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消导药与处方

第九讲   消导药与处方
第九讲   消导药与处方

中药处方的应用

第九讲消导药与处方

目录

第九讲消导药与处方

神曲: 保和丸

积实导滞丸谷芽

实消痞丸鸡内金

麦芽五谷虫

健脾丸菜菔子

山楂

第九讲消导药与处方

〔定义〕:

凡能宣中导滞、消化宿食之药物,均谓之“消导药”。

凡有消食化滞及消痞作用的处方,称之“消导剂”。

“消导法”:是运用消导方药,以消除食积腹胀,消化不良及痞块积聚等病的一种治法。实际是八法中的“消法”。

〔消法的种类〕:

其种类,泛而言之,消食导滞,消痞化积,消瘀破积、消水退肿、消痰化饮、消散壅毒等,均属“消法”的范围。但,驱虫杀虫以消积者,实际应属驱虫法。消积散痴又多属外科,故本章重点讨论“消食导滞”和“消痞化积”两个方面。

一、消食导滞:

由一般消导药组成的消导方剂,属于此类。用于伤食、食滞诸症,如:脘腹胀痛,嗳腐吞酸,大便不畅或泄泻下痢等。

常用药物:神曲、麦芽、山楂等。

常用方剂: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

二、消痞化积

本法是由导滞化痰、行气活血、消痞化积等药物组成的方剂用于痰食气血诸积而成的痞块症瘕等症。

常用药物:如内金、枳实、三棱、莪朮、桃仁等。

常用方剂:如枳实消痞丸等。

〔消法的使用注意〕:

1、脾虚:运化失司的食积停滞者,配以健脾和胃药同用;久病体虚而兼有积滞者,则应消

补兼施。

2、食积停滞诸症,多属实邪、或邪实正虚之证,故纯虚而无邪实之症,不宜使用。

消导药与处方

神曲

〔名称〕:

神曲、六曲、六神曲、建曲、药曲、焦神曲、炒神曲等。

由面粉、赤小豆、杏仁、青蒿、辣夢、苍耳等六种,混合后经发酵加工而成。陈者为佳。〔性味、归经〕:

味甘辛、性温。入脾胃二经。

〔功用、主治〕:

本品主要“消食解表”,因其为多种解表药与面粉混合发酵而成故能消食解表。用以治疗、食积、泻利发热的“食积挟表”证,或一般食积亦可用之。

每日用3.0~6.0克。

〔鉴别〕:

六曲可以加味炮制,因所加药味不同.其名称及功用均有所差异

沉香曲:六曲加沉香,以舒肝理气助消化。

半夏曲:加半夏以化痰。

寒食曲:加杏仁以治咳。

〔近况〕:

本品含乳酸菌及淀粉酶等,对小儿单纯消化不良效高。

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

(1)(2)(3)(4)

枳实90 大黄9.0 黄芩9.0黄连9.0 泽泻6.0

茯苓9.0 自朮9.0

神曲90

〔用法〕:

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服6.0-12.0克,早晚各服一次,或水煎服。

〔适应范围〕:

本方为“消食导滞、清热利湿”之剂。用于肠胃积滑、都生温热;其症胸院痞闷、腹痛泻利,或大便秘结、或先坚后溏、尿黄舌红,舌苔黄腻等症。

〔方义〕:

食积湿热互结,阻塞胃肠气机。其治法宜“消积导滞、清利湿热”,对此邪实症则方中以积实降气消为君;大黄荡涤积滞,助枳实通下湿热为臣;佐以黄芩黄连以清上中之热,三黄合用,且有苦寒化燥之功。茯苓白朮健脾渗湿,神曲以消食积,故以为佐;使以泽泻入肾,使湿热又可自尿排出,即可“渗湿于热下”。可见上药合用,以行“消导积滞,清利湿热”之职。

〔化裁〕:

1、本方实际上是以“泻心汤”与“枳朮丸”合用化裁而来。是从“通因通用”之旨而备,故不论急性胃肠炎或痢疾初起,而见上述诸症者,均可使用。但体虚久利,脾阳不运,寒湿积滞者,又非本方所宜。

2、木香槟榔丸与积实导滞丸、均能消积导滞,但前者重在行气导滞、功效较为猛峻,以治

食积气滞。而枳实导滞丸、偏于清热利湿,多用于湿热积滞。

枳实消痞丸《李东垣方》

(原名:失笑丸)

(附):积朮丸、香砂枳朮丸、桔半积朮丸

〔组成〕:

(1)(2)(3)(4)

积实10 原补12.0 党参9.0茯苓6.0 甘草6.0

半夏6.0干姜6.0

黄连15.0白成8.0

麦芽8.0

〔用法〕:

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早晚各服9.0,白开水送下。

〔适应范围〕:

本方为食积体虚之方:其症食积脾胃虚弱,心下痞满,脉多无力。

〔方义〕:

此方治疗食积夹体虚,即邪实正虚之症,临证时要权衡其何者为主,如体虚为主者,则治虚为主,治实佐之;相反者,则治实为主,治虚佐之。看来本方以祛邪为主则佐以补虚,故方中以枳实破气消痞为君,臣以厚朴行气平胃以消痞;佐以四君以扶正气:加麦芽以消食积,半夏化痰以消积;黄连干姜,辛开苦降以消心下痞满。使以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有“消积除满、清热补虚”之功。治疗食积体虚诸症。

〔化裁〕:

1、本方为“半夏泻心汤”加味而成;即本方去积实白朮厚朴茯苓麦芽,加黄芩大枣,即“半夏泻心汤”,二方均治心下痞,故用黄连干姜苦降辛开可以散痞。然痞之成因有所区别,本方偏于治痰湿互阻之症;而半夏泻心汤偏于治痰壅上逆呕吐为其差别。

2.附:

(1)“积朮丸”:枳实6.0白12.0水煎服,或作丸剂,开水送服。有健牌消胀功用。用于脾虚消化不良,饮食停滞,而见院腹胀满之症。对慢性胃炎、早期肝硬化,有上述诸症者均可使用。

(2),“香砂枳朮丸”:即枳朮丸加木香砂仁,功能疏气消食而强脾胃。

(3),“桔半枳朮丸”:即枳朮丸加桔皮半夏,有兼治痰湿之功,用于饮食停滞而呕逆者。总之,加减变法很多,总不离积朮健脾消食之功。

麦芽

〔名称]:

麦芽、生麦芽、炒麦芽、焦麦芽。

即大麦发芽的“带芽麦粒”各地均产。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

甘温、入脾胃二经。

〔功用、主治〕:

本品主要功用“消食、回乳”。本品所消之食,主要是由面食引起之“食积”。尚有回奶之功,妇女断乳、乳胀病,因其兼能舒肝理气,可单用生麦芽二两水煎服。

〔鉴别〕:

1、麦芽与浮小麦均为麦类,其功用各异。

麦芽:为大麦发芽,主要用于消面积。

浮小麦:小麦之浮于水面者,专用敛汗。

2、麦芽的制法不同,其功有别。

生麦芽:偏于清胃热,兼可舒肝回乳。

炒麦芽:消食,用于胃有寒湿者

焦麦芽:消食积停滞之力更大。

〔用量〕:

一般6.0~15.0克,最多用60.0克,因有舒肝回乳之功,对乳妇及孕妇慎用。

〔近况]〕:

本品含有淀粉酶,转化醣酶,维生素B及脂肪,卵磷脂等。

药理研究,本品所含淀粉酶,有助消化作用。麦芽不宜炒焦,否则会影响淀粉酶的含量,因而作用降低。微炒则酶无影响,其芽越嫩越短者,含酶量越高。故制麦芽时,发芽不必太长。

健脾丸《证治准绳》

(附):葛花醒酒汤

〔组成〕

(1) (2)(3)(4)

