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反应堆物理分析》公式定理汇总整编

《核反应堆物理分析》公式定理汇总整编
《核反应堆物理分析》公式定理汇总整编

第1章—核反应堆物理分析

中子按能量分为三类: 快中子(E ﹥0.1 MeV),中能中子(1eV ﹤E ﹤0.1 MeV),热中子(E ﹤1eV).

共振弹性散射 A Z X + 01n → [A+1Z X]* → A Z X + 01n 势散射 A Z X + 01n → A Z X + 01n 辐射俘获是最常见的吸收反应.反应式为 A Z X + 01n → [A+1Z X]* → A+1Z X + γ

235U

裂变反应的反应式 23592U + 01n → [23692U]* → A1Z1X + A2Z2X +ν01n

微观截面 ΔI=-σIN Δx /I I I

IN x N x

σ-?-?=

=

?? 宏观截面 Σ= σN 单位体积内的原子核数 0N N A

ρ=

中子穿过x 长的路程未发生核反应,而在x 和 x+dx 之间发生首次核反应的概率

P(x)dx= e -Σ

x Σdx

核反应率定义为 R nv =∑ 单位是 中子∕m 3?s 中子通量密度

nv ?=

总的中子通量密度Φ 0

()()()n E v E dE E dE ?∞

Φ==??

平均宏观截面或平均截面为 ()()()E

E

E E dE

R

E dE

????∑∑==

Φ

?

?

辐射俘获截面和裂变截面之比称为俘获--裂变之比用α表示 f

γ

σασ=

有效裂变中子数 1f f a f γνσνσν

ησσσα

===

++ 有效增殖因数 eff k =

+系统内中子的产生率

系统内中子的总消失(吸收泄漏)率

四因子公式 s d

eff n pf k k n

εη∞ΛΛ=

=Λ k pf εη∞=

中子的不泄露概率 Λ=

+系统内中子的吸收率

系统内中子的吸收率系统内中子的泄露率

热中子利用系数 f =燃料吸收的热中子

被吸收的热中子总数

第2章-中子慢化和慢化能谱

2

11A A α-??= ?+??

在L 系中,散射中子能量分布函数 []'1

(1)(1)cos 2

c E E ααθ=

++- 能量分布函数与散射角分布函数一一对应 (')'()c c

f E E dE f d θθ→=

在C 系内碰撞后中子散射角在θc 附近d θc 内的概率:

2d 2(sin )sin d ()42

c c r r

d f d r θπθθθθ

θθπ=

==对应圆环面积球面积

能量均布定律 ()(1)dE f E E dE E

α'

''→=-

-

平均对数能降 2(1)11ln 1ln 121A A A A αξαα-+??

=+=- ?--??

当A>10时可采用以下近似 22

3

A ξ≈

+

L 系内的平均散射角余弦0μ

00

1223c c d A

π

μθθ==

?

慢化剂的慢化能力 ξ∑s 慢化比 ξ∑s /∑a 由E 0慢化到E th 所需的慢化时间t S

()th

E s s E E dE t v E λλξ?

=-

=-?

热中子平均寿命为 00

()

11

()()a d a a E t E v

E v v λ=

=

=∑∑(吸收截面满足1/v 律的介质)

中子的平均寿命 s d l t t =+ 慢化密度 0

(,)(,)()(,)s E

E

q r E dE r E f E E r E dE ?∞

''''=

∑→?

?

(,)(,)(,)(,)(,)(1)(1)E

E E

a

s s E

E E r E r E dE E E q r E dE r E r E dE E E

αα?α?αα''''

∑-''''

==∑''--?

?? 稳态无限介质内的中子慢化方程为 ()()()()()()E

t s E E E E f E E dE S E ??∞

''''∑=

∑→+?

无吸收单核素无限介质情况 ()()

()()(1)E

s t E

E E E E dE E

α

??α''∑'∑='-?

无限介质弱吸收情况

dE 内被吸收的中子数 ()()()a dq q E q E dE E dE ?=--=∑

0()exp()E a E

s dE q E S E ξ'∑=-'∑?

