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归零准则的内涵及其实施要点

双归零准则的内涵及其实施要点
双归零准则的内涵及其实施要点

“双归零”准则的内涵及其实施要点

双五归零是两套体系的简称:

技术五归零(即针对发生的问题,从技术上按“定位准确、机理清楚、问题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的五条要求逐项落实,并形成技术归零报告或技术文件的活动)。

管理五归零(即针对发生的质量问题,从管理上按“过程清楚、责任明确、措施落实、严肃处理、完善规章”的五条要求逐项落实,并形成管理归零报告或相关文件的活动)。

航天双归零是针对发生的问题从技术和管理两个角度分别按五条要求逐项落实并

形成技术、管理归零报告或相关文件。

技术归零五条:定位准确、机理清楚、问题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

管理归零五条:过程清楚、责任明确、措施落实、严肃处理、完善规章

摘要:在追溯“双归零”准则产生背景的基础上,对“双归零”准则的内涵逐一进行了分析,在借鉴航天系统现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践的体会,提出了在实施“双归零”准则过程中,应当把握的若干要点。

关键词:双归零;军品;质量;准则;可追溯性

0 引言

“双归零”或者说是“双五条”是当前我国质量界特别是军工行业质量界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关键词,它包括“技术归零”和“管理归零”两个方面。“双归零”作为即将上升为航天系统的一项行业质量标准,它孕育于航天领域质量形势严峻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诞生于航天领域的发展陷入低谷徘徊的九十年代中期,成长于航天领域的发展走出困境并跃上蓬勃发展轨道的九十年代中后期。今天,它正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先进性和有效性,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包括航天系统在内的全国其它各个技术领域,成为规范人们质量活动的一项共同的行为准则,也是人们开展质量信息工作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活动。

1 “双归零”准则的内涵

1.1 技术归零

所谓技术归零,是指针对质量问题的技术原因进行归零。它包括“定位准确、机理清楚、问题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五条具体要求。

定位准确,是要求确定质量问题的准确部位;

机理清楚,是要求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等手段,确定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

问题复现,是要求通过试验或其它验证方法,确定问题发生的现象,验证定位的准确性和机理分析的正确性;

措施有效,是指针对发生的质量问题,制定并采取可行的纠正措施,保证产品质量问题得到解决;

举一反三,是指把发生的质量问题信息反馈给本型号、本单位和其它单位、其它型号,并采取预防措施。

1.2 管理归零

所谓管理归零,是指针对质量问题的管理原因进行归零。它包括“过程清楚、责任明确、措施落实、严肃处理、完善规章”五条具体要求。

过程清楚,是要查明问题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中查找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或漏洞;

责任明确,是要求根据质量职责,分清造成质量问题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分清责任的主次;

措施落实,是要求针对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或漏洞,制定并落实有效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确保类似问题不再发生;

严肃处理,是指对由于管理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应严肃对待,从中吸取教训,达到教育人员和改进管理工作目的。对重复性和人为责任质量问题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应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和造成的后果,按规定给予一定处罚;

完善规章,是指要针对管理上的漏洞或薄弱环节,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并加以落实,从制度上避免质量问题的发生。

这里要特别要强调的是,所谓人为责任质量问题,是指由于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等人为因素造成的质量问题。重复性质量问题,是指本单位已发生过的质量问题或各级已通报的其它型号(或单位)发生的质量问题在本单位被再次发生。

2 “双归零”准则的实施要点

“双归零”准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工程实践中,探索并总结出来的解决质量问题和管理问题的一种科学思路和程序。按现代质量观的要求,凡属质量问题都应进行归零。符合质量问题归零范围的质量问题,应按技术归零五条要求或管理归零五条要求进行归零,并完成归零报告。对既属技术归零范围,又属管理归零范围的质量问题,既要进行技术归零,又要进行管理归零。这是“双归零”准则的一般要求。在遵循一般要求的前提下,在具体运用“双归零”准则过程中,还应当把握以下5个方面的基本要点。

(1)明确职责

明确责任主体是“双归零”准则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项要求。按航天系统目前的管理分工,技术归零工作由型号指挥系统负责组织,在外场试验则由试验队长负责组

织。管理归零由责任单位的行政正职负责组织。质量问题归零的具体实施工作则由具体责任单位进行。

尽管如此,实际工作中总还存在一些难以区分责任主体的现象。对此,航天系统又明确了如下一些补充要求:当难以分清设计和生产责任时,归零工作由型号负责人确定归零单位;当难以分清系统责任时,由型号总师确定归零单位;当难以分清单位责任时,由系统技术负责人确定归零单位;当难以分清总体和系统设计责任时,由总体设计单位归零;当难以分清系统和单机设计责任时,由系统单位归零;而对于外协产品的质量问题,则由订货单位负责监督外协单位按规定归零。这些要求的明确,杜绝了责任主体的“真空”和“死角”,有效地协调并解决了相互扯皮、彼此推诿的现象。(2)区分不同的阶段和区域

“双归零”准则有特定的适用范围。从时序上看,它仅限于从初样开始到出厂交付后的使用阶段,不包括论证、预研等阶段。从空间上看,对科研、生产、试验、靶场和使用单位等不同的区域,“双归零”准则也“因地制宜”,有不同的程序和要求,而不是统得过死的“一刀切”的机械模式。例如对一些问题定位十分准确、机理非常清楚的质量问题,就不一定都一一进行问题复现;而对少数确实无法进行复现的问题,在报请上一级批准同意后,采取加强理论分析的措施予以弥补,并在归零报告中加以说明。因此,实施"双归零" 准则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要求区别对待,剪裁或补充一般程序,力求以最简的方法、最省的费用、最短的时间,实现最佳的归零效果。(3)翔实、准确地记录过程信息

