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科学概述概要

第4章 科学概述概要
第4章 科学概述概要

第一篇科学篇

人类是通过科学来认识自然界的。

这部分内容依据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相一致的原理,

从对科学的本质与特征等基本问题的认识开始,

围绕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以科学问题为起点,研究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科学事实的经验方法,

研究经由科学抽象、运用各种科学思维形式建立科学理论和检验、评价科学理论的方法和其中包含的深刻哲学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科学理论发展的多元模式。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对科学的含义的理解,是理解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的重要的视角。

科学也是整个科学技术哲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

但是,究竟什么是科学,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

因此,我们从这一最基本的问题谈起。

第一节科学的含义及特征

一、科学的含义

贝尔纳:

“科学作为一个历史性的范畴,本来就不能用定义来诠释,……故而必须用一种阐

明性的叙述来表达。”

词源:拉丁文“Scientia”,“知识”。(英、德、法语由此衍生)

作为一个历史性范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

12世纪,欧洲。威廉,“物质为基础的知识的一部分”。

17世纪,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作为知识:事实,现象的、经验的东西。

规律,反映了对象的本质,理性思考的结果。

反映,形式上的主观性。

-作为知识体系:零零散散的知识,还不能称其为科学。

2,科学不仅仅是知识体系,而且是特殊的认识活动。

“知识是探求的结果,而活动才是内容本身。”

齐曼:一般来说科学被理解为了解的艺术,它和研究几乎是一回事。

凯德洛夫:科学的概念既用于表示科学知识的过程,也用于表示获得由科学实验检验其客观真理性的知识的整个体系。

“研究”、“科学家”

主要涉及到“方法论”问题。是我们重点讨论的内容。

3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17世纪中叶,开始其社会建制化进程,

19世纪后,科学家职业化,

20世纪以来,成为“大科学”,一种“社会建制”,

一项国家事业,是社会中的专业部门,新兴的社会产业,国家的战略产业。

一项国际事业。

科学,历史性范畴,只能采取阐明性叙述,从历史中把握。

广义: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思维科学,

狭义:特指自然科学(本门课程狭义)。

二、科学的特性

即属性问题,可从不同视角分析。

且和形式有密切关系,如以往强调:生产力属性、无阶级性。

目前,更关注的是,涉及到科学与伪科学、非科学的划界问题。由此出发,主要强调以下6点。

1、解释性。

和描述性、判断性相对立。

不但描述现象,而且要揭示现象的本质,制约现象出现的规律。

事实——规律;是什么——为什么“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举例:牛顿、哥白尼,深入认识对象的本质特征。

由于深刻,超越常识,可能一时难以被理解。

“爱因斯坦”、“麦克斯韦”

2、精确性。

确定性

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任何定律、原理在特定的条件下、有限的范围内成立,其应用有其边界。超越边界则可能出错

“达尔文主义”、“热力学第二定律”。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不存在的。

-结论的表述要系统、严格、精确、明晰。

科学必须是说一是一,说二是二,不接受任何模棱两可,有歧义的陈述。

关键不在于对错,而在于是否确定。“波普的证伪主义”

3、可检验性。

科学是实验的科学。科学陈述的结果必需经受严格的实验检验。

和哲学的思辨区分。如“宇宙无限问题”

和常识区别。常识使用的语言含糊,很难核验,不易推翻。生命力长。

此外,常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没有必要精确,也就不需要进行改进。

可检验性蕴含着批判性,即不管用什么科学方法得出的科学理论、或从理论推演出的结论,以及用来检验理论的证据,甚至是方法本身,都必须进行批判性的评价。

大胆的怀疑精神,和宗教的信仰相对立。

“三无”,无偶像、无顶峰、无禁区

“科学行为的标志是甚至对最珍爱的理论都持某种怀疑,盲目信仰某种理论不是智力上的美德,而是智力上的罪过。”(拉卡托斯)

即,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不能不加思索的接受任何东西。

—谈一下科学研究的四种境界:

独树一帜、自成一派;顺理成章、自圆其说;虽有偏颇、不乏新意;人云己云、废话连篇

正是在这一点上,科学不仅与常识,而且与巫术、宗教,伪科学区别开了。

4、可错性或可变性。

科学是探索性活动,结果可能与预期不一致,应允许出错。

科学就是在试错中不断发展的。

科学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总是发展变化的。

5、系统性。

零散的知识堆积在一起不能成为科学。

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表达出来的严密的逻辑体系。

6、主体际性。

被不同认识主体所重复和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评价、交流”

科学的主体际性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

三、关于科学划界标准的几种不同观点

将科学与非科学区分开的核心问题是科学划界的标准。

20世纪20年代以来,四种观点:

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科学历史主义的观点以及科学实在论的

多元观点。

1、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

科学划界标注准是与证实原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后来的逻辑经验主义强调科学的“可检验性”或“可验证性”。

2、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

波普,提出了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标准。

波普认为,科学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证伪。

“我们当然只在一个理论体系能为经验所检验的条件下,才承认它是经验的或科学的。从这些考虑中得出的结论是:可以作为科学划界标准的不是可实证性而是可证伪性。换句话说,我们并不要求科学体系能在肯定的意义上被最终地挑选出来,我们要求这样的逻辑形式,它能在否定的意义上籍经验检验的方法被挑选出来:科学经验的理论体系必须可能被经验驳倒。”

批判理性主义者和逻辑经验主义者都把理论与经验事实的关系作为科学划界的标准。

3、科学历史主义的观点。

认为与科学本性相联系的不仅是科学理论和经验事实的关系,而且还包含社会和心理因素。

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并不存在绝对分明的划界标准。

库恩,划界的区分就在于是否在范式的指导下从事解难题的活动。

费耶阿本德,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的发展常常需要非科学的精神活动来帮助。科学与非科学不可区分。

历史主义走向了极端。

4、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

认为传统科学方法论所设定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因为不可能存在一种普适的思想和中性的规则,科学方法论对某种理论的相关性是不可避免的。这一学派强调科学哲学研究与科学史的关联以及对各种专门学科多元化的哲学探讨。

关于科学划界问题的探讨不论是对于科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辨明科学在人类知识中恰当的位置和作用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二节科学认识的结构和过程

一、科学认识的结构

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具有一般认识的结构,即由认识主体、认识中介和认识客体三要素组成。但是,科学认识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认识活动,对其中各个要素又有特殊的规定。

1、科学认识主体

一般意义:“有目的、有意识的从事认识活动的人。”

-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规定

知识靠学习,经验靠积累。

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广的知识面。

-方法和技能方面的规定

素质。记忆、观察、思维、检索、动手、操作

创造性思维能力。

-价值准则方面的规定

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全身心投入。

献身的精神。

“能对某些客观事物做出价值判断,并认定需要加以研究的人,才会成为深入研究这类现象的认识主体。”

2、科学认识客体

一般意义:“进入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37)

-自身规定。

-与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密切关联:

需要:木、煤、油

可能:“月亮”、“电磁波”

3、科学认识中介

“科学研究中所使用的仪器和工具,符号和语言,以及操作、运算和推理规则。”

分析(与科学活动过程相联系):

-仪器和工具。感性中介,在获取科学事实中使用。“体外进化”

-符号和语言。科学抽象的结果,对感性认识成果的表述。

谈一下“科学符号”问题。“从自然语言符号系统到人工语言符号系统”

