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必修二地理第三章学教案

中图版必修二地理第三章学教案
中图版必修二地理第三章学教案

第1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教学目标】:1.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举例说明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3.能够判断某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学习重点】:1.农业区位因素;

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难点】:农业地域类型。

【知识梳理】: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举例

自然条件

气候

光热条件与的关系密切;

降水条件对也有影响

东北农业(热量)

北旱南水(差异)

地形

平原适宜发展;

山地丘陵适宜发展

汉中盆地发展;

秦巴山地发展

土壤

土壤肥力影响农业;

土壤酸碱性影响农业

东北适合种植(碱性土壤);

南方丘陵种植(酸性土壤)水源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决定性因素新疆的农业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市场需求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市场动态、市场需求合理安排农业生产交通

运输

影响的区位,此类农业必须有

快捷的交通

园艺业、等应布局在交通

运输方便快捷的地方

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农业生产德国补贴种植提高食用油产量农业生产

技术

增加,提高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例如袁隆

平的杂交水稻

培育,提高产量

二、世界主要农业地狱类型

1、含义:由于世界各地农业区位因素的差异,世界各地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

自然条件——农业生产对象种类差异(农产品类型);

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效率及生产技术水平

2、分类:(13中农业地狱类型)

分类依据分类主要农业类型

按发展阶段原始农业迁移农业、、游牧业

传统农业稻作、传统旱作农业、传统混合、式农业

现代农业

种植园、、、、市场

园艺业、

按生产对象

种植业稻作农业、

畜牧业游牧业、

按投入多少分

粗放农业迁移农业、游牧业

密集农业稻作农业、旱作农业、现代农业按产品用途分

商品农业现代农业

自己农业传统农业

3、世界主要农业地狱类型

原始迁移农业条件地广人稀、森林茂盛

特点

刀耕火种、(不使用蓄力)、很少使用、生产技

术、无固定土地

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区(非洲沿岸、刚果盆地、南美亚马孙河平原、东南亚)

传统旱作谷物特点精耕细作、耕地、建筑,形成、饲养

分布温带(温带季风)及亚热带山地;具体地区是源地条件光照充足,降水较少,人均耕地少,劳动力充足,经验丰富

现代混合农业条件自然条件优越,人少帝舵,交通便利,工业发达

优势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农场是一个系统(麦田+休耕地+放牧地)、可以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可根据市场需求,以生产分布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的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农业对地理景观的影响: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2、对资源的影响:对资源的态度

例:对森林的态度:障碍变成了资源(调节小气候,涵养水源等)3、对环境的影响:对生态的破坏与对环境的污染

【课堂感悟】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善待农田!

【巩固练习题】一、选择题

1、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的自然条件是()

A、光热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2、限制新疆绿洲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3、从土壤条件来分析,农业发达的地区多在()A.广泛分布红壤的地区

B广泛分布盐碱土的地区

C、肥沃的冲积平原

D、黑土分布广泛的温带草原

4、我国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主要区位因素是()

A、市场

B、地形

C、土壤

D、水分

6、关于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社会经济因素是最稳定的因素

B、因为自然因素可以改造,所以任何地区都能发展种植业

C、城市周围农业生产的重点主要是粮食

D、我国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与政府政策有关

7、农民调整农作物的品种和规模时主要考虑()

A、气温和降水的变化

B、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

C、市场需求的变化

D、流动人口的变化

8、关于农业分类的提法,正确的是()

A、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区别是依据农业生产对象

B、粗放农业属于畜牧业

C、种植业都属于密集农业

D、我国当前农业是以商品农业占优势

9、农业投入包括()

①劳动力②基本生产资料③生产技术④种植制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关于农业投入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B、无法改变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

C、热量属于人类对农业的投入

D、生产技术投入属于自然投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鼓励农民组建农场联合体,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目前,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出油率低),生产成本较高,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据此完成11~13题。

11、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

A.技术力量较雄厚

B.气候条件较优越

C.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

D.劳动力较充足

12、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

A.专业化水平较高

B .科技投入较大

C.劳动生产率较高

D.劳动力价格较低

13、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

A. 加大科技投入

B.扩大种植面积

C.增加劳动力投入

D.加大化肥使用量

14、将农业的输入要素按自然和人文两类归纳,同

属一类的是()

A、化肥、技术、机械、农药、劳动

B、降水、化肥、机械、劳动、土地

C、光照、降水、土地、灌溉、化肥

D、种子、降水、劳动、土地、资本

15、下图中正确反映我国城郊农业变化大势的是

( )

16、有关混合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混合农业既属粗放农业又属商品农业

B、我国没有混合农业分布

C、世界最主要的混合农业是谷物和牲畜的混合农

D、混合农业属于自给农业

17、季风水田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优势条件有()

A. 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

B.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C. 终年高温多雨

D. 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18、关于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机械化水平高

B. 水利工程量大

C. 单产量低、商品率低

D. 大规模经营

19、海南可种三季稻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 降水丰沛

B. 热量充足

C. 土壤肥沃

D. 地形平坦

20、下列国家的水稻生产中,机械化程度最高的是

()

