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规划(2018—2025年)

安徽省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规划

(2018—2025年)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聚焦淮河行蓄洪区经济社会发展短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障群众居住安全,根据《国务院关于全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的批复》(国函〔2009〕134号)及《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工作的若干意见》(皖政〔2017〕108号)精神,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我省境内淮河干流长418公里,流域面积6.7万平方公里。淮河流域地势低平,平原面积大,河流众多,历来就是洪水多发地区。新中国成立后,按照“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在加固堤防、整治河道、修建水库的同时,于湖泊、洼地开辟了行蓄洪区,形成了以水库、行蓄洪区和各类堤防为主体的防洪工程体系。

我省淮河行蓄洪区数量多、面积大、居住人口多、进洪频繁。根据《全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我省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共21处、占全国行蓄洪区总数的22%,面积3060平方公里、占全国行蓄洪区总面积的10%。近年来,结合淮河干流河道整治工程,石姚段、洛河洼2处行洪区已调整为防洪保护区,方邱湖、临北段、香浮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正在实施,计划2018年底前建设完成并改为防洪保护区,不再属于行洪区。除上述5处行洪

区外,现今还有濛洼、南润段、邱家湖、姜唐湖、城西湖、城东湖、寿西湖、瓦埠湖、董峰湖、上六坊堤(已无人居住)、下六坊堤、汤渔湖、荆山湖、花园湖、潘村洼和老汪湖等16处行蓄洪区,涉及合肥、宿州、蚌埠、淮南、阜阳、六安和滁州等7市19个县(市、区),以及省农垦集团、淮南矿业集团。其中,阜南县、颍上县、裕安区、霍邱县、寿县、灵璧县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埇桥区为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我省淮河16处行蓄洪区总面积281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4.62万亩,截至2018年3月,区内人口99.07万人,面积、人口分别占全国行蓄洪区总数的9%、6%。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9492人,已脱贫55502人,现有贫困人口33990人。规划至2020年,行蓄洪区内人口101.27万人,需要安置人口64.46万人,其中居住在低洼地人口50.96万人、庄台超安置容量人口13.50万人。

(二)人口分布。

1.庄台。现有庄台199座,涉及濛洼、城西湖、南润段、邱家湖、城东湖、姜唐湖、寿西湖、董峰湖、下六坊堤、荆山湖等10处行蓄洪区,台顶总面积576万平方米,现居住人口22.7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761人,已脱贫人口17785人,现有贫困人口8976人,未脱贫人口占4.0%。

2.保庄圩。现有保庄圩35座,涉及濛洼、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董峰湖、花园湖、老汪湖等7处行蓄洪区,总保护面积222.3平方公里,现居住人口26.49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910人,已脱贫人口14317人,现有贫困人口8593人,未脱贫人口占3.2%。

3.低洼地。涉及城西湖、城东湖、寿西湖、瓦埠湖、董峰胡、汤渔湖、荆山湖、花园湖、潘村洼等9处淮河行蓄洪区,现居住人口49.86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9821人,已脱贫人口23400人,现有贫困人口16421人,未脱贫人口占3.3%。

此外,为安置行蓄洪区外迁人口及工程移民,在行蓄洪区外紧临行蓄洪区建设8座保庄圩,保护面积48.3平方公里,现居住人口11.91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358人,已脱贫人口8020人,现有贫困人口3338人,未脱贫人口占2.8%。

(三)历年建设情况。

为保障淮河行蓄洪区内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缓和人水矛盾,我省自上世纪50年代启动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

1950—1990年。1950年起,在濛洼、城西湖、南润段、润赵段、姜家湖、董峰湖等行蓄洪区兴建了一些围村堤和庄台。1984年,根据《安徽省淮河干流低标准行蓄洪区庄台工程总体设计》,在濛洼、姜家湖、唐垛湖、荆山湖等12处行蓄洪区修建了部分庄台和保庄圩。截至1990年,累计建成庄台272座,台顶面积583.5万平方米;保庄圩13处,面积39.34平方公里。