党参4.0 白术75.0 茯苓60.0黄连2.5 炙草225

山药30.0 干姜30.0肉叩30.0

三仙30.0木香2.5

陈皮30.0砂仁30.0

〔用法〕:

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或炼蜜为丸,每丸重9.0克,早晚各服9.0克(1丸)。

〔适应范围〕:

主要用于体虚患食积,即体患实证。

〔方义〕:

此证为“本虚标实”则以补正为主,佐以祛邪之法。君以人参以补正气;臣以白朮健脾气,山药补脾阴,以补中气。佐以茯苓健脾利湿;使以甘草,则实为四君加味;佐以三仙以消积滞,陈皮木香砂仁以健胃行气以助消化,再佐肉叩以芳香化浊醒脾开胃。黄连干姜有开有降,以消其痞;致使本方偏于温补,故治脾胃虚弱的食而不化,以胸脘痞闷,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弱无力为主证者。

〔化裁〕:

1、脾胃有寒而无湿热者,可去黄连加炮姜。

2、本方即“香砂六君子汤”加黄连,陈皮,三仙,山药,肉豆叩等组成。有补脾益胃,理气行滞,兼可清化湿热。凡因牌胃虚弱不能运化,以致湿热积滞内壅,有上述诸证者,均可使用。与香砂六君子汤之健脾益气,芳香化浊以开胃之不兼湿热积滞者,有明显区别。

3、《医方集解》之“健脾丸”比本方少木香、黄连、甘草、茯苓、山药、砂仁、肉豆叩、而多枳实;为药味较少之“消补兼施”,药味平和之方,用于脾胃虚弱,饮食减少,胸膈痞闷、体倦少气等症。

〔附方〕:

葛花酲酒汤《兰室秘藏方》

葛花、砂仁、叩仁各15.0克,青皮9.0克,炒神曲、白朮、干姜、泽泻各6.0克,陈皮、人参、茯苓、猪苓各4.5克,木香1.5克,共13味药组成。研细末,每次用白开水调服9.0克。功可“温脾胃、消酒积、利湿清热”,用于饮酒过度,或酒伤之后而致眩晕呕吐、胸膈满闷、饮食

减少、体倦尿不利等症。

山楂

〔名称〕:

山楂、生山楂、焦山楂、山楂炭。

为蔷薇科落叶灌木山楂的果实。生用或炒炭用,产于山东、浙江等地。

〔性味、归经〕:

味酸甘、性温,入脾胃肝三经。

〔功用〕:

消积导滞、化瘀散结。

〔主治〕:

本品善消肉食之食积,可单用,亦可与麦芽、六曲、木香、积壳等同用,以行气导滑。兼有化瘀散结之功,故又可用于产后瘀滞腹痛,可单用本品煎后与红糖、砂糖同服。

山楂炭有止痢作用,用于泻痢久不止者。

〔鉴别〕:

1、本品有山楂肉与山楂粒之分:前者成熟果实,多用于消食;后者为未成熟果实,多用于消化不良的泄泻。

2、野山楂,又称山里红,为同科植物野山楂的果实,性味与功用与山植相似,其味较酸,并有生津止渴作用。

3,焦山楂、麦芽、神曲的区别:

焦山植:消肉食之积,偏于兼腹泄者。

焦麦芽:偏消面积,不泻不烧者。

焦神曲:偏消谷积,或兼有发热者。

每日用3.0~12.0克。

〔近况〕:

据化学分析,本品含有枸橼酸,苹果酸,维生素C,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等。

2、依抗菌实验:本品在体外对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3、药理研究山楂有降压强心、扩张血管及降胆固醇的作用。故对高血压及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有一定效果。

本品又能收缩子宫,故有助于产后瘀血的排出,因而起到“散瘀止痛”的作用。

保和丸《丹溪心法》

(附):大安丸

〔组成〕:

(1)(2) (3) (4)

山楂90.0 神曲30.0 半夏30.0获苓30.0 菜菔子15.

陈皮15.0连翘15.0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0克,早晚各服一丸,或适当减其量,水煎服。

〔适应范團〕:

主要用于伤食,食积,以致消化不良,脘腹胀满,腹中时痛,气酸臭,或大便溏泻不畅,苔厚腻,脉滑等症。

〔方义〕: 本方主要为“消食导滞”兼有解表之功。方中以山楂为君,消其肉食所积;神曲消一切食积,兼有解表之功为臣;佐以陈皮半夏茯苓,化湿化痰以渗湿健脾;连翘散结消积,且可除表清热均以为佐;使以莱菔子化食降气。诸药合用,“和胃消食,消积导滞”为功。

〔化裁〕:

1、“大安丸”:即本方加白朮而成,增强了健胃作用。

2、又方,加麦芽,亦名“保和丸”,功效与本方相同,尤对小儿之食乳停滞,更不可缺少麦芽。

谷芽

〔名称〕:

谷芽、生谷芽、炒谷芽、焦谷芽、稻芽、香稻芽。

为禾科植物稻的成熟果实,经发芽而成,生用、炒用,或炒焦用。各地均产。北方有用谷子发芽者。

〔性味、归经〕:

味甘、性温。入脾胃二经。

〔功用〕:

和胃消食。

〔主治〕:

因其宽中消谷,启脾开胃,则可消食健胃,善消谷滯与麦芽相同,但消食之力较麦芽缓和,而补脾健胃作用较强,常加四君子汤中,治疗脾胃虚弱症。

每日用9.0~15.0克。

〔鉴别〕

本品有生用与炒用之分,生用消食为主,炒用增加健脾开胃之功。且与北方谷芽功用相近。

〔近况〕:

本品含维生素B,淀粉酶、脂肪、蛋白质等。

鸡内金

〔名称〕:

鸡内金、鸡肫皮。

为雉科动物鸡的干燥沙囊内壁,研末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

昧甘涩平,入脾胃及小肠膀胱经。

〔功用〕:

消石化积、化石止遗。

〔主治〕:

因其能消食积、健脾胃、用于饮食停滞的各种症状,如小儿疳疾,与补脾益气之茯苓自朮山药等共用,用于脾胃虚寒,纳差不化者,可与益气祛寒之白朮、干姜同用。

还有化石通淋之功,用于砂淋,可与金钱草、海金砂、石苇晚蚕砂、郁金、滑石等同用。

其味涩又可止遗尿而缩尿,治小儿遗尿、遗精、可将本品与鸡肠同炙研末服,成人早晚各服3.0克。

〔鉴别〕:

1.鸡之不同部位、功用有别。

乌骨鸡:补肝血益肾阴,治肝肾阴虚血亏诸症;

鸡内金:消食化积,偏于治消化不良等症,兼可化石止遗。

鸡矢醴:能消臌胀。

凤凰衣:为卵中之半透膜,治久咳音哑,偏治喉炎。每日用3.0克~9.0克。研末服效果比煎汁好。

〔近况〕:

本品含胃激素。

药理研究,人口服内金粉后,胃液分泌量、酸度、消化力、三者均可增加,胃的运动期延长、蠕动波增强,使胃运动机能增强,胃排空时间大为增速,故有消石化滞之功。用治各种消化不良均效。

因其含有胃激素,故对消化酶缺乏所致的消化不良症有效。微炒研细末内服较汤剂效佳。鸭内金亦有类似作用。

五谷虫(罗仙子)

为双翅类蝇类食呀蝇科天蝇的幼虫。炙黄入药。

〔功用、主治〕:

功可“清热消疳”:用于小儿疳热,可单用炙黄研末,砂糖调服,或粳米糊为丸,米汤送服。多配入复方中,与内金白芍同用。每日用6.0~9.0克。

莱菔子

(附):仙人头

为十字花科莱菔的种子(萝卜子)。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各地均产。

性味、归经〕:

辛甘,性平。入脾胃肺三经。

〔功用〕:

消食导滞,降气化痰。

〔主治〕:

本品味辛能行,在消食之中长于行气除胀,用于食积所致的胃脘胀满,嗳气吞酸,或腹泻腹痛等症。且常与山楂、六曲同用,如保和丸。

本品炒用有降气除痰的作用。用于久咳痰喘的实证。多与白芥子、苏子同用,如“三子养亲汤”。

〔注意〕:

本品行气、破气而耗气,气虚者慎用。

〔鉴别〕:

1.莱菔之子、缨、根均可供药: 莱菔子:消食导滞、降气化痰。

莱菔缨:收涩降气,用于久泻。鲜者外抹又可发表透疹。

莱菔根:即罗卜,生用可升气,熟食则降气,消食宽中,化痰散瘀。

2.仙人头:为罗卜结种子后之根,晒干用。偏于降气化痰,常与白梨一起熬膏,治疗肺委、肺痈及支气管扩张症。每日用

3.0~9.0克。

〔近况〕:

1.本品含有脂肪油,油中有芥酸甘油脂,微量挥发油。

2.本品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3.临床报导:用鲜罗卜汁及茅根汁为主药,治矽肺多例,有定疗效。

罗卜汁外用,治阴道滴虫有效。

木署中毒,可用大量罗卜汁,频频灌服解救。

冻疮,用罗卜切开烤热,抹患处,可帮助消肿。

药物小结

消导常用药,共讲七种,均有消食化滞之功,其区别在于:

神曲:消食积兼有发热。

麦芽:偏消面食之积,且生用舒肝回奶。

山楂:消肉食之积;野山楂,兼有生津止渴之功。

谷芽:偏消谷食之积滞。

鸡内金:有消石化积止遗之功,除消饮食停滞之外,尚可止遗精治夜尿症,化石淋。

五谷虫:清热消疳,偏治小儿疳疾。

菜菔子:消食导滞,兼能行气降气化痰,久咳痰喘,但要防止破气之弊。

处方小结

消导剂常用处方举以上四首,均有“消食导滞”功效,用于伤食食积诸证。

保和丸健脾消积,兼可解表,用于食积停留,胸脘痞痛,腹胀恶食或兼表证者,均可用之。

枳实导滞丸:消积导滞之力较强,兼可清利湿热,用于食积、湿热互结肠胃、便秘或下痢泄泻均可使用,偏于邪实之证。但体虚久利,脾阳不运,寒湿积滞者,不可用之。

枳实消痞丸:原名“失笑丸”,具有“消积除满,清热补虚功效,用于食积兼有体虚者。

健脾丸:主要为香砂六君子汤加味,用于体虚患实证,体虚患食积者。即因脾胃虚弱而引起的饮食不化者。

处方点评制度及实施细则

鹤盛中心卫生院处方点评制度及实施细则 (试行) 一、总则 1、为规范我院处方点评工作,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2、处方点评是根据相关法规、技术规范要求,对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给药途径、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进行评价,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并实施干预和改进,促进临床药物合理应用的过程。 3、实施处方点评是我院持续医疗质量改进和药品临床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组织管理 1、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处方点评工作在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分管院长负责,医务科、药剂科、各临床科主任参加的处方点评领导小组 成员如下: 组长:夏财荣 成员:王建森谢中新周赛妃陈银燕

2、处方点评领导小组成员职责:审定处方点评结果,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向医务科提出建议限制或停止处方权的医师名单和理由,药剂科依据《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等,按处方点评要求的内容,对经药剂科抽查出的明显的“问题处方”(包括住院医嘱)进行点评,发现不合理用药处方(医嘱),提出合理化建议;汇总药剂科的处方点评结果,向医务科写出书面报告。 3、处方点评领导小组成员,负责处方点评的具体工作。 三、处方点评的实施 1、根据我院诊疗科目、科室设置、技术水平、诊疗量等实际情况,由处方点评工作组确定每个月抽查一天门诊处方,根据本办法的评价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处方评价,有问题的处方进行处方分析和评价, 2、处方点评小组应当按照确定的处方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处方,并按照《处方点评工作表》(附件 1)对门急诊处方进行点评;病房(区)用药医嘱的点评应当以患者住院病历为依据,实施综合点评。 3、根据药事管理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确定点评的范围和内容,对特定的药物或特定疾病的药物(如国家基本药物、血液制品、中药注射剂、肠外营养制剂、抗菌药物、辅助治疗药物、激素等临床使用及超说明书用药、肿瘤患者和围手术期用药等)使用情况进行的专项处方点评。 4、处方点评工作应坚持科学、公正、务实的原则,有完整、准确的书面记录,并通报临床科室和当事人。

中药名称与处方应付一览表

精心整理 中药名称与处方应付一览表 麻黄麻黄、生麻黄均付麻黄;写蜜麻黄、炙麻黄、制麻黄均付蜜炙麻黄 桂枝桂枝尖、川桂枝、桂枝均付桂枝 紫苏叶苏叶、紫苏叶均付紫苏叶 紫苏梗紫苏梗、白苏梗、老苏梗、苏梗均付紫苏梗 荆芥荆芥付荆芥;写荆芥炭付荆芥炭 防风防风、关防风均付防风 白芷白芷、香白芷、杭白芷、川白芷、禹白芷、祁白芷均付白芷 香薷香薷、西香薷、江香薷、陈香薷均付香薷 藁本藁本、辽藁本、川藁本均付藁本 羌活羌活、川羌活、西羌活均付羌活 辛夷辛夷、木笔花均付辛夷 苍耳子苍耳子、炒苍耳子均付炒苍耳子 薄荷薄荷、苏薄荷均付薄荷 牛蒡子牛蒡子、大力子、牛子、炒牛蒡子均付炒牛蒡子;写生牛蒡子付生牛蒡子 桑叶霜桑叶、桑叶、冬桑叶均付桑叶 菊花菊花、亳菊、滁菊、甘菊、怀菊均付菊花 升麻升麻、绿升麻、黑升麻均付升麻;写升麻炭付升麻炭 葛根葛根、粉葛根均付葛根;写煨葛根、炒葛根均付煨葛根 柴胡柴胡、南柴胡、北柴胡均付柴胡;写炒柴胡、醋柴胡均付醋柴胡 蝉蜕蝉衣、虫退、蝉退、蝉蜕均付蝉蜕 淡豆豉淡豆豉、豆豉、香豆豉、炒豆豉均付炒淡豆豉 石膏石膏、生石膏均付生石膏;写煅石膏付煅石膏 知母知母、光知母、毛知母、知母肉、肥知母均付知母;写盐知母付盐知母 栀子栀子、山枝、山栀、黄栀子均付栀子;写炒栀子付炒栀子;写焦栀子、栀子炭 黑山栀均付焦栀子 淡竹叶竹叶、淡竹叶均付淡竹叶 芦根芦根、芦苇根均付芦根 天花粉瓜蒌根、天花粉、栝楼根均付天花粉 夏枯草夏枯草、夏枯球均付夏枯草 莲子心莲子心、莲心均付莲子心 黄柏黄柏、关黄柏、川黄柏、生黄柏均付黄柏;写炒黄柏、盐黄柏均付盐黄柏; 写黄柏炭付黄柏炭 黄芩黄芩、枯芩、子芩、淡芩均付黄芩;写黄芩炭付黄芩炭;写酒黄芩付酒黄芩 连翘连翘、连乔、黄连翘、青连翘均付连翘 紫花地丁紫地丁、地丁、紫花地丁、地丁草均付紫花地丁 蒲公英黄花地丁、婆婆丁、蒲公英均付蒲公英 西青果藏青果、西青果均付西青果 大血藤活血藤、大血藤、红藤均付大血藤 忍冬藤忍冬藤、金银藤、银花藤、双花藤均付忍冬藤 大青叶大青叶、板蓝叶、菘蓝叶均付大青叶