“过程信息”是开展归零工作的任务来源,是实施归零工作的依据和指南,也是追溯归零效果、总结归零经验教训的原始凭证。因此,“过程信息”记录得是否翔实、完整、准确,对归零工作的最终效果至关重要。

就航天系统当前的归零工作来看,过程信息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质量问题现象(过程)描述。除了重点叙述质量问题或过程现象外,还须包括型号或系统的名称、研制阶段、生产批次、产品编号、工作状态、环境条件、任务性质,发生时间、地点,设计或生产单位等;

○2归零工作实施计划及必须的试验大纲,应包括程序、方法、责任主体、必要资源、时间要求、最终目标及必要的预案等;

○3工艺方案、分析报告、试验或验证数据及有关过程评审意见等;

○4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及其实施情况;

○5归零结果报告等。

(4)评审和确认

评审的目的主要有四个方面:归零实施方案的各方确认、归零方案的科学性、结果的有效性以及将来的可追溯性。根据有关标准要求,归零过程中如果牵涉到技术状态的更改,其中关键件、重要件和关键工序的更改,以及设计定型阶段后的归零结果,都须经顾客认可,是军品则必须经军代表认可或确认。

(5)反馈和监督

反馈工作除要对出现质量问题的型号或产品举一反三外,还应把质量问题的归零方法或措施,应用或移植到后续产品、其它产品以及其它单位中去。而监督则是为了促进归零工作的尽快施行、完备施行和有效施行。这些监督工作,除了内部监督外,还应包括政府机关的监督,如国家技术监督局的监督、航天系统的“部派代表监督”,对军品来说,更不能缺少顾客——军事代表的监督。

工程实践充分证明,以上这些要点把握住了,质量问题归零的核心和主体工作也就很好完成了。

参考资料:

1.《谈“双归零”准则的内涵及其实施要点》(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西安某军事代表室:龚源,郭涛,刘军凯);

2.《军品质量工程》龚源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

质量问题技术归零报告模版精编版

质量问题技术归零报告 模版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产品名称型号 质量问题技术归零报告 ×××××公司 二〇××年××月

产品名称型号 质量问题技术归零报告 共页 拟制: 校 对: 会 签: 审核: 审定: 批准: 军事代表:

目次

产品名称型号质量问题技术归零报告 1问题过程概述 故障现象发生时间、地点、技术状态、现象及发展过程,问题产品描述。 2问题定位 定位过程,如何层层分析、分解到质量问题发生的准确定位,定位依据、结果(零部件、元器件、原材料、软件......)。 可建立故障树、故障分析流程等。 3机理分析 过程、方法、分析结果(理论分析结果、实验结果),根据机理分析或试验过程,找出问题原因和故障模式,尽可说明主因(设计、工艺、操作、管理、器材、软件、设备、环境......)。 4问题复现 复现试验情况、结果,是否验证定位准确性和机理分析正确性,无法或不需进行复现时,应说明原因。 5措施及验证情况 所采取纠正措施的效果和实施情况,进行验证试验的结果及有效性,纠正措施在文件上的落实情况(技术文件名称、编号等)。 6举一反三 在本品、本单位范围内的举一反三和应汲取的经验、教训等。 7结论 是否完成归零,还有什么遗留问题或建议及结论意见。 8归零证明资料和清单 1、双归零问题的管理归零报告名称、编号(涉及管理归零时); 2、试验报告名称和编号; 3、验证旁证材料、名称、编号;

4、落实文件(通知单、更改令、工艺文件等)名称、编号; 5、其他证明材料名称、编号。

现代通信原理课程实验报告单极性和双极性NRZ信噪

现代通信原理课程实验报告单极性和双极性NRZ信噪

现代通信原理课程 设计报告 设计题目:单极性和双极性NRZ信噪 比和误比特率的 关系特性 专业班级:信处 姓名: 指导教师:陈爱萍老师

设计时间:2011.11.28

单极性和双极性NRZ 的信噪比与误比特率关系特性 一、设计任务与要求 利用Matlab 作图比较单极性NRZ 和双极性NRZ 的信噪比与误比特率关系特性,并计算当要求基带传输系统的误码率为10-6时所需要的信噪比。 二、设计任务分析 首先分析下二元码有如下: 单级性非归零码(NRZ (L ))属于非归零码NRZ (Not Return Zero code )在整个码元期间电平保持不变。在这种编码中用高电平和低电平(通常为零电平)分别表示二进制 信息“1”、“0”。 双极性非归零码也同单级性非归零码相同的是在整个码元期间电平保持不变,但它用正电平,负电平分别表示“1”,“0”. 对于单极性NRZ 码,设对应0和1信息时其幅度分别为0和A ,无码间干 扰时,接收滤波器的输出信号 或 。若接 收判决门限为d ,即若 ,判定信号幅度为A ;若 判定信号幅度为0。 当发送信号为0时,叠加高斯噪声后接收波形幅度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发送信号为1时,叠加高斯噪声后的接收波形幅度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若噪声幅度过大,就会造成接收端的误判,误判概率为 总误判概率为 ,通常 ,采用 作为判决电平是最佳的,此时的误比特率为 ,噪声功率为 ,所以有: ,所以 。 流程图: )2220()2r p r σπσ-=())2221()2r A p r σπσ --=()()22212d r A b p dr σπσ--=?0011b b b p p p p p =+0112p p ==2A 2212x b d p dx Q σσπ+∞-??== ????22 S A =2N σ =2b p Q S N =24S A =b p Q S N =()()r KT A n KT =+()()r KT n KT =r d > r d <

