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复习

本文由D__曉灰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社会学概论复习纲要
第一讲、导论: 第一讲、导论:社会学入门 §1.1、什么是社会学 、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整体 2、社会关系 3、社会行动 4、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 、 、 、 、 5、社会群体 6、社会问题 7、社会心理 8、剩余领域 9、社会调查 、 、 、 、 、 二、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常识和社会学解释 Eg1:下层阶级的青年比中产阶级的青年更容易犯罪。 :下层阶级的青年比中产阶级的青年更容易犯罪。 Eg2:在中国当代社会 影响人向上流动的因素主要是高学历 我们是一个唯文 影响人向上流动的因素主要是高学历,我们是一个唯文 :在中国当代社会,影响人向上流动的因素主要是高学历 凭社会。 凭社会。 Eg3:农民工是素质比较低的群体。 :农民工是素质比较低的群体。 1、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 2、整体性 社会结构的观点 社会结构的观点 、整体性&社会结 (1)社会学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 ) (2)社会学关注群体甚于个人 ) (3)社会学承认人的行为受社会安排的制约 ) 3、广泛性 4、综合性 5、实证性 、 、 、 6、社会学观察社会时倡导“社会学的想象力” 、社会学观察社会时倡导“社会学的想象力” 7、社会学观察社会时应该保持陌生人的态度 、 三、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抽象划分: 抽象划分: 1、宏观社会学和微观社会学 、 2、静态社会学和动态社会学 、 3、理论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 、 具体划分: 具体划分: 文化社会学,道德社会学 宗教社会学,科学社会学 1、关于意识形式的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道德社会学 宗教社会学 科学社会学 、关于意识形式的社会学:文化社会学 道德社会学,宗教社会学 科学社会学, 知识社会学,政治社会学 法律社会学,音乐社会学 艺术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法律社会学 音乐社会学,艺术社会学 知识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法律社会学 音乐社会学 艺术社会学…… 2、关于某一局部社会现象的社会:经济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 民族社会学 组 人口社会学,民族社会学 、关于某一局部社会现象的社会:经济社会学,人口社会学 民族社会学,组 织社会学,群体社会学 产业社会学,军事社会学 国际关系社会学,城市社 群体社会学,产业社会学 军事社会学,国际关系社会学 织社会学 群体社会学 产业社会学 军事社会学 国际关系社会学 城市社 会学,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 会学 农村社会学…… 家庭社会学,劳动社会学 闲暇社会学…… 3、生活形式方面的社会学 家庭社会学 劳动社会学 闲暇社会学…… 、生活形

式方面的社会学:家庭社会学 劳动社会学,闲暇社会学 4、关于社会问题的社会学:越轨社会学 犯罪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犯罪社会学,老年社会学 、关于社会问题的社会学:越轨社会学,犯罪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5、 关于自然现象与社会关系的社会学 生物社会学 灾害社会学 生态社会 生物社会学,灾害社会学 、 关于自然现象与社会关系的社会学:生物社会学 灾害社会学,生态社会 学…… 6、边缘学科性质的社会学 医学社会学 精神病社会学 心理社会学 历史社会 医学社会学,精神病社会学 心理社会学,历史社会 、边缘学科性质的社会学:医学社会学 精神病社会学,心理社会学 地理社会学…… 学,地理社会学…… (或见教材 P6-7) 地理社会学 ) 四、社会学的功能 描述性、解释性、预测性和规范性功能: (一)描述性、解释性、预测性和规范性功能:为政策和立法提供科学依据 1、描述性功能——是什么 ——是什么 2、解释性功能——为什么这样 ——为什么这样 、描述性功能—— 、解释性功能—— 3、预测性功能——将会怎样 ——将会怎样 4、规范性功能——应该怎样 ——应该怎样 、预测性功能—— 、规范性功能—— 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功能: (二)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功能:直接作用社会 (三)社会批评功能 (四)教育功能
§1.2、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 一、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 1、中心论 2、平列论 3、特殊论 、 、 、 社会学与法学的关系: 二、社会学与法学的关系: A. 共同点: 共同点: (1)两者都属于应用型的社会科学 ) (2)两者都要研究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研究人的社会行为以及如何使人的行 ) 者都要研究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 为遵从社会规范,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 为遵从社会规范,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 (3)两者都试图研究并解决社会问题,最终以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正, )两者都试图研究并解决社会问题,最终以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正, 推动社会进步。 推动社会进步。 B. 区别点: 区别点: (1)社会学研究范围比法学广。 )社会学研究范围比法学广。 (2)两者的研究角度不同。法学对犯罪行为的研究服务于对犯罪后果的定罪和 )两者的研究角度不同。 量刑研究,即如何依法定罪和适当量刑以惩治犯罪行为, 量刑研究,即如何依法定罪和适当量刑以惩治犯罪行为,而社会学偏重于对犯 罪的因果和过程及规律性的研究,也就是如何寻找科学途径来防止犯罪, 罪的因果和过程及规律性的研究,也就是如何寻找科学途径来防止犯罪,预防 再犯,降低犯

罪律等。 再犯,降低犯罪律等。 更注重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3)研究方法不同。相对法学而言,社会学更注重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研究方法不同。相对法学而言,社会学更注重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联系点: C. 联系点: (1)通过法学研究而制定的新法律,既可以调整原有的社会关系,解决原有 )通过法学研究而制定的新法律,既可以调整原有的社会关系, 的社会问题,也有可能引起新的社会关系失调和新的社会问题出现, 的社会问题,也有可能引起新的社会关系失调和新的社会问题出现,从而为社 会学提供新的研究课题。 会学提供新的研究课题。 (2)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法学,有助于法学学科的科学化,也有助于 )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法学,有助于法学学科的科学化, 增强新立法律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增强新立法律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1.3、社会学发展简史 、 一、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社会变迁的需要 二、思想方法的积累 1、实证科学观的形成 、 2、自然科学的发展潮流 、 3、社会经验的研究 、 4、前社会学的理论 、 (1)乔巴蒂斯·维科(1688~1774)的人本主义历史决定论。 乔巴蒂斯· 乔巴蒂斯 维科( ~ )的人本主义历史决定论。 孟德斯鸠( 、约翰 (2)孟德斯鸠(1689~1816) 约翰·未勒(1735~1801)和亚当·弗 孟德斯鸠 ~ ) 约翰·未勒( 、 ~ )和亚当· 格森( 格森(1723~1816)的机械论的社会学说。 ~ )的机械论的社会学说。 (3)百科全书派哲学家伏尔泰、狄德罗和卢梭等人的批判理性主义。 百科全书派哲学家伏尔泰、 百科全书派哲学家伏尔泰 狄德罗和卢梭等人的批判理性主义。 (4)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社会理论。 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社会理论。 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社会理论 二、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 (一)奥古斯特·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奥古斯特· 一 奥古斯特 主要著作: 实证哲学教程》 《实证哲学教程 主要著作: 实证哲学教程》 《 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 1、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2、三阶段法则 (神学的或虚构的;形而上学的或抽 象的;科学的或实 神学的或虚构的; 象的; 、 证的) 证的 观察法、 3、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和比较法 ) 、
(二)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生物学 赫伯特· 二 赫伯特 主要著作: 主要著作: 社会静力学》《人口论 、 进化假设》《社会研究 、 社会学原理》 《社会静力学》《人口论》《进化假设》《社会研究》《社会学原理》 、 人口论》《进化假设 、 社会研究》《社会学原理 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

