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优质课程立项建设的思考_李玉兰

研究生优质课程立项建设的思考_李玉兰
研究生优质课程立项建设的思考_李玉兰

谈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谈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一、课程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1 搞好课程建设必须要提高认识 质量是高等教育办学的生命线,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从教学的最基本建设--课程建设做起。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和建设。教师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其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经验丰富,了解学科课程发展的最新动态,担负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因此,应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重视课程建设。各部门领导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政策要倾斜,经费要保证。对搞得好课程建设的要给予表彰和奖励,使他们自觉地参与教学改革,参与课程建设。 2 搞好课程建设要有明确的质量标准 高等教育质量是个多维的复合概念,其标准是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统一。适应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属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社会需要检验高等教育质量的尺度。多样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第二属性,是保持和传递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也是培养公民素质,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开发和应用等。要不断地总结、探索与实践,建立出一套操作性和针对性强的合格课程、重点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质量标准。经过统筹规划,分期、分批建设,采取自评自建与集中组织审评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少数重点课程、优秀课程与合格课程相结合,深入研究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建设的功能和实效性。我们必须强化改革意识,转变教学观念,发展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第三属性,是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而变化,是适应性质量的衡量标准。既要继承传统,又要突破前规;要从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方面转变认识;要从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课程的特点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上进行探讨;要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探索;要从传授知识、提高技能和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使高校通过2~3年的教学建设,绝大多数的必修课程达到高水平,并创建具有特色的省内重点课程,使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3 搞好课程建设,要认真分析课程的现状。 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有的相对较差,需要建设的项目很多,我们必须根据课程的现状,结合高等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抓主要矛盾。对提高教学质量影响大的关键是课程建设,如对一些开课率高,授课面广的主干课程,给予重点资助;从课程设置中确立一批覆盖面宽、直接影响学生理论基础与基本技能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建设,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抓好专业主干课建设,以重点课程建设带动相邻的系列课程的建设。高校应设立课程建设与奖励专项基金,要把重点课程建设和优秀课程评选作为一项整体工作,坚持评建结合,以建为主。应以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对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具有较大促进作用的主干学科、主干课程为对象,通过“分期分批,立项建设,评建结合”,有计划地开展校级一类课程建设,在合格课程的基础上,争创评选省级优秀课程。 二、建设优秀课程,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关于精品课程建设发展趋势的思考

关于精品课程建设发展趋势的思考 Meditation on Tendency to Develop Elite Courses 林大钧 By Lin Dajun 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The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Power Engineering,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摘要:以质量工程为契机,把握精品课程建设发展趋势,对传统的课程作理念层面的调整,以人为本发掘精品课程建设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提出精品课程建设持续发展的关注重点。 Abstracts: Hold the tendency to develop elite courses by taking the advantage of quality project and make theoretic adjustment to conventional courses. Discover the inherent dr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exploring elite courses with people-oriented point and bring forward the key concern about persistent development of elite courses. 一.引言 I. Foreword 2003年教育部开始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在“质量工程”中把建设一批国家级精品课程作为建设目标之一,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中明确提出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并形成中国高校精品课程网站。(什么是国家精品课程?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千门精品课程上网,打造高教新质量”新闻发布会上讲话中指出国家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五个一流”是对精品课程建设内容的基本定义,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是以教育信息化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使优质课程成果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国内同类课程和其他课程建设,使不同高校的学生从网上大面积受益,对全面提高各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经过三年建设,教育部已经批准92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通过这批课程示范辐射,使各高校对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如何建设精品课程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距教育部五年中完成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规模还有二年时间的今天,既要抓住最后二次申报机会积极争取跨入国家级精品课程行列,赢得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机,更要从系统工程角度出发看精品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改变原有的高等教育课程的观念、内容、方法、评价等。因为一方面课程集中体现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期待和要求,表现在教育领域就是国家对教育目标、教育方针等一系列问题的制定。而这些较为宏观的战略层面的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蓝图,正是通过国家对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及其一系列的课程要素的规制和引导才得以具体化。另一方面,课程及其教学也是学习者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质,直至成才的主要途径。虽然当今社会的学习形式已经日益多样化,然而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活动,学习者能够更加高效、系统地获得成才的绝大部分素质。特别是要与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时俱进,如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创新型人才等都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个角度看,精品课程建设要结合现今世界大学课程发展的普遍趋势,围绕增强课程适应性、更好满足变动不居的社会不断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学习者自身对课程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对传统的课程作理念层面的调整。 In 2003, Ministry of Education started The Project of Reforming Teaching & Quality in