质量问题归零管理制度

编制: 审核: 批准: 颁布日期: 2019 年01 月 10 日实施日期: 2019 年 01 月15日

前言 本制度规定了我院质量问题归零的具体办法,描述了质量问题技术归零和管理归零的术语和定义,报告编写要求,归零范围,评审工作程序。是院质量管理体系的三级文件,是我院质量问题归零工作的执行文件。 本制度修改采用QJ3183-2003 航天产品质量问题归零实施指南。 本制度由质量管理处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制度起草部门:质量管理处。 本制度主要起草人:

质量问题归零管理制度 1范围 本制度规定了产品质量问题技术归零和管理归零的实施要求。 本制度适用于产品从初样开始各阶段的质量问题技术归零和管理归零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Q/HBY·GZ 7.5.7产品出厂质量评审管理制度 Q/HBY·CX 6.5质量信息控制程序 Q/HBY·CX8.5.2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3 术语和定义 3.1 质量问题归零术语 3.1.1 质量问题归零 对在设计、生产、试验、服务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从技术上、管理上分析产生的原因、机理,并采取纠正措施、预防措施,以避免重复发生的活动。 3.2 技术归零术语 3.2.1 技术归零 针对发生的质量问题,从技术上按“定位准确、机理清楚、问题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的五条逐项落实,并形成技术归零报告或技术文件的活动。 3.2.2 定位准确 确定质量问题发生的准确部位。 3.2.3机理清楚 通过理论分析或试验等手段,确定质量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 3.2.4 问题复现 通过试验或其它验证方法,再现或确认质量问题发生的现象,验证定位的准确性和机理分析的正确性。 3.2.5 措施有效 针对发生的质量问题,采取纠正措施,经过验证,确保质量问题得到解决。 3.2.6 举一反三

不归零编码

在传送分组时,USB应用了NRZI编码方式。 信号电平的一次反转代表1,电平不变化表示0,并且在表示完一个码元后,电压不需回到0 不归零制编码是效率最高的编码 缺点是存在发送方和接收方的同步问题 单极性不归零码,无电压(也就是元电流)用来表示"0",而恒定的正电压用来表示"1"。每一个码元时间的中间点是采样时间,判决门限为半幅度电平(即 0.5)。也就是说接收信号的值在0.5与1.0之间,就判为"1"码,如果在O与0.5之间就判为"0"码。每秒钟发送的二进制码元数称为"码速"。 双极性不归零码,"1"码和"0"码都有电流,但是"1"码是正电流,"0"码是负电流,正和负的幅度相等,故称为双极性码。此时的判决门限为零电平,接收端使用零判决器或正负判决器,接收信号的值若在零电平以上为正,判为"1"码;若在零电平以下为负,判为"0"码。 以上两种编码,都是在一个码元的全部时间内发出或不发出电流(单极性),以及发出正电流或负电流(双极性)。每一位编码占用了全部码元的宽度,故这两种编码都属于全宽码,也称作不归零码NRZ (Non Return Zero)。如果重复发送"1"码,势必要连续发送正电流;如果重复发送"0"码,势必要连续不送电流或连续发送负电流,这样使某一位码元与其下一位码元之间没有间隙,不易区分识别。归零码可以改善这种状况。 RZ,NRZ与NRZI编码解释 RZ 编码(Return-to-zero Code),即归零编码。 在RZ 编码中,正电平代表逻辑1,负电平代表逻辑0,并且,每传输完一位数据,信号返回到零电平, 也就是说,信号线上会出现 3 种电平:正电平、负电平、零电平: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一、内容: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赫茨伯格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保健从人的环境 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 预防性的。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当 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 意。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 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 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 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按照赫茨伯格的意见,管理当局应该认识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过它一旦使不满意中和以后,就不能产生更积极的效果。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人们有更好的工作成绩。 二、影响个人与组织的激励问题的因素: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导致满意的因素与 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因素是有区别的,人们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往往是与外界环境相关联的,因 素改善了,只能消除不满意,但不能使员工变的非常满意,也不一定对职工有激励作用。而 使人们感到满意的因素往往是与工作本身相关联的,这些因素改善了,能够提高满意度,激 励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生产率。 三、解决方案:1?激励与保健因素对人行为的影响是不同的,要调动和维持员工的积极性,首先注 意保健因素,作好与之有关的工作。防止产生不满情绪。即为组织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是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前提。 2.还要注意激励因素,只有激 励元素才会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感,激发工作积极性。管理者 应提高组织员工工作的满意度、成就感,满足其受到尊敬、得到个人发展的需要。 3?对员工的评价必须是全面的和系统的,从而使他们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和上进心,不断地促进企 业的发展和进步。 4.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进行有效的整合。必须制定出一套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奖励系统。 这样,员工才会感觉自己是企业的主人,而不仅仅是领取报酬的人,才能激发员工更大的工作热情。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一、内容: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弗鲁姆的期望公式和期望模式: 1.期望公式:弗鲁姆 认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在尚未实现时,表现为一种期 望,这时目标反过来对个人的动机又是一种激发的力量,而这个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 (效价)和期望概率(期望值)的乘积。M=VE.M表示激 发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V表示目标价值(效价),这 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他个人需要的价值。同一目标,由于各个人所处 的环境不同,需求不同,其需要的目标价值也就不同。同一个目标对每一个人可能有三种效 价:正、零、负。效价越高,激励力量就越大。某一客体如金钱、地位、汽车等,如果个体不喜欢、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也称激励——保健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Herzberg)提出来的。赫茨伯格曾获得纽约市立学院的学土学位和匹兹堡大学的博士学位,以后在美国和其他三十多个国家从事管理教育和管理咨询工作,是犹他大学的特级管理教授。他的主要着作有:《工作的激励因素》(1959,与伯纳德·莫斯纳、巴巴拉·斯奈德曼合着)、《工作与人性》(1966)、《管理的选择:是更有效还是更有人性》(1976)。双因素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50年代末期,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企业调查中发现,职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大多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有关。这些因素的改善可以预防或消除职工的不满,但不能直接起到激励的作用,故称为保健因素。属于保健因素的有公司政策与管理、监督、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金、地位、工作安定等。与此相反,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主要与工作内容或工作成果有关,这些因素的改善可以使职工获得满足感,产生强大而持久的激励作用,所以称为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只有?“激励因素”具备了,才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从这个意义出发,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按照赫茨伯格的意见,管理当局应该认识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过它一旦使不满意中和以后,就不能产生更积极的效果。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人们有更好的工作成绩。 赫茨伯格在企业调查中还发现,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都有若干重叠现象,如赏识属于激励因素,基本上起积极作用;但当没有受到赏识时,又可能起消极作用,这时又表现为保健因素。工资是保健因素,但有时也能产生使职工满意的结果。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有相似之处。他提出的保健因素相当于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等较低级的需要;激励因素则相当于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较高级的需要。当然,他们的具体分析和解释是不同的。但是,这两种理论都没有把“个人需要的满足”同“组织目标的达到”?这两点联系起来。

