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植物》教案

《种子植物》教案
《种子植物》教案

种子植物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运用观察的方法种子的结构。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三、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讲起来学生不易理解,特别是种子植物的分类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他们并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最好是让他们通过实物来作对比,从而概括出两种植物的不同。但是现在又不是植物结果的时间,很难找到。我又想能否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清楚呢,比如用橙子来作例子,让他们说出它是被子植物还是裸子植物,但这里又牵涉到果肉,这么多的内容怕学生一时消化不来,所以讲得比较吃力,学生也比较难理解。所以,最后把这些内容作一个系统性的总结很重要,让学生理顺这节课的思路,也可以通过练习题来作为巩固。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种子植物公开课教案

《种子植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并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结构。 3、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区别。 4、知道胚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5、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结构,学会观察的一般方法,并能应用于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之中。 2.学会收集果实和种子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和研究种子的结构,形成热爱种子、热爱植物体、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真情实感,从小确立报效祖国的伟大志向。 2.通过参与收集果实和种子的活动,体验与人交流与合作,形成互相合作、尊重别人、知书懂理的人际情感。〈教学重点〉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教学难点〉种子结构的识别方法及结构特点。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比较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一、通过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本节新课 二、讲授新课 1、让学生展示收集到的种子,老师也展示收集到种子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形态、大小、颜色),提出问题:它们的基本结构一样吗?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2、实验;观察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区别其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阅读释疑 请学生阅读P83-P84观察种子结构.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观察菜豆和玉米种子的方法步骤分别是什么? ②观察菜豆和玉米种子的先后顺序是什么? ③如何纵切玉米种子? 引导学生完成以上问题,并明确实验步骤 (2)学生动手做实验,教师适当强调一些实验要领,并让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结构: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分别用四种彩笔颜色(红、黄、橙、绿)涂上,并让学生展示其成果。 (3)出示大豆结构图和玉米结构图,让学生在图中指出各部分结构。 (4)完成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上的比较。 3、通过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胚中子叶片数的不同,区别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4、播放视频:种子的萌发过程 让学生知道种子的主要结构是胚,它是新一代植物体的幼体,以及胚中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5、通过思考题: (1)孢子和种子哪一个生命力更强?为什么? (2)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成为陆生植物中占绝对优势的类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让学生知道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的原因。 三、小结 四、反馈练习 五、板书设计

植物生理学教案第六章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1)

第6章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运输与分配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韧皮部装载与卸出及其机理;了解有机物运输的途径、速率和溶质种类,以及同化物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韧皮部装载与卸出 教学难点:韧皮部运输机理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王宝山主编、刘萍等副主编,植物生理学,科学出版社,2004.1 2.李合生主编,现代植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 3.王忠主编,植物生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 本章讲授内容: 第一节有机物运输的形式、途径、方向和度量 一、有机物质运输的形式 1.收集韧皮部汁液的方法:蚜虫吻针法 用蚜虫吻针法收集筛管汁液 ①将蚜虫的吻刺连同下唇一起切下; ②切口溢出筛管汁液; ③用毛细管汲取汁液 2.韧皮部汁液的成分 韧皮部汁液分析结果表明:韧皮部汁液干物质占10-25%,其中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其余为蛋白质,氨基酸、激素和一些无机离子。 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糖,在筛管中糖通常总是以非还原态进行运输,这可能是因为糖的非还原态形式的反应活性低于它的还原态形式。对于大多数植物来说,筛管中最主要的非还原糖是蔗糖,筛管中蔗糖浓度可以达到0.3到0.9M,可以占干物质的90%。除了蔗糖之外,蔗糖还可以与半乳糖(galactose)分子结合形成其他化合物进行运输,如棉子糖(raffinose)是蔗糖结合一分子半乳糖的化合物,水苏糖(stachyose)是蔗糖结合两分子半乳糖的化合物,毛蕊花糖(verbascose)则由蔗糖和三分子半乳糖组成。在筛管中运输的还有甘露醇(mannitol)和山梨醇(sorbitol)等糖醇。 在韧皮部进行运输的还有其他的有机物(10%): 含氮化合物:主要是氨基酸及其酰胺形式,特别是谷氨酸、天冬氨酸以及它们的酰胺,谷氨酰胺和天冬酰胺。 植物激素: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都可以在韧皮部进行运输。虽然生长素可以在木质部进行极性运输,但是长距离的激素运输至少部分是在筛管中进行。 核苷酸、蛋白质和RNA等。筛管中还有一些与基本的细胞功能相关的蛋白质,例如进行蛋白质磷酸化的蛋白激酶、参与二硫化合物还原的硫氧还原蛋白、降解蛋白质的泛素、指导蛋白折叠的分子伴侣等等。 无机离子:有钾、镁、磷和氯,但是硝酸、钙、硫和铁则存在较少。

