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历史文化夏朝1

中华历史文化夏朝1
中华历史文化夏朝1

一、概况

(一)夏朝国号与世系

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政治中心在河南偃师禹州登封一带。

夏朝历史上称为“夏”。关于“夏”字的来源有十种说法:有观点认为“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第二种观点认为禹曾受封于夏伯,所以其政权为“夏”。另外有历史学家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后,才称国号为夏。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唐张守节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后得名。也有说“夏”是从“大夏”地名演变为部落名,再成为国号的。

从禹建国到夏桀被商汤所灭,夏共传十四世十七王:

禹是夏的开国之君,由于治水有功被尊称为“大禹”,继舜为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的雏形。大禹死后启即位为天子,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启之后继位的是太康,他生活荒淫,朝政松弛,在他外出打猎时,有穷氏首领后羿乘机入侵作了君长,史称“太康失国”。仲康和相时期寒浞当政自立为王。少康时终于推翻了入主夏国四十多年的有穷氏政权,史称“少康中兴”。相继在位的杼、槐、芒、泄、不降时社会和经济都有所发展。

从扃开始夏国衰落,而孔甲、皋之时夏国进一步衰落,各方诸侯已经不来朝贺了。夏朝最后一个王是桀,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穷奢极欲,被商汤所灭,结束了夏王朝的统治。

名词解释:

1、公元前:公元是个纪年法,咱们通俗所说的公元2012年就是从公元元年开始算起两千零一十二年,那公元前的意思就是两千零一十二年以前。在历史书上,耶稣诞生前的年代被称为“公元前”常用BC编写,耶稣诞生那年以后的年代是“公元后”,简称“公元“。

2、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它的局限性很大。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国的甲骨文,都是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

3、姒姓十二个氏族: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

4、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二)疆域与行政区划

夏朝是部落城邦联盟到奴隶制国家的过渡期,因此没有明确的疆域划分,夏氏族与其他部落城邦的关系很多就像是宗主国与朝贡国一样,但又有些方国是受夏室分封的,就如同诸侯国,故仅能以势力范围来表示其影响力。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这大致构成了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当时夏的势力延伸到黄河南北,甚至长江流域。夏朝早期,夏族主要在山西中南部的河内地区活动,沿汾水、河水向东南方向迁途,晚期至河南中部伊、洛河流域。

夏朝的行政区划采行九州制,根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成功后,将中土分作冀、兖、青、徐、豫、扬、荆、梁、雍九州,又从九州攫取金属石矿,铸造九鼎作为国家权利的象征,因此“九州”成为中国国家的代名词,而“定鼎”意指建立政权。

名词解释:

1、宗法:宗法是指调整家族关系的制度,它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的家长制,以血缘关系分大宗和小宗,强调前者对后者的支配以及后者对前者的服从。

2、贡赋:指土贡与军赋的合称。中国历代规定臣民和藩属向君主进献的珍贵土特产品称作贡;赋是臣民向君主缴纳的军用物品。随着朝代变迁,赋的概念从军赋扩大到来自农田、关市、山林川泽的所有征物,贡赋演变成为税收的别称,实为中国古代的税收方式。

3、《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4、冀州,今山西、河北省境、辽宁西部。兖州,今山东西部、河北东南角。青州,今泰山以东到山东、辽东半岛。徐州,今淮河以北到江苏、安徽以及山东南部。扬州,今淮河以南之江苏、安徽以及浙江、江西北部。荆州,今湖北、衡山以北之湖南以及江西西北端。豫州,今河南、湖北北部、陕西东南、山东西南角。梁州,今四川以及陕西、甘肃南端。雍州,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

(三)方国部落

方国是由原始氏族部落转化形成的小型国家。这些邦国在王畿之外,不受夏朝的直接管辖。一些方国还是大的部族,另外一些较大的方国已经建立了国家组织,规模有的甚至大于夏。

有仍氏时居住在山东济宁微山湖畔,是太昊、少昊的后裔。有仍和夏来往密切,之间还有通婚现象。相的妻缗是有仍人,相被寒浞杀害时,缗已经怀孕她避居故乡,在那儿生下少康,有穷氏代政期间,少康曾投奔有仍、有虞氏,在那里担当牧正和庖正。少康兴国后,封有仍族人于任国。

有虞氏是虞幕、帝舜的后人,活动在豫西北、晋南古汾水流域。舜老时认为自己的儿子都不够优秀,所以把王位给了禹。禹仿效尧传舜时舜先让位尧的儿子丹朱的做法,将王位让于商均,但众人纷纷拥护禹不理睬商均,于是禹继承了王位。夏室中衰时,年轻的少康逃到有虞避难,得到了首领虞思的大力协助,帮助了夏室扭转局势。

有扈氏是夏朝的同姓部落。启夺王位,有扈不服,以“尧舜举贤,禹独与之”为名反对启的统治,结果在甘大战中失败,他们的部众被罚贬为牧奴,世代从事畜牧。

斟灌、斟鄩氏统称为“二斟”,与夏一样是姒姓,是夏代早期重要的亲夏氏族。二氏族在夏后氏向东南迁徒过程中和他融合,夏代晚期斟鄩的地方更是成了夏后的都邑。

有缗氏是少昊的另一支后裔,是夏朝晚期东方的强大方国。夏桀在有仍召开盟会,有缗首领因不满桀的统治,愤慨归国,桀于是派兵将他灭了。

名词解释:

1、太昊:亦作太皓,风姓,居于陈,相传是古代华夏族的首领。他曾以龙为图腾,并用作官名。一说他是五帝之一。

2、少昊:相传少昊是黄帝之子,生于穷桑,建都于曲阜。传说他能继承太昊的德行,故称少昊和小昊。是远古时羲和部落的后裔,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同时也是东夷族的首领,五帝之一。

3、虞幕:是鸟夷部落联盟的首领,是有虞氏部落的始祖。虞幕以编织布幕作穹庐而得名,是帐篷创造者。

4、虞思:姓姚,商均之子。舜之子为商均,商均在大禹执政时被封于虞地。商均之后为虞思,虞思封于商。

(四)都邑与人口

远古时期没有有明确的都邑概念,社会还处于半畜牧游猎、半农耕定居的阶段,他们耗尽当地的资源后便迁移他地,夏民和首领以及族中壮丁迁移,不会在一个地方长期定局。夏的居地称作“大邑”或“夏邑”。

文献中有记载夏族首领先后定居大夏、夏墟、高密、阳城、阳翟、晋阳、平阳、冀、安邑、夏邑、斟鄩、帝丘、老丘、西河、河南等十七处。这些都邑的具体地点已经无从考证,其中可能有一些是同一城邑之别名。

夏朝的人口有多少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由于年代久远,只能通过数学推测研究。刘昭在为《后汉书》补注时,引用皇甫谧之的《帝王世纪》里说的夏朝的人口“民口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但这一数字实际是皇甫谧根据秦汉和西晋的人口进行逆推得出的结果,并不是准确的数字。学者宋镇豪还根据少康割据时纶邑“有众一旅”和杜预的注解“五百人为旅”的记载进行推算,认为五百人是可出动的兵数,加上老弱妇孺纶邑的人口应该有1500至2500人,这是一个夏代中小型城邑的人口数目。

《尚书大传》讲述舜时,“古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三朋而为里,五里而为邑,十邑而为都,十都而为师,州十有二师焉”,汉郑玄对此作出解释说,“州凡四十三万二千家,此盖虞夏之数也。”王育民根据这些数字按每家五口人计算,认为夏朝时有43.2万户、216万人。宋镇豪统计当时高于五千居民的城邑有三座,四至五千人口的有一座,三千人口的有四座,一、二千的有九座,五百到九百的有九座,三百以下的有五座。根据这些计算每个城邑的平均人口在1000至1800人,由此估计下炒得总人口在240至270万。不过这些只是专家学者的推测,并没有准确的文献记载。

名词解释:

1、后汉书:《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

2、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自号玄晏先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学者,在文学、史学、医学诸方面都很有建树。

3、尚书大传:《尚书大传》是对《尚书》的解释性著作。

4、郑玄: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

二、历史沿革

(五)鲧禹治水

据说中国在古代闹过一次大水灾,那水势的浩大,灾害严重,难以想象。大地一片汪洋,庄稼淹没了,房屋冲塌了,人们扶老携幼,都逃到山上或大树上去。但每天被淹死、饿死、冻死,以及被野兽毒蛇侵害而死的人不计其数。

这时,人们都苦苦地哀求天帝,祈求他斥逐洪水,把他们从死亡中拯救出来。但是高高在上的天帝,只顾自己在天庭中寻欢作乐,根本不把下方受害遭难的“蚁民”放在心上,对于人们的苦苦哀号,毫不理会。

人们悲惨的遭遇感动了天神鲧,他命神鸟去偷窃能阻止洪灾的“息壤”,“息壤”虽小,分量却不轻,鲧就叫来了神龟去驮,神龟将“息壤”放在地上,大地顿时好转。

天帝知道了,就将“息壤”收回,并派火神杀死了鲧。三年后鲧的肚子突然裂开了,生出天神禹。禹出生以后,鲧就变成一条玄鱼游走了。禹决定像他的父亲鲧一样去治水,但他

没有求天帝,而是率领他的部下,前去治水。他们杀死了引起水灾的魔神共工的部下无支祈,共工知道后,连忙逃走。

禹主要的目的是疏通河道,许多神知道后,都愿意出一份力,伏羲送禹一幅八卦图,禹收下后就开始治水了。连帮鲧偷“息壤”的神龟和应龙也来助阵,使得进展很快。但他们到龙门时问题就大了:龙门是个重要咽喉,禹和他的部下、朋友们花了5年时间才将龙门开凿出一个豁口,使河水畅流而下。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禹从南方走到北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跑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不顾风吹雨打,不顾艰险劳累,三过家门而不入,一直率领人们从事治水的艰苦劳动。经过了十三年,禹终于将大水治理好,完成了鲧的遗愿。

