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寄生虫病

食源性寄生虫病
食源性寄生虫病

食源性寄生虫病

一、疾病分类

鱼源性: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在人的肝胆管内所引起的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当前我国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肉源性:绦虫病,是由于人吃了未煮熟的、含有囊虫的猪肉或牛肉,绦虫进入体内所引起的疾病。

淡水甲壳动物源性:并殖吸虫病,是寄生于人体内各脏器(以肺部为主)的并殖吸虫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

螺源性:广州管圆线虫病,是由于广州管圆线虫的幼虫侵入人体脑部,引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简称“酸脑”。

植物源性:姜片虫病,是布氏姜片虫感染所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

二、常见寄主

淡水鱼虾是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异形吸虫、棘口吸虫、棘颚口线虫和肾膨结线虫的中间宿主,这些寄生虫的幼虫进入鱼虾后在其体内形成囊蚴或以幼虫形式存在,囊蚴或以幼虫是,肉眼看不到,但若人吃了未熟的含有囊蚴或幼虫的鱼虾,这些寄生虫就会在人体内寄生,并使人得肝吸虫病、异形吸虫病、棘口吸虫病、棘颚口线虫病和肾膨结线虫病。

海鱼或海里的软体动物是异尖线虫的中间宿主,人吃了未煮熟的含有异尖线虫幼虫的海鱼或软体动物,这些幼虫就会在胃壁寄生,引起酷似外科急腹症的异尖线虫病。

猪是猪带绦虫的中间宿主,也是旋毛虫、肉孢子虫、弓形虫的重要宿主。猪肉中可能含有猪带绦虫的囊尾蚴(这样的猪肉俗称“米猪肉”、“米粉猪肉”)、旋毛虫的幼虫形成的囊包、肉孢子虫形成的虫囊和弓形虫,人吃了这样的未煮熟的猪肉可能感染猪带绦虫(古医书称寸白虫、白)、旋毛虫、肉孢子虫、弓形虫。

牛是牛带绦虫中间宿主,也是肉孢子虫和弓形虫的重要宿主,牛因吃进含有寄生虫病原体的青草、饲料而感染牛带绦虫、肉孢子虫和弓形虫。人因吃了这些含有寄生虫的牛肉而感染牛带绦虫、肉孢子虫和弓形虫。

青蛙、蛇是曼氏裂头绦虫及线中殖孔绦虫、异形吸虫、棘口吸虫的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这些寄生虫以幼虫或囊蚴形式存在于蛙、蛇肉中,人吃了未煮熟的蛙、蛇肉就可能得裂头蚴病、线中殖孔绦虫病、异形吸虫病、棘口吸虫病。

螃蟹、蝲蛄(俗称小龙虾)是肺吸虫(并殖吸虫)的中间宿主,肺吸虫幼虫在它们体内形成囊蚴,人吃了未煮熟的含有囊蚴的螃蟹、蝲蛄而得肺吸虫病。

鼠能传播很多寄生虫病,它们是旋毛虫、肉孢子虫、弓形虫的重要宿主,还是肺吸虫、曼氏裂头绦虫的转续宿主。人吃了未煮熟的鼠肉,就可能感染旋毛虫肉孢子虫、弓形虫、肺吸虫、曼氏裂头绦虫。

狗肉、羊肉中可能含有旋毛虫、肉孢子虫、弓形虫。人因吃进未煮熟的狗肉、羊肉而感染旋毛虫、肉孢子虫、弓形虫。

三、传播途径

华支睾吸虫病:华支睾吸虫成虫主要寄生在人、犬、猫、猪等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成虫排出的虫卵经胆汁入小肠后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入水后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必须有第一中间宿主(多种淡水螺)和第二中间宿主(多种淡水鱼)存在,并有适合虫卵至尾蚴发育和生存的自然环境(温度、水体),才有可能传播。经口感染是唯一途径。人与保虫宿主均起传染源的作用,感染囊蚴的鱼有传染性。

绦/囊虫病:带绦虫病因食含活囊蚴的猪牛肉而感染;囊尾蚴病是误食或吞入猪带绦虫卵而感染。带绦虫病人是带绦虫病的传染源;猪带绦虫病人是猪囊尾蚴病的唯一传染源。

并殖吸虫病:必须有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淡水溪蟹、喇蛄)的存在;自然环境(水流清澈、水温适宜、河床多石块的丘陵或山区);经口感染是唯一途径。

广州管圆吸虫病:主要感染途径是经口感染,半生吃或生吃含感染期幼虫的螺、淡水虾,蟾蜍及蛙等,喝经过幼虫感染的生水。

姜片虫病:主要是因人生食附有姜片虫囊蚴的菱、茭白等水生食物而感染。

常见传染病与及寄生虫病

常见传染病与及寄生虫病 考试大纲---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一、结核病 病因:空气传播结核分枝杆菌、生型分枝杆菌或非洲分枝杆菌 基本病理变化 变质、渗出和增生 本质:结核性肉芽肿 1.变质——干酪样坏死。 状似奶酪;镜下: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内含结核杆菌。 2.渗出: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炎。 3.增生——结核结节。 典型结核结节——中央有干酪样坏死,其中含有结核杆菌,周围有类上皮细胞,Langhans巨细胞,外周有淋巴细胞浸润,少量成纤维细胞增生。

干巨累(类) (二)原发性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及结局 多见于儿童。 机体第一次感染结核杆菌引起。 1.病变特点——原发综合征(肺原发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 2.发展和结局 绝大多数可自然痊愈。少数病情恶化,可播散。 (1)淋巴道播散 原发综合征:肺的原发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三者合称原发综合征,是原发性肺结核病的病理特征。 (2)血道播散 1)全身粟粒性结核病:大量结核杆菌进入血循环,形成结核性败血症,播散到全身各脏器,形成密集分布、大小一致、灰白色界限清楚的小结节。