山东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建设

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建设

————————————————————————————————作者:————————————————————————————————日期: 2

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建设 实施方案 为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的通知》(鲁学位〔2016〕6号),加强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建设,深化研究生课程改革,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各培养单位办学特色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促进学科体系、专业体系和学术体系建设。“十三五”期间,每年立项建设100门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发挥优质课程的示范带动作用,提升我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整体水平。 二、有关要求 (一)基础条件。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建设,以近三年连续开设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特色优势课程为主,采取单门课程建设方式,充分考虑学科特色与专业分布及对教育教学的示范作用。 (二)师资队伍。申报课程须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养深厚、成果突出的优秀教学团队。每门课程设负责人1名,负责人为本校专任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且近三年主讲此门课程不少于两轮。每门课程配备3名以上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 — 1 —

色鲜明的教师。积极支持校外指导教师参与优质课程建设。 (三)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能够体现本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反映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合理分配授课学时,注重基础理论、方法论与学科前沿问题的结合;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充分体现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授课方式和教学方法,注重教与学相结合,教与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行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式、案例式、专题式教学,突出研究生自主学习及科学研究能力培养。 (五)教材建设。广泛吸收借鉴国内优秀教材,积极引进高质量外文原版教材,鼓励提倡使用自编特色教材。 (六)课程资源。注重选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的原始文献,开发优质教学课件,组建配套的电子教案、电子图书、试题库、资料库、案例库等,鼓励建设“在线课程教学网络平台”,促进课程资源共享。 (七)课程管理。构建规范的研究生课程与教学管理体系,建立完整、规范的教学档案,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或课件等;采用课程考试、课程论文、社会调研、作品设计等多种考核方式,全面检测、评价研究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八)教学评价。构建科学性、可行性、客观性、导向性的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同行评教、学生评教、单位评教等材— 2 —

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程教学是决定学校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最基本要素,也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根本性体现。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为了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认真贯彻上海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行动计划(2009-2013年)》文件精神,继续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决定实施“上海市杨浦职业技术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经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突出教学过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推动理论与实践、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学习做人与学习做事的结合。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精品专业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精品课程建设应该遵循以下原则有: 1.整体优化原则:要立足于专业建设,从课程体系的整体角度出发,优化结构,精选内容,突出个性,注重实践,形成特色。 2.协调发展原则:要把素质教育置于课程建设的核心地位,有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知识、专业能力与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3.以人为本原则:要强化学生在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辐射示范原则:要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与辐射效应,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二、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我校教育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

吉林大学高水平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申请书

吉林大学高水平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申请书2010年 吉林大学高水平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项目 申请书 项目名称 项目所属学科(专业) 项目负责人 负责人所在单位 填表日期 研究生院制

吉林大学高水平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申请书2010年基本信息

吉林大学高水平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申请书2010年项目组成员(项目组主要参加者,不包括项目负责人) 2

经费预算(用于项目研究中发生的图书资料费、调研旅差费、印刷费、耗材、课件购置与开发等费用。)

报告正文 一、现状分析(本学科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发展分析) 二、研究内容 此部分重点阐述,选定若干所各国内外著名大学针对以下内容逐校逐项进行调查、研究、对比、分析,并写出对各大学的综合调研分析报告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计划方案。具体包括: 1、调研大学的名称、在国内外所处的水平、同类对比的学科名称、同类学科所处的地位、所采取的调研方式。 2、调研的学校、学科的总体优势和特色。 3、研究生培养目标、教学理念、知识结构、各培养环节的要求等与我校的对比分析,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4、详细的课程设置情况、课程的学时学分要求,与我校课程设置情况的对比,特色、优势、不足的对比,课程设置目的分析,研究生核心课程的建设情况等。 5、所选择对比课程的课程大纲、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目的等分析,值得借鉴之处。 6、教材或教学用书在教学中的作用,使用方式、要求及来源,与我校情况对比分析,值得借鉴之处,是否需要引进教材。 7、教学实践的具体做法,值得借鉴之处。 8、课程评价与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对比分析,值得借鉴之处。 9、其它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培养质量的值得借鉴的做法。 三、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具体实施的内容及时间安排;项目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撰写及在公开出版物发表论文;拟建设的研究生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出版;研究生核心课程课件的制作;研究生核心课程的授课视频制作等)

