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 地球物理学院 地震系列生产实习报告

成都理工大学 地球物理学院 地震系列生产实习报告
成都理工大学 地球物理学院 地震系列生产实习报告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

地震系列生产实习报告

目录

前言 (3)

第一部分、成都地震基准台实习报告 (3)

一、实习目的 (3)

二、实习单位概述 (3)

三、实习进度安排 (4)

四、生产实习内容 (5)

4.1、地磁观测 (5)

4.1.1、地磁观测概述 (5)

4.1.2、点击埋设 (5)

4.1.3、磁传感器安装 (5)

4.2、地震观测 (6)

4.2.1、地震观测概述 (6)

4.2.2、地震观测的作用 (6)

4.2.3、台址选择 (6)

4.2.4、地震仪工作原理 (6)

4.3、重力观测 (7)

4.3.1、重力观测概述 (7)

4.3.2、重力观测原理 (8)

4.3.3、重力工作流程图 (8)

4.4、地电观测 (9)

4.4.1、地电观测概述 (9)

4.4.2、地电观测原理 (10)

4.4.3、地电工作流程 (10)

4.4.4、地电阻率观测台站选建原则 (10)

4.4.5、具体技术要求 (10)

4.4.6、外线路的维护与保养 (11)

4.4.7、室内线路检查 (11)

第二部分、地震预报及防震救灾 (12)

一、地震预报 (12)

1.1、地震预报 (12)

1.2、地震预警 (13)

二、防震救灾 (14)

2.1、震害防御 (14)

2.2、地震灾害应对 (14)

第三部分、汶川地震遗址认识 (15)

一、地震发生原因 (15)

二、地震所带来的灾害 (16)

第四部分、实习总结 (18)

前言

大学专业课程学习已接近尾声,专业课学习中我们先后学习了地球物理学中的四种基本方法: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通过对成都地震基准台、地震预报及防震救灾讲座、参观北川地震遗址的实习认识,让我们将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的生产当中,了解地球物理学方法在地震观测、预报中的实际应用,使我们有一次全面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我们对所学课程的理解。

第一部分成都地震基准台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

此次生产实习就是通过实习对地震台站地震观测(测震、电磁、形变、流体)各种方法原理、工作方法及相关仪器有初步了解。树立初步的地震观测与预报的认识,为今后学习工作开拓眼界。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地震学的理解,提高对其方法应用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能根据地震波的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特征在实际的地震记录图上分析辨认各种震相并测量其震相数据;测定地震的基本参数,求解震源机制;熟悉掌握地震仪的工作原理和记录方法及过程。

二、实习单位概述

郫县地震台安装有由IPV6数据采集器和BBVS-60甚宽频带地震计组成的IPV6测震台站,并部署了基于IPV6的测震数据处理软件系统,启动了实际观测试验。

该台站为国内首个IPV6测震台站,将通过实际观测试验进一步对IPV6地震数据采集器是否符合地震观测需要,基于IPV6协议的地震观测台站组网模式和数据服务模式加以验证,为IPV6技术在地震行业的广泛应用做好前期技术准备。

图2-1 地震台地磁监测室

三、实习进度安排

生产实习由江玉乐老师带队前往四川郫县地震台实习,实习期间共学习、参观了四项内容:地震观测、重力观测、地电观测、地磁观测。

第一天进行地磁观测,了解地磁台站观测系统及仪器原理;明白地磁观测报告的产出过程;对变化磁场的认识和单台分析方法;掌握地磁资料的应用。

第二天进行的是地震观测,了解地震仪的工作原理;学习震相分析;进一步了解地震学相关概念,熟悉测震工作流程。

第三天是重力观测实习,了解重力仪器安放条件要求;了解重力仪的工作原理以及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借助有关电子测量仪器标定记录格值;熟练掌握仪器水泡位置的确定;掌握观测数据的基本处理及在地震预报方面的基本应用。

第四天是地电观测实习、参观,了解地电仪器的工作原理和安装的条件要求;掌握地电仪器的具体操作方法;能借助有关电子测量仪器标定仪器;掌握地电台址的选择原理和方法;熟悉地电观测的布极要求;掌握地电日常观测检查及辅助观测;熟练掌握地电观测数据的粗差处理和观测数据“突变”的处理;

掌握单台地电观测资料的异常的落实;熟悉汇集多台多手段的异常资料;

四、生产实习内容

4.1地磁观测

4.1.1地磁观测概述

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存在着地球磁场。地震前,由于地应力加强,可能使岩石的磁性发生变化,引起地磁场的局部异常。地磁观测的基本任务就是监测震前地磁场的异常变化,为地震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4.1.2电极埋设

两对电极以测点中心点对称敷设,分别测量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电场E2和E1,每对电极间的距离一般为50~100米,电极与土壤充分接触,如遇电极埋设处在砂石层,则需要从其它地方取土,埋深大于1.5m(冻土层一下),接地电阻小于2000Ω。

4.1.3磁传感器安装

两磁传感器(H1,H2)分别按由正南北(H1)正东西(H2)敷设,方向的偏差小于1 ,利用水平尺进行磁传感器布设的水平调节,磁传感器距中心点需大于20m,磁传感器间距大于8m。

1、极距:50-200m,极距误差小于1%,100m极距的方位误差不大于1°;

2、任一电极25米以内应没有明显干扰因素,如用电设备、观测室

等;

3、铅板电极埋深应大于当地冻土层深度,电极线用防水密封的塑料套管引导至观测室。见下图:

图4-1 铅板电极的布设

4.2地震观测

4.2.1地震观测概述

地震观测就是用地震仪器记录天然地震或人工爆炸所产生的地震波形,并由此确定地震或爆炸事件的基本参数(发震时刻、震中经纬度、震源深度及震

级等)。

地震观测之前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地震台网的布局,台址的选定,台站房屋的设计和建筑,地震仪器的安装和调试等。仪器投入正常运转后,便可记录到传至该台的地震波形(地震图)。对地震图加以分析,识别出不同的震相(波形),测量出它们的到达时刻、振幅和周期,就可以利用地震走时表等定出地震的基本参数。将所获得的各次地震的参数编为地震目录,定期以周报、月报或年报的形式出版,成为地震观测的成果,也是地震研究的基本资料。

4.2.2地震观测的作用

为地震预报和地球物理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抗震救灾及时提供地震三要素(O发震时刻、EPC震中经纬度、M震级);监测全球核爆炸。

4.2.3台址选择

台址选择分策略上的因素和技术上的因素,前者包括交通通讯条件,供水供电情况,基建施工是否方便,台站管理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是否方便等;后者包括宏观选点和微观试验,下面几条即是属技术因素:

(1)、地质地形:有完整且较大面积露头的基岩,岩性要坚硬致密,不应在风口,滑坡带,断裂带及易发生洪涝灾害及泥石流的地方建台;

(2)、避开强振动干扰源:远离河流,工厂,铁路等,参考距离在0.3KM至3KM;

