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杭州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更好地满足公众的教育需求,更好地提升公民素质和生活品质,更好地服务全市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序言

教育关系着每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关系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关系着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关系着民族振兴与国家崛起。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工程,是培育人才、促进经济成长、引领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石;教育是开启生命发展各种可能的桥梁,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的生活品质的摇篮。

从百年前现代教育制度在杭州建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教育体系逐步确立,杭州教育为近现代中国的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杭州教育事业发展进入了最好最快的时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杭州教育发展伴随着城市化进程驶入了快车道,教育现代化步伐大大加快。国民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十五年基础教育率先普及,正朝着高标准、高质量的优质均衡方向不断迈进;职业教育开启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发展的新局面;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入普及化。国民教育的基本普及,促进了杭州城市与市民生活品质的持续提升。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日新月异,城乡社区教育全面开展,成人教育快速发展。教育创新大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快速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水平整体提升,教育公平与优质均衡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随迁子女就学服务体系的构建、名校集团化的探索、中考中招改革、第二课堂的创新、教育培训券的发放等,均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学在杭州”品牌正在打响。

杭州教育尽管发生了有目共睹的历史性巨变,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时代进步对教育提出的更高需求。当前,杭州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即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不了公众的需求和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困难和问题上:均衡发展中存在难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依旧突出,教师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师德师风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协调发展中存在短腿,公共教育投入不足,资源总量性短缺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外来人员子女入学压力持续增大,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对民办教育的鼓励、规范相对滞后,终身教育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全面发展中存在缺陷,应试教育倾向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仍然突出存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更新,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校毕业生就业以及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新挑战、新课题;开放办学中存在短板,教育国际化程度亟待提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战略关键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社会管理方式、人民生活方式快速转变,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争夺人才的竞争将更为激烈。公众对包括教育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质量标准有更多更新的期待,对精神文化的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也不断提升。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转型,进一步提

升市民生活品质,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将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升。杭州的科学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关键靠人才,核心是创新,基础在教育。在这一进程中,努力建设与之相匹配的一流的教育,构建优质均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是时代赋予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杭州教育的历史重任。

杭州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以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主题的“后普及时代”,即全面提升教育品质,进一步凸显人本性、社会性、开放性的教育现代化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对优质、公平和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日益成为主导,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统筹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复合性发展目标日益成为主导,依靠内涵提高、质量提升的发展方式日益成为主导,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角度评价教育竞争力、贡献力日益成为主导。杭州教育发展的使命就是: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让教育发展与学习型、创新型、生态型城市建设良性互动,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二、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把握杭州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教育现代化为主线,以优质均衡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提升教育品质为主旨,共建共享品质教育,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转型,为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和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工作方针

坚持优先发展。优先发展教育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教育是公共事务,是惠及全民的公益性事业。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升,必须依靠教育。围绕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的战略蓝图,充分发挥好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把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优先方面,完善体制和机制,落实教育地位优先、规划优先、财政投入优先、公共资源配置优先,适度超前发展教育,化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

践行育人为本。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把教育和人的幸福、尊严以及社会进步等核心价值联系起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从生命深处唤醒人的自我意识,唤醒人的创造力、生命力、价值感,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联为整体,把提高学生的现代素质同提高教师、家长和其他社会成员的素质有机统一。

推动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其目标指向是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转型。以更加广阔的思想境界和发展视野,更好把握教育规律和阶段特征,把握世界教育发展潮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促科学和谐发展。坚持普及与提高、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推进教育思想、体制、模式、手段创新,转变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扩大开放,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重构学校教育的育人模式,实现学校教育的转型升级。

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价值,是政府提供教育服务的基本职能要求,是教育作为民生之首的核心体现。全面统筹城乡教育,加快发展农村教育,让教育的阳光温暖所有弱势群体子女,确保每

一个孩子人生起点的公平,让所有孩子同在蓝天下共成长。促进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人群之间的教育均衡和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让公共教育资源惠及每一个受教育者,并且在教育发展中努力实现动态的优质均衡。

提升教育品质。教育品质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是教育现代化达成度的核心体现。追求优质教育大众化、终身化,推进优质教育体系构建,促进教育整体优化,实现学有优教;追求教育服务多样化、个性化,促进学校自主、特色和多样发展,提升办学品质,建设品质学校,满足社会多元教育需求;追求教育国际化、信息化,推进教育改革,拓展视野,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实现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两方面的有机契合与良性互动,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内涵品质和公众的教育满意度。

(三)战略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成优质均衡的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初步形成学习型城市框架,夯实人力资源强市基础。到2020年,建成优质均衡的杭州特色现代教育体系,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建成学习型城市,率先进入人力资源强市行列。

到2015年,市区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指导服务有序开展,全市3~5岁儿童入园率达到98%,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率达到90%,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达到75%;义务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9%,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9%以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有机渗透,全市优质高中段教育覆盖率达到85%。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58%。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构建,市民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7年。

到2020年,全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指导服务普遍开展,3~5岁儿童入园率达到99%,全市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率达到95%,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达到80%;义务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9%,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9%以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有机渗透,教育的优质性、特色性和选择性更加明显,全市优质高中段教育覆盖率达到90%。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65%。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市民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以上。

表:杭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预期目标

革,减轻课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到2015年,全市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小学、初中分别达50%、45%;到2020年,全市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小班化。

重要举措:

全面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建立并完善教育公共财政制度,推进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标准化,基本实现区(县、市)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拨款标准、教师收入标准、学校配置标准、教师队伍配置标准“四统一”;科学调整教育布局,整合、扩大、优化义务教育资源;以集团、联盟、共同体等多种形式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名校集团化办学,探索集团学区化;全面实施城乡中小学互助共同体建设,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建设。

全面推进中小学发展性评价。建立健全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相配套的学校评价机制;以学校编制发展规划为起点,通过规划实施的过程监督和达成度评价,促进学校形成自主、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全面发展为宗旨,指导和规范学校完善课程设置,全面落实课程方案;深入开展“轻负高质”教改实践,关注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倡导参与、探究和动手,提高教学效益;推进小班化教育,班级学额控制在小学每班35人以下、初中每班40人以下,创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完善初中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和发展机制。

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减负”机制。严格规范招生秩序和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执行课时计划和课程标准,控制作业量和考试难度;建立市、县两级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情况通报制度以及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建立学校教学活动安排公示制度、课业负担征求意见制度;学校、家庭、社会协作联动,打造“家校进步共同体”,严格规范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

(三)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多元发展,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全面保障高中教育优质均衡协调发展,实现学校发展与城市发展、公众需求满足间的共赢。坚持均衡发展与特色发展相结合、强化基础与发展个性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校多样化发展,提高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化程度,形成“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可选择”的普通高中教育格局。到2015年,全市95%的普通高中达到优质高中标准,优质特色高中达到50%;到2020年,基本实现高中小班化,10%的普通高中学校跻身全国一流名校行列。

重要举措:

实施普通高中质量提升工程。科学调整学校布局,扩大、优化教育资源,推进普通高中集团化办学与小班化教学,加快普通高中教育内涵发展和优质化进程;深化课程改革,推进课程校本化建设,推进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推进“轻负高质”教改探索,着力改善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促进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开展普通高中教育选择性试验。实施学分制,推进选课走班;拓展学校课程资源,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引导学生选择适合个人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需要的课程;引进国际通用课程;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方面开展指导。

深化培养模式多样化试验。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探索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和载体;鼓励大学特别是市属高等院校向高中开放课程、实验室等教学资源,为部分学有余力的高中学生开辟学习发展的新途径;探索建立高中和

大学以及海外教育机构的有效合作机制,拓展学生发展路径;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关爱行为有偏差学生的健康成长。

实施优质特色高中建设计划。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增强学校管理能力,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推进高中学校依托传统和优势,多形式开展特色学校建设,形成一批人文、数理、科技、艺术、体育、外语等特色高中;推进学校发展性评价,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四)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化协调发展,为学生搭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成长平台。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需求,合理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加强专业现代化和实训基地建设,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推动多样化、差异化发展,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中等职业学校,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导向,有效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大力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文化素养、职业能力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到2015年,全市70%以上包括中专、职高、技校在内的中等职业学校达到国家、省规定的重点职校办学标准,创建省级示范专业50个和省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基地35个,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明显提高;到2020年,基本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小班化,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5%以上,10%的中等职业学校跻身全国一流名校行列。

重要举措:

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围绕行业发展统筹职业教育办学资源,扩大、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创建一批国家和省改革发展示范职业学校,进一步扩大国家级重点中等职校数量。

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示范工程。调整优化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实施特色专业、新兴专业、骨干专业品牌建设和示范实训基地建设;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探索职业学校专业化管理,推进专业小班化教学;强化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技能竞赛。

深化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合作。组建多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推进职业教育集约发展;制定并实施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以就业为导向,深入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产教结合”的合理运作机制;推进“社会复合主体”建设,构建与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特色办学模式。

推进中高职一体化改革。深入探索中高职课程、培养模式、学制贯通等方面的有效衔接途径,打通技能型人才深造发展渠道。

(五)高等教育跨越式内涵发展,让学生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关键,以增强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能力为重点,着力加强市属高等院校内涵建设,建设若干所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市属高校,建成布局合理、结构科学、错位发展的市属高等教育体系。加强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在杭高校与地方互动发展。推进产学研政合作,推动科学普及、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文化传播。到2015年,市属高校建成市级重点学科32个,重点实验室23个,重点专业、特色专业20个,重点实训基地10个;其中,市属高等职业院校创建省级重点专业、特色专业20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和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5个。

重要举措:

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推进杭州大学城建设,推动杭州师范大学建设全省一流综合性大学和国内一流创业型大学;完善独立学院管理,促进健康发展、办出特色,推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继续领跑全国同类学院并建设创业型大学;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推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到全国同类院校的一流水平,推动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达到全省同类院校的一流水平,不断提高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等其他市属高校的办学水平;支持在杭省部属高校发展,支持五县(市)引进高校。

实施市属高校内涵建设工程。加大投入,开展市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专业、特色专业、重点实训基地、精品课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海内外高水平领军人才,加大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设立“西湖学者”岗位,实施以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学科带头人、优秀创新团队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项目;推进市属高校创新基地、产学研合作平台、战略研究中心等建设。

实施市属高校人才培养创新行动。加强实践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创新人文社科学术评价体系;推动杭州师范大学实现博士学位授权点设置;增强市属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根据城市化进程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合理设置专业,面向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服务,面向社会开展职工技术培训。

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建设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完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在税收、资金、销售、土地、人才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实施杰出创业人才培育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培训工程;加强大学生创业就业网络体系和创业园等平台建设,完善运行机制,提高创业园和创业实训基地的服务水平;加强大学生职业能力培训,鼓励大学生取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

(六)特殊教育全纳型持续发展,让所有残疾学生享受更多的关爱和公平的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快发展残疾学生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残疾学生职业教育,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坚持特教与康复相结合,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与自立、自强的能力。加快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到2015年,各区、县(市)均建有1所智障特殊教育学校;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免费教育。

重要举措:

完善特殊教育三级办学体系。按照“盲教育以省为主、聋教育以市为主、培智教育以县为主”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与落实特殊教育三级办学体系;因地制宜发展社会福利院、聋儿康复中心等从事教育的工作机构成为特殊教育学校或教学点;加快智障特教机构建设;推进特殊教育集团化办学,以集团化办学模式引领杭州都市圈有关学校发展。

推进资源教室建设和融合教育。完善普通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残疾学生的“随班就读”制度,促进残疾学生和正常学生的融合;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推进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建设,提升随班就读教育质量。

实施特殊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健全促进特殊教育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建设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开展咨询服务、教研指导和师资培养;加强残障儿童早期诊断,完善筛查—检测—建档—转介—安置—综合干预的运行机制,建立医教结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促进特殊教育可持续发展。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上岗资格制度和在岗教师正常性培训制度,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加大表彰奖励力度;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补助,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

(七)继续教育终身化全面发展,为成人发展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智慧源泉。建立健全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全民学习,建成学习意识普遍化、学习行为终身化、学习组织系统化、学习体系社会化的学习型城市。以提升人力资源能力为核心,积极发展岗位培训、社区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等继续教育,推进终身学习网络和公共平台建设,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大力提升劳动力素质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升社会文明水平和市民生活品质,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到2015年,建设市级示范社区学校(分院)80所、省级示范性成校50所,建立50个校企合作职工教育培训基地。

重要举措:

构建终身学习网络和激励机制。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成覆盖城乡的数字化终身学习网络;建设现代开放大学,形成开放式教育体系;拓展市民卡功能,实行市民终身学习卡制度,建立学分积累、转换与认证制度;完善“学分银行”制度,促进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互认与衔接。

全面提升社区教育功能。完善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和村(居)民学校四级网络,实施社区学校等级评估工作,全面提升社区教育功能与办学品质;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建立老年教育网络体系。

全面推进“双证制”教育。实施“双证制”教育,逐步由城区向农村推进,由业余培训向全日制教育推进,由职业院校向普通高校推进;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基地建设,提升能力建设和服务水平;加大城乡成人继续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探索成人继续教育共同体建设模式;推进杭州特色成教课程建设和成教实验项目建设。

实施社会培训促进工程。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形成政府宏观调控、中介机构有序运作、学校自主运营、学员自由选择的培训业格局;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依法规范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审批、评估和资质认证,健全监管体系;推进民办培训学校特色品牌建设项目工作。

四、改革创新

(一)推进教育人本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合力育人机制,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全面实施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转变应试教育倾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绿色”升学,促进学校教育的转型升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品德操守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努力使学生正确体认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锻炼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促进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造就知情意行统一的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主要项目:

