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形体结构可以分为汉字

汉字的形体结构可以分为汉字
汉字的形体结构可以分为汉字

汉字的形体结构可以分为汉字、部件、笔画三个层次。汉字是最高层次,部件是中间层次,笔画是最低层次。例如,“湖”的三个层次如下:汉字层湖

部件层

笔画层

根据汉字中部件与部件之间的方位关系,汉字的结构可分为14种:

1.左右结构

如:挣、伟、休、妲

2.上下结构

如:志、苗、字、胃

3.左中右结构

如:彬、湖、棚、椭

4.上中下结构

如:奚、髻、禀、亵

5.右上包孕结构

如:句、可、司、式

6.左上包孕结构

如:庙、病、房、尼

7.左下包孕结构

如:建、连、毯、尴

8.右下包孕结构

如:斗

9.上三包孕结构

如:同、问、闹、周

10.下三包孕结构

如:击、凶、函、画

11.左三包孕结构

如:区、巨、匝、匣

12.全包围结构

如:囚、团、因、囹

13.单体结构

如:丈、甲、且、我

14.特殊结构

如:坐、爽、夹、噩

所有汉字的部件组合都可以归类到上述的某一形体结构。

最早讲法汉字的基本笔画

点,横,竖,撇,捺,提,折,钩.

基本笔画根据王羲之"永"字八法而来,它是构成汉字的基础.

笔画的组合方式

(1)相离:二,川,儿,心,习,刁;

(2)相接:人,入,几,刀,上,个;

(3)相交:十,七,九,力,也,丰.

偏旁又叫部件,是由笔画组成的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

(1)单体字,独体字**一个偏旁单独构成的字.此时不再叫偏旁.

重心平稳,如---田,中;

双架协调,如---天,大,人;

笔画匀称,如---三,川,王;

适当变化,如---日,目,心.

(2)合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偏旁组合成的字.

.偏旁组合方式

(1)上下结构:思,歪,品,冒,意,安,全

(2)上中下结构:草,暴,意,竟,竞,

(3)左右结构:好,棚,和,蜂,滩,往,明

(4)左中右结构:谢,树,倒,搬,撇,鞭,辩

(5)全包围结构:围,囚,困,田,因,国,固

(6)半包围结构:包,区,闪,这,句,函,风

(7)穿插结构:噩,兆,非

(8)品字形结构:品,森,聂,晶,磊,鑫,焱

一般规则

1.先横后竖;

2.先撇后捺;

3.从上到下;

4.从左到右;

5.从外到内;

6.先中间后两边;

7.先里头后封口.

(二)补充规则

1.点在上边或左上,先写:

衣,为;

2.点在右上或里边,后写:

我,瓦;

3.半包围结构:

(1)上右和上左包围的,先外后里:句,压

(2)左下包围的,先里后外:边,廷,道,延

(3)上边未包围的,先里后外:凶,幽,函

(4)下边未包围的,先外后里:用,同,冈

(5)右边未包围的,先上后里再左下:医,巨,匠

有的比较特殊,如:

出,非,兆,舅,方,火.

