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剂溶出度分析

片剂溶出度分析
片剂溶出度分析

片剂溶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溶出度:是指药物从片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是片剂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指标。

固体口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与药物的溶出度密切相关。大多数口服固体制剂在给药后必须经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达到一定血药浓度后方能奏效,从而药物从制剂释放出并溶解于体液是被吸收的前提,这一过程在生物药剂学中称作溶出,而溶出的速度和程度称溶出度,从药品检验的角度上讲,溶出度系指药物从片剂或胶囊等固体制剂在规定的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中国药典》关于溶出度测定品种在逐年增多,从85 年版开始,为7个品种,90 年版为44 个(4个胶囊),95年版127个,至2000年版药典采用溶出度进行制剂质量控制的品种为183个,2015年则更多,上升幅度之快,也进一步说明了对片剂进行溶出度测定对稳定制剂在质量,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积极意义。

一般可以通过对辅料的选择,生产工艺的控制,测定条件等方面来分析讨论影响片剂溶出度的因素,提出合适的条件,切实提高片剂的溶出度,从而控制片剂的质量,以利提高片剂的生物利用度。

下文主要是针对一些网上查找及目前本公司现有的苯磺酸氨氯地平分散片生产时影响片剂溶出度的因素进行的可行性分析。

1 处方——辅料的选择

辅料应为“惰性物质”,性质稳定,不与主药发生反应,不影响主药含量测定,对药物的溶出和吸收无不良影响。实际上,辅料的理化性质是影响片剂质量的重要因素,对片剂的性质甚至药效可产生很大的影响,故应重视辅料的选择。

1.1苯磺酸氨氯地平分散片处方组成及处方量

1 苯磺酸氨氯地平---主要原料成分x g

2 微晶纤维素---填充剂(稀释剂)x g

3 磷酸氢钙---填充剂(稀释剂)x g

4 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崩解剂x g

5 微粉硅胶(二氧化硅)---润滑剂(助流剂、抗粘剂)x g

6 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润湿剂(粘合剂)适量

共制成1000片

1.1.1微晶纤维素---填充剂(稀释剂)

微晶纤维素:具有高度可变性,对主药有较大的容纳性,同时有强烈的吸水膨胀作用,能使水分快速进入片剂部、使片剂部和外部都迅速崩解,是较为优良的稀释剂、干燥黏合剂和崩解剂。

国外产品的商品名为Avicel,并根据粒径的不同有若干规格。国产微晶纤维素已在国得到广泛应用,但其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产品种类也有待于丰富。

另外,片剂中含20%微晶纤维素时崩解较好。成品硬度好,崩解性好。

1.1.2磷酸氢钙---填充剂(稀释剂)

磷酸氢钙属无机盐类,其性质稳定,无嗅无味,微溶于水,与多种药物均可配伍,制成的片剂外观光洁,硬度、崩解良好,对药物无吸附作用。

1.1.3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崩解剂

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Croscarmellose sodium,CCNa是交联化的纤维素羧甲基醚,大约有70%的羧基为钠盐型),由于交联键的存在,故不溶于水,但能吸收数倍于本身重量的水而膨胀,所以具有较好的崩解作用。

崩解剂的用量,理论上用量越多,膨胀性越好,但崩解时间不是最短,因为当崩解剂

含量超过8%时,片剂部毛细管变粗,水分的快速渗透反而隔离了周围细孔结构区,使其中的空气不能及时逸出,阻止水分进入细孔区。

1.1.4微粉硅胶(二氧化硅)---润滑剂(助流剂、抗粘剂)

微粉硅胶(Aerosil) :即无定形SiO2 ,早期作为吸附剂,吸水、吸油性能好。是带负电荷的触变胶,很轻,每1g其表面积为300~350m2 ,体积大。对带正电荷的药物,在药物表面形成负电膜,流动性佳,是亲水性很强的难溶性物质,通过毛细管作用来辅助崩解。

微粉硅胶是优良的片剂助流剂,可用作粉末直接压片的助流剂。其性状为轻质白色无水粉末,无臭无味,比表面积大,常用量为0.1%~0.3% 。

1.1.5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润湿剂(粘合剂)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在疏水性药物粒子的表面用亲水性辅料包上一层亲水性的“膜”,可降低药物的接触角,使药物易于润湿,故能有效地改变片剂的二次崩解,从而显著提高溶出度。

目前处方以申报与批准资料应一致,故无法对辅料品种及处方量进行调整与更换,况且上述辅料选型应该是可行的,但是对个别辅料的品种如微晶纤维素可进行进一步研究。

2 工艺的影响(为主要涉及工序,干燥、整粒、总混等暂未例入分析)

2.1 粉碎、过筛

原辅料进行微粉化处理,使其达到一定的粒度,混合后主药含量更为均匀,制得的片剂更为细腻均匀。片剂中有效成分的溶出速率也大为加快,同等重量的药物,粒度越小,表面积越大,溶解越快,细粉比粗粉的绝对生物利用度能提高20% 。

如有可能可进行更小目数的粉碎及过筛。

2.2 制粒、整粒

药物的颗粒度对于药物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颗粒度对药物的溶出性能起决定作用。颗粒的粒度、均匀度、流动性影响了片剂的硬度、重量差异和含量均匀度。颗粒的粒度愈小,压出片的硬度愈大,而均匀度、流动性好的颗粒,才能保证重量差异小,药物含量分布均匀,颗粒的第二次崩解好,从而改善药物的溶出性能。

湿法混合制粒则可将混合、制软材、分粒与滚圆制粒一次完成,制得的颗粒大小均匀、外观园整,流动性好,干燥后可得近似球形的细小颗粒,这种颗粒制得的片剂往往片面光洁细腻,药物溶出比较均匀,而采用摇摆式制粒机的工艺由于滚轴往复搓、拌软材,挤压出颗粒,尤其是两侧的长条,制成的颗粒硬度较大,崩解度、释放度、二次崩解均成问题。

颗粒的大小,硬度与粘合剂加入量,制软材时间长短有关,如有可能可进行减少粘合剂加入量或缩短时间。

另外有文献研究指出粘合剂温度对溶出度用明显影响,如果增加粘合剂温度至50℃可增加溶出度5%~10%,这是因为温度越低,粘合剂粘度愈大,与原辅料结合时不是均匀润湿物料,而是出现局部过湿现象,制得的颗粒不均匀,硬度增大,使溶出度减少。

观察制粒情况,制粒难易程度不同批次均不一样,两侧的长条状颗粒基本没有,但最后结束会出现大颗粒,如有可能最后部分物料可考虑适当增加筛网孔径,手工制粒。有研究表明一般随着颗粒粒径加大,成品溶出度有所降低。

2.3压片

制得的颗粒压片时应着重于压力、片重、硬度等的调节,压力的大小可改变骨架片的密度,使片剂的比表面积、孔隙率和孔道率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药物的释放。一般情况下,压力越大,片剂比表面积、孔隙率及孔径减小,水分子进入片剂部的速度变慢,崩解时间延长。但比表面积并不总是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减小。一些药物片剂存在一个表

面积最大时的压力(临界压力),在此压力之前加压,主要趋势是颗粒或结晶的破碎,所以压力越大,片剂比表面积越大,吸水速率快,一次崩解快,因而在压片时应着重于压力调整在适宜的度上,以寻求最快的崩解。

适当控制压片机压制时主压力,在保证片剂硬度前提下可作为考虑措施。压力加大,产品溶出度有所降低。

3.实验条件的选择(以下参考网络文章)

