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的研究.

关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的研究.
关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的研究.

关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的研究

目录

1.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多元并存与分权制衡:古罗马社会结构政制机制初探》《烟台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论美国的党争与分权制衡背后之支配力量——以马伯里诉麦迪

逊案为例》《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

3.陶庆《论人民主权与国家主权的两分性与统一性——政治文明运行机制中的宪政由来

与本质》《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7年第1期

4.王铁雄《现代西方分权制衡理论的新发展》《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06

年第5期

5.张怀民、朱磊《有限政府:洛克政治思想的精髓》《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年第四期

6.侯宇《法国行政法院制度之再认识》《法制与社会》 2006年第14期

7.淳于、淼泠《从行政权力的本质反思公共行政伦理》《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

8.马聪《分权制衡思想的发展与实践》《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3期

9.吴传毅《由分权制衡的宪政原则看分权政府的构建》《行政论坛》 2006年第3期

10.牛芳《合理分权,建设法治国家》《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

第3期

11.佟德志《从权力融合到两党分治——政党制度与美国分权体制的演变》《山西大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6年7月第4期

12.宋平《论政治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2期

13.黄生成,王小元《借鉴西方文明成果完善我国权力制约机制》《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

14.阮李全《分权制衡:一条人类社会普遍的政治规律——〈联邦党人文集〉的启示》《重

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

15.高鹏程《斯宾诺莎的政治利益分析方法》《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年第

1期

16.吴传毅《宪政视野中的民主政治》《法学杂志》 2006第1期

17.周永坤《权力结构模式与宪政》《中国法学》 2005年第16期

18.舒绍福《从混合均衡到分权制衡——西塞罗与联邦党人共和思想之比较》《西南政法

大学学报》 2005年第6期

19.谢桂娟《失控的政府与政府的失控》《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

20.陈清浩、苏军《权力制约的三种设计:德治、民粹与分权制衡》《社会科学论坛(学

术研究卷)》 2005年第1期

21.李晓鹏、林盛《武义:“第三架马车”的分权制衡》《浙江人大》 2005年第10期

22.刘建峰《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及其现代意义》《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

23.李凤斌《试论西方政治制度的思想文化基础》《阴山学刊》 2005年第3期

24.张钦朋《孟德斯鸠分权制衡思想的现代性价值及其局限》《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

年第4期

25.郎加、宋世明《美国加强政府监督的做法与启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5年第

1期

26.王鹏晖、胡震钰《权利型宪法的生成逻辑与基本表征——对美国宪法的价值分析》《理

论观察》 2004年第5期

27.徐邦友《西方社会的公共权力观与规范公共权力的制度安排》《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

28.谢万兵、罗杰《论宪法分权制衡原则》《绥化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

29.徐玉春、武芬艳《美国分权制衡理论及其借鉴价值》《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 2004年第4期

30.胡震钰、邵敏《权利型宪法的生成逻辑与基本表征——对美国宪法的价值分析》《甘

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

31.谭融《美国的制宪与修宪》《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

32.张皓《自由、理性、分权制衡——孟德斯鸠政治正义观探究》《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

33.钟头朱《浅论美国宪法分权制衡原则及其借鉴价值》《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

第2期

34.钟头朱《浅论美国宪法分权制衡原则形成的法律文化背景》《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1期

35.吴琳《西方代议制与分权制衡机制关系剖析》《理论月刊》 2004年第7期

36.王爱琦、王寿林《分权制衡理论评析》《浙江学刊》 2004年第3期

37.袁绍义《洛克控权法律思想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

第1期

38.王春英《西方国家权力结构的演变》《中国公务员杂志》 1996年第9期

39.柯伟《试论分权制衡的理论变迁及其制度实践》《平顶山师专学报》 2003年第4期

40.张锐智《试论美国司法审查制在权力监督中的作用》《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 2003年第1期

41.周瑞华《论西方分权制衡原则的利弊》《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年第1期

42.谢菲、顾晔《人权、契约、分权制衡——近代西方宪政思想探源》《当代法学》 2002

年第10期

43.曹呈宏《分权制衡中的检察权定位》《人民检察》 2002年第11期

44.董秀丽《分权制衡学说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效应》《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年第4期

45.陈奇星、罗峰《略论西方国家的行政监督机制》《政治与法律》 2000年第3期

46.尹志学《分权制衡与现代法治——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历史反思与现实启示》《西

北政法学院学报》 1998年第4期

47.夏立安、万尚庆《美国宪政体制稳定的第一基石——麦迪逊的社会利益多元体制论》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5期

关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的研究

观点摘录

一、资本主义国家分权制衡的理论的涵义

分权(Separation)意指政府权力在机构、职能、人员二个因素上的分立,首要因素是将政府机构区分为二个范畴: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第二个因素是指一切政府活动都可被分类为立法、行政和司法职能的行使,每一种职能应当单独委托给适当或“恰当”,的政府部门。第三个因素是“人员分离”,即政府的三个部门应当由相当分离和不同的人群组成,而且成员身份没有重叠,也就是说政府职能必须分别握于不同的手中以保障公民自由。而制衡(check and balance)则是由分权学说中派生出的另一个因素,它与分权学说相伴而生并进而成为西方宪政理论中另一重要理论。其意为:如果遵循关于机构、职能和人员的分立,那么政府的每个部门都将成为对其他部门行使专断权力的制约,并达到各部门权力的平衡与协调。于是便向分权学说注入“对权力行使实行一套积极限制”的观点。因此,分权制衡就是把国家权力按其性质和作用分为相对独立的部分,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和不同人员掌握并使各种机关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平衡这一近代意义上的分权制衡理论在西方世界源远流长。

王铁雄《现代西方分权制衡理论的新发展》《企业家天地下半月

刊(理论版)》 2006/05

立法权不能以临时的专断命令来进行统治,而是必须以颁布过的法律以及有资格的法官来执行。立法者本人也不能违犯法律和公众意志,否则,他就没有要人服从的权利。执行权是一种“经常存在的负责执行被制定和继续有效的法律”的权力。对外权是指“决定战争与和平、联合与联盟以及同国外的一切人士和社会进行一切事物的权力”,洛克认为,立法权和执行权“往往是分立的”,这在“一切有节制的君主国家和组织良好的政府中都是如此”。反之,如果权力同时属于一个机关或一些人,就会给这些人造成方便条件,使他有可能攫取权力,从而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时,使法律适合于他们自己的私人利益”。在他看来,集权不仅会导致权力走向任意和专断,而且会使权力走向腐败和暴虐。而对付集权腐败的最佳办法就是“用强力对付强力”。