练习:承,幽,势,练,丞,臣,乖,方,片,瓜,臼,傲,辈,词,鼎,贰,丑

汉字的形体演变规律

汉字的形体演变规律 汉字的起源有多种传说,最为人所知的,是仓颉造字说。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易经》:“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随着文明发展,事情繁杂,结绳记事之法,远远不能适应需要。传说中有一种说法是仓颉通过对自然世界的观察,“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整理得到各种素材,创造了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代替结绳记事。他给这些符号起了个名字,叫做字。许慎《说文解字》中言:“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字之創,實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事,乃經長時間,不同地域,多人的集體創造。”总的来说,汉字是人们根据自然生活的要求,联系身边各种事物,进行想象和创造而成。 如今,经过大量的考古发掘研究,已发现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最早的汉字。纵观历史,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主要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个阶段。古文字包括小篆在内的之前的文字。汉字形体演变主要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由繁到简,趋于规范性。 甲骨文多为甲骨卜辞,是殷商时期的主要文字。其文字笔画、结构不一,为书写方便,一个字在不同场合甚至有多种写法。图画形较强,象形字,会意字居多。 商周时期主要文字为金文。金文是指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用以记录祭祀活动或歌功颂德,吉祥,庆功之语。此时的文字虽仍是以殷商文字为基础,但较之殷商卜辭的任意繁簡,结构不定,笔画已渐趋稳定。青铜鐘鼎為傳國重器,故而刻鑄講究,刻其之上的铭文字體较为匀称,筆勢慎重,粗壮,圆转。 大篆据传为周朝史籀所创,故又称籀文、籀篆、籀书等。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大篆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字字体。 春秋战国时期,汉字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汉字处于甲骨文,金文向秦汉时代的篆书、隶书过度的重要阶段,形体内容丰富,呈现区域性的风格特点。主要分为三个区域:南方诸国,山东齐鲁诸国,秦与中原诸国。共分为五个大系:齐系、燕系、晋系、楚系和秦系文字。依据文字材料,又可分为石鼓文,盟书文字,简帛文字,玺印文字,货币文字五种。总的来说,除秦系文字外,春秋早期各系文字大体继承和发展了西周晚期方正朴茂的风格,从春秋中期到战国早期的各系文字,则逐渐表现为颀长秀美,并出现装饰性较强的鸟虫篆,到战国中晚期各系文字总体走向简率。 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改革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推行小篆,对文字进行了一种系统的整理。这是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字规范化运动。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相对于大篆而言,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画横平竖直,粗细基本一致,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小篆的图画性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在秦朝时期,小篆是“秦书八体”之一。所谓“秦书八体”,《说文解字》记载:“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这八种字体分为两类,一以汉字发展为类:大篆,小篆,隶书。二以不同用途为类::刻符、虫书、摹印、属书、殳书。 这里着重提一下隶书。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隶书分秦隶与汉隶。秦隶的出现,是中国汉字发展和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结束了古文字时代,开始了今文字的发展。“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隶书是以篆书为基础,将篆书圆转的笔法改为方折的笔法,在字体结构上更加简明,使书写速度更快。在东汉时期隶书有了较大的变化。结构向扁平发展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变画为点,变连为断,变无规则的线条为有规则的笔画,字体庄重端正。隶书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 楷书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隋唐五代时繁荣发展,是在隶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

汉字的构造 教案

教案: 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 教师:国际学院张艳梅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课程类型及性质:基础必修课 教授对象:对外汉语专业一年级学生 授课内容: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 所需学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汉字构造的基本方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各自的特点。 2、掌握形声字的结构方式,能辨别归类。 3、通过学习汉字的构造,加强对汉字音形义关系的认识,提高认识汉字、运用汉字、教学汉字的能力。 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授(●)演示(●)练习()讨论(●)其它(演出练习) 是否使用多媒体(是) 教学过程 一、导入(1’)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 悠悠中华五千年,汉民族自古至今一直用汉字记录汉语,表达思想。 它不仅记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而且它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它以独特的构造,独特的字形结构体现了汉民族认识事物的特定思维和审美情趣。 教留学生汉字,传播汉字文化,首先教师自己必须了解汉字。 二、六书说(1’)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造字方法);转注、假借(用字方法)。 三、造字法(16’) (一)象形 象形字可分两类: 1、独体象形:用整个字去描摹物体的外形,让人一看便知道它代表的物体。如:日、 月、山、水、川、泉、石、木、竹、禾、雨、人、女、子、目、耳、口、刀、舟、门、户、车、牛、羊、虫等。

(女) 2、合体象形:用一个符号去描摹物体的外形,用另一个符号作陪衬,以示它所代表的 物体,把两个符号合成一个字。如眉、胃、页、须、瓜、果、州等。 讨论: (人)(羊) (燕)(目) (二)指事 指事字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抽象符号构成的,一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构成的。 1、抽象符号:如上、中、下、纠、缀、一、二、三、四等。 2、象形字变更:在象形字上加抽象符号,或减符号,或把字翻转,用来表示抽象概 念或比较复杂的意思。如亦(腋)、本、末、朱、刃、母、亦、曰、甘、血、乌、片、叵、司等。 (女、母)画一个跪坐交手的妇女,这是“女”(象形);“女”字加两点,表示这是哺乳婴儿的妇女,是一个母亲的形象,“母”(指事)。 象形字和指事字都是独体字。 讨论: 乌、叵、司 (三)会意