: 1、社会有机体论 2、社会进化论 、 、 三、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 (三)埃米尔·涂尔干(1858~1917) 埃米尔· 三 埃米尔 涂尔干( ~ ) 主要著作: 主要著作: 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 、 自杀论》 《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 、 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 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 1、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 、 2、以一种社会事实解释另一种社会事实 、 3、个人与社会 4、功能分析 、 、 马克斯· (四)马克斯·韦伯(1864~1920) 四 马克斯 韦伯( ~ ) 主要著作: 主要著作: 经济与社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经济与社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 3、三种统治类型 1、理解社会学 2、社会行动类型 、 、 、 4、科层制 官僚制 官僚制) 5、资本主义精神 、科层制(官僚制 、 社会学的发展/现代社会学的主要流派 四、社会学的发展 现代社会学的主要流派 (一)结构功能主义 1、代表人物:帕森斯、默顿 、代表人物:帕森斯、 2、学说 、 结构论+功能论=系统通过结构来获取要求维持生存并发挥相应的功能 结构论+功能论=系统通过结构来获取要求维持生存并发挥相应的功能 3、缺陷 、 (1)强调社会体系的稳定,整合、均衡和协调,没注意社会中的不和谐,不注 )强调社会体系的稳定,整合、均衡和协调,没注意社会中的不和谐, 重社会变迁的分析 (2)强调结构而没注意社会的局部和个人 ) (二)社会冲突论 1、代表人物:达伦多夫、科塞 、代表人物:达伦多夫、 2、出发点: 、出发点: (1)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 (2)针对结构功能论过分强调社会均衡 ) (三)符号互动论 1、代表人物:库利,米德,布鲁默 、代表人物:库利,米德, 2、出发点: 、出发点: (1)针对结构功能论中只见结构而无个人。 )针对结构功能论中只见结构而无个人。 (2)结构功能主义假设社会是本来就存在的。 )结构功能主义假设社会是本来就存在的。 (三)社会交换论 1、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代表人物:霍曼斯、 2、出发点: 、出发点: 结构功能主义注意社会宏观结构而没注意微观个人 生活于社会中的行动者在同他人的关系中受其得到的酬赏或效用的驱使而彼 此交换资源
五、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1.4、社会学调查的理论和方法 、 一、社会学调查的基本含义 3、方法体系 4、程序 1、特点 2、主要类型 、 、 、 、 二、社会调查的一些基本概念 1、概念和变量 、 (1)概念的操作化 ) (2)变量:因果与相关 )变量: b

、因果与相关 a、自变量与因变量 、 、 2、总体和样本 、 3、信度和效度 、 三、社会调查的基本类型 (一)普遍调查 1、对调查总体进行全面的调查。 、 调查总体进行全面的调查。 2、特点: 、特点: (1)全面性、准确性;误差最小,精确度最高 )全面性、准确性;误差最小, (2)花费人力物力财力多,时间长 )花费人力物力财力多, (3)统计分析时间长,所获得信息也是最基本、最简要的 )统计分析时间长,所获得信息也是最基本、 (二)典型调查 1、根据调查对象的代表性选取一定样本进行调查,并从中推论出总体情况的调 、根据调查对象的代表性选取一定样本进行调查, 查方法。 查方法。 2、特点: 、特点: (1)样本的主观选择 ) (2)样本与总体间差异性可能较大 ) (3)误差可能较大,难以推论整个总体的情况 )误差可能较大, (三)个案调查 个案调查是典型调查的一种,重于个案情况的描述。 个案调查是典型调查的一种,重于个案情况的描述。 (四)抽样调查 1、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 、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 2、随机抽样。 、随机抽样。 a、简单随机抽样。 随机抽样。 b、等距随机抽样 c、 分层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 、 、 定比 异 比 d、多段随机抽样 、 四、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 1、问卷法——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 ——最常用 2、观察法:参与观察 、问卷法——最常用、 、观察法: 3、访问法:结构式和开放式 4、社会试验法 、访问法: 、 五、社会调查资料的分析 小结: 六、小结: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 1、准备阶段 包括选题、建立理论假设、制定研究计划、抽取样本及试验调查等 包括选题、 、准备阶段(包括选题 建立理论假设、制定研究计划、抽取样本及试验调查等) 2、实施阶段 包括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 包括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 、实施阶段(包括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 3、总结阶段 包括统计分析、理论分析、解释研究成果和撰写研究报告 包括统计分析、 、总结阶段(包括统计分析 理论分析、解释研究成果和撰写研究报告)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我们生活在哪里 §1.1、社会概述 、 一、社会的起源
(1)自然状态说 ) (2)社会契约论 ) 二、社会的本质 (1)社会唯实论:孔德、杜尔凯姆等 )社会唯实论:孔德、 (2)社会唯名论:韦伯、美国的吉丁斯、法国的 G·塔尔德等 )社会唯名论:韦伯、美国的吉丁斯、 · (3)马克思主义社会观 ) 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 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本质和基础 社会关系体

