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价值链全球整合与中国经济均衡发展

跨国公司价值链全球整合与中国经济均衡发展
跨国公司价值链全球整合与中国经济均衡发展

跨国公司价值链全球整合与中国经济均衡发展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硕士上海201620)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08)11-00

摘要:本文认为跨国公司价值链全球整合已成为一种趋势。本文分析了我国在现在的全球价值链中存在的现状,并提出了一些使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价值链;跨国公司;均衡发展

一、跨国公司价值链全球整合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程度的浪潮空前地席卷了世界每一个角落,跨国公司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趋势,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各个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地连成统一的世界经济网络。许多世界巨头跨国公司将全世界的资源进行配置,把世界市场、产品多样性和技术研发转让等结合起来,并采取购并、合作、战略联盟等形式进行重新整合。

价值链这一概念是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里首次提出的。“价值链中的活动都有利于企业强化客户价值。它们可以大致分为基本活动(含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以及支持活动(包括:物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或支持其他生产管理活动的基础功能)。企业的活动离不开物料采购、人力资源和技术整合,更依赖财务与行政管理等的基础功能。”因为在产业竞争中,企业的价值

全球价值链演变

全球价值链演变 一、全球价值链概念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二、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演变 1、价值链(Value Chain)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相继提出价值链理论。1988年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一书指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在《竞争优势》中,波特还突破企业的界限,将视角扩展到不同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提出了价值系统(value system)概念,这是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基础。在价值链的组成中,供应商具有创造和发送用于企业价值链之中外购投入的价值链,即上游价值。许多产品在到达顾客手里之前需要通过销售渠道的价值链,即渠道价值。企业的产品最终会成为其买方价值链的一部分,即顾客价值。这样,从上游价值到买方价值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系统。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 2、价值增加链(Value-added Chain)。 科洛特(Kogut,1985)在《设计全球战略:比较与竞争的增值链》中用价值增值链(value added chain)来分析国际战略优势。科洛特认为:“价值链基本上就是技术与原料和劳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各种投入环节的过程,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过程”,“在这一价值不断增值的链条上,单个企业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者企业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科洛特还认为,国际商业战略的设定形式实际上是国家的比较优势和企业的竞争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国家的比较优势决定了整个价值链条各个环节在国家或地区之间如何配置的时候,企业的竞争能力就决定了企业应该在价值链条上的哪个环节和技术层面上倾其所有,以便确保竞争优势。他也把价值增加链表述为一个过程:即厂商把技术同投入的原料和劳动结合起来生产产品、进入市场、销售产品的价值增值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单个厂商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者厂商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等,厂商的各种活动与技术都会同其他的公司发生联系。与波特强调单个企业竞争优势的价值链观点相比,这一观点比波特更能反映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因而对全球价值链观点的形成至关重要。 3、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GCC)。

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

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 归纳而言:经济全球化是由于世界各国相继取消或放松对商品、劳务、资本和技术等方面国际流动的管制,各国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日益加深,进而导致全球范围内各种生产要素价格趋同。经济全球化以全球作为整体。 全球化、自由化、国际化、一体化 ?经济自由化:政府放松或取消对要素及产品流动的管制,实现要素和产品配置的市 场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成因之一,而全球化又进一步促进经济自由化。 ?一体化Integration:一定区域或世界范围内,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协议等形式将各 国经济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上联系起来,加强彼此间的合作和依赖。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最终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表现尤为突出。 ?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资源配置以本国为主,同时利用其他国家的资源和市场。 国际化的概念常针对微观企业。 ?跨国化: ?经济全球化:最能反映当今世界经济的特征。

