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

〔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

(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

A.人之外的自然。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

B.人自身的自然。即人的"有机身体〞

〔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

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

〔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

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

〔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

〔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

〔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3〕行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风俗习惯,行为礼仪,交往方式等〕;

〔4〕心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局部〕相当于精神文化或社会意识的概念,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又包括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

7.什么是中国文化?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实际谈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文化的含义: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来

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总和。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开展的概念。中国文化根生土长,多源一体。

●中国传统文化含义:指在长期的历史开展过程中形成和开展起来的,保存在

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诸多层面的容。

●理解【从时间维度理解】:

〔1〕传统文化指文化的过去式。

〔2〕传统文化又指文化的现在式或正在进展式,即从过去一直延伸到现在的文化观念。

〔3〕传统文化也可能指文化的将来式,即对未来的文化建构产生影响的文化观念,它们将成为未来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1)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容,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我们的民族自身。

(2)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继承优秀传统,创造美好未来。

(3)有助于全面提高人文素质。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

1.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谷物品种

2.炎帝创造了最早的农具耒耜

3.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4.宗法制的容: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

5.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根底上的。农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根底。

〔2〕地理环境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南方以农业为主,汉长城以北的地区以游牧业为主等。

〔3〕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6.农耕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

自三代以来,农业自然经济得以长期延续。

〔2〕农耕经济的多元构造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文化不仅包容百家学说,也包容地区的文化精华,还长期的吸取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即使对于外域文化,中国文化也敞开博大的胸怀,扬弃吸收。〔3〕农耕经济的早熟而又不成熟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重性。

传统的民本思想,科学技术等早熟导致文化的保守性格。

7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中国专制制度的主要特点】

〔1〕以武力为先导,起点早,持续时间长

〔2〕经济根底深厚稳固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4〕君权高于神权

〔5〕对人身的严密控制

8.血缘宗法制度:

〔名词解释〕以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在宗族部区分上下贵贱,长幼尊卑,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法规。

〔1〕血缘宗法制度的根基------宗族

宗族:同一父系的人们群聚而居,有共同的土地财产,共同的宗庙,祭祀同一祖宗,甚至还有共同的墓地等一个血缘群体。

〔2〕血缘宗法制度的实质

就在于族长对宗族的政治,经济,祭祀活动等拥有绝对的支配权力,也就是对于整个宗族或成员实行着家长制的统治。

〔3〕血缘宗法制度的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A.嫡长子继承制宗子制

B.封邦建国制 =分封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农奴〕

是由宗法制直接衍生出来的一种稳固政权的制度,是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下进展的。

周天子按照血缘亲疏,把同姓子弟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

诸侯把自己的子弟分封到各地建立卿大夫之家,

卿大夫再把自己的子弟分封到各地作士。

✧周天子与诸侯有一系列权利和义务的对应关系:

天子对诸侯有巡守权、命官权、迁爵权;诸侯对天子有朝聘、进贡、出兵役劳役等义务。

C.宗庙祭祀制:为了到达维护宗族团结,〔天子七庙,左宗右社〕

9.宗法制度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构造特征:

〔1〕家天下的延续

●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家天下的特点就是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代。

〔2〕封国制度不断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4〕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构造方面的共同性

10.古代社会政治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社会政治构造的宗法型开展特征,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伦理型式。

●积极作用:

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提倡"民胞物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做人问题上,表现为:"慎独〞,"自省〞注重安康人格的培养,提倡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节;

在行事上,表现为脚踏实地,积极入世,自强不息,木讷刚毅的民族精神

●负面价值:

A.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

B.存理灭欲的修身养性;

C."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等,这些都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安康开展的障碍。

〔2〕专制制度的高度开展,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政治型式

●正面价值: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中华民族在心理上,

文化上的认同,文人学士经世致用的思想等,从而成为巨大的民族凝聚力产生的源泉。

●负面价值:培植了国人严重的迷信权力,服从权威,缺乏自信心的心态,以

及文人的影射传统等。

〔3〕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伦理---政治型式

A.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

B.文化上表现为: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突出表现为"圣外王〞的心态形成,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其妙用是以伦理修养来沟通政治关系和家族关系。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开展与演变

1."易经"的容很少,只有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

2.殷商时代文化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尚鬼、嗜酒、宗天。

3.卦辞是说明整个卦的含义,乾卦卦辞只有四个字"元亨利贞〞。

4.【什么是周易?】

A."周易"是一种筮占之书,由"易经"和"易传"两局部组成。

B."易经"〔"周易"古经〕,成书于殷末周初。周朝贵族向神灵占卜问吉凶的经文汇编,占筮的容十分广泛。

C.它是一部迷信典籍,但可以从中窥见周代人丰富的社会生活,又直接反映了周代人居安思危的精神风貌和辩证思维的思想。

D.又是一本哲学书。"易传"〔"周易大传"成书于战国汉〕,"大传〞古称"十翼〞,即十篇文章。

因此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底。

5.解释乾卦爻辞的意思:〔15分大题〕

A.九,潜龙勿用

译:潜藏的龙,无法施展。潜龙:有才能而隐居的君子

B.九二,见龙在田

译:龙出现在上,有利于会见贵族王公

大人:有道德,有作为的人;见:现,显现,出现

C.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假设厉无咎

译:有才德的君子始终是白天勤奋努力,晚上戒惧反省。虽然处境困难,但终究没有灾难。乾乾:健而又健;惕:警觉;无咎:没有灾难

D.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译:龙也许跳进深渊,没有灾难。渊:深潭

E.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龙飞腾在空中,有利于会见贵族王公。大人:指有道德并且居于高位的人〔区别于九二〕

F.上九,亢龙有悔

译:升腾到极限的龙会有灾祸之困。亢:过甚,嫉妒,此处形容龙飞到极高的程度。

G.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译:群龙出现在天空,看不出首领,吉利。----尽管没有首领,但是每一条龙还

是各尽其职,做好分的事情,这是桔祥的。其实这也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治〞用:通常指全部

6.比拟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不同点

●今文经是西汉朝廷收集流散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著作,写成定本,作为传

述依据。〔且这些经书都是用当时流行的文字记录整理。〕

●古文经是武帝末年,馀,苍、德等通过各种途径所开掘的儒家经书。〔用古

籀文撰写〕

依据典籍版本记载的文字不一样,在学术观点及研究的原则、方法上也存在差异:(1)对孔子和六经的看法不同

今文经学:以孔子为政治学家和教育家,尊称孔子为"素王〞。认为六经寄托着孔子的政治理想,乃治邦之道;

古文经学:以孔子为史学家,尊孔子为先师。在他们眼中,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六经也是他记录下来的历史材料。

(2)学说的核心不一样

今文经学:以专讲"微言大义〞的"春秋公羊传"为学说的核心

古文经学:以记载古代礼仪的"周礼"为学说的核心

(3)学术源流上的差异

今文经学:讲求"师法〞。斥责古文家不溯学术之源,古文经传为歆伪造。

古文经学:讲求"家法〞。斥责今文家抱守火之残缺。

(4)学风上的差异

今文经学:迎合统治者的需要,大讲阴阳五行,福瑞灾异,谶纬迷信,学风空疏荒谬。

古文经学:注重训诂考据,学风朴实平易,但往往失于繁琐。

7.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8.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建立了统一的文化,具体表现在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等几个方面。