张怀民、朱磊《有限政府:洛克政治思想的精髓》《河南广播电视

大学学报》 2006/04

洛克的分权理论存在两大缺陷:一是他的分权实际上是两权,他对司法权的重视明显不够;一是他的分权学说中的制约平衡理论明显不足,他将立法权置于最高的地位,而把政治社会的稳定和对权力的控制过多地寄希望于人民最终保留的权力,想以此来弥补制度的缺陷,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其后孟德斯鸠才使这一理论真正成为“三权分立学说”。他是分权和制衡思想的集大成者。孟德斯鸠认为“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他把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这三种权力应由不同的人掌握,而且主张不同的权力间应当牵制,达于某种平衡。立法机关有权监督法律和公共决议的执行情况,对坏的行政辅弼人员应当有权追究和处罚,但不应当有权审讯行政者本人。在特殊情况下,立法机关的贵族院可以行使司法权,对某些特殊案件进行审理。立法机关可以解散听命于行政机关的军队。行政机关可以用行政权力反对参与立法,对立法机关进行牵制。

马聪《分权制衡思想的发展与实践》《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首先,孟德斯鸠将司法权独立出来,真正形成三种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立的形式,而洛克所提出的对外权是可以包括在行政权之中的,实际上他所提出的是“两权”分立。这样在权力划分上孟德斯鸠就比洛克的划分更为严整和全面。其次,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之所以超越洛克,并且对分权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最为根本的在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明确提出了“三权”相互制衡的思想,使“三权”得以成为一个系统。

刘建峰《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及其现代意义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5/05

二、西方资本主义分权制衡理论的产生基础

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近代分权制衡理论只在于国家权力在政府各部分之间分立与内在制衡,其实质则是在国工、贵族、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分权。它以资产阶级的效率、民主、正义为支配性价值。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现代民主运动的一次次高涨,社会正义这一新的价值凸现,分权制衡理论也得到了修正和新的发展。西方社会政治理论家提出了社会权力和国家权力、人权和政权的分立与外在制衡等全新理论。其根木动因和直接日的在于追求公民的政治自由。

王铁雄《现代西方分权制衡理论的新发展》《企业家天地下半月

刊(理论版)》 2006年第5期

国家权力既是个人权利的保护神,又是最危险的侵害者。洛克本人把权力视为一种必要的恶,所以他主张必须对权力加以限制。他说:“统治者在野心和奢侈的怂恿下,想要保持和扩大权力,不去做人们当初授权给时要他办的事情……,他们把权力交托给另一个人,目的是让他为自己谋祸利,而现在却发觉自己受到侵害。因此洛克提出政府不仅应当实行分权制度,而目也应当采取制衡原则,而把权力都集中到同一个机构,在洛克看来恰恰是暴君政府的定义。

张怀民、朱磊《有限政府:洛克政治思想的精髓》《河南广播电视

大学学报》 2006/04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人类社会从未停止过遏制权力的追求,历经无数次的惨痛教训后,人们才认识到:通过必要权力的相互制约,人民的自由才有保障。

侯宇《法国行政法院制度之再认识》《法制与社会》 2006/14

不言而喻,行政权力是一个历史范畴,有了民主宪政,才有了三权分立意义上的行政权力。三权分立中的行政权力是西方近代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的理性产物,是民主宪政保障个人权利、限制政府权力的制度创新。

淳于、淼泠《从行政权力的本质反思公共行政伦理》《暨南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三、分权制衡理论的思想文化背景

尽管分权制衡思想在古希腊古罗马就已经萌芽,但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并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还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分权思想产生的动因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阶级分权达到制约权力的目的,另一方面是通过分权实现管理的科学化。阶级分权表现为资产阶级在取得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后,要求在政治上与君主分享政治权力,进而最终夺取政治权力的意愿。管理的科学化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具体说来,它反映了国家机器发展到资本主义时期更庞大、更复杂而需要分工的要求。这时期的阶级分权色彩逐渐淡化,逐渐从政治领域渗透到其他领域,演化成为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深入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因而,许多组织在构建其领导体制时不得不考虑并体现这一管理精神。分权作为一种政治思想,首先,它是为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服务的,也是资木主义社会化人生产的产物,它较之于以专制为核心的封建集权思想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进步性。反过来,它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其次,分权思想凝聚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理想,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在民主社会里,政府的力量与民间的力量均衡发展,正是因为这一均衡力量的存在,从而使得政府与民间力量形成了互补。

吴传毅《由分权制衡的宪政原则看分权政府的构建》《行政论坛》

2006/03 不同时期的西方思想家对人性、民主、法治、道德等问题都进行了论述。事实上.这些论述中所包涵的自由民主思想己经变成了在西方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文化。极大地影响了西方国家人民的心理和行为,尤其是极大地影响了西方国家人民对他们的政治制度的设想和建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些论述构成了当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思想文化基础。

李凤斌试论西方政治制度的思想文化基础阴山学刊 2005/03

四、分权制衡的理论的优越性

总之,在西方宪政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分权和制衡,使国家权力不至于集中到少数人或一个人手中,权力之间彼此制约便不容易出现专制,促进了政局的稳定,使西方国家的政治文明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体止。”所以,分权制衡理论从对国家权力的行使来说,强调国家机关内部的权力平衡和制约它对于防止专制独裁具有积极的作用。

马聪《分权制衡思想的发展与实践》《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但我们应看到,在分权形式的背后,西方学者普遍强调的一条政治规律,即分权制衡,这是人类政治文明和法治文明的智慧成果和宪政历史的经验总结,是不可回避而应正视和遵循的一条普遍的政治规律。分权制衡的机制只是用来解决国家权力如何行使以适应社会职能和权力分工,并防止权力滥用侵害“权利”的问题,它并不涉及国家的根本性质。法治国家需要分权制衡,这并不是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专利。

黄生成,王小元《借鉴西方文明成果完善我国权力制约机制》《湖

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04

制度监督是不可缺少的。监督对滥用权力是制约,对正当行使权力则是一种保护。分权制衡所体现的形式正义优点.表明制度监督对于权力约束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必要的制度规则及其程序的约束,权力的滥用就不可避免。

徐玉春、武芬艳美国分权制衡理论及其借鉴价值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五、分权制衡理论的理论的局限性

法国行政法院的产生历程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制约的力量并不一定要来自外部。即使不采取分权学说,我们也通过建立起一些内部分立的机构来控制政府权力。由于这些内部机构由不同的人组成,它们会在政府内部形成利益的分化,于是形成一种内部制约。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对控权模式的选择,不应先入为主的以某种模式为草准,而应具体考察国情等因素,使控权制度的设置顺其自然。