单义、无歧义。科学交流的共同语言。

-操作、运算和推理规则。逻辑思维,概念、判断和推理。

使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在思维中把认识成果固定下来,达到深刻。

在科学思维中重点谈。

——内在地包含着科学认识方法。

结论:

“科学认识就是科学认识主体在科学实践中运用科学认识中介与客体相互作用从而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4、科学认识的本质

“能动地反映客体”。“创造性的建构过程”

建构,不同于反映、摄影、复制,超越对象,把握对象本质。

不同的人建构同一对象,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

“发现的背后是建构”。

“科学认识系统是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复合而成的一种高层次复杂系统。只有在主体被社会提供的一定知识技能所武装并被一定的价值观念所驱使的情况下,只有在客体的自然属性与社会的需要相符合并在社会所提供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所触及的情况下,只有在社会所提供的仪器工具、语言符号、操作推理规则能使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成为现实的情况下,科学认识系统才能建立起来。”

二、科学知识的构成

静态结构: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

动态过程:获取科学事实、形成科学定律、提出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科学知识的基本要素。

1、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是科学研究的基础。要回答什么是科学事实,首先要区别客观事实和科学事实这两个概念。

1)含义

客观事实:“是科学研究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它是自然界的客观物质过程,客体的自在状态,而不是知识本身。”

科学事实:“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指对客观事实的感知、描述和记录,作为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中。”

事实Ⅰ,客体与仪器相互作用结果的表征。数字、图像等;

事实Ⅱ,对观察和实验结果所做的陈述和判断。

事实Ⅰ:既与客体有关;与人所设置的认识条件有关

事实Ⅱ:与客体的本性、仪器的性能有关;与人用以描述事实的概念系统有关。

客观事件在仪器和符号系统中的表征。

相关因素:事件本身、测量系统、概念符号系统。

2)本质及特性

科学事实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客观事件在科学认识主体中的陈述和判断。

科学事实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

客观事实不存在正确或错误,而经验事实是可错的。

并非所有的经验事实都是科学事实。作为科学事实应具备下列性质:

(1)科学事实是直接的单称陈述。

“铀具有放射性”、“氩具有化学惰性”—科学事实,

“金属具有导电性”、“所有的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不是科学事实。

(2)科学事实是可重复、可重现的。

为了尽可能排除对事实描述和判断中可能存在的谬误。

(3)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精确、系统,全面地反映客观事实。

麦克尔逊-莫雷实验

3)作用

不仅是形成新概念、新理论的基础;

而且是对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进行评价的基本手段。

2、科学定律

1)含义

“人们对于自然现象之间的必然的、实质性的、不断重复着的关系的认识。”

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客观性,

“在自然科学中所表示的是某一类自然现象之间所具有的一般的、普遍的联系。”

科学认识形式:科学认识主体把握客体的映像;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全称命题。

2)类型

经验定律和理论定律

a 经验定律(经验概括、经验公式):“反映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某种联系,具有可描述性、直接实践性,与观察、实验直接相关,一般借助归纳法从科学事实中概括出来,通常可以用比较容易理解的或可观察的词项和语句加以表达。”

关于系统功能的规律,把对象当作黑箱,不问内部结构。

波义耳定律、自由落体定律、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B 理论定律:“对那些不可直接观察的实体和属性的规律的解释,通常用不可直接观察的理论词项或语句表达。”

对“黑箱”组成元素和内部结构解释,反映客体更深刻的本质,具有更大普遍性。

从经验定律到理论定律,描述到解释的认识深化过程。

3)特征

a、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

具有绝对真理的成分;对自然规律的反映又是近似的,真理性又是相对的。

B、简明性。

用科学符号和语言、尤其是数学符号和语言来表述。

4)作用

a、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

b、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

3、科学假说

1)含义

“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提出的假定性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2)构成

事实基础、背景理论、对现象本质的猜测、演绎出的预言和预见。

3)特点

a、科学性。

事实为依据、理论为前提,按事物自身内在逻辑提升和推断

不同于神话和幻想。

好假说,依据尽可能多的实验材料和经验事实、尽量可靠的科学知识基础创造。

注意:“概念问题”

b、猜测性。

相对于资料而言。经验事实不充分的情况下猜测。“想象和类比”,逻辑跳跃,结论超出了所要说明的证据或资料的范围,内容远远大于覆盖或所包含的资料。

包含假定性成分,未来可能被证伪而淘汰,也可能基本上被确证并经修正完善后成为理论。

较大猜测性、更大的创造性。

提出者需要充分发挥思维的想象力。

c、试探性。

尝试性的解决问题。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案之一,并非独一无二。

占有材料不同、看问题角度不同、知识结构不同、使用方法不同,对于同一问题,多种不同的假说,相互竞争,使问题逐渐得到解决,

竞争中的假说将会面临不同的前途。

4)方法论意义。

a、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的先导。

b、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法。

c、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

恩格斯:“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3、科学理论

1)含义

“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客观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是对某种自然现象本质的系统说明,是由科学概念、原理、定律、论证组成的知识体系。”

2)构成

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的规律和预见。

爱因斯坦:“理论物理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概念是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构成。”

严密的、前后一贯的逻辑体系。

3)功能

a、对其所研究的对象提供一个更为精确、深刻和全面的解释;

b、扩展知识。

4)特征

a、客观真理性。

“在一定的认识条件下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和反复的实践检验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把握”。

区别于科学假说的基本特征。

既有客观性、绝对性一面,又具有条件性、相对性一面。

b、逻辑完备性。

概念的体系,不是简单堆积,由概念作为要素构成的严密的逻辑体系,系统化了的知识。

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正确、论证严密,即合乎逻辑。

演绎的逻辑结构。

c、普遍性。

通过揭示某一领域的共同本质而普遍适用于该领域。

能对该领域复杂多样的现象做解释。

d、预见性。

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的合理性、理论的客观真理性以及普遍性的具体展开。

提供了进一步认识事物发展进程的可能,并使科学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和能动性。

依据对数学模型的逻辑推演。

总结: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以及科学理论作为构成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可分割地、辩证地联系在一起。”

科学事实:科学知识体系的出发点,检验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依据,科学理论解释的对象;

科学定律:科学理论的逻辑基础;

科学假说:通过对经验事实的超越,为科学认识开辟了道路,从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桥梁;

科学理论:上述认识形式和过程的结果,科学认识的新起点。

科学知识的四个方面,不是绝对、凝固的,是相对、发展的。

第三节科学价值与科学精神

一、科学价值

价值,关系范畴,主、客间关系,

马克思:“‘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满足他们的需要的外部关系中产生的”。它“表示物和人之间的自然关系,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

解释:

—价值衡量以人的需要为尺度,离开了人就无所谓价值;

—以客体的固有属性为基础,不以评价者的知识、情感和意志为转移。

科学价值:

科学,既能满足人认识世界的需要,又能满足人改造世界的需要。

前者:科学的内在价值(学术价值),

后者:科学的外在价值(社会价值)。

1、科学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1)科学的内在价值

“由于其对真理的追求而对人认识世界的需求的满足,这是一种对人的智力上的追求之满足。”

现实中,科学家对科学的内在价值的理解是多元的,既与科学家所追求的目标密切相关,也与一定时期科学共同体中流行的科学评价标准密切相关。

2)科学的外在价值

“指科学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或意义。”

