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纲要

一、填空题。

1.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由外到内分别是(物态、制度、风俗习、,思想与价值)。

2.中国古代关于天地结构的学说主要有(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3.“文化”最本质的含义是人化。

4.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分别是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

5.东汉时期道教的两个派别分别是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和张角创立的太平道。

6.北天师道的创立者是寇谦之,南天师道的创立者是陆修静。

7.佛教的四谛是指苦、集、灭、道。

8.大乘佛教追求的目标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小乘佛教的目标是自我解脱。

9.禅宗最基本的典籍是《坛经》。

10.提出“太虚即气”的是张载。

11.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保真。

12.古代科举考试中的“连中三元”是指解元、会元和状元。

13.南北朝时,寇谦之创立北天师道。

14.道教的“三清尊神”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

15.中国太极文化的创始人是宋代的著名道士陈抟。

16.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中心理论叫做缘起说。

17.“张子四言”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8.理学家的最高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

19.中国古代的选拔官吏制度,汉代采取的是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九品中正制。

20.明清科举考试,由各省举办的考试称乡试,其第一名称为解元。

二、名词解释题。

1.文化与文明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文明是指维系和支持人类意识、制度等精神体系的物质形态和物质基础.

2.格物致知

穷究事物的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

3. 四谛八道

四谛指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对社会人生及自然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认为世俗间一切本质都是苦。

集谛: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及根据。

灭谛:指断灭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根源。

道谛:指超脱苦海的方法。

八道指的是达到佛教最高境界的八种途径,分别是正确的见解——正见、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正思维、说话符合佛陀的教导——正语、正确的行为——正业、过符合佛陀教导的生活——正命、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达到涅槃的理想境地——正精进、念念不忘四谛真理——正念、专心致志修习佛法禅定,内心静观四谛真理以进入清净的境界——正定。

4.八卦(写出名称、对应物和符号)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舆。艮覆碗,兑上缺,巽下断,离中缺,坎中满。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xùn)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

5. 六道轮回

随着自己的善恶行为,一切众生永远升沉于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牲六道中犹如车轮没有始终的转着,就叫做轮回。

6.科举制

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7.致良知

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有两层含义;一是扩充良知,除去心中的私心杂念,保持善良的心;二是加强实践,把心中的善意具体表现出来。

8. 三省六部

三省:中书省(发布政令;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简答题。

1.简述东汉是道教发展的基本情况。

2. 简述“五行”相生相克理论。

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木具有生长、升发的特性;火具有发热、向上的特性;土具有种植庄稼,生化万物特性;金具有肃杀,变革的特性。

相生:水——木——火——土——金相克:金——木——土——水——火

3. 简述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辽阔的疆域,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条件,形成农耕文明的民族文化性格。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延续的影响。完整而广阔,资源丰富的地理环境,形成不曾中断,具有连续性的传统文化。

3、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辽阔的领土拥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把不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地理障碍影响文化的传播,形成多样文化。

4、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较有保守性和封闭性的传统文化。

2.简述九品中正制的内容。

九品中正制是流行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由朝廷选派现在中央政府任职原籍本州郡的德才兼备有鉴识的官员担任大、小中正,负责将辖区内的人物评定为九品,上报朝廷,再由吏部依据所定品第高下及家世、行状,授予相应的官职。

3.中国传统思维的特长与缺失是什么?

特长:一是兼重分析与综合,二是崇尚直觉本悟。

分析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国古代的哲学家,特别善于把逻辑分析和辨证综合起来,加以运用.比如《墨经》中指出“故”“理”“类”的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步骤和方法是十分精细的。

直觉本悟就是依靠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直观感受而体悟事物。它主要依靠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为依据,加以顿悟。

如庄子主张的“心斋,坐忘,守宗。

注重整体思维,天人合一;注重实用性。

缺失:缺少逻辑思维,只是重顿悟而轻证明,重归纳而少演绎,长于综合而短分析,思维具有很大的模糊性。轻实验验证4.简述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①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由嫡妻所生之子中年最长者继承。杜绝兄弟间为争王位而造成祸乱。②封邦建国制。其主要指天子和诸侯这两个阶层的分封,其目的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企图以血缘纽带巩固政权,但造成诸侯割据的局面,③宗庙祭祀制。就是祭祀几代祖宗的制度。它对维护宗族团结、维护宗法制度起了一定的作用。