侯宇《法国行政法院制度之再认识》《法制与社会》 2006/14

孟德斯鸠分权制衡思想的核心是三权分立、相互制衡。他对权力制约的思考着眼于以权力约束权力本身,试图通过强制性的权力来约束易被滥用的权力。但是,在权力者利益一致的情况下,这种权力制约方式往往会成为愚弄人民群众的政治把戏。孟德斯鸠提出分权制衡思想的目的是要保证公民的政治自由,他在《论法的精神》中肯定了公民具有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等广泛的自由。但是,在对权力进行制约时,他却没有给公民权利留有足够的空间。这与他对人民群众的偏见和不信任是分不开的。孟德斯鸠认为“人民是完全不适宜于讨论事情的”。关于公民在选举代表时是否平等地享有投票权问题,他指出“那些社会地位过于卑微,以致被认为没有自己意志的人”,不应当享有投票权。孟德斯鸠对人民群众如此偏见,决定了他根木不相信人民群众的权利会对权力制约起到什么作用。看不到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作用是孟德斯鸠分权制衡思想的根本缺陷。

张钦朋孟德斯鸠分权制衡思想的现代性价值及其局限经济与社会

发展 2005/04

第一、强调了外在的制度约束,忽视了内在的自我约束。它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严密规章制度约束掌权者,以达到防止权力滥用的目的。但掌权者缺乏必要的自我约束的情况下,他仍能通过对制度规则进行合理性的计算利用,达到谋取私利的目的。第二、树立了制度的最高权威,忽视了人的基本需要。它使整个权力运行体系严格按照制度规则行事,一切权力行为均以制度规则为尺度,为标准,为依据,而对人的情感、有的精神需要以及人的本性需要作为排斥对象严加禁止抑制。久而久之它必将导致人性的异化,冷酷无清。第三、实现了形式上的平等,包含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在形式是对每个个体是平等的,但在事实上,由于每个个体存在着保方而巨大的差异,从中所享有的权利是存在天壤之别的。

徐玉春、武芬艳美国分权制衡理论及其借鉴价值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总观西方分权制衡原则的实施效果,可见其突出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两重性,即它在防止权力集中、权力独断的同时,又导致了权力斗争、权力内耗;它在保证权力运行的规范性、稳定性的同时,又导致了权力运行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它在促进、保障民主权利的同时又导致了民主假象、民主扭曲;它在防止权力滥用、权力偏私的同时又未能根除权力腐败、政治丑闻等现象。

周瑞华论西方分权制衡原则的利弊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 2002/01

六、西方分权制衡的理论与不同政党间关系的问题

美国的意识形态的主流是自由民主思想,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存在于同一个美国现实社会中,当时柯克、洛克防卫、限制权力的学说与布莱克斯通、霍布斯对权力的赞美这一对矛盾冲撞是社会意识的两个主要方面,而对着权力边界没有划定的政府状况,不同的政党在政府作用问题上各自强调不同的侧重点而不至于发生正而冲突,并且使它们可以几乎孤立地考虑每个问题,并做出切合实际的判断。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论美国的党争与分权制衡背后之支配力量

——以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为例》《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 2007/01

但是,“分权制衡”也引起一些问题,如分权制衡造成总统与国会对峙的僵局,造成混乱拖延和推卸责任;分权常使一个部门获得过大权力,压倒其他两个部门,如历史上,国会长期在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而在当代,总统则居于主导地位;分权制衡还造成总统、国会、联邦最高法院的权力相互交叉,在三个部门行使权力过程中极易产生矛盾。近些年,这些矛盾愈发尖锐,从而引发了总统、国会、联邦最高法院之间的权力之争,己危及其政治制度的稳定,成为迄今“分权制衡”理论所暴露出的最大缺陷。

董秀丽分权制衡学说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效应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学报 2000/04

七、分权制衡的理论中监督的作用

表面上看,制约和监督政治权力有可能使权力分散,降低效率但实际上,制约和监督政治权力可以杜绝胡乱决策,避免错误决策;即使发生决策错误,制约和监督机制也可以作为一种纠错机制而起作用这样一来,从长期看,在制约和监督权力的情况下决策效率更高。另一方面,制约和监督权力使权力循着合理合法的轨迹行使,避免在非法的轨道上浪费能量,从而保证政府职能实现,保证办正事的效率高和反方向的效率低。另外,对权力进行监督还能及时发现权力行使和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或取得的绩效,从而在正确事实的基础上奖优罚劣,激励权力发挥更大的作用。总之,无论是为了发挥权力的能动作用还是防止权力的破坏性,都有必要制约和监督政治权力。

宋平《论政治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2

制度监督是不可缺少的。监督对滥用权力是制约,对正当行使权力则是一种保护。分权制衡所体现的形式正义优点.表明制度监督对于权力约束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必要的制度规则及其程序的约束,权力的滥用就不可避免。

徐玉春、武芬艳美国分权制衡理论及其借鉴价值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制度监督不是万能的。西方权力监督制度包含的实质非正义表明,制度监督对于权力约束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毕竟权力的运行过程必然涉及众多主观的、个别的、特殊的、偶然的因素,排除这些因素或者是企图通过制度规范这些因素在权力运行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不仅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现实中存在的许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

策、制度歪曲、制度失效等现象就是明证。

周瑞华论西方分权制衡原则的利弊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 2002/01

八、社会的多元化程度与分权制衡的理论

随着平民人数增多,平民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平民不满于自己只有义务没有权利的地位,不满于贵族的特权,要求不按血统而按则产多寡确定居民的权利和义务。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多元并存与分权制衡:古罗马社会结构政制

机制初探》《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国家权力在执行部门、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之间分立的思想己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宪政实践。现代政制理论基于社会正义的价值标准,更加重视社会群体这一政制中的独立变量的相对力量,强调政党、压力集团、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这些现代政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国家权力的外在制衡,并使国家权力最终接受人民的控制。如果说早先几个世纪中,分权制衡理论基于效率、民主、正义的考虑,更多地强调政府各部分的权力分立与内在控制的话,那么随着社会正义价值的出现,现代分权制衡理论则在诸多社会群体力量中寻求一种均态,强调党派、群体、社会力量之间的分权与制衡并强调“人民对政府各部分实行外在控制”。如果说洛克、孟德斯坞的分权学说只不过是国工、贵族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分权;那么现代分权理论则是众多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分权。现代政制理论家的任务就是恰当地配置社会正义与效率、民主、正义诸价值,并提出可以使这些价值得以调和的制度性手段;而公民的政治自山则是现代分权制衡理论的根木动因和直接目的。

王铁雄《现代西方分权制衡理论的新发展》《企业家天地下半月

刊(理论版)》 2006/05

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演变与分权制衡的理论的发展形成

美国的党争在其司法审查制度确立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就美国著名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分析,可以看出在“区域性的行为方式和社会的阶级结构”之外,美国政治发展的动力还应该有第三个,即政党间的斗争。而决定政党斗争胜负的,是超越于政党之上的公共利益,是“人心向背”,也即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论美国的党争与分权制衡背后之支配力量

——以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为例》《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 2007/01