医院处方点评制度和实施细则

医院处方点评制度和实施细则 为切实加强处方管理,建立和完善我院处方评价制度,提高处方质量,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用药,确保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有关规定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一、评价内容 (一)处方书写 1、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诊断填写清晰、完整,并与病历记载 相一致。 2、每张处方限于一名患者的用药。 3、字迹清楚,不得涂改;如需修改,应当在修改处签名并注 明修改日期。 4、药品名称应当使用规范的中文名称书写,医疗机构或者医 师、药师不得自行编制药品缩写名称或者使用代号,书写药品名称、剂量、规格、用法、用量要准确规范,药品用法可用规范的中文、英文、拉丁文或者缩写体书写,但不得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 5、患者年龄应当填写实足年龄,新生儿、婴幼儿写日、月龄, 必要时要注明体重。 6、西药和中成药可以分别开具处方,也可以开具一张处方,中

药饮片应当单独开具处方。 7、开具西药、中成药处方,每一种药品应当另起一行,每张处 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 8、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一般应当按照“君、臣、佐、使” 的顺序排列;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方,并加括号,如布包、先煎、后下等;对饮片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 9、药品用法用量应当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常规用法用量 使用,特殊情况需要超剂量使用时,应当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 10、除特殊情况(患者隐私需保密)外,应当注明临床诊断, “购药”不能作为诊断。 11、开具处方后的空白处划一斜线以示处方完毕。 12、处方医师的签名式样和专用签章应当与院内药学部门留样 备查的式样相一致,不得任意改动,否则应当重新登记留样备案。 (二)医师开具处方使用通用名称 1、同一种化合物只有一种规格或产地的,使用药品通用名 称开具处方; 2、同一种化合物规格不同的,使用药品通用名称开具处 方,通过规格的区别在医师处方和药师发药的过程中加以 区分。

(四)处方审核、调配、核对操作规程

(四)处方审核、调配、核对操作规程 一、为了规范处方药销售行为,保证用药安全,根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2012年修订)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操作规程. 二、本操作规程适用于处方审核、调配、核对的操作。 三、内容: 1、处方的审核: (1)执业药师接到处方后,对处方进行审查,包括处方的前记及医师签名是否完整,是否注明临床诊断,药名和规格是否书写正确,用药剂量是否合理,用药方法是否恰当,有无药物的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 (2)处方中是否有缺药等,如项目不齐或字迹辨认不清的,审核人员将处方交还患者,并告知患者找开方医生补齐或书写清楚。 (3)处方一般不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不超过3日用量,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用药量需要延长的,医师是否注明理由。 (4)对处方所列药品不得擅自更改或者代用,对有配伍禁忌或者超剂量的处方,应当拒绝调配,但经处方医师更正或者重新签字确认的,可以调配; (5)处方审核合格的,执业药师在处方上签名或盖章,将处方交调配人员。 2、处方的调配 (1)调剂员按处方上药品的次序调配,每次只能接一人次的处方调配,以免发生差错。 (2)检查药品的质量,效期,核对药品名称、规格、剂型、数量。(3)在药品用药标签或药袋上写明姓名、用法、用量。 (4)处方调配完成后,先进行核查,内容包括处方内容、药品名称、规格、剂量、用法、用量是否一致,检查药品的外观是否合格。 (5)核查无误后在处方上签名,并交复核员核对 3、处方的核对:

(1)接到处方和调配药品后,处方核对人员按处方对照药品逐一进行复核。如有错发或数量不符,处方审核人员立即告知调配人员予以更正。 (2)核对员对处方内容、病人姓名、年龄、药品名称、剂量、剂型、服用方法、禁忌及发药员所写的药袋进行核对。 (3)认真执行四查十对,查处方,对科别、对姓名、年龄;查药品,对药名、规格、数量、标签;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确认无误后,向取药人详细交代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4)核对无误的,核对人员在处方上签名或盖章,处方连同药品交发药人员。 4、发药: (1)发药时应认真核对患者姓名、注意区分姓名相同相似者。(2)发药的同时,向患者交待清楚药品的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等。如服药前后次序、服药时间、对某些药物服用后应作的检查及可能发生的情况等,对特殊病人如老年人、幼儿等的用药应作特殊交待。 5、填写《处方药销售记录表》,留存处方或者其复印件,《处方药销售记录》和处方至少保存5年。 四、责任人:执业药师、调剂员、核对员。

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制度和管理规范

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制度和管理规范 一、处方书写 1、中草药处方应当体现“君、臣、佐、使”的特点要求。 2、名称应当按我院中药饮片处方用名与调剂给付的规定书写。 3、剂量使用法定剂量单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原则上应当以克(g)为单位,“g”(单位名称)紧随数值后。 4、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方,并加括号,如打碎、先煎、后下等。 5、对饮片的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 6、根据整张处方中药味多少选择每行排列的药味数,并原则上要求横排及上下排列整齐。 7、中药饮片用法用量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无配伍禁忌,有配伍禁忌和超剂量使用时,应当在药品上方再次签名。 8、中药饮片剂数应当以“剂”为单位。 9、处方用法用量紧随剂数之后,包括每日剂量、采用剂型(水煎煮、酒泡等)、每剂分几次服用、用药方法(内服、外用等)、服用要求(温服、凉服、慢服、顿服、饭前服、饭后服、空腹服等)等内容,例如: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 10、按毒麻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的使用应当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二、中药饮片用法用量 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

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 三、特殊药品的使用评价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毒性药品管理办法》、《贵重药品管理办法》对毒性药品和贵重药品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 四、处方合理用药评价 根据处方中患者基本信息、中医诊断和证型,初步评价处方中药饮片使用的合理性。 信你自己罢!只有你自己是真实的,也只有你能够创造你自己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一、根、根茎类药 正名:别名、处方应付 人参:写人参、白参、生晒参均付生晒参;写红参付红参 西洋参:写西洋参付西洋参。 九节菖蒲:写九节菖蒲、节菖蒲、京菖蒲均付生九节菖蒲。 三七:写三七粉付三七粉(冲服)。 三棱:写三棱、荆三棱、京三棱、炒三棱、醋三棱均付醋三棱。 干姜:写干姜付干姜。 炮姜:写炮姜付炮姜。 土茯苓:写土茯苓、仙遗粮、冷饭团均付土茯苓。 大黄:写大黄、生大黄、生军、川军、锦纹均付生大黄 写熟大黄、熟军、制大黄、制川军均付熟大黄 写大黄炭付大黄炭。 山药:写山药、生山药、光山药、淮山药、薯蓣均付生山药。 山豆根:写山豆根、广豆根均付生山豆根。 山茨菇:写山茨菇、毛茨菇、冰球子均付生山茨菇。 千年健:写千年健、生千年健均付生千年健。 川乌:写生川乌付生川乌;写川乌、制川乌均付制川乌。(先煎) 川芎:写川芎、西川芎、抚芎均付生川芎。 川牛膝:写川牛膝付生川牛膝。 川贝母:写川贝、川贝母粉付川贝母(粉)(冲服)。 天麻:写天麻、明天麻均付生天麻。 天冬:写天冬、天门冬均付生天冬。 天花粉:写天花粉、瓜蒌根、栝楼根均付生天花粉。 天南星:写南星、天南星、制南星均付制南星 写生南星、生天南星均付生天南星。 天葵子:写天葵子、紫背天葵子均付生天葵子。 太子参:写太子参、孩儿参均付太子参。 木香:写木香、广木香、云木香均付生木香。 升麻:写升麻、绿升麻、黑升麻均付生升麻;写炙升麻付蜜升麻。 乌药:写乌药、台乌药均付乌药。 牛膝:写牛膝、怀牛膝均付牛膝。 丹参:写丹参、紫丹参、赤丹参均付丹参。 巴戟天:写巴戟天、巴戟肉均付巴戟天。 甘草:写甘草、生甘草、粉甘草、国老均付生甘草。 炙甘草:写炙甘草、蜜甘草、蜜炙甘草均付炙甘草。 甘松:写甘松付甘松。 甘遂:写甘遂、制甘遂、醋甘遂均付醋甘遂 写生甘遂付生甘遂。