经济全球化的六个主要表现: 生产活动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国际分工正演变为世界性的分工。 国际分工的内容发生变化: 1.从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发展为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 a)从产业各部门间的分工发展到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和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 分工; b)从沿着产品界限进行的分工发展到沿着生产要素界限进行的分工; c)从生产领域分工向服务部门分工发展。 2.国际分工的形成机制在变化,由市场自发力量决定的分工,向由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 经营的分工和由地区经济集团成员内部的分工发展,出现“协议性分工”。 3.水平型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 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GA TT/WTO) ●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表现为国际贸易增长率大于世界经济增长率。 1990-1995年,世界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6%,同期世界GDP年均增长率为1%。 ●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占贸易总额的比例上升。 ●国际货物贸易交换品种多样化。 ●发达国家同类货物相互交换增加,主要的经济贸易大国一般既是某类商品的主要出口 国,也是该类产品的主要进口国。 ●国际贸易趋同化:普遍使用电子化贸易手段;共同认可ISO系列标准;贸易合同标准 化。 ●世界贸易组织建立,正式确立了多边贸易体制。 ●各国金融日益融合: ?金融国际化进程加快。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银行按《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进 行了大规模的并购活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FDI增长迅速。 ?地区性经济集团的金融业出现一体化。欧盟统一大市场建立后,银行、证券公司和 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可在欧盟内经营不受国界限制的保险和投资业务。 ?金融市场扩大。90年代末,外汇交易量已是世界贸易额的60倍以上,全球外汇日 交易额超过1.2万亿美元。 经济全球化的成因:世界范围内的技术进步和各国社会经济变革的综合反映。 新技术革命的成果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动力和物资基础。 ●新技术的产业化提供了新市场和新的商业机会。为了争夺新市场,各国的企业必须突破 国界,以全球市场为目标调整战略,以形成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网络。 ●如同19世纪末的铁路,80年代以来现代通信业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国际间的通讯费用 和交易成本,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全球性非管制化与市场化改革,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经济全球化的制度障碍。 国际金融深化和创新,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 ●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制度环境日益宽松; ●各种新型的金融工具与交易技术不断涌现;

1001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张岩贵陈晓燕 发布时间:2010-01-11 《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 摘要:本文论述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作者对全球价值链理论中两个类型的全球商品链进行了补充,将两类商品链扩大为三个类型的商品链。这一结论有助于我国制定更细致更符合产业实际的外资政策。论文指出,在三角生产关系条件下,以投资自由化政策放任NICs对我国进行FDI是不正确的。论文指出发展中大国进行重要产业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合理性,并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为借鉴,认为我国仍需跨越传统的产业思维以便今后全面和真正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论文还把前人的“6+1”修正为“7+1”。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理论,中国制造,三角生产关系 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可以说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特殊的产业理论。说它特殊,是因为这是一种关于跨国公司组织国际生产和分工的理论,它至今还没有整体地进入学者们心目中的当代跨国公司新理论中,也尚未进入传统的产业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中。然而,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对于发展中东道国却蕴含着头等重要的企业战略意义和国家产业政策意义。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的关系作一番陈述。 一、有关全球价值链的既有主要理论 1.波特和科古特的价值链概念 价值链概念最早见波特(Michael K.Porter)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一书,价值链指的是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生产最终交易的产品(或服务)所经历的增加价值的、相互连接的诸环节,包含商品(或服务)在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料到最终消费品的一切环节(阶段)。诚然,波特也没有说这个价值链只

跨国公司价值链全球整合与中国经济均衡发展

跨国公司价值链全球整合与中国经济均衡发展 摘要:本文认为跨国公司价值链全球整合已成为一种趋势。本文分析了我国在 现在的全球价值链中存在的现状,并提出了一些使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关键词:价值链;跨国公司;均衡发展 一、跨国公司价值链全球整合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程度的浪潮空前地席卷了世界每 一个角落,跨国公司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趋势,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 流动和配置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各个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地 连成统一的世界经济网络。许多世界巨头跨国公司将全世界的资源进行配置,把 世界市场、产品多样性和技术研发转让等结合起来,并采取购并、合作、战略联 盟等形式进行重新整合。 价值链这一概念是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里首次提出的。“价值链中的活 动都有利于企业强化客户价值。它们可以大致分为基本活动(含生产、营销、运 输和售后服务等),以及支持活动(包括:物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或支持其 他生产管理活动的基础功能)。企业的活动离不开物料采购、人力资源和技术整合,更依赖财务与行政管理等的基础功能。”因为在产业竞争中,企业的价值链是附属于一个更庞大的“价值体系”之下,这个价值体系包括满足企业价值链的上游 供应商、完成价值链活动的营销渠道与最后的客户。 二、跨国公司在华的价值链现状 全球价值链各环节可以用“微笑曲线”来表述。“微笑曲线”的中心低端为加工组装,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最低,沿着曲线两边分别向上移动,附加值越高,上游为 研发设计,下游为品牌营销。同样,价值链各个环节所要求的生产要素相差很大。从比较优势来看,我国在劳动力、资源、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中占有比较优势 的是廉价劳动力,因此,很多跨国公司都把最没有附加价值的加工组装环节转移 到中国企业,大大节约制造成本,同时开拓这个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市场,节约运 输成本。我国现在已成为“世界工厂”。跨国公司在转移加工组装环节时,保留着 价值链中的高附加值的高技术含量的战略性环节,如技术、品牌等,保持着母公 司的主导性和活力。 2007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5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3.32%。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就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但是绝大多数 中小企业是承接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代工生产或者贴牌生产,按照他的委托, 为其生产产品和产品配件。这种业务多属于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 加值低,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我国珠三角地区就是典型。 一是制造业技术水平较落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目前我国只有万分 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因为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企业个 人计算机每台平均利润不到5%。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但是制造业技术水平与 发达国家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影响了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却仅为美国 的5%左右。 二是比较优势逐步消失。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随着东南亚、东盟等一些发展中国家投资环境的改善,劳动力同样丰富的他们,成本优势 也日益明显,同时还有人民币升值等影响,导致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因 此廉价劳动力不在成为我国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我国的优势。 三是自然环境不断被破坏。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严格限制企业在国内从事易造

