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传统文化与人为善教案

【K12学习】传统文化与人为善教案
【K12学习】传统文化与人为善教案

传统文化与人为善教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是通过传统文化进行涵养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传统文化,与人为善的主题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与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思想成果一脉相承。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环境中是促进者、组织者、发起者,学生能利用各种条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建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是通过传统文化进行涵养的。本节课力求用中华传统文化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在全面理解友善内涵的基础上,首先用儒家关于仁和人性善恶的探讨解读为什么要践行友善,之后在体验身边的友善基础之上,用儒家学说中的知行并重和宋明理学中的知行合一探讨怎么样践行友善。

我校初一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友善有着基本的体会和感悟,对于善恶已经具有了基本的判断和辨别能力,但还不能全面、辩证地看待和分析这个问题。与此同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于友善为何成为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以及中国价值观的传承并未进行深入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修身善行方面尚且存在不

足,不利于“友善”价值观的践行。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悟到友善是一种可贵的品质,热爱并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能力目标: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增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的主动性,力求做到知行合一主动践行友善。

3.知识目标:知道友善的基本内涵;了解中国历史上关于人性善恶的基本观点;知道“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解“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1.重点:知道“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解“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难点:理解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增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性。

讲授法、自主探究法、情景感悟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呢,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大学士张英的府邸与吴姓庭院为邻,两家庭院是共用一堵墙,平日里也相安无事。一日,两家因重修府邸时所用的宅基地的院墙起了争执,怎么办呢?去县衙让大人评评理吧,可两家都是官宦人家,县衙大人两方都不敢得罪,也丝毫不敢偏袒,于是争执数月也难以定夺。可这么耗下去也不是事儿啊,于是张家人想了一法儿,不是咱京城有人嘛,派人快马加鞭给张英送了一封家书,张英阅罢,立即给张家人写了信并寄回。

设问:“大学士张英是怎么回的信?”学生思考并回答,可能直接把那首诗回答出来。

教师将回信进行展示并设问:“你们猜,今天这地儿还在么?”学生猜测并回答。师:没错,今天这地儿还在,不仅在,而且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成为了安徽桐城一张响亮名片。

通过六尺巷的故事以及恰当的提问,引起学生对核心价值观中友善的关注,激发学生对我国倡导正确价值观的态度。

设问一:“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理解友善的?”

设问二:“同学们刚才针对友善都谈了自己的相关见解,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辞海关于“友善”是如何注释的?”

设问三:“咱们学校刚刚结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的评选活动,大部分班级都选取了友善作为班会主题,同学还记不记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友善”是如何界定的?”

通过聊一聊、说一说,拉近学生与上课内容的距离,帮助学生认识友善,使学生明确友善的内涵。

过渡:友善不只是今天提出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道德体系,而这个道德体系是以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为主要内容的。

设问:“儒家有一个关于道德标准的‘五常’,谁知道这五常指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师:“仁义礼智信”是儒家的“五常”道德标准,那么老师考考你们,这儒家五常里哪个最直接的包含了关于友善的道德要求?

学生讨论后可能大部分都说仁,也会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师:到底说得对不对呢?咱们一起来看看关于五常是怎么解释的?

师:首先结合学生的现实体验进行“五常”内涵的释义,最后指出,在这五常里,仁是最基本、最普遍、最高的道德标准,它的内涵也比我们刚才说的丰富,它最直接地包含了关于友善的道德要求。至于是否准确,咱们同学回去查阅一下相关的材料,我们下节课再进行探讨。

通过儒家的五常的道德要求切人,使学生能对儒家的至善“仁”有最基本的认识,从而看到儒家道德体系中善的影子。

铺垫:观点罗列并碰撞。

通过学生熟知的《三字经》引入到本课,接下来探讨的主题“人性本善”,以及与孟子的“性本善”相对应的观点——荀子的“性本恶”。

设问:现在老师想听听咱们同学的看法,你们是如何理

解这两种不同的观点的?你们更倾向于哪一种观点?