名词解释:

1、鲧:姓姬,字熙。黄帝的后代,昌意之孙,姬颛顼之子,大禹之父。昌意,上古传说人物,传说他是黄帝和嫘(léi)祖的儿子。昌意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有一子颛顼。

2、息壤:一种神土,传说这种土能够生长不息,至于无穷,所以能堵塞洪水,故名。息,生长。

3、共工:中国上古神话人物,洪水之神。

4、三过家门而不入:禹妻涂山氏生启时,禹也一直在外治水,三次经过家门都没去看儿子。禹的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受到了民众的赞扬。后来,人们用三过家门而不入来表示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六)禹伐三苗

尧、舜、禹在位是华夏部落联盟首领时期,我国正处于夏族建立国家,华夏族形成的前夕。各个地区的氏族、部落联盟间的兼并战争日益加剧。

华夏部落联盟是中原地区最大最强的一个,活动在长江中游以南的三苗部落联盟的势力则是南方最强的一个,华夏部落联盟要向南扩张势力,受到三苗部落联盟的阻挡;而三苗部落联盟要向北越过长江扩展其势力,也必然与中原地区的华夏部落联盟发生冲突。在尧、舜、禹做部落联盟领袖期间,与三苗部落进行了长达100多年的争夺战。

三苗在舜推荐禹做华夏部落联盟首领时,起兵向禹发动进攻,此时禹已经掌握了领导中原地区各氏族、部落的大权,并且已经形成一个以夏族为中心的领导集团。禹为了进一步扩大统治区域,统一长江流域,决心对三苗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兼并战争。

相传禹在出兵之前,在“玄宫”里举行了一次隆重的祭祀。先祭祀上天,后祭祀祖先,祈求上天和祖先给以力量,保佑战胜三苗。祭祀之后,举行了誓师大会。誓师以后,禹率领约5000人的主力队伍出发南下,沿途又联合了当地的一些氏族、部落的兵力,直抵三苗活动的根据地——江汉流域,三苗见禹率军前来征战,也驱军前来抵御。但禹所率领的军队,是有严格组织和“执干戚舞”训练的武装,战斗力特别强。所以战争一开始,三苗的酋长就被禹军射死了。主帅丧命,苗军大乱,纷纷四散逃跑。

对三苗征伐的胜利后,以禹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的势力有了很大发展,禹的个人权利也远远超过在一个地区部落联盟中行使的范围。

名词解释:

1、氏族:原始社会中以相同的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

2、玄宫:玄宫有三种解释:其一、北方的宫殿,即:《庄子·大宗师》:“颛顼得之,以处玄宫。”其二、为坟墓,《梁书·昭明太子传》:“即玄宫之冥漠,安神寝之清

閟。”其三、为修真场所,唐李中《赠蒯亮处士》诗:“玄宫寄宿月华冷,羽客伴吟松韵秋。”

3、誓师:指军队出征前或作战时,统帅向将士宣示作战意义,以激励士师的战斗意志。

4、执干戚舞:干、戚:盾牌和大斧,古时的两种兵器。用武器作跳舞的工具。比喻以美德代替武力来感化敌人,治服敌人。

(七)涂山之会与禹铸九鼎

禹在确立王权的过程中,又继续征伐三苗。他统领众多邦国君长,并以奉行天命自居,这表明他已掌握了最高的王权,取得了“夏后”的地位。经过激烈的战斗,三苗战败了。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武力征伐,通过这些征伐活动,不断加强了夏禹的王权。

禹在确立王权后,就在有崇氏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作为都城。后又迁往阳翟。为了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和部落的首领,这就是“涂山之会”。原来的众多部落首领,到此时大都转化成世袭贵族,分别成为各个邦国的君长。这次大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涂山大会上,各部落用自己贡献出的铜铸成了九个大鼎。九个大鼎象征九州,每个鼎上铸着各州的地理出产、珍禽异兽。他们将九鼎运至宫中,号称是镇国之宝。各部落首领定期向禹王进贡时,都要向九鼎致礼,这就是“九鼎之尊”的典故。拥有九鼎的禹王,当然也就成了九州大地的主人。这九个鼎流传下来,也就成了封建国家政权的象征。同时,铸鼎的故事告诉我们,禹时手工业和冶炼技术已得到了发展。

夏禹开始在部落联盟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九鼎的铸成,使他有机会把这一权力强化和神圣化,使它更加巩固,以便把各部落统一在一起。

名词解释:

1、涂山:涂山位于今天安徽蚌埠怀远县,传说禹建都阳翟(河南禹县)后召集夏和夷的部落首领与涂山,史称涂山之会。

2、天命:中国古代哲学中把天当作神,决定人类命运。“天命”说早在殷周时期已流行。从古器物发掘中所见到的甲骨卜辞,彝器铭文,说明了当时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把自己的意志假托为上帝的命令,称之为“天命”,用来作为对人民进行统治和压迫的合理依据。

3、夏后:我国第一个朝代夏朝王室的氏名,夏朝王族以国为氏,称夏后氏。先秦时姓、氏含义不同,夏后氏为姒姓。夏代的多位君主的称呼冠以“后”字,例如“后羿”、“后相”、“后少康”、“后芬发”、“后芒”、“后泄”、“后昊”、“后发”、“后桀”。“后”字在夏代应该是与“帝”、“王”同义。到了周代,“后”演变成了帝王正妻的称号。

4、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衡~(在中国湖南省衡山之南)。

(八)夏朝的建立

夏朝(约公元前2146年-前1675年),是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也是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禹的父亲崇伯鲧,是雄据在黄河南岸中岳嵩山的有崇氏部落首领。有崇氏与在黄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在尧舜时期他们为了争夺王权,鲧与共工先后对尧舜开展了激烈的斗争,但是都失败了。后来禹又继续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逐步展开治水的工作。

禹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平原能减少洪水泛滥的灾害。经过治理之后,原来大都集中在大平原边沿地势较高地区的居民,纷纷迁移到比较低平的原野中,

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富饶地方,成为人们乐于定居的地方。社会生产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为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舜将王位禅让给禹,禹的儿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杀死伯益自己称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使“公天下”改变为“家天下”。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了,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一种新制度的建立,必然会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启即位后,在钧台大宴各地的首领,希望他们对自己的地位予以确认。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不出席钧台宴会。夏启于是发兵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然后被灭。这次战争的胜利,使新生的夏启政权得到初步巩固。

名词解释:

1、奴隶制:是指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劳力活动须以奴隶为主,无报酬,且无人身自由。

2、“禅让”制: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

3、世袭制:世袭或世袭制度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

4、甘之战:夏王启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启率夏军在甘(今陕西户县境,一说河南今郑州西,或说今洛阳西南)与有扈氏军的一次交战。

(九)夏启治国(家天下)

夏启是大禹的儿子。传说舜年老后禅位于治水成功的禹。禹在涂山娶涂山氏长女为妻,生子启。伯益是和禹同时代的人,传说他曾帮助禹治水,并“作井”、“作占岁”,还负责管理过山林川泽。但是伯益辅佐禹的时间很短,没有取得天下民众的拥护。

禹年老后,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把部落联盟首领的职位传授给伯益,而未传授给儿子启,但“以启为吏”,给了启很高的职位。后来,禹东巡至会稽而去世。这时,启已经拥有相当大的实力,许多诸侯都反对伯益而拥护启。伯益发觉,拘囚了启。后来,启设法摆脱拘囚,率领部下攻击伯益并杀掉了他,即传说中的“益干启法,启杀之”。启遂继位,作了部落的联盟首领,结束了禅让制,变公天下为家天下。

启继位以后,建立了世袭王权,立都阳城。因启的部落名夏后氏,夏朝建立后,不少部落均对启不服。于是,“启有钓台之享”,在钓台召开部落大会。还“征西河”,征伐反叛自己的西河部落。

反叛启的部落里势力最大的是有扈氏,传说中的有扈氏是夏启的庶兄。《史记·夏本纪》:“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甘是在有扈氏境内南郊的一个地方。讨伐有扈氏之前,夏启在甘这个地方誓师,列举有扈氏的罪状,说:有扈氏蔑视国家大法,懈怠所掌管的政事,我执行天的意旨,兴兵剿灭他。启同时告诫士兵,如果战车左边的士兵不努力射箭,战车右边的士兵不用戈矛奋力刺杀,驾车的士兵不控制好战车,就都是不服从我的命令,我就要在神位面前惩罚你们,贬你们为奴隶,或者杀死你们。如果都努力英勇,我就在神位面前赏赐你们。

这次战争规模很大,战斗也很激烈。最后有扈氏被启击败,从此天下归于一统。因此,夏王朝实际上是从启正式开始的。

名词解释:

1、涂山氏:涂山氏,大禹之妻,传说为九尾狐狸精。中国上古神话中,夏族的始祖神为涂山氏。

2、伯益:伯益亦作伯翳、柏翳、柏益、伯鹥,又名大费。《史记·秦本纪》记载是五帝中颛顼的后代,嬴姓的始祖。

3、作井:传益发明凿井技术,后来被奉为井神。

4、占岁: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

(十)太康失国

夏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继承王位。太康只顾游玩,不理政事,在位期间,夏部族权威削弱,东夷族太昊与少昊部落趁机西进。东夷族有位善射的首领羿。羿率军从东夷属地鉏迁至夏后氏的属地穷石,与当地的夏人通婚,形成了有穷氏。羿在夏民的拥护下夺得了夏政。随之太康投奔斟鄩的斟鄩氏。