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起到的作用

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是近几十年来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为了降低 成本与开拓市场,许多跨国公司通过扩大贸易 和加大对包括亚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直 接投资来加速本公司的生产制造全球化.1987年,跨国公司母体是2万家,海外分支机构达10万家,到1990年分别增加到3. 5万家和15万家,1998年增加到6万家和50万家,目前还在发展之中。 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 整个的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经济体, 即所谓的地球村.在这个村落里,一国的经济会 受其他许多国家经济的影响.显然,跨国公司在 这一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跨国公司的全 球化经营决策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联合国有关部门估计跨国公司的销售额 占全球贸易额的75%,占全球技术贸易的80%。 中国香港强生公司的总经理帕特里克·王在决 定新的中心时曾说,旧的时空局限已经不存在,客户可以在他们觉得最舒服的时候与我们说话,而产品可以在最具有竞争力的地方生产。这种 观点体现出竞争无国界的基本内涵。跨国生产 和经营的全球化日益加重了各国对国际贸易的 依赖,并通过贸易流量使世界市场不断地扩大. 跨国公司主宰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格局,也

主宰着国际物流的发展。跨国公司最主要的特 征就是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必然会伴 随着商品的国际间流动,从而产生对国际物流 的需求。这是因为在东道国投资办厂的初期.跨 国公司的子公司需要添置必要的机器设备;在生 产期,需要购买需要的原材料和半成品;形成产 品后,又需要将这些产品销售出去,这些购买 和销售活动并不仅仅局限于东道国内,更多的 是跨出东道国国界,购自或销往母国或第三国,这已成为一种趋势。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结构, 使得它可以比一般企业更容易获得有关原材料 及商品的价格信息,能及时掌握当地有关产品 的销售行情以及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跨国公 司通过对世界各地资料的比较,从价格低的国 家购进生产要素,并向价格较高的国家出售它 生产的产品。而且,随着生产专业化和国际化 程度的加深,跨国公司内部分工更加精细,已 具体到将生产过程中的工序分散到世界各地几 个国家甚至几十个国家进行加工、制造.在跨国 公司全球战略的指导下,必然要求各个生产要 素和经营环节集中管理、统一调配,从而必然 要求国际物流从时效、质量、规模、路线和效 益等方面服从其持续发展的需要.