汉字的形体构造

一、“六书”的来源 “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保氏》篇中,然而没有具体的内容;从文史记载上看,战国、秦、西汉时也没有人对“六书”加以解释,直到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才提出了六书的具体名称,并且下了定义,举了例字。 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许慎: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虽然三家的名称有所差异,次序不尽相同,但可以看出相互间的继承关系。 二、“六书”的定义与解释 (一)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是按照事物的实体来画出相象的图形,用事物的本来名称确定象形字的读音。 1.独体相形 2、合体象形(衬体象形)所象之物难以单独画出来,或画出来难以辨认,就把相关部分也画出来加以衬托。 象形字的特点: (1)是独体的,或在独体字上添加辅助性符号,从中不能分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字形2、合体象形(衬体象形)所象之物难以单独画出来,或画出来难以辨认,就把相关部分也画出来加以衬托。 。(2)体现的是具体的物象。 (3)无表音成分。 总之,它是单纯的、具体的表意符号。 (二)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 一看就能识别是个什么事物,仔细考察会发现这个字的含义。 指事字的结构,是由象征性的符号或在象形字的基楚上增加指示符号或改变方向組成的。 指事字可分为两类: 1、纯指示性符号构成的字 2、合体指事字 在象形字基础上添加指示性符号 注意 (一)指事字的共同特征是含有抽象性指示符号,甚至全部都是指事性符号。 (二)由于附加于象形字上的抽象性指示符号单独不能成字,所以指事字一般都是独体字。 区别象形、指事的方法: 1、看概念是抽象还是具体; 2、关键看有无指示性的符号 (三)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汉字的形体结构可以分为汉字

汉字的形体结构可以分为汉字、部件、笔画三个层次。汉字是最高层次,部件是中间层次,笔画是最低层次。例如,“湖”的三个层次如下:汉字层湖 部件层 笔画层 根据汉字中部件与部件之间的方位关系,汉字的结构可分为14种: 1.左右结构 如:挣、伟、休、妲 2.上下结构 如:志、苗、字、胃 3.左中右结构 如:彬、湖、棚、椭 4.上中下结构 如:奚、髻、禀、亵 5.右上包孕结构 如:句、可、司、式 6.左上包孕结构 如:庙、病、房、尼 7.左下包孕结构 如:建、连、毯、尴 8.右下包孕结构 如:斗 9.上三包孕结构 如:同、问、闹、周 10.下三包孕结构 如:击、凶、函、画 11.左三包孕结构 如:区、巨、匝、匣 12.全包围结构 如:囚、团、因、囹 13.单体结构 如:丈、甲、且、我 14.特殊结构 如:坐、爽、夹、噩 所有汉字的部件组合都可以归类到上述的某一形体结构。 最早讲法汉字的基本笔画 点,横,竖,撇,捺,提,折,钩. 基本笔画根据王羲之"永"字八法而来,它是构成汉字的基础.

笔画的组合方式 (1)相离:二,川,儿,心,习,刁; (2)相接:人,入,几,刀,上,个; (3)相交:十,七,九,力,也,丰. 偏旁又叫部件,是由笔画组成的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 (1)单体字,独体字**一个偏旁单独构成的字.此时不再叫偏旁. 重心平稳,如---田,中; 双架协调,如---天,大,人; 笔画匀称,如---三,川,王; 适当变化,如---日,目,心. (2)合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偏旁组合成的字. .偏旁组合方式 (1)上下结构:思,歪,品,冒,意,安,全 (2)上中下结构:草,暴,意,竟,竞, (3)左右结构:好,棚,和,蜂,滩,往,明 (4)左中右结构:谢,树,倒,搬,撇,鞭,辩 (5)全包围结构:围,囚,困,田,因,国,固 (6)半包围结构:包,区,闪,这,句,函,风 (7)穿插结构:噩,兆,非 (8)品字形结构:品,森,聂,晶,磊,鑫,焱 一般规则 1.先横后竖; 2.先撇后捺; 3.从上到下; 4.从左到右; 5.从外到内; 6.先中间后两边; 7.先里头后封口. (二)补充规则 1.点在上边或左上,先写:

汉字形体结构

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C 特点不讲转注完全能够把汉字的结构讲清楚至于旧有的转注说中有价值的内容有的可以放到文字学里适当的部分去讲有的可以放到语言学里去讲总之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卷入到无休无止的关于转注定义的争论中去《文字学概要》页102 汉字的构造一六书的来源二六书的原意及例析三四体二用说四六书的贡献及局限五六书理论的发展一六书的来源六书的说法最初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至于六书的细目到汉代才有记载汉代记述六书细目的有三家三家的说法有异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BACK 现在一般采用班固的顺序许慎的名称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中国文字学从春秋战国时期萌芽以来到东汉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这个飞跃的标志就是许慎巨著《说文解字》的诞生及其六书说理论的提出许慎在《说文》中探索了文字学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其中贡献最大的便是有关汉字结构原则的六书说二六书的原意及例析许慎