系的发展变化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历史性 社会是指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社会是指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并按照一定的行为规 则而发生交互作用关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则而发生交互作用关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2、社会构成要素 、 社会存在的空间——自然环境:皮之不存, ——自然环境 一、社会存在的空间——自然环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 (1)自然环境是人类存在的必要条件。 )自然环境是人类存在的必要条件。 (2)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 ) (3)自然环境还会影响到社会的政治和文化 ) 2、人类社会影响并改变着自然环境 、 社会主体——人口: ——人口 二、社会主体——人口:巧妇难做无米之炊 (一)人口的基本概念 (二)人口社会理论 1、马尔萨斯人口论: 1) 人口论》 (2)理论 《人口论 、马尔萨斯人口论: ) 人口论》 ( 《 ) 2、适度人口论 、 《人口通论 ) (1)艾德温·坎南;阿尔弗雷·索维( 人口通论》 )艾德温·坎南;阿尔弗雷·索维( 人口通论》 《 b、实现动态适度人口 c、政策措施防止失衡 (2)理论 :a、适度人口 ) 、 、 、 3、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社会思想 、 4、马寅初的“新人口”论 、马寅初的“新人口” (三)我国的人口问题 1、人口绝对数量大 2、老龄化 3、性别比率失调 4、劳动适龄人口过多 、 、 、 、 5、受教育程度不够 6、人口分布不均 、 、 社会纽带——文化: ——文化 人类的第二本性, 三、社会纽带——文化:人兽两重天 人类的第二本性,是人类与动物相区别 的主要标志 (一)文化的涵义 1、狭义的文化定义 :非物质文化 、 2、广义的文化定义 :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 3、文化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 、文化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 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它即是人类的创造物, 式,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它即是人类的创造物,也是人类活动的前 提。 或 P52) ( ) (二)文化的特性 (1)习得性 (2)象征性 (3)共享性 (4)多样性 (5)复合性 (6)变迁 ) ) ) ) ) ) 性 (三)文化的层次 深层: 中间层: 外层: 深层:观念文化 中间层:制度文化 外层:物质文化 (五)文化的分类 1、根据文化所包括的内容的性质: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 、根据文化所包括的内容的性质:观念文化、
2、根据各种不同文化在整个文化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主文化、亚文化和 、根据各种不同文化在整

个文化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主文化、 反文化 3、根据文化的判断可能性:评比文化和非评比文化 、根据文化的判断可能性: 第三讲、社会化( :谁塑造了我 第三讲、社会化(socialization) 谁塑造了我? ) 谁塑造了我? : §3.1、社会化的内涵 、 一、社会化的涵义 自然人( 社会人( 自然人(individual) ) 社会人(person) ) 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 程。 1、狭义社会化:未成年人到成年人 2、广义社会化:生命的整个过程 、狭义社会化: 、广义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内容 1、生活技能社会化:人们学习并获得维持生存 、生活技能社会化: 状态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本领 的过程。 的过程。 2、价值观念社会化:人们认知与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过程。 、价值观念社会化:人们认知与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过程。 3、政治社会化: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 、政治社会化: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 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4、行为社会化:按照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身行为的过程。 、行为社会化:按照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身行为的过程。 5、角色社会化 、 按照社会上规定的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按照社会上规定的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于一定社 会期望的品质特征。 会期望的品质特征。 6、自我和人格的形成 、 三、社会化的基本类型和范畴 1、基本(初级)社会化和继续(二级)社会化 、基本(初级)社会化和继续(二级) (1)基本社会化:生理性成熟;社会性成熟 )基本社会化:生理性成熟; (2)继续社会化:中年社会化;老年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中年社会化; 2、理想社会化与再(重新)社会化 、理想社会化与再(重新) (1)理:完全按照社会需要和遵循固定程序 ) 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建立起新的, (2)再: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建立起新的,符合 ) 社会要求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社会要求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a、主动再社会化 b、被动(强制)再社会化 、 、被动(强制) 3、正向社会化和负向社会化 、 §3.2、社会化的条件 、 一、生物遗传因素 二、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文化 、 2、社会化机构 、 (1)家庭:个人社会化起点,第一要素 (2)学校 )家庭:个人社

会化起点, ) (3)同辈(龄)群体 )同辈( (4)工作单位 (5)社区 ) ) (6)大众传媒 ) §3.3、社会化的过程 、 §3.4、讨论:社会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 、讨论: 代沟/代差 代差( 一、代沟 代差(Generation gap) ) 代沟指由于年龄距离而引起的不同年龄群体之间在价值观念, 代沟指由于年龄距离而引起的不同年龄群体之间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 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二、网络时代的虚拟社会化问题
虚拟社会化是相对于现实世界的真实社会化而言,具有多元性、开放性、 虚拟社会化是相对于现实世界的真实社会化而言,具有多元性、开放性、个人 不易控制性和虚拟性等特征。 性、不易控制性和虚拟性等特征。 社会化的社会性和生物性(社会化与人的自由 问题(DVD) 社会化与人的自由)问题 三、社会化的社会性和生物性 社会化与人的自由 问题 四、理想社会化和现实社会化 第四讲、社会角色( :我是谁 第四讲、社会角色(social role) 我是谁? ) 我是谁? : §4.1、社会角色的内涵 、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 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 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和 组织的基础。 组织的基础。 2、R·林顿, 人的研究》 《人的研究 、 ·林顿, 人的研究》 《 §4.2、社会角色的类型 、 角色获得方式: 一、角色获得方式: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心理状态: 二、心理状态: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规范化程度: 三、规范化程度: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追求目标: 四、追求目标: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表现形式:理想角色、 五、表现形式: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和实践角色 扮演时间:永久角色、 六、扮演时间:永久角色、长期角色和临时角色 §4.3、社会角色的扮演及其冲突 、 角色丛( 一、角色丛(集) 指围绕主要社会地位而存在的诸多社会角色的有机集合, ~ 指围绕主要社会地位而存在的诸多社会角色的有机集合,它是社会成员 在社会中以错综复杂的方式与他人相互联系的产物。 在社会中以错综复杂的方式与他人相互联系的产物。 1、多种角色集于一身 2、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 、 、 二、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1、角色期望 2、角色领悟(角色认知) 3、角色实践(角色行为) 、 、角色领悟(角色认知) 、角色实践(角色行为) 4、角 、 色建设 三、角色冲突 1、涵义 、 在社会角色扮演中,在角色