2)肺粟粒性结核病。 (三)继发性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及结局 多见于成年人。人体再次感染结核杆菌而发生。 1.病变特点——注意跟原发性对比。 (1)多从肺尖开始。 (2)局限在肺内(机体对结核菌有免疫力和变态反应)。 (3)主要沿支气管在肺内播散。肺门淋巴结不受累,血道播散也很少。 (4)周围常有增生性病变,形成结核结节。 (5)病程长,新旧病变交错存在。 2.病理类型及结局 (1)局灶型:增生为主,中央干酪样坏死。 (2)浸润型:最常见。特点:在肺尖或锁骨下区,病灶周围发生渗出、坏死。如未及时治疗或患者抵抗力下降,坏死物经支气管排出后形成急性空洞。 空洞不断向外排出含菌的坏死物——慢性纤维空洞型(第3型); 或经支气管播散——干酪性肺炎(第4型)。 (3)慢性纤维空洞型。 (4)干酪性肺炎:浸润型或空洞内的细菌经支气管播散导致。 (5)结核球:球形干酪样坏死病灶。相对较稳定,可手术切除。 (6)结核性胸膜炎。

医院三基考试传染病及寄生虫病(一)

传染病及寄生虫病(一) (总分:65.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型题(总题数:65,分数:65.00) 1.不符合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的是: ?A.心肌广泛出血坏死,心脏破裂猝死 ?B.三痛(头痛、腰痛和眼眶痛) ?C.发热、低血压、休克 ?D.三红(颜面红、颈部红和胸部红) ?E.急性肾功能衰竭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2.下列哪项不是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的病变特点: ?A.空洞壁的中、外两层分别为结核性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 ?B.肺内常见新旧不一的播散病灶 ?C.空洞多位于肺上叶,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 ?D.空洞壁内层为干酪样坏死,不易找到结核杆菌 ?E.肺内有一个或多个厚壁空洞形成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3.关于生殖系统结核病的描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是男女不孕的原因之一 ?B.多与周围器官的结核病有关 ?C.女性好发于输卵管 ?D.直接由血源感染所致者,男多于女 ?E.男性好发于附睾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4.有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理变化的描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浅表脑皮质可伴有轻微水肿,但从不累及脑实质?B.病变主要累及蛛网膜和软脑膜 ?C.蛛网膜下腔积脓,以脑底部为著 ?D.脑脊髓膜血管弥漫扩张、充血 ?E.脑室可有不同程度的扩张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5.在伤寒病的潜伏期中,伤寒杆菌在哪种细胞内寄生、繁殖: ?A.巨噬细胞 ?B.肝细胞 ?C.胆囊黏膜上皮 ?D.小肠黏膜上皮 ?E.淋巴细胞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6.有关中毒型痢疾的描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多由毒力强的痢疾杆菌引起

牛的常见九种寄生虫病防治

牛的常见寄生虫病防治技术 一、毛滴虫病 毛滴虫病是由寄生在公牛和母牛生殖器官内的牛胎毛滴虫引起的生殖道疾病,通过配种而传染,可导致母牛早期流产和不孕,给生产带来一定危害。 牛胎毛滴虫主要寄生在母牛的阴道和子宫内,公牛的包皮、阴茎黏膜及输精管内。母牛怀孕后,在胎儿体内、胎盘和胎液中都有大量的虫体。人工授精器械消毒不严也是传播途径之一。 【症状】公牛常为带虫者,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严重时公牛包皮有肿胀,流出脓性分泌物,阴茎黏膜上出现虫性结节,不愿交配。母牛阴道红肿,黏膜上有红色结节,发生子宫内膜炎时,屡配不孕,从阴道流出脓性分泌物。怀孕母牛可发生早期流产或死胎,泌乳量下降。 【治疗】 (1)0.2 %~ 0.3 %碘溶液(碘2 ~ 3 克、碘化钾4 ~ 6 克、蒸馏水1 000 毫升),冲洗子宫或公牛包皮腔,也可用0 . 1 %利凡诺或0 . 1 %黄色素冲洗。隔日1 次。 (2)灭滴灵每千克体重60 毫克,每日1 次口服,连服3 次。或按每千克体重10 毫克配成5 %的溶液静脉注射,每日1 次,连用3 次。 【预防】①对引进牛要进行毛滴虫病检查。②采用人工授精技术是有效的防制措施,但要严格消毒授精器械。③定期进行毛滴虫检查。 【检查方法】 (1)用生理盐水冲洗牛阴道或包皮囊内,收集冲洗液,离心沉淀,沉淀物用显微镜检查。 (2)将阴道或包皮内分泌物、流产胎儿液或胎液滴于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覆盖,在低倍显微镜下可见到活动的虫体。 (3)毛滴虫体为梨形、圆形或纺锤形等多种形状,有 4 根鞭毛,其中3 根在虫体前部,另1 根与体侧波动膜相连,叫后鞭毛,身体中央有一纵轴,纵轴末端伸出体外 二、新陈代谢疾病幼畜白肌病

