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浅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浅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浅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内容摘要:2005年7月5日进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已实施了近10年,给中国的经济以及人民的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综合分析来看,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利大于弊。结合这些年的数据来看,我们国家的人民币汇率改革政策已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汇改升值人民币汇率弹性汇率机制贸易逆差

Abstract

The reform ofRMB exchange rate system in July 5, 2005, has been implemented for nearly 10 years, brought no

smallimpact to Chinese economy and the various aspects of the life of the people. After analyzingofthe RMB exchange rate system reform,we found that the advantages of it are far more than the disadvantages of

it. Combining of the data of these years, our country's reform of the RMB exchange rate policy has exerted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in the international.

Keywords

RMB ExchangeRate RegimeAppreciationThe flexibility of the RMB exchange rate trade deficit

一、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演变过程

汇率制度的重要改革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1978-1985年基本上是实行双重汇率制度;1985-1994年是复归单一汇率制度,但实际上是新的双重汇率;1994-2005年,汇率制度为盯住单一货币美元,非正式地与美元挂钩,汇率只能在1美元兑8.27至8.28元人民币这非常窄的范围内浮动;2005年7月21日以后,汇率制度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然而,近来西方各国又再次要求人民币升值,以使中国减少出口,扩大进口,降低对西方的贸易顺差。

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当时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我国国际收支基本情况,人民银行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

汇率弹性。从6月21日起,结束自2008年9月雷曼危机以来一直实施的实际上盯住美元的汇率制,重新启动汇改。恢复了于2005年7月开始实行“汇改”时引进并实施了大约三年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2010年6月重新启动的汇改也继承了BBC方式。首先,每天的浮动幅度限制与以往相同,为中间价的±0.5%,但人民币汇率在同一交易日内的实际浮动幅度比以往有所增加。其次,人民币汇率与美元以外的主要货币,尤其是与欧元的联动性得到了加强。这种情况反映出,在作为参考的货币篮子中,美元占据的比重相对下降,相反,以欧元为主的美元以外的主要货币所占比重有所上升。最后,虽然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有所上升,但是重启汇改以来的三个月中,仅上升了 1.9%,升值幅度较小。很明显,这并不是市场供求的反映,而是中国当局不断干预市场的结果。

总而言之,人民币汇率1994年以前一直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并公布,1994年1月1日人民币汇率并轨以后,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前一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公布人民币对美元等主要货币的汇率,各银行以此为依据,在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浮动幅度内自行挂牌。

二、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利弊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收益

1)我国出口已经大幅反弹,经济面临通胀压力,调整汇率政策、增强汇率

弹性满足了国内宏观调控的需求。保持了经济稳定增长的势头,这是汇率制度改革的重大收益。近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速度。

2)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有助于改善我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关系,避免

了不必要的贸易中,同时增进投资者的信心、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以及进一步推动汇率制度改革都提升了国际公信力。

3)人民币弹性的增加有助于减少因为欧债危机导致的国际汇率大幅波动引

起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波动和对进出口的冲击。从长期来看有助于逐步减少欧诺个过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以来,推动消费成为更加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消极影响

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1)投机性资金涌入。由于国外不少人认为人民币被严重低估,因此他们抱

有强烈的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认为现今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远远不够。如果大幅

提高利率会吸引更多的境外资金流入国内,外汇储备急剧增加,进一步增大了升值压力。由于利率无法较大提高,且国内物价水平较高,致使我国实际利率水平较低甚至出现负利率现象。这就要求人民币加快升值的步伐,以降低国外投资者的升值预期,并缓解央行的压力。然而,我国的金融体系还不够完善.出口企业的战略调整以及其应对外汇风险的规避能力还有限,贸然加快升值速度会带来不可想象的灾难。

2)人民币升值会对对外贸易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人民币升值,就会提高

中国产品的价格,加大资本投入的成本,带来的是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下降,同时实际有效汇率的进一步上升会削弱出口,从而引发国内经济的萧条。

三、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及其现实选择

在当今美元控制的国际外汇市场上,如果没有一种新的货币能够与其相抗衡,世界经济和历史始终要以美国作为中心,但这一切却将因为亚洲和中国重新在世界经济占有最重要的位置,以及一种潜在的、强大的亚洲货币的出现而改变。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到现在,世界各国已经清楚地看到了人民币的真实份量。

所以近年来,国际上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呼声甚嚣尘上。美国财政部长约翰·斯诺于2003年6月中旬表示,美国支持中国实行更灵活的汇率制度;在此之前,

欧洲央行行长德伊森贝赫曾称中国的汇率制度是个“问题”;日本官员已多次呼

吁中国政府提高人民币的币值,以重建贸易平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建议中国政府考虑允许人民币的管理浮动汇率制更具灵活性。这表明,人民币汇率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关系的一个极为重要