全球价值链与跨国公司战略管理

全球价值链与跨国公司战略管理 摘要:跨国公司的2l世纪经营战略是面对世界市场竞争态势,以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来获得最佳利益的战略。为了实现跨国经营战略,公司从重大经营决策、资源配置决策两方面进行调控,并在组织结构形式、内部管理体制上进行变革,采取多样化的管理体制来适应新世纪的市场挑战,以占领最大的市场份额。全球经济一体化中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是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的总体性管理,它要依据公司的长期全球目标与规划进行,要解决如何建立持续竞争优势、确定经营领域、处理市场竞争互动关系、搞好公司内部配套管理等问题。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变彼此间的相互迎合,促使国际分工合作趋向深化。本文从全球价值链和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出发,作简要分析。 关键字:全球价值链跨国公司战略管理产业整合 一.背景分析 跨国公司战略是指公司面对激烈变化的经营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而战略管理则是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的总体管理,是公司制定和实施战略的一系列管理决策与行动。其核心问题是使公司自身条件与环境相适应,通过对实施战略过程及结果的评价、控制,以确保公司自身目标的有效实现。 面向21世纪的跨国公司战略管理,既是一项总体性谋划,又是一种新型计划管理过程。据美国学者西蒙斯·罗伯克(Syoions·Norbert)等人的看法,就是在“做出重大业务决策时,据以考虑全球性的机遇,抉择以及展望公司未来的整体效果的计划。”也就是说,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与公司的长期、全局性计划两者密不可分。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迫于竞争压力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到八十年代达到高峰。伴随着分工深化,产品的价值创造体系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垂直分离和整合。产品价值创造体系的再构导致其各个价值环节重组到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空间,逐渐形成了全球价值链。 二.跨国公司管理战略 在一般情况下,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过程可分解成7个步骤,即企业使命、目的和目标、战略态势分析、战略方案制定、战略的选择与评估、战略计划实施、战略调整与控制在经济活动中,组织的存在经常是为了要在一个较大环境中完成某些事情,其特定目标或使命开始时都比较清晰,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也许会随着组织的成长、新产品的增加以及新市场的开拓,使得使命变得模糊不清。因此明确企业使命是进行战略管理的第一步。 至于公司长期战略的拟定,则以公司总体目标前提。现代跨国公司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公司的基本经营哲学,它表明公司性质、指导原则以及公司高层决策者的理念。包括对盈利、履行职能以及公司发展基本方向的看法。第二个层次是公司基本任务,它表明跨国公司经营的范围、性质与总目标。第三个层次是公司综合目标和具体目标,综合目标是在基本经营哲学指导下,公司在计划期内所欲达到的目标,例如加强全球性经营活动,进入新兴的尖端技术领域,为利用当地经营人员来管理国外子公司等。具体目标包括利润指标、投资收益、销售份额、市场占有率、股份红利、质量控制、降低成本、产品研究、人事安排、公共关系、环境保护等等。另外,除了公司本身的目标外,还需要兼顾与公司利益相关的目标,如客户、职工、供应商、东道国利益等方面的目标。 三.全球价值链分工 通常来说,产品价值链包括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和运输等环节,而生产环节又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环节。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加工程度的日益提高,价值链增值环节逐渐增加,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市场的不断延伸,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完全依靠企业内部生产协调的成本逐渐增加,甚至超过市场交易成本,价值链整体运作的效率明显降低。在

跨国公司对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影响

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逐渐的发展与壮大。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与企业国际化的直接产物。当前国与国的经济竞争,正在通过跨国公司实行的全球经营战略,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激烈程度在全球范围展开。本文分析了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还分析了其跨国公司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与消极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演进的主要趋势之一。经济全球化使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联系进一步增强,竞争将更趋激烈。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具有强大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深入了解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正确认识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作用,对于加快我国大型跨国公司,打造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航空母舰,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纵观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跨国公司始终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跨国公司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从封闭的地区经济走向交流频繁的全球经济的过程。跨国公司凭借强大的实力已成为参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的极为重要的经济实体,对推进全球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跨国公司实行的全球经营战略是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基础。当前国与国的经济竞争,正在通过跨国公司实行的全球经营战略,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激烈程度在全球范围展开。根据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需要,一些著名跨国公司立足全球,对生产经营实行全球性战略安排,把别国的市场和资源纳入其全球性的安排之中。为了实现其全球经营战略,许多跨国公司把本国的公司变为世界范围的总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2、跨国公司进行的国际性投资,是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有利条件。国际

全球价值链下的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的发展

全球价值链下的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的发展 ——基于国富论思想的现实意义 陈奕奕*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 110136) 摘要:从《国富论》前三章的分工思想角度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进行浅析与探讨,并论述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并为我国制造业逐渐融入到全球价值链当中,提高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富论全球价值链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 一、引言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跨国公司将产品价值链分割为研发、设计、原材料与零部件生产、成品组装、物流配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若干个独立的环节,并将每个环节配置于全球范围内能够以最低成本完成生产的国家和地区,因而这种国际分工被称为全球价值链分工。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分工参与国承担的是产品价值链某些工序或环节而不是整个产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各国生产并出口的是产品的价值链环节,根据其承担环节对产品价值增值的贡献分享贸易收益。长期以来,中国凭借丰裕的劳动力要素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专业化从事全球价值链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比如加工和装配等),成为最终产品的出口国。尽管随着中国贸易模式的转变,加工贸易占比逐渐减低,但仍然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长期以往,中国制造业将面临着被锁定在低附加值环节和被边缘化的风险。那么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下,如何协调好参与价值链分工和分工地位的关系,关系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制定,是实现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文献综述 关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的研究,已有文献有以下几种。如金芳(2008)认为,国际贸易规模和出口品的行业结构是判断一国国际分工地位的经典指标,研究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分工地位,应从其出口产品进行分析。R.Koopman.et al(2010)提出国际分工地位指标,从增加值的视角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刘遵义等(2007)构建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以此计算一个国家单位出口品的完全国内增加值系数和对就业的完全需要系数,以判定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黄先海、杨高举(2010)进一步指出,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集中体现为对外贸易的获利能力,即出口产品中包含的由国内生产所带来的增加值以及对该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国内完全增加值)。张会清、唐海燕(2011)以中国制造业部门作为研究对象,对产品内国际分工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这种新型国际分工模式是否产生了技术升级效应。研究发现,产品内国际分工从进口与出口两方面共同促进生产率增长,但出口的贡献更大。王岚(2014)利用国际分工地位指标,测算出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并探讨了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黎峰(2014)从行业层面分析了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对贸易利益的影响,发现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与贸易收益呈现出明显的三次型关系,且随着垂直专业化率的提升,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对贸易收益的影响逐步增强。 *陈奕奕,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专业,Email:chen.yi.7@https://www.360docs.net/doc/451706641.html,,通讯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南大街58号辽宁大学内,邮编:110136。作者感谢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郭广珍教授的有益评议,文责自负。