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 ~ 在社会角色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 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1)角色间(外)冲突: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扮演者间的冲突 冲突: )角色间( 2)角色内冲突——角色紧张:角色丛内的冲突;单一角色因社会期望不同 ——角色紧张 )角色内冲突——角色紧张:角色丛内的冲突; 的冲突 2、原因:性别角色社会化问题;个人学习自己所属文化所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 、原因:性别角色社会化问题; 程 第五讲、社会互动:我与谁? 第五讲、社会互动:我与谁? §5.1、社会互动的概念 、 一、社会互动的涵义 二、要素 三、类型 四、功能 §5.2、社会互动的理论 、 互动发生的基础:符号定义—— ——经典符号互动理论 一、互动发生的基础:符号定义——经典符号互动理论 1、人类互动是基于有意义的符号之上的 、 2、人们是依照自己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而采取行动的 、 3、在行动时,必须考虑与他人在同一场合的行动一致 、在行动时, 4、互动的基础:共享定义 、互动的基础: 5、共享符号 、
(1)语言符号 ) (2)非语言符号:a、面部表情 b、手势 c、人际距离 )非语言符号: 、 、 、 互动发生的情景定义:前台与后台—— ——拟剧论 二、互动发生的情景定义:前台与后台——拟剧论 2、前台与后台:日常生活的时空分隔 1、印象管理或自我实现 、 、前台与后台: 3、互动中的有意忽视 4、互动中的标记 、 、 互动中的共同理解: 三、互动中的共同理解:日常生活方法论 1、哈罗德·加芬克尔 2、索引性表达 、哈罗德· 、 四、社会交换论 §5.3、社会互动的基本过程 、 一、社会知觉 二、社会判断 三、社会沟通 §5.4、社会互动的基本行为方式 、 一、顺从型互动 1、暗示 、 (1)暗示的主客体关系: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 )暗示的主客体关系: (2)暗示的刺激传递方式: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 )暗示的刺激传递方式: (3)反暗示 ) 2、模仿 、 暗示与模仿是一种行为过程的两个方面,即从刺激的方面看是暗示, 暗示与模仿是一种行为过程的两个方面,即从刺激的方面看是暗示,而从 反应的方面看则是模仿 (1)自发模仿:本能性模仿和学习性模仿 (2)自觉模仿:适应性模仿和 )自发模仿: )自觉模仿: 选择性模仿 3、从众 、 从众和模仿的区分: 从众和模仿的区分: (1)模仿是一种行动者主动的自愿的行为,而从众并非是行动者主动的自 )模仿是一种行动者主动的自愿的行为, 愿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消极性; 愿

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消极性; (2)模仿是行动者在没有外部压力下的一种行为,而从众则是在行动者受 )模仿是行动者在没有外部压力下的一种行为, 到外部压力的情况下的一种行为; 到外部压力的情况下的一种行为; (3)模仿的对象可以是多数人,也可以是少数人,但从众的对象则一般是 )模仿的对象可以是多数人,也可以是少数人, 多数人 二、合作型互动 个人以及群体之间为达到某种共同的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类型: 、 4、调适 类型:1、协同 2、援助 3、交换 、 、 、 三、冲突型互动 1、竞争 2、争斗 3、战争 4、恐怖主义 、 、 、 、 四、群体行为 (一)集体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集体行为又称为集群、集合、集体行为,指那些具有一定规模的、相 又称为集群、 、概念:集体行为又称为集群 集合、集体行为,指那些具有一定规模的、 对来说是自发的、无组织的群体的思维、 对来说是自发的、无组织的群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 2、特点 、 (2)自发性; (3)狂热性; (4)非常规性; (5) (1)人数多; )自发性; )狂热性; )非常规性; )暂时性 )人数多; ( ( ( ( (二)集群行为的解释
1、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论 2、模仿论 3、感染论 4、紧急规范论 5、匿 、 、 、 、 、 名理论 (三)几种典型的群集行为 2、谣言 3、流行 1、恐慌 、 、 、 第六讲、社会群体: 第六讲、社会群体:我们与他们 §6.1、社会群体概述 、 一、社会群体的涵义 广义: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联接起来 进行共同活动和情感交流, 动或社会关系联接起来, 广义: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联接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情感交流, 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共同体。 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共同体。 狭义: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情感或利益的人群。 狭义: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情感或利益的人群。 综合: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构成,形成明确的成员关系和行为规范, 综合: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构成,形成明确的成员关系和行为规范,具有 一致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目标,并能进行持续互动的社会集合体。 一致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目标,并能进行持续互动的社会集合体。 二、社会群体的特征 2、有较明确的成员关系 3、有持续的互动 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 、 、 4、有一定的行为规范 5、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 6、有一致的目标 、 、 、 社会群体、 三、社会群体、社会集群和社会类属 1、社会群体(social group) 、社会群体( ) 2、社会

集群(social aggregate)临时性或偶尔聚集在一起,且不存在持续稳定 、社会集群( )临时性或偶尔聚集在一起, 互动关系的人群集合体 3、社会类属(social category)具有共同社会特征的人群 、社会类属( ) 4、三者间的转换 、 四、群体的类型 1、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 (1)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又称首属群体,指成员能直接进行互动,并以 )初级群体( )又称首属群体,指成员能直接进行互动, 情感为纽带联系起来, 情感为纽带联系起来,具有强烈群体认同感的社会群体 (2)次级群体(second group)又称次属群体,指成员为达到一定社会目标, )次级群体( )又称次属群体,指成员为达到一定社会目标, 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组织成具有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组织成具有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2、成员对自我与群体关系程度的自我感觉及其对不同群体的态度:内群体和外 、成员对自我与群体关系程度的自我感觉及其对不同群体的态度: 群体 内群体( 内群体(in-groups)指成员具有强烈认同和归属感的群体 ) 外群体(out-groups)泛指群体成员之外的一切他人的社会群体 外群体 泛指群体成员之外的一切他人的社会群体 3、群体成员比较标准、目标、观点来源的选取对象:隶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群体成员比较标准、目标、观点来源的选取对象: 隶属群体指成员身份所属、并以本群体的规范作为自己行为准则的社会群体, 隶属群体指成员身份所属、并以本群体的规范作为自己行为准则的社会群体, 又称所属群体。 又称所属群体。 参照群体是与隶属群体相对应的概念,指为个人提供自我评价的标准, 参照群体是与隶属群体相对应的概念,指为个人提供自我评价的标准,并作为 个人行动指南,进而加以模仿的社会群体 个人行动指南,进而加以模仿的社会群体 4、群体内部的组织正规化程度: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群体内部的组织正规化程度: 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formal group)指根据一定的群体目标和原则建立起来的,有着 )指根据一定的群体目标和原则建立起来的, 明确的规章,成员地位和角色、 明确的规章,成员地位和角色、权利和义务都很清楚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指自发形成的, 指自发形成的, 没有正式组织形式, 无明确规章, 非正式群体 指自发形成的 没有正式组织形式, 无明确规章, 成员的角色、 成员的角色、权利和义务都不确定的群体 5、 、 群体的规模及其成员互动的方式 : 大群体 large groups ) ( 和小群体 small ( groups )

