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 2002级邓洁)

摘要:目前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上仍有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

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理念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从创新思维的内涵和特点、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发展创新思维的方法及可采取的具体途径四方面入手,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了一些初步的思考。

关键词:创新思维; 阅读教学; 创新方法; 创新途径

引言

人类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现端倪。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和地区的知识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成为国家、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江泽民主席在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说:“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可见,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根本源泉。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重心是培养创新能力,而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所以,创新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

正文

1.创新思维的内涵和特点

创新思维的内涵

创新思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常规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人们在探讨“创新思维”时,为了目标的集中与简化,往往把创新的

思维方式称为创新思维,它是多种思维类型的思维在活动过程中一种有机结合。创新思维实际上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密切结合。联想、想象、直觉、灵感、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发散与聚合思维等都属于非逻辑思维。从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看,创新思维包括设计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探讨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以及对事物的新认识和新判断。

创新思维是在旧的方法和途径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突破惯例,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并由此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创新思维或者以新的知识点(如观点、理论、发现)来丰富人类的知识,从而增加知识的数量,即信息量;或者在方法上对已有知识进行新的分解与组合,实现已有知识的新功能。所以,从信息活动的角度看,创新思维是一种使知识总量增值的思维活动。

创新思维的特点

要更好地开展培养创新思维,应当首先对创新思维的主要特点和本质特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创新思维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开拓性和独创性

创新思维在思路的探索上、思维的方法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能从人们“司空见惯”或“完美无缺”的事物中提出怀疑,发现新的创见,作出新的发现,实现新的突破,具有在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和开拓性。创新思维不同于常规思维,其探索的方向是客观世界中尚未认识的事物的规律,所要解决的是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从而为人们的实践活动开辟新领域、新天地。

灵活性和发散性

创新思维活动是一种开放的、灵活多变的思维活动,它的发生伴随有“想象、直觉、灵感”等非常规性的思维活动,因而具有极大的随机性、灵活性,不能完全用逻辑来推理。创新思维不局限于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程序和方法,表现为可以灵活地从一个思路转向另一个思路,从一个意境进入另一个意境,多方位地试探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具有多方向发散和立体型特征。

开放性和伸展性

在创新思维的空间里,拥有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维聚焦点,充满着与世界对接的宽阔领域,充分展示着广阔性、开放性、不自我封闭、不固定模式,不简单定论。在思维的时空上,扩大比较的参照系,从多项比较中寻求最佳突破口。在判断是非的标准上,不惟书,不惟上,也不惟经验,而是从没有确定的标准中寻求新的标准,创造有生命力的新事物。

综合性和概括性

创新思维的综合性和概括性是指善于选取前人智慧宝库中的精华,通过巧妙结合,形成新的成果,能把大量的概念、事实和观察材料综合在一起,加以抽象总结,形成科学的结论和体系;能对占有的材料进行深入分析,把握其中的个性特点,然后从这些特点中概括出事物的规律。没有综合,也就没有创新。创新思维的综合性,首先表现为“智慧杂交能力”,就是善于选取前人智慧宝库的精华,经过巧妙结合,形成新的富有创造性的成果;其次表现为“思维统摄能力”,把获取的大量概念、信息、事

实、资料综合在一起,进行科学的概括整理,形成能够准确反映客观真理

的概念和系统;再次表现为“辩论分析能力”,即对客观事物经过细微观

察之后,进行深入分析,准确把握最能反映其本质属性的个性特点,从中概括出事物发展的规律。

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是学生必须掌握好

的最基本工具。语文学科的功能是多维的、综合性,它包含了发展语言、

发展思维两个基本功能。特别是由于语言的性质和作用,决定语文学科发

展创新思维的独特优势。

2.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历来备受关注,这不仅因其在小学语文

课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还因为平时老师们上公开课、听课、评课也多钟

情于它。国内外母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阅读是解决所有语文问题

的核心。这是由阅读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阅读伴随人的终身,阅读活动是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人可以不

写作,但却无法不阅读。那么什么是“阅读”新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表述的: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

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正是

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阅读发现,研究,探索的舞台,学生可以在阅读全

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多

智慧的阅读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思维能力的过程,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写作教学是通过一篇篇课文贯穿其中,正是通过阅读教学,让孩子们学会生字,理解字意,学会习作。

语文教学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而阅读教学,是个性化教学,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不能以一种定势的理解方式和统一的标准来教学,要灵活、变通的去教学。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知识点,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通过各种方法、途径为学生创设条件,更需要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大胆创新,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具备时代需要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3。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

