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教案

与妻书教案
与妻书教案

《与妻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中的至情至性。

(二)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

(三)沉潜涵泳,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幸福的革命豪情和理性自觉。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1

鲁迅先生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民主战士林觉民就是一位至情至性的真豪杰、大丈夫。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那感人至深的绝笔——《与妻书》。

2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现在福建省福州市)人。他的父亲在当地中学堂任国文和图画教师。林觉民1900年进入福建高等学堂,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年轻时代就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他思想先进勇于接受新生事物,曾动员自己的妹妹、嫂嫂和妻子到女子师范学堂读书。1905年,林觉民东渡日本留学,进庆应大学学习,在此期间读了许多革命书报,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还写了《原爱》、《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等论文和小说《莫那国之犯人》,翻译了《六国宪法论》。

1911年4月初,黄兴、赵声等在孙中山领导下,酝酿广州起义,同盟会日本总部派遣林觉民回国,准备回福建起义响应。林觉民到香港后,黄兴留他协助广州起义,于是他改变计划,回到福州,召集在福州的同盟会会员十余人,筹办军火,在福州西郊西禅寺制造炸药。为了避开清政府的耳目,原计划叫自己妻子陈意映装扮孀妇,以出殡的形式,把炸药装在棺木里,运往广州。但是陈意映已怀孕八个月,难以长途跋涉。后来只好由方声洞的妹妹方声璧等人化装掩护,秘密到达广州。那已是4月27日,他们立即投入起义。林觉民率领敢死队冲入两广总督衙门后堂,发现总督张鸣岐已逃走,就愤然点了一把火,在退出东门时,同迎面冲来的大队清兵遭遇,血战中,不幸因中弹负伤而被俘。在清朝官吏审讯时,林觉民康慨陈词,纵论世界大势和献身革命的道理,怒斥清廷的昏庸反动,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

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深夜,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字数不多:“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另一封给他的妻子,就是《与妻书》,题目是后人加的。

3

清代末年,清政府政治腐败,国势衰弱,面对列强的侵略采取了屈辱投降的办法,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对人民则更加残酷地压榨剥削,因而激起民众强烈的反抗。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意在推翻满清统治。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认真总结了过去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并派人到各国购买武器。同盟会总部又从国内各省、南洋华侨以及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征集挑选选八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23日,起义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但由于准备不够充分,缺乏广泛的响应与支持,又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督张鸣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缴

了倾向革命的新军二营的枪支,调兵加强了广州的戒备。结果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人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上百名烈士。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岗,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岗起义”。这次起义,是同盟会历次起义中战斗最激烈的一次,也是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推动了全国的革命高潮,是五个多月后的武昌(辛亥)起义的前奏。(二)活动过程

1

(1)下列加点的字该怎么读?(板书或以多媒体显示,学生认读后配上拼音)意映卿卿如晤(wù)几家能彀(gòu)

必不能禁失吾之悲(jīn)嗟夫(jiē)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bàng)使之肖吾(xiào)

(2)老师范读全文,要求同学听准读音,听清句读,体会情感。

范读旨在以教师的美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引导学生吟诵涵泳,体味文中的儿女情长和革命豪情。

2

(1)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停顿恰当。

(2)质疑活动

3

(1)落实下列加点的字词的意义

①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完毕

②适冬之望日前后恰好

③吾之逃家复归,汝泣告我请求

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能承受

⑤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确实,的确

⑥且以汝之有身也怀孕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自身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信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写

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代词,他

吾亦望其言是实代词,那

独善其身代词,自己

汝其勿悲副词,表示期望

(2)了解下列词语的活用现象

①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快乐。

②瓜分之日可以死

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切瓜一样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前一个“老”与“幼”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分别解释为“敬爱”和“爱护”;后一个“老”与“幼”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分别解释为“老人”和“小孩”。

④汝幸而偶我

名词活用为动词,嫁给

⑤当尽吾意为幸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竭尽

(3)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体察句子的语气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敬爱自己的老人,要扩大到敬爱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小孩,要扩大到爱护别人的小孩。

②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我曾经对(你)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你在我之前死。”

③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这就是我敢于(为天下人)去死而不顾你的原因。

4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设疑激趣:文章第一段作者说“恐汝不察吾衷”,“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请问作者的“吾衷”是什么?又是怎样言衷的?

(3)诵读策略:指导同学抑扬顿挫地诵读课文,养成吟诵、咀嚼、揣摩、品味的习惯。诵读中思考上述两个问题,从原文中找到回答的依据。

5

(1)作者的衷情是什么?

明确:作者“忍悲”所言衷情是:“吾至爱汝”并“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从而“使吾勇于就死”,并“敢先汝而死”,进而慰“汝不必以无侣为悲”。

(2)作者是怎样表达衷情的?