5. 简述朱熹的理学思想。

朱熹的理学思想:①理气论。他认为“天地间,有理有气”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他还认为“理则为仁、义、礼、智”。理是一个,是本源,每一物之理彼此殊异。②心性论。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是人生来具有的本性,仁义礼智在人身的表现,气质之性是人秉受气所形成的性,由于气的浊清不同,有善恶之分,可通过教育改变。人是理与气的结合。他强调道德理性对情感欲望的制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③认识论、“格物致知”④功夫论,在修养功夫方面,他主张“主敬涵养”,要做到:内无妄想,外无妄动。

5.宋代从哪些方面完善了科举制度?

①扩大了录取范围。②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③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如;锁院,糊名,誊录和别试。④内容上有较大的改革。取消诗赋,墨义,帖经,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四、阅读分析题。

(一)阅读下面两首佛偈,并回答问题。

其一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其二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静,何处惹尘埃?

问题:

1、这两首佛偈的作者,其一是神秀;其二是惠能。

2、解释这两首佛偈的各自含义并分析其区别。

其一,注意心性修养,摒弃世俗杂念,做到一尘不染。其二,自心就是佛,而自心的本相是空无一物的,独立于自心之外的物质世界是不存在的,只要领悟到这一点就可以成佛,根本谈不上世俗杂念的影响,也用不着那样修行。

区别;前者强调通过修行,摒弃杂念,不受外界干扰以领悟佛。后者强调心即时佛,讲求顿悟。

3、简述禅宗的基本教义并解释其含义。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指不依赖佛经而靠自身感悟来体会佛理。佛性不用文字也灵光独照,不凭借语言文字来解释,传授教义。无须分析思虑而透彻觉知自身具有的佛性,无须向外界寻求而直观自心、自性。

(二)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并回答文后的问题。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五灯会元》卷一)

问题: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世尊:指释迦牟尼。

正法眼藏:指全体佛法。眼是指普照宇宙,藏是指包含万有。

涅槃妙心:指人人本具有的不生不灭的自性。

实相无相:指佛法的真相是无相。

2、“禅宗十六字心传”是什么?并解释其含义。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指不依赖佛经而靠自身感悟来体会佛理。自身具有的自性即佛性不用文字也灵光独照,不凭借语言文字来解释,传授教义。无须分析思虑而透彻觉知自身具有的佛性,无须向外界寻求而直观自心、自性。

3、简述禅宗在中国的流传情况。

约在公元5世纪或6世纪初,达摩来到中国,传播“如来禅”,为中国禅宗的初祖,此后历代相传,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而至六祖惠能。宋以后禅宗与净土宗合流,并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巨大影响。

五、论述题。

1.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根砥全在道教”,请予以评说。

2.试论宋明理学的利弊。

宋明理学对培养气节操守、重视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奋发立志等建立主体意志结构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把道德自律、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人优于自然等方面,提扬到本体论的高度,空前地树立了人的道德主体性的庄严伟大。另一方面,由于理学成为后期封建社会的官方意志形态,其末流,特别是被统治阶级所利用的部分,维护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等级秩序,以一整套规范压制和扼杀人的本性,造成了伦理异化,给中国社会和人民曾带来灾难。

3.试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4.试论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一、想象世界的丰富。佛教带来了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的观念,因果、轮回的挂念,以及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五道德观念。二、故事性的加强。吴均《续齐谐记》的故事,《西游记》中利用唐玄奘取经这一佛教史事为题材。。三、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梵文语法和华严四十二字母促进了音韵学的发展。四、词汇的扩大。如“因缘”、“境界”“昙花一现”“回头是岸”等。五、文学观念的多样化。佛教中关于真和空;心性;境界;象和象外;形神的讨论。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中 国 文 化 概 论 (习题) ————张令牌 中国文化概 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郡县帝最终得以确立时在位的皇帝是(B )