高校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511962813.html, 高校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蔡小薇刘小勇陈慧民 来源:《高教学刊》2018年第20期 摘要:课程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近年来,西安理工大学在研究生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应该从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积极推进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完善激励机制四个方面继续推进研究生课程建设工作。 关键词:高校;研究生;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0-0099-03 Abstract: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it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in the graduate course construction in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optimize the training program and curriculum system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postgraduate teaching model. We will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postgraduate courses in four aspects: reforming,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courses,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funds, and improving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Keywords: university; postgraduat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双一流”建设是应时代发展诉求和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将指引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建设、内涵发展。课程作为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的核心支撑,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因此,重视课程教学,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提高课程教学 效果,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文件指出:切实转 变只重科研忽视课程的实际倾向,把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程质量作为评价学科发展质量和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2]。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不断提升 我省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与培养水平,省学位办组织全省各高校研究生院(处)对课程建设进行调研,基于本次调研所获得的数据,本文对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现状和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以期不断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与培养水平。 一、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

“互联网+教育”下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张婷 (1)

“互联网+教育”下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为期两个月的培训接近尾声,感谢学院组织的本次培训,培训的内容很全面,通过本次培训我学到很多,结合本人日常工作情况,浅谈“互联网+教育”下的课程建设思考与建议。 淘宝创造了奇迹,马云成了传奇,马云的成功是他找准了发展方向,抓住了发展机遇,那么在这个信息化,大数据,“互联网+”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各个行业都在找发展的方向与机遇,只有顺应时代发展,找对方向,方可快速前。如果方向错了,那么请停止下来,在这个过程中肯定要摒弃很多固有的方法与观念,要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新方法,那么我们高职类院校在“互联网+”时代该何去何从呢? 慕课的出现是“互联网+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1],从2013年慕课走进中国的大学校门,至今基本上每个本科院校,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慕课网平台,没有哪一种教学模式能够以如此快的速度在全国各个院校迅速发展起来。然而慕课做到了,这是因为慕课找对了位置,它的兴起符合“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方向。慕课的到来给我们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带了新的机遇,我们能够在慕课时代下,找到新的发展方向,才能够快速发展起来。可是由于慕课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共享性、会造成优质的课程资源扎堆,大量免费公开的网络精品课程的涌现,网络化的普及,学生信息化水平提高的今天,传统的课程建设收到了了很大的冲击。这种情况下,老师们不仅要具有一线的教学经验、熟悉的课程建设流程,而且必须要掌握足够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必要的计算机网络与计算机软件相关知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学院的课程建设应该怎么进行? 结合本校实际浅谈几点思考:总的实现途径是:创建学院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团队,从通识类课程入手创建慕课平台,班主任导师制在教学上指导学生,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 1 建立学院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团队,大力推进学校的微课建设 微课是慕课发展的内容,目前条件下要跟随慕课,首先要做好微课。“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2],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通过分析2015年全国第十五届多媒体课件大赛获奖情况,发现获奖率高的院校的一个共同特点,微课的片头、片尾都是同一种制作风格,可以看出他们的微课作品外围技术是由专门的技术制作团队来制作的。一个优秀的微课作品要做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样的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更高效。由教务处牵头,老师自愿参加,及对多媒体课件感兴趣的学生共同组成学院的多媒体制作团队,以后的参赛类作品技术加工,及老师课程建设中的多媒体制作可以由团队老师协助完成,团队中的老师对学院老师定期进行多媒体技术培训,从而提高全院教学的信息化水平。