明确:全文以“忍悲为汝言吾衷”的“吾衷”为主线,结合抒情忆事,进行深刻的说理,表达了“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全文按主线“吾衷”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忍悲为汝言吾衷”——交代写信的原因和心情。

为什么要悲呢?“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为什么要诉“吾衷”?“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这两个为什么就引出了全文的主旨——“忍悲为汝言吾衷”。那么“吾衷”到底是怎样的呢?就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从情理、事势、后事等几方面具体阐述“吾衷”。

①从感情上来说:“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

②从理义上来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③从事势上来说:“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④从后事上来说:“吾今死无余撼,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汝清静过日而已。”

抒情、议论、叙事相结合,情说得真切,理说得深刻,事势说得形象,后事说得感人。

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对“吾衷”作了真实、深刻、详尽的阐述,感人肺腑,

教人激奋,慰人勿悲,从而达到了作者写信的目的。

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加深言情,情深永相旁;深入说理,志高不幸生。这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和加深。

①加深言情:“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恐日日为吾担忧”。

②深入说理:“吾爱汝至”;“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这样就全面地阐明了“情至生死永相旁,志高不幸生中国”的真情实理,使全文的言情说理达到了至善至深的地步,显示了作者的情操、理想之高尚,突出了作者文笔之精粹。

活动策略:

抓住“吾衷”这一主线,逐一划出各段的关键句;也可以通过划分结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

(3)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想一想,这篇绝笔为什么感人?

明确:钟叔河序叶绍袁《甲行日注》云:“大凡真能爱国家、爱民族,真能为国家民族作出一点牺牲,而不是专门讲大话唱高调的人,于家庭骨肉之间,亦必有真感情、真爱心,我不相信刻薄寡恩的人,能够有民胞物与的胸怀,有对国家民族的真正责任感。”这番话,验之于林觉民之信之死是非常深刻的,也道出了本文感人至深的原因。

文章第三段,作者以深情的笔墨记叙了几件往事,表达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的一片真情。这种“吾至爱汝”的夫妻之情外,至诚美好令人感到;但更令人感动的是,“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的献身精神及由此而阐述的道理。

林觉民为造福天下放弃自己幸福和生命的说理过程,是对其挚爱陈意映的说理,更是对自己的说理。正是因为它是对革命者本身的说理,革命者本身才由意志作出决断,自愿牺牲本身的生命、幸福、自由,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家人、好友的幸福、情感,投身于革命洪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革命者的人性的光辉和理性的自觉。

活动策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在情与理的矛盾中,作出决断的。

6

活动策略:请学生自由地高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三)总结活动

1

2

课外读方志敏的《我的中国》和瞿秋白的《多余的话》,了解这两位革命者“精诚之至”的情感。不妨写一篇研究性的小论文,比较一下三位烈士的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各自的情感所产生的深层原因。

板书设计

与妻书

林觉民

吾至爱汝

↓儿女情长

吾衷勇于就死

↓豪情万丈

为天下人谋永福

《与妻书》导学案

24 与妻书 爱情,是花前月下的浪漫;是执手相看的缠绵;是海誓山盟的誓言;是耳濡鬓染的相守。可当爱情遭遇血雨腥风的革命;横亘家国天下的选择。相爱的人又会作出怎样的选择?今天,我们跟随林觉民一起感受他的家国情仇。请随我一同走近课文—— 1、掌握本文重点实虚词,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词的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领会“吾至爱汝,既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思路。 3、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裴多菲有一首诗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面临爱情和事业的选择,我们应该选择哪一边呢?今天我们来看看革命烈士林觉民在《与妻书》里是怎么选择的。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卿卿 ..如晤.(qīng wù)搁.笔(gē)称.心快意(chèn)不能禁.(jīn) 使之肖.我(xi ào) 一恸.(tòng) 嗟.夫(jīē) 相和(hè) 2.听老师范读,注意停顿并划出朗读的停顿。 3.知道学生大声读课文, 4.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 与:①与妻书(动词,给,给予) ②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介词,和,同,跟) ③吾与(汝)并肩(携连词,表并列,和、同。) 竟:①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动词,完毕,终了) ②何竟日默默在此,(也副词,全,整,终。) 及: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动词,推广到) ②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介词,等到。) 书:①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名词,信) 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动词,写) (2)词类活用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第一个“老”,形作动,尊敬;后两个“老”形作名,老人。) ②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幼”形作动,爱护;后两个“幼”形作名,小孩。) ③称心快.意(使动用法,使……愉快。) ④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意动用法,以……为乐。) ⑤瓜.分之日可以死(瓜,名作状,象切瓜一样;死,使动用法(其后省略宾语“之”),使……死。) ⑥望今后有远行 ..,必以告妾(动作名,远行的事情。)

与妻书 优秀教案

与妻书 【教学目标】 1.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2.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是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等多用词的用法,掌握“其”、“与”在句子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做出选择的情感历程(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由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诗作引入: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提问:诗作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思想感情? 九十多年前,中国也有一位革命者,用生命和挚爱,谱写了这样的文稿。 引出林觉民的《与妻书》 作者作品介绍: 1.时代背景——黄花岗起义(印发给学生) 2.林觉民及其方巾遗书——《与妻书》 请学生看注①作补充 林觉民《与妻书》,又名《绝笔书》,又名《寄妻绝笔书》。这是一篇从妻子的思想实际出发,反复阐明为争取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而勇踏死地、义无反顾的革命道理的情书,反映了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他在写《与妻书》的同时,还给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这封信言简意明,充满了他热爱祖国,为争取独立而勇踏死地的崇高精神。他给父亲的信和《与妻书》是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写的,起义失败后,有人神秘地将

