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例一】曲×新,男,24岁,住院号:581764,住院日期1966年1月14日,出院日期1956年2月12日.

主诉:全身起红色皮疹,奇痒,已半月。

现病史:半月前因患急性咽炎后,发现躯干部出现红色皮疹,当时未注意,后来遂渐增多,而表面有白滑,瘙痒明显。会在xx医院诊断为“急性牛皮癣”,经过半个多月西药治疗,未见好转,皮损泛发全身,遂来我院住院治疗。

检查:一般内科检査未见异常。

皮肤检査:头发内、躯干、四肢泛发髙粮粒至榆钱大之红色斑,表面附着较薄之银白色鳞屑,日光下发光,鳞屑周围有明显红晕,基底呈红色浸润,鳞历强行剥离后底面可见筛状出血点,下肢皮损部分融合成片。

脉象:微数。

舌象:舌苔薄白,舌质微红。

西医诊断:牛皮癣进行期。

中医辨证:血热受风,发为血热型白疕。

立法:清热凉血,活血散风。

方药:

生槐花一两鲜茅根一两五钱生地一两紫草根一两白藓皮一两蜂房一两刺蒺藜五钱土茯苓二两

清血散(附方92)一钱,日二次。

上方连服十一剂,红退,上半身皮疹基本消退。去鲜茅根加丹参八钱、当归一两,又服三剂后,改白疕1号(方见227页)方服十五剂,红斑、鳞屑全部退尽。住院期间仅用凡士林润泽皮肤,未给外用药,配合楮桃叶、侧柏叶煎水

洗疗每日一次,共十二次。共住院29天,临床痊愈出院,追踪四年半未见复发。

本例患者属于血热型,而且热偏盛、病程较短,仅用中药内服未用外用药,效杲较好。追踪四年未复发,除服汤药外另外配合清血散以加强凉血清热的作用。清血散服用后,皮肤红斑消退较快,多服则易引起腹泻。

【例二】王×珍,女,22岁,住院号:607982,住院日期1966年3月24日,出院日期1966年4月21日,主诉:全身起红色皮疹,瘙痒,已六年余。

现病史:六年来四肢、躯干发生红色皮疹一直不愈,经xx医院诊断为“牛皮癣”。多年来,经多次、多种疗法,一直未能痊愈,而且连续不断有新皮疹出现。发病原因不明。

检查:一般内科检査未发现异常。皮肤检査:由头开始向下四肢、躯干泛发大片红色皮疹,表面覆盖多层性厚的、银白色鳞屑,鳞屑强行剥离底面有筛状出血点,鳞壻周围有明显红晕,四肢、躯干均有多数较小的新发皮疹,同时又有大片肥厚之皮损。

脉象:沉弦。

舌象:苔白滑。

西医诊断:牛皮癣进行期。

中医辨证:血热发为白疕。治法:清热,凉血活血。

方药:白疕1号,外用5~15%的黑红软膏(方见318页)。按白疕1号全方,连续服二十八剂,配合外用药,皮损逐渐消退,共住院28天,临床痊愈出院。

【例三】刘××,女,41岁,住院号:575198,住院日期1965年12月6日,出院日期1965年12月24日。

主诉:全身泛发皮疹十三年之久,最近一个月来加重。

现病史:十三年来全身泛发皮疹,最近一月来又加重,开始发病系因产后受风,以后时轻时重,一直未愈。此次皮疹加重又经xx医院多次治疗未愈,皮疹泛发全身,痒感明显。

检査:一般内科检査未见异常。皮肤检查:头面、四肢、躯干泛发指盖大皮损,表面鳞屑薄,基底轻度浸润,新发皮疹多,自觉痒感明显。

脉象:沉细。

舌象:苔白,舌质红。匝医诊断:牛皮癣进行期。

中医辨证:血热受风,发为白乘:立法:清热凉血,活血散风。

方药:

白茅根两生槐花一两生地一两白藓皮一两露蜂房五钱刺蒺藜一两土茯苓一两

配合楮桃叶水洗浴后外用2.5%黑豆油软膏(附方59)。用上方及外用药,住院16天皮疹消退,临床治愈出院。

【例四】黎×,女,10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0年6月23日。

主诉:全身起红疙疼及白屑已两年。

现病史:两年前发现下肢出现红色点状皮疹起白色鳞屑,今

年七月份皮疹泛发全身,曾口服“白血宁”,外用药水均未见效。目前皮疹泛发头部,四肢及躯干呈红点状皮疹,脱屑、搔痒较重。

检査:皮疹呈滴状,色潮红密布于头部、四肢及躯干,表面有银白色较厚之鳞屑,基底色潮红、浸润。

脉象:弦滑细。

舌象:苦薄白,舌质红。

西医诊断:牛皮癣进行期。

中医辨证:血热受风,发为血热型白疕,立法:清热凉血,散风解毒。

方药:

粉丹皮三钱干生地五钱白茅根五钱生白术三钱车前子(包)三钱白藓皮五钱乌蛇肉二钱秦艽三钱川连二钱川军二钱漏芦二钱

外用楮挑叶一斤,煎水洗浴,每日一次,京红粉膏(方见318页)外搽。 1971年8月16日前药服七剂,配合外用药皮损变薄,色由潮红转淡红,未见新生皮疹,痒感减轻,前方再继续服用。8月24日前药又,七天后,头部及躯干皮疹大部分消退呈现色素脱失,四肢皮仍总红,作痒,前方乌蛇肉改用三钱,川军改用三钱,干生地改一两。9月1日全身皮疹消退呈现色素脱失,唯双上肢皮损未退净,改用养血润肤法,停外用药。

干生地一两天麦冬四钱全当归五钱乌蛇肉三钱白藓皮两地肤子五钱鸡血藤一两秦艽三钱漏芦三钱生白术三钱川连钱半

9月15日服前药后,皮疹已全部消失,临床痊愈。患者要求带成药准备返回原籍,带回秦艽丸(方见3。2页)20丸、八珍丸(附方32)20丸,早晚各分服一丸。

本例患儿属于白疙血热型而风湿并重,主要特点为皮疹泛发面积大,自觉痒感明显。方中丹皮、生地、茅根清热凉血;白术、车前子、白藓皮健脾利湿祛风;秦艽、大黄、黄连、漏芦清热除湿;乌蛇肉为血肉有情之品,搜风祛湿解毒力较强。外用楮桃叶煎水洗疗后在皮肤表面形成薄油脂层,并有滑润感,这是值得注意的。此药洗浴有杀虫润肤止痒之效,多用于顽固搔痒性皮肤病。

【例五】远××,男,33岁,住院号:445015,住院日期1964年9月1日。

主诉:全身起皮疹,已二十多年。

现病史:全身发生皮疹已二十多年,时轻时重,反复不断。由14岁开始,先由两肘部出现小的皮损,逐渐发展,无自觉症状,曾经治疗未愈。1956年会在xx医院住院治疗,仅给外用药,一月余好转出院。于1964年因工作紧张,精神疲劳,皮疹骤然发展至全身,搔痒甚为明显,表面脱屑。饮食、二便如常。

检査:发育营养中等,一般检査均属正常。头皮、躯干、四肢、会阴、龟头均有散在扁豆至榆钱大的皮损,基底呈淡红或鲜红色浸润,表面有银白色多层性鳞屑,剥离鳞屑后底面有出血点,并有散在抓痕血痂。皮疹分布以两上肢与腹围较多,手指甲有轻度顶针样凹陷。

化验:血尿便常规未见异常,血生化检査亦属正常。血清蛋白电泳、白蛋白51.9%,球蛋白甲1 6.5%、甲2 11%,乙11.7%,丙20.8%。肝肾功能均属正常。

脉象:弦缓。

舌象:舌苔薄黄而腻,舌质红。

西医诊断:牛皮癣进行期。

中医辨证:湿热内蕴,郁久化火,而为白芘。

立法:清热凉血祛湿。

方药:

藏红花一钱黄柏五钱生栀子三钱丹皮三钱生地黄五钱生槐花五钱黄芩三钱茵陈蒿二钱枣仁一两

外用5%黑红软膏,每日二次。

九天以后皮损变淡,浸润变薄而软,痒感已减,舌苔薄黄而少,脉弦缓而细。又服原方三剂,治疗12天后,皮损明显变淡变薄,表面鳞增已消失。改用健脾去湿润肤之剂:

厚朴三钱胨皮二钱茯苓三钱茵陈蒿三钱白藓皮一两法夏二钱五味子钱半生熟枣仁各五钱连服十二剂,外用10%黑红软膏,共住院25天,临床痊愈出院。

本例患者病程较长,因脾湿蕴热,外受风热之邪而发病,缠绵不愈,时轻时重,为其发病之本。又因工作紧张,过劳后骤然发展至全身为其标。所以开始治以清热凉血,佐以祛湿,数日后标象已解,皮损变淡,痒感已减,遂改用健脾去湿润肤之剂,收到良效。这一例不但说明了银屑病的血热、血燥两型不是截然分开的,而且也说明了赵老医生在治疗时重视标本先后和谨守病机辨证施治的特点。

【例六】彭××,女,28岁,病历号:368426,住院日期1963年10月8日。

主诉:全身起红色皮疹已十多天。

现病史:由于情志不遂,突然全身出现红色斑丘疹,伸有搔痒十余日。开始发于阴部,皮疹由米粒大至高粱粒大,表面有白皮。病初无明显自觉症状,三天后开始搔痒,皮疹泛发全身。烦躁善怒,食少纳呆,四肢乏力。未经任何治疗,月经正常,大便干,小便赤。

检査:发育营养中等,一般体检无异常。四肢、躯干呈均匀散在有蚕豆至扁豆大的红色斑、丘疹。表面覆盖灰白色鳞屑,搔之呈银白色多层性。用力剥离鳞

屑后底面有出血点,腹围皮疹有时与抓痕一致成线状,皮损基底浸润不明显,分布以胸、腹、背最多,四肢次之,手足面颈较少。化验:血、尿、便常规均属正常。

脉象:弦细稍数。

舌象:苔薄黄,舌质红。

西医诊断:牛皮癣进行期。

中医辨证:湿热内蕴,郁久化火,心肝热盛,兼感风邪而致血热型白疕。

立法:清热凉血利湿。

方药:

丹皮六钱连翘四钱生槐花一两生黄柏五钱建泽泻三钱大黄五钱生甘草三钱藏红花一钱生栀仁三钱黄芩三钱

服上方三剂后,皮疹变淡红,鳞屑减少,搔痒感轻。又原方连服五剂,原有皮疹消退近三分之一,未见新发皮疹。原方去大黄加凌霄花三钱,茵陈蒿三钱,又服三剂。四肢皮损消退,残留皮损鳞屑、很少,色变淡。又进前方九剂,胸以上皮损绝大部消退,胸以下臀部皮损消退近一半以上,共住院34天,出院时皮损已基本消退未见新疹,基本痊愈出院。

本例发病与情志不遂有关,肝郁脾困,湿热内蕴,心肝热盛而致。所以方中佐用栀子、黄芩、黄拍、大黄以清三焦火热,并且针对血热之病因,重用藏红花、丹皮、槐花、凌霄花以凉血清热,是本例的治疗特点。另外也可以看到病程的长短和所经过的治疗,对于疗程关系不是太大。本例过去未经任何治疗,发病后即服用中药,其疗程也不比其他病例为短,这与患者的病情和机体状况密切相关的。

【例七】邵××,女,38岁,住院号:868481,住院日期1969年7月11

日。

主诉:头部及躯干、四肢起红疹,大片脱白屑,已十余年。

现病史:十余年前在头顶部出现少数斑块,上盖银白色鳞屑,以后皮疹逐渐增多,融合成片,覆盖全头顶,剧痒。曾到xx医院就诊,诊为“牛皮癣”,使用多种药物均未治愈,仍留少数皮疹。1967年四肢出现同样皮疹,在我院门诊治疗。入院前一个月,在前胸、腹、背部又有多数皮疹出现,并互相融合成大片,同时还不断有新的皮疹出现,于1909牟7月11日住院。

检查:一般情况尚好,内科检查无明显异常。全头顶覆盖银白色鳞屑,密无空隙,银屑状如云母,大片脱落,躯干、四肢均有散在的大如榆钱、小如针头的皮疹,鳞屑附着较薄,搔抓后银屑增多,强行剥离基底色红且有筛状出血点。胸、腹部皮疹较多,部分融合成片。

脉象:沉细缓。

舌象:苔薄白,舌质淡。

西医诊断:牛皮癣静止期。

中医辨证:血燥脾湿,发为白疕。

立法:养血润肤,健脾利湿。

方药:

炒白术五钱炒黄柏一两炒薏米三钱干生地六钱大熟地四钱天麦冬四钱全当归四钱杭白芍三钱云茯苓五钱紫丹参五钱白藓皮一两地肤子一两外用5%黑豆油软膏10克、大枫子油(附方64)30克、甘草油(方见328页)30克混匀外用搽头部皮损;10%黑豆油软膏外用搽躯干、四肢皮损。

7月25日,服药十余剂后,病情稳定,未见新疹出现,原有皮疹鳞屑减少,

基底呈暗红色,部分较大片皮损中心已有消退趋势,近几日来入睡差。拟用养血安神之剂:

柏子仁五钱酸枣仁四钱炒黄柏一两炒白术一两白藓皮一两全当归五钱赤苓皮一两槐花一两成灵仙五钱生甘草三钱

7月30日服药五剂后,皮疹明显消退,部分皮疹消退后呈现色素脱失斑,患者入睡隹。外用药改黑豆油软膏。8月4日病情稳定,拟用:

露蜂房一两白藓皮一两川槿皮五钱威灵仙五钱土茯苓一两猪苓一两稀荼草一两全当归五钱地肤子一两生甘草四钱

8月18日因病情好转,汤药改隔日一剂,每晚菔用;外用药改10%黑红软膏。8月25日全部皮疹基本消退,内服药改用养血润肤之剂继服以收功。处方:全当归五钱生地两泽泻四钱天麦冬四钱土茯苓一两猪苓两白藓皮二两扁豆皮五钱地肤子一两生甘草四钱

9月1日现察一周,病情稳定,临床治愈出院。带回八珍丸、人参养荣丸(附方28)内服,以求巩固。

本例反复发作已有十余年,皮损分布广泛,且有大片融合。因为湿性粘腻缠绵不愈,经常反复发作,表现形式常有“散者一尺,聚者一寸”之说。赵老医生根据多年来的经验,体会到一些病程较长,皮损呈散发、肥厚的皮肤病多为湿邪所致;湿邪久霸,精气内耗,精亏则液燥;患者脉沉细缓,舌质淡,说明阴虚血燥之象。所以治疗时除了健脾利湿之外,还重用养血润燥之剂。方中白术、黄柏取二妙之意,不用苍术既可清热怯湿,又防苍术燥烈之性;薏米、茯苓健脾利水除湿;二冬、生地养阴清热;熟地、当归、白芍养血润肤;丹参活血;白藓皮、地肤子散风清热利湿止痒。以后随症加减,服药四十余剂,收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例八】高×远,男,43岁,门诊号:877611,初沴日期1971年11月23日。

主诉:全身泛发红斑起脓疱已四年。

现病史:1967年发现肘部出现红斑,脓疱有鳞屑,时轻时重,当时未能明确诊断。1970年10月份泛发躯干、四肢。当时住xx医院,诊为“脓疱型牛皮癣”,曾用过“组织疗法”、肌肉注射“维生素B12”、口服“强地松”每日40毫克,外用芥子气软膏等连续用药两月余,开始缓解,停药一周以后又复发。此后连续用药十三个月至1971年11月份强地松减至每日30毫克,病情稍有好转而出院,来我院门诊治疗。

检查:四肢、躯干密布红斑鳞屑,个别皮疹上有脓庖,双肘部、胁部皮疹融合成片,银白色鳞屑较厚,基底潮红,浸润明显,双手指甲变形有顶针指。

脉象:弦滑。

舌象:苔白腻,舌质红。

西医诊断:脓疱型牛皮癣。

中医辨证:湿热内蕴,气血失和,兼感毒邪。

立法:清热解毒除湿,佐以调和气血。

方药:

乌蛇肉三钱秦艽五钱漏芦三钱川军三钱川连二钱防风二钱生槐花一两苍白术四钱丹参一两白藓皮一两土茯苓一两苦参四钱

服前方七剂后,痒感明显减轻,激素开始感至每日20毫克,肘部、胁部片状皮损已开始分散,前方乌蛇肉改用五钱。12月9日前方连续服八剂,大部分皮损消退,肘、胁部皮损变薄色淡红,未出现脓疱,痒感感轻,强地松改用每日

10毫克,续用前方。12月23日前方服十剂,全身皮疹消退,肘、胁皮损未退净仍痒,无明显减轻,改用解毒驱风、养血润肤之剂:

乌蛇肉八钱秦艽五钱全虫三钱漏芮三钱川军四钱川连二钱防风二钱紫丹参一两苦参三钱白藓皮一两地肤子一两全当归五钱

1972年1月4日服前方服十剂后痒止,皮损退,改用秦艽丸、除湿丸(方见298页)。2月22日,近日来原皮损处潮红、痒,有复发之势,用1971年12月23日处方,乌蛇肉增至一两,加干生地一两。4月6日前药连服十五剂,潮红退,痒止,原皮损处色素沉着稍粗糙,继服秦艽丸、八珍丸。7月4日原皮损处已光滑留有色素沉着,激素已停服,继服秦艽丸、八珍丸。10月12日来门诊复查,近三个月来病情稳定未复发。

【例九】段××,女,40岁,外院会诊病历号:46033,会诊日期1962年5月3日。

主诉:周身发红斑肿胀及小脓疱,反复发作已十五年余。

现病史:十五年前第一次妊娠时,在两大腿内侧、腋窝部发红斑、肿胀及小脓疱。当时诊断不明,经治疗后缓解。1955年第二胎妊娠后期,突然高烧,并在躯干、四肢发现红斑、小脓庖,当时在xx医院住院,诊断为“疱疹样脓疱病”,产后皮损逐渐缓解。1957年第三次妊娠时皮损加重,住某医院诊断为:“疱疹样脓庖病”、“疱疹样皮炎”、“脓疱性牛皮癣”、“脓疱性湿疹”等,经治疗两月余,产后病情趋于缓解。但至1958、1959年仍然未愈,于1959年11月又泛发全身,再次住院两个多月,病情减轻而出院。1960年3月第四次妊娠病情加重,至1961年皮疹又泛发全身,曾在xx医院住院,病理诊断为“脓疱性牛皮癣”,住院一个月好转而出院。出院后一周,再次泛发全身。1962年2

月至5月一直在×医院皮科门诊治疗,经用各种西药、理疗等均未获疗效,皮损继续发展,自觉痒甚,睡眠欠佳,饮食如常,二便自调,平素白带较多。5月3日我院会诊。

检查:发育、营养中等,神清合作,毛发生长良好,胸透正常,血、尿,便、肝功能等化验均属正常。病理检查:符合脓疱性牛皮癣。头部、胸、腹、背及腰围均可见脓疱广泛分布,表面糜烂,痂皮,有轻度渗出液,基底轻度肿胀、色红浸润不深,部分皮损表面有黄色脂性落屑,发疹无特殊部位,手足掌、两下肢及粘膜无皮疹。

脉象:沉缓。

舌苔:舌光无苔,舌质淡。

西医诊断:脓疱性牛皮癣。

中医辨证:寒湿内蕴,气血失和,兼感毒邪。

立法:温中燥湿,养血润肤,佐以解毒。

方药:

中肉桂二钱白芥子二钱苍术三钱陈皮二钱泽泻二钱刺蒺藜三钱当归二钱厚朴二钱干生地三钱大熟地三钱海桐皮二钱金银花三钱净连翘三钱炙甘草二钱

5月14日服前方十剂,皮损明显好转,搔痒消失,皮损鳞屑、痂皮减少,部分脓疱消退吸收露出深红色基底,表面无糜烂,舌体胖而淡,舌光无苔,脉象沉缓。再以前方加减:

中肉桂钱半白芥子二钱苍术三钱陈皮二钱泽泻二钱茯苓三钱刺蒺藜五钱当归二钱生地三钱熟地三钱白藓皮五钱赤芍三钱海桐皮三钱白芍三钱

炙甘草二钱

5月19日皮损明显好转,色较前转淡,搔痒完全消失,夜间已能安静入睡。但腰围部仍有少数皮疹新生,舌体胖嫩,脉沉缓。前方加土茯苓一两,炒槐花五钱,又服三剂。

5月24日原有皮损大部消退,遗有色素沉着珐,未见皮疹新生,原方又服三剂。

5月28日未见新发皮疹,原方肉桂改用一钱,去海桐皮加黄芪二钱。

6月4日亦无新生皮疹,局部皮疹继续消退。肉桂改五分,又服四剂。

6月11日皮疹已基本消退,但见少数皮损边缘仍残留有鳞屑,继以养血润肤之品二剂:

当归二钱生地三钱熟地三钱赤芍三钱白芍三钱茯苓三钱土茯苓五钱泽泻二钱炒槐花五钱苍术二钱白藓皮五钱刺蒺藜五钱炙甘草二钱

6月18日皮损全部消失,皮肤除遗有色素沉着外,均已恢复正常。遂给以除湿丸巩固疗效。两周后复査,一般情况良好,无新生皮疹,共历时一个半月而治愈。追访半年余,有少数皮疹复发,再投以中药又获缓解。

例八、例九均属较为少见的脓疱性牛皮癣。两者虽为同病异治,例八偏清热,例九偏温中,然而异中有同。脓疱、浸润,系感受毒邪所致。所以均佐用金银花、土茯苓、连翘等解毒之剂。除此之外,更为重视全面而辨证地看待疾病,例如对例九的治疗就表现的比较突出,因为祖国医学对于皮肤潮红撖肿,浸淫作痒之症,多以毒热或风热立论,而此患者面色苍白无华,舌体胖嫩,质淡无苔,两脉沉缓,表现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寒从内生之征;又湿疮发于遍体浸淫作痒,经久不愈,实乃蕴湿不化之象,故当投以温中燥湿之剂。复因久病伤阴,气

血失和,血虚不能濡养肌肤,气虚不能托邪外出,故佐以养血润肤解毒之剂。

方中肉桂温中散寒;白芥子温中开胃;苍术、厚朴、陈皮、泽泻、茯苓等燥湿健脾;刺蒺藜、海桐皮、白藓皮祛风止痒;金银花、连翘、土茯苓解毒;生地、熟地、白芍、赤芍养血行血,和血润肤。

【例十】胡××,男,19岁,门诊号:426720,初诊日期1964年5月18日。

主诉:全身弥漫性潮红脱屑已两周。

现病史:患者两月前先在头顶、四肢出现散在红斑,表面有白屑,曾在家乡多次治疗无效。入夏以来,皮疹逐渐加多,遂来北京治疗。两周前曾在xx医院治疗,确诊为“牛皮癣”,外用药(药名不详),两天后全身皮损呈现广泛性潮红肿胀,自觉奇痒,伴有大量脱屑,两小腿肿胀更加明显,部分皮损有黄水浸润,渗出不止,遂来我院治疗。

检査:从头到足全身皮肤弥漫潮红,轻度肿胀,表面有白色或黄白色之皮屑,躯干部可见散在块状银白色多层性鳞屑灶,所有潮红皮损之间,可见有少量正常皮肤。两手背、两足、两小腿高度肿胀,不能穿鞋,在左小腿有7×5厘米的糜烂面,有浆液渗出,中心有污黄色痂皮。体温37.8℃,化验:血常规正常,尿常规蛋白(卅),红细胞5~6,白细胞0~1,上皮细胞0~1,尿糖(—)。

脉象:弦数。

舌象:无苔,舌质红绛。

西医诊断:牛皮癣继发红皮症。

中医辨证:湿热内蕴,血热炽盛。

立法:清热利湿,凉血活血。

方药:

紫草三钱茜草三钱南红花三钱鲜生地5钱生栀仁二钱

酒黄芩三钱生槐花一两土茯苓一两泽泻三钱茵陈蒿三钱车前子三钱生甘草三钱外用普连软膏(方见316页)。

按上方服十二剂后,皮损发红逐渐感退,鳞屑减少,两手背及两下肢肿已全消,唯有小腿伸侧下兴尚有3×3厘米的浅在溃疡。以原方去茜草、泽泻,加当归、黄芪、赤芍、茯苓又服四剂。6月6日复诊时,皮色发红全退,已无鳞屑,皮损大部分呈色素沉着,脉弦滑,舌苔薄,舌质淡。尿检查:蛋白(++),红血球1~2,余无异常。又服原方四剂后,症状消失,尿检阴性。共服中药二十剂,治疗二十四天临床痊愈。

【例十一】王××,男,30岁,病历号:338805,初诊日期1964年7月1日。

主诉:全身皮肤发红,明显搔痒三天。

现病史:四肢出现皮疹已三年余,每年冬春发作,夏秋自愈。曾经多次治疗,未能根除,确诊为“牛皮癣”。1964年春又发作,到5月份始终未退,反而加重。经xx医院治疗,外用药后,两下肢全部变红,逐渐蔓延全身,头皮、躯干及两上肢有多数散在红斑,表面有白色鳞屑,两下肢呈弥漫性潮红水肿,大便干燥,小便黄赤。

检査:头部皮肤有散发扁豆到指甲大的红斑,轻度浸润,表面有少量银白色鳞屑,下腹部及腰部、臀部有散在榆钱大的红斑,有鳞屑,四肢伸侧以肘、膝关节为中心向四周扩散或大片融合,有较厚的银白色多层性鳞屑,两下肢潮红,皮损表面有较多的细小鳞屑,两足轻度肿胀,手足掌广泛性角化脱脉象:弦数。

舌象:苔白,舌质红。

西医诊断:牛皮癣继发红皮症。

中医辨证:湿热内蕴,血热炽盛。

立法:清热利湿,凉血活血。

方药:

藏红花一钱半(另煎兑服)生黄柏三钱生栀仁三钱生槐花一两酒黄芩三钱建泽泻三钱车前子三钱干生地一两凌霄花三钱紫草三钱粉丹皮三钱土茯苓三钱生甘草五钱

外用普连软膏。

连服三剂后,皮红转暗,潮红区已有小块健康皮肤出现,原来融合成片的皮损有分化现象,自觉发痒。原方去丹皮加白藓皮、大黄,又服三剂,皮红较前更减,仅有小腿皮红仍为明显,表面有鳞屑,上臂及肩背皮损部分呈色素脱失斑,痒减轻,又按原方加入木通,去白藓皮、大黄。药后,红皮基本消退,残留原牛皮癣损害,原方去藏红花加熟地,继服三剂。共服中药十二剂后,皮损基本消退,浅留少数红点状皮损,手足掌角化亦较前脱落。舌质变淡,脉沉缓。又以利湿养血润肤之法:

干生地一两大熟地五钱泽泻三钱车前子三钱木通二钱生槐花一两土茯苓一两炒黄柏三钱全当归三钱生栀仁三钱生甘草二钱白藓皮一两上方连服十五剂,皮肤完全恢复正常,临床痊愈。

例十、十一为牛皮癣继发红皮症,由于湿热俱盛,热在血分,血热灼蒸皮肤,血燥不能荣外而致。故在治疗初期,以清热利湿、凉血活血为主;复因久病伤阴,气血两亏,故在后期又投以养血、益阴润肤之剂,以使病情很快痊愈。

在用药方面,红皮症早期,全身潮红焮肿,形寒身热,肌肤燥竭,湿从热化,湿热郁火流串血分,以致血热血燥,皮红而脱屑。故用红花、紫草、丹皮、茜草、赤芍等药,因其甘寒、苦寒之性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活血之功;黄柏、黄芩、土茯苓、泽泻、车前子、白藓皮、茵陈蒿、生薏米、木通等清热利湿;同时用干生地清热凉血兼以益阴润肤。在后一阶段,热势渐退,阴液亏耗,气1两伤,故而投以当归、黄芪、生熟地以补血养血,养阴润肤。

[按语] 上述十一例的治疗经验,槪括归纳如下: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具有复发倾向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有人认为相当于祖国医学中的“松皮癣”、“干癣”、“风癣”等。根据赵老医生的看法,他认为本病相当于祖国医学中所说的“白疕”(俗名“蛇虱”)。如果从古代文献的记载中认真推敲一下,可以看出“白疕”一症还是此较接近的。如《外科证治全书》中说“白疕(一名疕风)皮肤燥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外科大成》中说“白疕,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屏,俗呼蛇虱,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医宗金鉴》中说“白疕之形如疹疥,色白而痒多不快,由风邪客皮肤,亦由血燥难荣外”。不但描写了白疕的主要症状是皮肤干燥,有白颜色的皮屑,伴有奇痒的临床特点,而且还阐明了其发生的原因是由于风邪客于皮肤,或阴血枯燥不能营养于外而致。按“疕”字,早在公元前十四世纪,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疕”字的记载,当时泛指一般皮肤病,从其字形结构上看,是病宇头加上一个匕首的匕,如同匕首刺入皮肤一样以形容其病情的顽固性。而且他还提到,在早年行医,看到西医牛皮癣的诊断时,想到中医也有牛皮癣一词,是指“状如牛领之革,厚而且坚”的皮损,误以为“癣”,所在治疗上先用针刺,而后涂以杀虫之剂,结果难以奏效。后来经过认真研讨,始知中医所谓之牛皮癣实际上指的是西医的神经性皮炎;西

医所指的牛皮癣并不是六癣中之癣,而应当包括在祖国医学“白疕”的范围。

本病的发生血热是机体和体质的内在因素,是发病的主要根据,然而血热的形成,是与多种,素有关的。可以因为七情内伤,气机壅滞,郁久化火,以致心火亢盛;因为心主血脉,心火亢盛则热伏营血或因饮食失节,过食腥晕动风的食物,以致脾胃失和,气机不畅,郁久化热;因为脾为水谷之海,气血之源,功能统血而濡养四肢百骸,若其枢机不利则壅滞而内热生。外因方面主要是由于外受风邪或夹杂燥热之邪客于皮肤,内外合邪而发病,热壅血络则发红斑,风热燥痖肌肤失养则皮肤发疹,搔之屑起,色白而痒。若风邪燥热之邪久羁,阴血内耗,夺津灼液则血枯燥而难荣于外。所以根据其病理特点,将本病分为血热和血燥两种类型,也可以说是本病互为因果和相互关连的两个阶段。若血热炽盛或外受毒热刺激,蒸灼皮肤,则可出现全身潮红形寒身热,肌肤燥竭,郁火流串,积滞肌肤,即可形成牛皮癣性红皮症。

基于上述看法,在临床辨证施治时大致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类型:

1.血热型:皮疹发生及发展比较迅速,泛发潮红,新生皮疹不断出现,鳞屑较多,表层易于剥离,底层附着较紧,剥离后有筛状出血点,基底侵润较浅,自觉搔痒明显,常伴有口干舌燥、大便秘结、心烦易怒、小溲短赤等全身症状,舌质红绛,舌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滑或数(相当于西医所谓之牛皮癣进行期)。法宜清热凉血活血。