人体常见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人体常见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发表时间:2019-12-25T11:42:20.3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34期作者:于玲 [导读] 切断传播媒介等多个渠道,多管齐下,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即可有效提升寄生虫病的防控效果,保障大众健康安全。 (吉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与寄生虫病防治科吉林 132001) 【摘要】寄生虫病即寄生虫侵入人体导致的相关疾病,其具有发病迅速的特点,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较大;多因饮食感染所致,常见寄生虫包括蛔虫病、蛲虫病、绦虫病、钩虫病等。同时存在因皮肤感染致病的情况,包括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病情严重的可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深入探讨其病症机理,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寄生虫病防治现状,分析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控内容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深入了解寄生虫病的发病机制,明确其对人体的危害,并采用相应的预控措施,通过驱虫、治疗性驱虫、预防性驱虫、清除外界环境虫源、切断传播媒介等多个渠道,多管齐下,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即可有效提升寄生虫病的防控效果,保障大众健康。 【关键词】寄生虫病;饮食感染;皮肤感染;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R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4-0040-02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for common parasitic diseases in human body Yu Ling Department of Disinfection and Parasitic Diseases,Jilin City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Jilin 132001,China 【Abstract】Parasitic diseases,which are related diseases caused by parasites invading the human body,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pid onset and cause great harm to human health; mostly due to dietary infections,common parasites include tsutsugamushi and tsutsugamushi.Ascariasis,hookworm disease,etc.There are also cases of skin infection due to skin infections,including schistosomiasis, malaria,filariasis,and kala-azar.In severe cases,the patient's life health and safety can be directly threatened.Therefore,in-depth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disease,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arasitic diseases in China,th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ontent of parasitic diseases has very positive clinical significance.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ogenesis of parasitic diseases,clear its harm to the human body,and use appropriate pre-control measures,through deworming,therapeutic deworming,preventive deworming,clearing external environmental insect sources,cutting off the media,etc.Channels,multi-pronged,adhere to the "prevention first,anti-heavy governance" principle,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arasitic diseases,to protect public health and safety. 【Key words】Parasitic diseases; Dietary infections; Skin infection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寄生虫病为常见慢性疾病,因虫种和寄生部位不同,引起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各异;寄生虫病在临床上具有复杂多样的病理表现,同时其疾病分布广泛,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病,根据流行病学研究内容可见,寄生虫病是传染性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人体寄生虫为一类真核生物[1]。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发展,寄生虫病的关注程度不断提升,其复杂的生活史及独特的生物学特征,既不同于普通的经济动物,又不归属于微生物,因此寄生虫病的防治效果长期以来并不理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传染性疾病研究及热带病研究中的内容显示,2018年公布要求重点防治的 10 种热带疾病中,有7种为寄生虫病,虽然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与医疗环境的改善,在生活环境好转的情况下寄生虫病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但我国仍然有多种寄生虫病流行[2]。因此,本文着重探讨人体常见寄生虫病的病症机理,探究寄生虫病的防治方向,具体内容详见下文。 1.寄生虫的类型 人体常见的寄生虫类型繁多,致病后的反应也不尽相同,且根据不同条件,其分类标准也并不一致,常见类型包括螨虫、吸血虫、绦虫、钩虫、疥虫、蛲虫、弓形虫、蓝氏贾第虫等。 1.1 寄生时间分类 根据寄生时间因素,可将其分为暂时性寄生虫与永久性寄生虫,顾名思义,暂时性寄生虫的治疗难度相对较低,多源于寄生虫在摄食过程中,短时间逗留于宿主体内的情况,通常此类症状,当寄生虫达到某种寄生目的后即会离开,常见类型包括昆虫类的雌蚊等,值得注意的是,暂时性寄生虫疾病存在定期寄生的概念,常见类型如马胃蝇幼虫,因其会定期寄生于马胃部而得名[3]。另一方面,永久性寄生虫即寄生虫整个生活史都将寄生于宿主的疾病,常见类型包括日本吸血虫、猪旋毛虫等,此类症状通常较为严重,且治疗难度较高,也是目前最主流的疾病类型之一。 1.2 寄生部位分类 根据寄生时间分类的理论,临床上常根据寄生部位的差异对寄生虫病进行区分,即体内寄生与体外寄生,顾名思义,体内寄生即完全寄生于宿主体内寄生虫疾病,主要部位包括肾脏、肺、肝、肠道等,此类疾病也是导致患者生命健康安全的主要病因,常见日本吸血虫、姜片吸虫等类型。同理,体位寄生即寄生于宿主体外的疾病类型,于人体而言,多寄生于皮肤表面、表皮内、头发内等部位,多见于虱、疥螨等。 2.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 不同的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差异巨大,通常寄生虫分布于人体小肠里,如血吸虫,多源于饮食不洁,其幼虫囊虫多分布于肺部,阴道毛滴虫多分布于阴部,此类寄生虫病将直接导致其器官损伤,同时,寄生虫均有一定程度的营养掠夺能力,很容易导致炎症、血管阻塞等疾病。蛔虫多源于摄食传播,孵化后刺穿人体内脏壁,随后进入血液,经血流进入肺部,若经咳出、吞咽,将再次回到内脏,很容易引发发烧、疲劳、过敏、皮疹、呕吐、腹泻及神经问题。血吸虫将直接损害患者器官,成虫能寄生在人类宿主身上数十年,可能数年不显示任何症状,常见症状包括热、疼痛、咳嗽、腹泻、肿胀、昏睡。绦虫多通过污染食品渠道传播,作用于人体容易造成恶心、呕吐、内脏发炎、腹泻等症状。蛲虫可直接导致蛲虫病,其虽然不会进入血液,但可在体外产卵,因其肛周搔痒,引发炎症[4]。 3.寄生虫感染的防控措施 3.1 驱虫 驱虫是抑制寄生虫疾病最直接的防控措施之一,其主要通过消灭传染源切断感染风险,可强化流动人口监测,控制流行区传染源的输