推进德育创新。建立学校全员育人机制,激活学科的德育内涵,全面实施学科德育;以生命、生活、生态教育为载体,创新德育观念、内容、模式、途径、方法及其机制,将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公民意识、公民道德、文明礼仪、可持续发展、民族团结、法制、国防、劳动、安全等教育有机融入学科德育;完善德育工作者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全面实施中小学家校联系计划。

实施学生健康促进行动。严格落实艺术、体育等课程;以体验美感、提升艺术鉴赏水平为主要目标,将艺术熏陶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全面实施“阳光体育”,完善学生体质健康评价、监测和公布制度;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保证所有学校均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室)并配备合格的专兼职教师,建立和规范大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制度,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

深化教育评价和招生制度改革。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立中小学生“减负”有效机制;推进高中学校、高等院校学生评教制度;大力构建和完善多元评价、多途径录取的各类高中招生制度和办法,减少参加统一考试的人数,完善学校提前自主招生、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和招生体育考试办法,降低和严格控制文化考试试题难度,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的影响作用,严格控制升学加分项目和分值,规范招生录取程序和行为,完善高中招生信息发布制度,充分发挥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在“减负”和推进素质教育中的正面导向及激励作用。

实施学生社团建设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计划。严格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技术等课程;合力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推进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建成覆盖全市的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网络,全面提升社会实践活动功能和质量;实施“优秀学生社团”扶持计划,推进大中小学校园学生社团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大中小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服务、评价、认证和激励机制。

(二)推进教师专业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严格教师资质,健全教师管理和教师教育制度,探索和完善基于优化配置的用人机制、基于均衡发展的教师流动机制、基于职务聘任的管理机制、基于绩效考核的评价机制、基于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基于专业发展的培训机制。保障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切实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加大教师教育投入力度,确保各地按不少于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3%、各中小学校按不少于学校年度日常公用经费总额10%的比例提取安排培训经费。以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创新精神、专业素质和研究能力为重点,在教师中推进“学习的革命”,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弘扬爱心与责任感,增强教师服务意识和终身学习的积极性,践行学生为本、实践取向、授人以渔、平等对话、教学相长等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主要项目:

健全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实施国家教师准入制度和教师资格证书定期注册登记制度,重点完善幼儿园、民办学校教师准入;全面实施全员聘用(聘任)制,强化合同管理;完善教师退出机制。

深化教师资源合理配置试验。顺应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根据小班化教育推进程度,动态调整教职工编制,实行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学校编制标准,

科学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完善公办幼儿园在编教师核编和配备;开通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完善职业教育专任教师聘用(聘任)和培养制度,建立完善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探索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建立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干部县域内合理有序流动机制。

健全师资激励保障机制。改革完善中小学教师职务评审制度,实施教师晋级考核制度;健全教师绩效考核与工资分配挂钩机制;对长期从事特殊教育、班主任等特殊岗位工作,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逐步提高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工资待遇;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建立师德档案,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业绩考核、职务聘任、进修深造和评优评先等的首要内容;健全师德监督机制,严格考核管理与奖惩,表彰先进典型,惩戒学术不端及腐败行为。

实施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计划。推进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完善教师培训网络;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教师和校(园)长专业发展培训制度,实施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加大面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教师培训力度,加大适应小班化教育的师资培养力度;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校(园)长、管理干部研修制度;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深入推进开放式培训,大力开展教师在线培训,优化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教科研及其转化推广,实施校本培训示范项目建设工程。

(三)推进学校标准化,改善优化办学条件

适应城市化发展和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变化的趋势,落实教育项目规划优先权,以适度超前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布局规划,落实住宅小区配套学校和幼儿园规划、交地、经费、建设四项保障机制,加快学校改造和建设,倡导现代学校建筑设计理念,推进中小学校、幼儿园标准化建设,优化学校环境,全面改善办学条件。

主要项目:

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布局调整。各区、县(市)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全面实施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全面实施市区高中布局规划,完成重点建设项目,实施改扩建项目;进一步调整、完善全市高中段学校布局规划,新建一批高中段学校,扩大高中段学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优质教育资源。

全面落实住宅小区配套基础教育场所“三同步”。在实施旧城改造、新区建设时,对住宅小区配套中小学、幼儿园实行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当地教育部门管理使用,以满足小区居民和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近入学的需求。

实施基础教育场所标准化建设。各区、县(市)深入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标准化建设,使农村、山区新建校舍成为当地最好的建筑之一;推动学校建筑创新设计,提升校园建设的文化内涵;全面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校舍安全工程。

实施学校设施设备标准化建设。完善教育教学仪器设备配备与更新;实施学校卫生条件、体育场馆、实验室、图书馆标准化建设,完善寄宿制学校卫生室配置标准。

(四)推进名校集团化,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深化集约办学模式,重组、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以中小学名校集团化与幼儿园名园集团化作为一体两翼,城区教育集团的组建和城乡互助共同体的缔结构成两轮驱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增长和均衡化,缩短学校和教师成长周

期,提升基础教育整体水平,有效缓解“择校”矛盾。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教育和社会培训事业,支持民间资本兴办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幼儿园、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和社会培训机构,构建多元办学、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办学新格局,满足公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整体规划民办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发展大众化、多样性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稳定发展选择性、高质量的民办中小学,有序发展多层次、有特色的民办高等学校,引导发展各类紧缺性、实用型非学历民办教育机构。

主要项目:

深入推进名校集团化办学。拓展集团化办学领域,推动中小学名校集团化办学向其他各类教育延伸,加强名校(园)在县(市)的辐射和带动;推动“购买服务”、“委托管理”,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向新开发区域有效辐射;完善集团化管理运作机制,强化核心学校的引领示范作用和成员单位间的契约关系与互动合作,探索集团、联盟、共同体等多类型集团化办学效能提升机制;优化集团化成员资源配置,完善集团内教师、干部定期流动制度和激励机制;完善名校集团化办学督导评估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

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改进非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扶持薄弱学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试验,探索多种形式,提高办学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调整街道办幼儿园的管理体制,由区、县(市)政府直接举办和管理,满足公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

完善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机制。进行民办教育地方分类立法,建立健全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制度和行业管理机制,制定和完善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设置标准及退出机制;逐步理顺民办培训业管理体制,促进民办培训业规范、特色、健康发展。

完善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促进机制。探索公共资源支持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发展机制;落实人才鼓励政策和公共财政资助政策;落实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金融、产权政策,完善税收政策和鼓励政策;实施民办学校教师、管理者培训资助计划;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办学秩序,建立健全民办学校信息公开与信用记录公示制度;建立民办学校风险保证金制度和学费监管制度;健全民办教育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建立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范机制。

(五)推进管理科学化,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改变政府对学校的管理模式,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责任,更好地提供教育服务。推动学校依法治校,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优化学校内部管理运作机制,提升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

主要项目:

改革政府管理方式。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及其部门发挥统筹规划、依法监管、政策引导、行业准入、资金拨付、信息服务等方面作用,进行宏观管理;建立政府与教育公共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契约关系,推进政府“购买服务”,逐步形成监管有力、竞争有序、激励有效的教育公共服务机制。

完善学校治理结构。中小学、幼儿园完善校(园)长负责制,实行校(园)长资格准任制度、公开选拔制度和任期目标考核制度;完善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理顺决策、执行、监督、保障等

各个环节,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民办学校规范董(理)事会成员结构、运行方式和决策程序,理顺董(理)事会与校行政关系,确保校长依法行使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权,逐步推进监事制度。

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完善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等机构职能,引导社区和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建立教育服务多元评价体系,实施政府监督与社会民主评价、专业机构认证、中介组织评估相结合的制度。

(六)推进校园人文化,培育学校文化精神

构建学习共同体,弘扬科学精神,营造和谐、民主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尊重、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培育充满人文底蕴的校园文化生态,建设学习型学校,教学相长,促进校、师、生三重价值的共同实现,在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再造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实现师生素质现代化。在进行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同时,促进学校保持竞争活力,推动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扩展学校教育功能,办出特色,树立品牌,为学生个性发展营造更为广阔的空间,保证学校教育真正面向每一个学生,提供更为平等、优质、多样的学习机会。

主要项目:

建设学习型学校文化。完善学校章程和发展规划的制订,使之成为提炼共同愿景、达成共同约定、发布品牌宣言的契机与动力;推动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方式改革,完善学生参与班级和学校民主管理的机制,营造弘扬学术精神的良好氛围,倡导民主平等、互动相长的现代师生关系,增进师生现代公民意识。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完善文明学校建设工作;挖掘校本成才楷模,弘扬师生优秀事迹,树立身边师生榜样,激励师生自我发展;活跃学生社团活动,打造学生展示才华、锻炼才干的平台;发挥校报、校刊、校园网、校园广播电视等媒体作用;实施“校园文化一校一品建设计划”。

实施学校特色创建行动。支持学校立足学校传统和优势,创新育人模式,形成学校特色,创建一批特色学校;保护教育历史物证遗存,发掘和弘扬学校优秀文化传统;切实加强创新教育,培养独立思考、追求新知、敢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推广精细化管理,提升学校教育服务品质。

实施教育品牌建设战略。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提升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层次,使校训、校歌、校徽、校标更具学校特色;激励教师积极探索和实验,推进教学改革,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色;通过建设品牌教师、品牌学校、品牌项目,进一步提升杭州教育品质。

(七)推进教育信息化,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以教育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为基础,以数据集中、设备集群、应用集成为发展方向,全面改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构筑教育信息化体系,夯实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基础。以数字化校园为建设目标,进一步发挥网络在学习型组织建设中的功能,推动师生互动方式乃至教学观念的变化,为实现自主学习、优化教学流程、提升教育质量奠定物质基础。到2015年,全市所有市属高校、中小学和幼儿园实现“校(园)校(园)通”,所有中小学实现“班班通”,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中小学信息化全覆盖,多媒体班套比为1:1,生机比为5:1,90%的学科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多媒体教学普遍开展。

主要项目:

实施教育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时更新和完善;深入实施教育网络应用平台、数字化学习资源库、教育信息化评估项目;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强化网上优质资源共享,强化网上培训、教研、专业咨询等服务,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完善综合性政府教育政务信息系统和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公开的各项制度和途径,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建立综合教育门户,构建信息发布平台,增强教育改革发展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在校园网上实现万维网服务、电子邮件服务、文件传输服务、远程登录服务、信息查询服务等基本网络服务;实施数字化校园示范校建设。

推进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新型教育模式。完善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建设教师教研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教科研成果推广;加大网络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力度,实现优秀教学成果互通共享;探索使用电子书包,推动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外学习和研究;推进自主选择课程;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加强师生媒介素养教育,增强正确理解、合理运用大众传播媒体等信息网络的能力。

(八)推进教育国际化,完善教育开放体系

努力提高杭州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发挥教育国际化在促进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加大地方外交力度,进一步加强国际教育合作与师生交流,进一步加强与香港、澳门、台湾的两岸四地教育交流合作,以国际视野推进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创新优化,并提升杭州教育的国际认同度和影响力。充分发挥杭州的地域优势,积极开展长三角以及杭州都市圈教育合作,积极开展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实现互补、联动、共进。积极推进学校、家庭、社会的互动发展,以开放的体制鼓励社会积极参与教育,推动学校面向社会开放和积极参与社会文明进步进程。

主要项目:

实施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战略。开展以实质性合作为主的教育项目外交,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海内外高校领军人才,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推进中小学与国际(港澳台)学校“百校结对”行动计划;实施市直属学校“校校有外教”计划;开展国际(港澳台)中小学生交换生项目,开展“课程、学科、管理”国际合作项目;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建立健全杭州中小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检查评估机制;建立健全教师海外培训基地,实施“教师海外培训”计划。

实施教育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开展“留学杭州”工程,继续实施外国留学生奖学金计划,扩大来杭留学国际(港澳台)学生的数量和规模;新建国际学校,满足在杭外籍人士子女的教育需求;深化外语教学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学校数量,鼓励中小学和幼儿园招收境外人员子女就学;举办国际(港澳台)专题论坛;发挥杭州教育、文化优势,推进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推动大中小学参加国际教育研究和国际教育质量认证。

开展长三角以及杭州都市圈教育合作。参与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进程;推进杭州都市圈教育合作;推进与浙江大学等的战略合作;探索区域教育合作新形式、新模式、新途径,逐步建立区域内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等机制,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特殊教育等领域开展项目合作,确定一批干部教师培训、学生交流、实习实训等共建共享的基地。

探索学校、社区联动发展机制。建立公共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全社会各类校外公益性教育设施免费向学生开放;推进学校资源中各类公益性文化设施向社区开放,使学校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校务委员会制度,吸纳社区代表等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社区提供服务范围内未成年人的课余活动指导。

(九)推进服务均等化,健全教育普惠机制

着力强化政府教育公共服务职能,统筹经济困难家庭子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边远地区儿童以及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健全教育普惠机制,使公共教育资源惠及每一个受教育者,促进教育公平。支持民族教育,积极援助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

主要项目:

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完善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生资助体系建设,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完善低保家庭、困难家庭子女和残疾儿童入园的教育资助券制度;逐步推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

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制度。完善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低门槛、双通道、一站式、多平台”服务;探索建立与居住证制度相适应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保障体系。

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形成以特殊教育学校(班)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体系,实现残疾学生教育与康复的有机整合,促进残疾学生全面发展。

完善教育帮扶和支援机制。探索促进与欠发达区域、边远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交流协作的有效途径和机制;完善教育帮扶机制,推进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标准化;实施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市教育发展专项规划,推进“双语”教育。

五、保障措施

(一)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健全稳定增长机制

落实政府优先发展教育、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健全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建立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