经验方(白疕1号):

生槐花两紫草根五钱赤芍五钱白茅根一两大生地一两丹参五钱鸡血藤一两

方中生槐花、白茅根、生地清热凉血,其中槐花苦微寒,入肝、大肠经,《药

品化义》中说“此凉血之功独在大肠也。大肠与肺为表里,能疏皮肤风热,是泄肺金之气也”;赤芍、紫草根、丹参、鸡血藤凉血活血。若风盛者,可加白藓皮、刺蒺藜、防风、秦艽、乌梢蛇;若挟杂湿邪者,可加薏仁米、土茯苓、茵陈、防己、泽泻;若热盛者,可加胆草、大黄、栀子、黄芩、丹皮;血瘀者可加红花。

血燥型:病程日久,皮疹呈硬币状或大片融合,有明显浸润,表面鳞屑少附着较紧,强行剥离后基底部出血点不明显,很少有新鲜皮疹出现,全身症状多不明显,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缓或沉细(相当于西医所谓的牛皮癣静止期氕法宜养血润肤,活血散风。

经验方(白疕2号):

鸡血藤一两土茯苓一两当归五钱干生地五钱威灵仙五钱山药五钱蜂房五钱

方中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润肤;生地、山药养阴清热;土茯苓、蜂房清解深入营血之毒热;威灵仙性急善走,通十二经,宣通五脏,搜逐诸风。若兼脾虚内湿者,加白术、茯苓、生薏米、猪苓、扁豆皮;阴虚血热者,加知母、黄柏,二冬、槐花;痒感明显者,加白藓皮、地肤子;血虚明显者,加熟地、白芍、丹参。此外还有极少数病例,未能包括在以上二型之内,如脓庖性牛皮癣。可以根据上述原则及具体情况辨证施治。

外用药:血热型用普连膏、清凉膏(方见320页)、香蜡膏(附方94)。血燥型用10~20%京红粉软膏、2.5~25%黑豆油软膏、5~10%黑红软膏、豆青膏(方见321页)。注意事项:

1.京红粉系汞制剂,大面积使用时容易引起口腔炎,对肾脏也有刺激作用。故在使用时应注意口腔卫生。肾炎患者应禁用。

2.对汞制剂过敏的思者,禁用含京红粉的外用药。

选用外用药物时,应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过渡,最好选一小块皮损试用,如无不良反应,再用于全身,以免发生过敏引起红皮症。

另外赵老医生还主张用楮桃叶或侧柏叶适量煮水泡浴。楮桃叶甘凉无毒,功能祛风除湿,清热杀虫,润肤止痒,治受风身痒、癣疮、恶疮。泡浴后一般感到轻松,搔痒减轻,皮屑脱落。泡浴后,外用药膏,更能发挥其外用药效能。

我们根据赵老医生的经验和在他的指导下,在门诊与病房比较系统地观察了200例牛皮癣患者。其中男性146例、女性54例;年龄最小者9岁,最大者65岁;20~卯岁之间者例,占总数的82.5%;50岁以上者25例,20岁以下者10例。病程在1年以内者44人,1年以上者36人,5年以上者37人,10年以上者83人。病最短者10余天,最长者30年。除24例首次发病未经任何治疗者外,176例均经过多次西药等多种疗法治疗。从过去的治疗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病例自发病以来从未治愈过,足以说明本组病例大多数均为比较顽固的牛皮癣患者。

200例中属于血热型者171例,属于血燥型者29例。在治疗方法上,177例采用内服与外用药综合治疗,23例单纯采用内服药进行治疗。

治疗结果:临床痊愈者126例(63%),基本痊愈71例显效3例(35.5%)。疗程最短者12天,最长者83天,平均38.5天。共中171例血热型患者,结果临床痊愈者113例,基本痊愈者55例,显效3例;29例血燥型患者,结果胳床痊愈13例,基本痊愈16例。

我们对于单纯使用内服药而未用任何外用药的23例患者进一步作了分折。23例均属血热型新发患者(住院观察6例,门诊观察17例),治疗结果全部

我的老师(2、3):经方大师胡希恕、治癌高手许振寰PDF.pdf

我的老师(2、3):经方大师胡希恕、治癌高手许振寰 二在跟随刘老攻读中医经典著作期间,1982年初夏,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结识了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另一位名老——胡希恕老先生。 记得父亲当时患肺心病住院,病情发展出现肾积水,导尿失败,其中一位名老提出用麝香外敷肚脐,借其芳香开窍之力或许有效,于是院方派人去山西讨回一点上好的麝香给父亲用上,果然尿液点滴而出,可是也就这样了,终未能解决问题。 父亲病情在恶化,高烧、神智昏迷、大小便闭塞不通,已出现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院方邀请中医药大学的六位名老中医(包括董建华、王绵之、我老师刘渡舟、胡希恕、赵绍琴、杨甲三)会诊,有位名老提出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当以扶正为主,先保心肾控制住病情。 84岁的胡老诊完舌象脉象后,提出一个与众人截然不同的“峻剂攻下”法并处方案,还说:“小大不利治其标”,必须先解决大小便问题——这就是救人。态度非常果断。众名老念其年事最高,便都依了。但大家都捏着一把汗。服药到第二天,奇迹发生了:大便五次,开始排尿。到第五天,尿量已达正常,肾积水消失,父亲开始下地活动...... 后来刘渡舟老在胡老著作的序言中写道:“每当在病房会

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辩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就这样,一周后父亲出院了。为表达谢意,父亲准备了两瓶茅台酒让我送给胡老。老人家那会儿住在东直门医院宿舍——一个小两居室,采光也不太好。 记得那是一个午后,大约3点半的时间,估计老人家午睡已醒,我携礼登门致谢。胡老连连摆手说:你父亲就是太客气,没这个必要嘛!我说这是家父的一点心意,还请胡老笑纳。 落座后,我见桌子上摆着围棋盘还有布局的棋子,便问胡老:您在跟谁下棋?胡师母在一旁回答:他是自己跟自己下。 有这等下法?我感到奇怪。胡老问我会下围棋吗?我说只学了一点点,谈不上会。 胡老说:祖宗发明的围棋不仅是娱乐,也是医生看病不同阶段的一种演示,我自己跟自己下,考虑的是用药如用兵,怎么开局、怎么落子、布阵,这里头辗转腾挪,显尽机巧,是为轻灵一路;另一面,走坚实一路,步步为营,渐展威风。棋局经常会纷繁缭乱,但心绝不能乱。看病如下围棋,要有识有胆,胆识具备。 我痴痴地听着,这不就是陆游所说的“工夫在诗外”吗!

赵炳南中医皮科论坛②

赵炳南中医皮科论坛② 赵炳南中医皮科论坛② 内治重湿重血外治独树一帜 ——燕京赵氏皮科流派学术特点 曲剑华北京市赵炳南皮肤病医疗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赵炳南(1899年~1984年)是我国中医皮外科学界的泰斗,现代中医皮肤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燕京中医皮外科四大家之一,为发展中医皮肤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赵炳南勤研中医经典,汲取前人经验,结合临证实践,在诊治皮科疾病的理法方药方面有许多创新:创立了中医皮肤科疾病辨证论治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湿滞”“顽湿”“血燥”等学说;研发了拔膏、薰药、黑布药膏等独特疗法;创制出115个疗效显著的经验方。赵炳南的传承者众多,许多已成为我国著名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大家。 重视整体首辨阴阳 赵炳南非常重视整体观念,常说“皮肤疮疡虽形于外,而实发于内。没有内乱,不得外患”。认为阴阳之平衡,卫气营血之调和,脏腑经络之通畅,与病损变化息息相关。辨证当首辨阴阳,赵炳南根据众多病案,证实皮肤病的发病系阴阳不调,气血失和所致。

比如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症状复杂、病情危重。赵炳南注重整体观念,强调机体机能失调的基本状态主要是阴阳、气血失和,而气滞血瘀,经络阻隔是为发病之本。在治疗上赵炳南教授常选用《证治准绳》之秦艽丸为基本方化裁,并根据不同阶段辨证施治。其治则是以调理气血、阴阳,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为基本法则。总的原则是扶正祛邪,调理阴阳,增强其体质,纠其“偏盛偏衰”病象。 找准病机从湿入手 赵炳南认为“湿”与许多皮肤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赵炳南生前常谓:“善治湿者,当可谓善治皮肤病之半。”比如湿疹,其发病机理不外乎湿热内蕴,或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在治疗上,他惯用除湿胃苓汤,并根据热与湿的轻重不同而加减化裁。 他把湿辨证为湿热、湿蕴、湿毒、湿滞等不同的类型,每一类型又可细分为不同的证。如辨湿热证,若热大于湿,采用具有清热除湿凉血功效的“清热除湿汤”;若湿大于热,则用具有除湿利水,凉血祛风功效的“除湿丸”。 从血论治攻逐顽疾 赵炳南提出“血热是机体和体质的内在因素,是银屑病发病的主要根据”。银屑病的发生是以禀赋和素体为根源,再由于其他多种因素而产生“蕴热”。以此为基础,或因六淫、七情内伤、饮食失节,或因治疗失当等,致使热邪向外发于

我的老师 经方大师胡希恕 治癌高手许振寰

我的老师(2、3):经方大师胡希恕、治癌高手许振寰二在跟随刘老攻读中医经典着作期间,1982年初夏,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结识了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另一位名老——胡希恕老先生。 记得父亲当时患肺心病住院,病情发展出现肾积水,导尿失败,其中一位名老提出用麝香外敷肚脐,借其芳香开窍之力或许有效,于是院方派人去山西讨回一点上好的麝香给父亲用上,果然尿液点滴而出,可是也就这样了,终未能解决问题。 父亲病情在恶化,高烧、神智昏迷、大小便闭塞不通,已出现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院方邀请中医药大学的六位名老中医(包括董建华、王绵之、我老师刘渡舟、胡希恕、赵绍琴、杨甲三)会诊,有位名老提出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当以扶正为主,先保心肾控制住病情。 84岁的胡老诊完舌象脉象后,提出一个与众人截然不同的“峻剂攻下”法并处方案,还说:“小大不利治其标”,必须先解决大小便问题——这就是救人。态度非常果断。众名老念其年事最高,便都依了。但大家都捏着一把汗。服药到第二天,奇迹发生了:大便五次,开始排尿。到第五天,尿量已达正常,肾积水消失,父亲开始下地活动......