逃脱共振俘获概率00

()()()exp()E a

E s E q E dE p E S E ξ'∑==-'∑?

第j 个共振峰的有效共振积分 ,*() ()j

j A

E I E E dE γ

σφ≡

?

逃脱共振俘获概率i p 等于 1exp A i

A i i s s N I N p I ξξ??=-=-??∑∑??

整个共振区的有效共振积分 ()()i a E

i

I I E E dE σ??=

=∑?

热中子能谱具有麦克斯韦谱的分布形式 /1/2

3/2

2()()

n E kT n N E e E kT ππ-=

中子温度 ()

(1)a M n M S

kT T T C

ξ∑=+∑ 核反应率守恒原则,热中子平均截面为 0

()()()()()()c

c

c c E E E E E N E vdE

E N E EdE

N E vdE

N E EdE

σσσ=

=

???

?

若吸收截面a 服从“1/v”律

()(0.0253)0.0253a a E E σσ=若吸收截面不服从“1/v ”变化,须引入一个修正因子n g

(0.0253)293

1.128

a a n n

g T σσ=

第3章-中子扩散理论

菲克定律 J D φ=-?u r 3s D λ= 01s tr λλμ=- 02

3A

μ=

01()4

6z s J z ??-?=

+

∑? 001()46z s J z ???=∑?+- 01()3z z z s J J J z

φ+-

?=-=-∑? 33

s s x y z J J i J j J k grad λλ

φφ=++=-=-?u r r r r

中子数守恒(中子数平衡) (,)(S)(L)(A)V d

n r t dV dt

=--?产生率泄漏率吸收率 中子连续方程 (,)

(,)(,)(,)a n r t S r t r t divJ r t t

??=-∑-?

如果斐克定律成立,得单能中子扩散方程 21(,)

(,)(,)(,)a r t S r t D r t r t v t

????=+?-∑?

设中子通量密度不随时间变化,得稳态单能中子扩散方程 2

()()()0a D r r S r ???-∑+=

直线外推距离 tr

d 0.7104l = 扩散长度 2

20011

363(1)3(1)a tr a s a a s D L r λλλλμμ=

====∑-∑∑-

慢化长度L1 22

2

1

111112

110

1

00ln 3th a tr E D D L L E ????ξ?-∑=?-

=→=

=∑∑∑ L 21 称为中子年龄,用τth 表示, 即为慢化长度。 中子的年龄 0

()()()()()E E

s s D E dE D E dE

E d E E E E

ττξξ=

→=∑∑?

当热中子能谱按麦克斯韦谱分布时,热中子吸收截面等于

,0a a a ∑=∑ M2称为徙动面积,而M 称为徙动长度 22222

11()66

th s d M

M L r r r τ=+=+=

第4章-均匀反应堆临界理论

无外源无限平板反应堆单群扩散方程 21(,)

(,)(,)(,)a a x t D x t x t k x t t

????υ∞?=?-∑+∑?

(21)()cos cos n n n n n x A B x A x a π

φ-== 2222222

/(1)(1)1a n n n n

D l L l D L B D L B L B υυ∞∑===+++ 22

1n n k k L B ∞=+ (21)1,2,3,n n B n a

π

-==L (1)/'1

(21)(,)cos n n k t l n

n n x t A x e a π?∞

-=-??

=????

∑ 裸堆单群近似的临界条件为 122

111k k L B ∞

=

=+

稳态反应堆的中子通量密度空间分布满足波动方程 2

2

()()0g r B r ???+=

不泄漏概率 222

11a V

g

a g V

V

dV L B dV DB dV ???∑Λ===++∑+???中子吸收率中子吸收率中子泄漏率 裸堆单群近似的临界条件可写为 11k k ∞=Λ=

球形反应堆 22

2

()2()()0g d r d r B r dr r dr ???++= 有限高圆柱体反应堆 22222

(,)1(,)(,)(,)0g r z r z r z B r z r r r z

???????+++=??? 反应堆功率可表示为 ()f

f V

P E r dV ?=∑?

