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昆明市温度变化特征分析

近几十年昆明市温度变化特征分析
近几十年昆明市温度变化特征分析

全球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柴达木盆地气候正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其主体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为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所环绕,总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境内蕴藏着各类丰富的矿产资源,被誉为中国的“聚宝盆”。但这个“聚宝盆”长期被水资源短缺所困扰,生态和经济发展均受制约。 最新气象研究表明,中国西部“聚宝盆”柴达木盆地气候正在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2009年,盆地内的地下水量新增了2亿多立方米,相当于16个杭州西湖的水量。青海省气候监测评估中心近日发布的《柴达木盆地候变化评估报告》中称,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国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为显著的地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升温和降水量的持续增加。 在气温升高的同时,柴达木盆地降水量也在持续增多。据青海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戴升介绍,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从1998年以来降水量持续增加,增加趋势明显大于青海省其他地区。卫星遥感表明,近年来柴达木盆地湖泊面积不断增大、水位明显上升,其中2008年哈拉湖面积比2005年增大7.38平方公里。 气象专家预测,未来10年至20年,柴达木盆地的气温将继续上升,可能比20世纪90年代平均值偏高左右;降水还将继续增加,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相比将偏多5%-19%左右;柴达木等河流的径流量比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将偏多10%左右。中国“聚宝盆”气候暖湿化的趋势还将在未来表现得更为明显。 气候变化规则将重塑全球产业结构 第一,能源消费成本的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构成,进而影响全球产业的布局。不同产业的碳密度、不同国家同一产业的碳密度差异很大。比如,能源业的碳密度大约是服务业的10倍,发展中国家的碳密度大约是发达国家的4倍以上。因此,减排所引发的能源成本提高,对不同产业和不同国家的压力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的消费成本比价变化有可能会改变全球能源供求的格局。气候变化规则虽不能改变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的生产成本比价,但可以改变两者间的消费成本比价。一旦确立全球气候变化规则,清洁能源的发展将不再受制于化石能源的价格波动,因为每个国家(企业)都将面临减排额度的制约。这样,化石能源的现行供求格局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第三,围绕减排所开展的技术创新将成为产业技术进步的方向之一。国际气候变化规则既为减排技术创新提供动力,也将不可避免带来压力。未来产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取决于碳密度的高低,企业盈利的空间也将越来越取决于减排的能力大小,因而产业技术进步与碳密度会有越来越高的关联度。很多产品的性能和功效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但由于其

近46年温州市平阳县气温变化特征

Open Journal of Nature Science 自然科学, 2018, 6(1), 71-77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448038822.html,/journal/ojn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48038822.html,/10.12677/ojns.2018.61011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Variation in Pingyang County of Wenzhou City in Recent 46 Years Yan Liang1, Yuxiao Zeng1, Qinfang Zhou1, Honglei Wang2 1Pingya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Pingyang Zhejiang 2Rui’an Meteorological Bureau, Rui’an Zhejiang Received: Jan. 1st, 2018; accepted: Jan. 12th, 2018; published: Jan. 19th, 2018 Abstract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monthly average air temperatur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extreme maximum and minimum air temperature of the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in Pingyang from 1971 to 2016, the climate change tendency, the average moving average method, the MK trend test and the mutation analysis method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of 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in Pingyang Coun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in Pingyang County is on an upward trend. In the late 1990s, it experienced two periods of “cold-warm”, and the rate of temperature increase was 0.36?C/10a, lower than the average level of Zhejiang Province. 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was abruptly changed in 1997, which was changed from a steady temperature change to a signifi-cant upward trend. After 2003, the temperature showed a clear upward trend; extreme maximum temperature warming trend is significant, the rate of warming is 0.069?C/year. The number of high temperature days showed a significant upward trend, an increase of 0.36 d/year, and in 2003 increased mutations; extreme minimum temperature warming rate of 0.002?C/year,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 was not. The number of low temperature days showed a significant downward trend, a decrease of 0.53 d/year, and in 1989 decreased mutation; the inter-annual 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seasons showed warming, of which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in autumn tendency, the smallest in winter.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ean temperature series is highest in spring and smallest in winter. Keywords Climate Warming, Mean Temperature, Extreme Temperature, Correlation 近46年温州市平阳县气温变化特征 梁艳1,曾玉筱1,周琴芳1,王红雷2 1平阳县气象局,浙江平阳

