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出现,之后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

冯式结构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强化的概念:

计算机的工作过程:一般是由用户使用各种编程语言把所需要完成的任务以程序的形式提交给计算机,然后翻译成计算机能直接执行的机器语言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

计算机系统可以由下面的模型表示:

计算机系统结构(computer architecture):指机器语言级机器(物理机器)的系统结构,它主要研究软件、硬件功能分配,确定软件、硬件界面(机器级界面),即从机器语言程序员或编译程序设计者的角度所看到的机器物理系统的抽象。

计算机组成(computer organization):是指计算机系统的逻辑实现,包括机器内部数据流和控制流的组成以及逻辑设计等,其目标是合理的把各种部件、设备组成计算机,以实现特定的系统结构,同时满足所希望达到的性能价格比。

计算机实现(computer implementation)是指计算机组成的物理实现。

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图加以说明:

计算机系统的分类:Flynn分类、冯氏分类、Handler分类和Kuck分类;

Flynn分类:根据不同指令流—数据流组织方式把计算机系统分成4类。(重点理解)

指令流:机器指令的执行序列;

数据流:由指令流调用的数据序列,包括输入数据和中间结果;

多倍性:在系统性能的瓶颈部件上同时处于同样执行阶段的指令和数据的最大可能个数;

I. 单指令流单数据流SISD——如单处理机

II. 单指令流多数据流SIMD——如相联处理机

III. 多指令流单数据流MISD——如流水线计算机

IV. 多指令流多数据流MIMD——如多处理机

冯氏分类:以最大并行度Pm把计算机系统结构分为4类,其中字宽W表示在一个字中同时处理的二进制位数,位宽B表示在一个位片中能同时处理的字数。

I. 字串位串WSBS(serial)(parallel)

II. 字并位串WPBS

III. 字串位并WSBP

IV. 字并位并WPBP

Handler分类:根据并行度和流水线处理的程度将计算机系统结构分成3个层次

I. 程序控制部件PCU的个数K

II. 算术逻辑部件ALU或处理部件PE的个数D

III. 每个算术逻辑部件包含基本逻辑线路ELC的套数W

Kuck分类:与Flynn分类法类似,根据指令流、执行流和多倍性来分类。

I. 单指令流单执行流SISE——典型的单处理机

II. 单指令流多执行流SIME——带多操作部件的处理机

III. 多指令流单执行流MISE——带指令级多道程序的单处理机

IV.多指令流多执行流MIME——多处理机

计算机不同级别程序员所见的计算机部分,透明性的概念:

透明性:一种实际存在的事物或属性,从某个角度看似乎不存在的现象。

低层机器级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特性对于高级语言的程序员来说是透明的。

最新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计算机地发展历程与趋势 注: 参考相关资料《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Windows7 Office 2010》 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网上相关图片,希望赵老师可以认真批阅, 如有错误地方希望指导更正。

一、计算机地发展历程 我 们现在地社会越来越离不开电脑,各种社会人员,总是 时不时地打开电脑。在我们感受计算机带给我们地方便时候,我们也更要了解计算机地历程,下面就一一地介绍我们地先辈如何通过努力将我们带进一个信息数字化地时代。 1946年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了一台被称为ENIAC地庞然大物,从此便开启了计算机时代地大门。从此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20世纪发展最快地一门学科,尤其是微型计算机地出现和计算机网络地发展,使计算机地应用渗透到社会地各个领域,有力地推动了信息社会地发展。一直以为,人们都以计算机物理器件地变革作为标志,故而把计算机地发展分为四代。

1.第一代(1946—1958年);电子管计算机时代 第一代计算机地内部元件使用地是电子管。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式计算机--埃尼克(ENIAC)在美国 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诞生。 ENIAC犹如一个庞然大物,它 重达30吨,占地170平方米, 内装18000个电子管, 但其运算速度比当时最好地机电 式计算机快1000倍。1949年,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EDSAC在剑桥大学投入运行,NIAC和EDSAC均属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采用磁鼓作存储器。磁鼓是一种高速运转地鼓形圆筒,表面涂有磁性材料,根据每一点

地磁化方向来确定该点地信息。第一代计算机由于采用电子管,因而体积大、耗电多、运算速度较低、故障率较高而且价格极贵。本阶段,计算机软件尚处于初始发展期,符号语言已经出现并被使用,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方面。 2.第二代(1959—1964年):晶体管计算机时代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一、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 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2月,在美国诞生。 ENIAC PC机 耗资100万美圆600美圆 重量30吨10kg 占地150平方米0.25平方米 电子器件1.9万只电子管100块集成电路 运算速度5000次/秒500万次/秒 二、计算机发展历史 1、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 电子管为基本电子器件;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主要应用于国防和科学计算;运算速度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 2、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 晶体管为主要器件;软件上出现了操作系统和算法语言;运算速度每秒几万次至几十万次。 3、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1) 普遍采用集成电路;体积缩小;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至几百万次。 4、第四代计算机(1971~ ) 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器件;运算速度每秒几百万次至上亿次。 三、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