依法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年初预算以及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确保教育经费依法实现“三个增长”;确保全市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达到省对杭州市核定的比例要求,并力争逐步提高,到2015年达到25%(?);确保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比例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比例。征足用好国家、省地方教育费附加,统筹安排用于教育事业。

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实行预算单列;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学前教育建立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机制;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依法筹集经费的机制;高等教育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筹措经费的机制。各地根据国家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制定并逐步提高区域内各级学校学生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学生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建立稳定增长机制。健全教

育经费预算管理制度,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完善学校债务化解机制和债务风险控制机制,加大财政补助力度,积极化解公办学校基本建设债务。

加大教育经费投向的调整力度。公平配置城乡学校资源,增加教育基础性标准化设施设备、教育科研、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投入比重,加大对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

健全教育经费监管机制。建立教育投入绩效考核、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将教育投入纳入各级政府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内容。建立教育经费预算和决算执行情况向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统计监测公报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经费及资产管理制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经费支出结构,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健全教育经费审计、监察制度,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管理。

(二)深化教育法治建设,强化依法治教氛围

弘扬法治精神,注重制度创新,促进职能转变,提高服务效能,健全教育督导,不断提升教育法治化水平。实现教育依法行政体系建设与党风廉政反腐体系建设两轮驱动,一体化推进,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保驾护航。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健全学法制度,开展普法教育。与时俱进推进地方教育立法。健全教育决策机制,推进教育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行政程序规范。建立健全保障师生合法权益的校内救济制度和纠纷解决机制,畅通教育法律救济渠道。建立规范教育秩序的长效常态管理机制,落实教育监督问责制度。推广依法治校示范校模式。

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严格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惩治腐败。全面推进政务、校务信息公开。强化行政监督,确保权力阳光运行。强化学校廉政风险防范机制,纠正各种不正之风。

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强化教育督导职能。深化对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的督导检查,开展国家义务教育县域均衡、浙江省现代化水平教育强县创建督导评估。继续推进杭州市学前教育强县、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学前教育先进乡镇督导评估。深化学校发展性评价,完善责任区督学制度。实施教育专项督导,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三)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创造和谐发展环境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关心和支持教育,凝聚师生员工和全社会的力量,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密切结合,形成教育社会化的大教育网络,做到区域统筹、部门协调、和谐发展,营造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良好氛围,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为《纲要》实施和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强化对《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的责任体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各级党委、政府定期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制度和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加强教育宏观决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把《纲要》实施情况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综合管理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切实履行好职责,明确任务,分工负责,全力支持,紧密协作,形成合力,提出实施方案,

制定配套政策,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各级政府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情况,并充分听取政协及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各级人大、政协要加强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情况的监督检查,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

加强改进党建和宣传工作。把教育系统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发挥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应有作用。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建设学习型领导团队,提升政治素质、法治理念、科学精神、人文修养、创新能力和办学治校能力。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对知识分子的凝聚力,加强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加强教育宣传工作,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形成理解支持教育改革、协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

切实维护校园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健全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依法妥善处置各种事端。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工作机制,建立人防、技防、物防、群防体系,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共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027.2018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浙江省2018年中考试题(杭州卷) 语文试题卷 一、(30分)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画线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西湖龙井茶的历史可追溯. (su ò)到我国唐代,在“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 (z ǎi )。 B .鹳鹊楼又称鹳雀楼,因时有鹳雀栖. (x ī)息其上而得名,坐落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府城;后倾圮,其匾. (bi ǎn )额移至城楼上。 C .突如奇来的暴雨带来了丰沛. (p èi )的降水,植物种子纷纷发芽、生长,往日死寂的沙漠不久就变成了绚. (xu àn )丽的花海。 D .英雄精神既体现在刹. (ch à)那间的生死抉择,也体现在经年累. (l ěi )月的执着坚守,比如那些默默钻研技术几十载的航天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舞台上扑朔..

迷离.. 的灯光,3D 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光学仪器制造的视觉误差等……①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②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③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④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2.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仿佛 B .扑朔迷离 C .赋予 D .神秘莫测 3.文段中画线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 .近年来杭州积极创造人才国际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来杭创业,去年海外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全国城市第一。 B .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影响,导致未来几天我市将持续出现高温天气,大部分区县最高气温可达38℃。 C .为纪念马克思诞生200周年,学校决定在5月份举行有关马克

(完整版)浅谈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 县河镇中心学校任筠 《正道》一片以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例,分为挑战、均衡、素质3个部分,立足中国基础教育现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讨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途径与方法,通过展现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主要内容,评价其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锋意义和对中国教育未来的启示和价值。 西安所推行的大学区改革,毫无疑问是一个智慧、伟大而又充满挑战性的方案。这一改革方案,以强校带动弱校的方式,使各个学校资源共享,共同进步,无疑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尤其对于资源匮乏的学校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同时,大学区改革制度能够带来卓越的成果和飞速的进步,离不开西安各个学区长学校的敬业与奉献。纪录片中对西安市第一中学创新素质教育做法的报道,是学校依照办学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真实写照。 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着重大改革,其主要改革内容有:一、减免学生学杂费,严格执行一费制;二、严格控制家庭作业量;三、控制学生在校就读时间;四、严禁学校乱收费、乱办班;五、即将改变对学生的评价办法等等。 基础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的全面回归,是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正道,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减轻负担,弱化分数,提高综合素质,推行综合评估。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工作: 一、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 在这种新形式下,学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统领整个教育,更加关爱学生,更加把握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以此适应教育的步伐。 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作为一线教师都已经习惯了应试教育,对教育改革是有不同态度的。要进行改革,我觉得既是阻力,也可以变成动力。对他们,需要先从观念上进行改革,在认同他们的教学经验前提下缓慢推行改革才是良方,绝对不能一夜之间改变所有一切,那样他们是无法接受的。而大多数新教师,是欢迎新课程改革的,他们年轻有活力,对新事物都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只要利用好,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中形成了一部深厚的教育史。我国古代以四书五经为教育内容;近代引进西方先进思想,中国的教育步入近代化轨道;当今教育愈加完善,但仍存在着许多弊端;展望中国教育前景,在社会的呼吁和教育学专家的努力下进行教育革新。高考制度亟待革新,学生学习需要民主自由,高校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 关键字:中国教育制度发展现状弊端改革方向教育民主 一、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一书中曾指出:“教育的发生就根植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经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原始人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在学习制作工具的经验和技术,传递经验中产生了原始教育。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条件成熟;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政治条件具备;文字不断产生,文化积累增加,文化条件形成。在这个背景下,学校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场所产生。 西周官学制度产生,国学和乡学作为两种主要的学校形式。当时以六艺为教育内容,《礼记·王制》记载:“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当时教育管理的特点是学在官府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等级制度森严;思想上强调以礼治国。这些决定了西周统治者对教育的高度

