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分析教案

八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分析教案
八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分析教案

课题:20.1.1 平均数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灵活应用一组数据平均水平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对“权”的理解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问题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如下:

应试者听说读写

甲85 78 85 73

乙73 80 82 83

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计算两名应试者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学生思考、讨论解答,教师更正

解:1、甲的平均成绩=《85+78+85+73>/4=80.25

乙的平均成绩=《73+80+82+83>/4=79.5

因为..的平均成绩比..的高,所以应该录取...。

2、甲的平均成绩=.......................................

乙的平均成绩=.....................................?

因为..的平均成绩比..的高,所以应该录取...。

二、合作探究:

1、议一议 :上叙问题1是利用平均数的公式计算平均成绩,其中每个数据一样重要。问题2呢?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之后,看课本p112面,理解“权”的意义,以及加权平均数的公式。

三、交流展示:

例1:课本p112面例题1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发言,学生演板

小结:1、 解决例1要用到加权平均数公式,所以说它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公式,并且举例说明了公式用法和解题书写格式,给学生以示范和模仿。

2、例1与问题1的区别主要在于权的形式又有变化,以百分数的形式出现,升华了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3)、它也充分体现了统计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求该校初二年级在这次数学考试中的平均成绩?下述计算方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x =4

1(79+80+81+82)=80.5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发言,学生演板

四、归纳小结:

1、平均数

2、加权平均数的公式

3、权的意义

五、当堂训练:

一、必作题 :

1、某人打靶,有a 次打中x 环,b 次打中y 环,则这个人平均每次中靶 环。

2、老师在计算学期总平均分的时候按如下标准:作业占100%、测验占30%、期中占35%

试问小关和小兵的成绩,哪个学期总平均分高?

二、选做题:

3、为了鉴定某种灯泡的质量,对其中1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进行测量,结果如下表:

板书设计: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20.1.1 平均数

1、问题1

2、例1

3、例2

4、平均数

5、加权平均数的公式

6、权的意义

教学反思:

课题:20.1.1 平均数2

知识与技能: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问题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公式、权的意义,你能说说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公式吗?权的意义呢?学生思考、讨论后,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求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二、合作探究:

1、议一议:看课本p113...114面内容。回答:x=?

学生看书思考、分组讨论后,小组发言

2、例1:某跳水队为了解运动员年龄情况,调查如下:13岁8人,14岁16人,15岁24人,16岁2人,求跳水队运动员的平均年龄。

解:跳水队运动员的平均年龄为

x=《13*8+14*16+15*24+16+2>/<8+16+24+2>=14岁

3、例2:为了解5路公共汽车运输情况,公司统计了某天5路公共汽车每个运行班次的载客量,这天5路公共汽车平均每班的载客量是多少?

载客量/人组中值蘋数/班次

1≤x<21 11 3

21≤x<41 31 5

41≤x<61 51 20

61≤x<81 71 22

81≤x<101 91 18

101≤x<121 111 15

提问:1、依据统计表可以读出哪些信息?

2、这里的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样确定的?

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5指什么呢?

4、、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较为均匀,比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有什么关系?

解:x=《11*3+31*5+51*20+71*22+91*18+111*15》/<3+5+20+22+18+15>=73人答:.......................

三、交流展示:

例3、课本p115面例3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发言,学生演板

四、归纳小结:

1、平均数

2、加权平均数的公式

3、权的意义

4、组中值、蘋数的意义

五、当堂训练:

一、必作题:

1、某校为了了解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

时间的情况,对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进行

调查,下表是该校初二某班50名学生某一天做数学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统计表

(1)、第二组数据的组中值是多少?

(2)、求该班学生平均每天做数学作业所用时间

二、选做题:

2、下表是截至到2002年费尔兹奖得主获奖

时的年龄,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计算获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

3、为调查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环保局对所辖的50个居民区进行了噪音(单位:分贝)水平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求每个小区噪音的平均分贝数。

板书设计: 20.1.1 平均数

1、x =.....?

2、例1

3、例2

4、例3

教学反思:

课 题: 20.1.2 中位数和众数 3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代表数据的集中趋势

过程与方法: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利用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

教学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问题1:下表是某公司员工月收入的资料

月收入/元 45000 18000 10000 5500 5000 3400 3000 1000 人数 1 1 1 3 6 1 11 1

1、计算这个公司员工月收入的平均数;

60

噪音/分贝 80 70 50 40 90

2、若用1中的平均数反映公司全体员工月收入水平,你认为合适吗?

学生解题思考、讨论分析

由于平均数不能反映公司全体员工月收入水平,即事物的本质,所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知识:众数、中位数。

二、合作探究:

1、议一议:看课本p 116...118面内容,并回答:

1、什么叫中位数?什么叫众数?

2、怎样求中位数、众数?

3、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时,与平均数比,有什么优缺点?

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

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

三、交流展示:

例4、在一次男子长跑比赛中,抽得12名选手所用时间

136 140 129 180 124 154 146 145 158 165 175 180

1、样本数据《12名选手所用时间》的中位数是多少?

2、一名选手的成绩是142,他的成绩如何?