从1953年开始研究,到1958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 在1982年我国研制出了运算速度1亿次的银河I、II型等小型系列机。 计算机的历史 计算机是新技术革命的一支主力,也是推动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活跃因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学科之一。计算机产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为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战略产业。 现代计算机是一种按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通用工具,它的处理对象是信息,处理结果也是信息。利用计算机解决科学计算、工程设计、经营管理、过程控制或人工智能等各种问题的方法,都是按照一定的算法进行的。这种算法是定义精确的一系列规则,它指出怎样以给定的输入信息经过有限的步骤产生所需要的输出信息。 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是计算机使用者针对待解抉的问题,事先编制程序并存入计算机内,然后利用存储程序指挥、控制计算机自动进行各种基本操作,直至获得预期的处理结果。计算机自动工作的基础在于这种存储程序方式,其通用性的基础则在于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共性方法。 计算机的历史 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三个阶段。 早在17世纪,欧洲一批数学家就已开始设计和制造以数字形式进行基本运算的数字计算机。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采用与钟表类似的齿轮传动装置,制成了最早的十进制加法器。1678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制成的计算机,进一步解决了十进制数的乘、除运算。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综述

.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关键词:中国计算机晶体管 . 大型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银河I”巨型计算机 微处理器(CPU)遭重创龙芯 一中国的计算机事业起步与发展 .. 中国电子计算机的科研、生产和应用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1956年,周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把计算机列为发展科学技术的重点之一,并筹建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所 以逻辑电路器件作为标志,到目前为止的电子计算机可以分为四代。每一代计算机,都比前一代更小、更快,技术工艺要求更高,价钱也更便宜。 . 第一代计算机采用电子管。美国研制出第一代计算机用了4年,而中国通过学习苏联的技术,仅用3年就完成了,并生产了50台左右 . . 第二代计算机采用晶体管。美国从第一代计算机进入第二代计算机花了9年时间生产了约200台 . . 第三代计算机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这段发展过程美国用了11年中国用了7年时间我国研制的第三代计算机品种非常多。例如,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单位联合研制的150机于1973

年完成;借鉴美国IBM公司16位小型机技术的DJS-100机也于该年(1973)研制成功,它的硬件为自行设计,软件兼容;1976年11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成功1000万次大型电子计算机“013机” . 第四代计算机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今天的计算机都属于第四代计算机。这个过程美国用了9年研制的ILLIAC-IV中国用了8年。77型机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研制的,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16位微型计算机。另外,参照美国Intel8008机型的国产DJS-050微机,也于该年(1977)由清华大学等单位仿制成功并通过鉴定。 .. 二.中国掌握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 . . 1965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块集成电路在上海诞生,仅比美国晚了5年。在此后的岁月里,尽管国外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但这一领域的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工人阶级,发扬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了中国早期的半导体工业,掌握了从拉单晶、设备制造,再到集成电路制造全过程,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和丰富的知识,相继研制并生产了DTL、TTL、ECL等各种类型的中小规模双极型数字逻辑电路,支持了国内计算机行业。当时具备这种能力的国家除中国外,只有美国、日本和苏联 . . 中国从小规模集成电路经过中规模集成电路,再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仅用了7年时间,这以1972年四川永川半导体研究所。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块PMOS型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标志,而美国用了8年 .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注: 参考相关资料《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Windows7 Office 2010》 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网上相关图片,希望赵老师可以认真批阅, 如有错误地方希望指导更正。

一、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我 们现在的社会越来越离不开电脑,各种社会人员,总是 时不时的打开电脑。在我们感受计算机带给我们的方便时候,我们也更要了解计算机的历程,下面就一一地介绍我们的先辈如何通过努力将我们带进一个信息数字化的时代。 1946年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了一台被称为ENIAC的庞然大物,从此便开启了计算机时代的大门。从此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20世纪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尤其是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计算机的应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有力地推动了信息社会的发展。一直以为,人们都以计算机物理器件的变革作为标志,故而把计算机的发展分为四代。

1.第一代(1946—1958年);电子管计算机时代 第一代计算机的内部元件使用的是电子管。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式计算机--埃尼克(ENIAC)在美国 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诞生。 ENIAC犹如一个庞然大物,它 重达30吨,占地170平方米, 内装18000个电子管, 但其运算速度比当时最好的机电 式计算机快1000倍。1949年,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EDSAC在剑桥大学投入运行,NIAC和EDSAC均属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采用磁鼓作存储器。磁鼓是一种高速运转的鼓形圆筒,表面涂有磁性材料,根据每一点

的磁化方向来确定该点的信息。第一代计算机由于采用电子管,因而体积大、耗电多、运算速度较低、故障率较高而且价格极贵。本阶段,计算机软件尚处于初始发展期,符号语言已经出现并被使用,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方面。 2.第二代(1959—1964年):晶体管计算机时代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与未来展望

