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万有引力定律应用模型-高考物理模型法之算法模型法(解析版)

专题05 万有引力定律应用模型-高考物理模型法之算法模型法(解析版)
专题05 万有引力定律应用模型-高考物理模型法之算法模型法(解析版)

模型界定

本模型中归纳万有引力定律及其适用条件,在天体问题中主要是涉及中心天体的质量与密度的计算,沿椭圆轨道运行的天体及变轨问题. 模型破解 1.万有引力定律 (i)内容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F 与物体的质量m 1和m 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 的平方成反比.

公式

2

2

1r m Gm F =

式中质量的单位用kg ,距离的单位用m ,力的单位用N.G 是比例系数,叫做引力常量,-11

N·m 2/kg 2.

适用条件

①万有引力公式适用于两质点间的引力大小的计算.

②对于可视为质点的物体间的引力的求解也可以利用万有引力公式,如两物体间距离远大于物体本身大小时,物体可看做质点;均匀球体可视为质量集中于球心的质点,公式中r 是球心间距离.

③当研究物体不能看成质点时,可以把物体假想分割成无数个质点,求出两个物体上每个质点与另一个物体上所有质点的万有引力,然后求合力.例如将物体放在地球的球心时,由于物体各方面受到相互对称的万有引力,故合外力为零. 2.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区别 (i)自转的影响

当物体位于赤道上时:00=?

,2

2

ωmR R

GMm F F mg n -=

-= 当物体位于两极时:0

90=?,2R GMm

F mg =

=

当物体位于纬度?时,万有引力为2

R

GMm F =,物体所需向心力?ωcos 2

mR F n =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所谓重力是与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相平衡的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

物体的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万有引力,但在一般情况下万有引力不等于重力,重力的方向不指向地心,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随着纬度的增加,向心力越来越小,重力越来越大,因而重力加速度也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大.

(ii)地面到地心距离与R与地球密度ρ的影响

由于地球是椭圆体,质量分布也不均匀,重力与重力加速度也会发生变化.如果只考虑地球的形状,从赤道到两极,地面到地心的距离越来越小,重力与重力加速度越来越大;如果只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从赤道到两极,所需向心力越来越小,重力与重力加速度也越来越大. (iii)赤道上的物体

由于赤道上的物体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差别在千分之四以下,因此在忽略地球处置的影响下可近似认为地球引力等于重力,有所谓的"黄金代换"式:2gR GM =.

例1.如图,P 、Q 为某地区水平地面上的两点,在P 点正下方一球形区域内储藏有石油,假定区域周围岩石均匀分布,密度为ρ;石油密度远小于ρ,可将上述球形区域视为空腔。如果没有这一空腔,则该地区重力加速度(正常值)沿竖直方向;当存在空腔时,该地区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会与正常情况有微小偏高。重力加速度在原坚直方向(即PO 方向)上的投影相对于正常值的偏离叫做“重力加速度反常”。为了探寻石油区域的位置和石油储量,常利用P 点附近重力加速度反常现象。已知引力常数为G 。

(1)设球形空腔体积为V ,球心深度为d (远小于地球半径),PQ =x ,求空腔所引起的Q 点处的重力加速度

(2)若在水平地面上半径L 的范围内发现:重力加速度反常值在δ与k δ(k>1)之间变 化,且重力加速度反常的最大值出现在半为L 的范围的中心,如果这种反常是由于地下存在某一球形空腔造成的,试求此球形空腔球心的深度和空腔的体积。 答案:(1)

2

/322)(x d Vd G +ρ(2)

1

3

/2-k

L

,)

1(3/22-k G k L ρδ

(2)由⑤式得,重力加速度反常g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2

max d V

G g ρ=

'?……⑥ ()2

/322min )(L d Vd

G g +=

'?ρ……………⑦由提设有()δk g ='?max 、()δ='?min g ……⑧

联立以上式子得,地下球形空腔球心的深度和空腔的体积分别为

1

3/2-=k L

d ,)1(3/22-=k G k L V ρδ

例2.地球可视为球体,自转周期为T ,在它两极处,用弹簧秤测某物体重力为P ,在它的赤道上,用弹簧秤测同一物体的重力为0.9P ,地球的平均密度是多少?

答案:23

22

3403043

R M GT V GT R ππ

π===

解析:设物体质量为m ,地球质量为M ,半径为R 。 在两极处:物体重力等于万有引力2Mm

P G

R

=, 在赤道处: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与弹簧对物体的拉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由牛顿第二定律:

2

2240.9Mm G P m R R T π-= 两式联立可得:232

40R M GT

π= 地球的平均密度23

223403043

R M GT V GT R ππρπ=== 模型演练

1.一物体静置在平均密度为ρ的球形天体表面的赤道上。已知万有引力常量G,若由于天体自转使物体对天体表面压力恰好为零,则天体自转周期为

A .124()3G πρ

B .1

23

()4G πρ

C .12()G πρ

D .123()G πρ 答案:

D

2.据报道,最近在太阳系外发现了首颗“宜居”行星,其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6.4倍,一个在地球表面重量为600 N 的人在这个行星表面的重量将变为960 N ,由此可推知该行星的半径与地球半径之比约为 A.0.5 B2. C.3.2 D.4

答案:B

解析:(l )在该行星表面处,G 行=mg 行,g 行=16m/s 2.在忽略自转的情况下,万有引力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得

mg R

GMm =2

,有 g GM

R =

,故2=行

地地行地

行g M g M R R =,B 正确。

3.应用之一:测天体质量和密度 (i)测质量的两种方法 ①"地上的方法"

在天体的表面,忽略星体的自转则有万有引力等于重力:2

R GMm mg =

,解得G

gR M 2

=,此法中小腹星体

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故称之为"地上的方法". ②"天上的方法"

若天体围绕某中心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时,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2

2

)2(

T

mr r GMm π=,可解得中心天体的质量2

324GT r M π=

(ii)测密度的方法

天体的平均密度:V M =ρ,而天体的体积:3

34R V π=,故有RG g πρ43=或3233R

GT r πρ=.若运行天体的轨道r 近似等于中心天体R 的半径时:2

3GT π

ρ=,只需测出运行天体绕中心天体表面运行的周期即可.

例3.(1)开普勤行星运动第三定律指出,行星绕太阳运动的椭圆轨道的正半长轴a 的三次方与它的公转周

期T 的二次方成正比,即k k T

a ,23

=是一个所有行星都相同的常量,将行星绕太阳的运动按圆周运动处理,

请你推导出太阳系中该常量k 的表达式。已知引力常量为G ,太阳的质量为M 太。

(2)开普勒定律不仅适用于太阳系,它对一切具有中心天体的引力系统(如地月系统)都成立,经测定月地距离为3.84×108 m 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为2.36×106 s ,试计算地球的质量M 地=

(G=6.67×10

11

-N·m 2/kg 2

,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答案:(1)G

k 24π(2)6×1024kg

(2)在月地系统中,设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 ,周期为T ,由②式可得

地M G T

R 2

2

34π

=

解得 M 地=6×1024kg

(M 地=5×1024kg 也算对)

例4.宇航员在地球表面以一定初速度竖直上抛一小球,经过时间t 小球落回原处;若他在某星球表面以相同的初速度竖直上抛同一小球,需经过时间5t 小球落回原处。(取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 =10m/s 2,空气阻力不计)

(1)求该星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 ’;

(2)已知该星球的半径与地球半径之比为R 星:R 地=1:4,求该星球的质量与地球质量之比M 星:M 地。 答案:(1)2m/s 2(2)1:80

解析:(1)t =2v 0g ,所以g ’=15

g =2m/s 2,

(2)g =GM R 2 ,所以M =gR 2

G ,可解得:M 星:M 地=1?12:5?42=1:80,

模型演练

3.“嫦娥二号”是我国月球探测第二期工程的先导星。若测得“嫦娥二号”在月球(可视为密度均匀的球体)表面附近圆形轨道运行的周期T ,已知引力常数G ,半径为R 的球体体积公式33

4

V R π=,则可估算月球的 A.密度 B.质量 C.半径 D.自转周期 答案:A

4.一行星绕恒星作圆周运动。由天文观测可得,其运动周期为T ,速度为v ,引力常量为G ,则

A .恒星的质量为32v T G π

B .行星的质量为23

2

4v GT π

C .行星运动的轨道半径为2vT π

D .行星运动的加速度为2v T

π 答案:ACD

解析:根据圆周运动知识得:由T r v π2=

得到行星运动的轨道半径为π

2vT

r =,C 正确。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 心力得:2

22

4T mr

r GMm π= ②由①②得=M 32v T G

π,故A 正确;根据题意无法求出行星的质量,故B 错误.根

据a=r v 2

③由①③得:行星运动的加速度为2v T

π.故D 正确.