[医学类试卷]西医综合(传染病及寄生虫病)模拟试卷13.doc

[医学类试卷]西医综合(传染病及寄生虫病)模拟试卷13 1 流行性乙型脑炎属于 (A)化脓性炎 (B)变质性炎 (C)浆液性炎 (D)纤维素性炎 2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患者多为 (A)女性 (B)男性 (C)儿童 (D)成人 3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体属于 (A)RNA病毒 (B)细菌 (C)支原体 (D)真菌 4 艾滋病的病原体是 (A)HIV

(B)HCV (C)HPV (D)HBV 5 初步确定HIV感染最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是(A)酶联免疫吸附法 (B)免疫荧光检查 (C)免疫印迹检测法 (D)放射免疫测定法 6 具有HIV储备作用的细胞是 (A)CD8+T细胞 (B)CD4+T细胞 (C)巨噬细胞 (D)浆细胞 7 下列不符合结核病的描述是 (A)主要由鸟型结核杆菌引起 (B)主要经呼吸道传播 (C)结核性肉芽肿具有诊断意义 (D)形成结核性肉芽肿 8 下列不符合慢性粟粒性肺结核病的描述的是

(A)肺原发综合征多已钙化痊愈 (B)多见于成年人 (C)患者多因结核性脑膜炎死亡 (D)多由干酪样坏死破入颈内静脉,血行播散引起9 下列对于继发性肺结核病的描述,哪一项是恰当的(A)病变新1日交错,上重下轻 (B)肺门淋巴结常有明显结核病变 (C)不易引起空洞 (D)不经治疗绝大多数能自然痊愈 10 下列不符合浸润型结核病的描述是 (A)属于无活动性肺结核 (B)常发生干酪样坏死 (C)可引起干酪样肺炎 (D)常伴有全身症状 11 下列对于肺外器官结核病的描述,恰当的是(A)脊椎结核多累及第10胸椎至第2腰椎 (B)附睾结核由血源播散而来 (C)结核性脑膜炎的脑顶病变最明显

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第十单元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本单元复习思路 本章复习重点:两个基本病变+两组不同 1.肺结核、血吸虫病的基本病变 2.菌痢和伤寒的不同 3.流脑和乙脑的不同 第一节结核病 对人致病的结核杆菌主要为人型结核杆菌。主要由呼吸道吸入带菌飞沫或尘埃造成肺部感染。 一、基本病理变化 结核病是一种特殊性炎症,其病变特点是形成结核性肉芽肿,但基本病变不外是渗出、变质和增生。 好发于肺、浆膜、滑膜和脑膜等处。 (一)渗出为主的病变 见于结核早期或机体抵抗力低下、菌量多、毒力强或变态反应较强时。主要表现为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炎。 (二)增生为主的病变 当细菌量较少、毒力较低、机体免疫力较强时,表现为增生为主的病变,形成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结核结节。 镜下典型结核结节中央常有干酪样坏死,其中含有结核杆菌,周围有类上皮细胞(数量最多)、Langhans巨细胞以及外周浸润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增生的成纤维细胞。 (记忆口诀:干累多领先!) (三)变质为主的变化 当细菌数量多、毒力强、机体免疫力低或变态反应强烈时,渗出及增生的病变均可发生干酪样坏死。 坏死呈黄色、均匀、细腻,状似奶酪。镜下为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内含结核杆菌。 二、原发性肺结核的病理变化特点及结局 (一)原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特点 原发性肺结核病是指机体第一次感染结核杆菌引起的肺结核病,多发生于儿童。 病变特点: 首先在肺通气较好的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靠近肺膜处,形成肺内原发灶。 开始为渗出性,继而发生干酪样坏死。 很快侵入淋巴管,到肺门淋巴结,引起结核性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肿大及干酪样坏死。 重要知识点:原发综合征! 肺的原发灶 淋巴管炎 肺门淋巴结结核 三种合为原发综合征 (二)原发性肺结核发展和结局 1.淋巴道播散:浅表淋巴结结核穿破皮肤,形成经久不愈的窦道。 2.血道播散:多为原发性肺结核病的播散方式。 ①全身粟粒性结核病:

常见人体寄生虫病及防治

常见人体寄生虫病及防治 蛲虫学名Enterobius vermicularis 是寄生于人的盲肠、小肠下段的一种小型线虫,又名蠕形住肠线虫,雌性成虫体长8—13mm,雄虫2—5mm。雌、雄头端均有角质膨大形成的翼。成虫在寄生部位交配,交配后雄虫死去,雌虫子宫内充满卵粒后向下移行。夜间寄主入睡后,雌虫到寄主肛门处产卵,产卵后雌虫多数死亡。偶有雌虫仍爬回直肠。虫卵在外界温度适宜,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经数小时后即变成具感染能力的卵。当患者由于雌虫及卵的刺激用手搔抓肛门时,虫卵可经污染的手指进行自体感染,亦可经衣被、患者用具,甚至空气进行传播,也偶有虫卵在肛门外孵化,然后幼虫再爬回直肠。具感染力的虫卵进入人体后在小肠内孵化为幼虫,幼虫沿小肠下行时脱皮两层,至结肠再脱皮一次发育为成虫。自感染到雌虫产卵约需一个半月左右,成虫寿命2—4周。蛲虫患者多为儿童,特别是在儿童集体生活的条件下易于传播流行。蛲虫也是世界性分布的寄生虫。患者轻度感染时症状不明显,严重感染会影响睡眠、食欲不振、烦躁、消瘦等症状出现。治疗病人、注意个人卫生、加强家庭及托儿机构的卫生是控制其流行的手段。 疟原虫:疟疾(malaria)又名打摆子,是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