A.汉景帝B.汉武帝C.汉高祖D.汉文帝 2.尧舜时期的都城建立在(A ) A.汾河谷地B.河套地区C.江淮地区D.胶东平原 3.京杭大运河走向衰落是在(C ) A.宋朝B.元朝C.清朝后期D.明朝前期 4.唐代被称为世界文化融会场和集散地的是(C ) A.洛阳B.上海C.长安D.开封 5.唐宋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状元乡”、“秀才县”,主要是由于(A )A.典范人物的影响B.自然环境的影响 C.地理条件的影响D.区域意识的影响 6.据东汉学者郑玄解释,能走牛车的路称为(B ) A.径B.畛C.涂D.道 7.京剧脸谱的不同颜色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表示鲁莽豪爽的是(C)A.红色B.白色C.黑色D.紫色 8.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大量考订、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的是( C ) A.浙东学派B.桐城学派C.乾嘉学派D.扬州学派 9.制成最初的指南针——司南的朝代是( A ) A.战国B.东汉C.北宋D.南宋 10.司马迁把现在徐州以东包括苏州、扬州一带称为( C ) A.南楚B.北楚C.东楚D.北楚 11.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避讳之风起源于( D ) A.南朝B.秦朝C.唐朝D.周朝 12.旧时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伶人行的祖师是( A ) A.唐明皇B.秦始皇C.嫘祖D.杨贵妃 13.在中国历史上,农民意识强烈的皇帝当属( C ) A.秦始皇B.汉武帝C.朱元璋D.乾隆 1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后,剪辫子、穿中山装的服饰标志属于( B )A.阶层标志B.政治标志C.职业标志D.信仰标志 15.在我国庆贺婴儿“满月”礼这天,主持“去胎发”仪式的是( C )A.爷爷B.爸爸C.舅父D.族长 16.全盘西化的提出者是( D ) A.李大钊B.郭沫若C.贺麟D.胡适 17.唐代以后通行的文字字体是( B ) A.行书B.楷书C.隶书D.草书 18.我国古代把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称为( A ) A.黄道B.红道C.紫道D.白道 19.现存最早的药学专书是( C ) A.《针灸甲乙经》B.《千金要方》C.《神农本草经》D.《千金翼方》20.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对待,其中地位最低下的是( D )A.蒙古人B.色目人C.汉人D.南人 21.民间人士对中国烹饪地方差异概括正确的是( A ) A.南甜、北咸、东辣、西酸B.南甜、北咸、东酸、西辣 C.南咸、北甜、东辣、西酸D.南辣、北咸、东甜、西酸 22.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是( B )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汇总(1)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汇总(1)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名词解释 1文化产品文化产品2文化内涵文化思潮3文化现象传统文化4文化事象“天下”观念5文化观念地缘6文化思潮九州 7文化政策三皇五帝8民族文化百家争鸣9国别文化丝绸之路10上层文化察举制11底层文化玄学 12传统文化般若学和涅槃学 13文化传统《神灭论》14分封制科举制15西域古文运动16十六国新乐府运动17三省六部制一条鞭法18王安石变法摊丁入亩19理学文字狱20色目人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 21南人农政思想22回族政绩观23儒户勤农观24一条鞭法行会组织

25王阳明血缘关系26乾亮学派姻缘关系27民居宗法制28服饰三公九卿29饮食三省六部30家庭郡县制31家族察举 32宗法制九品中正制33科举制诗赋取士34明经科行卷35法律制度策论 36“春秋决狱” 《法经》37春秋决狱《唐律疏议》38诞生礼五礼39冠礼“五服” 40婚礼人生礼俗41中庸整体思维42中和类比思维43避讳天人合一44利玛窦因材施教45永嘉之乱教学相长46名家诗言志47七巧板文以载道48中和之美49 语言崇拜50 河图洛书说51 “书同文” 52 对偶53 顶真54 骈体文55 中体西用56 “全盘西化论” 57 “古今中外法” 1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 的可见成果。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

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 3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4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平时作业(2) 准考证号: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 1. 清朝皇帝亲行开耕礼的文物藏品,现保存在北京的() A. 日坛 B. 月坛 C. 天坛 D. 地坛 2. 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 A. 黄帝 B. 仓颉 C. 太史籀 D. 许慎 3.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的作者是() A. 高士奇 B. 钱学森 C. 茅以升 D. 竺可桢

4. 商朝的鼎盛时期是() A. 太甲时期 B. 武丁时期 C. 盘庚时期 D. 祖辛时期 5. 我国制盐业的迅速发展是在() A. 春秋 B. 战国 C. 秦代 D. 汉唐 6. 表明中国传统社会中央集权管理体制成熟的是() A. 宗法制的确立 B. 分封制的确立 C. 三公六卿制的确立 D.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7. “天人之分”观点的提出者是() A. 荀子 B. 董仲舒 C. 刘禹锡