A. 中国

B. 日本

C. 泰国

D. 印度

21、下列农业地域类型,以农业发展阶段看,属于

传统农业的是()

A.地中海式农业

B.种植园农业

C.游牧业

D.市场园艺业

22、适宜在大面积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发展的农业

地域类型是()

A.商品谷物农业

B.水稻种植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种植园农业

23、大城市周围形成了“菜篮子工程”和“乳畜

带”,影响区位选择的最主要因素是()

A.气候条件好

B.政策措施

C.市场需要

D.土壤肥力高

24、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一种()

A.种植业农业

B.养殖业

C.自给农业

D.混合农业

25、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符合实际的是

()

A.上海郊区的乳牛场——市场

B.珠江三角洲的双季稻——水源

C.渭河平原的冬小麦——光照

D.河套平原的甜菜——地形 二、综合题

1、由于地理分布不同,形成了对环境条件要求不同的作物品种,下面资料记载的是南京、佳木斯和北京当地品种的大豆在原产地和北京栽培时的播

种和开花时间,请根据资料填空回答:

(1)高纬地区的大豆品种移往低纬度地区种植,开花 (提前、延迟)。

(2)如将广州当地大豆品种(番禺豆)移往北京

种植,开花 (提前、延迟)。

产量 (增加、减少)。

(3)除温度有一定影响以外,影响大豆开花的主

要环境因子是 。

2、下图为某地土地利用图(甲)和农业产值构成图

(乙),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

A.大牧场放牧业

B.种植园农业

C.混合农业

D.商品谷物农业

(2).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是( )

A.劳动投入多,科技含量低

B.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C.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

D.生产灵活性差,市场适应性弱

3、读“美国小麦、玉米带分布图”,完成下列内容。 (1)图中表示小麦区的字母是_____,表示玉米带

的字母是________。

(2)这种农业是以__________为目的的农业生产,

其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国发展该种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是优越的

自然条件,___________,地广人稀,____________,

以及先进的科技。

(4)由于市场竞争,使一些处于劣势的小农场失去

立足的能力,或倒闭,或合并,使得美国商品谷物农

场规模____________________。

品种名称 金大532 本地大

豆 满仓金

在原产地播种日期

5月30日 4月30日

5月17日

在原产地的开花日期

8月23日 7月中旬 7月5日

在北京的播种日期

4月30日

4月30

4月30日 在北京的开花日期

9月1日 7月19

日 6月5日 在原产地从播种到开花的天数 85天 80天 49天 在北京从播种到开花的天数

124天

80天

36天

(5)我国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地区也有这类农业的分布。

4、读亚洲水稻种植业分布图,回答问题。

(1)写出水稻主要分布区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A 、B 、C 三地均为________气候区,________资源丰富,从地形上看,水稻田多分布在________和________地区。

(3)本地区________稠密,________丰富,为发

展水稻种植业提供了有利条件。________是本地区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

(4)亚洲水稻生产单产量高但商品率低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

5、读大分水岭的雨影效应及东水西调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从农业地域类型来看,该区农业属于 , 分析该农业地域类型的优点

(2)、分析该区发展农牧业的限制性条件和已采取的措施

【知识扩展】其他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统稻

作农业

条件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减税充足雨热同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当地居民喜食稻米

特点

属劳动密集型农业,小农经营,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单位面积产量高,水利工程量

分布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商品谷物农业

条件

地势平坦广阔,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多雨,地广人稀规模大,交通便

利,工业发达,先进的科技和推广服务系统

特点 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科技水平高,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 分布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大牧场

条件

地广人稀地价低廉,草类繁多生长茂盛,温和的亚热带气候,距海港进出口便利,

放牧业特点商品率高规模大,培育优良牛种,先进冷冻保鲜技术,改善交通,开辟水源种植饲料分布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美国,新西兰,南非等

【自主练习】

1、关于潘帕斯草原大牧场牧牛业区位选择条件的

叙述,欠妥的是

A.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B.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

C.距海港较近,交通方便

D.经济发达,本地有广阔的消费市场

2、读“潘帕斯草原牧牛业的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所表示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在该地的大牧场上牧牛占重要地位,而澳大利亚、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大牧场上,养羊占重要地位。

(2)、该地区发展大牧场的区位优势是: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3)、为促进该地牧牛业的发展,当地人做了_________、改善交通运输条件、_________和种植饲料等几个方面的工作。

(4)、图中_________ (填字母)为该国的首都_________,在此加工的畜牧业产品装船后经过_________洋供应到西欧。

老师寄语:因地制宜,农业丰收;因材施教,事半功倍;化害为利,超越自我!课后感悟:

第2节 工业区位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理解工业地域形成 【学习重点】:工业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知识梳理】: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区位因素