的问题。

汇率机制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汇率的调整如果不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运行状况和国际收支状况通盘考虑,慎重决策,很可能给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中国的货币制度包括目前人民币的汇率在进行任何重大的变动,所应考虑的最基本因素就是中国的国情和国家利益,除此之外不可能有其它因素。对其它国家的影响,也只能放在是如何涉及中国利益的前提去考虑,这也该成为中国目前规划人民币汇率时最基本的战略。基于此,中国在进行货币政策时必须要明确两点:一是中国是目前全球经济发展最成功的国家;二是一个国家的货币制度,其中包括汇率制度,在现行的国际体系中,是一国的主权领域,有完全的自主权可以决定合作或不合作。

四、人民币升值与贬值的思考

人民币升值本质上等于对在华投资的外商和中国出口企业的存款实行定向

加息。对出口企业来说,理想情况下是有可能从人民币升值中获益的。如果先收到美元货款,结汇后支付工资和进口原材料,所得的利润以人民币计价,是升值的,下次再进口原料时,只需花费更少的人民币(原料价格不变)。但是绝大多

数出口企业没有这样的待遇,于是演变成了一种不利的局面,即接到订单后,原料和工资先行由人民币支付,当收到结清的美元货款时,结汇后的人民币变少了。这种情况将导致出口企业不敢接长期订单。但这是人民币升值的责任吗?

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如果人民币贬值,出口企业就有好日子过吗?也许是的,订单会增加,但这与别人市场的需求有关,而如果市场需求旺盛,对人民币的需求就旺盛,贬值压力就减小。为什么升值对出口企业有害?根本原因是国内工资成本和国内采购原料成本在上升,导致结清货款时发现无法填平之前生产的投入。

但是,人民币贬值会导致工资的下降吗?人民币贬值会使水电价格,原材料采购价格下降吗?我想这种可能性很小。所以,出口企业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产品利润率不高,和国际需求的减少导致的,人民币贬值不会对出口企业产生立竿见影的好处,相反,人民币贬值更可能导致工资上涨,抵消订单增长的部分好处。

如果出口企业拓宽国内市场,可以直接赚取人民币,而不受汇率的损失,但这将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所以,扩大内需是多么的重要。

事实证明,任何一种汇率安排都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国家,也不可能适用于

一个国家的任何时期。每个国家都会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国内经济运行状况和国际收支状况选择恰当的汇率政策。对于中国而言,汇率政策的制定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一定要根据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客观需要来进行。自主性是最根本的,不能被动地迫于别国压力来进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金融环境,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对亚洲和世界具有积极意义。现阶段,根据国内外形势分析,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是最佳选择,这也是中国大国形象的一种表现。汇率的基本稳定对于吸引外资、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促进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都是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1]黄志刚.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主要特点浅析[J].商业文化.

[2]颜伟.人民币汇率改革配套政策调整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王凯.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困境及对策分析.兰州商学院学报.2011年二月第一期.

[4]陈芳.人民币改革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 范志勇,向弟海.汇率和国际市场价格冲击对国内价格波动的影响[J].金融

研究,2006,(2).

[6]《国际背景下的人民币汇率改革》https://www.360docs.net/doc/446745434.html,/jrlw/lw_137594.html

[7]《现代金融学的发展》https://www.360docs.net/doc/446745434.html,/p-20413829.html

论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精编版

论1994年-2017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由于国内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环境处于动态的调整过程,因此汇率制度选择是一个中、短期呈现静态、长期呈动态的变化过程。汇率制度是货币比价一系列关系总和,人民币汇率制度只不过是中国经济体制中关于外汇资源配置的一种价格机制,但反映着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不仅涉及到国内经济主体之间,而且还涉及到国际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演变为一种国际政治关系。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1.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从1994年1月1日起,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消以前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并存的制度。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但是,人民币名义汇率进行了一次性贬值,至1994年年初人民币元/美元下浮8.17人民币元/美元,同时,中行汇买价、中行钞卖价|汇卖价、央行中间价成同等趋势的下降。由于现汇的买入需要支付包装费、运费、保险费等费用,所以中行钞买价略低于中行钞卖价。 2.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在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为稳定货币不贬值,在多重压力下,最终选定了汇率不贬值,并逐渐演变为事实上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因此,我国货币基本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现汇和现钞买卖价保持相对稳定。 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进入了制度性开放阶段,僵化的、事实上的钉住汇率制度也越来越不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2001年9月31日,现钞买价陡然上升到了819.38,比上个月上升了12.33。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再次市场化是适应外部环境的必然结果。 3.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宣布自公告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说明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钉住美元,人民币汇率在向更富弹性的方向转变。人民币的升值同时导致现钞和现汇买卖价持续下降,中行的尽管汇率水平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但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变化并不明显,这说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尚待进一步完善。