电子信息工程1班201207020122 杨若雯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与未来展望 杨若雯 电子信息工程1班 201207020122 摘要: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电脑,已历经了50多个春华秋实。50余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电脑却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回顾电脑发展的历史,并依此上溯它的起源,真令人惊叹沧海桑田的巨变;历数电脑史上的英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发明故事,将给后人留下了长久的思索和启迪。 关键词:机械、电子、晶体管、集成电路计算机、第五代计算机 引言:计算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用手指计算、石头计算或绳结计算,当文化越来越复杂、社会越来越进步,计算工具也在相应变化,现代计算机的出现就源于这种需求。而计算机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如果说,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那么计算机的发明则导致了信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名叫ENIAC。60余年来,计算机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之迅猛是当初发明者所始料未及的,如今,“计算”已经无所不在,计算机及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入生产、生活各个方面。而再从头回顾,我们会惊喜而又毫无意外地发现,其实这一切,都是人类文明史的必然产物,是长期的客观需求和技术准备的结果,那些令人惊艳的天才们与无数的专家们用毕生的精力创造了今天的一切——那么庞大迅捷的联系网与媒介,而我们这些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所要做的,就是在计算机的未来历史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计算机的史前时代 计算机的史前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我们祖先用手指或者石头绳结帮助计数的远古时代。数学的萌芽让公元前四五千年的苏美尔人开始了“数字化生存”的初次尝试,他们在发明楔形文字的同时,也在泥板上刻下了人类最早的数字符号。 随后,计算工具开始了快速的演变。中国古代的筹算发展成了算盘,这是人类经过加工制造出来的第一种计算工具,是我国古代发明创造的重要成就之一。而西方自17世纪初起,也开始出现了计算尺,至1957年,卡西欧公司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商用小型电子计算器。 机械式计算机 在电子计算机出现之前,从17世纪至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计算机”的研究,这些计算机虽然构造简单、性能不够好,但其工作原理与现代计算机极为相似,为现代计算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世界上第一台机械计算机的荣誉应归功于德国图宾根大学的教授威廉·契克卡德,他的发明早于1642年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思想家布莱斯·帕斯卡的加法机。1674年,德国伟大的数学家、因独立发明微积分而与牛顿齐名的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发明了乘法机。1805年,法国一位机械大师约瑟夫·杰卡德完成了法国纺织机械师贝斯莱·布乔关于“穿孔纸带”的构想,设计制造了“自动提花编织机”,这意味着程序控制思想的萌芽。1822年,被誉为“现代计算机的奠基人”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查尔斯·巴贝奇从杰卡德的“自动提花编织机”上获得灵感,制成了差分机,并提出了“分析机”的构想,为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1873年,美国人弗兰克·鲍德温制造出手摇式计算机,这在电子计算器发明之前是办公室和家庭主要的计算装置。 从机械到电子的进程 机械式计算机采用的都是机械零件,利用机械转动原理工作,而在社会的发展中,电气控制技术逐渐取代了纯机械装置,这代表了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也标志着由机械计算机时代向电子计算机时代迈进。 1888年,美国统计专家赫尔曼·霍列瑞斯博士首次使用了穿孔卡技术的数据处理机器,

计算机发展史论文

计算机发展史论文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计算机的发展史 ——论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院系: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 哈尔滨工业大学 计算机的发展史 ——论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摘要: 在过去的三百年中,每一个世纪都有一种技术占据主要的地位。18世纪伴随着工业革命而来的是伟大的机械时代;19世纪是蒸汽机时代;20世纪的关键技术是信息的获取、存储、传送、处理和利用;而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则进入了一个网络时代,使我们周围的信息更在高速的传递着。

计算机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始迈进一个崭新的信息社会,新的信息产业正以强劲的势头迅速崛起。随着计算机功能的扩展和性能的提高,计算机包含的功能部件也日益增多,其间的互连结构日趋复杂。以通信子系统为中心的组织方式,使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形成了计算机网络、分布计算机系统等重要的计算机研究与应用领域。为了提高信息社会的生产力,提供一种全社会的、经济的、快速的存取信息的手段是十分必要的,因而,计算机网络这种手段也应运而生,并且在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它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发展趋势更是可观。只有更好的学习与了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等重要的计算机研究与应用领域的发展史,才能更深入的了解计算机并且发展计算机技术。因此我就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史写成了这篇论文。 一、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一)计算机简介计算机(puter)俗称电脑,是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可分为超级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网

计算机及其发展史概述

计算机及其发展史概述 人类所使用的计算工具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计算工具相继出现了如算盘、计算尺、手摇机械计算机、电动机械计算机等。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在美国诞生。这台计算机共用了18000多个电于管组成,占地170m2,总重量为30t,耗电140kw,运算速度达到每秒能进行5000次加法、300次乘法。从计算机的发展趁势看,大约2010年前美国就可以研制出千万亿次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在短短的50多年里经过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IC)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四个阶段的发展,使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价格越来越低,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正朝智能化(第五代)计算机方向发展。 从历史上看,计算工具的演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同阶段,例如从"结绳记事"中的绳结到算筹、算盘计算尺、机械计算机等。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各自的历史作用,同时也启发了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和设计思路。 1889年,美国科学家赫尔曼·何乐礼研制出以电力为基础的电动制表机,用以储存计算资料。 1930年,美国科学家范内瓦·布什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拟电子计算机。 1946年6月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诺依曼教授发表了"电子计算机装置逻辑结构初探"的论文。并设计出了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EDVAC(埃德瓦克),即离散变量自动电子计算机(The 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这种结构的计算机为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奠定了基础,成为"冯诺依曼体系结构",主要特点是: (1)采用二进制0和1直接模拟开关电路通、断两种状态,用于表示数据或计算机指令。(2)把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内部,且能自动执行指令。 (3)计算机硬件由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部分组成 第1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8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的是磁带。软件方面采用的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 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代: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年) 硬件方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第3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0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计算机软件发展历史(简史)