这两封信在半夜塞在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发现了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不久生下遗腹子仲新。两年后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 《与妻书》手稿,已由林觉民次子仲新献给人民政府,(长子依新后夭折)现陈列在福建省博物馆。 二、听课文朗读,正字音、释难字词 1.其:吾望其言是实 (这,指示代词) 今则望其真有 (它,代词) 卒不忍独善其身 (自己,代词) 汝其勿悲 (表祈使,规劝) 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他们,代词) 2.与:与妻书 (给,动词) 与使吾先死,无宁汝先吾而死 (与,与其,与“无宁”组成表选择的固定结构)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跟,介词) 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和,连词) 吾先死留苦与汝 (给,动词) 3.至:吾至爱汝 (极,最,副词) 吾爱汝至 (到了极点,副词) 词类活用: 1.汝幸偶我 (意动,以……为配偶)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形作动,尊敬) 3.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形作动,爱护) 4.称心快意(使动,使意快) 四、文本研读 1.节:“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书意,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午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这句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心情。作者是从哪及格方面向妻解释的。 明确:一方面表明他是爱妻子的, 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不忍当前形势,愿“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2.“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提出全文的中心,全文说理由此而展开,“爱汝”与“勇于就死”看来是矛盾的,但在有志于济世的革命者看来,是统一的。

《与妻书》 优秀导学案

第24课《与妻书》

3.下列各组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Error! B.Error! C.Error! D.Error! 答案 D点拨: D项,两个“书”都是“书信”的意思;A项,第一个“禁”是“忍受”,第二个“禁”是“禁止”;B项,第一个“告”是“请求”,第二个“告”是“告诉”;C项,第一个“竟”是“使……完毕”,第二个“竟”是“全、终”。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汝之有身也 A.亦以天下人为念B.汝可以模拟得之 C.汝不必以无侣悲D.以今日事势观之 答案 C 点拨: C项与例句中的“以”都是连词,因为;A项,介词,把;B项,介词,凭;D 项,介词,拿。 课外阅读: 卢蒙巴家书 爱妻: 当我书写此信时,不知道这信是否有一天能辗转到你的手中,更不知道当你抚读此信时我是否还活在人世。 在我为祖国争取独立的整个斗争生涯中,我丝毫没有怀疑过,我与战友们为之献身的神圣事业最终将会取得胜利。我衷心地希望我的祖国赢得高贵的生命、充分的尊严、完全的独立。而这正是比利时帝国主义者及其西方盟友所永远不愿看到的。 我们曾对联合国抱以完全的信任,请求他们给予帮助,但联合国的某些高官却有意无意地、直接或间接地支持了我们的敌人。他们诱骗腐蚀我们的同胞,对部分人进行收买。他们出谋划策、歪曲事实真相,使我们伟大的独立事业蒙受耻辱。对于联合国的所作所为,我真是不知该说什么?

是判我生还是处我死,是给我自由还是罚我将牢底坐穿,不论帝国主义者怎样判决,我自己都不会在乎。但对于刚果,对于我们依然贫穷的人民来说,独立似乎已经变成了一个牢笼,透过牢笼,外面的世界在看着我们,他们有些人带着善意的同情,有些人则是幸灾乐祸。 但我的信仰不会动摇。我知道而且从我的内心里能够感受到,我们的人民迟早会消灭所有的、无论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敌人,而且,他们最终会像一个男子汉那样站起来,对殖民主义者们造成的堕落和留下的耻辱说“不”。我们将在晴朗的阳光下重新获得尊严…… 至于那些我可能再也见不到面的孩子们,我想让他们知道,我所做的牺牲正是为了他们,是为了每一个刚果人,去完成重建我们的自由和主权这一神圣使命:因为没有尊严就没有自由,没有正义就没有尊严,没有独立就没有自由的人民。 无论是残忍、严酷还是折磨,都不会让我请求怜悯。我是宁愿死也不会低头,不会支摇信仰。我将宁愿带着对祖国命运的全部信任去死,也不会在屈从和抛弃神圣原则下苟且偷生。历史自有公论,但这公论不会出现在布鲁塞尔、巴黎、华盛顿或联合国所讲授的历史中,它只会出现在从帝国主义及其傀儡统治下获得自由解放国家所讲授的历史中。非洲会书写它自己的历史,对撒哈拉北部和南部来说,那将是一段光荣而有尊严的历史。 不要为我哭泣,我的爱妻。我知道我那正受苦受难的祖国最终会知道该如何保卫她的独立和自由。 刚果万岁!非洲万岁! 5、从选文第一段中两个“不知道”中你能体会到作者做出了怎样的抉择吗? 6、选文2-5段以平和深沉的语调畅谈了怎样的理想志向、坦言了怎样的生死抉择、展望了祖国怎样的前景? 7、全文既写“情”又写“义”,这“情”是什么“情”?“义”又是什么“义”?二者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 8、选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答案:5、自己已经献身于刚果的民族解放事业,在舍生取义与苟且偷生间,毅然做出了舍生取义的抉择。 6、希望祖国赢得生命、尊严、独立;把牢底坐穿也不动摇信仰;将在晴朗的阳光下获得尊严。 7、对妻子儿女的深切之情;为民族独立而献身的大义;对妻子儿女爱之越深,对国家民族爱也越沉,作者正是为了亲人,为了每一个刚果人,宁死不屈,将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生死存亡紧密结合。 8、融抒情、议论、记叙于一体。