羿夺得权位后并没有称王,而是把太康之弟中康立为王。但事实上国事全由羿来治理。此举引起不少部落的不满。其中主持天象活动的和氏与羲氏对此公开反对。羿说他们废时乱日,派胤率兵讨伐羲和二氏,战前作誓师辞《胤征》,并取得战争的胜利。

中康死后,其子相继位。随后投奔与夏同姓的斟鄩、斟灌二氏。从此,羿独承王位。羿好射猎,不善治理,得权后,他像太康一样,好狩猎而荒废国事。他废弃武罗、伯困、龙圉等忠臣,重用被伯明氏驱逐的不孝子弟寒浞。

寒浞年少时因造谣惑众被伯明氏君主所逐,后被羿收养,成为有穷氏的一员,得到重用。寒浞势力日益强大,后来趁羿在外射猎的机会将羿及其家人杀掉,霸其权、夺其妻,生下豷、浇二子。寒浞把戈封给了他的儿子豷,把过封给了他的另一个儿子浇。浇受父命率兵先后灭掉亲夏的斟灌氏与斟鄩氏,杀了在斟鄩躲避的相。相的妻子缗当时已怀下相的儿子,她从墙洞逃走至其母亲有仍氏家里避难,不久生下遗腹子少康。

名词解释:

1、东夷族:又称东夷或夷,东夷系指中原之东方人,是中国古代, 尤其是商朝、周朝时期, 对中国东部海滨不同部族的的泛称。东夷是华夏民族对东方民族的称呼,并非单指某一族群。其认定范围也随之更改。东夷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商朝、周朝时期,对东部部族的称呼。随着商代的东夷与华夏的融合,东夷后来改为对东方外族的泛称。

2、中康:一作仲康,是中国夏朝第四任国王。启之子,太康之弟。中康因为其兄太康未归国而即位,一说强迫太康让位。中康在位时因为天文官羲氏及和氏沉溺于酒色,历法变得混乱,因此中康派名为胤的人(一说胤国国君)讨伐羲氏及和氏。

3、废时乱日:就是胡说八道的意思。

4、《胤征》:“胤征”,意为胤侯出征讨伐他人。胤侯,既是夏朝的诸侯,也是夏朝天子仲康的大司马,主管军事的重臣。

(十一)神箭手后羿

后羿是一个著名的弓箭手,他的射箭是百发百中的。有一个神话,说古时候天空里本来有十个太阳,地面上热得像烤焦似的,给庄稼带来严重的灾害。大家请后羿想法子,后羿拈弓搭箭,“嗖嗖”地几下,把天空里的九个太阳射了下来,只留下一个太阳。这样,地面上气候适宜,不再闹干旱了。又说,古时候大河里有许多怪兽,经常兴风作浪,造成水灾,把禾苗淹没,人畜淹死,也是后羿用箭把这些怪兽都射死了,人们的生活才恢复了正常。这些神话说明后羿的箭术很高明,是大家公认的。

夏启死后太康即位。太康是个十分昏庸的君主。他专爱打猎。有一次,太康带着随从到洛水南岸去打猎。他越打越起劲,去了一百天还没有回家。后羿看到太康出去打猎,觉得是个机会,就将太康拦在外面不让他回来。

后羿将太康撵下王位后不敢自立为王,他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当夏王,把实权抓在自己手里。后羿开始还只是做个仲康的助手。到了仲康一死,他干脆把仲康的儿子相撵走,夺了夏朝的王位。他仗着射箭的本领,也作威作福起来。他和太康一样,四出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寒浞瞒着后羿,收买人心。有一次,后羿打猎回来,寒浞派人把他杀了。寒浞杀了后羿,夺了王位。

后来夏朝的少康终于把王位从寒浞手中夺了回来。夏朝从太康到少康,中间经过大约一百年的混战,才恢复过来。

少康灭了寒浞,可是夷族和夏朝之间的斗争还没完。夷族人有很多出名的射手,他们的弓箭很厉害。后来少康的儿子帝杼○4即位,发明了一种可以避箭的护身衣,叫做“甲”,战胜了夷族,夏的势力又向东发展了。

名词解释:

1、兴风作浪:兴、作:引起。原指神话小说中妖魔鬼怪施展法术掀起风浪。后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

2、太康:夏朝君主,生卒年不详,启长子,启病死后继位。太康自小跟着父亲启享乐,即位后生活比启还腐败,只顾饮酒游猎,不理政事,在去洛水北岸游猎时,为后羿夺去国政。实际上只在位两年。

3、作威作福:原指统治者专行赏罚,独揽威权。后来形容当权者妄自尊大,滥用权势,横行霸道。

4、帝杼:或称帝宁,或曰伯杼。他是除去后羿和寒浞之后,夏朝的第七代君主,也是其父少康实现“夏国中兴”后的第二代君主。

(十二)寒浞的传说

寒浞(音“浞)是伯明氏后代,其祖为黄帝的车正哀,因哀有功于黄帝,黄帝将他封于寒,其属地称为伯明国(亦称寒国),其族人后来便以寒为姓。

寒浞小时候,由于父母的娇惯,胡作非为、无恶不作,后来甚至把管教他的父母都绑了起来,于是族人们便把他赶出了伯明国。流亡途中,他被一个高人收为弟子,谁知他学会武艺后因为怕师父再收弟子,竟然毒死了师傅全家。

后来,寒浞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伶牙俐齿,赢得了后羿的青睐。后羿不顾大臣们的反对,把他留在朝中,并认他为义子。寒浞知道自己名声不好,于是他处处谨慎小心,一方面施展各种手段博取后羿的信任,另一方面又广交朝中权贵,努力减少自己的对立面。寒浞多次参加对诸侯的作战,也多次立功受奖,此后寒浞经过多次升迁,竟然成了朝中的主政大臣。

有穷国君后羿在和平的环境下开始腐化堕落起来,寒浞利用这个机会变着法的讨义父欢心。后羿好色,他便从各地挑选了许多能歌善舞的美女入宫陪伴义父作乐;后羿好酒,他便让各地献数百坛最好的美酒供义父享用;后羿喜欢打猎,他便从各地挑选了数十匹良马供义父出猎时骑乘,还培训了上百名打猎的高手供义父调用。同时结党营私,谋害忠良,扫平他掌权的障碍。

后羿在五十八岁的时候竟然又纳了一位十八岁的少女纯狐为妃。寒浞与纯狐合谋,在三年时间内,陆续害死了后羿的亲信大臣武罗、伯因、熊髠、尨圉等人。后来二人趁后羿醉酒杀死了后羿,寒浞便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寒。

史书上说寒浞即位后,曾残酷地屠杀有穷氏族人。一部分有穷族人纷纷逃往边远地区,从此,中原地区再也找不到有穷族人了。

名词解释:

1、胡作非为: 非为:干坏事。不顾法纪,不讲道理,毫无顾忌地做坏事。

2、纯狐:纯狐是一个来自于东夷南方,以九尾狐为图腾的部落的女子。该部落盛产美女,相传夏禹的妻子涂山氏女娇也是这个部落的。

3、伶牙俐齿伶、俐:聪明,灵活。形容会说会道,灵活乖巧。:

4、伯明国:距今约4000年前,寒浞不为国君所用,便投靠了后羿,后羿不修民事,寒浞将其推翻,夺取了王位,建立了寒国.

(十三)寒浞灭夏

寒浞称王后不敢有丝毫大意,他心里清楚,夏王朝不灭,夏王姒相一定会联合诸侯攻打他,他的王位就很难坐稳。果然不出他所料,第二年春天,夏王姒相联合了诸侯斟寻氏和斟灌氏,兵分三路攻打寒国。由于寒浞早有准备,姒相的军队无功而返。

寒浞征招青壮年入伍,加强军事力量,时刻做好战争准备。为了争取民心,他还对统治区内的平民实行削富济贫减轻赋税等一系列政策,使人民的生活逐渐得到改善,国势也逐渐富大起来。

从寒浞十一年,也就是夏王姒相十九年开始,寒浞在两个儿子的支持下,开始不断进攻夏后氏。寒浞十二年寒、夏两国爆发了大决战。寒浞采用了分而治之、各个击破的战术,

首战告捷。这次大战寒国虽然获胜,但也损伤了很多兵力,寒浞决定暂时罢兵休战,养精蓄锐,以利再战。

寒浞十八年,经过六年的休整,寒浞再次调集军队,与夏王朝展开第二次决战。斟灌氏首领姒开甲中了寒浇的埋伏,被寒军所杀。寒浇乘胜进军攻打斟寻氏。双方乘船在潍河上展开了一场激战。寒浇派出了数十名水手潜入水下,凿穿了姒木丁的战船。夏军大部落水淹死,幸存者亦被杀死。姒木丁也在混战中被寒军所杀。

寒浞二十年,寒浞兵分三路围攻夏都帝丘。夏王姒相及族人皆被寒军杀死,宫室内外血流成河。

至此,夏王朝正式亡国,夏王朝的统治区域全部控制在了寒浞手里。

名词解释:

1、姒相:姓姒,名相,又称相安、后相。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的第五任王。葬于河南濮阳市相陵。

2、斟寻氏:上古氏族。与夏同姓。大禹之后。因其祖先封于斟寻国(今山东省潍坊境内)而成族。后因帮助夏后相而被寒浞之子浇灭亡。

3、斟灌氏:上古氏族。与夏同姓。大禹之后。因其祖先封于斟灌国(今山东省寿光境内)而成此族。后因收容并协助夏后相而为寒浞之子浇攻灭。

4、帝丘:夏王朝时期濮阳地区建有己姓联邦集团的昆吾(它是夏后氏酋邦王国最亲近的成员)、斟灌、顾等宗族邦国。夏启时于昆吾铸九鼎,并视为国宝。夏帝仲康的儿子相为羿所逐,奔依同姓邦国斟灌氏。后相即位,建都于帝丘,至帝杼时迁都到了原。在此之间的近百年中百年,濮阳一直是夏文化中心地带,不仅农业发达,制陶和冶铜技术也处于领先地位