分为正负两方面,通常被理解为积极的、正面的社会功能。

具体表现:

其一,物质价值,主要表现为对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的改善

其二,精神价值,即作为人类认识活动,其方法、思想及精神对人类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文化事业的影响。

2、科学的“价值中立说”与“价值负荷说”

人们在对科学的应用价值是否有好坏、善恶之分上,看法不同。

“价值中立说”和“价值负荷说”是两种典型看法。

1)科学价值中立说。

20世纪70年代前西方的科学价值观主流观点。

“科学知识与价值观念是互不相关的,即科学与价值无涉。”

是一种狭义的、伦理的价值中立说,仅仅是指科学本身无伦理善恶。

回顾一下其形成的历史:

休谟。区分两类命题:事实陈述,“是”;价值陈述,回答“应该”。两类命题不能互推。科学事实陈述,与价值无涉。

康德。人类理性法则划分为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哲学分为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

“科学是关于事实的认识,本身不包含价值的成分,价值作为评价的标准在理论形成的过程中并不起作用。”

马克斯·韦伯。首次提出“价值中立”概念。

经验科学只能回答事实“是”怎么样,而不告诉人们“应当”怎么样。关于客观世界的经验知识的科学必须拒绝承担价值判断任务,以保持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和中立性。

逻辑经验主义。科学,关乎事实;价值,关乎目的,

在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具有严格区别,科学是价值中立的。

评价:

合理性和积极意义:强调科学对客观真理的追求、力求保持科学知识的客观性。

局限性:忽视科学作为人类活动,必然内含一定目的并实现于人类社会活动背景中。

长期以来,科学价值中立的观点被许多科学家接受和坚持。

奥本海默:“良心—是道德的范畴。任何情况下都不是科学的范畴。科学、科学活动同道德观念没有任何相同之处。”

问题:

从强调科学知识的客观性走向将科学看作可以脱离社会约束的完全独立的“中性”

的事业时,有可能造成科学家对自己的社会责任的忽视,使科学发展迷失方向。

2)科学价值负荷说。

“科学本身以及科学的应用都无法回避价值的问题,甚至科学具有伦理意义。因此,科学本身就有善恶之分。”

科学究竟是“善”还是“恶”?认识上出现价值分裂。

历史:

“善”

从弗兰西斯·培根到马克思。

“恶”

二战后,深刻反思,追问:善?是恶?

卢梭:科学技术产生于游手好闲,反过来又培养游手好闲,科学是与奢侈并行的,并且“随着科学和艺术的完善,我们的灵魂腐化了……随着科学和艺术之光的增强,美德

消失了。”

芒福德:“科学和技术的蓬勃发展和自动化的成就是一股力量,这股力量不可避免地损害人在社会和精神上的尊严,使人变得‘微不足道’,把人的财力、力气和荣誉交给机器。”

马尔库塞:科学本身就意味着人对自然的控制,而这种对自然的控制必然导致对人的控制,科学使人失去了最宝贵的批判精神而成为“单向度的人”。

20世纪80年代,普特南:“价值事实”

事实与价值不可分,“每一个事实都有价值负载,而我们的每一个价值也都负载事实”。

对传统的实证主义批判,认为

“不仅科学知识体系中渗透着价值和价值判断,而且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在科学活动中也脱离不了价值判断。”

科学知识社会学。把科学知识看作社会建构的结果,科学活动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进行的社会事业,科学不可避免地会负载价值。

评价:

积极意义:把科学看作是事实判断与价值的统一,在哲学上深刻理解科学、在实践上使科学沿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幸福的方向发展。

局限性:如果把科学的社会应用的负面效应完全归咎于科学,势必导致“反科学”思潮。

二、科学精神

1、科学精神及其内涵

1)含义

“在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成果中通过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表现出科学独有的精神气质——科学精神。”

默顿:“科学的精神气质是指约束科学家的具有情感色彩的价值观和规范的综合体。这些规范以规定、禁止、偏好和许可的方式表达。它们借助制度性价值而合法化。这些

通过戒律和儆戒传达、通过赞许而加强的必不可少的规范,在不同程度上被科学家内化了,因而形成了他的科学良知……尽管科学的精神气质并没有明文规定但可以从科学家得到的共识中找到,这些共识体现在科学家的习惯、无数讨论科学精神的著述以及他们对违反精神气质表示的义愤之中。”

2)构成

a、求真精神。力求获得与科学事实一致的认识结果追求的不是“有用的”知识,而是对对象尽可能真实而全面地描述与解释。。

b、理性精神。一方面指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坚持对自然界规律性的信念。另一方面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遵循有条理的、严格的、精确而完备的思维方式,所以科学理论往往以自洽的逻辑体系的形式展示着科学认识的结果。

c、有条理的怀疑精神。科学家对自己和别人的工作都应该采取怀疑态度(不是盲目的怀疑一切),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有条理的批判,即根据一定的逻辑标准和事实标准对科学的结论进行评价与检验

科学中的反权威主义。

d、创新精神。科学是对未知的发现。科学研究成果总应该是新颖的。

科学进步是与不断创新相关联的。

表现:在科学研究中对常规科学的大胆批判;

在新的经验事实面前独立思考并提出新的见解;

积极探索新奇,乐于接受新事物和新观点。

2、科学精神的文化意义

1)有利于人们养成客观公正的心智习惯。

皮尔逊:“科学人的首要目的在于在它的判断中消除自我,提出对每一个心智与对他自己同样为真的论据。事实的分类、对它们的关联和相对意义的认识是科学的功能,在这些事实上形成不受个人情感偏见的判断是我们将称之为科学的心智框架的特征。”

当然,科学人不必然是好公民,关键在于其是否将科学的心智框架带入其它领域中。

2)有助于人们形成诉诸理性的思考方式。

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的区别往往在与前者在许多问题的把握中更具理性特征。而这种理性的特征与现代科学的理性精神是直接相关的,科学中诉诸逻辑和实证的精神气质影响了现代社会及个人理性的思考方式的形成。

3)有助于提升人们的民主意识。

科学研究中的民主体制、科学家有条理的怀疑精神、自由探索和多元思考以及平等争论的文化氛围,会对社会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范例,对公民的民主意识的觉醒提供帮助。科学与民主是一对双生子。

4)科学不断创新的精神同样是社会进步所必需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当今世界,创新已经成为一个民族能否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所在,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

关于创造性:

四种境界:

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顺理成章、自圆其说

虽有偏颇、不乏新意

人云己云、废话连篇。

孙正聿:

论文的五个档次

解释原则的创新(极少)

背景知识的转换(少量)

概念框架的构建(少量)

提问方式的更新(稍多)

逻辑关系的重组(大多数)

思考:

认识科学有哪几个视角?

科学有哪些特征?如何根据这些特征把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区分开?

科学认识系统由哪些要素组成?它们在科学认识中起什么作用?