初中生物优质课 种子植物 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优质课种子植物教学设计 公开课资料第二节种子植物教学设计 辽宁省庄河市第十一初级中学孔凡久 1. 教学目标 1.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1.4.运用比较法区别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1.5.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人交流和合作。 2.重点和难点 2.1.运用解剖和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 教材分析 本节重要讲述绿色植物中高等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种子植物。种子具有新植物的幼体——胚。种子植物分为两类,他们在生物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节的知识内容难度不大,而且能够观察到实物较多,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需要观察和操作的内容比较多,所以安排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种子的结构,第二课时学习种子植物的两类群。

学生对于动手实验的愿望非常强烈,愿意主动探索和未知的生物科学领域,但是独立完成操作的能力和方法还有待于提高。因此,教学时教师准备足够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先按照自己的想法,利用手边的工具解剖收集到的植物种子,然后在按照教材中给出的观察方法和再次实验,得出结论,完成知识建构的过程。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教师指导下,在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操作实验的能力,完善和具备的科学素养。 本节立意于从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再进一步通过讨论、探究的方式学习种子的结构,从中理解种子做为繁殖器官所完成繁衍新一代的功能是与其结构相适应的。教材注意了通过比较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异同,以此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综合、归纳的能力。 4.课前准备 教师:观察种子的结构所需的各种材料用具: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图片;藻类、苔藓、蕨类、种子四类植物的CAI 课件(扫描或下载);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及其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CAI课件(扫描或下载);动态展示种子萌发时种子的结构的变化CAI课件[动画:玉米和豆类中、桃的果实(完整)纵向剖开(展示种子)]

植物生理学教案3

基本内容 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mineral nutrition of plant )。 Concept: 植物对矿物质的吸收、转运和同化,称为矿质营养(mineral nutrition)。 第一节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Essential mineral elements in plant ) 植物体中有什么元素?哪些元素是生命活动过程所必需的?它们有什么生理功能? 一、植物体内的元素(Elements in plant) 把植物烘干,充分燃烧。燃烧时,有机体中的碳、氢、氧、氮等元素以二氧化碳、水、分子态氮和氮的氧化物形式散失到空气中,余下一些不能挥发的残烬称为灰分(ash)。矿质元素(mineral element)以氧化物形式存在于灰分中,所以,也称为灰分元素(ash element)。氮在燃烧过程中散失而不存在于灰分中,所以氮不是灰分元素。但氮和灰分元素一样,都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而且氮通常是以硝酸盐(NO3-)和铵盐(NH4+)的形式被吸收,所以将氮归并于矿质元素一起讨论。一般来说,植物体中含有5%~90%的干物质,10%~95%水分,而干物质中有机化合物超过90%,无机化合物不足10%。

二、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Essential mineral elements for plant) 溶液培养法(solution culture method)亦称水培法(water culture method),是在含有全部或部分营养元素的溶液中栽培植物的方法。砂基培养法(砂培法)(sand culture method)是在洗净的石英砂或玻璃球等中,加入含有全部或部分营养元素的溶液来栽培植物的方法。研究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时,可在人工配成的混合营养液中除去某种元素,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性状的变化。如果植物发育正常,就表示这种元素是植物不需要的;如果植物发育不正常,但当补充该元素后又恢复正常状态,即可断定该元素是植物必需的。 借助于溶液培养法或砂基培养法,已经证明来自水或二氧化碳的元素有碳、氧、氢等3种,来自土壤的有氮、钾、钙、镁、磷、硫、硅等7种,植物对这些元素需要量相对较大,称为大量元素(macroelement)或大量营养(macronutrient);其余氯、铁、硼、锰、钠、锌、铜、镍和钼等9种元素也是来自土壤,植物需要量极微,稍多即发生毒害,故称为微量元素(microelement)或微量营养(micronutrient)(表2-1)。 表2-1 陆生高等植物的必需元素 根据生化功能,植物矿质营养可以分为5组: 具体功能和缺少时的生理症状如下: (一)第1组——碳化合物部分的营养 1、氮植物吸收的氮素主要是无机态氮,即铵态氮和硝态氮,也可以吸收利用有机态氮,如尿素等。氮是氨基酸、酰胺、蛋白质、核酸、核苷酸、辅酶等