(3)、良好的地动噪音,温度和湿度的季节变化符合规范;

(4)、良好的避雷环境(雷电的高发区不得建台),和较低的接地电阻。

4.2.4地震仪的工作原理

记录地震波的仪器称为地震仪,它能客观而及时地将地面的振动记录下来。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一件悬挂的重物的惯性,地震发生时地面振动而它保持不动。由地震仪记录下来的震动是一条具有不同起伏幅度的曲线,称为地震谱。曲线起伏幅度与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动的振幅相应,它标志着地震的强烈程度。从地震谱可以清楚地辨别出各类震波的效应。纵波与横波到达同一地震台的时间差,即时差与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成正比,离震中越远,时差越大。由此规律即可求出震中距。地震仪只能用于测量地震的强度、方向,并不能用于预测地震。

图4-2数字地震仪JCZ-1的工作原理框图

图4-3 供电系统

图4-4 KZ-1山洞平面及剖面示意图

4.3重力观测

4.3.1重力观测概述

重力重力场是基本的也是比较稳定的地球物理之一。重力随观测点空间位

置和地球介质密度状况而变化,因此,观测重力场的变化可以反过来研究地壳

的变形、介质密度的变化或质量的迁移,从而探讨与地震预报研究和现代地壳

运动有关的地球动力学问题。重力场变化和时间变化两类。前者主要反映地球

形状和地壳结构,属于大地测量和物探的研究领域;后者主要反映地球的变形,地球内部质量运动,以及地球在空间运动中一些动力学要素的变化,它与现代

地壳运动、地震预报研究和基础天文学等密切相关。

重力场的时间变化又可分为潮汐变化和非潮汐变化两类。前者起因于外部

天体(主要是太阳和月球)对地心和地球表面的引力作用;后者则主要是地球

自身的变化,如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地极移动、地壳运动、地壳变形和深部

物质变异等引起的。

重力观测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在我国重力场潮汐变化的观测工作始于1958年。1966年邢台地震后,研究人员开始利用观测重力场的时间变化来预报地震。1976年,在北京西北效北安装了一台有恒温装置的GS-11型重力仪,以后国家地震

局又进行全面规划,在我国不同类型的构造地区共建立了18个重力固体潮台站。到1985年,有18个地震局、队、所建立了流动重力测量队(组),共布设了174全测环和57条测线,总长度约6万公里。其中在滇西实验场建成的重力观测网和京津唐重力试验观测网,构成了我国主要的重力试验观测基地。此外,还建

成了16条重力测量基线。

4.3.2重力观测原理

GS-15型重力仪是静力式金属弹簧重力仪,实质是一个扭转式的弹簧秤,主要用于台站测量重力随时间的变化。

其观测原理为:在一弹簧体下悬挂一重物,该重物连接一平板并嵌入一平板电容中间,与另外两个电容构成一电容电桥电路。当重力场发生变化时,弹簧下悬挂的重物将产生位移,从而带动相连的电容器中心偏移,三级板电容器的两电容量产生变化,由此破坏原电容吊桥的平衡状态。

在电容器的中心板上,可测到与中心板偏移成比例的交流电压。将这些交流电压通过放大、相敏检波,然后馈送给电流计。电流计的偏转与悬系的角位移成比例,即与重力的变化成正比。变化值通过测量装置最后在记录器上可得到重力场变化的曲线,得到所需要的重力微伽值。

4.3.3重力工作流程图

图4-5重力工作流程图

4.4地电观测

4.4.1地电观测概述

地电也称作大地电流是指在地下或者海洋里流通电流的现象。地电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这些不连续的电流以较为复杂的形式相互作用。地电具有极低频,在地球表面大范围地流动。地电是地球内部不稳定的自然电流,在地震发生前会有重大变化。这可以通过电阻率、自然电

位和地电流的观测来研究。

我国的地电前兆观测与研究工作开始于1966年邢台地震之后。作为地震前兆方法之一的地电观测不断得到加强,在全国重要地震活跃区和重点监视区相继开展了这一工作,并逐步形成了中国的地电观测系统。到1984年底,全国已有地电台站117个,其中属于基本台网的地电台站53个,区域台站64个,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华北地震带和南北地震带。我国的地电前兆观测主要是进行岩石电阻率观测,它采用地球物理勘探中的直流四极对称装置,在固定台站上进行观测。

80年代初,还用大极距偶电测法进行了试验研究。而更深乃至震源附近(10-25公里)岩层电阻率的变化是通过大地电磁测深法观测的。至此,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从浅部(200-700米)至2-3公里乃至深部十几公里的地电观测系统。

4.4.2地电观测原理

地电阻率视电阻率采用对称四极法,供电电源通过A、B供电电极向地下供直流电,测定供电电流强度I和测量极M、N之间人工电场的电位差△V,根据公式计算出视电阻率ρS=(K*△V)/I (K为装置系数)。

大地电场地电场是矢量,在地表同一测点用两套正交的观测装置A1-A2、B1-B2同时进行测量,A1、A2、B1、B2为埋入地下的两个电极。由测量仪器测得电位差VA1A2、VB1B2,用公式求得中心点O在相应方向的平均地电场强度为

E A1A2=-(V A1A2)/A1A2 E B1B2=-(V B1B2)/B1B2

ELF观测 ELF为超低频电磁接收仪,1千公里左右外定向发射超低频电磁波,本地接收。

4.4.3地电工作流程

图4-6地电工作流程图

4.4.4地电阻率观测台站选建原则

地电阻率台站一般选建在地震活动带附近的完整基岩上,观测目的层和供电极距AB一般从电测深曲线上来选定,目的层应选受力后电阻率有明显变化的多孔砂岩或其它岩层。在电测深曲线上具体点位应定在目的层和其它岩层的交界面附近,以便岩层受力后电阻率有更加明显的变化。当在电测深曲线上具体点位确定之后,勘探深度h和AB极距也就确定了。MN极距一般为AB极距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M点和N点一般选在电流线平行于地表的AB中部,只有这样观测数据才会比较稳定。观测剖面上的四个电极一般为对称四极。

4.4.5具体技术要求

一个观测台站一般设置二至三个观测剖面,它们一般和地震活动构造带分别构成平行、垂直和斜交。AB极距一般要求≥1000米,MN极距一般为AB极距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供电极单极接地电阻≤30Ω,测量电极使用铅板时,单极接地电阻一般要求≤100Ω。绝缘子在浸水试验时的绝缘电阻应≥300MΩ。室外导线线电阻≤20Ω/km,抗拉强度≥28kg/mm2,在大气相对湿度≤90%的条件下,供电回路漏电电流应不大于正常供电电流的1?,漏电电位差应不大于正常人工电位差的5?,测量线路对地绝缘电阻≥5MΩ。观测室与任一电极的距离≥30m,且离布极中心的距离以≤500m为宜,以免引线过长增加干扰。室内日温差≤3℃,年室温在10~30℃内,相对湿度≤80%,室内接地线其接地电阻≤10Ω。