9. .汉代真正建立起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是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和以安为领袖的学派的"子"。

10.西汉时,"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东汉时,开展为"七经〞,再加上"孝经"和"论语"

●到唐朝,"礼"分为"仪礼"、"周礼"、"礼记"

"春秋"分为"左传"、"公羊传"、"古梁传",共九经〔西汉根底〕

●宋代以后,"九经〞复加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合称十三经

11.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12.玄学:是晋时期崛起的一股新的文化思潮。因研究阐发"老子"、"庄子"、"周易"这三本书玄理而得名。

13.玄学的特点:

〔1〕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

〔2〕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

〔3〕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根本容。

〔4〕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

〔5〕以"得意忘言〞为方法。

〔6〕以"辩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方式。

14.玄学的三个阶段〔正始玄学,竹林玄学,元康玄学〕

〔1〕正始玄学:三国正始年间出现的玄学思潮,在哲学上以发挥老子思想为主,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学说:主名教和自然的统一。

〔2〕竹林玄学:以发挥庄子思想为主,主要代表人物: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伶。史称"竹林七贤〞。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表现出对儒家思想及伦理道德的批判精神。

〔3〕元康玄学:晋惠帝元康年间出现的玄学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有裴頠、郭象。裴頠提出了"崇有〞论。郭象提出了"独化自足〞论。

他们关于名教自然的观点:名教即自然。

15.理学,新儒学,现代新儒学〔理学=新儒学〕

〔1〕理学:由两宋诸子所创立的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或"天理〞为核心,以"理〞为哲学思辨的最高畴。是一种既贯穿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关心人生的新儒学。

〔2〕新儒学:理学虽以儒家礼法和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扬的孔孟传统已在融合佛道思想精华中被加以改造,具有焕然一新的面貌。

〔3〕现代新儒学

20世纪20年代产生,以连续儒学"道统〞为己任,服膺宋明理学,力图客观而同情地理解传统儒学,并以此为根底来吸纳融合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出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16.北宋五子:周敦颐〔被奉为理学的开山祖师〕、邵雍、载、程颐、程颢

17.理学四大派------载的关学、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的洛学、朱熹的闽学

18.载的气本论和人性论 & 横渠四句

〔1〕气本论:太虚即气

人性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2〕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开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9.朱熹的"格物致知〞与"理一分殊〞【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1〕格物致知:穷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朱熹的"格物致知〞的程序是:博学—积累—贯穿—推类这四个步骤。

〔2〕理一分殊:

理一是指天体万物只有一理,即太极,是本。

分殊是指各种事物都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是末。

20.陆九渊的"心即理〞和王阳明的"心学〞"致良知〞

〔1〕陆九渊思想核心就是"心即理〞。

所谓"心即理〞,就是把自然的普遍规律与封建纲常伦理合而为一,认为是人所固有的先验意识。他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理与心既然是完全统一的,则宇宙万物之理,就是每个人心中之理,所以他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就人而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们虽然可能有不同意见,但人的先验的道德意识没有差异。

●王阳明心学思想:

A.主"心即理〞。心是一种主观精神,是意识活动的主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

B."理〞就是道。宇宙是最高的原理〔我们现在谈的是关注心〕

●"致良知〞

A.致良知:良知是固有之知;良知是先验的知识;认识事物就是致良知。〔致有

两层含义:一是去蔽;二是推致,就是将发于良知之是非好恶推致于事物之间。〕

B.致良知的途径:静处体会;事上磨砺

C.知行合一:"真知即是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

是知之成。

D.王门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

恶是格物。

21.鹅湖之会

●时间:淳熙二年〔1175年〕地点:信州鹅湖寺

●目的:婺学代表人物吕祖谦意欲调和朱熹、陆九渊两派的争执,邀请朱、陆

两人和两派学人到鹅湖寺聚会。

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

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及人格追求

1.忠恕之道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自己要站得住脚,就要使他人也要站得住脚;自己想要实现的,就要帮住别人也实现。能够从身边那一件事情作为例子,推广开去,可以说是实行仁德的方法了。【推己及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我不愿意别人这样对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别人。

〔3〕从人我的关系来看,忠恕就是为仁之道。

2.无为〔老子〕----〔名词解释〕"治大国假设烹小鲜〞

〔1〕无为:即无违自然,顺其自然,而无所作为或不强作为之义。

〔2〕"无为〞即自然。

〔3〕顺应天道,崇尚无为的价值追求。一方面:表达了人对自然,社会规律的不可抗拒性的初步认识;另一方面,过分强调无为,就会打击,贬损积极进取精神。

3.柔弱胜坚强〔老子〕

〔1〕水的哲学

A.上善假设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B.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2〕婴儿的哲学

A."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B.骨弱筋柔而握固。

4.儒家如何追求仁义:

〔1〕以仁为思想核心

A.从政治作用上来看,仁是礼的精神支柱,仁礼合一。

B.从主体的道德修养来看,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

C.从宗法血缘关系来看,孝悌是为仁之本。

D.从人我的关系来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2〕以义为价值准绳

A."义〞者,宜也。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C.民间俗语,"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D.正确的义利观应该是将人民的利益和全体人员,国家社会的利益结合起来,将道德理想与物质利益统一起来。

5. 庄子逍遥游的人生观 |庄周蝶化,象征着人与外物的契合交感。

〔1〕无待:真正的自由是一切主体都不需要依靠,一切限制都没有,在无穷无尽的天地之间自由行动,

无我:无我是一种到达绝对自由的境界,不允许一切限制,连同主体本身都彻底否认了。

〔2〕将自我、个人变形而为蝴蝶,以喻人性的天真烂漫,无拘无束,

〔3〕人生如梦。

评价:

〔1〕是一种自我精神抚慰,是一种以洒脱清高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高雅精神胜利法。

〔2〕是对时代环境的曲折反响。

〔3〕具有消极作用,引导人们逃避现实,反对积极进取。

6.简单阐述到达"无我〞境界的方法:【破、忘、守、游】

〔1〕破〔破除,否认〕

〔2〕忘〔忘超越,有超越才有自由〕

〔3〕守〔排除杂念的一种精神方法,不予外界〕

〔4〕游〔放空〕

7.比拟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一样点:都认为人应该爱人。

不同点:

(1)墨家的兼爱是"爱无差等〞;儒家的仁爱是"爱有差等〞

(2)墨家讲相爱,强调互相之间的义务;儒家讲相爱,主要是尽义务,借以完善自己的人格,是不需要对方回应的一种道德境界的自我升华。

(3)墨家讲的兼爱,与物质利益相关。兼爱的目标是"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

儒家讲泛爱,以"谋道不谋食〞为标榜,与物质利益无关,并往往以牺牲物质利益来成全其"爱〞。

8.简单阐述法家的法术势【非子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1〕论法

法就是法令。指表达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政策法令。非子认为要实现法治必须坚持几个原则:

A."以法为教〞

B."法不阿贵〞

C."以刑止刑〞

〔2〕论术术就是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非子关于术的运用表现有四:

A.自神术。

B.无为术。"明君无为于上。群臣悚惧乎下〞

C.听言术

D.制驭术。一方面"循名责实,参验群臣〞

〔3〕论势

势就是国君的威势,权势权利,权力就是地位,势就是位。

非子是君权绝对论者。在他看来,君主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君权是不可侵犯的,一切权力归君主。

第十章中国古代

1.教外人对道教的道士和道姑一般都可以统称为道长

2.全真道是由金代道士王重阳于全真庵讲道的时候创立的。不尚符箓,丹鼎;也不奢谈神仙,强调出家修真,开道士出家之风。

3.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的早期道教有两个派别: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A.五斗米道又称米道,鬼道,天师道,是早期道教派别之一。东汉顺帝时期,由陵在鹤鸣山创立,是符箓派的一种。

B.太平道也是早期道教派别之一。东汉灵帝时,角创立。因信奉"太平经",故得名"太平道〞。是符箓派的一种。

五斗米道和太平道是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太平经"是道教信仰和道教原始理论的形成的标志。

4.中国远古起源于自然神崇拜,动物神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的形式。

5.道教的修炼方法有丹,外丹,斋法和斋蘸

6.道教的最初形式是东汉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

7. 佛教四圣谛的重要容

〔1〕苦谛:使之佛法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包括人生的全过程,都是无量之苦。

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取蕴苦。〔2〕集谛:产生痛苦的原因。

佛教称苦的原因为集,集谛就是对苦因的推究。

〔3〕灭谛:佛法指出只有信奉佛法最后到达涅槃,才是彻底实现苦的消灭的唯一出路。〔涅槃:灭度,圆寂〕

〔4〕道谛:是佛教给信奉佛法者到达涅槃、实现灭苦的一系列理论和具体方法。释迦牟尼把这些方法归结为八种,即为"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8.三法印

〔1〕诸行无常:指世界万物是变化无常的,一切都变动不居,人生无常,一切皆苦。

〔2〕诸法无我:即使一切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成,是暂时的、相对的,没有主宰者。

〔3〕涅槃寂静:指脱离一切生死轮回,进入熄灭一切烦恼、心寂静的涅槃世界。

9.缘起性空:是佛教的理论根底。

A.所谓"缘起",就是说: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

B.所谓"性空",就是说: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义。

C.所谓"缘起性空",是指人的一切机遇与得失乃至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缘起),都是人类自己主观意志的结果,而非真实存在的(性空)。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缘是指关系或条件,一切事,一切法,一切现象都是由于缘起。

10.禅是梵语的音译,指的是将心专注于*一对象,在彻底寂静中呈现的神秘思维状态。公开宣称以六祖慧能的言教为经。"六祖坛经"是中国禅宗的"宗经〞

11.禅宗的主要教义

A."见性即佛〞:即人心为万物产生的根源,佛性就在人心之中,只要认识了自我意识这个本体,就认识了佛性,也就完成了佛的工夫。

B."言下顿悟〞:无需经过长期修行,而凭自己的智慧去把握佛教真理,突然觉悟而成佛。

C."无念为宗〞:即在与外界接触时,对外界的一切不动心,不受其影响。这样,身处尘世而心在尘世之外,精神能够得到解脱,进入极乐世界。相反,如果执着于外界,则必生妄念,陷入地狱。这种理论实际上要求人们安于现状,去除物欲。

12.禅的经典是"坛经"

13.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

14.中国传统的总体特征是:不兴旺性,实用性和兼容性。

基督教的根本经典是:"圣经"

普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信仰并没有什么系统的教义,也没有成册的经典,更没有严密的教会组织,而是信仰的容经常与一般日常生活混合,而没有明确的区分。

15.理想人格是指人的在精神风度与外在行为举止都升华到一个高于常人的境界,成为世人效仿的楷模。

16.儒家理想人格的具体表现

仁爱精神、济世情怀、中庸的品质、注重节气操守富有献身精神。

总体特征:圣外王

17.圣外王

A.圣:主体的道德修养已到达尽善尽美的程度。

B.外王:圣人把在的道德修养向外发散,把主体修养所得推广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活动之中,是整个社会变成道德控制下的"王道之世〞。

C.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被视为实现儒家"圣外王〞的途径。

18.道家理想人格的类型

A.真人:指存养本性,悟得大道的人

B.至人:根本表现是"无己〞。

C.神人:超于一切世俗事物之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过着绝对自由的生活。

19.道家理想人格总的倾向:顺任自然、长生久视、修性养生、超迈逍遥

20.对道家理想人格的评价

A.道家理想人格显然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

B.道家的人生理想对中华民族的心理文化构造和人生观造就产生的积极影响。

C.消极影响:其中厌世、避世、遁世的倾向,虚无感伤的情调,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在历代人们的文化心理构造和人生观中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资料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 一.周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缘起 1. 殷文化到周文化:从神本到人本的文化转向 殷商西周时期巫史勃兴,巫史垄断神坛,执掌学坛,不仅奠定了中华文化黎明时期的繁荣格局,对后世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出了中国传统学术的系列特点:(1)学术与政治纠缠(2)神学与科学交织(3)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混杂(4)在社会科学方面文,史,哲汇通。 2. 周文化对儒家学说的影响 (1)观念创新:“天命靡常,敬德保民” 首次提出“德”的概念,作为统治者“宜得宜民”的理论依据。“德”具有宗教,政治,伦理等多方面的理论内涵,其中伦理为核心。统治者只有自身修养达到“德”的境界,才能实现“宜得宜民”。(2)制度创新:宗法建构 天子,诸侯,卿大夫,血缘关系(3)政治思想:儒家文化的直接源头 周公是西周王朝的奠基者和制度的制定者,他的政治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影响表现在: a.“明德慎罚”,“敬德保民”思想是孔子“德政”思想的渊源 b.周礼主要是有关社会等级秩序与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制度性规定。孔子推行的“礼治”正是对周公遗风的发扬蹈厉。 二.孔孟与儒家文化的产生 1.孔子学说及其传播 (1)孔子成就 A.创立儒家学说 孔子儒家学说的特点:a.注重人的因素,重视人生的价值, 提倡道德修养,主张“仁者爱人”b.具有积极入世精神,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现实c.看重下层民众的力量,主张实行“仁政”,关心人民生计,有一定民本主义色彩d.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有显著的人文主义精神e.提倡“中有”,“中和”,不仅注重人际和谐,社会和谐,更注重天人和谐,人生自身的和谐。 B.推动平民教育发展 C.整理古代文化遗产删定《诗》《书》,修订《礼》《乐》,赞《易》,修《春秋》(2)基本思想 A.仁学思想: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 仁的内涵: a.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 b.在众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c.最完全的人格内涵d.人道之根本 B.礼制思想 孔子认为只有正名才能挽救礼坏乐崩的局面,才能复兴周礼。他提出正名思想,是为了恢复周礼所制定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 a.将周礼的肯本归纳为正名思想,使周礼的指导思想更集中,更明确,更理论化了 b.强调道德教化注:礼的辩证看法P49 C.认识论思想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简答题