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

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 (2018年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第一次工作会议通过) 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根据《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和《关于组织实施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教研司[2014]1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研究生核心课程是指反映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结构、基本思想与方法,对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课程,也是支撑该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性、框架性、关键性的课程,是该学科专业建设的关键和特色所在。 第二条核心课程定位清晰,特色鲜明,能充分展现该领域的教学科研优势,对该学科专业起到基础性支撑作用。 第三条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由研究生处统一规划与管理,学院组织实施,课程负责人具体承担。 第二章建设目标 第四条核心课程坚持“质量第一”原则,发挥课程建设的示范作用,高起点建设,高标准要求。建设以各类研究生学位基础课为主,重点建设一级学科学位课程,逐步“延伸”到各类课程,力争建立50门左右高质量的研究生核心课程。 第五条通过课程建设,调动研究生授课教师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位点整体教学水平,形成科学合理、适应学科发展和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 第六条核心课程要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考核方法和课程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促使核心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章建设内容及标准 第七条确保教学内容先进性。通过核心课程建设,不断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拓宽知识基础,培育人文素养,注重前沿引领和方法传授,使课程在具备较深的基础理论的同时也能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科研成果和教改成果,使课程教学内容达到基础与前沿的有机结合。 第八条加大课程的教学训练强度,通过对经典理论构建、关键问题突破和前沿研究进展的案例式教学等方式,强化研究生对创新过程的理解,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第九条形成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本学科的特色、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有利条件,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将多种途径、多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融入到研究生课程教学中。 第十条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重视教学过程考核,加强考核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紧密结合。教学过程要有互动,重视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发掘提升研

XX大学2016年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申报指南【模板】

附件2: **大学2016年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申报指南 根据《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和《**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要求,进一步提升我校研究生课程建设水平,更好地发挥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结合我校研究生培养实际,制订本指南。项目申报需根据以下建设要求,选择确定建设目标和内容。 1.公共学位课程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课等公共学位课程重点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提高研究生公共学位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专业学位课程建设 专业学位课程重点从以下方面加强建设和改革:(1)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吸收和整合本学科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和前沿性知识,调整和凝练课程内容;(2)通过对经典理论构建、关键问题突破和前沿研究进展的案例式教学等方式,强化研究生对创新过程的理解;(3)加强方法论学习和训练、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4)将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有机融合,优化研究生的知识能力结构。 3.校企合作实践课程建设 根据专业学位类别(专业领域)特点,积极与具备培养条件的企业合作,建设校企合作实践课程,校企师资协同开展课程教学,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职业能力训练相衔接,形成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贯通的课程教学模式。 4.案例库建设 以专业学位类别(专业领域)一门或多门课程为依托,开发

具有典型性、客观性、先进性和创新性的案例库,运用于课程教学,并在相关专业应用共享。鼓励在建设案例库的基础上形成案例教材。 5.在线课程建设 在线课程建设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实现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促进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更新,为研究生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工作着重提升数字化教学资源质量、教学设计水平、教学互动程度,促进教学模式改革。 6.全英文和双语教学课程建设 开展全英文和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工作,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资料、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开展国际化教学研究,提升课程教学的国际化水平。

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一、课程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1 搞好课程建设必须要提高认识 质量是高等教育办学的生命线,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从教学的最基本建设-- 课程建设做起。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和建设。教师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其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经验丰富,了解学科课程发展的最新动态,担负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因此,应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重视课程建设。各部门领导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政策要倾斜,经费要保证。对搞得好课程建设的要给予表彰和奖励,使他们自觉地参与教学改革,参与课程建设。 2 搞好课程建设要有明确的质量标准 高等教育质量是个多维的复合概念,其标准是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统一。适应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属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社会需要检验高等教育质量的尺度。多样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第二属性,是保持和传递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也是培养公民素质,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开发和应用等。要不断地总结、探索与实践,建立出一套操作性和针对性强的合格课程、重点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质量标准。经过统筹规划,分期、分批建设,采取自评自建与集中组织审评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少数重点课程、优秀课程与合格课程相结合,深入研究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建设的功能和实效性。我们必须强化改革意识,转变教学观念,发展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第三属性,是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而变化,是适应性质量的衡量标准。既要继承传统,又要突破前规;要从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方面转变认识;要从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课程的特点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上进行探讨;要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探索;要从传授知识、提高技能和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使高校通过2~3年的教学建设,绝大多数的必修课程达到高水平,并创建具有特色的省内重点课程,使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3 搞好课程建设,要认真分析课程的现状。 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有的相对较差,需要建设的项目很多,我们必须根据课程的现状,结合高等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抓主要矛盾。对提高教学质量影响大的关键是课程建设,如对一些开课率高,授课面广的主干课程,给予重点资助;从课程设置中确立一批覆盖面宽、直接影响学生理论基础与基本技能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建设,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抓好专业主干课建设,以重点课程建设带动相邻的系列课程的建设。高校应设立课程建设与奖励专项基金,要把重点课程建设和优秀课程评选作为一项整体工作,坚持评建结合,以建为主。应以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对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具有较大促进作用的主干学科、主干课程为对象,通过“分期分批,立项建设,评建结合”,有计划地开展校级一类课程建设,在合格课程的基础上,争创评选省级优秀课程。 二、建设优秀课程,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1 课程体系改革 要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专业特点、办学层次、招生规模以及各门课程在整