跨国公司基于价值链的全球布局

跨国公司基于价值链的全球布局

前言 蓝草咨询的目标:为用户提升工作业绩优异而努力,为用户明天事业腾飞以蓄能!蓝草咨询的老师:都有多年实战经验,拒绝传统的说教,以案例分析,讲故事为核心,化繁为简,互动体验场景,把学员当成真诚的朋友! 蓝草咨询的课程:以满足初级、中级、中高级的学员的个性化培训为出发点,通过学习达成不仅当前岗位知识与技能,同时为晋升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做准备。课程设计不仅注意突出落地性、实战性、技能型,而且特别关注新技术、新渠道、新知识、创新型在实践中运用。 蓝草咨询的愿景:卓越的培训是获得知识的绝佳路径,同时是学员快乐的旅程,为快乐而培训为培训更快乐! 蓝草咨询的增值服务:培训成绩合格的学员获颁培训结业证书,某些课程可以获得证书权威机构认证证书(学员仅仅承担成本费用)。 目前合作权威机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中央编办成立的国家事业单位,登记号:210000005343) 根据《职业教育法》的相关规定,该证书是对劳动者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能力提升培训,继续教育和创业培训的证明。持证者,说明其通过了职业能力培训考核与测评,具备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可作为学员能力评价,考核,聘用和从业的重要凭证。 成为“蓝草club”会员的学员,报名参加另外蓝草举办的培训课程的,可以享受该培训课程多种优惠。

跨国公司基于价值链的全球布局 培训收益: 1、掌握跨国公司的发展模式 2、详细了解价值链的真正含义 3、明确跨国公司基于价值链的全球布局模式 培训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不断加快,跨国公司也越来越多,在面对经济发展中,跨国公司基于价值链进行全球布局,把技术牢牢的掌握在母公司,而把对产品价值链中不起决定作用的“非关键环节”转移出去,从而达到全球范围内利用最优资源的目的,因此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布局主要体现的是发达国家的意愿,而发展中国家只有被动接受,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这一现象,应该如何“突围”,成了企业发展的关键。 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跨国公司 一、跨国公司的含义 1、什么是跨国公司 2、跨国公司发展对市场的影响 3、跨国公司在全球一体化中的作用

第10章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习题及答案)

第10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一、不定项选择题 1.经济全球化的微观主体是: A.跨国公司 B.国际卡特尔 C.辛迪加 D.国际垄断同盟 2.资本输出迅速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A.扩大市场 B.扩大垄断原料来源 C.追求高额垄断利润的需要 D.援助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资本输出的主体是: A.国家垄断资本 B.私人垄断资本 C.跨国公司 D.国际卡特尔 4.早期跨国公司的所有制形式主要表现为: A. 控股式合资企业 B.单一的全资公司 C.混合所有制公司 D.非股权安排的合作经营 5.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力是: A.跨国公司的发展 B.国际垄断资本的发展 C.新科技革命 D.资本全球化的发展 6.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主要有: A.生产国际化 B.资本国际化 C.贸易国际化 D.市场国际化 7.跨国公司的新特点: A.跨国兼并规模巨大 B.强强联合 C.强弱联合 D.兼并的行业非常广泛 8.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 A.生产国际化 B.资本国际化 C.贸易国际化 D.技术国际化 9.国际经济协调的方式主要有: A.通过国际经济组织进行协调 B.通过政府首脑定期会晤各国的经济政策 C.通过组织经济一体化集团来协调 D.通过联合国的调节 10.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形式主要有: A.跨国集团 B.自由贸易区 C.关税同盟 D.经济联盟 11.发达国家的经济摩擦主要表现在: A.国际贸易领域的摩擦 B.国际金融领域的摩擦 C.国际生产领域的摩擦 D.国际投资领域的摩擦 12.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A.生产力水平低下 B.产业结构水平低下 C.经济依赖性严重 D.政治上的非独立性 13.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主要表现在: A.资源的依赖 B.资本的依赖 C.市场的依赖 D.技术的依赖 14.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掠夺和控制的领域主要有: A.贸易领域 B.国际金融领域 C.经济援助领域 D.国际合作领域 15.在贸易领域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