24 与妻书_课文分析

24. 与 妻 书 本文是中国早期民主革命的先驱者林觉民烈士在参加广州起义前夕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表现出了革命者为革命事业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的高尚情操和对妻子的拳拳深情。文章有叙有议有抒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 既对与妻子相亲相爱的往事进行了深情的回忆,又向妻子讲述了自己为革命献身的道理,反映了一个民主主义革命战士高尚的内心世界,表达了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可以说是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作者写这封遗书时的感情是非常矛盾而又激动万分的,“至爱”妻子又“忍舍汝而死”似乎充满矛盾。为了安慰妻子,为了使妻子对他的舍生赴义能够理解,在信中反反复复地倾诉他对妻子真切的爱,说明正因为非常爱妻子,并由此推及爱天下的人,所以忍心舍生赴义的道理。整篇书信就是围绕着这一中心写的。 全文共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要地说明自己给妻子写这封诀别信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2~4段)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尽情倾诉了自己“至爱”妻子又“忍舍汝而死”的看似矛盾的心情,其间充满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革命道理。 第2段,开头“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可以说是全文的纲。作者对妻子阐述了“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道理,希望妻子理解,不要为自己的牺牲而悲伤。 第3段,用“汝忆否”“回忆”、“又回忆”引出三件夫妻之间谈及生死及相互恩爱的往事。第一件事是夫妻谁先死的谈论,说明自己本来不愿先死而“留苦”给妻子;第二件事是对月影之下真情相述的回忆,说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记爱妻;第三件事是追述最后分手之前,因害怕妻子承受不起将要失去丈夫的沉重的悲痛,未能将赴义的事告诉爱妻的原因。三件事都反映了作者一心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对妻子的情感无比之深。 第4段,用“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把“吾至爱汝”的真情倾诉过渡到“忍舍汝而死”的议论。作者先一一列举了在当时黑暗的社会

《与妻书》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与妻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 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文中活用的 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 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 、“以”在句中的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自读提示” ,口头归纳“自读提示”的主要内容。 2.解释词语:(1)卿卿(2)竟书(3)掩映(4)率性(5)模拟(6)太上忘情(7)眼成穿而骨化石(8)独善其身 3.掌握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2)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3)汝泣告我(4)瓜分之日可以死(5)卒不忍独善其身(6)汝幸而偶我(7)当尽吾意为幸(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指导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二题。

(二)教师范读,并要求学生在课文中逐一划出各段关键性句子,说明这些句子在各段中的作用,以及怎样和全文的中心保持一致。(思考与练习一) (三)解决上述问题;学生讨论,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第1 段,“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 第2 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提出全文的中心,全文说理,由此而展开。“爱汝” 与“勇于就死”,看来是矛盾的,但在有志于济世的革命者看来,是统一的。请在这一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作者是怎样将这两者统一起来的。(原句略。小结:林觉民极爱其妻,正是这种感情升华,才使他更“勇于就死”。正因为自己享受了爱情、家庭的幸福,所以希望“天下人”也能享受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 而甘于牺牲自己小家庭之幸福,其情操高尚,十分感人。)第3 段,“吾真真不能忘汝也!”抒发全文中心的前半部分“吾至爱汝”的感情。这一段主要回忆夫妇生活中的数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中所追忆的三件事,并分析作者追忆这三件事的目的。(第一件事是夫妻谁先死的谈话,说明自己本不愿因先死而“留苦”给妻子。第二件事是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说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记爱妻。第三件事是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

《与妻书》教案

《与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林觉民及文章写作背景;理解句子含义。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言语言、情感的魅力。 3、体会作者高尚的革命情操,培养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作者采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其中记叙和议论的密切结合,更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5、文中多处用了典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真切感人,扣人心弦。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写过一首诗,题目是《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珍视和追求。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无数先烈,为了国家和民族,舍弃了自己的家庭和爱情,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林觉民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与妻书》。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作者简介: 明确: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人。林觉民阅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他曾留学日本庆应大学,在那里加入了同盟会。写了一些宣传革命思想的论文及小说。后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 2、题目解说: 明确:本文是早期民主革命先驱者林觉民烈士在参加广州起义前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表现了高尚情操和对妻子的深情。 林觉民起义前三天深夜,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字数不多:“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推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另一给他的妻子,就是《与妻书》,题目是后人加的。

与妻书 教案

与妻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得写作背景;理解句子含义,感悟文中得至情至性。(重点)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抒情、记叙与议论得写法;品味情真意切、朴实无华、亦文亦白得语言特色。(重点、难点) 3、体会作者高尚得革命情操,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广州起义中英勇就义得有72位革命志士,其中有一位叫林觉民得革命者,在起义前夕给自己得妻子写了一封感人至深得书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与妻书》,瞧瞧作者在起义前给自己得妻子写了些什么。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文言知识归纳 (1)生字注音 (2)通假释义 几家能彀.(“彀”通“够”。)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依傍,依靠。) (3)古今异义 汝可以模拟 ..得之(古义:揣摩,推测。今义:模仿。) 吾充.吾爱汝之心(古义:扩充,发扬。今义:满,足;冒充。)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古义:但,但就是。今义:常用在整数得数词前面,表示次序。) (4)一词多义