质量问题归零管理规定

质量问题归零管理规定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前言 本制度规定了我院质量问题归零的具体办法,描述了质量问题技术归零和管理归零的术语和定义,报告编写要求,归零范围,评审工作程序。是院质量管理体系的三级文件,是我院质量问题归零工作的执行文件。 本制度修改采用QJ3183-2003 航天产品质量问题归零实施指南。 本制度由质量管理处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制度起草部门:质量管理处。 本制度主要起草人:唐桂云。

质量问题归零管理制度 1范围 本制度规定了产品质量问题技术归零和管理归零的实施要求。 本制度适用于产品从初样开始各阶段的质量问题技术归零和管理归零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Q/HBY·GZ 7.5.7产品出厂质量评审管理制度 Q/HBY·CX 质量信息控制程序 Q/HBY·CX8.5.2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3 术语和定义 质量问题归零术语 3.1.1 质量问题归零 对在设计、生产、试验、服务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从技术上、管理上分析产生的原因、机理,并采取纠正措施、预防措施,以避免重复发生的活动。 技术归零术语 3.2.1 技术归零 针对发生的质量问题,从技术上按“定位准确、机理清楚、问题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的五条逐项落实,并形成技术归零报告或技术文件的活动。 3.2.2 定位准确 确定质量问题发生的准确部位。

3.2.3机理清楚 通过理论分析或试验等手段,确定质量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 3.2.4 问题复现 通过试验或其它验证方法,再现或确认质量问题发生的现象,验证定位的准确性和机理分析的正确性。 3.2.5 措施有效 针对发生的质量问题,采取纠正措施,经过验证,确保质量问题得到解决。 3.2.6 举一反三 把质量问题信息反馈给本单位并通过其它型号,检查有无可能发生类似模式或机理的问题,并采取预防措施。 管理归零术语 3.3.1 管理归零 针对发生的质量问题,从管理上按“过程清楚、责任明确、措施落实、严肃处理、完善规章”的五条要求逐项落实,并形成管理归零报告和相关文件的活动。 3.3.2 过程清楚 查明质量问题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从中查找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或漏洞。 3.3.3 责任明确 根据职责分清造成质量问题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分清责任的主次和大小。3.3.4 措施落实 针对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或漏洞,制定并落实有效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3.3.5 严肃处理

基于GUI的数字基带传输码型仿真—采用Miller码、CMI码、双极性归零码、双极性不归零码

《通信原理》 CDIO项目设计总结报告 项目名称:基于GUI的数字基带传输码型仿真—采用 Miller码、CMI码、双极性归零码、双极性不归 零码 班级:班 学号: 姓名: 年月日

目录 目录 1.项目目的与要求 (3) 1.1项目目的3 1.2项目要求3 2.项目设计 (3) 2.1项目分析3 2.1.1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3 2.1.2 miller码4 2.1.3 CMI码4 2.1.4 双极性归零码4 2.1.5 双极性不归零码5 2.2 设计实现过程5 2.2.1 数字基带系统的实现5 2.2.2 miller码的实现5 2.2.3 CMI码的实现6 2.2.4 双极性归零码的实现6 2.2.5 双极性不归零码的实现7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7 2.3.1 数字基带信号和miller码的对比:8 2.3.2 数字基带信号和CMI码的对比8 2.3.3 数字基带信号和双极性归零码的对比9 2.3.4 数字基带信号和双极性不归零码的对比10 3. 项目总结 (11) 4. 参考文献 (11)