全球价值链和附加值贸易统计的发展

全球价值链和附加值贸易统计的发展 摘要: 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全球供应链把生产网络上的国家紧密联系在一条价值链上,生产者服务则是连接供应链的重要纽带。在此背景下,世界权威机构正在大力推动附加值贸易统计方法并取得了较大进展,将其作为全球价值链下对世界贸易统计的一种新的核算方法。在附加值贸易统计下,世界贸易构成以及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发生结构性变化。于是,各经济体不断扩大自身的附加值贸易,进而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和收益。全球价值链的不断演进与扩散效应,将对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投资和跨国生产产生深刻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附加值贸易统计;政策含义 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s ,GVC )成为当今世界贸易和投资领域的主要特征。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也改变了国家间的贸易、投资和生产模式。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受全球价值链以及当前世界先行的商业和法规环境、新技术、公司观念和战略、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国际生产分割(Fragmentation of Production )现象出现了。在新型国际生产体系中,国际组织和政策制定者将弥合传统规则制定和经济现实的隔阂。例如,OECD 和WTO 正致力于对国际生产分割进行规模、本质和结果的综合统计和分析工作。UNCTAD 也开始实施与之相关的投资发展方面的新研究。 技术、体制和政治变革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全球生产和贸易网络兴起,进而影响到贸易模式。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全球价值链,但是参与程度依赖于供应链上下游的关联程度。在此过程中,附加值贸易(Trade in Value Added )统计成为准确衡量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得经济利得的一种更好的核算方法。这种新的核算方法将改变传统的贸易统计结果,还原国际贸易的真实规模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目前,世界上许多研究机构正纷纷开展测度附加值贸易的研究项目,估算方法也在不断演进。 全球价值链的发展给世界贸易和投资带来了不少政策启示。不断推进的国际生产分割也具有很重要的政策含义,包括强调参与价值链的国家若要获得经济收益,就必须具有开放、透明的贸易和投资政策,以此吸引外国供应商、国际投资者和国内生产者。因此,如何更好应对变化世界中的全球价值链与生产网络发展趋势,是各国制定贸易和投资政策的主要依据。 Feb 25 th , 2014 马涛 matao@https://www.360docs.net/doc/451706641.html,

全球化与跨国公司

第一章全球化与跨国公司 第一节全球化的起源与演进 进入21 世纪以来,“全球化”越来越引人关注并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人们不仅开始认识并接受它,而且还将它视为时代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就全球化的发展状态而言,其涉及的领域之广、来势之凶猛、影响范围之大都是历史上罕见的。然而,在研究全球化的发展史时,人们对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的认识无法达成一致。 到目前为止,全球化的进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有学者按照超地域性的扩展来划分全球化的进程:首先,在500年前,全球意识开始萌芽。在19世界中叶,远程贸易的出现为超地域性提供了较为真实的物质基础,在其后的100年里实现了逐渐加快的发展步伐。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全球关系迅速扩张,全球化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还有学者认为全球化历史进程与资本主义阶段是同步发展的,因此将这三个阶段划分为:第一阶段,从15世纪全球化进程起源到19世纪70年代大英帝国霸权的确立。而1492年哥伦布多次远航美洲,发现新大陆,是经济全球化的源头。第二阶段,从1880年到1972年美元本位的终结。其特点是美国由于其经济实力处于发达工业化国家的首位,使得欧洲中心转变为美国中心。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工业化,确立了以资本主义工业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世界普遍交往,世界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趋势得到加强。在美国霸权维持的“和平”下,全球化进程取得了巨大发展。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在这期间,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加强了全球化进程,尤其是在80年代中期以后,全球化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潮流。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更是迅速发展,全方位地向社会生活领域渗透。 全球意识的萌芽 早在公元前5世纪,世界性宗教的出现使得全球的思想首次出现在人们的意识中,犹太人坚信超地域社会的存在,不论他们流散到何处,他们都坚信可以凭借这一信念再次统一。于此同时基督教表示出了对全球主义的渴望,伊斯兰教统一天下的想象激励着8世纪及其以后的穆斯林虔诚信徒。 将世界视为整体的全球意识的发展有很长的历史,其间有两个重要的里程碑。其一是蒙古人在13世纪对于大部分欧亚大陆的征服,这是人口最多、文化和技术最发达、面积也最大