学生在小组探讨之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有的认可“人性本善”,有的认可“人性本恶”,有的认为“人性既善又恶”,有的认为“人性既非善也非恶”

师:补充明代王阳明“非善非恶心之本”的观点与同学们进行分享。补充说明,刚才同学针对人性善恶都谈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老师想补充一点,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人性既善又恶以及人性非善非恶并非完全对立的,这是历史上存在的关于人性探讨的几种基本观点。

使学生在分析和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通过观点的冲击碰撞,再加上老师的追问和引导,能够明确关于人性善恶的基本体会,进一步增强辨别善恶的能力,融入到传统文化中去,并为下文理解孟苟的基本观点以及增强修身养性主动性做好铺垫。

探讨一:性本善

引导:孟子究竟是怎样说明人性本善的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首先得了解孟子所探讨的人的本性或天性是什么啊?

师:人生下来就需要吃饭、睡觉满足各种生理欲望,但这不是人之本性,而是人之本能,因为动物也有这些追求。那么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什么?

同学思考并回答,可能大部分同学指出意识、思考和发

达的大脑……顺势进行引导:在这个基础上,孟子认为最根本的区别是人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并且在他看来,这四心人皆有之,若没有,便不能称其为人。而这四心便是人之本性,孟子称之为“良知”,人性之善,也就体现在这四心上。

创设情境:我们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儿掉进了井里面,我们会产生什么心理?那么你们的这种同情和怜悯是为了讨好小孩儿的父母吗?是为了在社会中获得好的名声吗?

因为这完全是发自于我们每个人的本性,这也是我们人性之善的体现。所以孟子认为:人性是本善的,就像水向下流一样自然,人的本性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

追问一:既然人性本是善的,那么为什么社会现实中还存在恶行?

追问二:后天环境的外在影响当然是存在的,但是外在环境的影响就一定会出现恶行吗?

师总结:所以由此可知,不管一个人是否做出了恶行,内在的善心和善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孟子提出,人可以通过“存其心、养其性”,保存自己的善心,涵养自己的善性而实现善。

探讨二:性本恶

引导:我们探讨完了人性本善,那么荀子是怎样说明人性本恶的?

师:荀子认为:“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人性本恶,他的善,是人为的。

追问一:既然荀子说人性是本恶的,那么社会现实中就是恶行遍地了,是这样吗?

追问二:那我们该怎么做才不至于出现恶性外化于行,导致恶行遍地?

师总结:虽然苟子认为人性是本恶的,但是人可以通过“明礼仪以化之”,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实现善。

诱导性设问:通过刚才关于孟子和苟子人性善恶的探讨,我们是否可以总结出,儒家的伦理道德的主流观念是什么?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师总结:不管是孟子还是荀子,还是后代的其他的儒学思想家,大多是向善的。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咱们同学有没有听闻社会上的或者发生在你身边的友善的事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下?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友善的体会和感悟。

师讲述“光头行动”的故事,江西宜春学院有一位罹患白血病的大三女学生,她的身边出现一群充满友爱的同学,为了让玉梅不因为光头而尴尬,他们班26个男同学集体剃了光头。假设说一个因白血病而成为光头的女学生在咱们班,我们如果是作为她的同学该怎么办?这个故事对我们在

日常生活中践行友善有什么启发?

学生自我反思

师总结:践行友善不仅需要善心和善性,还需要善行,需要方法。

过渡:除了我们前文中所探讨的善恶问题,知行问题也是儒家经常讨论的话题之一。

思考:知是什么?行是什么?

师:一般情况下,知指认识和知识,行指行动、行为,但儒家最重视的问题是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伦理秩序。在儒家看来,知是: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行指人的道德行为和伦理实践。

思考讨论并回答:知和行谁在先谁在后?谁更重要?

学生针对知行关系纷纷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知先行后,行先知后……

师:至于知行关系,实际上,历代儒家大都主张知先行后,但这并不是说轻视行动,恰恰相反,儒家非常重视道德知识引导下的道德实践,并且中华传统文化在整体上也具有实用主义色彩,强调学以致用。对行动的重视在孔子那里表现尤为突出,子日:“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是强调知行并重的,甚至是更加注重“行”。关于知行关系的讨论,到了宋明理学那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中最具有代表性

的就是明代的王阳明,他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思想。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真正的道德观念,必然会引发道德行为,而每一个道德行为,一定同时包含着相应的道德观念,知行在本质上是合一的。

今天,我们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这个主题,回溯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最后的落脚点——友善的践行,便是我们今天探讨的善恶问题和知行问题结果的融合,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也应该做到的仁心善行,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便是友善,它也是我们当下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收获:在这节课中,学生会有一些收获,不仅是知识上的认识,更多的是对友善这一价值观的思考。作为学生应该意识到,友善不仅仅是今天才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它是自古就被社会倡导的,因此在现代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具有了民族根基和文化认同。相信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会更加关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在本堂课中我主要采取开放式探究讨论和启发式诱导,关于人性善恶以及知行关系的思考会使学生不仅在知识上受益,还会在思维上有所收益。