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及学分分配

力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做到: 1.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尊纪守法,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本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必要的实验技能;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文献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掌握1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论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较强地运用网络信息信息技术的能力。 4.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健康的身心。 二、研究方向 (1)矿山岩石力学与地下工程 主要研究岩土力学的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对围岩工程需现场监测与实验室近似模拟实验相结合,也包括计算机数值分析等研究,为工程施工及优化设计提供依据。1)在地下硬岩矿物开采、岩体地下结构稳定及参数研究方面,提出基于强度折减安全系数与稳定性预测的远程监测预报及治理技术。2)系统研究加卸荷条件下岩体的力学特性、变形及破坏

机理。3)基于卸荷试验应力-应变曲线,建立岩爆失稳问题的折迭突变模型,提出应力差强度比岩爆判据。 (2)矿山充填力学与地压控制 主要研究矿山充填理论、应用技术与地压控制方法。研究内容包括:(1)工业废渣充填胶凝材料;(2)充填料浆管道输送理论与技术;(3)充填体与围岩共同作用理论;(4)大范围多水平开采的围岩稳定理论与控制技术;(5)地压稳定检测预报技术与实验研究。 3)岩土力学与海洋岩土工程 本方向既研究岩土力学基本理论与岩土材料力学特性,也研究具有海洋背景的岩土工程问题。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有:1)岩土塑性力学与土体本构模型:广义塑性力学的完善与应用;数字图像相关方法与土工试验结合,实现砂土虚拟数值试验,揭示砂土变形微观机理;颗粒物质力学与模拟土体本构特性的超塑性理论结合,土体变形细观机理与宏观本构特性描述的深入研究;海洋土力学与土体本构模型。2)海洋岩土工程:以海底石油与可燃冰的开采为背景,开展海洋能源土力学特性、海底滑坡的触发机理及其稳定性分析的研究;以海岸和近海工程为背景,开展港口、海底隧道、海洋平台等静动态力学性能分析与流固耦合数值仿真。3)岩土力学数值方法:开展大型有限元软件(如ABAQUS、ANASYS、FLAC2D/2D等)与离散元软件(如PFC2D/3D等)的应用与二次开发研究。 (4)复杂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 复杂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是目前应用力学领域十分活跃的研究方向。本学科方向注重一般力学的理论基础、工程应用和交叉学科的发展,主要以含有摩擦、接触、碰撞等非光滑因素的复杂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该系统

研究生课程建设调研提纲

研究生课程建设调研提纲 一、培养单位课程建设 1.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能否满足本学科(即数学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位基本要求的需求; 按照一级学科还是二级学科进行课程设置; 按一级学科设置课程情况,跨学科课程情况; 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层次性,博士生课程、硕士生课程如何衔接; 课程开发投入,课程设置标准及其审查机制。 2.课程内容 学时与学分的对应关系,课程分类,研究方法类、研讨类、专题类、实践类课程及其比例; 前沿性课程情况; 全英文课程比例; 学术型硕士生、博士生外语课安排,第二外语、专业外语课程安排。 3.课程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方式有哪些(讲授、研讨、案例式、现场等),各自所占比例; 除课堂授课外,对研究生有文献阅读或实践要求的课程比重有多少,课后学习的效果如何考核;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进度与效果。 4.课程教学管理 课程任课教师资格,课程教学大纲; 模块化课程,合作开发开设课程情况,国际和跨学科合作课程情况; 课程教学质量监控措施; 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与方式,评价结果的奖惩机制; 精品研究生课程的建设思路与效果; 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立项情况。 二、研究生课程学习 1.研究生选课 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导师组和培养指导委员会作用; 跨学科、跨院(系)和跨校选课情况,课程选择范围。 2.课程教学改革 研究生参与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情况; 教学互动,自主学习情况; 教学训练强度,案例式教学,方法论学习和训练; 课程学习支持体系。 3.课程考核 课程学习综合考核; 不同课程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论文、作品等)所占比例。 4.社会评价 毕业研究生及用人单位对研究生课程的评价与建议。