4.4.6外线路的维护与保养

1、每月至少巡视一次外线路,有问题时处理,巡视结果记入观测记录簿“重大情况记载表”。每月巡视一次布极区和观测环境保护区内观测环境的变化情况。遇特殊情况,如暴雨、大风之后,须及时增加巡视次数。巡视结果记入观测记录簿“重大情况记载表”;

2、每月定期作一次漏电检查,检查结果记入观测记录簿“线路漏电影响及绝缘电阻检查记录表”。检查结果如不符合要求应及时采取措施;

3、每年至少在在雨季前对外线路进行一次全面保养——⑴.对绝缘子逐个进行检查和擦洗,更换破损者;⑵.检查导线有无破损,接头有无松脱、氧化等接触不良现象,遇有问题及时处理;⑶.砍除对线路有影响的种植物。

4.4.7室内线路检查

1、每月检查一次室内各类线路接头是否接触良好;

2、每月至少检查一次避雷装置——⑴.测试工作室专用接地线的接地电阻,若不符合要求,要及时处理;⑵.对带间隙放电装置的避雷器要经常清除间隙中的灰尘和杂物,防止漏电;⑶.雷雨后立即检查全部避雷器,发现损坏及时更换。

第二部分地震预报及防震救灾

一、地震预报

1.1地震预报

从世界范围来看,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发展的规律,我们的预报主要是根据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和震例,进行经验性预报。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发布。任何单位或者从事地震工作的专业人员关于短期地震预测或者临震预测的意见,应当报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按照前款规定处理,不得擅自向社会扩散。在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布权在政府。属于地震系统的任何一级行政单位、研究单位、观测台站、科学家和任何个人,都无权发布有关地震预报的消息。

地震预报的不同学术观点

正方:(代表方:中国地震科技工作者)

经过各国地震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地震是可以预报的。1、地震前兆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包括中国辽宁海城、四川松潘地震震前均出现明显“前兆”。这种“前兆”并不全是噪音;2、中国已成功预报包括海城、松潘在内的20多次地震;3、加强地震前兆与震源关系的研究是提高地震预报水平的关键;

4、在地震类型不同的孕震区内建立配套的前兆观测系统是取得前兆规律的重要基础;

5、实现特定地区的地震预报不仅是可能的,而目是有价值的。

世界上最成功的一次地震预报:

1974年6月,提出渤海北部等地区1-2年内有可能发生5一6级地震

1975年1月,认为1975年上半年,辽宁南部可能孕育着一次较大地震。

2月4日0点30分,辽宁省地震办公室提出可能有较大的地震发生。

2月4日10时30分,省政府发布临震预报

2月4日19点36分,辽宁海城发生了7.3级地震。

1.2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是利用电磁波比地震波速度大这一点,在地震波到来前告知地震即将到来。

我国的地震预警:科技部开始启动地震预警研究项目(2014)。中国地震局已经开始地震预警研究。民间的地震预警研究活动(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已经在高铁、地铁、城际铁路、核电、学校……开始地震预警的实验、研发和应用。成都、滁州、汶川等地已经开始实验性应用

地震发生后,房屋从开始晃动到倒塌的平均时间大约12秒。

二、防震救灾

2.1:震害防御

如某地未来50年遭遇某个地震烈度的概率不大于10%。如果以此为标准进行设防,就意味着(以7度为例):小于7度时:房屋不坏——小震不坏。7度时:维修后可以继续使用——中震可修。7+1度时:房屋不会倒塌——大震不倒(抗震设防的基本原则)。

2.2:地震灾害应对(应急救援)

个人避震的基本原则:沉着冷静。不从众——远离拥挤和混乱的人群。注意防范来自上方的掉落物。储备一定的灾害知识和应急知识(方法)。

抗震救灾工作

应急启动阶段:政府工作由常态转向非常态。

紧急处置阶段:以“解除生命威胁”和“保障基本生活”为工作核心。

后续处置阶段:围绕“救人·活人”主线,抗震救灾工作进入“常态化”。

恢复重建阶段:尾声,政府工作逐渐恢复常态

应急准备中的技术需求:不打无准备之仗;灾害风险评估;应急准备标准;建设与防灾、救灾;队伍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应急预案。

第三部分汶川地震遗址认识

一、地震发生原因

由于板块的运动,在四川盆地西部与龙门山交界产生了断裂破碎带,而汶川恰好处在龙门山断裂带上,这也是汶川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从四川省地震构造图中可以看出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是相当复杂,这同时也是该地区地震活动频繁的重要原因,

而且经汶川地震后,该地区可以明显的看到地层的相对抬升,从中可以看出地壳的运动时非常剧烈的。

二、地震所带来的灾害

地震的灾害并不是来自地震本身,而是其所引起的一系列灾害,如房屋倒塌、

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

我们所参观的北川地震遗址,其主要的灾害便是山体的滑坡,直接将房屋等掩埋。

第四部分实习总结

首先,感谢学院为我们安排此次实习,同时也感谢带队老师不辞辛苦的陪伴。本次实习包括成都地震台参观、地震灾害讲座、以及北川地震遗址参观。

通过本次实习,我了解了重磁电震四种地球物理方法在天然地震观测中所起的作用,让我对以前那种重磁方法只能用在找磁铁矿及重金属矿、电法勘探只能用于找金属矿、地震勘探只能找油气这种狭隘的想法有了一定的反省和思考,也借此了解了我国关于地震观测发展。同时,我对地震的了解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从地震的发生到震后的救灾工作,这其中有许多我需要学习的地方。由于众多的原因,人们对地震的了解还不是很透彻,尤其是在地震预报方面,更需要进一步的探究。

我们到达北川地震遗址后,被现场深深的震撼,切身的体会到地震的灾害是毁灭性的。在今后学习生活中,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相关知识水平,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0地球物理学基础作业05及参考答案