不足:因为本堂课是将当下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友善溯源,因而文章最终落脚点是

思想品德课程还是传统文化探究课我没有进行明确界定,最终使得本堂课的定位不够准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自强自立》教案 德庆县永丰中学陆荣强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明确成功要靠自己,克服好逸恶劳,处处依赖别人的行为;对自己表现出来的依赖性感到害羞。 2、引导学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树立自强自立信念。树立报国志向,培养回报社会的美好愿望和信念 3、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立志献身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要成功就要自强不息,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难点:由认识自强自立到持之以恒,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 教学方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感知自强 通过观看《2009年国庆大阅兵》视频、图片,让学感知中国人民子弟兵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国防取得成就正是国家在自强不息的奋斗中取得的。 二、品味自强 通过学习教材内容: (1)孙膑身残志坚,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对兵法的学习和研究,他对前途充满信心,就是在这个信心的鼓舞下,孙膑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终于消灭了庞涓,并最终写了《孙膑兵法》。 (2)司马迁忍辱著《史记》,让学认识《史记》是伟大志向和自强不息精神的结晶。 (3)“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充分体现了徐悲鸿那自强自立的精神。 (4)“轮椅作家”张海迪,五岁时因患病,下身瘫痪,她却以残疾之躯,完成了许多健全人都无法做到的事。用镜子看书的故事更充分说明荣誉的花环属于自强者。 让学生认识教材中人物的自强不息精神,并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三、深层感悟 1、从古今自强不息的人物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材,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欣赏歌曲《爱拼才会赢》 四、凝聚升华 让学生认识要自强自立,做生活的主人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第1课《论语》(八则) 一、经典回放: 看课本第1—3页原文和文意 教学过程:

二、简介《论语》。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温馨点击:第3页 七、活动广角:第4页 八、成长阶梯:第4页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2课《大学》(二则)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5—7页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实验学校赵建玲 教学目标: 1、学会在生活中寻找习作素材,记录真情实感,学会与人分享。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在生活中找习作素材,记录真情实感,学会与人分享。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教学过程: 一、再现生活 师:同学们,你们好,大家都知道我们是哪个国家的人吗?(中国)师:没错!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夸夸我们中国,你会怎么说?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国家 中国是一个具有许多传统佳节的国家 …… 师:孩子们,你们说的没错,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它和外国有着太多不同。孩子们,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又知多少呢? 生:我知道我国的传统佳节就是一种民族文化。 生:我国的京剧、越剧、豫剧……等就是我们的戏曲文化。

生:我妈妈蒸的花馍、扎的花鞋垫也是一种民间文化。 …… 二、描述生活 师:你们说的没错,哪你们都知道我国每年都在几月过什么节?生:每年正月初一过春节 正月十五过元宵节 五月初五过端午节 …… 师:我编了一首对儿歌,你们也一起来想吧!几月几日是春节?几月几日是元宵节?几月几日是端午节?几月几日是中秋节?几月几日是重阳节? 生:正月一日是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五月五日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九月初九重阳节。 师:非常棒!那你们知道怎么过这些节吗? 生:…… 师补充:春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守夜、拜年; 元宵节:吃元宵、舞龙灯、猜灯谜;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蒲、戴荷包、洗药浴; 中秋节:吃月饼; 重阳节:登高、炸米果、饮菊花酒。 师:同学们,听了你们对节日有这么多的了解,老师很欣慰,不过其

山大版传统文化六年级教案(全册)