河南省儿童教育心理研究会理事长段继扬教授总结了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些方法,如:发散提问法、集体讨论法、思路揭示法、多问求解法等等,很值得我们借鉴。而我根据创新思维的品质特点,也归纳了以下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诱发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思维与生俱来,人皆有之。诱发得当就能调动其积极性,激起其思维动机。而创设情境则是一个好方法。教师应用各种方法创设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此时,学生就成了该情境之中的某一角色,那么他们思考问题就会是主动的,积极的,因而也是敏捷的,流畅的。例如:《灰雀》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设计悬念:一只深红色的灰雀不见了——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最后利用形象的板书引发学生思维——你们想对它说些什么呢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适合于创造力的发展和表现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与发展。也只有这种宽松、民主、自由的环境才能任想象驰骋,任思维激荡,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激发灵感。人类发明创造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例如,在西方社会,中世纪由于宗教对人性的压抑,对人的思想的禁锢,欧洲人几乎没有什么发明创造。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对人的价值、个性、自由的充分肯定,欧洲涌现了哥白尼、达芬奇、伽利略、培根等一大批创造发明者。在我国,由于受传统文化中片面突出统一性、共性、服从、中庸等价值取向的影响,排斥多样性、个性、选择性、主动性。所以,中国自“四大发明”之后,一直未能有重大的技术发明,创新贡献于人类。而现实的教育中处处存在着威胁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观念和言行。由于有创造性的学生,其言语和行为往往较为独特而偏离常规,因而被认为是顽皮受到压制,久而久之,他们的创造性就枯萎了。所以,教师要善于营造平等、和谐、鼓励创造的氛围,提供宽裕的自主学习、实践时空,给学生一种安全感、轻松感、愉快感,从而点燃学生的创造火花。

设问质疑

设问质疑,培养思维的探究性。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学贵有疑”,疑能增进探究的兴趣,疑是获得真知的先导。因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质疑,怕学生质疑后自己下不了台,收不了场。我们的学生也普

遍存在着发现不了问题,提不出问题的现象。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而学生提不出问题,学习就不能深入,理解就不会透彻,思维就缺乏敏锐性,深刻性。思维能力也就得不到训练。因此,培养创新思维要从疑开始。

首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质疑,放手让学生讨论,培养他们好求甚解的精神。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无疑—有疑—无疑—有疑”的循环中去探求,从而培养他们的刻苦钻研精神,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有学生问:课文中“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这里为什么要用“才”,而不用“共”呢对这一提问,教师不作正面解答,而是顺势一引:课文里还有一句:“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两个“才”字有何不同两个“才”字一经比较,学生发现前者表时间短,后者表时间长,明白这两个“才”的意思,使邱少云的行为对战斗取得胜利所起的作用更加突出。

其次,我们要采用“教师精心设疑,学生大胆质疑,师生共同释疑”的方式来组织教学,使学生养成“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经历从敢问到善问的过程。例如:《将相和》——在秦王面前,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没有交出15座城池的意思,所以我把和氏壁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这宝玉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举起宝玉就要向柱子上撞。如果要你来设疑,你将怎样设疑设问(1):蔺相如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为了吓唬秦王保住和氏壁——理解课文)。设问(2):

同学们,你们说说,蔺相如会不会往柱子上撞,为什么(引发思维的探究性,理解也随之深入)。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开展设疑、质疑、释疑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激发了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兴趣。

分析综合

分析综合,培养思维的逻辑性。人们一般认为,创新思维就是发散思维。其实,在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中,思维要经过从分散到集中,再从集中到分散,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因此,创新思维既需要发散思维,又需要集中思维。而集中思维主要是通过分析,综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逻辑能力。不发散不行,但只有发散没有集中就不能得出正确结论,学生也将无所适从,创造成果便无法产生。发散度高,集中性好,创造性水平才会高,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发展。例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中,董存瑞干嘛要舍身是太傻此时发散——不舍身行不行,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但如果只引到这一步还不行,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逐一否定了他们提出的办法,然后一致认为:在当时时间紧迫,环境恶劣的条件下舍身才是唯一的办法,从而更能体会董存瑞的勇敢无畏,更能激起学生对董存瑞的崇敬怀念之情。这种归纳综合法能提高发散思维的质量。

联想、想象、幻想

联想、想象、幻想,培养思维的新颖性。

联想是从已知事物联想起其他相关的事物,或由某概念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的思维方法。世界上总有一些事物彼此是相似的,它们之间总有这

样或那样的关系。如果把未知事物相联系进行观察、类比、发现其特点,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变未知为已知。从而有新的发现和发明。如学了《今天我喂鸡》,学生由此联想到喂猫、喂狗;学了《古井》一课后,老师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粉笔颂》、《柳树的风格》,既真实地描述事物的外形,又联想相应的品格精神,表达了思想志向。通过联想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丰富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想象是指人脑已有的表象,经过改造和结合而产生的新表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中心环节。想象深入到思维,才能有完整的创造思维,因此,想象的发展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形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以旧探新、以新固旧,使学生借助创造性想象丰富自己的心理活动,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如学习《群鸟学艺》一课时,学生通过阅读已知群鸟向凤凰学本领,有的虚心,有的骄傲。由于态度不一样,其结果大不相同。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以《×××,我赞美你》为题,鼓励学生不受原文约束,标新立异,说出自己的认识。说话练习,学生想象丰富,结果是五彩缤纷,百花齐放,培养和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幻想是想象力的升华,其特点在于摆脱了现实的束缚去塑造未来。科学发展的历史表现,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总是伴随着幻想,幻想往往是发明创造的先行者,是人类活动的巨大动力,它不仅能引导人们去发现新问题,而且还能激励人们作出新的努力和探索,去从事创造性的劳动。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和爱护学生的科学幻想,使幻想变成他们学