5.天文学家新发现了太阳系外的一颗行星。这颗行星的体积是地球的4.7倍,质量是地球的25倍。已知某一近地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周期约为1.4小时,引力常量G=

6.67×10-11N·m 2/kg 2,,由此估算该行星的平均密度为 A.1.8×103kg/m 3 B. 5.6×103kg/m 3

C. 1.1×104kg/m 3

D.2.9×104kg/m 3

答案:D

6.已知地球同步卫星离地面的高度约为地球半径的6倍。若某行星的平均密度为地球平均密度的一半,它的同步卫星距其表面的高度是其半径的2.5倍,则该行星的自转周期约为 A .6小时 B. 12小时 C. 24小时 D. 36小时 答案:B

解析:地球的同步卫星的周期为T 1=24小时,轨道半径为r 1=7R 1,密度ρ1。某行星的同步卫星周期为T 2,轨道半径为r 2=3.5R 2,密度ρ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分别有

,两式化简得 ,B

正确。

4.应用之二:行星表面重力加速度、轨道重力加速度(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表面重力加速度:2

02R GM

g mg R Mm G

=∴= 轨道重力加速度:()

()

02

22

2

)(g h R R h R GM

g mg h R GMm

h h +=

+=

∴=+

地面下的重力加速度:d

mg d R m

GM =-2)(' ,M R d R d R M 333

)()(34'-=-=πρ03

)(g R d R d R R GM g d -=-=∴ 从行星中心到无限远重力加速度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

例5.2011年4月10日,我国成功发射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建成以后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将包含多颗地球同步卫星,这有助于减少我国对GPS 导航系统的依赖,GPS 由运行周期为12小时的卫星群组成,设北斗导航系统同步卫星和GPS 导航的轨道半径分别为1R 和2R ,向心加速度分别为1a 和2a ,则12:R R =_____。

12:a a =_____(可用根式表示)

答案:23

311

224

R T R T ??== ???

,2

3

1122

2

4a R a R -??== ???

例6.晴天晚上,人能看见卫星的条件是卫星被太阳照着且在人的视野之内。一个可看成漫反射体的人造地球卫星的圆形轨道与赤道共面,卫星自西向东运动。春分期间太阳垂直射向赤道,赤道上某处的人在日落后8小时时在西边的地平线附近恰能看到它,之后极快地变暗而看不到了。已知地球的半径

m 104.6R 6?=地,地面上的重力加速度为2s /m 10,估算:(答案要求精确到两位有效数字)

(1)卫星轨道离地面的高度。 (2)卫星的速度大小。

答案:(1)m 104.6160cos 1

10466?=-???)(

(2)

s /m 107.5104.625.236

?=???= 解析:从北极沿地轴往下看的地球俯视图如图所示,设卫星离地高h ,Q 点日落后8小时时能看到它反射的阳光。日落8小时Q 点转过的角度设为θ

(1)

?=??=

θ120360248

轨道高

地地

R 2cos R h -θ=

m

104.6160cos 1104.666?=-???=)(

(2)因为卫星轨道半径地R 2h r r =+=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引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卫星轨道处的重力加速度2

r s /m 5.2g 41

g ==地 r v m

mg 2

r =

r 'g v =s /m 107.5104.625.236?=???= 模型演练

7.质量为m 的探月航天器在接近月球表面的轨道上飞行,其运动视为匀速圆周运动。已知月球质量为M ,月球半径为R ,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 ,引力常量为G ,不考虑月球自转的影响,则航天器的 A .线速度GM

v R

=

B .角速度w gR =

C .运行周期2R

T g

π= D .向心加速度2Gm a R =

答案:

AC

8.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为a ,设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1g ,在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处由地球引力产生的加速度大小为2g ,则

(A )1g a = (B )2g a = (C )12g g a += (D )21g g a -= 答案:B

解析:根据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地球引力提供2地月

月地月月R m GM g m a m =

=2,可知B 正确。而

21`月

R Gmm mg =

与a 、g2无关,ACD错误.

9.火星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质量约为地球的十分之一,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公转半径的1.5倍,根据以上数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火星表面重力加速度的数值比地球表面的小 B .火星公转的周期比地球的长 C .火星公转的线速度比地球的大 D .火星公转的向心加速度比地球的大 答案:AB

10.英国《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 )》杂志评选出了2008年度世界8项科学之最,在XTEJ1650-500双星系

统中发现的最小黑洞位列其中,若某黑洞的半径R 约45km ,质量M 和半径R 的关系满足2

2M c R G

=(其中c 为光速,G 为引力常量)

,则该黑洞表面重力加速度的数量级为 A .8210m/s B .102

10m/s

C .12210m/s

D .142

10m/s

答案:C

解析:可认为黑洞表面物体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即mg R GMm =2

即g R

GM

=2,将22M c R G =代入上式得R c g 22

==1×1012 m/s 2,C 正确。

11.近地人造卫星1和2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分别为T 1和2T ,设在卫星1、卫星2各自所在的高度上的重力加速度大小分别为1g 、2g ,则

A .4/3

1122g T g T ??

= ?

??

B . 4/3

1221g T g T ??= ?

??

D .

2

1122g T g T ??

= ???

D .

2

1221g T g T ??= ???

答案:B

12.据媒体报道,嫦娥一号卫星环月工作轨道为圆轨道,轨道高度200 km,运行周期127分钟。若还知道引力常量和月球平均半径,仅利用以上条件不能..求出的是 A.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B.月球对卫星的吸引力

C.卫星绕月球运行的速度

D.卫星绕月运行的加速度

答案: B

解析: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月球表面的重

力加速度,A 可以;在不知卫星的质量,月球对卫星的吸引力无法求得,B 不行;

,C 可以;

,D 可以。

5.应用之三:宇宙速度 (i)宇宙速度

宇宙速度是发射速度的三个临界值.第一宇宙速度s km gR R GM

v I /9.7===

,第二宇宙速度s km R

GM

v II /2.112==

,第三宇宙速度s km v III /7.16=. 在地球表面以平抛的方式发射天体时,若发射速度I v v <时物体将落回到地面上;若I v v =沿地球表面做

匀速圆周运动;若II I

v v v <<时物体绕以地心为一个焦点的椭圆轨道运动;若III II v v v <≤时脱离地球束缚绕太阳运行;若III v v

≥时脱离太阳束缚进入宇宙空间中.