人民币汇率改革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币汇率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1979~1984)。1979年我国外贸管理体制开始进行改革,对外贸易由国营外贸部门一家经营改为多家经营。由于我国物价一直由国家计划规定,长期没有变动,许多商品价格偏低且比价失调,形成了国内外市场价格相差悬殊且出口亏损状况,这就使人民币汇价不能同时照顾到贸易和非贸易两个方面。为了加强经济核算并适应外贸体制改革需要,国务院决定从1981年起实行两种汇价制度,即另外制定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继续保留官方牌价用作非贸易外汇结算价。这就是所谓双重汇率制或汇率双轨制。 2.第二阶段(1985~1990)。在人民币双重汇率制下,外贸企业政策性亏损,加重了财政补贴负担,而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外国生产厂商对双重汇率提出异议。1985年1月1日,我国又取消了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重新恢复单一汇率制,1美元=2.80元人民币。 3.第三阶段(1991~1993)。自1991年4月9日起,我国开始对人民币官方汇率实施有管理浮动运行机制。国家对人民币官方汇率进行适时适度、机动灵活、有升有降浮动调整,改变了以往阶段性大幅度调整汇率做法。实际上,人民币汇率实行公布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即外汇调剂价格)并存多重汇率制度。 4.第四阶段(1994~2005)。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1993年12月31日,官方汇率1美元兑换人民币5.8元;调剂市场汇率为1美元兑换人民币8.7元左右。从1994年1月1日起,将这两种汇率合并,实行单一汇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定为1美元兑换8.70元人民币。同时,取消外汇收支指令性计划,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实行银行结汇、售汇制度,禁止外币在境内计价、结算和流通,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改革汇率形成机制。这次汇率并轨后,我国建立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趋稳,并一直保持在1美元=8.3元左右。 1994年以前,我国先后经历了固定汇率制度和双轨汇率制度。1994年汇率并轨以后,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中央银行设定一定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实践证明,这一汇率制度符合中国国情,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维护地区乃至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1997年以前,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海内外对人民币信心不断增强。但此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防止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轮番贬值使危机深化,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逐步减弱,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取得了新进展,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外汇市场建设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创造了条件。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论文)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一、引言 自从1994年我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汇率再度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焦点所在的问题之一。2003年我国加入了WTO组织以来,宏观经济呈现出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对外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外汇储备激增的局面,这些因素综合导致了人民币存在巨大升值压力。有关人民币汇率制度是否应该适当改革的问题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关注,这也反映出了这样一个事实: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币汇率制度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实现内外均衡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人民币汇率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长而复杂的历程,主要包括改革开放前的起步阶段、可调整固定汇率钉住制及盯住一篮子货币和改革开放后的汇率双轨制及两种不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然而自2007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发展又呈现出一个新特征。一方面,人民币在国际外汇市场兑换主要外币的汇率不断降低(间接标价法),即对外升值。与此同时,另一方面,人民币在国内却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高通货膨胀,也就是对内贬值。 对于我国来说,32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长足发展,而人民币作为中国这一经济腾飞中的大国的基础货币,其汇率问题也得到了充分的关注。我们要慎重对待人民币的汇率问题,这对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保证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保障人民优质小康生活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回顾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其在现阶段带来的效果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建议。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形成 (一)改革开放前人民币汇率发展历程 这一时期,我国的汇率形成机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2年),这一阶段的汇率制度可以称为单一浮动汇率制。此时新中 国才刚成立,我国没有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可,国内外局势并不稳定,对外贸易还未正式起步。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为人民币汇率富有弹性,调整频繁,稳定性弱。 第二阶段(1953-1972年),这一阶段的汇率制度为单一固定汇率制。这个阶段国际汇率制度正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上实行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他国家的货币实行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制度”,这种制度使人民币汇率表现出刚性的特点,人民币汇率制度不受市场供求和国际贸易的影响,失去了重要的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 第三阶段(1973-1979年),人民币汇率实行“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单一浮动汇率制。伴随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我国把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设定为汇率制度的目标,并且要求汇率制度要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钉住一篮子货币”是人民币汇率稳定与 效率权衡的结果。 (二)改革开放后人民币汇率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后的汇率制度发展也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3年)为汇率双轨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并进入了经济上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了使外贸企业的出口积极性提高,我国的汇率体制由单一汇率制改革为双重汇率制。我国的汇率制度从官方汇率制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格并存(1981—1984年)过渡到官方汇率制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官方汇率制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弊病逐渐显露,所以人民币汇率制度在改革中进入了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1994-2005年),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制度的特点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取消外汇留成制度,允许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有条件的兑换,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在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要求,“改革外汇体制,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其后《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在1993年12月正式颁布,其中制定了一系列重要制度,包括:将人民币官