后来刘渡舟老在胡老着作的序言中写道:“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辩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就这样,一周后父亲出院了。为表达谢意,父亲准备了两瓶茅台酒让我送给胡老。老人家那会儿住在东直门医院宿舍——一个小两居室,采光也不太好。 记得那是一个午后,大约3点半的时间,估计老人家午睡已醒,我携礼登门致谢。胡老连连摆手说:你父亲就是太客气,没这个必要嘛!我说这是家父的一点心意,还请胡老笑纳。 落座后,我见桌子上摆着围棋盘还有布局的棋子,便问胡老:您在跟谁下棋?胡师母在一旁回答:他是自己跟自己下。 有这等下法?我感到奇怪。胡老问我会下围棋吗?我说只学了一点点,谈不上会。 胡老说:祖宗发明的围棋不仅是娱乐,也是医生看病不同阶段的一种演示,我自己跟自己下,考虑的是用药如用兵,怎么开局、怎么落子、布阵,这里头辗转腾挪,显尽机巧,是为轻灵一路;另一面,走坚实一路,步步为营,渐展威风。棋局经常会纷繁缭乱,但心绝不能乱。看病如下围棋,要有识有胆,胆识具备。

赵炳南的特色疗法

赵炳南的特色疗法,他的探索学术思想:第一个学术思想就是整体的观念,常说皮肤疮疡虽形于外而实发于内,没有内乱不得外患。而且四诊当中最重视的是望诊和舌诊,因为皮肤病外科病用一句话概括,一目了然,这病认识几秒钟马上就知道诊断和处理,你要不认识,认认真真看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还是看不出个名堂。 赵老重视舌诊为什么?舌头和皮肤就犹如衣服的表面和衬里,你看到衬里就知道表面,同样看到表面也知道它的衬里。所以赵老基本上望一望,问一问、把把脉基本上把方子思路定下来了。 我们知道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赵老是采取望而知之。另外赵老重视阴阳的平衡,老讲辩证辩病首先辩阴阳,不辩阴阳就犹如把安胎的药给丈夫喝了。 每个老中医看病的时候都有几个方子,这几个方子我形容叫程咬金的三板斧,赵炳南有三板斧,第一是清热,再驱湿、第三调溶。后来穷一生的精力也就几个方子,关键要用得好。比如有人问关老,您哪个药抗病毒的,关老说我哪个都是抗病毒,只不过从不同的角度考虑。 我们今天主要讨论老中医的思路和方法。往往江湖上一句话真传一张嘴,假传万卷书,我要告诉你中医的真理可能就几个字,所以老中医比不老的中医,明中医比不明白的中医高在哪儿,就是招数多一些,另外失误少一些。 第一个方子加减龙胆泻肝汤,原方子是龙胆草、青连翘干生地、

车前子等。赵炳南改了改,把当归去掉了,变成连翘,另外加了粉丹皮。什么情况用,赵老根据皮肤病的急性期,这时候再根据舌这么用。什么是皮肤病急性期:凡是出现红斑、丘疹、水泡等都是任何一个皮肤病的急性期过程,这期间都可以用龙胆泻肝汤。另外抓住舌诊,舌是红的,表面有薄薄红色的胎。也就是说凡是急性的、热性的,阳性的,甚至搔痒的皮肤病都可以用这方子。临床上,首推带状疱疹、还有皮炎、急性皮炎、急性湿疹等等。这龙胆泻肝汤你会用就知道怎么加怎么减,如果热相比较重,这劲还不足你可以加三心,你可以加生石膏等。比如这病人伤了阴了,你加点养阴的药,加麦冬,加元参等。有人说清热除湿。很多皮肤病尽管很红,很干燥病人嘴也干了,还在清热这时候就已经养阴了。现在有一个胶囊叫清热除湿软胶囊,另外广东出的龙胆泻肝丸里面也有很多养阳的药。 第二个加减除湿尾苓汤,主要组成,苍术,厚朴,陈皮、滑石、炒白术等。赵老这根本是二庙丸加五灵散加平味散构成的,一般清热到一定的程度,颜色暗一点,阳减轻一点,另外关键是舌体胖,边有齿痕,这时候开始用加减除湿尾苓汤了。 湿在皮肤科外科有很大的分量,我常跟学生讲,皮肤就是一身湿,善治湿者可能治皮肤病之患。在这方面上可以加几生,生玉米,生甘草生黄杞等八生,这些药健脾除湿。如果不行变成六炒,就健脾燥湿,所以赵老这个你看用生还是用炒,就热相不重。 在中医没有什么很深奥的道理,它就是采取取向比类,或者取类比向。有四个法则: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08——胡希恕讲仲景脉学(一)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08——胡希恕讲仲景脉学 (一)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08——胡希恕讲仲景脉学(一) 作者/胡希恕;编辑/锄云青衿写在前面的话: 2011年初,《胡希恕讲仲景脉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编著该书的作者段治钧老师曾“亲聆胡老教诲七八年,结缘有兹十八载”,在整理胡老的遗作中发现《脉学概说》一篇,也是胡老生前未曾发表的,“和《辨证施治概论(要)》一样,同样是胡老研究仲景原著的一篇力作”。在研究胡老关于脉诊论述的诸多文献中,本篇可以说是最早的蓝本! 篇中导读为编者所加,特此说明。正文: 一.脉与证的明确概念 导读:证是指什么?脉又是指什么? 中医是依据患者的全身症状反应,进行统一的观察与分析,讲求适应整体的辨证施治。这是中医诊疗方式方法的特色,也是中医的独有精神。一个中医师治病有无疗效,关键在于能否做到取证全面、辨证精确,并以其程度为先决条件。所以举凡目之所能望,耳之所能闻,问之所能知,切之所能感(包括诊脉和诊腹),均为中医辨证取材的对象,并将此望、闻、问、切称为四诊,可谓平等对待,无轻重之分。

不过一者脉象繁复多端,只凭指下体会以验其错综变化,不似望闻问以及腹诊等较为具体而易知;二者辨证论治虽需四诊合参,但在中医经久的实践体验下,脉诊确有其主导作用。由于以上两点的关系,凡由望闻问及腹诊所得的结果,统称之为证,而脉乃个别独立起来,把四诊的断病论治,就变为辨脉辨证的论治了,这中间必有一个相当长的实践发展过程。观仲景书篇章的标题,例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等,正是表明这个道理。二、脉象在中医脉学中的意义 导读:何谓“脉象”,何谓“脉学”,怎样学好用好“仲景脉学”?今所谓脉学者,即研究有关脉诊的理论、方法及其在诊疗上所起作用的一种学识,脉象是中医脉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何谓脉象?无病健康人的脉,谓之平脉,平脉不以象名。人若有病,则脉失其平,就其不平者,才名之以象,即为病脉。一般临床辨证中所谓脉象,都是指病脉说的,而病脉的脉象即是与平脉相比的差相。 脉象是相对平脉比较而来,所以脉取太过、不及,当为辨脉之大法。古医籍《内经》、《难经》对于诊脉均有较详细的论述,在仲景书中,更以证治实例阐明诊法和脉理,脉取太过与不及在书中均有明文,惜读者不悟也。太过者,谓较平脉为太过也;不及者,谓较平脉为不及也。脉象虽极复杂,概

中药药浴在皮肤科应用专家共识(2013版)

中药药浴在皮肤科应用专家共识(2013版)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西医皮肤科亚专业委员会中药药浴已逐渐成为皮肤科临床常用的外治皮肤病方法之一,在临床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在应用中存在一些分歧,需要进一步总结和提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西医皮肤科亚专业委员会组织部分皮肤科专家制定了本共识,参与制定的专家有:刘巧、刘红霞、段逸群、杨志波、周冬梅、李铁男、白彦萍、刘邦民、张怀亮、刁庆春、范瑞强、肖云、龚丽萍、亓兴亮、赵晓广。本共识的目的是规范中药药浴在皮肤科的应用。一、中药药浴的定义与分类定义:中药药浴(简称药浴)是在浴水中加入一定量的中草药,以适当的温度通过一定的方法洗浴全身或局部,以达到缓解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广义药浴是运用中药配制成药液,通过湿敷、熏洗、熏蒸、浸浴、淋洗等方法进行全身或局部洗浴;狭义药浴是运用中药煎煮取汁,将躯体及四肢浸泡于药液中的方法即浸浴疗法。分类:①根据范围不同,可分为全身药浴和局部药浴,局部洗浴又分为坐浴、手足浴、头面浴、目浴等;②根据使用方法不同,可分为湿敷、熏洗、熏蒸、浸浴、淋洗等;③根据有效成分不同,如淀粉浴、硫磺浴、

糠浴等。二、药浴的操作方法 1.湿敷疗法:基本操作:用6-8层纱布(可预先制成湿敷垫备用)浸入新鲜配置的药液中,待吸透药液后取出,拧至不滴水为度,随即敷于患处,务必使其与皮损紧密接触,大小与皮损相当,每次30~40 min,每隔5-10 min更换1次湿敷纱布,每天1~2次。①冷湿敷法:将湿敷垫浸入药液,温度以0~10℃为宜,将湿敷垫拧至不滴水为度,敷于患处,保持敷料较长时间湿润,每隔10min更换1次;②热湿敷法:将湿敷垫浸入药液,温度在30~40℃为宜,操作方法同上;③开放性湿敷:湿敷垫覆盖在皮损后不包扎,每隔5~10 min取下湿敷垫,再浸入药液中,重复基本操作; ④闭合性湿敷:湿敷垫覆盖在皮损后,再加盖油纸或塑料布等,每隔30min取下湿敷垫,再浸入药液中,重复基本操作。2.熏洗疗法:①将浴室温度调节于20~22℃,根据患者病情,辨证选用中药,将煮沸的药液倒入容器中,使药物蒸气作用于患处; ②待药液温度降至38-40℃左右时,加入适量温水,药液与水的比例为3:10,患者将躯体及四肢浸泡于药液中,每次熏洗20~30 min,以出汗为宜,每日1~2次。3.熏蒸疗法:①全身熏蒸疗法:采用中药汽疗仪进行治疗。治疗前30 min预热舱温,取出

中药药浴在皮肤科应用专家共识(2013版)