在地球表面以竖直方式发射物体时,物体不落回地球表面的最小发射速度等于第二宇宙速度. 例7.在地面上以速度v 抛射一飞船后,这艘飞船绕地球转动,当将抛射速度提高到2v 时,飞船将可能 A 、地球转动,轨道半径增大 B 、仍绕地球转动,轨道半径减小

C 、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成为太阳系的小行星

D 、摆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向宇宙 答案:

CD

例8.万有引力作用下的物体具有引力势能,取无穷远处引力势能为零,物体距星球球心距离为r 时的引力势能为:E p =-G

r

M

m (G 为万有引力常量),设宇宙中有一半径为R 的星球,宇航员在该星球上以速度v 0竖直向上抛出一质量为m 的物体,不计空气阻力,经t 秒后落回手中,则

( )

A.在该星球表面上以

t

v R

02的初速度水平抛出一个物体,物体将不再落回星球表面 B.在该星球表面上以2

t

R

0v 的初速度水平抛出一个物体,物体将不再落回星球表面 C.在该星球表面上以

t

v R

02的初速度竖直抛出一个物体,物体将不再落回星球表面 D.在该星球表面上以2t

R

0v 的初速度竖直抛出一个物体,物体将不再落回星球表面

答案:ABD

模型演练

13.已知地球半径为R ,质量为M ,自转角速度为ω,地面重力加速度为g ,万有引力常量为G ,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速度为v ,则第一宇宙速度的值不可..表示为 A .Rg

B .v 3/ωR

C .GM R /

D .4GMg

答案:C

解析:第一宇宙速度可表示为gR R GM v I ==,A 正确C 错误.由同步卫星的运行可知:r v m

r

GMm 22=及 ωr v =有 ω

3

v GM =

,故有R v v I ω/3=,B 正确.由

mg R GMm =2

有g

GM

R =

,故4GMg gR v I ==,D 正确,答案为C .

14.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得静止在地面的物体绕地轴做匀速圆周运动。对于这些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向心力指向地心

B .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

C .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

D .周期与地球自转的周期相等 答案:D

解析:绕地轴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只有在赤道上的物体向心力才指向地心,速度远小于第一宇宙速度(近地卫星的速度),加速度小于重力加速度,但周期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故A 、B 、C 错误,D 正确

15.已知地球质量为M ,半径为R ,自转周期为T ,地球同步卫星质量为m ,引力常量为G 。有关同步卫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卫星距离地面的高度为

2

3

2

4GMT π

B.卫星的运行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C.卫星运行时受到的向心力大小为2

Mm

G

R

D.卫星运行的向心加速度小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答案:BD

(ii)椭圆轨道及变轨时的运动 (I )椭圆轨道运动

①除了天体经过椭圆轨道的两个长轴端点时,中心天体对运行天体的万有引力一部分(垂直于速度方向上分力)提供运行天体所需向心力,改变天体的运行方向;另一部分(沿速度方向上的分力)改变天体的速率. ②在椭圆两个长轴端点处,中心天体对运行天体的万有引力恰好提供其所需向心力,但需注意两端点处的轨道半径是椭圆在该处的曲率半径,而不是该点到中心天体间的距离.

③运转天体沿椭圆轨道远离中心天体时,动能减小、势能增加,只受到中心天体的万有引力时总机械能不变. ④涉及运动时间问题时可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 (II)变轨运动

①天体从低轨道运动到高轨道上时,首先要在低轨道上加速即向运动的反方向喷气,瞬间加速后进入椭圆转移轨道而远离地球,此过程中速度逐渐减小.到达椭圆上远地点后再次加速而进入圆形高轨道. 天体从高轨道上向低轨道上转移时操作过程则相反.

②同一轨道上同向运行的两颗人造卫星,后者要追上前者,需首先将后者瞬间减速使进入低轨道,进入低轨道后角速度反而较在原轨道上时大,然后在合适的时机再将其加速,使其恢复到原轨道上而达到目的.

例9.一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为m ,其绕地球运动的轨道为椭圆轨道,它在近地点时到地心的距离为r 1,速度为v 1,加速度为a 1,在远地点时,到地心的距离为r 2,速度为v 2,加速度为a 2,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

1221=r r v v B. 2

121=r r v v C. 21221=)r r (a a D. 2

2121=)r r (a a

答案:C

解析:在近地点和远地点,椭圆轨道的曲率半径相同,设为r,则由牛顿第二定律有12

12

1ma r

v m r GMm ==、 2

2

222ma r v m r GMm ==,两式联立可得1221r r v v =、2

1

221)(r r a a =故只有C 正确.

例10.2009年5月,航天飞机在完成对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维修任务后,在A点从圆形轨道Ⅰ进入椭圆轨道Ⅱ,B为轨道Ⅱ上的一点,如图所示,关于航天飞机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在轨道Ⅱ上经过A的速度小于经过B的速度

(B)在轨道Ⅱ上经过A的动能小于在轨道Ⅰ上经过A 的动能

(C)在轨道Ⅱ上运动的周期小于在轨道Ⅰ上运动的周期

(D)在轨道Ⅱ上经过A的加速度小于在轨道Ⅰ上经过A的加速度

答案:ABC

例11.2008年12月,天文学家们通过观测的数据确认了银河系中央的黑洞“人马座A*”的质量与太阳质量的倍数关系。研究发现,有一星体S2绕人马座A*做椭圆运动,其轨道半长轴为9.50?102天文单位(地球公转轨道的半径为一个天文单位),人马座A*就处在该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观测得到S2星的运行周期为15.2年。

(1)若将S2星的运行轨道视为半径r=9.50?102天文单位的圆轨道,试估算人马座A*的质量M A是太阳质量M s的多少倍(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2)黑洞的第二宇宙速度极大,处于黑洞表面的粒子即使以光速运动,其具有的动能也不足以克服黑洞对

它的引力束缚。由于引力的作用,黑洞表面处质量为m的粒子具有势能为E p=-G Mm

R

(设粒子在离黑洞无限

远处的势能为零),式中M、R分别表示黑洞的质量和半径。已知引力常量G=6.7?10-11N·m2/kg2,光速c=3.0?108m/s,太阳质量M s=2.0?1030kg,太阳半径R s=7.0?108m,不考虑相对论效应,利用上问结果,在经典力学范围内求人马座A*的半径R A与太阳半径

g

R之比应小于多少(结果按四舍五入保留整数)。

答案:(1)4×106(2)17

综合上述三式得

2

3

??

?

?????? ??=T T r r

M M E E S A 式中 T E =1年 ④ r E =1天文单位 ⑤ 代入数据可得

6S

A

104M M ?= ⑥ (2)引力对粒子作用不到的地方即为无限远,此时料子的势能为零。“处于黑洞表面的粒子即使以光速运动,其具有的动能也不足以克服黑洞对它的引力束缚”,说明了黑洞表面处以光速运动的粒子在远离黑洞的过程中克服引力做功,粒子在到达无限远之前,其动能便减小为零,此时势能仍为负值,则其能量总和小于零,则有

0212<-R

Mm G mc ⑦ 依题意可知

A R R =,A M M =

可得

2

2c GM R A

A <

⑧ 代入数据得

m 102.110?

A

R R ⑩

模型演练

16.如图所示,在某次卫星发射过程中,卫星由近地圆轨道l 通过椭圆轨道2变轨到远地圆轨道3.轨道l 与轨道2相切于a 点,轨道2与轨道3相切于b 点.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在轨道1运行的角速度大于轨道3上运行的角速度

B .在轨道2上过a 点时的速度大于轨道3上过b 点时的速度

C .在轨道3上过b 点时的加速度大于轨道2上过b 点时的加速度

D .在轨道2上运动时,从a 点到b 点机械能守恒 答案:

ABD

17.如图所示,A 为静止于地球赤道上的物体,B 为绕地球作椭圆轨道运行的卫星,C 为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卫星,P 点是BC 两卫星轨道的交点。已知A 、B 、C 绕地心运动的周期相同。相对于地心,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物体A 和卫星C 具有相同大小的加速度 B

.卫星C 的运行速度大于物体A 的速度

C .可能出现:在每天的某一时刻卫星B 在A 的正上方

17图

練16图

D .卫星B 在P 点的运行加速度大小与卫星C 的运行加速度大小相等 答案:A

18.人造地球卫星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受到微小的阻力,轨道半径将缓慢减小。在此运动过程中,卫星所受万有引力大小将 (填“减小”或“增大”);其动能将 (填“减小”或“增大”)。 答案:增大、增大 解析:万有引力公式2

r

GMm F =,r 减小,万有引力增大.轨道半径缓慢减小,短时间内仍可认为是圆周运

动。由r

v m

r GMm 2

2

=得卫星的动能r GMm mv E k 2212==,故动能增大.

