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的介绍

犁的介绍
犁的介绍

犁的介绍

犁是一种耕地的农具。由在一根横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构成,通常系在一组牵引它的牲畜或机动车上,也有用人力来驱动的,用来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

基本简介

在55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农民就开始尝试使用犁。早期的犁是用Y形的木段制作的,下面的枝段雕刻成一个尖头,上面的两个分枝则做成两个把手。将犁系上绳子由一头牛拉动,尖头就在泥土里扒出一道狭小的浅沟,农民可以用把手来驾驶犁。到公元前3000年,犁进行了改进,把尖头制成一个能更有力地辟开泥土的“犁铧”,增加了一个能把泥土推向旁边的倾斜的底板。中国的犁是由耒耜发展演变而成。最初可能仍名“耒耜”。用牛牵拉耒耜以后,才渐渐使犁与耒耜分开,有了“犁”的专名。犁约出现于商朝,见于甲骨文的记载。早期的犁,形制简陋。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出现铁犁,开始用牛拉犁耕田。西汉出现了直辕犁,只有犁头和扶手。而缺少耕牛的地区,则普遍使用“踏犁”。在四川、贵州等省的少数民族地区均有踏犁的实物。踏犁也称“镵”、“脚犁”。使用时以足踏之,达到翻土的效果。宋周去非《岭外·代答风土》:

踏犁形如匙,长六尺许。末施横木一尺余,此两手所捉处也。犁柄之中,于其左边施短柄焉,此左县所踏处也。犁柄之中,于其左边施短柄焉,此左脚所踏处也,踏犁五日,可当牛犁一日,又不若犁之深于土。

至隋唐时代,犁的构造有较大的改进,出现了曲辕犁。除犁头扶手外,还多了犁壁、犁箭、犁评等。陆龟蒙《耒耜经》记载,共有十一个用木和金属制作的零件组成,可以控制与调节犁耕的深度。长达2.3丈,十分庞大,必须双牛才能牵挽。中国历史博物馆有唐代犁的复制模型。其原理为今天的机引铧式犁采用。唐朝的曲辕犁与西汉的直辕犁相比,增加了犁评,可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改进了犁壁,唐朝犁壁呈圆形,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减少前进的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块,以断绝杂草的生长。

在古代欧洲使用的犁从青铜时代起,基本上就没有怎样改变过。只有犁嘴从公元前十世纪起一般用铁代替了木头。这时的犁在耕田时由犁田人提到一定的高度,需要相当大的气力。犁出来的沟垄既不怎么直,也不怎么深,因此要犁过两遍。在犁第二遍时要和第一遍的方向形成直角。

德国农民采用传统的犁耕地在欧洲,公元前一世纪就已经使用一种新式的犁。它有个轮子控制犁地的深度,这就使犁地的人省力。新式犁有犁刀划土和一个模板翻土,犁出来的沟又深又整齐,而取代了以前的犁田法。新式犁比旧式犁要重,拖起来需要相当大的力气,因此农民用牛来犁地。在十世纪和十一世纪则开始用马耕田。现在在世界的许多地区(包括中国),仍然使用犁来进行耕作。类似犁的器具也称为“犁”。

犁分为翻转犁、旋耕犁、五铧犁、解放犁、犁壁。

发明起源

最早农民是用简易的挖掘棒或锄头来挖垦农田的。农田挖好后,他们把种子抛撒在地里,希冀着能有一个好的收成。早期的犁是用Y形的木段制作的,下面的枝段雕刻成一个尖头,上面的两个分枝则做成两个把手。当将犁系上绳子并由一头牛拉动时,尖头就在泥土里扒出一道狭小的浅沟。农民可以用把手来驾驶犁。大约公元前970年,在埃及有人创作了这幅画有一个简单的牛拉木制犁的素描。与远在公元前3500年就制造出来的第一批犁相比,设计上并没有多大变化。

在埃及和西亚干旱、多沙的土地上,用这种早期扒犁可以充分地挖垦农田,使庄稼收成大为增加。增加的食物供应完全可以满足人口的增长,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日益发展起来。