(十四)少康中兴

少康又名杜康,是相的遗腹子。相被逼自杀时,少康还没有出生。母亲后缗氏顾不得失去相的悲痛和王后的尊严,急忙随宫女从狗洞中爬出,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第二年生下了少康。

少康从小就很聪明,他初懂人事后,母亲就告诉他祖上失国的惨痛经过,叮嘱他日后要报仇雪耻,复兴夏朝。从此他发愤图强,立志要夺回天下。他先在外祖父手下担任管理畜牧的官,平时一有机会就学习带兵作战的本领,并且时时警觉,防止寒浞来杀害他。不久寒浞的儿子浇果然派兵来搜捕少康,少康逃奔到有虞氏部落。有虞氏首领虞思让他担任管理膳食的官,学习理财的本领,并把女儿嫁给他,还给了他一块方圆10里的肥沃土地和兵士,使少康有了根据地和军队。少康体察百姓疾苦,宣传祖先禹的功德,努力争取人民支持他复兴故国,并召集夏朝的旧臣前来和他会合。

当时有个名叫靡的人,是相的臣下,寒浞夺取王位后,他逃到有鬲氏的部落,招集流亡,积蓄实力,等待时机复兴夏朝。他首先应相应少康的命令,用有鬲氏全部的兵力,联合斟寻、斟灌两地的复仇的军队,和少康会合,拥戴少康为夏王。

少康先派儿子季杼攻灭了寒浞的第二个儿子戈意,以削弱敌方力量。又派将军女艾去侦察了浇的虚实。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从纶出兵,一路势如破竹,攻克旧都,诛杀寒浞,夺回了王位,建都阳夏。

复国后少康勤于政事,讲究信用。在他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各部落都拥戴他,夏朝再度兴盛,史称“少康中兴”。因此,少康是一位有作为的君王。

名词解释:

1、遗腹子:指怀孕妇人于丈夫死后所生的孩子。

2、缗氏:夏时诸侯,子孙以国为氏。今济州金乡,有古缗城姓。苑有缗氏(公元前-681年,宋缗公带南宫万外出打猎,因博戏而发生争吵,宋缗公曰:“始吾敬若,今若,鲁虏也。”,南宫万杀宋缗公逃往陈国,陈国用皮革缚南宫万送归宋国,宋人乱刀相向,将南宫万剁成了肉酱。祸从口出源于此。

3、方圆::(1)方形与圆形。亦泛指事物的形体、形状。(2)指方法、准则。(3)指天地间。 (4)范围;周围。这里是第四种解释。

4、势如破竹:就像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十五)夏朝的衰败

夏朝的第十一位王不降年迈时,将王位传给他的弟弟扃。扃死后,他的儿子廑继位。廑继位后不久便病死,其堂兄不降之子孔甲继位。

他改变夏礼中祭祀祖宗的传统,开始祭祀天帝。《史记·夏本纪》记述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不少方国部落开始对夏室不满,但华夏族与东夷族的关系仍然友好。这有可能因为东夷族与华夏族的同化度较高。夏后氏自孔甲开始日趋衰落,孔甲之后皋、发在位。这期间方国部落与夏室的关系恶化,氏族内部的纠纷也激烈化。

发逝世后,他的儿子子履癸桀继位。桀善武,《史记·律书》记载:桀“手搏豺狼,足追四马”。桀在位期间,夏室与方国部落的关系已经破裂。给夏上贡的部落不断减少。桀因此常常讨伐不顺从的部落。古文献中说桀贪色,他在击败某个部落后会从部落中挑选出钟爱的女子作为妃子。《国语·晋语》提到的有施氏,《竹书纪年》提到的岷山氏、末喜氏均遭此下场。其中末喜氏的妃子妺喜早已与伊尹结好,桀却在洛把她夺走,伊尹愤怒中投奔商汤。桀的屡次征伐也惹怒了不少较有权威的部族。

活动于今山东省西南部的子姓商部族正在这夏乱期间兴旺了起来。桀又因商不服的借口讨伐商首领汤,击败商并把汤被囚禁于夏台,随后获释。除了夏室对外关系恶化外,文献中还提到桀在廷内用人失当。这时夏离灭亡已经不远了。

名词解释:

1、《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2、《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西征犬戎,下至智伯被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3、《竹书纪年》: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史官所作,记载自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据《晋书·卷五十一》可知原书十三篇。竹书纪年是编年体史书,记载先秦时期的历史。

4、伊尹:生卒年不详。商初大臣。名伊,一说名挚。今洛阳人。生于伊洛流域古有莘国的空桑涧,奴隶出身。因为其母亲在伊水居住,以伊为氏。尹为官名,甲骨卜辞中称他为伊,金文则称为伊小臣。

(十六)夏桀无道

夏代后期,由于几个帝王内政不修,外患不断,国力日趋衰弱,到夏桀(履癸)时,已是危机四伏。但夏桀不思改革,骄奢自恣。

夏桀,身材魁梧,一表人才,力大无穷。据传说他能赤手空拳与虎熊搏斗,跳到水里斩杀蛟龙。这样一个能降龙伏虎的大力士,他的爱好并不是游猎,而是酒色。

夏桀为满足他的酒欲,在宫中造了一个可以荡舟的酒池。他在舟上狂饮,宫中男女都得陪饮。看到大家醉的不成人样,他就开怀大笑。一旦夏桀酒醉,他身边的人可就倒霉了,夏桀把他们当成马骑。夏桀骑在人背上,被骑的人被压得爬不动了,夏桀就再换一个,直到自己躺在床上休息,身边的人才释去重负。

夏桀尤其喜爱美女,美女是各国献给他的首要贡品。他听说哪国有美女就下令送交,不从者,就发兵征讨。他为美女造瑶台,内有美女数千,金银财宝成堆。东方有个施部落,被迫送来了一个绝色美女妹喜。妹喜一入瑶台,数千美女顿时失色。为讨妹喜喜欢,夏桀专门造了长夜宫,二人在内昼夜娱乐。妹喜爱听丝绸撕裂之声,夏桀就令众人专门为她撕,日久天长,撕碎的丝绸堆如山。夏桀挥霍的财富,许多来自四方部落。夏桀征收的贡赋没有定制,他要什么就得送什么,因此激起岷山氏的不满,岷山氏停止了向他进贡。夏桀大怒,兴师征讨,岷山氏只好献出财宝和美女。美女一个叫琬,一个叫琰。夏桀一见,心花怒放,回到斟寻,昼夜福地洞天,妹喜也被忘到了九霄云外,政事自然不值一提。

名词解释:

1、妺喜:又作末(音mò)喜,末嬉;有施氏,名妺,姓嬉;夏朝第十七位君主履癸的王妃。妺喜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诸多“第一”的女人,“千古第一狐狸精”““中国有历史记载以来的第一个亡国皇后”,“中国第一位女间谍”。妺喜与妲己、褒姒、骊姬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妖姬。

2、斟寻:也写作“斟鄩”。在现在山东省潍坊市西南一带。

3、九霄云外:常用成语,意思是:在九重天的外面。比喻无限远的地方或远得无影无踪。

4、不值一提:常用成语,意思是:不值得提起,形容事情很轻微或者不重要。这里指夏桀完全不关心政事了。

(十七)夏桀亡国

桀只顾享乐不顾民间疾苦。传说夏民诅咒桀早日归天,桀听闻笑说自己是天上的太阳,太阳不死,他也死不了,夏民便指着太阳,责问太阳何时破灭,情愿与之同归于尽。

大约在前17世纪末前16世纪初,商部族首领汤,利用夏民恨桀的心理,联盟方国部落讨伐桀。大约在公元前1766年,商汤正式兴兵伐夏。战前他隆重举行了誓师活动,例举夏桀残酷盘剥压迫民众的种种罪行,申明自己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目的是为了救民于水火之中。这次誓师,极大地振奋了士气。

战前誓师后,商汤精选良车70乘,死士6000人,联合各方国的军队,采取战略大迂回,绕道到夏都以西,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突袭夏都。夏桀仓促应战,同商汤军队在鸣条一带展开战略决战。在决战中,商汤军队奋勇作战,一举击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夏桀败退归依于属国三朡。商汤则发扬速战速决、连续作战的作风,乘胜追击,攻灭了三朡。夏桀穷途末路,率少数残部仓皇逃奔南巢,不久病死在那里,夏王朝至此宣告灭亡。商汤“革命”是政治上的一项进步之举。鸣条之战则是我国军事历史上一篇辉煌的杰作。

夏被推翻,在方国部落的支持下汤在亳称“王”,建立商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朝代更替。中国的首个世袭制政权,夏朝,传十四世、十七君,历时四百七十一年,于前17世纪末、前16世纪初灭亡。

名词解释:

1、车乘:chē chéng。乘坐的车或作战的车。

2、三朡:古国名.又作鬷,在今山东定陶东北,商汤伐桀,桀败逃于此,为汤攻灭并夺其宝玉。

3、穷途末路:形容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

4、商王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时间。总的来说,商朝是处于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奴隶主对奴隶既可以买卖,也可以随意杀死;奴隶主死后还要由奴隶殉葬,从商朝帝王显贵们的陵墓中可以看到,殉葬的奴隶少则几十,多则上千。