选择合适的溶出条件,可以客观地反映制剂的溶出情况,从而恰当地评价制剂质量。由于测试样品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有所不同,应对规定的溶出介质进行筛选。药物在溶出介质中有一定的溶解度,同时对样品的测试无干扰现象,取样后,可补加等量同温溶出介质。在对两制剂或两种以上制剂与对照药品的溶出度评价中,取样的时间选择很重要,在溶出度测定中随着溶出时间的增长,溶出差异逐渐减小,如取样的时间间隔较长,有时会出现难以区分溶出差异的情况,因此应选择适当的取样间隔,才能较全面的比较溶出情况。不同转速情况下,溶出结果会有所不同,应选择合适的转速,在该转速条件下,溶出度结果无影响。

3.1仪器因素

溶出度测定法是将某种固体制剂的一定量分别置于溶出仪的转篮(或溶出杯)中,在(37.0±0.5) ℃恒温下,在规定的转速和溶出介质中依法操作,在规定时间取样并测定其溶出量。溶出度检查作为评价药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环境中的崩解和溶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溶出仪的调试

在溶出度测定前,必须检查溶出仪的稳定性、转速和温度等是否符合要求。①仪器运转时,整套装置应保持平稳,不能产生明显的晃动或振动(包括仪器装置所处的环

境)。②转轴应在中心孔并保持垂直状态,旋转应平稳无颤动,仪器应处于良好的稳定转动状态。③检查仪器的实际转速与其仪器的电子显示数据是否一致,分别设置转速50、100和150r /min进行测定,用经校验的秒表计时,记下2 min转动的次数,每1 min转动次数误差均不得超过±4%。④调试桨或篮的高度,在溶出杯未放入溶出介质时,按药典各法的要求,调节桨或篮的下端距溶出杯底部的距离,应符合规定。⑤设置好温度,用经校验的温度计测定溶出杯溶出介质的温度,应能恒定在(37.0±0.5) ℃,6个溶出杯的温度差异应小于±0.5 ℃。⑥转篮的处理,应用转篮法试验时,应注意转篮的洁净程度,一般在下观察转篮的空隙是否有堵塞。如有堵塞,可采用超声处理或在稀硝酸中煮沸、再经水中煮沸的办法进行清理,否则将影响溶出度数据的准确性,尤其在低转速时,影响更为明显。同时,还应注意试验时应取用干燥的转篮。⑦水浴高度,溶出仪外围水浴高度应超过溶出杯里溶出介质液面高度,否则将影响溶出杯中溶出液的温度,导致结果偏低;尤其是进行缓、控释制剂试验时,由于试验时间较长,更需注意。

3.1.2溶出仪的校正

溶出仪不仅各项机械性能指标(转速、轴距、高度等)应符合溶出度检测的规定,同时,还应定期使用校正片对其性能进行校正。特别是当试验中出现异常情况或检验结果有争议时,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必须用溶出度校正片对仪器进行校正。溶出度校正片是由美国药典委员会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因为溶出仪仅机械指标符合要求还不够,还应采用一定的标准制剂进行校正,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后必须符合一定的要求。如不符合要求,应适当调整仪器的机械部件,直至校正片的测定符合规定。我国目前使用的是非崩解型溶出度校正片为水酸片。使用溶出度校正片不仅能确定溶出仪的性能状态,还能考查实验操作是否规,因此校正片对溶出实验具有非常实用的价值,对确

定溶出度结果偏差的来源有很大作用。溶出仪在校正后,溶出杯需编号配对,溶出杯不配套对实验有一定的影响。

3.2 溶出介质的配制与脱气

3.2.1溶出介质的脱气

溶出度试验规定,溶出介质在试验前应进行脱气处理,因为介质中的气泡在实验过程中会影响样品的崩解、扩散和溶出。溶出介质脱气处理对转篮法的影响较明显,因为溶液中的气泡会堵塞转篮空隙,影响样品溶出,而对桨法影响不大。脱气方法一般采用煮沸法、抽滤法或超声法,煮沸法需煮沸15 min再放冷,如煮沸时间不足即放冷则除气效果不好。较好的脱气方法是缓慢搅拌下加热至约41 ℃,在真空条件下再不断搅拌5 min,或减压抽滤,现在已有加热,抽真空,水循环搅拌一体化的仪器,脱气效果较好。

3.2.2配制溶出介质的试剂和试液

若溶出介质为盐酸溶液等酸溶液,需在水脱气后冷却至约37 ℃时配制,如先配制再加热脱气会影响酸度。含有有机溶剂的溶出介质更应在脱气后配制。若溶出介质为缓冲液,应调节pH值至规定值±0.05之。溶出介质中所用的无机盐或有机溶剂(乙醇或异丙醇等),不同厂商的差异不明显,而水则由于来源不同,pH值存在差异,对某些品种可能会导致测定结果的差异。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聚山梨酯80、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等,因品牌的不同可能导致测定结果的差异较大。笔者发现,在部分品种(如非诺贝特缓释片、非洛地平缓释片) 的溶出度测定中,曾有此类情况,有时甚至会影响结果的判定。

3.2.3溶出介质的挥发

溶出介质中有机相占比例较大时,应注意减少预热和导致试验过程中介质挥发的因素,尽量使用密封性良好的溶出仪。

3.3取样时间和取样量

按规定的取样时间取样,从6个杯中取样的时间应在1 min完成,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 s完成。若手工取样,1 min取6份溶出液有一定困难,可采用每隔1 min放下一根转杆,将供试品逐一放入溶出介质中的方法,这样即可按时从容取样。对于缓释控释制剂,需多次取样,多次取样所量取溶出介质的体积之和应在其总体积的1%之,如超过总体积的1%时,应及时补充溶出介质或在计算时加以校正。

3.4溶出液的过滤与滤膜的吸附

取样过滤时,应注意可能存在的损失。因滤膜与药物间有一个吸附饱和过程,即滤膜只有吸附到一定量之后,方能达到饱和、不再吸附。比如,使用同一个滤膜进行6份样品过滤时,往往第一个数据偏低,这就是由于吸附饱和过程所致。该过程的影响程度与滤膜的品牌和性质,药物的理化性质、是否经微粉化处理等因素有关。对用滤膜过滤时有吸附作用的药品,改用其他无吸附的滤材滤过,或用适当的方法消除吸附的影响,如可将滤膜在沸水中煮沸1 h,或加大初滤液体积等,也可采用样品直接高速离心的方法。判定滤膜吸附与否的方法可采用: ①取对照品溶液,经滤膜过滤后,与原溶液进行比较,观察测定前后响应值(吸光度或峰面积)的变化。②取溶出液过滤,舍去不同体积的初滤液后测定,观察响应值(吸光度或峰面积)的变化,了解被测药物与滤膜的吸附情况。③取样后,一部分不过滤,直接采用高速离心,取上清液测定;另一部分采用过滤法,取续滤液测定,考查两者间测定数据的差异。

3.5溶出液的稳定性

主成分在溶出介质中的稳定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溶液稳定性不佳,如一些光稳定性、热稳定性较差的药品(尼莫地平制剂、硝苯地平制剂或硝酸甘油制剂等),应在取样后立即测定。

4.溶出方法的选择

《中国药典》2015年版(通则0931)溶出度测定方法有转篮法、桨法、小杯法、桨碟法、转筒法五种。相同转速时,转篮法使前期溶出较快,而桨法使后期溶出较快,分析其原因,这可能与片子篮中被篮网磨蚀有关,而桨法搅拌力比转篮法大,片子崩解后,颗粒能较好的悬浮于溶出介质中,与溶出介质的有效接触面积大,而使后期溶出较快,应结合样品的不同特性作有效的选择,以反映制剂真实的溶出情况。