到公元前3000年,农民们改进了自己的犁,把尖头制成一个能更有力地辟开泥土的锐利“犁铧”,增加了一个能把泥土推向旁边的及倾斜的“底板”。

牛拉的木制犁仍在世界上许多地方使用,尤其是在轻质的沙土地区。早期的犁在轻质沙土上使用起来,比在北欧潮湿、厚重的泥土上使用更为有效。欧洲农民不得不等待公元11世纪时传入的较重的金属犁。

基本作用

以翻土为主要功能并有松土、碎土作用的土壤耕作机械。主要有铧式犁、圆盘犁、旋转犁等类型。埃及、中国、波斯等农业古国在三四千年以前就有了用牛拉的原始木犁。欧洲的铧式犁创始于8世纪。1847年,圆盘犁在美国获得专利。1896年,匈牙利人创制了旋转犁。铧式犁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耕作机械。圆盘犁切断草根的能力较强,但覆盖性能不如铧式犁。用铧式犁和圆盘犁耕翻的土壤,其细碎、平坦程度一般达不到播种的要求,还须进行耙地、镇压等后续作业。此外,用铧式犁和圆盘犁耕地需要很大的牵引力,而拖拉机所产生的最大

牵引力受轮胎附着性能的限制,其功率得不到充分利用。19世纪末叶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探索新的耕地工具,创制了各种驱动型土壤耕作机械,如旋耕机、旋转锄等。它们的突出优点是可以一次获得非常疏松细碎的种床,但生产率较低,能量消耗较多,翻埋残茬、杂草和肥料的功能也不如铧式犁。

自20世纪前半期起美国人开始推广少耕、免耕法,使用凿式松土机进行深松耕作,而不用铧式犁翻耕土壤,表面则用圆盘耙浅耕灭茬,铧式犁的使用有所减少。

历史发展

犁是由一种原始双刃三角形石器发展起来的,被称作“石犁”。夏,商、西周,是中国农业技术的初步发展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栽培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创造,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农具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

汉代,产生了犁壁汉代的犁是直辕犁,有双辕和单辕之分,基本上是二牛抬扛式,特别适合在平原地区使用,能保证田地犁得平直,比较容易驾驭,效率也较高。

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已经全面进入牛拉犁耕的阶段,以耕—耙—耱为体系的精耕细作技术越来越成熟,直辕犁结构已经相当完善,应用更加广泛。

曲辕犁隋唐是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扩展时期,其农业技术最重大的成就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曲辕犁的应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耕地的质量。曲辕犁的发明,在中国传统农具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它标志着中国耕犁的发展进入了成熟的阶段。我国的传统步犁发展至此,在结构上便基本定型。此后,曲辕犁就成为中国耕犁的主流犁型。

宋元时期的耕犁是在唐代曲辕犁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使犁辕缩短、弯曲,减少策额、压镵等部件,犁身结构更加轻巧,使用灵活,耕作效率也更高。

明清时期,耕犁已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只是到清代晚期由于冶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些耕犁改用铁辕,省去犁箭,在犁梢中部挖孔槽,用木楔来固定铁辕和调节深浅,使犁身结构简化而又不影响耕地功效,也使耕犁更加坚固耐用,既延长了使用时间,又节约了生产成本,也是一种进步。

现代犁铧的发展

现代犁铧的主要生产地位于山东临沂莒南(中国小型农业机械生产基地),现代犁铧比起历史上的犁铧改进了很多,现代犁嘴多用纯钢代替,犁底则用生铁铸造件制成,犁杆可以调节高度,灵活机动型更高,耕深由原来的固定深度改为可调节高度

新式双面犁

传统犁铧为单面,可以单向耕地,2008年国内著名专业生产犁铧厂家奎田犁耙厂生产了一种新型双面犁并获得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认证推广,