(十八)死谏开先第一人:关龙逄

关龙逄是夏朝末年人,居住在陕西,是夏桀时大臣,因忠谏而被桀所杀。

对于夏桀的暴行,作为夏朝的大夫,贤臣关龙逄实在看不下去。据档案馆文献史料的记载:关龙逄也称豢(音“换”)龙氏,是古代豢龙部族的后代。他多次向夏桀进谏,要他关心百姓与国家,但夏桀根本听不进去。经过长期思考之后,关龙逄决定以献黄图进谏,敦促夏桀改正。所谓黄图就是一种地图,关龙逄想借此说明国家形势危急,夏桀应多关心朝政,不要再荒淫无度,对百姓不要太过暴力。关龙逄献了黄图,故意立在堂下却不离去。夏桀看到关龙逄的样子,心里很不耐烦,就说:“你还有什么惑众的妖言要说?”关龙逄怒目而视。夏桀早就对这个絮絮叨叨、净说难听话的关龙逄厌恶极了,什么也不问便把黄图烧毁,接着喊来兵士把关龙逄囚禁起来,不久就杀了。

另一种说法是夏王桀让关龙逄陪他在瑶台观看炮烙之刑。夏桀问关龙逄是否快乐,关龙逄借机讽刺了夏桀的暴政,并且进谏说:“我看君头上悬着危石,脚下踏着春冰,头顶危石无不被石覆压,脚踏春冰无不下陷。”桀笑道:“你是说国家灭亡,我要同国家一起灭亡。你只知我要灭亡,却不知你现在就要灭亡吗?”桀对龙逄施以炮

烙之刑,关龙逄赴火而死,葬在现在灵宝市孟村的村西。

名词解释:

1、关龙逄:出生在一个奴隶主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但由于他生性善良,深明大义,对奴隶富有同情心。还有一种说法是关龙逄因进谏夏桀的酒池肉林而被处死,这些事迹都证明了他是一个明智的奴隶主。

2、豢龙氏:舜时有一个叫董父的人,擅养龙,许多龙都飞到他的身边,舜听说此事后,非常高兴,当即赐董父姓豢龙。豢即豢养,养殖的意思。

3、炮烙之刑:炮烙也叫“炮格”,具体的行刑过程,有两种说法,一是说用炭火烧热铜柱,令犯人爬行柱上,犯人堕入火中而死,一是说铸一铜格,格下烧炭,令犯人行走格上,犯人堕入火中致死。也有人说炮烙之刑是商朝时发明的。

4、瑶台:神话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后来也指美玉砌的楼台,亦泛指雕饰华丽的楼台。夏桀把楼台命名为瑶台,可见他穷奢极欲。

三、政治体制

(十九)官职体系

夏人对官位很重视,其职官已经有明显的高低等级区别。夏朝设置的职官人员已经有100多人。主要有军事、行政、农牧、造车、司法、赋税等方面的官职。

跟据《尚书·甘誓》记载:“(启)九战于甘,乃召六卿。”文中的“六卿”是夏朝左右掌管国家事务的六位大官,是军事官员,由于当时军政合一所以六卿又主管政务方面的工作。启取代伯益后,继续维护禅让制的大有人在,因此战事频发。面临如此多的战事,启不得不建立军队,设立军制,操练人马。所以。这些军事首领,在夏朝中举足轻重,权力很大。

由于奴隶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农、畜牧业成为人们生存的根本,所以夏启设立“牧正”来掌管全国的农、畜牧业。由于当时战争频繁,运物量大,车辆需求极大,夏启为此专门设置“车正”掌管全国车辆制造业。据史载,奚仲因擅长造车而被任命为“车正”,成为夏初的重要大臣。夏启建立奴隶制国家以后。其家族人员身价倍增,地位大大提度,完全脱离体力劳动,于是便产生了专门管理上族后勤供需的“疤正”等等。

“正”官下面还存在称作“工”的小吏;夏朝向四处巡征诗歌和意见的官员称作“遒人”;夏后可能还有专司占卜卜筮的“官占”。

另外,夏朝有刑法和监狱,就必有司法官;有赋税制度,就必有财政税收官员等等。

名词解释:

1、《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2、伯益:亦作伯翳、柏翳、柏益、伯鹥,又名大费。《史记·秦本纪》记载是五帝中颛顼的后代,嬴姓的始祖。

3、奚仲:造车鼻祖,是奚姓、任姓、薛姓的祖先,也是古薛国的祖先。奚仲,鲁国人,故里在今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奚仲因造车有功,被夏王禹封为“车服大夫”(亦称“车正”),奚仲发明了车,其贡献不亚于“四大发明”,奚仲是古薛国地面上出现最早的,也是最大的发明家、政治家,过世后被百姓奉为车神,后人修建了奚公祠常年祭拜,以求出行平安。

4、占卜:意指用龟壳,铜钱,竹签,纸牌或星象等手段和征兆来推断未来的吉凶祸福的迷信手法

(二十)选任制度与职官等级

在夏朝以前,氏族部落的首领选择一般都采用禅让制,即大众和前任首领推荐有影响力,有能力,为氏族部落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来担任下一届的氏族部落首领,这个人是很受大家爱戴和尊敬的。夏朝的第一位王禹也是通过禅让从舜中接过王位的。

禹将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从夏启开始,一直流传的禅让制瓦解,世袭制开始并且在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一直实行。“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或“私天下”。启死后,传位给儿子太康,从此王位继承的基本方式是父死子继,有特殊情况的就是传给其弟弟或与其有亲属关系的人,王位在一家继承下去。夏王以下的各类官职也是同样以传子制继承为主要的方式,或者采用兄终弟即的方式作为补充。

《通志》说,夏朝贵族的爵号有5个,爵位随之分为5个等级:公、侯、伯、子、男。公是夏最高爵位,男是最低爵位。夏王给贵族班官进爵,主要是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对朝廷功劳的大小等等关系来确定贵族爵位的高低。《周礼》说“爵者秩也,位者威也”。“秩”即是秩序、等级,“威”即是权威、地位。这句换是说,爵位是有一定等级的,要树立贵族的权威。班爵制度的产生,标志着古代等级制度的形成,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等级制度的开始,将人分为三六九等。

名词解释:

1、公天下:天下万物是共有的,不是专属与哪一家的。公天下就是百姓说了算,有点类似现在的社会主义制度。

2、《通志》:南宋郑樵撰。是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是自《史记》之后,现存的又一部纪传体通史性著作。自三皇五帝到隋。因为在典章制度方面的突出,与《通典》、《文献通考》并称“三通”。

3、公、侯、伯、子、男:只是一种名号,与后世的封爵有很大的区别。除天子之外,公侯伯子男的地位和权力是相等的,仅仅是在礼节上的待遇有一定程度的差别。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子男五十里

4、《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与春秋孔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传统文化故事演讲稿

传统文化故事演讲稿 传统文化故事演讲稿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内容是保护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昨天我们刚愉快地度过了这个法定节假日,但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在得知韩国端午祭在XX年11月25日申遗成功时的愤慨。中国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竟被他国争先抢夺,亦或跃跃欲试。从“端午祭”申遗到“汉字之争”,“中医之争”,再到近期的“风水之争”,文化摩擦在中韩坊间蹭出不少火花,而结果,绝大部分,中国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被韩国成功申遗了。 中国人在责怪韩国人的恬不知耻的剽窃行为时,是否有理性地看待这一系列事件,反省自己呢?遥想当年,中国软弱,帝国主义侵占中国领土,如今韩国的一些政客正在大规模抢占中国文化时,有一些从洋媚外的人正在风风火火地哈韩,韩国的二流肥皂剧和服饰潮流都备受国人的追捧。还没有到12月25日,大城市的各大商场,甚至政府出资在筹备平安夜、圣诞节,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中国古老而美丽的七夕节,却很早就翘首以待2月14日的情人节,或许现在就不奇怪为什么韩国可以一直申遗成功了,不要老是怪罪于政府的无能,也不要怪罪于韩国的无耻,因为是我们自己把我们的文化丢弃了。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的愤怒,而是要自己首先重视自己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一直对祖国的文化保有高度的热情。利用各种媒介,多多的宣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对国人从儿童时期起就教导他们重视,让更多中国人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而非盲目吸收别人的东西。政府也应该重视传统文化,重视“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起步。加大传统文化在民间的教育宣传。这种高度重视的意识,从官府传递到民间,从我们这一代传递到下一代,我们国家的文化还会丢吗?小小韩国还可以这样张扬跋扈却可以屡屡得逞吗?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我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传统文化故事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郑艳玲,是佳木斯市第一小学一名教师。在这春暖花开,万木争春之季,我很荣幸能够代表学校参加这次评比活动,也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把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粗浅认识向各位领导汇报。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很多内容,概括地讲,可以用“一片阳光、一块沃土、三棵大树”来表述。其中,“一片阳光”是指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包括了天道自然、人天合一、五行相克、阴阳和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就像一片阳光,照耀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前进的步伐。“一块沃土”是指中国传统文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 ,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设计 惠州市第七中学郑素珍 一、【活动目标】 通过上网、阅读书籍、实地参观、调查访问等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激发爱国之情,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语文素养。 二、【活动设想】 1.根据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确定小组专题研究内容:小组专题研究内容:民间工艺;民族艺术;古诗文赏析;风俗风情;神话传说;饮食文化等几方面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学习伙伴,自己制定活动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 2.分组进行指导,询问活动开展情况,给予恰当的指导(内容过多、过杂、过繁、偏离的,指导挑选)。 3.询问每组打算用怎样的方式展示活动的成果,给予适当的建议。 三、【学情分析】 通过《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调查问卷的分析》调查结果了解到,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够深,学生愿意更多的去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传承民族智慧的结晶。现代文明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影响,加之市场经济下的浮躁的社会风气,使之接触文化的良好途径越来越少。而当今社会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带来新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中学生广泛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只知皮毛、理解肤浅,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问题。一些青少年对传统美德、传