浅谈中国货币汇率制度的利弊

数学与应用数学李志山汕头大学 浅谈中国货币汇率制度的利弊 中国从2005年7月21日起,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也意味着,中国一改以前盯住单一美元的汇率制度,采取一种更加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新的汇率制度相比于单一的盯住美元汇率具有一定的优势,其汇率生成机制是由市场机制制定,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并根据我国贸易与投资密切程度不同设定不同外汇权重并根据此组成一篮子货币,能大幅度地减缓其波动以及减低风险;有管理的浮动则表现为中央银行能有效地阻挡外汇投机者的大幅度冲击,对整个金融市场起到一定的保护,同时又允许汇率在一定的范围内根据市场供给关系自我调节,具有一定的市场自由性。这对于之前的盯住美元汇率制度是难以实现的,美元作为世界上最通用的外汇,其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会由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产生巨大波动。中国若依旧实行单一的盯住美元汇率制度,则等同于将人民币反正与美元同等的位置承担世界经济的风险,这对现今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风险炸弹,没有足够的资金与技术作为后盾,中国经济会受到严重冲击,甚至发生倒退。 但现今的汇率制度就如双刃剑一般具有两面性,有利有弊。利体现在其实施的是参考一篮子货币,其汇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减低风险;不足之处在于现行汇率制度较为保守,中央银行会对其进行管制,会减低经济积极性,减少世界贸易机遇,具体表现在: 一、利 ①对美元的依赖性减低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美贸易顺差增大,中美贸易之间摩擦不断,美国为消除中美贸易之间的不利,会对中国人民币强烈要求升值,这样一来,中国的出口将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中国经济甚至会受到极大冲击,若单一地盯住美元,美国对美元的不利于人民币的操控会极大程度上地打击中国经济。但实行一篮子货币制度后,人民币汇率的浮动不仅仅决定于美元,而是根据中国的外贸比重选择外汇组成一篮子货币,使得人民币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并能减低人民币对美元的依赖性。 ②保护国产新型产业,帮助中国经济成长 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初期,许多产业的人才与技术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采用现行汇率制度,中国能稳健的控制人民币的汇率,有效地抵挡外汇市场对中国新兴产业的攻击,防止新兴产业的大范围夭折,帮助中国产业走向成熟,从而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成长。 二、弊 ①弱化企业风险意识 采用现行汇率制度后,人民币汇率较为稳定,中国市场会较为“安全”,但同时,这会弱化了企业的风险意识以及交易意识,缺少风险意识的中国企业会因此失去竞争力,被世界市场淘汰。这会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②人民币升值并导致外资减少 由于现行的汇率制度是与一篮子货币里的货币挂钩,也就是说,此时的人民币汇率已经很接近人民币的市场汇率,人民币较于之前的汇率表现出升值。美元兑换人民币在这几年间大约从1:8.7变为现在的1:6.32,这也意味着外汇的大幅度贬值,这回严重打击外商在中国投资的积极性,不利于中国外资的吸引。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The RMB rate forms the mechanism ;RMB exchange rate formation mechanism),简称汇率机制,实际上就是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完善汇率机制是我国自主的选择,必须要充分考虑我国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避免汇率大幅波动。在我国加入WTO 后新的开放形势下,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必要性彰明较著。 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由此开始,人民币汇率生成逐渐走向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核心是:以外汇市场供求为基础,允许市场汇率在一定范围内围绕基准汇率上下浮动。尽管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基本上符合中国国情,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实事求是地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也存在着以下缺陷。一、形成机制扭曲。二、缺乏灵活性或弹性。三、调整缺乏准确依据。四、较高的维持成本。因此,需要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 1、1993年之前是第一阶段,实行汇率双轨制,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官方汇率固定,市场汇率自由浮动。 2、第二阶段从1994年汇率并轨开始到2005年7月汇改之前,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上是盯住美元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不发生波动。

3、第三阶段从2005年7月“汇改”开始,实行“以市场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此之后,人民币汇率呈持续升值的态势。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一段时间是小插曲,受全球经济金融环境的影响,人民币汇率事实上再次盯住美元。2010年6月重启汇改吼,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继续单向升值。 可以说,直到2014年之前,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始终是比较低的,要么是盯住美元不变,要么是爬行盯住美元单向升值。这种情况在2014年发生了显著变化。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安排,从2014年3月17日起,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格浮动上限由1%进一步扩大至2%。从实际走势来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2014年先贬后升再贬,走出了一个“N字形”,波峰波谷差高达1481个基点。2014年可以称之为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元年”。 2015年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年份。从2015年8月11日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综合考虑外汇供求情况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这一举措增强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和基准性。另外,2015年12月11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开始转向参考一篮子货币、保持一篮子汇率基本稳定。

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改革、变动及其影响

一、背景 二、有关概念 三、200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进程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经历了从双重汇率到单一汇率、从行政决定或调节到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从固定汇率到浮动利率、从紧盯美元到紧盯一篮子货币的过程。经过不断地探索和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 2005年7月21日,中国继续深化人民币形成机制改革,决定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其中的三大改革内容为:一是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二是不断变革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机制;三是渐进提高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和弹性。 (1)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在中国当前的贸易结构中,与美元区的贸易额约占贸易总额的50%左右,而与非美元区即日本、欧元区和东南亚的贸易额也已经占贸易总额的一半左右。因此,随着贸易结构的变化,人民币汇率紧盯多种主要货币进行调节才能更好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2)变革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机制。2006年1月4日央行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上引入询价交易方式(OTC方式)和做市商制度,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改由15家中外资银行做市商报价产生。做市商制度