习的信心和动力。如在学习了童话、寓言之后,让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仿写童话、科幻文章。

反向思考

反向思考,培养思维的独特性。它是一种逆向思维。即抛开所提供的条件和思维方向,进行反方面的思考,培养在特殊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逆向思维具有批判性、挑战性和独特性的特点。敢于对传统的,习惯的进行挑战和批判。在人们想不到的地方独辟蹊径,往往会得出新奇的结果。例如《草船借剑》,如果没有雾怎么办会出现一个怎样的结局如果鲁肃事先把诸葛亮要他做的一切都告诉了周瑜,周瑜又会怎样做通过反向思考,让学生发散之后再集中。这样更能体现诸葛亮知晓天文、了解人事、神机妙算。

阅读教学中,要把创新思维的培养当作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去落实,因文而异,找准创新思维训练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创新思维训练中,看一片新天地,获得一种新认识,养成一种好习惯,为今后在阅读实践中勇于创新,敢于开拓奠定基础。

4.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创新点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入手,作为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从变换课题训练入手

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有的表示中心范围,有的暗示体裁人称,有的显示物理动量。就一篇文章而言,作者根据需要可取不同

的题目。因此,教师要因文而异,在学完一篇文章后,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给文章变换题目,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学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我启发学生把课题换成《楷模》,有的把课题换成《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等。变换课题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又发展了他们的概括能力。

从改变词句训练入手

对于文章作者的遣字用词,不要迷信、盲从。对课文里的某些词深究细咀,试着替换,学生有可能找出更为精彩、准确的词语,即使替换的词不如文中的准确,但对于体会文章内容,训练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也是大有益处的。如《赤壁之战》一文中,写黄盖的二十条火船“趁”着东南风,冲进曹操的船队,启发学生:“趁”还可以换成什么学生认为,此时正刮东南风,且当时火船上没人驾船,所以把“趁”改为“顺”也行。

变换句式训练,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使学生的思维从求同达到变通,从变通中又开拓了新意。如陈述句和反问句,双重否定句、感叹句的互换,陈述句和“把”字句、“被”字句的互换,扩句、缩名、时间、地点前置等多种形式的变换,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如《赤壁之战》一课最后一句是曹操“只得带了他们从华容道逃跑”,可启发学生给这句话换个说法。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改成“不得不带了他们从华容道逃跑。”“不得不”比“只得”更能表现曹操当时的无奈。课文《趵突泉》中有这样一句:“大大小小的水泡五光十色,没有哪一种珠宝比得上。”讲到这句话,教师可以故意说:“这个句子精彩极了,我们给它变

换句式,效果肯定不如原句。”学生经过讨论认为改成“……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效果更好,因为反问句能够使语气更加强烈,增强表达效果。从调整结构训练入手

结构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表现一个中心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因此文章的结构顺序是可以调整的、变换的。调换结构顺序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加强了对表达能力的训练,更主要的是打开了学生创新的闸门。《鲸》一课,是按照“鲸是最大动物——鲸的进化过程——鲸的种类——鲸的生活习惯”这样的结构安排的。可启发学生:如果要重新调整本课结构顺序,怎样调效果较好学生认为,把“鲸的种类”内容放在“鲸的进化过程”前较为合适,因为先介绍鲸的种类,能给读者一个整体的感觉,有利于对鲸的进一步介绍。这样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从剖析中心训练入手

提炼一篇文章的中心,看问题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会一样,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剖析文章的中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老舍的《养花》一课,多数同学认为,这课的中心是体会作者对养花的乐趣,培养我们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经过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提炼了中心。有的学生认为,这一课告诉我们,做事要像养花一样,细致入微、一丝不苟,才会成功;有的认为,本课使我们懂得,困难面前不退缩的人,才会获得更多的快乐。

从省略号入手

小学课本中有许多的文章包含着省略号,它们是作者有意留下的空白,旨在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发挥读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我们在教学中就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填补这些空白,这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将是大好机会。《凡卡》一文是俄国着名作家契诃夫的作品,文章揭露了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俄国人民的苦难生活。文中共有11个省略号,其中蕴藏着小凡卡经历的许多苦难。可让学生思考:每一个省略号里可能藏着作者没有完成的什么内容呢在积极的讨论中学生既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凡卡的不幸,又在发挥想象中使自己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从操作实践入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学生天性爱动,对操作性的内容很感兴趣,因为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也是创新所必须具有的情感基础。如教学《琥珀》一文后,可以针对学生对琥珀缺乏感性认识的实际,鼓励学生自制琥珀。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到各种昆虫,用酒精或福尔马林浸泡,把昆虫放入模具中,然后熔化松香浇铸,再用浇好的东西从模子里取出精心打磨,一件件具有创意的艺术品诞生了。在操作实践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新思维得到了训练,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