1. When a bell is struck with a hammer, it vibrates freely at a number of natural frequencies. The combination of natural oscillations that are excited gives each bell its particular sonority. In an analogous way, the sudden release of energy in a very large earthquake can set the entire Earth into vibration, with natural frequencies of oscillation that are determined by the elastic properties and structure of the Earth’s interior. The free oscillations involve three-dimensional defo rmation of the Earth’s spherical shape and can be quite complex. Before discussing the Earth’s free oscillations it is worth reviewing some concepts of vibrating systems that can be learned from the one-dimensional excitation of a vibrating string that is fixed at both ends. Any complicated vibration of the string can be represented by the superposition of a number of simpler vibrations, called the normal modes of vibration. These arise when travelling waves reflected from the boundaries at the ends of the string interfere with each other to give a standing wave. Each normal mode corresponds to a standing wave with frequency and wavelength determined by the condition that the length of the string must always equal an integral number of half-wavelengths (Fig. 3.16).As well as the fixed ends, there are other points on the string that have zero displacement; these are called the nodes of the vibration. The first normal (or fundamental)mode of vibration has no nodes. The second normal mode (sometimes called the first overtone) has one node; its wavelength and period are half those of the fundamental mode. The third normal mode (second overtone) has three times the frequency of the first mode, and so on.Modes with one or more node are called higher-order modes. 当用一把锤子敲击一个钟时,钟会以一系列的固有频率自由的颤动。被激 发的固有震动的联合给每个一钟独特的音响。与此相似,在一个大地震中能量 的突然释放可以使整个地球颤动,这种颤动的固有频率决定于弹性性质和地球 内部的结构。自由振荡涉及地球球面形状的三维变形,可能相当复杂。在讨论 地球的自由振荡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振动系统的一些概念,这些概念可以从 两端固定的一维振动的激发中学习。 弦的任何复杂的弦振动都可以用一些简单振动的叠加来表示,称为简正振动。当从两端的边界反射出的行波相互干涉以产生驻波时,就会产生这种现象。 每一个简正模态对应于一个驻波,它的频率和波长取决于长度必须等于半波长的 整数的弦(图3.16)。在弦上还存在一些除固定端外的具有零位移的其他点,这 些被称为振动的节点。第一个简正(或基本)模态振动没有节点。第二个简正 模态(有时称为第一谐波)有一个节点,它的波长和周期是基态的一半。第三 个简正模态(第二谐波)的频率是第一模态的三倍,一个或多个节点的模态称 为高阶模态。 2. Explanation of nouns (20points) surface wave(面波):沿界面及界面一定深度范围内传播的一类地震波,振幅随 深度增加而衰减,能量集中在介质分界面并沿分界面传播,包括瑞利波,勒夫 波和斯通利波。dispersion(频散):面波速度随着周期(或频率)而变化而 变化,成为面波频 散。在记录中面波是很多列波的叠加,随着到时的先后,各相位的周期逐渐改变。 第1页共7页

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大作业(处理部分)

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大作业 (处理部分) 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班级:12-4 姓名:封辉、孙运庆、何瑞川 学号:2012011236、2012011249、2012011239 2016年 1 月 15 日 评分标准:第三章和第四章各20分,其余各章10分

目录 第一章数据加载和观测系统定义 (2) 第二章道编辑和真振幅恢复 (4) 第三章反褶积 (6) 第四章速度分析 (7) 第五章动校正和水平叠加 (8) 第六章静校正 (10) 第七章偏移 (12) 第八章总结和体会 (13)

第一章数据加载和观测系统定义 地震资料处理流程第一步为数据输入和预处理。预处理是地震数据处理前的准备工作,将地震数据正确加载到地震资料处理系统,进行观测系统定义,并对数据进行编辑和校正。原数据是SGY格式的地震记录文件,用Promax对其进行处理需要格式转换,将其格式转换成软件定义的格式。 图1.1是原始数据炮集。格式转换后可对数据进行加载与处理,但是处理需要的各种测网信息需要进行定义,所以我们做观测系统定义,用FFID(野外文件号)和CHAN(记录道号)为索引将测网的各检波器与炮点坐标、高程、CDP 号等信息与数据的各道联系起来。观测系统定义分为炮点定义,检波点定义与炮检关系定义。图1.3是CDP覆盖次数。 图1.1 原始数据炮集

图1.2a 炮点与检波点信息 图1.2b 炮点与检波点信息

图1.3 多次覆盖次数 第二章道编辑和真振幅恢复 通常的地震采集中,由于检波器数量很多、野外干扰因素复杂等原因,不是每一道都能很好的反应地下反射界面带回来的信息,最基础的我们需要挑出其中坏检波器采集的道与极性不正常的道,称为道编辑(如图2.1)。 在记录图中使用picking进行编辑。点击picking,有编辑错道和编辑极性翻转道。拾取所有的错道和翻转道集后,分别放在两个文件里面。由震源引发的地震波,会随着波前面变大,底层吸收衰减等因素而能量减小,而我们需要的通常是深部的地层信息,所以我们需要对地震波进行振幅恢复(如图 2.2),经过真振幅恢复以后,深层反射波能量相对增强了,反射界面变得清晰,但面波等 干扰波也增强了。

2010年柳州市地震局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正式版

In the schedule of the activity, the time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completion of the project content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to make the progress consistent with the plan. 2010年柳州市地震局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正式版

2010年柳州市地震局安全生产月活动 方案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解决方案资料适用于工作或活动的进度安排中,详细说明各阶段的时间和项目内容完成的进度,而完成上述需要实施方案的人员对整体有全方位的认识和评估能力,尽力让实施的时间进度与方案所计划的时间吻合。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为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社会氛围,根据中宣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等七部门关于开展20xx年“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的统一部署和自治区安委会《20xx年全区“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以及市安委会《柳州市20xx年“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制定地震局20xx年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导,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紧紧围绕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的总体部署和各项工作目标,以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素质为着力点,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唱响安全发展的主旋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进一步宣传贯彻党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弘扬安全文化,继续推动“安全生产年”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活动主题 今年“安全生产月”活动主题为“安全发展、预防为主”。 三、活动时间

(整理)地球物理实习报告

南昌梅岭实习报告 姓名:王伟 学号:201120290124 班级:1122901 专业:地球物理学 学院:核工程与地球物理学院日期:2014.9.29

一、前言…………………………………………………………………………………………………………. 1.1 本次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1.2 工作区范围、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环境…………………………………………………. 1.3 计划完成的实习任务…………………………………………………………………………… 二、放射性勘探………………………………………………………………………………………………. 2.1 实习目的与要求………………………………………………………………………………… 2.2 放射性勘探基本原理………………………………………………………………………….. 2.3 野外工作方法……………………………………………………………………………………. 2.4 成果图件及数据解释………………………………………………………………………….. 三、瞬变电磁法………………………………………………………………………………………………. 3.1 瞬变电磁工作原理…………………………………………………………………............. 3.2 回线组合选择…………………………………………………………………………………… 3.3 测区与测网的选择……………………………………………………………………………. 3.4 仪器设备………………………………………………………………………………………… 3.5 野外数据采集…………………………………………………………………………………. 3.6 成果图件及资料解释………………………………………………………………........... 四、EH4电磁法…………………………………………………………………………………………… 4.1 EH4工作原理………………………………………………………………………………… 4.2 工作布置………………………………………………………………………………………. 4.3 资料整理和图件编制………………………………………………………………………. 4.4 成果图件及资料解释………………………………………………………………………. 五、地震实习……………………………………………………………………………………………… 5.1 实习目的与任务…………………………………………………………………………….. 5.2 地震测线布置与定位………………………………………………………………………. 5.3 方法原理与工作难点………………………………………………………………………. 5.4 野外数据采集………………………………………………………………………………… 5.5 成果图件及资料解释………………………………………………………………………. 六、高密度电法勘探……………………………………………………………………………………. 6.1 实习目的与任务………………………………………………………………………........ 6.2 基本原理和仪器介绍………………………………………………………………………. 6.3 野外工作方法………………………………………………………………………………… 6.4 数据处理与成果图件及资料解释………………………………………………………. 七、磁法勘探……………………………………………………………………………………………… 7.1 仪器准备……………………………………………………………………………………… 7.2 成果图件及资料解释………………………………………………………………………