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于夏秋季发病较多。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并且容易流行。典型的疟疾多呈周期性发作,表现为间歇性寒热发作。一般在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寒战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面色潮红,皮肤干热,烦躁不安,高热持续约2~6小时后,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后体温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段间歇期后,又开始重复上述间歇性定时寒战、高热发作。 婴幼儿疟疾发热多不规则,可表现为持续高热或体温忽高忽低,在发热前可以没有寒战表现,或仅有四肢发凉、面色苍白等症状。婴幼儿疟疾高热时往往容易发生惊厥。 其中一个预防措施是切断传播途径在有蚊季节正确使用蚊帐,户外执勤时使用防蚊剂及防蚊设备。灭蚊措施除大面积应用灭蚊剂外,量重要的是消除积水、根除蚊子孳生场所。 蛔虫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蛔虫病。此外,犬弓首线虫(简称犬蛔虫)是犬类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其幼虫能在人体内移行,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意,易发生于儿童。蛔虫成虫寄生在肠道,会妨碍小孩的营养吸收,甚至引起营养不良,贫血、生长发育迟缓。个别情况还会引起肠梗阻、肠穿孔、蛔虫性阑尾炎等急症。当然蛔虫的蚴虫还可以移行到肺、肝、脑、眼等重要器官引起这些部

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考纲」 1.结核病:(1)基本病理变化;(2)原发性肺结核的病理变化和结局;(3)继发性肺结核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2.细菌性痢疾:(1)病理变化;(2)临床病理联系。 3.伤寒:(1)肠道病变;(2)临床病理联系。 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病理变化;(2)临床病理联系。 5.流行性乙型脑炎:(1)病理变化;(2)临床病理联系。 6.血吸虫病:(1)基本病理变化;(2)肝、肠的病理变化及后果。 「考点」 1.结核结节是结核病的特征性病变。由干酪样坏死类上皮细胞、郎格罕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少量成纤维细胞构成。 2.原发综合征病变及各型肺结核的病变特点。 3.原发性肺结核病与继发性肺结核病有何不同。 4.细菌性痢疾、伤寒、肠结核在发病部位形态学特征及预后有何异同。 5.结核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病因、发病部位,病理变化有何区别。 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为化脓性炎,乙型脑炎为变质性炎。 「试题」 1.在结核病发生起着特别重要作用的是 A.感染的细菌数量大 B.机体与结核病患者接触 C.机体对结核菌缺乏免疫力或处于过敏状态 D.细菌毒力强 E.病人年龄小 答案:C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主要病变部位在 A.大脑皮质 B.丘脑及基底节 C.硬脑膜 D.蛛网膜下腔 E.脑室内 答案:C 3.结核结节中有诊断意义的细胞成分是 A.郎格罕巨细胞和淋巴细胞 B.郎格罕巨细胞和上皮样细胞 C.淋巴细胞和上皮样细胞 D.上皮样细胞和异物巨细胞 E.异物巨细胞和纤维母细胞 答案:B 4.结核病的细胞免疫反应中起主要作用的细胞为 A.T细胞 B.B细胞 C.NK细胞 D.巨噬细胞

最新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一.大纲要求 掌握伤寒、细菌性痢疾、麻风、梅毒、淋病、尖锐湿疣和常见深部真菌病的病因、传染途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掌握阿米巴病和血吸虫病的病因、传染途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二.基本内容 (一)基本概念 1.伤寒肉芽肿(Typhoid granuloma)伤寒病时,一些增生活跃的巨噬细胞胞质内常吞噬有伤寒杆菌、红细胞和细胞碎片,这种巨噬细胞称伤寒细胞。伤寒细胞可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称伤寒肉芽肿或伤寒小结(typhoid nodule),伤寒肉芽肿是伤寒的特征性病变,具有病理诊断价值。 2.假膜性炎 (Pseudomembranous inflammation) 急性细菌性痢疾时,在肠道黏膜表面的渗出物中常有大量纤维蛋白,它与坏死组织、炎症细胞和红细胞及细菌一起形成特征性的假膜,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特征性病变。其实质是肠黏膜的纤维素性炎。 3. 中毒型菌痢 (Toxic bacillary dysentery) 是细菌性痢疾特殊型。其特征是起病急骤、凶险,出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但肠道病变轻微。多见于2—7岁儿童,发病后数小时即可出现中毒性休克或呼吸衰竭而死亡。 4. 急性虫卵结节 (Acute ova nodule of schistosomiasis) 是血吸虫虫卵沉积早期所产生的病变。典型病变多见于肝;肉眼可见为灰黄色粟粒至黄豆大小结节;镜下结节中央有一至数个成熟虫卵,虫卵表面附有放射状嗜酸性均质棒状物(称为Hoeppli现象),在其周围是一片无结构凝固性坏死区和大量嗜酸性粒细胞聚集,此即嗜酸性脓肿。其间可见菱形或多面形蛋白性Charcot-kyden结晶,系嗜酸性粒细胞中嗜酸性颗粒互相融合而成。 5. 干线型肝硬变 (Truncle cirrhosis) 血吸虫性肝硬变其肝小叶并未明显破坏,但汇管区纤维化非常明显。切面见门静脉分支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呈树枝状分布,故有干线型肝硬变之称。 6.假结核结节 (Pseudotubercle) 急性虫卵结节约经10天左右,卵内毛蚴死亡,虫卵及坏死物质被清除、吸收或钙化。病灶内巨噬细胞衍变为上皮样细胞和异物巨细胞,形成与结核结节类似的肉芽肿,称为假结核结节,即慢性虫卵结节。 7.艾滋病 (AIDS)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引起的继发性(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是以细胞免疫缺陷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AIDS的主要病理改变可分三大类:①免疫学损害的形态学表现;②感染,常为混合性感染;③肿瘤,最常见为Kaposi肉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8. Kaposi肉瘤 (Kaposi sarcoma) 是一种罕见的血管增殖性肿瘤。Kaposi肉瘤可局限于皮肤和/或黏膜,也可累及淋巴结和内脏。Kaposi肉瘤呈多中心性,身体不同部位肿瘤并非来自同一原发肿瘤播散。组织学上可见毛细血管样结构(血管裂隙)和梭形细胞。红细胞大部分在血管外,含铁血黄素沉着甚常见;有时可见一定量炎症细胞。Kaposi肉瘤是AIDS常见的病理改变之一。 9. 隐性梅毒 (Latent syphilis) 梅毒是苍白密螺旋体(亦称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通常通过性交传染。少数患者感染梅毒后,梅毒螺旋体可在体内潜伏,梅毒血清反应阳性,但无临床症状,称隐性梅毒。 10.硬下疳(Hunterian chancre or ? chancre)见于后天性梅毒早期,机体在感染梅毒后,经几周潜伏期,在侵入处(一般为外生殖器)出现小红斑、丘疹,继而增大,直径为1cm 大小,有浅表溃疡的无痛性硬结节。 11.树胶样肿 (gumma) 树胶样肿又称梅毒瘤(syphiloma)。为晚期梅毒病变,镜下似结核结