科学知识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的内涵是什么? 如何理解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

谈谈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意义。

自然科学概论学后感

自然科学概论学后感 本学期学校给我们开了现代自然科学概论一课。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了解了自然科学各基本科目的来源以及当下的状况,并对它们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利弊作用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在这学期将要结束的时候,我很高兴可以谈谈学习后的一些感想。由于本课程内容庞杂,为了可以全面地反映自然科学发展的面。说白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其实也就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并且改造自然的历史,只要人类存在一天,它就要发展一天,不会终结。现在屹立在我们面前的巍峨的科学大厦,是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以及科技工作者呕心沥血的结晶之作。我们除了深深地敬仰之外,更重要的是相信这座大厦会在后人的努力下更加熠熠生辉,它的光芒将可与日月争光。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是人类的本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以及基本条件,它在人类出现的那一天起就没有停止过。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可以很系统的说明这一现象的来龙去脉。虽然各个国家“各自为政”,发展自己的自然科学,有点缺乏沟通和交流,但是他们的成绩却都是不朽的、骄人的,这就说明人类的发现和探索是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 我们的祖先也是由于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创造了伟大的成就。纵观整个世界历史,取长补短、兼容并收的国家往往可以长盛不衰,而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国家则最终落后并遭受欺侮。古希腊文明得益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者甚多,到了古罗马时期停步不前。善于学习的阿拉伯人在短短的三四百年间,从几乎一无所有的境地追赶上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古希腊的科学文化得以延续和把古代最先进的中国技术传到西方的主要也是阿拉伯人的功劳。欧洲人从阿拉伯人那里重新发展古希腊文化,又从他们那里得到许多东方先进的技术,这才有近代科学的兴起。 应当认为,近代科学的形成包容了古代世界各地区人民的贡献,只是所献各有不同,程度也相异罢了。近代自然科学伴随资本主义的诞生逐渐传遍整个世界,由于各国经济历史政治背景各不相同,因此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 历史是无情的,它不会偏爱于任何国家或者地区,只有某些国家某个时期走在前面,没有哪一个国家永远领先。科学没有国界,科学的价值现在已广为人识,科学竞争已成为世界竞争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其他方面竞争的基础。竞争与交流并存。竞争对于科学来说是件好事,它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比起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有很多地方都是落后的。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机遇,奋发图强,认真学习和吸收一切先进和有用的东西,就不但有可能在竞争中跟上世界潮流,也完全有可能走到前列。过去如此,今后也必定如此,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自然科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自然科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和的科学,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现象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2、自然科学的特点有:1 ,2 ,3 ,4 。 3、自然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大阶段。 4、现代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一般认为是由科学、科学、科学所构成。 5、电子计算机的硬件主要有哪五部分组成:、、、 和。 6、现代天体物理认为:一般恒星的演化都经历 - - - 四个阶段。 7.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酸可分为和两大类。 二、选择 1、人类最早冶炼的金属是() A、金 B、银 C、铜 D、铁 2、提出燃烧作用的氧化学说和确定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波义耳 B、拉瓦锡 C、门捷列夫 D、维勒 3、对发现化学元素周期律作出了决定性贡献的是:() A、波义耳 B、拉瓦锡 C、门捷列夫 D、维勒 4、研究无穷维抽象空间及其分析的数学理论() A、数理统计 B、运筹学 C、泛函分析 D、数理逻辑 5、用数学方法研究推理的规律,研究正确思维所遵循的规律的学科,亦称符号逻辑的是() A、数理统计 B、运筹学 C、泛函分析 D、数理逻辑 6、地球的形状确切的是说是() A、球形 B、椭球体 C、梨状体 D、苹果形

7、“第一类永动机是可以制成的”这句话违背了( ) A、牛顿第一定律 B、机械能守恒定律 C、热力学第一定律 D、分子运动论 8、绵羊有白色的和黑色的。白色由显性基因(B)控制,黑色由隐性基因(b)控制。一只白色公羊和一只白色母羊交配,生了一只黑色小绵羊,那么公羊和母羊的基因型应该是()A.BB BB B.BB Bb C.Bb Bb D.BB bb 9、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核心是() A.适者生存 B.遗传和变异 C.生存斗争 D.自然选择 10、环境科学产生的理论基础是:() A、生态学 B、物理学 C、化学 D、生物学 三、判断(在题号前括号内填“√”或“╳”) ()1、从猿到人的转变关键是劳动 ()2、原始时代第一个最重要的技术创造是石器的制造和发明。 ()3、自然科学最基本的社会功能是:它不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4、原始宗教观念的主要内容是万物有灵论。 ()5、我国的种茶养蚕都是世界上最早的。 ()6、我国的天文学不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7、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瓷器生产国。 ()8、很轻的原子核在极高的温度下非常接近时会聚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核并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叫核的聚变。 ()9、南北大运河以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闻名于世。 ()10、“绝对时空观”把时间和物质运动分割开来,认为空间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的“绝对空间”,时间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的“匀速地”“流逝着”的“绝对时间”。 四、简答题 1、简述塞尔维特血液小循环的主要内容:

自然科学概论学习报告

自然科学概论学习报告 篇一:自然科学概论论文 XX年春天SARS病例在北京再次出现,是由于中国实验室的病毒外泄,新加坡和台湾的实验室XX年也都曾发生过SARS病毒泄漏事故,类似的事情过去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机构也曾一再出现过。疾病控制中心反而成了想要控制的疾病的流行源头,这正是科学时代的黑色幽默。该中心有关负责人员已经接受相应处罚了,但是,这个案例却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于科学研究活动负面影响的思考。 技术是,技术的实际发展和使用带给人们的并非一定是正面的价值,这一点即使在中国这样一个科学主义盛行的国度里,也被学术界普遍接受了。但是,人们认为科学作为知识,仅仅是观念形态的存在,它只有被使用,被转化为现实存在时才能产生直接的后果和作用,才能谈得上是否有负面影响。目前流行的观点认为,科学研究有纯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区分。纯科学是价值中立的,不应设置禁区,因有禁区就意味着科学的终结。应用研究才引出好坏问题,负面效应是技术造成的,而不是科学造成的。因而笼统说“科技是双刃剑”对科学是不公平的。无怪乎直到今天还有人振振有辞地反问:科学哪来负效应? 在科学技术高度一体化的今天,即使我们不去追问将科学技术截然分开是否真的可行,不去追问将科学技术仅仅当