(5)词类活用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书”,名词用作动词,“写”得意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形容词用作动词,“敬爱”得意思。)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幼”,形容词用作动词,“爱护”得意思。) 作者名片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今福州)人。1900年入福建高等学堂,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1905年与陈意映结婚。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作品有《原爱》《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等论文与小说《莫那国之犯人》,翻译了《六国宪法论》。 背景追溯 1911年4月初,黄兴、赵声等在孙中山领导下,酝酿广州起义,同盟会日本总部派遣林觉民回国,准备回福建响应起义。林觉民到香港后,黄兴留她协助广州起义。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深夜,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她得父亲,另一封给她得妻子。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体会感情。 请同学们谈一下这篇文章得感情基调。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与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学案

《与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比较,深入分析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2.通过诵读感悟,深入体会文章说服力和感染力来源于作者至情与至理的交融。 3.学习革命先驱抛私情循大义,“为天下谋永福”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二、难点、重点分析 1.理解文中典故所表达的情感 2.多种表达方式交融来凸显情感和深入说理。 三、教学设想 本文是近代作品,又是一封家书,语言浅近平易,使用了杂有白话成份的通俗文言,所以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文言教学点难度不算很大,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及有关资料基本能读懂文章,体会情感。在课前我先发放学案,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背景,了解典故的出处和意义以及初步体会此典故在文章中所体现的情感;靠自己的能力进行有关字、词的文言知识点梳理。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针对同学们在学案学习中出现的知识难点进行点拨,并通过提问检测其掌握程度。希望能通过这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的自主性。而本课时的重点则放在内容的梳理和情感的把握上,体会作者通过多种表达方式让自己的至情与至理得以充分的体现,也让妻子能“尽吾意”,理解“我”的选择,借以突显作者的铁骨柔情,为循大义而抛私情,儿女情长和英雄气壮两相融和的可歌可泣的形象和可贵的品质。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读书交流:(学生活动)请你用一句话写写林觉民给你的印象。 如:我读到了一个的林觉民。 小结:插入简单的时代背景的介绍和作者介绍。 整体感知 思考: 1.本文如用一句话来概括内容,你会用文中的哪句话? 2.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文中哪些地方写的是“吾至爱汝”?哪些地方写的是“勇于就死”的呢? 三)深入鉴赏3、4段。(注意层次划分:吾至爱汝——勇于就死) 学生朗读3-4段前部分。(“吾至爱汝”部分)

窦娥冤-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窦娥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⑴、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⑵、了解剧情;以第三折中《滚绣球》、《耍孩儿》等曲词为重点,赏析戏曲语言。 ⑶、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⑷、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⑸、结合人教版配发的《第二课堂》“学习活动”练习,开展研究性活动。

教学重点:即目标之⑵、⑶、⑷ 教学难点: ⑴、第三折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指斥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⑵、对第三折 [ 端正好 ][ 滚绣球 ] [ 耍孩儿 ] 等曲子的理解,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⑴先观看戏曲或电影《窦娥冤》;⑵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学习方法: 1 .课前预习,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掌握古白话词语,了解剧情; 2 、诵读中可分角色朗读、分段轮读、自由选读,形式不一,但要进入“角色”,读出感情。 3 .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一些特点,有助于理解剧情。 4 .鉴赏课文语言,除重点鉴赏第三折[滚绣球]等曲子外,还可选取其他曲词和一些说白,品味曲词与说白的语言特色。也可结合课文,领会曲词、说白、科介是怎样相辅相成塑造人物形象与推动情节发展的,了解戏曲语言个性化和动作性强的特点。

5 .鉴赏课文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着重了解这种艺术手法对表现剧情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可展开讨论,允许有不同认识。 教学时数: 4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学习: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出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的中国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什么“王法”要被毁灭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与元杂剧介绍: 1 、关于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曾在散曲《南吕一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家国天下》教案