种子植物教案

种子植物教案 Ⅰ●课题;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二节种子植物 Ⅱ●授课班级;七年级1班(农村中学) Ⅳ●落实课程标准;1描述种子的结构, 2区别玉米种子和菜豆种子的差别, 3区别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 Ⅴ●课时安排;25分钟 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并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 2.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能力目标; 1.通过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结构,并能应用于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之中。2.学会收集果实和种子的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和研究种子的结构,关注植物、热爱大自然。 2.通过参与收集果实和种子的活动,体验与人交流与合作,形成互相合作的好习惯。 Ⅶ● 教学重点 1.识别种子的结构。 Ⅷ● 教学难点 1.种子结构的识别方法及结构特点。 2.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区别。 Ⅸ●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归纳法。 Ⅹ●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1)课前一周左右,布置学生收集种子或果实,一定要有玉米、菜豆种子。 (2)安排学生课前一天左右将部分菜豆、花生和玉米种子浸泡备用。 (4)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挂图。 2.学生准备: (1)收集不同植物的果实和种子。 (2)课前一天左右浸泡菜豆(或花生)和玉米种子。 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2分钟)据报道上个月俄国科学家将一颗在北极冰封了三亿年的种子培育成为一株幼苗,那么种子有哪些结构呢?为什么它这么多年后还能保持生命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种子的结构。(导同学们我么一起来学习前面所学的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它们分别是?生;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 一、观察种子 1,首先拿出你们沁泡过的菜豆种子,我们一起来观察,最外层皱起的这个是种皮,再把它撕掉后,白的这个就是胚,再把它沿着中间的缝隙搬开成为两半,这两半就是子叶,再看这一半,是不是看到有个小牙,用放大镜看那个的小芽尖就是胚芽,看看他连着子叶的那就是胚根,胚芽、胚根之间就是胚轴。 再拿出沁过的玉米种子,观察最外层就是种皮和果皮(假如学生问为什么不同菜豆会是种皮和果皮,回答;菜豆它的果皮是外面的那个壳,学生;那玉米不是也有壳吗?菜豆种子和壳连在一起而玉米种子不和壳连在一起。好|同学们我们以后将会学习到种皮由珠被发育而成,果皮由子房壁发育而成菜豆的一个子房内含有多个胚珠,玉米是一个子房一个胚珠),撕掉它,白色的这个就是胚乳,看到胚乳中这个小红点了没有啊,他就是胚,下面那出你们的小刀,对着这小点切下去,这就是胚的纵切,在上面滴一滴典液一分钟后用放大镜观察(示范性动作10分钟) 2,同学们通过观察种子虽然大小、形状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有相同的基本结构,它们分别是?(同时挂出图)(5分钟) 学生;胚、胚乳、胚轴、胚根…….. 同学们来看一下他们的区别

植物生理学教案15

基本内容 第十章植物的生长生理(growth physiology of plant)。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Seed germination) 种子萌发必须有适当的外界条件,即足够的水分、充足的氧和适宜的温度。三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此外,有些种子的萌发还受到光的影响。 (一)水分(Water)

吸水是种子萌发的第一步。种子吸收足够的水分以后,其他生理作用才能逐渐开始,这是因为水可使种皮膨胀软化,氧容易透过种皮,增加胚的呼吸,也使胚易于突破种皮;水分可使凝胶状态的细胞质转变为溶胶状态,使代谢加强,并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使胚乳的贮藏物质逐渐转化为可溶性物质,供幼小器官生长之用;水分可促进可溶性物质运输到正在生长的幼芽、幼根,供呼吸需要或形成新细胞结构的有机物。 (二)氧(oxygen) 种子萌发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生长过程。旺盛的物质代谢和活跃的物质运输等需要有氧呼吸作用来保证。因此,氧对种子萌发是极为重要的。 (三)温度(Temperature) 种子萌发也是一个生理生化变化的过程,是在一系列的酶参与下进行的,而酶的催化与温度有密切关系,所以,种子要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才能发芽。 (四)光(Light) 光对一般植物种子的萌发没有什么影响,但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是需要光的,这些种子称为需光种子(light seed),如莴苣、烟草和拟南芥等植物的种子。还有一些种子萌发是不需要光的,称为需暗种子(dark seed),如西瓜属和黑种草属(Nigella)植物的种子。 二、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变化(Change of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of seed germination) 种子萌发过程基本上包括种子吸水,贮存组织内物质水解和运输到生长部位合成细胞组分,细胞分裂,胚根、胚芽出现等过程。 (一)种子的吸水 种子的吸水可分为3个阶段,即急剧的吸水、吸水的停止和胚根长出后的重新迅速吸水。据测定,种子吸水第一阶段是吸胀作用(物理过程)。在第二阶段中,细胞利用已吸收的水分进行代谢作用。至到第三阶段,由于胚的迅速长大和细胞体积的加大,重新大量吸水,这时的吸水是与代谢作用相连的渗透性吸水。 (二)呼吸作用的变化和酶的形成 在种子吸水的第二阶段,种子呼吸产生的CO2大大超过O2的消耗;当胚根长出,鲜重又增高时,O2的消耗速率就高于CO2的释放速率。这说明初期的呼吸主要是无氧呼吸,而随后是有氧呼吸。在吸水的第二阶段,种子中各种酶亦在