医院处方点评制度和实施细则43902

97医院处方点评制度和实施细则 为切实加强处方管理,建立和完善我院处方评价制度,提高处方质量,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用药,确保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有关规定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一、评价内容 (一)处方书写 1、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诊断填写清晰、完整,并与病历记载相一致。 2、每张处方限于一名患者的用药。 3、字迹清楚,不得涂改;如需修改,应当在修改处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 4、药品名称应当使用规范的中文名称书写,没有中文名称的可以使用规范的英文名 称书写;医疗机构或者医师、药师不得自行编制药品缩写名称或者使用代号(大液体、维生素可暂时使用缩写,待使用电子处方后再做统一要求);书写药品名称、剂量、规格、用法、用量要准确规范,药品用法可用规范的中文、英文、拉丁文或者缩写体书写,但不得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 5、患者年龄应当填写实足年龄,新生儿、婴幼儿写日、月龄,必要时要注明体重。 6、西药和中成药可以分别开具处方,也可以开具一张处方,中药饮片应当单独开具 处方。 7、开具西药、中成药处方,每一种药品应当另起一行,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 品。 8、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一般应当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调剂、煎煮 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方,并加括号,如布包、先煎、后下等;对饮片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 9、药品用法用量应当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常规用法用量使用,特殊情况需要超剂 量使用时,应当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 10、????????? 除特殊情况(患者隐私需保密)外,应当注明临床诊断,“取药”不能作为 诊断。 11、????????? 开具处方后的空白处划一斜线以示处方完毕。 12、????????? 处方医师的签名式样和专用签章应当与院内药学部门留样备查的式样相 一致,不得任意改动,否则应当重新登记留样备案。

常用中药别名大全

常用中药别名大全   全草类 全草类 苦地丁:为罂粟科植物地丁紫堇的全草。处方别名:地丁、地丁草、苦地丁、苦丁茶、如意草 甜地丁:为豆科植物米口袋、小米口袋的带根全草。处方别名:地丁、甜地丁、萝卜地丁、米口袋、米布袋 紫花地丁: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犁头草的带根全草。处方别名:紫花地丁、紫地丁、箭头草、犁头草、疔毒草、堇菜地丁 石见穿:为唇形科植物紫参的全草。处方别名:石打穿、石见穿、石大穿、石大川、华鼠尾、黑面风 寻骨风:为马兜铃科植物绵毛马兜铃的全草。处方别名:清骨风、白毛藤、白面风、寻骨风、巡骨风、兔耳草、猫耳朵 积雪草:为伞形科植物积雪草的全草。处方别名:积雪草、崩大碗、马蹄草、地钱草、落得打

泽兰:为唇形科植物毛叶地瓜儿苗的地上部分。处方别名:水香、水泽、泽兰、龙兰、孩儿菊 佩兰:为菊科植物佩兰的地上部分。处方别名:佩兰、香佩兰、兰草、香草、燕草、薰草、千金草 千里光:为菊科植物千里光的全草。处方别名:千里急、千里明、千里光 农吉利:为豆科植物野百合的全草。处方别名:野百合、鼠卵草、野芝麻、农吉利 瞿麦:为石竹科植物瞿麦、石竹的地上部分。处方别名:巨麦、瞿麦、石竹、巨句麦、剪刀花 石 韦:为水龙骨科植物庐山石韦、有柄石韦的叶。处方别名:石韦、石苇、大石韦、独叶茶、石皮、石剑、石尾、金星草 荆芥: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地上部分。处方别名:荆芥、姜芥、郑芥、荆芥炭

芥穗: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果穗。处方别名:芥穗、芥禾、荆芥穗、芥穗炭 马齿苋:为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的全草。处方别名:马苋、马齿苋、马齿草、马齿菜、马铃菜、五行草、长命菜、五方草、长命苋 瓦松:为景天科植物瓦松、晚红瓦松的全草。处方别名:瓦松、瓦花、瓦莲花、瓦宝塔、瓦松景天 茵陈蒿:为菊科植物茵陈蒿、滨蒿的地上部分。处方别名:茵陈、白蒿、因尘、茵陈蒿、绵茵陈、安吕草 蒲公英: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等的全草。处方别名:公英、卜公英、蒲公英、黄花地丁、通天草、黄花郎、白鼓钉、奶汁草、凫公英、金簪草、婆婆丁、鹁鸪英、蒲公丁 卷 柏:为卷柏科植物卷柏、垫状卷柏的全草。处方别名:卷柏、万岁、万岁草、不死草、岩松、还魂草、九死还魂草、卷柏炭

《中成药处方点评制度》

《中成药处方点评制度》 为了加强中成药处方管理,促进合理用药,根据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中药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及循证医学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处方的评价细则:1判断为不适宜处方情况1.1适应证不适宜 将处方临床诊断与药品说明书功能主治对比,若二者一致,则认为药品适应证与临床诊断适宜。由于中成药的特殊性,二者的一致性常需深入研究。 1.2遴选药物不适宜 遴选药物不适宜指有适应证用药,但医师在选药时忽略了药物潜在的不良反应以及患者的年龄、特殊生理期及其他疾病史等因素,而选用了不适合患者个体情况的药物。 1.3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 根据患者的生理状况及顺应性开具适当的剂型。 1.4无正当理由不首选国家基本药物 中国国家处方集,用药指南规定首选非基本药物、或药敏试验基本药物不敏感、患者有用药禁忌证等属于正当理由。 1.5重复用药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指出。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但功能基本相同的界定较模糊。重复用药的界定可以《中华人

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的分类为标准,属于同一小类的中成药同时使用属于重复用药。 1.6有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 中成药之间的配伍禁忌或不良相互作用主要包括属于“十八反”、“十九畏”的药物联用,产生不良化学反应的药物联用,药性或药效相反的药物联用。 1.7联合用药不适宜 中成药联合用药的原则。当疾病复杂,一个中成药不能满足所有证候时,可以联合用药。多种中成药的联合应用,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联合用药时,注意中成药的各药味、各成分间的配伍禁忌。2判断为超常处方情况2.1无适应证用药 处方的临床诊断与药品说明书功能主治完全不一致者属于无适应证用药。 2.2无正当理由开具高价药的 中成药高价药的判定无法定标准,因此上述情况下的中成药超常处方的界定较困难。 2.3无正当理由为同一患者同时开具2种以上药理作用相同的药物 目前大部分中成药的说明书均未注明“药理毒理”项,药理作用相同的中成药也很难界定。

药品处方调配审核人员职责

药品处方调配审核人员职责 一、负责处方审核、配方、核对、发药以及用药指导等调配工作; 二、按药品性能或剂型分类陈列,做到药品与医疗器械分开,内服药与外用药分开,一般药品与特殊药品分开;陈列药品的存放,按药品的性能注意避光、防潮,发现有质量问题和用户有反映的药品要停止向患者提供,并立即报药剂科主任复验; 三、负责凭医师处方调配药品,无医师处方不得调配药品; 四、审核处方,逐项检查处方前记、正文和后记书写是否清晰、完整。对处方所列药品不得擅自更改或者代用,对有配伍禁忌或者超剂量的处方,应当拒绝调配,必要时,经处方医师更正或者重新签字,方可调配。正确书写药袋或粘贴标签,注明患者姓名和药品名称、用法、用量,包装;向患者发药时,按照药品说明书或者处方用法,进行用药交待与指导,包括每种药品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 五、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括: (一)规定必须做皮试的药品,处方医师是否注明过敏试验及结果的判定; (二)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 (三)剂量、用法的正确性; (四)选用剂型与给药途径的合理性; (五)是否有重复给药现象; (六)是否有潜在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妊娠禁忌、用药禁忌; (七)其它用药不适宜情况; 六、调配处方时必须做到“四查十对”: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查药品,对药名、剂型、规格、数量;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 七、对特殊管理药品必须按规定的要求向患者提供;