的建立健全进一步推动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的市场化。 (3)渐进提高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和弹性。2005年和2007年,非美元兑人民币的交易价、美元兑人民币的交易价分别由原来 1.5%的浮动幅度扩大到3%。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中国主动收窄浮动幅度,保持了人民币币值的稳定。随着危机影响减弱,2012年4月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5‰扩大至1%,恢复良好弹性。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人民币汇率制度平稳实施充分证明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符合我国汇制改革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要求。人民币汇率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 自2006年1月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个工作日上午9时15分对外公布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和港币汇率中间价,作为当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含OTC方式和撮合方式)以及银行柜台交易汇率的中间价。 2007年5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自5月21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三扩大至千分之五。

浅谈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

浅谈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 摘要: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配套措施。我国汇率制度在对外贸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汇率制度的改革又在正反两方面影响着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现代企业面临着汇率改革带来的风险和机遇,相应做出了最有利的反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应对汇率制度的不断革新。 关键词: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发展历程 (一) 双重汇率制时期(1981——1993) 1.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198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确立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开始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以搞活经济。为了发展对外贸易,奖出限入,促进企业经济核算,适应外贸体制改革的需要,1979年8月国务院决定改革汇率制度,从1981年起试行双重汇率。一种是适用于贸易外汇收支的贸易外汇内部结算汇率,这是内部调节进出口贸易的平衡价;另一种是适用于非贸易外汇收支的汇价,按官方公布的汇价办法,仍然沿用原来的一篮子货币的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 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主要特点是:(1)典型的双重汇率;(2)从性质上说是属于贸易性汇率,它是以我国的贸易政策为中心,为出口创汇服务的;(3)人民币仍然处于高估的状态,难以很好地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2.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 1980年我国恢复了在IMF中的合法地位,按照IMF的有关规定,其会员国可以实行多种汇率,但必须尽量缩短向单一汇率过渡的时间。为了解决汇率制度带来的诸多问题,尽快达到国际标准,从1985年1月1日起,我国又恢复了单一汇率,该汇率以贸易汇价为基础。 另一方面,1980年10月起我国创办了外汇调剂市场,开展外汇调剂业务,当时规定外汇调剂价格是在官方汇率之上加10%。在这之后,随着留成外汇的增加,调剂外汇的交易量越来越大。在这期间名义上是单一汇率,而实际上又形成了新