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模版

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 (试行) 为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根据《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方案》文件精神,学校决定在已有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基础上,整合相关工作,全方位推进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为保证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特制订本办法 一、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借鉴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先进经验,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促进课程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重点建设一批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适应、富有创新特色和示范效应的精品课程,培养一批学术造诣高深、梯次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研究生教学骨干团队,形成多样化与专门化、前沿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全面提升我校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 二、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的原则与范围 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强调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的紧密结合,注重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的先进性与实效性,以硕士研究生学位课为主体,包括研究生一级学科通开课、全英文课程、专业必修课(含研究方向必修课)。 三、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一级学科通开课 一级学科通开课是指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按一级学科设置、通开通讲的学位课程,与专业必修课有明显的体系承袭关系,既要体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前沿性与前瞻性,也要实现学科特色与师资队伍的整体优势。每年资助20-30项,建设周期2年,资助经费4万元/项,建设要求如下:

1、课程内容应体现一级学科的内涵、学科发展趋势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应覆盖下属二级学科或研究方向所涉及的重要理论及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与本科生同类或相近课程知识有显著区别。 2、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行团队授课,由骨干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参与课程建设的二级学科或研究方向带头人共同承担该课程的讲授与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编制工作,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3人以上)。 3、积极开展研究生教学研究与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注重高水平教材建设,教学效果好,研究生评价高。 (二)全英文课程 全英文课程旨在推进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国际化,系指教、学、考各环节全程使用英语的学位课程。每年资助10-20项,建设周期3年,建设经费5万元。建设要求如下: 1、申报课程所属学科原则上应为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学科,与国外高水平大学有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具有研究生联合培养基础,其中,有志于建设全英文专业的学科优先支持。 2、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经验,主动跟踪世界一流大学的相关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能够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及最新研究成果。 3、课程负责人及团队成员(不超过5人)应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和全英文教学能力(至少一年以上国外学习经历),从事过三年以上研究生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优先支持聘请海外高校教师来校讲授课程,鼓励海外副教授以上专家学者领衔主讲。 4、采取教师讲授为主或教师讲授与师生讨论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其中,授课时数不少于课时的50%),听课学生人数一般不少于15人。校内教师应严格遵守教学计划,主讲人为海外学者的课堂教学时间可相对集中,一般不得安排在寒暑假。

吉林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实施办法试行

吉林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将在部分学科专业开展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研究生核心课程,为保证此项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研究生核心课程的建设旨在更新研究生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及手段,培养一批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的研究生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第二章建设内容及要求 第三条研究生核心课程的建设以研究生学位课程(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主,具体包括: A类:研究生公共课程,即面向全校研究生开设的公共课及面向多个一级学科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 B类:面向一级学科或部分二级学科的研究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 第四条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要求、教学大纲、教学用书(教材)、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及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方面。 第五条“研究生核心课程”的建设要注重原版外文教学资料的应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并积极开发新教材,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教材等)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第六条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中应注重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学团队原

则上应由一名具有正高职称且师德高尚的研究生教师作为团队带头人,实行在研究生院、相应教学单位指导下的团队带头人负责制;教学团队组成人员应在职称、年龄、教学经历等方面自然形成梯队形式,保证成员在教学交流中的各层次的全面性和团队发展人才的不断层。 第七条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由申报学科所在培养单位组织申报,项目负责人应为本学科专业内教学经验丰富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研究生教师,项目组成员一般应由承担过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任课教师组成。 第三章项目管理 第七条研究生培养处作为吉林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项目的总体规划、设计、论证、立项、建设、验收以及其它日常管理工作。 第八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各环节进行统筹安排。 第九条研究生培养处统一组织进行项目中期检查,项目组以书面形式提交中期检查报告,汇报项目研究进展情况及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第十条研究生培养处结合项目中期检查等过程管理工作,对项目中期建设成效、下阶段建设资金预期使用效益进行论证和评价,调控项目建设资金,激励项目建设。 第十一条研究生培养处统一组织项目验收工作。项目完成后,各项目组向研究生院提交验收总结报告,由研究生院组织专家依据已签定的《研究生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任务书》,对各建设项目进行全面验收。对验收不合格的项目,限期整改后,进行二次验收。二次验收仍不合格的项目,将视具体情况予以处理。 第四章经费管理