作工具的思路是否流于表面,不去追问科学知识的价值负载,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因为它忽视了科学研究活动本身必然包含了人们对自然的改造活动,虽然在规模上也许远远不及工程技术活动。如果说,作为观念形态的科学知识不能直接产生实际作用的话,那么作为至少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控制和干预以获取知识的科学实验活动本身,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一种技术活动,就在产生着实际的作用。而且,正是这种现实的物质作用才是科学试验的真正价值所在。所以科学试验的现实的、物质性作用是本质性的,不可消除的。因此对技术活动适用的,在原则上也适用于科学活动。 事实上科学实验常常会可能带来负面的作用,例如核试验、微生物学实验、涉及到有毒化学物质的实验、乃至现在争议很大的野外转基因作物种植的实验等等。科学共同体早就从经验中认识到了这种可能的危险,往往也会制定严格的规定以防范危险。例如,著名的阿西洛马国际会议就是一些有良知的科学家们对刚开始兴起的基因工程实验可能的带来的危险事先发出预警信号。 在科学发展的初期,由于科学研究的规模比较小,研究对象是人们所熟知的常见的普通对象,科学研究活动很难对实验室之外的自然和社会产生值得关注的影响,所以人们往往会忽视科学研究活动本身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但是,如今科学发展已经彻底使得这种忽视变成不能原谅的错误了。如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环节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环节 1 活动准备:不仅决定了教师对教育内容的安排、难易程度的把握,更能够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效果。它包括了经验准备和材料准备两个方面的内容。经验准备指的是幼儿已经获得的和本次教学活动内容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经验等。每次活动前让幼儿获得相关的经验准备,能够帮助教师引导幼儿更有效的地进行活动。材料准备指的是活动前教师将活动需要用到的材料准备好。做好材料准备,能够使得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不至于手忙脚乱,同时提高活动的效率。 2.活动过程: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活动过程,主要包括开始部分、展开部分和结束部分。开始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导入部分,教师可以采用生动和有趣的形式进行导入,充分调动起幼儿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进而烘托活跃的探究气氛。常用的导入方法有谜语、儿歌、故事导入,演示现象导入,简短的指令导入,根据已有经验的问题导入和让幼儿直接操作材料导入的方法。 展开部分。展开部分是整个活动最主要的部分,所占时间也是最长的。在这一部分,主要以幼儿进行探究,教师给予帮助为主,要避免教师讲、幼儿听的“教学模式”。应该在提出的启发性问题的基础上,由幼儿充当活动的主导者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进行观察,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支架”支持和回应,帮助幼儿完成探究活动。 结束部分。结束部分既要使这一次活动圆满的结束,又不能就此结束幼儿的探索。活动结束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开放性,在形式上不必拘于常规。 3.活动的延续。活动延续,主要是指在一个活动结束之后,为了帮助孩子更加深入和全面理解活动内容,而延伸出来的活动,有活动到活动、活动到区角、活动到生活等多种形式。活动延续也可以由教师发起。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选题贴近幼儿生活的原则。选题是活动设计的首要步骤,对整个活动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因为,科学本身是抽象而不易懂的,如果在选择科学教育活动主题的时候选择的是幼儿生涩的内容,无疑会让幼儿一头雾水,无法达到活动的目的。 具体操作的原则。主要指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具体的材料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因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因此要为幼儿提供可观察、可操作材料的基础上,充分地调动幼儿多感官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应尽量避免抽象水平的口头式传授知识和概念,而应以让幼儿动手操作具体材料为主。 发展思维的原则。在幼儿园科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以提供材料、提问等方式,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意向,让幼儿养成积极动脑思考和表达的习惯,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幼儿主体和教师主导相结合的原则。和传统的“说教式教学”以及“小学式教学”不同的是,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主要体现在,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材料进行科学探究,教师只提供材料、启发性提问、及时回馈和有效引导的方式提供“支架”。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幼儿去进行探究和摸索,让幼儿在其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师只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 案例引导 提问: 1.本案例中,幼儿运用了哪些感官来观察雨? 2.教师为什么把观察的地点从走廊移向室外?

自然科学概论网络本科

1798年,伦福德(B.T.Runford 1753-1814)以摩擦生热的事实否定热是一种实物。1799年,戴维(H.Davy 1778-1829)以冰块在真空中的摩擦实验表明,热质是不存在的。这些事实冲击了() B.热质说 1819年,奥斯特(H.C.Oersted 1777-1851)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实现了() B.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大气污染主要来自() C.工业废气 两条互补的核苷酸链是() A.3—5、5—3反向平行的 1896年,柏克勒尔发现铀盐使包在黑纸中的底片感光,这说明铀盐发出了一种射线,这种射线是() C.天然放射性 X射线、天然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表明() B.元素是可变的 经验证据与理论的关系是() A.经验证据可以证伪一个理论 在哈维之前,人体中的血液流动被看做是往复式的,这个观点来自() A.盖伦 理论词是指称()的词 C.理论实体 因为宣传哥白尼学说而被教会判处火刑的是() B.布鲁诺 下面的学科哪一门属于应用科学() B.计算机科学 提出科学是生产力的学者是() B.马克思 伽利略关于日心说的主要著作是() A.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被誉为现代实验科学之父的是() C.伽利略 用望远镜发现银河系是由众多恒心组成的,这是() C.伽利略的发现 牛顿精简原则的意思是() B.不用不必要的概念 达尔文的独特贡献在于他提出了() B.自然选择学说 一个物种可获得的生存资源是有限的。这个学说是()提出的 C.马尔萨斯 当相同的两种元素可生成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化合物时,若其中一种元素的重量恒定,则其余一元素在各化合物中之相对重量有简单的倍数关系。这是() B.倍比定律 纽兰兹把元素按照原子量排列,每8个元素一行,发现在化学性质上呈现周期变化。这被叫做()

环境科学概论 2008试卷答案 北师大

北京师范大学2008 ~2009 学年第1学期期末考试试卷(A卷) 课程名称: 环境科学概论 任课教师姓名: 刘静玲 卷面总分: 100 分 考试时长: 100 分钟 考试类别:闭卷 √□ 开卷 □ 其他 □ 院(系): 环境学院 专 业: 环境科学 、环境工程 年级: 07、08级 姓 名: 学 号: 题号 第一题 第二题 第三题 第四题 …… 总分 得分 阅卷教师(签字): 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选,) 1.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1、2 (1)公正补偿原则(2)适度消费原则(3)公平原则(4)可持续发展原则2.农村环境问题的特点1、2 (1)点源与面源污染结合(2)与贫困化相结合(3)有机和无机污染结合3.流域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 1.3 (1)极限性-水环境容量(2)科学性-水环境监测(3)区域性-水环境功能区划 4、科学论文基本要素1。2 (1)科学价值(2)论证清晰性(3)兴趣性(4)规范性 5、环境科学特点与方法论1.4 (1)复杂性(2)交叉性(3)隐蔽性(4)整体性 6、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是指:1.2 (1)为人类提供服务(2)维持地球生命系统(3)保护生物多样性(4)维持 生态平衡 7、测定群落和区域内物种多样性指数是 23 (1)生物多样性指数(2)生物多样性指数(3)生物多样性指数(4)生物 多样性指数

8、复合生态系统具有的特性1.2 (1)复杂性(2)自然与社会性(3)开放性(4)动态性 9、日出后晴天点源大气污染扩散烟型1.4 (1)波浪型(2)平展性(3)爬升型(4)漫烟型 10、排污口污水进入河流后的下游分区2.3 (1)清洁区(2)污染恢复区(3)活性分解区(4)对照区 二、 名词解释(任选3题,每题6分,共18分) 1、生物富集与食物网 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从周围环境(水体、土壤、大气)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有机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食物网:生物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就叫做食物链。自然界中的取食关系非常复杂,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构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就叫做食物网。 2、人地复合系统与生物圈 人地复合系统是由人类社会和地球环境两大系统偶合而成的,远离平衡态的,复杂而有序的开放巨系统,系统内可分为七个子系统(大气、水、冰冻、生物、土壤、岩石、智慧等)和许多次级子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生态文明与地球整体论 生态文明是以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理论为支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总和。 地球整体论认为不仅生命体具有其内在的价值,而且大气、水体、土地、岩石和自然景观等整个自然界都有其固有的价值和权利。 4、人为干扰与生态恢复 人为干扰:是干扰的一种形式,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的现象。包括砍伐、放牧、农田施肥、修建大坝、道路、土地利用结构改变等。由于人为的干扰和破坏,我们已经面临着全球的生态问题,地球这个巨大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了威胁 生态恢复:是根据生态学原理,改变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子及生态过程,调整优化系统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那个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恢复到一定的或者原

环境科学概论第六章学习辅导材料(1)