D. 张载 8. 在明朝,与着名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有过来往的思想家是() A. 王阳明 B. 王艮 C. 李贽 D. 颜均 9. 中国科举制度成熟的时期是() A. 汉朝 B. 曹魏 C. 隋朝 D. 唐宋 10. 钟敬文提出“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种干流”,即上层文化、中层文化、下层文 化。又将中下层文化归纳为() A. 民俗文化 B. 市民文化 C. 娱乐文化 D. 工艺文化

11. 在中唐思想界打出“攘斥佛老”大旗的代表人物是() A. 韩愈 B. 柳宗元 C. 刘禹锡 D. 白居易 12. 东汉学者郑玄解释说,“道”是宽多少的路() A. 八尺 B. 十二尺 C. 十六尺 D. 二十尺 13. 在古代,分隔着东方与西方两大文明世界的高原是() A. 青藏高原 B. 云贵高原 C. 帕米尔高原 D. 蒙古高原 14. 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是() A. 九品中正制 B. 汉代察举制度 C. 门阀士族制

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

一、试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 (1)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 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转自环球网校https://www.360docs.net/doc/452664806.html, 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当然,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总是有所选择的,不适应本体文化的外来文化完全应当淘汰也必然会被淘汰,但这和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2)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 例如,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又如,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 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前者是文化精华,是优秀的传统;后者是糟粕,是不良传统。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态度。 二、试论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 (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 (2)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的意识; (3)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 (4)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积极的努力。 三、论述中国地理的整体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走向统一发展的影响? 1、众多的河流像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 (1)黄河长江贯穿于中国三大阶梯之中,沟通着中国大陆的东西。 (2)汉水、淮河把这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 (3)长江的支流湘江和赣江与属于珠江水系的漓江、北江同发源于南岭山,秦朝时开凿灵渠,正是把湘江和漓江相沟通。 (4)西江则联系着岭南和云贵。

中国文化概论 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

书本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想与价值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这就是同样的地理因素在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BDE )3-137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 )5-213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 】 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 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 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 】 A.战争B.宗教C.农耕 D.渔猎E.天灾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 】 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 D.满月礼E.周岁礼 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 】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 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 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 】 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 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 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 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 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 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35.“中体西用论”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0321中国文化概论历年真题及答案