影响片剂溶出度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独立的,应综合考虑仔细分析,根据药物的某些性质,进行工艺的研究。所有努力不是一朝一日之功,目前需要做许多的探讨及试验,需要更多的技术人员加入,希望我的建议对你有所帮助。

片剂溶出度分析

片剂溶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溶出度:是指药物从片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是片剂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指标。 固体口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与药物的溶出度密切相关。大多数口服固体制剂在给药后必须经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达到一定血药浓度后方能奏效,从而药物从制剂内释放出并溶解于体液是被吸收的前提,这一过程在生物药剂学中称作溶出,而溶出的速度和程度称溶出度,从药品检验的角度上讲,溶出度系指药物从片剂或胶囊等固体制剂在规定的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中国药典》关于溶出度测定品种在逐年增多,从85 年版开始,为7个品种,90 年版为44 个(4个胶囊),95年版127个,至2000年版药典采用溶出度进行制剂质量控制的品种为183个,2015年则更多,上升幅度之快,也进一步说明了对片剂进行溶出度测定对稳定制剂内在质量,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积极意义。 一般可以通过对辅料的选择,生产工艺的控制,测定条件等方面来分析讨论影响片剂溶出度的因素,提出合适的条件,切实提高片剂的溶出度,从而控制片剂的质量,以利提高片剂的生物利用度。 下文主要是针对一些网上查找及目前本公司现有的苯磺酸氨氯地平分散片生产时影响片剂溶出度的因素进行的可行性分析。 1 处方——辅料的选择 辅料应为“惰性物质”,性质稳定,不与主药发生反应,不影响主药含量测定,对药物的溶出和吸收无不良影响。实际上,辅料的理化性质是影响片剂质量的重要因素,对片剂的性质甚至药效可产生很大的影响,故应重视辅料的选择。 1.1苯磺酸氨氯地平分散片处方组成及处方量 1 苯磺酸氨氯地平---主要原料成分x g 2 微晶纤维素---填充剂(稀释剂)x g 3 磷酸氢钙---填充剂(稀释剂)x g 4 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崩解剂x g 5 微粉硅胶(二氧化硅)---润滑剂(助流剂、抗粘剂)x g 6 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润湿剂(粘合剂)适量 共制成1000片

片剂溶出度相关知识汇总

溶出度知识总结 溶出度(Dissolution rate)也称溶出速率,是指在规定的溶剂和条件下,药物从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固体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测定固体制剂溶出度的过程称为溶出度试验(Dissolution test),它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的崩解和溶出的体外试验方法。药物溶出度检查是评价制剂品质和工艺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主药的晶型、粒度、处方组成、辅料品种和性质、生产工艺等的差异;在产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也是评价制剂活性成分生物利用度和制剂均匀度的一种有效标准,能有效区分同一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差异,因此是药品质量控制必检项目之一。 一般认为,难溶性(一般指在水中微溶或不溶)药物,因制剂处方与生产工艺造成临床疗效不稳定的药物以及治疗量与中毒量相接近的药物(包括易溶性药物),其口服固体制剂质量标准中必须设定溶出度检查项。另外固体制剂的处方筛选及生产工艺流程制订过程中,也需对所开发剂型的溶出度做全面考察。一个可行的溶出度试验法应是在不同时间、地点对同一制剂的溶出度测定或不同的操作者之间的测定都必须达到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重现性。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必须对溶出度测定试验进行全面充分的研究。 生物药剂学(BCS)分类(美国FDA ): 第1类:高溶解度一高渗透性 第2类:低溶解度一高渗透性 第3类:高溶解度一低渗透性 第4类:低溶解度一低渗透性 高溶解度:单个制剂能在250mL,pH值1.0~8.0介质中溶解——相当于中国药典的“微溶” 高渗透性:绝对生物利用度≥90% 上述分类可以作为设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的依据。BSC提示,对于高溶解度、高渗透性(1类)药物及某些情况下的高溶解度、低渗透性(3类)药物,其溶出度在0.1NHCL 中15min时为85%即可保证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不受溶出的限制,即制剂的行为

片剂溶出度实验报告数据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片剂溶出度实验报告数据 篇一:片剂溶出度的测定 片剂溶出度的测定 转篮法 1.仪器装置 中国药典收录的转篮法装置如图10—11所示。 (1)转篮分篮体与篮轴两部分,均为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制成。篮体A由不锈钢丝网(丝径为0.254mm,孔径0.425mm)焊接而成,呈圆柱形,内径为20.2±0.1mm,上下两端都有金属边缘。篮轴b的直径为9.4~10.1mm,轴的末端连一金属片,作为转篮的盖;盖上有通气孔(孔径 2.omm);盖边系两层,上层外径与转篮外径同,下层直径与转篮内径同;盖上的三个弹簧片与中心呈120o。转篮旋转时摆动幅度不得超过±1.omm。 (2)操作容器为1000ml的圆底烧杯,内径为98~106mm,高160~175mm,烧杯上有一有机玻璃盖,盖上有2孔,中心孔为篮轴的位置,另一孔供取样或测温度用。为使操作容器

保持恒温,应外套水浴,水浴的温度应能使容器内溶剂的温度保持在37±0.5℃。转篮底部离烧杯底部的距离为25±2mm。 (3)电动机与篮轴相连,转速可任意调节在每分钟50~200转,稳速误差不超过±4%。运动时整套装置应保持平稳,不得晃动或振动。 (4)仪器应装有6套操作装置,可一次测定6份供试品。取样点位置应在转篮上端距液面中间,离烧杯壁lomm处。 (5)转篮防腐涂料不得在测定用溶剂中溶蚀。 2.测定法 除另有规定外,量取经脱气处理的溶剂900ml,注人每 个操作容器内,加温使溶剂温度保持在37±o.5℃,调整转 速使其稳定。取供试品6片(个),分别投入6个转篮内,将转篮降入容器中,立即开始计时,除另有规定外,至45min 时,在规定取样点吸取溶液适量,立即经0.8/μm微孔滤 膜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s内完成。取续滤液,照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计算每片(个)的溶出量。 第三节溶出度测定法-page2 3.结果判断 6片(个)中每片(个)的溶出量,按标示含量计算,均应 不低于规定限度(Q)。如6片(个)中仅有1~2片(个)低于规定限度,但不低于Q-10%(百分数均依标示量为基数),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规定限度时,仍可判为符合规定。如6片

溶出度指导原则

附件1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 技术指导原则 一、前言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的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的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附录对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 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由于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 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 2.指导新制剂的研发;

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的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他人体试验用样品的体外溶出度数据。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无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和/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 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 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 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 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 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在37±1℃下,测定最高剂量单位的药物在250mL pH值介于1.0和8.0之间的溶出介质中的浓度,当药物的最高剂量除以以上介质中的药物浓度小于或等于250mL时,可认为是高溶解性药物。一般情