悠悠千古诗殷殷爱国情 ——品味经典诗文中的家国情怀 【学情分析】 本课受教的学生是七年级的学生,学情分析可分以下五方面: (一)班上有10个西藏生,班级成分多元,但相处和睦,对多民族国家有更深的认识。(二)他们的好奇心强,还保留小学时的表现欲,然而自我意识的成长也使一部分学生不敢在课堂上表现自己,生怕引起同班同学的嘲笑。 (三)他们对古代诗歌及诗人有一定了解,但未对爱国诗歌进行归纳也未更全面和更深刻了解过爱国诗人的经历。 (四)班上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积极做笔记,但朗读能力较弱。 (五)班上分6个学习小组,课代表及小组长有很好的协调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综合性学习课,主题是“天下国家”,核心是“爱国”。一、确定教学内容。爱国的形式多样,结合语文学科的性质,确定从爱国诗歌入手,带领学生朗读、赏析爱国诗歌,了解爱国诗人,培养家国情怀。二、学生分小组搜集爱国诗人的生平资料。 【教学目标】 1、学习家国情怀的诗词典故 2、感受亘古不变的家国情怀 3、培养爱国爱家的使命感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家国情怀的诗词典故。 2、理解家国情怀的古今演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忠”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古往今来,我国涌现许许多多忠君报国之士,屈原、岳父、文天祥、陆游、林觉民……英雄已逝,但他们的诗歌中流露的殷殷爱国情义,仍深深牵动着我们的心弦。 二、为国捐躯 (一)屈原:滚滚东逝的汨罗江旁,那个形容枯槁孑孑而行的屈原。 (二)岳飞:绍兴六年,岳飞第二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镇守鄂州(今武昌)时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面对奸佞小人的种种陷害,面对南宋朝廷的种种猜忌,不由得冲冠一怒。令敌人闻风丧胆的一代名将,以一己之力独立支撑南宋半壁江山的赤胆忠臣,耿耿丹心,唯有苍天可鉴。 (三)文天祥:国之既亡,为国捐躯,虽死犹荣。明知不可为而痴心不改,耿耿丹心怎不令人为之动容呢? 三、忧国忘家 每一个国民,在自己的国家危难之际,都应当挺身而出。爱国是每一个人的本能。但是,爱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与妻书》导学案 (无答案)

高一下学期语文必修下册导学案编制:刘嘉欣马雪编号:时间: 《与妻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通过诵读感悟文中的至情至性。 2. 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 3. 沉潜涵泳,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幸福的革命豪情和理性自觉。 学习任务一:知人论世 (一)回首那段历史 清代末年,清政府政治腐败,国势衰弱,面对列强的侵略采取了屈辱投降的办法,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对人民则更加残酷地压榨剥削,因而激起民众强烈的反抗。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意在推翻满清统治。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认真总结了过去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并派人到各国购买武器。同盟会总部又从国内各省、南洋华侨以及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征集挑选选八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23日,起义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但由于准备不够充分,缺乏广泛的响应与支持,又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督张鸣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缴了倾向革命的新军二营的枪支,调兵加强了广州的戒备。结果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上百名烈士。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岗,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岗起义”。这次起义,是同盟会历次起义中战斗最激烈的一次,也是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推动了全国的革命高潮,是五个多月后的武昌(辛亥)起义的前奏。 (二)走近林觉民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现在福建省福州市)人。他的父亲在当地中学堂任国文和图画教师。林觉民1900年进入福建高等学堂,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年轻时代就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他思想先进勇于接受新生事物,曾动员自己的妹妹、嫂嫂和妻子到女子师范学堂读书。1905年,林觉民东渡日本留学,进庆应大学学习,在此期间读了许多革命书报,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还写了《原爱》、《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等论文和小说《莫那国之犯人》,翻译了《六国宪法论》。 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深夜,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字数不多:“不孝儿

与妻书(1) (2)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24与妻书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2.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是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等多用词的用法,掌握“其”、“与”在句子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选择的情感历程(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由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诗作引入: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提问:诗作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思想感情? 九十多年前,中国也有一位革命者,用生命和挚爱,谱写了这样的文稿。 引出林觉民的《与妻书》 作者作品介绍: 1.时代背景——黄花岗起义(印发给学生) 2.林觉民及其方巾遗书——《与妻书》 请学生看注①作补充 林觉民《与妻书》,又名《绝笔书》,又名《寄妻绝笔书》。这是一篇从妻子的思想实际出发,反复阐明为争取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义无反顾的革命道理的情书,反映了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他在写《与妻书》的同时,还给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这封信言简意明,充满了他热爱祖国,为争取独立而勇蹈死地的崇高精神。他该父亲的信和《与妻书》是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写的,起义失败后,有人神秘将这两封信在半夜塞在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发现了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不久生下遗腹子仲新。两年后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 《与妻书》手稿,已由林觉民次子仲新献给人民政府,(长子依新后夭折)现陈列在福建省博物馆。 二、听课文朗读,正字音、释难字词 1.其:吾望其言是实(这,指示代词) 今则望其真有(它,代词) 卒不忍独善其身(自己,代词) 汝其勿悲(表祈使,规劝) 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他们,代词) 2.与:与妻书(给,动词) 与使吾先死,无宁汝先吾而死(与,与其,与“无宁”组成表选择的固定结构)

《与妻书》教学反思

关于教学构想: 对《与妻书》的处理,我主要扣住“吾衷”来组织教学的。见下图: 一. “吾衷”是《与妻书》的思想核心。“吾衷”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吾至爱汝”,另一方面是“为天下人谋永福”。围绕这个核心,文章主要谈了两个问题,一是“抉择”结果:“先汝而死,不顾汝也”;二是“抉择”原因:“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卒不忍独善其身”。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紧紧扣住“吾衷”展开教学,力图层层展现与揭示之。 顺势以文章的“内容”的解读带出文章的“形式”特征的分析:材料的处理——围绕中心组材、“详与略”,结构上的整一——“递进与呼应”,语言上的情感色彩——“悲”与“壮”。且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回顾文章的一般知识。 二. 鉴于《与妻书》的思想内涵比较浅近,学生单独理解应该说比较简单。 如何让文章的解读具有一定的深度与新意?因此,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力图将《与妻书》的思想内涵放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分析与理解,如“舍生取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等,以期让学生从人类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注脚。 但又考虑到这些“引用”的价值取向都与《与妻书》的在方向上相吻合, 会不会在学生的思维训导上失之肤浅或平面?因此,又引出这个学期学过的《我很重要》中的观点——一种看似与“舍身取义”论相对的观点,“既然‘我很重要’,为什么要‘先汝而死,不顾汝也’?”以引发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以期对学生思维训导的辨证性与立体感的诉求与达成;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三. 在教学环节上,主要设计了四个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这样抉择? ②作者为什么要宕开一笔?