映秀地震遗址实习报告

映秀地震遗址实习报告 姓名:银杏 学号:201330802033 班级:旅游管理1301班

对灾害旅游的调查及分析 ——以映秀地震遗址为例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此次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时28分04秒,震中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与漩口镇交界处、四川省省会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92千米处。根据中国地震局的数据,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级达8.0Ms、矩震级达8.3Mw(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矩震级为7.9Mw),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地震烈度可能达到11度。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北至辽宁,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门、泰国、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时,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的一次。 而今天从都江堰直通映秀的高速公路开通。那些穿越“生死线”、拥堵和艰难的记忆也将远去。不管愿不愿意,映秀都将铸起独特的“旅游经济”。就像镇口那块从天而降的“天崩石”,它已成为映秀“地震旅游”的新名片。地处213国道上的过路小镇,往常遍布的小饭馆、小商铺,是这里的主要经济资源。 大地震让这一切都需推倒重来。一块约数十立方米的楔状巨石狠狠地插在蜿蜒群峰与滔滔岷江之间的狭窄通道,血红色的“五·一二震中映秀”赫然镌刻其上。空旷的平坝上,伫立着栋栋板房,映秀俨然成了一个“板房小镇”,而乐观积极的映秀人,也悄然摸索出一套过渡时期的“板房经济”模式。新饭馆如雨后春笋漩口中学遗址右手边,是一个商贸综合市场。小超市、水果摊、理发店、五金店、杂货铺、服装店……市场里总共进驻了30余家商铺,最多的就是饭馆,有近十家。饭馆的食客多为援建者和游客,每天的营业额几十元到一两百元不等。拿起菜单,上边的价格高得吓人。一份腊肉竟要卖到30元。 震中映秀原址重建。重建后的映秀成为国内抗震减灾的示范基地。重点打造地震纪念性旅游,同时带动镇内旅游服务和乡村休闲业的发展。根据映秀镇旅游资源特征,保留和新建旅游项目分为三类,即:5·12特大地震纪念旅游项目、藏羌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度假休闲项目。其中,地震纪念旅游项目为依托地震遗址遗迹保留、保护和配建、新建项目,其他为新建项目。从都江堰直通映秀的高速公路即将开通。那些穿越“生死线”、拥堵和艰难的记忆也将远去。不管愿不愿意,映秀都将铸起独特的“旅游经济”。就像镇口那块从天而降的“天崩石”,它已成为映秀“地震旅游”的新名片。 传统的旅游认为,旅游的本质是追求休闲、娱乐、身心舒适及精神愉悦。旅游都是和愉悦、美感等一般认识上的正向感受相关,这样看表面上把灾害作为旅

地球物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白永利)

地球物理学基础复习资料 绪论 一.地球物理学的概念,研究特点和研究内容 它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物理学,是天文学,物理学与地质学之间的 边缘学科。 地球物理学应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形状,内部构造,物质组成及其 运动规律,探讨地球起源,形成以及演化过程,为维护生态环境,预测和减轻地球 自然灾害,勘探与开发能源和资源做出贡献。包扩地震学,地磁学,地电学,重力 学,地热学,大地测量学,大地构造物理学,地球动力学等。 研究特点:1.交叉学科地球物理学由地质学和物理学发展而来,随着学科 本身的发展,它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同时促进了各分支学科的相互交叉,加 强了它与地球科学各学科之间的联系。2.间接性都是通过观测和研究物理场的 信息内容实现地质勘查目标,研究的不是地质体本身,而是其物理性质。3 多解 性正演是唯一的,而反演存在多解。不同的地质体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但产 生的物理场可能相同。不同的地质体具有相近的物理性质,由于观测误差,物理 场的观测不完整以及物理场特点研究不够,产生多解。不同的地质体具有相同的 物理性质,即使知道了地质体的物性分布,也无法确定其地质属性。 地球物理学的总趋势:多学科综合和科学的国际合作。 二.地球物理学各分支所依据的物理学原理和研究的物性参数。 地震学:波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地震体波走时,面波频散,自由振荡的本征 谱特征 重力学: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地球的重力场和重力位 地磁学: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地磁场和地磁势。 古地磁学:铁磁学。岩石的剩余磁性。 地电学:电磁场理论。天然电场和大地电场 地热学:热学规律,热传导方程。地球热场,热源。 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 一.地球的转动方式。 1.自转地球绕地轴的一种旋转运动,方向自西向东,转速并非完全均匀,有微小变化。 2.公转地球绕太阳以接近正圆的椭圆轨道旋转的运动。 3.平动地球随整个太阳系在宇宙太空中不停地向前运动。 4.进动地球由于旋转,赤道附近向外凸出,日月对此凸出部分的吸引力使地 轴绕黄轴转动,方向自东向西。这种在地球运动过程中,地轴方向发生的运动即 为地球的进动。 5.章动。地轴在空间的运动不仅仅是沿一平滑圆锥面上的转动,地轴还以很小 的振幅在锥面内,外摆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叫章动。 二.地球的形状及影响因素。 地球为一梨形不规则回转椭球体。 影响因素:1.地球的自引力---正球体;2.地球的自转----标准扁球体;3.地球内 部物质分布不均匀--不规则回转椭球体

大工19秋《工程抗震》大作业题目及要求【答案】

19秋大连理工大学《工程抗震》大作业 学习中心: 姓 名: 学 号: 题目一:底部剪力法。 钢筋混凝土5层框架经质量集中后计算简图如下图所示,各层高均为3m , 集中于各楼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分别为: 1500kN G =,2550kN G =,3580kN G =,4600kN G =,5450kN G =。结构阻尼比0.05ξ=,自振周期为10.55s T =,Ⅰ1类 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 )。按底部剪力法计算结构在多遇地震时的水平地震作用及地震剪力。 3580kN =2550kN =1500kN =(a )计算简图 4600kN =5450kN = 解: 查《建筑设计抗震规范》表5.1.4-1.2知,8度多遇地震设计基本地震加 速度为0.30g 时αmax =0.24,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阻尼比为0.05) Ⅰ类场地: α1=)( 1 T T g r × η2 ×αmax =)55 .025 .0( 9 .0×1.0×0.24=0.109≈0.11 查《建筑设计抗震规范》表 5.2.1知,T 1=0.55s >1.4T g =1.4×0.25=0.35s 地震特征周期分期的特征周期值(s ) 取δn =0.08T 1+0.07=0.08×0.55+0.07=0.114 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F EK =α1Geq=0.114×(450+600+580+550+500)×85%=259.69KN 顶部附加地震水平作用: 因为T1=0.55>1.4Tg=0.35,则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 054.001.055.008.001.008.011=+?=+=-T n δ kN F F Ek n n 02.1469.259054.011=?==?--δ 各楼层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F i =H G F H G j j n EK i i ∑-) 1(δ(i=1,2,3……)