计算机软件发展历史(简史) 来源:互联网 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很快。50年前,计算机只能被高素质的专家使用,今天,计算机的使用非常普遍,甚至没有上学的小孩都可以灵活操作;40年前,文件不能方便地在两台计算机之间进行交换,甚至在同一台计算机的两个不同的应用程序之间进行交换也很困难,今天,网络在两个平台和应用程序之间提供了无损的文件传输;30年前,多个应用程序不能方便地共享相同的数据,今天,数据库技术使得多个用户、多个应用程序可以互相覆盖地共享数据。了解计算机软件的进化过程,对理解计算机软件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第一代软件(1946-1953) 第一代软件是用机器语言编写的,机器语言是内置在计算机电路中的指令,由0和1组成。例如计算2+6在某种计算机上的机器语言指令如下:10110000 00000110 00000100 00000010 10100010 01010000 第一条指令表示将“6”送到寄存器AL中,第二条指令表示将“2”与寄存器AL 中的内容相加,结果仍在寄存器AL中,第三条指令表示将AL中的内容送到地址为5的单元中。 不同的计算机使用不同的机器语言,程序员必须记住每条及其语言指令的二进制数字组合,因此,只有少数专业人员能够为计算机编写程序,这就大大限制了计算机的推广和使用。用机器语言进行程序设计不仅枯燥费时,而且容易出错。想一想如何在一页全是0和1的纸上找一个打错的字符! 在这个时代的末期出现了汇编语言,它使用助记符(一种辅助记忆方法,采用字母的缩写来表示指令)表示每条机器语言指令,例如ADD表示加,SUB表示减,MOV表示移动数据。相对于机器语言,用汇编语言编写程序就容易多了。例如计算2+6的汇编语言指令如下: MOV AL,6 ADD AL,2 MOV #5,AL 由于程序最终在计算机上执行时采用的都是机器语言,所以需要用一种称为汇编器的翻译程序,把用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翻译成机器代码。编写汇编器的程序员简化了他人的程序设计,是最初的系统程序员。

计算机的由来与发展

电子计算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五十年来,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的生产方与生活方式,人类已经进入电脑为基础的信息时代,回顾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展望信息时代的美好未来,我们对高科技的发展规律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在冯洛伊曼电脑诞生之前,人类为探索用机器实现自动计算机,甚至模拟部分人脑的功能已经进行几百年甚至两千年的努力。 古希腊的柏拉图(公元前427-347)时代开始,人类已经开始研究思维的模拟实现; 维也特(1540-1630)提出运用符号进行计算; 课卜勒1623年发明了8位计算器; 莱布尼兹(1646) 近几年兴起的神经网络电脑以样本学习改变互联权重与结构,可能是对wilks领导下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EDSAC,这台计算机包括1024字 贮存(录延迟线)和4600字外存 1819,英国科学家,发明家巴贝奇设计“差分机”,并与1822年制造出可动模型。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世纪了分析机,分析及包括存储和碾磨,就非常类似于今天的 计算机中采用内存和处理器。他研制的差分机和分析机为现代计算机设计思想的 发展奠定基础。 图灵:1936年,提出著名的“图灵机”设想1950年提出一种用于判定机器是否具有只能的验证方法,即图灵实验,“图灵机”与“冯。伊诺曼机”齐名,被永远载 入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中。 物计算机又称仿生计 算机,是以生物芯片取代在 半导体硅片上集成数以万计的晶体管制成的计算机。主要原材料是生物工程技术产生的蛋白质分子,并以此作为生物芯片。生物计算机芯片本身还具有并行处理的功能,其运算速度要比当今最新一代计算机快10万倍,能量消耗仅相当于普通计算机的十亿分之一,存储信息的空间仅占百亿分之一。1983年美国公布了研制生物计算机的设想之后,立即激起了发达国家的研制热潮。当前,美国,日本,德国和俄罗斯的科学家正在积极开发研究。从1984年开始,日本每年用于研究生物与计算机的科研投资为86亿日元。目前生物芯片仍处于研制阶段,但在生物元件,特别是生物传感器的研制方面已取得不少实际成果。这将会促使计算机,电子工程和生物工程这三个学科的专家通力合作,加快研究开发生物芯片。生物计算机一旦研制成功,可能会在计算机领域内引起一场时代的革命。 生