中药药浴在皮肤科应用专家共识(2013 版)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西医皮肤科亚专业委员会中药药浴已逐渐成为皮肤科临床常用的外治皮肤病方法之一,在临床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在应用中存在一些分歧,需要进一步总结和提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西医皮肤科亚专业委员会组织部分皮肤科专家制定了本共识,参与制定的专家有:刘巧、刘红霞、段逸群、杨志波、周冬梅、李铁男、白彦萍、刘邦民、张怀亮、刁庆春、范瑞强、肖云、龚丽萍、亓兴亮、赵晓广。本共识的目的是规范中药药浴在皮肤科的应用。 一、中药药浴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中药药浴(简称药浴)是在浴水中加入一定量的中草药,以适当的温度通过一定的方法洗浴全身或局部,以达到缓解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广义药浴是运用中药配制成药液,通过湿敷、熏洗、熏蒸、浸浴、淋洗等方法进行全身或局部洗浴;狭义药 浴是运用中药煎煮取汁,将躯体及四肢浸泡于药液中的方法即浸浴疗法。 分类:① 根据范围不同,可分为全身药浴和局部药浴,局部洗浴又分为坐浴、手足浴、头面浴、目浴等;② 根据使用方法不同,可分为湿敷、熏洗、熏蒸、浸浴、淋洗等;③ 根据有效成分不同,如淀粉浴、硫磺浴、糠浴等。 二、药浴的操作方法 1.湿敷疗法:基本操作:用6-8层纱布(可预先制成湿敷垫备用)浸入新鲜配置的药液中,待吸透药液后取出,拧至不滴水为度,随即敷于患处,务必使其与皮损紧密接触,大小与皮损相当,每次30~40 min,每隔5-10 min更换 1 次湿敷纱布,每天1~2次。① 冷湿敷法:将湿敷垫浸入药液,温度以0~10℃ 为宜,将湿敷垫拧至不滴水为度,敷于患处,保持敷料较长时间湿润,每隔10min 更换1次; ② 热湿敷法:将湿敷垫浸入药液,温度在30~40℃为宜,操作方法同上;③ 开放性湿敷:湿敷垫覆盖在皮损后不包扎,每隔5~10 min取下湿敷垫,再浸入药液中,重复基本操作;④ 闭合性湿敷:湿敷垫覆盖在皮损 后,再加盖油纸或塑料布等,每隔30min 取下湿敷垫,再浸入药液中,重复基本操作。

中医各种外用敷法

中医各种外用敷法 中医各种外用敷法 威灵仙/于郑州 (本图书馆方剂请咨询医师或药师后使用) 从现有文献看,湿敷(溻)方首见于《肘后备急方》,该书载:“又丹痈疽始发浸淫进长并少小丹擒方”。《刘涓子鬼遗方》称本方为“擒汤方”,并叙述有“令极冷,擒肿上”及温洗疮上”,“令恒湿”的冷敷和热敷两种方法。至唐?6?1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已载有数种溻方,如“揄肿方”,“治痈疽始作,肿赤掀热长甚速方”,“升麻揄汤方”,“大黄擒洗方”等。对于具体应用方法也有论述:“故帛四重内汁中”,“故帛两重内汤中”,“擒肿上,干易之,日夜数百度”,“常令湿”。这和现在临床常用的湿敷法是完全一致的。 【操作方法】 把所选药物浸泡、煎汤取汁,将5~6层纱布置于药液中浸透,挤去多余药液后,敷于患处。一般每1~2小时换1次即可,如渗液不多,可4-5小时换1次。 【主治病症】 一、急性肠梗阻 葛根皂角汤(《俞穴敷药疗法》) 葛根、皂角各500g。上药加水4000ml,煮40分钟,去渣,取4块10层30cm见方的纱

布,浸药液交替在腹部湿热敷,每次1小时,每日2~3次。功能理气通便。主治急性肠梗阻。 二、胁痛 麻菜汤(《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鲜麻菜1棵。草药切碎,煎汤,以毛巾或纱布浸药液,趁热湿敷痛处。每日3~4次。每次20分钟。药液不可内服。功能理气活血止痛。主治胁痛。 三、癫狂 礞石癫狂汤(经验方) 透骨草20g,礞石20g,艾叶、菖蒲、远志、郁金、胆南星、茯苓、法半夏各10g。上方礞石先煎30分钟,再加入其余药物煎煮30分钟,去渣,将一块洁净纱布浸泡于药汁中,使之湿透。取出,温度适中后敷于患者神阙、气海、关元穴处15分钟。然后再浸泡于药汁中再敷于心俞15分钟,每日1次。功能清热化痰,重镇安神。主治各型癫狂。 四、失眠 刺五加安神汤(经验方) 刺五加、磁石各20g,茯神20g,五味子10g。先煎煮磁石30分钟,然后加入其余药物再煎30分钟,去渣取汁。将一块洁净纱布浸泡于药汁中,趁热敷于患者前额及太阳穴,每晚1次,每次20分钟。功能镇惊安神。主治各型失眠。 五、不育症

中医皮科泰斗赵炳南的用药之道

中医皮科泰斗赵炳南的用药之道 病因用药 1.“毒”广义来讲,毒是一种对生物体有害的物质;从狭义上说,凡能致病的因子,均谓之“毒”。《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曾有一句经典语言:“痈疽原是火毒生”。 由此引申出许多解毒的方药,赵老将这种解毒之道分解为四个不同的阶段,即急性阶段是毒初犯体表,表现为红肿热痛,选用力专解毒,清热之药。邪正相争阶段,相当于毒热侵入营血阶段,此时选药必须大刀阔斧,方能挽救患者的生命。正气己伤,毒热未尽阶段,赵老强调疾病后期,气阴大伤,正气不能鼓邪外出,千万不可过用苦寒清热之剂,中伤脾胃,否则正气更衰,致使毒邪留滞膏肓,不能逆转。 2.风古人谓“风为百病之长”。说明风邪既可单独致病,又可挟持诸邪而发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毒”等。此处论风的重点,主要在因风而致的皮肤的瘙痒,赵老对其论治,一方面遵循常规用药,另一方面另辟蹊径,特别是后者尤多特色。 凡皮肤瘙痒有风热与风寒之别,前者病位在肤表,急性期居多,方选荆防方,方中以荆芥、防风、薄荷、蝉衣为之主药,取其疏风解表,清热止痒;后者病位在

腠理,慢性期居多,方选麻黄方,方中以麻黄、杏仁、干姜皮为之主药。取其辛温宣肺,以开腠理,推邪外出。 如风毒凝聚,皮肤呈现肥厚,状如苔癣,方用全虫方,方中以全虫、皂刺、猪牙皂角为主药,全虫性辛平,入肝经走而不守,息内外表里之风;皂刺辛散温通,消肿托毒,治风杀虫;猪牙皂角涤清胃肠湿滞,消风止痒散毒。赵老提示:疏风除湿汤中,各药均宜生用,适用于病情轻浅。本方各药均为炒用,适用病情深在。 3.湿湿之为病,由内因与外因之别,内因之本在脾之所化,火盛化为湿热,水盛化为寒湿。外因则是多因素所造成,如雨露、泥水、湿衫、饮食等。由此可见,湿邪对皮肤的侵袭也是多种多样的。 赵老对湿邪所致的皮肤病,归纳为四个不同的重点: 一是健脾除湿,重点为脾虚湿盛,药用生苡仁、生扁豆、山药、芡实、茯苓、白术等。 二是疏风除湿,重点是风湿上犯,多数与过敏性体质有关,药用除健脾之外,病变在上者加防风、荆芥、蝉衣;病变在下者加车前子草、萆薢、槟榔。 三是搜风除湿,重点在风湿之邪深入肌腠,药用全虫、蜈蚣搜剔内外风邪而止痒。 四是解毒除湿,湿邪郁久遂化为毒,称之为湿毒,在皮肤或黏膜上出现渗出、糜

中药湿敷疗法

中药湿敷法 山东枣庄中医院王燕鸣 摘要: 湿敷疗法,是指用纱布蘸药汤敷患处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法是根据病情配方,将配方的药物加工成药散,或水煎汤,或用95%的酒精浸泡5-7天,即可使用。使用时用消毒纱布蘸药液敷在患处,l-2小时换药1次,或3-5小时换药1次。有些疾病(如痈肿)可先熏洗,后湿敷,这样可增强疗效。..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8.湿敷法 一、何为湿敷法和文献记载 湿敷法是用纱布浸吸药液,敷于患处的一种外治法。古称溻法。 从现有文献看,湿敷(溻)方首见于《肘后备急方》,该书载:“又丹痈疽始发浸淫进长并少小丹擒方”。《刘涓子鬼遗方》称本方为“擒汤方”,并叙述有“令极冷,擒肿上”及温洗疮上”,“令恒湿”的冷敷和热敷两种方法。至唐?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已载有数种溻方,如“揄肿方”,“治痈疽始作,肿赤掀热长甚速方”,“升麻揄汤方”,“大黄擒洗方”等。对于具体应用方法也有论述:“故帛四重内汁中”,“故帛两重内汤中”,“擒肿上,干易之,日夜数百度”,“常令湿”。这和现在临床常用的湿敷法是完全一致的。 二、操作方法和标准 把所选药物浸泡、煎汤取汁,将5~6层纱布置于药液中浸透,挤去多余药液后,敷于患处。一般每1~2小时换1次即可,如渗液不多,可4-5小时换1次。 湿敷法操作评分标准

三、操作流程 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8.1 评估 8.1.1 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8.1.2 患者体质及湿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8.1.3 心理状况。 8.2 目标 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 8.3 禁忌证 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8.4 告知 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8.5 物品准备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液、敷布数块(无菌纱布制成)、凡士林、镊子、弯盘、橡胶单、中单、纱布等。 8.6 操作程序 8.6.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8.6.2 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赵炳南曲剑华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赵炳南·曲剑华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瘀”“虚”并存,病机主要是余毒未清或正气不足,以致气虚或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分为三个证型:1.因早期湿热重,后期湿热清利不净,致气机阻滞,气滞血瘀而痛;2.火热伤阴、余热未清,阴虚而痛;3.气血两虚,经络瘀阻而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引起肌肉、筋膜、肌腱出现废用性萎缩,故有的患者需提前进行心理疏导和及时适度患部肢体康复锻炼。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北京赵炳南皮肤病医疗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燕京赵氏皮科流派传承工作室主任曲剑华教授是著名中医皮肤病专家陈彤云教授的大弟子。陈彤云师从赵炳南先生,故曲剑华教授与赵氏皮科亦有很深的渊源,其用药组方亦常体现出赵氏皮科的特点。兹将曲剑华教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经验介绍如下。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瘀”“虚”并存 带状疱疹属中医学“蛇串疮”“蜘蛛疮”的范畴,文献报道,有9%~34%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发生后遗神经痛,且比较难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一般指从发病到皮疹消退后3个月仍感到疼痛者。该病中老年人发病率高,从中医角度来说,其病机主要是余毒未清或正气不足,以致气虚或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曲剑华认为,带状疱疹辨证要点在于湿、热、火、