地震专项应急处置方案

地震专项应急处置方案 编制部门: 编制人: 审批人: 编制时间:

地震专项应急处置方案 1.编制目的 为确保本项目部在地震事故发生时能及时予以控制,有效地组织救援和抢险,防止事故的扩大,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制定本方案。 2.编制依据 《安全生产法》 《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 《集团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3.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施工现场发生地震灾害事故时的应急救援和处置。 4.应急预案体系 项目部应急救援体系见7.1。 本预案为项目部专项应急救援处置方案。 5.应急救援方针与原则 实施专项应急救援处置方案以保护人员优先、防止和控制事故蔓延优先、保护环境优先为指导方针,体现事故损失控制、预防为主、统一指挥、高效协调和持续改进的思想。 6.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我项目部是建筑安装施工企业项目部,部分施工现场于地震带上。在建工程及施工现场临时建筑的抗震强度较低,一旦发生地震容易发生建筑物倒塌,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有些深基坑工程在地震发生时时常发生坍塌事故,塔吊等起重、垂直运输机械也易发生事

故。因此,建筑施工场地在地震发生时较易成为受灾严重场所。 7.组织机构及职责 7.1应急组织体系 7.1.1项目部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7.1.2组长职责: 根据施工所在地政府发布的地震应急救援命令,全面指挥施工现场应急救援工作。 7.1.3副组长职责: 7.1.3.1协助组长负责工地应急救援的具体指挥工作,协调、组织和调集应急救援所需设备、物资和人员; 7.1.3.2向组长提出应采取的减缓事故后果行动的应急反应对策和建议; 7.1.3.3保持与事故现场有关方面的直接联系; 7.1.3.4组织相关技术和其他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重大危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7.1.3.5定期检查各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和部门日常工作和应急反应准备状态。 7.1.4领导小组职责: 7.1.4.1指导生产安全措施落实和监控工作,减少地震发生时产生的灾害损失; 7.1.4.2负责建立应急队伍、建立通讯与警报系统,储备抢险、救援、救护方面的装备、物资; 7.1.4.3完善风险评估资料信息,为应急反应的评估提供科学的、合理的准确的依据; 7.1.4.4收集和整理在应急反应技能演练和实施中所获得的信息; 7.1.4.5做好消防、医疗、交通管制、抢险救灾及与公共救援部门联系工作; 7.1.4.6向上级主管部门、当地政府报告事故情况,必要时向当地政府和有关单位发出紧急救援请求。 7.1.4.7编制地震专项应急处置方案,做好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开展对职工的防震知识、自救和互救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7.1.5常设机构 7.1.5.1项目部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常设机构,设在项目部(电话为:)。 办公室负责指导各工地编制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处置方案,做好应急救援专业队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实习报告_电法分解

《应用地电学》实习报告 班级:10101111 学号:101011111 姓名:大好人 指导教师:叶高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2014年7月

目录 第一章前言 (1) 第一节实习任务、目的和意义····································第二节工区的一般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情况························第三节物探工作完成情况一致性·································· 第二章工区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第三章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 第一节中间梯度法··············································第二节电测深法················································第三节高密度电阻率法··········································第四节音频大地电磁法··········································第五节测区范围与测网布置······································第六节野外作业要求············································ 第四章资料处理················································· 第一节中间梯度法··············································第二节偶极电测深法············································第三节高密度电阻率法··········································第四节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 第五章解释推断·················································第六章结论与建议···············································

(整理)工程地震实习报告

防灾科技学院 实习报告书 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系别防灾工程系 报告题目西昌市土层地震反应分析计算 班级 1050211学号 105021133 报告人王亚红指导教师刘必灯 实习时间 2013.5.27-6.1 实习地点北校实验楼205 教务处监制

目录 前言 (4) 第一章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的意义 (5) 第二章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步骤 (6) 第三章基岩人造地震动和天然波的改造 (6) 第四章场地地震反应的一维土层模型分析方法 (11) 4.1一维土层模型计算方法简介 (11) 4.2 等效线性化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11) 4.3 线弹性土层的稳态地震反应 (11) 4.4非线性土层暂态地震反应的等效线性化解法 (12) 第五章场地模型建立 (13) 5.1 新世纪MALLC03公共钻孔(粗分)场地模型 (13) 5.2 西昌市ZK33个人钻孔粗分)场地模型 (14) 5.3 西昌市ZK33个人钻孔(细分)场地模型 (14) 5.4土动力学参数 (15) 第六章计算结果及分析 (16) 6.1西昌市MALLC03公共钻孔地表地震动特征周期计算结果 (16) 6.2西昌市ZK33个人钻孔地表地震动特征周期计算结果 (19) 6.3西昌市ZK33个人细分钻孔地表地震动特征周期计算结果及分析 (21) 6.4西昌市钻孔地表地震动特征周期计算结果分析 (23) 第七章结论 (25) 结束语 (25) 参考文献 (26)

前言 工程地震学是从工程角度研究与减轻地震灾害有关的地震问题,预测工程场地的地震动参数,对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进行评价,以便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工程地震学是介于地震学与土木工程学之间的一门学科。地震学研究地震本身的发生机制,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作出预测。而工程地震学则是在地震预报的基础上,研究它的破坏作用,对地震的破坏影响作出预测,以便对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因此,该课程是地震和工程两方面知识的综合和发展。 工程地震综合实习模块,我们将学习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的意义,一维土层地震反应分析计算程序的使用;程序输入数据文件DATA、DAT、DATA1、DATA2、DATA3的建立与数据修改;通过地震危险性分析人工合成基岩地震动,建立场地的分析模型;根据西昌市新世纪MALLC03公共钻孔和ZK33的土层资料和13类土的土动力学参数,对西昌市MALLC03钻孔土层进行粗分,对西昌市ZK33个人钻孔进行粗分、细分,通过程序软件计算出场地模型输入人造地震动后的输出结果;对程序输出结果在Excel环境下绘制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及反应谱图,最后对得到的结果进行相应的解释与对比。 实训时间为2013年5月27日到6月1日,通过实训,使学生巩固了课 堂所学理论知识,深入地理解了地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方法;掌握了用土层反应分析计算程序;熟练运用EXCEL对计算结果进行绘图;学会了编写实训报告。

