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第三节地图

……第二课时地形图的判读

广州市美华中学宋小彬

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辨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谷、山脊等主要的地形种类。

教学目标分析:

在知识方面能使学生掌握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的概念、读懂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并可以辨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谷、山脊等主要的地形种类。

在技能方面则是要学会从立体实物到平面图形的转换,在辨别地形种类的基础上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学生情况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并掌握了读平面图的方法,但本节课则是由立体实物转化为平面图形的过程的学习,若学生不能理解这个转化过程,那么转化后的结果学生就难以想得明白。这要求学生要具备有立体思维的能力,但根据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要他们进行抽象思维有一定的难度。

教材组织呈现分析:

本节课内容相对比较抽象,但在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这部分内容在初中阶段的会考中也显得非常重要。但课本中这方面的知识安排的内容比较多,有概念、等高线图、分层设色图等,所以本节课就只取前两方面的内容进行学习,因为这两部分内容也是逐步深化的过程。

教学形式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教学形式以板图法及讲解式为主,辅助以小组讨论形式教学媒体分析:

针对相对比较抽象的内容,要完成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化,多媒体展示就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通过各类图的展示,让学生建立起空间的概念。同时在黑板上要板书出要点内容,让学生能够很清晰地掌握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构架。

教学活动:

引入新课 : 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在地图上怎样才能把这些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呢?我们又是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展示图片:我们都知道珠穆朗玛峰高8844.43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测量珠穆朗玛峰只有4000多米。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呢?(引导学生导出“是从不同的基点测量的。”)教师总结:原来是分别以海平面和青藏高原表面为起点测量的,这是通过不同的地面高度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

板书: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看图:学生看图,在黑板上也画出简单的示意图,并由学生来总结概括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小结:看书上的定义,找出与学生所得的结论差异。

讲解:如何把地面事物的高低起伏反映在一张平面图上呢?今天我们就先研究第一种方

法:等高线图。

板书:二、等高线地形图

演示:大家先来看一下等高线图是如何绘制出来的。(课件演示)

讨论:由学生来概括:根据看到的演示,你能不能总结一下什么是等高线。

小结:看书上的定义,找出与学生所得的结论差异。

讲解:在等高线图上并不是把所有的线都标出来的,而是每隔一定的高度标示一条线,这就是等高距.

读图: 让学生来看等高线图来总结其特点.

过渡: 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山地的等高线图.

读图: 5种基本的山地地形.并由学生来总结各种山地地形的特点来区分它们.

展示:通过图示来总结这种山地地形的特点。并通过板图,让学生更清楚区分开山脊与山谷的区别。分别画出这种地形图的板图,然后沿突出的部分划条虚线,再沿和这条虚线垂直的一条实线,通过观察这条实线经过的高低部分来确定这两种山地地形。

小结:展示板书

练习:做学习与评价上的相关练习,并讲解。

板书系统:

一、基本概念:

海拔

相对高度

等高线

等高距

二、五种山地地形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还是有些吃力。所以,在教学中,我先从一些能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方面入手,包括丰富的图片和动画视频,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总结规律性的知识,因为新课标十分重视学生的描述事物的能力,所以,通过学生的观察,让他们自己来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他们的看图和概括能力,最后再让他们对照书本上给出的结论,来找出他们的不足。利用视频,很好地解决了从立体到平面的知识转化。在学生总结的过程中,要对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地方多加以引导。从专业化发展角度来讲,注重了学生读图、从立体到平面的转化、初高中课程的前后衔接问题。

但教学中学生反应还不够充分,有个别知识点可再用实图来解析可能会更加清楚,如对鞍部的解释,可让学生知道是: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即可。最后因为时间不是太够,所以本来安排好课堂练习的也没来得及讲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