全国200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狭义的文化又称() A.国别文化 B.人文文化 C.民族文化 D.历史文化 2.下列选项中,属于文化学研究基础单位的是() A.文化现象 B.文化产品 C.文化思潮 D.文化事象 3.被中国古人称为“表里山河”的地带是() A.青藏高原地带 B.华北平原地带 C.江汉平原地带 D.黄土高原地带 4.古埃及文明发源于() A.两河流域 B.尼罗河 C.底格里斯河 D.幼发拉底河 5.中国古代的林木乱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者太喜 A.大兴水 B.大兴武功 C.大兴土木 D.大兴文治 6.司马迁的《史记》是() A.纪传体通史 B.纪传体断代史 C.国别史 D.典志史 7.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夏初一直到周人建国之前,历史的显著特征是() A.部落的代兴 B.部族的代兴 C.族群的代兴 D.方国的代兴 8.“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一语反映的是() A.三皇五帝时代的史 B.夏朝史实 C.商朝史实 D.西周史实 9.下列各项中,时代、作者、农书名相一致的是() A.唐贾思勰《齐民要术》 B.宋陆龟蒙《耒耜经》 C.元王桢《农政全书 D.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10.下列选项中,属于北方麦黍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的是() A.栽培高粱 B.整修田埂 C.使用水车 D.栽培水稻 11.我国古代,金銮殿、寺庙、官府等建筑物在选址时所取的朝向是() A.正东 B.正南 C.东南 D.西南 12.我国西晋时期著名的医学著作《脉经》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皇甫谧 C.孙思邈 D.李时珍 13.宗法制度瓦解的时期是()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秦朝 D.汉朝 14.在周代,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 B.井田制 C.察举制 D.分封制 15.秦朝,中央主管兵权的军事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军务的是() A.太宰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 16.举行观灯、舞龙、耍狮等礼俗活动的传统节日是()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纲要 一、填空题。 1.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由外到内分别是(物态、制度、风俗习、,思想与价值)。 2.中国古代关于天地结构的学说主要有(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3.“文化”最本质的含义是人化。 4.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分别是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 5.东汉时期道教的两个派别分别是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和张角创立的太平道。 6.北天师道的创立者是寇谦之,南天师道的创立者是陆修静。 7.佛教的四谛是指苦、集、灭、道。 8.大乘佛教追求的目标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小乘佛教的目标是自我解脱。 9.禅宗最基本的典籍是《坛经》。 10.提出“太虚即气”的是张载。 11.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保真。 12.古代科举考试中的“连中三元”是指解元、会元和状元。 13.南北朝时,寇谦之创立北天师道。 14.道教的“三清尊神”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 15.中国太极文化的创始人是宋代的著名道士陈抟。 16.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中心理论叫做缘起说。 17.“张子四言”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8.理学家的最高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 19.中国古代的选拔官吏制度,汉代采取的是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九品中正制。 20.明清科举考试,由各省举办的考试称乡试,其第一名称为解元。 二、名词解释题。 1.文化与文明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文明是指维系和支持人类意识、制度等精神体系的物质形态和物质基础. 2.格物致知 穷究事物的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 3. 四谛八道 四谛指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对社会人生及自然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认为世俗间一切本质都是苦。 集谛: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及根据。 灭谛:指断灭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根源。 道谛:指超脱苦海的方法。 八道指的是达到佛教最高境界的八种途径,分别是正确的见解——正见、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正思维、说话符合佛陀的教导——正语、正确的行为——正业、过符合佛陀教导的生活——正命、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达到涅槃的理想境地——正精进、念念不忘四谛真理——正念、专心致志修习佛法禅定,内心静观四谛真理以进入清净的境界——正定。

2017年10月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真题

2017年10月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真题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 (民放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 A.文化现象 B.文化内涵 C.文化事象 D.文化思潮 2.历史上,青藏高原地区曾居住过 A.古巴人和鲜卑人 B.古巴人和羌人 C.鲜卑人和吐蕃 D.吐蕃和羌人 3.中国古代家族伦理的核心是 A.修身B,勤业C.孝梯D.尊师 4.《诗经》编成于 A.春秋时切 B.战国时期 C.汉朝 D.唐朝 5.中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萌芽产生于 A.元代末期 B.明代中叶 C.清朝中叶 D.民国初年 6.在中国古代教育程序的八个步骤中,最终阶段是 A.“正心”B“修身”C“平天下”D“治国” 7.中国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是 A.坚持语文独立 B.坚持语文互助 C.坚持语文平等 D.坚持语文分类

8.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是隋唐确立的 A.孝廉制度 B.九品中止制 C.科举制度 D.官吏选拔制度 9.在诗歌题材上,律诗盛行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10.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谱系是 A.黄帝、鲧、高辛,尧、舜 B.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C.黄帝、仓颉、高辛、尧、舜D、黄帝、高辛、尧、舜、蚩尤 11.中国铁器的普遍使用始于 A.新石器时代 B.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12.唐代以后科举制的主要形式是 A.民间推选制 B.官员推荐制 C.面向社会的公开考试 D.门阀世族世袭制 13.在中国哲学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是 A.人定胜天的观念 B. 物竞天择的观念 C.天人之分的观念 D.天人合一的观念 14.现今能见到的最早的中国汉字是 A.岩壁文 B.石鼓文 C.青铜文 D.甲骨文 15.注重人的心态部分,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的是 A.广义文化 B.狭义文化 C.民族文化 D.国别文化 16.古代识字课本《百家姓》出现于 A.唐代初年 B.北宋初年 C.明代初年 D.清代中期 17.中国农业生产文化的主体内容是 A.水利开发 B.农具应用 C.农业政策 D.农耕灌溉