统节日、文学名著、诗词歌赋等缺乏兴趣,而对洋文、洋节日、洋快餐、流行音乐、网络游戏等十分推崇。因此迫切需要改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四、【课前要求】 自由组合成小组,通过上网、阅读书籍、实地参观、调查访问等各种途径搜集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整理、筛选、探究,做好设计成果,为课堂展示做准备。 五、【活动时间】两周 六、【活动过程】 (一)、创境导入 同学们,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我们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如戏剧、国画;我们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让我们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了解生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展示交流 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着画面再来感受感受吧!(播放多媒体课件) (1)小组内准备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将自己的资料整理,再商量一下用什么方式向大家介绍,一会儿选出代表参加全班“大比拼”的展示活动。 1.小组汇报研究的专题 下面先请各小组负责人举起标志牌,大声宣读一下你们组研究的专题。

传统文化遗失的例子

传统文化遗失的例子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漫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by 南野藏马 前几日在书房,兴之所致,随手拎起了一本四书,翻到到第一面,念了两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便发现自己意兴阑珊,随手又把它扔到了书橱里,拿起本日本漫画,有滋有味地啃到最后。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感叹中国当代青少年(主要是指80年代和90年代)对于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反省自己前日所为,不禁感到惭愧,一向标榜热爱传统文化的我自己不也正慢慢放、弃这些中国骄傲么 时逢国庆,单位邀请我们新行员写一篇关于爱国主义的文章。我便想,是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一篇空洞的文章来感叹祖国多么秀美多么壮丽的河山,还是切实关注一下我们正在慢慢遗失的民族骄傲呢 台湾忠信工商学校的校长高震东在内地演讲时说,“什么是爱国哪里是爱国什么都是爱国,哪里都是爱国!”爱国是微小却又具体的。我们身在中国,有时却茫然不知自己国家有什么,是什么。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是我们过于注意别人的东西爱国其实很简单,最基本的是要了解和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她是千百年来国人对文化的希望,是国人对文化思想的反思。当我们今日面临着随资讯发达的电子时代而如洪水般涌来的西方文化时,还有多少人可以坚持那涓涓的细水长流 我们的81年代后、90年代的孩子们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想不会是女子十二乐坊穿着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闹哄哄的演奏那所谓的传统民乐吧还是认为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国的古代文人 简练的讲,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诗、书、礼、易、春秋”。我用五经的名字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它刚好总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五个方面。“诗”,是指从最早的诗歌《诗经》开始到历朝历代的诗词歌赋、古乐。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00字-中华传统文化故事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00字|中华传统文 化故事 历史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内容丰富,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一个动人的小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00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00字篇一:崔铉胸怀大志 “人无志不立”,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无论做什么事,都很难取得成功。唐朝大诗人李白从小就抱定了匡扶家邦:济民救世的志向,此后,他一直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奋进。

十九岁时,李白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抱着这种自信与进取心,他应诏来到长安,名动一时。然而唐玄宗只让李白待诏翰林,做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 性格孤傲的李白无法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三年后,弃官而去,从此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但是,李白始终没有放弃建立伟业,成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咏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豪迈诗名。 比李白稍晚些的崔铉也是个胸怀大志的人。 崔铉是大臣崔元略的儿子。有一次,他跟随父亲去拜访当时的宰相韩滉,韩滉见他聪明伶俐的样子,非常喜欢。

崔铉的父亲说:“这个孩子近来作诗的能力有很大进步。” 韩滉一听,有心考考他,就随手指着架上的一只鹰,让崔铉即兴赋一首诗。崔铉接过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诗:“天边心性架头身,欲拟飞腾未有因。万里碧霄终一去,不知谁是解绦人。” 韩滉读后,连连称奇,称赞道:“好诗!好诗!这孩子将 来前程万里,不可限量啊!” 崔铉长大后果然很有作为。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崔铉在科举考试中被录取,随后开始仕途生涯。唐代 宗很欣赏他的才能与品德,说他是“真贵人”。崔铉先后担任过中书侍郎:河东节度使:御史大夫:淮南节度使等要职。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1)

孔融让梨 孔融是汉代着名的文学家,他从小就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的兄弟很多,他在家排行第六。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一篮特别鲜美的梨子放在桌子上,一家人围着桌子坐下,准备吃梨。爸爸对孔融说:“孩子,你给大家分分梨吧!” 四岁的孔融站了起来,他来到桌边,踮起脚,先拿起了一个又大又圆的梨,放在鼻子前闻了闻,然后双手捧着送到了爸爸面前;又拿起一个黄澄澄的大梨,欢快地来到妈妈面前递给妈妈,接着,他把篮子里又大又好的梨一个个地挑出来送到哥哥们的手中。最后,孔融拣起了最小的一个梨,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的!” 曾参教子 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他很有学问,而且非常讲信用,总是说到做到,也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儿子曾申。 一天,曾参妻子要上街办事情,曾申很想和妈妈一起去,就缠着妈妈非要跟着去。曾申的妈妈这次出门要办许多事情,又想早点回来,就对曾申说:“乖儿子,听话,好好在家玩。妈妈上街回来,杀了那头猪给你吃。”孩子很

久没有吃到肉了,听妈妈说要杀猪给自己吃,破涕为笑说:“妈妈,你去吧!我在家里玩,等你回来杀猪。” 妈妈走后,孩子跑到后院书房,摇着曾参的胳膊说:“爸爸,有肉吃啦!”曾参放下书,奇怪地问:“哪来的肉?”小儿子乐哈哈地回答道:“妈妈说,她上街回来就把家里的猪杀了,我们不就有肉吃了么?”小儿子说着,仰着小脸,天真地问:“爸爸,这是真的吗?”“当然是真的!走,咱们磨刀去,你妈妈回来,正好杀猪。”小儿子高兴地跳起来。 曾参的妻子从集市回来,远远就听见猪的叫声,以为家里出了什么事情,赶紧跑进院子。只见丈夫满头大汗地捆着猪,儿子拿一把雪亮的刀子等在一边。她慌忙上前,拦住曾参说:“这头猪这么小,还没喂肥,怎么能杀呢?”曾参擦着额头上的汗水,不解地问:“你不是亲口对儿子说,要杀猪给他吃么?”妻子笑着说:“你怎么和孩子一样见识,说杀猪就杀猪。我当时被儿子缠得没办法,哄他的呀!何必当真?” “你怎么能哄骗孩子呢?”曾参收起了笑容,严肃地对妻子说:“孩子小,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他都有影响。你今天骗了他,他以后也会学着你的样子去哄骗别人。再说,你在孩子面前说了假话,他很难再相信你的,以后还怎么对他进行教育?” 妻子听曾参说的话很有道理,也只能答应杀猪了。 鲁班学艺 鲁家湾有个鲁木匠,鲁木匠有个儿子叫鲁班。鲁班从小爱学习,爸爸做了个大柜子,他就照着做了个小柜子,爸爸做了条大板凳,他就照着做了条小板凳。鲁班十岁时,就能做什么象什么了,爸爸欢喜,妈妈欢喜,邻居见了都夸奖。有个邻居劝他爸爸说:“鲁班这孩子心灵手巧,你就让他学点手艺,跟你做个帮手吧!” 他爸爸说:“我的手笨,跟着我能学出什么好手艺来!我叫他跟那手艺强的人学去!” 鲁班十二岁了,有一天,爸爸牵出一匹马,拿出一包银子,对鲁班说:“孩子,你爹苦了一辈子,积了这点钱。你就用它做路费,骑上快马,到终南山去找出名的木匠祖师学手艺吧!” 鲁班背好包袱,骑上快马,一连跑了九十九天,翻过了九十九座大山,渡过了九十九条大河。一天,来到了终南山。他爬上山顶,看见三间草屋,推门进去,看到满地是锔子、斧头;再一看,床上睡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呼噜响得象打雷。鲁班想:这人一定是木匠祖师了。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集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 一、德 1.德高望重——富弼,字彦国,北宋洛阳人。他出身贫寒,从小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举止豁达,气度不凡。富弼从二十六岁起开始做官,在他任职的四十多年中,他对北宋王朝尽忠职守,在处理内政外交、边防戍守、监察刑狱、赈济灾民等各种事务中,都做出了显著的业绩,因而不断被加官进爵。他曾先后担任过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成为天子倚重、百官仰慕的名臣。富弼为人恭顺温和,即使当了宰相之后,也不会仗势欺人,每当下属官员或平民百姓来拜见时,他都以礼相待。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富弼年老退休,隐居洛阳。一次,他坐轿外出经过天津桥时被百姓认出,人们全都聚拢在他的坐轿周围,原本热闹的集市顷刻间变得空无一人。因此,司马光称赞他为“三世辅臣,德高望重”。 释义:指品德高尚,声望很高。 出处:《晋书·简文三子传》

2.洁身自好——洁身自好——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因不与同朝贪官同流合污,被人陷害遭到流放。他常常一边走,一边吟唱着楚国的诗歌,心中牵挂着国家大事。一天,屈原来到湘江边,一个渔夫见到他后惊讶地问:“你不就是屈原大夫吗?为何落到这般地步?”屈原叹息道:“整个世道就像这泛滥的江水一样浑浊,而我却像山泉一样清澈见底。”渔夫故意说:“世道浑浊,你为何不搅动泥沙,推波助澜?何苦洁身自好,遭此下场。”屈原说:“我听说一个人洗头后戴帽,先要掸去帽上的灰尘;洗澡后穿衣先要抖直衣服。我怎么能使自己洁净的身躯被赃物污染呢。”渔夫听这番话后对屈原正直高尚的品格十分敬佩,于是唱着歌,划着船离开了。 释义:形容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自身洁白,不同流合污。也指顾惜尊重自己,不与他人纠缠。 出处:《楚辞·渔父》 3.脚踏实地——司马光,字君实,夏县涑水乡人,人称涑水先生。他是宋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主编。这部巨著在我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司马光青年时代就喜好研究历史,读过不少史书。宋英宗时,他受命主编