计算机发展史简介

一、计算机发展史简介 人类所使用的计算工具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计算工具相继出现了如算盘、计算尺、手摇机械计算机、电动机械计算机等。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在美国诞生。这台计算机共用了18000多个电于管组成,占地170m2,总重量为30t,耗电140kw,运算速度达到每秒能进行5000次加法、300次乘法。从计算机的发展趁势看,大约2010年前美国就可以研制出千万亿次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在短短的50多年里经过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IC)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四个阶段的发展,使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价格越来越低,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正朝智能化(第五代)计算机方向发展。1.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第一代电于计算机是从1946年至1958年。它们体积较大,运算速度较低,存储容量不大,而且价格昂贵。使用也不方便,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所编制的程序的复杂程度难以表述。这一代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只在重要部门或科学研究部门使用。 2.第二代电子计算机 第二代计算机是从1958年到1965年,它们全部采用晶体管作为电子器件,其运算速度比第一代计算机的速度提高了近百倍,体积为原来的几十分之一。在软件方面开始使用计算机算法语言。这一代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数据处理和事务处理及工业控制。 3.第三代电子计算机 第三代计算机是从1965年到1970年。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以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为电子器件,并且出现操作系统,使计算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们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文字处理、企业管理、自动控制等领域,出现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信息管理系统,可用于生产管理、交通管理、情报检索等领域。 4.第四代电子计算机 第四代计算机是指从1970年以后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为主要电子器件制成的计算机。例如80386微处理器,在面积约为10mm X l0mm的单个芯片上,可以集成大约32万个晶体管。 第四代计算机的另一个重要分支是以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1~1973年,微处理器有4004、4040、8008。1971年Intel公司研制出MCS4微型计算机(CPU为4040,四位机)。后来又推出以8008为核心的MCS-8型。 第二阶段是1973~1977年,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和改进阶段。微处理器有8080、8085、M6800、Z80。初期产品有Intel公司的MCS一80型(CPU为8080,八位机)。后期有TRS-80型(CPU为Z80)和APPLE-II型(CPU为6502),在八十年代初期曾一度风靡世界。 第三阶段是1978~1983年,十六位微型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微处理器有8086、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完美WORD格式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注: 参考相关资料《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Win dows7 Office 2010》 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网上相关图片,希望赵老师可以认真批阅, 如有错误地方希望指导更正。

完美WORD 格式 一、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们现在的社会越来越离不开电脑,各种社会人员,总是我时不时的打开电脑。在我们感受计算机带给我们的方便时候,我们也更要了解计算机的历程,下面就一一地介绍我们的先辈如何通过努力将我们带进一个信息数字化的时代。 ENIAC 的庞然大1946 年2 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了一台被称为 物,从此便开启了计算机时代的大门。从此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20 世纪发展最 快的一门学科,尤其是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计算机的应用 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有力地推动了信息社会的发展。一直以为,人们都以计算机物理器件的变革作为标志,故而把计算机的发展分为四代。

1.第一代(1946 —1958年);电子管计算机时代 第一代计算机的内部元件使用的是电子管。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式计算机--埃尼克(ENIAC )在美国宾 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诞生。 ENIAC犹如一个庞然大物,它重 达30吨,占地170平方米, 内装18000个电子管, 但其运算速度比当时最好的机电式 计算机快1000倍。1949年,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EDSAC在剑桥大学投 入运行,NIAC和EDSAC均属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采用磁鼓

作存储器。磁鼓是一种高速运转的鼓形圆筒,表面涂有磁性材料,根据每一点的磁化方向来确定该点的信息。第一代计算机由于米用电子管,因而体积大、耗电多、运算速度较低、故障率较高而且价格极贵。本阶段,计算机软件尚处于初始发展期,符号语言已经出现并被使用,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方面。