解:1、将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124 129 136 140 145 146 148 154 158 165 175 180

所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6+148/2=147

2、学生解题思考、讨论分析,并演板

例5、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尺码与销售量如下表:

尺码22 22.5 23 23.5 24 24.5 25

销售量/双 1 2 5 11 7 3 1

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为这家鞋店提供进货建议吗?

学生解题思考、讨论分析,并演板

四、归纳小结:

1、什么叫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时,有什么优缺点?

五、当堂训练:

一、必作题:

1、数据8、9、9、8、10、8、99、8、10、7、9、9、8的中位数是,众数是

2、一组数据2

3、27、20、18、X、12,它的中位数是21,则X的值是.

3、数据92、96、98、100、X的众数是96,则其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是()

A.97、96

B.96、96.4

C.96、97

D.98、97

4、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销售金额,统计了这15个人的销售量如下(单位:件)

1800、510、250、250、210、250、210、210、150、210、150、120、120、210、150 求这15个销售员该月销量的中位数和众数。

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定额定为320件,你认为合理吗?如果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

二、选做题:

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商店出售的各种规格空调中,众数是多少?

假如你是经理,现要进货,6月份在有限的资金下进货单位将如何决定?

板书设计:

20.1.2 中位数和众数

1、中位数、众数

2、例4

3、例5

4、小结

教学反思:

课题:20.1.2 中位数和众数4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问题1:之前我们学习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时各有不同,你能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吗?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二、合作探究:

1、议一议:

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

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三、交流展示: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它们各有自己的

特点,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信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分析具体问题的情况,选择适当的量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2、例6:某商场服装部为了调动营业员的积极性,决定实行目标管理,根据目标完成情况对营业员进行适当的奖励,为了确定一个适当的月销售目标,商场服装部统计了每个营业员在某月的销售量/万元,如下表:

17 18 16 13 24 15 28 26 18 19 22 17 16 19 32

30 16 14 15 26 15 32 23 17 15 15 28 28 16 19

问:1、销售量在哪个值的人数最多?中间的月销售量是多少?平均月销售量是多少?

2、如果想确定一个较高的月销售目标,你认为月销售量定为多少合适?说明理由。

3、如果想要一半左右的营业员都能达到销售目标,你认为月销售量定为多少合适?说明理由。

分析:1、第一问是在巩固平均数定义、中位数定义和众数的定义。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中词语特点分析它们分别指哪个数据代表,教师也可以顺便加一个发散性问题,一般地哪些词语是指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呢?

2、第二问学生一般不易想到,教师要将“较高目标”衡量标准引向三个数据代表身上,这样学生就不难回答了。

3、第三问要抓住一半左右应与哪个数据代表的意义相符这个问题。即要很好的回答第三问,学生头脑必须很清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

学生分别求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后,分小组讨论,学生口头作答,教师定证后看书p119...120,理解答题语言。

四、归纳小结: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你不清楚的?

五、当堂训练:

一、必作题:

1、公园里有甲、乙两群游客正在做团体游戏,两群游客的年龄如下:(单位:岁)

甲群:13、13、14、15、15、15、16、17、17。

乙群:3、4、4、5、5、6、6、54、57。

(1)、甲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岁,中位数是岁,众数是岁,其中能较好反映甲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

(2)、乙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岁,中位数是岁,众数是岁。其中能较好反映乙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

二、选做题:

2、某公司的33名职工的月工资(以元为单位)如下: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数据的分析 知识讲解

数据的分析 【学习目标】 1. 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会求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体会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的思想. 2. 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掌握它们的求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所代表的不同的数据特征. 3. 了解极差和方差的意义和求法,体会它们刻画数据波动的不同特征.体会用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差的思想,掌握分析数据的思想和方法. 4. 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要点梳理】 【高清课堂 数据的分析 知识要点】 要点一、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一般地,对于n 个数123n x x x x 、、、…,我们把()1231 n x x x x n ???++++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作x .计算公式为()1231 n x x x x x n = ???++++. 要点诠释: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1)当一组数据较大时,并且这些数据都在某一常数a 附近上、下波动时, 一般选用简化计算公式x x a '=+.其中x '为新数据的平均数,a 为取定的接近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的较“整”的数. (2)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一数据的变动 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所以平均数容易受到个别特殊值的影响. 若n 个数12n x x x 、、…的权分别是12n w w w 、、…、,则112212......n n n x w x w x w w w w ++++++叫做 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要点诠释:(1)相同数据i x 的个数i w 叫做权,i w 越大,表示i x 的个数越多,“权”就越重. 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 (2)加权平均数实际上是算术平均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平均数的简便运 算. 要点二、中位数和众数 1.中位数的概念: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 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要点诠释:(1)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唯一的;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不一定出现在这组数 据中. (2)由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可以知道中位数以上和以下数据各占一半. 2.众数的概念: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要点诠释:(1)一组数据的众数一定出现在这组数据中;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不止一 个;如果所有数据出现的次数都一样,那么这组数据就没有众数. (2)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而不是数据出现的次数.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 巩固练习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已知一组数据2,l ,x ,7,3,5,3,2的众数是2,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A .2 B .2.5 C .3 D .5 2.8名学生在一次数学测试中的成绩为80,82,79,69,74,78,x ,81,这组成绩的平均数是77,则x 的值为( ). A .76 B .75 C .74 D .73 3.(2016?岳阳)某小学校足球队22名队员年龄情况如下: 年龄(岁) 12 11 10 9 人数 4 10 6 2 则这个队队员年龄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 .11,10 B .11,11 C .10,9 D .10,11 4. 某班体育委员记录了第一小组七位同学定点投篮(每人投10次)的情况,投进篮筐的个数为6,10,5,3,4,8,4,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极差分别是( ). A .4,7 B .7,5 C .5,7 D .3,7 5. 一组数据的方差为2 s ,将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都除以2,所得新数据的方差是( ). A . 212s B .22s C .21 4 s D .24s 6. 已知一组数据1x ,2x ,3x ,4x ,5x 的平均数是2,方差是 1 3 ,那么另一组数据132x -,232x -,332x -,432x -,532x -的平均数和方差分别为( ). A .2, 13 B .2,1 C .4,2 3 D .4,3 二.填空题 7.已知三个不相等的正整数的平均数、中位数都是3,则这三个数分别为________. 8.数据1、2、4、4、3、5、l 、4、4、3、2、3、4、5,它们的众数是____、中位数是____、平均数是_______. 9. 给出一组数据:23,22,25,23,27,25,23,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______;方差是______ (精确到0.1). 10.(2015?上海)已知某校学生“科技创新社团”成员的年龄与人数情况如下表所示: 年龄(岁) 11 12 13 14 15 人数 5 5 16 15 12 那么“科技创新社团”成员年龄的中位数是 岁. 11 8环的人数为_________. 12.甲、乙两人比赛射飞镖,两人所得的平均环数相同,其中甲所得环数的方差为13,乙所