大工17秋《工程抗震》大作业题目及要求答案3

大工17秋《工程抗震》大作业及要求 (答案附在后面) 题目一:地基液化指数计算。 某7层住宅楼采用天然地基,基础埋深在地面下2m,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典型地层条件如下表所示,拟建场地地下水深度为1.00m。试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计算场地的液化指数。 题目二:框架的设计内力计算。 六层砖混住宅楼,第一层层高3.95m,其余各层层高2.7m,建造于基本烈度为8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场地为Ⅱ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根据各层楼板、墙的尺寸得到恒载和各楼面活荷载乘以组合系数后,得到各层的 重力代表值为 63856.9kN G=, 54325085.0kN G G G G ====, 15399.7kN G=。 要求: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各层地震剪力标准值。 题目三:简述液化地基的抗震措施,并论述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已进行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这三种情况下的具体要求。 题目四:结构抗震计算有几种方法?各种方法在什么情况下采用? 题目五:简述高强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 作业具体要求:

1.封面格式(见文件最后部分) 封面名称:大连理工大学《工程抗震》大作业,字体为宋体加黑,字号为小一; 姓名、学号、学习中心等字体为宋体,字号为小三号。 2.文件名 大作业上交时文件名写法为:[姓名学号学习中心](如:戴卫东101410013979浙江台州奥鹏学习中心); 离线作业需用word文档写作,不要提交除word文档以外的文件,word文档无需压缩。 以附件形式上交离线作业(附件的大小限制在10M以内),选择已完成的作业(注意命名),点提交即可。如下图所示。 截止时间:2018年3月14日23:59:59前。 3.正文格式 作业正文内容统一采用宋体,字号为小四。 注意: 作业应该独立完成,不准抄袭其他网站或者请人代做,如有雷同作业,成绩以零分计。上交往年作业题目或者其他科目作业的,成绩以零分计。引用他人文章的内容,需在文中标注编号,文章最后写出相应的参考文献。引用内容不得超过全文的20%。 鼓励大家对本地区的相关政策制定及实施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给出相关数据,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自己的看法。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实习增强了自我的动手能力,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有所提高,圆满地完成了学校的实习任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地震勘探实习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你解决烦恼。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范文篇一一、工区位置(燕郊) 燕郊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位于环京津、环渤海经济圈核心,与北京仅一河之隔,距北京市中心天安门30公里,距空港首都机场25公里,距海港天津港120公里,可承东启西、经纬南北,提供融入京津、俯仰全国、接轨世界的绝佳平台。京哈高速公路、京秦、大秦电气化铁路横贯东西,北京930路公交车直通区内,京通快速路将燕郊与北京市中心紧密连接。(图1-1)。 图1-1.燕郊行政图 从六环到七环,从三河到“京东”,燕郊已在北京的国际化背景下被多次提起到建设北京“新七环”规划报告中。规划中七环向外扩展到京冀交界处,自西南向东北依次连接涿州市、固安县、廊坊市、香河县、大厂县、三河市,直至平谷区。将这些城镇作为新城镇发展点,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缓解中心区域的发展压力,加强与外围城市的交通联系,共同走向“区域城市”。

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幅员面积18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60-80万。在交通上规划建设6条与北京衔接的通道,包括:京哈高速路、迎宾路、燕顺路、京哈公路复线、神威北路、南外环路。同时地铁八通线在通州八里桥处留有接口,未来可能会延伸八通线的城铁,穿过燕郊燕郊以三条主干为界,分区明显。一是西部潮白河沿岸(河北境内部分)的旅游度假区;二是东、北部沿迎宾路、燕昌路两侧的高新技术和现代制造业产业区;三是中部102国道和行宫大街周围以行政办公、教育卫生、金融商贸等功能为主的综合服务区;四是在北部高楼镇辖区沿迎宾路两侧规划建立仓储物流区;五是在南部规划建设燕郊生态新城,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燕郊开发区提出了“主动融入、全面对接、同城一体、借势发展”的思路,找准自己的城市定位,实现城市功能分异与整体功能优化。经过多年来多层次、多渠道地宣传推介,燕郊开发区在北京具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并与国家各大部委、北京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著名商会和跨国公司驻京机构、中介公司、总部基地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已经成为河北融入北京、借势发展的先行者。二、区域地质概况 本区区域内活动断裂属于山西裂陷带的北部和河北平原,地质构造比较复杂,断裂变动起着重要作用。 近场新构造运动以垂直差异升降为主要特征,总体上可以划

应用地球物理学习题答案.docx

一、名词解释 1地震勘探:是以不同岩石、矿石间的弹性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地震波 在地下岩石中的传播特性,以实现地质勘查目标的一种研究方法。 2震动图:用μ~t 坐标系统表示的质点振动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形称为地震波 的震动图。 3波剖面图:某一时刻 t 质点振动位移μ随距离 x 变化的图形称之为波剖面图。 4时间场:时空函数所确定的时间 t 的空间分布称为时间场。 5等时面:在时间场中,如果将时间值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在空间构成一个面,在面中任意点地震波到达的时间相等,称之为等时面。 6横波:弹性介质在发生切变时所产生的波称之为横波,即剪切形变在介质中传 播又称之为剪切波或 S 波。 7纵波:弹性介质发生体积形变(即拉伸或压缩形变)所产生的波称为纵波,又 称压缩波或 P 波。 8频谱分析:对任一非周期地震阻波进行傅氏变换求域的过程。 9波前面:惠更斯原理也称波前原理,假设在弹性介质中,已知某时刻 t1波前面上的各点,则可把这些点看做是新的震动源,从 t 1时刻开始产生子波向外传播, 经过t 时间后,这些子波波前所构成的包拢面就是t1+ t 时刻的新的波前面。 10视速度:沿观测方向,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和实际传播时间的比值,称之为视 速度。 V* 11观测系统 :在地震勘探现场采集中,为了压制干扰波和确保对有效波进行√× 追踪,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排列和各排列的位置都应保持一定的相对关系,这种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以及排列和排列之间的位置关系,称之为观测系统。

12水平叠加:又称共反射点叠加或共中心点叠加,就是把不同激发点不同接收 点上接收到的来自同一反射点的地震记录进行叠加。 13时距曲线:一种表示接收点距离和地震波走时的关系曲线,通常以接收点到 激发点的距离为横坐标,地震波到达该接收点的走时为纵坐标。 14同向轴:在地震记录上相同相位的连线。 15波前扩散:已知在均匀介质中,点震源的波前为求面,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 球面逐渐扩展,但是总能量保持不变,而使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减少,震动的振幅将随之减小,这称之为球面扩散或波前扩散。 二、判断题 1.视速度小于等于真速度。× 2.平均速度大于等于均方根速度。× 3.仅在均匀介质时,射线与波前面正交。× 4.纵波和横波都是线性极化波。× 5.地震子波的延续时间长度同它的频带宽度成正比。× 6.倾斜界面情况下,折射波上倾方向接收时的视速度等于下倾方向的视速度。× 7.折射波时距曲线是通过原点的直线,视速度等于界面速度。× 12.瑞雷面波是线性极化波。× 8.折射波的形成条件是地下存在波阻抗界面。× 9.对水平多层介质,叠加速度是均方根速度。√ 10.从各个方向的测线观测到的时距曲线极小点位置,一般可以确定反射界面的 大致倾向。√ 11.相遇观测系统属于折射波法的观测系统√