浅析人民币汇率变化原因及对经济影响

浅析人民币汇率变化原因及对经济影响 总论 汇率是国际金融的重要指标,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人民币汇率是中国政府在国民经济中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经济杠杆,也是实现和衡量我国经济内外均衡的重要指标。 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经济增长状况;经济增长是决定一国货币价值的根本因素。一般而言,经济增长都会引起货币价值的上升,其原因在于:如果一国经济增长率较高,人们对宏观经济的良好运行状态产生信心,外国投资者必然踊跃前往该国投资,从而引起该国国际收支资本项目的收入增加,该国货币需求旺盛,币值自然上升。二: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收支的总和。在浮动汇率制下,市场供求决定汇率的变动,因此国际收支逆差将引起本币贬值,外币升值,即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国际收支顺差则引起外汇汇率下降。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来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经常项目顺差近年来保持着较高的水平,这就潜在地形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并且在我国资本项目基本上是连年顺差的,外汇储备明显增加,这表明外汇市场上的供给大于需求,本国货币有升值的压力。 三:通货膨胀因素:通货膨胀率是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一般地,通货膨胀和国内物价上涨,会引起出口商品的减少和进口商品的增加,从而对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发生影响,导致该国汇率波动。同时,一国货币对内价值的下降必定影响其对外价值,削弱该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地位,人们会因通货膨胀而预期该国货币的汇率将趋于疲软,把手中持有该国货币转化为其它货币,从而导致汇价下跌。 国内外通货膨胀率的差异是决定汇率长期趋势的主导因素,通货膨胀率的高低是影响汇率变化的基础。如果一国的货币发行过多,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了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就会造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使一国的货币在国内购买力下降,使货币对内贬值,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对内贬值,必然引起对外贬值。因为汇率是两国币值的对比,发行货币过多国家,其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减少,因此在该国货币折算成外国货币时,就要付出比原来多的该国货币。若中国的通货膨胀率相对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上升,人民币的相对币值也就是说其购买力在下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缓解。相反若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高于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则美元的币值在下降,人民币的币值相对上升,人民币会有升值的压力。 四: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决定货币价值、货币购买力的首要因素。如果本国货币供给减少,则本币由于稀少而更有价值。通常货币供给减少与银根紧缩、信贷紧缩相伴而行,从而造成总需求、产量和就业下降,商品价格也下降,本币价值提高,外汇汇率将相应地下跌。如果货币供给增加,超额货币则以通货膨胀形式表现出来,本国商品价格上涨,购买力下降,这将会促进相对低廉的外国商品大量进口,外汇汇率将上涨。 五:国外环境的变化:(1)外国政府的政治压力:一些西方国际声称人民币价值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问答_一_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决 策依据是什么? 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汇率体制必须与市场经济的体制相适应,因此货币应当是可兑换的,其价格应当反映供求关系,适应具有较高开放度的开放型市场经济的要求,也就是说,汇率应该是能够浮动的。早在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确定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总体目标,即: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地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的限制,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同时还对汇率改革与其他金融改革的顺序形成了大致的共识,即在汇率改革之前应先行完成以下三项工作:(1)银行部门改革取得进展,银行体系得到加强;(2)减少对外汇交易某些不必要的管制,包括部分资本账户的管制;(3)外汇市场得到深化和发展,能够为国内金融机构和进出口企业提供更有效的市场环境和必要的避险工具。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03年底,国家对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进行了财务重组,包括注资、不良资产核销和股份制改造等,2005年上半年,又对工商银行进行了财务重组。这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有三家进行了重组,并实施了股份制改造。三万家农村信用社的改造也是2003年开始启动的,目前已完成了一多半。其他金融机构的改革也正在积极推进。当然,要想在银行体系全部完成一轮改革后再着手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不太可能,所需时间过长。但有必要做好 大部分工作。中国的商业银行分为四个层 次,即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 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目前已 大致完成3/4的改革和重组,即每个层次的 70%~80%已摆脱过去的困扰,开始进入良 性发展阶段。 此外,取消了一些对资本账户交易不必 要的管制;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稳步扩 大;个人和企业经常项目下交易的限制进一 步放宽;市场准入及业务限制放宽;金融市 场基础建设也为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奠定了基 础。 2005年年初以来,宏观经济条件也相 当不错,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 头,投资过热得到抑制,消费价格指数(CPI) 不高;世界经济运行平稳,美元利率稳步上 升。这也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一个 重要条件。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政府经过统 筹考虑,实施了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中国政 府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 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从我国的根本利益和 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选择适合我国国 情的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 问: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坚持了哪 些原则? 答:人民币汇率改革必须坚持主动性、 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主动性,就是主要 根据我国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决定汇率 改革的方式、内容和时机。汇率改革要充分 考虑对宏观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 响。可控性,就是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要在宏 观管理上能够控制得住,既要推进改革,又 不能失去控制,避免出现金融市场动荡和经 济大的波动。渐进性,就是根据市场变化, 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有步骤地推进 改革。 问:此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核 心内容是什么? 答:核心内容有三方面。第一是人民币 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的一种货币,也就是单一 的美元了,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同时根据 市场供求关系进行浮动。第二是人民币汇率 将是浮动的,而且浮动的区间也是合理的。 第三是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 人民币在2005年7月21日即日对美元升值 2%。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 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 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问:为什么是“参考一篮子”而不是“盯 住一篮子”? 答: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 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 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 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 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 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 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 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 基本稳定。参考一篮子货币表明外币之间的 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 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 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 管理的浮动汇率。盯住一篮子货币,是机械 地按篮子货币汇率指数的变化来调整人民币 对美元汇率,以实现名义有效汇率不变。而 我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 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问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问答(一)编者按:2005年7月21日,我国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 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次改革对宏观调控、金融市场、贸易、银行、企业、个人乃至经济生活方方面 面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从本期开始,本刊将连续刊发由中国人民银行编写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问答》,详细解读人民币汇率 形成机制改革的有关问题。敬请读者关注。 69 ■2005年第24期

中国汇率制度的发展

阶段一(1949-1993):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人民币汇率由国家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汇率体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单一固定汇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以“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73~198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汇率体制从单一汇率制转为双重汇率制。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1984年)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两个汇率双轨制时期。 阶段二(1994-2004): 1993年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具体包括,实现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价格并轨;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消外汇留成,实行结售汇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外汇交易市场等。 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此后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 阶段三(2005-): 2005年7月21日,我国对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自2006年1月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个工作日上午9时15分对外公布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和港币汇率中间价,作为当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含OTC方式和撮合方式)以及银行柜台交易汇率的中间价。 2005年7月到2008年7月,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1%,而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反而大幅增长。 2008年,我国适当收窄了人民币波动幅度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许多国家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而人民币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 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意义