九、对调配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应及时上报药剂科主任处理。 十、完成处方调配后,应当在处方上签名或者加盖专用签章; 十一、对陈列药品进行养护检查,并做好养护记录; 十二、对患者反映的药品质量问题,应认真对待,详细记录,及时报药剂科主任处理。 十三、定期或不定期咨询患者对药品质量及服务质量的意见,以改进自己的工作,确保药品的质量和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如发现重大问题要及时上报。

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制度及细则

中药饮片处方专项点评制度及实施细则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饮片处方质量管理强化合理使用的通知》要求,为了加强中药饮片处方管理,规范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工作,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根据《处方管理办法》、《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一、医院应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参加中药饮片处方的专项点评工作,每月开展一次中药饮片处方点评。中药饮片处方应由主管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处方审核、核对、发药以及安全用药指导。 二、处方的点评及实施细则: ﹙一﹚处方点评数量 门急诊中药饮片处方的抽查率应不少于中药饮片总处方量的0.5﹪,每月点评处方绝对数不少于100张,不足100张的全部点评;病房﹙区﹚中药饮片处方抽查率﹙按出院病历数计﹚不少于5﹪,且每月点评出院病历绝对数应不少于30份,不足30份的全部点评。 (二)处方书写 1、开具中药饮片处方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辨证论治和方剂配伍原则。中药饮片处方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各地区有关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要求,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和《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进行开具和书写。 2、按照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型)结果,辨证或辨证辨病结合选用适宜的中药饮片。

3、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应书写完整,处方书写应规范、字迹清晰,医师签名、签章应与留样一致。 3、中药饮片处方应当体现“君、臣、佐、使”的特点要求; 4、名称应当按我院中药饮片处方用名与调剂给付的规定书写; 5、剂量使用法定剂量单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原则上应当以克 (g)为单位,“g”(单位名称)紧随数值后。 6、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方,并加括号,如打碎、先煎、后下等。 7、对饮片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 8、根据整张处方中药味多少选择每行排列的药味数,并原则上要求横排及上下排列整齐。 9、中药饮片用法用量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无配伍禁忌,有配伍禁忌和超剂量使用时,应当在药品上方再次签名; 10、中药饮片剂数应当以“剂”为单位。 11、处方用法用量紧随剂数之后,包括每日剂量、采用剂型(水煎煮、酒泡、打粉、制丸、装胶囊等)、每剂分几次服用、用药方法(内服、外用等)、服用要求(温服、凉服、顿服、慢服、饭前服、饭后服、空腹服等)等内容,例如:“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 12、按毒麻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的使用应当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三)药品用法用量 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

常用中药别名

常用中药的别名 大黄:川军、生军、锦纹 诃子:诃黎勒 香附:莎草根荒蔚子益母草子、坤草子 藜芦:山葱 槟榔:大腹子、海南子 淫羊藿:仙灵脾 珍珠:真珠 益母草:坤草 蝉蜕:蝉衣 木蝴蝶千层纸 赭石:代赭石 天花粉:栝楼根 瓜蒌:栝楼 重楼:七叶一枝花、蚤休 补骨脂:破故纸 首乌藤:夜交藤 莱菔子:萝卜子 肉苁蓉:淡大芸 罂粟壳:米壳、御米壳 千金子:续随子 海螵蛸:乌贼骨 王不留行:王不留 芒硝:皮硝、朴硝 甘草:国老 儿茶:孩儿茶 拳参:草河车 白果银杏 金银花:忍冬花、双花、二花 牵牛子黑丑、白丑、二丑 佩兰:醒头草 娑罗子:梭罗子 马钱子番木鳖 土鳖虫:庶虫 牛蒡子:大力子、牛子 蛇蜕:龙衣 龙眼肉桂圆肉 朱砂:丹砂、辰砂 全草类 苦地丁:为罂粟科植物地丁紫堇的全草。处方别名:地丁、地丁草、苦地丁、苦丁茶、如意草

甜地丁:为豆科植物米口袋、小米口袋的带根全草。处方别名:地丁、甜地丁、萝卜地丁、米口袋、米布袋 紫花地丁: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犁头草的带根全草。处方别名:紫花地丁、紫地丁、箭头草、犁头草、疔毒草、堇菜地丁 石见穿:为唇形科植物紫参的全草。处方别名:石打穿、石见穿、石大穿、石大川、华鼠尾、黑面风 寻骨风:为马兜铃科植物绵毛马兜铃的全草。处方别名:清骨风、白毛藤、白面风、寻骨风、巡骨风、兔耳草、猫耳朵 积雪草:为伞形科植物积雪草的全草。处方别名:积雪草、崩大碗、马蹄草、地钱草、落得打 泽兰:为唇形科植物毛叶地瓜儿苗的地上部分。处方别名:水香、水泽、泽兰、龙兰、孩儿菊 佩兰:为菊科植物佩兰的地上部分。处方别名:佩兰、香佩兰、兰草、香草、燕草、薰草、千金草 千里光:为菊科植物千里光的全草。处方别名:千里急、千里明、千里光 农吉利:为豆科植物野百合的全草。处方别名:野百合、鼠卵草、野芝麻、农吉利 瞿麦:为石竹科植物瞿麦、石竹的地上部分。处方别名:巨麦、瞿麦、石竹、巨句麦、剪刀花 石韦:为水龙骨科植物庐山石韦、有柄石韦的叶。处方别名:石韦、石苇、大石韦、独叶茶、石皮、石剑、石尾、金星草 荆芥: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地上部分。处方别名:荆芥、姜芥、郑芥、荆芥炭 芥穗: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果穗。处方别名:芥穗、芥禾、荆芥穗、芥穗炭马齿苋:为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的全草。处方别名:马苋、马齿苋、马齿草、马齿菜、马铃菜、五行草、长命菜、五方草、长命苋 瓦松:为景天科植物瓦松、晚红瓦松的全草。处方别名:瓦松、瓦花、瓦莲花、瓦宝塔、瓦松景天

处方审核、调配、发药制度

处方审核、调剂、发药管理制度 为给患者提供放心的药品、优质的服务,根据《药品管理法》及《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1、凡从事药品调配工作的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业务培训,同时对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工作人员要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后方可上岗工作。 2、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资格人员方可从事处方调剂、调配工作非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不得从事处方调剂、调配工作:(1)具有药师以上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负责处方审核、评估、核对、发药以及安全用药指导。(2)药士从事处方调配工作;确因工作需要,经培训考核合格后,也可以承担相应的药品调剂工作。 3、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签名式样应在本机构药学部门留样备查。 4、用于调配药品的工具、设施、包装用品及调配药品的区域,应当符合卫生要求及相应的调配要求,配备符合药品属性要求的设施设备。 5、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按操作规程调剂处方药品:认真审核处方,准确调配药品,正确书写药袋或粘贴标签,包装;向患者交付处方药品时,应当对患者进行用药交待与指导。 6、药学专业技术人员须凭医师处方调剂处方药品,非经医师处方不得调剂。 7、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停止在院内执业时,其处方调剂权即被取消。

8、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当认真逐项检查处方前记、正文和后记书写是否清晰、完整,并确认处方的合法性。 9、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包括下列内容: (1)对规定必须做皮试的药物,处方医师是否注明过敏试验及结果的判定; (2)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 (3)剂量、用法; (4)剂型与给药途径; (5)是否有重复给药现象; (6)是否有潜在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 10、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经处方审核后,认为存在用药安全问题时,应告知处方医师,请其确认或重新开具处方,并记录在处方调剂问题专用记录表上,经办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当签名,同时注明时间。 11、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发现药品滥用和用药失误,应拒绝调剂,并及时告知处方医师,但不得擅自更改或者配发代用药品。 12、对于发生严重药品滥用和用药失误的处方,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当按有关规定报告。 13、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调剂处方时必须做到“四查十对”。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查药品,对药名、规格、数量、标签;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