2010年柳州市地震局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示范文本

2010年柳州市地震局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示范文 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2010年柳州市地震局安全生产月活动 方案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解决方案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为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营造良好的安 全生产社会氛围,根据中宣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等七部 门关于开展20xx年“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的统一部署和 自治区安委会《20xx年全区“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 以及市安委会《柳州市20xx年“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 的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制定地震局20xx年安全生产月活 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紧

紧围绕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的总体部署和各项工作目标,以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素质为着力点,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唱响安全发展的主旋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进一步宣传贯彻党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弘扬安全文化,继续推动“安全生产年”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活动主题 今年“安全生产月”活动主题为“安全发展、预防为主”。 三、活动时间 20xx年6月1日至30日。 四、活动内容 1、举办一次安全知识大宣传大普及活动 邀请有关专家为职工讲授安全生产知识及相关法律法

大连理工大学大作业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抗震》大作业

题目1:底部剪力法。 钢筋混凝土5层框架经质量集中后计算简图如下图所示,各层高均为3m , 集中于各楼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分别为: 1500kN G =,2550kN G =,3580kN G =,4600kN G =,5450kN G =。结构阻尼比0.05ξ=,自振周期为10.55s T =,Ⅰ1类 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 )。按底部剪力法计算结构在多遇地震时的水平地震作用及地震剪力。 3580kN =2550kN =1500kN =(a )计算简图 4600kN =5450kN = 解:查《建筑设计抗震规范》表5.1.4知,8度多遇地震,αmax=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Ι类场地,取Tg= Tg=<T1=<5Tg= α1=(Tg/T1)r η2αmax =()××=≈ 查《建筑设计抗震规范》表5.2.1知,T 1=>=×= 取δn= T1+=×+= 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F EK =α1Geq=×(500+550+580+600+450)×85%=

各楼层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Fi=G i H i F EK (1-δn)/∑G j H j (i=1,2,3…n) ∑G j H j =500×3 +550×6+580×9+600×12+450 ×15=23970KN ·m F 1=[500×3××]/23970= F 2=[550×6××]/23970= F 3=[580×9××]/23970= F 4=[600×12××]/23970= F 5=[450×15××]/23970= 计算各楼层的层间地震剪力 V 1= F 1+ F 2+ F 3+ F 4+ F 5=++++= V 2= F 2+ F 3+ F 4+ F 5=+++=152KN V 3= F 3+ F 4+ F 5=++= V 4= F 4+ F 5=+= V 5=F 5= 题目3:怎样判断土的液化如何确定土的液化严重程度,并简述抗液化措施。 答:饱和松散的砂土或粉土(不含黄土),地震时易发生液化现象,使地基承载力丧失或减弱,甚至喷水冒砂,这种现象一般称为砂土液化或地基土液化。其产生的机理为: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砂土和粉土颗粒在地震作用下,土颗粒之间有变密的趋势。因空隙水不能及时排出,土颗粒就处于悬浮状态,形成如同液体一样的现象,即所谓的土的液化现象。地基土液化判别过程可以分为初步判断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两大步骤。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初步判断 饱和的砂土或粉土(不含黄土)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初步判别为不液化或不考虑液化影响: (1)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时且处于烈度7度或者8度地区时可判为不液化土。 (2)粉土的粘粒(粒径<0.005mm )含量百分率当烈度为7度时大于10%、当烈度为8度时大于13%、当烈度为9度时大于16%,可判为不液化土。 (3)浅埋天然地基,当地下水位深度和覆盖非液化土层厚度满足下式之一时,可不考虑液化影响。 03w b d d d >+- 02 u b d d d >+-

地震应急预案企业版

石家庄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G/SLH—JSW—05—004—2004 地震应急预案 安全环保处 2004年4月23日发布 2004年 4月23日实施

QG/SLH—JSW—05—009—2004 编写:李燕杰 2004年 04月20日 编审:谷彦坡 2004年04月20日 审核:生产处孙东升2004年04月20日机动处吕胜杰 2004年04月20日 物装公司张世宏2004年04月20日 消防支队马力2004年04月20日批准:周庆水 2004年04月23日

QG/SLH—JSW—05—004—2004 1编制目的;是使本公司在遭遇破坏性地震时能迅速、有序、高效地展开抢险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及其次灾害给我公司生产和职工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为震后尽快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创造有利条件。 2编制说明: 2.1为适应我公司重组改制后的体制变化,根据国务院颁布的《破坏性地震急条例》(国务院第172号)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关于印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通知》(中国石化安〔2003〕35号)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对我公司2002年编制的《石家庄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地震应急预案》进行修订,修订后的预案是全公司 (辖石家庄化纤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同)震时应急工作的总纲性文件,原《抗震防灾对策》和《抗震防灾专业指挥部震时应急对策》经修订后,为本预案的实施细则。 2.2本预案原则上是省、市和集团公司“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组成部分,震时实施本预案时,必须服从省、市和集团公司的统一指挥。我公司所在区域内进行的破坏性地震应急活动,必须按本预案实施。 2.3我公司生产过程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的特点,当遭遇破坏性地震时,容易引发严重的次主灾害,在震时抢险救灾过程中应特别重视防范次生灾害的发生和蔓延。 2.4本预案坚持“平震结合”的原则,平时的抗震防灾委员会震时即转为震时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平时的生产调度系统震时即转为震时抢险救灾指挥调度系统,震时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是震时全公司最高权利机构。 2.5全公司职工必须熟知本系统的震时应急预案。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参加抗震应急活动的义务。 2.6 全公司的震时应急活动统一受公司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领导。全公司性信息、指令统一通过应急指挥中心发布和传递。 基本内容 3基本情况: 3.1概况:石家庄炼油厂是一座年加工350万吨的国家大型炼油化工企业。我厂始建于1978年,1983年建成投产。1996年投资35.7亿元与河北省合资组建了石家庄化纤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建设5万吨/年己内酰胺工程,2000年全面投产。1997年通过资产重组,采用局部改制方式,设立了石家庄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3.2主要装置及产量:石家庄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装置有:35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9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产品精制装置、气体脱硫、电脱盐装置、8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80万吨/年延迟焦化、100万吨/年加氢精制、15万吨/年重整装置、芳烃抽提装置、两套气体分馏装置、25万吨/年液化气脱硫醇装置、聚丙烯装置、1.3万吨/年硫磺回收装置、1万吨制氢装置等22套生产装置。主要产品年生产能力:汽油529900吨;煤油87130吨、柴油984620吨、石脑油146760吨、苯9270吨、甲苯23630吨、二甲苯21684吨、液化气112500吨、丙烯4300吨、丙烷430吨、二异丁烯750吨等。原石家庄炼油厂改制后的存续部分主要为石炼化、化纤公司提供检维修、工程建设、 QG/SLH—JSW—05—004—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