1.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是什么? 2.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么? 3.简述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 4.简述对待文化传统的错误态度的主要表现。 5.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 7.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 8.简答现代地理学对中国自然区域的划分。 9.先秦时期几个重要的文化区域。 10.用自然的三大成就 11.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12.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几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这四个地区是 13.简述秦汉时期打击匈奴的不同后果。 14.简述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转变。 15.简述两汉朝延选取拔官员的文化标准。 16.简述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 17.简述南朝士族统治及士族文化的形成原因 18.简述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 19.简述唐朝时南方经济的高涨。 20.简述北宋新党旧党的分歧。 21.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什么/2 2.简述元朝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 23.简述朱元璋的出身与明初政局的关系。 24.简述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 25.简述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 26.简答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文化价值。 27.简述南、北农耕生产的不同格局。 28.建筑农政思想的历史地位。 29.简述市商贸易的方式。 30.简述行会的主要管理方式? 31.简述居住建筑格局与文化的关系。 32.中国传统社会中,居室建筑仪式的文化含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33.简述我国群体饮食的主要表现。 34.建筑人生礼仪中的四次换装仪式。 35.简述交通工具的习俗传承。 36.简述社区与地方圣地活动主要特征 37.简要评述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 38.简述本草之学的含义。 39.简释“列爵惟五,分土惟三”的含义。 40.简述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渗透的主要表现。 41.简答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区别。 42.简述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的表现。 43.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提出的无论是什么? 44.简答天神祭祀、地神祭祀和人神祭祀。 45.简答中国古代社会家事的主要内容。 46.简单比较类比和类推。 47.简述佛教的形式与基本教义 48.简述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 49.简述儒家理想的人格的两个层次 50.简述戏曲的发展历程。 51.简述中国古典舞蹈的三个特点 53.简答中国境内的语言课归属几个语系。 52.简答中国画的特点。 54.简答建国后对普通话的界定 55.简答“域外方言”是指哪几种语言 56.简答日本、朝鲜、越南依照汉字创造的文字。 57.简述近代否定派否定汉字的理由 58.简述传统识字读物的三个特点。 59.简述字谜的作用 60.简述近代在“中西古今”论争中“两派”的主要情况。 61.简述陈独秀“七期”之说的七个阶段 62.简述一个美国学者总结的中国科举制度五大优越性 63.简述20世纪文化论争的三个焦点问题。 64.影响20世纪中国文化趋势的最重要三种思想 65.简述鼎盛时期新儒家的特征 66.简述对向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态度 67.简述元朝时期南北文化对峙的新变化 68.简述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分布情况。 69.简述“家天下”的政权模式。 70.简述荀子的“约定俗成”理论。 1简答广义的文化的定义及定义的三个要点。 2简答狭义的文化的定义及定义的三个要点。 3简述中国文化性质。 4简述两个文化层面及其相互关系。 5简答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应达到的目的。 6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 7简述中国历史上的人群分布。 8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9简述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10简要评述地域文化的重要作用。 11简述古代保护自然的措施。 12新石器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写出这三个时期的名称及它们所在的时间。 13简述分封制的历史作用。 14简述西周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 15简述百家争鸣的特点。 16简述“百家争鸣”中重要几家的代表人物及他们的思想特征。 17简述汉武帝中央集权制措施。 18简述开发江南的过程。 19简要评述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 20简述唐朝的北方文化背景及其作用。 21简要评述唐朝在民族关系上开放精神的体现及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22简述“两税法”的作用。 23简述唐宋时期市井文化的兴起。 24简述元朝的经济政策。 25简述元朝时期的文人与戏剧。 26简介明清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情况。 27简述西方对中国的介绍和对中国的学习。 28简答明清社会经济迟滞的原因。 29简述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 30简要评述明朝士大夫群体的分野及学术活动。 31简介“三先生”的思想与著作。 32简述中国生产经济文化的核心特征。 33简述农耕灌溉文化的含义。 34简述农耕灌溉文化的主要部分。35简述农业岁时历法的文化价值。 36简述农事信仰的文化意义。 37简介农耕仪式的类型和功能。 38简述农书对农耕文化思潮的概括。 39简介我国民族商业的两个文化特点。 40简述市商贸易的四种模式。 41简介市商的经营之道。 42简单例举古代的营业习俗。 43简述历史传说解释工匠的三个特点。 44简介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 45简述饮食行为的文化含义。 46简介中国长期流传的饮食观念。 47简述构成服饰二重性格的五种要素。 48简介服饰形制的四种基本类型。 49简述交通旅行业的习俗传承。 50简述中国家庭管理的文化要素。 51简答家族共同体的两个主要文化功能及地缘合作 的三个方面。 52简介阴阳合历。 53简介中医药的三大学说。 54简答宗法制的特点。 55简单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56简答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区别。 57与察举制比较,科举制的三个明显特点事什么? 58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 面? 59简答礼与俗的区别。 60简述传统礼俗的特点。 61简述礼的调和作用的主要表现。 62简述古代婚制的“周公六礼”。 63简答岁时节日礼仪对民众生活的伦理轨范的两重 意义。 64简答人生婚姻礼仪与家族社会的关系。 65简述家训族规的礼俗规范的三大功能。 66简述汉代在整体思维理论方面的成就。 67简述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的特征。 68简介老子对事物转化规律的表述与总结。 69简述先秦时期对辩证思维方法飞归纳。 70简述中国传统“知行合一”说的特点。 71简述中国古代宗教的状况。 72简述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 73简述道教的形成与信仰特征。 74简述道教对古代民俗及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75简述儒家义利观的影响。 76简述儒家对君子修养的主要要求。 77简述古代人对教育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78简答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79简答《大学》所提出的古代教育三大目标和八个步 骤。 80简述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实践意义。 81简述启发诱导教学方法的应用价值。 82简要评述尊崇自然审美观念的哲学基础。 83简要评述文字也是重要的文化事象。 84简述汉语的特点。 85简述汉字的特点。 86简述避讳的几种形式。 87简要评述孔子“名实”观念。 88简述建国后提出的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 89简述建国后党和政府对语言文字规范工作的措施。 90简述传统语文教育的风格。 91简述汉字构形特点为书法艺术提供的条件。 92简述对汉语共同语的不同叫法。 93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主要两次交汇的时间和内 容是什么? 94简述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的五个阶段。 95简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第二次大交汇的特点。 96简述“四大发明”对世界文化的具体影响。 97简述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98简述“中体西用”的积极意义。 99简述“三大文化思潮”的思想分歧及相同之处。 100简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 10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建设目 标和基本特征。 10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新文化的特征。 1.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是什 么?答: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 内容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 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 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 化的历史观念。 2.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 么?答:人类文化学是以研究全人类文化存在与发 展普遍规律为目的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要涉及 到一部分全人类文化的普遍规律,但它立足于用马克 思主义的文化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 介绍和阐释。 3.简述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1、把传统文化等同 于古代文化,认为激昂就传统就是复古。2、认为传 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是不能并存的,要实现现代化必须 反传统。3、认为发扬传统要拒绝引进和借鉴。4、认 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石截然对立的。 4.简述对待文化传统的错误态度的主要表现。1、认为 传统的东西是一成不变的。2、一律否定,采用虚无 的态度。3、不加分析,采用兼收并蓄的态度。 5.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答:其特点是自 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第一阶梯是西部 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 大河的发源地。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 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 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第三 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 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 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海拔50米。整个中 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 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6.简述中国的地理通道。中国通道,虽然地形多样, 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几乎没有一个地 方是没有发生过人群交流的。由古地理专家从新石器 文化遗址的分布,得出这样的结论:大致沿渭水、黄 河、济水一线,从遥远的古代,就形成了一条联系东 西的交通线。与这条东西线相交,还有三条南北方向 的交通线,一条在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北的曲阳, 南至河南的新乡,都有仰韶和龙也两个时期的文化遗 址存在。另一条在太行山西侧的汾水流域,更西的一 条,则在今陕西境内,南起西安,向北穿山越岭,北 达榆林、府谷一带。从中原向西南、东北也都有着可 能形成交通的便利条件。这些都形成着中国大陆内在 的统一性。因此我们说,没有交流就没有文化的发展, 交流的范围及交流者之间差异越大,则对文化的发展 就越有利。 7.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答: 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是由暖变冷,大致分为四 个大的时期:①温暖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 1100年,下限正好在商朝末年。②寒暖交错期。从公 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下限到明朝初期。②方 志时期,又叫寒冷时期。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 下限到清朝末年。④仪器观测期。从公元1900年到 现在。 8.简答现代地理学对中国自然区域的划分。1、东部 季风区。2、西北干旱区3、青藏高寒区。 9.先秦时期几个重要的文化区域。答:即源于齐鲁的 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的法家文化和源于南 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 10.用自然的三大成就1、土地的开垦 2、水利的兴修 3、运河的开凿 11.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1、过分开垦土地、采伐 林木引起的水土流失。2、黄河、淮河由利河变为害 河。3、长江中下游水土流失,泥沙含量逐年增加。 12.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几大基本经 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这四个地区是:关中地 区、山东地区、龙门一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 地区。 13.简述秦汉时期打击匈奴的不同后果。答:在秦统 一中国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业已强大,并趁中原 内战之际,进占河南(今内蒙伊克昭盟)之地。秦始皇 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朝军队30万在将军蒙恬 率领下北击匈奴,扫清了阴山以内的匈奴势力。秦在 黄河以北地区驻扎军队,在河南之地设立郡县,从内 地移民三万垦荒守边,并调集大量人力、物力修建长 城,对秦王朝政治构成了致命的伤害。但在汉武奇数 十年对匈奴的战争中,大的战役有三次,即河南战役、 河西战役、漠北战役,迫使匈奴向西北边远地区迁徒, 基本解除了匈奴对汉西北地区的威胁。汉朝打击匈奴 的结果是打通了西域。而著名的“丝绸之路’不仅交 流着物质,也沟通了中外的文化,这就是汉朝打击匈 奴后产生的最重要的结果。 14.简述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转变。答:从秦朝建 立到汉武帝初期百余年里,王朝政治经历了郡县制与 分封制的反复。秦朝实施郡县制,守旧的读书人因反 对这一新制度,遭到了坑杀,但分封的观念依然大有 市场。秦末的暴政激起万民的反抗,不少六国贵族的 后人试图利用民心恢复旧制,典型的表现就是项羽以 “霸王”的身份“封建”天下。就是战胜了项羽的刘 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分封主义者,他的封异性及“非 同姓不王”,都是证明。汉文帝、景帝时期,西汉同 姓分封制相对稳定,不少诸侯国经济文化有声有色, 如吴国的煮盐冶铸,河间王的致力礼乐、学术,梁国 对文学之士的网罗等,但是不久矛盾就爆发了。王朝 在分封诸国时,是把等级和礼法放在首位的,封国任 何势力和权力方面的增加,都会被视为对朝廷的冒 犯;而诸侯国随着实力的增加也逐渐坐大。双方找不 到共存的平衡点,就只有战争。在西周,封建诸侯所 以成功,在于当时众多“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部 族的存在,共同的文化基础尚未形成。这都限制着王 朝与诸侯必须共存共生。汉代这样的前提已经消失, 诸侯国只会片面发展自己而不顾朝廷。汉景帝时以吴 国为首的“七国之乱”的爆发及其平定,标志着分封 诸侯做法的彻底过时。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的削弱 政策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惟一的政治制度,最终 得到确立。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形成。 15.简述两汉朝延选取拔官员的文化标准。答:两汉 朝廷选官的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 考试等方法。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 员人才的制度。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 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孝廉即孝于廉吏,是两汉人仕 的正途之一。被举的人一般都是州郡的属吏和经学儒 士。茂才即秀才,与孝廉同样重要。举人侧重政治才 干,人数较孝廉为少。贤良方正文学科,目的是广开 言路,每当有天灾时,便多有此科,意在选出能“究 天人之际”的读书人,对朝廷有所明示。三科中,孝 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在学问。可以 这样说,三科取士是政治,也是文化行为,对化导社 会以道德立身。以学问扬名,有着非常实在的作用。 征辟也是两汉征集贤土为官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 中央地方并行。在中央有皇帝征辟和公府征辟,在地 方有州郡的征辟。皇帝的征辟最荣耀,但不经常。公 府和州郡的征辟是士人主要的人仕途径。因为两汉风 尚是,有名望的公卿,以能罗致天下名土充当自己的 幕僚为荣,所以,天下英才俊士,往往以此作为出身 捷径。汉代的考试是与察举相伴而行的,察举出来的 人是否任用,还须经过各种考试,种类有皇帝策试、 公府考试、博士弟子课试等。以上内容就是两汉选择 官员的文化标准。 16.简述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答:统一西晋 王朝的旋生旋灭,是大一统帝制文化阶段性走到尽头 的结果。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但更 深层的原因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的势力膨胀,根本妨 碍着统一王朝的稳固。从主观上看,作为王朝官僚阶 层主干力量的世家大族,未必有意地要分裂,充其量 只是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但问题出在这个阶层由于 获得了太多的既得利益而变得无所作为、精神腐朽。 自从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以来,已经形成“上品 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由于这个阶层高官厚 禄可以世袭,带来的多是腐败的后果。’这后果主要 有两点,一个重要表现是士人的不恤国事,另一个重 要表现是奢侈腐朽。而奢侈的生活要维持,只有一个 办法,就是千方百计地搜刮民财,贪污受贿之风大行 其道。国家如何不亡。所以,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 其后果就是:从西汉重儒术起,几百年培育起的一个 对维系社会政治有重要职责的阶层,到汉晋之际,已 经被权力腐蚀,负不起它应负的政治责任,因此,西 晋灭亡是必然的。 17.简述南朝士族统治及士族文化的形成原因。士族 统治:1、东汉以后,是士族操纵地方权力,经西晋 到南北朝时期,中央权力几乎都揽纵在大族手里。2、 大族在政治及其他方面的得势,更助长了他们的门阀 观念,士庶之别,判若云泥。3、大族的炙手可热, 埋下了衰亡的根子。表现为在政治事务上变得及其懒 惰,当官一定得是清闲的,任何忙碌的管制通通不干。 士族文化的形成:1、世家大族的心理依据是他们的 书香门第,当他们在政务上懒得多问时,把大量的热 情投入到文人的雅事之中。2、南朝的寒门就是当了 皇帝,也不忘当诗人,把士子召集在身边,附庸风雅 地吟诗弄赋。3、全社会尊重文章日益高涨,后来唐 诗的鼎盛在很大程度上是南朝的风尚拖带出来的。4、 玄风大畅是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5、玄学玄理带动 了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 18.简述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 答:佛教产生于印度,约在两汉之交传入中国。汉武 帝通西域,中国与中亚的道路打通,佛教也从西域经 丝绸之路传到东土。最早传入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 《四十二章经》,而早期的传教者为西域胡僧。佛教 在中国的传播十分迅速,到三国时,据载在今徐州一 带就有成千上万的信众。也大概从三国时期开始,中 国人有了正式的出家人,以后人数迅速增多。到了魏 晋之际,佛教教义已经以大乘经论为主。大体而言, 魏晋南北朝佛教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段:前期以 般若学为主,代表人物早期有道安,之后有鸣摩罗什 及其学生僧肇;后期以涅架学为主,代表人物是道生。 佛教在南北朝的发展,是有南北之分的。在南朝,皇 帝和士族对佛教都有极大的热情。皇帝信佛以梁武帝 为最甚。他曾经四次出家,大臣每次都用上亿的钱把 他赎回。此外如齐代的竞陵王萧子显,世家大族如琅 琊王氏、陈郡谢氏、庐江何氏等,都祟奉佛法。不过, 南朝士人信佛的特点是“偏于谈理”,这实际是延续 了玄学清谈的习惯,他们喜好的是佛教所含的哲理部 分;对儒、释、道三家义理往往喜欢作调和之论。南 朝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基础,所以在接受外来宗教时显 出鲜明的本土色彩。南朝虽然也大兴佛法,但舍身出 家的人相对北方而言数量要少很多,而佛教与中国固 有文化的冲突一般也只表现在理论上。北朝人信佛的 特点是“偏于教”,其含义是北朝人的信教重在照佛 教所说的去修行,以摆脱轮回,所以特重禅法。这与 北朝多内迁的北朝则喜欢立塔造像。建寺院是重视僧 人,以便与之论理谈玄;造像则重在礼佛敬神,或往 生安乐之士,或求当世福报等。出家在生命的层次, 可以摆脱六道轮回;在现实层面,可以摆脱沉生的租 税赋役,,所以北朝僧人特别多,到北魏未朝,僧人 已经多达两百万人,占当时人口的十分之一。由于大 量的人口成为佛教徒,使国家既缺少兵源;又缺少税 源,大量的土地也被控制在寺院中,形成寺院经济, 直接妨碍了国家利益。 19.简述唐朝时南方经济的高涨。1、在许多交通要道, 集市贸易空前发展。2、大都市纷纷出现,十分繁荣。 3、一些城市随着区域经济的发育而发达起来。 4、那 些政治色彩浓厚的城市,经济功能越来越大。5、店 铺沿街鳞次而立的趋势显著加强。6、货币在交换中 比重增大,“僦柜”和“飞钱”出现,宋纸币“交子” 也流通起来。 20.简述北宋新党旧党的分歧。答:北宋神宗年间, 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和以司马光等为首的“旧 党”,在对国家的治理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新党 想以变法的手段改变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旧党 则以“扰民”、“生事”、“与民争利”为理由反对变法。 一般来说,新党代表士大夫积极有为的精神,但旧党 也不能简单地视为“反动”。两派的分歧产生于对现 实的不同理解。旧党认为,现有政治体制及种种政策 本身并无问题,问题出在官员们不能正确执行;而且 与其像新法那样向民众开财源,不如从皇帝及朝廷的 节约做起。同时旧党许多人更敏锐地注意了“吏治” 问题,即王朝各级行政官僚、胥吏实际存在的因循及 弄权舞弊的问题。新法必须由人去执行,但有这样一 批官僚实际操作,再好的办法也得变质。新党则更多 从应当如何—面去思考问题,王安石所设计的方案, 如果真正被实行;也的确能起到改善社会的作用;然 而问题是他先就遇到了旧党的阻力,此外也正如旧党 所说,官僚胥吏们执行新法时的上下其手产生的副作 用极大。众多的官员不同意他的变法,王安石就用迎 合他的人,变法中营私舞弊现象越发严重。王安石变 法一时间起到一定作用,有的措施还被证明行之有 效,总的说来却是失败了。但变法本身确实体现了宋 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积极进取精神; 21.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什么/答:元朝民族融合 的新特点是:在元朝,原来辽、金治下的臣民被通通 视为汉人,久之他们之间原有的区别消失了,部分进 入中原的蒙古人逐渐变成农业居民。在元朝中原统治 崩溃后,改用汉性,也融合在这北方新形成的汉族之 中了。今天的北方人大多是元朝新融合成的汉族后 裔。同元朝征服者一起进入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 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的相互 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所有这一切都 表现出元代民族融合不同以往的特色。 22.简述元朝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答:在元朝, 基督教为对付穆斯林,曾努力与蒙古统治者结盟,他 们曾多次派使者到蒙古人的大本营和林。1291年,意 大利方济合会士盂德高维诺乘船到达泉州,数年后又 被教皇任命为汗八里(今北京)大主教,是基督教在中 国传教的先驱人物。另一位意大利传教士鄂多立克也 曾到达北京,在那里建立教堂,信教者高达三万余众, 受洗者有六千人。而伊斯兰教在甘肃、新疆、云南及 北京等地的广泛传播,也是在元朝开始的。特别是甘 肃、新疆一带,作为西域的一部分,那里曾经是佛教 东传的通道,现在则变为穆斯林世界。 23.简述朱元璋的出身与明初政局的关系。1368年, 朱元璋消灭了群雄势力之后,建立起明朝政权。这位 下层农民出身的新潮皇帝,缔造他的政治规制时,受 着两方面的影响:意识蒙古贵族政治的混乱给他的教 训,一是他贫苦乡村生活所经历、见闻的官吏鱼肉小 民之信任。替农民作主,是贯穿于朱元璋二十多年皇 帝生涯的主导倾向,他是一个农民意识强烈的皇帝。 有鉴于元朝宰相的专权,他废除了丞相和元以来的中 书省,直接领导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在地 方上,重用乡绅限制府、县官员,利用乡绅建立里甲 组织。 24.简述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 1、朱元琅曾发布过“明长幼,厚风俗”的沼书 2、大 儒方孝孺更明确地说:百姓“好义则易使,从化则畏 法”3、清朝则大力提倡“移孝作忠”,利用宗族道 德对普遍的民众进行控制。4、族长权力也因政权的 支持而变得牢固,其结果是朝廷的专制与宗族的专制 联成一气。 25.简述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 答:1、文字狱使知识分子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 2、学术史本身引起清代学风的变化,在宋儒那里就 精选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归纳