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现代民主运动的一次次高涨,一种新的价值在西方世界凸现,这就是社会正义。它日益成为现今时代政府中压倒一切的价值,于是分权制衡理论也得到了修正和新的发展。它不再仅仅是政府各部分的内在分权与制衡,而是更多地强调国家权力在不同政党、多元利益集团或压力集团及新闻媒体等诸多社会力量中分立与协调,强调社会权力对国家权力的外在控制。

王铁雄《现代西方分权制衡理论的新发展》《企业家天地下半月

刊(理论版)》 2006/05

美国是实行权力制衡最彻底的国家。这对于维持国家各种权力的平衡,保持政局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英国宪政的分权制衡原则虽然不是很典型,但它仍然有效地避免了专制独裁的出现。在英国近代史上,虽有不同党派轮流执政,但却从未出现过独裁或法西斯统治,权力的分立和制衡不能不说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由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几经反复,政权更迭频繁,所以是宪法的多产国。纵观法国的历部宪法,凡真正体现了分权制衡思想的,均未导致个人专制或独裁的出现。

总之,《波思宪法》汲取了德国纳粹统治的教训,突出了反法西斯化集权的机制。它是德国现行宪法,对于维护德国政局的稳定,保护公民的权利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这些规定表明日本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使彼此之间保持一种均势,保证了战后日本政局的稳定,对日木在短期内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提供了政治上的保证。

马聪《分权制衡思想的发展与实践》《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美国建国初期,对于中央如何管理好这样一个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意见分歧很大。当时主要有两派:以汉密尔顿为代表主张集权,以杰斐逊为代表主张分权,最后后者占了上风他们认为,中央政府应当是强有力的,但不应当是一切事务的总管。应该把可以由地方管好,又不至于危及国家统一的那部分权力交给地方政府,即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实行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同时实行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之间的分权,由此把分权制的国家政体形式与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结合起来,以便有效地防止中央政府走向专制。这种把中央和地方各自的三大权力系统之间的横向分权与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纵向分权有机结合的分权,称为双重分权。双重分权的出现标志着分权制衡理论趋于完备。

王爱琦、王寿林分权制衡理论评析浙江学刊 2004/03

十、分权制衡的理论的演进

它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中孕育诞生,并在历次革命实践中经受洗礼、检验而得到发展。在英国内战中产生三权分立思想;在法国大革命风暴来临之前完成三权分立与制衡理论;在美国独立革命中形成双重分权制衡学说。它在欧洲大陆的革命时期多表现为权力分立的纯粹学说;在英美国家及欧洲大陆和平时期则表现为权力分立与制衡的结合。其总的发展趋势则始终表现为权力分立与制约平衡的相互对抗与相互结合的复杂互动。

王铁雄《现代西方分权制衡理论的新发展》《企业家天地下半月

刊(理论版)》 2006/05

由于孟德斯鸠和美国的制宪者们的分权学说符合17世纪以来欧美资木主义国家在等价交换的商品经济新秩序中主体资格平等的要求,所以,美国、法国和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包括一些发展中的资木主义国家都相继建立起以分权为基础的国家政治权力结构。不仪如此,分权制衡思想还运用到其他领域。

吴传毅《由分权制衡的宪政原则看分权政府的构建》《行政论坛》

2006/03

十一、组织形式上的分权制衡与国家主权统一的相对性与统一性

从人民主权出发到确立国家主权,从国家主权出发,再到每个人的自然法权实现,这是一张政治文明运行“草图”。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文明的表述最早可以追溯到1844年,他在《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第7条中写道:“执行权力,集中制和等级制。集权制和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制度是相对立的。政治文明与对国家主权实施有效的分权与制衡是密切相关的。基于对国家主权分权与制衡原则的经验发现与运用,宪政政制思想经过东西方不小同时代不同国家的长期积淀,终于形成各具特色的政治文明果实:它不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时代的政治与思想专利,而是属于全人类政治生活的共同财富。显然,“立宪政府的理论和实践被认为是西方世界所取得的最大的政治成就之一。这一成就既不是一个世纪也不是一个民族所造就的……可能成为全人类永久遗产。”西方政治思想中分权与制衡国家主权的原则具有普世价值,但具体的方式和模式却因人而异、千变万化,绝小能直接“拿来”当作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

陶庆《论人民主权与国家主权的两分性与统一性——政治文明运行

机制中的宪政由来与本质》《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7/01

(经研所王皓整理)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浅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摘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于20世纪初,它的产生取决于复杂的社会历史条件,例如世界大战的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生产社会化程度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等。这一社会发展形态是资本主义在垄断阶段各种矛盾的集合体,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是多重的,本文着重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发展趋势作一个简要分析。 关键字国家垄断垄断组织发展趋势历史地位 一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从工场手工业开始,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和一般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逐渐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早期的垄断组织出现在19世纪60、70年代欧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才在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渐成气候,成为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自此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组织作为垄断资本主义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它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原因:(l)由于垄断是在竞争中形成的,获胜的必然是设备精良、经营管理有方的大企业,它们发展为垄断组织,使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更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垄断组织资金雄厚,可以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从而取得新成果并运

用于生产中。(3)从主观的动机来看,建立垄断组织的目的是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攫取高额利润。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调节生产”以适应市场的变化。恩格斯说:“国内同一工业部门的大生产者联合为一个‘托拉斯’,即一个以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产量,在他们中间加以分配,并且强调实行事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它们就趋向于更加集中的社会化”1,可见在恩格斯看来,各种形式的垄断组织都是为了“调节生产”而建立的一种经济联盟。这实质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部分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2,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4)建立高级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某种程度上是把企业的外部关系和内部关系进行转换和重新整合,为更大范围的组织生产,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创造条件。(5)企业规模扩大,其经营风险也明显加大,迫使经营者更加注重信息,研究市场,改善企业管理,以获得更大经济效益。同时垄断并不排除竞争(特别是世界市场上的竞争),竞争仍然是生产发展的一种强大推动力。由于存在诸多社会因素,因此垄断组织引起了某些停滞和腐朽的趋向,但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发展的速度并没有放慢,整个说来,发展比以前还要快得多。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及手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列宁垄断资本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本质、内容和形式等问题,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35、442页。 2同上

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编制人:姜艳审定人:历史备课组学案编号:6#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 1.下列图片所反映的情况与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有关的有 A.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 2.“我曾修过一条铁路,使它运行,它与时间赛跑;我曾修过一条铁路,如今它已建成。兄弟,能给我一角钱吗?我曾建过一座塔楼,直逼太阳,用了砖瓦、铆钉和石灰;我曾建过一座塔楼,如今它已竣工。兄弟,能给我一角钱吗?”这是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非常流行的一首歌。这首歌流行的背景是 A.工业革命造成贫富两极分化 B.经济危机造成工人生活贫困 C.自由经济带来美国经济的普遍繁荣 D.摇滚乐作为流行音乐在美国风行 3.罗斯福说:“我们必须有这样一条原则,我们将不允许失业大军存在……我不愿设想任何美国人永远靠救济为生。”以下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 整顿银行业B.复兴工业 C.调整农业D.兴办公共工程 4、下列图片中,能反映罗斯福为摆脱经济危机而采取的增加就业、扩大内需的措施有 ①新建田纳西工程②以工代赈③发放救济④蓝鹰运动