毒、瘀。初期多为湿热交阻,或热重于湿,或湿重于热;后期多为湿热搏结,阻遏经络,致经络气血瘀滞;虽经治疗后皮疹消退,但余邪未尽,或患者素体阴液不足,或气郁日久化火伤阴,阴虚火旺,不荣而痛;或疼痛日久致正气虚弱,无力驱邪外出;或年老正气不足,脾肾阳虚,气虚无力推动邪气外出,使余毒不清,致经络气血为之阻塞而痛。 带状疱疹病位主要在心、肝、脾三脏。疾病初期侧重于清肝经湿热解毒,后期侧重于扶正祛邪,活血化瘀止痛。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说:“久病必入于络,络中气血,虚实寒热,稍有留邪,皆能致痛。”经脉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不止。邪毒稽留不去,伤及阴阳气血,阳失温煦,阴失濡润,则导致“不荣则痛”。总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多“瘀”与“虚”并存。 我国现代中医皮外科泰斗赵炳南先生治疗带状疱疹有丰富 的经验,他认为,带状疱疹的发生和热、湿、毒有很大关系,而其后期疼痛则是因为热、湿、毒阻滞气血、气机,以至气滞血瘀而成,故治疗上清热利湿解毒以治其因,化瘀通络理气以治其果。 在《赵炳南临床经验集》里,赵炳南先生记录了四则带状疱疹医案,分别采用清热泻火解毒、活血行气、通络止痛及拔膏疗法。拔膏疗法就是使用黑色和脱色的拔膏棍或稀释拔膏棍,加热软化后外贴、加压包扎,利用药物的温热和活血的

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渊源及学术特点研究

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渊源及学术特点研究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经验是中医学的宝贵财富,继承、挖掘与传播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是加快中医事业发展与创新的重要途径。赵炳南教授(1899-1984)是我国著名中医皮外科专家,是现代中医皮肤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为发展中医皮肤科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但我们对其搏大精深的学术思想体系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赵炳南皮肤科学术精髓的传承与推广。 深入进行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渊源、学术思想和经验特色的研究,对中医皮肤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医皮肤科赵炳南学术流派及其传承研究”是2006年度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基金项目“51510”重大项目。 “中医皮肤科赵炳南学派学术渊源及学术思想研究”是此重大项目中的第一个子课题,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系温病教研室负责完成。笔者所选课题为此子课题中的一部分,重点是对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思想之渊源及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总结。 本研究论文旨在探寻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思想渊源,研究总结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思想特色。通过总结中医皮外科古籍文献和温病学名家著作的有关论述,明确中医皮肤科学理论发展的脉络及对赵氏思想的影响,明确赵炳南对中医皮肤病学发展和创新的贡献。 通过分析研究《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等著作及有关文献报道资料,深入总结赵老皮肤病辨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尽可能地条理化、系统化,便于指导临证或实际应用。本论文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赵炳南中医皮肤科的学术渊源进行研究。明以前是中医皮肤科

理论与实践不断积累的时期,明清两代是中医皮外科学发展的鼎盛和争鸣时期, 外科三大主要学术流派即产生于明清。 明清时期中医皮外科学所取得的成就是赵炳南皮肤科学术思想的最重要的 源泉。赵炳南不但继承了历代皮外科治疗上的精华,且有颇多创新,形成了自己皮外科治疗的独特风格。 论文中对《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中所记载的31个主要皮肤病病种进行文献溯源,分析总结赵炳南论治不同皮肤病的特点与历代主要中医皮外科古籍文献和名家的关系,以期更好地明确赵炳南皮肤科学术思想之渊源,明确赵炳南对中医 皮肤病学发展和创新的贡献。论文第二部分是对赵炳南中医皮肤科的学术思想进行研究总结,主要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赵炳南的学术思想特点。 一是坚持中医辨证论治特色,对皮肤病证候进行了规范。《赵炳南临床经验集》记载了11类共31种皮肤病的诊治方法,每一病种都有中医辨证。 《简明中医皮肤病学》中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在皮肤病各论中详细记载了对各种皮肤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论治方法。二是始终以中医整体观指导对皮肤病的辨证治疗。 赵炳南将中医整体观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贯穿于皮肤病诊疗的全过程。他认为应从整体观出发研究皮肤病的发病规律,从整体角度分析皮肤科病证及其变化。 三是强调阴阳辨证,擅长运用调和阴阳法治疗皮肤病。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是辨证的基本大法,赵炳南在医学实践中重视运用阴阳辨证治疗临床疑难杂症。 赵老指出调和阴阳法在皮肤科疾病中占有重要位置,并喜用鸡血藤、首乌藤、钩藤、天仙藤等藤类药物为调和阴阳基本方药加减运用于皮肤病临床。四是重视运用卫气营血辨证诊治皮肤病。

中医外治法中药烟熏

中医外治法中药烟熏 导语此文章转自“杏林春语”联盟公众号“李领娥皮肤大讲堂”,若需了解更多皮肤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方法及皮肤病相关健康知识,请及时予以关注。中药烟熏疗法系指某些中药材或中药材借助某些易燃物质,发生不冒火焰的不全燃烧产生烟雾,用来烘熏患处而防病治病的外治疗法。历史沿革关于烟熏疗法,祖国医学早有记载:《金匮要略》言:“狐惑之为病……蚀于肛者,雄黄之。”《备急千金要方》曰:“治咽喉中痛痒,吐之不出,咽之不入…… 以青布裹麻黄,烧,以竹筒盛,烟熏中。”古代“神灯照法”、“桑木灸法”亦类似中药烟熏疗法。学术传承赵炳南(1899—1984)我国中医皮科学界的泰斗,现代中医皮肤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培养了大批中医皮肤科人才,形成了以赵老学术思想为主导的“燕京赵氏皮科流派”。赵老早年行医时偶然发现草纸点燃后烟熏治顽固性神经性皮炎,疗效甚好。此后通过大量文献查阅积累,将熏疗进一步发展、改进应用于皮肤科,形成了中医皮肤科独特的疗法——中药烟熏疗法,解决了大量皮肤顽症。邓丙戌全国著名的中医皮肤科专家,对中医皮外科的传统特色制剂和疗法有深入研究。作为赵老的关门弟子,邓老师对赵老怀有深厚的感情,总希望把赵老独特的临床经验加以发扬,以造福患者。邓老师对中药烟熏疗法尤其情有独钟,即

便已古稀之年,仍致力于全国范围内烟熏疗法的传承与发扬。作用特点1. 温热的作用:温经回阳,疏通气血;2. 药烟的作用:烟走线路,烟性趋上,烟气弥散;3. 烟油的作用:润肤软坚,杀虫止痒;4. 药物的作用:根据病证,具体组成药物。作用原理熏药点燃后有效成分随烟溢出,一方面在 热力作用下,局部气血畅通,药物有效成分透达肌肤;另一方面在皮损局部会形成一层烟油,能较长时间维持药效,润肤软坚。从而能够更好地祛风除湿,杀虫止痒。故而顽湿得化,结聚得散,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one操作方法Method 根据病症,选苍术、黄柏、苦参、防风、大枫子、白鲜皮、松香、鹤虱草、五倍子等药物,共为粗末,将群药与艾绒混合,用较厚的草纸将其卷成药卷。将熏药卷一端点燃,用其所产生的药烟对准皮损面,距离一般以患者感觉温热而舒服为度。每次15~30分钟,每日1~2次。2two适应症Indication对某些慢性、肥厚性、浸润性、结节性、瘙痒性、疼痛性及阴疮寒症等有特殊疗效,如:1.慢性肥厚浸润性皮肤病,如慢性湿疹、慢性神经性皮炎、皮肤淀粉样变、扁平苔藓、银屑病静止期等。2.结节性皮肤病,如硬结性红斑、结节性痒疹等。3.阴寒性皮肤病,如冻疮、硬皮病等。4.瘙痒性皮肤病,如皮肤瘙痒症、痒疹等。5.疼痛性皮肤病, 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6.复杂性瘘管、顽固性溃疡等。 7. 白癜风等。3three注意事项announcement1、熏药在下,