第一章中国的基本历史地理环境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概览 (一)疆域 1.夏朝的版图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秦朝后历代王朝的疆域虽时有盈缩,但基本趋势是逐渐扩大 3.清乾隆年间,最终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 (二)政区(即行政区划,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区域) 1.经济发达或处于统治中心的地区,在行政区划中的地位要比不发达地区、边 远地区高 2.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变化最大,秦汉为郡,魏晋南北朝为州,唐为道,宋为 路,元为行省,明为布政使司,清为省。最基层的行政区划单位——县则最 稳定 3.在中央集权制前期以二级行政区为主,南北朝以后以三级行政区为主。 (三)民族 1.广义: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总 称;泛指历史上形成的人类共同体 2.狭义:资本主义时代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 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3.华夏族向汉族转化的前提是一个幅员辽阔、政治经济的统一国家的建立。它 为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 理素质的汉族提供了产生的条件 4.汉民族意识的特点: ①强调“大一统”观念,不再把“四夷”看作是外国,而是中国的边疆。 ②主动了解认识少数民族(《史记》为少数民族专门立传) (四)人口 (五)气候 1972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从仰韶文化到殷墟文 化,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C左右;在那以后有一系列的上下 摆动,范围为1-2°C;在每400-800年期间,可以分出50-100年为周期的