在他的《说文解字·后叙》中不但列出了六书的名称并且下了定义举了例字后人理解六书根据的是许慎六书说的原意 1象形 A定义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诘诎即弯曲意思是说象形字就是字形画成字义所表示事物的形状随着物体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笔画日月就是这种字形象字的产生大都很早由绘画发展而来越古老的文字其形象程度越高图画色彩越浓如鸟鱼马鹿目牛羊页果州瓜 B分类 1全体象形象形字表示的是所象之物的全体之形如日月贝 2省体象形象形字只表示所象之物的一部分如牛羊等 3合体象形有些象形字所象之物难以单独画出来或画出来难以辨认于是就把相关部分也画出来加以衬托如果洲练习请同学们辨认下列象形字它以富于真实感的图象来表现词义所记的一般是有形可象的指物名词象形字历史悠久是汉字的构形基础有关人体有关动物有关自然有关居室器用 A定义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意思是说指事字一看就可以认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它的意义上和下就是这种字许慎是就认字过程过言就造字法而言这种定义欠科学 2指事王筠《说文释例》视而可识则近于象形察而见意则近于会意于省吾梁东汉指事是一种用抽象符号来指示字义所要表达事物的字 B分类独体指事用纯粹抽象符号所构成如上下两字加体指事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所加符号不能独立成字如本末等字变体指事用增减笔画来表现词义如木的一半为片斗加上一笔为升反可为叵 C特点象形字所表达的是具体事物而指事字所表达的多是抽象概念表现方法上象形字采取描画物状的写实法而指

汉字的形体结构

汉字的形体结构 (2010-09-04 10:16:35) 转载▼ 标签: 杂谈 一、什么是汉字的形体结构 汉字的形体结构,是指汉字的构造方式,即体现造字意义的字形结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汉字的结构,如“章”字,从书写结构讲,分为立、早两部分,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立早章”。古汉语讲汉字的结构,主要是从造字角度讲的。章是由音、十两部分组成,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云:“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书写结构只能告诉人们一个字的写法,造字结构则能体现一个字的本来意义。“乐竟”是指音乐告一段落。先人造字之初,就是根据事物的一定意义来造字的。清代王筠在《说文释例》中说:“许君之立说也,推古人造字之由,先有字义,继有字声,乃造字形,故其说义也,必与形相比附。”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头脑中,先有对某种事物形成的观念,即意义;然后有词的语音形式,即字的读音;最后才依据意义和读音造字,即字的形体结构。所以,汉字的形体、读音和意义,都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 二、为什么要分析汉字结构

分析汉字结构,有助于了解和掌握字的本义。如:“沙鸥翔集”的“集”,本作“”,从三个隹的在木上,会意,本义是群鸟聚集在树上。“春和景明”的“景”,从日,京声,形声,本义是日光。“夸父逐日”的“逐”,甲骨文从止在豕后,止是人的脚,在猪的后面,会意,表示追逐的意思。“晴初霜旦”的“旦”,甲骨文写作,金文,小篆,像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本义是早晨。 分析汉字结构,还有助于了解汉字的古代读音和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如“夸父逐日”的“父”,通“甫”。“甫”字从用父声,因此二字古代读音相同或相近,故相通。又如都邑的“都”,从邑者声,以“者”为声符;上古汉语里d与zh、p与f不分。这些形声字及其声符的读音,反映了形声字产生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我们将在“音韵学”部分做一般性的讲解。此外,识字教育、正字法、古籍整理、字典编纂、检字法等,都要求能正确地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 三、六书简述 汉字的形体结构,传统有“六书”之说。“六书”的概念由来已久。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古代职掌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员)掌谏王恶,而养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是儒家十三部经书之一,成书大约在战国之际,这说明远在先秦时期就已

第三讲汉字的构造

第三讲汉字的构造 内容包括:汉字结构分析的基本理论"六书"说:"六书"重点是前四书:的具体介绍:汉字书体的演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汉字的结构与本义的探求。其中学习重点是结合具体 字例获得对前四书的理解:并一般了解汉字书体演变的影响:知道汉字结构和探求本义 的关系。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梁 东汉《汉字的结构与流变》。 一、常识内容精讲 一:汉字结构分析和“六书”说 1、汉字结构分析的依据和意义 从书法角度:可以归纳为“永字八法”。也有的从汉字教学角度:把汉字归结为左右结构、上下结构,或 是全包围、半包围、上中下、左中右等结构类型的。 还有一种拆字法。如把“兵”字上下部分分拆为“丘八”,因而旧时有称当兵的为“丘八”的。这种 分析法。则近乎文字游戏了。 我们这里所研究的汉字的结构,是从古人在造字时如何通过文字形体来体现文字所表示的意义出发的。