(整理)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一.大纲要求 掌握伤寒、细菌性痢疾、麻风、梅毒、淋病、尖锐湿疣和常见深部真菌病的病因、传染途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掌握阿米巴病和血吸虫病的病因、传染途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二.基本内容 (一)基本概念 1.伤寒肉芽肿(Typhoid granuloma)伤寒病时,一些增生活跃的巨噬细胞胞质内常吞噬有伤寒杆菌、红细胞和细胞碎片,这种巨噬细胞称伤寒细胞。伤寒细胞可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称伤寒肉芽肿或伤寒小结(typhoid nodule),伤寒肉芽肿是伤寒的特征性病变,具有病理诊断价值。 2.假膜性炎 (Pseudomembranous inflammation) 急性细菌性痢疾时,在肠道黏膜表面的渗出物中常有大量纤维蛋白,它与坏死组织、炎症细胞和红细胞及细菌一起形成特征性的假膜,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特征性病变。其实质是肠黏膜的纤维素性炎。 3. 中毒型菌痢 (Toxic bacillary dysentery) 是细菌性痢疾特殊型。其特征是起病急骤、凶险,出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但肠道病变轻微。多见于2—7岁儿童,发病后数小时即可出现中毒性休克或呼吸衰竭而死亡。 4. 急性虫卵结节 (Acute ova nodule of schistosomiasis) 是血吸虫虫卵沉积早期所产生的病变。典型病变多见于肝;肉眼可见为灰黄色粟粒至黄豆大小结节;镜下结节中央有一至数个成熟虫卵,虫卵表面附有放射状嗜酸性均质棒状物(称为Hoeppli现象),在其周围是一片无结构凝固性坏死区和大量嗜酸性粒细胞聚集,此即嗜酸性脓肿。其间可见菱形或多面形蛋白性Charcot-kyden结晶,系嗜酸性粒细胞中嗜酸性颗粒互相融合而成。 5. 干线型肝硬变 (Truncle cirrhosis) 血吸虫性肝硬变其肝小叶并未明显破坏,但汇管区纤维化非常明显。切面见门静脉分支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呈树枝状分布,故有干线型肝硬变之称。 6.假结核结节 (Pseudotubercle) 急性虫卵结节约经10天左右,卵内毛蚴死亡,虫卵及坏死物质被清除、吸收或钙化。病灶内巨噬细胞衍变为上皮样细胞和异物巨细胞,形成与结核结节类似的肉芽肿,称为假结核结节,即慢性虫卵结节。 7.艾滋病 (AIDS)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引起的继发性(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是以细胞免疫缺陷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AIDS的主要病理改变可分三大类:①免疫学损害的形态学表现;②感染,常为混合性感染;③肿瘤,最常见为Kaposi肉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8. Kaposi肉瘤 (Kaposi sarcoma) 是一种罕见的血管增殖性肿瘤。Kaposi肉瘤可局限于皮肤和/或黏膜,也可累及淋巴结和内脏。Kaposi肉瘤呈多中心性,身体不同部位肿瘤并非来自同一原发肿瘤播散。组织学上可见毛细血管样结构(血管裂隙)和梭形细胞。红细胞大部分在血管外,含铁血黄素沉着甚常见;有时可见一定量炎症细胞。Kaposi肉瘤是AIDS常见的病理改变之一。 9. 隐性梅毒 (Latent syphilis) 梅毒是苍白密螺旋体(亦称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通常通过性交传染。少数患者感染梅毒后,梅毒螺旋体可在体内潜伏,梅毒血清反应阳性,但无临床症状,称隐性梅毒。 10.硬下疳(Hunterian chancre or ? chancre)见于后天性梅毒早期,机体在感染梅毒后,经几周潜伏期,在侵入处(一般为外生殖器)出现小红斑、丘疹,继而增大,直径为1cm大小,有浅表溃疡的无痛性硬结节。 11.树胶样肿 (gumma) 树胶样肿又称梅毒瘤(syphiloma)。为晚期梅毒病变,镜下似结核结