实验十七 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测定

实验十七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固体制剂(片剂、丸剂、胶囊剂)溶出度的原理、方法与数据处理。 2、熟悉溶出度测定的意义、溶出度测定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提要 溶出度系指在规定介质中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崩解(或溶散)度无法反映崩解后微细颗粒的再分解和溶解过程。当溶解过程为影响吸收的主要限速过程时,崩解(或溶散)时限往往不能作为判断药物制剂吸收的指标。采用血药浓度法,尿药累计量法等等体内测定法虽可推测药物的吸收速度,但实验方法较复杂,成本高。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测定法是一种较简单的体外实验法,对主药成分不易从制剂中释放,久贮后变为难溶物,在消化液中溶解缓慢,与其他成分共存易发生化学变化的药物,以及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的药物,均应作溶出度检查。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或溶散)时限检查。 溶出度的测定原理为Noyes-Whitney方程:dc/dt=ks(Cs-Ct)式中:dc/dt为溶出速度,k为溶出速度常数,s为固体药物表面积,Cs为药物的饱和浓度,Ct为t时溶液的药物浓度。试验中,溶出介质的量必须远远超过使药物饱和的介质所需的量。一般至少为使药物饱和时介质用量的5-10倍。现行《中国药典》溶出度测定方法规定有转篮法和浆法,并对装置的结构和要求作了具体的规定。通常以固体制剂中主药溶出一定量所需时间或规定时间内主药溶出百分数作为制剂质量评价指标。 本实验以氨茶碱片为材料,测定氨茶碱的溶出度。 三、实验内容 仪器溶出度测定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10ml容量瓶、1ml移液管、0.8um 微孔滤膜等 材料氨茶碱片(0.1g)、氢氧化钠、牛黄解毒片等 1.氨茶碱片中茶碱溶出度的测定 取本品一片,照溶出度测定法(第一法:转篮法),以蒸馏水800ml为溶剂,转篮转速为每分钟100转,依法操作,经10分钟时,取溶液10ml,滤过(0.8um微孔滤膜),精密量取续滤液1ml,加0.01mol/L氢氧化钠溶液定量稀释成10ml的溶液,照分光光度法,在275nm 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按茶碱的吸收系数为650计算出每片的溶出量。限度为标示量的60%,应符合规定。 2.牛黄解毒片中黄芩苷溶出度的测定 (1)比较E值的测定 取样品10片,精密称定,计算平均片重,将称定的片子研细,再精密称取相当于 的量,置1000mL容量瓶中,加入人工胃液至足量,摇匀,置37度水浴中,浸渍24h,不时振摇,取样,滤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276nm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E值。 (2)样品E i的测定

实验六 阿斯匹林片的溶出度测定

实验六片剂的溶出度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测定固体制剂(片剂、胶囊)溶出度的意义。 2、掌握《中国药典》2005年版中溶出度测定的基本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 二、基本概念与实验原理 溶出度系指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中在规定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崩解和溶出的体外试验法。口服固体制剂在体内胃肠液中需经崩解和溶解过程才能经生物膜被机体吸收,对许多药物而言,其吸收量通常与该药物从剂型中溶出的量成正比,即溶出的药物量愈大,吸收的药量就愈大,药效就愈强。 药物溶出原理可用Noyes-Whitney方程来表示:dC/dt=KS(Cs-Ct) (1) 式中dC/dt:溶出速率;K:溶出速率常数;S:固体药物与溶出介质接触的表面积;Cs:药物的溶解度;Ct:任一时间溶液浓度。 假设溶出的药物立即被吸收,Ct远小于Cs,公式(1)可简化为:dC/dt =KSCs(2)(2)式表明:药物的吸收速度与K、S、Cs成正比,增加药物的表面积可增加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对难溶性药物(溶解度小于0.1~1mg%)而言,溶解是其主要过程,崩解时限往往不能作为判断难溶性药物制剂的吸收指标。因此,对口服固体制剂,尤其是在体内吸收不良的难溶性药物的固体制剂、缓控释制剂,以及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的药物固体制剂,均应做溶出度检查。《中国药典》和许多国家药典对口服固体制剂的溶出度及其测定方法都有明确的规定。 三、实验内容 (一)仪器与材料 仪器:型溶出度测定仪、转篮、容量瓶(1000ml、50ml)、吸量管(5ml)、微孔滤膜(应不大于0.8μm)、滤器、取样器、滴管、电炉、水浴,TU-190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公司)。 材料:阿斯匹林片(0.3g)、稀盐酸、0.4%氢氧化钠、稀硫酸、蒸馏水。 (二)实验部分 阿斯匹林(C9H8O4)片剂的溶出度测定 本品含阿斯匹林(C9H8O4)应为标示量(0.3g)的95%~105%。 [测定方法]取本品,照溶出度测定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X C第一法),以稀盐酸24ml 加水至1000ml为溶出介质,转速为每分钟100转,依法操作,经30分钟时,取溶液10 ml滤过;精密量取(可用吸量管)续滤液3 ml置50 ml容量瓶中,加0.4%的氢氧化钠溶液5 ml,置水浴上煮沸5分钟,放冷,加稀硫酸2.5 ml,并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303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按C7H6O3吸收系数()为

药剂学实验4(片剂与溶出度)

实验12 片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湿法制粒压片的过程和技术。 2.了解单冲压片机的调试,能正确使用单冲压片机。 3.会分析片剂处方的组成和各种辅料在压片过程中的作用。 4.掌握片剂的质量检查方法。 二、实验指导 片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均匀混合,通过制剂技术压制而成片状的固体制剂。片剂由药物和辅料二部分组成。辅料是指片剂中除主药外一切物质的总称,亦称赋形剂,为非治疗性物质。加入辅料的目的是使药物在制备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可压性;有一定的黏结性;遇体液能迅速崩解、溶解、吸收而产生疗效。辅料应为“惰性物质”,性质稳定,不与主药发生反应,无生理活性,不影响主药的含量测定,对药物的溶出和吸收无不良影响。但是,实际上完全惰性的辅料很少,辅料对片剂的性质甚至药效有时可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要重视辅料的选择。片剂中常用的辅料包括填充剂、润湿剂、黏合剂、崩解剂及润滑剂等。 通常片剂的制备包括制粒压片法和直接压片法二种,前者根据制颗粒方法不同,又可分为湿法制粒压片和干法制粒压片,其中湿法制粒压片较为常用。湿法制粒压片适用于对湿热稳定的药物。其一般工艺流程如下: 三、实验内容 (一)片剂成品的制备 1.阿咖酚片的制备 [处方] 每片用量(g)制100片 乙酰水杨酸 0.230 咖啡因 0.030 对乙酰氨基酚 0.126 淀粉 0.03g 10%PVP乙醇溶液适量 滑石粉 0.01g [制法] 混合――制软材――制粒――干燥――整粒――压片 取乙酰水杨酸、咖啡因、对乙酰氨基酚混合均匀,加入10%PVP乙醇溶液拌和制成软材,将软材通过20-24目筛制湿颗粒,湿颗粒于60-700C烘干30分钟,得到干颗粒通过24-28目筛整粒,然后加入淀粉、滑石粉混合均匀,压片。 [附注] (1)粘合剂用量要适当,使软材达到以手握之可成团,手指轻压又能分裂但不成粉状为度,即“团而不粘,裂而不散”。湿颗粒以无长条、块状和细粉为宜。 (2)本品采用湿法制粒,但乙酰水杨酸易水解,所以采用PVP乙醇溶液,防止主药水解。 (3)本品中的淀粉可以用L-HPC、CMS-Na、CMC-Ca、交联PVP等代替。