贵州省贵阳市土壤气候特点简介

贵州省贵阳市土壤气候特点简介 贵州全境地势西高东低,中部隆起,分别向南、北两面倾斜,海拔在100~2800米之间,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地区占全省面积的56.1%。全省年均温11.0~19.0℃,年降水1100~1300毫米。 总体而言是纬度低,海拔落差大,平均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南部距海较近,北部是辽阔的亚洲大陆,地面坡度大,山地特性显著。尤其是碳酸盐类岩石在全省大面积的分布,其出露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1.9%。 由于贵州所处纬度较低,海拔高差悬殊,地表崎岖,复杂多变,气候地域性差异大等特点,形成了从亚热带到中温带的5种气候类型。省内大部分地区常年温暖湿润,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复杂多样,垂直差异明显”的气候特点,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1.0~19.0℃之间;光能资源,常较同纬度的云贵高原其他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各省少,平均日照时数多为1200~1400小时,年日照率在25%~30%之间,太阳总辐射量年均91.05千卡/cm2〃年;雨水充沛,80%以上的地区平均年总降水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全年5~10月降雨较多,6~8月降水量约占年总量的一半,但光照与雨量、温度变化基本同步, 由于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复杂性,直接影响着土壤的发育与分布,其中红壤、黄壤、黄棕壤等为贵州省地带性土壤,其面积约占土壤面积的60.1%;受母岩特性制约的岩性土壤-石灰土占土壤面积的

29.9%;人工土壤面积及其它约占10.0%。 贵阳市气候特点 贵阳是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地区,市中心位于东经106度27分,北纬26度44分附近,海拔高度为1100米左右,处于费德尔环流圈,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属于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兼有高原性和季风性气候特点。贵阳市年平均气温为15.3℃,年极端最高温度为35.1℃,年极端最低温度为-7.3℃,其中,最热的七月下旬,平均气温为24℃,最冷的一月上旬,平均气温是4.6℃。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年平均总降水量为1129.5毫米,年平均阴天日数为235.1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148.3小时,年降雪日数少,平均仅为11.3天。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空气不干燥,四季无风沙,宜人的气候是贵阳的骄傲,博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宜人数贵阳”之美誉。 尤其在夏季,贵阳夏季平均温度为23.2℃,最高温度平均在 25-28℃之间,最低温度平均在17-20℃之间。最高温度高于30摄氏度的日数少,紫外线强度较弱。即使出现30℃的温度,早晚也很凉爽,只要不在烈日下曝晒,室内通风状况良好,没有空调设备也绝无汗流浃背、夜不能寐的炎热。在街头很少见人手持扇子,晚上还得盖薄被,而在高山上却有“一雨变成冬”之说,是“天然大空调”。特别是与素有"火炉"之称的城市相比,贵阳不愧为名副其实的避暑胜地。在2006年“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评选中,贵阳以“具有夏季特别是最热月平均气温舒适度的优势”荣登榜首。在联合国亚太组织等七大机构的

无锡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无锡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作者:————————————————————————————————日期:

无锡市气温变化特征和城市化的影响分析 摘要利用无锡市1959-2003年的逐日平均气温和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拟合和谐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无锡气温和气温变化的基本特征。针对气温异常的冬季和夏季,给出了典型距平场。经过分析认为,形势场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气温演变。在分析气温变化原因时,着重比较了城市化和观测环境恶化对气温的影响。 关键词无锡市气温变化城市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P423.3+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IPCC2001完成出版的第三次评估报告中指出,根据地面气象仪器观测结果,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6±0.2 ℃,这种变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共同引起的。我国增暖趋势与全球增暖大体一致[1-4],但是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和不同的地域特征[5-6]。1 有不少文献研究了江苏冬夏气温特征。文献[7-8]经EOF分析发现,江苏省11个地级市的冬夏气温距平场第一主分量的方差贡献达91%和95%,说明江苏省冬夏气温异常有相当的同步性,但还不是完全一致。文献[9]分析了南京地区50 a冬夏的气温特征,指出南京盛夏高温减少,冷冬几率降低。这些文献对于了解江苏气温变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他们仅仅讨论了冬夏的演变情况,