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

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从1953年开始研究,到1958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在1982年我国研制出了运算速度1亿次的银河I、II型等小型系列机。计算机的历史计算机是 新技术革命的一支主力,也是推动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活跃因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最为长远的新兴学科之一。计算机产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 成为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战略产业。现代计算机是一种按程序自动实行信息处理的通用工具,它的处理对象是信息,处理结果也是信息。利用计算机解决科学计算、工程设计、经营 管理、过程控制或人工智能等各种问题的方法,都是按照一定的算法实行的。这种算法是定义精确的一系列规则,它指出怎样以给定的输入信息经过有限的步骤产生所需要的输出信 息。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是计算机使用者针对待解抉的问题,事先编制程序并存入计 算机内,然后利用存储程序指挥、控制计算机自动实行各种基本操作,直至获得预期的处理结果。计算机自动工作的基础在于这种存储程序方式,其通用性的基础则在于利用计算机实 行信息处理的共性方法。计算机的历史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现代计算机问世之 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三个阶段。早在17世纪,欧洲一批数学家就已开始设计和制造以数字形式实行基本运算的数字计算机。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采用与钟表类似的齿轮传动装置,制成了最早的十进制加法器。1678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制成的计算机,进一步解决了十进制数的乘、除运算。英国数学家巴贝奇在1822年制作差分机模型时提出一个设想,每次完成一次算术运算将发展为自动完成某个特定的完整运算过程。1884年,巴贝奇设计了一种程序控制的通用分析机。这台分析机虽然已经描绘出相关程序控制方式计算机的雏型,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而未能实现。巴贝奇的设想提出以后的一百多年期间,电磁学、电工学、电子学持续取得重大进展,在元件、器件方面接连发明了真空二极管和真空三极管;在系统技术方面,相继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视和雷达……。所有这些成就为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准备了技术和物质条件。与此同时,数学、物理也相对应地蓬勃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 物理学的各个领域经历着定量化的阶段,描述各种物理过程的数学方程,其中有的用经典的分析方法已根难解决。于是,数值分析受到了重视,研究出各种数值积分,数值微分,以及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把计算过程归结为巨量的基本运算,从而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数值算法 基础。社会上对先进计算工具多方面迫切的需要,是促使现代计算机诞生的根本动力。20世纪以后,各个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的计算困难堆积如山,已经防碍了学科的继续发展。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在过去的三百年中,每一个世纪都有一种技术占据主要的地位。18世纪伴随着工业革命而来的是伟大的机械时代;19世纪是蒸汽机时代;20世纪的关键技术是信息的获取、存储、传送、处理和利用;而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则进入了一个网络时代,使我们周围的信息更在高速的传递着。 计算机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始迈进一个崭新的信息社会,新的信息产业正以强劲的势头迅速崛起。为了提高信息社会的生产力,提供一种全社会的、经济的、快速的存取信息的手段是十分必要的,因而,计算机网络这种手段也应运而生,并且在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它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发展趋势更是可观。 一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何为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它最简单的定义是:以实现远程通信为目的,一些互连的、独立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互连”是指各计算机之间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信道彼此交换信息。“独立自治”则强调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主从关系)1970年,美国信息学会联合会的定义:以相互共享资源(硬件、软件和数据)方式而连接起来,且各自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之集合。此定义有三个含义:一是网络通信的目的是共享资源;二是网络中的计算机是分散、且具有独立功能的;三是有一个全网性的网络操作系统。 随着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标准化,计算机网络又被定义为:计算机网络具有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即①能向用户提供服务的若干主机;②由一些专用的通信处理机(即通信子网中的结点交换机)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通信链路所组成的一个或数个通信子网;③为主机与主机、主机与通信子网,或者通信子网中各个结点之间通信而建立的一系列协议。 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 2.1 计算机网络在全球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网络已经历了由单一网络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1997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全球计算机技术博览会上,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先生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在演说中强调,“网络才是计算机”的精辟论点充分体现出信息社会中计算

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历程 和发展趋势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计算机语言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其根本的推动力就是抽象机制更高的要求,以及对程序设计思想的更好的支持。具体的说,就是把机器能够理解的语言提升到也能够很好的模仿人类思考问题的形式。计算机语言的演化从最开始的到汇编语言到各种结构化,最后到支持技术的。 1、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历史: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当计算机刚刚问世的时候,程序员必须手动控制计算机。当时的计算机十分昂贵,唯一想到利用来解决问题的人是德国工程师楚泽(konrad zuse)。几十年后,计算机的价格大幅度下跌,而也越来越复杂。也就是说,开发时间已经远比运行时间来得宝贵。于是,新的集成、可视的越来越流行。它们减少了所付出的时间、金钱(以及脑细胞)。只要轻敲几个键,一整段代码就可以使用了。这也得益于可以重用的程序代码库。随着c,pascal,fortran,等结构化的诞生,使程序员可以离开机器层次,在更抽象的层次上表达意图。由此诞生的三种重要控制结构,以及一些基本都能够很好的开始让程序员以接近问题本质的方式去思考和描述问题。随着程序规模的不断扩大,在60年代末期出现了软件危机,在当时的程序设计模型中都无法克服错误随着代码的扩大而级数般的扩大,以至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种新的思考程序设计方式和程序设计模型-----,由此也诞生了一批支持此技术的,比如eiffel, c++,java,这些语言都以新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即问题就是由各种不同属性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消息传递构成。由此必须支持新的程序设计技术,例如:数据隐藏,数据抽象,用户定义类型,继承,等等。 2、计算机语言的发展现状:目前通用的有两种形式:汇编语言和。

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

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 四川省宣汉中学杨桂林 教学时间:授课班级: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脑的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特别是我国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2、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电脑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教学难点: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教学方法:教授、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电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普及和迅速发展对人类传统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社会经济结构及教育模式产生了及其深刻的影响。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素质中必须具备的组成部分,它与阅读、写作等基本技术一起,已经成为衡量一个文化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 电脑,也称为电子计算机或计算机。自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科学计算、工程设计、数据处理等方面。 二、讲授新课:

电脑的发展历史: 1、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它的名字叫ENIAC(埃尼阿克)。它用了18000多个电子管,1500多个继电器,每小时消耗电150度,每秒运算5000多次,占地167平方米,重量达30多吨。并且主要缺点是计算机不能自动、连续地读取、执行程序。 2、电脑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从20世纪40年代诞生至今,已有50多年了。随着数字科技的革新,计算机差不多每10年就更新换代一次。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是第一代计算机的发展时期。第一代计算机的主要特征是采用电子管作逻辑元件,因而又称为电子管计算机。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式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其中在1945年,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提出,采用存储程序的思想来设计计算机,是计算机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里程碑。1949年,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EDSAC在剑桥大学投入运行,ENIAC 和EDSAC均属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第一代计算机由于采用电子管,因而体积大、耗电多、运算速度较低、故障率较高而且价格极贵。本阶段,计算机软件尚处于初始发展期,符号语言已经出现并被使用,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方面。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1947年,科学家发明的晶体管,比电子管功耗少、体积小、质量轻、