物理板块模型解题思路 物理必修2平抛运动常见问题及解题思路

物理板块模型解题思路物理必修2平抛运动常见问题及解 题思路 平抛运动是高中物理一种典型的曲线运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物理必修2平抛运动常见问题及解题思路,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物理平抛运动常见问题及解题思路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 复习 有的同学课后总是急着去完成作业,结果是一边做作业,一边翻课本、笔记。而在这里我要强调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做作业,而应该静下心来将当天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进行认真思

考、回顾,在此基础上再去完成作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复习的方法我们可以分成以下两个步骤进行:首先不看课本、笔记,对知识进行尝试回忆,这样可以强化我们对知识的记忆。之后我们再钻研课本、整理笔记,对知识进行梳理,从而使对知识的掌握形成系统。 作业 在复习的基础上,我们再做作业。在这里,我们要纠正一个错误的概念:完成作业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在课后安排作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二是运用课上所学来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 明确这两点是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做作业时,一方面应该认真对待,独立完成,另一方面就是要积极思考,看知识是如何运用的,注意对知识进行总结。我们应时刻记着我们做题的目的是提高对知识掌握水平,切忌为了做题而做题。 质疑

在以上几个环节的学习中,我们必然会产生疑难问题和解题错误。及时消灭这些学习中的拦路虎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的同学不注意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对错误也不及时纠正,其结果是越积越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习无法有效地进行下去。对于疑难问题,我们应该及时想办法(如请教同学、老师或翻阅资料等)解决,对错题则应该注意分析错误原因,搞清究竟是概念混淆致错还是计算粗心致错,是套用公式致错还是题意理解不清致错等等。另外,我们还应该通过思考,逐步培养自己善于针对所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这里,我建议每位同学都准备一个疑难、错题本,专门记录收集自己的疑难问题和典型错误,这也可以为我们今后对知识进行复习提供有效的素材。 小结 学习的最后一个是对所学知识的小结。小结的常用方法是列概括提纲,将当天所学的知识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这样可以使零散的知识形成清晰的脉络,使我们对它的理解更为深入,掌握起来更为系统。

高考物理解题模型

高考物理解题模型 目录 第一章运动和力 (1) 一、追及、相遇模型 (1) 二、先加速后减速模型 (4) 三、斜面模型 (6) 四、挂件模型 (11) 五、弹簧模型(动力学) (18)

第二章圆周运动 (20) 一、水平方向的圆盘模型 (20) 二、行星模型 (23) 第三章功和能 (1) 一、水平方向的弹性碰撞 (1) 二、水平方向的非弹性碰撞 (6) 三、人船模型 (9) 四、爆炸反冲模型 (11) 第四章力学综合 (13) 一、解题模型: (13) 二、滑轮模型 (19) 三、渡河模型 (23) 第五章电路 (1) 一、电路的动态变化 (1) 二、交变电流 (6) 第六章电磁场 (1) 一、电磁场中的单杆模型 (1) 二、电磁流量计模型 (7) 三、回旋加速模型 (10) 四、磁偏转模型 (15)

第一章 运动和力 一、追及、相遇模型 模型讲解: 1. 火车甲正以速度v 1向前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距甲d 处有火车乙正以较小速度v 2同向匀速行 驶,于是他立即刹车,使火车做匀减速运动。为了使两车不相撞,加速度a 应满足什么条件? 解析:设以火车乙为参照物,则甲相对乙做初速为)(21v v -、加速度为a 的匀减速运动。若甲相对乙的速度为零时两车不相撞,则此后就不会相撞。因此,不相撞的临界条件是:甲车减速到与乙车车速相同时,甲相对乙的位移为d 。 即:d v v a ad v v 2)(2)(02 212 21-=-=--,, 故不相撞的条件为d v v a 2)(2 21-≥ 2. 甲、乙两物体相距s ,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做匀减速运动,速度减为零后就保持静止不动。甲物 体在前,初速度为v 1,加速度大小为a 1。乙物体在后,初速度为v 2,加速度大小为a 2且知v 1,说明乙物体先停止运动那么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总存在速度相等的时刻,此时两物体相距最近,根据t a v t a v v 2211-=-=共,求得 1 21 2a a v v t --= 在t 时间内

(完整word版)备战2018年高考物理板块模型

高考物理复习之板块模型 一、动力学中的板块模型 1、力学中板块 2、动力学中板块 二、功能关系中的板块模型 三、动量守恒中的板块模型 四、电磁学中板块模型 1、电学中板块 2、磁场中板块

一、动力学中的板块模型 1、力学类型 例题一、(2004年调研题)如图10所示, 质量为m 的木块P 在质量为M 的长木板A 上滑行,长木板放在水平地面上,一直处于静止状态.若长木板A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1μ,木块P 与长板A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2μ,则长木板A 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 ( ) A Mg 1μ B .g M m )(1+μ C mg 2μ D mg Mg 21μμ+ 例题二、如图所示,物体放在粗糙的较长的木块上,木板可以绕M 端自由转动,若将其N 端缓慢地从水平位置抬起,木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物体所受木板的摩擦力为F 1,试定性地说明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F 1随θ的变化情况。(设物体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跟同样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相等)并画在图乙中。 例题三、如图所示,质量为m 1的木块受到向右的拉力F 的作用沿质量为m 2的长木板向右滑行,长木板保持静止状态。已知木块与长木板问的动摩擦因数为μ1,长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则 ( ) A .长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一定为μ2(m 1+m 2)g B .长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一定为μ1m 1g C .若改变F 的大小,当F>μ2(m 1+m 2)g 时,长木板将开始运动 D .无论怎样改变F 的大小,长木板都不可能运动 例题四、北京陈经纶中学2011届高三物理期末练习 2011.17.如图所示,木板B 放在粗糙水平面上,木块A 放在B 的上面,A 的右端通过一不可伸长的轻绳固定在竖直墙上,用水平恒力F 向左拉动B ,使其以速度v 做匀速运动,此时绳水平且拉力大小为T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绳上拉力T 与水平恒力F 大小相等 B .木块A 受到的是静摩擦力,大小等于T C .木板B 受到一个静摩擦力,一个滑动摩擦力,合力大小等于F D .若木板B 以2v 匀速运动,则拉力仍为F 例题五、如图所示,质量为M 、上表面光滑的平板水平安放在A 、B 两固定支座上。质量为m 的小滑块以某一速度从木板的左端滑至右端。能正确反映滑行过程中,B 支座所受压力N B 随小滑块运动时间 t 变化规律的是 N B N B N B N B m M A B N B N B N B N B m M A B T 图10 A P V θ N M 图甲 F 1 θ 图乙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3-13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 抢分必备,掌握得越多,答题越快。 一般情况下,二级结论都是在一定的前提下才成立的,因此建议你先确立前提,再研究结论。 一、静力学: 1.物体受几个力平衡,则其中任意一个力都是与其它几个力的合力平衡的力,或者说“其中任意一个力总与其它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2.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 )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或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只分析实际“受”到的力。 4.①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必组成闭合矢量三角形;且有 312 123 sin sin sin F F F ααα==(拉密定理)。 ②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或线段延长线必相交于一点。 5.物体沿斜面不受其它力而自由匀速下滑,则tan μα=。 6.两个原来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瞬间: 力学条件:貌合神离,相互作用的弹力为零。 ( 运动学条件:此时两物体的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发生形变需要时间,因此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拉、压、挑、扭等作用力。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0.两个物体的接触面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是: ()?????无一个,一定是弹力二个最多,弹力和摩擦力 11.在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无论其它受力情况如何,所受平面支持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合力方向总与平面成N f 1 tan tan F ==F αμ 。 ( 二、运动学: 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 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板块模型解题基本思路