山东大学出版社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第1课《论语》(八则) 一、经典回放: 看课本第1—3页原文和文意 教学过程: 二、简介《论语》。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温馨点击:第3页 七、活动广角:第4页 八、成长阶梯:第4页 九、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2课《大学》(二则)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5—7页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01、声律启蒙(一)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声律启蒙》的相关知识,对押韵有初步认识。 2,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理解押韵的用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配乐简介《声律启蒙》 《声律启蒙》是清代车万育编著,文字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对于我们了解韵律、积累词语有很大的帮助。几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2、背诵《声律启蒙》。 3、教师小结,引出课题。 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还能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今天我们将学习《声律启蒙》(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书认真听,标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学习第一段。 1、学生自由读第一段,模仿老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四、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读,同桌互读,小组合作读。 2、根据注释,小组交流一起理解含义。 3、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4、尝试背诵。 五、课外延伸:对对子游戏 地球上有美丽神奇的自然现象,漂亮多变的花草树木,可爱有趣的小动物。我们都很喜欢他们。我们还把他们编成了有趣的对子。对对子很有趣,也很简单,一个字对一个字,两个字对两个字……今天我们也来对对子。 第2课《声律启蒙》(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熟读会背文章。 2、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体会古文的韵律的美。 3、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体会语句的对仗工整。 4、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调动学生的诵读的积极性。 5、让学生诵读积累,体会祖国语文的博大精深,受到古代文学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七年级泰山出版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志同道合 第一课交友有别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交朋友的重要性,知道应读交怎样的朋友。 2、让学生理解同朋友相交要以诚相待,与贤人交朋友很重要。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同朋友相交要以诚相待,与贤人交朋友很重要。 教学难点 知道应该交怎样的朋友。 教法 阅读法,对话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原典1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学生课前预习,通过注释、译文,大致理解教学内容。 二、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朗读。 三、讲授语言,理解文意。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谅,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学生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原典。 四、学习原典2 万章问曰:“敢问友。” 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 学生课前预习,通过注释、译文,大致理解教学内容。 五、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朗读。 六、讲授语言,理解文意。 [译文]万章问道:“请问交朋友的原则。” 孟子说:“不倚仗年龄大,不倚仗地位高,不倚仗兄弟的势力去交朋友。交朋友,交的是品德,不能够有什么倚仗。孟献子是一位拥有百辆车马的大夫,他有五位朋友:乐正裘、牧仲,其余三位,我忘记了。献子与这五人交朋友,心目中并不存在自己是联的观念,这五人,如果心目中存有献子是大夫的观念,也就不与献子交朋友了。” 学生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原典。 七、学习原典3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大致理解教学内容。善士;一国之善士,斯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优秀推荐] 中华文化的勃兴北戴河第三中学张春 茹 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标准解读:1、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性?相比之下,观念的遗物比物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还要多的多,单从数量上,就不能忽视观念遗产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实上,他们是统一的,互相渗透,无法分开的。任何古代的文化遗产都不可能没有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从理论上说,思想文化与当代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觉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 2、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什么只单列孔子一人之名?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在当今的世界,这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的许多重要内容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它的潜在价值将不断地被重新发现、认识和评估。诚然,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思想家,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只有孔子,因此,他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要了解中国思想,必须了解孔子 3、“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指的是什么?“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何谓“主要史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最好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墨家的墨翟,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兵家的孙武、孙膑,如有可能,最好讲述与其中某些人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孙膑赛马之类,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印象。二是初步了解,所谓“百家争鸣”是“各家争鸣”是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课前准备:预习教材本课内容,阅读相关课外知识评价方式:观察评价法、调查评价法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过渡说明)本课侧重介绍了当时5个主要的思想学派和9位代表人物,我们将这9位代表人物与8个纵向小组分别对应起来。(对应见下)

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汇总

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第1课《论语》(八则) 总第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 一、经典回放: 看课本第1—3页原文和文意 教学过程: 二、简介《论语》。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温馨点击:第3页 七、活动广角:第4页 八、成长阶梯:第4页 九、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后札记: 第2课《大学》(二则) 总第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5—7页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1.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8页 六、活动广角:第8—9页 七、成长阶梯:第10页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后札记: 第3课《中庸》(二则) 总第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11—13页原文和文意 二、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4页 六、活动广角:第15页 七、成长阶梯:第16页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诵读经典与传统文化教案

【文化积累】 成语典故 【针对训练】 (三明中考)看图猜成语。 A.( 指鹿为马) B.( 百步穿杨)

C.( 接二连三) D.(百年树人) 【文化积累】 古代年龄的称谓 【针对训练】 (2016·荆门中考)吉米到中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请你给予帮助。 【辨年龄排座位】出席宴会的人,年龄有如下的特点: (1)古稀(2)垂髫(3)不惑(4)花甲(5)弱冠(6)而立 请你帮他按照从年长到年幼的顺序排好座位。 座位排序是(填数字序号) (1) →(4) →(3) →(6) →(5) →(2)