从文尾续编故事入手

读完一篇好的文章,常常会使人觉得意犹未尽,好像故事还没有结束,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往往使人浮想联翩。这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大胆去想象故事发展下去的结果应该是什么样的。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产生新奇大胆的设想。想象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重要意义。如学习《再见了,亲人》一课后,学生被文中

送别的场面深深地感染,教师说:“都说千里有缘来相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他们今后有见面的可能吗下面大家自拟题目,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讲讲以后可能发生的事。”学生们顿时活跃起来,有人以《重逢》为题,讲了小金花和志愿军叔叔在北京见面时的感人场面;有的以《梦中见阿妈妮》为题,讲一个志愿军叔叔回国后经常梦见“大娘”的动人情景;有的以《大嫂的腿》为题,讲志愿军把大嫂接到中国为她安装假肢的故事。还有,如《会摇尾巴的狼》“狼扑向小羊……”小羊究竟怎么样了呢;《麻雀》一文的结尾“猎人唤回了猎狗走开了”,但小麻雀以后的命运怎样,是回去了呢还是会再次遇到别的危险;《凡卡》一文,小凡卡的爷爷会收到信吗小凡卡以后的命运会是怎样的呢……只要我们稍稍启发学生的思维就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结语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式多样,但要用得巧,用得妙,更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恰如其分,才能事半功倍。我们老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来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营造追求真知、不断思索的氛围;保护学生探索精神,创新火花,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并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有利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创新就不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高不可及的,它必将成为学生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语文教学中发展思维的任务顺利完成,也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培养良好的创新精神和语文素养,那我们的民族将更有希望。

参考文献:

[1]王增昌,王敏勤. 培养能力艺术[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2]夏慧贤. 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M]. 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3]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叶黔达. 创新能力开发[M]. 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5]黄中益,杨昌江.创新教育论纲[M]. 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6]邵志芳着. 思维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周立山,魏抗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2

[8]薛和平.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法例举[J].期刊,2000,220(12A):

32-33.

[9]朱小勇.寻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突破口[J].期刊,2002,233(1A):34.

[10]文茂林.开发你的创新思维[M].湖南,华夏出版社,1999.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无论在什么学段,阅读教学都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策略探讨。 关键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不可否认,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课堂比过去开放了,气氛比过去活跃了。然而,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也发现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不能做到合理高效。因此,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课前准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语文也是如此。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在这里我主要探讨学生备学的作用。学生备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做好准备。我认为学生的备学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重视课前预习,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容和情感。 无论哪个学科,无论什么学段,预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预习的这种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很多老师无意之中就忽视了对学生预习文章的要求和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测。有好多时候,我们会看到,学生才初读了一遍课文,生字词语还没解决,教师就匆匆地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就开始让学生谈体会、说感悟。看起来,好像教学效率很高,节奏很快,其实不然,这样组织教学的直接后果就是“欲速则不达”。 由此看来“书不读通不开讲,书不读熟不可讲。”

论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以往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更多的是在课堂中完成,课前活动较少,课后以练习为例,阅读活动不多,很多学生都不喜欢阅读,阅读教学效率不高。加强阅读教学,不仅要把课前、课中和课后有机地整合起来,还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参与,这样才能让阅读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段有效阅读教学研究 就小学高段学生(这里指的高段学生为五、六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经过之前的学习,能初步借助工具书而解决基本的生字词,在文本阅读中也能尝试根据上下文去了解内容,分析文本的内涵,具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方法上还较为欠缺。结合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阅读中的兴趣不高,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还是较为单调,课后阅读实践活动不够丰富,这些都是影响阅读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提升小学高段阅读教学效率,还得根据这些影响因素出发而思考相应的对策。 一、阅读前:培养学生兴趣,注重指导自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不注重课前阅读指导,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到课堂上进行讲解,而对课前活动和课后活动较为忽视。尤其是课前,更多的只是让学生简单的读读所要阅读的文章,或是就布置一些生字词的书写任务,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不熟悉,课堂中也就难以跟上教师的步伐,阅读活动难以顺利开展。提倡加强课前阅读活动指导,就是要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熟悉文本。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进入文本阅读前,教师除了要根据所要阅读的文本材料而布置学生完成生字词的认读等,还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而创设情境,通过情境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是保证学生主动阅读的基础,教学中不能忽视了阅读兴趣的培养。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时,很多学生都没有真正看到过草原,如果

浅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浅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张玉会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中心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