重视和垄断,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封建官学教育在汉代正式确立。汉代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太学确立,以四书五经为教学内容。与此同时以儒家“人学”为理论基础形成中国教育思想,此后经过一代代儒学家的改造和发挥,融合其他学派的教育思想,发展成中国独特的教育学思想体系。提出以“修身为本”的主题思想,追求人格境界,即个人与家庭、国家、社会的和谐,注重教导人自觉修养人格,强调理性自觉原则。采用以学习和修养为基础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由“教事”至“穷理”安排合理的顺序,及师生共同研讨。 封建教育制度和思想在大一统制度的影响下,形成教育的国家化、政治化和伦理化的传统特色造成了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的权威主义的教育传统,存在着弊端,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自由和创造性。 近代以来我国的教育发生重大转变,先是从欧美输入,后又学习苏联。洋务教育开始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中国教育开始近代化进程。“五四运动”后,在中共的领导下,教育开启新的历程,为革命培养了先进人才。在输入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学后,我国教育界人士创编了自己的教育学,先后出现了蔡元培、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他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

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认识

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认识 摘要 今天的中国,正在科学发展的航道上,走向新的辉煌;今天的中国教育,正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征程上谋划新的发展。教育,是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是国家跨越式发展经久不衰的力量源泉。 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在国际教育与人才竞争中存在着巨大危机:发达国家已经迈入知识型经济社会,而我国人处于工业化中期,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面临工业化和知识经济的双重挑战,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没有一流的教育就没有一流的人才,也就建设不成强大的国家。这就需要我们对目前的教育进行较大的改革,对未来的教育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是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和社会的进步相匹配。否则,教育将会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关键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体会 2010年7月8日,是一个注定要载入中国教育史册的重要节点。这一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出发,规划描绘了我国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科学确定了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工作方针、总体任务、改革思路和重大举措。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纲要》的制定共分四个阶段:调研阶段、起草阶段、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和审议完善阶段。《纲要》的制定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社会主义民主生动而具体的实践,是全党全社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科学民主决策的伟大实践。《纲要》的制定充分做到了广开言路、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凝聚共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全民参与。尤其在《纲要》文本公开征求意见阶段,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各界人士踊跃参加。上至94岁的耄耋老人,下到八九岁的小学生,甚至包括正在监狱服刑的犯人,纷纷以热烈的主人翁意识提出意见建议。从中央到地方各类媒体对公开征求意见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纷纷进行报道,参与热情前所未有。 涓涓细流,汇成江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条条充满热切期盼、一句句发自肺腑之言、一篇篇凝聚智慧的意见和建议,如股股清泉、似烈烈热火,为教育规划纲要文本广集众智,注入生机活力。 《纲要》分为四个部分: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其中发展任务部分主要明确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发展目标。体制改革部分确定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化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和扩大教育开放的总体改革目标。保障措施部分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依法治教、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加强组织领导。 通过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学习,我认为《纲要》主要有以下亮点。 学前教育纳入规划 “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和收费标准。”“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将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十分突出。2009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仅为50.9%,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也只有74%。以上各条例的颁布,表明学前教育将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习(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习(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是什么?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其中,“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重要目标,“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入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的重要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教育规划纲要按照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的8项发展任务。一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二是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提高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消除辍学现象,夯实教育公平的基础。三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提升我国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四是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五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六是发展继续教育,通过建立学分转换、完善自学考试、办好开放大学等制度措施,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七是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大力推进双语教育。八是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浙江省杭州市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

浙江省杭州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运用(2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shāo jiéjué 喜上眉________ 乡土情________ 取________ (2)给语段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怯________(A.qiē B.què)②翘________(A.qiào B.qiáo) 【答案】(1)梢;结;决 (2)A;B 【考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答题,注意“梢”是木字旁,“结”不要写成“节”,“决”是两点水。 (2)根据平时对汉字读音的识记选择,“怯”应读作“qiè”,“翘”是多义字,这里应读作 “qiáo”。 故答案为:⑴梢;结;决;⑵①A;②B 【点评】(1)本题考查对汉字字形的积累能力。要求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形声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对于同音字,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选择使用哪一个字。(2)此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积累,平时学习时要读准每个汉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等。多音字的读音要结合语境选择正确的读音。 2.下列对语段中划线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知”在句中是“旧知识”的意思。 B. “褪色”在句中是“变淡”的意思。 C. 含辛茹苦:经受艰辛困苦。

D. 桑梓:家乡(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用“桑梓”指代家乡)。 【答案】 A 【考点】词义理解,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积累并结合语境理解词义,A理解不正确。“故知”这里是老朋友的意思,而不是“旧知识”的意思。BCD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应该在平时多多注意积累词语,课文后边“读读写写”中的词语,课本中出现的重点词语都要注意积累。生活处处有语文,平时读书、看报、看电视、看手机等也要注意理解积累。在理解词语的意思时,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的提示去分析,然后即可正确解答词语的意思。 3.古诗文名句填空。 千百年来,中华大地诞生了无数风流人物。有的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①________”;有的坚守道义,“②________,于我如浮云”;更有舍生取义的英雄,如文天祥,他在经过零丁洋时,写下“③________?④________”的铮铮誓言。他们都称得上是“富贵不能淫,⑤________,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答案】濯清涟而不妖;不义而富且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贫贱不能移 【考点】一般型默写,理解型默写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诗词名句的积累默写,“濯、涟、汗、贱”这几个字容易写错,答题时特别要注意。 故答案为:濯清涟而不妖;不义而富且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贫贱不能移 【点评】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的能力。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直接性默写题、理解性默写题、迁移性默写题、运用性默写题、简单赏析性默写题五种类型。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默写时要做到“三不”:不多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只要按照识记默写出相应的句子,不出错字即可。 4.下列各句中,所引古诗文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贾爷爷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七十岁了还不想着颐养天年,而是去山区兴办企业,带动当地人民脱贫致富。 B. “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自从富春江两岸实施了“亮灯工程”,火树银花的夜景总是给游客带来惊喜。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祝愿远行求学的你,克服成长路上的困难,学业进步,早日实现心中的梦想。

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论文

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积淀,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纪之交经历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跨越: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个转变不仅圆了千万个家庭的“大学梦”,也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规模和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已经成为高校在校生人数居世界首位的高等教育大国。 作为高等教育来说,随着其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水平越来越高,高等教育的分工必然越来越细,分层越来越明确,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都以追求和发展自身的特色为荣。特别是在美国,有名闻全球的哈佛、耶鲁这样的常春藤名校或是一些名声稍逊的州立大学。由于它们各自明确了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分层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尽可能地展示自身的特色。各高校对自身特色的不懈追求,恰恰体现了全美高等教育的特色,那就是趋异性越来越强。反过来,这种分层又进一步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着名高等教育学家克尔十分中肯地指出:各高校都应该根据自身条件来发展,“模仿将是毁灭性的”。可以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分层将越来越细,不同高校有必要根据自身特点定位于某个层次并尽显自身特色,形成百花齐放的高等教育格局,这也许是美国高等教育对我们的重要启示。 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我国高等教育仿照前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细化专业,大力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适应了当时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进入90年代后,我国则以西方(主要是美国)高等教育模式为蓝