《环境科学概论》第六章环境污染及防治技术学习辅导材料 一、内容提要 1、环境污染及形成 (1)环境污染 ?是指有害的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发生扩散、迁移、转化,使生 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污染源 ?污染源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的发生源,通常是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 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的总称。 ?按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可把污染源分为天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 ?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自行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 如正在喷发的火山。 ?人为污染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是环境保护研究和控制 的主要对象。 ?污染源按环境污染的主要对象(受体),可分为大气污染源、水体污染源、土 壤污染源以及生物污染源等。 ?按向环境排故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方式,污染源可分为点污染源、线污染源和 面污染源(合称为非点污染源)。 ?按照人类社会活动功能,污染源可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 污染源、生活污染源。 (3)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所引 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是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运动形式之一。 ?污染物迁移的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2、大气污染及防治技术 (1)大气污染效应 ?由于大气污染的作用,可以使某个或多个环境要素发生变化,使生态环境受

到冲击或失去平衡,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这种因大气污染而引起环境变化的现象,称为大气污染效应。 (2)空气主要污染物 ?颗粒物质、硫化物、碳氧化物、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 (3)颗粒物质 ?颗粒物质——是指除气体之外的包含于大气中的物质,包括各种各样的固 体、液体和气溶胶。 ?按粒径的差异,可以分为降尘和飘尘两种。 ?降尘——指粒径大于 10mm,在重力作用下可以降落的颗较状物质。 ?飘尘——指粒径小于 10mm的煤烟、烟气和雾在内的颗粒状物质。 (4)硫化物 ?硫常以二氧化硫和硫化氢的形态进入大气,也有一部分以亚硫酸及硫酸(盐) 微粒形式进入大气。 ?SO2的存在会造成酸雨、光化学烟雾,使大气的能见度大大降低。 两种物质。 (5)碳氧化物——主要有CO和CO 2 (6)氮氧化合物 ?氮氧化合物的种类较多,N2O 、NO、 NO2、 N2O4、 N2O3、 N2O4、N2O5等,主要 是NO和NO ,它们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 2 (7)碳氢化合物 ?碳氢化合物是由烷烃、烯烃和芳烃等复杂多样的物质组成。 ?燃油的机动车亦是主要的碳氢化合物污染源。 ?碳氢化合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 (8)造成大气污染因素 ?城市空气有限的稀释作用 ?污染物协合相互作用——协合相互作用现象:当两种和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 作用并产生比一个它们单独作用之和大得多的作用。涉及到污染物的协和效应的例如:光化学烟雾、细粒、吸烟。 ?广泛效应——大气污染己不仅仅是一种城市现象,现今己形成一个较广泛的 影响,如酸雨。

自然科学概论作业(DOC)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及其哲学论争 摘要:古典物理学在19世纪已经取得了全面的发展,力学、光学、电磁学、热力学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一般物理现象似乎都可以从相应的理论中得到说明,于是人们乐观地认为物理学已经具备了十分完备的原理和方法,足以去理解整个自然界。但是,19世纪后几年至20世纪初,物理学的发展完全打破了这种盲目的乐观。X 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建立,揭开了物理学革命的序幕,同时也使得物理学基本观念发生了根本变革,并对一系列物理学哲学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此时的物理学处在一个充满了怀疑、困惑和争论的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物理学领域中真正出现的“危机”,并不在于物理学本身,而在物理学的哲学层面。 关键词:相对论,量子力学,测不准关系,形而上学,唯心主义,马赫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 1、物理学的三大发现 电子、X射线、放射性现象,预示着现代物理学革命的方向,即向微观领域方向发展。1895年11月,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偶然发现从阴极射线管中还能发出一种看不见的射线,他在不断改换方式方法作了一系列检验性实验之后,证实了他的看法。他的结论是,一些物质在受到阴极射线的冲击时发出另一种射线,它同阴极射线有本质的区别,能或多或少的透过许多物质。伦琴的发现震惊了世界。伦琴在研究X射线时曾观察到X射线照射在涂有荧光物质的屏幕上能使其发光,X射线与荧光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引起了物理学家的兴趣。法国物理学家贝克贝克雷尔发现了铀盐在没有阳光照射的情况下,也就是说没有发出荧光的情况下,却使底片强烈地感光了,针对这个发现,他对铀进行了多次实验,肯定了铀能放出一种穿透力极强的射线,这种射线就是现在人们时常说的X射线。通过居里和玛丽的研究发现,能放出这种射线的不止铀。1881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提出了阴极射线粒子带负电,速度极高并沿直线运行。1895年,法国物理学家佩兰证实了阴极射线粒子

环境化学考研要点分析

2011考研复习重难点知识全攻略(环境化学) 万学海文 近年来,随着各种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环保问题成为21世纪全球的焦点。世界各国均把环保作为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也不例外。国家已经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环保产业也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的引导下,环保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推广的力度不断加大。因此,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将来的热门与重点学科,吸引了众多的考研学生的目光。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不是国家规定的统考专业,因此考生在复习时感觉无从下手,如何才能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们万学海文教研中心经过悉心的研究,发现,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试卷也有规律可循。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各高校自主命题,参考书参差不齐,从研究中我们发现,主要的考试科目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化学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等科目,而主要的高频参考书目有《环境化学》(戴树桂主编)、《水污染控制工程》(高廷耀编著)、《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郝吉明等编著)、《环境工程学(第二版)》(蒋展鹏)、《环境管理学》(叶文虎主编)、《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二版)》(周群英、高廷耀)、《环境微生物学》(王家玲等)、《环境生物学》(孔繁翔主编)、《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环境科学概论》(杨志峰、刘静玲等)等书目。 下面我就将分析一下环境化学的通用核心知识点: 第一章:环境化学;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的类别;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氮氧化物的转化;光化学烟雾;大气污染数学模式 第三章:天然水的分类;天然水的性质和组成;水环境化学;水中营养元素及水体富营养化;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天然水中污染物的存在方式及治理;氧化还原平衡;氧平衡模型;有机毒物的环境行为;膜化学原理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第四章: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土壤酸碱性;土壤吸附性;土壤的污染;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主要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和迁移转化 第五章:耗氧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第六章:有机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第七章:受污染环境的修复 通过真题分析,我们发现历年的题目均针对以上各章节的重要知识点进行不同侧重点、不同深度、不同题型、不同分值的考查,如西南大学2007年的试题分别对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物的类别、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简介、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大气的主要污染物、光化学烟雾、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有机毒物的环境行为、土壤酸碱性、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等知识点进行了名词解释、填空题、名词辨析、中英互译、简答题等题型的考查,因此希望各位考生能够认真学习和掌握。