种子植物教学设计(1)

《种子植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子解种子的结构,及不同种类植物种子结构的异同、了解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划分依据。本课还安排有一个学生实验,一个观察与思考,二组讨论。 教学重点: 1、解剖和观察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识记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是本课题教学的重点之一。因为:种子的结构是本章的关键,它阐明了种子是形成下一代植物体的基础,种子中具有将来发育成幼苗的基本结构——胚;学生只有了解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才能理解小小的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的原因,以及单、双子叶植物的概念。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讨论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玉米种子子叶、种皮和果皮的观察,是本课题的教学难点。因为:玉米种子的子叶有一片且很薄,不易观察;玉米种子的种皮和果皮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很难分开,不容易观察。 2、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种子的主要结构。 2.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能说出种子植物比其他三类植物占优势的原因; 4.识别校园或本地公园内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二、能力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基本步骤及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合作意识。 3、通过设计表格,列表比较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区别,培养学生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人的交流和合作。 2.通过认识本地常见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认同绿色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3.培养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植物生理学教案(原初反应)

4.3.1 光能的吸收传递与转换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光合色素分子对光能的吸收、传递与转换成电能的过程(原初反应);重点难点 重点 1.光能的吸收和色素分子激发态的形成 2.激发能的传递和作用中心对激发能的捕获 3.光化学反应 难点 1.光合单位 2.激发能传递的两种方式 3.光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决途径: 1.清晰解释概念 2.举例分析生理原理解释现象 3.加强练习与讨论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课堂以讲授为主,适当提问、讨论和多媒体动画展示 教学手段 多媒体与板书结合。利用多媒体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色素在光 合作用过程中的作用和工作机理 知识要点 基本概念 原初反应反应中心色素聚光色素光合单位光化学反应 天线色素分子激子传递共振传递激发能原初电子供体 原初电子受体次级电子供体光系统Ⅰ光系统Ⅱ 基本线索 原初反应的概念 ↓ 光合色素按功能的分类 ↓ 聚光色素和反应中心色素在光能传递时的协同作用 ↓ 光合单位的概念 ↓ 激发能传递的两种方式 ↓ 光化学反应的实质 ↓ 驱动光化学反应的两个系统 计划课时

授课内容 一、原初反应概念 原初反应(primary reaction) 指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的过程,是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后所引起的光物理和光化学过程。它是光合作用的第一步,其速度非常快,可在皮秒(ps,10-12s)与纳秒(ns,10-9s)内完成,且与温度无关,可在-196℃(77K,液氮温度)或-271℃(2K,液氦温度)下进行。 能量转变光能──——─→电能─────→活跃化学能────→稳定化学能 贮存能量量子电子质子,ATP,NADPH 碳水化合物等 转变过程原初反应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碳同化 时间跨度(秒) 10-15~10-9 10-10~10-4 10~100 反应部位基粒类囊体膜基粒类囊体膜叶绿体基质 光、温条件需光,与温度无关不都需光,受光促进,与温度无关不需光,但受光、温促进 光、暗反应光反应光反应碳同化 表1 光合作用中各种能量转变情况 二、光能的吸收与传递 1.叶绿素按功能分类及协同作用: a.反应中心色素: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分子,既能捕捉光能又能转换光能; b.聚光色素(天线色素):包括绝大部分叶绿素a和全部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等,吸收光能并传递给反应中心色素。 c.协同作用:若干个聚光色素分子所吸收的光能聚集于1个反应中心色素分子而引起光化学反应。 2.光合单位概念 光合单位定义:结合于类囊体上能完成光化学反应的最小功能单位。 3.激发能的两种传递方式: a.激子传递:激子传递是指高能电子激发的量子,能转移能量,不能转移电荷 b.共振传递: 共振传递是依赖高能电子振动在分子间传递能量 c.传递方向:沿着波长较长即能量水平较低的方向传递 图1 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运转 三、光化学反应 1.光合作用反应中心 a.意义:进行原初反应的最基本功能单位 b.组成:包括一个最初电子供体(反应中心色素分子)、最初电子受体、次级电子供体等电子传递体和维持这些电子传递体的微环境所必需的蛋白质 2.光化学反应实质 a.实质:光化学反应实质上是由光引起的反应中心色素分子与原初电子受体和次级供体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b. 过程:天线色素分子将光能吸收和传递到反应中心后,使反应中心色素分子(P)激发而成为激发态(P*),释放电子给原初电子受体(A),同时留下了“空穴”,成为陷井(trap)。P+可从次级电子供体D夺取电子还原为P,次级电子供体被氧化为D+,完成光能转换为电能