中国文化概论1

全国2012年1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1 中国自考人(https://www.360docs.net/doc/452664806.html,)--700门自考课程 永久免费、完整 在线学习 快快加入我们吧! 全国2012年1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政策的是( ) A .税收政策 B.民族政策 C.宗教政策 D.语言文字政策 2.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中,将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分为( ) A .一个大的时期 B.二个大的时期 C.三个大的时期 D.四个大的时期 3.古地理专家认为,与渭水、黄河、济水这条东西交通线相交的南北交通线共有( ) A .一条 B.二条 C.三条 D.四条 4.秦汉时期,为防止匈奴的进犯,在一些边关要塞处广种榆树,用来拦截敌人的骑兵,也同时起到了( ) A .练兵作用 B.实战作用 C.保护作用 D.绿化作用 5.考古发掘证明,建立在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是各地古代文化进一步( ) A .变异的结果 B.退化的结果 C.排斥的结果 D.汇聚融合的结果 6.周人重农,他们不仅把农耕当作简单的生产行为,而且赋予它某种( ) A .“政道”含义 B.“武道”含义 C.“文道”含义 D.“神道”含义 7.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体精神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 ) A .“无为” B.“无不为”

C.“自在” D.“逍遥” 8.在中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 ) A.畜牧业的萌芽 B.制陶业的萌芽 C.农耕业的萌芽 D.手工业的萌芽 9.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主要记录了( ) A.元代食谱 B.宋代食谱 C.清代食谱 D.明代食谱 10.我国药学理论的出现是在( ) A.先秦时期 B.西汉时期 C.东汉时期 D.三国时期 11.相传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蔡伦,他是( ) A.先秦时期人 B.西汉时期人 C.东汉时期人 D.三国时期人 12.三省六部制中,六部隶属于( ) A.三省 B.尚书省 C.中书省 D.门下省 13.下列关于制度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无组织的社会规范系统 B.它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它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D.它在文化体系中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14.分封制的瓦解开始于( ) A.西周时期 B.东周以后 C.战国时期 D.先秦时期 15.天子自称为“朕”开始于( ) A.轩辕黄帝 B.秦始皇赢政 C.汉高祖刘邦 D.汉武帝刘彻 16.中国古代思想家多曾思考过礼的起源问题。其中,认为礼的设立在于节制人的欲望,约束人的行为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2 全国2012年1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201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大题和难题

201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大题和难题 课程代码: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 ...文化政策的是( ) A.税收政策 B.民族政策 C.宗教政策 D.语言文字政策 2.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中,将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分为( ) A.一个大的时期 B.二个大的时期 C.三个大的时期 D.四个大的时期 3.古地理专家认为,与渭水、黄河、济水这条东西交通线相交的南北交通线共有( ) A.一条 B.二条 C.三条 D.四条 4.秦汉时期,为防止匈奴的进犯,在一些边关要塞处广种榆树,用来拦截敌人的骑兵,也同时起到了( ) A.练兵作用 B.实战作用 C.保护作用 D.绿化作用 5.考古发掘证明,建立在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是各地古代文化进一步( ) A.变异的结果 B.退化的结果 C.排斥的结果 D.汇聚融合的结果 6.周人重农,他们不仅把农耕当作简单的生产行为,而且赋予它某种( ) A.“政道”含义 B.“武道”含义 C.“文道”含义 D.“神道”含义 7.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体精神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 ) A.“无为” B.“无不为” C.“自在” D.“逍遥” 8.在中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 ) 1

A.畜牧业的萌芽 B.制陶业的萌芽 C.农耕业的萌芽 D.手工业的萌芽 9.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主要记录了( ) A.元代食谱 B.宋代食谱 C.清代食谱 D.明代食谱 10.我国药学理论的出现是在( ) A.先秦时期 B.西汉时期 C.东汉时期 D.三国时期 11.相传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蔡伦,他是( ) A.先秦时期人 B.西汉时期人 C.东汉时期人 D.三国时期人 12.三省六部制中,六部隶属于( ) A.三省 B.尚书省 C.中书省 D.门下省 13.下列关于制度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无组织的社会规范系统 B.它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它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D.它在文化体系中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14.分封制的瓦解开始于( ) A.西周时期 B.东周以后 C.战国时期 D.先秦时期 15.天子自称为“朕”开始于( ) A.轩辕黄帝 B.秦始皇赢政 C.汉高祖刘邦 D.汉武帝刘彻 16.中国古代思想家多曾思考过礼的起源问题。其中,认为礼的设立在于节制人的欲望,约束人的行为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17.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 ) 2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前试题和答案