小学三年级数学关于简单的数据分析的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关于简单的数据分析的教 案 教学目标: 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谈话:这学期以来,大多数同学的作业有了进步。通过课前调查,我们都知道了自己的数学作业得优的次数,谁来说一说自己的作业得过多少次优? 2、指名说一说,师板书,制成统计表。 3、我们已经学过了统计,你能根据这张统计表制成统计图吗? 4、指名说一说怎样完成统计图。 5、导入:我们已经学会了制统计图,统计图的作用可大啦,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帮我们决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

二、探究体验 1、刚才的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课件出示横向统计图)。观察思考:这个统计图与我们原来学习的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呢?(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格代表几次?)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的见解。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3、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指名说一说,师课件展示统计图。象这样的统计图,我们还可以给它标上数据,便于看得更清楚。) 4、生自主学习例1。 (1)课件出示例1,观察。 (2)独立在书上完成统计图,小组内互相检查。 (3)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呢?(4)生汇报交流。 三、实践应用 1、分小组统计组内成员数学作业得优的次数,制成横式统计图。(自己的次数由自己涂到统计图上。)然后全班汇报交流,说一说你从统计图上知道了什么? 2、完成P40页第1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教学目标:

八年级数学数据分析知识点归纳与例题

八年级数学《数据的分析》知识点归纳与经典例题 1.解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是统计学中特有的规定,准确把握教材,明确所考查的对象是解决有关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问题的关键。 2.平均数 当给出的一组数据,都在某一常数a 上下波动时,一般选用简化平均数公式' x x a =+,其中a 是取接近于这组数据平均数中比较“整”的数;?当所给一组数据中有重复多次出现的数据,常选用加权平均数公式。 3.众数与中位数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用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平均数的大小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任何一个数的波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波动,当一组数据中有个数据太高或太低,用平均数来描述整体趋势则不合适,用中位数或众数则较合适。中位数与数据排列有关,个别数据的波动对中位数没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可用众数来描述。 4.极差 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范围,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差称为极差,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5.方差与标准差 用“先平均,再求差,然后平方,最后再平均”得到的结果表示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这个结果叫方差,计算公式是 s 2 = 1n [(x 1-x )2+(x 2-x )2+…+(x n -x )2 ]; 方差和标准差都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量,其值越大,波动越大,也越不稳定或不整齐。 【能力训练】 一、填空题:

1.甲、乙、丙三台包装机同时分装质量为400克的茶叶.从它们各自分装的茶叶中分别随机抽取了10盒,测得它们的实际质量的方差如下表所示: 2.甲、乙、丙三台机床生产直径为60mm 的螺丝,为了检验产品质量,从三台机床生产的螺丝中各抽查了20个测量其直径,进行数据处理后,发现这三组数据的平均数都是60mm , 它们的方差依次为S 2甲=,S 2乙=,S 2 丙=.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你认为生产螺丝质量最好的是__ __机床。 3.一组数据:2,-2,0,4的方差是 。 4.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希望中学开展了“环境与人类生存”主题研讨活动,活动之一是对我们的生存环境进行社会调查,并对学生的调查报告进行评比。初三(3)班将本班50篇学生调查报告得分进行整理(成绩均为整数),列出了频率分布表,并画出了频率分组 频率 ~ ~ ~ ~ ~ 合计 1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该班90分以上(含90分)的调查报告共有________篇; (2)该班被评为优秀等级(80分及80分以上)的调查报告占_________%; (3)补全频率分布直方图。 5.据资料记载,位于意大利的比萨斜塔1918~1958这41年间,平均每年倾斜1.1mm ;1959~1969这11年间,平均每年倾斜1.26mm ,那么1918~1969这52年间,平均每年倾斜约_________(mm)(保留两位小数)。 6.为了缓解旱情,我市发射增雨火箭,实施增雨作业,在一场降雨中,某县测得10个面积相等区域的降雨量如下表: 区域 1 2 3 4 5 6 7 8 9 10 降雨量(mm) 10 12 13 13 20 15 14 15 14 14 则该县这10个区域降雨量的众数为________(mm);平均降雨量为________(mm)。 7.一个射箭运动员连续射靶5次,所得环数分别是8,6,10,7,9,则这个运动员所得环数的标准差为________。 8.下图显示的是今年2月25日《太原日报》刊登的太原市2002年至2004年财政总收入完成情况,图中数据精确到1亿元,根据图中数据完成下列各题: (1)2003年比2002年财政总收入增加了_______亿元; (2)2004年财政总收入的年增长率是_______;(精确 到1%) (3)假如2005年财政总收入的年增长率不低于2004年 甲包装机 乙包装机 丙包装机 方差 (克2 ) 31.96 7.96 16.32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认为三台包装机 中, 包装机包装的茶叶质量最稳 定。

八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分析》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分析》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 选用恰当的数据分析数据 知识点详解: 一:5个基本统计量的数学内涵: 平均数: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平均数分为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把处在最中间的一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巧计方法,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记作s2.巧计方法:方差是偏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记作s。 二教学时对五个基本统计量的分析: 算术平均数不难理解易掌握。加权平均数,关键在于理解“权”的含义,权重是一组非负数,权重之和为1,当各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时,一般采用加权平均数作为数据的代

表值。 学生出现的问题:对“权”的意义理解不深刻,易混淆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采取的措施:弄清权的含义和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关系。并且提醒学生再求平均数时注意单位。 平均数、与中位数、众数的区别于联系。联系: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其中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区别:A平均数的大小与这组数据里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一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动。B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c众数主要研究个数据出现的频数,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些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我们往往关心众数。其中众数的学习是重点。 学生出现的问题:求中位数时忘记排序。对三种数据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 采取的措施:加强概念的分析,多做对比练习。 极差,方差和标准差。方差是重难点,它是描述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即稳定性的非常重要的量,离散程度小就越稳定,离散程度大就不稳定,也可称为起伏大。极差、方差、标准差虽然都能反映数据的离散特征,但是,对两组数据来

小学数学三年级《统计:简单的数据分析》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简单的数据分析 一、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2. 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 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3. 通过数学活动体验与同伴交流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感受数学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统计知识对于生活的指导作用。 二、 教学重点 认识不同的条形统计图法。 三、 教学难点 进行简单的数据分。 四、 教学具准备 电脑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纵向条形统计图 出示图片:我带你们看一个地方,你们知道这是哪吗?(水立方)这是哪?(鸟巢) 师:北京为了筹备第29 届奥运会除了新建了这两个标志建筑以外,还改建了一些原有 的体育馆,比如工人体育馆和首都体育馆。知道它们分别可以容纳多少名观众吗? 【课件演示】:奥运会场馆情况统计图 1.这是一份?(板书:统计图)这份统计图和我们二年级学过的有什么不同? 工人体育馆首都体育馆 人水立方 奥运场馆容纳人数统计图 鸟巢

2.我们看看工体的座位情况,它有多少座位啊?怎么知道的? 师:如果按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那样,每个小格代表2或者5行不行? 小结:得按照数据的大小来决定单位格代表多少。 3.首体呢?在什么范围?怎么看的?(出示:18000) 师:观察这张统计图,如果去掉竖线,你还认识吗? 4.水立方里可以容纳多少人呢?为什么? 5.鸟巢的座位数占9个格多一点,你猜猜鸟巢有多少座位?为什么都估计90000多? 看来单位格表示多少特别重要。(出示91000人) 师:我们都知道开幕式在鸟巢进行,为什么?(场馆大,容人多。) 你是通过什么猜的?(板书:数据) 师:如果把这张图改变方向,你还认识吗? (二)横向条形统计图 师:绿色奥运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一起看看北京用水的情况是怎样的。 【课件演示】 1.这张统计图和我们之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横向) 2.课件:这是哪里?(北海)知道北海有多少水吗?(出示:60 )怎么知道的? 师:这是一家洗浴中心,现在北京大街上的洗浴中心越来越多了,北京市所有洗浴中心的年用水量是(出示:条形)你们为什么表示惊奇? 师:谁来指一指大概在数轴上的什么位置?猜猜是多少?(出示:132) 北海 的蓄水量洗浴业北京市部分生活用水情况与北海蓄水量对比统计图 洗车业