对于气温年内的连续变化特别是春秋季节的变化没有分析。而且对于苏南地区的气温特征也没有专门研究。苏南地处南京和上海之间,经济发达。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南经济区的区域性气候特征值得关注。无锡市地处江苏南部的苏锡常经济区中部,北临长江下游,南靠太湖,无锡市的气温变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苏南区域特征。 IPCC2001的第三次评估报告中还指出,最近50 a的气候变化,很可能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有些文章[11-13]对我国城市化对气温的影响作了分析,赵宗慈[11]指出大城市增暖明显;冬季增暖,而夏季变冷。任福民[5]等指出,最低气温上升明显,特别是冬季的最低气温上升幅度最大。本文分析了无锡市气温增暖的特点,讨论了城市化和环境恶化对气温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本文使用的资料为1959-2003年无锡市及其所辖的江阴市和宜兴市共三个站逐日平均气温、日极端最高气温、日极端最低气温。500 hPa高度场为NCEP/NCAR提供的全球再分析2.5??2.5?逐月平均格点值,时间长度为1959-2003。 本文所谓的“平均”,是指将每个时间段(例如年)的逐日值(例如最高温度)累加后除以该时段的总天数得到的值。使用谐波分析检查无锡气温在整个时段上的主要周期。 2 气温的时间序列及变化特点 2.1 方差 为了了解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对于气候状况的

我国近年来平均气温变化的因素

影响我国近年来平均气温变化的因素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这是以大量的能源消耗为代价的;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CO?排量逐年增加,造成严重的温室效应。本文对现在广受关注的温室效应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影响我国近年平均气温变化的因素。 本模型从两个方面分别探究我国近年平均气温变化和我国人口变化及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关系。得到基本相同的结果。主要使用了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了简明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未来气温变化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平均气温,温室气体,人口,线性回归,未来气温变化

一、问题重述 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召开日期的临近,二氧化碳过度排放问题再次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众所周知温室气体排放回影响气温变化,但温室气体排放和平均气温变化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应先气温变化的因素还有哪些,试收集相关变量,引入相关指标,对问题进行分析。 二、问题分析 在本模型中药探索的是影响我国平均气温变化的因素。很显然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是不确定因素,不能用确定的方程进行描述,只能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求其相关关系。本文探索了气温变化和两方面因素的关系。提起气温变化,温室气体是必备考虑的因素,本文在第一部分对其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在第二部分对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气温变化进行了预测。 三、符号说明 x表示我国历年CO?排放量 i y表示平均气温变化 i z表示我国历年人口数量 i 四、模型假设 浙江省的历年平均气温变化情况,能代表我国历年平均气温变化情况。 五、模型建立 为了清晰明了,首先我们以表格的形式展示收集到的数据。

气候特征的描述和成因分析专题

气候特征的描述和成因分析专题 一、学习目标 1.能用规范的地理术语描述气候的特征。 2.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地区并找出气候分布的一般规律。 3.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与特征,并学会描述它们特征。 4.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5.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体验高考 1、分析基多气温特点,并说明形成原因。(10分) 2、左图为北非简略,右图为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 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试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分析其差异的原因。3、读下图说明甲地降水特征及其形成 原因。

三、知识归纳 (一)气候特征的描述: 1气温:冷热程度,时间变化(年较差和日较差)。 降水:总量,变化,季节分配。 其他:光照,风等。 2具体分析思路: 气温:根据月均温具体数值或相关资料,描述或比较气温特征的主要点是:整体的高低;气温的年较差是大还是小(是终年高温、还是终年严寒、还是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具体是哪月气温高(夏)、哪月气温低(冬)。 降水:根据月降水量具体数值或相关资料,描述或比较降水特征主要点在于:全年降水量的多少;降水量的年变化是大还是小;以及降水和气温的组合情况(是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