姓名:李骥班级:08市场2班学号:0845207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意义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亦即人民币升值2%,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从此,人民币就开始了不断的升值,这一消息随即震动了整个世界。中国根据自身经济发展、贸易和对外交往的需求,确定一篮子货币的货币种类及其权重,作为确定人民币汇率的参考。这种币种多元化的,分散组合增强了汇率的弹性,符合中国当今的国情,特别时经济全球化和外贸多元化的实际。可以说,这一汇率改革的推出,是在恰当的时候打出了一场漂亮的战争,时机把握相当准确。 汇率改革以来,实践证明,一篮子结构性政策为发挥汇率在影响内外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创造了条件;而汇率改革的适时推进,也能为其他改革赢得空间,在我国资源价格等改革的推进中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局面。汇率政策还与解除进口管制、放松外汇管制和加快走出去等政策相结合,对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加剧发挥重要作用。汇率的灵活性增强,还有利于增强宏观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总之,汇率改革对于我国各个方面都意义重大。 汇率机制的改革,人民币升值,扩大进口支持内需,降低进口成本,有利于缓解通胀压力。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我国累计进口27290亿美元,其间由于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相当于节约进口成本16497亿元人民币。同时大量的技术、装备进口迅速提高了我国的国力和生产效率。此外,通过降低进口产品的人民币价格,特别是减少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我国物价的影响,直接缓解我国物价上涨。 推动资源配置优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改善和更加平衡的发展。在包括汇率政策在内的宏观政策共同作用下,三大产业关系更趋合理,服务业比重增加,2008年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2.9%,较2005年上升2.6个百分点。产业布局更加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配合了国家加快中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2008年中西部地区GDP 占全国比重为37.1%,较2005年上升1.3个百分点。我国资源大量向出口部门分配的倾向

浅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浅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内容摘要:2005年7月5日进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已实施了近10年,给中国的经济以及人民的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综合分析来看,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利大于弊。结合这些年的数据来看,我们国家的人民币汇率改革政策已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汇改升值人民币汇率弹性汇率机制贸易逆差 Abstract The reform ofRMB exchange rate system in July 5, 2005, has been implemented for nearly 10 years, brought no smallimpact to Chinese economy and the various aspects of the life of the people. After analyzingofthe RMB exchange rate system reform,we found that the advantages of it are far more than the disadvantages of it. Combining of the data of these years, our country's reform of the RMB exchange rate policy has exerted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in the international. Keywords RMB ExchangeRate RegimeAppreciationThe flexibility of the RMB exchange rate trade deficit 一、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演变过程 汇率制度的重要改革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1978-1985年基本上是实行双重汇率制度;1985-1994年是复归单一汇率制度,但实际上是新的双重汇率;1994-2005年,汇率制度为盯住单一货币美元,非正式地与美元挂钩,汇率只能在1美元兑8.27至8.28元人民币这非常窄的范围内浮动;2005年7月21日以后,汇率制度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然而,近来西方各国又再次要求人民币升值,以使中国减少出口,扩大进口,降低对西方的贸易顺差。 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当时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我国国际收支基本情况,人民银行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历史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历史 摘要:汇率制度是一国政府针对外汇交易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惯例和组织安排,其对平衡一国内外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从1949年公布人民币汇率开始到现在,我国人民币的汇率制度经历了由计划到市场、由封闭到开放、由僵化到灵活的调整过程。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继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中国政府在通过不断评估人民币升值问题的国际影响和国内影响之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逐步退出了固定汇率制度,走向了市场化的浮动汇率制度,并于2005年07月21日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形成背景发展历程改革 人民币汇率制度形成背景: 1994年以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在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币汇率由国家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需要,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汇率体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单一固定汇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以“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73~198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改 革开放新时期。为鼓励外贸企业出口的积极性,我国的汇率体制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1984年)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两个汇率双轨制时期。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终于,党中央、国务院于2005年7月21日出台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至今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历程以1994年为分界线,可以分为“政府调控为主的汇率制度”和“市场调节为主的汇率制度”两个时期。政府调控为主的汇率制度时期为1978—1993年期间,市场调节为主的汇率制度(1994年至今),又可分为两个阶段:1994-2004年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和2005年至今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多年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进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无章可循的,其有内在的逻辑性、方向性和原则性,既体现了我国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与国际汇率制度的接轨。 一政府调控为主时的汇率制度沿革: 1978年起,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样,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实施,原有的人民币固定汇率体制的弊端不断显现出来,越来越不利于加快国内经济发展和促进对外经贸活动的开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需要,发挥人民币汇率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逐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分析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分析 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2005年7月21日 1.人民币对美元当日升值 2%。 人民币汇率由 1 美元兑换 8.27 元人民币变为 1 美元兑换 8.11 元人民币,即人民币升值 2%。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2.实行更富有弹性和灵活性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核心是由盯住美元变为参考一篮子货币。一篮子货币是指选择与中国贸易和投资密切的若干主要货币,对不同货币设定不同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国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动会影响人民币汇率,同时市场供求关系也是汇率形成的又一重要依据。 二)2010年6月22日 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1.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2.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