八年级数学数据的分析教案资料

精品文档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20.1数据的代表 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该复习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则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以巩固,二则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在教材P136“讨论”栏目中要讨论充分、得当,排除学生常见的思维障碍。讨论问题中的错误做法是学生常见错误,尤其是中差生往往按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生搬硬套。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复习平均数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这时教师可递进设疑:那么,题目中涉及的每个数据是每个占有耕地面积还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呢?数据个数是指A、B、C三个县还是三个县的总人数呢?这样看来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充分思考和相互讨论交流就铺好了台阶。 要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权的意义,可以再举一些生活、学习中的例子。比如:初二.五班有4个 小组,在一次测验中第一组有7名同学得了99分,1名同学得了61分,第二组有199?61100?62?得出第二小组平均成名同学得62分。能否由名同学得到了100分、722绩这样的结论?为什么?这个例子简单明了又便于学生想象理解,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得99分的7个人比1个得61分的学生对平均成绩影响更大,从而理解权的意义。 在讨论栏目过后,引出加权平均数。最好让学生将公式与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作比较看看意义上是否一致,这样做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于对加权平均数公式的理解,也利于理解“权”的意义。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1、教材P136的问题及讨论栏目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这个问题的设计和讨论栏目在此处安排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引出权的概念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2)、这个讨论栏目中的错误解法是初学者常见的思维方式,也是已学者易犯的错误。在这里安排讨论很得当,起揭示思维误区,警示学生、加深认识的作用。 (3)、客观上,教材P136的问题是一个实际问题,它照应了本节的前言——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揭示了统计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4)、P137的云朵其实是复习平均数定义,小方块则强调了权意义。 2、教材P137例1的作用如下:

(完整版)八年级数学下《数据的分析》练习题

八年级下数学《数据的分析》 1.平均数: (1)算术平均数:一组数据中,有n 个数据,则它们的算术平均数为 n x x x x n 21. 权的表示方法:比、百分比、频数(人数、个数、次数等)。 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4.极差: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极差反映的是数据的变化范围。 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平均大小,常用来一代表数据的总体 “平均水平”。 (受极端值影响) 中位数:像一条分界线,将数据分成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因此用来代表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 众数:反映了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用来代表一组数据的“多数水平”。这三个统计量虽反映有所不同,但都可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都可作为数据一般水平的代表。 (中位数,众数不受极端值影响) 5.方差:设有n 个数据n x x x ,, , 21,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2221)()(x x x x ,,…,, , 2)(x x n 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即用 ])()()[(1 222212x x x x x x n S n 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 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就越稳定。 一、选择或填空题: 1、8个数的平均数12,4个数的平均为18,则这12个数的平均数为( ). 2、衡量样本和总体的波动大小的特征数是( ) A .平均数 B .方差 C .众数 D .中位数 3、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为1,2,4,x ,6,9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5,?那么这组数据的众数为( ) 4、某服装销售商在进行市场占有率的调查时,他最应该关注的是( ) A .服装型号的平均数; B .服装型号的众数; C .服装型号的中位数; D .最小的服装型号 5、人数相同的八年级甲、乙两班学生在同一次数学单元测试中,班级平均分和方差如下:80 乙甲 x x , 2402 甲s ,1802 乙s ,则成绩较为稳定的班级是( ) 6、某校五个绿化小组一天植树的棵树如下:10、10、12、x、8.已知这组数据的众数与平均数相 同,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 数据10,10,x, 8的中位数和平均数都相等,则中位数为 7、某班20名学生身高测量的结果如下,该班学生身高的中位数是_________抽取的样本容量是_________,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数据分析.doc

初中数学试卷 鼎尚图文**整理制作 数据分析 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数据2,3,5,5,4的众数是 ( ) (A )2 (B )3 (C )4 (D )5 2、某市在一次空气污染指数抽查中,收集到10天的数据如下:61,75,70,56,81,91,92,91,75,81.该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 (A )78 (B )81 (C )91 (D )77.3 3、某男装专卖店老板专营某品牌夹克,店主统计了一周中不同尺码的夹克的销售量如下表: 尺码 39 40 41 42 43 平均每天销售量/件 10 12 20 12 12 如果每件夹克的利润相同,你认为该店主最关注的销售数据是( ) (A )平均数 (B )方差 (C ) 众数 (D )中位数 4、12位参加歌唱比赛的同学的成绩各不相同,按成绩取前6位进入决赛。如果小颖知道了自己的成绩后,要判断能否进入决赛,小颖需要知道这12位同学成绩的 ( ) (A )平均数 (B )方差 (C ) 众数 (D )中位数 5、某学校在开展“节约每一滴水”的活动中,从七年级的100名同学中任选出20名同学汇报了各自家庭一个月的节水情况,将有关数据(每人上报节水量都是正整数)整理如下表: 节水量x/t 5.15.0<≤x 5.25.1<≤x 5.35.2<≤x 5.45.3<≤x 人数 6 4 8 2 请你估计这100名同学的家庭一个月节约用水的总量大约是 ( ) (A )180 t (B )300 t (C )230 t (D )250 t 6、甲、乙两班举行电脑汉字输入比赛,参赛学生每分输入汉字的个数统计结果如下表: 班级 参赛人数 中位数 方差 平均数 甲 55 149 191 135 乙 55 151 110 135 某同学分析上表后得到如下结论: ①甲、乙两班学生的平均成绩相同;②乙班优秀的人数多于甲班优秀的人数(每分输入汉字个数≥150为优秀);③甲班成绩的波动比乙班大。 上述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③