1.项目目的与要求 1.1项目目的 1.对数字基带传输系统主要原理和技术进行研究,包括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Miller 码、CMI 码、双极性归零码、双极性不归零码。 2.建立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数学模型。 3.利用Matlab 编写基于GUI 的数字基带传输码型程序。 4.对系统进行仿真、分析。 5.观察并记录信息码波形和传输码的波形,并进行分析。 1.2项目要求 1.建立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数学模型。 2.利用Matlab 编写基于GUI 的数字基带传输码型程序。 3.对通信系统进行时间流上的仿真,得到仿真结果。 4.将仿真结果与理论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2.项目设计 2.1项目分析 2.1.1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组成如下图所示,它主要由信道信号形成器、信道、接受滤波器和抽样判决器。 G T (ω) C (ω)G R (ω)y (t )〔d 〕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激励因素一保健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又称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曾获得纽约市立学院的学土学位和匹兹堡大学的博士学位,以后在美国和其他三十多个国家从事管理教育和管理咨询工作,是犹他大学的特级管理教授。他的主要著作有:《工作的激励因素》(1959,与伯纳德·莫斯纳、巴巴拉·斯奈德曼合著)、《工作与人性》(1966)、《管理的选择:是更有效还是更有人性》(1976)。双因素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20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从这个意义出发,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按照赫茨伯格的意见,管理当局应该认识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过它一旦使不满意中和以后,就不能产生更积极的效果。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人们有更好的工作成绩。 赫茨伯格及其同事以后又对各种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的工业组织进行了多次 调查,他们发现,由于调查对象和条件的不同,各种因素的归属有些差别,但总

质量问题归零管理制度汇编

质量问题归零管理制度 文件编号: 编制: 审核: 批准: 日期:

前言 本制度规定了我公司质量问题归零的具体办法,描述了质量问题技术归零和管理归零的术语和定义、报告编写要求、归零围、评审工作程序。旨在导入和学习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细化和增强质量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三级文件,是公司质量问题归零工作的执行文件。 本制度由质量部提出并归口管理。

1.围 本制度规定了产品质量问题技术归零和管理归零的实施要求。 本制度适用于产品从初样开始至各阶段的质量问题技术归零和管理归零工作。 2.规性引用标准和文件 2.1.GB/T 19001-2016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2.2.GJB9001C-2017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2.3.GB/T 19000-2016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2.4.公司《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 3.术语和定义 3.1.质量问题归零术语 3.1.1.质量问题归零 对在设计、生产、试验、检验、服务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从技术上、管理上分析产生的原因、机理,并采取纠正措施、预防措施,以避免重复发生的活动。 3.2.技术归零术语 3.2.1.技术归零 针对发生的质量问题,从技术上按“定位准确、机理清楚、问题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的五条要求逐项落实,并形成技术归零报告或技术文件的活动。 3.2.2.定位准确 确定质量问题发生的准确部位。

3.2.3.机理清楚 通过理论分析或试验等手段,确定质量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 3.2. 4.问题复现 通过试验或其他验证方法,再现或确认质量问题发生的现象,验证定位的准确性和机理分析的正确性。 3.2.5.措施有效 针对发生的质量问题,采取纠正措施,经过验证,确保质量问题得到解决。 3.2.6.举一反三 把质量问题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并扩展到其他型号的产品,检查有无可能发生类似情况或机理的问题,并采取预防措施。 3.3.管理归零术语 3.3.1.管理归零 针对发生的质量问题,从管理上按“过程清楚、责任明确、措施落实、严肃处理、完善规章”的五条要求逐项落实,并形成管理归零报告和相关文件的活动。 3.3.2.过程清楚 查明质量问题发生的全过程,从中查找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或漏洞。 3.3.3.责任明确 根据职责,分清造成质量问题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分清责任的主次和大小。 3.3. 4.措施落实

基于GUI的数字基带传输码型仿真—采用Miller码CMI码双极性归零码双极性不归零码

基于G U I的数字基带传输码型仿真—采用 M i l l e r码C M I码双极性归零码双极性不归零 码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通信原理》 CDIO项目设计总结报告 项目名称:基于GUI的数字基带传输码型仿真—采用 Miller码、CMI码、双极性归零码、双极性不 归零码 班级:班 学号: 姓名: 年月日

目录目录

1.项目目的与要求 项目目的 1.对数字基带传输系统主要原理和技术进行研究,包括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Miller码、CMI码、双极性归零码、双极性不归零码。 2.建立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数学模型。 3.利用Matlab编写基于GUI的数字基带传输码型程序。 4.对系统进行仿真、分析。 5.观察并记录信息码波形和传输码的波形,并进行分析。 项目要求 1.建立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数学模型。 2.利用Matlab编写基于GUI的数字基带传输码型程序。 3.对通信系统进行时间流上的仿真,得到仿真结果。 4.将仿真结果与理论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2.项目设计 项目分析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组成如下图所示,它主要由信道信号形成器、信道、接受滤波器和抽样判决器。