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514856150.html, 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作者:孙强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第18期 摘要:从19世纪40年代遭列强侵略开始,中华民族陷入不断沉沦的过程,同时也开启了争取独立解放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经过两个一百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梳理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历史进程,对于正视历史、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华民族;复兴;历史进程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21世纪中叶中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华民族从沉沦到复兴的二百年。梳理这二百年的历史,可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成立后两个历史时期,每个时期约一百年,每百年又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共六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895年甲午战争 这一阶段,帝国主义的侵略不断加重中华民族的灾难,中国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在抗击侵略的斗争中开始觉醒,在不同层面上开始探寻反抗御敌之术和自救救国之路。其一,官僚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精英开始“睁眼看世界”,他们研究外国史地,了解世界形势,总结失败教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也主张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提出了具有思想启蒙意义的维新改良思想。其二,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反抗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提出了绝对平均的社会理想和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建设方案,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在中外统治势力的绞杀下失败。其三,地主阶级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主张把西方的物质文明纳入清王朝的轨道,提出“自强”、“求富”口 号,推行“洋务运动”。洋务派兴办近代军用工业、民用工矿企业、修铁路、办学堂、新式海陆军、派留学生出国学习,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资本主义近代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是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一次尝试。但是,洋务运动的根本宗旨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在不改变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器物技能,最终没能实现强与富,甲午战败标志其破产。 二、第二阶段,从甲午战后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 甲午战后,列强争夺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接踵而至,中华民族面临被“瓜分豆剖”的危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继续沉沦。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道路上进行艰难探索。其一,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进行的戊戌维新运动,要求变革清王朝的政治制度,提出以君主立宪制度取代君主专制制度,救亡图存的落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结

****中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总结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始终占据重要位置。我们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教学全过程,通过学科渗透、课堂引导、课余活动得以全面展开。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室,操场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环境,文化的理念。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它具有隐蔽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环境育人的功能。我校在进行校园外表形象具体设计和布局的时候,一贯遵循高品位原则,尽量做到:布局合理,格调高雅,赏心悦目,寓意深刻,美观实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是中华文化相关的景观雕塑、文史雕刻,名人伟人的名言警句,师生的书画作品,从校园的整体布局到花坛里一草一木都精心设计,艺术构思。校徽、校训每天都熏陶着学生的心灵,形成“团结、严谨、勤奋、向上”的优良校风。我校被评为青海省校园文化示范校。 二、课堂教学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主渠道 我校始终坚持“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利用语文、政治等课程资源,

把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贯穿到课堂,使学生们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吸收民族精神的营养,力求将现代意识和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培养既具有现代精神,又富有中华优秀传统的“现代人”。此外,我们还积极探索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如《中华经典诵读》、《书法》、《绘画》等选修课程,将我国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包括传说、民歌、故事、戏曲、表演、绘画等纳入课程内容,让学生更多地诵读古代浅近的优秀诗文和诵读历史上优秀人物故事,把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与继承、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坚持以书法艺术教育、中华经典美文诵读为载体,把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生活之中。 三、以“我们的节日”为契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我校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立足当地、因地制宜、就近就便,积极创新形式和载体,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广泛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宣扬中华优秀传统,营造关爱互助、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倡导文明和谐、实用节俭的现代节日理念。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期间,在全校组织开展经典诵读、节日民俗、文化娱乐、志愿服务和体育健身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推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深入开展。如春节、元宵节期间开展“网上拜大年”、“网上猜谜”等网络文化活动;清明节期间纪念先人、缅怀先烈;端午节期间广泛开展卫生健康知

中国民族学史复习资料1

鸟居龙藏,生于1870年卒于1953年,日本民族学家、人类学家与考古学家。她就是最早对中国少数民族进行调查研究的日本学者。生于日本德岛县,卒于东京。鸟居龙藏在学术上的成就,表现于将考古学与人类学相结合;除了在日本国内从事考古工作外,还在西伯利亚东部、千岛群岛、库页岛、朝鲜及中国的内蒙古、东北、云贵、台湾等地进行调查发掘,研究东亚各民族、特别就是少数民族的古代历史与文化,晚年致力于中国辽代文化的研究。她非常重视实地调查,在1895年以后的50余年间,曾到东西伯利亚、库页岛、千岛、朝鲜,以及中国的东北、西南与台湾、内蒙古等地进行考察,对当地各民族的历史、体质、语言、宗教、习俗作了详细记录,写出多种调查报告与专著。她在1896—1899年先后4 次对台湾高山族进行调查,很多研究成果发表在《人类学杂志》上。鸟居龙藏坚持历史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重视通过考察古迹文物,广泛钻研中、日古文献,参阅英、法、德文有关资料并对风俗、习惯、语言、宗教等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对民族文化进行纵横分析。学术界认为她就是日本对东亚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进行调查研究的创始人,为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开拓了道路。她对中国民族所作的调查研究及所写出的调查报告,深为中国学术界所重视。她历任东京大学副教授、国学院大学教授、上智大学教授。《史前期的日本》《千岛阿伊努人》《苗族调查报告》《东北亚人类学人种学问题》 费孝通出生于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她被誉为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完成题为《江村经济》的博士论文,该书成为欧洲一些学院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代表作品《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中国生育制度》 林耀华(1910年3月27日—2000年11月27日),福建古田人,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与民族教育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1935年在北平燕京大学获硕士学位。194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以文学体裁撰写的《金翼》一书(伦敦,英文版)成功地表现了中国南方汉族农村宗族与家族生活的传统及其变迁。1941年回国后,深入凉山地区,对凉山彝族社会结构与诸文化现象作了缜密的考察,写出《凉山彝家》一书。后来林先生又多次重访凉山,写下了很多相关的文章如《三上凉山》等,树立了回访研究的典范。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 1908年11月28日-2009年11月1日)法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哲学家,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结构主义人类学创始人,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与马凌诺斯基并称为结构功能主义之父。她所建构的结构主义与神话学不但深深影响人类学,对社会学、

9个励志的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中国传统小故事1: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

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中国传统小故事2: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传统文化个人事迹汇总五篇900字

传统文化个人事迹汇总五篇900字发展传统文化事迹1 每一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传统,他们是夺目的,绚烂的,然而又在岁月中逐渐流失,碾灭,后却埋在了几千年积淀的黄土下…… 我想对此说些什么。 比如怎样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传承千年的精髓,以及怎样让新潮的现代人接受并且完全融入已有些生涩的传统文化。这,是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当然,其中不乏有佼佼者,他们巧妙地将流行和传统结合得天衣无缝。我就简单地谈谈音乐和饮食等几方面。 1音乐。 首先,小天王周杰伦的《东风破》《中国风》就向我们展现了当代人的古典情节。并且让很多原本不习惯古典的人们开始关注起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了,这不能不算是一大突破。其实《东风破》的歌词浅显易懂,不过是向我们讲诉了一段现代都市人的爱与恨,但在乐曲的表现上,凄恻婉转,带有古韵,琵琶的演奏也烘托出舍与不舍间的幽冤。于是,很多追逐快餐文化的人被打动了以后,开始思索对于经典和悠远的观点,开始爱上了原本被他们遗忘的华夏文明。 除慈之外,王力宏的《花田错》《龙的传人》、陶哲《苏三说》也是很好的例子。 2饮食。

这是一个讲究创新的时代。人们很容易就对同一件事物感到厌倦,就连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也是一样。不过,通过中西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在讲究色、香、味、型之外又讲究营养,这就是一种时代进步。一种文化再生。 但是,中华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碰撞中,应该有一个坚固的支点,这样它才能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觉得,这个支点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也就是中华饮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内涵。 归根到底,我们只有准确是把握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特质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文化,因此也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饮食文化。 3服装。 我们来粗略看看近几年来的流行风吧。复古永远都是主角,人们在稍纵即逝的流行中开始怀念。怀念古典的厚重,和经过岁月淘洗后的精致。 唐装、旗袍、印花布、刺绣、扇子装潢……它们已经生根在都市的尘灰中,已经在笑语盈盈里散发着脉脉温情。 除此之外,还有古香古色的红木家具、影视作品等倍受人们青睐。中国悠远的民族文化应该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承下去,它永远是浪间闪耀的朝阳。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中华民族悠悠5000年的历史长河

做一个文明礼仪的学生 中华民族悠悠5000年的历史长河,闪耀着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创造的璀璨文明。中华礼仪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以“礼仪大国”、“礼仪之邦”的美誉著称于世。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要继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在礼仪源远流长的中华大地,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把这属于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当我们与人相处,常常会评价别人,或者受到别人的评价。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这样的人,才会被人尊重,受人欢迎。所以文明礼仪要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我们在学校又应该以怎样的准则来规范自己的文明礼仪呢?做到安全文明在校园呢? 第一:自觉的说好普通话。普通话是我们的国语,说好普通话是我们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它是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与人沟通交流的需要。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普通话和我们的祖国一样,在国际上占有越来越显著的地位。它成了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成了香港,澳门同胞以及外国人争相学习的热门语言!学好普通话已成为一种国际新时尚。在这个时候,普通话已不仅仅是沟通的需要,它还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它让我们骄傲!它让我们自豪!它让我们扬眉吐气!因此说好普通话不仅仅是沟通的需要,更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第二:要自觉地使用文明用语。“请,你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是最基本的文明用语。遇到老师我们要主动的跟老师说声“老师好”,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尊重,相互谦让,做到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脏话。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应主动的说“对不起”和“没关系”。 第三:自觉的遵守校园秩序。在校园内,教室里,不相互追逐、打闹。我们要明确教室是学习的地方,不是玩耍的场所。教室内摆放着许多课桌椅,一不小心就会发生不安全的事故。排队做操或者是去上体育课、电脑课、英语课、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孔融让梨 孔融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从小就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的兄弟很多,他在家排行第六。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一篮特别鲜美的梨子放在桌子上,一家人围着桌子坐下,准备吃梨。爸爸对孔融说:“孩子,你给大家分分梨吧!” 四岁的孔融站了起来,他来到桌边,踮起脚,先拿起了一个又大又圆的梨,放在鼻子前闻了闻,然后双手捧着送到了爸爸面前;又拿起一个黄澄澄的大梨,欢快地来到妈妈面前递给妈妈,接着,他把篮子里又大又好的梨一个个地挑出来送到哥哥们的手中。最后,孔融拣起了最小的一个梨,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的!”