小学数学《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简单的数据分析 一、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2. 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 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3. 通过数学活动体验与同伴交流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感受数学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统计知识对于生活的指导作用。 二、 教学重点 认识不同的条形统计图法。 三、 教学难点 进行简单的数据分。 四、 教学具准备 电脑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纵向条形统计图 出示图片:我带你们看一个地方,你们知道这是哪吗?(水立方)这是哪?(鸟巢) 师:北京为了筹备第29 届奥运会除了新建了这两个标志建筑以外,还改建了一些原有 的体育馆,比如工人体育馆和首都体育馆。知道它们分别可以容纳多少名观众吗? 【课件演示】:奥运会场馆情况统计图 工人体育馆首都体育馆 人水立方 奥运场馆容纳人数统计图 鸟巢

1.这是一份?(板书:统计图)这份统计图和我们二年级学过的有什么不同? 2.我们看看工体的座位情况,它有多少座位啊?怎么知道的? 师:如果按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那样,每个小格代表2或者5行不行? 小结:得按照数据的大小来决定单位格代表多少。 3.首体呢?在什么范围?怎么看的?(出示:18000) 师:观察这张统计图,如果去掉竖线,你还认识吗? 4.水立方里可以容纳多少人呢?为什么? 5.鸟巢的座位数占9个格多一点,你猜猜鸟巢有多少座位?为什么都估计90000多? 看来单位格表示多少特别重要。(出示91000人) 师:我们都知道开幕式在鸟巢进行,为什么?(场馆大,容人多。) 你是通过什么猜的?(板书:数据) 师:如果把这张图改变方向,你还认识吗? (二)横向条形统计图 师:绿色奥运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一起看看北京用水的情况是怎样的。 【课件演示】 北京市部分生活用水情况与北海蓄水量对比统计图 北海 的蓄水量 洗浴业 洗车业 1.这张统计图和我们之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横向) 2.课件:这是哪里?(北海)知道北海有多少水吗?(出示:60 )怎么知道的? 师:这是一家洗浴中心,现在北京大街上的洗浴中心越来越多了,北京市所有洗浴中心的年用水量是(出示:条形)你们为什么表示惊奇?

八年级数学《数据的分析-》知识点

第4题图55%25%20%4元3元2元③②①③②① 八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分析》知识点 知识梳理 1.解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是统计学中特有的规定,准确把握教材,明确所考查的对象是解决有关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问题的关键。 2.平均数 当给出的一组数据,都在某一常数a 上下波动时,一般选用简化平均数公式'x x a =+,其中a 是取接近于这组数据平均数中比较“整”的数;?当所给一组数据中有重复多次出现的数据,常选用加权平均数公式。 3.众数与中位数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用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平均数的大小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任何一个数的波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波动,当一组数据中有个数据太高或太低,用平均数来描述整体趋势则不合适,用中位数或众数则较合适。中位数与数据排列有关,个别数据的波动对中位数没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可用众数来描述。 4.极差 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范围,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差称为极差,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5.方差与标准差 用“先平均,再求差,然后平方,最后再平均”得到的结果表示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这个结果叫方差,计算公式是 s 2=1n [(x 1-x )2+(x 2-x )2+…+(x n -x )2]; 标准差=方差 方差和标准差都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量,其值越大,波动越大,也越不稳定或不整齐。 能力训练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分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某班七个兴趣小组人数分别为:3,3,4,4,5,5,6,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A. 2 B. 4 C. 4.5 D. 5 2.数据2、4、4、5、5、3、3、4的众数是( ) A. 2 B. 3 C. 4 D. 5 3.已知样本x 1,x 2,x 3,x 4的平均数是2,则x 1+3,x 2+3,x 3+3,x 4+3的平均数是( ) A. 2 B. 2.75 C. 3 D. 5 4.学校食堂有2元,3元,4元三种价格的饭菜供师生选择(每人限购一份).如图是某月的销售情况统计图,则该校师生购买饭菜费用的平均数和众数是( ) A. 2.95元,3元 B. 3元,3元 C. 3元,4元 D. 2.95元,4元 5.如果a 、b 、c 的中位数与众数都是5,平均数 是4,那么a 可能是( ) A. 2 B. 3 C. 4 D. 5 6.已知甲、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相等,若甲组数据 的方差=0.055,乙组数据的方差=0.105,则( ) A.甲组数据比乙组数据波动大 B. 乙组数据比甲组数据波动大 C.甲组数据与乙组数据的波动一样大 D. 甲、乙两组数据的数据波动不能比较 7.样本数据3,6,a ,4,2的平均数是4,则这个样本的方差是( )