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小学四年级上册学了《语文园地二》中的成语故事“胸有成竹”,后来学生对成语很感兴趣,于是我让学生课外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来读,读完后让学生来揣摩成语的意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指导阅读,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是指导精读。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阅读教学,是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i无论从我国语言文字的基本特性和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方面看,还是从阅读教学论和阅读认知心理方面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都应该是一个“读”字。“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忽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是任何时髦的教法都无法取代的。但从教学第一线的实际情况看,首先,朗读教学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朗读在一堂课中所占的比重还相当轻,平均不足7分钟。其次,朗读教学质量低下,只是低层次的读响亮,读正确流利,缺乏对学生感情朗读的具体指导。第三,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测试中对朗读的检测很少甚至没有,同时,对学生朗读的检测、评价缺乏科学性,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第四,由于受教师朗读水平的影响,教学中,教师范读极少,朗读指导存在许多不当之处。 对于这些不良状况,我们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ii并且,《大纲》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中对低、中、高年段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iii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有不少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呼吁阅读教学要返朴归真,练好“读”功。那么,如何过好读书关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粗浅之见。 一、明确“读”的意义。 要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教师必须明确读书的重要意义。多读书最大的好处和最突出的优势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那么什么是语感呢?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直觉。既然如此,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读”则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读”到了位,学生语感的培养才可能到位,语文综合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具体地讲,多读有以下六大好处:第一,多读可以识记生字。“阅读是识字的基本途径”,多读可以促使学生记住字音,区别字形,了解字义。第二,多读可以释词析句。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便能够结合上下文准确地领悟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从而达到“自能通解”、“自求得之”(叶圣陶语)。第三,多读可以深化理解。只有多读并读出情感来,才能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产生共鸣,才能明白字里行间的深刻蕴含,才能达到理解的深化和感情的升华。第四,多读可以训练思维。在论及读与思的关系时,别林斯基曾经指出:“阅读时,你到处感觉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教师要训练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而只有多读,学生的想象才可能丰富,思维能力才能迅速提高。第五,多读可以背记佳词妙语。小学阶段的学生“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清人陆世仪语)。利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使之多读熟记佳词妙语,精美诗文,为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勤输“养料”,多作储备,他们日后的“说”和“写”才有源头活水。第六,多读可以感悟写作技法。学生读得多了,就能够更深入地体悟遣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而学生在读书实践活动中所感知领悟的写作技法,往往是教师在作文课上难以指导出来的。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新世纪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认为新世纪阅读教学应该以读为本,以悟为主,以练为基,实施“读、悟、”融为一体的教学策略。 一、以读为本。 小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所以,最初的阅读能力只能是朗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 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要求他们读每篇课文都要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首先要正确地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其次,是流利地读。在正确读的基础上,重点要求读得连贯自然,不读破词句。再次是有感情地读。在读音正确、速度合适的基础上,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尤其是要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 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一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鲶在银色月光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高 萌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萌 发表时间:2012-03-01T14:55:04.850Z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2年2月供稿作者:高萌[导读] 阅读教学应在《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的指导下,以课堂为阵地,创新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果。 高萌(作者单位:吉林市龙潭双语实验小学)【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2-0040-02 阅读教学应在《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的指导下,以课堂为阵地,创新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果。那么,如何进行创新阅读教学呢? 新课标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并提出要注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拓宽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课前搜集信息,让学生在探索中主动学习,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又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需要注意的是,搜集的信息一方面是与课文主题相似的文章,另一方面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资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因此,语文教学除了承担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外,还承担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这个基本任务。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句、段--品读课文,走出文本,扩展视野。 一、阅读教学,“读”为本 “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任何形式的朗读,都是要引导学生置身于文本、情境中。南宋朱熹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奇强暗记”、“逐句玩味”、“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切记向学生讲什么叫有感情地朗读。用什么语气,带什么感情。特别在许多课文的后边要求学生把你喜欢的句子背下来或抄写下来。这些作业,不是让学生去盲目抄写记忆,其关键在于让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积累一些妙词佳句。要达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二、以读精讲 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的教不是为了学生教,讲不是为了学生讲。教学是一个师生一、创造民主的学习氛围阅读教学,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创造一种民主的学习氛围,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天地。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充满爱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气氛中真正把创新的热情激发起来教师则要发挥好指挥者和组织者的作用,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有效地参与,不仅教师可以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师生之间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 三、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阅读,离不开创造。而创造性地阅读教学,要以学生的自读为基础,在自读中领悟,在自读中发现,在自读的基础上交流、指点。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中去领悟和思考,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学习,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与科文、同学、老师对话,探究文章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达到以读代讲,加深理解的教学目的,还能够诱发学生的创造力,是课堂焕发出活力。 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的吸收课本里的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从课文里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播、范读以及必要的讲解和小结,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针对教材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所教的每一篇课文作为例子,是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养成语系的习惯,掌握读懂句子,读懂文章的方法,并且把课堂中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实践中去。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信息世界,让童心、童言、童趣会给课堂,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交流方式交流 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发表自己言论的自由氛围,让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和学生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可以展开讨论,应该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使他们的个性插在上理想的翅膀,飞向光辉的彼岸。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有了各种各样的体验和收获,那么他们当然也就希望和别人交流,让别人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自己一起体验成功所带来的愉快,而要使学生的这种情感体验得到表述,就应该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交流方式。当然,交流的方式也有很多,学生可以和同桌交流,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交流,可以和老师交流,还可以回家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或是周围的小伙伴交流,学生有了自己所喜欢的交流对象,在体验与交流中,在观点和知识的相互碰撞中,学生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出了与目标的差距,并且可以为反思自己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提供帮助,到最后就会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正会喜欢上喜欢阅读,热爱阅读,并且能够从阅读中获得乐趣。所以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应该让他们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自主地选择阅读资料,自主地选择阅读方式,自主地选择交流方式,这样,课堂上因为有了自主,才显得生机盎然,每个学生也都会活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的潜能会得到充分发挥,个性也会得到充分张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语文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乐园,这时的学生是放松的,也是最真实的。 六、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引入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可以创设一个优良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情景导入的方法很多,如情景引入,悬念引入,设问引入,图画引入,音乐引入,表演引入。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20200521122610)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金土完小冯新元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 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 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新世纪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 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认为新世纪阅读教学应该以读为本,以悟为主, 以练为基,实施“读、悟、”融为一体的教学策略。 一、以读为本。 小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所以,最初的阅读能力只能是朗读。叶圣陶先 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 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 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 学生进行朗读,要求他们读每篇课文都要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首先要正确地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其次,是流利地读。在正确读的基础上,重点要求读得连贯自然,不读破词句。再次是有感情地读。在读音正确、速度合适的基础上,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尤其是要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 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一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鲶在银色月光下轻轻翕动着。”有些同学 读出惊奇的语气,有些同学读出得意的语气……可见尊重学生的感受,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 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以读为本”,不是一遍一遍地机械重复,而是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阅读教学中,教 师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读这些内容,然后才是怎样读好的问题。如要求孩子们在读中找出不会读的词语;读准词语的音;读通课文;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后把不明白的地方告 诉老师,以便顺学而导;读流利课文;读中体会文章的标点符号、词语、句子表达的效果,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相互沟通、平等对话的过程。如何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创设情境、有效提问、巧用评价及读、练结合等相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兴趣;情境; 前言:通俗地讲,阅读就是读文章。阅读可以学习知识,可以获取信息,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喜欢阅读,学会阅读,终生阅读,是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阅读教学中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我们农村小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不高、课外阅读量少,导致口语交际能力、作文能力较低,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了阅读教学的顺利完成和显著成效:阅读兴趣不高。由于学生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多数学生读书积极性较低。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课外阅读更是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我们的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差,很少买书。我们学校缺乏资金,不能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藏书少,仅有班级图书角,没有开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受到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针对我们学校的实际,要加强学生的阅读,我认为应从课堂、课外的资源开发两方面入手,接下来简单的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展开对话,丰富阅读实践。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相互建构意义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以“对话”来界定语文教学,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