材料曲率

2

2

1

m k B L ∞-= 临界条件可写为 B m 2= B g 2 22

1eff g

k k L B ∞

=

+ 单群理论的修正 12211g k k M B ∞=

=+ 2

2

1m k B M

∞-= 芯部稳态单群扩散方程 (角标 c) 2

()()()0c c ac c ac c D r r k r ???∞?-∑+∑=

引入一个特征参数k 来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临界 2()()()0c c ac c ac c k D r r r k

???∞

?-∑+

∑= 反射层稳态单群扩散方程 (角标为 r ) 22

()()0r r r r k r ???-=

热中子通量密度分布不均匀系数/功率峰因子 max

1()H V

K r dV

V

??=

?

第5章分群理论 与能量相关的中子扩散方程 (,,)

n r E t t

?=--?产生率泄漏率损失率

'

'

'

'

'''0

''''

()()()

(,,)(,)()(,,)(,)(,,)(,,)()()(,)(,,)s f s s s f f S Q Q Q r E t r E f E E r E t dE r E E r E t dE Q r E t E E r E r E t dE ??χν?∞

=++=∑→=∑→=∑???产生率外源散射源裂变源

(,,)(,)(,,)(,,)divJ r E t divD r E grad r E t D r E t ??==-=-???泄漏率

a s (,)(,,)(,)(,,)(,)(,,)t r E r E t r E r E t r E r E t ???=+=∑+∑=∑损失率吸收损失率散射损失率

与能量相关的中子扩散方程

'''

0''''0

1(,,)

(,,)(,)(,,)(,)(,,)()()(,)(,,)(,,)

t s f r E t D r E t r E r E t r E E r E t dE t E E r E r E t dE S r E t ????υχν?∞∞

?=???-∑+∑→?+∑+??

稳态无外源中子扩散方程

'''''''

(,)(,)(,)(,)(,)()()(,)(,)t s f D r E r E r E r E E r E dE E E r E r E dE ???χν?∞∞

-???-∑=∑→+∑??任意系统稳态中子扩散方程

'''

''''

()

(,)(,)(,)(,)(,)()(,)(,)t s f eff

E D r E r E r E r E E r E dE E r E r E dE k χ???ν?∞

-???+∑=∑→+

∑??

在每一个能量区间对稳态中子扩散方程进行积分,可得G 个不含能量变量E 的扩散方程,

其中第g 群扩散方程为

'''

''''0

(,)(,)(,)(,)(,)(,)1()()(,)(,),1,,g

g

g

g

t s E E E f E eff

D r

E r E dE r E r E dE dE r E E r E dE E dE E r E r E dE g G

k ???χν?∞

???∞?-???+∑=∑→+

∑=??

?

??

?L

引入关于能群g 的相关物理量的定义

g 群中子通量密度

1

()(,)g g

E g E r r E dE ??-=?

g 群总截面 1

,1

(,)(,)g g

E t g t E g

r E r E dE ??-∑=

∑?

g 群扩散系数 1

1(,)(,)(,)g g

g g

E E g E E D r E r E dE

D r

E dE

??--?=

??

?

或者 1

1

(,)(,)g g

E g E g

D D r

E r E dE ??-=

?

群转移截面 ∑g’ →g '''

'''1

(,)(,)g

g

s g g E E g

dE r E E r E dE ??→??∑=

∑→?

?

散射源项

''''''

'

'

'

'

'

1

1

(,)(,)(,)(,)()g

g

g

G

G

s s g g g E E E g g dE r E E r E dE dE r E E r E dE r ???∞

→???==∑→=∑→=∑∑

∑?

??

?

g 群中子产生截面 1

()()(,)(,)g

f g f E g

E r E r E dE νν???∑=

∑?

g 群中子裂变谱 ()g

g E E dE χχ?=?

根据以上定义的物理量,得多群扩散方程

'''''

'

,1

1

()()()()()1,2,,G

G

g

g g t g g f

g g g g g g g eff

D r r r r g G

k χ???ν?→==-???+∑=∑+

=∑∑L

,,,,,x g

n

n g

x g

n n g

x a f ??

∈∈∑∑=

=∑∑L ''

''

''

''

n n

n n g n g g g

n n g ??