种子植物教学设计

《种子植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子解种子的结构,及不同种类植物种子结构的异同、了解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划分依据。本课还安排有一个学生实验,一个观察与思考,二组讨论。 教学重点: 1、解剖和观察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识记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是本课题教学的重点之一。因为:种子的结构是本章的关键,它阐明了种子是形成下一代植物体的基础,种子中具有将来发育成幼苗的基本结构——胚;学生只有了解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才能理解小小的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的原因,以及单、双子叶植物的概念。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讨论得出准确的科学结论的水平。 教学难点: 1、学生实验的顺利实行,玉米种子子叶、种皮和果皮的观察,是本课题的教学难点。因为:玉米种子的子叶有一片且很薄,不易观察;玉米种子的种皮和果皮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很难分开,不容易观察。 2、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指导学生实行研究、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种子的主要结构。 2.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能说出种子植物比其他三类植物占优势的原因; 二、水平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基本步骤及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的水平;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合作意识。 3.通过设计表格,列表比较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区别,培养学生处理、加工信息的水平、归纳总结的水平和书面表达水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人的交流和合作。 2.培养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种子植物》教学设计

---------------------------------------------------------------最新资料推荐------------------------------------------------------ 《种子植物》教学设计 《种子植物》教学设计设计理念:生物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 这种有目的、有步骤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够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生物学的情趣。 进而提高他们生物学素养。 本节课力求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观察种子实验活动中。 同时教师要以一名探究者和协作者的身份融入到学生中间,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点播,尽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逐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种子植物》。 本节课是第三部分被子植物生活史的第一课,一般地说,被子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总是先由种子发育成幼苗,再依次长出其它各种器官,因此,种子的结构特点是它将来发育的基础,对植物体来说是它生命的起点,所以,学好本节课非常重要。 它既是以后几节课的基础,也是本章的重点。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生物学知识积累不多,特别是实验的机会少,动手能力差,教学在重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同时,更应该教会 1/ 8

他们初步的实验方法及步骤。 另一方面,六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积极思维的年龄段,凡事都想知道为什么?因此,讲课前安排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本课内容较多,学生年龄小,大脑兴奋中心容易疲劳,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中不断变换教学方式给予刺激。 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1、认识并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 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能力目标: 1、学会观察的一般方法。 2、掌握区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简单方法,并应用于对植物的识别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种子结构,形成热爱种子、热爱植物体、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真情实感,从小确立报效祖国的伟大志向。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菜豆、玉米的种子结构和功能及区别;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区别难点:种子结构观察实验的组织、实施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方法、发现法、讨论法,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1、学情分析,通过调查,了解初一学生对本课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具备的能力及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

初中生物_种子植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一节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种子植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概述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重点) ②说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异同点。(重点、难点) ③理解种子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④学会识别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种类的种子植物,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比较几种植物类群在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上的发展变化,初步形成生物进化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为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确立本节应用“激趣-探究”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课前调查、观察常见的植物,课上利用实物和大量的图片进行观察、比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自学教材,小组讨论、主动探究,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为什么种子植物数量多、分布广、适应性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沿着这条思路,分析种子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繁殖方式,逐层深入拓展,以达到突破本节课“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形态结构的异同点”这两个重难点。对此采取任务驱动模式,激活学生利用实物去进行探究,通过学生主动观察、分析、讨论,进而得出结论。这既体现了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比较、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对生活中常见的植物进行调查、观察;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玉米秸、带有种子的松(柏)树枝条、石榴果实。

教学环节 及时间安 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5分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类群,下面请同 学们体会古诗词中的生物之美,判断它 们描述的植物类群。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3、箭茁脆甘欺雪菌,蕨芽珍嫩压春蔬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生活 环境、形态结构、生殖方式有何异同? 它们统称为什么植物?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另外一种植物 ——种子植物。 学生阅读课本、 回顾上节课学 习的知识,思 考、回答问题 强化知识的识记 和落实,为学习 新知识做准备。 创设情境激趣导学5分钟课前调查: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对 它们进行分类、计数并描述其生活环境。 教师提问:哪一种植物是生活中数量多、 分布广、适应性强的类群呢? 我们一起 来探索其中的奥秘。 学生根据课前 调查思考老师 提出的问题。 调动学生做好课 前调查,利用熟 悉的生活场景和 事物创设情景, 迅速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望,为学 生的探究学习进 行了铺垫。又自 然而然的引入课 题。这样设计还 可以培养学生热 爱美好生活的情 感。 展示目标2分钟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自读学习 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 带着任务学习