《简单的数据分析(二)》同步教案

第2课时:例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2、提问: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份统计图? 3、出示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 4、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5、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 你能说说这个统计图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 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6、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 在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7、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补充完整。 8、学生讨论: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9、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9、这个统计图跟我们刚才学习的学生身高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10、独立完成书上的统计图 小组进行学习小结。 这种统计图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各样本的统计数据的绝对值都比较大(如本例中学生的身高都在138厘米以上,体重都在32千克以上),但不同样本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值又相对比较小(如本例中身高和体重的最小差异分别是1厘米和1千克)。当出现这种情形时,会出现一种矛盾: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小(如第一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厘米或2厘米),统计图中的条形就会很长,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大(如第二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0千克),又很难在统计图中看出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所以,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这种差异性,采取用起始格表示较大单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较小单位量的方式,就避免了上述矛盾。在这种统计图中的纵轴上,起始格是用折线表示的,以和其他的格有所区别。 11、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12、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 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践作业)让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联系巩固,拓展提高 ⒈是啊,平均数的作用可真大啊!在平时的生活当中,你们还在什么情况下听过、见过或使用过平均数?(学生举例) ⒉老师举例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数据分析

初中数学试卷 数据分析 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数据2,3,5,5,4的众数是() (A)2 (B)3 (C)4 (D)5 2、某市在一次空气污染指数抽查中,收集到10天的数据如下:61,75,70,56,81,91,92,91,75,81.该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A)78 (B)81 (C)91 (D)77.3 3、某男装专卖店老板专营某品牌夹克,店主统计了一周中不同尺码的夹克的销售量如下表: 尺码39 40 41 42 43 平均每天销售量/件10 12 20 12 12 如果每件夹克的利润相同,你认为该店主最关注的销售数据是() (A)平均数(B)方差(C)众数(D)中位数 4、12位参加歌唱比赛的同学的成绩各不相同,按成绩取前6位进入决赛。如果小颖知道了自己的成绩后,要判断能否进入决赛,小颖需要知道这12位同学成

绩的 ( ) (A )平均数 (B )方差 (C ) 众数 (D )中位数 5、某学校在开展“节约每一滴水”的活动中,从七年级的100名同学中任选出20名同学汇报了各自家庭一个月的节水情况,将有关数据(每人上报节水量都是正整数)整理如下表: 节水量x/t 5.15.0<≤x 5.25.1<≤x 5.35.2<≤x 5.45.3<≤x 人数 6 4 8 2 请你估计这100名同学的家庭一个月节约用水的总量大约是 ( ) (A )180 t (B )300 t (C )230 t (D )250 t 6、甲、乙两班举行电脑汉字输入比赛,参赛学生每分输入汉字的个数统计结果如下表: 班级 参赛人数 中位数 方差 平均数 甲 55 149 191 135 乙 55 151 110 135 某同学分析上表后得到如下结论: ①甲、乙两班学生的平均成绩相同;②乙班优秀的人数多于甲班优秀的人数(每分输入汉字个数≥150为优秀);③甲班成绩的波动比乙班大。 上述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③ 二、填空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7、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各种尺码的销售量如下表: 尺码/cm 22 22.5 23 23.5 24 24.5 25

2017八年级数学数据的分析教案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20.1数据的代表 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该复习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则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以巩固,二则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在教材P136“讨论”栏目中要讨论充分、得当,排除学生常见的思维障碍。讨论问题中的错误做法是学生常见错误,尤其是中差生往往按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生搬硬套。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复习平均数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这时教师可递进设疑:那么,题目中涉及的每个数据是每个占有耕地面积还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呢?数据个数是指A 、B 、C 三个县还是三个县的总人数呢?这样看来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充分思考和相互讨论交流就铺好了台阶。 要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权的意义,可以再举一些生活、学习中的例子。比如:初二.五班有4个小组,在一次测验中第一组有7名同学得了99分,1名同学得了61分,第二组有1名同学得到了100分、7名同学得62分。能否由 2 62 10026199+< +得出第二小组平均成绩这样的结论?为什么?这个例子简单明了又便于学生想象理解,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得 99分的7个人比1个得61分的学生对平均成绩影响更大,从而理解权的意义。 在讨论栏目过后,引出加权平均数。最好让学生将公式与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作比较看看意义上是否一致,这样做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于对加权平均数公式的理解,也利于理解“权”的意义。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1、教材P136的问题及讨论栏目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这个问题的设计和讨论栏目在此处安排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引出权的概念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2)、这个讨论栏目中的错误解法是初学者常见的思维方式,也是已学者易犯的错误。在这里安排讨论很得当,起揭示思维误区,警示学生、加深认识的作用。 (3)、客观上,教材P136的问题是一个实际问题,它照应了本节的前言——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揭示了统计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4)、P137的云朵其实是复习平均数定义,小方块则强调了权意义。 2、教材P137例1的作用如下: (1)、解决例1要用到加权平均数公式,所以说它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及时复习