片剂溶出度

片剂溶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专业药物制剂学号 1042311 姓名陈萌 摘要:通过对辅料的选择,工艺的影响,测定条件等方面来分析讨论影响片剂溶出度的因素,提出合适的条件,切实提高片剂的溶出度,从而控制片剂的质量,以利提高片剂的生物利用度。 关键词:片剂;溶出度;影响因素 前言:近二十年来,随着生物药剂学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发现同一药物的不同片剂,虽然主药含量以及崩解度等指标均符合药典规定,但其疗效却有很大的差异。这其中就涉及到药片中药物的溶出(释放)性能,也即溶出度差异的问题。固体口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与药物的溶出度密切相关。 片剂生产中如何解决溶出度问题是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中国药典》关于溶出度测定从85 年版开始, 为7个品种, 90 年版为44 个(4 个胶囊) , 95 年版127个,至2000年版药典采用溶出度进行制剂质量控制的品种为183个,上升幅度之快,也进一步说明了对片剂进行溶出度测定对稳定制剂内在质量,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积极意义。下文就影响片剂溶出度的因素进行探讨。 1 处方——辅料的选择 辅料应为“惰性物质”,性质稳定,不与主药发生反应,不影响主药含量测定,对药物的溶出和吸收无不良影响。实际上,辅料的理化性质是影响片剂质量的重要因素,对片剂的性质甚至药效可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应十分重视辅料的选择。 1.2选用优良的填充剂 要求填充剂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可压性,并具一定的粘结性,遇体液能迅速崩解。预胶化淀粉为淀粉经水解,保持了淀粉的形状,改善了其可压性、流动性,不改变其崩解性,制成的片剂硬度、崩解性都较好,释药速度快,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度。微晶纤维素具有高度可变性,对主药有较大的容纳性,同时有强烈的吸水膨胀作用,能使水分快速进入片剂内部、使片剂内部和外部都迅速崩解,是较为优良的稀释剂、干燥黏合剂和崩解剂[1] 。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有较强的亲水性、膨胀性,吸湿性,同时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孔隙率,可压性强,易成形,压制片外观整洁美观,硬度大而又崩解迅速,溶出速率高,是优良的崩解剂和黏合剂。乳糖可压性、流动性都很好,制得的片剂光洁美观,释药速度快,对药物含量测定影响很小,对溶出度有好处。国外90%以上片剂都采用乳糖作填充剂。硫酸钙可压性、光洁性好, 与其他辅料间结合紧密,尤其是处方中有中药提取物时,采用硫酸钙作填充剂时,不仅使颗粒成型性改观,也利于中药片的崩解[2] 。 处方中应避免使用糊精,糊精在水中的水解不均匀,不稳定,影响溶出,对某些药物有吸附作用,尤其对于某些小剂量药物,糊精的吸附作用会严重干扰主药的含量测定[3] 。从溶出度角度,处方中凡用

溶出度测定技术知识点(精)

溶出度测定技术 溶出度系指药物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条件下溶出的速度和程度。固体制剂中的药物只有溶解之后,才能被机体吸收,药物在体内吸收的速度通常由溶解的快慢决定的。因此,溶出度是评价固体制剂内在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观察生物利用度的一种体外试验法。 (一)操作方法 《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了三种测定法,除转篮法和桨法外,还收载了第三法小杯法。 第一法(转篮法) 1.仪器装置见图1-1和药典附录中的有关说明。 2.测定法测定前,应对仪器装置进行必要的调试,使转篮底部距溶出杯的内底部25mm±2mm。除另有规定外,分别量取经脱气处理的溶出介质900ml, 图1-1 第一法(转篮法)仪器装置图 置各溶出杯内,加温,待溶出介质温度恒定在37℃±0.5℃后,取供试品6片(粒、袋),分别投入6个干燥的转篮内,按照各品种项下的规定调节电动机转速,待其稳定后,将转篮降入溶出杯中,自供试品接触溶出介质起,立即计时;至规定

的取样时间,吸取溶出液适量(取样位置应在转篮顶端至液面的中点,距溶出杯内壁10mm 处;在多次取样时,所量取溶出介质的体积之和应在溶出介质的±1%之内,如超过总体积的1%时,应及时补充溶出介质,或在计算时加以校正),立即用适当的微孔滤膜(滤孔应不大于0.8μm )滤过,并使用惰性材料制成的滤器,以免吸附活性成分。取澄清滤液,照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计算每片(粒、袋)的溶出量。 %100?= 标示量 溶出质量溶出量 3.结果判断 (1)6片(粒、袋)中每片(粒、袋)的溶出量,按标示含量计算,均应不低于规定限度 (Q ); (2)6片(粒、袋)中,如有1~2片(粒、袋)低于Q ,但不低于Q -1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Q ; (3)6片(粒、袋)中,有1~2片(粒、袋)低于Q ,其中仅有1片(粒、袋)低于Q -10%,但不低于Q -2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Q 时,应另取6片(粒、袋)复试;初、复试的12片(粒、袋)中有1~3片(粒、袋)低于Q ,其中仅有1片(粒、袋)低于Q -10%,但不低于Q -2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Q 。 以上结果判断中所示的10%、20%是指标示百分含量(%)。 第二法(桨法) 1.仪器装置 除将转篮换成搅拌桨外,其他装置和要求与第一法相同。搅拌桨由不锈钢金属材料制成,搅拌桨的下端及桨叶部分可使用涂有合适的惰性物质的材料(如聚四氟乙烯)其形状尺寸如图1-2所示。

5 对乙酰氨基酚片溶出度的测定

实验五对乙酰氨基酚片溶出度的测定 一、试验目的 1.掌握片剂溶出度的测定方法及溶出速率曲线的绘制。 2.能正确使用溶出度测定仪。 二、实验指导 片剂等固体制剂服用后,在胃肠道中要先经过崩解和溶出两个过程,然后才能透过生物膜吸收。对于许多药物来说,其吸收量通常与该药物从剂型中溶出的量成正比。对难溶性药物(溶解度小于0.1~1.0g/L)而言,体内吸收常受其溶出速度的影响,即溶解是吸收的限速过程。崩解虽然是药物溶出的前提,但崩解后药物的颗粒受粘合剂等辅料的影响,药物的溶出度会呈现显著地不同。估难溶性药物片剂的崩解时限与吸收没有相关关系。 为了有效地控制固体制剂质量,除采用血药浓度法或尿药浓度法等体内测定法推测吸收速度外,体外溶出度测定法不失为一种较简便的质量控制方法。目前一些国家药典收载与体内测定结果相关的体外溶出度测定方法。该法是难溶性片剂的内在质量评价及筛选固体制剂处方和评定制备工艺的重要手段。对于口服固体制剂,特别是对哪些体内吸收不良的难溶性的固体制剂,以及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的药物的固体制剂,均应作溶出度检查并作为质量标准。 溶出度是指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在溶出度试验中,不同时间的溶出量存在一定规律,符合零级、一级或Higuchi 方程等不同的溶出规律。 测定片剂溶出度的方法,药典规定由转篮法、桨法和小杯法,并规定有特定的装置。转篮法测定溶出度的方法为:除另有规定外,量取经脱气处理的溶剂900mL,注入溶出杯中,加温,加溶剂温度保持在37±0.5℃,调整转速使其稳定。取供试品6片,分别投入6个转篮内,将转篮降入容器中,立即开始计时,除另有规定外,至45min时,在规定取样点吸取溶液适量,立即经0.8μm微孔滤膜滤过。自取样至过滤应在30s内完成。取滤液,照各项药品规定的方法测定,算出每片的溶出量。结果判定:6片中每片的溶出量,按标示含量计算,均应不低于规定限度(Q),除另有规定外,限度(Q)为标示含量的70%。如6片中仅

药剂学实验4(片剂及溶出度)