植物生理学教案第一章 细胞信号转导

第一章细胞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tion) 教学时数:4学时左右。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细胞信号转导的定义和内容;掌握受体和和跨膜信号转换的过程,植物细胞第二信使的种类及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细胞信号转导的定义、研究内容;受体和跨膜信号转换;细胞内的第二信使系统。教学难点:细胞受体和跨膜信号转换。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翟中和编:《细胞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镜岩主编:《生物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3.宋叔文、汤章城主编:《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 4.王宝山主编:《植物生理学》(2004年版),科学出版社。 本章讲授内容: 生长发育是基因在一定时间、空间上顺序表达的过程,而基因表达除受遗传信息支配外,还受环境的调控。植物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植物体正确地辨别各种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反应,以确保正常的生长和发育。例如植物的向光性能促使植物向光线充足的方向生长,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植物体要能感受到光线,然后把相关的信息传递到有关的靶细胞,并诱发胞内信号转导,调节基因的表达或改变酶的活性例如:光质→光受体→信号转导组分→光调节基因→向光性反应 对于植物来讲,在生命活动的各个阶段都受到周围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温度、湿度、光、重力、病原微生物等等。有来自相邻细胞的刺激、细胞壁的刺激、激素等等刺激,连接环境刺激到植物反应的分子途径就是信号转导途径,细胞接受信号并整合、放大信号,最终引起细胞反应,这种信息在胞间传递和胞内转导过程称为植物体内的信号传导。 植物细胞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tion)主要研究植物感受、传导环境刺激的分子途径及其在植物发育过程中调控基因的表达和生理生化反应,即细胞耦联各种(内部或外源)刺激信号与其引起的特定的细胞生理效应之间的一系列反应机制。

七年级生物《种子植物》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第二节种子植物教时1课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认识一些常见的植物种子,了解种子的基本构造。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认识种子的技能。 3、培养学生探究植物种子的兴趣。 重点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并能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 难点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具准备菜豆种子等实验材料、课件课型实验课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类植物,是-----? 生: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师:它们都是用孢子繁殖的,所以叫孢子植物。 而我们常见的花草树木、还有平时吃的瓜果蔬菜、粮食,绝大多数都结种子,并且是 由种子发育成的,因此这些植物统称为-----? 生:种子植物 师:有一句诗说得好:“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农民种下去的是种子,收获的粮食 也主要是果实和种子。可以说,我们都是靠种子植物养活的。所以,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 种子的世界----(投影1,板书:种子植物) 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种子,已经放在你们的桌子上了,请你仔细观察它们的形态, 颜色,大小,稍后,把获得的信息告诉大家。 生:种子的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 师:看来种子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植物种子也是不一样的。(投影“海椰子和斑叶兰种子图片)海椰子的种子,大到重达1500g左右,而斑叶兰的种子,小到1亿粒的重量才有50g。 那么,外表看起来不同的种子,其内部结构是否也迥异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做实验—--观察种子先看材料-----(举起培养皿)泡软的菜豆和玉米 工具----(拿起一个说一个)镊子,解剖针,解剖刀,放大镜 最后拿起碘液,问:这是什么? 生:碘液。 师:在前面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起什么作用? 生:进行染色。

植物生理学教案3

基本内容 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mineral nutrition of plant Concept: 植物对矿物质的吸收、转运和同化,称为矿质营养(mineral nutrition)。 第一节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Essential mineral elements in plant ) 植物体中有什么元素?哪些元素是生命活动过程所必需的?它们有什么生理功能? 一、植物体内的元素(Elements in plant) 把植物烘干,充分燃烧。燃烧时,有机体中的碳、氢、氧、氮等元素以二氧化碳、水、分子态氮和氮的氧化物形式散失到空气中,余下一些不能挥发的残烬称为灰