高中物理基本模型解题思路 ——板块模型 (一)本模型难点: (1)长板下表面是否存在摩擦力,摩擦力的种类;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如滑动摩擦力,N F 的计算 (2)物块和长板间是否存在摩擦力,摩擦力的种类: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 (3)长板上下表面摩擦力的大小。 (二)在题干中寻找注意已知条件: (1)板的上下两表面是否粗糙或光滑 (2)初始时刻板块间是否发生相对运动 (3)板块是否受到外力F ,如受外力F 观察作用在哪个物体上 (4)… (5)初始时刻物块放于长板的位置 (6)长板的长度是否存在限定 一、光滑的水平面上,静止放置一质量为M ,长度为L 的长板,一质量为m 的物块,以速度0v 从长板的一段滑向另一段,已知板块间动摩擦因数为μ。 首先受力分析: 对于m :由于板块间发生相对运动,所以物块所受长板向左的滑动摩擦力, — 即: ?????===m N N ma f F f mg F 动 动μ g a m μ= (方向水平向左) 由于物块的初速度向右,加速度水平向左,所以物块将水平向右做匀减速运动。 对于M :由于板块间发生相对运动,所以长板上表面所受物块向右的滑动摩擦力,但下表面由于光滑不受地面作用的摩擦力。 即: 动 f N F N F 'Mg

) ?????==+='M N N N Ma f F f F Mg F 动 动μ M mg a M μ= (方向水平向右) 由于长板初速度为零,加速度水平向右,所以物块将水平向右做匀加速运动。 假设当M m v v =时,由于板块间无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所以板块间的滑动摩擦力会突然消失。则物块和长板将保持该速度一起匀速运动。 关于运动图像可以用t v -图像表示运动状态: ! 公式计算: 设经过时间 t 板块共速,共同速度为共v 。 由 共v v v M m == 可得: m 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t a v v m -=0共 M 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t a v M M = 可计算解得时间: t a t a v M m =-0 物块和长板位移关系: v v

高中典型物理模型及解题方法

高中典型物理模型及方法(精华) ◆1.连接体模型: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或叠放在一起、或并排挤放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是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 隔离法是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连接体的圆周运动:两球有相同的角速度;两球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单个球机械能不守恒) 与运动方向和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及与两物体放置的方式都无关。 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只要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 记住:N= 21 12 12 m F m F m m ++ (N 为两物体间相互作用力), 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的分子m 1F 2和m 2F 1两项的规律并能应用?F 2 12m m m N += 讨论:①F 1≠0;F 2=0 122F=(m +m )a N=m a N= 2 12 m F m m + ② F 1≠0;F 2≠0 N= 211212 m F m m m F ++ (20F =就是上面的情况) F=2 11221m m g)(m m g)(m m ++ F=122112m (m )m (m gsin )m m g θ++ F=A B B 12 m (m )m F m m g ++ F 1>F 2 m 1>m 2 N 1

N 5对6=F M m (m 为第6个以后的质量) 第12对13的作用力 N 12对13=F nm 12)m -(n ◆2.水流星模型(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是典型的变速圆周运动) 研究物体通过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情况,并且经常出现临界状态。(圆周运动实例) ①火车转弯 ②汽车过拱桥、凹桥 3 ③飞机做俯冲运动时,飞行员对座位的压力。 ④物体在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汽车在水平公路转弯,水平转盘上的物体,绳拴着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绕绳的一端旋转)和物体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翻滚过山车、水流星、杂技节目中的飞车走壁等)。 ⑤万有引力——卫星的运动、库仑力——电子绕核旋转、洛仑兹力——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偏转、重力与弹力的合力——锥摆、(关健要搞清楚向心力怎样提供的) (1)火车转弯:设火车弯道处内外轨高度差为h ,内外轨间距L ,转弯半径R 。由于外轨略高于内轨,使得火车所受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F 合提供向心力。 为转弯时规定速度)(得由合002 0sin tan v L Rgh v R v m L h mg mg mg F ===≈=θθR g v ?=θtan 0 (是内外轨对火车都无摩擦力的临界条件) ①当火车行驶速率V 等于V 0时,F 合=F 向,内外轨道对轮缘都没有侧 压力 ②当火车行驶V 大于V 0时,F 合F 向,内轨道对轮缘有侧压力,F 合-N'=R 2 m v 即当火车转弯时行驶速率不等于V 0时,其向心力的变化可由内外轨道对轮缘侧压力自行调节,但调节程度不宜过大,以免损坏轨道。火车提速靠增大轨道半径或倾角来实现 (2)无支承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过最高点情况: 受力:由mg+T=mv 2/L 知,小球速度越小,绳拉力或环压力T 越小,但T 的最小值只能

高考物理板块模型典型例题+答案

1.(8分)如图19所示,长度L = 1.0 m 的长木板A 静止在水平地面上,A 的质量m 1 = 1.0 kg ,A 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1 = 0.04.在A 的右端有一个小物块B (可视为质点).现猛击A 左侧,使A 瞬间获得水平向右的速度υ0 = 2.0 m/s .B 的质量m 2 = 1.0 kg ,A 与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 = 0.16.取重力加速度g = 10 m/s 2. (1)求B 在A 上相对A 滑行的最远距离; (2)若只改变物理量υ0、μ2中的一个,使B 刚好从A 上滑下.请求出改变后该物理量的数值(只要求出一个即可). 2、(8分)如图13所示,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一个质量M=4.0kg 、长 度L=2.0m 的木板,在F=8.0N 的水平拉力作用下,以v 0=2.0m/s 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将质量m=1.0kg 的物块(物块可视为质点)轻放在木板最右端.(g=10m/s 2) (1)若物块与木板间无摩擦,求物块离开木板所需的时间;(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2)若物块与木板间有摩擦,且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和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求将物块放在木板上后,经过多长时间木板停止运动。 3.(2009春会考)(8分)如图15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一块木板,质量M = 1.0 kg ,长度L = 1.0 m .在木板的最左端有一个小滑块(可视为质点),质量m = 1.0 kg .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 0.30.开始时它们都处于静止状态.某时刻起对小滑块施加一个F = 8.0 N 水平向右的恒力,此后小滑块将相对木板滑动. (1)求小滑块离开木板时的速度; (2)假设只改变M 、m 、μ、F 中一个物理量的大小,使得小滑块速度总是木板速度的2倍,请你通过计算确定改变后的那个物理量的数值(只要提出一种方案即可). B A v 0 L 图19 m M F 图15

高中常用物理模型及解题思路

高中常用物理模型及解题思路 ◆1.连接体模型: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或叠放在一起、或并排挤放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是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 隔离法是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连接体的圆周运动:两球有相同的角速度;两球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单个球机械能不守恒) 与运动方向和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及与两物体放置的方式都无关。 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只要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 记住:N= 211212 m F m F m m ++ (N 为两物体间相互作用力), 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的分子m 1F 2和m 2F 1两项的规律并能应用?F 2 12m m m N += 讨论:①F 1≠0;F 2=0 122F=(m +m )a N=m a N= 2 12 m F m m + ② F 1≠0;F 2≠0 N= 211212 m F m m m F ++ (20F =就是上面的情 况) F=211221m m g)(m m g)(m m ++ F=122112 m (m )m (m gsin )m m g θ++ F=A B B 12 m (m )m F m m g ++ F 1>F 2 m 1>m 2 N 1