《与妻书》导学案(含答案)资料

24 与妻书 第一课时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称心快意(chèn)几家能彀(gòu)必不能禁(jīn ) 使之肖我(xiào)以依旁如也(bàng )念六夜四鼓(niàn ) 卿(qīng )晤(wù)恸(tòng) 【课堂探究】 3、掌握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汝幸偶我名作动,嫁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前“老”为形作动,尊敬,后老作名词,老人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前幼为形作动,疼爱,爱护。后幼为名词,孩子 称心快意使动,使意快 卒不忍独善其身善,形作动,保全 瓜分之日可以死名词用作状语(像切瓜一样)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快乐 当尽.吾意为幸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竭尽 4、通假字: (1)几家能彀“彀”同“够” (2)念今夜四鼓“念”通“廿” (3)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靠近 5、解释加点的词 (1)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确实(2)盖不能以寸管 ..形容之。毛笔(3)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副词,但,仅(4)抑.汝能之乎抑或 (5)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表揣测语气(6)汝其.勿悲表祈使语气 (7)天灾可以死.使…死 6、翻译 (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不能把信写完就搁笔了,又很担心你不能深深地了解我的苦衷,说我忍心丢了你去死,说我不了解我的不要我死去(的心情)啊,因此忍着悲痛跟你讲讲这种苦衷。

(2)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江州司马的青衫(湿了),我不能学那些修养高超的人忘怀于世理人情。(3)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 恰巧是冬天的某个月半的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就象筛孔一样,筛出了稀疏的月影,(梅影和月影)朦胧地互相掩映。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敬爱自己的老人从而推及到敬爱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小孩从而推及到爱护别人的幼儿。 (5)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 (写信的)方巾短而(我的)衷情长,(还)未(写)完的,还有万万千千,你可以想象得到我的万千衷情。 (6)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这就是我敢于(为天下人)去死而不顾你的原因。 【课堂练习】 1、解释加点的词 (1)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只(2)汝不必以.无侣悲!因为 (3)卒.不忍独善其身卒,终于。(4)使吾勇于就.死也靠近,走向 2、翻译 (1)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我平时不曾把我所追求的目标告诉你,是我的不是;但是,如果告诉了你却又很怕你天天替我担忧,我即使牺牲一百次也不退避,使你担忧倒的的确确不是我能忍心的。 (2)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可是遍地血腥阴云,满街狼狗(横行),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过日子)呢?(3)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唉!当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短短的毛笔来形容的。 (4)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你在哭不成声以后体察我的苦衷,也能把天下人(的福利)放在心上,(那么),就应当也把牺牲我跟你的福利作为乐事,去为天下人谋福利啊!

2020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1)第17课 与妻书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2

第17课与妻书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背诵文中名句。2.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革命者“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及高尚情操。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使之肖.我( ) (2)相和.( ) (3)一恸.( ) (4)称.心( ) (5)能彀.( ) (6)不能禁.( ) 答案(1)xiào(2)hè(3)tònɡ(4)chèn(5)ɡòu(6)jīn 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婉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卿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率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独善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婉转解释(2)古代夫妇间的爱称,多用于女方(3)依本性而行,勇敢(4)出自《孟子·尽心上》。原意是自己尽可能完善自己的操守,文中是只顾自己、苟且偷生的意思 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 (1)几家能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六夜四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同“够”(2)通“廿”,二十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生活上的利益,特指对职工生活(食、宿、医疗等)的照顾;使生活上得到利益。 (2)汝可以模拟 ..得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模仿。 答案(1)幸福。(2)想象。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与妻书》教学设计

《与妻书》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林觉民及文章写作背景;理解句子含义。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言语言、情感的魅力。 3、体会作者高尚的革命情操,培养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作者采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其中记叙和议论的密切结合,更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5、文中多处用了典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真切感人,扣人心弦。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写过一首诗,题目是《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珍视和追求。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无数先烈,为了国家和民族,舍弃了自己的家庭和爱情,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林觉民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与妻书》。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作者简介: 明确: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人。林觉民阅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他曾留学日本庆应大学,在那里加入了同盟会。写了一些宣传革命思想的论文及小说。后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 2、题目解说: 明确:本文是早期民主革命先驱者林觉民烈士在参加广州起义前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