区位选择的原则

代表部门

原材料(原料指向型工业) 运输 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 运输(易变质) 早期钢铁工业、 ,水果、水产品 工业

市场需求 运输 成本高; 不便于长距离 饮料行业、家具制造业、 冶炼厂 运输条件

运输量比较大的工业,靠近 、铁路枢纽;高技术工业建设在 或靠近

枢纽

炼铝厂、钢铁厂、高技术工业 廉价劳动力(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 ,应接近具有大量 的地区 普通服装、 装配、包带、制鞋等 劳动力素质(技术指向型 技术要求高,应接近 工人集中的地区;高薪技术产业应接近 和科研机构

电子工业、卫星、飞机、精密仪器 环境条件 环境标准影响工业布局;好的环境吸引特定工业 德国慕尼黑形成 产业区 其他 动力、政策、集聚、个人喜好、特殊关系

冶炼行业布局在电厂附近(动力)

例:我国工业企业集聚的主导因素

利用廉价劳动力(珠江三角洲工业区);利用交通枢纽(沪宁杭工业区);利用资源(辽中南工业区);利用能源(黄河上游有色金属“长廊”) 三、世界主要工业区:

工业联系 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生产的联系:“上下游”的联系、提供配件的联系 非生产的联系:共用基础设施的联系、信息联系 导致 工业 意义

节约运费、 、共用基础设施, 有利于处理生产过程中的

形成 工业地域

专业性公也地域:以大型工业 为核心,以某一工业部门为主 综合性工业地域:企业利用 ,多个企业集聚

1、西欧工业区;

2、 3、俄罗斯—— 工业区 4、中国——日本工业区

5、 四、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工业企业创建了一个新的 环境,深刻的影响着人与环境的关系

2、工业破坏和污染了 环境,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甚至是 的环境问题

3、工业生产对 资源无节制的开发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4、工业生产排放的“ ”造成环境污染,威胁到人类的 和生物的生存 【课堂感悟】工业生产带给人类极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极大的灾难!

【巩固练习题】一、选择题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很多,不同工业部门具有不同的区位指向。回答1~2题。 1、区位宜接近原料产地的是 ( ) A 、葡萄酒厂、羊毛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B 、服装加工厂、羊毛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C 、造船厂、飞机制造厂、电子装配厂 D 、钢铁厂、时装加工厂、家具厂

2、啤酒厂、家具厂、面包加工厂的区位属于( ) A 、原材料指向型 B 、技术指向型 C 、劳动力指向型 D 、市场指向型

3、下列属于原料指向型的工业是( ) A 、印刷厂 B 、印染厂 C 、甜菜制糖厂 D 、啤酒厂

4、工厂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 )

A 、原料类型

B 、劳动力数量

C 、运输成本

D 、零部件数量

5、下列工厂宜靠近钢铁厂布局的是( ) A.汽车厂、机床厂 B.造船厂、食品厂 C.化纤厂、水泥厂 D.钟表厂、电视机厂

6、工业集聚可以①提高生产成本②扩大总体生产能力③提高环境质量④提高经济效益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7、钢铁工业区位指向变化是( ) A 、铁矿区位→煤炭区位→港口区位 B 、铁矿区位→港口区位→煤炭区位 C 、煤炭区位→铁矿区位→港口区位 D 、港口区位→铁矿区位→煤炭区位

8、下列工厂中存在投入—产出工业联系的是( ) ①纺织厂、印染厂 ②钢铁厂、重型机械厂 ③造纸厂、化纤厂 ④食品厂、家具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区主要考虑的区位因素是(

A 、高技术人才密集

B 、

C 、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D 、 10、下列关于工业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为汽车生产各种零部件的工厂间存在着地理空

B 、绝大多数产品从原料开始的全部加工过程是在

一个工厂里独

C 、甜菜制糖厂与钢铁厂间存在着生产联系

D 、有些工厂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存在着地理空间联系

11、下列关于工业集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12、在一些多层建筑标准化厂房内,有服装、鞋帽、雨伞等多种工厂,这主要是利用( ) A 、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B 、生产联系中的“上下游”关系 C 、集聚来扩大生产规模 D 、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13、关于世界主要工业区,叙述正确的是( ) A 、

B 、世界主要工业区域是欧洲西部工业区、北美工

业区、俄罗斯——乌克兰工业区、日本工业区、澳

C 、欧洲工业区是工业化最早的地区

D 、俄罗斯—乌克兰工业区工业现代化程度高,微电子工业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14、有关工业地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工业区由一个企业组成,是工业地域类型的基

B

、工业区往往是小城市的经济主体,是中等城市

C

、工业地域可以划分为专业性工业地域和综合性

D

、工业枢纽由工业点和工业地区组成,内部结构

15

、下列关于工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叙述不

A

、工业生产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改变了人们的生

B

、工业生产要耗费大量的资源,使人类面临资源

C

、工业生产可造成环境污染,威胁人类的身体健

D

、发达国家工业发达,技术先进,工业生产不会

欧洲某企业在我国投资建立某个新厂,其产品主要出口欧洲,这一决策使得为其生产零部件的一些生产厂陆续迁至该厂附近。该企业设想:早晨接到订单,立即组织生产,下午发货,次日产品运到欧洲。据此完成16——