《全球价值链与我国贸易增加值合算报告》解读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政研室主任沈丹阳对《全球价值链与我国贸易增加值合算报告》 进行解读 2011年起,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委托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成立课题组,开展我国贸易增加值核算及相关议题的系统研究。课题组对2010-2012年我国与六大贸易伙伴的贸易增加值、就业拉动等情况进行了核算,完成了《全球价值链与我国贸易增加值核算报告》(以下简称《核算报告》)。日前,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政研室主任沈丹阳对《核算报告》进行了解读。 一、与传统贸易统计相比,贸易增加值核算的意义是什么? 答:贸易增加值核算方法,能客观反映出口对GDP的拉动作用和各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利益分配。2012年我国出口总值为22391.5亿美元,约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7.2%。若以增加值核算,2012年我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为14335.8亿美元,仅占当年GDP的17.4%左右。 据核算,在双边贸易中,我国对美国、韩国和日本每1000美元出口中增加值含量较低(2012年分别为585、587和599美元),而对印度、东盟和欧盟单位出口的增加值含量相对较高(2012年分别为695、661和631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出口比重的高低是造成出口增加值在国家间差

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我国每1000美元进口给贸易伙伴带来的增加值来看,给美国带来的增加值最高(2012年860美元),其次是日本、印度、欧盟和韩国(2012年分别为790、779、740和571美元)。2012年,以增加值核算的中美贸易顺差、中欧贸易顺差、中印贸易顺差分别下降54%、56%和36%左右。 二、我国贸易增加值的拉动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答: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大,虽然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但单位出口对增加值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加。我国单位货物贸易出口的增加值总体偏低。2012年,我国每1000美元货物出口的增加值为621美元,美国为850美元,欧盟、日本则介于700-800美元之间。随时间看,由于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逐步提高,部分过去主要依靠进口的零部件被有性价比优势的国内产品所替代,中国单位出口对增加值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加。2002年我国每1000美元出口的增加值约为551美元,2007年上升为591美元;2010-2012年,我国每1000美元货物出口的增加值分别为605美元、616美元、621美元,逐年递增。其中加工出口2002年、2007年和2012年分别为305美元、367美元、386美元,也实现了较大幅度的价值提升。这个趋势今后可望继续保持。 从商品类别来看,农业、纺织服装、食品、家具制造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位出口(以1000美元计)的国内增加值含量较高(800-900美元

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看国际贸易

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看国际贸易 2014-4-11 随着全球生产链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和飞速发展,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价值中往往包含着从其他许多国家进口的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贸易统计由于“多次重复”计算将错误地估计国家之间的贸易流量。近年来,世贸组织、经合组织、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都在致力于国际贸易数据统计新的工具平台的研发与建设,围绕全球价值链,从贸易增加值和贸易成本等多个角度分析国际贸易。这些工具平台的建设有助于各国制定更好地反映全球价值链现状的政策,也可能为广泛的政策决策领域带来新的视角。 一、全球价值链与增加值贸易 全球生产网络是指跨国公司将产品价值链分割为若干个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都置于全球范围内能够以最低成本完成生产的国家(地区),进而形成的多个国家参与产品价值链的不同阶段的国际分工体系。这种关系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价值链环节和增值活动连接起来,形成了全球价值链,构成了全球化的重要微观基础。与此同时,产品的生产呈现出3个特征:(1)产品的生产必须存在一个或者多个工序;(2)产品生产跨越国界,两个或者多个国家为产品价值形成提供生产服务;(3)至少一个国家在工序生产中运用了国外进口投入品,并且一部分生产出的最终产品或者中间产品必须出口到其他国家。由此,现代贸易的内容由以前的最终产品贸易越来越多地转化为以完成产品生产为贸易目的的“工序”贸易(Tasks Trading),而不像传统货物贸易以实现产品价值为目的。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使产品的完整生产过程可以分散到全球不同的国家,一件产品的生产可能需要原材料、中间产品、半成品与零部件的反复加工和进出口,这种多次跨越国界的行为按照传统的统计方法被多次重复统计在国际贸易数据中。有专家指出,“多重计算”扭曲了关于贸易对增长和就业的经济重要性的认识,歪曲了双边贸易平衡的结构和规模。由于“增加值”是指某部门出口产品中使用到的进口原材料、半成品等进口成份,在经过该国国内产业间循环后形成的价值增加。因此,从“增加值”角度关注国际贸易有助于各国制定更好地反映全球价值链现状的政策。 二、使用新的工具平台测算贸易的重要作用 1.增加值贸易的统计方法能正确解读贸易流,有助于在全球价值链中制定更好的贸易政策 根据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的增加值数据库的研究发现,很多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可以用其所进口的中间投入品的使用来说明。印度尼西亚在初级部门和食品类产品出口总额中的国外含量相对较低,但在机械、电子和纺织等行业中与全球价值链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机械行业为例,其出口总额中国外增加值含量达40%。墨西哥在电子和运输设备领域与全球价值链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全球价值链普遍的电子行业,其国外增加值含量占比超过了60%,反映了下游价值链的专业化;而在运输设备行业,进口中间投入品的60%以上用以了出口。韩国出口总额中外国增加值含量以及进口产品中用于出口的比例,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均处于较高水平,这部分反映了在“亚洲工厂”中韩国的高集约化程度以及韩国在资源加工行业的专业化程度。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_经济全球化_跨国公司_练习(2)+Word版含答案