循环 二、地理环境决定论功过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阐述了关于社会制度、国家法律、民族精神“系于气候的本性”“土地的本性”的观点,系统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 (一)气候对婚育年龄的影响 (二)气候对生理反应的影响 (三)气候对心理感受的影响 (四)气候对政治的影响 (五)辩证地看待“地理环境决定论” 1.当时非此斩钉截铁的语言难以逆转千年的成见→给予“同情之理解” 2.外部因素: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绝对的,没有空气和水,地球将不 可能有任何生物的存在,遑论文化。 3.社会内部因素: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作用是可移的、暂时的并且是间接的 4.凡是有人类生存的地方,文化决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它总是按照自身的 规律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5.在肯定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力存在时,将其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三、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影响 (一)文化多元与政治专制并存 1.地理环境多样化带来了经济文化多样化 文化回旋余地越广阔,越有保存实力、积蓄力量的机会,这使中华文化遭遇 许多挫折而不至于中断。 2.地理环境多样化带来了精神文化多样化 大一统与各自蓬勃发展 3.地理环境多样化带来了政治文化多样化 诸侯政治与中央集权政治长期并存 中国内陆主要是由几大可以相互勾连的平原区形成,所以只要形成强有力的 政治实体,便可以向四周辐射而不受阻挡,专制因此得以形成且持续。 (二)独立性与封闭性共生 中国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与其他文明中心相距较远,几乎与外部世界隔离,这维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贾学亮)