其中各部分的作用如下: 脉冲形成器:基带传输系统的输入是由终端设备或编码器产生的脉冲序列,脉冲形成器的作用就是形成适合信道传输的基带信号,主要是通过码型变换和波形变换来实现的,其目的是与信道匹配,便于传输,减小码间串扰,利于同步提取和抽样判决。 信道:它是允许基带信号通过的煤质。信道的传输特性通常不满足无失真传输条件,另外信道还会进入噪声。 接受滤波器:它的主要作用是滤除带外噪声,对信道特性均衡,使输出的基带波形有利于抽样判决。 抽样判决器:它是在传输特性不理想及噪声背景下,在规定时刻(由位定时脉冲控制)对接受滤波器的输出波形进行抽样判决,以恢复或再生基带信号。 miller码 密勒码又称为延迟调制码,是双相码的一种变形。编码规则如下:“1”码用码元间隔中心点出现越变来表示,即用10或01表示。“0”码有两种情况:对原始符号“0”则分成单个“0”还是连续“0”予以不同处理,单个“0”时,在码元边界处电平不跃变,在码元中间点电平也不跃变;对于连续“0”,则使连续两个“0”的边界处发生电平跃变,即“00”与“11”交替。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异同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又叫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也叫“双因素激励理论”。 赫茨伯格通过考察一群会计师和工程师的工作满意感与生产率的关系,通过半有组织性的采访,他积累了影响这些人员对其工作感情的各种因素的资料,表明了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因素。 第一类因素是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这些因素涉及对工作的积极感情,又和工作本身的内容有关。这些积极感情和个人过去的成就,被人认可以及担负过的责任有关,它们的基础在于工作环境中持久的而不是短暂的成就。 第二类因素是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和管理、技术监督、薪水、工作条件以及人际关系等。这些因素涉及工作的消极因素,也与工作的氛围和环境有关。也就是说,对工作和工作本身而言,这些因素是外在的,而激励因素是内在的,或者说是与工作相联系的内在因素。从某种不同的角度来看,外在因素主要取决于正式组织(例如薪水、公司政策和制度)。只有公司承认高绩效时,它们才是相应的报酬。而诸如出色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之类的内在因素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个人的内心活动,组织政策只能产生间接的影响。例如,组织只有通过确定出色绩效的标准,才可能影响个人,使他们认为已经相当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尽管激励因素通常是与个人对他们的工作积极感情相联系,但有时也涉及消极感情。而保健因素却几乎与积极感情无关,只会带来精神沮丧、脱离组织、缺勤等结果。下图阐述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如图所示,成就的出现在令人满意的工作经历中超过40%,而在令人不满意的工作经历中则少于10%。赫茨伯格的理论认为,满意和不满意并非共存于单一的连续体中,而是截然分开的,这种双重的连续体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同时感到满意和不满意,它还暗示着工作条件和薪金等保健因素并不能影响人们对工作的满意程度,而只能影响对工作的不满意的程度。 相似他提出的保健因素相当于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等较低 级的需要;激励因素则相当于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较高级的需要。当然,他们的具体分析和解释是不同的。但是,这两种理论都没有把“个人需要的满足”同“组织目标的达到” 这两点联系起来。 马斯洛理论中低层次的需要,相当于保健因素,而高层次的需要相似于激励因素 区别:1、二者都是论及人性需求,但马的需求层次理论比较系统,赫的理论在其中 作了部分的细化 2、双因素理论是针对满足的目标而言的。保健因素是满足人的对外部条件的要求;激励因素是满足人们对工作本身的要求。前者为间接满足,可以使人受到内在激励;后者为直接满足,可以使人受到内在激励。因此,双因素理论认为,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要在“满足”二字上下工夫。从某种不同的角度来看,外在因素主要取决于正式组织(例如薪水、公司政策和制度)。只有公司承认高绩效时,它们才是相应的报酬。而诸如出色地完成任务

质量问题归零管理制度

前言 本制度规定了我院质量问题归零的具体办法,描述了质量问题技术归零和管理归零的术语和定义,报告编写要求,归零范围,评审工作程序。是院质量管理体系的三级文件,是我院质量问题归零工作的执行文件。 本制度修改采用QJ3183-2003 航天产品质量问题归零实施指南。 本制度由质量管理处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制度起草部门:质量管理处。 本制度主要起草人:唐桂云。

质量问题归零管理制度 1范围 本制度规定了产品质量问题技术归零和管理归零的实施要求。 本制度适用于产品从初样开始各阶段的质量问题技术归零和管理归零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Q/HBY·GZ 7.5.7产品出厂质量评审管理制度 Q/HBY·CX 6.5质量信息控制程序 Q/HBY·CX8.5.2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3 术语和定义 3.1 质量问题归零术语 3.1.1 质量问题归零 对在设计、生产、试验、服务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从技术上、管理上分析产生的原因、机理,并采取纠正措施、预防措施,以避免重复发生的活动。 3.2 技术归零术语 3.2.1 技术归零 针对发生的质量问题,从技术上按“定位准确、机理清楚、问题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的五条逐项落实,并形成技术归零报告或技术文件的活动。 3.2.2 定位准确 确定质量问题发生的准确部位。 3.2.3机理清楚 通过理论分析或试验等手段,确定质量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 3.2.4 问题复现 通过试验或其它验证方法,再现或确认质量问题发生的现象,验证定位的准确性和机理分析的正确性。 3.2.5 措施有效 针对发生的质量问题,采取纠正措施,经过验证,确保质量问题得到解决。 3.2.6 举一反三 把质量问题信息反馈给本单位并通过其它型号,检查有无可能发生类似模式或机理的问题,并采取预防措施。 3.3 管理归零术语 3.3.1 管理归零 针对发生的质量问题,从管理上按“过程清楚、责任明确、措施落实、严肃处理、完善规章”的五条要求逐项落实,并形成管理归零报告和相关文件的活动。 3.3.2 过程清楚 查明质量问题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从中查找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或漏洞。 3.3.3 责任明确 根据职责分清造成质量问题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分清责任的主次和大小。 3.3.4 措施落实 针对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或漏洞,制定并落实有效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3.3.5 严肃处理 对由于管理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应严肃对待,从中吸取教训,达到教育人员和改进管理工作的目的。对重复性和人为责任质量问题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应根据情节和后果,按规定给予处罚。 3.3.6 完善规章 针对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或漏洞,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并加以落实,从规章制度上避免质量问题的发生。 3.3.7 重复性质量问题 本院已发生过的质量问题或各级已通报过的其它型号已发生的质量问题,在本院再次发生。

