等。 xxxx: 文山包种、冻顶乌龙、东方美人等。 4、xx类: 白茶属于轻微发酵茶类,基本工艺过程是萎调,晒干或烘干等,芽壮多毫,制成的成品茶满披白毫,十分素雅,汤色清淡,味鲜酵。如: 银针白毫、xx等。 5、xx类:

中国茶道与茶文化的视频

中国茶道与茶文化的视频 形成演变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为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同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2]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和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国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

中国的茶文化简介

中国的茶文化简介 自老子将具体事物之道发展为哲学之道,道便成为中国哲学的最 高范畴,统惯于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之始终,并随着历史的演变,不断 具体丰富,是各个时期哲学家们思考的中心。道本义为道路之道, 引伸为宇宙法则、终极真理、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万物的本质或本源。道,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佛教之道,各家之道不尽一致。 各家各派都按照各自的哲学观点去阐释道,赋予道范畴以本家本派的 内涵。但是,老子所确立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原,是存 在之根据──这一权力话语体系得到了各代各家各派的认同并践行。道这一范畴巳成为宇宙本原、普遍规律性的代名词。 “道”实质上被建构为永恒的真、善、美。在认识论上,“道”是超越常规认识的目标;在价值观上,“道”是超凡脱俗的崇高境界;在本体论和宇宙论上,“道”是万物的始基和宇宙演变的依据和整体。金岳霖《道论》曾经说:”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目标。思想与情感两方面 的最基本的原动力似乎也是道。”道是可以储存一切事物──生命 和非生命的,神圣和非神圣,自我与非我的──既隐喻又实体性的 神圣、神奇,神喻的子宫。“道”作为现象之本体、作为变化多端 的世界之动力和不变的永恒者,被描述得具体、生动而玄妙,从而 加强了“道”在世人面前的魅力和吸引力,使人对于得“道”这种 理想的追求,或者说对于现实的超越要求更加强烈了。 得道便是永恒,得道便是超越,得道便是生命常青。道是生生不息的,具有永恒的活力;而个体生命是有限的,短暂的;只有求道修 道而后得道,那么个体生命便会超出有限性而获得永生。当人经过 修炼,主要是通过超越常规认识,而达到与“道”沟通甚至能与“道”一体化时,人就能在“得道”中达到永恒。如老子所言,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 殆”(十六章)。就是说,在人得“道”即“知常”以后,纵然身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