血缘群体、地缘群体和业缘群体 6、群体内部成员关系产生的缘由和性质 :血缘群体、地缘群体和业缘群体 、
7、群体目标及由此决定的成员间作用的性质 :功能型群体、工作项目型群体 功能型群体、 、 和兴趣- 和兴趣-友谊型群体 §6.2、社会群体的结构及功能 、 一、群体规模 1、对参与程度的影响 2、对群体特性的影响 、 、 二、群体关系 1、关系数目测量(kephart 公式) 公式) 、关系数目测量( M= (3n ? 2 n+1 +1) 2
2、群体关系网络图 、 3、群体沟通网络图 、 4、人际关系平衡结构理论(P-O-X 模式理论) 模式理论) 、人际关系平衡结构理论( 三、群体规范 1、群体规范与组织的规章制度 、 2、群体压力 、 指群体借助规范对成员心理产生的一种强制力量,以达到约束成员的行为 到约束成员的行为, 指群体借助规范对成员心理产生的一种强制力量,以达到约束成员的行为, 保持群体一致性的作用 3、从众行为:知觉歪曲 判断歪曲 行为歪曲 、从众行为: 四、群体角色系统 1、角色分类 、 着重任务、 着重任务、着重关系和着重自我 2、领导类型 、 (1)领导的角色行为:工具型领导(任务型领导)和表意型领导(社会情感型 )领导的角色行为:工具型领导(任务型领导)和表意型领导( 领导) 领导) (2)产生机制不同,领导可分为正式领导和非正式领导 )产生机制不同, (3)对成员所采取的控制方式,领导又可分为极权型、民主型和放纵型 )对成员所采取的控制方式,领导又可分为极权型、 (4)领导群体的手段,领导又可分为交易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 )领导群体的手段, 五、群体的功能 1、个体:工具性需要(instrumental needs)和表意性需要(expressive needs) 意性需要( 、个体:工具性需要( )和表意性需要 ) 的功能 2、社会: 、社会: (1)群体是联结个体与社会的中介 ) (2)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 ) §6.3、社会群体的运作 、 一、群体决策 定向阶段 评估阶段 做出决定阶段 目标整合阶段 二、群体维持 1、群体效力(group amount) 效率; 、群体效力( ) 效率;士气 2、群体凝聚力(group cohesiveness) 、群体凝聚力( )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第一, 第一,群体目标 第二, 第二,群体成员的构成 第三, 第三,成员感到自我满足程度
第四, 第四,成员与领导的关系 第五, 第五,群体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第六, 第六,群体的成熟程度 三、群体动力论 1、勒温的动力论 、 B=f(P · E) =( ) 表示个体行为的方向和强度; 表示个体的内部条件; 【B 表示个体行为的方向和强度;P 表示个体的内部条件

;E 表示个体所处的群 体环境】 体环境】 2、霍曼斯的动力论 、 活动、 活动、互动和感知 §6.4、初级群体 、 一、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 1、成员数目教少 、 2、成员间有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 、成员间有直接的、 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出全部的个性 、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 4、成员间交往的情感性 、 5、成员难以相互替代 、 6、群体整合程度高 、 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 二、初级群体的形成条件 1、个体间活动空间接近 、 2、互动持续时间较长 、互动持续时间较长 3、互动关系的非限定性 、 4、互动各方的角色、地位间的社会差异较小。 、互动各方的角色、地位间的社会差异较小。 三、同辈群体 1、同辈群体的概念 、 1、概念补充性说明 、 (1)同辈群体比同龄群体所指的范围要小 ) (2)同辈群体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个人成长的各个时期 ) (3)同辈群体并不一定就是亲密朋友 ) 2、同辈群体的特征 、 (1)具有较强的群体凝聚力 ) (2)群体内部有核心人物,但成员间的关系基本上都是平等的 )群体内部有核心人物, (3)同辈群体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 (4)同辈群体有着自己的亚文化 ) 3、我国当前同伴群体表现出的新特点 、 以外的群体, (1)交往对象基本上都是家庭以外的群体,而且交往的情感因素弱化 )交往对象基本上都是家庭以外的群体 (2)同辈群体内的交往时间比以往相对减少 ) (3)同辈群体内的交往方式趋于多样化 )
第七讲 7.1、性与性别角色 、 一、性别的自然属性
二、性别的社会属性:性别社会化 性别的社会属性: 性别是社会建构的 三、女权主义 VS 性别秩序危机 女权主义(女性的视角) 女权主义(女性的视角) 性别秩序危机(男性的视角) 性别秩序危机(男性的视角) 1、自由女权主义 、 16 世纪的英国和法国 基本主张: 基本主张: (1)男女都是理性的个体,法律和政治权利平等,都可自由选择生活 )男女都是理性的个体,法律和政治权利平等, (2)传统价值观贬低女性,女性只有摆脱传统价值观,走出家庭和私人生活领 )传统价值观贬低女性,女性只有摆脱传统价值观, 域,才能在社会领域获取男女平等 (3)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的不利地位是因男女受教育的不均,女性必须获得与男 )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的不利地位是因男女受教育的不均, 性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4)女性生育和抚养儿童的任务阻碍了她们与男性的公平竞争,应使女性拥有 )女性生育和抚养儿童的任务阻碍了她们与男性的公平竞争, 自由选择生育的权利, 自由选择生育的权利,并