实验二码型变换实验

实验二码型变换实验 【实验目的】使学生了解双极性不归零码、单极性归零码、双极性归零码以及曼彻斯特码的编码原理;能够通过MATLAB产生相应的编码;比较四种编码之间的区别。 【实验器材】装有MATLAB软件的计算机一台 【实验原理】 1. 使用MATLAB 函数wave_gen 来产生代表二进制序列的波形,函数wave_gen 的格式 是: wave_gen(二进制码元,‘码型’,Rb) 此处二进制码元指的是打算编码的序列;码型可以通过help wave_gen命令进行查看; Rb 是二进制码元速率,单位为比特/秒(bps)。 2.命令help wave_gen可以查看码型的种类。 'unipolar_nrz' 'unipolar_rz' 'polar_nrz' 'polar_rz' 'bipolar_nrz' 'bipolar_rz' 'manchester' 'triangle' 'nyquist' 'duobinary' 'mod_duobinary' 其中'unipolar_nrz'为单极性不归零码;'unipolar_rz'为单极性归零码;'polar_nrz'和 'polar_rz'分别为双极性不归零码和双极性归零码;'manchester'为曼彻斯特编码; 3.waveplot(x)为波形产生函数,显示编码后的波形; 【实验内容与步骤】 1、路径设置成指向comm2文件夹; 2、产生如下的二进制序列: >> b = [1 0 1 0 1 1]; 使用Rb=1000bps 的单极性不归零码产生代表b的波形且显示波形x,填写图2-1: >> x = wave_gen(b,‘unipolar_nrz’,1000); >> waveplot(x) (2)用如下码型重复步骤(1)(提示:可以键入“help wave_gen”来获取帮助), 并做出相应的记录: a 双极性不归零码 b 单极性归零码 c 双极性归零码 d 曼彻斯特码(manchester) 【实验现象记录】 1)输入命令:x = wave_gen(b,‘unipolar_nrz’,1000);waveplot(x); 产生的单极性不归零码 的波形,并记录; 2)输入命令:x = wave_gen(b,‘unipolar_rz’,1000); waveplot(x); 产生的单极性归零码的 波形,并记录; 3)输入命令:x = wave_gen(b,‘polar_n rz’,1000);waveplot(x); 产生的双极性不归零码的 波形,并记录; 4)输入命令:x = wave_gen(b,‘polar_rz’,1000);waveplot(x); 产生的双极性归零码的波 形,并记录; 5)输入命令:x = wave_gen(b,‘unipolar_nrz’,1000);waveplot(x); 产生的曼彻斯特编码的 波形,并记录。 【现象分析】 通过实验,对比单极性归零信号、单极性不归零信号、双极性归零信号、双极性不归零信号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异同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又叫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也叫“双因素激励理论”。 赫茨伯格通过考察一群会计师和工程师的工作满意感与生产率的关系,通过半有组织性的采访,他积累了影响这些人员对其工作感情的各种因素的资料,表明了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因素。 第一类因素是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这些因素涉及对工作的积极感情,又和工作本身的内容有关。这些积极感情和个人过去的成就,被人认可以及担负过的责任有关,它们的基础在于工作环境中持久的而不是短暂的成就。 第二类因素是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和管理、技术监督、薪水、工作条件以及人际关系等。这些因素涉及工作的消极因素,也与工作的氛围和环境有关。也就是说,对工作和工作本身而言,这些因素是外在的,而激励因素是内在的,或者说是与工作相联系的内在因素。 从某种不同的角度来看,外在因素主要取决于正式组织(例如薪水、公司政策和制度)。只有公司承认高绩效时,它们才是相应的报酬。而诸如出色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之类的内在因素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个人的内心活动,组织政策只能产生间接的影响。例如,组织只有通过确定出色绩效的标准,才可能影响个人,使他们认为已经相当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尽管激励因素通常是与个人对他们的工作积极感情相联系,但有时也涉及消极感情。而保健因素却几乎与积极感情无关,只会带来精神沮丧、脱离组织、缺勤等结果。下图阐述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如图所示,成就的出现在令人满意的工作经历中超过40%,而在令人不满意的工作经历中则少于10%。赫茨伯格的理论认为,满意和不满意并非共存于单一的连续体中,而是截然分开的,这种双重的连续体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同时感到满意和不满意,它还暗示着工作条件和薪金等保健因素并不能影响人们对工作的满意程度,而只能影响对工作的不满意的程度。 相似他提出的保健因素相当于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等较低级的需要;激励因素则相当于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较高级的需要。当然,他们的具体分析和解释是不同的。但是,这两种理论都没有把“个人需要的满足”同“组织目标的达到” 这两点联系起来。 马斯洛理论中低层次的需要,相当于保健因素,而高层次的需要相似于激励因素

通信原理通信原理报告(单极性不归零码))