1991—2002年。1991年,国务院作出进一步治理淮河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将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工程作为治淮19项骨干工程之一。1994年水利部批复《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安全建设修订规划》,实施了撤退道路、部分庄台深水井及通讯报警设施建设等项目。截至2002年,兴建撤退道路932.89公里、避洪楼488幢、深水井69眼,外迁安置1416人。

2003年以后。为加快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步伐,根据水利部淮委《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实施方案》,主要实施了保庄圩新建、庄台加固、庄台深水井配套、撤退道路新建及改建、通讯报警设施建设等工程。在2003年和2007年,实施了淮河行蓄洪区及河滩地移民迁建工程。截至2013年,累计解决城东湖、瓦埠湖、姜唐湖、蒙洼、花园湖等行蓄洪区40.12万人的防洪安全问题。其中,迁移安置28.97万人,新建15座保庄圩,就地保护11.15万人。

(四)历年运用情况。

1950—2017年,运用行蓄洪区的年份有29年,现有16处行蓄洪区共启用128次。在1950、1954、1956、1968、1975、1982、1991、2003和2007年等较大洪水年份,每年都有多处行蓄洪区运用。目前,濛洼、南润段、邱家湖、姜唐湖、董峰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荆山湖等8处行蓄洪区运用机遇在10年一遇以下。

1991年洪水期间,淮河干流共启用了濛洼、城西湖、城东湖、南润段、润赵段、邱家湖、姜唐湖、董峰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石姚段、洛河洼、荆山湖等13处行蓄洪区。濛洼两次开闸蓄洪6.9亿立方米,城西湖蓄洪5.2亿立方米,行蓄洪区临时转移人口超过100万人。

2003年洪水期间,淮河干流共启用了濛洼、城东湖、邱家湖、唐垛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石姚段、洛河洼和荆山湖等9处行蓄洪区,分蓄洪量8.5亿立方米,行蓄洪区共临时转移人口46.84万人。

2007年洪水期间,淮河干流先后启用了濛洼、上六坊堤、下六坊堤、南润段、邱家湖、姜唐湖、石姚段、洛河

洼、荆山湖等9处行蓄洪区,行蓄洪区运用降低了润河集、正阳关、淮南、蚌埠(吴家渡)站水位0.29—0.61米,行蓄洪区共临时转移人口12.55万人。

(五)存在主要问题。

1.低洼地居民较多,居住安全缺乏保障。截至2018年3月,仍有49.86万人居住在设计蓄洪水位以下的低洼地,占行蓄洪区总人口的50.33%。行蓄洪期间,居民需提前撤退转移,临时安置难度大;群众生命财产时常遭受洪水威胁,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2.庄台远超安置容量,人居环境亟待整治。现有的199座庄台中,160座庄台人均面积低于50平方米的标准,占现有庄台数量的80%。其中,41座庄台人均面积在15—21平方米,44座庄台人均面积低于15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庄台超容量安置人口将达13.5万人,群众生产生活空间受限,人居环境亟待整治。

3.居民迁建补助标准低,实施难度较大。目前,淮河干流及淮河滩区居民迁建补助标准为中央预算内3.3万元/户、省级补助2.32万元/户,人均仅为1.61万元,与群众搬迁实际成本相比差距太大,也远低于易地扶贫搬迁(5.7万元/人)和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中央补助7万元/户)的补助标准。截至2017年,我省淮河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共迁移安置人口6.08万人,仅占规划迁移人口的12%。

4.保庄圩防洪标准低,防洪保安能力不足。部分保庄圩防洪标准偏低,4级及以下堤防220公里,占现有保庄圩堤防总长度的72%。部分堤防堤身断面不足、护坡损毁严重、堤顶无防汛道路,汛期堤顶土路泥泞不堪,不能满

足防汛抢险需要。圩内排涝标准低,抽排标准仅为农排标准3—7年一遇,自排涵闸规模小,排水体系不完善,居民区受淹、农作物受灾情况严重。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扶贫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实现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聚焦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按照“减总量、优存量、建新村、分步走”的总体部署和“一区一策”的基本要求,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远近结合、补齐短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切实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快实现行蓄洪区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坚决打赢行蓄洪区脱贫攻坚战,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行蓄洪区内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防洪保安和发展空间问题。全面摸清行蓄洪区基本情况,实施“一区一策”,科学合理安置人口。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行蓄洪区风险类别、人口分布、安全设施现状,因地施策,优化庄台、保庄圩布局,实施人口迁建,提高保庄圩防洪排涝能力,扩大庄台人均面积,改善人居环境。