(二)气候成因分析思路 1纬度因素:决定太阳辐射,引起气温差异 2大气环流: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影响气温和降水。大陆东岸为季风环流,大陆西岸受气压带风带控制。 3下垫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包括海陆、地形、洋流、地面覆盖物 (1)海陆——海陆位置——距海远近——气温和降水(比较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 (2)地形:a 、海拔——水热以及组合状况的差异——高山气候(垂直差异);b 、坡向:迎风与背风,阳坡与阴坡 (3)洋流 (4)地面覆盖物:裸地与植被覆盖地 4、人类活动:如城市热岛效应,全球气候变暖,或通过改变下垫面(修建水库、植树造林) 四、能力提升 4、读下图比较甲、乙两地6—8月降水量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 5、下图中甲省为我国重要中药材基地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回到下列问题。 从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该省的主要气候特征。 降水量/mm 甲地降水量月份分配 降 乙地降水量月份分配 图8 °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二、过程和方法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备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现) 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2003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预习新课】(备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现)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49—50《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部分》,思考 1、①什么是气候变化?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 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⑤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 【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学生回答】 1、①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 ④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距今1万年

南宁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48038822.html, 南宁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作者:周美丽 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18年第05期 摘要利用1951—2017年广西省南宁市气温资料,分析了当地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宁市近67年年平均气温、四季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及年平均最低气温变化趋势均保持一致,上升均不显著。 关键词南宁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S16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18)05-121-02 DOI: 10.19383/https://www.360docs.net/doc/448038822.html,ki.nyzhyj.2018.05.052 南宁位于广西南部,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地形地貌丰富多样,包括山地、丘陵和盆地等,平均海拔76.5 m,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故对气候变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鉴此,文中利用1951—2017年南宁市67年气温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温变化特征,以期为有效掌握南宁市气温变化规律,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气象数据来源于南宁市1951—2017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及最低气温月值资料。季节划分:春季为3—5月、夏季为6—8月、秋季为9—11月、冬季为12月至次年2月。主要采用 线性气候倾向率法对南宁市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2 南宁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2.1 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 2.1.1 年平均气温年际变化从南宁市1951—2017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图1),南宁市年平均气温整体上呈现出略上升现象,气候倾向率为0.031℃/10年,该趋势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南宁市近67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并不显著。近67年南宁市平均气温均值为21.6℃,最高值出现于1998年,为2 3.0℃,最低值在2011年,为20.5℃,两者相差2.5℃。 2.1.2 季平均气温变化从1951—2017年南宁市四季平均气温变化可以看,近67年春、夏、秋、冬季平均气温分别为22.0、27.4、2 3.0、13.9℃。1951—2017年南宁市四季年平均温度变整体上均呈略微上升变化趋势,但是四季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有所差异,其中春季气候倾

云南天气气候特点

云南天气气候特点 一、环流的季节转换 1、近地面的平均流场 (1)冬季:有一条明显的风向辐合带从青藏高原中部向东南经四川伸入低纬高原并一直 延伸到北部湾,在辐合线南面和西面盛行西南风,风速普遍大于5~6m/s。这与地形和海拔 高度有关系,南支西风受青藏高原阻挡形成南支槽,低纬高原处于南支槽的西南气流影响下; 在辐合线北面和东面盛行东北冬季风,气流具有很强的反气旋曲率,这是冬季风绕过青藏高 原后,受地形影响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冬季风的影响形式主要是以西北气流的影响为主,而云南则受偏东回流气流的影响,这是由于在冬季风的引导下,地面冷高 压的南下路径偏东,当冷空气进入华南或入海后,冷空气沿冷高压南侧的偏东回流气流影响云南。 (2)夏季:盛行偏南气流并有气旋式弯曲,当其偏南气流向北翻越高原进入四川盆地后 出项气旋式涡旋,大致在105oE附近,西南气流和东南气流成汇合状。即所谓的印度季风和 夏季风的交汇地带。 2、700hPa和500hPa平均流场 (1)冬季:700hPa上南支西风气流绕青藏高原而行,到青藏高原东南侧进入云南,转为西南气流呈现出明显的的气旋性弯曲,并形成一支狭长的强风带,滇中的昆明西南风达到15m/s,这一特点在500hPa上表现尤为突出。云南从700hPa到500hPa都为正涡度中心控制,昆明附近为深厚的最强正涡度中心。北支西风气流从西北向东南,700hPa上在云南北 侧30oN附近与南支北上气流相汇合。这一辐合线以北为负涡度区所控制,最强负涡度中心 处于青藏高原东北侧。500hPa上青藏高原的北侧也有一支强西北风,在急流南侧 (青藏高原的大部、四川盆地北部)为负涡度控制,南北两支西风在低纬高原汇合。 ⑵夏季 西风绕流效应依然存在,但与冬季有很大不同,南支西风已不存在。700hPa上低纬高 原被西南季风控制,季风一直围绕青藏高原东南侧推进到秦岭一带,云南在气旋式流场的控 制之下;500hPa上一支由孟加拉湾一带来的西南季风代替了南支西风,以青藏高原北侧的偏北气流形成了一条横贯青藏高原的切变线。 3、对流层高层