数字基带信号实验 一、实验目的: 学会利用MATLAB软件对数字基带信号的仿真。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 能力和编程能力,为日后从事通信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内容:利用MATLAB软件编写数字基带信号程序,进一步加强对数字基 带信号的理解。 (1)单极性不归零数字基带信号 (2)双极性不归零数字基带信号 三、程序和实验结果: (1) 单极性不归零数字基带信号程序 function y=snrz(x) %±?oˉêyêμ????ê?è?μ?ò????t????′ú??±à?a?àó|μ?μ¥??D?·?1éá???ê?3? %ê?è?x?a?t??????£?ê?3?y?a±à3?μ?μ¥??D?·?1éá??? t0=300; t=0:1/t0:length(x); for i=1:length(x) if(x(i)==1) %è?1?D??¢?a1 for j=1:t0 %?????a??ó|μ?μ??μè?1 y((i-1)*t0+j)=1; end else for j=1:t0 y((i-1)*t0+j)=0; %·′??£?D??¢?a0£??????a??ó|μ?μ??μè?0 end end end y=[y,x(i)];%?aá??-í?£?×¢òaòa??yDòáD?óé?×?oóò??? M=max(y); m=min(y); subplot(2,1,1) plot(t,y);grid on; axis([0,i,m-0.1,M+0.1]); title('1 0 0 1 1 0 0 0 0 1 0 1'); (2) 双极性不归零数字基带信号 四、实验结果分析:

质量问题归零实施细则精编版

关于印发《公司质量问题归零实施细则》 的通知 为使我公司产品在研制、生产、试验、使用过程中发生的质量问题(含故障,下同)按航天工业总公司关于质量问题归零的“双五条”标准真正实现归零,并使归零工作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切实提高公司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质量问题归零“双五条”标准的含义 (一)质量问题在技术上归零的“五条”标准的含义 1.定位准确 “定位准确”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对在产品研制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质量问题,要准确确定发生问题的部位。 2.机理清楚 “机理清楚”是指质量问题一旦定位后,要通过试验和理论分析等各种手段,弄清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和机理。 3.问题复现 “问题复现”是指在“定位准确”、“机理清楚”的基础上,通过模拟试验、仿真试验或其它试验方法,复现问题发生的现象,从而验证定位的准确性和机理分析的正确性。 4.措施有效 “措施有效”是指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机理,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具体可行的纠正措施及实施计划,措施要经过验证有效。 5.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是指把发生的质量问题的信息反馈给本单位、本系统、本型号和其它单位、其它系统、其它型号,从而防止同类事件的重复发生。 “定位准确、机理清楚、问题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这五条要求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它是指导质量问题技术归零工作的总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二)质量问题在管理上归零的“五条”标准的含义 1.过程清楚 “过程清楚”就是查明质量问题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有关的每一个环节中,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查找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和漏洞。这是管理归零工作的基础,要做到实事求是、事实过程准确。 2.责任明确 “责任明确”就是在“过程清楚”的基础上,分清造成质量问题各环节和有关部门及人员应承担

数字信号处理--简答题

简答题(为考虑全面性,这里写的比较详细) 1、请简述单极性非归零(NRZ)码与单极性归零(RZ)码的编码原理及各自特点。 答:单极性非归零(NRZ )码是指在表示一个码元时,二进制符号“1”和“0” 分别对应基带信号的正电平和零电平,在整个码元持续时间内,电平保持不变,如图4-1(a)所示。 单极性NRZ 码具有如下特点: (1 )发送能量大,有利于提高接收端信噪比; (2 )在信道上占用频带较窄; (3 )有直流分量,将导致信号的失真与畸变;且由于直流分量的存在,无法使用一些交流耦合的线路和设备; (4 )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稍后将通过例题予以说明); (5 )抗噪性能差。接收单极性NRZ 码的判决电平应取“1”码电平的一半。由于信道衰减或特性随各种因素变化时,接收波形的振幅和宽度容易变化,因而判决门限不能稳定在最佳电平,使抗噪性能变坏; (6 )传输时需一端接地。 由于单极性NRZ 码的诸多缺点,基带数字信号传输中很少采用这种码型,它只适合极短距离传输。 单极性归零(RZ )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脉冲都回到零电平,即还没有到一个码元终止时刻就回到零值的码型。例如在传送“l”码时发送1个宽度小于码元持续时间的归零脉冲;在传送“0”码时不发送脉冲。脉冲宽度与码元宽度之比叫占空比,如图4-1(c)所示。 单极性RZ 码与单极性NRZ 码比较,缺点是发送能量小、占用频带宽,主要优点是可以直接提取同步信号。此优点虽不意味着单极性归零码能广泛应用到信道上传输,但它却是其它码型提取同步信号需采用的一个过渡码型。即对于适合信道传输的,但不能直接提取同步信号的码型,可先变为单极性归零码,再提取同步信号。 2、简述双极性非归零码与双极性归零码编码原理与特点 答:双极性非归零(NRZ )码是指在该编码中,“1”和“0”分别对应正、负电平,如图4-1(b)所示。其特点除与单极性NRZ 码特点(1 )、(2 )、(4 )相同外,还有以下特点: (1 )直流分量小。当二进制符号“1”、“0”等可能出现时,无直流成分; (2 )接收端判决门限为0 ,容易设置并且稳定,因此抗干扰能力强; (3 )可以在电缆等无接地线上传输。 双极性NRZ 码常在CCITT 的V 系列接口标准或RS-232 接口标准中使用。 双极性归零(RZ )码的构成原理与单极性归零码相同。“1”和“0” 在传输线路上分别用正和负脉冲表示,且相邻脉冲间必有零电平区域存在,如图4-1(d)所示。 对于双极性归零码,在接收端根据接收波形归于零电平便可知道1 比特信息已接收完毕,以便准备下一比特信息的接收。所以,在发送端不必按一定的周期发送信息。可以认为正负脉冲前沿起了启动信号的作用,后沿起了终止信号的作用。因此,可以经常保持正确的比特同步。即收发之间无需特别定时,且各符号独立地构成起止方式,此方式也叫自同步方式。 双极性归零码具有双极性非归零码的抗干扰能力强及码中不含直流成分的优点,应用比较广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