20

16、该厂产品可能是(

A 、化工产品

B 、

C 、建筑陶瓷

D 、

17、该工厂布局首先需考虑靠近(

A 、海港

B 、

C 、公路枢纽

D 、

18、该企业还对我国为其生产零部件的厂家加以培育,这一过程称为(

A 、本地化 B

、 C 、城市化

D 、

19、该产品的零部件生产厂与成品生产厂在

地理上集聚,主要有利于企业( )

A.、降低运费,靠近市场

B 、

C 、

D 、

20、要吸引该产品的生产企业以集聚方式布局工厂的地方,应当(

A 、

B 、提供足够的动力资源

C 、提供广阔的市场

D 、

二、综合题

1、日本某汽车公司在中国建有多个整车生产厂和零部件生产厂。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及随后的海啸、核辐射灾害,使该公司在灾区的工厂停产。受其影响,该公司在中国的整车生产厂也被迫停产。据此完成1~2题。

(1)、该公司在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主要目的是( )

A 、避免自然灾害对本土汽车生产的影响

B 、为其中国整车生产厂配套,降低整车生产成本

C 、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为其日本整车厂服务

D 、建立其全球整车生产的零部件供应基地 (2)、中国整车生产厂被迫停产是由于该公司在灾区有( )

A 、研发中心

B 、一般零部件厂

C 、核心零部件厂

D 、整车厂

2、某钢铁厂于19世纪初建在M 地;20世纪80年代将炼铁厂从M 地迁至N 地,炼钢厂仍留在M 地,如图

1所示。该钢铁厂所用的铁矿石一直依赖进口。图中河流可能航。结合表1,回答3~4题

(1)、该钢铁厂最初选择建在M 地的有利条件有(双选)( )

A 、接近燃料地

B 、接近铁矿

C 、接近消费市场

D 、廉价劳动力充足 (2)、该钢铁厂将炼铁厂迁至N 地,可以降低( )

A 、燃料运输费用

B 、铁矿石运输费用

C 、产品运输费用

D 、废弃物的排放量 3、T 公司初期在A 地建厂制造高档家具,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其后T 公司将生产迁至B 地,随即又在

C

(1)普通家具厂的区位选择属于

(2)T 公司将家具厂由A 地迁往B 地,可获得的比较区位优势主要有 、 。

(3)试从工业联系、工人素质和市场潜力三方面,分析在C 地建高档家具厂的优势。

4、钢铁工业是四川省攀枝花市的主导工业部门。图2是“攀枝花市及其附近地区简图”,图3是设想“以攀枝花钢铁工业为基础的生产流程模式图”

(1

)简述攀枝花市发展钢铁工业的主要区位条件。

(2)图3-30所示的生产流程中,字母A 表示_____ ___,B 表示_____ ___,C 表示__ ____。 (

3

(4)图示地区还可发展炼铜工业,其主要优势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扩展】: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质量已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应非常慎重。而对环境十分敏感的一些高技术产品及食品等企业,则应以优质环境为区位选择的主

导因素。

工业部门

污染类型 区位选择

水泥厂、酿造厂 空气污染

将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 风向、常年盛行风向的 风向、季风的

印染厂、造纸厂、

电镀厂、皮革厂 水源污染

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 化工厂、炼油厂

既污染大气,又污染水源

综合以上两条

发电厂、钢铁厂 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①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 风向、常年盛

行风向的 风向、季风的

②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扩展练习】1.下面是“有关工厂设施与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各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 .①造纸厂 ②水泥厂 ③钢铁厂 ④飞机场

B .①造纸厂 ②钢铁厂 ③飞机场 ④水泥厂

C .①钢铁厂 ②水泥厂 ③造纸厂 ④飞机场

D .①水泥厂 ②造纸厂 ③飞机场 ④钢铁厂 读图,回答2~3题。

□类为无污染的工业;△类为轻度污染的工业; ▲类为严重污染的工业。

2.如果该城市工业布局合理,则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

A .西北风

B .东北风

C .东南风

D .西南风 3.关于图中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类工业可能为食品工业

B 、△类工业污染最大

C 、▲类工业迁移有利于改善城市大气环境

D 、▲类工业布局愈来愈受原料的制约

老师寄语:物极必反,及其自信就是自大;过度展现自我优势同时也会暴露自己的缺点!