使男性与女性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不足:忽视了社会中对妇女压迫的系统、 不足:忽视了社会中对妇女压迫的系统、制度因素 2、激进女权主义 、 核心观点:男人造成了对妇女的压迫并从中获益。 核心观点:男人造成了对妇女的压迫并从中获益。 性别压迫是社会压迫的核心和基础, 性别压迫是社会压迫的核心和基础,性别压迫的主要根源在于父权制的社会结 构和家庭结构,女性解放的关键在于粉碎父权制 国家是父权制的表现; 放的关键在于粉碎父权制, 构和家庭结构,女性解放的关键在于粉碎父权制,国家是父权制的表现;家庭 是一种社会制度,在家庭这种社会制度当中,女性劳动力受到男性的剥削。 是一种社会制度,在家庭这种社会制度当中,女性劳动力受到男性的剥削。 父权制: 父权制: (1)家庭内的生产关系(2)有报酬的工作(3)父权制国家(4)男性暴力 )家庭内的生产关系( )有报酬的工作( )父权制国家( ) (5)对妇女身体和性的占有(6)父权的文化制度和实践 )对妇女身体和性的占有( ) 3、后现代女权主义 、 (1)一切有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宏大理论体系都过于概括,且都是以男性为 )一切有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宏大理论体系都过于概括, 标准的,完全忽视了女性的存在。对女性的问题而言,这些分析都是无效的, 标准的,完全忽视了女性的存在。对女性的问题而言,这些分析都是无效的, 只有那些赋予女性以价值的多元的、微观的、 只有那些赋予女性以价值的多元的、微观的、边缘的理论才是有效的 (2)权力是由话语构成的,话语即是权力。迄今为止,所有女权主义的文字都 )权力是由话语构成的,话语即是权力。迄今为止, 是在用男性的语言对女性耳语,因此, 是在用男性的语言对女性耳语,因此,要使女性摆脱男性的统治就要发明女性 的话语, 的话语,以女性自己的声音来讲话 (3)由于男性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因而标准化或正常化实际上是要求 )由于男性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统治地位, 女性习惯并服从男性的压迫, 女性习惯并服从男性的压迫,这就使得一个女人去做某事不仅是男人的命令和 压迫的结果,而且也是她自我管制、 压迫的结果,而且也是她自我管制、自动服从标准化或正常化的行为规范的结 果 性别秩序危机 1、制度化危机 、 男性支配女性的合法性减弱 2、性状态危机 、 女性和同性恋使得男性霸权受到挑战 3、利益形成危机 、 社会利益有了与现存性别秩序相矛盾的基础 社会利益有了与现存性别秩序相矛盾的基础 4、意义的危机 、 失业、压力破坏传统

安全的“男性养家糊口”角色;婚姻、 失业、压力破坏传统安全的“男性养家糊口”角色;婚姻、亲缘关系的不 稳定以及消费文化也使得男性经历质疑自我价值和有用性的危机
家庭的结构和类型 按家庭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划分: 按家庭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划分: 3、联合家庭 1、核心家庭 2、主干家庭 、 、 、 6、现实的冲击:变异家庭 、现实的冲击: (1)单身家庭 ) (2)同性恋家庭 ) (3)非婚同居家庭 ) (4)单亲家庭 ) 二、家庭关系类型 1、姻缘关系 、 2、血缘关系 、 3、姻亲关系 、
4、其他家庭 、
家庭的功能 1、 生产功能 2、生育功能 3、性活动功能 4、抚育、抚养、赡养的功 、 、 、 、抚育、抚养、 能 6、消费功能 7、情感娱乐功能 、 5、 教育功能 、 、 第八讲 组织的基本要素: 组织的基本要素: 1、 参与者 2、目标 、 、 3、组织具有一定的社会结构,包括规范结构和行动结构 、组织具有一定的社会结构, (1)规范结构:规范、职位、角色和权威 )规范结构:规范、职位、 (2)行动结构 ) 5、组织环境 4、技术 、 、 二、社会组织的特征 1、组织目标的特定性和明确性 、 2、组织成员的角色化(契约性关系) 、组织成员的角色化(契约性关系) 3、社会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 、 4、稳定的正式规章制度 、 5、权威体系和科层化体系 、 三、组织类型 1、按照功能进行分类 帕森斯 帕森斯) 、按照功能进行分类(帕森斯 经济生产组织 ; 政治目标组织 ; 整合组织 ; 模式维持组织 2、以组织的目标的分类 布劳、斯格特 布劳、 、以组织的目标的分类(布劳 斯格特) 互惠组织 ; 服务组织 ; 营利组织 ; 公益组织 3.以组织对成员的控制分类 依佐尼 依佐尼) 功利组织; .以组织对成员的控制分类(依佐尼 强制组织 ;功利组织;规范组织 4、以组织的结构分类(梅约) 正式组织; 、以组织的结构分类(梅约) 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 5、以组织规模分类(凯普劳) 小型组织; 中型组织;大型组织; 、以组织规模分类(凯普劳) 小型组织; 中型组织;大型组织; 巨型 组织 6、 以组织的活动领域分类 政府组织; 市场组织; 、 政府组织 ; 市场组织 ; 非营利组织 ) (NGO)
7、以组织技术的分类 、以组织技术的分类
长链组织; 媒介组织; 长链组织; 媒介组织; 集约组织
社会组织结构的基本形态:~是指一个组织系统内部各构成部分或各部分之间 社会组织结构的基本形态:~是指一个组织系统内部各构成部分或各部分之间 :~ 正式规定的、 正式规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 家长制 决策 制