→∈∈→→∑∑=

∑∑∑

一侧有反射层的双区均匀反应堆 芯部双群方程

()

()21,1,,1,1,2,1,2,22,2,2,2,12,1,1()()()()()()()

c c r c c f c f c c c

eff

c c a c c c c D r r r r k D r r r ??ν?ν????→?

?-?+∑=

∑+∑??-?+∑=∑

反射层的双群方程

21,1,,1,2

2,2,2,2,12,1,()()0

()()()

r r r r r r r a r r r r D r r D r r r ?????→-?+∑=-?+∑=∑

第七章 反应性随时间的变化

核燃料中重同位素的燃耗方程

11,,1

(,)(,)((,))(,)G

i i i i a g i g i i g dN r t N r t r t N r t F dt βλσφ--==-++∑v v v v

11,,11(,)

i G

i g i g g r t γλβσφ---=??=???

∑v ,,,(,),(,)G

i i i f g i g i g i i F r t N r t γσφ''''''==∑∑v v

对于给定的燃耗区,给定的燃耗步长内,燃耗方程为

11()

()i i i i i i dN t N t N F dt

σβ--=-++ ,i a i i I σλ=+ ,,,1G

a i

a g i g g I σφ==∑ 1

1,1

i i i I γλβ---?=??

裂变产物中毒:由于裂变产物的存在,吸收中子而引起的反应性变化

P P

a a F M

a a a k k

k ρ'-∑∑-?=≈=-'∑+∑∑ 135

Xe 的产生与衰变过程:-

-

-

-

6135

135

135

135

β

β

β

β

13519.2s

6.58h

92h

2.310a

Te I Xe Cs Ba ????→???→??→????→

忽略其中半衰期短的过程,简化为:Xe

I

135135

135I Xe Cs λλ

??

→??→

135

I 和135Xe 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方程式

I I f I I ()

()dN t N t dt γφλ=∑- Xe Xe Xe f I I Xe a Xe ()()()()dN t N t N t dt

γφλλσφ=∑+-+

135

I 和

135

Xe 的平衡浓度

I f I I ()N γφ

λ∑∞=

I Xe f Xe Xe Xe a ()()N γγφλσφ

+∑∞=+ 平衡氙中毒 ()f Xe Xe Xe a a Xe

a γφ

ρλφ

σ∑∑?∞≈-=-

∑∑+ 最大氙浓度发生时间 I max I Xe Xe 1

ln 11.3h t λλλλ??=

≈??-??

149

Sm 的裂变产物链-

-

Nd 149

149

149

β

β

=0.0113

2h

54h

Nd Pm Sm γ????→??→??→ (,)40800b a n γσ=

150

Sm

平衡浓度 Pm f Pm Pm ()N γφλ∑∞=

Pm f

Sm Sm

a ()N t γσ∑= 平衡钐中毒 Sm

Sm a Pm f Sm a a

()()N σγρ∞∑

?∞=-∑∑

燃耗深度表示方法 u

()/MW d/t T

BU P t dt dW =

??

100%B F F W W α=

? kg/t B U U

W

W α= 核燃料的转换与增殖 铀-钚循环 -

-

239

239

239

(n,)

β

β

238

23min

2.3d

U U Np Pu γ???→

???→???→ 钍-钚循环 --

233

233

233

(n,)

β

β

232

22min

27d

Th Th Pa U γ???→

???→??→

第九章—核反应堆动力学

考虑缓发中子后的扩散方程为

6

2

1

1(,)(,)(,)(1)(,)(,)

a a i i i r t D r t r t k r t C r t v t φφφβφλ∞=?=?-∑+-∑+?∑r r r r r

(,)(,)(,)