比起原来的单面犁,双面犁可以双向犁地,用调节杆控制左右方向,可以在左右45°角自由旋转,犁的材质采用全钢,比起历史上所用的生铁犁更耐用,犁嘴顶头螺丝更长,代替了原先的短距顶头螺丝,调节盘比起单铧犁加宽了4齿厚度加厚1mm,犁长保持固定距离,使犁整体看起来更加圆润。著名农业学家胡天妮曾评论:“双面犁的出现必将是犁铧产业的另一个革命。”

三铧犁

三铧犁,犁架设有纵杆和横杆,纵杆上通过活动套活动固定三个犁铧,纵杆上还设有犁轮,纵杆的前端设有连接孔,用于与拖拉机连接。具有以下优点:1.灵活性高。可方便地调节犁铧的深浅和宽窄。2.适用性强。适用于不同硬度土壤的耕作。3.固定较好,耕作笔直、均匀,耕作质量好。4.轻便,动力需求小,不仅延长了拖拉机的使用寿命,而且加快了耕作速度,省油、省时。该铧犁的工作效率约是普通单铧犁的三倍,但耗油却仅约为单铧犁的1.6倍。

史书记载

犁耕的发明是农业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使个体经营农业终於成为现实,从而为封建农业最后取代奴隶制农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中国最早可能在商朝即奴隶社会末期就发明了犁,到春秋战国时期,使牛犁耕才渐渐普及起来。这时我国的封建制农业已向封建地主制农业转化了。

在西方,据史书记载,大约公元前2686年至公元前2181年的埃及古王国时期已有农民使用双牛牵引的原始木犁耕地,但埃及进入铁器时代则是在公元前730年左右以后。

古希腊公元前11至9世纪的“荷马时代”,也即“英雄时代”,已广泛应用铁器,并已知用双牛牵引犁深耕。此外,在西亚、古巴比伦、古亚述、以及南亚次大陆的古印度,使用铁犁牛耕大体上也在同一时代,即公元前10世纪前后几百年间。

机引悬挂犁的调整方法

机引悬挂犁的调整方法 对机引悬挂犁进行适当调整,对于降低耕地成本,延长拖拉机使用寿命,降低驾驶员劳动强度,提高耕地效率和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调整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拖拉机轮距的调整。进行耕地作业时,拖拉机的轮距应与犁耕幅宽相一致。若不一致,应调整拖拉机的轮距。调整的目的是使犁耕时犁的阻力中心线基本上能与拖拉机的纵轴中心线相重合,以消除机组的偏牵引。计算轮距的方法是:拖拉机的轮距:犁的工作幅宽+1/2单铧幅宽+1个轮胎宽度。调整方法:用千斤顶或其他工具将拖拉机支起,使后轮悬空,拧松驱动轮在驱轮轴上的定位螺钉,向里或向外移动驱动轮,使其与犁耕幅宽相适应后,再拧紧定位螺钉。 2.犁与拖拉机相对位置的调整。主要包括三项调整:①悬挂装置限位链长度的调整。拧松拖拉机悬挂装置限位链调节螺杆上的螺帽,通过改变调节螺杆的长度,使左右下拉杆对称于拖拉机纵轴中心线,并使拉杆的左右摆动幅度在3度--5度之间。③悬挂轴左右位置的调整。通过转动悬挂轴或调整限位螺帽位置,使前犁的犁翼与拖拉机右后轮内侧线重合2厘米--2.5厘米。③悬挂轴两端前后位置的调整。直杆悬挂轴是通过前后移动其两端在长槽孔内的位置来进行调整;曲拐悬挂轴是通过转动调节手柄使曲拐轴转动,以改变两端的相对位置来进行调整。调整的结果是使犁架纵梁与拖拉机纵轴中心线平行。 3.犁水平位置的调整。调节拖拉机悬挂装置上拉杆的长度,使悬挂犁下降至地面时有2度--3度的入土角,处于规定耕深时犁架前后处于水平状态。调好后再进行下地试耕,在试耕中根据平、正、直的要求进行补偿调整。若犁架前后不平,前铧深后铧浅且犁踵离开沟底,应伸长上拉杆,反之应缩短上拉杆。若犁架左右不平,前铧深后铧浅且沟底不平,应缩短右提升臂的长度,反之应伸长右提升臂的长度。 4.减少犁体数量后偏牵引的调整。当悬挂犁由于耕深等方面的原因减少了犁体数量后,而拖拉机的轮距又不能按要求调整,就会在耕地时发生偏牵引,可采取以下方法调整:按前面的方法调整好悬挂犁同拖拉机的相对位置。调节悬挂轴两端的前后位置,使后犁铧稍偏向未耕地。这样调整后就使沟墙土壤对犁侧面的反作用力增大,所产生的反作用力矩可使犁走直。犁架调节的偏斜程度,要根据土壤的软硬、干湿状况和耕深大小而定,土壤越软、湿度越大、耕深越小,其偏斜程度越大。 5.耕深调节的选择。拖拉机在进行犁耕时,有两种凋节方法可供选择:①位置调节法。犁的工作深度由液压悬挂机构控制,工作时犁落至所需耕深后,即将液压操纵杆置于“中立”位置,此时犁与拖拉机成刚性连接,二者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当地面起伏时,不能保证耕深一致,且因牵引阻力的变化,会使发动机负荷不均,遇到坚硬的障碍物时,易损坏犁体,所以位置调节法只适用于地面较平整的旱田作业和水田作业。 ②高度调节法。工作时拖拉机液压操纵手柄置于“浮动”位置,液压系统只起升降犁体的作用,不起调节作用,耕深由限深轮控制。采用高度