本来设计中国的高等教育。学习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是提高自身水平的大趋势。学习是深入领会其内涵和实质,并结合我们的具体国情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前提。然而,我们现在却常常不顾国情、校情去竭力追赶世界一流高校。由于政府主导了高校自身的定位,导致资源配置严重不平衡,政府在资金投入上出现了多者越多、少者越少的“马太效应”。相应地,社会公共资源的配置也出现严重倾斜,各高校只有“力争上游”,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配置。 高校应与社会发展相衔接,否则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导致数量的增长无助于发展。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直接制约着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当从改革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入手。比如说实行学分制,学分制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教学管理模式,它致力于培养具有自觉主体意识的、高素质“适应型的”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实行学分制可以使学生在选学规定课程的基础上,获得规定的学分,进入更高层的学习阶段,对修满学分的优秀学生可以提前毕业,有利于快出人才,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效率。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精力来自由选择课程,拓展其自由发展空间,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培养计划中应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压缩必修课。同时可实行文、理科的相互渗透,理工结合、专业交叉,打破专业壁垒,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解决社会与自然结合较密切的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考核应把考核知识和考核能力结合起来,全面衡量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教学改革,注重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注重参加各种科研活动,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参加社会实践,有意识地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学和科研的能力、独立工作和社会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11 化本 1 班 李石磊 2011364142 一、中国教育改革背景 自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的 30 多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仍存在一些不 足。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 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现在,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 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b5E2RGbCAP NO1. 中国教育发展中取得的成就 1、中国已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教 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高等教育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精英式教育”发展成“大众式教 育”;p1EanqFDPw 2、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巩固的新阶段,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3、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改革和创新中加快速发展。 4、高等教育跃上新的台阶,人才培养和创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5、教师队伍建设迈开新的步伐,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不断提高。 6、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7、教育法制建设开辟了新的局面,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8、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稳步展开,成效显著。 NO2. 中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公平问题仍然突出。 中西部的教育明显落后于东部的教育。同一地域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教育差距较大。从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较看,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的学历教育之间, 也不够协调。DXDiTa9E3d 2、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长期严重不足。 3、教育行政化色彩较浓厚,学校办学自主权短缺。 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教育的行政化色彩较为浓厚。这使得教育权利过于集 中于政府,而各类学校则往往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RTCrpUDGiT 4、国民总体教育程度不高,职业教育水平较差。 目前我国的整体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的素质仍然是较低的。目前大概全世界十分之一的文 盲还在我们国家,受劳动力素质的制约,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科技创新的能力也相对较低。
5PCzVD7HxA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1、学前教育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职责;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1/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测试题及答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测试题及 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测试题及答案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测试题 一、填空题 1、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0年7月13-14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共设有4部分,22章,70条,约27000字,实施时间是2010年7月28日。 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4、《纲要》的“20字”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其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5、《纲要》中教育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6、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7、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 8、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 9、增强学生体质。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10、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 11、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内容与真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常考法条 第一章 (二) 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二)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二)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第二章 (三)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三)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 (三)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

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 (三)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四)战略主题 坚持德育为先。 坚持能力为重。 坚持全面发展。 第四章 (八)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八)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

2017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版)

2017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word精校版) 一(3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面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漫步西子湖,如在诗中游。看到燕子,白居易的诗“谁家新燕啄春泥”脱口而出,不禁.惊叹于燕子与春天的那份默契.;湖面波光潋滟,你自然吟诵起苏轼“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名句;白堤桃柳相间.,花团锦簇,令人想到杭州诗人戴望舒在远方深情的思念,“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丰厚的人文积淀.,增添了西湖的风雅与内蕴。 A.jìn qìjiàn dìng B.jīn qièjiàn dìng C.jīn qìjiān diàn D.jìn qièjiān diàn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他克尽职守,默默奉献三十年。/请你把刚才说的话在说一遍。/警察掉取监控录像仔细查看。(摘自电视字幕) B.海鲜夜宵大排档,恭候光临!/阳光安装公司,竭诚为您服务。/欧美时尚家具,送货到家。(摘自招牌广告) C.红烧鸡腿、蜡肉烧笋、糖醋鱼块/凉绊黄瓜、香菇青菜、蒜泥菠菜/番茄旦汤、虾皮紫菜汤(摘自食堂菜单) D.梧桐树遮天蔽日,尤如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最后拼搏阶段就是要像篮球冲满气、汽车加满油一样。(摘自学生作文)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学生会组织校青年志愿者二十余人,利用双休日走上街头,发放宣传单,劝慰 ..行人遵守交通法规,文明出行。 B.听了著名建筑师的报告,王茜萌发了远大的夙愿 ..:将来要专攻建筑学,为老百姓设计建造美观而实用的房子。 C.得知偶像柯洁败给“阿尔法狗”的消息,围棋迷舒波连续两天废寝忘食 ....,上课总是走神,就连老师点他名都没有听到。 D.当竺可桢之子、88岁高龄的竺安先生向浙大捐赠56册竺可桢日记手稿时,现场嘉宾肃. 然起敬 ...,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浅谈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考

浅谈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考 教育改革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迫切要求。从国运兴衰,民族复 兴的高度提出教育创新。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 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重要位置。当今时代,知识经济已显端倪、信息社会初具 雏形、全球化浪潮汹涌而至,知识的生产与创造正日益成为社会的核心生产部门和发展的动 力机制。如果我们不能培养创新人才和做到知识创新,我们就不能在国际竞争中获胜。创新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把教育改革创新作为实施科教 兴国战略的重要途径。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创新。重视教育是我们 党一贯的战略方针,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 育不行。不仅要重视教育,而且要重视教育改革创新,不断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断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和领导者。 近几年来,中国素质教育的口号喊的很响,但收效甚微,其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国现行的教育太死板,学生死抠书本,缺乏灵活性。其主要问题是:高考试题出的太死, 太偏,初、高中的知识学得太宽,有特长的学生不能充分发挥其特长,因为考大学分数线不够,你再有特长也不管用。所以,就放弃了特长,学一些与考大学有关而自己并不愿意学的 全方位课程去应付高考,其结果是高考落榜,特长也没有发挥出来,培养了很多只拿到了文 凭而没有能力的废材。 我们认为,要想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学制和教学内容必须改革,高考的制度必须彻底改革。一是学制必须缩短。取消小学到初中的界线,改为初级文化学校,学制为 7年,高中改为高 级文化学校。初级文化学校是公民必须接受的最普通教育,学杂费国家给予全免。从初级文 化学校升到高级文化学校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高级文化学校学制为 3年,大专和本科的学 制可以不变。 二是教学内容必须压缩。现行小学到初中由 9年完成的课程压缩到 7年,在全国统一初级学 校的教材。学习课程的面可以广些,但内容必须简明扼要,抓住重点。有一些课程可以编些 诗句、顺口溜,学完能记住,能会用。学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常用知识,书本与实际操作结合 起来。初级文化学校毕业后,在社会上能把学到的知识很好地与实践结合起来,能了解社会 上的一般常识,能够在社会上生存。 高级文化学校学制可以不变,仍设为 3年。按人才的特长分为几类,分类并进。可在从初级 学校报考高级学校时实施分类报考,比如全面类、美术类、文学类、天文类、历史类、地理类、生物类、科研类、外语类、数学类、声乐类等。课程安排以专业为主,专业课程占90%,辅助课程占 10%。全面类基本按以前高中的课程安排不变,真正把有专业特长的人才挖掘出来,不埋没人才。高级文化学校毕业后可以按专业报考大专或本科,经过 3年高级文化学校 和 4~5年专科或本科的培养,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工作岗位独立工作,不需实习。 三是在各类学校中设立科研班,组织那些有头脑、善发明的学生进行小发明、小改革、小创 新的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四是在人才培养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推进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教材、考试招生和 评价制度改革,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五是在办学改革创新上要取得新突破,着力推进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改革职业教育办 学模式,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测试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测试题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测试题 一、填空题 1、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0年 7月13-14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共设有4部分,22章,70条,约27000字,实施时间是2010年7月28日。 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4、《纲要》的“20字”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其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5、《纲要》中教育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6、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7、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 8、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 9、增强学生体质。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10、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