【文化积累】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全书二百九十四卷。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时间先后叙述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资治通鉴》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是一本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必读之书。 【针对训练】 孙权爱将 孙权以吕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吕蒙未及受封而疾发,权迎置于所馆①之侧,所以②治护者万方。时有加针,权为之惨戚。欲数③见其颜色,又恐劳动④,常穿壁瞻之,见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措⑤,夜不能寐。病中瘳⑥,为下赦令,群臣毕贺。已而竟卒,年四十二。权哀痛殊甚,为置守冢三百家。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所馆:当时孙权住在南郡的治所公安县。②所以:用来……。③数:屡次。④劳动:劳累。⑤咄措:失望惋叹的声音。⑥瘳(chōu):病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常穿壁瞻.之看(2)群臣毕.贺都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已而竟卒,年四十二。 不久,吕蒙终究还是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3.结合《孙权劝学》及本文内容,你认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 示例:重视人才培养,爱护人才,厚待下属,待人真诚。(合理即可) 【译文】孙权任命吕蒙为南郡太守,封为孱陵侯,赏赐给他一亿钱,五百斤黄金。吕蒙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17931

国学启蒙 第一课《论语》八则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感悟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古代圣贤做人、处事的教诲。 教学内容: 1、人物介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八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

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3、《论语》- 价值和影响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据统计,在《论语》中,孔子讲“仁”的地方共109次,讲“礼”的地方共75次。孔子的“仁”含意广泛,几乎包括所有做人道理。他说有五种品德算是仁:“恭、宽、信、敏、惠。”又解释:“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

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课《幼学琼林》(一)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及有关的神话人物。 3.引导孩子了解古代人是怎样认识世界的,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 4.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及各种和天文有关得神话人物。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断句、朗读,初步做到正确、通顺。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诗文中神话故事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为更好的理解诗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课中学习 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 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第二课《幼学琼林》(二) 教学目标 1、能背诵节选内容。懂得节选内容的意思。 2、会讲程门立雪的故事。 3、能知道古代的一些名人故事。 教学准备课件古代名人故事 核心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文明理。难点:背诵选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二、学文明理 1、课件展示师生选文,师领读一遍范文,并认识其中难读难认的字。 课件出示课文内容及难读难认的字。 2、师讲述幼学琼林的大体文采及写作手法。 《幼学琼林》从明朝开始,成为我国古代儿童必读的教材,这本书包括了师生、花木、鸟兽等三十三个方面的内容,称得上是一部百科全书,他不为字数所限,不拘于长短,只求对偶成句,便于诵读。 3、学生自由诵读一遍。 4、学生个别诵读。(多人) 5、读得好的同学领读一遍。 6、学生试着背诵。 7、学生试着谈一下课文意思。 你知道这些人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设计 惠州市第七中学郑素珍 一、【活动目标】 通过上网、阅读书籍、实地参观、调查访问等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激发爱国之情,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语文素养。 二、【活动设想】 1.根据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确定小组专题研究内容:小组专题研究内容:民间工艺;民族艺术;古诗文赏析;风俗风情;神话传说;饮食文化等几方面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学习伙伴,自己制定活动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 2.分组进行指导,询问活动开展情况,给予恰当的指导(内容过多、过杂、过繁、偏离的,指导挑选)。 3.询问每组打算用怎样的方式展示活动的成果,给予适当的建议。 三、【学情分析】 通过《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调查问卷的分析》调查结果了解到,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够深,学生愿意更多的去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传承民族智慧的结晶。现代文明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影响,加之市场经济下的浮躁的社会风气,使之接触文化的良好途径越来越少。而当今社会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带来新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中学生广泛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只知皮毛、理解肤浅,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问题。一些青少年对传统美德、传

统节日、文学名著、诗词歌赋等缺乏兴趣,而对洋文、洋节日、洋快餐、流行音乐、网络游戏等十分推崇。因此迫切需要改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四、【课前要求】 自由组合成小组,通过上网、阅读书籍、实地参观、调查访问等各种途径搜集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整理、筛选、探究,做好设计成果,为课堂展示做准备。 五、【活动时间】两周 六、【活动过程】 (一)、创境导入 同学们,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我们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如戏剧、国画;我们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让我们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了解生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展示交流 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着画面再来感受感受吧!(播放多媒体课件) (1)小组内准备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将自己的资料整理,再商量一下用什么方式向大家介绍,一会儿选出代表参加全班“大比拼”的展示活动。 1.小组汇报研究的专题 下面先请各小组负责人举起标志牌,大声宣读一下你们组研究的专题。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86665教学教材