课后感悟:

第3节 地域联系

【教学目标】:了解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学习重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教学难点】: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判断方法 【知识梳理】: 一、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1、意义:地域联系对发挥地域 、实现区域 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现代生产的特点:原料 、产品 、生产 、地域 。 二、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1、交通运输

(1)、生产特点:不生产出任何 ;生产过程:实现人或物的 (2)、现代交通的主要方式: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 (3)、选择交通运输方式的原则: 2、通信

(1)、分类:

(2)、国际互联网:是全世界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 。 3、商业贸易

(1)、分类:分为 和 。

(2)、生产环节: 、储存和调运、 (3)、商业活动与城市的关心:互为条件、

(4)、国际贸易:包括商品的贸易、 的国际投入、劳动力和 在国家间的流动等形式。 三、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四、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帆船、马车时代:城市出现在河流、大道的 ;公路、铁路时代:城市建在 。

邮政通信:利用 ,传递信函、文件、报刊等 电信通信:利用 ,传递文字、声音、图像等

古代交通

北马:城市布局在 或者大道交汇处(驿站附近) 南船:城市 分布或者城市布局在河流交汇处(武汉) 城市形态呈条带状或者组团式(城市内部遵从棋盘式原则) 铁路、公路使城市沿交通轴发展;改变了城市 单一扩展的形式

综合性交通使城市多方向分散扩展;城市形态从单一到 、从内聚到 发展

2、早期,商业网点主要布局在 ;后来随着交通的发展,商业网点可以布局在 。 【课堂感悟】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便乘上了人生的列车,身不由己的驶向未知的未来! 【课堂练习】一、选择题

1.图1为“我国部分铁路枢纽示意图”,按①②③④顺序,铁路枢纽为( )

图1

A.包头、重庆、长春

B.

C.

D.

2.易于长距离客运及贵重、紧俏、救急物资和报刊邮件的运输方式是(

A.铁路

B.

C.水运

D.航空运输

3.适宜远距离水运的产品是(

A.新闻印刷品

B.

C.时装

D.电脑芯片

4.我国计划修建京沪高速铁路,体现了世界交通运输发展的(

A.大型化

B. C.专业化

D.

5.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的运输方式是(

A.公路运输

B.

C.水路运输

D.

6.下列对商业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②生产的

产品具有实物形态 ③与工农业等生产部门的联系非常密切

A.①②

B.

C.①④

D.

7.电信通信传递信息的载体是(

A.电磁系统

B.

C.高速公路

D.

8.我国华中重镇武汉选址的区位类型是(

A.

B.

C.

D.

在陆地交通线穿过河流时需要建桥和码头的地

9.

石家庄快速成为百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的主要

A.

B.

有利的

C.

D.

10.属于在铁路枢纽上兴起的城市与相应铁路线的连线,正确的有(

A.开封、洛阳—

B.石家庄、郑州—京广线

C.包头、大同—

D.

蚌埠—

11.在西部大开发中,铁路等基础建设必须先行,这主要是因为铁路建设(

A.投资规模巨大,建设周期较长

B.提供就业机会,提高人均收入

C.

D.

12.京九铁路的许多车站从一些中小城市的边缘通过,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

B.

C.

D.

13、下列不是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的是( )

A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等运输方式

B .在商场或网上购物、推销产品等买卖方式

C .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等通信方式

D .出国访问、参观、学习等交流方式

14、跨国企业可以把它的研究开发部、加工基地、各销售支部分设在世界各地,而它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就像在同一座办公楼里一样方便,这有赖于高效快捷的( )

A .交通运输网

B .邮政网络

C .电信网络

D .商业网点 15、关于通信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邮政传递系统拥有自己的运输工具,不需要借助交通部门的合作

B .邮政网络由邮局和邮路组成,邮政通信不受地形障碍的影响

C .气象灾害常常影响邮政通信的时效性

D .通信可以分为邮政通信和电子通信两大部分

16、某县医院用最经济的办法邀请大城市里多位著名医师同时为某疑难急症病人会诊,以确定最佳治

疗方案,他们所依靠的是( )

A .长途电话

B .便捷的现代交通网

C .电报

D .网上视频会诊 17、商业活动的主要环节包括( )

A .生产、收购、批发、零售

B .收购、调运、批发、零售

C .生产、收购、调运、销售

D .收购、储存、调运、销售

18、关于交通运输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公路运输机动灵活,但运量小,成本也较高 B .铁路运输连续性好,但运费高,占地面积广 C .航空运输最为快捷,但运营成本低,对技术和安全的要求也高

D .水路运输历史最悠久,但投资大,运输速度慢 19、关于电信通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电话、传真等各种信息传递,都是通过交通运输网实现的

B .电信通信的质量会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但不会受地形障碍的影响

C .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信息交流成本,提高了通信效率

D .电信通信包括的业务很多,比如电话、电报、传真、卫星通信及邮寄信件等

20、电子商务是指在网络上开展的商业经营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 )

A .广告宣传、贸易洽谈、交接货物

B .签订合同、完成贸易手续

C .参观生产过程,亲自去仓库看货物

D.现金支付

21、受自然、经济等影响,俄罗斯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A.铁路运输 B.公路运输

C.水路运输 D.管道运输

二、综合题

1、读图2“四种货物运输方式运费与运距相关曲线示意”图,回答:

图2

(1)运距<80km时 __运输是最廉价的运输方式(2)80km<运距<550km 时,运输是最廉价的运输方式

(3)运距>550km 时,运输是最廉价的运输方式

(4)运输是最昂贵的运输方式,它适合运送的货物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

2、读图3我国1999年五种主要运输方式客、

货运周转量柱状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若D表示管道运输,则填出图中下列字母代表的运输方式:

A.___ ____,

B.____ ___,

C.__ _____,

E.__ _____。

(2)E运输方式货运周转量所占比重最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运输方式在货运周转量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运输方式在客运周转量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其根本原因是

(4)我国目前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是铁路运输,该运输方式的优点有_____ ____________。未来其发展方向是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

(5)目前我国发展最多最快的运输方式是公路运输,其发展最快的原因是_

【知识扩展】五种交通运输方式比较:

优点缺点

铁路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

小,连续性好

建设成本高,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

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量大,投资小,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

航空飞行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货物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

云量很大

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老师寄语:人生的成功不在于登上那一趟列车,而在于你能否找准了自己的方向,并能为之不懈努力!

课后感悟: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必修3提纲(文)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 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限。 2、区域划分:从地域范围来说,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从区域划分的指标来看,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等。 从划分指标,有单一指标,有综合指标。 从界限:有明确边界和过渡边界 3、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整体性);各区域之 间普遍存在差异(差异性);各区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它区域存在各种联系(开放性)。 4、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5、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结冰期和非结冰期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差异 补充: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 以西地区)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 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 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 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 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 岛状。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 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 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诏安县官陂中学沈杰华 2017年3月23日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案例分析及读图的能力,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合理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2.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地区发展的影响,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和发展方向的选择。 3.通过具体案例学习理解农业地域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农业区位知识的学习,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的思想。 2.培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 2.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因素和分析方法。 (二)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原理合理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四、课时安排建议用时1课时。 五、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中,力图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采用问题探究和小组合作模式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对图表的判读和教材文字内容的阅读,试图提高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小组合作为载体,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知识层面上,本节课让学生充分参与,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使其自主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提问学生,让学生讨论诏安具有的特色农产品有哪些?以材料展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的诏安青梅的区位因素导入新课。 (二)主要教学环节 1.农业区位 教师对学生分组,安排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41页内容,指出42页图3.1和图3.2中农业活动的劳动场所、劳动对象。 (2)说出造成图3.1和图3.2农业活动差异的地理原理。 教师巡视各组讨论的情况,请各组学生代表发言,然后进行总结性说明。根据教材41

必背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复习时看书看图懂原理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 、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1月0℃等温线 秦岭—淮河 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②南北差异(P9图)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划分依据: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