度 凭家长(长官 意志 凭家长 长官)意志 一言堂 长官 意志,一言堂 科层制 经组织集体讨论决定,行政部分执 经组织集体讨论决定 行政部分执 行
没有制度或制度形同虚设,只 事本主义, 没有制度或制度形同虚设 只 事本主义,公事公办 依据个人直觉、经验、惯例, 依据个人直觉、经验 、惯例 , 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传统权威(世袭制、终身制) 法理权威(分层负责,分科执掌, 传统权威(世袭制、终身制) 法理权威(分层负责,分科执掌, 权力依附职位) 权力依附职位) 个人委任制( 任人唯贤) 个人委任制(建立在成员对家 按绩晋升 考核聘任制, (考核聘任制, 任人唯贤) 长效忠、服从之上,任人唯亲, 长效忠、服从之上,任人唯亲, 因人设位) 因人设位) 分层不明或简单化, 分工不明, 由严格的分层原则和标准, 、 、 职 权 分层不明或简单化, 分工不明, 由严格的分层原则和标准, 责任不清,推委、 利益三者统一,分工协作, 责任不清,推委、扯皮 利益三者统一,分工协作,各司其 职、各负其责
权威 人员选拔
职位分层
三、组织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 (一)正式结构 正式结构指组织内部各个职位 部门之间正式确定的、 指组织内部各个职位、 正式结构指组织内部各个职位、部门之间正式确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 形式, 形式,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组织形态 A、正式结构的构成要素:职位和部门 B、正式结构的主要形式: 、正式结构的构成要素: 、正式结构的主要形式: 1、传统形式的组织结构 、 (1)直线制组织结构 (2)职能制组织结构 ) ) (3)直线参谋制组织结构 ) (4)直线职能参谋制结构 ) 2、现代形式的组织结构 、 (1)事业部制组织结 (2)矩阵制组织结构(双维式组织结构) (3)多维立 ) )矩阵制组织结构(双维式组织结构) ) 体结构 非正式结构: 指的是组织系统中未经正式组织筹划 未经明确规定, 指的是组织系统中未经正式组织筹划、 (二)非正式结构:~指的是组织系统中未经正式组织筹划、未经明确规定,而 由组织成员在相互交往中自发产生的一种群体结构, 由组织成员在相互交往中自发产生的一种群体结构,又称非正式群体 A、非正式结构的特征 、 1、它是以个人情感为基础而不是在角色、职位基础上建立的一种人际关系 、它是以个人情感为基础而不是在角色、 2、它有自己的目标,但这种目标是不固定的 、它有自己的目标, 3、群体成员之间有自然形成的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 4、成员间也有领袖,但领袖不是任命的 、成员间也有领袖, 5、它一般是规

模不大的初级群体,群体意识较强 、它一般是规模不大的初级群体, B、非正式结构的产生的原因 、 1、人都有情感性,组织内人们接触的经常性,容易发展共同的兴趣、爱好, 、人都有情感性,组织内人们接触的经常性,容易发展共同的兴趣、爱好,
形成共同利益, 形成共同利益,组成非正式结构 2、人们的工作、经历的相同和相似,也容易进行沟通交流,发展成为非正 、人们的工作、经历的相同和相似,也容易进行沟通交流, 式关系 3、正式结构缺乏应付环境变化的灵活性 、 4、正式组织的目标与成员的基本需求不一致 、 5、正式结构中缺乏合理或有效的领导权威 、 C、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的关系 、 1、正功能:当非正式结构与组织的正式目标一致时,它可能发挥正功能 、正功能:当非正式结构与组织的正式目标一致时, (1)能缓冲正式结构所带来的压力 ) (2)能提供正式结构以外的丰富的控制和沟通形式 )能提供正式结构以外的丰富的控制和沟通形式 (3)能及时解决正式结构的失调现象 ) (4)能成为组织改革的积极的推动力和维护成员合理利益的有效力量 ) 2、负功能:当非正式结构与组织的正式目标不一致且相抵触时 、负功能: (1)非正式结构过分整合,削弱了组织权威系统的有效性,影响了组织目标 )非正式结构过分整合,削弱了组织权威系统的有效性, 的实现 (2)有意利用非正式结构,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而造成内部不团结 )有意利用非正式结构, (3)用非正式结构取代正式结构,不按章办事,使工作程序发生混乱,破坏 )用非正式结构取代正式结构,不按章办事,使工作程序发生混乱, 组织的正常运行 (4)过多过滥的非正式沟通渠道会导致泄漏机密,通风报信,捕风捉影,传 )过多过滥的非正式沟通渠道会导致泄漏机密,通风报信,捕风捉影, 播谣言, 播谣言,造成人心涣散 8.3、组织理论 、 理性系统理论模式 一、理性系统理论模式 1、泰勒的科学管理 2、法约尔的行政管理 、 、 4、西蒙的管理行为理论 3、韦伯的科层制 、 、 5、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 ——人的缺失,环境的缺位 人的缺失, 、 人的缺失 二、自然系统理论模式 2、巴纳德的协作体系理论 1、梅约的人际关系学派 、 、 3、塞尔兹尼克的制度学派 4、帕森斯的 AGIL 模型 、 、 5、社会冲突模型 ——人的发现,环境的缺位 人的发现, 、 人的发现 三、作为开放系统理论模式 1、权变理论 2、种群生态理论 3、资源依附理论 4、新制度主义理论 、 、 、 、 人的发现, ——人的发现,环境的到位 人的发现 8.4、组织社会学视野

下的有关中国现实问题:单位制及其社会结构分析 、组织社会学视野下的有关中国现实问题: 二元社会结构的组织特征 表现: 表现: 1、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2、以所有制为基础的单位部门身份制:单位 、 、以所有制为基础的单位部门身份制: 制 3、由劳动人事管理制度决定的档案编制身份:干部和工人 4、以权力为基础 、由劳动人事管理制度决定的档案编制身份: 、 的官本位制 户籍制度的特点: 户籍制度的特点: 1)它以城乡为界,把人固定在自己的出生地。 )它以城乡为界,把人固定在自己的出生地。 2)它与每个人的基本生活消费品定量配给相结合 )
3)还与国家垄断下的劳动人事制度相结合,或者说与就业、医疗、劳保、 )还与国家垄断下的劳动人事制度相结合,或者说与就业、医疗、劳保、 退休、住房、子女上学等福利保障制度合为一体,为城市居民提供各种优先 退休、住房、子女上学等福利保障制度合为一体,为城市居民提供各种优先 权。 单位制的本质 单位的本质意义在于, 单位的本质意义在于,它是一种体现着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归属关系的社 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组织形式 单位首先是作为政权的“附属物”而存在,它执行党政机关的决策, 单位首先是作为政权的“附属物”而存在,它执行党政机关的决策,并 通过业务工作把它传输给职工; 通过业务工作把它传输给职工;政府则通过各行各业的单位对社会成员 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也就是说, 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也就是说,在国家直接控制全部社会资源生产 和分配的情况下,各类单位不再是具有独立利益和目标的实体, 和分配的情况下,各类单位不再是具有独立利益和目标的实体,而成为 国家利益和国家目标的代表,它溶基层行政组织的功能于一身, 国家利益和国家目标的代表,它溶基层行政组织的功能于一身,成为政 府行政机构的延伸, 府行政机构的延伸,通过对资源的分配的控制来实现对单位成员的社会 控制。 控制。 新官本位制的特点 1、以干部的级别划分作为社会分层的基础 、 2、以行政序列为基准划分的社会机构 、 3、党政不分,党政合一,党军合一,实行中国共产党绝对的一元领导 、党政不分,党政合一,党军合一, 非营利组织 一、非营利组织概述 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慈善组织、志愿者组织、免税组织、社会经济、 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慈善组织、志愿者组织、免税组织、社会经济、公民 社会组织 公益团体,社区组织,非商业组织、草根组织;社会团体、 公益团体,社区组织,非商业组织、草根组织;社会团体