绝笔信,表现了高尚情操和对妻子的深情。 林觉民起义前三天深夜,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字数不多:“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推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另一给他的妻子,就是《与妻书》,题目是后人加的。 3、背景资料:1911年4月27日(阴历辛亥年3月29日),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起义虽经精心准备,但因寡不敌众,最终失败,一百多革命志士遇难。后收敛遗骸七十二具,合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起义震动全国,不久爆发了武昌起义。 4、学习生字: 卿(qīng)晤(wù)彀(gòu)恸(tòng)语(yù) 婉(wǎn)嗟(jiē)虐(nüè)眷(juàn)旁(bàng)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作为遗书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2-4):是信的核心。在这部分中,烈士心情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道理。 第三部分(5-7):作为遗书的结尾,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肠。 四、古汉语知识: 1、通假字: (1)、几家能彀.(“彀”通“够”。) (2)、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靠近。) 2、古今异义词: (1)、老吾老以及 ..人之老(“以及”是介词“以”和动词“及”的连用,其意为:把···推及到···。与今常用做表并列的“以及”不同。) (2)、吾充.吾爱汝之心(充:扩充,扩大。今常用义为:满足,装满,冒充。) (3)、第.以今日事势观之(第:只,但。今常用在整数的数词前边,表示次序。) (4)、此吾所以 ..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

学练优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与妻书》导学案

《与妻书》导学案 预习导航 【文本助读】 1、走进作者 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人。林觉民阅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他曾留学日本庆应大学,在那里加入了同盟会。写了一些宣传革命思想的论文及小说。后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 2、探寻背景 1911年4月初,黄兴、赵声等人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酝酿广州起义。同盟会日本总部派遣林觉民回国,准备回福建响应起义。到香港后,黄兴留他协助广州起义,于是他改变计划,回福州召集同盟会会员十余人,筹办军火。为了避开敌人的耳目,原计划叫自己的妻子陈意映装扮孀妇,以出殡的仪式,把炸药装在棺木里,运往广州,但是陈意映已怀孕八个月,难以长途跋涉,后来只好由方声洞的姐姐方君瑛等人化装掩护,秘密到达广州。到达广州已是4月27日,他们立即投入了战斗中。林觉民率领敢死队冲入两广总督衙门后堂,发现张鸣岐已逃走,遂退出东辕门,同迎面冲来的大队清兵血战,不幸中弹负伤,力尽被俘。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字数不多;另一封给他的妻子,就是《与妻书》,题目是后人加的。 第一课时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2、顺畅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3、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学习围绕关键性语句展开议论抒情的方法,体味文章情感真挚、说理深刻的写作特点2、翻译全文 【课堂探究】 一、朗读全文,理解并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 (1)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彀”同“够”,能够) (2)念.六夜四鼓(“念”通“廿”,二十) (3)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陪伴) 2、一词多义 [竟] A动词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完毕、终了《与妻书》) 此县官重太后,故不竟也(追究《汉书、霍光传》) 轻舟竟川(从头到尾,曹操《善哉行》) B副词 道竟何为耶(究竟、终究)刘禹锡《天论上》) 神农竟不知(竟然、居然,杜甫《游何将军山林》) [身] A名词 首身离合心不惩(身体、躯体,《国殇》) 且以汝有身也(有身指怀孕,本课) B代词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自己、自身《出师表》) 身是张翼德也(我《三国志?蜀书?张飞传》) C副词 将军身披坚执锐(亲自《陈涉世家》) 3.词性活用 A. 名词用作动词 汝幸而偶我(婚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尊敬。幼,疼爱)

与妻书教案(公开课)

《与妻书》(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 2、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教学思想: 1、首先围绕原课本的单元要求,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 对妻子深挚的爱。从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角度提高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能力。 文学是情感的象征,但我们在许多以革命英雄人物为主人公的作品里,往往忽视人物 本身的情感,为表现崇高思想而弱化了人性,其实,英雄也有个人感情,也有其对家庭,对 亲 人的爱与留恋,正是《与妻书》中贯穿始终的对妻子深挚的爱恋,才更使林觉民这个人 物显得真实,亲切和伟大。 2、其次,理解文中林觉民在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本课教学思想的特色,不在于仅仅赞美林觉民烈士的舍家为国情感。课文中林觉民所面对的, 是一个两难选择,妻子与国家,任何一方都不忍舍弃。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还难以作出判 断和选择,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直面这一两难问题,对此进行思考,对激发学生的使命意 识、爱国情感和由家至国的责任感,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为推翻清王朝腐朽的统治,公元 1911 年 4 月 27 日,革命志士炮轰两广总督府,遭遇清军围攻,死伤惨重,其中一位25 岁的青年林觉民,留下了一封荡气回肠的《与妻书》,文如 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感动天下。 二、背景和资料 1、黄花岗起义:1910 年 11 月孙中山、黄兴、赵声等革命党人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开庇 能会议,决定再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黄兴担任总指挥。1911 年 4 月 27 日下午 5 时 30 分,黄兴率 130 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 准派来弹压起义的北洋军短兵相接。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 起义失败后,黄兴负伤撤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革命志士牺牲,牺 牲的中国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八十六人,其中七十二人的遗体由潘达微寻获安葬于 广州红花岗。潘达微将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此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2、林觉民(1887-1911) ,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侯人。少年之时,即 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 年春回国,4 月 24 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 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之一。 林觉民受伤被俘后,有人以保存国家元气劝说两广总督张鸣岐对林觉民刀下留情,张鸣 岐说:“此人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也称得上奇男子??这样的人才留给革 命党,为虎添翼,这还了得。”临刑时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4 岁。 三、体味文中作者对妻子的挚爱深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