.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 1、影响: 有利 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 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 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 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 产养殖,保护环境 (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 (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 农业:蔬菜、水果基地 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 (2)原因: 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 (地中海气候) 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负面:森林的过度砍伐(热带雨林砍伐最严重):物种急剧较少 正面:运用科学技术(改良品种、灌溉、施肥、塑料大棚),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部门: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 2、原因:(1)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2)区域之间总体水平的差异 3、方向:发达地区 不发达地区 4、举例: 第一次 第二次 珠三角:香港 珠三角 欠发达的相邻地区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2.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原因 自然:(1)地貌形态的不稳定与黄土的易侵蚀性强:地貌、黄土状况看书P35 (2) 降水集中多暴雨(3)黄土疏松 垂直节理分布 (4)植被稀少 人为:过渡开垦、放牧、樵采、开矿、修路、采石修建窑洞群等。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 经济损失 (1)土壤肥力下降 农业减少 (2)沟壑发展、泥石流 破坏工矿交通设施 危害 (3)水、土、肥的损失 干旱 生态破坏 (4)淤积江河湖库 ) (5 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措施 生物:植树造林 (保持水土) 工程: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 治理 小流域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等与工程措施结合 (根本措施) 案例:洞庭湖湿地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湿地 范畴:湖泊、沼泽、泛滥平原、河口三角洲、沿海滩涂、红树林、河流、水稻田等 功能:经济、生态(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 第三节教案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学习目标 1.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分布。 2.以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为例,理解农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3.结合资料,分析我国主要牧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基础知识梳理] 一、大牧场放牧业 1.特点:面向市场、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2.分布: (1)牧牛国家:美国、阿根廷。 (2)牧羊国家:澳大利亚、南非。 3.成因: 大面积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这些地区草场广阔,适宜放牧牲畜。 4.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 (1)区位优势: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2)发展措施:采取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打机井等。饲养良种牛,加强对良种牛的培育,以及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二、乳畜业 1.特点: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 2.生产对象及产品: 生产对象主要是奶牛,产品是牛奶及其制品。 3.主要分布区: 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4.西欧乳畜业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1)饲料因素。(2)市场因素。 【思考】 1.近年来,蒙牛集团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周围建设乳牛场,发展奶制品加工业,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提示接近消费市场。 2. 目前我国内蒙古草原、新疆天山牧场能否大力发展大牧场放牧业?为什么?提示不能。我国西北牧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目前还无法满足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的需要。 [预习效果自测] 1.下列关于大牧场放牧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B.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C.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 D.交通运输条件对大牧场放牧业影响不大 解析大牧场放牧业属于商品农业,对市场依赖程度较高,需要较好的交通条件。答案 D 2.下列国家不存在大牧场放牧业的是() A.美国 B.澳大利亚 C.阿根廷 D.日本 解析日本地狭物贫,且以山地为主,不具备大牧场放牧业的条件。 答案 D 3.下列不属于发展潘帕斯草原牧牛业所采取的措施是() A.发明海上冷冻船 B.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C.开辟水源 D.种植饲料作物 解析潘帕斯草原采取的措施:开辟水源、种植饲料作物、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培育良种牛等。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 版)复习提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原因是对自然 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 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 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 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 缺、国防兵员不足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 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 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如图: “高高低”模式: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过渡模式: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三低”模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高”与“低”往往用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行程与发展(人教版)3.1 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案2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同,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学生科学地理解概念。进而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晰明了,但是我觉得在这里教师应该给学生进一步讲解这些因素别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具体某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知识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使学生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农业地域的形成这一知识则主要是通过文字讲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通过案例2让学生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区位的含义; (2)、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农业地域的概念、类型。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景观图分析区域差异,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尝试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知识讲授、案例分析、问题探究与讨论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1.2《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定时作业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地理特征会影响建筑特色。在欧洲大部分地区至今保留大量的石材建筑,高大宏伟;中国古老的房屋多木质,易腐烂,难存留。中国建筑材料与欧洲大部分地区建筑特色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技术先进 B.地形不同 C.气候差异 D.中国多地质灾害 2、下列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 B.当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时,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C.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D.在农业生产走向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今天,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超过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供应地 3、南方乡村房屋斜顶大窗可能为适应() A.夏季高温多雨 B.夏季凉爽干燥 C.冬季温暖少雨 D.春秋凉爽干燥 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和美国东北部简图,读图回答下列4—5题。 4、为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两地均适宜发展的工业部门是()A.石油化学工业B.钢铁工业C.电子工业D.有色冶金工业 5、两地工业地域中,工业集聚的主要原因是() ①共用基础设施,缓解交通压力①接近原料、燃料产地,节省运输成本①利于集中治污,提高环境容量①便于生产协作,提高生产效率A.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

6、关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B.工业化处于发展阶段,以资源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C.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大 D.大多数劳动力从事工业生产活动 7、区域发展阶段与主要部门组合正确的是() A.工业化起步阶段——以资源密集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 B.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大大增加 C.工业化阶段——以资金密集型工业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D.传统农业为主阶段——没有任何工业部门 8、与其它地理现象不可能同时出现的是() A.蒙古西伯利亚一带高压十分强大 B.塔里木河出现洪峰 C.上海遭受寒潮袭击 D.南极大陆考察人员增多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吐鲁番盆地在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方面,有许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起旅游者强烈兴趣,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异,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据此回答9—11题。 9、在我国的地理分区中,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在两个不同的区域,其根本原因是() A.纬度差异巨大B.空间距离遥远 C.中间相隔很多地形区D.整体状况区别明显 10、两地农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是() A.太湖平原土地减少,吐鲁番盆地劳动力不足 B.太湖平原土壤贫瘠,吐鲁番盆地土壤矿物质缺乏

地理必修二三维目标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 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 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学过程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三、教学难点: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

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推理、分析找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在关系 2.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后容量如何估计 3.结合我国当前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优势,进一步人士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 2.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三、教学难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 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四、教学过程: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部空间结构 一、三维目标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区域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 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 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中图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 (3)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4)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教案]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 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推理、分析找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2.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后容量如何估计 3.结合我国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进一步认识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 2.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教学难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 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据预测,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处100亿以上。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适的数量呢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 (1)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

(为了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而提出) (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木桶效应 ①资源(最主要因素):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②科技发展水平: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③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④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人口的合理容量 (1)概念: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特点: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3)概念提出的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正确处理人类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与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关系 (1)人口问题(如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等)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①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耗资源量很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的地域超出了本国的范围。 ②发展中国家不仅人口数量多,人均消费水平低,而且一些国家的人口仍在快速增长。 (2)措施:就整个世界来说 ①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②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一】 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依次是:___系___系___系___ 总星系河外星系其他恒星系统其他行星___ 2、太阳系: 1)组成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2)按八颗行星的分类,写出八大行星的名称: 类地行星:、、、巨行星:、 远日行星:、 3)在星和星之间有小行星带。 3、地球: 1)普通性: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显眼。 2)特殊性:存在生命: 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 自身物质条件体积、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生长的大气 存在生命的条件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有利于液态水的生成 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说明:(Ⅰ)说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Ⅱ)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太阳活动的周期为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地球的影响:黑子与降水 ②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爆发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③对地球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出现极光现象 ④产生自然灾害:地球上的水旱灾害 3、太阳的主要成分是和。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大部分能量的直接和间接来源,如煤、石油。 2)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了能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自转运动 地轴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教案全册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 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 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填写下表。) 历史时期农业革命前 农业革命 时期 工业革命时期20世纪以来 人口数 量情况 数量少数量较多持续增加数量多 人口增 长情况 增长缓慢增长加速明显加快空前增长 人口变人们获取食生产力水生产力水平大大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教案资料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 农业革命之 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 慢 生产力水平低,死 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 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 度较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 医疗条件改善,寿 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 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 加快 生产力、生活质量 不断改善,死亡率 逐渐降低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自然增长率 水平人口增长特 点 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 势 典型国家举 例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 平 增长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 全,生育观念的转 变等 比较稳定, 一些国家的 人口数量还 会逐渐减少 俄罗斯、德 国、日本