高三复习 物理 斜面上的板块模型 压轴题

例题1:地面固定一个斜面倾角 为 θ,AC 边长为L ,小物块乙置于木板 甲的一端,与木板一起从斜面顶端C 处无初速度释放,其中甲乙质量均为m ,斜面光滑,甲乙之间的动摩擦因素为 θμtan =,木板长度为 3L/4,重力加速度为g ,每当木 板滑到斜面底端时,就会与A 处的弹性挡板发生碰撞,木板碰撞后等速率反弹,而且碰撞时间极短,对木块速度的影响可以忽略。求:①甲乙开始静止下滑的加速度;②木板第一次碰撞反弹上升的最大距离;③物块乙从开始运动到最后与木板甲分离所用的时间。 【解析】木板、木块、斜面分别用角标P 、Q 、M 代表 <1>开始下滑时,甲乙相对静止,视为整体,由牛二律:ma mg 2sin 2=θ,故θsin g a = 碰到底部挡板时,有)4 3 (2021L L a v -=- 故2sin 1θ gL v = ,需时:θ sin 211g L a v t == <2>木板频道A 端反弹,沿斜面向上运动,物块仍然沿斜面向下,对木板P 有: 2sin cos 板ma mg mg =+θθμ 又μθ=tan ,故θsin 22 g a =板 反弹过程木板P 的初速度12 v v =板 设木板减速到零,走过的位移(相对斜面M ) 为2板对斜面S ,则有: 222 220-板对斜面板板S a v = 解得:L S 8 1 2 =板对斜面 所需时间θ sin 2212 22g L a v t = =板板板 对物块Q 有: 物ma mg mg =-θμθcos sin 又μθ=tan ,故0=物a ,即物块在木板上相 对地面匀速下滑 在2板t 时间内,物块对斜面下滑的位移为: L 4 1 212= =板物对斜面t v S ,则物块相对木板的位移为:L 8 3 2 22=+=板对斜面物对斜面物对板S S S <3> 木板减速到零后,方向沿斜面向下加速。 木板若加速到与木块共速,需走过 22214 板对斜面板板 S L a v S >== 故木板在回到斜面底端A 时,仍然没有达到与物体共速,故木板回到底端时的速度为: 12232v S a v ==板对斜面板板,所需时间为: θ sin 22122 33g L t a v t = == 板板板板 木板返回所走位移:L S S 8 123= =板对斜面板对斜面 此时间内物块又向下相对斜面走了位移: L t v S 4 1313= =板物对斜面

(完整版)高中物理滑块-板块模型(解析版)

滑块—木板模型 一、模型概述 滑块-木板模型(如图a),涉及摩擦力分析、相对运动、摩擦生热,多次互相作用,属于多物体多过程问题,知识综合性较强,对能力要求较高,另外,常见的子弹射击木板(如图b)、圆环在直杆中滑动(如图c)都属于滑块类问题,处理方法与滑块-木板模型类似。 二、滑块—木板类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1.通过受力分析判断滑块和木板各自的运动状态(具体做什么运动); 2.判断滑块与木板间是否存在相对运动。滑块与木板存在相对运动的临界条件是什么? ⑴运动学条件:若两物体速度或加速度不等,则会相对滑动。 ⑵动力学条件:假设两物体间无相对滑动,先用整体法算出共同加速度,再用隔离法算出其中一个物体“所需要”的摩擦力f;比较f与最大静摩擦力f m的关系,若f > f m,则发生相对滑动;否则不会发生相对滑动。 3. 分析滑块和木板的受力情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别求出滑块和木板的加速度; 4. 对滑块和木板进行运动情况分析,找出滑块和木板之间的位移关系或速度关系,建立方程.特别注意滑块和木板的位移都是相对地面的位移. 5. 计算滑块和木板的相对位移(即两者的位移差或位移和); 6. 如果滑块和木板能达到共同速度,计算共同速度和达到共同速度所需要的时间; 7. 滑块滑离木板的临界条件是什么? 当木板的长度一定时,滑块可能从木板滑下,恰好滑到木板的边缘达到共同速度(相对静止)是滑块滑离木板的临界条件。 【典例1】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1的足够长的木板,其上叠放一质量为m2的木块。假定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相等。现给木块施加一随时间t增大的水平力F=kt(k是常数),木板和木块加速度的大小分别为a1和a2。下列反映a1和a2变化的图线中正确的是(如下图所示)()

(完整版)高中物理模型解题

高中物理模型解题 模型解题归类 一、刹车类问题 匀减速到速度为零即停止运动,加速度a突然消失,求解时要注意确定其实际运动时间。如果问题涉及到最后阶段(到速度为零)的运动,可把这个阶段看成反向、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不变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题1】汽车刹车后,停止转动的轮胎在地面上发生滑动,可以明显地看出滑动的痕迹,即常说的刹车线。由刹车线长短可以得知汽车刹车前的速度的大小,因此刹车线的长度是分析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依据。若汽车轮胎跟地面的动摩擦因数是0.7,刹车线长是14m,汽车在紧急刹车前的速度是否超过事故路段的最高限速50km/h? 【题2】一辆汽车以72km/h速率行驶,现因故紧急刹车并最终终止运动,已知汽车刹车过程加速度的大小为5m/s2,则从开始刹车经过5秒汽车通过的位移是多大 二、类竖直上抛运动问题 物体先做匀加速运动,到速度为零后,反向做匀加速运动,加速过程的加速度与减速运动过程的加速度相同。此类问题要注意到过程的对称性,解题时可以分为上升过程和下落过程,也可以取整个过程求解。 【题1】一滑块以20m/s滑上一足够长的斜面,已知滑块加速度的大小为5m/s2,则经过5秒滑块通过的位移是多大? 【题2】物体沿光滑斜面匀减速上滑,加速度大小为4m/s2,6s后又返回原点。那么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A物体开始沿斜面上滑时的速度为12m/s B物体开始沿斜面上滑时的速度为10m/s C物体沿斜面上滑的最大位移是18m D物体沿斜面上滑的最大位移是15m 三、追及相遇问题 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同向运动时,由于二者速度关系的变化,会导致二者之间的距离的变化,出现追及相撞的现象。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相向运动时,会出现相遇的现象。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两者的位移关系,即抓住:“两物体同时出现在空间上的同一点。分析方法有:物理分析法、极值法、图像法。常见追及模型有两个:速度大者(减速)追速度小者(匀速)、速度小者(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追速度大者(匀速)、 1、速度大者(减速)追速度小者(匀速):(有三种情况)

高中物理专题六机械能守恒定律选讲5板块模型

. 板块模型 木板和物块组成的相互作用的系统称为板块模型,该模型涉及到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转化、方向判断等静力学知识,还涉及到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规律、动能定理和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动量守恒定律等方面的知识。板块模型是多个物体的多个过程问题,是一个最经典、最基本的模型之一。 一、基础篇 例1.两个叠在一起的滑块,置于固定的、倾角为θ的斜面上,如图所示,滑块A 、B 的质量分别为M 、m ,A 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μ 1,B 与A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已知两滑块都从静止开始以相同的加速度从斜面滑下,滑块B 受到的摩擦力 A .等于零 B .方向沿斜面向上 C .大小等于μ1mgcos θ D .大小等于μ2mgcos θ BC 例2(2011天津第2题)如图所示,A 、B 两物块叠放在一起,在粗糙的水平面上保持相对静止地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运动过程中B 受到的摩擦力 A .方向向左,大小不变 B .方向向左,逐渐减小 C .方向向右,大小不变 D .方向向右,逐渐减小 【解析】:考查牛顿运动定律处理连接体问题的基本方法,简单题。对于多个物体组成的物体系统,若系统内各个物体具有相同的运动状态,应优先选取整体法分析,再采用隔离法求解。取A 、B 系统整体分析 B 两物块叠放在一起共同向右做匀减速运动,整体根据牛顿第二定律a==μg 。 B 与A 具有共同的运动状态,取B 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 AB =m B a=μm B g 大小不变, 物体B 做速度方向向右的匀减 速运动,故而加速度方向向左,摩擦力向左;故选A 。 μ(m A +m B )g m A +m B 例3.(新课标理综第21题).如图,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1的足够长的木板,其上叠放一质量为m2的木块.假定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相等.现给木块施加一随时间t 增大的水平力F=kt (k 是常数),木板和木块加速度的大小分别为a1和a2,下列反映a1和a2变化的图线中正确的是( ) A . 例4.如图所示,长12m ,质量100kg 的小车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一质量为50kg 的人从小车左端,以4m/s 2加速度向右匀加速跑至小车的右端(人的初速度为零).求: (1)小车的加速度大小; (2)人从开始起跑至到达小车右端所经历的时间; (3)人从开始起跑至到达小车右端对小车所做的功.