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不断探讨符合新课标理念的、适合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要着眼于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模式。作者通过反复研讨和实践,归纳总结了一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可以提升语文教学水平。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新课标理念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并养成习惯。课文内容及其包含的思想要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得出,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的、适时的引领。学生的水平是有限的,教师应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对课文的重、难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课文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笔者谈谈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 一、整体感知 指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的感知、领悟,包括对生字词的理解和掌握,初读课文之后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具体分为两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新课要能激趣,时间要短,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课教师灵活掌握。低年级可以通过故事、谜语、动画、图片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

式,中、高年级可以通过相关视频、人物简介、作者简介,或和课文内容有关的一些资料链接等,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2)初读课文,读通质疑。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初读课文要读通读顺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先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模仿,再鼓励学生自由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解决生字词,对解决不了的问题或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 二、深化理解 这部分是整节课的重点内容,具体分为三个环节。 (1)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生初读课文后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或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借助小组成员的集体力量解决问题。这一点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 (2)小组汇报,交流体会。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充分合作,小组选派代表提出问题,全班交流,或说出自己的体会,教师可适当地进行引导。 (3)品读赏读,教师点拨。阅读教学仅停留在学生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不如不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析 【摘要】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

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解全篇内容。 二、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论文

第一篇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展开主动阅读 兴趣是一种积极而活跃的非智力因素,是一种积极的认知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阅读对象是否感兴趣,直接决定着学生的阅读动机与学习,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活动的开展,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成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以兴趣为先导,要加强教学环节的设计,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与强烈的阅读动机,这样学生才能充分调动知识储备与生活阅历,才能形成更多富有个性化的见解。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入故事、游戏、多媒体等,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更能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特点,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视听结合的特点来向学生形象、直观地播放能够展现桂林山水秀丽风光的各种图片、图像与视频资料,并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从而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优美情境中,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置身其中,感受着桂林山水风光的秀丽与优美。这比起枯燥的讲解更加富有吸引力,更能引起小学生的关注,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进而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主动而积极地展开阅读活动。学生有了阅读的激情与