一、名词解释 1、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度等。 2、经学:汉代独尊儒术,并推行“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传经之学和注经之学成为专门学问。这就是汉代至清代的官方哲学——经学。 3、玄学:是探索万物根源,本体等层次观念的哲学体系。糅合儒、道而成。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魏晋时期,士大夫把道家的《老子》《庄子》和儒家的《周易》称为“三玄”。 4、理学:是宋文化的标志。理学是以儒学为主体,以伦理为本位,融合道、释思想的哲学理论体系。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等。 5、西学东渐: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等耶稣会士东来,将近代的世界观念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于中国学术界,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史称“西学东渐”。 6、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国哲学观念之一,主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天人协调,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可以达到统一。 二、简答 1、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1)地理位置优越,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适宜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形成有影响而疆域辽阔为其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2)草原、沙漠、海洋等地理环境多样形成中国文化的多样性;(3)中国地理环境既有相对封闭的特点,在西北和西南又存在多处通道,对中国文化的开放与封闭产生影响。 2、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 (1)家天下的延续;(2)封国制度不断;(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4)家国同构 3、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些什么特点? (1)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2)经济基础稳固;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4)对人身控制严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 知识点提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知识点提纲 1.大约92%的中国人是汉族。不同地区说不同的方言,但却由一个共同的 书写系统团结在一起。其余人口包括约55个少数民族,56种文化。2.普通话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主要源于北京方言。在中国南方的广州市及 其周围,人们会说广东话。 3.中国的美食与人民一样多样。八大菜系加种类繁多小吃构成了中国菜繁 茂体系。北京名吃,陕晋面点。川菜和湘菜以辣出名,粤菜闽菜偏甜淡。 广东地区喜欢冒险的食客会品尝蛇,鳗鱼和青蛙等异国情调的食材。到了10或11世纪,中国独特的烹饪风格开始出现。它是一种基于平衡原理的美食,包括冷热,谷物和蔬菜以及肉类,在清代(1644-1911 / 12)达到了顶峰。 4.孔子的思想在中国长达两千年。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尽管在他一 生中没有得到多少认可,但可以说他已经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和老师。他的主要著作有《论语》或《论语》,启发了哲学家,学者,及统治阶级。 5.孔子生活在一个社会高度分裂且竞争性的战国时代。他认为,为了遏制 社会衰败的潮流并促进古代繁荣的人文社会,必须恢复古代圣贤之道。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孔子提倡建立以礼治国的中心思想。孔子思想对品德教育的强调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 6.像儒教一样,道教也成为了制止社会衰落和促进良好政府的理想。道德 经是哲学上和精神上的文字,归因于神话般的圣人老子,强调无为或无

为。但是,这意味着人们,尤其是统治者,不应采取与自然相反的行动,而应在宇宙的自然波动下培养和谐感。在以后的几个世纪 7.佛教大概是在公元1世纪左右通过传入中国。 8.瓷器与青铜器对中国古代艺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9.中国青铜器铸造起源于公元前1700年。 10.在绘画领域中,风景画是一直占主导地位。从宋朝(960–1279)到明朝 (1368–1644)的山水画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11.书法是中国的另一项传统艺术。 12.中国的音乐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是所有已知的音乐系统中最古老, 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且乐器种类繁多,系统庞杂。最能代表中国音乐的乐器主要有弦乐器与管乐器,如古筝,竹笛,琵琶,二胡等等。 13.中国有着独特的戏剧传统。几个世纪以来,发展了两所主要流派—安静, 精致的昆曲,最初起源于民间艺术,但后来因精巧,精致和精力旺盛的京戏(京剧)而闻名,因为它与中国的京剧有密切的联系。主要代表有京剧,昆曲,粤剧,川剧,秦腔等等。 14.据统计,在全国范围内发现了300多个剧种,每个剧种都与当地的语言 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15.风水文化源于古老中国的祭祀占卜文化,如今虽然已经退出中国的主流 文化,但又隐隐约约影响中国百姓生活方式。 16.中国传统建筑以木质榫卯结构为主,最伟大的代表作就是故宫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文化得核心问题就是人。 2、文化得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得文化 (1)广义得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张文化就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得大文化观。 (2)狭义得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得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得文化就是指沿袭传统与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得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得艺术文化。 3、文化得本质就是自然得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 (1)文化得核心问题就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部分: A、人之外得自然。即不依赖于人存在得自然界;“无机身体” B、人自身得自然。即人得“有机身体” (3)自然得人化包括两个方面: A、人类对外在自然得能动得现实得改造。 B、人自身躯体得全部得感觉(内在自然)发生属人得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与精神需要)得过程。 4、文化得一般特征 (1)从文化得形成上来瞧,文化具有超生理性与超个人性。 (2)从文化得内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得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得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得功能 定义:文化得功能就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得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与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得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