A、①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④ 5.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查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 6.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兴建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它吸纳了众多的失业人口就业。这一工程与罗斯福新政的哪项内容有关? A.整顿银行与金融业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C.调整农业结构D.兴办(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盛行的经济指导思想被称为“凯恩斯主义”,在这一经济思想指导下 A.积极推进新技术革命B.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谋求建立经济区域集团D.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8、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最主要特点是 A、自由放任生产 B、实行计划经济 C、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减少政府开支9.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加紧掠夺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C.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以及国际经济联系的加强 10.20世纪50至70年代,西欧各国采取的社会经济措施有许多相同点。其中不包括A.大力推行计划经济体制 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努力避免社会生产的盲目性 D.推行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 11.“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之口,他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起,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批评政府干预市场,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费里德曼理论被普遍认可的背景不包括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 资本主义 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史政治发展史 工场手工业时期 14世纪 ---18世纪后半期14世纪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 义萌芽; 新航路开辟,欧洲商业中心转 移到大西洋沿岸; 殖民扩张掠夺,促进欧洲资本 主义的发展; 16-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在 英国、北美、法国有了一定发 展; 14-16世纪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思 想解放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 基础; 17-18世纪英国、美国、法国资本主 义经济的发展受到封建专制或殖民 压迫的阻碍,导致资产阶级革命的 发生。 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蒸汽时代 18世纪后半期 —19世纪70年代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 先从英国棉纺织业开始 18世纪80年代,工业革命向 其他部门 19世纪初期,工业革命一国走 向多国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基本完成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促进工业资本主义 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在俄国、美国、 日本的发展受到封建农奴制、 黑人奴隶制、幕府统治的阻 碍。由于对国外市场的强烈需 求,资本主义加强对外扩张。 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 1789—1794法国革命;欧洲封建势 力联合干涉法国; 工业革命以后,两大阶级日益对立, 工人运动发展; 1836—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1848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1861—1865年美国内战; 1868—1873年日本明治维新; 19世纪印度民族大起义; 1840-1842年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 动; 1853年美国对日本的侵略;

电汽时代 19世纪70年代 ——一战结束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 第二次科技革命; 科技发展,生产发展;生产集 中,资本集中;垄断组织的形 成; 美国德国飞速、英国法国缓 慢、日本俄国快速;对国外投 资的强烈要求,加强对外资本 输出;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性; 帝国主义国家矛盾重重;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扩军备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 严重 一战后——二战前一战以后,美国成为世界金融 中心,成就经济霸主地位;日 本一战期间形成独占中国局 面;英法经济严重衰退;德意 经济处于崩溃边缘;苏联二五 计划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美国罗斯福新政;日德走上法 西斯道路。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资本主义 世界的霸主 1919-1922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资 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引发政治 危机,世界局势空前动荡;德日意 建立法西斯专政,走向对外扩张道 路,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1933—1939年法西斯侵略得到绥靖 政策的纵容 1939—1945年二战时期帝国主义矛 盾、法西斯侵略与各国人民矛盾空 前激化,反法西斯联盟最终胜利 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 义国家。 电子信息时代 1945年—— 20世纪90年代二战结束以后,美国经济“一 枝独秀”,欧日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50—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 “黄金时代”,欧洲联合、日 本再度崛起,形成三足鼎立; 50—70年代,苏联改革没有摆 脱苏联模式; 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 二战以后,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 阵营与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 营,形成对峙局面; 美国冷战政策,控制资本主义,遏 制共产主义; 美苏争霸,第三世界兴起; 苏联解体,一超多强,美国强权、 霸权政治;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作业)

课时作业(二十一) 一、选择题 1.(2019·南菁中学月考)1929~1930年,美国有36个州的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的订货;1931年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约50%为苏联所购买。它客观反映了() A.美国寻求商品销售市场的迫切希望 B.美苏两国贸易关系相对稳定 C.“斯大林模式”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 D.美国出现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A[根据“1929~1930年”“1931年”等年份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正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再根据“参与制造苏联的订货”“出口总量的约50%为苏联所购买”可知美国为了寻求商品销售市场,打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与苏联发展贸易关系,故A正确。] 2.在西奥多·罗斯福担任总统的八年间(1901~1908),联邦政府对妨害公平竞争的跨州性垄断组织进行了较为严厉的打击,如拆分摩根集团和洛克菲勒集团建立的北方证券公司,起诉了标准石油公司、美国烟草公司、杜邦公司等。由此说明() A.罗斯福新政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B.经济大危机促使美国加强经济干预 C.美国政府对经济进行局部的干预 D.美国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C[A、B与富兰克林·罗斯福相关,排除。材料中“联邦政府对妨害公平竞争的跨州性垄断组织进行了较为严厉的打击”反映了局部的干预,故C正确。美国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3.20世纪30年代,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经济指导的杰作,尤其是它在所有制形式上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新型的国家所有制,使“国家具有经济基础属性和组织经济生活的职能”。此类措施的深远意义是() A.使国家具备了经济管理的职能 B.实现了就业与消费的增长 C.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D.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剧变 C[材料反映出在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国家所有制,有利于经济发展模式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转变,故C正确。]

高二政治我国的国家职能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二政治我国的国家职能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知识精讲人教版一. 本周教学内容: 高三新课: 第一课第一节 第三框题我国的国家职能 第二节 第一框题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二. 知识重难点: 1. 重点:我国的对内职能;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2. 难点:具体运用国家职能知识分析时政问题;当代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 三. 主干内容讲解: 1.1.3 我国的国家职能 导入新课: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我国的国家职能要集中体现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根本利益,使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各种民主权利,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也要以极少数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那么,这些国家职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三)我国的国家职能 1. 国家的对内职能 我国同任何国家一样,具有对内对外职能,但由于我国的国家性质与剥削阶级国家不同,所以,我国的国家职能与剥削阶级的国家职能有本质的区别。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家对内职能主要有; 第一,依法打击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

这是由于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这个客观事实决定的。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的破坏活动,会直接侵害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必须借助于它的国家机关行使专政职能,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保护各企业和事业单位及公民不受非法侵害,以保卫人民民主,保卫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建设。 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也是由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所以,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国家的基本职能。 但是,政府在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中,其主要职能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的变化而变化,已由过去的政府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以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调控。 第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在我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我国在所有制结构上是多种经济制度并存,人民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阶层和利益集团,这些矛盾和问题,往往表现为不同民族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单位之间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这些矛盾和问题,都属于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之上的具体利益和要求的矛盾和问题,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围。因此,国家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调整的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和要求,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团结。 第四,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能够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而且为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因此,国家必须组织和领导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人民中进行“四有”教育,以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国家还必须组织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事业。