也就是说:是从造字的角度出发的。 从造字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分析汉字结构,其依据是:汉字在造字之初,它的形体和它所表示的词义之 间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只要按照造字意图,对汉字的形体结构作出正确的分析,并参考古代文献语言的 用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字的本义。 2、“六书”的提出 从造字的角度分析汉字结构,从先秦时代就开始了。例如《韩非子·五蠹》:“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至于“六书”的名称,在《周礼·保氏》和《汉书·艺文志》里就已出现。 而从理论上阐述汉字基本结构,并用这种理论来探求汉字本义的,则应该首推东汉人许慎。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分析了九千多个汉字的形体,并说明每个字的本义。所用分析汉字的方法就是他在《说文解字·叙》中阐述的“六书”理论。 “六书”是前代学者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而出的字体分类。许慎在《说文叙》中具体地为“六书”下了定义。举了字例。后来,经过历代文字学家的总结补充修正,成为一套完整的理论,人们称之为“六书说”。 3、许慎的“六书”说 1:名称和顺序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所提出的“六书”名称是: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现在我们在说到“六书”时,用的是许慎《说文》里所用的名称,和《汉书·艺文志》里所述“六书”的顺序。

汉字的形体结构

汉字得形体结构 (2010-09-04 10:16:35) 转载▼ 标签: 杂谈 2R8yc5v 一、什么就是汉字得形体结构 汉字得形体结构,就是指汉字得构造方式,即体现造字意义 得字形结构。我们可以从不同得角度去分析汉字得结构,如“章”字,从书写结构讲,分为立、早两部分,就就是人们通常所说得“立早章”。古汉语讲汉字得结构,主要就是从造字角度讲得。章就是由音、十两部分组成,东汉许慎得《说文解字》云:“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书写结构只能告诉人们一个字得写法,造字结构则能体现一个字得本来意义。“乐竟”就是指音乐告一段落。先人造字之初,就就是根据事物得一定意义来造字得。清代王筠在《说文释例》中说:“许君之立说也,推古人造字之由,先有字义,继有字声,乃造字形,故其说义也,必与形相比附。”这就就是说,在人们得头脑中,先有对某种事物形成得观念,即意义;然后有词得语音形式,即字得读音;最后才依据意义与读音 造字,即字得形体结构。所以,汉字得形体、读音与意义,都就是有一定得内在联系得。OBJwtmp

二、为什么要分析汉字结构 分析汉字结构,有助于了解与掌握字得本义。如:“沙鸥翔集”得“集”,本作“”,从三个隹得在木上,会意,本义就是群鸟聚集在树上。“春与景明”得“景”,从日,京声,形声,本义就是日光。“夸父逐日”得“逐”,甲骨文从止在豕后,止就是人得脚,在猪得后面,会意,表示追逐得意思。“晴初霜旦”得“旦”,甲骨文写作,金文,小篆,像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本义就是早晨。oWBrUGw 分析汉字结构,还有助于了解汉字得古代读音与古代汉语得语音系统。如“夸父逐日”得“父”,通“甫”。“甫”字从用父声,因此二字古代读音相同或相近,故相通。又如都邑得“都”,从邑者声,以“者”为声符;上古汉语里d与zh、p 与f不分。这些形声字及其声符得读音,反映了形声字产生时期汉语得声、韵、调系统,我们将在“音韵学”部分做一般性得讲解。此外,识字教育、正字法、古籍整理、字典编纂、检字法等,都要求能正确地分析汉字得形体结构。ruGA6K4三、六书简述 汉字得形体结构,传统有“六书”之说。“六书”得概念由来已久。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古代职掌教育贵族子弟得官员)掌谏王恶,而养国子(公卿大夫得子弟)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就是儒家十三部经书之一,