全球气候变化概论

全球气候变化概论 全球气候变化含义: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在地质历史上,地球的气候发生过显著的变化。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地球的气候相对稳定在当前人类习以为常的状态。地球的温度是由太阳辐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热后的地球将红外辐射线散发到空间的速率决定的。从长期来看,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必须同地球及大气层向外散发的辐射能相平衡。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因此,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得热起来,这就是"温室效应"。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已经发现近30种,其中二氧化碳起重要的作用,甲烷、氟利昂和氧化亚氮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从长期气候数据比较来看,在气温和二氧化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目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 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 自然界本身排放着各种温室气体,也在吸收或分解它们。在地球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变化是很缓慢的,处于一种循环过程。碳循环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学元素的自然循环过程,大气和陆生植被,大气和海洋表层植物及浮游生物每年都发生大量的碳交换。从天然森林来看,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排放基本是平衡的。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土地利用形态,特别是工业革命后,大量森林植被迅速砍伐一空,化石燃料使用量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应不断增加。 从全球来看,从1975年到1995年,能源生产就增长了50%,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应有了巨大增长。迄今为止,发达国家消耗了全世界所生产的大部分化石燃料,其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达到了惊人的水平,如到90年代初,美国累积排放量达到近1700亿吨,欧盟达到近1200亿吨,前苏联达到近1100亿吨。目前,发达国家仍然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国,美国是世界上头号排放大国,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总量也在迅速增长,前苏联解体后,中国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成为发达国家关注的一个国家。但从人均排放量和累计排放量而言,发展中国家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未来趋势,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技术进步、能效提高、节能、各种能源相对价格等众多因素的变化趋势。几个国际著名能源机构--国际能源局、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根据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的不同情景,提出了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各种可能趋势。到下一世纪中叶,发达国家仍将是大气中累积排放的二氧化碳的主要责任者。当然,如果世界各国采取更加适合环境要求的经济和能源发展战略,二氧化碳排放

七年级-气温和气温变化

七年级-气温和气温变化 在气候的各个要素里,我们最在乎的、或者说最重要的是气温和降水。我们今天开始学习气温,气温对于我们非常重要,这段时间我们经常说:“一阵秋雨一阵凉,出门别忘加衣裳”。有些同学就着凉了,甚至感冒了。当然了,一点小感冒说明我们对气温的反应还不是很从容,也许是我们生活中粗心了,或者说身体的素质差了一点点,不管哪一种情况都提醒我们注意气温的变化。 气温的描述用℃来表示,读作“摄氏度”。摄氏度是以水的三态变化的两个临界点作为标准来定义0和100℃,即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温度为0℃,水沸腾温度为100℃。 气温的观测是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来测量的。百叶箱有点像我们家里卫生间门下半部分,即要保证空气流通,又要防止调皮搭蛋的家伙用什么棍子把温度计损坏,所以要挡住视线。温度计的高度一般1.5米,方便人们观察,这也是我们生活中感受到的空气层温度,如果太低,温度可能受地表的影响偏高。观测的次数通常一天四次,北京地区一般是在8、14、20、2时观察,这主要是考虑14点左右为当地的日平均最高气温,其余三次均匀分布,间隔6小时,切忌偷懒连续看四次记录了事。把一天四次观测到的气温求平均得到日平均