中国计算机发展简史

目录 中国计算机发展简史 (2) 一.研制水平 (2) 1.简介 (2) 2.中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 (2) 3.由红旗到119机 (4) 4.集成电路计算机150 (4) 二.产业、市场和使用 (6) 1.简介 (6) 2.人才培养和市场 (6) 3.“中国芯”的崛起与不足 (7)

中国计算机发展简史 一.研制水平 1.简介 自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以来,与计算机最邻近领域的数学和物理界的共和国泰斗:世界数学大师华罗庚教授和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钱三强教授,就十分关注这一新技术如何在国内发展。从1951年起,他们先后聚集国内外相近领域人才加入到计算机事业的行列中(放在当时他们领导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和物理所),尤其是从国外回来的教授、工程师和博士,其中包括国际电路网络权威闵乃大教授、在美国公司有多年实践经验的范新弼博士、在丹麦公司有多年实践经验的吴几康工程师以及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夏培肃博士和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蒋士騛博士,并且积极推动将发展计算机列入12年发展规划。 2.中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 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计算技术发展道路”国际会议。这次参会为我国制定12

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随后在制定的12年规划中确定中国要研制计算机,并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四个研究所。当时的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由中国科学院、总参三部、国防五院(七机部)、二机部十局(四机部)四个单位联合成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相应成立了计算数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为了迅速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这三个方面联合举办了第一届计算机和第一届计算数学训练班。计算数学训练班的学生有幸听到了刚刚归国的国际控制论权威钱学森教授以及在美国有3~4年编程经验的董铁宝教授(他当时是国内唯一真正直接接触过计算机多年的学者)的讲课.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由七机部张梓昌高级工程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定点32二进制位,每秒2500次)在1958年交付使用。随后,由总参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104机(浮点40二进制位,每秒1万次)在1959年也交付使用。国际历史说明,发展计算机首先是为国防服务,中国也不例外。在前苏联专家帮助中国发展民用计算机的同时,1958年,北京大学教授张世龙领导的包括当时还是学生的王选在内的北大师生与空军合作,自行设计研制了数字电子计算机“北京一号”,并交付空军使用。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还亲自到北京大学北阁“北京一号”机房参观了该台机器。在完成“北京一号”之后,张世龙带领包括王选和许卓群在内的北大师生,立即投入到北大自行设计“红旗”的研制工作中。当时设定的目标比前苏联专家帮助研制的104机还高。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特点及分类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特点及分类1.计算机的发展 1946年2月,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用于计算弹道轨迹,它占地面积约170平方米,质量约30吨。1958年,晶体管计算机诞生了,它属于第二代电子计算机,只有几个大一点的柜子就可能将它容下,运算速度 也大大提升了,1965年,第二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出现了。1971年,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成的”克雷一号”,属于计算机的第 四代,一直以来,计算机不断向着小型化、微型化、低功耗、智能化、系统化 的方向跟新换代。到了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可以进行 思维、学习、记忆、网络通信等。 大型计算机的设计和制造能力以及安装台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个国家的 综合国力,它解决军事、科研、气象、航天、银行、电信等高强度计算或存储 问题的强有力工具。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型计算机常用于大型事务的处理 系统,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服务器一般采用大型计算机,在电子商务系统中也 需要大型机作为电子商务服务器提供高性能、提供I/O处理能力。2009年,我 国第一台国产每秒千万亿次的天河一号计算机问世,它使中国成为继承美国之 后世界第二个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2.计算机的特点 ●能在程序控制下自动地运转程序。 ●运转速度快。 ●运算精度高。 ●具有运算和逻辑判断能力。 ●储存容量大,记忆能力强。 ●可靠性高。 3.计算机的分类 计算机种类繁多,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分类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是 针对某一个特征。 ●按照处理数据形态可以分为数字计算机,模拟计算机和混合计算机3类。 ●按照使用范围可分为通用计算机和专业计算机。 ●按照其性能可以分为超级计算机、大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 工作站和服务器。

计算机的发展史

计算机的发展史 第一台 众所周知的第一台计算机是美国军方定制,专门为了计算弹道和射击特性表面而研制的,承担开发任务的“莫尔小组”由四位科学家和工程师埃克特、莫克利、戈尔斯坦、博克斯组成。1946年这台计算机主要元器件采用的是电子管。该机使用了1500 ENIAC 个继电器,18800个电子管,占地170m2,重量重达30多吨,耗电150KW,造价48万美元。开机时让周围居民暂时停电。这台计算机每秒能完成5000次加法运算,400次乘法运算,比当时最快的计算工具快300倍,是继电器计算机的1000倍、手工计算的20万倍。 用今天的标准看,它是那样的“笨拙”和“低级”,其功能远不如一只掌上可编程计算器,但它使科学家们从复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它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革命时代。 然而,英国在二战期间研制的用于破解密电的电子计算机巨人(Colossus)却要比ENIAC早两年(1943年12 ),巨人计算机是第一部全然电子化的电脑器件,使用了数量庞大的真空管,以纸带作为输入器件,能够执行各种布林逻辑的运算,但仍未具备图灵完全的标准。巨人计算机建造到第9部“马克二号”4,但是其实体器件、设计图样和操作方