协同发力,整体推进。统一规划,整合各类资金,协同推进居民迁建和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衔接安全建设与行

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行蓄洪区建设与管理工程、淮河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关系,合理安排建设任务。

远近结合,分步实施。综合考虑行洪频率、空间位置和贫困程度等因素,科学安排当前和长远发展,分期分步实施。近期重点实施行洪运用频繁、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区域的安全建设项目。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和谐统一,项目选址符合各类空间规划,避让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优化迁建点人居环境,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行蓄洪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建设目标和标准。

1.建设目标。

到2020年,优先解决进洪频繁、防洪风险较高、贫困人口集中区的低洼地居住人口安全问题及庄台超容量人口迁移,改善群众居住环境,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990人得到妥善安置,其中现有未超容量庄台就地安置534人、现有保庄圩就地安置8593人、现有庄台就地安置4003人、新建保庄圩就地安置794人、迁入现有保庄圩5001人、外迁至区外安全区域15065人,2020年6月前完成安置。

到2025年,结合治淮工程项目和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居民迁建等工程,全面提高行蓄洪区内居民防洪保安能力,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为区内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

通过保庄圩堤防加固、堤顶防汛道路修建、排涝站及自排涵闸建设等工程的实施,淮河干流保庄圩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支流保庄圩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保庄圩自排与抽排标准全部达到10年一遇。区内总人口由101.27万人减少至75.44万人,庄台人均居住面积由21平方米提高至50平方米,居住在低洼地以及庄台超安置容量的64.46万人得到妥善安置。

2.建设标准。

居民安置标准。庄台人均安置面积50平方米(含公共设施面积),保庄圩人均安置面积100平方米(含公共设施面积),外迁至行蓄洪区外防洪保护区、设计洪水位以上安全区人均安置面积80平方米(含公共设施面积)。

防洪标准。淮河干流行蓄洪区保庄圩、庄台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其中临淮岗坝上按临淮岗设计蓄洪水位加超高确定,支流保庄圩防洪标准采用20年一遇。

保庄圩除涝标准。瓦埠湖城南保庄圩自排与抽排标准采用20年一遇,其他保庄圩自排与抽排标准采用10年一遇。

(四)建设时序。

1.时序安排原则。

按照突出重点、近远结合的原则,综合考虑行洪几率、空间位置、贫困程度等主要因素,结合淮河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淮河行蓄洪区建设与管理工程、淮河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合理安排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实施时序。

——行洪几率。优先安排运用几率在5年一遇以下的,其次是5—10年一遇的,再次是10年一遇以上的。行洪

几率在5年一遇以下的有濛洼、南润段、邱家湖、姜唐湖、下六坊堤等5处行蓄洪区。

——空间位置。优先安排临淮岗洪水枢纽以上地区,其次是临淮岗洪水枢纽以下地区。处于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以上的有濛洼、南润段、邱家湖、城西湖等4处行蓄洪区。

——贫困程度。优先安排贫困人口集中区,其次是非贫困人口集中区。目前贫困人口集中区主要分布在城东湖、姜唐湖、濛洼、城西湖、邱家湖等5处行蓄洪区。

——前期工作。寿西湖内城西、菱角、涧沟保庄圩,瓦埠湖九里保庄圩等安全建设项目工作进展较快,前期工作较充分。

2.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2018—2020年)。

——安置8.98万人(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860人),其中居民迁建5.40万人(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066人)、新建保庄圩就地保护安置3.58万人(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94人)。