实验12片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湿法制粒压片的过程和技术。 2.了解单冲压片机的调试,能正确使用单冲压片机。 3.会分析片剂处方的组成和各种辅料在压片过程中的作用。 4.掌握片剂的质量检查方法。 二、实验指导 片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均匀混合,通过制剂技术压制而成片状的固体制剂。片剂由药物和辅料二部分组成。辅料是指片剂中除主药外一切物质的总称,亦称赋形剂,为非治疗性物质。加入辅料的目的是使药物在制备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可压性;有一定的黏结性;遇体液能迅速崩解、溶解、吸收而产生疗效。辅料应为“惰性物质”,性质稳定,不与主药发生反应,无生理活性,不影响主药的含量测定,对药物的溶出和吸收无不良影响。但是,实际上完全惰性的辅料很少,辅料对片剂的性质甚至药效有时可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要重视辅料的选择。片剂中常用的辅料包括填充剂、润湿剂、黏合剂、崩解剂及润滑剂等。 通常片剂的制备包括制粒压片法和直接压片法二种,前者根据制颗粒方法不同,又可分为湿法制粒压片和干法制粒压片,其中湿法制粒压片较为常用。湿法制粒压片适用于对湿热稳定的药物。其一般工艺流程如下: 三、实验内容 (一)片剂成品的制备 1.阿咖酚片的制备 [处方]每片用量(g)制100片 乙酰水杨酸0.230 咖啡因0.030 对乙酰氨基酚0.126 淀粉0.03g 10%PVP乙醇溶液适量 滑石粉0.01g [制法] 混合――制软材――制粒――干燥――整粒――压片 取乙酰水杨酸、咖啡因、对乙酰氨基酚混合均匀,加入10%PVP乙醇溶液拌和制成软材,将软材通过20-24目筛制湿颗粒,湿颗粒于60-700C烘干30分钟,得到干颗粒通过24-28目筛整粒,然后加入淀粉、滑石粉混合均匀,压片。 [附注] (1)粘合剂用量要适当,使软材达到以手握之可成团,手指轻压又能分裂但不成粉状为度,即“团而不粘,裂而不散”。湿颗粒以无长条、块状和细粉为宜。 (2)本品采用湿法制粒,但乙酰水杨酸易水解,所以采用PVP乙醇溶液,防止主药水解。 (3)本品中的淀粉可以用L-HPC、CMS-Na、CMC-Ca、交联PVP等代替。

对乙酰氨基酚片溶出度测定(详细参考)

项 目 任 务 书 一、项目描述 项目 3.4对乙酰氨基酚片溶出度测定 姓名: 提出问题 如何测定对乙酰氨基酚片溶出度?欲使溶出度测定结果准确,实验过程应注意哪些问题? 任务 分析 1.掌握片剂溶出度测定的方法以及溶出度测定仪的调试与使用。 2.掌握实验中影响溶出度测定结果的因素以及实验设计中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所采取 的措施。 3. 熟悉溶出度的概念,了解溶出度与口服固体制剂中药物吸收的关系,以及溶出度 的测定在药物评价中的意义和运用。 4. 学会75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正确使用。 相关 知识及资料 溶出速度除与药物的晶型、颗粒大小有关外,还与制剂的生产工艺、辅料、贮存条件等有关。为了有效地控制固体制剂质量,除采用血药浓度法或尿药浓度法等体内测定法推测吸收速度外,体外溶出度测定法是一种较简便的质量控制方法。对于口服固体制剂,特别是对那些体内吸收不良的难溶性的固体制剂,以及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的药物的固体制剂,均应作溶出度检查并作为质量标准。 对乙酸氨基酚(扑热息痛)由Morse 于1878年首次合成,是目前广泛应用的解热镇痛药,和其它解热镇痛药相比,它具有起效快、作用缓和而持久、不良反应小等特点,是世界各地医生和医院所推荐的安全有效的解热镇痛药。但其可压性差、易裂片,生产中多采用高黏度的黏合剂以解决外观问题,但崩解时间延长,不利于药物溶出。所以对乙酸氨基酚的溶出度是一项重要的质量指标。在实际应用中溶出度仅指一定时间内药物溶出的程度,一般用标示量的百分率表示,如药典规定30分钟内对乙酰氨基酚的溶出限度为标示量的80%。

二、材料清单 序号各种材料清单数量备注 1 乙酰氨基酚片 6 2 盐酸 3 氢氧化钠 4 溶出度测定仪 1 5 50毫升容量瓶 6 6 注射器 1 7 滤膜 6 8 烧杯等 9 75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1 10 说明:以上为一名学生所需材料 三、项目实施过程 (一)任务分析: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明确 1. 在片剂中,溶出度检查的重要性,并掌握片剂溶出度测定的方法; 2. 能正确调试溶出度测定仪,并能熟练使用; 3.能了解溶出度与口服固体制剂中药物吸收的关系,以及溶出度的测定在药物评价中的意义和运用; 4. 能掌握实验中影响溶出度测定结果的因素以及实验设计中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所采取的措施。 5. 能熟练使用75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并了解其工作原理 6 对75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与溶出度测定仪进行清洁与维护。 7. 根据中国药典要求,检查对乙酰氨基酚片溶出度 (二)任务实施要求:

2011片剂溶出度试验

对乙酰氨基酚片剂溶出度试验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片剂溶出度测定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 2. 了解溶出度测定的重要意义及其应用。 二、实验提示 片剂溶出度是指片剂主药在体外协助适当装置于适宜介质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测定溶出度的依据是Noyes-Whitney的扩散理论,近年生物药剂学的研究表明,难溶性药物的片剂,崩解时限不能作为判断难溶性药物片剂吸收的指示,因为片剂崩解后的粉粒还不能直接被机体所吸收,溶解是吸收的主要过程,溶解度小于0.1~1mg/mL的药物,其体内吸收常受其溶出速度的影响。溶出速度除与药物的晶型、粒径大小有关外,还与制剂的生产工艺、辅料、储存条件等有关。所以为了控制这些片剂的质量,需测定血药浓度或尿药浓度,对于一些体外溶出度与体内血药浓度有相关性的药物,则可测定其主药成分的体外溶出度作为控制该片剂质量的一项指标。本实验以对乙酰氨基酚片为样品,测定对乙酰氨基酚的溶出度。 原理:对乙酰氨基酚在0.04%氢氧化钠溶液中,在257nm 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因此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测定其在257nm的吸收度(A),用E(1cm,1%)=715计算其对应浓度。 三、实验内容 1. 对乙酰氨基酚片标示量为500mg 2. 对乙酰氨基酚片溶出度的测定 A.仪器准备转篮是用40目不锈钢制成的圆筒,高3.66cm,直径2.5cm,顶部通过金属棒连接于变速小马达上。转篮悬吊于盛有溶媒的容器中,距溶出杯底2.5cm,使用前安装就绪,开动电机空转,检查电路是否畅通,有无异常噪音,转篮的转动是否平稳,加热恒温装置及变速装置是否正常,如一切符合要求,就可以开始测定样品。 B. 测定方法取溶出介质(盐酸9mL加水至1000mL)1000mL,加热至37℃,置溶出杯中,调节转篮转速为100转/分,将一片药片放在转篮内,以溶出介质接触药片时为零时刻开始计时,然后按2、5、10、15、20、30分钟定时取样,取样位置固定在转篮上端液面中间、距离杯壁1cm处,每次取样5mL,将样品液过滤,吸取滤液1mL,置50mL容量瓶中,加入0.04%氢氧化钠溶液稀释至50mL,摇匀,照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在257nm处测定吸收度A值,以 A表示。 S 注: (1)对所用的溶出度测定仪,应预先检查其是否运转正常,并检查温度的控制,转速等是否精确、升降转篮是否灵活等。 (2)溶出方法分转篮法、桨法和小杯法三种。本实验选用转篮法,转篮的尺寸和结构应符合药典规定。 (3)每次取出样品液后,应同时补充相同体积的空白溶液。 (4)根据药典规定,应同时测定6片的溶出度,鉴于实验时间限制,每实验组仅要求完成1片的测试。 四、测定结果与数据处理 1. 每片测定结果记录