分(ash)。矿质元素(mineral element)以氧化物形式存在于灰分中,所以,也称为灰分元素(ash element)。氮在燃烧过程中散失而不存在于灰分中,所以氮不是灰分元素。但氮和灰分元素一样,都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而且氮-+)的形式被吸收,所以将氮归并于矿质元NH通常是以硝酸盐(NO)和铵盐(43素一起讨论。一般来说,植物体中含有5%~90%的干物质,10%~95%水分,而。10%,无机化合物不足90%干物质中有机化合物超过. Essential mineral elements for plant) (二、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溶液培养法 (solution culture method)亦称水培法(water culture method),是在含有全部或部分营养元素的溶液中栽培植物的方法。砂基培养法(砂培法)(sand culture method)是在洗净的石英砂或玻璃球等中,加入含有全部或部分营养元素的溶液来栽培植物的方法。研究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时,可在人工配成的混合营养液中除去某种元素,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性状的变化。如果植物发育正常,就表示这种元素是植物不需要的;如果植物发育不正常,但当补充该元素后又恢复正常状态,即可断定该元素是植物必需的。 借助于溶液培养法或砂基培养法,已经证明来自水或二氧化碳的元素有碳、氧、氢等3种,来自土壤的有氮、钾、钙、镁、磷、硫、硅等7种,植物对这些元素需要量相对较大,称为大量元素(macroelement)或大量营养(macronutrient);其余氯、铁、硼、锰、钠、锌、铜、镍和钼等9种元素也是来自土壤,植物需要量极微,稍多即发生毒害,故称为微量元素(microelement)或微量营养(micronutrient)(表2-1)。 表2-1 陆生高等植物的必需元素 植物的符干/%mo用形干 0.01 Cl3.0C230.01F2.0FeF20.005M1.0Mn0.002BB2.00.0010.4NaN20.0020.3ZnZ20.000 1CCu0.1 20.000 1NNi0.0020.000 1

种子植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二节种子植物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及不同种类植物种子结构的异同,了解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划分依据。本课还安排一个学生实验、一个观察与思考、两组讨论。重点在于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讨论,得出正确的科学的结论。难点是:1.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2.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并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结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结构,学会观察的一般方法,并能应用于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之中。 2、学会收集果实和种子的方法。 3、掌握区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简单方法,并应用于对植物的识别之中。

(三)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和研究种子的结构,形成热爱植物、热爱大自然的真情实感。 2、通过参与收集果实和种子的活动,体验与人交流与合作,形成相互合作,尊重别人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四、教学难点 1、种子结构的识别方法及结构特点。 2、常见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特点并将这些特点应用于其识别上。 五、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生物学知识积累不多,特别是实验的机会少、动手能力差,教学在重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同时,更应该教会他们初步的实验方法及步骤。 七年级学生正处在积极思维的年龄段,凡事都想知道为什么。因此,讲课前安排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与积极性。本课内容较多,学生年龄小,大脑兴奋中心容易疲劳,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中不断变换教学方式给予刺激。 六、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归纳法。 七、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课前一周左右,布置学生收集当地常见的种子或果实,

植物生理学教案4

第三节植物体对矿质元素的吸收(Asorption of mineral elements by plant) 植物体吸收矿质元素可通过叶片,但主要是通过根部。 一、根部对溶液中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Asorption processes) 根部吸收矿物质的部位也主要是根尖,其中根毛区吸收离子最活跃。 根部吸收溶液中的矿物质是经过以下几个步骤的: 1 、离子吸附在根部细胞表面根部细胞在吸收离子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离子的吸附与解吸附,这时, 总有一部分离子被其他离子所置换。由于细胞吸附离子具有交换性质,故称为交换吸附( exchange adsorption )。 2、离子进入根的内部离子从根部表面进入根的内部也和水分进入根部一样,既可通过质外体途径, 也可通过共质体途径。 第一种意见是被动扩散。 第二种意见是主动过程。 、根部对被土粒吸附着的矿质元素的吸收