犁的正确调整

犁的正确调整 引言:在国外,根据土壤条件的不同,生产厂家设计了不同的犁臂以满足不同的工况,而在国内基本上只采用一种形式的犁臂,在新疆,应用最为广泛的是三铧、四铧和五铧全液压悬挂翻转犁。 随着大马力拖拉机数量的快速增长,与其配套的各品牌犁具也参与到农业的作业当中去。尽管不同品牌的犁的结构有所不同,但在实际工作当中,其主要的调整方式基本一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准备作业前的调整和作业中对犁的调整。很多机手在实际工作中对犁的调整不是很到位,希望通过本文的能对他们有所帮助。 关键词:犁调整 1 拖拉机的准备工作 1.1犁的重量不得超过拖拉机制造商规定的最大提升力,最大总重和单轴承重。 在任何情况下,前桥承重都不得小于拖拉机自重20%,如需要,则增加前或后配重,以保持驾驶和刹车的有效性; 1.2犁地作业时,为确保足够的附着力,拖拉机的总重量应该在每千瓦82Kg左右。例如:对于100Kw的拖拉机:82×100=8200Kg。 2 作业前的调整 2.1 调整拖拉机的轮距 2.1.1 调整拖拉机后轮轮距:车轮间距指测量轮胎内侧距离所得的尺寸 建议后轮内侧距离为1.2-1.6米(不同拖拉机有不同的调整方式)。 2.2.2调整拖拉机前轮轮距:前轮距与后轮距应尽量保持一致,理想状态下的前后轮轮距差值为零; 前轮内距可比后轮内距大0-10厘米。如犁坡地或后轮胎较宽时,前轮内距最好比后轮内距大5-10厘米。如果前轮内距大于后轮内距10厘米以上将出现轮胎及犁侧板的非正常磨损,并且增加拖拉机的燃油消耗,约为30%。 2.2调整拖拉机的轮胎气压 2.2.1 左右轮胎气压一致,接幅平整。在同一轴上的、两侧的轮胎气压必须相同拖拉机轮胎气压对作业的影响:如左右轮胎气压不一致时,犁地一个来回将产生