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地方病

第十四章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地方病 第一节结核病 结核病(tuberculosis)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常见慢性传染病。病理特征是形成肉芽肿性病变-结核结节。全身各器官均可发病,但肺结核最为多见。临床上常有低热、盗汗,食欲不振、消瘦和血沉加快。结核病传播与社会经济状况、营养卫生条件关系密切,建国前我国结核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甚高,占各种疾病死亡的首位。建国后由于预防为主方针的贯彻,生活条件的改善,有效药物的推广治疗,发病率较建国初期下降60%~70%,死亡率下降90%。但目前结核病的自然感染率和发病率仍高于发达国家,尤其是边远地区,仍很常见。 【病因及发病机理】对人有致病作用的结核杆菌主要是人型结核杆菌,少数是牛型。结核杆菌菌体含脂质、蛋白、多糖类三种成分。结核杆菌的致病力,主要与脂质有关,特别是糖脂的衍生物——索状因子更为重要,对组织和细胞有强烈的损伤作用;糖脂的另一种成分-蜡质D能引起宿主对结核杆菌剧烈的变态反应;脂质能保护菌体个易被巨噬细胞消化,还能使巨噬细胞转变为上皮样细胞,促进结核结节的形成。菌体蛋白具有抗原性,与蜡质D结合作为变应原使机体产生迟发型变态反应。细菌的核糖核酸蛋白复合物为免疫原使机体产生强有力的细胞免疫反应。结核结节的形成是这种细胞免疫反应的形态学表现。多糖物质作为半抗原参与免疫反应,还可引起局部中性粒细胞浸润。 本病以呼吸道传染为主,吸入带结核杆菌的微滴可以造成肺部感染;其次食入带菌的食物可经消化管感染;病菌经皮肤、粘膜伤口感染者极少见。 结核杆菌数量和毒力的大小以及机体的反应性(尤其是免疫力和变态反应)在本病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人对结核菌的自然免疫力较弱。机体在感染结核杆菌后的最初2周,对感染的细菌抵抗力很低,如感染的菌量大、毒力强,则细菌往往在局部繁殖,并可扩散到全身,甚至引起死亡,人对结核杆菌的免疫力主要是感染后的获得性免疫。这种免疫是以细胞免疫反应为主。人体感染结核菌后2~6周出现细胞免疫反应,同时也发生迟发型变态反应,后者本质上亦为细胞免疫反应。但由于免疫原和变应原各不相同,呵能致敏的T淋巴细胞亚群也不同,所以这两种反应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细胞免疫反应主要通过形成的结核结节来吞噬、杀灭结核杆菌,使病灶局限化;而迟发型变态反应主要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和全身中毒症状,尤其当菌量多,释放大量变应原时,叶引起剧烈的变态反应,造成广泛的组织坏死,坏死累及局部巨噬细胞,削弱抗菌能力,则有利于细菌繁殖和扩散,使病灶恶化。 总之,免疫反应和变态反应贯穿在结核病的始终。但二者消长则取决于结核菌数量和毒力的大小以及机体抵抗力等因素。年龄、营养状况、有无全身性疾病(尤其矽肺、糖尿病、细胞免疫缺陷、先天性心脏病)等均可影响抵抗力,当菌量少、毒力弱,机体抵抗力强时,以免疫反应占优势,疾病向好转、痊愈发展;反之,以变态反应为主时,局部病变进展并迅速恶化。卡介苗是一种经处理后无毒力的牛型结号杆菌疫苗,用它接种于尚未感染结核杆菌人的(主要是新生儿)皮内,以代替初次结核杆菌感染,诱发迟发型变态反应。当再次感染结核杆菌时机体已具有获得性免疫力,这是目前预防结核病的一种有效办法。 【基本病理变化】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引起的炎症常呈慢性经过,并形成具有特征性的肉芽肿性病变。由于感染的菌量和毒力及受感染组织的特性不同,还由于机体在感染过程中不同时期免疫力和变态反应的消长,使病变十分复杂。基本病变不外是渗出、变质和增生。 1、渗出性病变当细菌数量多,机体的免疫力低和变态反应明显时,常出现渗出性病变,多发生在疾病早期或病变恶化时;好发于肺、浆膜、滑膜。脑膜的结核杆菌感染。渗出的成分主要是浆液和纤维素,早期有中性粒细胞浸润,但很快被巨噬细胞所取代,严重时还有大量红细胞漏出。渗出病变不稳定,可完全吸收,也可转变为增生为主的病变;当变态反应剧烈时,大片渗出性病变迅速坏死,转为变质为主的病变。

传染病寄生虫病

第十章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结核结节、伤寒肉芽肿、急性和慢性虫卵结节的概念、各型继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特点、艾滋病的病理特点及病理与临床护理联系。 2. 熟悉各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结核病的基本病变、原发性肺结核及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变特点、细菌性痢疾的病变及病理与临床护理联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异同。 3. 了解伤寒与狂犬病的病理特点。 二、知识要点 (一)病毒性肝炎 1. 病因及传播途径 由肝炎病毒引起,包括甲、乙、丙、丁、戊、庚等类型。甲肝和戊肝主要经消化道传播,其他类型主要经输血、注射、密切接触等传播。 2. 发病机制 不是很清楚,可能与病毒直接损伤或免疫损伤有关。 3. 基本病理变化 各型病毒性肝炎均属于以肝细胞变性、坏死为主的变质性炎。肝细胞变性坏死主要表现为: (1)肝细胞水肿和溶解坏死:肝细胞水肿表现为细胞体积增大,胞浆疏松,严重时呈气球样变;肝细胞溶解坏死可表现为点状坏死、碎片状坏死、桥接坏死和大片坏死。 (2)嗜酸性变和嗜酸性坏死:嗜酸性变是指肝细胞胞浆嗜酸性染色增强;若进一步发展,细胞死亡,形成深红色均质的圆形小体,即嗜酸性小体,称为嗜酸性坏死(实质为肝细胞的凋亡)。 4. 类型 (1)急性普通型肝炎:病变特点是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轻微(主要为散在的点状坏死)。 (2)慢性普通型肝炎:①轻度慢性肝炎:坏死轻微,有点状坏死,偶见碎片状坏死,肝小叶结构完整。②中度慢性肝炎:坏死明显,除点状、带状坏死外,