动力,更能够突破文字的限制,产生更多的个性化见解,从而为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调动学生生活阅历,让学生形成独特感悟 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每一篇文章都不是文字的简单堆砌,在这些平凡的文字背后包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感,凝聚着作者的智慧与心血,是作者基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对生活的再加工与再创造,是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要想达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就需要教师唤醒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都有着丰富而多彩的心理世界与情感世界,这些差异性正是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资源。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并不是将文本简单地进行还原,更为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将学习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基于文本,以文本为中心,同时又超越文本,透过文字表面,达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从而形成更多富有个性化色彩的见解与看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图片等设施再现教学,并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来搭建起通往语文殿堂的桥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展开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真正达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中升华学生的认知

试论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试论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发表时间:2019-07-19T11:09:14.59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7月3期作者:王志珍[导读] 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中,要认识到教育发展方向,准确找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科学的教育发展路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拓展教学范围,构建科学的阅读教育体系,提升综合教育效果,着力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王志珍甘谷县磐安镇磐安小学 【摘要】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中,要认识到教育发展方向,准确找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科学的教育发展路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拓展教学范围,构建科学的阅读教育体系,提升综合教育效果,着力培养学生阅读素养。【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7-224-01 随着现代小学语文教育的深入发展,对于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在小学教育体系中,语文是难度比较高的学科,很多学生在学习中都遇到了诸多困难。作为教师,要积极探索教育创新模式,提升学生阅读素质[1]。 一、构建有层次的语文阅读教学体系 对于每个人来说,语文教育涉及的内容十分宽泛,从说话、识字到后来的阅读、写作,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学语文、用语文,这样的性质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宽泛性。它的不断演进让学生的思想也在随之发展和转变,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学习和发挥。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就不得不去思考语文阅读在构建方面的必要性和深远的意义。阅读写字、口语交际、阅读思维能力的发展让语文课程变得丰富,如何达到多方面的要求就是我们构建高效课堂的一大前提。我们要站在科学的角度看问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有这样的思想前瞻性,为学生创造一个更科学、更广阔的语文阅读空间[2]。 二、提升学生阅读思考的能动性 小学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真正的将课堂当做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殿堂,而不是一个所谓的学习的枷锁和牢笼,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平时的教育上下功夫。小学语文阅读学习是一个勤于思考的过程,在一节课的预习环节要加入“提问题”这一项,而不是以往的以读为本,读过了事的思想,让学生从将要学习的课程中发现问题,这就不得不依赖于平日的思考和训练,现今的学生并不缺乏思考的能力,而是长时间的被动思考使他们的这种能力开始退化,所以作为教师要积极地开掘和促使这种能力的发展。教师也要及时的收集这些问题,归纳出共性的问题,采取恰当的方式组织教学,同时这也是对于孩子学习积极性的一大鼓舞,让他们更快更好的培养问题意识,增强思想的深度和对问题的把握能力[3]。例如老师以“风筝”为主题,让学生可以通过自由选择,如古诗词唐-高骈的《风筝》、现代作家贾平凹的《风筝——孩提记事》等,让学生自行思考。 三、注重教学结构的安排与优化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一直都有一个误区,就是要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因而我们的教学环节设置是存在一定问题的,想让孩子多说话,就要设置更多让学生主动的机会,因而在教学的设计上我们应作适当的改动。将讲授变为一种“引导”,让孩子自己去想要表达思想。可以巧妙的设置一些游戏环节,符合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会更见成效。此外,课堂检测是必不可少的,如何判定孩子是否真正的高效的学到了知识,检测是最好的办法,当然,检测的设计是可以博采众长的,要结合本科的教学效果去细心的研究什么样的习题能够更好的解决孩子们的问题,让检测不成为没有用的环节,一定要做好准备让它为课堂服务。例如前几年我国也发生过类似于“汶川大地震”的灾难,可以将这段往事和同学讲述,引导阅读当时大地震的文章以及灾后重建的故事等。在阅读融合过程中,最好也有学生的父母进行参与,通过父母可以更加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为学生开发阅读资源献计献策[4]。 四、探索开展阅读实践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育体系中,阅读是重要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推进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改革过程中,要注重构建实践教育体系,让语文阅读知识真正与学生生活联系在一起,通过融入并改进实践活动模式,让学生真正学会知识,并且真正掌握运用语文阅读知识的技能。在小学语文阅读知识体系中,有一些阅读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对于学生而言不是十分容易理解,作为教师要结合语文阅读学科特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阅读、用语文阅读,提升自身对于语文阅读知识的认知与掌握程度,实现小学教育改革目标。例如六年级的一篇《草虫的村落》中是作者追随一只草虫进入了它们的村落的所见所闻,展开了联想思维方式,老师要引导学生去注意观察自然想象,然后和散文结合,在阅读过程中指向文体思维。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方向,丰富自身教学手段,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创新性水平,满足现代教育发展需求,提升小学语文阅读综合教育效果。参考文献: [1]蔺方梅.小学语文拓展阅读途径浅探[J].学周刊,2019(11):134. [2]钱敏.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11):149-150. [3]张秀琴.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9(10):143. [4]任爱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展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9(10):144.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讲”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讲” 发表时间:2012-02-03T11:35:21.773Z 来源:《素教教师》2011年第12期供稿作者:韩志辉[导读]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究竟“讲”什么,没有固定的模式 现在教师队伍里的新生力量越来越多,多数语文教师对语文课中的“讲”很迷茫,他们不知道该讲些什么。如此教学其效率是显而易见的;如果靠他们自己去摸索其行程也会是漫长的。于是,我想借这个平台谈一点自己粗浅的见解,或许对青年教师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究竟“讲”什么,没有固定的模式。我觉得关键的是我没们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那就是阅读教学的目的即是为了增加学生的积淀,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理解文章,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教师应该结合语文阅读课的学科特点,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去讲,重点培养学生感受、理解、体验、欣赏的能力。不能不管学生会不会就满堂讲,也不能缩手缩脚不敢讲。学生会的就不讲,不会的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在对话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感受和体验中“享受审美的乐趣”。要讲究“讲”的方和实效,严防“过”与“不及”。 讲不是单纯的灌输,而是一种启发,应该明白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引入文本的研读过程之中。这里把握引入的切入点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能准确地找到这个点呢?我想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因为语文教材的主体是课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所以,首先就要靠教师钻研教材,通过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读什么”、“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具体地说,教师先要作为一般读者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会本文”、“披文以入情”,体会其间的喜怒哀乐,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其次,要从个人阅读中“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再来阅读文章,把文本中能够发展学生语言的训练点画出来,比如,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习得的学法,需要揣摩的写法。最后,我们再回归到教师的角色,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本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进一步从我们刚才发现的众多点中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来一番筛选,明确本课教学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习得的学法,需要揣摩的写法。即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也就是所谓的切入点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有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的,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于是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我觉得语文课堂应该是情感的课堂,一位语文教师只有善于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才能演奏出一个又个动人的乐章。 总之,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让学生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最大程度地学有所得!让我们实实在在教语文,让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化的教学状态。只有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才能成为一个被人尊敬的语文教师。对此,我们都走在探寻的路上,让我们共同努力!作者单位:吉林省通榆县边昭镇边昭学校