政权组织形式

政权组织形式 一、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和种类 1.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 政权组织形式,是指特定社会的统治阶级为治理社会所采取的政权的组织形式,它是国家形式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一个国家,不论是哪一个阶级占统治地位,都要采取一定的政权组织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治理社会。近现代宪法产生后,政权组织形式是宪法的重要内容,建构民主、科学、高效的政权组织形式是宪法的基本追求之一。 就政权组织形式来讲,阶级本质不同的国家,都有与其本质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从历史发展和现实的存在形式看,正是国家权力尤其是主权的归属,决定了政权组织形式的不同。一般说来,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较为普墒和典型的形式是君主制,资本主义国家较为普遍和典型的形式是共和制,社会主义国家一般采取共和制的政权形式。在奴隶制国家,曾经实行过三种政权组织形式:君主制、贵族共和制、民主共和制。封建制国家典型的和最普遍的政权组织形式,是封建专制君主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资本家运用手中掌握的资本获取生产的剩余价值。因此民主共和制对大多数资产阶级政权来说,是资本和财产的统治所能采用的最好形式。但是,各自采取的政权组织形式又有明显的差别,概括说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 2.政权组织形式的种类 政权组织形式按不同的标准划分有不同的分类,按国家权力归属不同,近现代国家主要采取的政权组织形式是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下面是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主要形式,说明各国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在寻找采用一种最适合于本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充分考虑各自的国情,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政权的治理功能。 (1)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是指君主或国王是国家元首,国家最高权力实际上或形式上由君主或国王一人掌握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立宪制根据君主或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的大小不同,一般可分为二元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君主立宪制两种。 二元君主立宪制,君主是国家元首,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的限制,但保留有国家政治实权,君主任命对他负责的政府,内阁是根据君主的意志组织起来的,是行使权力的机构。而不是由在议会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织政府,君主钦定宪法,议会只享有宪法规定的职权,并以君主权限不受限制为前提。目前,实行二元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只有约旦、摩洛哥、尼泊尔等少数几个国家采用这种形式。 议会君主立宪制,君主是国家元首或象征,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的限制和制约,议会处于主导地位,国家权力实际掌握在内阁手中,内阁由议会产生,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阁。内阁在形式上由君主任命,但内阁的去留取决于议会是否信任,君主作为虚位的国家元首而存在,实际大权掌握在议会和内阁手中。英国是这种形式的典型国家。现代国家中日本、瑞典、荷兰、比利时、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挪威、新西兰等也实行这种政权组织形式。 (2)共和制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一九五三年六月十四日至八月十二日召开的全国财经会议的领导小组会议纪要第七号上写的一段文字,收录于《毛泽东文集》第六卷。 1、背景资料 国家资本主义之前世今身 从二十世纪进入二十一世纪,整个世界发生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重大变化。自上世纪4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形成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经过了46年后,以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轰然坍塌而结束。而资本主义阵营方面,在似乎取得了极其重大的胜利之后,还没有来得及陶醉,就又陷入一系列经济危机之中。先是1997年发生的,处于资本主义边缘地带的亚洲金融危机,接着又在2008年爆发于资本主义中心地带的美国次贷危机,连带整个资本主义核心地带的欧洲各发达国家及整个世界处于经济大危机的恐惧之中。危难中,刚刚兴高采烈宣布“历史终结”,马克思主义已经湮灭的人们,又不得不在垃圾堆里刨找被他们扔进去的马克思的书籍,从里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真是构成了一幅绝妙的世事讽刺画。现在,又有不少人开始急急忙忙地宣布,资本主义已经彻底完蛋了。还有不少人坚守资本主义的教条,打死也不承认资本主义的完蛋,反而说,一切灾难都是因为没有完完全全的,彻彻底底的贯彻资本主义的教条,在执行中打了折扣造成的。孰是孰非,为了寻找一个正确的答案,我们有必要冷静下来,重新对资本主义的前世今生进行一番认真的审视。 当我们重新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的书籍,当我们重新阅读亚当·斯密、李斯特、哈耶克、弗里德曼等西方经济学家的书籍,当我们沿着布罗代尔、斯塔夫里阿诺斯等西方历史学者的思路考察西方社会及他们描述的东方社会时,就会发现,资本主义社会是丰富多彩的,就像延续数千年的中国农业社会,曾经先后出现奴隶制度,封建制度,中央专制制度一样,资本

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的评价

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的评价 目录 1.徐熙泽《新自由主义的本质界定及其发展历程》《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3 2.吴涛《透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观察与思考》2006.11 3.李克勤、齐兰《马克思主义垄断资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5期 4.李其庆《新自由主义本质辨析》《经济学家》2004.5 5.齐兰《垄断资本全球化问题理论探讨》《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8期 6.倪先敏《试析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与趋势》《求实》2004.3 7.罗文东《论经济全球化与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发展》《国际论坛》2006.3 8.伍静《知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的新形式》《齐鲁学刊》2004年第3期 9.梅学霞、吴宇《国家资本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由之路》《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12 10.韦定广《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全球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11.吴友军《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论资本主义的反市场本质》《理论探索》2006年第4期 12.顾海良《关于“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进程”问题》《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6期 13.沈东华《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再认识》《集团经济研究》2006年10月 14.罗文东《超垄断国家资本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一种理论分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5.朱婷《“中纺公司”国家垄断资本企业的特征、作用及影响》《上海经济研究》1999年第4期 16.王陈军、慈悦《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学术交流》2001年9月第5期 17.刘宁扬、赵宗博《论当代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1年第6期 18.【美】约翰·B.福斯特著云南师范大学马可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译《垄断资本的新发展:垄断金融资本》《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3期 19.宁光杰《垄断仍是现代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2000年第19期 20.费利群《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论析》《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9期 21.刘青建《试析发展中国家与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兼论殖民体系瓦解的经济根源》《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期 22.叶卫平《世纪之交看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论断》《高校理论战线》2000年6月23.庞仁芝《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9年第4期 24.刘明松《浅析全球垄断资本的形成过程与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5期 25.刘力永《普兰查斯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功能》《哲学研究》2007年第2期26.【美】迈克尔·赫德森著查林林贤剑摘译《美国金融霸权与新自由主义》《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7期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读后感 读了毛主席的《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篇文章之后,顿觉毛主席高瞻远瞩,对国家未来的判断相当正确。但现如今中国的国有经济也在朝着国家资本主义的极端走去,国家掌控了大部分的国家经济领域,这些庞大的国有经济在获得巨大的利润同时却没有把钱用于为国家的工人(福利费)、为国家(所得税)及为扩大生产设备(其中包含一小部分是为资本家生产利润的)而生产,这也让现在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矛盾。为此,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怀着为国为民的心态深刻地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探讨,从而找出解决社会矛盾之道。 从二十世纪进入二十一世纪,整个世界发生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重大变化。自上世纪4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形成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经过了46年后,以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轰然坍塌而结束。而资本主义阵营方面,在似乎取得了极其重大的胜利之后,还没有来得及陶醉,就又陷入一系列经济危机之中。先是1997年发生的,处于资本主义边缘地带的亚洲金融危机,接着又在2008年爆发于资本主义中心地带的美国次贷危机,连带整个资本主义核心地带的欧洲各发达国家及整个世界处于经济大危机的恐惧之中。危难中,刚刚兴高采烈宣布“历史终结”,马克思主义已经湮灭的人们,又不得不在垃圾堆里刨找被他们扔进去的马克思的书籍,从里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真是构成了一幅绝妙的世事讽刺画。现在,又有不少人开始急急忙忙地宣布,资本主义已经彻底完蛋了。还有不少人坚守资本主义的教条,打死也不承认资本主义的完蛋,反而说,一切灾难都是因为没有完完全全的,彻彻底底的贯彻资本主义的教条,在执行中打了折扣造成的。 当我们重新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的书籍,当我们重新阅读亚当.斯密、李斯特、哈耶克、弗里德曼等西方经济学家的书籍,当我们