自然科学概论考试复习总结

自然科学概论考试复习总结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科学与技术概述第二节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一、什么是科学I、科学革命的突破 二、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一、天文学革命 三、技术概述二、医学生理学革命 四、科学与技术的关系II、近代化学革命 五、中国古代文明一、原子分子论 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二、有机物的合成和七、科学技术与教育有机结构理论 三、元素周期律 III、近代物理学革命 V、近代生物学理论的发展 一、经典力学的奠基一、生物学初步建立 二、近代科学的第一二、生物学的飞跃 次大综合 三、能量守恒与转化 定律和热力学 四、电磁学理论的发展 VI、地壳演变论 五、光学理论的发展 IV、数学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思考题 1、什么是科学? 2、什么是技术? 3、科学分为几大门类? 4、按各学科与实践的不同联系,科学分为几大类? 5、为什么说十九世纪是科学世纪? 6、二十世纪初自然科学中两个重要的基本理论支柱是什么? 7、科学和技术有什么区别? 8、科学和技术有什么联系? 9、为什么说科学技术体系是不断发展的? 10、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二节思考题 1、近代科学首先在哪两大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胜利? 2、天文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天体跨越自然界哪三个结构层次? 3、“地心说”、“日心说”说的是什么? 4、简述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5、简述牛顿关于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及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6、简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7、麦克斯韦方程组从理论上预言了什么? 8、十七世纪前的初等数学最有影响的是哪两部著作? 9、为什么说解析几何的产生是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0、简述道尔顿原子论的主要内容。 11、简述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要点。 12、十九世纪自然科学有哪三大发现? 13、简述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内容。

幼儿科学教育概述

第一章幼儿科学教育概述 幼儿期的科学教育不在于教授幼儿高深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而在于在幼儿的心灵播下科学精神的种子。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为日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节科学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 一、科学教育 1、科学教育的含义 科学教育是通过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以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科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2、现代科学教育的特点 现代科学教育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科学教育不仅传授科学知识和方法,而且训练人的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态度,提高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等。 (2)在教育内容上,强调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 (3)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实践性 二、幼儿科学教育 1、幼儿科学教育的含义 幼儿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例如,教师带领孩子采集各种小石块,然后带回幼儿园,让孩子向同学介绍自己采集的石头,互相交流,并进行各种分类、制作活动。 2、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 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习科学的特点也不同,具体特点如下: (1)3~4岁幼儿(小班) 1)类属概念处于混沌姿态。例如,有的幼儿把绿草、绿叶叫做“绿花”;有的幼儿认识柳树后,把其他的树也叫做“柳树”。 2)缺乏有意性,带有模仿性。表现为别人做什么,他也跟着做什么。 3)认识带有明显的拟人化倾向。例如,除了给花草浇水之外,也用自己的饼干来喂这些花草。 4)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比较容易集中在具有鲜艳色彩、会发出悦耳声音、生动的、自己喜欢的事物上。 (2)4~5岁幼儿(中班) 1)好奇好问。例如,“这是什么”“洗衣机玩什么能洗衣服啊”“人类在地球上是益虫还是害虫呢” 2)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表面的和简单的因果关系。例如,“经常浇水,就会开花”“小鸟没有翅膀就不能飞了” 3)开始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功用和情境进行概括分类。例如,在利用图片进行分类时,幼儿把苹果、梨、桃归为一类,认为“能吃,吃起来水多”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含义资料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含 义

第一章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涵义 思考题:你认为:什么是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幼儿园科学教育可以包括哪些内容? 什么是科学? ?幼儿科学教育是对过去幼儿园自然常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张俊)?科学是知识(具有经验性、具有可重复性) ?科学是过程(科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科学过程;科学不仅表现为结论的科学性,更表现为过程的科学性;) ?科学是世界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科学认识是可以改变的、科学知识是持久的、科学不能为所有的问题提供完善的答案) ?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不在于已经认识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 施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涵义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沿革(略) ?国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简介 幼儿园科学教育基本框架 第一章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科学是什么

第二节儿童的科学是什么 第三节儿童怎样学习科学 第二章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 第一节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 第二节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的分析 第三节从教育目标到教育活动 第三章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 第一节选择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 第二节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范围 第四章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 第一节自主探究----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方法第二节幼儿科学教育方法的多元化 第五章集体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第一节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原理 第二节观察认识型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三节实验操作型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四节科学讨论型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五节技术操作型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六章区角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第一节区角学习活动概述

第二节班级科学区角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三节科学发现室的创设与管理 第七章游戏与生活中的科学教育 第一节幼儿科学游戏 第二节生活中的科学教育 第八章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 第一节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整合的理念 第二节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整合的实践策略 第九章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评价 第一节多元评价----幼儿科学教育评价新观念 第二节幼儿科学教育评价内容与方法 科学是什么 ?幼儿科学教育是对过去幼儿园自然常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张俊)?科学是知识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分别被称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主要是指自然科学?具有真理性、具有经验性、具有可重复性 ?达尔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 ?科学知识的可重复性是经验性的延伸 科学是过程 ?科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科学过程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The bas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课程编号: 总学时数:16学时 学分:1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教材:《环境学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王岩,陈宜主编)。 参考书目: 《课程内容简介》: 《环境科学概论》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环境学概论》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 1.课堂教学 要求讲授具有严密的系统性,条理性,应紧密结合现实内容。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给予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 2.自学安排 要求参阅与环境有关的国内外论文杂志及报刊,及时了解世界环境问题新动态,应注意与本专业的环境问题有关的文章并作笔记。 3.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 计划参观淄博市污水处理公司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或参加环保公益活动。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表1 《环境科学概论》授课课时分配表 课程内容课内学时课程内容课内学时 1.绪论 2 8.全球环境问题 2 2.大气环境8 9.人口与环境 2 3.水体环境8 10.能源与环境 2 4.土壤环境 6 11.资源与环境 2 5.固体废物与环境 2 12.持续发展与环境 2 6.环境质量评价 4 7.环境规划 4 合计44

环境课程教学计划安排及大纲

环境课程教学计划安排及大纲

世行贷款21 世纪初高等教育教案改 环境科学专业主要课程教案大纲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科学系 《环境学概论》教案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环境科学概论 总学时数:54 学分:3 开课学期:第二学年第二学期 任课教师:

目的要求:环境科学概论是一门学习环境科学知识的入门课程。该课程的教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激发学生热爱环境保护事业的热情和学习环境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将来从事环境保护工作奠定基础。该门课程的教案要求是让学生认识环境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方法;了解全球环境状况及环境变化规律 ;了解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认识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一般规律;了解污染物控制、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技术方法;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内容概要:环境科学概论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了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V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及其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控制。分析了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人口急剧增加、资源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全球环境问题。简要介绍了环境管理、ISO1400标准体系、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章节内容如下: 第一章 绪论,主要介绍了环境科学的性质;环境、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等基本概念;环境科学的发生和发展。 第二章 大气环境,主要介绍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及污染类型;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及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大气的稳定度与污染物的扩散模式;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与管理。 第三章 水环境,主要内容有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污染途径;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模型一简单河 段水质氧垂曲线;河流的自净作用一耗氧有机物在水体中的降解;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水污染控制及水环境管理。 第四章 土壤环境,主要内容有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土壤的污染与净化;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和降解作用。土壤污染的防治。 第五章 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主要内容有固体废物的种类及其危害;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主要技术方法。 第六章 环境质量评价,主要内容有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基本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环境质量评价的程序;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质量影响评价;环境质量评价报告书的基本内容等。 第七章 环境规划,主要内容有环境规划的意义及作用;环境规划的常用方法;环境规划编制的程序和管理程序等。 第八章全球环境问题,主要介绍气候变暖和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森林的减少、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人口问题、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态等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 第九章 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主要介绍清洁生产的基本思想和内容;ISO14000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过程、基本内涵、实施办法等。 教案方式:以讲授为主,辅以看幻灯片、录象片,于2001年开始多媒体教案。实践性教案内容及安排:

【整理】《自然科学概论》

自然科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 2.天文单位:是长度的单位,历史上约等于地球跟太阳的平均距离。天文常数之一。天文学中测量距离,特别是测量太阳系内天体之间的距离的基本单位,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一个天文单位。一天文单位约等于1.496亿千米。 3.水循环: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例如地面的水分被太阳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蒸气。 4.气候: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长时期天气的一般状态,是长时期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它既反映平均情况,也反映极端情况。 5.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与种群一样,生物群落也有一系列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不是由组成它的各个种群所能包括的,也就是说,只有在群落总体水平上,这些特征才能显示出来。 6.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是由爱因斯坦、洛仑兹和庞加莱等人创立的,应用在惯性参考系下的时空理论。也是对牛顿时空观的拓展和修正。按照狭义相对论而言,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7.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产生环境问题。 8.太阳常数:太阳常数是进入地球大气的太阳辐射在单位面积内的总量,要在地球大气层之外,垂直于入射光的平面上测量。 9.水循环: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例如地面的水分被太阳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蒸气。 10.天气:天气是指某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 11.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12.元素周期表:化学元素周期表根据原子序从小至大排序的化学元素列表。列表大体呈长方形,某些元素周期中留有空格,使特性相近的元素归在同一族中。现代的周期表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创造,用以展现当时已知元素特性的周期性。自此,随着新元素的探索发现和理论模型的发展,周期表的外观曾经过改变及扩张。 二、简答 1.现代自然科学的特点。 答:1.科学理论有新的革命性突破。 (1)科学理论的思想性突破 (2)科学理论的层次性突破 (3)科学理论的解释性突破 (4)科学理论的应用性突破 2.科学形态上形成了大量综合科学 3.科学认识上建立了新的思维方式

幼儿园科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科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科学活动具有科学性、启蒙性、地方性、生活化等特点,然而在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对科学活动内涵的认识有一定的偏差。有些教师认为科学活动就是原来的常识教育,其主要内容是和幼儿生活中熟悉的 自然环境为主,教师使用集体的教学方式,让幼儿记住简单的一些道理,或是稍微增加了幼儿的参与活动和 动手操作。 实际上,科学活动综合了理科的课程(即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史(即古代、现代、当代时期科学的主要表现和发展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和其他原因,在五大领域的教学中,科学多年来一直是幼师生公认的难学,长期未能解决。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幼师学校可将生物、物理、化学等变为必修课,并适当增加有关这些课程的相关实验,让学生有效地应用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 2、指挥“探究”与主动“探究”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进行科学学习,亲自体验、感受并获得有关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过程。然而在实际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与原来的常识活动相比,有些教师在组织科学活动时只是多了一些让孩子自己动手摆弄一

下,亲自看看的环节,然后还是按照原来的程序由教师指导幼儿得出既定的结论,并认为这样的活动就是科 学探究活动。这说明教师对科学活动中的“探究”还存在一些误解,他们认为只要让孩子体验并动手操作了 就是探究,将“探究”等同于动手的学习活动。 而事实上,科学活动过程中的“探究”是让幼儿有动脑 的过程,幼儿能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能够达到手脑并用,让幼儿学会技能和方法,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因此,作为教师要在组织科学活动过程中重视幼儿在 观察中的思考,对结果的猜测和质疑,能够在小组中讨论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知识与方法技能、情感态度 幼儿园教育是启蒙性教育,然而在幼儿园中依然重视 科学知识的掌握,忽略科学方法技能和科学情感态度 方面的培养。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追求“小学化”,只是一味地追求知识成绩,殊不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幼儿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更好地发展智力。 目前,教育部强调了各年龄阶段目标的要求,希望教师们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指南的精髓,有效合 理地指导幼儿科学活动的开展,真正变成“授人以渔”,培养幼儿的兴趣,主动参与活动,这才是我们真正的科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参考书笔记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参考书笔记 课程与教 学论 30 01教学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62俄语 或263日语③740教育学基础综合 01—06方向共招生24人 02课程论同上 03小学教 育 同上 04数学课 程与教学 同上 05脑认知 与教学同上 含:脑与学习科学、脑与语言学习、脑与 数学学习、脑与科学教育等 06科学与 环境教育 同上07学校咨 询同上 07方向招6人,培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领域的专业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考研咨询电话:(010)82885878陈老师:1275181476@https://www.360docs.net/doc/448549923.html, 陆老师:1398338755@https://www.360docs.net/doc/448549923.html,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2013年硕士生招生专业目录

单位代码:10027地址:生地楼362办公室邮政编码:100875联系部门:地理学与遥 感科学学院 电话:58807657联系人:姜秀梅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备注 021地理学与遥 感科学学院62 接收推免生比例或人数:60% 左右 020202区域经 济学 2本专业推免生比例为50%左右01区域经济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63日语③ 303数学三④974西方经济学 040102课程与 教学论5 本专业推免生比例为50%左右, 只招收地学和环境学专业本科 毕业生 01地理教学与教育技术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62俄语或263日语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02环境与可持 续发展教育 同上 03环境与遗产 解说 同上 070501自然地 理学 14本专业推免生比例为60%左右 01地貌与第四纪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3数学三④975自然地理学或979第四纪地质学 02气候与土地生产力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3数学三④975自然地理学 03土壤资源利 用与保护 同上04植物地理与 景观生态 同上05水文与水资同上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

第一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 教学时数:2课时授课时间:(第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程有关内容,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2.理解科学、儿童科学的内涵。 3.掌握儿童如何学习科学。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科学的价值,学前儿童如何学习科学。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如何学习科学,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 第一课时科学与儿童的科学 [思考]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儿童的科学?儿童怎样学习科学的? 一、什么是科学?(头脑风暴:3分钟内用你能想到的词去形容科学) 对于人类来说,科学是什么?说远点,科学是物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学科知识,是科学家们进行的实验研究。说近些,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斗转星移,这些事物和现象无一不和科学联系在一起,无一不是科学探索的对象。总之科学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举例:人们都在传说牛顿和苹果的故事,苹果的下落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可是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而不是飘落在空中? 1.石头从空中下落; 2.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 3.雨滴从屋檐上落下来。 [思考]石头比树叶下落得快吗?是否认为重的物体就会下落得快一些呢? “科学”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实验与探究] 1.将一枚硬币和一张展开的纸片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重的物体下落的快; 2.把一张纸片捏成纸团,将纸团和一张展开的纸片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 3.将一枚硬币和一枚表面贴有纸片的硬币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 那么,科学的含义呢?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会得出不同的看法。在这里我们综合各家论述给科学的内涵作一个解释: 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认识和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还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如何理解这个概念呢? 科学是人类探究周围世界客观规律的活动。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1. 科学是知识 广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哲学和数学。 狭义自然科学。 2. 科学是过程核心在于探究 3. 科学是态度探究精神 二、“儿童的科学”是什么 对于儿童来说,科学是什么?这是个值得我们教师与家长深思的问题,儿童眼中的科学不是什么牛顿定律、三角函数,也不是密密麻麻的科学公式。科学是他们生活中有趣的发现,是他们眼中好奇的现象。我们可以先从具体例子来讨论。 例一: 科学区中,两位小朋友在玩磁铁,他们一会儿吸吸这个,一会儿吸吸那个,玩得很高兴。这时,幼儿A发现旁边有一辆小汽车,就拿着玩起来,然后把它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