八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分析复习练习题

《数据的分析》复习 一、选择题) 1.为了了解参加某运动会的200名运动员的年龄情况,从中抽查了20名运动员的年龄,就这个问题来说,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200名运动员是总体 B .每个运动员是总体 C .20名运动员是所抽取的一个样本 D .样本容量是20 2.一城市准备选购一千株高度大约为2m 的某种风景树来进行街道绿化,?有四个苗圃生产基地投标(单株树的价格都一样).?采购小组从四个苗圃中都任意抽查了20株树苗的高 请你帮采购小组出谋划策,应选购( ) A .甲苗圃的树苗 B .乙苗圃的树苗; C .丙苗圃的树苗 D .丁苗圃的树苗 3.将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减去50后,所得新的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2,?则原来那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 A .50 B .52 C .48 D .2 4.一个射手连续射靶22次,其中3次射中10环,7次射中9环,9次射中8环,3次射中7环.则射中环数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为( ) A .8,9 B .8,8 C .8.5,8 D .8.5,9 5.为鼓励市民珍惜每一滴水,某居委会表扬了100个节约用水模范户,8月份节约用水的情况如下表: 那么,8月份这100户平均节约用水的吨数为(精确到0.01t ) ( ) A .1.5t B .1.20t C .1.05t D .1t 6.已知一组数据-2,-2,3,-2,-x ,-1的平均数是-0.5,?那么这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分别是( ) A .-2和3 B .-2和0.5 C .-2和-1 D .-2和-1.5 7.方差为2的是( ) A .1,2,3,4,5 B .0,1,2,3,5 C .2,2,2,2,2 D .2,2,2,3,3 8.甲、乙两班举行电脑汉字输入速度比赛,?参赛学生每分钟输入汉字的个数经统计计算后结果如下表: 某同学根据上表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甲、乙两班学生成绩的平均水平相同;

简单的数据分析(一)教案

课题简单的数据分析(一) 课时1课时班级三编写 者 林晶 一、教材内容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P38例1,练习十第1、2题。 例1是让学生认识一种横向条形统计图,这种条形统计图[在统计表中经常出现,它和纵向条形统计图在原理上是完全一致的,只是有时为了版面安排的需要,才把横轴和纵轴的位置进行对换,条形的方向也相应发生变化。这部分内容是新增的内容,新教材注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会根据统计数据补充统计图,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统计图的认识。(2)使学生能根据统计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对统计结果做出恰当的判断和预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节课学生可以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加以掌握。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法:知道学习与引导探究相结合 学法: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电脑课件、空白横向条形统计图 六、教学过程X |k |B| 1 . c |O |m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 备

一、知识回 顾。 师:同学们,统计在我 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 重要的作用。想想看,我们 已经学习了哪些关于统计 的知识? 师:我们运用统计知 识,把数据收集起来,整理 成统计表或统计图,这是为 什么呢?统计图和统计表 又有什么作用呢?这节课, 我们继续来探讨相关统计 知识。 (揭示课题,板书:简单的 数据分析(一)) 请个别学生汇报 回顾已经掌握的知 识,留下疑问,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二、探究新知。1、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生 活处处离不开水,我们人体 每天需要补充大量的水。那 么你们见过哪些品牌的矿 泉水呢? 2、出示P38例1情境图和 统计表。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画 面,从画面和统计表中你们 知道了哪些信息? 3、出示例1下面的统计图。 师:这是一张没有画完 的统计图,观察一下,你们 知道统计图上都画了些什 么吗? 师:其他三种品牌的矿 泉水在统计图应用多少格 来表示呢?请同学们用斜 线在教材上画出其他三种 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数。 师:请同学们用斜线在 教材上画出其他三种品牌 矿泉水的销售箱数。 (教师巡视,展示不同学生 的统计图,并做适当点评) 师:从统计图上,你们 发现,哪种条框最长?有多 少格?表示多少箱? 生根据生活知 识,个别汇报。 生可能回答: ①A品牌矿泉水 销售30箱。 ②B品牌矿泉水 销售45箱。 ③C品牌矿泉水 销售25箱。 ④D品牌矿泉水 销售10箱。 生可能回答: ①竖轴表示品牌 ABCD ②横轴表示箱 数。 生独立完成。 生可能回答:B 种品牌矿泉水的 条框最长,有9 格,表示45箱。 创设情境,让学生 感受生活中的数 学。 w W w .x K b 1.c o M

八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分析教案

课题:20.1.1 平均数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灵活应用一组数据平均水平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对“权”的理解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问题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如下: 应试者听说读写 甲85 78 85 73 乙73 80 82 83 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计算两名应试者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学生思考、讨论解答,教师更正 解:1、甲的平均成绩=《85+78+85+73>/4=80.25 乙的平均成绩=《73+80+82+83>/4=79.5 因为..的平均成绩比..的高,所以应该录取...。

2、甲的平均成绩=....................................... 乙的平均成绩=.....................................? 因为..的平均成绩比..的高,所以应该录取...。 二、合作探究: 1、议一议 :上叙问题1是利用平均数的公式计算平均成绩,其中每个数据一样重要。问题2呢?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之后,看课本p112面,理解“权”的意义,以及加权平均数的公式。 三、交流展示: 例1:课本p112面例题1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发言,学生演板 小结:1、 解决例1要用到加权平均数公式,所以说它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公式,并且举例说明了公式用法和解题书写格式,给学生以示范和模仿。 2、例1与问题1的区别主要在于权的形式又有变化,以百分数的形式出现,升华了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3)、它也充分体现了统计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求该校初二年级在这次数学考试中的平均成绩?下述计算方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x =4 1(79+80+81+82)=80.5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发言,学生演板 四、归纳小结: 1、平均数 2、加权平均数的公式 3、权的意义 五、当堂训练: 一、必作题 : 1、某人打靶,有a 次打中x 环,b 次打中y 环,则这个人平均每次中靶 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