气温,用每天的日平均气温可以求平均得到月平均气温,12个月的月平均气温可以得出年平均气温。 气温与我们关系密切,我们可以通过教材和地理图册上的资料来加以体会。①9月份的吐鲁番:在我们这里9月份应该算是秋季了,可在吐鲁番午后经常上升到30℃以上,清晨又常常降到几度,即“早穿皮袄午穿纱”,如果我们这里这样的话,早晨大家就会穿着厚厚的皮袄鬼鬼祟祟得走进教室,中午又把厚大的皮袄放在一边穿上薄薄的纱,四季的衣服我们在一天内就全穿完了。哎呀肯定非常麻烦。好在我们成都每天变化幅度只有3、4度,早晨我们穿多少,中午也穿多少。我们的地理图册上还有青藏高原上的人也是这样,原来我们不了解别人的时候还常说,这藏民穿的什么衣服,要穿不穿,又拖起吊起甩起,现在明白了,青藏高原上温差大。②雪糕和火锅人人都吃过,但这里要说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火锅是有差别的,北方的火锅吃了暖身子,没有什么麻辣味,而南方特别是四川和重庆的火锅那是又麻又辣,这是为了防风湿,为了多出汗。③热带沙漠地区窗子很小,墙很厚是为了抵御每天很大的温差,修成有点像战争时期的碉堡一样,这种房子中午外面很热的时候,里面没有那么热,晚上外面冷的时候,里面没有那么冷。当然了,热带地区的房子不都是这样,像西双版纳的热带地区,傣族的竹楼是为了通风散热而设计的,竹楼前后左右都是竹子,上面有草。这种房子有一个缺点比较容易着火,所以要做好防火准备。我很小的时候我们这些地方的农村很多地方都有草房,我

昆明的气候特征

气候情况 昆明地处低纬高原,地貌复杂多样,地形高差较大,在气候上存在着明显的垂直差异和水平差异。在山区有“山下花开山上雪”、“踊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象。据建国以来的气象资料统计,昆明年均气温℃,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年温差12~13℃。全年降水量约103l毫米,相对湿度为 74%,湿气不大,全年无霜期近年均在240天以上。全年晴天较多,日照数年均小时,日照率56%。终年太阳投射角度大,年均总辐射量达千卡/平方厘米,其中雨季千卡/平方厘米,干季67千卡/平方厘米,两季之间变化不大,故诗人杨升庵称赞昆明“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气候特征 昆明地理位置属北纬亚热带,然而境内大多数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素以“春城”而享誉中外。昆明气候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春季温暖,干燥少雨,风高,蒸发旺盛,日温变化大 春季,气流来自热带大陆,多晴朗天气,月平均气温多在20℃以下。但昼夜温差大,有“上午如春、午后似夏、晚间如秋、深夜如冬”的“一日四季”的特点。春季降水量少,空气湿度小,蒸发量大,气温回升快,农业生产易受干旱威胁,不利于小春作物成长和大春播种。 2.夏无酷暑,雨量集中 夏季,气流来自热带海洋,多雨云天气,水分充足,土壤湿润,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辐射热量用于水分蒸发的多。因此,盛夏季节全市除海拔1600米以下的地区平均有2个月左右气温能达到22℃的夏季标准外,其他大多数地区均属21℃以下的春季气候,无酷暑期。夏季雨量集中,且多大雨、暴雨,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故易受洪涝灾害。 3.秋季温凉,天高气爽,雨水减少,霜期开始

关于全球变暖的调查报告

实践的主题:关于全球变暖的调查 实践的时间: 实践的地点: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关于气候变化对当今世界的影响,首先是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如今生活水平提高,我们就会更加乐观,同样也会更难注意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更难让我们以积极的方式应对气候变化。我从定性的调研当中获得了一些信息,我自己一直生活在苏州,苏州本身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有体有着乐观情绪,大家都在买车买房,我觉得气候变化并没有让他们感受到很深刻的影响。其实气候的变化已经影响着当今世界。 一、对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化引起大气圈、水圈、生物园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自然资源变化和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生态环境破坏。例如: (一)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海岸被冲蚀 2.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3.地下水位升高。低地被淹: 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政治面目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人们现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钟和中国环境报 2004-10-19 4.旅游业受到危害