浅谈中国教育改革

浅谈中国教育改革 摘要 改革是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也正是中国教育不断探索、发展、改革、反思的三十多年。回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三十多年的历程,成功与失败俱存,经验和教训同在。 对当前的教育改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反思,对指导教育改革的思想理论、政策策略、改革路径进行研究,可使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清醒地认识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与失败原因,更有效地探索今后教育改革思路与路径。 一.中国教育改革背景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除了四大发明之外的最重大的发明,也是最重大的制度创新,它曾经对中国古代社会公平选拔人才、促进社会公平流动,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科举制度在时代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却选择封闭与傲慢,正如宋明理学因其“理性的傲慢”拒绝开放、排斥异端一样,科举制度因其制度的傲慢拒绝向时代和未来开放,“应试教育”及其方式日益精细化、精致化,留给每个个体的自由空间日益被压缩,最终导致个性的窒息和创造力、适应性的全盘丧失。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而不是追求分数、追求升学、追求做人上人。对于个人来说,教育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其成人成才;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教育则是为了培养其接班人和建设者,传承文化血脉,推动文明进程。为此我们需要教育文化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空前解放和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等一系列观念的转变。 人的行为是受思想观念和文化习俗制约和支配的。中国是一个有着高度“政教合一”文化传统的国家,这里的“政”指的是“政治”,“教”指的是“教育”。《学记》所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古训便是这种文化的源头。因此,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形成了这样一种教育文化传统,即“官本位”的政治核心观、“学而优则仕”的教育功能观和“人上人”的人才价值观。这个逻辑的逆推就是,要想成为“人上人”,你必须“入仕”;要“入仕”,你就必须通过“考试”;要通过“考试”,你必须接受为“应试”而准备的教育。可以说,这种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毛孔、血液和骨髓之中,而这正是中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或者素质教育推进真正难见实效的文化土壤之原因。 二.中国教育改革现状 由于思想观念和教育价值取向的问题,导致我们教育的目的似乎不是为了面向造就全体学生,而是为了一部分升学有望的学生;教育的过程似乎不是呵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自信心,而是一味地加班加点、超时重负、机械训练,没有学生个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的时间空间。为了高考,设计3年教学的高中课程,普遍的提前一年甚至更早完成,到高三纯粹就是索然无味的应试训练;又因为重点高中的选拔制度,今日的中考同样有着不能承受之重,以致让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过早地承受超越其年龄阶段之重负……所有这一切,都在无情地扼杀无数个体的创造力,扼杀中华民族的生机与活力。 据中国校友会网发布最新高考状元调查报告称,高考状元在国内完成本科学业后,选择在国内直接就业或创业的比较少,高达60%选择继续出国留学攻读硕、博学位。迄今在社会公众还普遍将高考状元作为最优秀学子代表的当下,如此高的比例选择“一路向西”、远走异乡深造,有其必然性,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走出去的理由是对身边的教育失望,以致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习资料汇编 新华社北京2010年7月29日电(记者吴晶、黄小希新华社29日受权发布《国家中长期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今后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 列。 《教育规划纲要》由序言、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和实施组成,共22章、70条,约27000字。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 《教育规划纲要》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 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发展任务一一进行阐述。具体目标有: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 到50%;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到2 020年,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 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我国将开展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扩大教育开放。 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方面,《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面,《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 在办学体制改革方面,《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 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2019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19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一、积累(20分) ji 1.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3分) (1)喜上眉□(shāo)(2)乡土情□(jié)(3)取□(jué) 2.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2分) (1)怯(A.qiè B.què)(2)翘(A.qiào B.qiáo) 3.下列对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故知”在句中是“旧知识”的意思。 B.“褪色”在句中是“变淡”的意思。 C.含辛茹苦:经受艰辛困苦。 D.桑梓:家乡(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用“桑梓”指代家乡)。 4.古诗文名句填空。(5分) 千百年来,中华大地诞生了无数风流人物。有的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①_______”;有的坚守道义,“②_______,于我如浮云”;更有舍生取义的英雄,如文天祥,他在经过零丁洋时,写下“③_______? ④_______”的铮铮誓言。他们都称得上是“富贵不能淫,⑤_______,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5.下列各句中,所引古诗文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贾爷爷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七十岁了还不想着颐养天年,而是去山区兴办企业,带动当地人民脱贫致富。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自从富春江两岸实施了“亮灯工程”,火树银花的夜景总是给游

客带来惊喜。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祝愿远行求学的你,克服成长路上的困难,学业进步,早日实现心中的梦想。 D.在中秋佳节这个特殊日子,归国探亲的旅法华侨用杜甫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来表达心情,是最恰当不过了。 6.根据下图,推测“杳”字的意思。(2分)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分类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谦辞:家君、在下、愚见、寒舍 B.法国:莫泊桑、普希金、法布尔、都德 C.小说:《儒林外史》、《水浒传》、《朝花夕拾》、《骆驼祥子》 D.律诗:《游山西村》、《春望》、《木兰诗》、《钱塘湖春行》 二、阅读(55分) (一)名著阅读(7分) 8.根据你对艾青诗歌的了解,选出不是评论艾青诗歌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长诗,用沉郁的笔调细写了乳娘兼女佣(“大堰河”)的生活痛哭……我不能不喜欢《大堰河》。——茅盾 B.归真返璞,我爱好他的朴素、平实,爱读他那用平凡的语言,自由的格式,不事雕琢地写出的激动人心的诗篇。——唐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