汉字的形体演变及其原因

汉字形体演变及其原因 现行汉字是从古代汉字演变来的。汉字的历史悠久,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 书、隶书、楷书以及草书、行书等形体。 (一)甲骨文 指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二)金文 指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从商、周到秦、汉都有金文,但这里主要指西周青铜器上的文字。 (三)篆书 一般分为大篆和小篆。 大篆只指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文字,比金文笔画均匀,字形整齐。一般以籀文和石鼓文为典型代表。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标准字体。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整理、简化而成的。泰山刻石是小篆的典型代表。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行小篆,对汉字有计划地进行整理、简化,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四)隶书 隶书分为秦隶、汉隶两种。 秦隶是秦代运用的隶书。秦代篆、隶并用。小篆是官方运用的标准字体,秦隶是下级人 员用于日常书写的辅助性字体。秦隶是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 (五)楷书 “楷”是规矩整齐、可为楷模的意思。楷书是从隶书发展演变来的。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一直沿用到今天,是通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 (六)草书 包括章草、今草、狂草。 章草在东汉章帝时盛行,是隶书的草写体。虽有连笔,但字字独立。 今草产生于东汉末,是从章草变化来的。形体连绵,字字顾盼呼应,贯通一气。 狂草是唐代产生的。极难辨认,变成了纯艺术品。 (七)行书 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产生于东汉末,近楷不拘,近草不放,笔面连绵,各自独立。 (八)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一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一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九)电脑字体 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

汉字形体发展演变过程中的规律

汉字形体发展演变过程中的规律 汉字的形体最早可追溯到商代后期的甲骨文、金文。在此后的三千多年中历尽沧桑而沿用至今。其间汉字形体虽然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汉字的性质,汉字的形体变化是一脉相承的。从总体上来看,汉字的形体演变分为字形体态的变化和字形结构的变化。汉字字形体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笔势和笔意的走向、呈现的状态,。字形结构的变化,则表现为结构的繁复和简化、分化和同化以及讹变等。 汉字的字体演变,总的来说可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从古至今汉字的形体发展有几次大的变化,即篆变、隶变、楷化、简化。正体、俗体之分,始终伴随着汉字发展的全过程。 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代和西周早期的代表文字,从字形方面说:甲骨文是块体文字,以象形字为基础,带有较强的图画性;笔划的线条细瘦,直画居多;存在不少异字同形现象。从构形特点上说:甲骨文构形存在着上下、左右等多种构形方式,并且字形的相对位置也体现一定的意义;存在大量异体字,尤其是象形字中,字无定格,存在相当数量的合文。 金文:从字形特点上说:其一,早期金文中有明显的块体,后来这些块体逐渐线条化;其二,象形性弱化,符号性增强;其三,注重字形美化。从构形特点上说:其一,部分构件趋于统一定型,相对于甲骨文减汉字形体演变概述少了异体字;其二,后期的金文合文现象不再像早期那样常见。 籀文:这些大篆由于采用凿刻的方法,在石头表面点击而成,因此可以避免刀具或者铸造的“书写”限制,基本反映了当时实际使用的汉字形体特点:笔划粗细均匀一致;大小接近方形,形体相对统一;结构工整,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混用的异体字得到统一。 六国古文:从文字形体看,简帛文以毛笔书写,笔画圆转流畅,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从文字构形来看,笔画的简化与繁化并存。简帛文字一般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通行的文字。另外一种说法是,六国文字,又称东方六国文字,简称古文,是战国时代东方齐、楚、燕、韩、赵、魏等国文字的合称。六国文字最可靠的资料是解放后出土的战国文物,主要有五种:战国金文、玺印文字、货币文字、陶器文字、简帛文字。 小篆至此,汉字在其发展史上发生了第一次巨大的整改。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采用丞相李斯的意见,作了“书同文”的工作,将社会上使用的纷繁的文字统一为小篆,这就是中国文字史上第一次政府行为,姑且称之为“篆变”。统一后的小篆保存在《说文解字》中。以《说文解字》为代表的小篆字系是对整个战国文字进行整理规范的结果。篆变的总体规律:简化和繁化;循化和讹化;分化和整化。因此可以说,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本着“书同文字”的思想强制推行的一种规范字体,和大篆并称“秦篆”,其中小篆是为正体。小篆的特点:从字形上看,其笔道线条化,字形匀圆齐整。 隶书:汉字发生的第二次重大变化是在汉代,此时汉字的形体由小篆变为隶书。隶书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的特点有:用方折、平直的笔法改变篆书圆转的笔道;用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书法上有挑法、波势、和波磔。 关于隶变规律。一般可将“隶变”的特点归纳为形变、省变和讹变三种。隶书大大提高了汉字书写的速度,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一次变革。隶书使汉字的象形