(2)认知功能:人类总就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与文字,实物 (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就是潜移默化得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华民族文化得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范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与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就是指人得物质生产活动方式与产品得总与 (2)制度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得各种社会规范得总与。 (3)行为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就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得习惯性定势。(风俗习惯,行为礼仪,交往方式等); (4)心态文化:(就是文化得核心部分)相当于精神文化或社会意识得概念,分为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又包括基层意识形态与高层意识形态)。 7、什么就是中国文化?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实际谈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得意义。 ●中国文化得含义:就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得这片土地上创造出 来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得文化总与。中国文化就是一个历史得,发展得概念。 中国文化根生土长,多源一体。 ●中国传统文化含义:指在长期得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得,保留在 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得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诸多层面得内容。 ●理解【从时间维度理解】: (1)传统文化指文化得过去式。 (2)传统文化又指文化得现在式或正在进行式,即从过去一直延伸到现在得文化观念。 (3)传统文化也可能指文化得将来式,即对未来得文化建构产生影响得文化观念,它们将成为未来文化得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题+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题+答案 1、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自强不息(2、厚德载物(3、实用主义(实践理性) (4、超脱圆滑(辩证思维) 2、自强不息得含义及其文化渊源。 《易·乾卦·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觉上进☆.勤恳劳动☆、不怕困苦☆.爱国主义 自强不息不仅就是君子应有的风范、也就是一般男子汉应有的风范,而且还就是民族、国家应有的风范, 3、厚德载物得含义及其文化渊源 易·坤卦·象辞》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宽厚待人。宽即宽容、厚即厚道。 ☆.与合兼容。文化兼容,宗教兼容, 神仙兼容 4、汉字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汉字就是记载汉语的符号,就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5个阶段,到汉晋时期遂完全成熟与定型。 5、简述汉字造字的六种基本方法。 1)象形2)指事3)会意4)形声5)转注,同义互训6)假借,同音替代。 6、“三皇五帝”正统的说法就是指哪些人? 三皇: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正统观点) 五帝: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7、中国人为什么把自己称作“龙的传人”? 龙最初就是生殖图腾,后演化为政治图腾。 (1、首先就是远古人生殖崇拜的结果。 (2、大国统治需要有某种神奇的强大超凡的力量的支助。 (3、农耕文明需要雨水保护。龙主管雨水。 8、简述《易经》包含的哲学思想。 (1、对立统一的思想(2、变化发展的思想 (3、矛盾对立与转化的思想(4、主观能动性的思想 (5、无限发展的思想 9、揭示《周易》精髓的“阴阳鱼图”最早就是什么时代的作品? 《阴阳鱼图》:据明朝初年的赵挥谦说,南宋时,朱熹派蔡元定到四川搜集这些图,蔡得到三副图,这就是其中之一。不知什么原因,朱熹没有见到这幅图。赵挥谦也就是好不容易才搜集到的。 李申认为,我们最好相信,这图就是元朝末年的人创造的,也可能就就是赵挥谦创造的。 10、简述孔子“君子观”的主要内容。 为人处世之道—君子观 1、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的实质: 爱人 2、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义的实质: 适宜 3、礼就是仁义的表现形式礼的实质: 体仁行义的行为规范 4、时中中庸之道:执两用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 5、“知命” 尽人事而待天命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 1.中国历史:中国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朝。重 要的历史时期包括春秋战国时代、秦汉时代、唐宋元明清等。中国历史的 特点包括:分封制、礼仪制度、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等。 2.哲学思想:中国哲学产生了众多重要的思想家,如孔子、墨子、老子、孟子、庄子等。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与礼仪,提倡社会秩序与和谐;道 家思想追求自然与自由;法家思想重视法律与利益;墨家思想倡导兼爱与 非攻;名家思想注重言辞与辩论。 3.文学作品:中国文学以诗、散文和戏剧为主要形式。古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作品,以及现代作家鲁迅、茅盾、郭沫若等作品,在国内 外都有广泛影响。 4.中国艺术:中国艺术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和戏剧等。中国 画以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为主要形式;中国书法以汉字书写为基础, 强调墨韵和意境;京剧、昆曲和豫剧等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 5.宗教信仰:中国信仰众多,主要有儒教、道教、佛教、基督教和伊 斯兰教等。儒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尊重祖先和师长;道教追求 自然与长生不老;佛教注重个人修行和悟道。 6.习俗与传统节日:中国有丰富多样的习俗和传统节日。如春节、清 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这些节日通常有特定的活动和饮食习俗,如舞龙舞狮、放爆竹、吃汤圆等。 7.饮食文化:中国有独特的饮食文化,包括八大菜系、茶文化和餐桌 礼仪等。八大菜系分别是川菜、粤菜、鲁菜、湘菜、闽菜、苏菜、浙菜和 徽菜,每个菜系有其独特的调味和烹饪方法。

8.中医与养生:中医是中国特有的医学体系,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 广泛运用中草药、针灸、推拿等疗法来治疗疾病。养生是重要的健康理念,包括饮食调养、运动保健、调节情绪等方法。 9.教育制度和科技发展:中国古代教育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和礼仪教育。现代中国教育制度包括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国在科技领域 有许多重要的发明,如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等。 10.传统节庆活动:中国有许多传统节庆活动,如舞龙舞狮、中国结、灯笼等。这些活动丰富多彩,寓意吉祥和繁荣,也是人们展示传统文化的 重要途径。 总结起来,中国文化概论涉及了中国历史、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宗 教信仰、习俗节日、饮食文化、中医养生、教育制度和科技发展等方面的 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促进跨文化的 交流与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 一、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形成并延续至今的独特文化体系,它包括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礼仪制度、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它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礼仪、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1. 孔子与儒家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孔子的思想被后来的儒家学派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五常道德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提出了五常道德,即仁、义、礼、智、信。仁指的是关爱他人、善待他人;义指的是正义和公平;礼指的是社会礼仪和行为规范;智指的是智慧和学识;信指的是诚实守信。 3. 孝道和家族伦理 儒家文化非常重视孝道和家族伦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尊重,以及家族的传承和延续。孝道被视为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无为而治。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1. 道和无为 道家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遵循着一种无为而治的原则,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2. 道德经 《道德经》是道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由老子所著。它强调“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对中国人的信仰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1. 佛陀与佛教教义 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四谛”和“八正道”的教义。佛教教义强调人们通过修行和慈悲心可以摆脱痛苦,获得解脱和幸福。 2. 中国佛教的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逐渐融合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五、文学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学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包括诗歌、散文、戏曲、绘画、音乐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名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前一个“马”指的是____________,后一个“马”指的是____________。 3、中国文学的意境有两大构成要素,一是____________,一是____________。 4、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有一文一武两位圣人被人们崇拜和祭祀,其中“文圣”是孔子,而“武圣”是____________。 5、中国文化以汉为界,前为利用“____________”拓疆期,后为利用“____________”交流期。 6、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____________的“性善论”、 ____________的“性恶论”及____________的“性三品说”。 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1)____________──以国家之法的形式确定统治秩序;(2)____________──考试选官。 8、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中国____________朝的____________制。 9、人性论是中国____________的主要理论之一。 10、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积极作用。 11、在中国,笔、墨、纸、砚被合称为___________。 12、文化是人类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总和。 13、宗法制形成于____________代,____________代开始转型。 14、古代世界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是中国的____________。 15、古近代世界的政体主要有三种形式, 即____________政体、____________政体和____________政体。 16、中国“和”文化的功能是____________。 17、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____________的“性善论”、____________的“性恶论”及____________的“性三品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