2018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前试题和答案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第1题我国发明的指南针用于航海的时间是() A. 战国 B. 唐代 C. 北宋 D. 明代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2题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徽州一带尚经术,其中影响最大的典范人物是() A. 戴震 B. 魏源 C. 顾炎武 D. 俞樾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3题清朝皇帝亲行开耕礼的文物藏品,现保存在北京的() A. 日坛 B. 月坛 C. 天坛 D. 地坛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1分 第4题《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 A. 吴道子

B. 米芾 C. 赵孟 D. 张择端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1分 第5题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的作者是() A. 张衡 B. 沈括 C. 葛洪 D. 王桢 【正确答案】 B 本题分数1分 第6题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农耕业萌芽是在() A. 河姆渡文化时期 B. 屈家岭文化时期 C. 仰韶文化时期 D. 龙山文化时期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7题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利他观念和公益精神的形成是在() A. 原始公有制时期 B. 家族宗亲制时期 C. 中央集权制时期 D. 奴隶制时期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8题东晋以后,佛教涅学的代表人物是() A. 道安 B. 慧远 C. 道生 D. 僧肇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9题我国火药的发明最迟是在()。 A. 唐代 B. 北宋 C. 南宋 D. 元代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10题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是() A. 道家学说 B. 魏晋玄学 C. 宋明理学 D. 阴阳五行说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11题在我国治理自然环境方面最早做出不懈努力的人是() A. 唐尧 B. 虞舜 C. 夏禹 D. 商汤 【正确答案】 C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L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4.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11.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2,上层文化:指宫廷与上层文入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3.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4,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5.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即文化传统。 1.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大约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

2010年4月 中国文化概论(答案) 试卷

2010年4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隋朝大运河西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分成南北两支,偏向东北的一支称为( A.通济渠 B.永济渠 C.广济河 D.金水河 2.盘庚迁殷后,在河南北部安阳平原建立起政治中心,由此迅速走向强大,达到鼎盛是在A.祖乙时期 B.祖丁时期 C.武乙时期 D.武丁时期 3.辛亥革命以后,新式理发业的商业标志为( A.字号 B.头像 C.灯具 D.广告 4.中国古代皇帝的龙袍,属于服饰的( A.信仰标志 B.阶层标志 C.仪礼标志 D.政治标志 5.据东汉学者郑玄解释,古代十六尺宽的标准路称为( A.径 B.畛 C.涂 D.道 6.“我爱邻居邻爱我,鱼傍水活水傍鱼”的修辞格属于( A.析字 B.回文 C.顶真 D.对偶 7.汉字与姓名有内在联系,如“牛得草”、“马识途”等属于( A.“为长者讳” B.“名字相应” C.“名因姓取” D.“有名省形制字” 8.佛教在中国的繁荣阶段是( A.东汉魏晋时期 B.东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明清时期

9.世界上主要栽培作物中,起源于中国的占(A.5%以上 B.10%以上 C.15%以上 D.20%以上 10.楷书书写单位的基本类型有( A.八种 B.六种 C.七种 D.五种 11.把汉语共同语称为“雅言”是在( A.唐代 B.汉代 C.春秋时代 D.元代 12.在现行少数民族文字中,属于表意文字的是(A.藏文 B.彝文 C.蒙古文 D.锡伯文 13.有文献可考的周代乐器多达( A.50余种 B.60余种 C.70余种 D.80余种 14.《农政全书》的作者是( A.蒲松龄 B.吴敬梓 C.孔尚任 D.徐光启 15.下列属于清代文学作品的是( A.《金瓶梅》 B.《红楼梦》 C.《西游记》 D.《水浒传》 16.历史上,京杭大运河走向衰落是在( A.宋朝初期 B.元朝中期 C.清朝后期 D.明朝前期 17.“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发生在( A.周武王时期 B.周文王时期 C.汉文帝时期