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担山小学 六年级 2014年9月

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传统文化》是国学地方课程,以传统文化来熏陶学生,以古典之美来陶冶学生,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风气。在小学中,学生对古代著名诗词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青少年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单元编排,全册分为十个单元。单元题材明确,建构合理,分别分类的为我们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每单元的分类内涵丰富,简单易懂,既富有教育价值,又能体现各类文化的特点。 本学期五个单元为:蒙书诵读;诗词诵读;音乐舞蹈;书法艺术;绘画艺术。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一、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及文意讲解;二、“灵犀一点”(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三、“直面人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 四、完成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 1.首先要从思想上扭转学生以往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态度,培养学生多动手,动脑的优良习惯,堂上精讲多动。 2.根据学生各人的具体情况,要求各自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并督促为实现目标切实地进行刻苦学习.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1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2 3 一、《论语》十三则: (一)《论语·宪问》(二则) 4 5 目标定向: 6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德与言,仁与勇”的辩7 证关系。 8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9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10 教学方法: 11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12 教学过程: 13 一、入境生趣 14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事实上:一种文化也孕育着一种文明。 15 “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东方文明,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铸就的辉16 煌。 17 当我们掀开那悠久的历史,深入那灿烂的文化,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时,18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古代强国,领略到的是堪称世界奇葩的19 灿烂文化,惊叹的是凝聚着民族智慧的伟大发明。

让美国《人名年鉴手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其思想博 20 21 大精深;享有世界级艺术奇观之称的敦煌莫高窟光彩照人;被日本人顶礼膜拜 22 的是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僧鉴真。不仅如此,我们的诸子百家的“大争鸣” 23 比欧洲的“文艺复兴”早了两千多年;我们的元杂剧比莎士比亚的剧作早了几 24 个世纪;我们的“芦沟晓月”让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叹为观止。所有这一 25 切都堪称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奇葩、世界艺术的精华。 伟大的祖国:不朽的文化、深刻的思想、精辟的学术,穿越历史的隧 26 27 道,跨越无垠的时空,影响着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全世界诸多的人们。 28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让他 们的思想点燃我们思想的火花、心灵的明灯。 29 30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31 1、有德者必有言: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 32 勇者不必有仁。” 33 2、以德报德: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 34 以德报德。” 35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36 1、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 37 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38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子的道 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39 40 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绪论 一、传统的价值 传统不等于陈腐、老朽。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有价值的,也一直被人们继承的东西,比如语言、文字。 没有传统就没有任何一种文明。任何一种文明都是经过长期的积淀、传承才形成的。任何文明、文化都是传统的。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发展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如生物的发展进化有遗传,有变异。如果每一代人都从头开始,现在就还是原始社会。 人类文明中存在着具有永恒价值、值得人们长久珍视的东西。 事实上,没有一个民族、国家不珍视其传统文化。 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的同化力:从黄河流域扩展到黑龙江流域、珠江流域。 延续力: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不曾中断,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凝聚力: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海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执着。 影响力:中华文明对周围地区,对世界的影响。“儒家文明圈”;欧洲的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等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评价。 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继承优良传统、摒弃陋习。 思考题 1、传统具有什么价值? 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涵义 一、文化的涵义 广义文化的涵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者简单地说,人类的一切创造。 广义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狭义文化的涵义:仅指精神文化。毛泽东的解释: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当人们将文化与政治、经济等相提并论时,这个文化是狭义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涵义 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样式和观念。民族或地方的文化一定是传统的,传统文化一定是民族的或地方的。 举例中国传统文化:语言、文字、文具(毛笔)、餐具(筷子)、乐器、兵器、建筑、国画、民乐、象棋、书法、武术、节日、农历、京剧和各地戏剧、曲艺、中医中药、中餐、各种风俗习惯等。 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古代的和仿古的。 思考题 1、传统文化的涵义。 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型特征 一、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色 伦理道德的含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中西文化的对比:“德性文化”与“智性文化”。举例:中国古代神话、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 二、伦理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遍表现 哲学:“天命有德”“天命无常,唯德是辅” 史学:“寓褒贬、别善恶”