i i a i i C r t k r t C r t t

βφλ∞?=∑-?r r r

反应堆点堆动力学方程

6

(1)1

()()()eff i i i

k dn t n t C t dt l βλ--=+∑ ()()()i i i i dC t k

n t C t dt l

βλ=-

61

()()()()i i i dn t t n t C t dt ρβ

λ=-=+Λ∑ ()()()1,2,....6i i

i i dC t n t C t i dt βλ=-=Λ

反应性方程

6

1i i i ωβρωωλ==Λ++∑ 61111i i i

l l l βω

ωρωωωλ==++++∑ 中子代时间Λ eff

l k Λ=

7127

012701

()(...)j t

t

t

t

j j n t n A e

A e A e n A e

ωωωω==++=∑

ρ?为正,6个负根一个正根

0.01820.01360.05980.183 1.0050 2.87555.6()[1.4460.03590.1400.06370.02050.007670.179]

t t t t t t

t

n t n e e e e e e

e

------=------

反应堆周期 1

1

T ω=

中子密度的相对变化率来定义反应堆周期 ()

n t T dn dt

=

高中物理公式定理定律知识点整理归纳

高中物理公式定理定律知识点整理归纳 高中物理公式定理定律知识点整理归纳 一、质点的运动------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 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 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 大;(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 下计算)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整理版)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赤极g g >,高伟低纬g >g ) 3、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 合,两个分力垂直时: 2 221F F F +=合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F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 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 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 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 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万有引力: (1)公式:F=G 2 2 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 N ·m 2 / kg 2 (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r 表示卫星或行星的轨道半径,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F 万=F 向 即 '4222 22mg ma r T m r m r v m r Mm G =====πω 由此可得: ①天体的质量: ,注意是被围绕天体(处于圆心处)的质量。 ②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 ,轨道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小。 2 3 24GT r M π=r GM v =

初中物理公式大全

初中物理公式大全 速度:V(m/S)v= S:路程/t:时间 重力G (N)G=mg(m:质量;g:9.8N/kg或者10N/kg ) 密度:ρ(kg/m3)ρ= m/v (m:质量;V:体积) 合力:F合(N)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 浮力:F浮(N) F浮=G物—F拉(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 浮力:F浮(N) F浮=G物(此公式只适用物体漂浮或悬浮) 浮力:F浮(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ρ液:液体的密度;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 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 F2L2 (F1:动力;L1:动力臂;F2:阻力;L2:阻力臂) 定滑轮:F=G物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G物:物体的重力;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h:物体升高的距离) 动滑轮:F= (G物+G轮)/2 S=2 h (G物:物体的重力;G轮:动滑轮的重力) 滑轮组:F= (G物+G轮)S=n h (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机械功:W (J)W=Fs (F:力;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W有=G物h 总功:W总W总=Fs 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 机械效率:η=W有/W总×100% 功率:P (w)P= w/t (W:功; t:时间) 压强p (Pa)P= F/s (F:压力; S:受力面积) 液体压强:p (Pa)P=ρgh (ρ:液体的密度;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的竖直距离】) 热量:Q (J)Q=cm△t (c:物质的比热容;m:质量;△t:温度的变化值)

高中物理公式定理定律

高中物理公式定理定律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 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初中物理公式大全(详解)

这是我在补习班蹭到的~临近中考了,希望能帮上同学们的忙。 恒定电流 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 2.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 3.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Ω?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 {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因此W=Q=UIt=I2Rt=U2t/R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 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 电阻关系(串同并反) R串=R1+R2+R3+ 1/R并=1/R1+1/R2+1/R3+ 电流关系 I总=I1=I2=I3 I并=I1+I2+I3+ 电压关系 U总=U1+U2+U3+ U总=U1=U2=U3 功率分配 P总=P1+P2+P3+ P总=P1+P2+P3+ 10.欧姆表测电阻 (1)电路组成 (2)测量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E/(r+Rg+Ro) 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x=E/(r+Rg+Ro+Rx)=E/(R中+Rx) 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3)使用方法:机械调零、选择量程、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注意挡位(倍率)}、拨off挡。 (4)注意:测量电阻时,要与原电路断开,选择量程使指针在中央附近,每次换挡要重新短接欧姆调零。 11.伏安法测电阻 电流表内接法: 电压表示数:U=UR+UA 电流表外接法: 电流表示数:I=IR+IV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高中物理公式、规律汇编表 一、力学公式 1、胡克定律: F = Kx(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G = mg(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3 、求 F 1、F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 F=F2+ F2+ 2F F COS F2F 1212 合力的方向与F1成α角: αθ F2sin tgα= F1 F1+ F2cos 注意:(1)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两个力的合力范围:?F1-F2? ≤F≤F1+F2 (3)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0或∑F x=0∑F y=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2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滑动摩擦力:f= μN 说明:a、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无关. (2 ) 静摩擦力: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O≤f静≤f m(f 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 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 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浮力:F= ρVg(注意单位) 7、万有引力:F=G m1m2 r 2 (1).适用条件(2) .G 为万有引力恒量 (3) .在天体上的应用:(M 一天体质量R 一天体半径 g 一天体表面重力 加速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Mm = m V 22 4 2 G= m(R+h) =m(R+h) (R+h)2(R+h)2T 2 b、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万有引力 - 1 -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 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 =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 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初中物理公式定律大全.