——新建4座保庄圩(瓦埠湖九里保庄圩、寿西湖城西保庄圩、寿西湖涧沟保庄圩、寿西湖菱角保庄圩)。

第二阶段(2021—2025年)。

——安置55.48万人,其中:居民迁建35.35万人,新建保庄圩就地保护安置11.37万人,防洪保护区就地保护安置8.76万人。

——新建濛洼闸北、曹集北、老观西、木郢西、郜台北、郜台南6座庄台,新增台顶面积2.04平方公里。

——新建3座保庄圩(濛洼老观北保庄圩、城西湖王截流保庄圩、城西湖陈郢保庄圩)。

——对现有42座保庄圩(濛洼6座保庄圩,城西湖河口保庄圩,董峰湖董岗保庄圩,南润段润左保庄圩,邱家湖3座保庄圩,姜唐湖4座保庄圩,城东湖7座保庄圩,瓦埠湖9座保庄圩,花园湖黄枣保庄圩,老汪湖9座保庄圩)进行达标建设,达到相应防洪排涝标准。

——建设汤渔湖防洪保护区和潘村洼防洪保护区,就地保护低洼地人口,并迁入相应安置人口。

三、重点任务

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统一规划、逐步实施”的原则,重点推进人口安置、庄台构筑、保庄圩修筑、保庄圩达标改造、行洪区调整,安置低洼地人口和超容量安置人口64.46万人,其中低洼地人口50.96万人、超容量安置人口13.50万人。

(一)人口安置。迁移安置40.75万人(迁出行蓄洪区安置17.07万人、迁入庄台安置4.21万人、迁入保庄圩安置19.47万人),就地保护23.71万人。

(二)庄台构筑。在濛洼蓄洪区新建庄台6座,台顶面积2.04平方公里。

(三)保庄圩修筑。新建保庄圩7座(濛洼蓄洪区老观北保庄圩,城西湖蓄洪区王截流、陈郢保庄圩,寿西湖行洪区城西、菱角、涧沟保庄圩,瓦埠湖蓄洪区九里保庄圩),保护面积141平方公里。新筑保庄圩堤56.20公里,加培堤防19.57公里,新建护坡75.77公里,建设堤顶道路75.77公里。新建排涝泵站8座、排涝涵闸31座,新挖排涝干沟38.40公里。

(四)保庄圩达标改造。加固现有保庄圩42座,涉及濛洼、南润段、邱家湖、姜唐湖、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董峰湖、花园湖、老汪湖等行蓄洪区。加培堤防193.75公里,新建防洪墙15.48公里、护坡197.63公里,建设堤顶道路265.68公里。新建、重建、扩建排涝泵站70座,更新改造排涝泵站17座,新建、重建排涝涵闸3座,影响处理穿堤建筑物475座,新挖排涝干沟83.59公里。

(五)行洪区调整。实施汤渔湖、潘村洼改防洪保护区建设,新筑堤防9.82公里,加固堤防34.22公里,重建泵站4座,重建排涝涵闸3座。

四、建设内容

(一)濛洼蓄洪区。

1.人口安置。安置庄台超容量人口9.24万人,其中:现有保庄圩迁入安置3.36万人,新建6座庄台安置4.08万人,新建濛洼老观北保庄圩安置0.8万人,外迁安置1.0万人。区内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617人,2018—2020年2588人搬迁至现有保庄圩安置,4003人就地安置在现有庄台,2020年前结合居民搬迁安置2.6万人,优先解决贫困户庄台容量问题。

2.庄台构筑。新建庄台6座,台顶总面积2.04平方公里。

3.保庄圩修筑。新建濛洼老观北保庄圩,保护面积1.0平方公里,新建堤防3.18公里,按10年一遇除涝标准新建老观北排涝站。

4.保庄圩达标改造。对现有王家坝、老观、安岗、曹集西、段台、郜台等6座保庄圩进行达标改造,改建混凝

土堤顶防汛道路14.32公里,新建安岗保庄圩堤防迎水侧护坡4.78公里,重建安岗保庄圩排涝站4座。

(二)南润段蓄洪区。

1.人口安置。安置庄台超容量人口0.66万人,全部外迁至区外南照镇、润河镇安置。区内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1人,2020年前外迁至区外南照镇、润河镇安置。

2.保庄圩达标改造。加固现有润左保庄圩堤防4.87公里,改建混凝土堤顶防汛道路4.87公里,按10年一遇除涝标准扩建尤东排涝站。

(三)邱家湖蓄洪区。

1.人口安置。安置庄台超容量人口0.5万人,外迁至区外半岗镇安置。区内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6人,2020年前外迁至区外半岗镇安置。