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设计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 系部电建系 总负责王建锋 编写边步义 二〇一二年十月

《建筑工程施工》精品课程实施方案 目录 前言: (1) 一、指导思想 (1) 二、课程定位 (1) 三、课程建设目标及思路 (1) 四、精品课程的建设措施和保障激励措施 (2) 五、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3) 六、课程体系与特色 (5) 七、课程资源 (6) 八、精品课程的任务安排表 (7) 九、精品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8) 十、精品课程的教学效果 (9) 十一、精品课程的课程考核 (9) 十二、精品课程的管理 (10)

前言 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全力实现国家级示范学校创建目标,把改革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并结合我校专业实际情况,将建筑工程施工作为建筑专业的精品课程进行建设,特制订本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精品课程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特别是专业课程要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课程设置合理,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辐射作用。 二、课程定位 职业学校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从事建筑施工行业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建筑行业发展对施工技术人才质量的需求为依据,以行业发展趋势为指导。 《建筑工程施工》课程是我校建筑工程施工、建筑工程造价专业的必修课,同时又是横跨工程技术、结构技术的骨干课程,与本专业其它课程如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构造、建筑结构联系密切。建筑工程施工课程的开设,使学生不仅从理论上掌握从地基、基础到主体工程中砌筑、钢筋混凝土工程,最后到防水、装饰装修工程的工艺流程和施工技术要点,更主要的是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与实践、实习来真正熟悉和理解所学建筑工程技术和技能。建筑工程施工是城市建设的组成之一,它与城市市政工程、设备安装工程、园林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高素质建筑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中不可缺的重要骨干专业课程。 三、课程建设目标及思路 以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为基本依据,按照建筑企业、房地产公司的岗位要求,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标准,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

关于推进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线课程建设项目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指导性意见

关于推进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线课程建设项目实施混 合式教学模式的指导性意见 工程教指委[2015]4号 各培养单位: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 的意见”(教高[2015]3号)精神,进一步促进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模式创新,不断提高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就全面推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在线教育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服务需求、提高质量”,“培养和输送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根本任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主动适应学习者多样化终身学习需求,推动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探索线上与线下、课堂与实训、院校教师与行业专家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原则 1.创新理念,改革教学。坚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在线教育、绿色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育人理念,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强调理论知识与工程案例的紧密结合,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2.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服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需求,统一规划在线课程建设、应用和管理,鼓励和支持领域协作组、培养单位及相关教师先试先行,逐步将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成面向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在线课程。 3.注重实效,分类推进。坚持“应用驱动、建以致用”的原则,按照教学特点和使用范围,分类建设公共课程、领域核心课程、领域专业课程及领域专题,扎实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进程。

4、齐抓共管,多方协力。厘清政府、教指委、培养单位三者的定位,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和各界的支持与合作;发挥教指委引导和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培养单位,特别是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重点任务 1.教指委将在线课程建设和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推进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认定一批以大规模在线课程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课程,基本覆盖各工程领域和各培养单位;针对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薄弱问题,通过多种措施,丰富在线课程、创新教学方法、强化资源共享,推进教学、实践、学位论文工作紧密结合;促进从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师和参加在线课程学习的学生显著增加,形成比较成熟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提高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起到示范和促进的作用。 2.在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的支持下,教指委寻求具有较强技术支撑、较大影响力和热心教育事业的社会资源,对“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课程公共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及在线课程建设予以支持,并就在线课程研发、制作、运行、维护、管理等予以委托。 3.教指委对具备以下条件的在线课程予以优先认定。经学校研究生院(部、处)推荐;全国工程领域协作组专家认可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公共课程、领域核心课程、领域专业课程、领域专题;在线课程主讲人的理论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对在线教育理念有较深认识和体现,有教学团队或教学辅助人员;教学内容体现教指委倡导的育人理念,理论知识与工程案例紧密结合,教学方式方法具有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征;预期受众面较大。 四、组织管理 1.建设在线课程,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和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教指委发挥统筹规划、指导协调、引导激励等作用,全面推动和支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在线教育发展。并联合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对平台发布的在线课程进行运行管理、跟踪监测、综合评价。对其中教学实际效果优秀的课程主讲人予以相应的荣誉和奖励。积极争取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