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制度及细则

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制度及 细则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中药饮片处方专项点评制度及实施细则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饮片处方质量管理强化合理使用的通知》要求,为了加强中药饮片处方管理,规范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工作,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根据《处方管理办法》、《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一、医院应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参加中药饮片处方的专项点评工作,每月开展一次中药饮片处方点评。中药饮片处方应由主管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处方审核、核对、发药以及安全用药指导。 二、处方的点评及实施细则: ﹙一﹚处方点评数量 门急诊中药饮片处方的抽查率应不少于中药饮片总处方量的﹪,每月点评处方绝对数不少于100张,不足100张的全部点评;病房﹙区﹚中药饮片处方抽查率﹙按出院病历数计﹚不少于5﹪,且每月点评出院病历绝对数应不少于30份,不足30份的全部点评。 (二)处方书写 1、开具中药饮片处方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辨证论治和方剂配伍原则。中药饮片处方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各地区有关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要求,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和《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进行开具和书写。 2、按照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型)结果,辨证或辨证辨病结合选用适宜的中药饮片。 3、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应书写完整,处方书写应规范、字迹清晰,医师签名、签章应与留样一致。 3、中药饮片处方应当体现“君、臣、佐、使”的特点要求; 4、名称应当按我院中药饮片处方用名与调剂给付的规定书写;

中药的处方用名

解表药 麻黄 〈处方用名〉 净麻黄、去节麻黄:发汗力最强,体壮病重者用 麻黄:发汗力次之 麻绒:发汗力更次之 炙麻黄:蜂蜜炙,发汗力次于麻绒,兼有润肺作用,小儿、老人、体弱者多用 炙麻绒:蜂蜜炙,发汗力次于炙麻黄,略有润肺作用。 桂枝 〈处方用名〉 嫩桂枝:幼嫩而香气浓郁者,质佳 桂枝尖:细枝梢,长于通血脉,散风寒 桂枝木:较粗者,砸去外皮,长于温经通络,解肌发汗力较弱。 紫苏 〈处方用名〉 紫苏叶:用叶,长于发汗解表。 紫苏梗:用茎,偏于理气安胎。 生姜 〈处方用名〉 生姜皮:为生姜的外皮入药,长于利水消肿,用于 水肿证; 生姜汁:为生姜取汁入药。具化痰止呕之功,用于 中风痰迷,口噤昏厥,呕吐不止等症 煨姜:煨用,具有温中止呕、止泻之功。适用于脾胃 虚寒,腹痛、呕吐、泄泻等证。 香薷 〈处方用名〉 香薷 陈香薷:历代医家认为以陈久者为佳 西香薷:江西产 荆芥 【处方用名】 荆芥 荆芥穗(只用穗):长于祛风解表 荆芥炭(炒炭用):善入血分,有理血止血之功 【处方用名】

防风关防风防风炭(炒炭用,长于止血) 炒防风:炒用,长于止泻。 软防风:产于关外黑龙江、吉林等地,其枝粗性糯,体软而轻,肉厚而滋润,品质最佳,为道地药材。 口防风:产于河北、内蒙古西部者,品质略次。 青防风:产于山东及河北保定、唐山者,品质次。 【处方用名】 羌活 川羌活:产于四川者,质优 西羌活:产于甘肃、青海者,质次 【处方用名】 白芷 杭白芷:产于杭州者,?为道地药材 川白芷:产于四川者 香白芷:气味芳香 【处方用名】 细辛辽细辛(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质较佳) 北细辛:产于东北三省者,为通用正品 华细辛:产于陕西者 【处方用名】 藁本 净藁本、香藁本:以身干光净,香气浓郁者为佳 川藁本:习惯以四川所产者质量最佳 〈处方用名〉 苏荷:江苏产,质最佳,道地药材。 薄荷叶:用叶,长于发汗 薄荷梗:用茎,长于理气 〈处方用名〉 牛蒡子(简称牛蒡、牛子) 恶实(清以前医籍中的名称,盖以果实有多刺钩之故,也称为大力子、鼠粘子)炒牛蒡子 〈处方用名〉 蝉蜕蝉退蝉壳蝉衣虫衣虫退 金蝉衣(以体轻、色金黄透光,无泥沙者为佳) 〈处方用名〉

处方审核

处方审核、调配、复核操作规程 1、目的:通过制定实施处方审核、调配、核对操作规程,有效 控制处方审核、调配、核对环节,落实国家相关处方药销售管理制度,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2、依据:《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及其实施细则。 3、适用范围:适用于处方审核、调配、核对操作的全过程。 4、责任者:质量管理员、营业员、驻店执业药师。 5、操作规程内容: 5 1、处方审核 5.1.1 人员要求:处方审核人员要具有药师或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担任,西药师不得审核中药处方。 5.1.2审核内容:处方审核人员接到处方后对处方进行审核,首先逐项检查处方前记、正文、后记书写是否清晰、完整,确认处方的合法性。其次要审核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剂量、用法的正确性;选用剂型与给药途径的合理性;是否有重复给药现象;是否有潜在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以及其它用药不适宜情况。 5.1.3 处方拒收:处方审核人员对项目不齐或字迹辨认不清的处方拒收,并告知顾客找开方医生补齐或书写清楚;对用量、用法不准确或有配伍禁忌的处方拒收,并告知顾客找开方医生更正或重新签名;对处方所列药品本店没有的处方拒收,并告知顾客找开方医生更换其他药品。 5. 2、处方调配 5.2.1处方审核合格的,处方审核人员在处方上签名,并将处方交调配人员进行调配;调配人员依照审核人员签名的处方内容逐项调配,调配过程中如有疑问,调配人员立即向处方审核人员咨询。调配处方时应认真、细致、准确,同时要做到“四查十对”即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查药品,对药名、剂型、规格、数量;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对诊断证明。 5.3、处方复核 5.3.1调配人员调配完成后,在处方上签全名,将处方与药品交处方审核人员复核。处方审核人员按处方对照药品逐一进行复核。如有错发或数量不符,处方审核人员立即告知调配人员予以更正。复核无误的,在处方上签字并交还调配人员发药。 5.3.2调配人员发药的同时,向顾客交待清楚药品的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等。并将处方留存,按月进行装订并记录。

中医院处方点评制度

中医院处方点评制度 为切实加强处方管理,建立和完善我院处方评价制度,提高处方质量,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用药,确保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有关规定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评价内容 (一)处方书写 1、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诊断填写清晰、完整,并与病历记载相一致。 2、每张处方限于一名患者的用药。 3、字迹清楚,不得涂改;如需修改,应当在修改处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 4、药品名称应当使用规范的中文名称书写,没有中文名称的可以使用规范的英文名称书写;医疗机构或者医师、药师不得自行编制药品缩写名称或者使用代号(大液体、维生素可暂时使用缩写,待使用电子处方后再做统一要求);书写药品名称、剂量、规格、用法、用量要准确规范,药品用法可用规范的中文、英文、拉丁文或者缩写体书写,但不得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 5、患者年龄应当填写实足年龄,新生儿、婴幼儿写日、月龄,必要时要注明体重。 6、西药和中成药可以分别开具处方,也可以开具一张处方,