法,直到1970年代都还是一个谜。后来温斯顿·丘吉尔亲自下达一项销毁命令,将巨人计算机全都拆解成巴掌大小的废铁,巨人计算机才因此在许多计算机历史里都未留下一纸纪录。英国布莱切利园目前展有巨人计算机的重建机种。 第一代 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这一阶段计算机的主要特征是采用电子管元件作基本器件,用光屏管或汞延时 电子管计算机 电路作存储器,输入与输出主要采用穿孔卡片或纸带,体积大、耗电量大、速度慢、存储容量小、可靠性差、维护困难且价格昂贵。在软件上,通常使用机器语言或者汇编语言,来编写应用程序。因此这一时代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1] 这时的计算机的基本线路是采用电子管结构,程序从人工手编的机器指令程序,过渡到符号语言,第一代电子计算机是计算工具革命性发展的开始,它所采用的二进位制与程序存贮等基本技术思想,奠定了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基础。以冯·诺依曼为代表。 第二代

计算机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和思想

计算机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和思想

1936年年仅24岁的英国人图灵发表了著名的《论应用于决定问题的可计算数字》一文提出思考实验原理计算机概念。图灵把人在计算时所做的工作分解成简单的动作与人的计算类似机器需要:1存储器用于贮存计算结果2一种语言表示运算和数字3扫描4计算意向即在计算过程中下一步打算做什么5执行下一步计算。具体到一步计算则分成:1改变数字的符号2扫描区改变如往左进位和往右添位等3 改变计算意向等。图灵还采用了二进位制。这样他就把人的工作机械化了。这种理想中的机器被称为图灵机。图灵机是一种抽象计算模型用来精确定义可计算函数。图灵机由一个控制器一条可以无限延伸的带子和一个在带子上左右移动的读写头组成。这个概念如此简单的机器理论上却可以计算任何直观可计算函数。图灵在设计了上述模型后提出凡可计算的函数都可用这样的机器来实现这就是著名的图灵论题。现在图灵论题已被当成公理一样在使用着它不仅是数学的基础之一。半个世纪以来数学家提出的各种各样的计算模型都被证明是和图灵机等价的。1945年图灵到英国国家物理研究所工作并开始设计自动计算机。1950年图灵发表了题为《计算机能思考吗》的论文给人工智能下了一个定义而且论证了人工智能的可能性。1951年他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首次阐明了布尔代数在开关电路上的作用香农是现代信息论的著名创始人。现代信息论的出现对现代通信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果没有信息论现代的电子计算机是无法研制成功的。香农在美国密执安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时修过布尔代数课并在布尔的指导下使用微分分析仪这使他对继电器电路的分析产生兴趣。他认为这些电路的设计可用符号逻辑来实现并意识到分析继电器的有效数学工具正是布尔代数。1938年香农发表了著名的论文《继电器和开关电路的符号分析》首次用布尔代数进行开关电路分析并证明布尔代数的逻辑运算可以通过继电器电路来实现明确地给出了实现加减乘除等运算的电子电路的设计方法。这篇论文成为开关电路理论的开端。香农在贝尔实验室工作中进一步证明可以采用能实现布尔代数运算的继电器或电子元件来制造计算机香农的理论还为计算机具有逻辑功能奠定了基础从而使电子计算机既能用于数值计算又具有各种非数值应用功能使得以后的计算机在几乎任何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939年阿塔纳索夫提出了计算机的三原则1939年10月美国理论物理学家阿塔纳索夫与贝利合作设计并试制成功一台世界上最早的电子数字计算机的样机称为ABC机。在这台样机中电容器能提供足够的电压去激励电子管而电子管又提供充分的电压使电容器重新充电。它有两个存储器能各自存入一个25位的二进制数。阿塔纳索夫把这两个存储器分别称为键盘算盘和计数器算盘。根据他著名的再生存储原理键盘算盘上的数可以被再生电路恢复即使充电漏泄也不会使所存贮的内容丢失。阿塔纳索夫用电子管来构成逻辑电路。现代计算机的逻辑电做在芯片里运算速度要比电子管逻辑电路快得多但功能与阿塔纳索夫的设想是一样的。机电计算机能对两个数进行连续的加减乘除大型计算机则在使用穿孔卡的制表机上进行这些机器都只有进行数字的运算。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就是布什的微分分析仪了它是一种以十进制为基础的机械式模拟计算装置。但是阿塔纳索夫提出了计算机的三条原则与上述计算装置截然不同: 1以二进制的逻辑基础来实现数字运算以保证精度2利用电子技术来实现控制逻辑运算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