跨国公司课后练习(2) 1.预计2010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商品进口额约1.2万亿美元,服务商品进口额将超过2 000亿美元,中国国内市场规模接近5万亿美元。这些都将为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贸易伙伴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和难得的商机。这说明 ( ) A.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 B.我国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 C.经济全球化使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全球化是以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2. 2011年3月,2011(第九届)跨国公司中国论坛在北京举办。本次论坛以“跨国公司与中国和平崛起”为主题。下列说法中对跨国公司理解正确的是( ) ①它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②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实现载体 ③跨国公司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④跨国公司的最大利益是实现经济全球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3. 2011年以来,虽然美债、欧债危机困扰全球经济,但一些跨国公司依然看好中国市场,在华投资逆势增长。外商投资企业、实际使用外资都在持续增长。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增加( ) A.是为了缩小中国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 B.是为了促进资金、技术、物力、商品的流动 C.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 D.主要是为了推动国际分工的发展 4.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外商投资的研发中心约750余家,全球500强中超过400家在华投资研发。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转移( ) ①体现了生产要素的国际化 ②有利于带动创新,提升科技竞争力 ③加剧技术、人才资源竞争 ④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A.①②B.①②③ C.②③D.②③④ 5.多数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也带来了现代企业管理和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社会责任、环境责任等先进的理念。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跨国公司( )

全球价值链的演变

全球价值链的演变 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这就是价值链。 “价值链”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一个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价值选择一个构建基块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来自企业价值上的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尤其是能够长期保持的优势,说到底,是企业在价值链某些特定的战略价值环节上的优势。而行业的垄断优势来自于该行业的某些特定环节的垄断优势,抓住了这些关键环节,也就抓住了整个价值链。这些决定企业经营成败和效益的战略环节可以是产品开发、工艺设计,也可以是市场营销、信息技术,或者认识管理等等,视不同的行业而异。在高档时装业,这种战略环节一般是设计能力;在卷烟业,这种战略环节主要是广告宣传和公共关系策略(也就是如何对付各种政府和消费者组织的戒烟努力);在餐饮业,这种战略环节主要是餐馆地点的选择。虽然如前所述不同行业有不同的价值链,同一环节在各行业的作用也不相同,但是,对于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例如跨国公司则可以通过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也就是核心能力在相关行业中进行扩散和移植,从而提高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跨国公司在国际营销活动中拥有全球跨行业营销的范围经济效应。这种范围经济效应是跨国公司通过最佳广度(范围)地使用通用型要素和资源而获得的。这种通用型要素可以是通用的生产设备、管理经验、营销技能和研究开发能力。由于在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能发现通用型要素的存在,那么,当两个行业的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也就是核心能力需要相同的通用型要素时,跨国公司就将自己在一个行业中的核心能力扩散到另一个相关行业,使得范围经济效应转化为范围经济优势。因此,跨国公司在一个行业的营销沟通活动中获得的先进知识、经验和技能,可以不需要很大的追加投资就能转移到其他相关行业。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商品或服务价值的实现,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它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出售、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全球价值链为研究经济活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它揭示了现代生产活动的相互关系。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是国际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关于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机制的研究,国内的研究仍不够深入系统。传统的研究认为,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后来赫克歇尔与俄林所发展出的要素禀赋理论和迈克尔·波特所阐述的竞争优势理论,成为解释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形成原因的假设前提和基本理论框架。不过,这也只能从宏观层面找到解释全球价值链形成的原因和机理。但从微层面看,这种分析框架具有相当大的模糊性和宽泛性。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术界普遍认为生产者驱动和购买者驱动作为全球价值链形成的两大动力机制。 1全球价值链形成的动因 一,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