片剂常用辅料及溶出度研究

一、片剂的常用辅料介绍 片剂的生产过程中常用辅料分成如下四大类:填充剂、粘合剂、崩解剂、润滑剂及助流剂,需要用哪些辅料是由药物原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工艺需要决定的。 (一)填充剂也叫稀释剂 稀释剂(或称为填充剂,Fil1ers)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填充片剂的重量或体积,从而便于压片;常用的填充剂有淀粉类、糖类、纤维素类和无机盐类等;由压片工艺、制剂设备等因素所决定,片剂的直径一般不能小于6mm、片重多在100mg以上,如果片剂中的主药只有几毫克或几十毫克时,不加入适当的填充剂,将无法制成片剂,因此,稀释剂在这里起到了较为重要的、增加体积助其成型的作用。 介绍一下常用填充剂的结构和性能 一、淀粉:比较常用的是玉米淀粉,它的性质非常稳定,与大多数药物不起作用,价格也比较便宜,吸湿性小、外观色泽好,其缺点是可压性及流动性差,在实际生产中,常与可压性较好的糖粉、糊精混合使用,这是因为淀粉的可压性较差,若单独使用,会使压出的药片过于松散。 二、糖粉:糖粉系指结晶性蔗糖经低温干燥粉碎后而成的白色粉末,其优点在于粘合力强,可用来增加片剂的硬度,并使片剂的表面光滑美观,其缺点在于吸湿性较强,长期贮存,会使片剂的硬度过大,崩解或溶出困难,除口含片或可溶性片剂外,一般不单独使用,常与糊精、淀粉配合使用。 三、糊精:糊精是淀粉水解中间产物的总称,其化学式为(C6H10O5)n·XH2O,其水溶物约为80%,在冷水中溶解较慢,较易溶于热水,不溶于乙醇。习惯上亦称其为为高糊(高粘度糊精),即具有较强的粘结性,使用不当会使片面出现麻点、水印或造成片剂崩解或溶出迟缓;同理,在含量测定时如果不充分粉碎提取,将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重现性,所以,很少单独大量使用糊精作为填充剂,常与糖粉、淀粉配合使用。但由于糊精释放性能不良,影响生物利用度,而逐渐被淘汰。 四、乳糖:乳糖是一种优良的片剂填充剂,由牛乳清中提取制得,在国外应用非常广泛,但因价格较贵,在国内应用的不多。常用含有一分子水的结晶乳糖(即α-含水乳糖),无吸湿性,可压性好,性质稳定,与大多数药物不起化学反应,压成的药片光洁美观;由喷雾干燥法制得的乳糖为非结晶乳糖,其流动性、可压性良好,可供粉末直接压片使用。乳糖作为稀释剂释放速度立项,压片压力对其硬度造成的影响较小,乳糖比蔗糖的吸湿性小,是较为理想的片剂辅料,因此得到广泛应用,但价格略贵。 五、可压性淀粉:亦称为预胶化淀粉(Pregelatinized starch),是新型的药用辅料,英、美、日及中国药典皆已收载,我国于1988年研制成功,现已大量供应市场。国产可压性淀粉是部分预胶化的产品(全预胶化淀粉又称为α-淀粉),与国外Colorcon公司的Starch RX1500相当。本品是多功能辅料,可作填充剂,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可压性、自身润滑性和干粘合性,并有较好的崩解作用。若用于粉末直接压片时,硬脂酸镁的用量不可超过0.5%,以免产生软化效应。 六、微晶纤维素:微晶纤维素(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MCC)是纤维素部分水解而制得的聚合度较小的结晶性纤维素,具有良好的可压性,有较强的结合力,压成的片剂有较大有硬度,可作为粉末直接压片的“干粘合剂”使用。国外产品的商品名为Avicel,并根据粒径约不同有若干规格。国产微晶纤维素已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但其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产品种类也有待于丰富。另外,片剂中含20%微晶纤维素时崩解较好。成品硬度好,崩解性号,

维生素C口腔崩解片溶出度测定方法学研究

维生素C口腔崩解片溶出度测定方法学研究 摘要:维生素C具有烯二醇结构,极其不稳定,通过选定是维生素C稳定的醋 酸盐缓冲液(无水醋酸钠5g-稀醋酸4ml-EDTA-2Na(0.05mol/L)1ml,调节pH为6.0)系统,采用测定吸收系数法,确定维生素C口腔崩解片的溶出度测定方法,结果 测定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为99.7,准确度高,样品的溶出均一性良好。 关键词:维生素C 稳定性溶出度口腔崩解片 0 引言 维生素C(Vitamin C,1)又叫L-抗坏血酸,具有多方面生理功能的维生素,参与许 多复杂的生化过程,其作为天然的自由基清除剂,可以直接或间接清除自由基, 从而可保护生物膜的完整性,改善机体工作能力,推迟或减轻疲劳发生,加快疲 劳恢复,对人体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在中国药典和国家药品标准有关1得标准 中均未制订溶出度的检查,原因在于泡腾片和咀嚼片无需进行溶出度试验,口腔 崩解片为其口服速释固体制剂,溶出度考察是其检查的重要指标。1极易被氧化,在普通的溶出介质中不稳定,无法测定溶出度。为了更好的评价口腔崩解片,特 制定溶出度测定方法。 1 仪器与试药 TU-1901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公司);PHS-25C 酸度计(上海康仪仪器有限公司);RCZ-8A智能药物溶出仪(天津大学仪器厂) 醋酸钠;冰醋酸;EDTA-2Na均为分析纯;1口腔崩解片(规格0.25g,批号031104)哈尔滨神龙中药药物研究所提供;1原料由河北石家庄制药有限公司提供。 2 方法与结果 2.1 溶出度的测定方法取本品,照溶出度测定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 XC第二法),以醋酸盐缓冲液pH6.0,900ml为溶出介质,转速为每分钟100转,依法操作,经15min,取溶液5ml。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ml置50ml量瓶中, 加溶出介质定容至刻度,摇匀,照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ⅣA),在260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按吸收系数为831计算出每片的溶出量。限 度为标示量的80%。 2.2 测定方法的认证 2.2.1 吸收波长:取1 原料适量,以醋酸盐缓冲溶液为溶剂并作空白,配制成适当 浓度,于200~400nm范围内扫描,最大吸收波长为263nm。 2.2.2 溶出介质选择醋酸盐缓冲溶液的配置:取无水醋酸钠5g,稀醋酸4ml与EDTA-2Na(0.05mol/L)1ml,加新煮沸放冷的蒸馏水使成500ml,调pH值为6.0。方法:取1原料分别以水和醋酸盐缓冲溶液为溶剂,配制成适当相同浓度的溶液, 分别于0,10,20,30,40,50,60min测定吸收度。比较1在水溶液及缓冲溶 液中的稳定性。 2.2.3 吸收系数的测定精密称取1原料(0.025g)6份,分别置于100ml量瓶中, 以缓冲液溶解,定容,摇匀,取储备液2ml置50ml量瓶中,加缓冲液稀释至刻度,摇匀,测定吸收度A,通过浓度计算吸收系数为831。 2.2.4 标准曲线:精密称取1原料适量,用溶出介质溶解,稀释成相当测定溶液10%-200%浓度的系列标准溶液,分别测定吸收度A,以A对浓度C进行线性回归,得线性回归方程为A=0.0828C+0.0002,r=0.9997,线性范围1.20~9.98μg/ml。 2.2.5 方法回收率:按处方称取1原料及辅料适量,加介质溶解并稀释成每1ml中