2.保庄圩达标改造。对润赵、古城、岗庙保庄圩进行达标改造,加固堤防16.93公里;改建混凝土堤顶防汛道路17.1公里;按10年一遇除涝标准扩建排涝站3座。

(四)姜唐湖行洪区。

1.人口安置。安置庄台超容量人口1.46万人,外迁至区外垂岗、王岗和临淮保庄圩安置。区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91人,满足安置容量庄台就地安置88人,其余1103人于2020年前全部外迁至区外保庄圩安置。

2.保庄圩达标改造。对现有庙台、垂岗、王岗、临淮4座保庄圩进行达标改造,改建混凝土堤顶防汛道路21.81公里,按10年一遇除涝标准扩建自排涵3座,新建、扩建排涝站5座,开挖排涝沟21.4公里。

(五)城西湖蓄洪区。

1.人口安置。安置低洼地和庄台超容量人口18.33万人,其中:新建王截流保庄圩,就地保护安置人口0.47万人,迁入保庄圩安置1.40万人;新建陈郢保庄圩,就地保护人口3.98万人,迁入保庄圩安置5.64万人;迁入现有河口保庄圩安置0.08万人;外迁到沿岗河以南高岗地安置6.75万人。区内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728人,满足安置容量庄台就地安置贫困人口193人,河口保庄圩内贫困人口89人就地安置,其余7446人于2020年前迁入现有保庄圩或外迁至区外安全区域安置。

2.保庄圩修筑。新建王截流保庄圩,保护面积3.8平方公里,新建堤防6.62公里;新建陈郢保庄圩,保护面积21.0平方公里,新建堤防18.98公里。

3.保庄圩达标改造。现有河口保庄圩改建混凝土堤顶防汛道路4.05公里,按10年一遇除涝标准新建保庄圩排涝涵闸16座,新建排涝泵站3座。

(六)城东湖蓄洪区。

1.人口安置。安置低洼地人口1.37万人,其中就近迁入保庄圩安置0.28万人、外迁安置1.09万人。区内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793人,满足安置容量庄台就地安置34人,现有保庄圩就地安置3135人,其余624人于2020年前全部迁至保庄圩内或外迁安置。

2.保庄圩达标改造。加固现有保庄圩7座,加固堤防69.16公里,新建混凝土堤顶防汛道路69.16公里,按10年一遇除涝标准扩建排涝泵站22座,更新改造排涝泵站4座。

(七)寿西湖行洪区。

1.人口安置。安置低洼地人口9.43万人,其中:新筑菱角、城西、涧沟3座保庄圩,就地保护人口6.91万人,迁入保庄圩安置人口2.09万人;迁入上朱台孜庄台和下朱台孜庄台安置人口0.13万人,外迁安置0.30万人。区内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06人,满足安置容量庄台就地安置79人,其余低洼地3027人于2020年前全部外迁安置。

2.保庄圩修筑。新建城西、菱角、涧沟3座保庄圩,防洪标准50年一遇,其中:城西保庄圩保护面积16.0平方公里,新建堤防9.62公里;菱角保庄圩保护面积7.3平方公里,新建堤防8.75公里;涧沟保庄圩保护面积41.9平方公里,新建堤防9.05公里。

3.保庄圩达标改造。保庄圩除涝标准采用10年一遇,新建排涝涵闸10座,新建排涝泵站2座,新开挖排涝沟10.71公里。

(八)瓦埠湖蓄洪区。

1.人口安置。安置低洼地人口8.34万人,其中:现有保庄圩迁入安置0.56万人;新建九里保庄圩,就地保护3.58万人,迁入安置3.92万人;外迁至区外安置0.28万人。区内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915人,现有10座保庄圩内2419人就地安置,新建九里保庄圩内794人就地安置,其余2702人于2020年前迁入现有保庄圩内或外迁安置。

2.保庄圩修筑。新建九里保庄圩,防洪标准50年一遇,保护面积49.7平方公里,加固堤防19.57公里。

3.保庄圩达标改造。加固现有窑口、陶店、袁湖、史院、庄墓、罗塘、徐庙等7座保庄圩堤防83.98公里,新

建现有保庄圩堤顶混凝土防汛道路117.66公里;保庄圩除涝标准采用10年一遇,新建涵闸5座,新建、重建、扩建排涝泵站25座,更新改造排涝泵站17座,开挖疏浚排涝沟52.99公里。