曾参教子 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他很有学问,而且非常讲信用,总是说到做到,也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儿子曾申。 一天,曾参妻子要上街办事情,曾申很想和妈妈一起去,就缠着妈妈非要跟着去。曾申的妈妈这次出门要办许多事情,又想早点回来,就对曾申说:“乖儿子,听话,好好在家玩。妈妈上街回来,杀了那头猪给你吃。”孩子很久没有吃到肉了,听妈妈说要杀猪给自己吃,破涕为笑说:“妈妈,你去吧!我在家里玩,等你回来杀猪。” 妈妈走后,孩子跑到后院书房,摇着曾参的胳膊说:“爸爸,有肉吃啦!”曾参放下书,奇怪地问:“哪来的肉?”小儿子乐哈哈地回答道:“妈妈说,她上街回来就把家里的猪杀了,我们不就有肉吃了么?”小儿子说着,仰着小脸,天真地问:“爸爸,这是真的吗?”“当然是真的!走,咱们磨刀去,你妈妈回来,正好杀猪。”小儿子高兴地跳起来。 曾参的妻子从集市回来,远远就听见猪的叫声,以为家里出了什么事情,赶紧跑进院子。只见丈夫满头大汗地捆着猪,儿子拿一把雪亮的刀子等在一边。她慌忙上前,拦住曾参说:“这头猪这么小,还没喂肥,怎么能杀呢?”曾参擦着额头上的汗水,不解地问:“你不是亲口对儿子说,要杀猪给他吃么?”妻子笑着说:“你怎么和孩子一样见识,说杀猪就杀猪。我当时被儿子缠得没办法,哄他的呀!何必当真?” “你怎么能哄骗孩子呢?”曾参收起了笑容,严肃地对妻子说:“孩子小,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他都有影响。你今天骗了他,他以后也会学着你的样子去哄骗别人。再说,你在孩子面前说了假话,他很难再相信你的,以后还怎么对他进行教育?”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

从学校提出课堂文化建设,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的班级如何做出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学校编纂的一套校本课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其中以经典古文,古诗词为主。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国人不断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粮,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包容宽厚、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悟到诚信报恩、精忠爱国,勤俭朴实,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我决定探索以经典诵读活动为载体,积极构建学习型语文课堂,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 从二年级起,我开始开展经典背诵活动。首先与家长沟通,以自身体会,与家长在Q群,飞信上充分讨论背诵古文的好处,尤其是小学时期孩子的学业负担相对较轻,能大量诵读,可以有效减轻中学时期的学习压力。常常诵读,也相当于记忆锻炼体操,常常记忆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记忆力,取得家长们的共识,就等于成功的一半,大部分的背诵是回家完成的,家长是主要的监督者。 我分成几步走: 第一起步阶段:从最简单的五言唐诗开始,先是一周两首布置下去,让学生背诵。到时候检查,检查形式以抽查,互查为主。 第二阶段:背诵《弟子规》,这部分内容比起四行的唐诗来要难背多了,同时也更容易遗忘。我根据内容,分成若干小段,结合学生课业负担,逐步推进。同时不断的复习前面背会的内容。 第三阶段:背诵校本课程之外的比较浅显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加入了一些课外有趣的内容《三十六计》。这里面每一计都是成语,富含古代军事哲理,学生今后生活,写作都能用得上。 第四阶段:古文,例如《大学》、《醉翁亭记》等。这一部分是背诵中最难的部分。 为了展示我们多年来坚持经典背诵的成果,我于二年级下学期,三年级下学期做了两堂公开课,公开课的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1.互动性原则:新课堂文化呼唤着合作学习,新课堂文化下,合作学习的互动观与传统的互动观不同,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将教学互动进一步拓展为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未开发的宝贵人力资源。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于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背诵的形式设计多样化:齐背、小组背、大组背、男女生互背,一对一答,开火车每个人轮背。 2.目标性原则:新课堂文化下的课堂教学,都要围绕着三维目标的实现和达成,不仅强调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力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融知、情、意、行于一体,兼顾认知、情感和技能多种教学目标的协同达成,在背诵中,孩子们满脸笑意,朗朗背诵,每个人都熟练自如,沉浸在成功,被欣赏的喜悦之中。 3.因材施教原则:新课堂文化理念倡导人本教育。在新课堂文化的实施中,教师应该以人为本,在和谐、平等的教学互动中,既顾及了全面,又照顾到个体。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教师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全体同学。经典背诵的展示过程完全以全体学生为主体,没有举手抢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部分好中差

中华德育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德育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圣哲传统教育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留下宝贵的经验和成果,她的教育智慧,利益着每个华夏子孙。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新时期的方针和政策都是鼓励我们弘扬中华文化的启明星。 《中华德育故事》是活化的五伦八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传承了2000多年经久不衰,对时代、国家和人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华德育故事》深入浅出地将中华文化五伦八德的12种智慧融会贯通。 12种智慧有: 1. 为君的智慧:宋桓罪己、勾践尝胆、文王问安、大舜 2. 为臣的智慧:杨震四知、苏武牧羊、魏征妩媚、冯谖焚券 3. 为父的智慧:王珪循礼、兰根归美、郑濂碎梨 4. 为子的智慧:江革负母、黄香温清、陆绩怀橘、李习求贫 5. 为师的智慧:尹陈童训、孔子尽礼、李刚辞职 6. 为兄的智慧:许武教弟、魏谭请食、世恩夜待 7. 为弟的智慧:郑钧悟兄、伯鱼十往、彦宵析箸 8. 为夫的智慧:季札挂剑、安世不妄、庐革避试 9. 为妻的智慧:太任斋庄、长孙规谏、邹媖引过、樊姬进贤 10. 为官的智慧:隐之饮泉、包拯贡砚、彦谦官贫、刘宽多恕 11. 为母的智慧:修母荻训、潘郭诗诫、彭陈辞姻 12. 为友的智慧:巨伯请代、进之救友、张劭待式、楼护养吕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文明古国。我们伟大的五十六个民族书写了五千年的光辉历史,留下了那光辉的民族文化。在五千年后,我们不能忘记中华魂,不能没有民族情。中华美德,民族精神,我们世代永传承。 今天,我们又一次站在庄严的五星红旗下,又一次面对正在冉冉升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我们该有多少感想, 记得小兵张嘎故事发生在1934年的白洋淀,嘎子梦想参加八路,梦想得到一支属于自己的真枪展开。奶奶为了保护八路老钟牺牲了,嘎子只身上县城找传说中的罗金保,打鬼子替奶奶报仇。在县城结识了集贤居少掌柜佟乐,嘎子仇没报,反而陷入鬼子追杀。在佟乐和一个神秘便衣的帮助下,脱离险境。便衣原来是罗金保,将嘎子带到区队秘密隐藏之地,钱队长收留了嘎子。嘎子从此以小八路自居,紧接着又和区队八路打了一场挑帘战,嘎子缴获一把真枪。眼看梦想全部实现,枪却被区队长收了。嘎子想不通,和打赌认识的小伙伴胖墩一起重返县城。嘎子要单独替奶奶报仇。由此同时,后方特派员刘燕肩负使命路经白洋淀被伏击。刘燕不知下落,鬼子派了石磊冒充特派员混入区队。鬼子的计谋被嘎子无意中发现,嘎子和佟乐、胖墩行动起来,误认为区队联络员纯刚是鬼子奸细。纯刚竟然被孩子制伏,报信不成有口难辩。白洋淀鱼户女儿玉英,打鱼时救了刘燕。刘燕受伤难行,请玉英去城里寻找联络员。玉英在城里遇到了嘎子一伙。三方力量围绕着真假特派员斗智斗勇,特派员肩负的任务迫在眉睫,大批药品将在指定时间内经过白洋淀。鬼子方面,肥田和斋藤一武一文,试图在

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奸细石磊了解真想,将区队八路和药品一网打尽。区队钱队长则逐渐识破石磊真面目,将计就计引鬼子出动。而真特派员刘燕却与孩子们在一起。 经过种种误会和巧合,以嘎子为首的孩子们,粉碎了敌人的阴谋,配合区队八路使药品顺利过境,一举歼灭肥田斋藤一伙日本鬼子。面对着困难,永不退缩的是那民族精神,面对着人面兽心的侵略者,不怕牺牲的英雄就是那民族精神,面对着凌辱祖国的列强,挺身而出去维护祖国尊严还是那民族精神。 在我们辽阔的华夏大地上,处处都是民族精神的身影,在那冰雪寒天的世界第一高峰上,插着一面映红朝霞的旗帜,它就代表着我们那不可动摇的民族精神,它就代表着我们那团结一心、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它就代表着我们那五千年光辉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它就是天空中那激情四射的太阳,它照亮了我们华夏大地,它照亮了这片地上的每一位中国人,它照亮了这片土地上的大好河山;它照亮了世界第一高峰的峰顶、它照亮了我们中国人的纯洁的心。 看到长江、黄河奔腾而过,我们怀着民族精神,江山千秋永在,英烈长存于我心。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有多少在第一线牺牲的烈士,他们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他们只留下了一颗颗中国心;一颗颗有着民族精神的中国心…… 心中装满国,也就是一种中国人都可以做到的传统美德----爱国。我们中华民族的爱国英雄是不能忘记的,屈原因国破而投江明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