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

F m 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 物理复习和做题时需要注意思考、善于归纳整理,对于例题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老师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解题能力,下面是物理解题中常见的24个解题 模型,从力学、运动、电磁学、振动和波、光学到原子物理,基本涵盖高中物理知识的各个 方面。主要模型归纳整理如下: 模型一:超重和失重 系统的重心在竖直方向上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或此方向的分量a y) 向上超重(加速向上或减速向下)F=m(g+a); 向下失重(加速向下或减速上升) F=m(g-a) 难点:一个物体的运动导致系统重心的运动 绳剪断后台称示数铁木球的运动 系统重心向下加速用同体积的水去补充 斜面对地面的压力? 地面对斜面摩擦力? 导致系统重心如何运动? 模型二:斜面 搞清物体对斜面压力为零的临界条件 斜面固定:物体在斜面上情况由倾角和摩擦因素决定 μ=tgθ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或静止μ> tgθ物体静止于斜面 μ< tgθ物体沿斜面加速下滑a=g(sinθ一μcosθ) a θ

模型三:连接体 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或叠放在一起、或并排挤放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 隔离法: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连接体的圆周运动:两球有相同的角速度;两球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单个球机械能不守恒) 与运动方向和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及与两物体放置的方式都无关。 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只要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 记住:N= 211212 m F m F m m ++ (N 为两物体间相互作用力), 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的分子m 1F 2和m 2F 1两项的规律并能应用?F 2 12m m m N += 讨论:①F 1≠0;F 2=0 122F=(m +m )a N=m a N=212 m F m m + ② F 1≠0;F 2≠0 N= 211212 m F m m m F ++ (2 0F =是上面的情 况) F=2 11221m m g)(m m g)(m m ++ F=122112 m (m )m (m gsin )m m g θ++ F=A B B 12 m (m )m F m m g ++ F 1>F 2 m 1>m 2 N 1

高考物理板块模型典型例题+答案

1.(8分)如图19所示,长度L=1.0m的长木板A静止在水平地面上,A的质量m1=1.0kg,A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04.在A的右端有一个小物块B(可视为质点).现猛击A左侧,使A瞬间获得水平向右的 速度υ=2.0m/s.B的质量m=1.0kg,A与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6.取 0 2 2 重力加速度g=10m/s2. (1)求B在A上相对A滑行的最远距离; (2)若只改变物理量υ、μ02中的一个,使B刚好从A上滑下.请求出改 变后该物理量的数值(只要求出一个即可). v0 B A L 图19 2、(8分)如图13所示,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一个质量M=4.0kg、长 度L=2.0m的木板,在F=8.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以v0=2.0m/s的速度向右 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将质量m=1.0kg的物块(物块可视为质点)轻放在 木板最右端.(g=10m/s2) (1)若物块与木板间无摩擦,求物块离开木板所需的时间;(保留二位有效 数字) (2)若物块与木板间有摩擦,且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和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求将物 块放在木板上后,经过多长时间木板停止运动。 3.(2009春会考)(8分)如图15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一块木板,质量 M=1.0kg,长度L=1.0m.在木板的最左端有一个小滑块(可视为质点),质量m=1.0kg.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0.开始时它们都处于静止状态.某时刻起对小滑块施加一个F=8.0N水平向右的恒力,此后小滑块将相对木板滑动. (1)求小滑块离开木板时的速度; (2)假设只改变M、m、μ、F中一个物理量的大小,使得小滑块速度总是木板速度的2倍,请你通 过计算确定改变后的那个物理量的数值(只要 m F 提出一种方案即可). M 图15

(完整word版)高考物理板块模型典型例题+与答案

1.(8分)如图19所示,长度L = 1.0 m的长木板A静止在水平地面上,A的质量m1 = 1.0 kg,A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1 = 0.04.在A 的右端有一个小物块B(可视为质点).现猛击A左侧,使A瞬间获得水平向右的速度υ0 = 2.0 m/s.B的质量m2 = 1.0 kg,A与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 = 0.16.取重力加速度g = 10 m/s2. (1)求B在A上相对A滑行的最远距离; (2)若只改变物理量υ0、μ2中的一个,使B刚好从A上滑下.请求出改变后该物理量的数值(只要求出一个即可). 2、(8分)如图13所示,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一个质量M=4.0kg、长度L=2.0m的木板,在F=8.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以v0=2.0m/s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将质量m=1.0kg的物块(物块可视为质点)轻放在木板最右端.(g=10m/s2) (1)若物块与木板间无摩擦,求物块离开木板所需的时间;(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2)若物块与木板间有摩擦,且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和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求将物块放在木板上后,经过多长时间木板停止运动. B A v0 L 图19

3.(2009春会考)(8分)如图15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一块木板,质量M = 1.0 kg,长度L = 1.0 m.在木板的最左端有一个小滑块(可视为 质点),质量m = 1.0 kg.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0.30.开始时它们都处于静止状态.某时刻起对小滑块施加一个F = 8.0 N水平向右的恒力,此后小滑块将相对木板滑动. (1)求小滑块离开木板时的速度; (2)假设只改变M、m、μ、F中一个物理量的大小,使得小滑块速度总是木板速度的2倍,请你通过计算确定改变后的那个物理量的数值(只要提出一种方案即可). 4.(2009夏)(8分)如图15所示,水平桌面到地面的高度h= 0.8 m. 质量m = 0.2 kg的小物块(可以看作质点)放在桌面A端. 现对小物块施加一个F=0.8 N的水平向右的恒力,小物块从静止开始运动. 当它经过桌面上的B点时撤去力F,一段时间后小物块从桌面上的C端飞出,最后落在水平地面上. 已知AB = BC = 0.5 m,小物块在A、B间运动时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 = 0.2,在B、C间运动时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 = 0.1. (1)求小物块落地点与桌面C端的水平距离; (2)某同学作出了如下判断:若仅改变AB段的长度而保持BC段的长度不变,或仅改变BC段的长度而保持AB段的长度不变,都可以使小物块落地点与桌面C端的水平距离变为原来的2倍. 请你通过计算说明这位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 m M F 图15 F h A B C 图15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八大经典问题