中医皮肤科学术流派独特外治疗法概述

中医皮肤科学术流派独特外治疗法概述 发表时间:2016-06-30T14:47:30.01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7期作者:汤国华 [导读] 现代社会中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在这样的环境状况下人们出现皮肤病的概率就会进一步加大。 汤国华 蒙自市中医医院云南蒙自 661100 摘要中医在我国的发展历史非常长远,中医皮肤科学术流派的分派基础在于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特有研究技术和方法。按照中医学的发展规律可以知道,中医学术流派在传承中主要有下面的特点:“一源多流、流派纷呈”,其是中医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突出特点。加强对中医皮肤科学术流派独特外治疗法的研究和总结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了解各学术流派的缺点与优点,还能从更深层次发现中医皮肤科学术流派传承发展的规律,所以该项研究具有重大的临床价值。因此文章查阅了近几年的相关文献,具体综述如下。 关键词中医;皮肤科;学术流派;外治疗法;概述 现代社会中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在这样的环境状况下人们出现皮肤病的概率就会进一步加大。众所周知,任何一种疾病的治疗无非就是中医和西医,中医讲究的是治本,因此研究中医疗法的价值会更高一些。我国的中医起源很早,很多现代医学治疗启示都来自古人的指导,因治疗方法的不同在古代就有流派之说,此种说法一直沿用至今,文章主要就是研究了中医皮肤科学术流派独特外治疗法的相关内容,希望以此能为同类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参考依据。 一、中医皮肤科学术流派简介 中医皮肤科学术流派起源于明清时期,最早是在殷商的甲骨文卜辞中发现的,其记录了当时常见的多种皮肤疾病,后来有了隋代的《诸病源候论》以及明代的《外科理例》,这两本医书中对很多皮肤病的发生机理、具体症状以及相应的治疗办法都做了详细的记载,也就是从该时期起我国的中医皮科的发展才日臻成熟。随后到了明清时期,又陆续出现了《霉疮秘录》以及《疯门全书》等,这些书基本就是皮肤病专著,自此之后,皮肤病学的相关知识越来越全面,逐步也就出现了中医皮肤学雏形。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就开始在中医皮肤病学上做了一些投入,在这些扶持力度下,中医皮肤学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当时的赵炳南和朱仁康就是最显著的代表,也就是在此时中医外科被独立分出来,之后赵炳南和朱仁康等研究人员对皮肤病进行研究,另外,加上一些地理、人文和传承流派的不同进一步就出现了皮肤科学术流派,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是上海顾氏外科流派、燕京赵氏皮肤科流派以及湖湘学派等,这些学派在学术渊源和疗法都有各自的特点。 二、中医皮肤科主要流派外治疗法 1、熏药疗法 熏药疗法是由中医皮肤界的泰斗和赵炳南一起创设的。熏药疗法的创设理念来源于灸法,主要是按照适应征的不同选择相应的药物,把那些粗末碾细,接着卷成纸卷,点燃后熏治患病处。主要的功效是止痒祛风以及杀虫除湿。另外,因为此种方法的止痒速度非常快,再加上治愈时间短、简单易学、副反应很少等优点,使得其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对那些神经性皮炎、湿疹以及瘙痒症等的治疗效果非常理想。近现代在治疗皮肤病的过程中,开始用熏蒸机器进行治疗,这样就能有效促进中药成分的渗透性,同时还能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进而将炎性介质排出体外;再有就是适当的温热环境能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改善人体氧化过程,同样提高新陈代谢速度,最终保障药物的有效吸收。相关研究人员进行了熏蒸治疗早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同时还外用阿昔洛韦软膏,参照组不使用中药熏蒸,其他条件都和实验组一样。最终的实验结果的总有效率分别是:实验组95.6%,参照组63.2%(P<0.05),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的皮损愈合时间比较短,且后遗神经痛不明显。 2、拔膏疗法 拔膏疗法同样也是由赵炳南开创的,其是赵炳南结合临床需求,借鉴前人的膏药经验,然后再根据现代的治疗环境经过一系列的改进,才创设出来的一项别具特色的外治疗法,此种方法的特点主要是保存和携带都比较方便,特别是在局限性皮损的治疗中应用效果很佳。拔膏疗法的功效也很多,常见的重点功效主要是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软化角质、拔毒提脓以及除湿止痒等功效。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中研究人员主要了研究黑色拔膏疗法治疗增生性皮肤疾病的治疗效果,以神经性皮炎、慢性皮炎、湿疹作实验对象,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的效果,在治疗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皮损症状、瘙痒程度方面疗效满意,在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是87.3%,同时在后期3个月的随访中都没有出现复发的情况。 3、黑布药膏疗法 黑布药膏疗法主要是有一个祖传秘方,秘方的组成主要是:老黑醋5斤,五倍子2斤2两,蜂蜜6两,梅花冰片1钱,金头蜈蚣10条。黑布药膏疗法的最重要功效就是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临床上是瘢痕疙瘩的最有效制剂。研究人员对比了黑布药膏疗法和X线疗法、手术以及局封等治疗瘢痕疙瘩的效果,结果显示黑布药膏疗法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其他疗法。 4、热烘疗法 此种疗法由上海顾氏外科流派创设,主要是对病患患处进行涂药,然后再进行热烘,借助热力使人体的局部气血变通畅,接着药力渗入,进而实现活血、消除痒感的治疗目的,在治疗皮肤干燥、瘙痒中的效果比较好,但是不能用在治疗急性皮肤病。研究人员临床上进行热烘法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效果分析,疗效非常显著。热烘法是非激素性外疗法,治疗效果远高于激素制剂,能有效避免很多不良反应。结束语 文章主要查阅了近些年来关于中医皮肤科学术流派独特外治疗法的相关文献,发现各流派在皮肤病中医外治疗法上都有各自流派的具体见解,且实践证明很多治疗法的临床效果都很显著。因此在后期的皮肤病中医治疗上,要求流派继承人员应该努力将这些外治疗法和现代的先进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使得两者都能更好的发挥各自治疗特色,进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文丽,王思农,柳文红,张博,杨鹏斐,师富贵.中医皮肤科学术流派独特外治疗法概述[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5,03:58-60. [2]王天怡,庞博,宋坪.当代中医皮外科名家学术特色与流派探讨[J].北京中医药,2012,10:746-750. [3]何梓阳.1912年以前岭南中医皮肤科学术发展脉络及传承情况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北京各大医院情况详细介绍

北京各大医院情况详细介绍 北京各大医院情况详细介绍 作者: 3257197 (站内联系TA) 收录: 2006-05-26 发布: 2006-05-26 1、【北京协和医院】 类别 知名大型综合医院 级别 三级甲等 地址 北京市王府井帅府园1号 特色说明 历史悠久、知名度颇高的大型综合医院;国家指定的全国疑难病症诊疗技术指导中心;综合实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研究中心 内分泌研究中心;妇产科研究中心;眼科研究中心;核医学研究中心国际合作中心 国际疾病分类合作中心;国际人类生殖研究合作中心 著名科室 核医学科、变态反应科、内分泌科、妇产科、眼科

其他情况 现有病床1115张;正副教授以上技术人员400余名;设一级临床医技科室28个,二级专科42个;日均门诊量4145人次;年住院28200人次左右 重点科室挂号及住院难易指数☆☆☆☆☆2、【北京医院】 类别 知名大型综合医院 级别 三级甲等 地址 北京市东单大华路1号 特色说明 设备先进、服务精良的大型综合医院;是国家指定的中央保健医院;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尤以老年病见长 研究中心 卫生部老年医学研究中心;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突出项目 老年心脑血管病预防和治疗;老年保健咨询、神经内外科其他情况 现有病床821张;正副教授和相应职称的高级医务人员200余名;设35个临床和医技科室和15个临床实验室;日均门诊量3226人次,年住院量14500人次

重点科室挂号及住院难易指数☆☆☆☆3、【中日友好医院】类别 知名大型综合医院 级别 三级甲等 地址 北京市和平里樱花东路 特色说明 设施精良、国际化服务标准;是中日两国政府合作建设的大型现代化综合医院;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杂症为特点 突出项目 中西医结合电化学治疗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的临床与预防研究 其他情况 现有病床1300张;正副教授以上技术人员200余人;设临床和医技室58个(西医29、中医15、医技14);日均门诊量3353人次,年住院量21000人次 重点科室挂号及住院难易指数☆☆☆☆4、【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类别 知名大型专科医院 级别

中药药浴在皮肤科应用专家共识(2013版)

中药药浴在皮肤科应用专家共识(2013版)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西医皮肤科亚专业委员会 中药药浴已逐渐成为皮肤科临床常用的外治皮肤病方法之一,在临床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在应用中存在一些分歧,需要进一步总结和提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西医皮肤科亚专业委员会组织部分皮肤科专家制定了本共识,参与制定的专家有:刘巧、刘红霞、段逸群、杨志波、周冬梅、李铁男、白彦萍、刘邦民、张怀亮、刁庆春、范瑞强、肖云、龚丽萍、亓兴亮、赵晓广。本共识的目的是规范中药药浴在皮肤科的应用。 一、中药药浴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中药药浴(简称药浴)是在浴水中加入一定量的中草药,以适当的温度通过一定的方法洗浴全身或局部,以达到缓解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广义药浴是运用中药配制成药液,通过湿敷、熏洗、熏蒸、浸浴、淋洗等方法进行全身或局部洗浴;狭义药 浴是运用中药煎煮取汁,将躯体及四肢浸泡于药液中的方法即浸浴疗法。 分类:①根据范围不同,可分为全身药浴和局部药浴,局部洗浴又分为坐浴、手足浴、头面浴、目浴等;②根据使用方法不同,可分为湿敷、熏洗、熏蒸、浸浴、淋洗等;③根据有效成分不同,如淀粉浴、硫磺浴、糠浴等。 二、药浴的操作方法 1.湿敷疗法:基本操作:用6-8层纱布(可预先制成湿敷垫备用)浸入新鲜配置的药液中,待吸透药液后取出,拧至不滴水为度,随即敷于患处,务必使其与皮损紧密接触,大小与皮损相当,每次30~40 min,每隔5-10 min更换1次湿敷纱布,每天1~2次。①冷湿敷法:将湿敷垫浸入药液,温度以0~10℃为宜,将湿敷垫拧至不滴水为度,敷于患处,保持敷料较长时间湿润,每隔10min更换1次;②热湿敷法:将湿敷垫浸入药液,温度在30~40℃为宜,操作方法同上;③开放性湿敷:湿敷垫覆盖在皮损后不包扎,每隔5~10 min取下湿敷垫,再浸入药液中,重复基本操作;④闭合性湿敷:湿敷垫覆盖在皮损后,再加盖油纸或塑料布等,每隔30min取下湿敷垫,再浸入药液中,重复基本操作。 2.熏洗疗法:①将浴室温度调节于20~22℃,根据患者病情,辨证选用中药,将煮沸的药液倒入容器中,使药物蒸气作用于患处;②待药液温度降至38-40℃左右时,加入适量温水,药液与水的比例为3:10,患者将躯体及四肢浸泡于药液中,每次熏洗20~30 min,以出汗为宜,每日1~2次。3. 熏蒸疗法:①全身熏蒸疗法:采用中药汽疗仪进行治疗。治疗前30 min预热舱温,取出煎药锅,加水1500~2000 ml,再置于加热盘上,在控制器上按加热键,当温度显示33℃患者进治疗室;按医嘱配制药煎液;在控制器上设定治疗温度(37~42℃)、治疗时间(15~20 min);治疗到达设定时间,协助患者出舱,擦干皮肤更衣后休息片刻再到室外;②局部熏蒸疗法:将配伍成方的草药煮沸后置于口鼻或患处,使药物蒸气作用于患处,每次10-15 min,每日1~2次。 4.浸浴疗法:将浴室温度调节于20~22℃,根据患者病情,辨证选用中药,把煎好的药液倒入木桶或浴缸内,加适量温开水,药液与水的比例为3:10。①全身浸浴:水温调至38~40℃;使患者躯体及四肢浸泡于药液中,每日1~2次,每次20~30 min;②局部浸浴:将煎好的药液放至木桶或足盆内,再加入适量温热水,将患处浸泡于药液中,每日1~2次,每次约20-30 min。 5.淋洗疗法:①按药物煎煮方法,煎煮出1000-2000 ml浓度为10%-30%的药液,可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