初中物理公式定律大全 物理量单位公式 名称符号名称符号 质量m 千克kg m=pv 温度t 摄氏度°C 速度v 米/秒m/s v=s/t 密度p 千克/米3 kg/m3 p=m/v 力(重力) F 牛顿(牛)N G=mg 压强P 帕斯卡(帕)Pa P=F/S 功W 焦耳(焦)J W=Fs 功率P 瓦特(瓦)w P=W/t 电流I 安培(安)A I=U/R 电压U 伏特(伏)V U=IR 电阻R 欧姆(欧)R=U/I 电功W 焦耳(焦)J W=UIt 电功率P 瓦特(瓦)w P=W/t=UI 热量Q 焦耳(焦)J Q=cm(t-t°) 比热 c 焦/(千克°C)J/(kg°C) 真空中光速3×108米/秒 g 9.8牛顿/千克 15°C空气中声速340米/秒

安全电压不高于36伏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 一、测量 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 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高中物理公式定理定律概念大全

高中物理公式定理定律概念大全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一、质点( A) (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 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参考系(A)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 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 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 三、路程和位移(A)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因此,位移的大小 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 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图2-1-1 中质点轨迹 ACB的长度是路程, AB 是位移 S。 C C B B A A 图 2-1-1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 的确切位置。比如说某人从 O点起走了 50m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四、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 的比值。即v=s/t 。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 速度的单位是( m/s)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 定义 v s/t 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 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3)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从物理含义上看,瞬时速度指某一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初中物理公式汇总大全

1 / 8 初中物理公式汇总 速度公式:t s v = 公式变形:求路程——vt s = 求时间——t=s/v 密度公式: V m = ρ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G = mg 压强公式: P=F/S 该公式:固体为主,液体也适用 改变压强大小的方法:1、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2、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液体压强公式: p =ρgh 规律:1、同一深处各个方向上压强大小相等, 2、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 3、不用液体同一深处,液体密度大的,压强也大, 浮力公式: F 浮= G 物 – F 示 F 浮= G 排=m 排g 物理量 单位 v ——速度 m/s km/h s ——路程 m km t ——时间 s h 单位换算: 1 m=10dm=102cm=103mm 1h=60min=3600 s ; 1min=60s 1 m/s =3.6 km/h 物理量 单位 G ——重力 N m ——质量 kg g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 物理量 单位 F 浮——浮力 N G 物——物体的重力 N F 示——物体浸没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N 物理量 单位 F 浮——浮力 N ρ ——密度 kg/m 3 V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m 3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G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 受到的重力 N m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 的质量 kg 单位换算:1kg=103 g 1g/cm 3=1×103kg/m 3 1m 3=106cm 3 1L=1dm 3=10-3m 3 1mL=1cm 3=10-6m 3 物理量 单位 ρ——密度 kg/m 3 g/cm 3 m ——质量 kg g V ——体积 m 3 cm 3 物理量 单位 p ——压强 Pa 或 N/m 2 ρ——液体密度 kg/m 3 h ——深度 m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面积单位换算: 1 cm 2 =10--4m 2 1 mm 2 =10--6m 2 1dm 2=10-2m 2 注意:S 是受力面积,指有受到压力作用的那部分面积 注意:深度是指液体内部 某一点到自由液面的竖直距离; 物理量 单位 p ——压强 Pa 或 N/m 2 F ——压力 N S ——受力面积 m 2