2011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八大经典问题 2010-11-05 09:30 来源:未知文字大小:【大】【中】【小】 在高考的各个科目当中,物理是高考中同学们遇到困惑比较多的学科之一。怎样打好高考物理一轮复习总攻的第一枪? 学生:高三一年的复习时间,那么长,怎样合理地安排复习才更有效呢? 老师:高三复习时间看似很多,其实有效的复习时间并不是很多,因此要系统地安排复习时间。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复习都有其相应的特点和要求。 通常从2010年9月到2011年3月上旬为第一个阶段,习惯上称为第一轮复习。这个阶段的复习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复习。在第一轮的复习中知识点的复习非常细致、系统,但是与高一、高二新授课不同,这个阶段主要是帮助同学们回忆学习过的知识点,在回忆的基础上再进行巩固和提高。上课的时候一定要主动听课,不能被动听课。 从2011年3月中旬到2011年4月底,大约45天的时间,习惯上称为第二轮复习。在这段时间里通常是进行专题复习,将打破章节之间的限制,主要从学科知识、方法的角度设置专题进行复习。 从2011年4月底到5月底,我们通常称为第三轮复习,主要是以练习卷为主实战练习,进入六月份,就是考前的调整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看看教材和卷子上做错的题目。 学生:您刚才说的主动听课是什么意思?您能具体的解释一下吗? 老师:高一、高二上课的时候,课堂上,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仔细听老师讲解,你的思路是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深入的思考,课堂上边听课边记笔记然后在课下再消化、理解、巩固。在高三的课堂,这样做就是低效率了,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以后,你必须主动积极思考,如果不能立刻回忆出这个知识点,你再听老师的讲解,这样就能知道哪些知识点是自己不会的,哪些知识点是自己会的。课下把不会的知识点一定要弄懂弄通,不能留下知识点的死角。举个例子吧,例如当老师问“如果把力按照性质来分类有哪些力呢?”,这个时候你就应该回忆有哪些力,如果能回忆起来就说明你这个知识点没有遗忘。再比如老师问“这个力做功是正功还是负功呢?”,如果你回忆不起来怎样判断力做功正负的方法,这就说明这部分知识点有遗漏,这就是我说的主动听课。 学生:听说第一轮复习将做大量的习题,市场上的教辅资料可谓汗牛充栋,选用什么样的资料比较好呢?在资料的使用上有什么秘诀吗? 老师:我本人不主张高三的学生做大量的习题,整天泡在题海中,但是不做题是不行的,必须经过实战演练才能知道哪些知识在理解上或者应用上还有不足。对于教辅资料我认为不要太多,有两本就够了。在自己选择教辅资料时,我建议应该选择难易适度的。标准是这样的,假设一章有10道试题,如果你发现几乎没有不会的,那么这本教辅资料对你来说

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及分析

高三物理总复习 专题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 方法概述 高考命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考查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重”的高中物理学习思想.每年各地的高考题为了避免雷同而千变万化、多姿多彩,但又总有一些共性,这些共性可粗略地总结如下: (1)选择题中一般都包含3~4道关于振动与波、原子物理、光学、热学的试题. (2)实验题以考查电路、电学测量为主,两道实验小题中出一道较新颖的设计性实验题的可能性较大. (3)试卷中下列常见的物理模型出现的概率较大:斜面问题、叠加体模型(包含子弹射入)、带电粒子的加速与偏转、天体问题(圆周运动)、轻绳(轻杆)连接体模型、传送带问题、含弹簧的连接体模型. 高考中常出现的物理模型中,有些问题在高考中变化较大,或者在前面专题中已有较全面的论述,在这里就不再论述和例举.斜面问题、叠加体模型、含弹簧的连接体模型等在高考中的地位特别重要,本专题就这几类模型进行归纳总结和强化训练;传送带问题在高考中出现的概率也较大,而且解题思路独特,本专题也略加论述. 热点、重点、难点 一、斜面问题 在每年各地的高考卷中几乎都有关于斜面模型的试题.如2009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第25题、北京理综卷第18题、天津理综卷第1题、上海物理卷第22题等,2008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第14题、全国理综卷Ⅱ第16题、北京理综卷第20题、江苏物理卷第7题和第15题等.在前面的复习中,我们对这一模型的例举和训练也比较多,遇到这类问题时,以下结论可以帮助大家更好、更快地理清解题思路和选择解题方法. 1.自由释放的滑块能在斜面上(如图9-1 甲所示)匀速下滑时,m与M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g tan θ. 图9-1甲 2.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9-1 甲所示): (1)静止或匀速下滑时,斜面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 (2)加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右; (3)减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左. 3.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9-1乙所示)匀速下滑时,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这一过程中再在m上加上任何方向的作用力,(在m停止前)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依然为零(见一轮书中的方法概述). 图9-1乙 4.悬挂有物体的小车在斜面上滑行(如图9-2所示): 图9-2 (1)向下的加速度a=g sin θ时,悬绳稳定时将垂直于斜面; (2)向下的加速度a>g sin θ时,悬绳稳定时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上; (3)向下的加速度a<g sin θ时,悬绳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下. 5.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以速度v0平抛一小球(如图9-3所示): 图9-3 (1)落到斜面上的时间t= 2v0tan θ g ; (2)落到斜面上时,速度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恒定,且tan α=2tan θ,与初速度无关; (3)经过t c= v0tan θ g 小球距斜面最远,最大距离d= (v0sin θ)2 2g cos θ . 6.如图9-4所示,当整体有向右的加速度a=g tan θ时,m能在斜面上保持相对静止. 图9-4 7.在如图9-5所示的物理模型中,当回路的总电阻恒定、导轨光滑时,ab棒所能达到的稳定速度v m= mgR sin θ B2L2 .

高中物理板块模型习题及答案

板块模型 (一)俩小物块 1.如图所示,物体A叠放在物体B上,B 置于光滑水平面上。A,B质量分别为6.0 kg 和2.0 kg,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在物体A上施加水平方向的拉力F,开始时F=10 N,此后逐渐增大,在增大到45N的过程中,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两物体间始终没有相对运动 B.两物体间从受力开始就有相对运动C.当拉力F<12 N时,两物体均保持静止状态 D.两物体开始没有相对运动,当F>18 N 时,开始相对滑动 2.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板长为L,木板的两个端点分别为A、B,中点为O,木板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并以v0的水平初速度向右运动。若把质量为m的小木块(可视为质点)置于木板的B端,小木块的初速度为零,最终小木块随木板一起运动。小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为g。求: (1)小木块与木板相对静止时,木板运动的速度; (2)小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的取值在什么范围内,才能使木块最终相对于木板静止时位于OA之间。 3.质量M=8 kg的小车放在水平光滑的平面上,在小车左端加一水平恒力F,F=8 N,当小车向右运动的速度达到1.5 m/s时,在小车前端轻轻放上一个大小不计,质量为m=2 kg的小物块,物块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小车足够长,求从小物块放上小车开始,经过t=1.5 s,小物块通过的位移大小为多少? 4.光滑水平面上静置质量为M的长木板,质量为m的可视为质点的滑块以初速度v0从木板一端开始沿木板运动.已知M>m,则从滑块开始运动起,滑块、木板运动的v-t 图象可能是( ) 13.如图甲所示,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长木板B(长木板足够长)的左端放着小物块A.某时刻,A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F作用,F 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如图乙所示,即F=kt,其中k为已知常数.若物体之间的滑动摩擦 力的大小等于最大静摩擦力,且A、B 的质量相等,则下列图中可以定性地描述长木板B运动的v-t图象的是() (二)传送带 5.如图所示,传送带与地面间的倾角为θ=37°,A、B之间的长度为L=16 m,传送带以速率v=10 m/s逆时针运动,在传送带上A 端无初速度地放一个质量为m=0.5 kg的物体,它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求物体从A端运动到B端需要多长时间?(g 取10 m/s2,sin37°=0.6,cos37°=0.8) 6.现在传送带传送货物已被广泛地应用,如图3-2-7所示为一水平传送带装置示意图。紧绷的传送带AB始终保持恒定的速率v=1 m/s运行,一质量为m=4 kg的物体被无初速度地放在A处,传送带对物体的滑动摩擦力使物体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随后物体又以与传送带相等的速率做匀速直线运动。设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A、B间的距离L=2 m,g取10 m/s2。(1)求物体刚开始运动时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大小; (2)求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时间; (3)如果提高传送带的运行速率,物体就能被较快地传送到B处,求物体从A处传送到B 处的最短时间和传送带对应的最小运行速率。 7.如图甲所示,绷紧的水平传送带始终以恒定速率v1运行.初速度大小为v2的小物块从与传送带等高的光滑水平面上的A处滑上传送带.若从小物块滑上传送带开始计时,小物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v-t图象(以地面为参考系)如图乙所示.已知v2>v1.则() A.t2时刻,小物块离A处的距离达到最大 B.t1时刻,小物块相对传送带滑动的距离达到最大 C.t2-t3时间内,小物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