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析

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 析 High quality manuscripts are welcome to download

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析》 [摘要]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进行 了探讨。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

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解全篇内容。 二、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准确深入解读文本,优化文本使用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本,从而提升阅读水平的基本要求。只有在准确深入的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才能有好的设计和好的教学过程,才能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支架、平台。花费大量时间钻研教材、多角度理解教材,才能明确教学目标、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在不偏离教学的重难点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 二、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教师在准确深入解读文本后,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目标的拟定,是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规定或规范课堂师生行为的指南。设定教学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一定弄清楚一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然后将这个问题具体化,转换成能够评价的指标,还理应是关照了整篇课文结合课文的重难点后再确定教学目标。如《一株紫丁香》的教学目标若设定为“懂得尊敬老师。”显然这样的目标比较模糊,检验的可操作性也不强,若改为“知道老师的辛苦和对学生的疼爱,并能说说自己要怎样尊敬老师。”这样的目标就更为具体,也容易检验。 “阅读教学提效从精选教学内容做起。”教师在教学前应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然后在此基础上精选出教学内容。精选出的教学内容一定要准确无误,体现科学性;要反映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还应富有启发性或实际教育意义及培养价值。 所以,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是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对我们应该有很大的启发。作为一名教师,其教学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获得最大水准的提升。 1. 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方法,如果没有了教材内容,也就无所谓教学方法可言了。教学必须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同体裁如记叙文的教学、说明文的教学、诗歌的教学方法各不同。即使同一体裁,如写人为主和叙事为主的记叙文,教学方法也会有不同。像说明文的教学就不宜过多使用朗读法,诗歌的教学就不宜过多使用讲授法。教学方法选择一定要从教学内容出发,要避免那些花架子,千万不要用教学方法的展示冲淡了课文内容的学习。 2. 了解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要学生欢迎和接受。有的内容,学生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理解,教师就不必再使用直观教具实行演示,只需联系一下学生生活实际即可。反之,对于学生来说缺乏感性理解的课文,就不能只靠抽象讲授,而要尽量采用直观的方法形象地实行教学。 3. 权衡自身特点,确定教学方法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还要注意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寻找自己的个性特色,把握自身的客观实际情况,扬长避短。朗读功底好的教师,课堂可多用朗读法,善绘画的教师,课堂可适当使用绘画直观法。由此可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是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才是最为重要的。 四、合理安排序列,优化教学过程 阅读课堂教学中,程序的安排也很重要。程序安排得当,教学才会条理清晰,井然有序,否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