(完整版)汉字的结构和发展(北京大学邵永海).docx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一) 北京大学邵永海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林寒涧肃 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礼记·月令》。 同源词肃:收缩,收敛。萧:冷清。 严肃:板着脸,舒张不开。 祸起萧墙萧墙:一进大门时候,有面墙。起到屏障的作用。 2、常有高猿长啸 啸,吹声也,古人吹长啸。 唐《封氏》:激于舌端而清谓之啸。 3、属引凄异 属引:连绵不断。 (1)《说文》:属,连也。从尾,蜀声。(动物后面连属着尾巴) (2)《史记 . 大宛列转》:“而发天下七科讁,及载备(干粮)给贰师(贰师将军李广利)。转车人徒相连属至敦煌。”这里连属是同义词连用。 (3)《说文》:“引:长也,开弓也,从弓。” (4)段注:施弦于弓曰张,钩弦使满以竟矢之长亦曰张,是谓之引。凡延长之称、开导之称,皆引伸于此。 (5)《小雅 . 楚茨》、《大雅 . 召旻》毛传皆曰:“引,长也。” 拉弓——引申:拉长,延长,开导,引兵而退。 4、谷 :泉出通川为谷。从水半见出于口。 :口上阿也,从口,上象其理。 5、小结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山水游记的重要时期,因为政治黑暗,很多文人寄情于山水间。他们 笔下的山水都是那么真实,这与唐宋朝的山水有很大的区别,唐宋文人的游记中,山水成为一种意境,从中得出哲理。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二)

1、南北朝时期是骈文发展的时期,带有骈文的特色。 2、总写三峡 一、《说文解字》成书于100 年至 121 年,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1、陸宗達,《說文解字通論>。王力,《中國語言學史》。 2、许慎,字叔重,汝南邵陵人。东汉和商永十二年开始写作《说文解字》。 3、《说文解字》从字形出发,阐述字形、字义、字音三方面的关系。 炳,明也。从火,丙声。( 形声 ) 想,冀思也。从心,相声。 析,破木也。从木,从斤。(会决) 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声训)(会意) 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 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会意) 刀,兵也。象形。 鸟,长尾禽总名也。象形。鸟之足匕,从匕。 刃,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 指事 ) 4、注音方法:譬况法、直音、反切。 (1)譬况法:汉代汉字注音的最常用的方法。使用打比方的方式来给一个字注音,读若某。(读若,读得差不多像这样字就可以了,后面还能注明把这个字读得长一点或短一点就可以了。) (2)直音:古汉语的注音方法,即用同音字来注音。 (3)反切: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人们受梵语的启发创造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即用两个 字给一个汉字注音。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三) 《说文解字》的部首一共540 部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 1、部首的建立,是许慎的重大创造。本为来汉字就是凭形体 2、许慎在 540 个部首的次序安排上是煞费苦心的。他把形体相似或意义相近的部首排在一起,这样就等于把 540 个部首分成若干大类。他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义符的作用,从而更确切地了解意义。 3、《说文》每一个部首内部的字也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基本上做到以类相从的。例如木部 的次序,大致是先列木名,其次列树木的各个部分,其次再列木制品。木、橘、橙、柚、柿、梅、杏、桃

由汉字的形体结构看汉民族的审美取向

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符号,而且是一种艺术品,人们对美的追求使汉字成为表达民族情感、主观意识和审美感情的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汉字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字形的美感特征上,这与拼音文字在相互对照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审美价值是拼音文字所没有的。 汉字具有优美的艺术构形,蕴藏着丰富的美感。现从汉字形体的美学特征来探讨汉民族的审美取向。 1、追求外形xx 任何民族有这样一种审美意识: 要成之为一门艺术,首先要具有外在的形体美。一种美的形象作用于人的感官,唤起人内心的审美情感,去享受和体验各种美。汉字能成为一门书法艺术,而拼音文字不具有书法艺术性,最大的差异首先是汉字外在形式的美,汉字以优美的形态展现出视觉美,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要从汉字的笔画说起,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的各种点和线,是汉字的最小构件。写字的时候,从开始下笔到把笔提起叫做一笔或一画。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最小单位。除少数几个字外(一、乙),汉字都是由多笔画构成的。对笔画的传统分类,是采用“永”字为代表的笔画名称: 点、横、竖、钩、挑、长撇、短撇、捺。 而笔画又可分单一笔画和复合笔画两种。汉字笔画的书写起落有致,形态万千,晋代卫夫人论书法时说: “‘丶’画如高峰坠石,‘一’画如千里阵云,‘丨’画如万岁枯藤,‘丿’画如陆断犀象……”因此,我们联系生活物象,感悟汉字点画的形态之美,并尽量在书写时表现出来。同一笔画在不同汉字中还呈现书写变化,如竖画在“半”、“计”等字中表现为悬针,在“术”、“蛛”等字中表现为垂露,“队”字的竖画略为右弓,而“糊”字中则略为左弓,从中可以享受到千变万化的美感。有的学者这样描述“写汉字像叠罗汉,有立的、有卧的、有扳肩的、有伸脚的,不但要整齐,还要叠成花样,而且是好多种不同的花样,这些花样都有一定的谱,不能别出心裁,一个