发展 中国 家 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很 快,世界新 增人口中, 发展中国家 占到80%以 上 政治上的独立,民 族经济的发展,医 疗卫生事业的进 步,人口死亡率下 降 人口增长开 始趋于缓 慢,很多国 家实施人口 控制措施 中国、印 度、巴基斯 坦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过渡模 式) “三低”模式 特 点 出生率高高高低 死亡率高高低低 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 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 生产力水平? ? ?→ ?不断增长 分布热带原始森 林等地区的 落后民族 较落后的发 展中国家或 地区 亚、非、拉等洲的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 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 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 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 }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 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 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 员不足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 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如图: “高高低”模式: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过渡模式: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 “三低”模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高”与“低”往往用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教学设计 作者: 学校: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 章节:第三章第二节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的区位因素。 2.工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各区位因素如何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二、教学重点:工业的区位因素。 三、教学难点: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一、农业区位因素 1. 农业生产活动 2.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3. 农业区位因素 4.主要的农业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1)气候条件 2)水源 3)地形 4)土壤 (2)人文因素 1)市场需求 2)交通运输条件 3)政策法规 4)资金、劳动力、科技、历史、文化、政治筹因素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市场的变化 2. 科学技术的进步 3.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 三、我国农业区位选择发生巨大变化 1.在远离城市的广大农、牧地区形成一大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2. 增加了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3. 农作物生产摆脱了传统地域的限制 4. 选择易于机械化作业的农作物生产 [新课导入]: 某汽车公司的汽车生产线。回答问题。 [新课教学]: 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一、工业区位因素 1. 工业生产活动 在工厂里,劳动力(工人、技术人员等)运用动力(燃料、电能等)和机械设备,将原料制成产品。这就是工业生产活动。 《多媒体展示》图3.17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2. 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3.工业主要区位因素 《思考》工业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 《多媒体展示》图3.18工业主要区位因素。 与农业相比,工业区位选择虽然也会受地形、水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但更多是受经济、环境、政策法规等人文因素的影响。 (1)经济效益 从经济效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利润最高的地方。 如果把工厂建在原料和动力充足、劳动力质优价廉、交通便利、市场前景广阔的地方,是很理想的,但是实际上很少有这样所有条件都理想的场所。因此,在市场因素一定的情况下,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决策者会综合考虑多种成本,把工厂建在总成本最低的地方。 1)运输成本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某新兴城市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题。 1.1992年至1993年,该城市的人口增长率是() A.16.7%B.14.3% C.0.9% D.1 解析:通过图中的数据1992年人口68.7万,1993年人口80.2万,计算1992—1993年人口增长率(80.2-68.7)÷68.7×100%,即为16.7%。故选项A正确。 答案:A 读甲、乙两国人口变化曲线图,完成2~3题。 2.关于甲、乙两国人口增长模式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00—1950年,两国人口增长模式皆为“高高低”模式 B.1850—1950年,甲国人口增长模式为“高高低”模式 C.1900—1950年,乙国人口增长模式为过渡模式 D.20世纪末甲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

3.从图中可看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开始于() A.出生率的下降B.死亡率的下降 C.自然增长率的下降D.自然增长率的上升 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1900—1950年甲国人口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模式为过渡模式;乙国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模式为“高高低”模式;20世纪末,甲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很低,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第3题,读图可知,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答案:2.D 3.B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总数约为137 053万,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 390万人,年均增长0.57%。读我国第五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对比统计图,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口数量变化主要是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善②十年间,人口出生率下降③现阶段,影响我国人口总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口迁移④十年间,人口增长速度趋于缓慢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5.目前,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是()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复习时看书看图懂原理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月0℃等温线 秦岭—淮河 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②南北差异(P9图)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划分依据: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形:丘陵、平原欧洲的三圃制 条件 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谷物生长;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 三圃制:把土地分成三快:一块植树、一块种田、一块放牧 1.3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 1、影响: 有利 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 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 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 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 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 (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 (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 农业:蔬菜、水果基地 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 (2)原因: 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 (地中海气候) 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