高中物理全部公式大全汇总

[转] 高中所有物理公式整理,参考下的。 超级全面的物理公式!!!很有用的说~~~(按照咱们的物理课程顺序总结的)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高中物理公式汇总一览表(全)

物理公式一览表 一、力学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而变化) 3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4、两个平衡条件: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万有引力F=km 1 m 2 /r 2 7、 牛顿第二定律: F 合 = ma 理解:(1)矢量性 (2)瞬时性 (3)独立性 (4) 同一性 8、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规律: V t = V 0 + a t S = v o t +12 a t 2 几个重要推论: (1) V t 2 - V 02 = 2as (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匀减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1s 、2s 、3s ……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 ……n 2; 在第1s 内、第 2s 内、第3s 内……第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 在第1米内、第2米内、第3米内……第n 米内的时间之比为1: ()21-:32-)……(n n --1) (6)自由落体:h =1/2gt 2 2gh =v t 2

初中物理公式总结大全(最新归纳).doc

初中物理公式汇总 s 物理量 单位 v 单位换算 : 速度公式: t v ——速度 m/s km/h s ——路程 m km 1 m=10dm=10 2cm=103mm 公式变形:求路程 —— s vt 求时间 —— t=s/v 1h=60min=3600 s ; 1min=60s t ——时间 s h 物理量 单位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G = mg G ——重力 N m ——质量 kg g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密度公式: g=9.8N/kg ;粗略计 算 时 取 物理量 单位 单位换算 : 1kg=10 3 g 浮力公式: ρ——密度 kg/m 3 g/cm 3 1g/cm 3 =1×103kg/m 3 m ——质量 kg g F 浮=G 物 –F 示 1m 3=10 6cm 3 V ——体积 m 3 cm 3 1L=1dm 3 =10-3 m 3 F 浮=G 排 =m 排 g 物理量 单位 G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 F 浮——浮力 N F 浮=ρ液 gV 排 受到的重力 N ρ ——密度 kg/m 3 m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 V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m 3 的质量 kg F 浮= G 物 g=9物理.8N/kg 量 ,粗略单计位算时取 g=10N/kg F 浮——浮力 N 提示: [ 当物体处于 漂浮 或悬浮 时 ] 压强公式: N 面积单位换算 : 物理量 G 物——物体的重力 单位 P=F/S (固体) p ——压强 Pa 或 N/m 2 注意 : S 是受力面积,指 1 cm 2 =10 --4 m 2 F ——压力 N 有受到压力作用的那部 分面积 1 mm 2 =10 --6m 2 物理量 2 单位 S ——受力面积 m 液体压强公式: p ——压强 Pa 或 N/m 2 注意 :深度是指液体内部某一点 p=ρgh ρ——液体密度 kg/m 3 到自由液面的竖直距离; h ——深度 m 杠杆的平衡条件: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 g=10N/kg 物理量 单位 F 1L 1=F 2L 2 F 1 L 2 或写成: F 2 L 1 滑轮组: F ——动力 N 1 L 1——动力臂 m F 2——阻力 N L ——阻力臂 m 2 物理量 提示 :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题时, L 1 2 的 、 L 单位只要相同即可,无须国际单位; 单位 1 F = n G 总 ( G 总=G 物+G 动) F ——动力 N G 总 ——总重 N (当不计滑轮重、绳重及摩擦时, G 总 =G 物 ) n ——承担物重、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段数 物理量 单位 s =nh s ——动力通过的距离 对于定滑轮而言: ∵ =1 ∴ F = G 物 h ——重物被提升的高度 n n ——承担物重的绳子段1数 m m s = h 对于动滑轮而言: ∵ n =2 ∴F = 2 ( G 物 +G 动) s =2 h