汉字的形体结构

汉字的形体结构

汉字的形体结构 (2010-09-04 10:16:35) 转载▼ 标签: 杂谈 一、什么是汉字的形体结构 汉字的形体结构,是指汉字的构造方式,即体现造字意义的字形结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汉字的结构,如“章”字,从书写结构讲,分为立、早两部分,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立早章”。古汉语讲汉字的结构,主要是从造字角度讲的。章是由音、十两部分组成,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云:“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书写结构只能告诉人们一个字的写法,造字结构则能体现一个字的本来意义。“乐竟”是指音乐告一段落。先人造字之初,就是根据事物的一定意义来造字的。清代王筠在《说文释例》中说:“许君之立说也,推古人造字之由,先有字义,继有字声,乃造字形,故其说义也,必与形相比附。”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头脑中,先有对某种事物形成的观念,即意义;然后有词的语音形式,即字的读音;最后才依据意义和读音造字,即字的形体结构。所以,汉字的形体、读音和意义,都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

经书之一,成书大约在战国之际,这说明远在先秦时期就已有“六书”的概念了。到了东汉时期,解说“六书”内容的主要有三家: 1、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2、郑玄给《周礼·地官·保氏》作注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3、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前人所讲的“六书”,名称大同小异,排列次序也不尽一致,其中以许慎的定义与解说最为见长。他不仅列出了六书的细目,而且给每一书下了定义,作了界说,并举出了例字,从而使人们对汉字形体的构造,有了规律性的认识。许慎的解说,已涉及到汉字产生和发展的理论问题,奠定了传统文字学的基本理论,即六书说。自清代以后,人们讲六书,一般

汉字的形体结构

(2010-09-04 10:16:35) 转载▼ 标签: 杂谈 一、什么是汉字的形体结构 汉字的形体结构,是指汉字的构造方式,即体现造字意义的字形结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汉字的结构,如“章”字,从书写结构讲,分为立、早两部分,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立早章”。古汉语讲汉字的结构,主要是从造字角度讲的。章是由音、十两部分组成,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云:“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书写结构只能告诉人们一个字的写法,造字结构则能体现一个字的本来意义。“乐竟”是指音乐告一段落。先人造字之初,就是根据事物的一定意义来造字的。清代王筠在《说文释例》中说:“许君之立说也,推古人造字之由,先有字义,继有字声,乃造字形,故其说义也,必与形相比附。”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头脑中,先有对某种事物形成的观念,即意义;然后有词的语音形式,即字的读音;最后才依据意义和读音造字,即字的形体结构。所以,汉字的形体、读音和意义,都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 二、为什么要分析汉字结构

分析汉字结构,有助于了解和掌握字的本义。如:“沙鸥翔集”的“集”,本作“”,从三个隹的在木上,会意,本义是群鸟聚集在树上。“春和景明”的“景”,从日,京声,形声,本义是日光。“夸父逐日”的“逐”,甲骨文从止在豕后,止是人的脚,在猪的后面,会意,表示追逐的意思。“晴初霜旦”的“旦”,甲骨文写作,金文,小篆,像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本义是早晨。 分析汉字结构,还有助于了解汉字的古代读音和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如“夸父逐日”的“父”,通“甫”。“甫”字从用父声,因此二字古代读音相同或相近,故相通。又如都邑的“都”,从邑者声,以“者”为声符;上古汉语里d与zh、p与f不分。这些形声字及其声符的读音,反映了形声字产生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我们将在“音韵学”部分做一般性的讲解。此外,识字教育、正字法、古籍整理、字典编纂、检字法等,都要求能正确地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 三、六书简述 汉字的形体结构,传统有“六书”之说。“六书”的概念由来已久。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古代职掌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员)掌谏王恶,而养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是儒家十三部经书之一,成书大约在战国之际,这说明远在先秦时期就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