1.2 现代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专题一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2 现代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班级学号____ _____ 姓名 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关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论述,正确的是 A.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主要指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 B.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指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C.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也叫国体 D.现代各国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一样的 ( )2.美国、日本和德国都是当今世界的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美国实行总统制共和制,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德国实行议会制共和制。这表明 ①同一国体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②一国采取什么政体与国家的性质无关 ③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有其相对独立性④国体确定后采取什么政体并不重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 )3.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在国家元首产生上的不同点是 A.前者由选举产生,后者由国王任免 B.前者由议会产生,后者由选举产生 C.前者由选举产生,后者由世袭产生 D.前者由总统决定,后者由议会决定 ( )4.习近平主席在荷兰访问期间,会见了荷兰国王和议会领导人,指出立法机构交往是中荷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方愿意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同荷兰议会加强交流,荷兰议会正在审议政府提交的新对华政策文件,相信这是一份为两国关系增添活力的文件。从中可以解读出荷兰的政体是 A.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B.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C.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D.半总统制 ( )5.美、俄为总统制共和制,而德、意均为议会制共和制,区分两种政体,主要看 ①国家元首和政府产生的方式②国家元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③是否实行三权分立制度④国家元首、议会、政府之间的关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6.总统制和议会制的主要区别在于 A.总统是不是直接由选举产生的 B.政府的产生方式 C.议会能否制约政府首脑 D.是否存在三权分立与制衡关系 ( )7.南非的第五次全国大选于2014年5月7日举行,选民投票选出新一届国民会议,并由国民会议选举产生新一任南非总统。新总统上台后将组建新内阁,并任命新的政府部长和副部长。从材料中看,南非政体形式属于,因为 A.议会制南非没有君主或国王 B.总统制总统有权任命内阁成员 C.总统制总统是通过选举产生的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 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该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当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它就成为经济上的总的垄断资本家,或称为“理想的总资本家”。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溶为一体的垄断资本主义;由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转变,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国家垄断作为垄断的一种形式,早在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初期就已经产生。它的最初形式是国营铁路、国有土地基金等,但当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整个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还很有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受战争形势所迫,几个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空前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许多国家实行了生产和分配的国家调节。战争结束后,随着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就削弱了。 20世纪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再次得到显著发展,各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如美国出现罗斯福新政,德、意、日等国实行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参战国实行严厉的统制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再次出现高潮。二战结束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有所减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又一次进入低潮。 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入猛烈发展阶段,而且具有新的特点。此时,不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财政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迅速增加,一般已达到40%左右,而且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已不再是作为一种短时期的“战时 状态”或“反危机措施”,而是发展成为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经常性需要,国家与垄断资本的结合,已经发展到整个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所有环节,包括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从而使垄断资本主义具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显著特征。 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深刻根源是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私人垄断已难以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迫使国家不得不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同进也迫使私人垄断资本运动依赖于国家政权,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溶合起来,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具体说来,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转变有下列原因: (1)科技革命和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私人垄断资本的积累已无法满足社会再生产所必需的条件,必须由国家进行投资或者由国家给予私人资本以资助。

(完整版)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练习题及答案.doc

第四章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单选题)我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 A. 各级人民政府 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正确答案: C用户选择: C 2、(单选题)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根据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多项职权,但下列哪一职权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 A.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置 B.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C.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 D.审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国家预算部分调整方案 正确答案: A用户选择: A 3、(单选题)关于我国宪法的修改,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宪法没有专章规定修改程序 B.《全国人大议事规则》规定,宪法修改以投票方式表决 C.宪法规定的修宪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立法法》规定,宪法修正案由国家主席令公布 正确答案: D用户选择: D 4、(单选题)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间的()关系。 A. 平等、团结、互助 B. 平等、自治、和睦 D. 平等、互助、自治 C. 平等、自由、互助 正确答案: A用户选择: A 5、(单选题)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特别行政区自治权范围的是()。 A. 立法权 B. 发行货币权 C. 国防权 D. 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正确答案: C 用户选择: C 6、(单选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键是()。

A.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 B.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C.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D.选民民主选举代表 正确答案: C用户选择: C 7、(单选题)关于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下列说法不成立的是()。 A. 属于国家内政 B. 任何国家不得干涉 D. 是国家主权的体现 C. 只能由宪法授权机关进行 正确答案: C用户选择: C 8、(单选题)特别行政区政府以法律保护作者在文学艺术创作中所获得的成果和合法权益的 做法是()。 A. 普及知识产权法律 B. 自行制定文化政策 D. 照搬全国人大的文化政策 C. 参照内地改革文化制度 正确答案: B用户选择: B 9、(单选题)我国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最高原则是()。 A.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B. 政治协商 D. 民主集中制 C.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正确答案: C用户选择: C 10 、(单选题)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 A. 民族区域自治 B. 多民族的单一制 D. 多民族的联邦制 C.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正确答案: B用户选择: B 11 、(单选题)我国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以上多数通过。 A. 四分之一,二分之一 B. 三分之一,三分之二 D. 五分之一,三分之二 C. 四分之一,三分之二 正确答案: D用户选择: D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恩格斯曾经指出: 1马克思一生有两个伟大发现:一是唯物史观,二是剩余价值理论:2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与发展的规律。正是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3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转化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社会开始形成,在资本的原始积累中,生产资料被资本家掌握,而工人一无所有,只有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维持基本生活,实质上就形成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力的关系,劳动力也由此成为商品)P155 (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的价值: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养家、糊口、学习)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在消费它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新的更大更多的价值(资本家就是利用这个特点,用货币购