有中度碎片状坏死和特征性的桥接坏死,肝小叶有纤维间隔形成,但小叶结构大部分保留。③重度慢性肝炎:坏死广泛,有严重碎片状坏死和大范围桥接坏死,坏死区见肝细胞不规则再生,有纤维条索分割肝小叶。 (3)重型肝炎:按病程经过分为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主要病变特点是肝组织大面积坏死。 (二)结核病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原体是结核杆菌,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发病与免疫反应和变态反应有关。 2. 基本病理变化 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性变化。增生性变化中形成的结核结节为其特征性病变,是病理诊断本病的依据。 3. 基本病变转归 (1)转向愈合:通过吸收、纤维化、包裹、钙化等形式实现。 (2)转向恶化:表现为病灶扩大、溶解播散等。 4. 肺结核病 (1)原发性肺结核:初次感染结核杆菌时发生,多见于儿童。病变特点是形成原发综合征(由肺原发病灶、结核性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组成)。 (2)继发性肺结核:机体再次感染结核杆菌时发生。再次感染多为内源性。病变复杂,类型多。 1)局灶型肺结核:常为继发性肺结核开始阶段的类型。病灶多位于右肺尖下2~4cm处。 2)浸润型肺结核:是临床最常见的继发性肺结核类型,属活动性肺结核。大多由局灶型肺结核发展而来。除病灶扩大外,常以形成薄壁空洞为病变特点。 3)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以形成厚壁空洞为病变特点。晚期可发展为硬化型肺结核。 4)干酪样肺炎:表现为小叶性或大叶性干酪样坏死性肺炎,现已少见。 5)结核球:是指直径超过2cm,有纤维结缔组织包裹、孤立的、境界清楚的干酪样坏死灶。 6)结核性胸膜炎:可发生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表现为渗出性或增生

西医综合-传染病及寄生虫病模拟题

西医综合-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总分:83.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总题数:46,分数:83.00) ?A.伤寒 ?B.细菌性痢疾 ?C.阿米巴痢疾 ?D.钩体病 ?E.乙脑 (分数:1.50) (1).慢性期可发生肠道肉芽肿(分数:0.75) A. B. C. √ D. E. (2).缓解期可发生肠道出血(分数:0.75) A. √ B. C. D. E. [解释] 阿米巴痢疾慢性期可发生肠道肉芽肿:伤寒缓解期可发生肠道出血。 1.下列疾病描述中,哪项是不正确的 ?A.病毒性肝炎——增生性炎 ?B.细菌性痢疾——纤维素性炎 ?C.阿米巴痢疾——坏死性炎 ?D.伤寒——急性增生性炎 ?E.乙型脑炎——变质性炎 A. √ B. C. D. E. [解释]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是一种以肝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变质性炎。 2.中毒型细菌性痢疾脑型的表现特点是 (分数:1.50) A.突然高热、嗜睡、反复惊厥√ B.脑膜刺激征明显√ C.后期有高血压,昏迷,瞳孔大小不一,呼吸浅深不匀,节律不齐√ D.脑脊液呈浆液性脑膜炎改变√

[解释] 四项都是中毒型细菌性痢疾脑型的特点。 3.下列选项中,属于开放型肺结核病的是 ?A.局灶性肺结核病 ?B.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病 ?C.浸润型肺结核病 ?D.结核球 (分数:1.50) A. B. √ C. D. [解释] 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有以下特点:①肺内有一个或多个厚壁空洞。镜下洞壁分三层。内层为干酪样坏死物,其中有大量结核杆菌;中层为结核性肉芽组织;外层为纤维结缔组织。②同侧或对侧肺组织,特别是肺下叶可见南支气管播散引起的很多新旧不一、大小不等,病变类型不同的病灶。愈往下愈新鲜。 ③后期肺组织严重破坏,广泛纤维化、胸膜增厚并与胸壁粘连,使肺体积缩小、变形,严重影响肺功能,甚至使肺功能丧失。病变空洞与支气管相通,成为结核病的传染源,故此型义有开放性肺结核之称。后期由于肺动脉高爪而致肺源性心脏病。 4.下述哪项关于中毒性痢疾的描述是不正确的 ?A.儿童多见 ?B.肠道症状轻 ?C.多由毒力强的痢疾杆菌引起 ?D.全身症状明显 ?E.患者对细菌毒素反应强烈 (分数:1.50) A. B. C. √ D. E. [解释] 中毒性痢疾见于儿童,肠道病变一般较轻,全身巾毒症状明显,很快进入中毒性休克和呼吸衰竭,但常由毒力较低的福氏和宋氏痢疾杆菌引起。 5.关于血吸虫病的描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晚期急性虫卵结节出现多量类上皮细胞 ?B.慢性虫卵结节的虫卵内毛蚴仍存活 ?C.急性虫卵结节内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D.慢性虫卵结节内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E.肺脏内无虫卵结节形成 (分数:1.50) A. √ B. C.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