农业机械学课后复习

第一章 农业机械是指在作物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以及农、畜产品初加工和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机械。 农业机械化是一个使用农业机械逐步代替人、畜力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改造和经济发展的过程。 农业机械化的地位与作用:是提高土地产出率与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手段;有效抗御自然灾害;是持续、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有助于防治农业环境污染。 农业机械的特点:1必须有良好的工作性能,满足各项作业的农业技术要求,保证农业生产丰产丰收;2多样性与区域适应性;3作业时间短,工作性能要求可靠,生产效率高,又要求能够以机多用,实现综合利用以降低成本;4能够实现工作部件的自动控制,又要求减轻机器的重量以节约金属,同时降低运行过程中油料的耗费,从而降低成本与使用费用;5有较高的使用可靠性,耐磨、防腐、抗振,有良好的操纵性能及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 第二章 土壤耕作的目的:疏松土壤,恢复土壤的团粒结构,以便蓄积水分和养分,覆盖杂草、肥料,防止病虫害,为作物、蔬菜、果树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土壤的耕作方法:1常规的耕作法,也称精细耕作法。通常指作物生产过程中由机械耕翻、耙压和中耕等组成的土壤耕作体系。2少耕通常是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减少耕作次数和强度的一种保护性土壤耕作体系。3免耕是保护性耕作采用的主要耕作方式。它是免除土壤耕作,利用免耕机播种机在作物残茬地表直接进行播种,或对作物秸秆和残茬进行处理后直接播种的一类耕作法。4保水耕作是对主要表层进行疏松、浅耕,防止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的一类保护性耕作方法。5地表灭茬是对收获后的作物残茬或秸秆进行粉碎、还田,清除残茬,利于耕翻、播种,保持土壤水分的一种耕作方法。6联合耕作法是指作业机在同一种耕作状态下或通过更换某种工作部件一次完成深松、施肥、灭茬、覆盖、起垄、播种、施药等作业的耕作方法。 土壤耕作机械的种类:耕作的深度和用途不同,可把土壤耕作机械分为两大类:耕地机械(对整个耕作层进行耕作的机具,常用的有铧式犁、圆盘犁、全方位深松机等)和整地机械(即对耕作后的浅层表土再进行耕作的机具,按动力来源分,牵引型和驱动型)。 农业机械耕作时应满足农业技术的要求:1、应有良好的翻土和覆盖性能,能翻动土层,地表残茬、杂草和肥料应能充分覆盖,耕作后地表应平整。2、应有良好的碎土性能,耕后土层应松碎,尽可能满足耕后直接播种的要求;3、耕深应均匀一致,沟底平整。4、不重耕,不漏耕,地边要整齐,垄沟尽量少而小。5、能满足畦作的要求,种麦时应耕成畦田,以利排水。 土壤强度是指某种土壤在特定条件下抵抗外力作用的能力,也可以定义为土壤承受变形或应变的能力。 当压缩非密实土壤时,使其压痕的容积为1cm3时所需要的力称为单位压实力,当以一定断面形式(圆形、锥形等)的柱塞压入土壤,其压陷深度与单位压实力的乘积称为土壤坚实度。 阻止相对位移的土壤内部阻力称为土壤的抗剪强度。 土壤中所能保持的最大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土壤的凝聚力是指土粒之间的结合力,其大小与土壤质地、含水量等因素有关。黏土的凝聚力大于砂土,凝聚力大的土壤称为重质土。 降阻减黏的技术和方法: 1充注气体或液体。通过专设系统以一定压力和一定方向向土壤与触土部件的接触面连续注入气体或液体,使接口形成气垫或液层,避免土壤与工作装置的表面直接接触,减少黏附面积,并在减弱土壤黏附的同时,大大降低土壤与触土表面间的摩擦力。 2振动法。一方面将减轻土壤对工作装置表面的压实,减少接触面积;另一方面,可使接触面出现有利于土壤滑动的水分和空气。 3电渗法。增加土壤与触土部件表面间的水膜厚度,土壤黏附力会大大降低。电渗法就是增厚这层水膜的有效方法,土壤黏粒表面存在双电层,土壤中存在阳离子,而触土部件又多是良好的点极。故采用电渗法,对接口黏附系统施加一定的电场,迫使土壤水迁移到接口,从而增加水膜厚度,降低水分张力,达到减黏脱土的效果。4表面改性。通过改变触土部件工作表面材料的性质,则可有效地改变触土部件脱土性能。涂熟石膏,石蜡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