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报道,沿海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为250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6%。 5.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 (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也将难逃厄运。 二、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竞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而这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天敌也可能减少。比如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年代,它的最北的边界线是在黄山一线,宣城也曾经试种过,但到冬天的一场大雪,树木就冻死了。又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小的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绝种。这是从我省的局部地区来讲。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 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由于环境变化,自然资源条件变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如人体健康、产业领域、居住环境等的变化 (一)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同时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心脏病及引发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每年都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儿和老人的危险性最大。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会破坏人的肺部组织,引发哮喘或其他肺病。全球气候变暖还会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传播。

贵阳自然地理及气候

贵阳自然地理及气候 https://www.360docs.net/doc/448038822.html,信息来源:新贵阳2009-10-23 【位置面积】贵阳市地处东经106°07′至107°17′,北纬26°11′至26°55′之间。

东南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瓮安、龙里、惠水、长顺4县接壤,西靠安顺地区的平坝县和毕节地区的织金县,北邻毕节地区的黔西、金沙两县和遵义市的遵义县。土地总面积8034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4.56%。 贵阳市城区(云岩、南明、小河3个区)面积220.31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1.97%。其中,云岩区在城区北部,面积67.5平方千米;南明区在城区南部,面积89.68平方千米;小河区在城区南部,面积63.13平方千米。郊区(花溪、乌当、白云)面积2194.5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27.99%。其中,花溪区在市西南部,面积957.6平方千米,乌当区(包括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市东北部和西部,面积964.9平方千米,白云区在市西北部,面积272平方千米。 “一市三县”总面积5625.5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70.04%。其中,清镇市在贵阳市西部,面积1492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18.58%;修文县在市北部,面积1071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13.33%;息烽县在市北部,面积1036.5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12.91%;开阳县在市东北部,面积2026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25.22%。 【地势地貌】贵阳市地处黔中山原丘陵中部,长江与珠江分水岭地带。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苗岭横延市境,岗阜起伏,剥蚀丘陵与盆地、谷地、洼地相间。相对高差100—200米,最高峰在水田镇庙窝顶,海拔1659米;最低处在南明河出境处,海拔880米。中部层状地貌明显,主要有贵阳——中曹司向斜盆地和白云——花溪——青岩构成的多级台地及溶丘洼地地貌。峰丛与碟状洼地、漏斗、伏流、溶洞发育。较平坦的坝子有花溪、孟关、乌当、金华、朱昌等处。南明河自西南向东北纵贯市区,流域面积约占市区总面积的70%。 贵阳地貌属于以山地、丘陵为主的丘原盆地地区。其中,山地面积4218平方千米,丘陵面积2842平方千米;坝地较少,仅912平方千米;此外,还有约1.2%的峡谷等地貌。 清镇市,地处黔中山原丘陵中部。南部地势较平缓,以剥夷丘陵和喀斯特化低山为主,喀斯特盆地相间错落。西部沙鹅—鸭池一带及北部鸭池—木刻一带受乌江和猫跳河强烈切割,谷深坡陡,比差300—400米。最高点宝塔山,海拔1762米;最低处在猫跳河口,海拔769米。乌江流经北部边缘,猫跳河、暗流河为境内主要河流,由南向北注入乌江。 修文县,地处黔中山原丘陵中部,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大部地区在海拔1100—1400米之间。中部丘岗起伏,宽谷、盆地错落,保存较广阔的山盆期剥夷面。西部、北部边缘受猫跳河、乌江侵蚀切割,谷深坡陡,形成深切的峡谷地貌。最高点三元乡三角山,海拔1610米;最低点凉水井乡鸭池河出境处,海拔679米。 息烽县,地处黔中山原丘陵中部,地势南高北低,一般海拔1000—1200米,大部为低中山丘陵地,碳酸盐类岩分布广,喀斯特发育,峰丛、洼地、溶丘、溶洞、暗河、漏斗甚多。北部边缘受乌江及支流侵蚀切割,沟谷纵横。最高点南望山南极顶,海拔1749 6米;最低点乌江出境处大塘口,海拔609米。 开阳县,地处黔中山原丘陵北部,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大部为低中山地和丘陵,一般海拔1000—1200米。河流分水岭地带尚保留小面积较完整的剥夷面。乌江、南明河(清水江)沿岸,河流侵蚀切割强烈,地面破碎崎岖,多陡峻山岭、深切峡谷和坡立谷。最高点在西部的狼鸡岭主峰,海拔1704米;最低处在东北乌江出境处小河口,海拔506米。 【土地】全市土地总面积804667公顷,其中,耕地2731431.18公顷,占土