买到劳动力之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收回自己原来付出的价值,而且还可以得到一部分额外的价值,这部分额外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而资本家一旦得到了剩余价值,那么他之前付出的货币也就转化成了资本) 案例:现在很多农民在外面打工,因为一名农民工在工厂里打工一年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在家里正常务农的价值,付出的是同样的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却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如果把在家正常务农一年创造的价值作为劳动力的真正价值,那么在位打工一年创造的价值比它多出的那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p156 (一)所有制和所有权:1、所有制:又称经济上的所有制,就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该生产资料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价值。2、所有权:就是法律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相关的法律原则决定的。 3、二者关系: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它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为所有制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p157 三种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奴隶社会:以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人身为基础。(中国秦朝以前是奴隶社会,奴隶像牲畜一样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毫无人生自由。直到秦商鞅变法,废除了隶农制。)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教案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发展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两个大的阶段,而在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又由私人垄断发展到国家垄断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阶段。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中居支配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是如何产生,有哪些形式和运作,其本质又是什么,这是我们认识现实中的资本主义和学习政治经济学必须了解掌握的。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含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通过这种结合,国家集中了一定数量的社会资本,形成了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同时,国家垄断资本又通过金融、生产、商业、和财政等渠道,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运行。其意义在于利用国家政权,充分发挥国家的经济职能,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干预,以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估计垄断资本主义的这个实质贯穿在它的发展过程、产生存在原因、表现形式及其实际作用之中。本次课最后由同学们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很多经济形式和机制同我们社会主义经济相同或类似,为什么说它并没改变资本主义的实质,这种相同或类似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2)产生与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战前:萌芽时期 一战至二战结束:初期 二战后到现在,高度发展的时期。 资本主义经济在其发生发展的一个很长过程中是一种自由经济,只有“看不见的手”——市场调节,国家不作干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普遍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对生产分配消费实行国家监管和调节,把人力、物力、财力都置于国家控制之下,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总起来讲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具体说来,这里有三个要点。 第一,资本家阶级垄断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 第二,广大劳动者对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而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 第三,资本家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性动机和根本目的。 (2)这是一种采取商品经济形式、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通过拥有资本而占有他人劳动获取剩余价值的剥削方式。 (3)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与以往的剥削制度的区别在于,历史上一切剥削制度共同特征是:剥削者无偿占有被剥削者的剩余劳动,而资本主义剥削则表现为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其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从理论体系上讲,本节阐述剩余价值理论,从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1)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形成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运行的前提条件。劳动者拥有劳动力所有权但丧失了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其最大的特殊性在于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过程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2)劳资关系的形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在一般意义上,所有制是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并表现为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3)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从社会再生产的三个主要环节入手阐释该观点。 第一,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从直接生产过程来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说,资本的所有部分都能发生增殖。资本的不同部分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变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重要的物质条件,只有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才带来剩余价值。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

第四章国家性质与国家形式

第四章国家性质与国家形式 第一节国家性质 一、国家性质概念 (一)国家性质的概念 国家性质,即国家阶级本质,又称“国体”,它集中反映了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 (二)宪法与国家性质 宪法与国家性质的关系十分密切。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在规定国家制度时,首先要明确本国的国家性质。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宪法为了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性质,一般不明确规定其国家的阶级属性。 由于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的是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因而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公开表明其国家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专政。 二、我国的国家性质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我国的国体,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一)人民民主专政在我国的确立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理论; 2.根据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新中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3.我国宪法对人民民主专政具体内容的规定,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二)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1.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 2.虽然现行宪法确认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但并不意味着二者完全等同。 三、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内容 (一)工人阶级领导 工人阶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必然要求和根本标志。人民民主专政必须由工人阶级领导,这是因为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历史表明,工人阶级只有依靠同农民阶级建立的巩固联盟,才能夺取和掌握国家政权,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 (三)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结合 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结合,即对最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 (四)爱国统一战线 1、统一战线是一些不同的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结成的联盟。 2、1982年宪法序言对爱国统一战线作出明确规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4.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积极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推动作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使中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逐步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的先进生产技术、经济制度、经营管理方法和科技人员,从而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条件和可能;随着民族矛盾的尖锐,又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大力宣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并在实践上积极努力,客观上又推动了中国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进程. 消极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阻碍作用,这是主要的。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近代中的主权逐步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逐步确立,使中国近代化发展最终失去了独立发展的可能性,治等方面完全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导致中国资金大量外流,加剧了中短缺;帝国主义国家贷款给中国军阀官僚,造成军阀混战,中国局势动荡不宁,使中国的经济建设缺乏和平安正常进行。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工厂,开采矿产,修筑铁路,利用特权,与中国民族企业争夺市场,民族企业。中国近代化趋势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下发展艰难。 综上所述: 经济上,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

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主导地位时期结束,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始进入半封建社会。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政治上 随着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 社会矛盾:因为西方列强的入侵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了首要的第一的矛盾,人们并不甘心受外强欺负,所以社会矛盾的两个就是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本国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改变, 因为过去的中国闭关锁国,致使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差距,当然无论在经济,政治体系还是其他方面都明显存在很大差距的,所以西方列强的入侵也使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新思潮萌发,冲击了封建思想.

高三政治《政治常识》第一课1.2.1 国 家 政 权 的 组 织 形 式

高三政治《政治常识》第一课 1.2.1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重点】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难点】当代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 【素质要求】 ⑴知识方面: 识记:政体、当代国家政体; 理解: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运用:认识并分析当今世界各国政体; ⑵能力方面: 辩证地、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培养; ⑶德育目标: 阶级分析的观点; 【整体感知】 复习提问: (1)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体现了国家哪方面的问题? (2)请说出参加西方发达国家七国首脑会议的首脑名称。 (设计以上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前面学习的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都是研究国家的内容,而内容总是要通过一定形势表现出来,而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国家的政体。由于政体的不同,导致各国首脑的称呼不同。) 导入新课: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明确,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反映的是国家内容方面的问题,从这节课起,我们开始研究国家的形式,也就是国家的政体。正是由于每个国家的政体不同,说明了国家管理形式的多样化,使国家首脑的称呼多样化,有的叫总统、有的叫总理、还有叫首相的等等。在我们弄清政体及其与国体一般关系和国家的结构形式等一般问题后,再具体研究和认识我国在这方面的问题。 第二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板书) 一、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板书) 1、政体及其与国体的关系(板书) 国家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组织形式,借以表现其阶级统治的内容,这个组织形式就是政体。 (1)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板书) 每一个国家实行阶级统治的内容就是国体。二者关系密切。 (2)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板书) 国体是内容,政体是形式。但适当而健全的政体,对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