、民间组织等
非营利组织是以服务大众为宗旨 而不以营利为目的, 以服务大众为宗旨, 非营利组织是以服务大众为宗旨,而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志愿性和自治性 的正式组织;
二、非营利组织的特征 1、组织性 2、民间性(非政府性) 3、非营利性 4、自治性 5、志愿 、 、民间性(非政府性) 、 、 、 性 6、公益性 7、中立性 8、灵活性 9、多样性 、 、 、 、 有关非营利性的误解 误解一: 误解一:非营利组织既然是非营利的就不能开展经营活动 误解二: 误解二:非营利组织即非赢利或非盈利组织 误解三:既然不以营利为目的,非营利组织的员工就得实行低工资。 误解三:既然不以营利为目的,非营利组织的员工就得实行低工资。 三、非营利组织的活动领域 1、环境保护 2、扶贫发展 3、权益保护 4、社区服务 5、经济中介 6、 、 、 、 、 、 、 慈善救济 四、我国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分类 第九讲 9.1、社区概述 、 一、社区的概念 1、滕尼斯 、 美国芝加哥学派
费孝通
2、居住于一定地域的,具有共同联系、彼此交往和归属感的人们组成的人类生 、居住于一定地域的,具有共同联系、 活共同体。 活共同体。 3、构成要素 、 4、概念辨析 、 (1)社区与社会 ) (2)社区与小区 ) 二、社区的类型 社区构成要素 1.人口 2、地域 3、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 4、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人口 、 、 、 5、为社区服务的公共设施 、 社区与社会: 社区与社会: 1.同:从社区定义的外延看,社区可被看做是地区社会,它是作为社会的一个部 同 从社区定义的外延看,社区可被看做是地区社会, 分而存在的 2.异: 异 共同”, (1)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尽管纷繁复杂,但都并不强调 共同 ,而社区则十分强 )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尽管纷繁复杂,但都并不强调“共同 调共同的亚文化和共同的社区意识等等。 调共同的亚文化和共同的社区意识等等。 (2)社会重视社会空间,而社区重视的是社会空间和地理空间的结合。 )社会重视社会空间,而社区重视的是社会空间和地理空间的结合。 (3)社区中的各种关系比社会的关系更紧密。 )社区中的各种关系比社会的关系更紧密。 (4)社区的功能与社会相比具有更为明确和专门化的特征。 )社区的功能与社会相比具有更为明确和专门化的特征。 社区与小区 1、小区原是由俄文直译过来的,主要指城市中被道路所环绕的居住地段。 、小区原是由俄文直译过来的,主要指城市中被道路所环绕的居住地段。 2、小区能否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还要考察其中人们的互动是否充分、归 、小区能否作为社会

学意义上的社区,还要考察其中人们的互动是否充分、 属意识是否强烈等因素。 属意识是否强烈等因素。 9.2、从农村到城市:城市化 、从农村到城市: 一、含义 1、农村社区 2、城市社区 3、城市化 、 、 、 二、西方城市化阶段 西方城市化三阶段 1、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和城市地域规模都迅速扩大, 、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向城市集中, 市数量和城市地域规模都迅速扩大, 城市成为国家整个经济发展的主体,城市聚集效益明显; 城市成为国家整个经济发展的主体,城市聚集效益明显; 2、城市郊区化和城市群区的形成; 、城市郊区化和城市群区的形成; 逆城市化”趋势 3 、“逆城市化 趋势。 逆城市化 趋势。 共同特点:城市的扩大和向乡村的辐射。 共同特点:城市的扩大和向乡村的辐射。这也是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 征。 中国的城市化特征: 三、中国的城市化特征:城市化进程的双向运动 第一, 第一,城市的扩大和向乡村的辐射 第二, 1、农业人口的外流 2、城镇的兴起 第二,农村自身的城市化 、 、 农村包围城市 乡村区域并不表现为城市辐射的郊区化, 乡村区域并不表现为城市辐射的郊区化,而是城市被纳入乡村社会网络 并成为乡村发展的中心 以生产和生活方式为划分标准 农村社区 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和生活方式, 社区: 农村社区: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和生活方式,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地区性人类共同
体 城市社区:以从事工商业和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生产和生活方式, 城市社区:以从事工商业和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生产和生活方式,有一定人口 规模的地区性人类共同体。 规模的地区性人类共同体。
第十讲 10.1、社会分层概述 、 社会差别和社会地位: 一、社会差别和社会地位:自然差别和社会差别 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二、社会分化及其类型:水平分化和垂直分化 三、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四、分层的历史发展 1、奴隶制度 2、种姓制度 3、等级制度 封建社会 、 、 、 (先赋性的继承和 出身) 出身) 4、阶级制度 、 现代社会 五、社会不平等及其测量 1、不平等指数 、 用最高收入者占总人口的比例加上最低收入者占总人口的比例 总人口的比例加上最低收入者占总人口的比例, 用最高收入者占总人口的比例加上最低收入者占总人口的比例,即用两者的 百分比之和的办法来表示社会不平等的程度 2. 库兹列茨比率 3、五等分法 4、基尼系数 5、恩格尔系数 6、社会综合地位 、 、 、 、 量表 7、社会阶层分析 、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0.2~0.3 相对平均 0.3~0.4 比较合理(中等不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