中国文化概论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中国古代讲“九州”,其中青州位于() A.黄海、泰山、淮河之间B.渤海、泰山之间 C.西河以西、黑水以东D.西河以东、东河以西 2、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 A.仁、义、礼B.忠、孝、仁 C.礼、智、信D.恭、宽、信 3、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民族大融合的结果是() A.汉化B.胡化 C.既是汉化,又是胡化D.不汉不胡 4、今阴山以南的,从来都是中原人群与草原人群的必争之地。() A.山西高原B.秦岭山脉 C.汾河谷地D.河套地区 5、吐蕃在时开始出现在历史记载中。() A.唐朝B.汉朝 C.宋朝D.南北朝 6、在中国境内,地形呈阶梯状分布,总体来看,地势的走向是() A.西高东低B.东高西低 C.北高南低D.南高北低 7、最早提出“中体西用”一词的人是() A.张之洞B.沈寿康 C.孙家鼐D.冯桂芬 8、中国古代整个教育程序的起点是() A.格物B.致知 C.诚意D.正心 9、流传于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中国傣族地区的巴利语经典系属于()A.大乘佛教B.小乘佛教 C.原始佛教D.密教 10、“文化”一词中,“化”的本义是() A.化学B.文学 C.化解D.改易 11、秦代经济发展以为重点。() A.关中地区B.岭南地区 C.华北地区D.江淮地区

12、“中和之美”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审美原则,其哲学基础是.() A.天人合一B.知行合一 C.中庸之道D.抽象思维 13、最早提出“诗言志”这一艺术命题的文献是() A.《诗经》B.《论语》 C.《尚书》D.《国语》 14、举行观灯、舞龙、耍狮等礼俗活动的传统节日是() A.元宵节B.中秋节 C.端午节D.重阳节 15、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 C.佛教思想D.法家思想 16、春秋时期,最早推行什伍制的列国是() A.齐国B.鲁国 C.晋国D.秦国 17、社会政治、文化对语言的发展和使用起着直接的影响,其中受影响最明显的是()A.语音B.语法 C.词汇D.声调 18、标志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农耕业的萌芽的文化遗址是() A.仰韶文化遗址B.龙山文化遗址 C.河姆渡文化遗址D.屈家岭文化遗址 19、董仲舒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这说明,他认为教育应() A.止于至善B.学思结合 C.教学相长D.德育和智育并重 20、造纸术发明者传说是() A.蔡伦B.毕异 C.黄道婆D.张衡 21、两税法的提出者是() A.张居正B.王安石 C.杨炎D.唐太宗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大纲 一、单项选择 1、“文化”的“文”,它的本义是(花纹)。 2、“圣人观乎天文,以査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这句话出自(《易》)。 3、在中国典籍中,最早把“文化”二字合在一起用的书是(《说苑》)。 4、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叫(文化现象)。 5、在某一历时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 称为(文化事象)。 6、钟敬文提出“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种干流”,即上层文化、中层文化、下层文化,又将中下 层文化归纳为(民俗文化)。 7、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所以又叫(人文文化)。 8、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都属于(文 化政策)。 9、只有写成的典籍或称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才是(文化产品)。 10、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 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 11、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 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这就是典型的(文化传统)。 12、文化的“文”,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因为花纹总是画在载体上的,所以,在人类认知领域里, “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休养)。 13、文化的“化”,本义是(改易)。 14、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是(人文)。 15、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16、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17、文化事象是(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 18、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 个民族。除汉族外,55个少数民族人口的总和是(9076万),根据 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字。 19、由中国境内56 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的特点。 20、任何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收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丰富和发展本体文 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就是吸收(外来文化)。 二、多项选择 1、中国文化又称: (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中国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形成这种统一文化的原因是:

中国文化概论

一、文化总论 1.为什么文化是“自然的人化”? 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的直立之兽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联系而有区别的人道,就是文化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这里的自然,不只是自然界,还是人的自然属性。文化是改造自然社会的活动,也改造着改造者自身,即实践者的人。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课题的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成果体现,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总而言之,凡是长约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结果,都属于文化,即“自然的人化”就是文化。 2.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包括哪些内容? 物质: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质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制度: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风俗习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思想与价值: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氤氲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具体而论,心态文化又可以再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子层次。依据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我们又可以将社会意识形态区别为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 二、中国文化 (一)文化背景 1.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 (1)持续性。循环式的复苏和进步周而复始,使农业自然经济长期延续 (2)多元成分结构。从纵的方面讲,它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份;从横的方面讲,它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它还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商品性农业和为市场而生产的手工产品更在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海洋贸易是一种内敛型经济。海洋贸易仅仅是农耕经济一种补充形式。 (3)早熟又不成熟。 2.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 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 (二)背景影响 1.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 (1)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2)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性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 (3)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