七年级传统文化《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目标定向: 1、熟读成诵。 2、讲解本文。 3、怎样才能使自己具有浩然之气。 教学过程: 一、导语;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一身浩然正气、忠心为国、为民造福的英雄人物。比如,文天祥、岳飞、孔繁森、钱学森、李四光……我们怎么才能像他们一样具有这一身浩然正气呢?请看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 二、熟读成诵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三、解释本文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清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四、讲解本文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 这种气,阳刚而气壮山河,气贯长虹,气冲霄汉。 “说大人则藐之,匆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下》) 靠是的这种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盂子?膝文公下》

齐鲁书社版_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第一学期国学启蒙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大多兴趣广泛,好奇心强,特别是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更能保持较为持久的热情,但在阅读方面眼界不够开阔,知识积累不丰富,对祖国语言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册共有十单元,分为蒙书诵读、诗词诵读、音乐舞蹈、书法艺术、绘画艺术等等。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前8个单元。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诵读、记背,感悟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地教诲。 2、了解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我们中国人曾经活得多么大气,多么自尊,多么圣洁,他们的人格是多么高尚。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记背、品尝、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学习做人的道理。 四、教学措施: 1、加强诵读、记背指导。 2、注重各种教学手段的灵活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五、课时安排: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论语?为政》的原文及译文,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学习做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练习背诵这两段选文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活动广角 有人认为诚信无关紧要,谁老实谁吃亏,你认为如何?谈谈你的看法。 三、检查背诵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认真填写。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含义及译文,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学习做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练习背诵这两段选文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背诵 三、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3 音乐舞蹈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乐器、乐曲、乐舞、古曲,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学习做人的道理。

六年级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单元(山东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山东教育出版社)

第一单元尚德修身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先贤为人处世之道,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 2、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二、重点难点: 保持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1《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的由来 2、明白做人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 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的道理 三、课前准备:听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说文解字 1、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2、解字: (二)故事引导 1、讲关于薛仁贵的故事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德才兼备的故事 (三)熟读成诵 1、开火车读文

2、小组读文 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 (四)情景明理 1、情景表演,辨析: 小明成绩优秀却瞧不起别人,班干部竞选落选了,他很苦恼。 2、说一说,小明落选的原因是什么?他应该怎么做才能重新赢得同学们的信任? 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品德高尚,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慎,讲信用,对人真诚才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换位思考,体谅他人的品质。 二、重点难点: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换位思考,体谅他人的品质。 三、课前准备:在家读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范读课文。《以邻为壑》 3、教读课文。 朗读课文,边学习边指名学生朗读。 4、明道喻理:周处改过自新

5、拓展活动: 出示知行合一 (1)引领学生读文。 (2)说说这种做法的正误及判断理由。 6、自我评价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相应的评判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步达到背诵。 2、在教师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够结合实际懂得为人处事的做法,知道怎样注重修养自己大度的品性。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熟练朗读课文并逐步达到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含义,结合实际懂得怎样注重修养自己的做法。 三、课前准备:练习朗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入 1预习: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自学要求) (1)练习朗读课文(2)熟练朗读课文(3)学习“古语今说”理解大体意思(4)练习背诵课文。

人教版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一)《论语·宪问》(二则)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德与言,仁与勇”的辩证关系。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事实上:一种文化也孕育着一种文明。“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东方文明,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铸就的辉煌。 当我们掀开那悠久的历史,深入那灿烂的文化,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古代强国,领略到的是堪称世界奇葩的灿烂文化,惊叹的是凝聚着民族智慧的伟大发明。 让美国《人名年鉴手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其思想博大精深;享有世界级艺术奇观之称的敦煌莫高窟光彩照人;被日本人顶礼膜拜的是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僧鉴真。不仅如此,我们的诸子百家的“大争鸣”比欧洲的“文艺复兴”早了两千多年;我们的元杂

剧比莎士比亚的剧作早了几个世纪;我们的“芦沟晓月”让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叹为观止。所有这一切都堪称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奇葩、世界艺术的精华。 伟大的祖国:不朽的文化、深刻的思想、精辟的学术,穿越历史的隧道,跨越无垠的时空,影响着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全世界诸多的人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让他们的思想点燃我们思想的火花、心灵的明灯。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1、有德者必有言: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2、以德报德: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2、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1、为什么说“有德者必有言”呢? 一个人有德行,有修养,就一定会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可是反过来,一个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的人却不一定就很有道德、修养。勇和仁的关系也一样。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这种勇气是指大智大勇,而不是打架斗狠的匹夫之勇。反过来说,一个有勇气的人却不一定有仁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