高中物理公式规律大全

高中物理基本规律及公式 一、力学 1、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1)速度公式:at v v +=0 (2)位移公式:202 1at t v x + = (3)速度-位移公式:ax v v 22 02=- (4)平均速度公式: 2 02t v v v v =+= (5)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 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定值,即2 aT x =? 2、胡克定律: kx F =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 3、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F ≤ F 1 +F 2 4、摩擦力公式: (1) 滑动摩擦力: f =μF N (F N 为正压力) (2) 静摩擦力: O <f 静≤f max (f max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5、物体平衡条件: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或 6、牛顿第二定律: ma F =合 或 x x ma F = y y ma F = 7、平抛运动:初速度水平,只受重力。 性质:匀变速曲线运动 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平抛速度求解:???==gt v v v y x 0 t 秒末的合速度2 2y x v v v += 速度的方向0 tan v gt v v x y = = β 平抛运动的位移:?? ? ??==2021gt y t v x t 秒末位移: 位移方向:0 2tan v gt x y == α 8、圆周运动:①线速度大小 T r t l v π2=??= ,方向在圆周上该点的切线方向. ②角速度:T t πθω2=??= ,(单位:rad/s ) ③ ωωr v v =的关系:与 ④周期T :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 T =1/f ⑤向心加速度:r T r v r a n 2 22 2?? ? ??===πω,方向总与运动方向(即v 方向)垂直. 0=合F 0=x F 0 =y F 4 22 20224 1t g t v y x S + =+=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总结

高中物理公式、规律汇编表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3 、求F 、 的合力的公式: F=θCOS F F F F 2122212++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α角: tg α=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0 或∑F x =0 ∑F y =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ρVg (注意单位) α F 2 F F 1 θ

重点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新版)

重点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新版)

————————————————————————————————作者:————————————————————————————————日期: 2

第 3 页 共 14 页 高中物理公式汇编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 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3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 F=θCOS F F F F 212 22 12++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α角: tg α= F F F 212sin cos θθ +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0 或∑F x =0 ∑F y =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ρVg (注意单位) 7、 万有引力: F=G m m r 12 2 (1). 适用条件 (2) .G 为万有引力恒量 αF F F θ

初中物理所有公式

初中物理所有公式 分享 首次分享者:山鹰已被分享4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 初中物理所有公式 中学所要掌握的所有物理公式 满意答案: 初中所有物理公式 速度:v=s/t 密度:ρ=m/v 重力:G=mg m:质量 g:9.8N/kg或者10N/kg 压强:P=F/s(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 浮力:F浮=G排=ρ液gV排 漂浮悬浮时:F浮=G物 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功:W=FS 或W=Gh(克服重力) 功率:P=W/t=Fv 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Gh/FS绳=G/Fn(n为动滑轮的绳子段数) 热量:Q=cm△t 热值:Q=mq 欧姆定律:I=U/R 焦耳定律:Q=(I^2)Rt=[(U^2)/R]t=UIt=Pt(后三个公式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合力F合(N)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 浮力F浮 F浮=G物—F F:测力计的拉力 浮力F浮 F浮=G物此公式只适用物体漂浮或悬浮 浮力F浮 F浮=G排=m排g=ρ液gV排 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 ρ液:液体的密度 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 (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F2L2 F1:动力 L1:动力臂F2:阻力 L2:阻力臂 定滑轮 F=G物 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G物:物体的重力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h:物体升高的距离 动滑轮 F= (G物+G轮)/2 S=2h G物:物体的重力 G轮:动滑轮的重力 滑轮组 F= (G物+G轮)/n S=nh 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机械功W

高中物理公式定理定律概念大全

高中物理公式定理定律概念大全 必修一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一、质点(A ) (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参考系(A )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 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 三、路程和位移(A )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图2-1-1中质点轨迹ACB 的长度是路程,AB 是位移S 。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置。比如说某人从O 点起走了50m 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四、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 )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 的比值。即v=s/t 。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 )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v =s/t 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 A B C A B C 图2-1-1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新版)-高一所有物理公式整理

高中物理公式汇编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 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3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 F=θCOS F F F F 212 22 12++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角: tg = F F F 212sin cos θ θ +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F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0 或F x =0 F y =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 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Vg (注意单位) 7、 万有引力: F=G m m r 12 2 (1). 适用条件 (2) .G 为万有引力恒量 α F 2 F F 1 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