(九)董峰湖行洪区。

1.人口安置。安置受淮河干流正阳关—峡山口段行洪区调整建设工程影响人口0.61万人、庄台超容量人口0.1万人和低洼地居住人口0.09万人,全部外迁至毛集镇。区内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3人,董岗保庄圩内188人就地安置,其余75人于2020年前外迁至毛集镇安置。

2.保庄圩达标改造。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加固董岗保庄圩堤防2.1公里,按10年一遇除涝标准重建董岗保庄圩董岗排涝站,开挖排涝沟3.6公里。

(十)下六坊堤行洪区。

安置超容量人口0.19万人,全部外迁至区外安全区域。

(十一)汤渔湖行洪区。

1.人口安置。安置人口5.39万人,其中:迁入区外淮北大堤保护区安置0.40万人,调整为保护区后就地保护人口3.88万人,迁入安置1.11万人。区内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89人,2020年前外迁区外淮北大堤保护区。

2.行洪区调整。汤渔湖行洪区调整为防洪保护区,实施堤防退建加固,退建淮上至南湖段堤防,新筑提防9.82公里,加固未退建段堤防13.01公里;按10年一遇除涝标准重建排涝泵站4座,重建尹家沟闸,汤荆隔堤原址重建穿堤涵2座。

(十二)荆山湖行洪区。

安置人口0.22万人,外迁至区外安全区域。区内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人,前咀庄台7人就地安置,其余8人于2020年前外迁至常坟镇区安置。

(十三)花园湖行洪区。

1.人口安置。安置低洼地人口3.49万人,其中现有黄枣保庄圩迁入安置1.34万人、外迁至区外安全区域安置2.15万人。区内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62人,黄枣保庄圩内433人就地安置,其余529人于2020年前迁至黄枣保庄圩内或外迁安置。

2.保庄圩达标改造。按10年一遇除涝标准扩建黄枣保庄圩丁张、枣巷2座排涝站。

(十四)潘村洼行洪区。

1.人口安置。安置低洼地人口5.04万人,其中外迁安置0.17万人、就地保护安置4.87万人。区内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38人外迁安置。

2.行洪区调整。潘村洼行洪区调整为防洪保护区,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加固堤防21.21公里。

(十五)老汪湖蓄洪区。

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加固9座保庄圩堤防16.71公里;新建保庄圩堤顶混凝土防汛道路16.71公里,按10年一遇抽排标准新建排涝泵站9座。区内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36人就地安置。

五、用地规模

(一)分区规模。

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规划用地57742亩,其中人口迁移安置用地41652亩、工程永久占地16090亩。具体如下:

迁移安置用地4991亩、工程永久占地3553亩。

2.南润段蓄洪区安全建设规划用地787亩,其中人口迁移安置用地786亩、工程永久占地1亩。

3.邱家湖蓄洪区安全建设规划用地666亩,其中人口迁移安置用地594亩、工程永久占地72亩。

4.姜唐湖行洪区安全建设规划用地2013亩,其中人口迁移安置用地1747亩、工程永久占地266亩。

5.城西湖蓄洪区安全建设规划用地20624亩,其中人口迁移安置用地16642亩、工程永久占地3982亩。

6.城东湖蓄洪区安全建设规划用地1000亩,其中人口迁移安置用地683亩、工程永久占地317亩。

7.寿西湖行洪区安全建设规划用地5943亩,其中人口迁移安置用地2867亩、工程永久占地3076亩。

8.瓦埠湖蓄洪区安全建设规划用地8434亩,其中人口迁移安置用地5695亩、工程永久占地2739亩。

9.董峰湖行洪区安全建设规划用地989亩,其中人口迁移安置用地958亩、工程永久占地31亩。

10.下六坊堤行洪区安全建设规划用地228亩,为人口迁移安置用地。

11.汤渔湖行洪区安全建设规划用地2786亩,其中人口迁移安置用地1804亩、工程永久占地982亩。

12.荆山湖行洪区安全建设规划用地264亩,为人口迁移安置用地。

13.花园湖行洪区安全建设规划用地4195亩,其中人口迁移安置用地4193亩、工程永久占地2亩。

人口迁移安置用地200亩、工程永久占地999亩。

15.老汪湖蓄洪区安全建设规划用地69亩,为工程永久占地。

(二)分期规模。

第一阶段(2018—2020年)。安全建设规划用地10270亩,其中人口迁移安置用地6447亩、工程永久占地3823亩。

——2018年规划用地888亩,其中人口迁移安置用地888亩。

——2019年规划用地3328亩,其中人口迁移安置用地2185亩、工程永久占地1143亩。

——2020年规划用地6054亩,其中人口迁移安置用地3374亩、工程永久占地2680亩。

第二阶段(2021—2025年)。安全建设规划用地47472亩,其中人口迁移安置用地35205亩、工程永久占地12267亩。

六、资金安排

(一)投资估算。

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工程安置人口64.46万人,估算总投资319.94亿元,其中人口迁移安置投资224.42亿元、工程建设投资95.52亿元。

人口迁移安置40.75万人,总投资224.42亿元,其中:外迁至区外安全区域及规划保护区安置15.61万人,投资87.43亿元;迁入区内保庄圩安置19.47万人,迁入区外保庄圩安置1.46万人,投资117.20亿元;搬迁至庄台安置4.21万人,投资19.79亿元。

工程建设投资95.52亿元,其中:庄台修筑工程投资15.40亿元,保庄圩构筑工程投资39.22亿元,保庄圩达标改造投资28.72亿元,行洪区调整投资12.19亿元。

(二)资金来源。

估算总投资319.94亿元,其中:按目前投资补助政策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101.11亿元(居民迁建39.57亿元),省级投资48.33亿元,市县级投资20.51亿元,其他149.99亿元通过争取国家提高补助标准、省级财政分年度安排、市县级配套和迁建群众自筹等解决。

(三)分期投资。

第一阶段(2018—2020年)。重点安排濛洼、南润段、邱家湖、姜唐湖、城东湖、城西湖、下六坊堤等行蓄洪区安全建设,重点实施庄台超容量、低洼地贫困人口迁移安置工作,实施瓦埠湖九里保庄圩、寿西湖城西保庄圩、菱角保庄圩、涧沟保庄圩建设。计划投资42.45亿元,其中2018年4.14亿元、2019年12.11亿元、2020年26.20亿元。

第二阶段(2021—2025年)。持续推进居民迁建工作,实施濛洼新建庄台建设,推进蒙洼老观北保庄圩、城西湖陈郢保庄圩、王截流保庄圩建设,大力推进所有保庄圩达标改造,安排汤渔湖和潘村洼改防洪保护区等安全建设工程等。计划投资277.49亿元。

七、环境影响评价

《全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对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列入本规划的建设内容符合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务院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和淮河流域治理、开发、保护总体要求。

(一)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1.建立较为完善的行蓄洪区安全设施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改善行蓄洪区内人居环境,促进行蓄洪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恢复和改善规划环境影响范围内自然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保护规划环境影响范围内的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

(二)规划实施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1.迁移安置对周围生态与环境的影响。规划迁移安置40.75万人,主要有区内安置和迁出安置两种方式,区内安置人口迁移距离小,不离开原居住环境,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影响较小。外迁安置居民一般迁至集镇,需要进行住房建设和土地置换,增加了迁入区的负担,对迁入区环境容量造成不利影响。

2.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庄台构筑、保庄圩修筑等需永久占用大量土地和耕地资源,规划占地57742亩,其中工程永久占地16090亩,行蓄洪区内人均耕地面积较小,对所在地区有一定影响。

3.对生态环境敏感区的影响。建设重点工程布局和方案选择时,已将生态环境敏感区保护作为方案比选的重要因素,尽量减轻对自然保护区的不利影响。

4.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规划实施后,行蓄洪区内人口减少25.83万人,减少沿河生活污染,改善河流水质,提高水环境质量,有益于区内及下游人群健康。与规划实施前相比,行蓄洪区运用所产生的临时转移居民人数大量减少,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也将大大减少。

(三)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