土粒表面都带负电荷,吸附着矿质阳离子(如NH+、K+),不易被水冲走,它们通过阳离子交换(cation exchange)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交换。矿质阴离子(如NO-、Cl-)被土粒表面的负电荷排斥,溶解在土 壤溶液中,易流失。但PQ3-则被含有铝和铁的土粒束缚住,因为Fe2+、Fe3+和Al3+等带有OH, 0H和PO3-交 换,于是PQ3被吸附在土粒上,不易流失。 根部呼吸放出的CQ和土壤溶液中的HQ形成HCQ。 CQ+ H2Q T H2CQ H + + HC^ - H和HCQ分布在根的表面,土粒表面的营养矿质阳、阴离子分别与根表面的H+、HCQ交换,进入根 部。 三、影响根部吸收矿质元素的条件(Conditions affecting asorption of mineral elements) (一)温度(temperature) 根部吸收矿质元素的速率随土壤温度的增高而加快,因为温度影响了根部的呼吸速率,也即影响主动吸 收。 (二)通气状况(air in soil) 如前所述,根部吸收矿物质与呼吸作用有密切关系。因此,土壤通气状况直接影响根吸收矿物质。 (三)溶液浓度(Solution concentration) 在外界溶液浓度较低的情况下,随着溶液浓度的增高,根部吸收离子的数量也增多,两者成正比。 (四)氢离子浓度(pH) 外界溶液的pH值对矿物质吸收有影响,一般作物生育的最适pH是6?7,但有些作物(如茶、马铃薯、烟草)适于较酸性的环境,有些作物(如甘蔗、甜菜)适于较碱性的环境。 图2-7 pH对植物养分可用性的影响 四、植物地上部分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植物地上部分也可以吸收矿物质,这个过程称为根外营养。地上部分吸收矿物质的器官,主要是叶片,所以也称为叶片营养(foliar nutrition )。 营养物质可以通过气孔进入叶内,但主要从角质层透入叶内。角质层是多糖和角质(脂类化合物)的混合物,无结构、不易透水,但是角质层有裂缝,呈微细的孔道,可让溶液通过。溶液到达表皮细胞的细胞壁后,进一步经过细胞壁中的外连丝(ectodesma )到达表皮细胞的质膜。 营养元素进入叶片的数量与叶片的内外因素有关。嫩叶吸收营养元素比成长叶迅速而且量大,这是由于两者的角质层厚度不同和生理活性不同的缘故。由于叶片只能吸收液体,固体物质是不能透入叶片的, 所以溶液在叶面上的时间越长,吸收矿物质的数量就越多。凡是影响液体蒸发的外界环境,如风速、气温、

植物生理学教案5

基本内容 Photos yn thesis of pla nt 自养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将其转变成有机物质的过程,称为植物的碳素同化作用(carbon assimilation )。植物碳素同化作用包括细菌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3种类型。在这3种类型中,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最广泛,合成的有机物质最多,与人类的关系也最密切。 第一节光合作用的重要性(Importances of photosynthesis 绿色植物吸收阳光的能量,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质主要是糖类,贮藏着能量。光合作用的过程,可用下列方程式来表示。 光能- CO2 + H20绿色细胞(CH2°)+O2 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可概括为下列3个方面: 1、把无机物变成有机物(Convert inogenic matters into organic matters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规模是非常巨大的。据估计,地球上的自养植物同 化的碳素,40%是由浮游植物同化的,余下60%是由陆生植物同化的,难怪人们把绿色植

物喻为庞大的合成有机物的绿色工厂。今天人类所吃的全部食物和某些 工业原料,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光合作用。 2、蓄积太阳能量(Accumulate light energy) 植物在同化无机碳化合物的同时,把太阳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形成的有机化合物中。有机物所贮藏的化学能,除了供植物本身和全部异养生物之用以外,更重要的是可提供人类营养和活动的能量来源。我们所利用的能源,如煤炭、天然气、木材等等,都是现在或过去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 3、环境保护(purify environment) 第二节叶绿体及叶绿体色素(chloroplast and chloroplast pigments) ) 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而叶绿体(chloroplast)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细胞器。 一、叶绿体的结构和成分 (一)叶绿体的结构(Struture of chloroplast) 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大多数呈椭圆形,一般直径约为3-6 ^m,厚约为2-3叩。据统计,每平方毫米的蓖麻叶就含有3X107?5X107个叶绿体。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叶绿体的外围有由两层薄膜构成的叶绿体膜 (chloroplast membrane),分别称为外膜( outer membrane)和内膜(inner membrane,内膜具有控制代谢物质进出叶绿体的功能,是一个有选择性的屏障。叶绿体膜以内的基础物质称为基质(stroma)。基质成分主要是可溶性蛋白质(酶) 和其他代谢活跃物质,呈高度流动性状态,具有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光合产物——淀粉是在基质里形成和贮藏起来的。在淡黄色的基质中存在着许多浓绿色的颗粒,称基粒(grana),圆饼状。叶绿体的光合色素主要集中在基粒之中,光能转换为化学能的主要过程是在基粒中进行的。一个典型的成熟的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含有20?200个甚至更多的基粒。基粒的直径一般约为0.5?1叩,厚度约为0.1?0.2 (在干的状态下测量)。在叶绿体的基质中有一类易与锇酸结合的 颗粒,称为嗜锇滴(osmiophilic droplet)或称脂类滴(lipid droplet),其主要成分是亲脂性的醌类物质。嗜锇滴的生理功能大概是起叶绿体脂类仓库的作用,因为正当片层合成时需要脂类,便从嗜锇滴调用,嗜锇滴逐渐减少;当叶绿体衰老,片层解体时,嗜锇滴体积逐渐增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