一天中的气温变化

昼夜温度的变化 太坪完全小学党少鹏 教学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了解昼夜温差变化的原因,会进行科学的解释。 2.学会用曲线图分析数据,能从已有的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3.能凭借已有的经验对昼夜温差变化的形成原因进行大胆的猜测。 4.尊重证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感受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温度计、黑色的纸袋、白炽灯、钟表、记录表、词典等较厚的书本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出示情境图)提问:观察这三幅图,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 二、探究新知 1. 感知昼夜温度的变化。 (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一天中温度的感受。 (2)提出问题:昼夜温度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 (3)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温度变化的规律。 2. 分析昼夜温度变化的规律。 (1)提出质疑:一天中温度变化究竟有什么规律? (2)出示气温测量记录表,学生观察。 说一说:从记录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观察这几天的气温,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①提出任务:为了便于我们观察,直观的反映出温度变化的规律,任选两天的数据绘制曲线图。 ②学生绘制曲线图。 ③观察气温曲线图,交流发现。 ④整理交流,把发现记录在书上27面。 3. 探究昼夜温度变化的原因。 (1)提出问题:昼夜温度变化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2)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推测。 (3)学生进行实验研究: ①教师讲解实验要求。 ②小组合理进行分工,开始实验,并做好记录。 ③讨论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记录,发现四支温度计温度的变化规律) ④汇报交流。 (4)分析实验现象,探究实验结论。 ①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思考:实验中的白炽灯相当于什么?早上、正午的太阳光照射,分别类似于实验中的哪种情况? ②结合实验分析:昼夜温度变化与太阳的照射有什么关系?(与照射的距离、角度、面积等有关) 三、总结延伸 1.说说你本节课的收获,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2.一年四季气温不一样,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3.昼夜温度的变化对动植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课后收集相关资料。

科普阅读:气温的时间变化

气温的时间变化 午热晨凉、冬寒夏暑,这是气温随时间变化的一般规律。随着地球以一日为周期的绕轴自转和以一年为周期的绕太阳公转,某一地区所接受的太阳辐射的数量就出现以日、年为周期的变化,从而导致气温的昼夜(日)和季节(年)变化。 (1)气温昼夜变化 它是指气温以一日为周期的有规律变化。气温日变化的特点是,一天当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最高值出现在午后两点钟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一天当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日变化的程度。 日出以后,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地面净得热量,温度升高。此时,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大气吸收了地面的长波辐射,气温也上升。到了正午,太阳辐射达到最强,气温也随之上升。此后,太阳辐射强度虽然开始减弱,但地面得到的热量仍比地面长波辐射推动的热量还要多,地面储存的热量仍在增加,所以地温继续升高,气温也随着升高。到午后一定时间,由于太阳辐射的进一步减弱,使地面得到的热量开始少于推动的热量,地温开始下降。地温的最高值就出现在地面热量由储存转为亏损、地温由上升转为下降的时刻。这一时刻通常在午后一小时左右。随后,由于地面热量不断地亏损,气温便逐渐下降,一直下降到清晨日出之前地面储存的热量减至最少为止。所以,最低气温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而不是在半夜。由此看来,一昼夜间气温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接受太阳辐射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地面的热量收支,即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的数量和向外放射的地面有效辐射的数量之差。如收入多于支出,则地面储存的热量增加;反之,则减少。 同时还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地方,每一天的气温日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但由于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又不是前一天的简单重复。因此,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2)气温季节变化 它是指气温以一年为周期的有规律的变化。地球上绝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由于气温的高低取决于地面储存热量的多少,地面储存热量最多的时期,就是气温最高值出现的时间;储存热量最少的时期,也就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