中药饮片应当单独开具处方。 7、开具西药、中成药处方,每一种药品应当另起一行,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 8、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一般应当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方,并加括号,如布包、先煎、后下等;对饮片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 9、药品用法用量应当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常规用法用量使用,特殊情况需要超剂量使用时,应当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 10、除特殊情况(患者隐私需保密)外,应当注明临床诊断,“取药”不能作为诊断。 11、开具处方后的空白处划一斜线以示处方完毕。 12、处方医师的签名式样和专用签章应当与院内药学部门留样备查的式样相一致,不得任意改动,否则应当重新登记留样备案。 13、医师要使用通用名称开具处方。 (二)药品用法用量 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 药品剂量与数量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剂量应当使用法定剂量

处方点评管理规定

处方点评管理规定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

处方点评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医院处方点评工作,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根据《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处方点评是根据相关法规、技术规范,对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给药途径、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进行评价,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并实施干预和改进措施,促进临床药物合理应用的过程。 第三条处方点评是医院持续医疗质量改进和药品临床应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临床药物治疗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医院开展处方点评工作,并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完善。 第四条医院加强处方质量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医师处方行为,落实处方审核、发药、核对与用药交待等相关规定;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培训与教育;制定并落实持续质量改进措施。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五条医院处方点评工作在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组)和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由医院医务部和药剂科共同组织实施。 第六条医院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组)下建立由医院药学、临床医学、临床微生物学、医疗管理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处方点评专家组,为处方点评工作提供专业技术咨询。处方点评专家组成员名单: 组长:邹小广 副组长:丁汝新张健 成员:宋瑞民、吴源泉、杨莉、王怀振、阿不力肯(骨二科)、艾尼瓦尔(心胸外)、杜希利、安英、胡育英、单平联、热夏提(儿科)、迪力夏提(泌尿外科)、林洋、迪丽努尔(神经内科)、阿不力肯(传染科)、梅尼沙(妇科)、米仁沙(检验科)。 第七条药剂科成立处方点评工作小组,负责处方点评的具体工作。 药剂科处方点评小组成员名单:高亚敏、加米拉.沙依木、朱宝平、赵波、高玲、艾尔肯、阿不都艾尼、古尼沙、洪建湘、巴哈尔、努尔比亚、吾买尔、努尔墩。 第三章处方点评的实施 第八条医院每月点评处方抽样率不少于总处方量的1‰,绝对数不少于200张;病房(区)医嘱单的抽样率(按出院病历数计)不应少于1%,且每月点评出院病历绝对数不应少于30份。

[重点]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 重点]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一、根、根茎类药正名: 别名、处方应付 人参: 写人参、白参、生晒参均付生晒参; 写红参付红参西洋参: 写西洋参付西洋参。 九节菖蒲: 写九节菖蒲、节菖蒲、京菖蒲均付生九节菖蒲。三七: 写三七粉付三七粉(冲服)。 三棱: 写三棱、荆三棱、京三棱、炒三棱、醋三棱均付醋三棱。干姜: 写干姜付干姜。 炮姜: 写炮姜付炮姜。 土茯苓: 写土茯苓、仙遗粮、冷饭团均付土茯苓。大黄: 写大黄、生大黄、生军、川军、锦纹均付生大黄 写熟大黄、熟军、制大黄、制川军均付熟大黄 写大黄炭付大黄炭。 山药: 写山药、生山药、光山药、淮山药、薯蓣均付生山药。山豆根: 写山豆根、广豆根均付生山豆根。山茨菇: 写山茨菇、毛茨菇、冰球子均付生山茨菇。千年健: 写千年健、生千年健均付生千年健。 川乌: 写生川乌付生川乌; 写川乌、制川乌均付制川乌。(先煎)川芎: 写川芎、西川芎、抚芎均付生川芎。川牛膝: 写川牛膝付生川牛膝。 川贝母: 写川贝、川贝母粉付川贝母(粉)(冲服)。天麻: 写天麻、明天麻均付生天麻。 天冬: 写天冬、天门冬均付生天冬。

天花粉 : 写天花粉、瓜蒌根、栝楼根均付生天花粉。 天南星: 写南星、天南 星、制南星均付制南星 写生南星、生天南星均付生天南星。 天葵子 : 写天葵子、紫背天葵子均付生 天葵子。 太子参 : 写太子参、孩儿参均付太子参。 木香: 写木香、广木香、云木 香均付生木香。 升麻: 写升麻、绿升麻、黑升麻均付生升麻 ; 写炙升麻付蜜升麻。 乌药 : 写乌药、台乌药均付乌药。 牛膝 : 写牛膝、怀牛膝均付牛膝。 丹参: 写丹参、紫丹参、赤丹参均付丹参。 巴戟天: 写巴戟天、巴戟肉均付巴 戟天。 甘草: 写甘草、生甘草、粉甘草、国老均付生甘草。 炙甘草 : 写炙甘草、 蜜甘草、蜜炙甘草均付炙甘草。 甘松 : 写甘松付甘松。 甘遂 : 写甘遂、制甘遂、醋甘遂均付醋甘遂 写生甘遂付生甘遂。 龙胆 : 写龙胆、苦龙胆、龙胆草均付龙胆。 玉竹: 写玉竹、肥玉竹、萎蕤均 付玉竹。 石菖蒲 : 写石菖蒲、菖蒲、干菖蒲均付石菖蒲。 北沙参 : 写北沙参、莱 夏付生半夏 写法夏、法半夏均付法半夏 仙茅: 写仙茅、仙茅根付仙茅。 白及: 写白及付白及 ; 写白及粉付白及粉。 白术: 写白术、于术、焦白术付麸 炒白术。 白芍 : 写白芍、杭白芍、亳芍、白芍药、炒白芍均付炒白芍,写白芍炭 付白芍炭。 白芷 : 写白芷、香白芷、杭白芷、川白芷、禹白芷、祁白芷均付白芷 阳参、北条参、细条参、珊瑚菜均 付北沙参 皮。 生姜皮 : 写生姜皮、姜皮均付生姜 片姜黄 : 写片姜黄、片子姜均付片姜黄 半夏 ; 写姜半夏付姜半夏。写生半

处方审核调配发药制度修订版

处方审核调配发药制度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处方审核、调剂、发药管理制度为给患者提供放心的药品、优质的服务,根据《药品管理法》及《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1、凡从事药品调配工作的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业务培训,同时对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工作人员要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后方可上岗工作。 2、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资格人员方可从事处方调剂、调配工作非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不得从事处方调剂、调配工作:(1)具有药师以上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负责处方审核、评估、核对、发药以及安全用药指导。(2)药士从事处方调配工作;确因工作需要,经培训考核合格后,也可以承担相应的药品调剂工作。 3、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签名式样应在本机构药学部门留样备查。 4、用于调配药品的工具、设施、包装用品及调配药品的区域,应当符合卫生要求及相应的调配要求,配备符合药品属性要求的设施设备。 5、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按操作规程调剂处方药品:认真审核处方,准确调配药品,正确书写药袋或粘贴标签,包装;向患者交付处方药品时,应当对患者进行用药交待与指导。 6、药学专业技术人员须凭医师处方调剂处方药品,非经医师处方不得调剂。 7、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停止在院内执业时,其处方调剂权即被取消。 8、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当认真逐项检查处方前记、正文和后记书写是否清晰、完整,并确认处方的合法性。 9、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包括下列内容:

(1)对规定必须做皮试的药物,处方医师是否注明过敏试验及结果的判定; (2)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 (3)剂量、用法; (4)剂型与给药途径; (5)是否有重复给药现象; (6)是否有潜在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 10、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经处方审核后,认为存在用药安全问题时,应告知处方医师,请其确认或重新开具处方,并记录在处方调剂问题专用记录表上,经办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当签名,同时注明时间。 11、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发现药品滥用和用药失误,应拒绝调剂,并及时告知处方医师,但不得擅自更改或者配发代用药品。 12、对于发生严重药品滥用和用药失误的处方,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当按有关规定报告。 13、 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调剂处方时必须做到“四查十对”。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查药品,对药名、规格、数量、标签;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