节。 3.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二、改革的背景 一)2005年7月21日 1.国内动力长期的贸易顺差。 贸易收支长期不平衡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如引起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等我国外汇储备持续高速增长。另一部分原因是国际社会预期人民币升值,大量的“热钱”涌入中国进行投机。 2.国际压力 日本是人民币升值的始作俑者。2002 年,日本提请七国集团通过“与1985 年针对日本的‘广场协议’类似的文件”,逼迫人民币升值。另外,美国国会议员已经提交法案,动议向所有在美出售的中国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除非人民币做出相应金额的升值。美元持续贬值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对西方主要货币也跟着贬值,各西方大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也纷纷呼吁人民币升值。 二)2010年7月21日 1.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三年间,人民币有效汇率相对稳定,远低于对美元双边汇率的升幅,使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经济运行趋于平稳。 2.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经济都遭遇较大

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人民币汇率机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演变过程。我国的外汇体制改革也经历了一个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转变为在外汇留成和外汇上缴体制基础上的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管理模式,然后再转变为建立在结售汇制上的以供求关系为基础,市场调节为主的管理模式。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以各阶段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各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为线索,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汇率制度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变。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了统一的货币——人民币。人民币对西方国家货币的汇率于1949年1月18日率先在天津产生。全国各地区以天津口岸的汇率为标准,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公布各自的人民币汇率。1950年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以后,于同年7月8日开始实行全国统一的人民币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布。1979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外汇管理总局,统一管理国家外汇,公布人民币汇率。1994年1月1日起,改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公布人民币汇率。 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1. 管理浮动制阶段(1949—1952年) 人民币诞生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建立,人民政府宣布人民币不以黄金为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实行的是管理浮动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根据人民币对美元的出口商品比价,进口商品比价和华侨日用生活费比价三者加权平均来确定;这段时期,人民币汇率确定的依据是物价,其作用实际上是调节对外贸易,照顾侨汇收入。 2. 固定汇率制度(1953-1972) 自1953年起,我国进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民经济实行计划化,

浅谈我国现行汇率制度及改革(一)

浅谈我国现行汇率制度及改革(一) 摘要:就我国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内容着手分析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下汇制对贸易的影响,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积极面,消极面,以及对我国汇率政策未来走向的启示。关键词:汇率制度;汇制改革;影响;贸易;未来走向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这是人民币汇率改革迈出的历史性的一步。其中,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指的是汇率生成机制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汇率水平的高低是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是指我国根据贸易与投资的密切程度,选择数种主要货币,对不同货币设定不同权重后组成一揽子货币,设定浮动范围,允许人民币根据这一篮子货币在指定范围内浮动。有管理性主要体现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中央银行设有独立的操作室,当市场波动幅度过大,中央银行要通过吞吐外汇来干预市场,保持汇率稳定;在零售市场上,中央银行规定了银行与客户外汇的买卖差价幅度;而其浮动性则一是表现为中央银行每日公布的人民币市场汇价是浮动的;二是各外汇指定银行制定的挂牌汇价在央行规定的幅度内可自由浮动。 如今时隔2年,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产生的效果已逐渐清晰。本文将分析这次汇率改革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在其影响下有关汇率政策的选择。 1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主要内容 我国人民币现行汇率制度概括起来说就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指的是汇率生成机制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汇率水平的高低是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的;单一性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每日公布的人民币市场汇价适用于外汇指定银行(中资与外资)进行的所有外汇与人民币的结算与兑换,包括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项目收支,适用于中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收支往来;适用于居民与非居民的交往活动。总之是适用于所有交易范围的一切外汇与人民币之间的交易;有管理性主要体现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中央银行设有独立的操作室,当市场波动幅度过大,中央银行要通过吞吐外汇来干预市场,保持汇率稳定;在零售市场上,中央银行规定了银行与客户外汇的买卖差价幅度;而其浮动性则一是表现为中央银行每日公布的人民币市场汇价是浮动的;二是各外汇指定银行制定的挂牌汇价在央行规定的幅度内可自由浮动。 2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初探 2.1改革必要性 汇率制度是随着一国的经济发展而调整的,作为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的我国的情况也不例外。在经济增长如此迅猛的今天,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的需要,我们有必要对我的汇率制度进行一次改革。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的对外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半以上,这样的经济格局决定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核心目标就是要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以促进对外贸易与投资;另一方面市场决定汇率水平的内在压力又要求人民币汇率制度应该更有弹性。所以,有必要对我国的汇率制度进行一次改革。 2.2改革积极面 (1)截止到2007年7月23日,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对人民币7.56420元,以累计升值7.22%。首先,民币升值将提升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此时国外产品的国内价格相对下降,此时手中的人民币变得更“值钱”了。这样一来,我国对国外高质量的消费品的进口量将增加,从而刺激国内消费,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使企业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购买先进生产设备的成本降低,这会推动企业的技术经营革新,也减轻进口能源和原料的成本负担,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也得到提高。其次,人民币升值能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投资能力。国内企业去国外投资的成本将降低,会促使大量企业走出去,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