溶出度指导原则

附件 1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 技术指导原则 一、前言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的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的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附录对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 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由于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 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 2.指导新制剂的研发; 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的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他人体试验用样品的体外溶出度数据。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无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和/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 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 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 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 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 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在37±1℃下,测定最高剂量单位的药物在250mL pH值介于1.0和8.0之间的溶出介质中的浓度,当药物的最高剂量除以以上介质中的药物浓度小于或等于250mL时,可认为是高溶解性药物。一般情况下,在胃肠道内稳定且吸收程度高于85%或有证据表明其良好渗透性的药物,可认为是高渗透性药物。

片剂溶出度分析

片剂溶出度分析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片剂溶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溶出度:是指药物从片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是片剂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指标。 固体口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与药物的溶出度密切相关。大多数口服固体制剂在给药后必须经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达到一定血药浓度后方能奏效,从而药物从制剂内释放出并溶解于体液是被吸收的前提,这一过程在生物药剂学中称作溶出,而溶出的速度和程度称溶出度,从药品检验的角度上讲,溶出度系指药物从片剂或胶囊等固体制剂在规定的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中国药典》关于溶出度测定品种在逐年增多,从85 年版开始,为7个品种,90 年版为44 个(4个胶囊),95年版127个,至2000年版药典采用溶出度进行制剂质量控制的品种为183个,2015年则更多,上升幅度之快,也进一步说明了对片剂进行溶出度测定对稳定制剂内在质量,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积极意义。 一般可以通过对辅料的选择,生产工艺的控制,测定条件等方面来分析讨论影响片剂溶出度的因素,提出合适的条件,切实提高片剂的溶出度,从而控制片剂的质量,以利提高片剂的生物利用度。 下文主要是针对一些网上查找及目前本公司现有的苯磺酸氨氯地平分散片生产时影响片剂溶出度的因素进行的可行性分析。 1 处方——辅料的选择 辅料应为“惰性物质”,性质稳定,不与主药发生反应,不影响主药含量测定,对药物的溶出和吸收无不良影响。实际上,辅料的理化性质是影响片剂质量的重要因素,对片剂的性质甚至药效可产生很大的影响,故应重视辅料的选

择。 1.1苯磺酸氨氯地平分散片处方组成及处方量 1 苯磺酸氨氯地平---主要原料成分x g 2 微晶纤维素---填充剂(稀释剂)x g 3 磷酸氢钙---填充剂(稀释剂)x g 4 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崩解剂x g 5 微粉硅胶(二氧化硅)---润滑剂(助流剂、抗粘剂)x g 6 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润湿剂(粘合剂)适量 共制成1000片 1.1.1微晶纤维素---填充剂(稀释剂) 微晶纤维素:具有高度可变性,对主药有较大的容纳性,同时有强烈的吸水膨胀作用,能使水分快速进入片剂内部、使片剂内部和外部都迅速崩解,是较为优良的稀释剂、干燥黏合剂和崩解剂。 国外产品的商品名为Avicel,并根据粒径的不同有若干规格。国产微晶纤维素已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但其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产品种类也有待于丰富。 另外,片剂中含20%微晶纤维素时崩解较好。成品硬度好,崩解性好。 1.1.2磷酸氢钙---填充剂(稀释剂) 磷酸氢钙属无机盐类,其性质稳定,无嗅无味,微溶于水,与多种药物均可配伍,制成的片剂外观光洁,硬度、崩解良好,对药物无吸附作用。 1.1.3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崩解剂 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Croscarmellose sodium,CCNa是交联化的纤维素羧

对乙酰氨基酚片溶出度的测定

对乙酰氨基酚片溶出度的测定 一、试验目的 1.掌握片剂溶出度的测定方法及溶出速率曲线的绘制。 2.能正确使用溶出度测定仪。 二、实验指导 片剂等固体制剂服用后,在胃肠道中要先经过崩解和溶出两个过程,然后才能透过生物膜吸收。对于许多药物来说,其吸收量通常与该药物从剂型中溶出的量成正比。对难溶性药物而言,溶出是其主要过程,故崩解时限往往不能作为判断难溶性药物制剂吸收程度的指标。溶解度小于0.1~1.0(g/L)的药物,体内吸收常受其溶出速度的影响。溶出速度除与药物的晶型、颗粒大小有关外,还与制剂的生产工艺、辅料、贮存条件等有关。为了有效地控制固体制剂质量,除采用血药浓度法或尿药浓度法等体内测定法推测吸收速度外,体外溶出度测定法不失为一种较简便的质量控制方法。 溶出度系指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但在实际应用中溶出度仅指一定时间内药物溶出的程度,一般用标示量的百分率表示,如药典规定30分钟内对乙酰氨基酚的溶出限度为标示量的80%。 对于口服固体制剂,特别是对哪些体内吸收不良的难溶性的固体制剂,以及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的药物的固体制剂,均应作溶出度检查并作为质量标准。 三、仪器及材料 仪器:溶出度测定仪、转篮、量筒、721型分光光度计、取样器、滤器、微孔滤膜、分析天平、水浴。 材料:对乙酰氨基酚片、0.1N盐酸、0.5N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等 四、实验内容 (一)转篮法仪器装置 1.转篮分篮体与篮轴两部分,均为不锈钢金属材料制成。不锈钢丝网内径为22.2mm±1.0mm,转篮转动时幅度不得超过±1.0mm。

2.操作容器为1000ml的圆底烧杯,外套水浴;水浴的温度应能使容器内溶剂的温度保持在37℃±0.5℃。转篮底部离烧杯底部距离为25mm±2mm。 3.电动机与篮轴相连,转速可任意调节在每分钟50~200转,稳速误差不超过±4%。 4.取样点位置应转篮上端距液面中间,离烧杯壁10mm处。 (二)对乙酰氨基酚片溶出度测定 1.以稀盐酸24ml加经脱气处理的水至1000ml为溶剂,量取900ml溶剂注入溶出杯内,加温使溶剂温度保持在37±0.5℃。调节转篮转速为每分钟100转,并使其稳定。 2.取供试品1片,投入转篮内,将转篮降入容器内,立即开始计时。分别于2、5、10、15、20、30、45、60分钟时,取溶液5ml(之后立刻补充等量介质),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ml,加0.04%氢氧化钠溶液稀释至50ml,摇匀,照分光光度法,在257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按C8H9NO2的吸收分数(E1%1cm)为715计算出每片的溶出量。限度为标示量的80%,应符合规定。 3.重复以上操作,对另一片进行测试。 五、结果与讨论 1.对实验的溶出百分率分别进行计算。 2.绘制溶出曲线。 3.用威布尔概率制作图,求出T50、Td及m。 六、思考题 1.为何有些药物的片剂或胶囊剂需测定溶出度? 2.欲使溶出度测定结果准确,实验过程应注意哪些问题? 七、时间安排(6学时) 试验讲解及提问0.5学时 实验准备及仪器调试 1.0学时 投药、取样及数据检测 4.0学时 关闭仪器、整理实验数据0.5学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